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酸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肉桂酸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一、肉桂酸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华,冷玉琳,杨婵,袁海泼,谢红艳,高泓,谢春光[1](2022)在《基于“亢害承制”理论探讨内皮功能障碍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维持血管通透性、限制血管壁炎症活动、平衡凝血与纤溶系统的重要基础。血管内皮在病理因素持续性损伤下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和突出事件。"亢害承制"中医经典理论最初是对自然界生克制化、更替演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事物稳健运行的内在调控机制,而后逐渐演变为阐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机制及指导治疗遣方的重要法则。人与自然界相应,机体内在稳态环境也需在承制规律调控下达到脏腑功能充沛、气血生化不竭状态。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即"承者失制,亢者为害"的过程。五脏承制不及,气化无力,气血津液不得布散,壅塞脉道而成痰凝血瘀,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液高黏等痰瘀之邪不得化,反亢而为害,侵损脉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变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亢害承制"理论指导下,运用"调和脏腑、驱邪化浊"治法选方遣药,乘而制之,平其所亢,可有效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而在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限制血管平滑肌增殖、降低血小板黏附等有关。

林杉[2](2021)在《肿瘤代谢物乳酸诱导B细胞分化为Breg样细胞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一群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B细胞的统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Breg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等多种疾病参与免疫调节反应。Breg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促肿瘤作用,而肿瘤微环境中Breg细胞的分化机制尚不明确。乳酸是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之一,乳酸影响多种免疫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在肿瘤免疫耐受、免疫逃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乳酸对B细胞分化及功能影响的研究较少,尚不明确。本课题通过对体外乳酸处理后B细胞免疫表型和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结合小鼠体内LDHA敲低D121细胞肺腺癌模型中B细胞及CD8+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的比率及活性研究,阐释了乳酸诱导B细胞向Breg样细胞分化及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磁珠分选小鼠脾脏B细胞,使用BAFF,BAFF联合乳酸分别培养B细胞2天,流式检测乳酸对B细胞中Bregs相关表型分子表达的影响。磁珠分选小鼠脾脏CD4+和CD8+T细胞,将上述两组B细胞分别与CFSE标记的CD3、CD28刺激的CD4+和CD8+T细胞共培养2-3天,流式评估乳酸处理的B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2)使用BAFF,BAFF联合乳酸分别培养小鼠脾脏B细胞2天,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B细胞内IL-10等免疫抑制分子以及PPARα、NADPH氧化酶相关亚基m RNA的表达差异。流式检测两组B细胞内IL-10、TGFβ、PD-L1以及ROS等分子的表达差异。蛋白免疫印迹检测两组B细胞内p40phox和p47phox蛋白表达差异。(3)磁珠分选小鼠脾脏B细胞体外培养2天,分为BAFF,BAFF+乳酸,BAFF+GPR81激动剂,BAFF+乳酸+GPR81抑制剂,BAFF+乳酸+PPARα抑制剂处理组,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B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此外,在体外乳酸诱导的B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anti-IL-10抗体,anti-TGFβ抗体,anti-PD-L1抗体,iNOS拮抗剂,arg-1拮抗剂或过氧化氢酶,流式评估上述分子对乳酸诱导Breg样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明确乳酸诱导Breg样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分子机制。(4)应用慢病毒CRISPR/cas9技术敲低小鼠肺腺癌细胞系D121细胞内LDHA基因,分别给予B6小鼠接种NC组D121细胞和LDHA KD D121细胞得到肺腺癌小鼠模型。记录两组荷瘤鼠肿瘤大小,绘制肿瘤增长曲线,以此评估LDHA敲低对小鼠肿瘤增长的影响。第20天处死小鼠,流式检测两组荷瘤小鼠脾脏、肿瘤内CD8+INFγ+T细胞、CD8+GrB+T细胞、CD25+CD81+B细胞、IL-10+B细胞、Treg细胞和MDSCs的比例,以及B细胞内ROS表达水平,磁珠分选两组肿瘤内B细胞,荧光定量PCR比较两组B细胞中NADPH氧化酶相关亚基m RNA的表达水平,明确乳酸对Breg样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促进肿瘤增长的机制。(5)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24hiCD38hiB细胞和IL-10+B细胞的比例,磁珠分选健康人外周血中T和B细胞,乳酸培养B细胞2天,B细胞与CFSE标记的CD3、CD28刺激的T细胞共培养3-5天,流式评估乳酸对B细胞IL-10、ROS及CD24、CD38表达的影响,流式评估乳酸诱导的Breg样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明确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内LDHA与ROS+CD19+B细胞的共定位关系,明确乳酸对表达ROS的Breg样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1)乳酸上调小鼠B细胞CD25和CD81的表达,使B细胞具有Breg样表型。(2)乳酸诱导的Breg样细胞显着抑制T细胞增殖。乳酸诱导Breg样细胞免疫抑制功能与IL-10、TGFβ、PD-L1、arg-1、i NOS、IDO等效应分子无关。(3)乳酸通过NADPH氧化酶上调小鼠B细胞ROS的表达,乳酸诱导的Breg样细胞通过ROS发挥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调节功能。(4)乳酸促进小鼠B细胞中GPR81 m RNA的表达,GPR81激动剂3,5-DHBA处理的B细胞高表达ROS,并抑制T细胞增殖,而GPR81阻断剂3-OBA可逆转乳酸诱导的Breg样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乳酸通过结合并激活GPR81受体诱导小鼠B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5)乳酸通过结合小鼠B细胞表面GPR81受体,促进小鼠B细胞中PPARα的表达,诱导B细胞内ROS表达水平增高,PPARα阻断剂逆转乳酸诱导B细胞ROS的表达和免疫抑制功能的发挥,乳酸通过GPR81-PPARα-ROS通路诱导Breg样细胞分化并发挥免疫抑制功能。(6)LDHA敲低使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减少,肿瘤组织内Ki-67表达降低,脾脏及肿瘤内CD25+CD81+B细胞和MDSCs比例降低,肿瘤组织内B细胞中NADPH氧化酶相关亚基m RNA及ROS表达水平降低,同时,肿瘤引流淋巴结、脾脏及肿瘤内CD8+INF-γ+T细胞及CD8+Gr B+T细胞比例增多,而肿瘤内Treg细胞比例降低。(7)肺腺癌患者外周血乳酸含量、CD24hiCD38hiBreg细胞和IL-10+Breg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乳酸上调B细胞CD24、CD38及IL-10的表达,并促进B细胞内NADPH氧化酶相关亚基m RNA及ROS表达水平,乳酸培养的B细胞通过ROS抑制T细胞增殖。人肺腺癌肿瘤组织内LDH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并与表达ROS的CD19+B细胞共定位。结论:乳酸通过GPR81/PPARα/NADPH氧化酶信号诱导B细胞分化为Breg样细胞,Breg样细胞通过ROS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进展,敲低肿瘤细胞内LDHA减少Breg样细胞的产生及其ROS的表达,提示靶向降低肿瘤微环境内乳酸含量,可以减少Breg样细胞的分化,进而起到抗肿瘤的治疗作用。这为肿瘤内Breg细胞的致病作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思路。

郭晓媛[3](2021)在《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滋肾丸(ZiShenWan,ZSW)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干预作用及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ZSW治疗DN的靶点及通路,为ZSW治疗DN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雄性6周龄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ZSW高剂量组、ZSW中剂量组、ZSW低剂量组(n=10);非糖尿病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10)。适应性喂养2周后,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灌胃(高剂量:6.0g/kg;中剂量:3.0g/kg;低剂量:1.5 g/kg);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灌胃(1.0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灌胃。每天灌胃1次,持续12周。每2周检测体重、尾静脉FBG;每4周检测尿液ACR、NAG酶、NGAL和CysC;给药12周后摘眼球取血,称量右肾脏重量,固定或冻存肾组织。血清检测HbA1c、BUN和CRE。肾组织经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病理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强度;TUNEL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的损伤水平;Western blot及RT-qPCR分别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以及焦亡相关炎症因子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2.细胞实验: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进行复苏、传代及培养。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筛选细胞培养条件及药物干预剂量,以高渗葡萄糖(45μmol/L)培养HK-2细胞48 h诱导焦亡及EMT,分为高糖组、ZSW低剂量组、ZWS中剂量组、ZSW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干预(高剂量:15μg/ml;中剂量:7.5μg/ml;低剂量:3.75μg/ml);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干预(0.1μmol/L)。另设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甘露醇组为高渗对照。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染色评估细胞核的损伤、LDH试验评估细胞膜的损伤、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焦亡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Western blot 及 RT-qPCR 分别检测细胞 NLRP3、ASC、Caspase-1、IL-1β、cleaved IL-1 β、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3.网络药理学: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ZSW的药物活性成分和DN的疾病靶点,获得ZSW治疗DN的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ZSW治疗DN的“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ZSW治疗DN的关键靶点的PPI网络,筛选ZSW治疗DN的核心关键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和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1)药效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BG、HbAlc、BUN、血CRE及尿ACR、NAG酶、NGAL、CysC显着升高(P<0.01)。经ZSW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2)肾组织病理学:模型组肾小球出现体积增大、基底膜不均匀增厚、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出现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基底膜厚度、肾小管损伤指数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减轻上述病理改变,显着降低病理半定量评分(P<0.01)。(3)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表达强度、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强度、肾组织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显着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和E-cadherin表达强度,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肾组织E-cadherin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4)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增多,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升高,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显着降低细胞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降低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P<0.01)。(5)肾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显着降低NLRP3、ASC mRNA表达(P<0.01),高剂量ZSW显着降低Caspase-1 mRNA表达(P<0.01)。2.细胞实验:(1)EMT:高糖培养使HK-2细胞形态发生间质细胞样改变,迁移能力显着增强,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的间质样改变,显着降低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α-SMA蛋白及mRNA表达,不同程度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2)焦亡:高糖培养使HK-2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加重,焦亡水平升高,IL-1β、IL-18释放增加,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明显减轻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显着降低焦亡水平,显着减少IL-1β、IL-18释放以及 IL-1β、cleaved IL-1β 和 IL-18 蛋白及 mRNA 表达(P<0.01)。(3)NLRP3炎症小体活化:高糖培养使HK-2细胞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 或 P<0.01)。3.网络药理学:经筛选获得ZSW的56个有效活性成分,与数据库中DN的疾病靶点映射获得166个ZSW治疗DN的靶点,与51个ZSW的有效活性成分共同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通过PPI网络筛选获得154个关键核心靶点,诸多靶点涉及炎症反应相关,主要富集在钙通道复合体、膜区、突触和细胞质等细胞组分;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神经递质结合等分子功能;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氧化还原、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包含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在内的炎症反应、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细胞增殖分化、内分泌抵抗、神经组织传导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1.ZSW有效降低db/db小鼠血糖,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小管早期损伤指标及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肾小管上皮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2.ZSW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3.ZSW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N,干预炎症反应是ZSW治疗DN的重要作用机制。

王仕迎[4](2021)在《基于内脂素调控探讨肉桂酸对激素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比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NONFH)患者与健康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之间的差异,分析NONFH患者血清内脂素与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为NONFH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测和靶点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自2020年7月28日至12月17日在本院确诊的93例NONFH患者和61例健康者。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收集NONFH患者ARCO分期、Harris髋关节评分和VAS评分等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内脂素浓度。对比NONFH患者和健康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分析NONFH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临床资料(包括ARCO分期、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等)的相关性。绘制ROC诊断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血清内脂素对NONFH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与健康组受试者相比,NONFH患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着降低(P<0.01)。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内脂素与病程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r=-0.217,P<0.05);内脂素与Harris评分之间显着正相关(r=0.363,P<0.01);内脂素与VAS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r=-0.309,P<0.01)。通过绘制ROC曲线来检测血清内脂素对NONFH的诊断准确性。当血清内脂素临界值为2.750 ng/m L时,AUC最大,此时敏感性为75.40%,特异性为79.60%,AUC为0.823(95%CI 0.753-0.892)。结论:血清内脂素水平在NONFH患者中显着低于健康者,与病程、VAS呈显着负相关,与Harri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是诊断NONFH的潜在的生化指标。研究二内脂素对地塞米松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的成骨分化和凋亡的影响目的:糖皮质激素是诱发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作为最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可导致成骨细胞凋亡和抑制成骨,而治疗Dex引起的骨坏死的药物有限。目前尚无文献报道内脂素对Dex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系MC3T3-E1凋亡和成骨抑制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内脂素对Dex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系MC3T3-E1凋亡和成骨抑制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选用小鼠成骨前体细胞系MC3T3-E1。首先,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1μM、10μM和100μM)的Dex和不同浓度(1 n M、10 n M和100 n M)的内脂素处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选取10μM Dex诱导细胞,选取1 n M、10 n M内脂素对细胞进行干预。根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将细胞分为以下4组:1)对照组;2)Dex组;3)1 n M内脂素+Dex组;4)10 n M内脂素+Dex组。Annexin V-FITC/PI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ALP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unx-2、Osx、OPN、Bcl-2、Bax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内脂素的促成骨分化机制是否通过Akt/Runx-2信号通路,使用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预处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Dex组、内脂素+Dex组和MK-2206+内脂素+Dex组p-Akt和Akt蛋白的表达。结果:1.Dex降低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采用CCK-8法测定96孔板中不同浓度(1μM、10μM和100μM)的Dex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细胞孔相比较,1μM、10μM和100μM Dex孔增殖活力值均显着降低(P<0.01);与1μM Dex孔比较,10μM和100μM Dex孔的增殖活力值均显着降低(P<0.01);与10μM Dex孔比较,100μM Dex孔内增殖活力值略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采用CCK-8法测定10μM Dex不同时间点(8 h、16 h和24 h)对细胞殖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Dex干预前比较,Dex干预8 h的增殖活力值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16 h和24 h的增殖活力值显着降低(P<0.01);与Dex干预8 h比较,Dex干预16 h和24 h的增殖活力值显着降低(P<0.01);与Dex干预16 h比较,Dex干预24 h的增殖活力值显着性降低(P<0.01)。以上结果提示,1μM-100μM Dex可降低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呈剂量、时间依赖性。2.内脂素提高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1 n M、10 n M和100 n M)的内脂素处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细胞孔比较,1 n M、10 n M和100 n M内脂素孔的增殖活力值均有升高,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1 n M内脂素孔比较,10 n M和100 n M内脂素内脂素孔的增殖活力值均有升高,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10 n M内脂素孔比较,100 n M内脂素孔内增殖活力值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采用CCK-8法测定10 n M内脂素不同时间点(8h、16 h和24 h)对细胞殖活力的影响。与内脂素干预前比较,干预8 h、16 h的增殖活力值均显着性升高(P<0.01),干预24 h的增殖活力值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干预8 h比较,干预16 h和24 h的增殖活力值均有显着性升高(P<0.01);与干预16 h比较,干预24 h的增殖活力值有显着性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1 n M-100 n M内脂素可提高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呈剂量、时间依赖性。3.内脂素降低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凋亡率。采用Annexin V-FITC/PI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ex组、1 n M内脂素+Dex组和10 n M内脂素+Dex组的细胞凋亡率值均有显着升高(P<0.05);与Dex组比较,1 n M内脂素+Dex组和10 n M内脂素+Dex组的细胞凋亡率值均有显着性降低(P<0.01);与1 n M内脂素+Dex组比较,10 n M内脂素+Dex组的细胞凋亡率有显着性降低(P<0.01)。以上结果提示,内脂素可降低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凋亡率。4.内脂素对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各组Bax/Bcl-2比值比较:与对照组比较,Dex组的Bax/Bcl-2比值有显着性升高(P<0.01),1 n M内脂素+Dex组、10 n M内脂素+Dex组的Bax/Bcl-2比值均有显着降低(P<0.05);与Dex组比较,1 n M内脂素+Dex组、10 n M内脂素+Dex组的Bax/Bcl-2比值均有显着性降低(P<0.01);与1 n M内脂素+Dex组比较,10 n M内脂素+Dex组的Bax/Bcl-2比值有显着性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内脂素可能通过调节Bax/Bcl-2以降低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凋亡率。5.内脂素提高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的ALP活性。采用ALP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的ALP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ex组的ALP活力值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1 n M内脂素+Dex组、10 n M内脂素+Dex组的ALP活力值有显着性升高(P<0.01);与Dex组比较,1 n M内脂素+Dex组和10 n M内脂素+Dex组的ALP活力值显着性升高(P<0.01);与1 n M内脂素+Dex组比较,10 n M内脂素+Dex组的ALP活力显着性升高(P<0.01)。以上结果提示,内脂素可提高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的ALP活性,呈剂量依赖性。6.内脂素促进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的成骨蛋白的表达。1)各组Runx-2蛋白表达量比较:与对照组比较,Dex组、1 n M内脂素+Dex组和10 n M内脂素+Dex组的Runx-2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降低(P<0.05);与Dex组比较,1 n M内脂素+Dex组和10 n M内脂素+Dex组的Runx-2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降低(P<0.01);与1 n M内脂素+Dex组比较,10 n M内脂素+Dex组的Runx-2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2)各组Osx蛋白表达量比较:与对照组比较,Dex组的Osx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1 n M内脂素+Dex组、10 n M内脂素+Dex组的Osx蛋白表达量均降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Dex组比较,1 n M内脂素+Dex组的Osx蛋白表达量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10 n M内脂素+Dex组的Osx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1);与1 n M内脂素+Dex组比较,10 n M内脂素+Dex组的Osx蛋白表达量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3)各组OPN蛋白表达量比较:与对照组比较,Dex组的OPN蛋白表达量有显着性降低(P<0.01),1 n M内脂素+Dex组、10 n M内脂素+Dex组的OPN蛋白表达量均有降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Dex组比较,1 n M内脂素+Dex组、10 n M内脂素+Dex组的OPN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降低(P<0.05);与1 n M内脂素+Dex组比较,10 n M内脂素+Dex组的OPN蛋白表达量,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内脂素可促进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的成骨相关蛋白Runx-2、Osx、OPN的表达。7.内脂素可能通过Akt/Runx-2信号通路调节成骨表达。1)各组p-Akt/Akt比值比较分析:与对照组比较,Dex组、MK-2206+内脂素+Dex组细胞的p-Akt/Akt比值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内脂素+Dex组细胞的p-Akt/Akt比值显着性增高(P<0.05);与Dex组比较,内脂素+Dex组细胞的p-Akt/Akt比值显着性增高(P<0.05),MK-2206+内脂素+Dex组细胞的p-Akt/Akt比值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内脂素+Dex组比较,MK-2206+内脂素+Dex组细胞p-Akt/Akt比值有显着性降低(P<0.05)。4)与对照组比较,Dex组、MK-2206+内脂素+Dex组细胞的Runx-2蛋白表达量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内脂素+Dex组细胞的Runx-2蛋白表达量显着性增高(P<0.05);与Dex组比较,内脂素+Dex组细胞的Runx-2蛋白表达量显着性增高(P<0.05),MK-2206+内脂素+Dex组细胞的Runx-2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与内脂素+Dex组比较,MK-2206+内脂素+Dex组细胞的Runx-2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内脂素可能通过提高Akt的磷酸化激活Akt/Runx-2信号通路以促进下游成骨表达。结论:内脂素可提高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Dex诱导细胞的凋亡率,提高Dex诱导细胞的ALP活性,可能通过激活Akt/Runx-2信号通路上调MC3T3-E1细胞的成骨标志物Runx-2、Osx、OPN蛋白的表达水平,是激素导致的骨坏死的潜在有效治疗药物。研究三肉桂酸对地塞米松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分化及对内脂素表达的影响目的:诸多研究把内脂素作为治疗靶点,通过药物调节内脂素的水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肉桂酸在骨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无文献报道肉桂酸对Dex诱导后的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和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肉桂酸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及对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小鼠成骨前体细胞系MC3T3-E1。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03 m M、0.3 m M和3 m M)肉桂酸对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细胞根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4组:1)对照组;2)Dex组;3)0.3 m M肉桂酸+Dex组;4)3m M肉桂酸+Dex组。使用ALP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肉桂酸对Dex诱导后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ALP活性的影响。PCR、Western Blot检测肉桂酸对Dex诱导后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Visfatin、Runx-2、Osx、OPN m 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肉桂酸降低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0.03 m M、0.3 m M和3 m M)肉桂酸在24 h的增殖活力值。结果显示,与对照孔比较,0.03 m M、0.3 m M肉桂酸增殖活力值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3 m M肉桂酸增殖活力值显着性降低(P<0.01);与0.03 m M肉桂酸比较,0.3 m M肉桂酸的增殖活力值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3 m M肉桂酸的增殖活力值显着性降低(P<0.01);与0.3 m M肉桂酸比较,3 m M肉桂酸内增殖活力值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采用CCK-8法检测3 m M肉桂酸不同时间点(8 h、16 h和24 h)增殖活力值,结果显示,与肉桂酸干预前比较,干预8 h的增殖活力值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16 h、24 h的增殖活力值均显着性降低(P<0.01);与干预8 h比较,干预16 h和24 h的增殖活力值均显着性降低(P<0.01);与干预16 h比较,干预24 h的增殖活力值有显着性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肉桂酸可降低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呈剂量、时间依赖性。2.肉桂酸提高MC3T3-E1细胞的ALP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ex组的ALP活力值显着性降低(P<0.01),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的ALP活力值均显着性降低(P<0.01);与Dex组比较,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的ALP活力值均显着性升高(P<0.05);与0.3 m M肉桂酸+Dex组比较,3 m M肉桂酸+Dex组的细胞ALP活力值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肉桂酸可提高MC3T3-E1细胞的ALP活性。3.肉桂酸降低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内脂素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ex组的内脂素蛋白表达量显着性升高(P<0.01),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的内脂素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升高(P<0.05);与Dex组比较,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的内脂素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与0.3 m M肉桂酸组+Dex比较,3 m M肉桂酸+Dex组的内脂素蛋白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肉桂酸可降低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内脂素蛋白的表达。4.肉桂酸降低Dex诱导后MC3T3-E1细胞内脂素m RNA的水平。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ex组、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内脂素m 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与Dex组比较,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内脂素m RNA表达量均显着性降低(P<0.05)。与0.3 m M肉桂酸+Dex组比较,3 m M肉桂酸+Dex组内脂素m RNA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肉桂酸可降低Dex诱导后MC3T3-E1细胞内脂素m RNA的水平。5.肉桂酸提高Dex诱导后MC3T3-E1细胞成骨相关因子m RNA的水平。PCR结果显示,1)各组Runx-2 m RNA表达量比较:与对照组比较,Dex组、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Runx-2 m RNA表达量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Dex组比较,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Runx-2 m 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1)。与0.3 m M肉桂酸+Dex组比较,3 m M肉桂酸+Dex组细胞Runx-2 m RNA表达量有显着性增高(P<0.05)。2)各组Osx m RNA表达量比较:与对照组比较,Dex组、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Osx m 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5)。与Dex组比较,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细胞Osx m 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5)。与0.3 m M肉桂酸+Dex组比较,3m M肉桂酸+Dex组细胞Osx m RNA表达量有显着性增高(P<0.05)。3)各组OPN m RNA表达量比较:与对照组比较,Dex组、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的OPN m 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5)。与Dex组比较,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细胞OPN m 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5)。与0.3 m M肉桂酸+Dex组比较,3 m M肉桂酸+Dex组细胞OPN m RNA表达量有显着性增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肉桂酸可提高Dex诱导后MC3T3-E1细胞成骨相关因子Runx-2、Osx、OPN m RNA的水平。6.肉桂酸提高Dex诱导后MC3T3-E1细胞成骨标志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各组Runx-2蛋白表达量比较:与对照组比较,Dex组、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Runx-2蛋白表达量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Dex组比较,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Runx-2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5)。与0.3 m M肉桂酸+Dex组比较,3 m M肉桂酸+Dex组细胞Runx-2蛋白表达量显着性增高(P<0.05)。2)各组Osx蛋白表达量比较:与对照组比较,Dex组、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Osx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5)。与Dex组比较,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细胞Osx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5)。与0.3 m M肉桂酸+Dex组比较,3 m M肉桂酸+Dex组组细胞Osx蛋白表达量显着性增高(P<0.05)。3)与对照组比较,Dex组、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OPN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5)。与Dex组比较,0.3 m M肉桂酸+Dex组、3 m M肉桂酸+Dex组细胞OPN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增高(P<0.05)。与0.3 m M肉桂酸+Dex组比较,3 m M肉桂酸+Dex组组细胞OPN蛋白表达量显着性增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肉桂酸提高Dex诱导后MC3T3-E1细胞成骨标志蛋白Runx-2、Osx、OPN的表达。结论:肉桂酸可抑制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增殖活力,增高Dex诱导的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的ALP活性以及成骨相关因子Runx-2、Osx和OPN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并抑制Dex诱导细胞的内脂素m RNA和蛋白的表达。

郑宇斐[5](2020)在《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黑素瘤是一种发展极为迅速的恶性皮肤病,具有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致死率高等特点。早期黑素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达92%,但是黑素瘤一旦开始转移,患者的5年存活率迅速下降至15%。目前虽然关于黑素瘤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然而针对黑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显着,并且受到严重的副作用和黑素瘤耐药性的困扰。因此,对黑素瘤相关治疗药物和手段的研究仍是目前癌症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蜂胶是蜜蜂采集植物芽孢及伤口胶质物混合自身上颚腺分泌物而成的一种蜂产品,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在抗肿瘤方面,有文献指出中国蜂胶可以有效地诱导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发生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也是近几年蜂胶药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蜂胶的前期抗肿瘤研究,本研究利用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系统性地探究了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松属素和柯因)对黑素瘤增殖、转移、自噬等方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以期揭示中国蜂胶的抗黑素瘤作用,为蜂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黑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发展影响研究我们首次证明了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细胞系A375的促凋亡作用和抑制转移作用并揭示其分子机制。在经中国蜂胶处理后,A375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中国蜂胶在黑素瘤细胞中也能发挥其出色的抗炎作用,caspase-1和caspase-4表达水平降低,同时伴随着IL-1α、IL-1β和IL-18 mRNA水平的下降,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炎性微环境的保持有抑制作用。我们还发现中国蜂胶可以在A375细胞中激活自噬,而抑制自噬会减弱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促凋亡作用,这也说明了自噬的发生增强了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细胞毒作用。此外,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中国蜂胶能减弱黑素瘤在体外的迁移能力。2中国蜂胶抗黑素瘤单体活性成分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我们确定了本实验中使用的中国蜂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包括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异阿魏酸、肉桂酸、山奈酚、杨梅桐、槲皮素、3,4-二甲氧基肉桂酸、芹菜素、短叶松素、柯因、松属素、高良姜素、咖啡酸苯乙酯和3-O-乙酰基短叶松素等。利用CCK-8实验,我们比较这其中高含量的功能性单体对黑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松属素、咖啡酸苯乙酯、柯因、短叶松素、芹菜素、咖啡酸二甲醚对黑素瘤的细胞活性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中国蜂胶活性成分松属素抗黑素瘤作用研究利用体内外模型进一步检测并探究了松属素对黑素瘤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发现松属素能诱导黑素瘤细胞(B16F10和A375)发生凋亡,并呈现浓度相关性。对凋亡调控通路的研究显示,松属素通过激活IRE1α/Xbp1通路引发内质网应激,从而活化下游蛋白caspase-12(鼠源细胞)/caspase-4(人源细胞)介导黑素瘤细胞凋亡。此外,我们的结果还显示松属素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黑素瘤细胞中自噬的发生,增强了松属素对黑素瘤的促凋亡作用。在小鼠成瘤模型中,松属素显着抑制了黑素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且在肿瘤组织中我们检测到了高水平的凋亡信号。4中国蜂胶活性成分柯因抑制黑素瘤转移效果研究我们证明了柯因可以有效抑制黑素瘤转移。通过细胞实验我们发现,在低浓度时,柯因也表现出了对黑素瘤细胞转移、侵袭和促血管生成能力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柯因抑制了黑素瘤细胞的失巢凋亡抵抗,增加了其在转移过程中的凋亡率。进一步实验表明柯因通过下调FOXM1/β-catenin通路逆转了黑素瘤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而过表达FOXM1则会减弱柯因的抗黑素瘤转移作用。我们同时也在小鼠模型上验证了细胞实验的发现。利用肺转移模型,我们证明柯因处理能明显降低小鼠肺转移肿瘤的出现几率,同时在肺部肿瘤组织中,柯因治疗组FOXM1的表达量也更低。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蜂胶的抗黑素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有助于中国蜂胶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通过研究中国蜂胶中主要功能活性单体的抗黑素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揭示了中国蜂胶抗黑素瘤的物质成分基础,也为黑素瘤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了参考。

梁文举[6](2020)在《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肉桂水提物抑制肝癌细胞的机制》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居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的第4位和第2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临床目前对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放化疗法等,但治疗后复发率仍高达80%~90%,且患者生存质量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多阶段、体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复杂过程,以往的癌症疗法主要针对单一靶点,癌细胞易通过代偿途径产生抗性,导致治疗失败。多靶点疗法可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增强疗效,且不易使癌细胞产生抗药性。血管生成和细胞调亡对于癌症的发展非常关键。而斑马鱼具有饲养简单、成本较低、繁殖力强、胚胎透明、个体较小、遗传信息丰富、光学透明性特点,以及基于转基因品系斑马鱼建立的斑马鱼肿瘤移植模型,使我们能更直观的研究肿瘤细胞在斑马鱼体内的生长情况和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在体内的变化。由于中药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近年来,在肿瘤疾病防治中,中药在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预防肿瘤细胞复发或转移等方面均取得不错的成绩。使其在肿瘤药物研发中表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肉桂,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的植物,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桂可以显着抑制宫颈癌、肺癌、胃腺癌、乳腺癌、肝癌等多种癌细胞的增殖。但目前关于肉桂对肝癌作用方面的研究较少。由于中医临床治疗肿瘤过程中,肉桂常采用水煎液形式入药,故本课题以肉桂水提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抑制肝癌的功效和机制。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肉桂水提物对斑马鱼幼鱼血管新生具有抑制作用,结合文献,我们推测肉桂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本论文将以人肝癌Be17402细胞和荷瘤斑马鱼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增值抑制率、观察细胞周期变化、测定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率、观察体内肿瘤生长情况和观察肿瘤诱导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研究肉桂水提物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研究共分三章,简述如下:第一章:通过不同浓度肉桂水提物(50、100、200、400、800、1000μg/mL)体外作用肝癌Bel7402细胞不同时间(24h、48h、72h)后,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抑制率也依次明显上升(P<0.05)。基于MTT实验结果,选取肉桂水提物(200、400、800μg/mL)干预肝癌Bel7402细胞48h,作用完成后,收集处理后的细胞,通过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Annexiv/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并计算细胞凋亡率,实验结果显示,经肉桂水提物干预48 h后,人肝癌Bel7402细胞处于G1期的比例显着提高而处于S期的比例显着降低(P<0.001);经肉桂水提物(200、400、800μg/mL)干预48 h能够剂量依赖性的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49±1.88,29.76±1.80,53.27±2.28)。以上实验结果揭示,肉桂水提物能够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并促进Bel7402细胞凋亡,这可能与其能够阻滞Bel7402细胞周期和调节凋亡蛋白表达有关。第二章:为研究体内肿瘤血管的变化,本章以转基因斑马鱼为模型,使用DiO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采用显微注射技术,构建荷瘤斑马鱼模型。为后续观察体内肿瘤生长和肿瘤诱导的肠下血管生长提供依据。第三章:以荷瘤转基因斑马鱼为动物模型,检测不同浓度肉桂水提物(200、400、800 μg/mL)作用后,荷瘤转基因斑马鱼体内肿瘤和肿瘤诱导的肠下血管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显示,200-800 μg/mL的肉桂水提物溶液均对体内肿瘤的生长和荷瘤斑马鱼的肠下血管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均呈浓度依赖性。本研究表明肉桂水提物对体内外肝癌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肉桂水提物能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有关。本研究为肉桂在肝癌治疗的研究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王佳雯[7](2020)在《川芎嗪二聚体、四聚体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是抗肿瘤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是从伞形科植物川芎中提取分离的一种生物碱单体活性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免疫功能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TMP具有多重抗肿瘤效应,对恶性肿瘤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血管生成、耐药及肿瘤免疫等均有一定的影响。TMP化学结构简单,科学家们通常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将TMP与其他抗肿瘤成分进行结构组合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如:川芎嗪-三萜类轭联物、川芎嗪-姜黄素类轭联物及川芎嗪-鬼臼毒素类轭联物等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TMP。二聚体和多聚体是药物化学家广泛使用的新药设计策略,主要用于增强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通常将两个或多个相同的抗肿瘤活性片段通过一个连接体连接形成同源二聚体或多聚体,如:青蒿素二聚体、β-咔啉二聚体及芹菜素二聚体等,它们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单体分子。连接体在二聚体及多聚体的设计中至关重要。前期研究发现,以环己酮、肟、五环三萜类及姜黄素等刚性结构作为连接体的川芎嗪二聚体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川芎嗪单体化合物。本文设计以烷基链等柔性链作为连接体,合成新型川芎嗪四聚体7个,川芎嗪二聚体8个,采用MTT法评价其对He La,Hep G2,MCF-7,Fa Du和A549五种肿瘤细胞株及人乳腺细胞MCF 10A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且川芎嗪二聚体的抗肿瘤活性强于四聚体,最佳连接体长度为8–12碳链。其中,以1,10-癸二胺连接的川芎嗪二聚体8e的活性最强,对体外培养的He La,MCF-7,Fa Du,A549和MCF 10A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42±0.71μM,0.037±0.001μM,0.00136±0.00035μM,1.05±0.05μM和0.047±0.008μM,特别是对Fa Du细胞有较高的选择性,SI值(IC50MCF 10A/IC50 Fa Du)为34.56。此外,受启发于杂环化合物在药物设计中的重要性,设计以空间结构和电子云分布类似于川芎嗪的杂环化合物为基本母核,合成小分子杂环二聚体36个。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能够选择性杀伤Fa Du细胞,而对其他四种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表明,杂原子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且杂原子的种类及相对位置不同,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也不同。此外,目标化合物结构中的酰胺键和烷基链偶联方式是该类二聚体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关键。之后,以化合物8e为代表,采用一系列生物实验探讨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内外抗肿瘤药效和作用机制。克隆形成实验表明8e能够明显抑制Fa Du细胞克隆形成,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Calcein AM/PI(Propidium iodide,碘化丙啶)实验更加直观地表明8e能够有效杀伤肿瘤细胞,进一步验证了8e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同时,采用Fa Du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评价8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低、中、高剂量组对Fa Du移植瘤的抑制率分别为28.4%、54.8%、70.3%,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产生。此外,ADMET预测实验表明大部分目标物具有良好的成药性,特别是化合物8e,有望成为一个安全有效的抗肿瘤候选药物。Hoechst 33342染色、Annexin V/PI双染、JC-1染色及PI染色实验表明,8e可通过诱导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8e对Fa Du细胞中EGFR及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8e可抑制EGFR表达,而对VEGFR-2无明显作用。微管蛋白聚合分析实验表明8e能够抑制微管蛋白聚合。进一步采用分子对接研究8e与EGFR和微管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8e能较好的嵌入到蛋白活性口袋中,且结构中的酰胺键与蛋白形成的氢键作用有助于二者紧密结合。总之,本研究系统评价了一类川芎嗪四聚体、二聚体及其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并初步探讨了苗头化合物8e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为该类化合物作为抗肿瘤候选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宗帅[8](2020)在《粒毛盘菌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期,本课题组已经对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LEP130)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发现了LEP130的抗肿瘤活性。然而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LEP130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体外实验研究了LEP130与5-氟尿嘧啶(5-FU)联用对Hep G2细胞的抑制作用。MTT实验结果表明,LEP130与5-FU联用对Hep G2细胞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强于LEP130或5-FU单独处理,并且两者间具有显着的协同作用。而LEP130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人正常肝细胞LO2没有明显作用,这表明LEP130对正常细胞是安全无毒的。Western blot等实验结果表明,LEP130能降低胸苷酸合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的表达,从而抑制5-FU的降解失活。另外,LEP130能抑制Ras/Raf/MEK/ERK和PI3K/Akt/m TOR介导的细胞存活通路,增强Hep G2细胞对5-FU的敏感性,防止细胞产生耐药性。LEP130还能抑制Nrf2介导的细胞抗氧化防御系统,增加细胞内活性氧,并破坏线粒体膜电位,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还发现,LEP130能促进p53活化,抑制NF-κB及其下游靶蛋白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并且抑制DNA碱基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继而增强5-FU的作用效果。因此,LEP130与5-FU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体外抑制Hep G2细胞的协同增效作用。2)采用H22荷瘤小鼠模型,研究了LEP130与环磷酰胺(CTX)对H22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LEP130能激活Fas/Fas L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增加相关蛋白(如caspase 3、caspase 8、PARP1等)的表达,并通过t-Bid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LEP130还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蛋白(如VEGF、b FGF、MMPs等)的表达,减少瘤内血管生成。此外,LEP130能提高H22荷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促进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向肿瘤组织中浸润,增加血清和肿瘤组织中免疫因子(IFN-γ、IL-1β、IL-2和TNF-α)的含量,继而激活抗肿瘤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还发现,LEP130能抑制Stat3和NF-κB介导的细胞存活蛋白(如Bcl-2、Bcl-XL、Survivin等)的表达,并抑制H22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继而增强CTX的抑瘤作用。同时发现LEP130能显着改善由CTX导致的肝损伤、肾损伤、免疫抑制等副作用,促进机体恢复健康。以上结果表明,LEP130与CTX联用能协同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且LEP130能缓解CTX引起的副作用。3)利用S180荷瘤小鼠模型,研究了LEP130对抗肿瘤免疫系统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LEP130不能抑制S180细胞的增殖,而体内实验证实LEP130能显着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LEP130主要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抑瘤作用。对S180荷瘤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后发现,LEP130能引起辅助性T细胞向Th1型极化,并促进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表达;抑制辅助性T细胞向Th2型极化,并抑制Th2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另外,LEP130引起的高水平的IFN-γ被证明能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分型,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继而发挥抑瘤作用。此外,LEP130能通过增加抑瘤性免疫细胞(如白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和抑瘤性免疫细胞趋化因子(如CXCL9、CXCL10和CXCL13等),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如骨髓源性抑制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趋化因子(如G-CSF、M-CSF、CCL22等)以及免疫抑制因子(如TGF-β、IL-10、PEG2等),改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后,体外实验表明,LEP130能通过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直接诱导原代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发挥抑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LEP130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4)采用AO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癌模型,研究了LEP130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LEP130能显着缓解AOM/DSS导致的结肠癌小鼠体重减轻、结肠长度缩短,并有效抑制了结肠肿瘤的发生。另外,LEP130能显着改善结肠癌小鼠肠道的病理状况,缓解AOM/DSS导致的肠道损伤,并通过增加ZO-1、occludin、E-cadherin等蛋白的表达恢复肠屏障完整性。LEP130还能降低结肠癌小鼠结肠组织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和IFN-γ)水平,抑制组织炎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LEP130能改善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组成,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物种多样性。LPE130能降低(机会)致病菌和病原菌(如副杆菌属、大肠志贺氏杆菌、脱硫弧菌属、螺杆菌属、毛螺菌属-NK4A136组和厌氧支原体属等)的相对丰度,并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和益生菌(如瘤胃梭菌属、毛螺菌属、雷沃氏菌属-NK3B31组、双歧杆菌属和罗斯氏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LEP130能显着改善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代谢状况,降低肠道中鹅去氧胆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含量,增加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正丁酸)和δ-生育酚含量,从而抑制结肠癌的发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调节与代谢物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LEP130能够抑制结肠癌的发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LEP130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的调节相关。

李琦玮[9](2020)在《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乳腺癌居于全球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的一种亚型,其分子表型呈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0-20%。TNBC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往往预后不佳。乙酰肝素酶(HPSE)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一种用于切割硫酸乙酰肝素(HS)侧链的β-D-葡萄糖内切糖苷酶,通过切割HS侧链过程重塑细胞外基质(ECM)结构,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协助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有助于肿瘤的发展。HPSE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呈正相关。有研究发现,乙酰肝素酶具有调控细胞基础自噬过程的作用。自噬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细胞通过溶酶体进行物质降解代谢的过程,一般认为,自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刃剑的效果。在肿瘤产生之前,自噬可以清除损伤的细胞器或异常合成的蛋白质,减轻炎症反应,避免DNA损伤,预防肿瘤的发生;当体内出现肿瘤细胞时,自噬可以激活免疫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激活T细胞,增强免疫应答功能清除肿瘤细胞。然而肿瘤发生之后,肿瘤细胞可利用自噬作为其必要的生存机制,通过自噬过程为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支持,以此应对外周环境压力,获得增殖或转移的机会。由于TNBC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且易对治疗产生抵抗,寻找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提高TNBC的疗效十分重要。研究者对于包括传统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治疗日益关注。千百年来,中药被广泛用于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的治疗。中药结合常规现代治疗有助于提高肿瘤疗效,减轻治疗毒副作用,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郁仁存教授、王笑民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总结“益气活血解毒法”,并据此治则创立相关方剂,在临床上治疗各类恶性肿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基于益气活血解毒法,我们选择四种中药单体联合应用并评价其疗效。这些单体包括黄芪甲苷(提取自黄芪,代表“益气”),龙葵碱(提取自植物龙葵,代表“解毒”),莲心碱(提取自莲子,代表“解毒”),川芎嗪(提取自川芎,代表“活血化瘀”)。我们将这四种单体组合简称“SANT”,并对其在肿瘤体内外模型中进行研究。研究目的:评价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单体组合SANT对MDA-MB-231 Hpa/Mock肿瘤的影响并分析相关机制。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数据库进行肝素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的相关性分析。利用MTS、trans-well和划痕实验评价SANT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共聚焦实验用于观察SANT处理后231-Hpa细胞中GFP-RFP-LC3蛋白的变化。免疫印迹实验用于检测相关蛋白标志物表达。动物实验用于评价SANT在体内的疗效与安全性。最后我们采用人类自噬相关PCR微阵列和血管生成蛋白微阵列用于相关机制探索。研究结果:1.HPSE在多种癌症类型中高表达,乳腺癌中HPSE mRNA表达水平超过正常乳腺组织2倍以上。HPSE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P=1.7e-12)与总生存期(P=0.00016)都显着短于HPSE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TNBC患者的HPSE转录效率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肿瘤细胞231-Hpa具有显着上调的肝素酶水平,231-Hpa细胞内LC3B-I/-Ⅱ转化率也显着高于231-Mock细胞(P=0.0003)。在乳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中,免疫荧光显示231-Hpa移植瘤HPSE表达显着升高;231-Hpa组肿瘤负荷(0.608g 与 0.437g,每组≥6 只,P=0.0242),肺重(0.167g 与 0.148g,每组≥6只,P=0.0164)均显着高于对照组。231-Hpa组Ki-67染色与CD31染色均显着高于 231-Mock 组。3.体外实验:经过24小时处理,龙葵碱在0-64μM浓度范围将231-Mock细胞生存率降低近50%,231-Hpa细胞生存率降低约60%;经过48小时处理,龙葵碱对于231-Mock细胞抑制率为68.93%,对231-Hpa细胞抑制率为81.06%。甲基莲心碱(NEF)处理细胞24-48h后也达到60-80%的抑制率。黄芪甲苷和川芎嗪对肿瘤细胞增殖影响不明显。在Trans-well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SANT对231-Hpa细胞迁移的抑制率达79%,对231-Mock细胞迁移抑制率达72%。划痕实验也取得类似的结果,经过24小时SANT处理,231-Hpa细胞的划痕愈合面积下降了 51.5%,231-Mock细胞的划痕愈合面积下降了 40.6%。SANT在免疫印迹实验中可轻度降低活性形式HPSE的表达,对惰性形式HPSE的影响不明显。SANT和PI-88(肝素酶抑制剂)在体外均可轻微降低肝素酶活性带的表达。在荧光共聚焦观察实验中,转入GFP-RFP-LC3B标记的231-Hpa细胞经过SANT药物处理12h后,可以观察到大量LC3蛋白与溶酶体融合形成的黄色斑点,表示自噬过程的发生。Western实验可见,SANT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后引起了 LC3B-Ⅱ表达的升高,SANT与自噬抑制剂CQ联用可使LC3B-Ⅱ表达进一步升高,表明自噬流量的发生。4.体内实验中,SANT与PI-88均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SANT与对照组,360.59 与 598.32mm3,P=0.0381;PI-88 与对照组,3 64.93 与 598.32mm3,P=0.0344)。SANT、PI-88组肿瘤重量较对照组也明显下降(SANT与对照组,0.29与 0.54g,P=0.0046;PI-88 与对照组,0.37 与 0.54g,P=0.0262)。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中,与对照组相比,SANT显着降低了 Ki-67表达(17.76±3.41%与7.52±2.02%,P<0.0001),效果优于PI-88组。SANT明显抑制了微血管(MVD)(57%,P<0.0001)与血管生成拟态(VM)(33%,P=0.0019)的形成,但 PI-88抑制血管生成的效果更佳。安全性评价中,SANT在体内对小鼠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5.机制探索:对肿瘤组织进行人类自噬相关基因PCR微阵列检验结果显示,SANT处理显着上调了部分自噬过程相关基因,包括ATG10,ATG16L1,ATG16L2,ATG4B,ATG4D,ATG9A等,而PI-88处理组显着下调了一些自噬相关基因如AMBRA1,ATG16L1,ATG4D,BAD,BCL2L1等。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蛋白微阵列研究结果显示,SANT治疗组中HB-EGF,thrombospondin-2,amphiregulin,leptin,IGFBP-9,EGF,coagulation factor Ⅲ,MMP-9(前体及活性形式)表达上升,serpin E1,platelet factor 4表达下降。结论:肝素酶(HPSE)高表达常见于侵袭性乳腺癌患者中,与不良预后相关。HPSE促进肿瘤增殖,引起小鼠体内肺转移增多,在体外提高了肿瘤细胞自噬水平。体外研究中,SANT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并增强肿瘤细胞的自噬水平。体内实验中,SANT在小鼠体内抑制肿瘤生长与血管生成过程。SANT对自噬相关基因或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具有调控作用,可能与其肿瘤抑制作用相关。SANT是一种具有前景的用于三阴性乳腺癌辅助治疗的药物,这种药物组合研究拓展了天然化合物的应用思路。

吴信华[10](2020)在《潜阳育阴颗粒高血压肾保护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分析潜阳育阴颗粒中的化学成分,研究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功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运用LC/Q-TOF-MS技术结合Peakview数据处理平台建立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构建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质谱数据库,并对该复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和归属,以此为基础指认潜阳育阴颗粒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筛选潜阳育阴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挖掘高血压肾损害的相关靶点,根据网络拓扑分析和Metascape分析潜阳育阴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对核心成分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运用LC/Q-TOF-MS联用技术对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构建了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质谱数据库。共鉴定了 133个化合物,包括18个黄酮类化合物、21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9个酚酸类化合物、32个三萜类化合物、1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5个蒽醌类化合物、5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4个甾酮类化合物和18个其他类化合物,并总结不同结构类型化合物的裂解规律;对其进行单味药来源归属,41个化合物来源于鬼针草,30个化合物来源于制首乌,44个化合物来源于酒萸肉,39个化合物来源于玄参,30个化合物来源于川牛膝,43个化合物来源于泽泻。在此基础上指认出潜阳育阴颗粒中的99个化学成分,结构类型与水提液中的化合物相似。2.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从潜阳育阴颗粒中筛选出没食子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肉桂酸、咖啡酸甲酯、木樨草素、阿魏酸、槲皮素、山奈酚等44个活性成分,以及VEGFA、AKT1、JUN、GNB1、TP53、APP、MAPK1等48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血管生成、缺氧反应、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炎症调节等252个显着相关生物过程,预测出MAPK、PI3K-Akt、TGF-β、Wnt、Jak-STAT等141条显着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的可靠性。结论:该研究初步阐明了潜阳育阴颗粒的潜在功效物质基础,揭示了临床上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为潜阳育阴颗粒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肉桂酸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桂酸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亢害承制”理论探讨内皮功能障碍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亢害承制”溯源澄流
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
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致“亢害承制”体系失常乃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病理本质
    3.1 五脏不和,脉道不利,承制失常乃发病之基
    3.2 邪势鸱张,痹阻脉络,亢而为害乃病进之由
    3.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亢害承制”悖乱的微观体现
4“亢害承制”理论下调控血管内皮功能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治则
    4.1 调和脏腑,承而制之
    4.2 驱邪化浊,平其所亢
5 总结与展望

(2)肿瘤代谢物乳酸诱导B细胞分化为Breg样细胞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调节性B细胞概述
    1.2 调节性B细胞与肿瘤
    1.3 肿瘤微环境中调节性B细胞的来源
    1.4 乳酸对肿瘤微环境免疫反应的影响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调节性B细胞生物学特性
        2.1.1 调节性B细胞分类及分子标志
        2.1.2 调节性B细胞抑制功能机制
        2.1.3 调节性B细胞的起源及分化
    2.2 调节性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和肿瘤中的作用
        2.2.1 Breg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2.2.2 Breg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2.2.3 Breg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
    2.3 ROS在B细胞中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
        2.3.1 ROS在B细胞中的产生和降解
        2.3.2 ROS调节B细胞的成熟、活化和增殖
        2.3.3 ROS影响B细胞功能
    2.4 乳酸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机制
        2.4.1 乳酸的来源与代谢
        2.4.2 乳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4.3 乳酸/GPR81 信号通路对肿瘤的影响
        2.4.4 乳酸作为肿瘤治疗靶点
第3章 乳酸诱导小鼠B细胞分化为Breg样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材料和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3 方法
        3.3.1 磁珠分选B6 小鼠B220~+B细胞
        3.3.2 磁珠分选CD8~+T细胞
        3.3.3 磁珠分选CD4~+T细胞
        3.3.4 磁珠分选B6 小鼠na(?)ve CD4~+T细胞
        3.3.5 CFSE染色
        3.3.6 乳酸培养小鼠B220 细胞抑制功能实验
        3.3.7 CFSE法检测细胞增殖
        3.3.8 慢病毒CRISPR/Cas9 技术构建LDHA基因敲除D121 细胞混合克隆稳定株
        3.3.9 小鼠肺腺癌模型的构建
        3.3.10 小鼠肿瘤组织消化
        3.3.11 肿瘤组织B淋巴细胞分选
        3.3.12 组织染色
        3.3.13 流式分析
        3.3.14 qRT-PCR检测
        3.3.15 Western blot
        3.3.16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乳酸诱导B细胞具有CD25~+CD81~+Breg样细胞的表型
        3.4.2 乳酸诱导的Breg样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3.4.3 乳酸诱导的Breg样细胞不能诱导Treg细胞分化及CD4~+T细胞凋亡
        3.4.4 乳酸诱导的Breg样细胞抑制T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3.4.5 乳酸激活B细胞表面GPR81 受体诱导ROS表达
        3.4.6 乳酸激活B细胞内PPARα诱导ROS表达
        3.4.7 乳酸通过结合GPR81 受体激活PPARα诱导ROS产生
        3.4.8 降低肿瘤内乳酸浓度对B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比例及功能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乳酸诱导人外周血B细胞分化为Breg样细胞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4.2.2 实验材料
        4.2.3 仪器
    4.3 方法
        4.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4.3.2 磁珠分选人外周血CD3~+T/CD19~+B细胞
        4.3.3 乳酸培养人CD19~+B细胞抑制功能试验
        4.3.4 流式检测
        4.3.5 qRT-PCR检测
        4.3.6 人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4.4 结果
        4.4.1 肺腺癌患者外周血乳酸含量及Breg细胞比率
        4.4.2 乳酸诱导人外周血B细胞分化为Breg样细胞
        4.4.3 人肺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内乳酸对 B 细胞 ROS 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3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
        4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中医病机与辨证
        5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6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现代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滋肾丸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滋肾丸的源流与命名
        3 滋肾丸的方证与方义
        4 滋肾丸的制方与化裁
        5 滋肾丸的名家应用经验
        6 滋肾丸的临床应用研究
        7 滋肾丸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滋肾丸干预高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滋肾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内脂素调控探讨肉桂酸对激素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股骨头坏死的定义和概述
    1.2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1.2.1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1.2.1.1 血管内凝血理论
        1.2.1.2细胞凋亡
    1.3 脂肪细胞因子
        1.3.1 内脂素
        1.3.2 内脂素与骨代谢疾病
        1.3.2.1 内脂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1.3.2.2 内脂素与骨性关节炎
        1.3.3 内脂素与信号通路
        1.3.4 内脂素与药物干预
第二章 临床研究 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1.1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组
        2.2.1.2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组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3 健康对照组
        2.2.2 实验仪器
        2.2.3 方法
        2.2.3.1 血样采集
        2.2.3.2 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检测
        2.2.4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两组受试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比较
        2.3.3 NONFH组内受试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比较
        2.3.4 NONFH组内脂素与病程、Harris评分、VAS、ARCO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2.3.5 内脂素诊断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准确性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一 内脂素对地塞米松诱导的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和凋亡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细胞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MC3T3-E1细胞的复苏、培养和传代
        3.3.2.1 MC3T3-E1细胞的复苏、培养
        3.3.2.2 MC3T3-E1细胞的传代
        3.3.3 CCK-8 实验测定细胞增殖活力
        3.3.4 Annexin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率
        3.3.5细胞总蛋白的制备
        3.3.6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3.3.7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3.3.8 蛋白质免疫印迹
        3.3.9 统计方法
    3.4 结果
        3.4.1 MC3T3-E1细胞的形态
        3.4.2 Dex降低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
        3.4.3 内脂素提高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
        3.4.4 内脂素降低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的凋亡率
        3.4.5 内脂素对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3.4.6 内脂素提高Dex诱导的 MC3T3-E1细胞的ALP活性
        3.4.7 内脂素促进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的成骨蛋白的表达
        3.4.8 内脂素可能通过Akt/Runx-2信号通路调节成骨表达
    3.5 讨论
第四章 实验研究二 肉桂酸对地塞米松诱导的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及对内脂素水平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细胞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配制
        4.3.2 MC3T3-E1细胞的复苏、培养和传代
        4.3.2.1 MC3T3-E1细胞的复苏、培养
        4.3.2.2 MC3T3-E1细胞的传代
        4.3.3 CCK-8实验测定细胞增殖活力
        4.3.4 分组设计
        4.3.5细胞总蛋白的制备
        4.3.6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4.3.7 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4.3.8 蛋白质免疫印迹
        4.3.9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4.3.10 统计方法
    4.4 结果
        4.4.1 肉桂酸降低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
        4.4.2 肉桂酸提高MC3T3-E1细胞ALP的活性
        4.4.3 肉桂酸降低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内脂素mRNA的水平
        4.4.4 肉桂酸降低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内脂素蛋白的表达
        4.4.5 肉桂酸提高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成骨相关因子mRNA水平
        4.4.6 肉桂酸提高Dex诱导的MC3T3-E1细胞成骨标志蛋白的表达
    4.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Abbreviations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部分
    第一章 黑素瘤治疗研究进展
        1 黑素瘤发生诱发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2 黑素瘤治疗方法
        2.1 化学药物治疗
        2.2 免疫治疗
        2.3 靶向治疗
        2.4 黑素瘤的耐药机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蜂胶及其单体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 蜂胶的抗肿瘤活性
        2 蜂胶中活性单体成分的抗肿瘤活性
        2.1 黄酮类化合物
        2.2 萜烯类化合物
        2.3 酚酸类化合物
        3 蜂胶及其有效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机制
        3.1 诱导细胞凋亡
        3.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3.3 抗血管增生
        3.4 抗肿瘤转移
        3.5 对致癌因素的防治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2.1 中国蜂胶的抗黑素瘤活性研究
        2.2 中国蜂胶中抗黑素瘤活性单体筛选研究
        2.3 松属素对黑素瘤的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4 柯因对黑素瘤的抗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 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部分
    第四章 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促凋亡影响研究
        1.引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细胞培养
        2.3 蜂胶样品收集和提取
        2.4 细胞活力检测
        2.5 细胞凋亡检测
        2.6 细胞周期检测
        2.7 总蛋白提取
        2.8 蛋白印迹分析
        2.9 基因表达丰度检测
        2.10 细胞划痕实验
        2.11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蜂胶诱导线粒体主导的人黑素瘤细胞A375内源性死亡
        3.2 中国蜂胶诱导人黑素瘤细胞A375 S-G2/M期细胞周期阻滞
        3.3 中国蜂胶通过抑制NLRP-1相关炎性通路诱导A375细胞凋亡发生
        3.4 中国蜂胶引发自噬从而增强其对人黑素瘤的细胞活性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蜂胶抗黑素瘤单体活性成分筛选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LC-MS)分析
        2.2 实验试剂与成分
        2.3 细胞活力检测
        3 结果
        3.1 中国蜂胶成分分析
        3.2 中国蜂胶抗黑素瘤单体成分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国蜂胶活性成分松属素抗黑素瘤作用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活性试验
        2.4 细胞凋亡率检测
        2.5 TUNEL试验
        2.6 蛋白免疫印迹
        2.7 细胞自噬检测
        2.8 动物实验
        2.9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松属素诱导黑素瘤细胞凋亡
        3.2 松属素诱导凋亡caspase级联反应与线粒体无关
        3.3 松属素通过IRE1/Xbp1/CHOP通路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
        3.4 松属素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黑素瘤细胞中自噬发生
        3.5 松属素在动物模型中抑制黑素瘤的生长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柯因抑制黑素瘤转移效果研究
        1 引言
        2 试剂与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蛋白质印迹实验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免疫荧光染色
        2.5 C57BL/6小鼠肺转移模型
        2.6 FOXM1过表达实验
        2.7 细胞划痕实验
        2.8 Transwell迁移实验
        2.9 体外血管生成实验
        2.10 体外细胞失巢死亡实验
        2.11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柯因在体内外抑制黑素瘤细胞转移
        3.2 柯因调控黑素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和细胞基质降解
        3.3 柯因减弱黑素瘤失巢凋亡抵抗和血管生成能力
        3.4 柯因通过针对FOXM1调节黑素瘤细胞中β-catenin通路
        3.5 过表达FOXM1减弱柯因对A375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
        3.6 柯因通过干扰Pin1-FOXM1信号转导促进FOXM1降解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研究总结
    2.创新点
    3.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肉桂水提物抑制肝癌细胞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肝癌现状及其防治
    二、斑马鱼在抗血管生成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三、肉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肉桂水提物对肝癌Be1740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斑马鱼肿瘤移植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肉桂水提物对移植肿瘤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川芎嗪二聚体、四聚体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川芎嗪在抗肿瘤方面的结构修饰
    1.2 二聚体及多聚体策略在抗肿瘤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1.2.1 柔性连接体
        1.2.2 刚性连接体
    1.3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2.1 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川芎嗪四聚体的合成
        2.3.2 川芎嗪二聚体的合成
        2.3.3 小分子杂环二聚体的合成
        2.3.4 川芎嗪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川芎嗪四聚体的结构表征
        2.4.2 川芎嗪二聚体的结构表征
        2.4.3 小分子杂环二聚体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川芎嗪衍生物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细胞系与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毒性实验(MTT)
        3.2.3 克隆形成实验
        3.2.4 Calcein AM/PI细胞双染实验
        3.2.5 裸鼠体内抑瘤实验
        3.2.6 ADMET预测
        3.2.7 数据统计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川芎嗪衍生物的体外细胞毒性
        3.3.2 川芎嗪二聚体8e抑制FaDu细胞克隆形成
        3.3.3 川芎嗪二聚体8e的Calcein AM/PI细胞双染实验
        3.3.4 川芎嗪二聚体8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3.3.5 川芎嗪衍生物的ADMET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川芎嗪衍生物抗肿瘤机制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细胞系
    4.2 实验方法
        4.2.1 基于Hoechst33342染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4.2.2 基于Annexin V/PI双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4.2.3 基于JC-1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4.2.4 基于PI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4.2.5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4.2.6 微管蛋白聚合分析
        4.2.7 分子对接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川芎嗪二聚体8e诱导FaDu细胞凋亡
        4.3.2 川芎嗪二聚体8e诱导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
        4.3.3 川芎嗪二聚体8e诱导FaDu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
        4.3.4 川芎嗪二聚体8e对EGFR、VEGFR-2表达的影响
        4.3.5 川芎嗪二聚体8e抑制微管蛋白聚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川芎嗪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粒毛盘菌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真菌多糖的提取
    1.2 真菌多糖的纯化
    1.3 真菌多糖的分级分离
    1.4 真菌多糖的纯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1.5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6 粒毛盘菌多糖研究概况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联合5-氟尿嘧啶体外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3 细胞培养
        2.2.4 细胞毒性实验
        2.2.5 细胞形态学观察
        2.2.6 克隆形成实验
        2.2.7 伤口愈合实验
        2.2.8 细胞侵袭与迁移实验
        2.2.9 细胞核形态学分析
        2.2.10 Western blot分析以及核蛋白和胞质蛋白提取方法
        2.2.11 细胞凋亡检测
        2.2.12 细胞中活性氧的检测
        2.2.13 细胞周期分析
        2.2.14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2.2.15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5-FU和LEP130分别对Hep G2、LO2和HSF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5-FU与LEP130联用对Hep G2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
        2.3.3 5-FU与LEP130联用对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
        2.3.4 LEP130细胞存活途径的影响
        2.3.5 LEP130对细胞内活性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2.3.6 LEP130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2.3.7 5-FU与LEP130联用对Hep G2细胞周期的影响
        2.3.8 5-FU与LEP130对p53活化状态和DNA修复的影响
        2.3.9 5-FU与LEP130联用Hep G2细胞迁移与侵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联合环磷酰胺体内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3 细胞培养
        3.2.4 H22荷瘤小鼠模型
        3.2.5 动物分组与处理
        3.2.6 生化指标分析
        3.2.7 组织病理学检测
        3.2.8 免疫组化检测
        3.2.9 Western blot分析
        3.2.10 TUNEL染色
        3.2.1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TX与LEP130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3.3.2 CTX与LEP130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形态的影响
        3.3.3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细胞死亡受体途径的影响
        3.3.4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3.3.5 CTX与LEP130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3.3.6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3.3.7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组织中存活蛋白的影响
        3.3.8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影响
        3.3.9 LEP130对CTX引起的副作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3 细胞培养
        4.2.4 细胞毒性实验
        4.2.5 S180荷瘤小鼠模型
        4.2.6 动物分组与处理
        4.2.7 生化指标分析
        4.2.8 组织病理学检测
        4.2.9 免疫组化检测
        4.2.10 Western blot分析
        4.2.11 免疫荧光双染实验
        4.2.12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
        4.2.1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的制备及条件培养基处理
        4.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EP130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4.3.2 LEP130对肿瘤微环境中M1、M2型巨噬细胞的影响
        4.3.3 LEP130通过T细胞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M1、M2型巨噬细胞的比率
        4.3.4 LEP130对肿瘤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Th1)免疫应答的影响
        4.3.5 LEP130对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4.3.6 LEP130在体外通过TLR4模式识别受体促进原代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抗结肠癌活性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相关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3 CRC小鼠建模与处理
        5.2.4 生化指标分析
        5.2.5 组织病理学检测
        5.2.6 免疫组化检测
        5.2.7 Western blot分析
        5.2.8 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5.2.9 DNA提取和16S r RNA测序
        5.2.10 测序数据的处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5.2.11 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5.2.12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5.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EP130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癌发生的影响
        5.3.2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屏障完整性和肠道炎症的影响
        5.3.3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的影响
        5.3.4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5.3.5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影响
        5.3.6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代谢组的影响
        5.3.7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差异代谢物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天然药物调控自噬治疗肿瘤及基于益气活血解毒理论的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自噬影响肿瘤发生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三 肝素酶与血管生成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四 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异质性与治疗研究进展
        辨文献
第二部分 乙酰肝素酶对MDA-MB-231乳腺癌肿瘤生长、自噬、血管生成的干预作用
    实验一 乙酰肝素酶对乳腺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乙酰肝素酶对MDA-MB-231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MDA-MB-231乳腺癌乳垫原位移植瘤模型建立以及乙酰肝素酶表达水平对体内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干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对HPSE高表达乳腺癌体内外的干预作用及自噬及血管生成方面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 SANT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SANT对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SANT对乳腺癌细胞肝素酶表达及自噬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SANT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SANT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六 SANT对肿瘤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10)潜阳育阴颗粒高血压肾保护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高血压肾损害概述
        1.1 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
        1.2 高血压肾损害的现代治疗
    2. 潜阳育阴颗粒中单味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鬼针草
        2.2 制首乌
        2.3 川牛膝
        2.4 酒萸肉
        2.5 玄参
        2.6 泽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LC/Q-TOF-S的潜阳育阴颗粒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提取溶剂的考察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5 质谱条件
        2.6 样品测定
    3. 结果分析
        3.1 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化学成分的LC/Q-TOF-S分析
        3.2 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中各类化合物的质谱解析
        3.3 潜阳育阴颗粒化学成分的LC/Q-TOF-MS分析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2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
        2.3 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疾病靶点的筛选
        2.4 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靶点类型归属
        2.5 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作用靶点的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
        2.6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2.7 分子对接验证
    3. 结果分析
        3.1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的筛选
        3.2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
        3.3 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疾病靶点的筛选
        3.4 PPI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3.5 作用靶点类型归属
        3.6 GO生物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3.7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3.8 分子对接验证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肉桂酸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亢害承制”理论探讨内皮功能障碍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J]. 张泽华,冷玉琳,杨婵,袁海泼,谢红艳,高泓,谢春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 [2]肿瘤代谢物乳酸诱导B细胞分化为Breg样细胞的分子机制[D]. 林杉. 吉林大学, 2021(01)
  • [3]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郭晓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内脂素调控探讨肉桂酸对激素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D]. 王仕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D]. 郑宇斐. 浙江大学, 2020
  • [6]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肉桂水提物抑制肝癌细胞的机制[D]. 梁文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川芎嗪二聚体、四聚体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佳雯.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粒毛盘菌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宗帅.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9]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探讨[D]. 李琦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潜阳育阴颗粒高血压肾保护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D]. 吴信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肉桂酸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