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截瘫患者长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

唐山地震截瘫患者长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

一、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远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明玉,李斐[1](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文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要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医护人员在应对疫情过程中自身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以及识别病患的精神心理疾病症状和精神心理问题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在医学生的培养和医护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加强对精神心理疾病认知、干预和预防知识的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医护人员,尤其是儿科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是未来临床医学教育应考量的重要方向。

赵淑英[2](2020)在《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回溯与反思 ——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历史文献》文中研究表明唐山是一座以工业闻名于世的城市,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目前,很多人对唐山的第一印象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这个足以毁灭整个城市的灾难成为了唐山市的新标签。20世纪70年代,唐山作为北方一个重要的新兴城市,教育事业也不断向前迈进,小学、初高中和职业中学如雨后春笋不断建立、发展,学校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程种类不断增加,正是不断向社会输入有用人才的时候,但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唐山地区的教育系统,市内的教学设施几乎全部被埋,教育行业的损失达上亿元,师生伤亡惨重,即使是幸存下来的学生在人生轨迹上也出现了更多的波折和改变,例如家庭的破坏、心理的扭曲、生活学习上的改变等,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国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没有及时给予地震后的儿童心灵上救助和正确引导,造成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些都给今后的唐山地区教育事业的开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唐山地区人均劳动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拒绝国外的一切救援帮助的条件下,积极组织国内的集中救援。唐山政府根据受灾儿童的不同情况,对当地受灾儿童采取了本地安置和异地安置两种措施。一方面为了迅速恢复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师的培训,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保障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异地安置的孤儿,不仅在其生活学习上加以照顾,还对其以后的生活做出了规划,各单位主动认养和经济帮助,安排孤儿的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使孩子们在冰冷的灾难面前体会到了温暖。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有些地区在救援方式上有所欠缺,甚至有些地区对于灾后的儿童救援几乎没有注意到灾后儿童心理上的干预和辅导,为以后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发育留下了隐患。时隔四十多年,当初的灾后儿童们渐渐长大,但是那场灾难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据调查,对于当时的儿童来讲,有90%以上的人认为那场灾难改变了他们的成长轨迹,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以及他们日后的行为均有所影响,甚至到现在还是会受到影响,会特别关注地震灾害,出现失眠、噩梦和易怒等心理和情绪上的紧张。影响灾后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灾后家庭的完整性、家长情绪控制下的家庭教育等因素,还包括一些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如当时的心理恢复手段的干预、社会组织的救助方式、学校教育方式和教师的观念转变等,都是左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相比唐山大地震,我国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灾后的儿童心理干预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开始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尝试调整灾后儿童的消极心理。例如利用学科资源,调整灾后儿童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有效的抒发;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灾后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影响儿童细小变量的研究工作,深入探究儿童的心理等。但是相比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救助方式的贴合性不高、救助时间短、缺乏针对性等不足。在儿童灾害预防和应急措施的培训上也有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还需在不断总结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同时,努力学习他国优秀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儿童的灾害意识和生命安全教育,增加应急性安全处理的意识,转变老朽腐化的生命观念,协调多方资源,加以规范的管理,增加行动效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加强研究,探索影响灾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细小变量,在灾难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更好的建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努力。

宋美[3](2020)在《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DSM-Ⅳ轴Ⅰ精神障碍的患病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造成近250,000人死亡。本研究旨在明确早年时期(胎儿期、婴儿期)经历地震应激对成年期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基于人口普查结果,采用多级分层抽样方法,对唐山市符合条件的受试者进行调查。本研究招募了出生于1975年7月29日至1978年4月28日(唐山地震发生前1年和发生后1.9年)的受试者。符合入组标准受试者总计1,608人,参与并有效地完成各项检查1,380人,完成率为85.8%。基于受试者的出生日期,将其分为三组:(1)婴儿期暴露组(infant exposure group)(出生日期为1975年7月29日至1976年4月28日,即在出生后3-12月龄暴露于地震者,共调查392人。);(2)胎儿期暴露组(fetal exposure group)(出生日期为1976年7月29日至1977年4月28日,即在胎儿期暴露于地震者,共调查399人。);(3)未暴露组(no exposure group)(出生日期为1977年7月29日至1978年4月28日,即在地震后1-1.9年出生,共调查589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信息,其母亲妊娠和分娩期间的相关情况,胎儿出生时情况,母亲经历地震情况,既往躯体疾病史。采用儿童期创伤量表-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Short Form,CTQ-SF)和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评估其儿童期和成年期经历应激情况。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17 items,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14items,HAMA-14)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受试者情绪及睡眠情况。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second edition,FACES II)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估受试者的社会支持情况。采用针对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Version,Text Revision,DSM-IV-TR)轴I障碍设计的临床定式检查(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SCID-I/P)对受试者进行DSM轴I精神障碍的诊断性评估。结果:1. 婴儿期暴露组、胎儿期暴露组和未暴露组除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社会人口学资料、母亲妊娠期躯体疾病、经历地震应激时的情况和出生时的情况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 三组间经历儿童期和成年期创伤比较:婴儿期暴露组在躯体虐待(5.60±1.612 vs.5.53±1.772 vs.5.56±1.551,Z=17.756,P=0.000)和CTQ总分(33.42±8.153 vs.34.72±8.841 vs.33.80±7.754,Z=6.452,P=0.040)显着低于胎儿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婴儿期暴露组在正性生活事件(15.04±17.492 vs.17.18±18.849 vs.17.97±18.793,Z=6.452,P=0.034)、家庭相关问题(18.33±21.118 vs.22.06±24.048 vs.21.80±22.115,Z=7.998,P=0.018)、学习和工作相关问题(3.56±6.898 vs.3.80±8.461 vs.4.48±8.537,Z=6.657,P=0.036)、其他社会问题因子(0.81±2.708 vs.0.85±3.512 vs.1.23±4.967,Z=6.477,P=0.039)得分显着低于胎儿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三组在LES总分(21.90±23.230 vs.25.03±26.943 vs.27.07±32.988,Z=5.599,P=0.061)和负性生活事件得分(7.63±12.640 vs.9.32±17.339 vs.9.33±16.222,Z=2.674,P=0.263)无明显差异。三组间社会心理支持状况方面FACE-CV和SSRS得分之间无明显差异。3. 所有研究人群中,存在睡眠障碍(PSQI≥7分)的人数为225人(16.3%),三组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7.1%vs.16.7%vs.15.4%,χ2=0.283,P=0.868)。此外,7.5%的研究人群有焦虑症状(HAMA≥7分),三组患者焦虑症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6.6%vs.8.5%vs.7.4%,χ2=1.302,P=0.522)。2.5%的研究对象出现抑郁症状(HAMD≥7分),三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6%vs.3.0%vs.1.7%,χ2=2.407,P=0.359)。4. 所有研究人群中共筛查出终身患有1种DSM-IV轴I精神障碍的人数为231人(16.7%),当前患有1种DSM-IV轴I精神障碍的人数为175人(12.7%)。其中,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人数为10人(0.7%),终身患病人数为10人(0.7%),重性抑郁障碍的现患人数为24人(1.7%),终身患病人数为34人(2.5%),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人数为86人(6.2%),终身患病人数为106人(7.7%),精神分裂症的现患人数为14人(1.0%),终身患病人数为14人(1.0%),焦虑障碍的现患人数为50人(3.6%),终身患病人数为76人(5.5%)。各种轴I精神障碍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如下:婴儿期暴露组、胎儿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0.8%vs.0.6 vs.0.9%,χ2=0.412,P=0.814)无明显差异,三组重性抑郁障碍的现患率(1.9%vs.2.3%vs.1.6%,χ2=0.994,P=0.608)和终身患病率(2.8%vs.2.5%vs.2.3%,χ2=0.356,P=0.837)无明显差异,三组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率(7.0%vs.6.8%vs.5.3%,χ2=1.905,P=0.386)和终身患病率(7.9%vs.8.3%vs.7.1%,χ2=0.476,P=0.788)无明显差异,三组焦虑障碍的现患率(3.9%vs.3.6%vs.3.9%,χ2=0.067,P=0.967)和终身患病率(4.9%vs.5.7%vs.5.7%,χ2=0.457,P=0.796)无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有明显差异(1.0%vs.2.3%vs.0.2%,χ2=10.273,P=0.006),胎儿期暴露组人群精神分裂症患病率(2.3%)明显高于婴儿期暴露组(1.0%)和未暴露组(0.2%)。5.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早产(5.3%vs.0.6%,χ2=11.095,P=0.029)和低出生体重(2.3%vs.0.6%,χ2=5.141,P=0.023)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相比,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1.6%vs.7.0%,χ2=8.039,P=0.003)、早产史(15.8%vs.5.9%,χ2=6.180,P=0.026)和低出生体重(11.7%vs.5.7%,χ2=7.269,P=0.012)人群与个体与其它个体相比,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女性(1.6%vs.8.8%,χ2=11.742,P=0.000)、受教育程度低(4.3%vs.8.6%,χ2=5.046,P=0.025)、早产史(28.9%vs.7.2%,χ2=6.180,P=0.026)和低出生体重(14.8%vs.7.1%,χ2=8.947,P=0.003)人群与个体与非暴露组相比,酒精使用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3.2%vs.0.7%,χ2=22.692,P=0.000)、未婚(4.5%vs.0.7%,χ2=14.594,P=0.003)和低出生体重(5.5%vs.0.6%,χ2=27.875,P=0.000)人群与个体与非暴露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胎儿期应激组(2.3%vs.0.2%,χ2=10.329,P=0.002)个体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与非暴露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产前应激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高患病率有一定的影响。婴儿期应激组个体(1.0%vs.0.2%,χ2=3.358,P=0.086)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与非暴露组相比也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受教育程度低、无婚姻、收入水平低,有吸烟史、饮酒史、早产史、低出生体重的人群和非暴露组相比,重性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的现患与终身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和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低出生体重(OR=4.257,95%CI=1.087-16.677,P=0.038),见表9-1;酒精使用障碍现患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男性(OR=4.762,95%CI=1.486-15.385,P=0.009)和低出生体重(OR=4.250,95%CI=1.316-4.329,P=0.004);酒精使用障碍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男性(OR=6.993,95%CI=2.165-22.727,P=0.001)、受教育水平低(OR=2.196,95%CI=1.120-4.306,P=0.000)、低出生体重(OR=1.887,95%CI=1.054-3.378,P=0.032)和早产(OR=4.018,95%CI=1.864-8.662,P=0.000)。精神分裂症的现患和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是女性(OR=7.424,95%CI=2.438-22.610,P=0.000)和未婚(OR=8.333,95%CI=2.433-28.571,P=0.000)以及低出生体重(OR=13.095,95%CI=4.049-42.355,P=0.001)。胎儿期和婴儿期地震应激不是任何DSM轴I精神障碍现患和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产前应激对精神分裂症的患病具有一定的影响趋势,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效力(OR=1.949,95%CI=0.965-3.922,P=0.063)。结论:1.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的个体成年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的个体和未暴露个体。2.其它DSM-IV轴I精神障碍的现患率与终身患病率在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和未暴露个体之间没有显着差异。3.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不构成任何一个DSM-IV轴I精神障碍的现患率与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琦[4](2018)在《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身心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缘起于10年前的汶川地震,回顾此次地震对人员和财产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尤其是因地震造成残疾的那些孩子,如今也已长大成年,本研究以轮椅网球运动为契机,通过对因灾致残者参与轮椅网球运动后身心健康所发生的改变,探究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特有的身心康复功效,同时,也加快推进轮椅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进程。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通过目的性抽样,选取因灾致残的轮椅网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的方法,对符合抽样条件的两名轮椅网球运动员进行访谈调查。通过对收集到的近2万字的资料进行分析,将两位轮椅网球运动员的生命轨迹分为地震发生时、地震发生后至加入轮椅网球前和加入轮椅网球后至今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里分别就身体情况、心理情况以及社会适应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对两位运动员的访谈记录做文字转换,并进行了梳理归纳后发现:1.因灾致残的轮椅网球运动员,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初期,身心健康较受伤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损害,具体表现在两位运动员对残疾身体的抵触、心理出现较为明显的焦虑、孤独、暴躁的情绪,在面对社会时多选择逃避;2.在第二阶段中后期,因灾致残的轮椅网球运动员身心健康就处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身体的恢复适应情况良好,消极的心理情绪体验也逐渐减弱,对待社会的态度也有所好转;3.在进入第三阶段后,因灾致残的轮椅网球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开始有了显着的改善,身体健康情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适应情况都达到灾后以来最佳状态,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均与健全人群处于同一水平。4.巨大灾难迫使轮椅网球运动员的生命轨迹发生改变,也迫使他们要作出新选择,而在选择轮椅网球后,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有了明确的目标,都能够清晰地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在,能够理性客观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轮椅网球运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个人、对家庭甚至对社会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结果显示,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能够很好地帮助因灾致残者恢复身体机能,对减轻因灾致残者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消极情绪,增加乐观情绪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加快推动因灾致残者融入社会的步伐,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冯春,翟瑞[5](2014)在《汶川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及身心健康状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汶川地震截瘫患者身心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汶川地震灾区127例截瘫患者进行调查,并与唐山大地震31例康复村截瘫患者和33例截瘫疗养院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汶川地震截瘫患者中,男、女性SCL-90敌对因子分别为(0.88±0.82)、(0.38±0.33)分,其他因子分别为(1.10±0.67)、(0.60±0.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业与未就业者客观支持维度分别为(8.87±3.11)、(6.17±1.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唐山康复村、疗养院和汶川地震截瘫患者SCL-90总分分别为(121.48±23.86)、(165.12±57.30)、(68.91±52.35)分;客观支持分别为(17.71±3.99)、(11.00±5.20)、(7.39±2.78)分,主观支持分别为(6.84±1.77)、(5.79±3.66)、(18.36±4.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分别为(6.68±2.24)、(6.12±2.00)、(7.03±1.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汶川地震截瘫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好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

陈昕,赵鹤亮,牛春娟,张郢[6](2013)在《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①目的分析唐山市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现状。②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唐山市130名截瘫患者进行调查。③结果截瘫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与国内常模(34.56±3.73)比较,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824,P>0.05);在支持利用度因子上得分,女性截瘫患者高于男性截瘫患者(t=2.131,P<0.05),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存在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396,P>0.05;t=0.490,P>0.05);在主观支持因子上,已婚的截瘫患者分别和单身的截瘫患者(t=3.813,P<0.01)、丧偶截瘫患者(t=3.70,P<0.01)相比,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截瘫患者分别与月收入在500以下截瘫患者(t=5.930,P<0.05)、月收入5001000元截瘫患者(t=6.338,P<0.05)在社会支持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结论截瘫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与普通人没有差别;女性截瘫患者比男性截瘫患者更善于使用社会支持;已婚截瘫患者比单身的截瘫患者及丧偶的截瘫患者有更多的主观支持;济条件好的截瘫患者比经济条件差的截瘫患者有更多的社会支持。

张祖群[7](2013)在《破镜何以重圆?——《唐山大地震》的灾难影视分析》文中认为从灾难片的影视视角入手,在小说到电影的变化和"姐姐"的形象等方面,分析认为电影《唐山大地震》实际上是一场来自心灵的地震。它将主流价值与商业运作结合,唐山大地震不仅仅是死去同胞的国殇,更对活着的人造成伤害,破镜何以重圆?最后从资本的强力投入、唐山精神、城市名片、电影的英雄主义、电影的催泪标准讨论了灾难电影与城市营销。

晏丽,陈昕[8](2013)在《唐山地震截瘫患者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唐山市截瘫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现状,探讨截瘫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量表(CSQ)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唐山市130名截瘫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唐山地震截瘫患者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男性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t=2.144,P=0.034),而女性更多地使用退避的应对方式(t=2.061,P=0.042);②不同婚姻状况的截瘫患者在幻想(F=2.851,P=0.041)和合理化因子(F=4.284,P=0.007)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自责、求助和合理化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显着相关。结论社会支持越高的唐山地震截瘫患者越少使用自责和合理化等不成熟应对方式,而越多地使用求助等成熟型应对方式。

李洪波[9](2011)在《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与理论、发生与特点、影响因素与评估、心理干预与治疗,以及我国突发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的系统梳理与回顾,分析了开展突发灾难事件PTSD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相关量表考察了矿难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特征、正常矿工与矿难获救矿工创伤后心理状况比较研究、获救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分析了人口学特征、认知、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睡眠质量等对矿难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经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矿难发生13个月后,矿难获救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率为19.64%;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经历矿难事件的创伤组矿工与未经历矿难的正常对照组矿工创伤后心理症状不同,两组人群在认知、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睡眠质量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相关显着,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预测影响因素。

刘瑶[10](2011)在《灾后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12下午两点多,汶川大地一阵怒吼,吞噬了成千上万个人的生命,埋没了数以千几的房屋建筑。家庭的破损,亲人的伤亡,自己的被困和受伤,灾区人民完全暴露在这场灾难之中。而经历灾难的人都会出现应激反应,如果应激反应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则会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的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回避症状、闯入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控制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多大程度控制环境事件的感知与信念。地震带给人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可控感。作为一种信念系统,它反映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内部认知过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汶川、茂县等极重灾区的灾区中学生,探讨地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问卷使用较为成熟的《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信念量表中文版》、《儿童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CPSS)》、灾难暴露程度和自编调查问卷,对汶川县和茂县的7所中学进行施测,总共进行三次的数据采集。利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分析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假设、施测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从PTSD的检测率来看,汶川中学生在灾后应激障碍的检测率三次分别为29.7%25.8%和25.8%。其中,女性的检出率远高于男性;年级上,高中学生普遍要比初中学生的检出率高;羌族是所有民族中检测率最高的。结论二: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控制感主要集采用二级控制,在地震后一年内,二级控制呈现显着的男女性别差异。结论三:灾难暴露程度与PTSD呈现显着正相关,可以预测PTSD。结论四:控制感在灾难暴露与PTSD间起中介作用。其影响机制共有三个路径:主观害怕通过间接控制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闯入性症状;主观害怕通过间接控制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避症状;亲人伤亡通过情绪控制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避症状。

二、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远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远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
    1.1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亲历者
    1.2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隔离人群
    1.3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罹难者亲属
    1.4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特殊人群
2 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精神心理疾病的预防教育
3 加强医学教育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医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3.2 加强儿科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回溯与反思 ——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历史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篇:唐山大地震文献中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唐山大地震前的儿童教育
        一、大地震前的唐山
        二、唐山大地震前的儿童教育教学设置
    第二节 唐山大地震后儿童教育的恢复重建工作
        一、拒绝国际援助
        二、国内保障性的教育救援工作
        三、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救援
    第三节 唐山大地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损失
        一、短期损失
        二、长期损失
        三、地震前后儿童的心理变化及创伤
    小结
第二章 调查篇:灾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调查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地震后孤儿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调查
        一、地震后孤儿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调查
        二、1976年唐山大地震孤儿目前心理和工作情况调查
    第二节 地震灾区非孤儿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调查
        一、地震后短期成长情绪及行为调查
        二、目前心理和工作情况调查
    第三节 影响受灾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影响非孤儿的家庭因素
        二、影响孤儿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小结
第三章 分析篇: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儿童教育经验与不足
    第一节 市内学校的恢复和儿童教育的开展
        一、灾后唐山市内儿童心理教育的优点
        二、灾后唐山市内的儿童心理教育救助的不足
    第二节 石家庄育红学校的儿童教育安置
        一、石家庄育红学校对受灾儿童安置的优点
        二、石家庄育红学校安置的不足
    小结
第四章 总结篇:我国目前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结及建议
    第一节 近十年来我国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向
        一、更加注重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和辅助方法的多样
        二、更加强调灾后儿童心理细小变量的影响作用
        三、扩大干预主体,不再依靠学校或家长的单方面努力,逐步形成立体化、多渠道的儿童心理健康引导体系
    第二节 目前我国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一、救助方式与受灾儿童的实际情况贴合性不足,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二、灾后个人及社会救援增多,但缺乏统一规范管理
        三、儿童自身灾害意识和心理健康承受力有待提高
    第三节 关于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社会微观调控:加入缝隙救灾,弥补政府全面救灾的不足
        二、预防性教育:加强儿童自救,急救技巧的培养
        三、思维方式:儿童的生命教育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山市区及各县清末到1976年小学概况统计表
附录二:问卷调查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灾区儿童教育的恢复情况调查
附录三 唐山大地震儿童对目前工作和婚姻的满意情况调查统计表
致谢

(3)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DSM-Ⅳ轴Ⅰ精神障碍的患病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心境障碍及焦虑障碍的患病现状和危险因素调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历产前应激对个体成年后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酒精使用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产前应激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产前应激与后代精神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身心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轮椅网球研究回顾
        1.4.2 国外轮椅网球研究回顾
        1.4.3 国内震后群体心理方面研究回顾
        1.4.4 国内心理学质性研究回顾
        1.4.5 相关概念界定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质性研究法
        2.2.2 访谈法
        2.2.3 文献资料法
    2.3 研究过程
        2.3.1 .前期准备
        2.3.2 目的性取样
        2.3.3 进行调查预备
        2.3.4 正式调查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2.4.1 录音转录文字
        2.4.2 归类转录文字资料
        2.4.3 提取主题概念
        2.4.4 返还核实资料
        2.4.5 提炼验证主题
    2.5 效度检验
    2.6 信度检验
    2.7 研究工具
        2.7.1 研究者
        2.7.2 访谈提纲
        2.7.3 录音笔、社交软件
    2.8 伦理道德原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灾难发生时因灾致残者身心感受
        3.1.1 身体的伤害
        3.1.2 震时心理伤害
        3.1.3 社会化情况
        3.1.4 灾难发生时轮椅网球运动员身心健康状况小结
    3.2 灾难发生后至加入轮椅网球前阶段身心状况
        3.2.1 身体恢复情况
        3.2.2 心理的恢复情况
        3.2.3 社会适应的恢复
        3.2.4 灾后至加入轮椅网球前轮椅网球运动员身心健康状况分析小结
    3.3 进入轮椅网球后至今阶段身心健康状况
        3.3.1 参与轮椅网球的动机
        3.3.2 身体恢复情况
        3.3.3 心理恢复情况
        3.3.4 社会适应情况
        3.3.5 轮椅网球经历中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6 参与轮椅网球运动后至今轮椅网球运动员身心健康状况分析小结
    3.4 积极面对未来发展
        3.4.1 对未来的生活期许
        3.4.2 职业规划
        3.4.3 积极面对未来发展分析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汶川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及身心健康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汶川截瘫患者SCL-90得分比较(表1)
    2.2 不同特征汶川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比较(表2)
    2.3 汶川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比较(表3)
3 讨论

(6)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评定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全国常模比较
    2.2 不同性别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见表2。
    2.3 不同婚姻状况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2.4 不同月收入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3 讨论
    3.1 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全国常模比较
    3.2 不同性别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3.3 不同婚姻状况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3.4 不同月收入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的比较

(7)破镜何以重圆?——《唐山大地震》的灾难影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灾难片的影视视角文献分析
    (一) 灾难片的美学意义
    (二) 灾难片的文化意义
    (三) 中美灾难片差别
二、破镜何以重圆?——《唐山大地震》之泪
    (一) 缘起
    (二) 一场来自心灵的地震:《唐山大地震》影视分析
        1. 从小说到电影
        2.《唐山大地震》里的“姐姐”
        3. 将主流价值与商业运作结合
        4. 唐山大地震对活着的人造成的伤害
    (三) 破镜何以重圆?
四、讨论:灾难电影与城市营销
    (一) 资本的强力投入。
    (二) 唐山精神。
    (三) 重新诠释英雄主义。
    (四) 电影的催泪标准:

(9)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方法论意义
    1.3 研究构想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3.3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筛查PTSD 患者
        1.4.3 诊断PTSD 患者
        1.4.4 获救矿工和正常矿工组矿难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1.4.5 PTSD 影响因素调查
        1.4.6 质量控制
        1.4.7 统计学处理
    注释
第2章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应激
        2.1.2 应激源
        2.1.3 应激障碍
        2.1.4 压力、紧张和焦虑
        2.1.5 创伤
    2.2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的理论溯源
        2.2.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起源
        2.2.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前期研究
        2.2.3 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的形成研究
        2.2.4 PTSD 的生理心理学理论研究
        2.2.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病研究
    2.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特征
        2.3.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基本特征
        2.3.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
    2.4 PTSD 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2.4.1 社会人口学因素
        2.4.2 社会心理学因素
        2.4.3 其他因素
    2.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估诊断
        2.5.1 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的相关量表
        2.5.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
    2.6 突发灾难事件PTSD 的心理干预
        2.6.1 突发灾难事件概念
        2.6.2 突发灾难事件受灾人群心理干预的现状和发展
        2.6.3 突发灾难事件心理干预介入的准备
        2.6.4 突发灾难事件受灾人群危机干预措施
    2.7 突发灾难事件PTSD 的治疗
        2.7.1 远离灾难事件创伤情境
        2.7.2 加强灾难事件PTSD 相关知识辅导
        2.7.3 运用心理治疗方法
        2.7.4 配合药物治疗
        2.7.5 提供社会支持
    2.8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2.8.1 国内外对矿难后PTSD 研究的缺失
        2.8.2 突发灾难事件PTSD 干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足
        2.8.3 PTSD 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
    注释
第3章 获救矿工PTSD 症状的发生及其人口学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施测过程
        3.3.4 统计方法
    3.4 研究结果
        3.4.1 获救矿工PCL-C 量表基本得分情况
        3.4.2 获救矿工PTSD 症状阳性发生情况
        3.4.3 获救矿工PTSD 症状表现的年龄差异分析
        3.4.4 获救矿工PTSD 症状表现的工龄差异分析
        3.4.5 距离事发点远近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6 井下位置伤亡情况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7 是否受外伤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8 是否需要休假恢复上班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9 是否目睹他人伤亡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4.10 其它因素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5 讨论与结论
        3.5.1 获救矿工整体PTSD 症状阳性发生率为19.6496
        3.5.2 获救矿工PTSD 症状表现具有年龄差异
        3.5.3 获救矿工PTSD 症状表现具有工龄差异
        3.5.4 井下位置伤亡及距离事发点远近对PTSD 症状影响
        3.5.5 是否受伤及恢复上班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3.5.6 是否目睹他人伤亡对PTSD 症状表现的影响
    注释
第4章 创伤组与对照组矿工创伤后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实施过程
        4.3.4 统计方法
    4.4 研究结果
        4.4.1 两组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率比较
        4.4.2 两组矿工PCL-C 量表得分比较
        4.4.3 两组矿工心理问题发生率比较
        4.4.4 两组矿工SCL-90 各因子得分比较
        4.4.5 两组矿工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4.4.6 两组矿工EPQ 得分比较
        4.4.7 两组矿工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4.4.8 两组矿工睡眠质量得分比较
    4.5 讨论与结论
        4.5.1 两组矿工PCL 得分分析
        4.5.2 心理问题发生率和SCL-90 各因子得分分析
        4.5.3 两组矿工社会支持得分分析
        4.5.4 两组矿工EPQ 得分分析
        4.5.5 两组矿工应付方式得分分析
        4.5.6 两组矿工睡眠质量得分分析
    注释
第5章 获救矿工PTSD 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5.1 引言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实施过程
        5.3.4 统计方法
    5.4 研究结果
        5.4.1 获救矿工PTSD 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5.4.2 PTSD 发生与相关变量的回归分析及模型构建
    5.5 讨论和结论
        5.5.1 PTSD 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5.5.2 PTSD 发生与人格因素分析
        5.5.3 PTSD 发生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因素分析
        5.5.4 PTSD 发生与SCL-90 分析
    注释
第6章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的探讨
        6.1.1 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部分的探讨
        6.1.2 实证研究和调查统计部分的探讨
    6.2 研究结果的实践指导价值
    6.3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6.4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灾后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创伤后应激障碍
        2.1.1 定义
        2.1.2 PTSD的研究进展
        2.1.3 PTSD的心理理论研究
        2.1.4 PTSD的影响因素
    2.2 控制感
        2.2.1 定义
        2.2.2 控制感的维度
        2.2.3 控制感的影响因素
    2.3 灾难暴露
    2.4 灾难暴露与控制感、PTSD的关系
        2.4.1 灾难暴露与PTSD的关系
        2.4.2 控制感与PTSD的关系
3.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信念量表中文版》
        3.4.2 儿童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CPSS)
        3.4.3 灾难暴露
        3.4.4 自编调查问卷
        3.4.5 数据处理
4. 灾区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实证研究
    4.1 PTSD的整体情况
        4.1.1 PTSD的检出率情况
        4.1.2 灾区中学生的PTSD得分情况
        4.1.3 灾区中学生的三次数据的PTSD得分表
    4.2 控制感情况--方差分析
    4.3 灾难暴露T检验
    4.4 灾难暴露程度的高低分组与PTSD的主效应分析
    4.5 灾难暴露程度和控制感、PTSD的积差相关分析法
    4.6 灾难暴露程度和控制感、PTSD的回归分析
5 讨论与分析
    5.1 灾区中学生的PTSD情况检出率及其追踪情况
    5.2 PTSD得分的民族、年级的差异分析
    5.3 控制感的状况和追踪情况
    5.4 灾难暴露程度影响灾区中学生的PTSD程度
    5.5 控制感在灾难暴露和PTSD之间起中介作用及其影响机制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1.1 PTSD
        6.1.2 控制感
        6.1.3 灾难暴露程度与PTSD的关系
        6.1.4 灾难暴露、控制感与PTSD的关系
    6.2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唐山大地震所致截瘫患者远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徐明玉,李斐.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2]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回溯与反思 ——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历史文献[D]. 赵淑英.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DSM-Ⅳ轴Ⅰ精神障碍的患病现状[D]. 宋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轮椅网球运动对因灾致残者身心康的影响研究[D]. 杨琦. 云南大学, 2018(01)
  • [5]汶川与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及身心健康状况[J]. 冯春,翟瑞. 中国公共卫生, 2014(09)
  • [6]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 陈昕,赵鹤亮,牛春娟,张郢.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5)
  • [7]破镜何以重圆?——《唐山大地震》的灾难影视分析[J]. 张祖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 [8]唐山地震截瘫患者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 晏丽,陈昕.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05)
  • [9]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 李洪波. 吉林大学, 2011(08)
  • [10]灾后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D]. 刘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唐山地震截瘫患者长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