“防病后充实”临床应用体会

“防病后充实”临床应用体会

一、“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临床运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秦健全[1](2021)在《《黄帝内经》标本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和系统整理《内经》中及其注家以及后世医家对标本的相关论述,辑录有关标本的条文,阐明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分析归纳总结标本理论的分类、规律等,为《内经》标本理论的后续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查阅有关标本理论的古今文献,了解其起源与发展、内涵和现代的研究进展等内容。研究内容:1归纳总结分类《黄帝内经》中有关标本的原文及其含义;2结合历代注家等对《黄帝内经》标本理论的相关论述,研究《内经》中标本理论的常见分类、规律及在临床应用等内容;3采用理论研究对标本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结论:1《内经》标本理论“标本”的含义从“根与末”的原始含义进一步引申为主次、先后等关系,涵盖许多意象,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五脏为本,六腑为标;病因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患者为本,医生为标;疾病为本,诊疗技术为标;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经脉所起为本,所出为标;营气为本,卫气为标;气血精微为本,形体为标;胃气为本,脉象为标;自然界变化为本,人体气血盛衰为标;水肿病中肾为本肺为标;脏腑为本,脏腑的功能为标;受病者为本,传变者为标等。2《内经》标本主要存在次序标本、内外标本、上下标本、主次标本、因果标本、体用标本,及缓急标本七大类别。3《内经》标本理论的使用价值,为后世标本理论之源头。

肖可舒[2](2019)在《《伤寒论》中标本先后缓急理论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通过整理标本先后缓急理论的内涵及文献源流,结合后世医家的理论发挥及李家庚教授临床运用实践经验,旨在探讨该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原则及临床应用思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伤寒论》的思想精髓、拓展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及提高临床辨治水平。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该理论释义、哲学思考、理论溯源及后世医家的注释发挥;2.结合《内经》中体现标本观念的经典原文,逆向思考《伤寒论》中标本先后缓急的具体体现;3.结合李家庚教授的临证经验,阐述标本先后缓急理论的运用方法。结果:标本先后缓急理论内容丰富,渊源甚深,其在《伤寒论》中的发展体现在辨症、辨证、辨病以及治法先后的灵活运用过程之中,其判别主要以病发先后顺序为主,以病势缓急,正气盛衰为辅,主要内容分为先治其本、先治其标、标本同治以及随证治之,知常达变。结论:1.标本先后缓急理论源于《内经》,历经张仲景、成无己、张介宾、叶天士、柯韵伯等医家的释义发挥,标本先后缓急理论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学说;2.标本先后缓急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理论之一,《伤寒杂病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标本先后缓急理论之要旨,通过辨“症”与辨“证”相结合,根据病情标本缓急,采用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标本同治的治疗方法,对疾病辨治有着高度的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特点;3.李家庚教授的临证常辨病与辨症结合,方药随证而变,标本兼顾,灵活运用标本先后缓急理论活用经方,治疗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症俱有奇效,为临床辨治提供有益借鉴。

刘红喜[3](2018)在《论“小大不利治其标”理论的临床运用》文中指出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在急诊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在运用中医理论"小大不利治其标"指导临床时,会对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论述急诊的两则病案,略述"小大不利治其标"的思想。

范景峰,范莹,范春光[4](2016)在《祖国医学标本治则理论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之运用》文中指出运用祖国医学标本治则理论,对高血压病之病因、病理,证候要点及治疗高血压病常用药物类型之药理功用等进行分析、分类,所拟之治疗方案,在应用中获满意效果。

袁德培[5](2013)在《中医标本理论及其对防治老年性痴呆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标本"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标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标本之说始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皆极言标本之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内经》还列出《素问.标本病传论》及《灵

杨文[6](2011)在《读《素问·标本病传论》一得》文中指出文章从"标本"的含义入手,从先治本病、急则治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标本先后5个方面论述了《内经》在治疗过程中运用标本的原则,体现了中医重视疾病本质的同时,更加注重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的辨证论治特点。

申翔[7](2011)在《标本理论之浅见》文中指出阐述标本理论的重要意义,分别从经脉、医患、病理、运气等4个方面论述标本的含义,探讨治疗原则,并指出标本之治贵在切合病情需要,灵活掌握和运用。

张伟[8](2010)在《《黄帝内经》标本先后理论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治则理论结构,标本先后理论做为《内经》治则之一,在《内经》中占有一席之地,本课题旨在系统整理《内经》中标本先后理论,提炼标本先后理论的内涵,寻找明确判别标本先后的依据,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借鉴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利用文字考证、哲学思辨明确标本、先后之间的联系及标本先后理论的内涵;采用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分析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探寻标本先后理论的发展脉络及主要内容;利用逆向思维,揣摩作者行文思路,寻求标本先后理论与病传理论之间的关系;通过个案分析,体现标本先后理论的重要性。成果:标本先后理论的哲学内涵为: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主要内容为主要可分为:先治本、先治标及标本同治三部分内容;标本先后的判别依据为:以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为主,辅以疾病的轻重缓急。结论:通过对《内经》标本先后理论的整理及研究,从哲学上明确了其内涵,在理论上了解了其内容,并明确了标本先后的判别依据,这样不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标本先后理论,为科学发展标本先后理论提供了基础,更为标本先后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岳丽[9](2010)在《谈小大不利治其标》文中指出吾曾治一患者曾某某,76岁,女性,当时由家人推至病房,视其精神倦怠,面色苍黄,少气懒言,口中浊气,片刻之后出现神识欠清,追问病史得知十余日大便未行,且时有恶心欲吐,左下腹触及条索状硬块,舌瘦红,苔少,脉弦。据其脉症辨为腑实内结,气阴不足,思及小大不利治其标,遂治宜通

黄国能[10](2007)在《痞满病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认为痞满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是以自觉心下(即胃脘部)痞塞、胸膈满闷,外无胀急之形,按之濡或硬,压之不痛或微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因起居失调、情志失和、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生活多不规律,起居无节,饮食无常,使得脾胃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痞满作为慢性胃炎等脾胃系疾病的常见症状,更是广泛地见于发病人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无论治疗何病均须注重保护胃气,因此与西医相比,在脾胃系疾病的治疗方面有显着的优势和疗效。历代医家在从先秦到清末的二千多年时间里,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摸索,总结了丰富的辨证用药经验,逐渐完善了对痞满病证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许多方法经过长期反复验证,疗效确切可靠。本文在全面系统搜集有关痞满资料的基础上,对所得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分析,重点阐述了先秦到清末历代中医文献中痞满病证的历史源流,以及各时期对该病证记载论述的发展及独到的见解。本文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节的内容,首先介绍了痞满病证的定义与范围,按现在中医的标准对痞满病名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指出了该病所包含的西医病名范围。并对文献中记载的相关病名进行列举和分析。第二部分为论文第二节至第六节的内容,本文用大量篇幅,以朝代为主线,分为先秦两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几个时期,分别对各期主要论着及医家的观点进行挖掘和剖析,总结其进步和独到之处,简单分析其医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在每一阶段中首先综合介绍痞满相关文献中所载内容的特点,包括继承、创新和发展;重点对有代表性的着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涉及了痞满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特点、调护等多个方面,并对有卓越贡献的医家论着进行了重点和深入的论述。

二、“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临床运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临床运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黄帝内经》标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标本”理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1 简述标本字释
2 “标”与“本”在《内经》原文中的含义
    2.1 “标”的含义
    2.2 “本”的含义
3 《内经》中标本的常见类型
    3.1 次序标本
    3.2 内外标本
    3.3 上下标本
    3.4 主次标本
    3.5 因果标本
    3.6 体用标本
    3.7 缓急标本
4 标本理论的主要规律
    4.1 标本的可分性
    4.2 标本的可变性
    4.3 标本的根源性
5 标本的传变
6 标本理论在其他方面的体现
    6.1 标本理论在疾病防治中的体现
    6.2 标本理论在针灸中的体现
    6.3 标本理论在养生的体现
    6.4 标本理论在运气学说中的体现
    6.5 标本理论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7 后世医家对标本理论的应用及发挥
    7.1 两汉时期至隋唐时期
    7.2 宋金元时期
    7.3 明清时期
    7.4 《内经》对后世医家标本理论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黄帝内经》“标”、“本”及“标本”主要资料汇粹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伤寒论》中标本先后缓急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标本先后缓急理论的内涵及源流探析
    1 概念探析
        1.1 标本
        1.2 先后
        1.3 缓急
        1.4 内在联系及理论内涵
        1.4.1 内在联系
        1.4.2 理论内涵
    2 与《内经》中标本关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1 与标本中气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2 与其它标本关系之间的关系
    3 理论源流考
        3.1 先秦两汉时期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
        3.3 宋金元时期
        3.4 明清时期
        3.5 近现代
    4 小结
第二部分:《伤寒论》中对标本先后缓急理论的发展
    1 在辨证中的具体体现
        1.1 标本先后缓急的判别依据
        1.2 辨“标症”
        1.3 辨“本证”
        1.4 症证(标本)结合
    2 在治法先后中的具体体现
        2.1 先治其本
        2.2 先治其标
        2.3 标本同治
    3 对标本先后缓急理论的灵活运用
        3.1 见标知着,知常达变
        3.2 方随证变,随症加减
    4 小结
第三部分:《伤寒论》中标本先后缓急理论的现代研究
    1 研究现状
    2 李家庚教授临证发挥举隅
第四部分:总结及展望
    1 有助于提高辨证准确性
    2 有助于推动诊疗个体化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论“小大不利治其标”理论的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大不利治其标”理论溯源
2 病案举隅
    2.1 小便不利治其标
    2.2 大便不利治其标
3 讨论

(4)祖国医学标本治则理论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之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祖国医学之“标本治则”理论
    1.1 缓则治本, 即先治本病
    1.2 急则治标, 即先治标病
    1.3 标本先后
2 高血压病之病因、病机 (病理) 要点及标本认证
3 高血压病常用治疗药物之标本分析
    3.1 基本上列为治本类药物
    3.2 基本上列为治标类药物。
4 笔者循标本治则而选拟之治疗方案
    4.1 以治本为主之药物方案 (1) ~ (5) 及标本兼治方案 (6) ~ (7)
    4.2 治标药物方案
    4.3 血压回稳后减药与维持

(5)中医标本理论及其对防治老年性痴呆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标本的涵义
    1.1 患者为本, 医生/治疗为标
    1.2 病因为本, 症状为标
    1.3 主因为本, 协从为标
    1.4 六气为本, 三阴三阳为标
    1.5 先病为本, 后病为标
    1.6 下/内病为本, 上/外病为标
2 标本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 标本理论对防治老年性痴呆的意义

(6)读《素问·标本病传论》一得(论文提纲范文)

1 先治本病
2 急则治标
3 间者并行
4 甚者独行
5 标本先后

(8)《黄帝内经》标本先后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标本先后理论概述
    1. 标本理论简析
        1.1 标本的含义
        1.2 标本的哲学内涵
    2. 先后理论简析
        2.1 先后的含义
        2.2 先后的哲学内涵
    3. 标本先后的相互联系
    4. 标本先后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 标本先后理论的历史沿革
    1. 先秦两汉时期标本先后理论的成形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标本先后理论的发展
    3. 宋金元时期标本先后理论的发展
    4. 明清时期标本先后理论的普及与争论
    5. 近现代标本先后理论研究的薄弱状况
    6. 小结
第三部分 《内经》标本先后理论的探讨
    1. 《内经》标本概念的广泛性
        1.1 医患关系
        1.2 经脉标本
        1.3 水肿病病机主次标本
        1.4 体内结构间之标本
        1.5 六气阴阳标本
        1.6 疾病先后标本
        1.7 小结
    2. 《内经》标本先后理论分析
        2.1 历代医家对标本先后的注释
        2.2 《标本病传论》中标本先后理论
        2.3 标本先后的判别依据
        2.4 标本先后理论的重要性
        2.5 标本先后理论在《内经》中的具体应用
    3. 标本先后理论与《内经》中"治病求本"及其他标本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3.1 标本先后理论中"本"与"治病必求于本"中"本"的区别
        3.2 标本先后与《内经》中标本关系的联系
    4. 标本先后理论的影响
        4.1 早期治疗原则
        4.2 中医整体观
第四部分 标本先后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张仲景与叶天士对标本先后理论应用
        1.1 《伤寒杂病论》中标本先后理论的体现
        1.2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标本先后理论的体现
    2. 常见病举例
        2.1 中风
        2.2 痘疹
    3. 现代对标本先后理论的应用
        3.1 用于分析疾病病机,区分标本,以指导治疗
        3.2 对新出现的疾病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痞满病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痞满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 定义
    1.2 范围
    1.3 历代文献中相关病名的记载
        1.3.1 否、否膈
        1.3.2 痞
        1.3.3 心下否(痞)
        1.3.4 中满
        1.3.5 心下满
        1.3.6 胸痞
        1.3.7 心腹满、心满
        1.3.8 腹满
        1.3.9 满、否满、痞满
2. 先秦两汉时期对痞满病证的认识
    2.1 早期痞满病证理论框架形成
        2.1.1 痞满的病因病机
        2.1.2 痞满之所病脏腑
        2.1.3 痞满之治则治法
    2.2 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2.2.1 马王堆医书中的相关记载
        2.2.2 《黄帝内经》
        2.2.2.1 相关病名之内涵探讨
        2.2.2.2 痞满之所病脏腑
        2.2.2.3 脉象、兼症及预后
        2.2.2.4 病因病机分析
        2.2.2.5 治则治法
        2.2.3 《神农本草经》
        2.2.4 《难经》
        2.2.5 张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2.2.5.1 痞证的成因与部位
        2.2.5.2 痞证的分类及证治
        2.2.5.3 仲景治痞之法
        2.2.5.4 相关问题讨论
        2.2.6 《华氏中藏经》
        2.2.6.1 病因病机
        2.2.6.2 上中下三痞
3. 晋隋唐时期对痞满病证的认识
    3.1 晋隋唐时期痞满病证病机和药物的总结
        3.1.1 病机的总结
        3.1.2 药物的总结
        3.1.3 非药物疗法
    3.2 晋隋唐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3.2.1 葛洪《肘后备急方》
        3.2.2 陈延之《小品方》
        3.2.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2.3.1 对痞满病因的认识
        3.2.3.2 详细论述各种痞满的病因病机
        3.2.3.3 对痞满症状的认识
        3.2.3.4 独具特色,详载养生方导引法
        3.2.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3.2.4.1 《备急千金要方》
        3.2.4.2 《千金翼方》
4. 宋金元时期对痞满病证的认识
    4.1 宋金元时期的发展情况概述
        4.1.1 大量方剂的出现
        4.1.2 病因病机的发展
        4.1.3 治则治法的发展
    4.2 宋金元时期主要文献对痞满病证的论述
        4.2.1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4.2.1.1 从多方面阐述痞满的病机
        4.2.1.2 论微为气痞的脉象
        4.2.1.3 对痞满通治药物进行总结
        4.2.1.4 方剂丰富,用药独特
        4.2.1.5 外治方法
        4.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2.3 《圣济总录》
        4.2.3.1 补充治疗伤寒痞满的方剂
        4.2.3.2 将“伤寒痞满”与“伤寒心腹胀满”加以区别
        4.2.3.3 霍乱心下痞,补中兼以行气
        4.2.3.4 宿食不消之痞,多用破气消积之品
        4.2.3.5 虚劳痞满,以大方煮散为治
        4.2.4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2.4.1 论述痞满的脉象
        4.2.4.2 胸痞、胸痹分别不清,篇目中重出“胸痞证治”
        4.2.4.3 继承《千金要方》之心实热概念,出泻心汤治法
        4.2.5 刘完素及其着作
        4.2.5.1 论述痞满的病因,以湿邪为主,兼论热、寒
        4.2.5.2 虽论主火热,对于痞满之证仍治从虚寒
        4.2.5.3 外治方法
        4.2.6 张从正《儒门事亲》
        4.2.7 李杲及其着作
        4.2.7.1 病因病机
        4.2.7.2 具体辨证施方
        4.2.7.3 对枳术丸的发挥运用
        4.2.7.4 特色用药
        4.2.7.5 因人、因时制宜
        4.2.7.6 相关讨论:“心腹痞门”与“中满腹胀门”
        4.2.8 王好古《阴证略例》
        4.2.9 罗天益《卫生宝鉴》
        4.2.9.1 痞证忌妄下,下多则亡阴
        4.2.9.2 当缓图之,勿求速效,过则伤正
        4.2.10 朱震亨及其着作
        4.2.10.1 论痞证之内涵,及其与胀满有轻重之分
        4.2.10.2 论病家体质及痞证成因不同,主治药物有异
        4.2.10.3 创食积痞满名方“保和丸”
5. 明代对痞满病证的认识
    5.1 明代发展情况概述
        5.1.1 对痞满的认识偏重于对前人的总结
        5.1.2 病机总结较为全面
        5.1.3 痞满方剂的总结
    5.2 明代主要文献对痞满病证的论述
        5.2.1 徐用诚《玉机微义》
        5.2.1.1 论伤寒心下痞
        5.2.1.2 论伤寒杂病之痞皆属血证
        5.2.1.3 论诸泻心汤用药寒热不同
        5.2.1.4 论痞为热证
        5.2.1.5 心下痞满治法
        5.2.2 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5.2.2.1 法承丹溪,痞证乃是痰气相搏
        5.2.2.2 痞分七气所伤、冷气停滞、伤食痞塞
        5.2.3 虞抟《医学正传》
        5.2.3.1 伤寒杂病,下之太过,皆致痞满
        5.2.3.2 痞满之脉:微、涩、弦、迟
        5.2.3.3 痞分误下里虚、食痰积滞、湿热太甚
        5.2.3.4 痞属木郁不伸,吐法治之
        5.2.4 薛己《内科摘要》
        5.2.5 李梴《医学入门》
        5.2.6 李时珍《本草纲目》
        5.2.6.1 心下痞满之通用药
        5.2.6.2 治疗心下痞满之药物
        5.2.7 皇甫中《明医指掌》
        5.2.8 王肯堂《证治准绳》
        5.2.9 张介宾《景岳全书》
        5.2.9.1 引述经文,多引腹满、腹胀
        5.2.9.2 区别痞、满之义
        5.2.9.3 痞分虚寒、伤食、实滞、外邪
6. 清代对痞满病证的认识
    6.1 清代发展情况概述
        6.1.1 论温病之痞
        6.1.2 论伤寒之痞
        6.1.3 论痞从肺治
    6.2 清代主要文献对痞满病证的论述
        6.2.1 刘默《证治百问》
        6.2.2 陈士铎《石室秘录》、《辨症玉函》
        6.2.2.1 《石室秘录》:塞因塞治
        6.2.2.2 《辨症玉函》:痞从肺肾论治
        6.2.3 李用粹《证治汇补》
        6.2.4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6.2.4.1 病因病机分析
        6.2.4.2 治法用药讨论
        6.2.5 林佩琴《类证治裁》
        6.2.5.1 病机病候,宗《内经》、《伤寒》
        6.2.5.2 论伤寒之痞
        6.2.5.3 论杂病之痞及其治法方药
        6.2.6 唐容川《血证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临床运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帝内经》标本理论研究[D]. 秦健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伤寒论》中标本先后缓急理论的研究[D]. 肖可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论“小大不利治其标”理论的临床运用[J]. 刘红喜. 亚太传统医药, 2018(09)
  • [4]祖国医学标本治则理论在高血压病治疗中之运用[J]. 范景峰,范莹,范春光.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29)
  • [5]中医标本理论及其对防治老年性痴呆的意义[J]. 袁德培.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01)
  • [6]读《素问·标本病传论》一得[J]. 杨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9)
  • [7]标本理论之浅见[J]. 申翔.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06)
  • [8]《黄帝内经》标本先后理论探讨[D]. 张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3)
  • [9]谈小大不利治其标[J]. 岳丽. 黑龙江中医药, 2010(02)
  • [10]痞满病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黄国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防病后充实”临床应用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