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投资2400亿元建设107个项目

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投资2400亿元建设107个项目

一、我市大手笔实施西部大开发 投资2400亿建107个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李巍[1](2014)在《福利视野下的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快速老龄化的深刻变革,在“未备先老”的现实国情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日渐瓦解和社会养老资源的供需失衡使得老年人居住问题愈发严峻,如何保障老年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并真正实现“住有所居”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老年人居住问题不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本文突破建筑科学领域以往从个体需求角度出发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的局限,从社会福利视角出发,自上而下地对城市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根本动因、形成机制和解决路径进行系统性研究。论文首先对社会福利和老年人居住相关概念及理论作出归纳和辨析,对有代表性国家(地区)的福利模式特征、老年人居住政策沿革及建筑类型划分进行国际比较,梳理其在不同福利制度指导下差异化的应对策略和实践路径,归纳共通的发展趋势及经验成果。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福利思想的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体系框架,明确各个要素间的必然联系及其作用形式。其后,分别从福利制度、政策法规、设计策略三个方面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展开论述。在传统福利文化影响下,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补残型”特征明显,养老主体定位不清是目前存在问题的制度根源。在“适度普惠型”福利改革背景下,本文厘清了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基本思路,对家庭、国家、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等养老主体重新定位;通过我国涉老政策法规的系统研读,在政策导向与建设实践间建立应有联系,明确我国政策导向的方向选择,并对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居住政策和包括养老保障、长期照护、以房养老等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作出合理化建议;在设计策略方面,养老设施布局、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等规划要素是城市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内容。社区作为老年人居住生活的基本载体,应在明确老年社区规划基本原则下,对新建社区、既有社区更新及社区照护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通过对设施类型、设计标准、居住标准、运营方式的多角度分析,厘清现有规范中老年住宅的模糊定义,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类型划分作出合理定位。最后,论文对解决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问题的对策建议作出归纳总结。该研究不仅弥补了我国老年人居住研究体系中宏观影响要素的缺失,而且为规划建筑领域的设计实践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黄炜[2](2012)在《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旅游演艺业因其业态的持续创新和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已在全国各大小旅游区内迅速蔓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数的增加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例,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公演以来,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上已出现了两百多台旅游演艺产品,并且该数字仍在不断增加中。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结合声光电等高新技术进行提质升级的旅游演艺产品,已成为旅游区发展的新兴增长点。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国内外对旅游演艺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产品层面,且研究多集中于个别地区的典型案例研究,少有产业业态发展层面的研究。首先,关于旅游演艺业的概念不清晰,这使得该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演出”、“演艺”、“表演”等各种名词充斥了这个行业的研究体系,造成各研究所指对象存在一定的出入,进而影响到深入研究时相关内容的统一。其次,旅游演艺业归属的产业范围不清晰,本研究在梳理大量文献中发现有学者将旅游演艺业归属于旅游业、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使得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旅游演艺企业可不同程度享受新兴产业的优势,却阻碍同一竞争市场上小规模、零散经营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其创意经营。第三,旅游演艺业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不清晰,技术、产品、创意、政策等都是旅游演艺业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驱动力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如何构筑成一个完整的驱动机制尚不明晰,更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指导,旅游演艺业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状态中。本研究经过大量的文献梳理,认为旅游演艺具备有以下几个特点:(1)旅游演艺的活动范围在旅游景区内;(2)旅游演艺的意图在于吸引游客,尤其是外地旅游者;(3)旅游演艺有专门的演出人员、以及特定的演出场所(含山水实景、剧院、酒店、大型广场等);(4)旅游演艺的演出内容主要是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在对国内外关于旅游演艺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时,本研究发现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剧团演艺的起源、发展、创新、管理,以及对顾客的吸引等方面。由于国外旅游演艺这种新型业态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因此,国外理论界也鲜有以旅游演艺为专业名词进行的研究。而在国内,随着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新型旅游演艺业态的兴起和发展,关于旅游演艺的研究,有基于成功案例的探析,也有对其开发程度、开发策略、品牌体系、资本运作、商业模式、文化开发的探讨。但现有研究多为对旅游演艺业的发展现状的总结与未来发展的局部策略建议,少有关于促使旅游演艺业这一新兴业态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就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进行研究,试图完成新的理论探索与建构,从而丰富旅游演艺业的相关理论体系。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并探寻在旅游演艺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各驱动力发挥作用大小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后继旅游演艺业的持续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文运用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两大质化研究方法,精选了印象·刘三姐、魅力湘西、天门狐仙三个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演艺项目进行扎根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求探寻出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案例研究是验证理论、阐释概念、发现和描述未知现象的有效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基于原始资料进行理论构建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基于假设进行检验的质化研究相区别,避免主观假设的研究偏颇。根据案例研究选取典型案例,以及根据扎根理论从原始资料中发展概念和形成理论,得出研究的核心观点。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实地观访、网络、期刊文献、报纸等渠道,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从各渠道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印象·刘三姐、魅力湘西、天门狐仙三个案例的原始资料,为形成概念和发展理论奠定多重证据基础。分章对三案例进行开放译码和主轴译码之后,本研究继而通过跨案例比较,识别出10个关键点,并根据这10个关键点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构建了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本研究得出旅游演艺业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十大驱动因子:需求市场、旅游地资源、主创团队创意、政府支持、产业融合、技术、资本、管理层、利益相关以及产品创作,并构建了旅游演艺业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同时针对不同个案作用力的组合状况,研究分析在旅游演艺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中,驱动其业态创新的因素作用力组合状况及其演化机理。需求市场是驱动旅游演艺业业态创新的第一动力;主创团队受需求市场的启发与旅游地资源的刺激形成创意;在管理层关于技术和资本的可行性分析下决定是否执行创意;创意的执行结果以产品创作的形式通过利益相关(如剧团、旅行社等)呈现给市场;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主创团队和管理者针对市场反响进行相应的提质改良。而在整个过程中,政府支持和供给市场的优胜劣汰竞争法则持续刺激着旅游演艺业的不断规范化和业态创新。

王镜[3](2008)在《基于遗产生态和旅游体验的西安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遗产旅游在理论上是一个富有挑战、极有意义的研究题目,对于我国的旅游业实践,尤其是都市背景下的遗产旅游发展实践来说,是一个既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又尤其需要严格规划有序发展的领域。本文在对西安以“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为首的十余处遗产旅游景点,及国内遗产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和游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对于西安遗产旅游开发从概念、理论核心到实践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构建了遗产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旅游开发的开发模式,即HELP模式。遗产旅游开发的HELP模式是专门针对遗产旅游开发的特殊性要求,即遗产全面保护的要求和遗产文化内涵真实感知的两大要求而设计的。该模式是在对遗产生态系统(Heritageecosystem)和遗产旅游者旅游体验(tourists’Experiences)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开发(Landscape exploiting),在景观开发的基础上设计旅游产品(tourism Product),并且随着市场需求和体验的变化,随着遗产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景观和产品开发进行动态的调整,实现遗产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围绕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在理论上,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研究:一是在遗产保护理论上提炼出国内外遗产概念和保护实践发展的趋势,是趋向于遗产的整体化、系统化研究和保护,并提出“遗产生态”的概念,包含了遗产保护与管理、利用的生态和谐理念。二是在遗产旅游理论研究上提出了较完善的“遗产旅游”的概念,并对其中重要的研究内核“旅游体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基于个体心理和审美、参与体验、动态体验过程等三个不同视角的遗产旅游体验模式。三是基于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遗产整体性保护和文化内涵展示的问题,构建了以景观开发为核心的遗产旅游开发的HELP模式,即“遗产生态(H)——旅游体验(E)——景观开发(L)——旅游产品开发(P)”的模式,该开发模式,将遗产生态整体性保护和遗产旅游体验融入到具体的遗产旅游景观开发中,在此基础上设计组合遗产旅游产品,并监控遗产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对遗产生态保护和游客旅游体验的影响,动态反馈到景观开发的调整中,进而调整旅游产品组合,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遗产与旅游并重的动态循环开发模式。在开发模式创新的基础上,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的遗产旅游开发为例,从实践角度具体验证了HELP模式,对西安遗产旅游开发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建议。西安实证案例研究的主要创新性工作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安的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并且对不同类型的遗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遗产旅游开发中进行遗产轮休养护、遗产边界生态隔离、旅游活动对遗产生态影响的动态监控和调整等遗产保护管理方法。二是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西安遗产旅游体验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总结西安遗产旅游体验的特点和规律,提出西安遗产旅游中重视重游、文化展示创新等旅游体验的创新性塑造策略。三是对于西安遗产旅游景观进行了历史生态、空间格局的详尽分析,提出遗产旅游景观开发中对于历史生态的保护和展示的具体战略;并借助景观生态学对大尺度空间研究的原理,对西安遗产旅游景观的开发提出了山水都城共同作用下,以古都城人文影响为主的倒扇形的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西安不同类型遗产景观的开发设计模式。四是在大尺度景观开发的基础上,结合景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设计创新,建设西安以不同遗产类型为核心的、高质量、强特色的五大遗产旅游品牌产品,并进行产品组合设计。最后在西安遗产旅游开发的典型性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本文构架的遗产旅游开发的HELP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讨论,得出研究结论。

李勇[4](2007)在《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研究考察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历史进程的前提下,在客观分析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理论含义,论述和总结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管理、文化管理等6个方面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发展途径和“科学发展、理性建设、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战略。全文共十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第一章,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实践探索。本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历史的回顾,侧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管理和实践探索回顾,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归结为三方面的影响作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政治体制的制约力、外来因素的影响力。第二部分,即是第二章,外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本部分在论述考察了外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了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及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对上述国家城市的实证论述,总结了其在城市建设管理上的教训和启示,提示中国的城市建设管理发展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等七章组成,是论文的重点部分。本部分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从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管理和文化管理等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框架,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第四部分,即第十章,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部分在客观分析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中国城市的“城市病”;(二)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不协调性;(三)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过多;(四)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律滞后和体制不全等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十二章,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展望与建议。中国的城市化趋势越来越快,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机遇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对此,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一)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努力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二)积极、主动、科学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三)树立管理重于建设的理念,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建设节约型城市;(五)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实现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要实施全新的发展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理性建设、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富民强市之路。

武瑞[5](2007)在《西安市城市经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经营是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同时城市经营可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城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西安作为西北五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其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关系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与城市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此研究西安市城市经营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对城市经营的相关理论和国外包括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城市经营的经验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而对西安市目前的城市经营现状进行了论述,之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西安市城市经营的水平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研究。经过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西安市目前的城市经营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城市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2)旅游资源尤其是旅游产品还处于浅层次开发(3)缺乏相关的产业集群(4)城市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据此,本文在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市自身的特点,为加快西安市的城市经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1)在宏观上要建立大西安都市圈;(2)要建立绿色生态城市保护古城的风貌;(3)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4)不断加强西安市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高西安市的对外旅游形象;(6)在城市经营的不同领域和阶段,政府和市场只有有效的发挥好各自的优势,才能真正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

吴文[6](2004)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研究(1949-2004)》文中认为自 99 年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景区的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面积铺开。就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可以看到,整个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也同样令人忧心忡忡。为了更科学合理的认识、理解、评价西湖风景区这 5 年来的发展建设,总结经验教训,本文除了较系统地分析了 99 年以来大规模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还简要地回顾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在解放后 49 年至 99 年的发展历程,并以此作为对照,将这两个时期的建设进行了对比研究。西湖风景区一直以来都是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但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城市建设的种种制约。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杭州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西湖的建设作为城市突围的一个起点,也因此受到强大的冲击。本文试图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更清晰的透视西湖风景区这 5 年发展背后的利害关系,深刻的剖析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正走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漫漫长路上,前景不容乐观。本文也试图较客观的分析西湖风景区在申报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就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如此大规模的建设究竟是利是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刘啸[7](2004)在《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多沙粗沙区作为黄河中游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和国家新兴能源重化工基地,倍受人们关注。该区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最主要的一部分,面积是总面积(7.8万km2)的55.4%,年产粗泥沙1.8亿t,占总量的56.42%。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且使整个人居环境出现危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植被有了较快恢复,但也使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失业;地方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区域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然而强烈的人为作用又使新的水土流失源增加。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 该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如何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这是水土保持研究和区域经济研究的共同课题。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半定位观测、文献整理和大量数据的分析,借助GPS、RS、GIS技术,应用优选法和目标管理等方法,对该区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等,对该区进行了生态分区,然后根据区域特征提出了分区治理和开发方略。该项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所创新,特别注重了应用措施方面的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全面评述了陕北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与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剖析了过去的不足,探讨了更加深入研究本区的意义。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了人为侵蚀加剧是该区水土流失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化过程加快,加速了城市水土流失;二是大量窑洞(房)、乡村道路的建设,窑洞和村庄的废弃、塌陷,强化了农村聚落的土壤侵蚀;三是工矿企业的建设等机械性破坏地面及土壤结构,成为人为土壤侵蚀的重要形式。 2.首次全面分析了陕北多沙粗沙区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得出二者具有强烈耦合关系的结论。分析论述了贫穷才是导致水土流失的真正原因,经济发展能够带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环境改善。同时指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将会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增强。因此发展地方经济是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以解决“三口”(人口、牲口和灶口)为突破口,来解决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 3.系统地分析了陕北多沙粗沙区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潜力),客观地指出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劣势。首次提出和应用了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的地理学评价系统,ji几川该系统对榆林币和延安l1J’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然后在此基础卜对该l术lc)个县(区)的发展潜力作了进步的评价,并结合土壤侵蚀状况、/}几态建设日标等书兮沙己对队一比多沙粗沙进行了1权域产}几态建设分区。 4.户丫次比较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陕北多沙粗沙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L保持、‘卜态环境建设中应该处理好的八人关系。提出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和居民利益的1、.别,应当根据不同利益,区分各自职责,只有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刁’可以形成卜卜·致、齐抓共管的水土流失治理局面。并阐述了必须以解决当前利益为前提,谋求长远利益。提出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契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比较了沟道治理与边坡治理、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粮食自给与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与开发创新的关系。 5.依1狱!、域经济和水土保持的祸合关系明确提出要依靠发展L业来夯实地方经济从础、增加水卜保持和生态建设投入,吸引和安置失业的农民。提出了以集团化发){趁地方}业的.’.人,!戊略和六条措施;提出建设立体边坡式农业,实现粮食自给。捉出要应川优化组合提.佰种植、}仁的投入户:出比,通过优选法引进优良品利,,淘汰劣质低J汉沉.种;提出要发展一草产业,改善牧草结构,在生态植被恢复到 定程/妇讨实施轮牧制度,并以此促进草本植物的生长和提高肉畜质量。 6.提出把调整人日密度作为解决水「流失、生态环境建设的l要途径,探讨了比l,]行性,提出要以加速城镇化进程、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就业机会、生态移民来解决水上流失区人l:I超载的问题。针·对黄土rt..陵区和黄河沿岸一}:石山区的实际情况,计算出要使该区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必须将人l一l密度降到90人/k mZ,要达到国内高水平必须使人口密度降到70人/k mZ以内。 7.亡、‘次提出了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治理水仁流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发展‘卜态旅游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激起人们的环保热情;同时也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安胃火业农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提出要把沼气作为‘}二态农村的}几要能源,在解决“灶卜!”问题(能源问题)的同l月一,一并解决水污染严垂问题。并以此提出建设生态户、生态村、生态镇和城市模式。 8.提出了关于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卜保持、/!!’.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第一要以解决农民的生存、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这是保汗水仁保持措施长期有效,不被人为破坏的前提;第二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手段,但必须注重生产、环境、安全建设三同时;第

王平,李永文[8](2000)在《瞩目西部:谁领风骚》文中研究指明

二、我市大手笔实施西部大开发 投资2400亿建107个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市大手笔实施西部大开发 投资2400亿建107个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福利视野下的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老龄化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
        1.1.2 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现状与困境
        1.1.3 “积极老龄化”国家发展战略
        1.1.4 研究对象的确立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研究
        1.3.1 社会福利的涵义及其理论
        1.3.1.1 社会福利概念辨析
        1.3.1.2 社会福利模式划分
        1.3.1.3 社会福利理论概述
        1.3.1.4 “福利国家”历史演进
        1.3.2 老年人居住相关概念辨析
        1.3.2.1 老年人居住
        1.3.2.2 养老模式
        1.3.2.3 老年人居住建筑
        1.3.3 老年人居住基础理论研究
        1.3.3.1 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1.3.3.2 原居安老(Aging in Place)
        1.3.3.3 积极老龄化(Activing Aging)
        1.3.3.4 长期照护理论(Long-term Care)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1 人文社科领域相关研究
        1.4.1.2 建筑科学领域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2.1 人文社科领域相关研究
        1.4.2.2 建筑科学领域相关研究
        1.4.3 现有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际老年人居住对策比较研究
    2.1 比较对象选取的背景分析
    2.2 国家间老年人居住对策比较研究
        2.2.1 社会福利模式比较研究
        2.2.2 居住政策法规比较研究
        2.2.3 养老选择及建筑类型比较研究
    2.3 国际比较的归纳分析
        2.3.1 同一性的发展路径
        2.3.2 差异化的应对策略
        2.3.3 普遍性的发展趋势
    2.4 国际比较的借鉴启示
        2.4.1 国际成功经验的借鉴
        2.4.2 我国应对策略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利制度——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的制度基础
    3.1 中国传统福利文化的历史继承
        3.1.1 福利文化的概念界定
        3.1.2 基于家庭伦理的传统价值观
        3.1.2.1 孝文化
        3.1.2.2 家庭义务
        3.1.2.3 互助观念
        3.1.3 基于社会组织结构的制度性安排
        3.1.3.1 家庭-宗族养老保障制度
        3.1.3.2 国家主导的社会救济制度
        3.1.4 传统福利文化的思想延续
    3.2 中国现代福利制度的现实考察
        3.2.1 制度初创与稳定:“国家-单位”社会福利模式
        3.2.2 制度调整及改革:“国家-社会”社会福利模式
        3.2.3 制度深化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全面推广
        3.2.4 “补残型”社会福利的演化特征
    3.3 现有制度下多元养老支持体系的问题解读
        3.3.1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3.3.1.1 家庭组织结构的变迁
        3.3.1.2 家庭照护资源的不足
        3.3.2 政府养老责任的缺失
        3.3.2.1 政府的“投入不足”
        3.3.2.2 政府的“介入过多”
        3.3.3 市场养老定位的越轨
        3.3.3.1 市场的“发展滞后”
        3.3.3.2 市场的“定位不明”
        3.3.4 非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失位
        3.3.4.1 参与机制有待健全
        3.3.4.2 参与内容有待深化
        3.3.5 福利“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博弈
        3.3.5.1 “社会化”的理性分析
        3.3.5.2 “市场化”的内因探究
    3.4 “适度普惠型”福利改革的前景展望
        3.4.1 福利制度升级的推动因素
        3.4.1.1 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客观需要
        3.4.1.2 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4.1.3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应对
        3.4.1.4 老龄化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3.4.2 养老主体责任的重新定位
        3.4.2.0 家庭的基础作用
        3.4.2.1 国家的主导作用
        3.4.2.2 市场的积极作用
        3.4.2.3 非政府组织的补充作用
        3.4.3 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的政策建议
        3.4.3.1 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制度构建
        3.4.3.2 普遍受益原则下的福利对象
        3.4.3.3 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福利内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策法规——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的法制保障
    4.1 基本政策法规的宏观规控
        4.1.1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4.1.1.1 老年法的发展背景
        4.1.1.2 老年法的立法进程
        4.1.1.3 修订老年法的指导作用
        4.1.2 老龄事业政策的主导作用
        4.1.2.1 老龄事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4.1.2.2 中央政府的老龄事业政策
        4.1.2.3 地方政府的老龄事业政策
        4.1.3 老龄产业政策的推动作用
        4.1.3.1 老龄产业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4.1.3.2 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1.3.3 老龄产业推广的前沿动态
    4.2 老年人居住政策法规的直接引导
        4.2.1 政策导向的方向选择
        4.2.1.1 政府(公共部门)主导模式
        4.2.1.2 市场(私人部门)主导模式
        4.2.1.3 福利制度传导下政策导向的理性选择
        4.2.2 基于建设实践的政策分析
        4.2.2.1 建设空白期(1949-1978)
        4.2.2.2 试验探索期(1979-1999)
        4.2.2.3 初步发展期(1999-2009)
        4.2.2.4 快速发展期(2010-至今)
        4.2.3 政策法规的问题解读
        4.2.3.1 老年人公共住房政策的缺失
        4.2.3.2 老年住宅开发土地政策滞后
        4.2.3.3 “养老地产”畸形发展的法规失控
        4.2.3.4 住宅适老化更新步伐缓慢
    4.3 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间接支持
        4.3.1 养老保障制度———老年人经济、医疗保障
        4.3.1.1 养老保险
        4.3.1.2 医疗保险
        4.3.2 长期照护制度——老年人照护服务保障
        4.3.2.1 长期照护制度的发展背景及基本类型
        4.3.2.2 我国长期照护制度的初步探索
        4.3.2.3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经验借鉴
        4.3.3 以房养老——养老模式多元化的探索
        4.3.3.1 以房养老的概念解读
        4.3.3.2 以房养老的国际经验
        4.3.3.3 以房养老的前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策略——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的技术支撑
    5.1 城市层面的统筹安排
        5.1.1 城市规划的积极应对
        5.1.1.1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5.1.1.2 老龄化城市的国际应对
        5.1.1.3 老龄化城市的规划方略
        5.1.2 养老服务体系的合理布局
        5.1.2.1 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5.1.2.2 城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
        5.1.3 相关规划要素的适老要求
        5.1.3.1 道路交通的便捷顺畅
        5.1.3.2 公共空间的开放包容
    5.2 社区层面的规划布局
        5.2.1 社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5.2.1.1 集中建设或分散布局
        5.2.1.2 封闭管理或开放服务
        5.2.1.3 被动接受或主动参与
        5.2.2 新建社区的升级
        5.2.2.1 适度探索专门老年社区
        5.2.2.2 重点发展城区老年公寓
        5.2.2.3 积极推广老年宜居社区
        5.2.3 既有社区的更新
        5.2.3.1 社区适老化更新可行性分析
        5.2.3.2 社区适老化更新的方向选择
        5.2.3.3 美国“自然形成退休社区”经验借鉴
        5.2.4 社区照护的整合
        5.2.4.1 多样化的社区照护形式
        5.2.4.2 网络化的社区照护体系
    5.3 建筑层面的技术规定
        5.3.1 设计规范
        5.3.1.1 设施类型细分化
        5.3.1.2 设计标准精细化
        5.3.1.3 居住标准合理化
        5.3.1.4 运营方式多元化
        5.3.1.5 老年住宅概念辩析
        5.3.2 户型设计
        5.3.2.1 紧凑合理的户型选择
        5.3.2.2 逆向思考的平面布局
        5.3.2.3 保持回游的交通动线
        5.3.2.4 易于改造的灵活空间
        5.3.3 新技术应用
        5.3.3.1 建筑技术
        5.3.3.2 信息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年社区实证分析——以天津为例
    6.1 养老需求统计调查分析
    6.2 老年社区案例调研分析
        6.2.1 天津市老年社区规划背景分析
        6.2.2 武清卓达太阳城——全龄化老年社区
        6.2.2.1 项目背景
        6.2.2.2 设计立意
        6.2.2.3 项目评价
        6.2.3 宝坻云杉镇——专门化老年社区
        6.2.3.1 项目背景
        6.2.3.2 设计立意
        6.2.3.3 项目评价
        6.2.4 静海中慈枫林湾老年城——综合化老年社区
        6.2.4.1 项目背景
        6.2.4.2 设计立意
        6.2.4.3 项目评价
    6.3 案例比较分析
        6.3.1 开发运营方面的问题
        6.3.1.1 相关政策的明显缺失
        6.3.1.2 土地性质与运营方式的直接联系
        6.3.2 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
        6.3.2.1 社区区位及规模
        6.3.2.2 居住建筑类型
        6.3.2.3 配套医护设施
        6.3.3 建议总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两版《老年法》中与老年人居住保障相关条文比较
    附录二:国家老龄事业基本政策沿革(1994-2013)
    附录三:2010 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基本数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2)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动机
        三、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旅游演艺业态的形成及其发展创新
    第一节 旅游演艺业概述
        一、 旅游演艺业的概念
        二、 旅游演艺业的发展概况
        三、 旅游演艺业的成长环境
    第二节 旅游演艺业态的形成及其发展创新
        一、 旅游演艺业态的形成与演化
        二、 传统演艺业态发展状况及其特征
        三、 当前旅游演艺业态创新及其分类
第三章 理论研究回顾与整理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一、 旅游业的发展
        二、 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理论研究
        三、 业态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
        四、 旅游业的驱动机制研究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 案例研究
        二、 扎根理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设计及其架构
        二、 案例收集与整理
        三、 资料来源
        四、 质量检验
        五、 资料分析
第五章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扎根分析
    第一节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一、 概念化
        二、 规范化
        三、 范畴化
    第二节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主轴译码
        一、 主范畴一:环保追求
        二、 主范畴二:行业竞争驱动
        三、 主范畴三:地方发展需求
        四、 主范畴四:市场前景广阔
        五、 主范畴五:运营模式的创新需求
        六、 主范畴六:政府的引导
        七、 主范畴七:主创团队的强强联合
        八、 主范畴八:成功的资本运作
        九、 主范畴九:基于顾客视角的创作理念
        十、 主范畴十:成功的资源整合
        十一、主范畴十一:技术进步的支持
        十二、主范畴十二:产业融合的推动
        十三、案例小结
第六章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扎根分析
    第一节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一、 概念化
        二、 规范化
        三、 范畴化
    第二节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主轴译码
        一、 主范畴一:消费观念转变
        二、 主范畴二:政府主导
        三、 主范畴三:领导者能力
        四、 主范畴四:专业人才集聚
        五、 主范畴五:经营理念正确
        六、 主范畴六:行业竞争压力
        七、 主范畴七:政策环境支持
        八、 主范畴八:科技创新业态
        九、 主范畴九:人文资源环境
        十、 主范畴十:客源保障
        十一、案例小结
第七章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扎根分析
    第一节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一、 概念化
        二、 规范化
        三、 范畴化
    第二节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主轴译码
        一、 主范畴一:政策作用力
        二、 主范畴二:顾客视角
        三、 主范畴三:主创人不懈的艺术追求
        四、 主范畴四:演艺业发展势头强
        五、 主范畴五:本土文化不可复制
        六、 主范畴六:技术支撑
        七、 主范畴七:产业融合
        八、 主范畴八:需求差异化趋势
        九、 主范畴九:投资商意愿
        十、 主范畴十:运作模式成熟
        十一、案例小结
第八章 基于扎根分析的三案例比较与研究发展
    第一节 三案例范畴比较
    第二节 三案例的选择性译码比较
        一、 印象刘三姐的选择性译码
        二、 魅力湘西扎根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三、 天门狐仙扎根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 选择性译码的跨案例比较
        五、 驱动因素的相互关系与逻辑结构
        六、 三案例驱动因素作用机制的演化机理
    第三节 与已有理论的对比与结合
        一、 需求市场
        二、 旅游地资源
        三、 主创团队创意
        四、 技术
        五、 资本
        六、 管理层
        七、 产品创作
        八、 利益相关者
        九、 产业融合
        十、 政府支持
第九章 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回顾与创新点
        一、 研究回顾
        二、 创新点
    第二节 实践启示与研究展望
        一、 实践启示
        二、 研究展望
附录 A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附录 B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附录 C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附录 D 三案例范畴对比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遗产生态和旅游体验的西安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原因和意义:
        0.1.1 本选题具有理论研究意义
        0.1.2 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0.1.3 都市遗产旅游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0.1.4 西安遗产旅游研究具有典型性意义
        0.1.5 本选题考虑到个人的研究兴趣和资料收集的便利性
    0.2 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0.2.1 研究过程
        0.2.2 研究方法
        0.2.3 技术路线
    0.3 研究和写作思路
第1章 国内外遗产理论实践与"遗产生态"概念的提出
    1.1 国际上遗产的概念演变、类型拓展与保护管理
        1.1.1 国际上关于遗产概念的演变与世界级遗产的类型拓展
        1.1.2 国际遗产概念发展规律和世界级遗产发展趋势总结
        1.1.3 国际上遗产保护与管理经验
        1.1.4 国际遗产保护管理的基本理念总结
    1.2 我国遗产的概念体系和保护管理
        1.2.1 我国的遗产概念体系
        1.2.2 中国遗产的保护管理
        1.2.3 中国遗产理论和实践的特点
    1.3 遗产生态概念的提出及其系统保护理念
        1.3.1 "遗产生态"概念提出的宏观生态背景
        1.3.2 《西安宣言》对于遗产保护的"完整性"的关注
        1.3.3 遗产生态的概念及其系统
        1.3.4 遗产生态的意义——遗产保护与管理、利用的生态和谐
    本章结语
第2章 遗产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2.1 21世纪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及比较
        2.1.1 新世纪国际遗产旅游的研究综述
        2.1.2 新世纪我国遗产旅游的研究综述
        2.1.3 新世纪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的比较
    2.2 遗产旅游理论研究内核思辨
        2.2.1 遗产旅游的概念甄别
        2.2.2 遗产旅游研究体系与内核的思辨
        2.2.3 本文提出的遗产旅游中的三个旅游体验研究系统
        2.2.4 旅游体验研究对于遗产旅游开发的启示
    2.3 我国遗产旅游开发的状况和问题
        2.3.1 我国遗产旅游的开发历史
        2.3.2 当前都市遗产旅游开发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3.3 遗产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旅游开发的特殊性要求
    本章结语
第3章 以景观为核心的遗产旅游开发HELP模式
    3.1 景观理论概述
        3.1.1 景观的概念
        3.1.2 本文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景观生态学及其研究拓展
        3.1.3 景观理论在遗产旅游开发中应用性的评价
    3.2 以景观为核心的遗产旅游开发HELP模式构建
        3.2.1 遗产旅游开发HELP模式构建的背景
        3.2.2 景观作为遗产旅游开发中介环节的意义
        3.2.3 以景观为核心的遗产旅游开发的HELP模式构建
        3.2.4 HELP开发模式的结构功能分析
        3.2.5 遗产旅游开发的HELP模式相比于一般旅游开发模式的优点和创新之处
    本章结语
第4章 西安市遗产资源及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H)
    4.1 西安市遗产资源内容体系及资源状况分析
        4.1.1 西安市基础数据资料来源:西安市旅游资源普查项目
        4.1.2 西安市遗产资源体系和内容
        4.1.3 西安市遗产资源状况分析
    4.2 西安市遗产资源保护管理状况
        4.2.1 西安市遗产资源涉及的保护管理部门和法规
        4.2.2 西安市遗产资源保护的状况
        4.2.3 西安文物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4.2.4 西安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到整体旅游形象
    4.3 西安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及潜力
        4.3.1 西安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的历史
        4.3.2 新世纪西安市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发展
        4.3.3 西安的遗产旅游资源的未来开发潜力
    4.4 西安市遗产资源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
        4.4.1 遗产保护等级提升策略
        4.4.2 遗产周边环境园林化策略
        4.4.3 遗产轮休制度
        4.4.4 遗产生态监控策略
        4.4.5 遗产文化生态型和文化衍生型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本章结语
第5章 西安遗产旅游体验研究(E)
    5.1 本文旅游体验研究的问卷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方法
        5.1.1 本文的遗产旅游体验问卷数据资料
        5.1.2 问卷的统计分析方法
    5.2 西安遗产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调查分析
        5.2.1 旅游前对西安的了解
        5.2.2 旅游中对旅游(城市)景观和景点体验
        5.2.3 旅游后体验
    5.3 西安遗产旅游体验的研究结论
        5.3.1 西安遗产旅游体验的动态过程的特点
        5.3.2 西安遗产旅游体验中的审美体验的特点和规律
        5.3.3 西安遗产旅游的参与体验程度的特点
    5.4 西安遗产旅游中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塑造创新
        5.4.1 策划重游认知体验,鼓励遗产旅游者多次重游。
        5.4.2 以文物、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为宗旨,塑造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5.4.3 加强对遗产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创新。
        5.4.4 旅游服务和环境管理完善遗产旅游体验。
    本章结语
第6章 西安遗产旅游景观开发(L)
    6.1 基于遗产历史生态的西安遗产旅游景观研究
        6.1.1 西安古都城历史的演变
        6.1.2 西安自然景观及演变
        6.1.3 西安文化遗产景观及演变
        6.1.4 西安自然和人文景观演变分析的结论和启示
    6.2 西安遗产旅游景观开发中对于遗产历史生态的保护和展示
        6.2.1 城市历史格局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在大尺度上展示西安遗产旅游景观。
        6.2.2 运用活化战略,多样化、创新性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6.2.3 感官体验战略展示历史文化
    6.3 基于遗产空间格局生态的西安遗产旅游景观研究及开发
        6.3.1 西安各区县遗产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
        6.3.2 西安市遗产旅游景观的类型分析和空间格局特点
        6.3.3 西安遗产旅游景观开发的空间格局架构
    6.4 西安市不同类型遗产的景观开发模式
    本章结语
第7章 西安市遗产旅游产品开发(P)
    7.1 西安市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7.1.1 景观项目带动策略
        7.1.2 生态策略
        7.1.3 价格策略
        7.1.4 优质服务策略
    7.2 重点建设的遗产旅游品牌产品开发创新
        7.2.1 森林公园
        7.2.2 博物馆和遗址公园
        7.2.3 历史文化名城
        7.2.4 旅游演出
        7.2.5 遗产文化产业园(广场)和遗产主题公园
    7.3 西安以遗产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组合
        7.3.1 西安遗产旅游产品的空间板块组合
        7.3.2 西安遗产旅游产品的线路组合
        7.3.3 西安遗产旅游产品的营销组合
    本章结语
结论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西安案例的特殊性和遗产旅游开发Help模式适宜性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实践探索
    一、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历史回顾
        (一) 1949 年前的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回顾
        (二) 新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开始(1949-1976 年)
    二、新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实践探索(1977-现在)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建设管理——拨乱反正阶段
        (二) 20 世纪80 年代的城市建设管理——初级发展阶段
        (三) 20 世纪90 年代的城市建设管理——加速发展阶段
        (四) 进入21 世纪的城市建设管理——理性发展阶段
    三、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历史总结
        (一)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二) 政治体制的制约力
        (三) 外来因素的影响力
第二章 外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一、外国城市的建设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二) 对人的活动空间的重视
        (三) 商业与旅游开发
        (四) 居住区与社区改善
    二、德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
        (一) 德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现状
        (二) 德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
    三、英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
    四、法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
        (一) 法国的城市规划法
        (二) 法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特点
    五、美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
        (一) 美国城市建设管理状况
        (二) 美国城市建设管理的教训
    六、日本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
        (一) 日本城市建设管理的现状
        (二) 日本城市建设管理的教训
    七、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
        (一) 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管理的现状
        (二) 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管理的教训
    八、外国城市建设管理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一) 注重对历史城市空间的研究与借鉴,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二) 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
        (三) 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建设管理城市
第三章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建设管理的内涵
        (一) 广义的城市建设管理
        (二) 狭义的城市建设管理
    二、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 理论基础的演变
        (二) 当代前沿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
    一、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的含义、特征及基本内容
        (一)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的含义
        (二)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的特点
        (三)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的内容
    二、中国城市建设行政管理的政府职权与职责
        (一) 加快城市化的制度创新
        (二) 搞好城市发展规划
        (三)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三、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效能
        (一)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模式
        (二)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五章 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经济管理
    一、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经济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 城市经济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二) 城市经济管理的实质
    二、经营城市理念的产生、实践及发展
        (一) 经营城市理念的含义
        (二) 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三) 经营城市的运作模式
        (四) 经营城市运作模式案例
        (五) 经营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投、融资体制和平台的建立
    三、中国政府在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特殊作用
第六章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法制管理
    一、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法制管理的概念及范围
        (一) 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法制管理的概念
        (二) 城市法制管理的范围
    二、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法制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一)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法制管理的地位
        (二)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法制管理的作用
    三、城市政府如何运用法制手段管理城市
        (一) 城市建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二) 城市管理法制建设要做好的工作
        (三) 案例---广州市城市建设中的法制建设
    四、中国城市建设管理法制化的创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及综合行政执法
        (一)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含义
        (二)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法律依据
        (三) 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行政执法工作实际的需要
        (四)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创新实践——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
        (五) 案例:沈阳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情况
第七章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生态环境管理
    一、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 中国目前城市生态环境取得的成就
        (二) 中国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的不足
    二、中国生态环境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一) 中国生态环境管理的含义
        (二) 中国生态环境管理的目标
        (三) 中国生态环境管理的特征
    三、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一) 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标准
        (二)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践
    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居民生活
    附:吉林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若干思考
第八章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
    一、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的含义及范围
        (一) 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
        (二) 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范围及其管理
    二、城市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及地位
        (一) 城市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的指挥地位及领导作用
        (二) 城市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及其日常管理
        (一) 城市突发事件的防范
        (二)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机构及其日常管理
        (三)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的意义
     案例:(I)“11.3”中油吉化双苯厂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处置
        附:关于解决松花江水污染问题给黑龙江省政府、省长的建议信
    (II) “8.21”吉林市牤牛河水污染事件处置
第九章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文化管理
    一、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文化管理的涵义、特征和基本内容
        (一)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文化管理的涵义
        (二)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文化管理的特征
        (三)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二、城市的竞争力
        (一) 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城市文化建设
        (二) 城市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的竞争
    三、城市形象
        (一) 城市形象的涵义
        (二) 城市形象的特点
        (三) 城市形象建设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四) 影响城市形象的诸要素
        (五) 城市形象的识别
    案例: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及吉林市申魅纪实
第十章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的城市病
    二、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不协调性
    三、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
    四、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不全和法律滞后
        (一) 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不全
        (二) 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律滞后
    五、城市管理领导者的政绩观错位
第十一章 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展望与建议
    一、中国的城市化趋势
        (一) 城市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二) 农村城市化进入加速期
        (三) 城市经济将迅猛发展
        (四) 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六) 将形成若干个城市群落
    二、中国城市建设管理的发展展望
        (一) 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努力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
        (二) 积极、主动、科学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三) 树立管理重于建设的理念,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 把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建设节约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
        (五) 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建议——坚持走科学发展、理性建设、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富民强市之路
        (一) 科学发展
        (二) 理性建设
        (三) 建管并重
        (四) 重在管理
结论
    一、我国的城市建设管理应该加强三大环节的管理工作
    二、城市建设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西安市城市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基本框架
2.城市经营的基本理论综述
    2.1 城市经营理念的起源
    2.2 城市经营的内涵
        2.2.1 城市经营的内涵
        2.2.2 城市经营与经营城市的区别
        2.2.3 对城市经营内涵的理解
    2.3 城市经营的内容及特征
        2.3.1 城市经营的内容
        2.3.2 城市经营的特征
    2.4 城市经营的模式及做法
        2.4.1 城市经营的做法概述
        2.4.2 国内城市先进经营模式举例
    2.5 城市经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综述
        2.5.1 城市经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2.5.2 城市经营的对策综述
3.城市经营的国际比较研究
    3.1 西方国家城市经营理念的提出
    3.2 城市经营的国际实例研究
        3.2.1 法国的城市经营
        3.2.2 加拿大的城市经营
        3.2.3 德国的城市经营
        3.2.4 日本的城市经营
        3.2.5 英国的城市经营
    3.3 国外城市经营先进经验的借鉴
        3.3.1 城市公用事业先进经验的借鉴
        3.3.2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经营经验的借鉴
        3.3.3 城市经营中其他经验的借鉴
4.西安市城市经营现状分析
    4.1 西安市城市概况
        4.1.1 西安市的地理区划及历史沿革
        4.1.2 西安市的经济现状
        4.1.3 西安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民族宗教
        4.1.4 西安市的科教文卫
    4.2 西安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经营
    4.3 西安市城市土地的经营状况
        4.3.1 西安市的城市规划
        4.3.2 西安市城市土地的经营
    4.4 西安市城市公用事业的经营与改革
    4.5 西安市城市环境的经营与保护
    4.6 西安市旅游文化资源的经营
5.西安市城市经营的定量分析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西安市城市经营水平的定量分析
        5.1.1 分析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5.1.2 分析方法的确定—主成分分析法
        5.1.3 西安市城市经营水平分析与评价
    5.2 现阶段西安市城市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经营水平落后的城市交通设施
        5.2.2 浅层次的城市旅游资源开发
        5.2.3 缺乏相关的产业集群
        5.2.4 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
6.提高西安市城市经营水平的对策
    6.1 西安市城市经营的战略思考
        6.1.1 建设大西安都市圈
        6.1.2 加快西安市城市经营的市场化步伐
    6.2 建设生态绿色的西安城市体系
    6.3 打造西安特色的产业集群
    6.4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经营
    6.5 提升西安市旅游资源的经营水平
    6.6 避免城市经营中的"失灵"
7.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6)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研究(1949-2004)(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解放前西湖历史的回顾
    1.1 西湖的形成--泻湖
    1.2 西湖与杭州城市的关系
        1.2.1 杭州城市的形成
        1.2.2 因湖而名--杭州逐渐发展成为着名的旅游城市
    1.3 疏浚工程在西湖风景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1.4 西湖风景区辉煌的造园艺术
        1.4.1 西湖的山水格局
        1.4.2 西湖丰富的动植物景观、气象景观以及四季更替的美景
        1.4.3 多样的园林形式
    1.5 西湖独特的人文环境
        1.5.1 西湖的诗情和画意
        1.5.2 西湖的英烈文化
        1.5.3 西湖的宗教文化
        1.5.4 西子湖畔美丽的民间传说
        1.5.5 西湖情结--杭州人深层次的文化心态
    1.6 杭州、西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6.1 西湖园艺术的深厚影响
        1.6.2 西湖的社会性
        1.6.3 理想山水园林城市的模型
第二章 1949 年--1999 年西湖的发展沿革
    2.1 解放初西湖的整体状况
    2.2 50 年代--60 年代初西湖风景区的建设
        2.2.1 西湖风景区的基础建设全面展开
        2.2.2 环湖景区的的逐步恢复和改扩建
        2.2.3 中国第一个植物园--杭州植物园建成开放
        2.2.4 1953 年首轮城市总体规划对西湖风景区建设的影响
        2.2.5 西湖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
    2.3 60 年代--70 年代中期,西湖风景区遭到重大破坏
        2.3.1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园林建设深受大跃进的影响
        2.3.2 景区内展开工业大生产
        2.3.3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湖风景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4 70 年代中后期西湖风景区又恢复了有序的建设
        2.4.1 新二轮西湖全面的基础整治工程正式启动
        2.4.2 一批新专类公园的相继建设开放
        2.4.3 原有公园的局部改建和修缮
        2.4.4 西湖风景区内的污染状况进一步加剧
    2.5 改革开放初期(80 年代)西湖风景区进入全新的建设时期
        2.5.1 成立环湖绿地动迁建设处,着手打造环湖大公园
        2.5.2 1982 年,西湖入选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3 年,杭州被确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2.5.3 新西湖十景
        2.5.4 80 年代末期景点的恢复和新建
        2.5.5 原有景点景区内容的进一步充实
        2.5.6 一批中小型纪念馆建成开放
        2.5.7 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基础建设
    2.6 90年代西湖风景区的建设
        2.6.1 一批博物馆的落成和开放
        2.6.2 环湖绿地建设脚步放缓
        2.6.3 郭庄修复并对外开放
        2.6.4 原有景区的大规模改扩建
        2.6.5 改革开放对西湖风景区造成的负面影响
    2.7 49年--99年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模式
        2.7.1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变迁
        2.7.2 《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的出台
    2.8 杭州城市的发展对西湖的影响
        2.8.1 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相互影响
        2.8.2 城市定位带来的困惑
    2.9 西湖风景名胜区 50 年发展建设的总结
第三章 1999 年--至今西湖的发展沿革
    3.1 1999 年--2002 新西湖第一轮的工程建设
        3.1.1 1999 年--2002 年雷峰新塔的建设
        3.1.2 2002 年新西湖环湖南线的整合贯通
        3.1.3 1999 年--2002.10.1 万松书院的建设落成
        3.1.4 1999 年--2002 年解放后第三轮西湖疏浚工程
    3.2 2001 年--2003 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3.2.1 2001--2003 年西湖西进
        3.2.2 2001--2003 年新湖滨、湖滨隧道工程
        3.2.3 2003 年梅家坞改造工程
    3.3 2003 年--2004 年新一轮的建设
        3.3.1 2002--2004 年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程
        3.3.2 杨公堤二期工程
        3.3.3 新湖滨二期工程--吴山路
        3.3.4 浙江美术馆的建设
        3.3.5 西湖博物馆的建设
        3.3.6 一大批历史遗迹将动工整修、扩建
    3.4 西湖积极举办各类的大型活动
        3.4.1 时隔 71 年,杭州重新举办西湖博览盛会
        3.4.2 杭州成功申办 2006 年世界休闲博览会
    3.5 新西湖的交通建设
        3.5.1 西湖风景区动态交通建设
        3.5.2 西湖风景区静态交通建设
    3.6 新的规划、法规即将相继出台
        3.6.1 西湖风景名胜区全新的管理模式的诞生
        3.6.2 即将出台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3.6.3 即将出台的新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
        3.6.4 新近出台的新修编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3.7 新西湖规划建设中的得失
        3.7.1 新西湖规划建设中的成功之处
        3.7.2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8 新西湖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3.8.1 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容量问题
        3.8.2 风景区内泛滥的宾馆饭店问题
        3.8.3 西湖风景区和城市景观的有机融合问题
        3.8.4 西湖和整个杭州城市绿地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
    3.9 杭州市新一轮的规划--迈向钱塘江时代
        3.9.1 杭州市域范围的扩大
        3.9.2 城市新的空间发展模式和新的发展方向
        3.9.3 城市东扩的意义
        3.9.4 迈向钱塘江时代--塑造杭州新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
    3.10 杭州风景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3.10.1 国际风景旅游文化城市
        3.10.2 建设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3.10.3 杭州市的旅游西进
        3.10.4 改变单一的旅游模式
    3.11 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11.1 世界遗产的意义
        3.11.2 西湖风景名胜区申遗的背景
        3.11.3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正式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11.4 西湖风景名胜区申遗的优势
        3.11.5 西湖风景名胜区申遗过程中的诸多障碍
        3.11.6 西湖风景区申遗的困惑
第四章 两个历史时期西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4.1 建设的时代背景不同
    4.2 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存在着天壤之别
    4.3 两个时期建设模式的不同与比较
        4.3.1 49 年--99 年建设的模式以斑点状的模式展开
        4.3.2 99 年以后的带状建设发展模式
        4.3.3 两种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
    4.4 对风景区保护意识的逐步加强
        4.4.1 文物保护意识薄弱
        4.4.2 文物保护的意识有所加强,但依然落后
    4.5 宣传、经营意识的从无到有
        4.5.1 注重硬件建设,完全忽略了软件建设的重要性
        4.5.2 积极面向市场,树立宣传、营销的意识
    4.6 对西湖和杭州城市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4.7 区域意识的逐渐加强
        4.7.1 独善其身的发展模式
        4.7.2 区域间合作的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本人简历

(7)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绪论
    1.1 研究区域和范围
    1.2 研究现状
        1.2.1 水土保持方面研究的现状
        1.2.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5 研究的方法、程序和技术线路
二 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区域概况
    2.1 陕北多沙粗沙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质与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1.5 水系和径流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2.1.1 水土保持工作成就
        2.3.2 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2.4 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的新动向
        2.4.1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水土流失在加剧
        2.4.2 道路和废弃的窑洞成了农村水土流动向
        2.4.3 工矿企业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土保持的耦合关系
    3.1 传统观念中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的关系
        3.1.1 传统的观点认为农业耕作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3.1.2 工业发展直接导致了环境的破坏
        3.1.3 城市规模扩大,硬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下降
    3.2 陕北多沙粗沙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3.2.1 资源开采是工业经济的支柱
        3.2.2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2.3 工业对地方财政有强烈的带动作用
    3.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保持的耦合关系
        3.3.1 经济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
        3.3.2 环境的改善又促进了资源的开发
        3.3.3 水土保持与经济的关系
    3.4 经济发展带动水土流失治理的实例
        3.4.1 二墩煤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情况简介
        3.4.2 榆林市六墩煤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简介
        3.4.3 志丹县石油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生态建设
四 陕北多沙粗沙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力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思路
    4.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地理学评价体系
        4.1.1 评价的重要性
        4.1.2 评价标准的选择
        4.1.3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4.1.4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5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4.1.6 评价指标分级与作用分值
        4.1.7 数学计算模式
        4.1.8 潜力等级的划分
    4.2 陕北多沙粗沙区的区域优势和劣势分析
        4.2.1 陕北多沙粗沙区的区域优势
        4.2.2 陕北多沙粗沙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劣势
    4.3 多沙粗沙区分区经济发展潜力积分和评价
        4.3.1 关于陕北多沙粗沙区两座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劣势评价
        4.3.2 各县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参考打分表
        4.3.3 评价
    4.4 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布局
    4.5 水士流失治理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
        4.5.1 继续坚持发展经济与水土保持措施并重
        4.5.2 要处理好八大关系
        4.5.3 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4.5.4 继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4.5.5 多形式、多渠道,多目标、组织和实施水土保持目标
五 根治水土流失应处理好八大关系
    5.1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5.2 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5.3 粮食自给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
    5.4 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
    5.5 沟道治理和边坡治理的关系
    5.6 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的关系
    5.7 工业、农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结构改善的关系
    5.8 保护、创新和开发的关系
六 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加速工业化进程
    6.1 陕北多沙粗沙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6.1.1 以能源矿山工开采工业起步
        6.1.2 以集团化打造工业主体
        6.1.3 确立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近期目标
        6.1.4 以安排就业、扩大就业为目的,减轻农村人口压力
    6.2 工业发展的潜力
        6.2.1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6.2.2 工业已有相当的基础
        6.2.3 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6.3 加快发展地方工业的三大战略
        6.3.1 资源战略
        6.3.2 劳动力价格战略
        6.3.3 人才战略
    6.4 六条措施
        6.4.1 要彻底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
        6.4.2 要以发展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集中精力改善投资环境
        6.4.3 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以项目带动一批县区脱贫
        6.4.4 坚持扩大出口,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6.4.5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6.4.6 以集团化发展地方工业、兴建工业圆
七 发展立体边坡式滴灌农业,优化种植业结构
    7.1 陕北多沙粗沙区农业生产的潜在优势
    7.2 以淤地坝、立体边坡式农田建设为主确保人均良田3亩
        7.2.1 继续搞好淤地坝建设
        7.2.2 搞好立体边坡式农田建设
        7.2.3 修梯田和淤地坝比较
    7.3 粮食作物区内种植收益的差异
    7.4 优化农产品结构
        7.4.1 调查方法及线路选择
        7.4.2 调查在结果分析
        7.4.3 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模式设定
    7.5 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7.5.1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7.5.2 增加农田投入水平,提高农田养分利用效率
        7.5.3 加快现代化农业集约增长方式,实现粮食产业化生产
        7.5.4 大力兴办庭院经济
        7.5.5 科学设计排水系统实现城镇水循环使用
        7.5.6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7.5.7 大力推广凝水技术
        7.5.8 推广以保护性耕作、沟播等为主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
八 合理调整人口密度,减少农村人口压力
    8.1 陕北多沙粗沙区人口分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8.2 农村聚落特点和人口移动方向
    8.3 调整人口过剩的必要性和思路
        8.3.1 农村人口调整必要性
        8.3.2 人口调整思路的可行性
    8.4 人口调整措施
        8.4.1 加速城镇化过程,发展小城镇
        8.4.2 实行工矿企业定向招工
        8.4.3 实施生态性移民
        8.4.4 大办劳务输出
    8.5 小结
九 大力发展陕北黄土生态旅游
    9.1 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发展生态旅游意义
    9.2 陕北多沙粗沙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9.2.1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9.2.2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
    9.3 陕北多沙粗沙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的中心思想
        9.3.1 陕北多沙粗沙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9.3.2 陕北多沙粗沙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中心思想
    9.4 生态旅游食住行游娱购解决方案
    9.5 生态旅游分区
十 改善牧草结构,发展畜牧业,以草促牧
    10.1 草原分布情况和草本植物生长利用现状
        10.1.1 草原及主要草本植物
        10.1.2 现有草畜产业结构现状
        10.1.3 目前陕北多沙区草产业和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0.2 大力发展草产业
        10.2.1 发展草产业的意义
        10.2.2 发展草产业的主要措施
    10.3 高质量适度发展草食性畜牧业
        10.3.1 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10.3.2 制定科学的轮牧制度
        10.3.3 选择合适的优良品种
    10.4 陕北多沙粗沙区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适用模式
十一 生态示范县、乡、村建设模式的选定
    11.1 生态村
        11.1.1 生态村的概念
        11.1.2 生态村的类型
        11.1.3 多沙粗沙区分区生产村的经济增长点
        11.1.4 生态示范村人民生活解决方案
        11.1.5 生态农户的空间分布
        11.1.6 生态农户建设的投资方案
    11.2 庭园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11.2.1 庭园种植型
        11.2.2 庭园养殖型
        11.2.3 庭园加工型
        11.2.4 庭园综合型
    11.3 庭园生态农业建设实例
        11.3.1 西北模式的原理
        11.3.2 西北模式的单元功能
    11.4 生态镇
        11.4.1 生态镇的功能和作用
        11.4.2 生态镇类型
        11.4.3 生态示范镇人民生活解决方案
    11.5 生态城市
        11.5.1 在城市规划中设计3套水处理系统
        11.5.2 建立环城防护林带
        11.5.3 兴建城市不同的功能区
        11.5.4 生态示范城市人民生活解决方案
十二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我市大手笔实施西部大开发 投资2400亿建107个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利视野下的城市老年人居住对策研究[D]. 李巍. 天津大学, 2014(11)
  • [2]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D]. 黄炜. 南开大学, 2012(07)
  • [3]基于遗产生态和旅游体验的西安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 王镜.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4]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研究[D]. 李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4)
  • [5]西安市城市经营研究[D]. 武瑞.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6)
  • [6]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研究(1949-2004)[D]. 吴文. 清华大学, 2004(03)
  • [7]陕北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啸. 陕西师范大学, 2004(04)
  • [8]瞩目西部:谁领风骚[J]. 王平,李永文. 经贸导刊, 2000(06)

标签:;  ;  ;  ;  ;  

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投资2400亿元建设107个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