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期居民储蓄函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我国转型期居民储蓄函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一、我国转轨时期居民储蓄函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蕊[1](2019)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 ——测度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英国脱欧公投事件,以及美国领导人更替导致的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内部环境来看,我国经济进入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增长发展阶段转变的新常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体现得非常明显,体制性改革、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中国经济面临着更大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着国家的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等各个方面,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故而,探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测度以及其经济效应,不仅是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效应以及传导机制等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有效制定防风险等相关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给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定义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进行测度,再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贸易需求三个视角出发,考察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全文具体内容与结论如下:(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定义与测度。通过梳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经济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是从经济主体的视角出发,事件的结果是无法完全预知的,并且没有具体概率分布,单一经济指标不确定性是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离,即不可预测部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衡量指标可以通过各经济指标不确定性的加权平均来实现。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借鉴Jurado等(2015),应用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随机波动(FAVAR-SV)模型,采用2002年一2018年156个宏观与行业指标测度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结果表明:(ⅰ)样本内1-12期不确定性指数的预测值波动情况基本一致,测度结果稳定。(ⅱ)该指数能够清晰识别发生概率小于10%的经济波动和冲击,克服已有测度存在频繁波动的情况。其中两个高于1.65倍标准差的波动区间很好地解释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相对最困难的一年。(ⅲ)进一步比较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股票不确定性指数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更好地体现了整体经济非预期波动的共同趋势,而相比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而言,股票不确定性指数波动频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重大经济不确定性的识别上存在模糊性,同时测度结果存在一定的时滞性。(2)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影响的传导机制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借鉴已有文献以固定资产投资为被解释变量,采用2005年—2017年30个省市地区的年度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在产能过剩情况下引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以及两者交互项。研究结果表明:(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时,投资量会下降。(ⅱ)在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性地抑制了长期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是导致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的重要原因。(ⅲ)第三产业被人们誉为国家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平抑经济波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会缓解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的负向冲击。(3)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由于长期以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所以分别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角度,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在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模型中引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采用2003年—2018年30个省市地区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ⅰ)城镇居民相对农村居民而言,拥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信自身能力并对未来持有乐观的态度,因此,在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时,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并不强烈,负向影响不显着。(ⅱ)农村居民经济基础薄弱,储蓄结构单一,在面对突发性经济波动时,农村居民表现更加敏感,存在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波动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产生了较显着的负向影响。(4)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与贸易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选取20个目标国,应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采用2005年—2015年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出口贸易以及进口贸易均产生了抑制作用。(ⅱ)分别采用股票不确定性指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替代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稳定,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ⅰ)在测度方面,应加强数据库建设,丰富多频多类别数据,为基于大数据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提供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大数据模型,完成多维度多层次的不确定性测度。(ⅱ)在投资需求方面,国家应及时而有力地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冲击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并且应发展本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而且应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与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向高质量经济发展转化。(ⅲ)在消费需求方面,政府应增强政策的可预见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应该保障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还需要加强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ⅳ)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营造稳定的经济环境,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水平,应加强与贸易国之间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便利化水平,还应该抵制“逆全球化”思潮,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对话,对接国际规则,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多边合作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ⅰ)多维指标数据集构建的创新。有别于国内多数研究存在严重遗漏信息的情况,借鉴Jurado等(2015)应用扩散指数测度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但又不同于Jurado等(2015)选取的月度数据,本文依托于宏观经济不确性定义,选用多频数据,并在数据集构建时加入能够体现政策方面的财政指标以及各行业指标。(ⅱ)通过比较测度结果验证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的实际效果,弥补了基于Baker(2016)方法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识别重大经济不确定性时的模糊性以及测度结果的时滞性等不足。(ⅲ)从总需求视角,分别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贸易规模层面出发,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首先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的抑制影响,并结合产能过剩,在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下,为研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分别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视角探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两个群体人均消费的影响。最后,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出口、进口以及进出口贸易的抑制影响。

王浩豫,王浩宇,朱家明[2](2015)在《江苏省居民储蓄与收入函数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选取2002-2012年江苏省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储蓄数据,利用Stata12软件得出居民收入与储蓄的函数关系。经过计算,收入每增加1元,农村居民的储蓄增加0.20元,城镇居民的储蓄增加0.41元。进一步对拟合的效果进行检验,得出效果较好的结论;并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的储蓄与收入进行对比分析。

蒋明骅[3](2015)在《经济増长视角下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多年来的社会养老保险收支政策改革主要围绕保障基金运行平衡和老年人基本生活,忽略其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虽然2015全国两会显示养老基金实现收支数额“双增长”,但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危机仍阻碍社会养老保险收支政策的运行,并且还将通过居民消费、居民储蓄、社会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掌控中国经济发展命脉。由现有文献可知,国内外学者或侧重于从福利角度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设计、基金运行以及制度变革所引起的帕累托改进;或运用世代交叠模型及其他理论,单一的研究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如何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本文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新常态双重背景下,结合居民消费、居民储蓄、社会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等变量,研究社会养老保险收支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循环互动关系,在回顾两者沿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具体实践结果进行效应检验。为了探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收支政策对经济增长是否有推动作用。按照Aiken and West(1991)关于交互项中心化回归处理的要求,本文收集并整理出我国31个省级单位跨度13年的面板数据,将调节变量(社会养老保险支出额SP与收入额SI)分别与解释变量(居民消费额CO、储蓄额SA、投资额TZ和教育支出额ED)交叉相乘作交互项,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验证社保收支交互项与被解释变量GDP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社会养老保险支出额交互项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社会养老保险收入额交互项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阻碍作用;3.基于两者对经济增长变动的绝对量比较,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政策将优于收入政策,所以养老制度的实施将促进整体经济增长;4.经济的增长亦将反向促进社会养老保险收支额的增加。根据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支政策从保障型向功能型转换的改革思路。其中,功能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调收支政策的灵活性,不再坚持养老金的代内平衡与代际平衡。参照功能财政思想,以顺应经济形势而有针对性的调节养老基金的收支赤字与盈余,发挥功能型社会养老保险收支政策参与经济增长的主动性,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两者的长效均衡发展。

陈慧[4](2015)在《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文中认为在一国的经济运行中,储蓄作为消费的对立面,起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同时作为国民财富积累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本存量,进而影响投资、经济增长及就业。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2-2012年间居民储蓄率保持在48%的高水平上。高储蓄率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基础,但易导致银行体系风险加剧、内需不足而过度依赖出口、产能过剩等问题。近年来,国家一直将扩大内需、调整消费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和调节消费的政策,但收效甚微。针对我国高储蓄这一特征事实,新古典经济学家主要提出四种理论解释,包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及莫迪格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本文提出第五种解释——基于行为经济学框架的解释。本文认为,我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三重转型期,居民储蓄不仅受到人均收入、人口结构、通货膨胀率等外部因素影响,还受到居民自身行为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前景理论与心智账户理论进行验证和研究发现,居民的损失厌恶心理和区别对待不同来源收入行为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居民储蓄高居不下和城乡消费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并归纳研究创新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以储蓄理论发展过程为依据,对已有储蓄理论及在我国的适用性检验进行综述,然后从影响居民储蓄的外部因素和行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并总结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社会保障、通货膨胀等,行为因素则包括前景理论和心智账户理论。第三章为我国居民储蓄问题基本分析,考察传统外部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在重新估算1953-2012年间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基础上,通过大样本协整检验,考察我国居民储蓄率与抚养比、人均收入及收入增长率等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储蓄率与长期收入增长率、老年抚养比变化率、社会保障支出的对数、少儿抚养比变化率、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进一步提出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模型显示,收入长期增长率的短期提高对居民储蓄率水平的提高表现出显着的正面影响。考虑到我国建国至今,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数据极可能出现结构性变化,个别变量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可能会存在阶段性变化,因此引入虚拟变量,将全样本划分为两段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老年抚养比及社会保障等变量序列在1987年出现结构性变化。第四章将行为金融学中心智账户理论引入我国居民储蓄问题分析,在对理论进行宏观、微观层面数据检验的基础上,考察我国城乡居民的心智特征,并从收入来源角度进行城乡异同分析。按收入来源将收入细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使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分别对我国31省市2002-2012年城镇、农村两个样本进行心智账户理论的宏观检验。结果显示无论城镇样本,还是农村样本,不同来源收入之间的边际储蓄倾向存在显着差异,其中转移性收入对居民储蓄的影响都不显着,其余三种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且农村居民整体上表现出更高的储蓄倾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居民收入账户分为工作相关常规收入、非常规收入及经营投资收入三个次级账户,将消费账户分为生活必需支出、家庭建设与个人发展支出、情感维系支出及享乐休闲支出四个次级账户,将储蓄账户分为安全型保障储蓄与风险型储蓄两个次级账户,通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进行心智账户理论的微观检验。研究结果同样支持心智账户理论,其中城镇居民在生活必须支出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而农村居民则在家庭建设与个人发展账户上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地,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享有医疗保险、子女数量、主观健康程度、主观生活水平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引入分析,建立Logit模型刻画我国居民的心智特征,研究发现上述各变量对城乡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城乡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差异及不同来源收入占比变动趋势,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提供合理解释。第五章将前景理论引入我国居民储蓄、消费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理论进行检验,并从收入波动角度对我国高储蓄现象及城乡消费差异进行解释。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出发,将收入正、负向变动引入模型,建立可检验的损失厌恶计量模型,并结合我国城镇居民2005年1季度-2012年4季度、农村居民2003年1季度-2010年4季度的省际面板数据,以及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2011年和2013年全国调查数据,进行前景理论的宏观和微观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传统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不成立,当期收入变动均会对当期消费产生显着影响,当居民面对当期收入减少的状态时,消费随收入的变动更加明显,支持前景理论。创新性地将心智账户中不同来源收入引入前景理论模型,分析当不同来源收入存在正、负向变动时,居民消费中损失厌恶现象程度差异。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在工资性收入中表现出明显的损失厌恶,而农村居民则更厌恶转移性收入的损失。居民面对收入负向波动的损失厌恶心理,以及城乡居民损失厌恶程度的差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近年来快速增高的居民储蓄率和越来越明显的城乡消费差距现象。第六章总结全文研究结论和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议。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现象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居民行为因素影响,损失厌恶心理及心智账户都会对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在保证居民收入平稳的基础上,注意城乡居民的行为特征差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以有效促进消费并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将行为经济学中前景理论和心智账户理论引入我国居民储蓄问题分析之中,研究结论表明居民心理因素会对储蓄行为产生影响,城镇、农村居民损失厌恶和各来源收入边际倾向存在显着差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高储蓄现象和城乡消费差异现状;(2)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进行全面的心智账户理论和前景理论检验,发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数据均支持心智账户理论和前景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3)建立Logit模型,分析我国城镇、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心智特征异同,研究指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享有医疗保险、子女数量、主观健康程度、主观生活水平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存在不同程度影响;(4)将心智账户理论引入前景理论,进行城乡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损失厌恶差异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对工资性收入表现出明显的损失厌恶,而农村居民则更加厌恶转移性收入的损失。

余萍[5](2014)在《资源诅咒与传统农区的企业家形成机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经济学的传统观点认为资本形成是一个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推论:那些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更易于资本积累的地区,工业化的进展应当较为顺利;那些农业生产条件不好,更难以资本积累的地区,工业化进展应当较为迟缓。虽然用以印证上述观点的事实比比皆是,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些足以挑战这一主流观点的特定事实: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其工业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与之毗邻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本文认为:农业生产条件对于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具有正向的资本形成的效应,还应包含了一个负向的抑制效应。本文将这个抑制效应称为农业生产条件所形成的“资源诅咒”。农业生产条件所形成的“资源诅咒”是传统农区工业化起步阶段的一个陷阱。论文在第二章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核心的假说以解释其作用的机制:农业生产条件的禀赋差异对于企业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选择作用。具有较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不易形成企业家群体,从而不利于启动本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更易于形成企业家群体,从而有利于启动本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为检验这一假说,论文的第三章利用河南省十八个地区十三年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计量结果未能拒绝本文关于这一特定类型的资源诅咒的假说,但这种特定的“资源诅咒”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它是一种U型曲线的影响方式。这种现象仅在农业生产条件均不太良好且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才发生。而后则表现为主流工业化理论所指出的那种结果。计量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显示出农业生产条件的比较优势可能会产生一种“挤出”效应:经济的繁荣周期及金融发展情况会因为这种比较优势的不同对创业活动产生一个非线性的影响。农业生产条件的比较优势抑制了经济的繁荣周期和金融发展对创业活动的积极影响,从而产生一种“挤出”效应。此外,计量研究的结果也指出:正规金融的发展和民间金融的发展可能是同方向的,但是二者的发展速度则有可能是相互消长的。经验研究的结果较好地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但这一假说依然需要更为完整的理论上的解释,以阐明资源诅咒的机制。论文的第四章通过一个职业选择模型来对这种机制进行解释: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导致务农收益的差别,这个收益成为创业活动的机会成本。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意味着创业活动较高的机会成本,从而在机会成本的意义上抑制了具有风险性的创业活动。同时,理论模型着力刻画了导致这种“资源诅咒”所必须的条件:首先,有限的融资能力。之所以会出现“资源诅咒”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压抑。金融压抑状况下的有限融资能力限制和约束了创业规模大小。如果传统农区的居民不受金融压抑的影响,那么创业将提供高得多的报酬,农业生产条件所能带来的职业选择的机会成本的差别也将不再重要,从而不会存在这种“资源诅咒”。其次,劳动力自由流动受到限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民无法自由流动和自由选择职业。正是这一原因导致创业活动的机会成本由农业生产条件所决定,进而形成了传统农区这种资源诅咒现象。如果劳动力可以大规模地流向城市,流向具有更高工资收入的城市制造业或者服务业部门。那么创业活动的机会成本将不再由农业生产条件来衡量,从而不会再有上述“资源诅咒”的解释。第三,居民关于消费和储蓄的偏好类具有拟线性偏好的特点。在对传统农区资源诅咒问题的解释上,依赖于居民的储蓄函数随收入递增的特点。这与低收入经济体所呈现的恩格尔定律相一致,也与经济起飞理论相呼应。第四,市场整合有限。如果市场整合良好,那么创业者投资机会的选择将不再局限于当地产生的投资机会。企业家可以在整个市场寻求投资机会而不会一定形成当地的工业化。因此,传统农区的资源诅咒这一现象也仅限于这一特定条件。随着市场整合程度的提高,资源更为优异的地区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投资机会,“资源诅咒”这一现象也将不再存在。在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产业转移为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企业家形成和发展机制,更多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是决定外来企业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最后,论文总结了此项研究的诸多创新成果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继续研究的方向:从横截面及时间序列两个方面拓展研究数据,以期使经验研究具有更好的效果;引入制度和文化等控制变量,以避免在时间序列数据拓展以后,此类影响因素的扰动;引入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使研究可以贴近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验证在本文中提出的一系列新假说如“农业比较优势陷阱”及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挤出”效应。将本文的理论模型动态化,从而使研究的内容不局限于比较静态分析,而是可以从动态一般均衡的意义上解释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问题。

唐军[6](2012)在《中国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大量危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如何反思危机、发现危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成为后危机时期的重要课题。在储蓄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与债务负担大量累积相联系的低储蓄率可能是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中国则以较高的足以支持大规模投资计划的较高储蓄率水平为国内外经济学界所关注。研究中国的储蓄特别是居民储蓄问题对于解答中国经济增长及其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理论模型的构造为基础,从人口结构、收入增长、通胀水平、利率变化以及资产价格变化等方面对中国居民储蓄(消费)有关的主要结构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就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主要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从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脉络着眼,对国内外有关文献和研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回顾,并得出了结构性问题研究将成为生命周期理论研究重要方向的结论。第三章主要以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引,对中国居民储蓄(消费)数据进行了调整,调整的范围主要包括城镇住户调查、农村住户调查以及资金流量表三种统计。第四章为在回顾经典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生命周期模型,为第五章开始的按不同因素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做了铺垫。第五章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重点从主要年份中国人口结构的特点与储蓄率变化之间的关系,证实了生命周期理论关于人口结构影响总量储蓄率的结论。第六章探讨了经济增长率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通过将预期收入增长率纳入经典生命周期模型增强了模型的解释能力。第七章集中讨论了居民财富积累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以第四章构建的一般化模型为基础,重点从实物资产价格增长率和利率两个决定财富积累的重要指标的角度对其影响机制和重要程度进行了分析。第八章同样以第四章构建的一般化模型为基础,重点从通胀率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的理论方面对其影响机制和作用渠道进行了探讨。第九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本文研究写作的得失进行了概括,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以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理论为根本的理论工具,在研究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方面在国内已有中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中均较为突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本文对中国居民储蓄的调整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工作。第二,本文在经典生命周期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将利率、实物资产价格、通胀率等因素均纳入其中的一般化生命周期模型,对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第三,本文在生命周期理论关于预期收入处理模式的基础上将预期收入增长率引入经典模型的分析,增强了模型对总量储蓄率变化的解释能力。在统计资料的缺陷等客观因素之外,本文的研究还存在缺乏住户样本层面研究、未能在模型中纳入遗赠因素、部分因素的研究仍存在完善空间等缺陷和不足,尚待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欧阳凤岐[7](2011)在《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的关系及变动趋势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都大幅度提高。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居民储蓄过高,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出口幅度下降,经济增速陡然下滑,因此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收入水平是储蓄和消费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储蓄与消费行为是经济增长和商业周期的关键。因此,正确认识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动趋势对政府采取正确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经济学计量工具对1996-2008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以及居民储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等用Eviews6.0软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和居民储蓄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居民收入的增加会带动居民消费和居民储蓄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与居民储蓄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城乡之间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对此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速增加,但也进一步加大了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第二,在居民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且城乡居民消费不足;第三,重庆市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和人均储蓄额不断增加,并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得出上述结论后,本文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动居民消费支出和降低居民储蓄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要尽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进程的推进,因此,应当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和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趋势。二是要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扩大重庆市城乡居民的消费。针对重庆市居民消费偏低的现状,应当改善和优化居民消费环境,发展消费信贷和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从而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拉动城乡居民消费增长。三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储蓄向消费的转化。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得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消费者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改变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预期,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刘欣欣[8](2010)在《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文中研究指明经济转型以来,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竟应如何看待和认识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居民储蓄是否过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若从历史、系统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居民储蓄问题,需要解释两个问题:一是制度变迁对居民储蓄行为有何影响?作用机制如何?只有回答这一问题,才能解释中国居民储蓄发展变化的趋势;二是在中国经济转型30发展的过程中,从宏观角度看,居民储蓄的作用或功能如何?这是解释居民储蓄是否过度问题的关键。本文以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为背景,考察居民储蓄问题。在厘清制度变迁、居民储蓄行为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沿着制度变迁—居民储蓄行为—经济增长这一研究思路展开。本文在“制度人”和“制度与行为的非对称性”基本假定基础上,借鉴产业经济学中的SCP(结构—行为—绩效)模式,尝试建立了研究居民储蓄行为的一个IBP(制度变迁—居民储蓄行为—经济增长绩效即:Institution—Behavior—Performance)分析框架:经济制度决定居民储蓄行为,居民储蓄行为影响经济增长。由于居民储蓄行为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复杂多样的居民储蓄行为,正是居民对一系列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反映或表征,所以本文着重从制度变迁对储蓄行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制度变迁对居民储蓄行为的作用机制。关于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学者们只是从促进投资或抑制消费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居民储蓄的作用远不止此。本文认为居民储蓄对转型期的经济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社会保障自供给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考虑到中国居民收入较低、信贷不发达,居民为应付住房、教育、耐用消费品等大额消费,不得不提前进行储蓄积累,进而呈现出储蓄—大额消费—储蓄—大额消费的行为模式,因此,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除了资本形成效应以外,还应有储蓄-消费转换效应。为了验证经济转型以来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的确切关系,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二者进行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居民储蓄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双向因果关系成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居民储蓄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面的、不断增强的,总体来看,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冲击速率是下降的。本文认为评价居民储蓄行为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有微观标准和宏观标准,微观标准为既定约束条件下居民效用最大化,宏观标准则是经济增长标准。从理论上看,基于经济增长的居民储蓄规模存在一个最优值,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整个经济中,居民储蓄规模的最优值为14.95%,进而得出经济转型以来居民储蓄并非过度而是不足的结论。适当提高居民储蓄率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两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居民收入;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一定的强制储蓄。

闫新华[9](2010)在《基于习惯形成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之一,并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基于这一背景,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经济领域重点关注问题之一。习惯形成作为一种特殊的效用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被主流研究所重视,原因一方面缘于习惯形成理论可以合理解释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所引发的消费过度敏感和消费过度平滑问题,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习惯形成理论可以反映消费决策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并且,习惯形成理论对经济学其它研究领域,如资本资产定价、商业周期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此,以习惯形成理论为视角,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本文遵循理论→实证→结论这一整体研究思路,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2章对习惯形成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与评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考虑到研究问题所处制度、经济环境的变化,第3章分析了经济转轨时期收支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出初步结论的同时也为之后实证研究在变量选择、参数解释方面提供理论依据。第4章将习惯形成、不确定性纳入消费跨期最优化分析框架,重点考察了习惯形成、不确性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第5章将内部习惯形成、外部习惯形成引入传统AIDS需求系统,考察了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的内部习惯形成以及城镇居民示范效应(外部习惯形成)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完成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第6章对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习惯形成关系进行了研究,依此来回答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储蓄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居民习惯形成的影响。第7章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习惯形成是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解释变量。习惯形成类似于谨慎,习惯形成参数越大,消费对收入的弹性则越小,居民储蓄就越多,中国城乡居民的高储蓄率很大程度与此有关。另一方面,习惯形成导致的“习惯储蓄”降低了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意味着习惯形成参数越大,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就越小。研究同时也发现,尽管习惯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是不确定性仍是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解释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显示,城乡居民消费互动,即正外部习惯形成效应,主要集中在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和医疗保健支出方面,这些消费支出具有明显的“生产性消费”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而非盲目攀比。对经济增长与居民习惯关系的研究表明,持续高增长冲击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记忆”,使得习惯形成参数变大,居民消费变得谨慎。研究结论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导致高储蓄提供了一种解释途径。同时也说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高,粗放型高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心态。对制度变迁与习惯形成关系的研究显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居民习惯形成有显着影响作用。结论从另一视角说明消费问题不仅仅是居民家庭个体决策问题,制度安排同样是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形成内需为主,促进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应政策建议,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收入差距、规范房地产产业发展、发展消费信贷等。

郑纯雄[10](2008)在《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中国储蓄率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高储蓄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裕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化弊为利,使之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服务。论文运用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尝试通过建立一个新的最优储蓄率分析框架来解释其决定机理,然后,从数量上深入考察最优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构建最优储蓄率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求得我国最优储蓄率,进而从储蓄主体这一新的视角考察其对消费、投资及金融等宏观经济效应,最后,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化解机制,抑制经济风险与危机的发生。在导论部分,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最优储蓄率研究的文献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评析了以往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针对中国储蓄率新的实践,迫切需要作出理论解释以指导实践,但已有理论不能满足迫切的理论需求。论文的第一章,尝试利用一个新的框架来解释最优储蓄率的决定机制。首先对最优储蓄率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通过对储蓄模型演变的描述,引入其经济性影响因素,接着分析了最优储蓄率决定的制度性因素,最后,通过在考察按储蓄率高低分类的世界三类典型国家储蓄率的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其决定因素。在论文第二章,进一步从量的角度,考察了最优储蓄率的决定机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别基于索罗模型、拉姆齐模型、叠代模型及凸性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构建最优储蓄率的量化决定模型,并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最优储蓄率,发现我国当前储蓄率,有偏离最优储蓄率的趋势。论文的第三、四、五章,从投资、消费和金融三个层面考察最优储蓄率的宏观经济效应。第三章和第四章,首先分别考察了储蓄与投资、消费的关系,着重从储蓄内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主体这一新的视角深入分析。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其对投资和消费的经济效应,接着结合我国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及低消费率现象进一步分析其经济效应。最后,进行国际视角的比较分析。论文的第五章,重点审视了其对金融的经济效应:主要从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两方面考察,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即从储蓄内部各主体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储蓄率,发现储蓄率高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要早作准备,密切关注其对我国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造成的风险。论文的第六章,通过对储蓄内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的决定因素的未来演变趋势的考察,对我国最优储蓄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论文第七章,在前面六章分析基础上,为促进中国储蓄率收敛于最优储蓄率。提出构建了一个分“三步走”的收敛控制系统设想,以使储蓄率尽快回复到最优储蓄率的政策建议。第一步是健全收敛的支撑体系,接下来第二步是完善收敛的平台,最后第三步是改善收敛的调节机制。本文中,作者主要进行了如下理论思考:1.构造了一个新模型,即中国最优储蓄率模型。2.进行了一次新实证分析,即搜集最新数据,运用基于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索罗-斯旺及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三种最优储蓄率决定方法进行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实证研究。3.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即促进储蓄率收敛于最优储蓄率的“三步走”收收敛控制系统。4.提出了一个新视角,即从储蓄主体结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最优储蓄率,从而完成对消费、投资和金融等宏观经济效应分析。5.提出了两个新观点:(1)启动内需,扩大消费可考虑从降低储蓄着手。(2)保持最优储蓄率对当前金融健康稳定运行特别重要。

二、我国转轨时期居民储蓄函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转轨时期居民储蓄函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 ——测度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评述
        1.3.2 国内研究评述
    1.4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4.1 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本文有待改进的不足
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
    2.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理论与定义
        2.1.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理论
        2.1.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定义
    2.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比较分析
        2.2.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
        2.2.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评析
    2.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计量框架构建
        2.3.1 因子模型与预测估计方法
        2.3.2 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随机波动计量框架(FAVAR-SV)
        2.3.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统计分解
    2.4 数据集的构建与处理方式
        2.4.1 数据集的构建
        2.4.2 数据的处理方式
    2.5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结果与比较分析
        2.5.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结果分析
        2.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与股票不确定性指数比较分析
        2.5.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比较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投资需求
    3.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影响的传导机制
        3.1.1 实物期权传导机制
        3.1.2 金融摩擦传导机制
    3.2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2.1 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数理分析
        3.2.2 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潜力分析
    3.3 计量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3.3.1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及系统广义矩估计(GMM)
        3.3.2 计量模型的构建
    3.4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3.5 实证分析
        3.5.1 控制变量传导路径分析
        3.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投资的影响分析
        3.5.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交互项对投资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消费需求
    4.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
    4.2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4.3 计量模型设定
        4.3.1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4.3.2 计量模型构建
    4.4 研究对象与变量数据
        4.4.1 研究对象分类
        4.4.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5 实证分析
        4.5.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分析
        4.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进出口贸易
    5.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贸易的传导机制
        5.1.1 需求渠道
        5.1.2 预期渠道
    5.2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2.1 开放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5.2.2 对外贸易乘数
    5.3 计量模型设定
        5.3.1 随机前沿模型经济学理论基础
        5.3.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5.4 样本范围与变量数据
        5.4.1 目标国样本范围
        5.4.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5 实证分析
        5.5.1 解释变量预期符号与影响机制
        5.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5.3 股票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5.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
        6.1.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6.1.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6.1.4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6.2 政策建议
        6.2.1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的建议
        6.2.2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影响的建议
        6.2.3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建议
        6.2.4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建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江苏省居民储蓄与收入函数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储蓄函数理论概述
二、江苏省的储蓄函数
三、储蓄函数拟合效果检验
四、江苏省储蓄函数评价

(3)经济増长视角下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
    2.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循环机制及效应分析
    3.1 社会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的循环
        3.1.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
        3.1.2 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3.1.3 经济增长反向刺激消费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储蓄、经济增长的循环
        3.2.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储蓄
        3.2.2 居民储蓄影响经济增长
        3.2.3 经济增长反向刺激储蓄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3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投资、经济增长的循环
        3.3.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投资
        3.3.2 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3.3.3 经济增长反向刺激投资和社会养老保险
    3.4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的循环
        3.4.1 社会养老保险与人力资本积累
        3.4.2 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3.4.3 经济增长反向刺激人力资本和社会养老保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增长视角下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的演变及有效性
    4.1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的演变
        4.1.1 养老保险制度起步建立阶段(1949-1966)
        4.1.2 文革迫使养老制度倒退阶段(1966-1976)
        4.1.3 改革开放促使养老制度的恢复阶段(1976—1990)
        4.1.4 人.老龄化引起的养老制度发展阶段(1991—2000)
        4.1.5 空账威胁论下的养老制度反思(2000—至今)
    4.2“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演变的有效性
        4.2.1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2.2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演变的有效性
第5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数据来源
    5.2 相关变量设定
    5.3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项对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5.3.1 估计面板数据的模型选择
        5.3.2 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项对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5.3.3 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
    5.4 经济增长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项的计量模型
        5.4.1 构建经济增长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项的计量模型
        5.4.2 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
    5.5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项与经济增长计量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
第6章 中国功能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设计
    6.1 功能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
        6.1.1 功能型社会养老保险理论
        6.1.2 功能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循环互动关系分析
    6.2 完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的对策建议
        6.2.1 积极利用功能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政策
        6.2.2 积极利用功能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支出政策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附录B

(4)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创新点
    1.4 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储蓄理论的发展
    2.2 传统影响因素
    2.3 行为影响因素
        2.3.1 心智账户
        2.3.2 前景理论
3 居民储蓄问题基本分析
    3.1 重估居民储蓄率
    3.2 研究设计及变量选取
    3.3 我国居民储蓄的长期均衡
        3.3.1 单位根检验
        3.3.2 协整分析
    3.4 我国居民储蓄的短期波动
        3.4.1 误差修正模型
        3.4.2 短期冲击分析
    3.5 我国居民储蓄的结构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心智账户与居民储蓄
    4.1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
        4.1.1 研究思路、方法及数据
        4.1.2 城镇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检验
        4.1.3 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检验
    4.2 心智账户理论的微观检验
        4.2.1 研究思路、方法及数据
        4.2.2 基于CHARLS数据的边际倾向检验
    4.3 基于Logit模型的心智特征分析
    4.4 从收入来源角度分析我国居民储蓄
    4.5 本章小结
5 前景理论与居民储蓄
    5.1 模型构建
        5.1.1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5.1.2 基于损失厌恶的前景理论可检验模型
    5.2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
        5.2.1 研究思路、数据及方法
        5.2.2 基于我国城镇居民样本的实证检验
        5.2.3 基于我国农村居民样本的实证检验
    5.3 基于CHARLS数据的微观检验
        5.3.1 数据及处理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4 基于不同来源收入的理论检验
        5.4.1 模型构建
        5.4.2 实证检验
    5.5 从收入波动角度分析我国居民储蓄
        5.5.1 收入波动与居民储蓄率
        5.5.2 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波动与消费差异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6.3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资源诅咒与传统农区的企业家形成机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对传统农区的界定
        1.3.2 本文对传统农区研究区域的选定
        1.3.3 企业家形成的标志界定
    1.4 研究思路
    1.5 内容安排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方法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回顾
    2.1 企业家理论及述评
    2.2 企业家精神的含义及指标测量
        2.2.1 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2.2.2 企业家精神的测度
    2.3 企业家成长影响机制研究
        2.3.1 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微观因素
        2.3.2 影响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因素
        2.3.3 国内学者对企业家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2.4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对企业家形成的“资源诅咒”——假说与计量
    3.1 理论与假说
    3.2 研究所涉及的数据说明
        3.2.1 研究对象
        3.2.2 计量所涉及的变量及平稳性检验
    3.3 计量模型
        3.3.1 人均耕地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3.3.2 人均 GDP 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3.3.3 人均贷款余额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3.3.4 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
    3.4 面板变量模型的选择
    3.5 回归方法的选择
    3.6 回归的结果
    3.7 对计量结果的经济理论解释
        3.7.1 人均耕地与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
        3.7.2 人均收入与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
        3.7.3 人均贷款余额与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
    3.8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对企业家形成的“资源诅咒”——模型与解释
    4.1 职业选择的基本模型
    4.2 农业生产及创业活动生产函数
    4.3 工业化之初的储蓄函数
    4.4 居民创业比例与农业生产条件分析——有条件的“资源诅咒”
    4.5 结论
第五章 传统农区外源型工业化的企业家形成和发展机制
    5.1 传统农区外源型工业化条件下企业家形成的外部环境
        5.1.1 生产要素与资源优势
        5.1.2 毗邻消费市场的区位因素
        5.1.3 国家开发中西部传统农区的政策吸引
        5.1.4 已有的产业结构及发展基础
    5.2 传统农区外源型工业化条件下企业家发展的约束因素
        5.2.1 投资环境的约束降低了对外来企业家的吸引
        5.2.2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劣势阻碍了外来企业投资
        5.2.3 社会网络的不可移植限制外来企业家的发展
    5.3 传统农区外源型工业化条件下吸引企业家成长的对策
        5.3.1 发展产业集聚区
        5.3.2 优化产业布局
        5.3.3 加强公共服务
        5.3.4 建立企业家的社会网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农业生产条件的资源诅咒
        6.1.2 农业比较优势陷阱
        6.1.3 金融因素与创业活动
        6.1.4 传统农区的外源型工业化
    6.2 政策建议
        6.2.1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克服正规金融的信贷配给
        6.2.2 发展民间金融,减少金融压抑
        6.2.3 推进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市场整合
        6.2.4 强化优势产业的发展,构建产业发展的平台和基础
    6.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国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
        二、 本文基本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
        一、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二、 本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三、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理论文献回顾
    第一节 早期储蓄(消费)理论的发展
        一、 古典经济学对储蓄问题的研究
        (一) 经院学者和重商主义学派
        (二) 斯密对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储蓄研究的贡献
        (三) 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围绕储蓄(消费)问题的争论
        (四) 早期对储蓄行为决定因素的研究
        二、 凯恩斯与绝对收入假说
        (一) 绝对收入假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含义
        (二) 对绝对收入假说的评价
        三、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
        (一) 相对收入假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含义
        (二) 对相对收入假说的评价
    第二节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理论的发展
        一、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理论的个体消费函数
        (一) 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二) 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假说
        (三) 对个体消费函数主要经验含义的检验
        二、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理论的总量消费函数
        (一) 总量消费函数的推导过程及其理论内涵
        (二) 对总量消费函数主要经验含义的检验
        三、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理论的深化和扩展
        (一) 流动性约束
        (二) 预防性储蓄理论
        (三) 理性假设的系统性偏误
    第三节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理论在中国居民储蓄研究中的应用
        一、 以生命周期假说为基础的研究
        (一) 生命周期储蓄(消费)经典模型
        (二) 预防性储蓄理论模型
        (三) 特殊结构性因素
        二、 以非生命周期假说为基础的研究
        (一) 示范效应理论
        (二) 习惯形成理论
        (三) 文化传统观点
        三、 中国居民储蓄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 进一步推动系统性研究的发展
        (二) 关注基础理论创新的可能
        (三) 推动特定前沿问题的理论研究
        (四) 效用理论的经验和规范双重属性
        (五) 效用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和厂商理论的协调性问题
        (六) 效用理论对消费与劳动力之间固有投入产出关系的割裂
        (七) 国内学者对效用理论存在问题的相关探讨
第三章 中国居民储蓄(消费)数据及其调整
    第一节 居民储蓄(消费)数据调整的基本思路
        一、 居民储蓄(消费)数据调整的基本框架
        二、 主要居民储蓄(消费)数据口径的调整
        (一) 可支配收入的调整
        (二) 消费支出的调整
        三、 储蓄口径的界定
        (一) 收入——消费口径
        (二) 资产——负债口径
    第二节 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及其调整
        一、 中国城镇住户数据的调整
        (一) 调整前的统计口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
        (二) 调整后的统计口径:收入和消费
        (三) 单位社保缴款等项目的估计方法
        二、 中国城镇住户净资产的估算
        三、 中国城镇住户储蓄率的调整和估算
    第三节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及其调整
        一、 中国农村住户数据的调整方法
        (一) 调整前的统计口径: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
        (二) 调整后的统计口径:收入和消费
        (三) 耐用消费品折旧等项目的估计方法
        二、 中国农村住户净资产的估算
        三、 中国农村住户储蓄率的调整和估算
    第四节 中国资金流量表数据及其调整
        一、 中国资金流量表数据的调整方法
        (一) 调整前的统计口径:可支配收入
        (二) 调整后的统计口径:经调整的可支配总收入
        二、 中国资金流量表下净资产的估算
        三、 中国资金流量表下居民储蓄率的调整
第四章 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中国居民储蓄(消费)模型
    第一节 经典假设下的生命周期储蓄(消费)基本模型
        一、 本章所使用的主要记号
        二、 代表性家庭个体消费函数的推导
        三、 同一年度所有年龄组个体消费函数的加总
        四、 收入和预期收入零增长条件下的总量储蓄函数
        (一) 代表性家庭未来时期的储蓄
        (二) 同一年度所有年龄组的家庭的储蓄
        (三) 年度总量储蓄函数
        五、 收入稳定增长、预期收入零增长条件下的总量储蓄函数
        (一) 代表性家庭未来时期的储蓄
        (二) 同一年度所有年龄组的家庭的储蓄
        (三) 年度总量储蓄函数
    第二节 一般化假设下的生命周期储蓄(消费)模型
        一、 模型的设立
        (一) 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
        (二) 代表性家庭面临的预算约束
        二、 代表性家庭个体消费函数的推导
        三、 经典模型作为一般化模型的特例
        四、 收入和预期收入零增长条件下的总量储蓄函数
        (一) 代表性家庭未来时期的储蓄
        (二) 同一年度所有年龄组的家庭的储蓄
        (三) 年度总量储蓄函数
        五、 收入稳定增长、预期收入零增长条件下的总量储蓄函数
        (一) 代表性家庭未来时期的储蓄
        (二) 同一年度所有年龄组的家庭的储蓄
        (三) 年度总量储蓄函数
        六、 中国总量储蓄率的数值模拟
        (一) 主要参数的基本假设
        (二) 数值模拟的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人口结构变动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征
        一、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长期下降
        二、 挣钱期新生家庭数量的减少
        三、 城市化引致的城乡人口结构差异
    第二节 人口结构变动影响的经验模拟
        一、 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居民储蓄的基本机制
        二、 对中国主要年份α~T和β~T的经验模拟
        (一) 对 1953 年α~T和β~T的经验模拟
        (二) 对 1964 年α~T和β~T的经验模拟
        (三) 对 1982 年α~T和β~T的经验模拟
        (四) 对 1990 年α~T和β~T的经验模拟
        (五) 对 2000 年α~T和β~T的经验模拟
        (六) 对 2005 年α~T和β~T的经验模拟
        三、 针对经验模拟结果的讨论
    第三节 对α~T+β~T的回归分析
        一、 模型的设定
        二、 需要使用的数据
        三、 回归分析的结果及含义
        (一) 城镇居民调查数据
        (二) 农村住户调查数据
        (三) 资金流量表数据
        (四) 回归结果的含义
第六章 经济增长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
        一、 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性
        二、 不同收入组别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
        三、 年龄——收入曲线的“U”型反转
    第二节 收入和预期收入增长率相同条件下的储蓄(消费)行为
        一、 模型设定和推导
        二、 总量储蓄率的数值模拟
    第三节 收入和预期收入增长率不同条件下的储蓄(消费)行为
        一、 代表性家庭未来时期的储蓄
        二、 同一年度所有年龄组的家庭的储蓄
        三、 年度总量储蓄函数
    第四节 经济增长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
        一、 预期收入增长率的经济含义
        二、 中国经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 对中国经验数据的数值模拟
        (一) 预期收入零增长条件
        (二) 预期收入增长非零条件
第七章 财富积累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中国居民财富积累的主要特征
        一、 金融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
        二、 居民住房资产的逐步积累
        三、 耐用消费品地位有所提升
    第二节 利率和实物资产价格与财富积累
        一、 利率和实物资产价格与城镇居民财富积累
        二、 利率和实物资产价格与农村居民财富积累
        三、 利率和实物资产价格与全国居民财富积累
        四、 住户调查数据与资金流量表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三节 财富积累对中国居民储蓄影响的模型分析
        一、 模型设立
        二、 利率变化对总量储蓄率的影响
        三、 实物资产价格变化对总量储蓄率的影响
第八章 通货膨胀率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中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特征
        一、 总体较低的居民消费价格增长速度
        二、 基本稳定的居民消费价格增长预期
        三、 居民储蓄的负利率金融环境
    第二节 通货膨胀率对中国居民储蓄影响的模型分析
        一、 模型设立
        二、 通货膨胀率对总量储蓄率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 生命周期假说的有效性
        二、 储蓄数据研究工作的必要性
        三、 中国居民储蓄问题的复杂性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一、 缺乏对住户样本层面数据的研究
        二、 未能把遗赠因素纳入模型
        三、 部分因素的研究还存有完善空间
    第三节 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一、 继续完善模型构建方面的工作
        二、 进一步加强相关基础数据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的关系及变动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思路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1.4 研究方法及资料
2 理论借鉴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借鉴
        2.1.1 古典消费函数理论阶段
        2.1.2 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阶段
        2.1.3 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阶段
        2.1.4 缓冲库存储蓄假说阶段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关系机理分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2 居民收入和储蓄消费关系机理分析
        3.2.1 消费函数
        3.2.2 储蓄函数
4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计量工具
        4.1.1 单整理论的内涵界定
        4.1.2 协整理论的内涵界定
        4.1.3 误差修正模型的内涵界定
    4.2 实证模型与数据
        4.2.1 数据选取
        4.2.2 计量模型
        4.2.3 计量方法
    4.3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4.3.1 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的关系
        4.3.2 居民收入与居民储蓄的关系
5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的变动趋势分析
    5.1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动趋势
        5.1.1 重庆市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动趋势
        5.1.2 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趋势
        5.1.3 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动趋势的对比分析
    5.2 重庆市城乡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
        5.2.1 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
        5.2.2 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
        5.2.3 重庆市城乡居民消费变动趋势的对比分析
    5.3 重庆市城乡居民储蓄的变动趋势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尽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6.2.2 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扩大重庆市城乡居民的消费
        6.2.3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储蓄向消费的转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1.2.2 制度变迁与中国居民储蓄行为
        1.2.3 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1.3.3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假定前提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制度与制度变迁
        2.1.2 居民储蓄与居民储蓄行为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及适用性评价
        2.2.1 西方主要的储蓄行为理论及其适用性评价
        2.2.2 居民储蓄与经济增氏相关理论及适用性评价
    第三节 研究前提假定
        2.3.1 "制度人"假设
        2.3.2 制度与居民行为的非对称性
    第四节 制度变迁、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一般分析框架
        2.4.1 制度—行为—绩效(IBP)分析框架
        2.4.2 制度变迁对居民储蓄行为的作用机制
        2.4.3 居民储蓄行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居民储蓄行为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征
        3.1.1 赶超战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3.1.2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制度约束
        3.2.1 计划经济体制原则上完全否定和排斥居民储蓄
        3.2.2 计划经济体制实际运行与完全否定居民储蓄相矛盾
        3.2.3 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中对居民储蓄行为的约束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储蓄行为特征
        3.3.1 居民收入水平、储蓄水平和储蓄倾向极低
        3.3.2 居民储蓄行为具有理性特征
        3.3.3 存在一定的强迫储蓄
        3.3.4 居民储蓄(自愿储蓄)的目的和动机主要为了办一件"大事"
        3.3.5 居民储蓄的金融资产选择余地较小
    第四节 居民储蓄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四章 制度变迁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制度变迁的动因及特征
        4.1.1 制度变迁的动因:经济增长诉求
        4.1.2 制度变迁的方式及特征
        4.1.3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制度特征
    第二节 制度变迁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
        4.2.1 制度变迁对居民储蓄行为外在环境的影响
        4.2.2 制度变迁对居民储蓄行为内在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转型期居民储蓄行为的特征
        4.3.1 居民储蓄倾向和储蓄规模持续走高
        4.3.2 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有了明显的跨期安排的特点
        4.3.3 偏爱货币性储蓄
第五章 经济转型期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社会保障供给与金融稳定
        5.1.1 居民储蓄的社会保障自供给效应
        5.1.2 居民储蓄的金融稳定效应
    第二节 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5.2.1 居民储蓄的资本形成效应
        5.2.2 居民储蓄的消费转换效应
    第三节 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5.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2 实证分析
        5.3.3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评价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评价
        6.1.1 居民储蓄行为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
        6.1.2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是否合理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政策建议
        6.2.1 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居民收入
        6.2.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一定的强制储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习惯形成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基本概念及释义
2 习惯形成理论回顾与评述
    2.1 习惯形成理论的早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
    2.2 习惯形成理论的第一次研究高峰(20世纪50年代)
        2.2.1 第一次研究高峰出现的理论背景
        2.2.2 第一次研究高峰理论成果
    2.3 习惯形成理论沉寂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期)
        2.3.1 沉寂期出现的理论背景
        2.3.2 沉寂期习惯形成理论的研究进展
    2.4 习惯形成的现代消费函数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2.4.1 习惯形成进入现代消费函数研究阶段的理论背景
        2.4.2 习惯形成在现代消费函数阶段的研究成果
    2.5 国内习惯形成理论研究现状
3 经济转轨时期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3.1 居民收支不确定性分析
        3.1.1 城镇居民收入不确定性
        3.1.2 城镇居民支出不确定性
        3.1.3 农村居民收入不确定性
        3.1.4 农村居民支出不确定性
    3.2 流动性约束分析
    3.3 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习惯形成、不确定性及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4.1 理论模型
    4.2 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2.1 城镇居民汇总数据实证研究
        4.2.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级分组数据实证研究
    4.3 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 城乡居民食品数据实证研究
        4.4.1 城镇居民食品数据实证研究
        4.4.2 农村居民食品数据实证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内部习惯形成、外部习惯形成及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5.1 理论模型
    5.2 基于习惯形成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
        5.2.1 数据说明
        5.2.2 经济计量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说明
        5.2.3 单位根检验
        5.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习惯形成关系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模型
    6.3 经济增长与习惯形成关系实证研究
        6.3.1 经济计量模型、数据及变量说明
        6.3.2 单位根检验
        6.3.3 城镇居民数据实证研究
        6.3.4 农村居民数据实证研究
    6.4 制度变迁与习惯形成关系实证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政策建议
    7.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7.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7.3 缩小收入差距
    7.4 规范房地产产业的发展
    7.5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其它一些政策建议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意义及目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论文的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最优储蓄率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最优储蓄率概念界定
        一、储蓄概念
        二、储蓄率概念
        三、最优储蓄率概念
    第二节 影响最优储蓄率的经济性因素
        一、传统储蓄函数引入的因素
        二、原始的生命周期假说引入的因素
        三、修正的生命周期假说引入的因素
        四、世代交叠模型引入的因素
        五、修正的世代交叠模型引入的因素
        六、四种储蓄动机的分解
        七、再度修正的世代交叠模型引入的因素
    第三节 影响最优储蓄率的制度性因素
        一、金融自由化对最优储蓄率的影响
        二、外部融资渠道对最优储蓄率的影响
        三、投资风险对最优储蓄率的影响
        四、收入分配结构对最优储蓄率的影响
    第四节 国别储蓄率研究
        一、日本和美国
        二、德国
        三、拉美和中欧转型国家
        四、中国
第二章 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实证研究
    第一节 最优储蓄率决定理论
        一、基于索罗模型的最优储蓄率决定
        二、基于拉姆齐模型的最优储蓄率决定
        三、基于叠代模型的最优储蓄率决定
        四、基于凸性经济增长模型的最优储蓄率决定
    第二节 我国最优储蓄率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的实证研究
        二、基于索罗-斯旺模型的实证研究
        三、基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最优储蓄率对投资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储蓄与投资关系
        一、总储蓄率与投资
        二、不同主体的储蓄与投资
        三、最优储蓄率与投资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最优储蓄率对投资的效应
        一、最优储蓄率对投资的经济效应
        二、最优储蓄率对投资的动态经济效应
    第三节 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率低的现象分析
    第四节 最优储蓄率对投资效应的国别分析
        一、日本最优储蓄率对投资效应分析
        二、韩国最优储蓄率对投资效应分析
        三、日韩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章 最优储蓄率对消费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储蓄与消费关系
        一、不同主体储蓄与消费
        二、消费率
    第二节 最优储蓄率对消费的效应
        一、最优储蓄率对消费的经济效应
        二、最优储蓄率对消费的动态经济效应
    第三节 我国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现象分析
        一、居民储蓄率和最终储蓄率走高
        二、储蓄率持续攀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激化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四、经济启动难度增大
        五、消费结构升级受阻
第五章 最优储蓄率对金融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最优储蓄率对金融体系的经济效应
        一、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结构特点
        二、对银行体系的经济效应
    第二节 最优储蓄率对资本市场的经济效应
        一、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二、最优储蓄率对股票市场的经济效应
        三、最优储蓄率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效应
        四、最优储蓄率对外汇市场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美国储蓄率对金融的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
        一、美国楼价的变动
        二、美国利率的变动
        三、美国的储蓄率变动
        四、简要结论
第六章 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变化轨迹
    第二节 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因素的未来演进趋势
        一、居民储蓄的决定因素和未来演进趋势
        二、企业储蓄的决定因素的未来演进趋势
        三、政府储蓄的决定因素的未来演进趋势
    第三节 最优储蓄率的拐点何时出现
第七章 促进储蓄率收敛于最优储蓄率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健全收敛的支撑机制
        一、转变政府职能
        二、建立信用体制
    第二节 优化收敛的路径依赖机制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调整收入分配机制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节 改善收敛的调节机制
        一、市场机制
        二、财政货币政策
结束语 结论与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一、结论
    二、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后记

四、我国转轨时期居民储蓄函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 ——测度与实证分析[D]. 王蕊.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2]江苏省居民储蓄与收入函数关系探讨[J]. 王浩豫,王浩宇,朱家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3]经济増长视角下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政策研究[D]. 蒋明骅. 湘潭大学, 2015(06)
  • [4]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分析[D]. 陈慧.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5]资源诅咒与传统农区的企业家形成机制 ——以河南省为例[D]. 余萍. 河南大学, 2014(02)
  • [6]中国居民储蓄主要结构性问题研究[D]. 唐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7]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与储蓄消费的关系及变动趋势研究[D]. 欧阳凤岐. 重庆大学, 2011(04)
  • [8]经济转型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与经济增长[D]. 刘欣欣. 南开大学, 2010(07)
  • [9]基于习惯形成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 闫新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10(11)
  • [10]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 郑纯雄. 中共中央党校, 2008(09)

标签:;  ;  ;  ;  ;  

我国转型期居民储蓄函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