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三大航母即将启航

民航三大航母即将启航

一、民航三大航母要启航(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欣[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万祥春[2](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刘霏[3](2015)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影响》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全球形势进行重新评估,就已经开启了战略重心移向亚太的进程,加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针对亚洲大陆建立并强化海上封锁线。但“9·11”事件打破美国原有的战略部署,战略重点向反恐转移,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持续十年之久,美国因此中断进军亚太的步伐,却为中国赢得十年的高速发展期,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同步急速增长。然而,随着中国不断增强地亚太地区影响力,美国再次将视野移回亚太,推出“重返亚太”、“转向亚洲”及“亚太再平衡”策略,以期掌控东亚格局,主导亚太事务,保持美国的绝对优势。从本质上讲,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为维护霸权地位和国家利益,美国将不惜使用一切物质和非物质力量,防止其地位受到现实或潜在的威胁与损害。任何国家若显示出与之抗衡的能力,都会被美国视为“主要对手”,遭到报复和围堵。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具备上述特点的只有中国。对此,美国着力将战略重心“东移”至亚太,争夺亚太地缘战略利益,并利用中国与一些邻国的领土领海争端,扶持日本、菲律宾、越南等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搞所谓的“以邻制华”,企图使中国陷入周边争端乱局中难以自拔,进而干扰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在战略上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鉴于此,中国的近邻日本、菲律宾亦开始进一步靠向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则左右逢源,远邻澳大利亚悄悄改变风向,中国周边国家在美国的挤压下纷纷进入战略再定位阶段,其中海洋领土争端方面尤为突出。本来基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中国周边海洋争端虽然冲突时有发生,但也仅局限于可控范围内的“小打小闹”。可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冲击下,各相关争议国借助美国及域外其他大国势力的介入,联手实施牵制中国战略,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使中国周边海洋争端出现阶段性演变。各国根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在中国海洋争端中采取不同的立场与策略:美国“遏制介入”、日本“合纵抗华”、东盟“联合制衡”、澳大利亚“疑惧防范”、俄罗斯“选择性战略协作”、印度“强化‘东向’政策”、韩国“均衡合作”。面对周边国家一味在海洋上采取蚕食政策,固化非法占有,中国从未放松过警惕,并认识到只有通过积极维权,才能有效地维护地区和平,保证国内政局的稳定。中国的海洋战略思想进行大幅调整,强硬立场前所未有。中国绝不放弃属于自己的任何一寸领土。因此,中国不能单纯以加强军事实力,用四面出击的办法来对付一切威胁。而应多角度综合谋划,在诸多矛盾中,着力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制定长远的大战略,以应对来自多方的威胁。针对不同的海洋争端,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

吴恩锋[4](2008)在《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基于由国内三大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003-2006年共62307条文章标题构成的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采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以期揭示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引言,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节为隐喻定义探讨,探析四部汉语词典及六部英语辞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并介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和以Lakoff& 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第三节为我国隐喻研究概况,分析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对隐喻认知观和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隐喻研究呈现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第四节为概念隐喻理论,回顾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详细介绍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第二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由三节构成。第一节探讨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上;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下/行政级别高是上;行政级别低是下/发展是上;衰退是下/处于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上;离开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下/优先或受重视的是上;置后或不重视的是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下/力量强是上;力量弱是下/高端客户群体是上;低端客户群体是下/程度强是上;程度弱是下/评价好或名次高是上;评价差或名次低是下”等十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认知基础进行分析。第二节重点探讨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高;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低/行政级别在上是高;行政级别在下是低/质量好、价格贵是高;质量差、价格便宜是低/程度强是高;程度弱是低/力量强是高;(力量弱是低)/评价好是高;(评价差是低)/(复杂的或明智的是高);简单的或弱智的是低/地位重要是高;(地位不重要是低)”等八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认知分析。第三节为本章小结。第三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是金”隐喻和“财富是水”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二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三节为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分别对以“身”、“手”、“头”、“下肢运动”、“其他身体部位”、“生育”等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四章为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由十一节构成。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数据,我们总结出十个结构隐喻类型,按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戏曲隐喻、博弈隐喻、饮食隐喻、教育隐喻、体育隐喻、医药隐喻、婚恋隐喻等。我们分十节对这十个结构隐喻类型分别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十一节为本章小结。第五章为结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总结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第二节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卢建兴[5](2008)在《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长沙国内航空中枢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航空中枢概念是20世纪70、8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航空公司经营模式。随着航空公司规模的扩大,单纯的点对点航线结构难以满足航空公司的经营要求,航空公司必须要有新的航线结构来消化不断增长的运力,同时进一步提高航线的经营品质,在这种情况下,航空公司可选的最好办法是建立自己的航空中枢,中枢的建立不仅可以解决航空公司的运力安排和经营品质问题,而且能够解决支线航空与支线机场的经营问题,对中枢机场的经营更是一种质的飞跃,对中枢机场所在的地方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航空中枢的建设对航空公司和机场及地方经济发展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南航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公司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有飞机320多架,经营航线600多条,面对国内航空公司与国外航空公司的竞争,南航的发展必将面临一个运力安排与经营品质提升的问题,建立自己的航空中枢已经成为南航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南航已计划在广州和北京建立自己的航空中枢并已开始实施,但从南航现有的航线网络结构及基地分布分析,南航在广州和北京的中枢应该定位在复合中枢或者国际中枢,针对国内航空公司的竞争,南航必须在中部地区建立一个自己的纯国内中枢,以有效地链接国内航线。作者提出了在长沙建立南航的国内航空中枢的观点。长沙地处中部,是南航的基地,长沙这些年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又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也非常丰富,航空运输的发展非常强劲,综合建立国内航空中枢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表明,长沙适合南航在此建立航空中枢。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对南航在长沙建立航空中枢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构建相应的模型,论证了长沙建立中枢的可行性,并对南航在长沙建立航空中枢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在实证研究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探讨。一个成功的中枢战略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本文作者通过建模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分析行业内外环境。主要从国际民航业的发展,特别是欧美等先进国家的航空运输也的发展轨迹来分析我国民航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国内航空运输业发展面临的经济、政策、自然和技术环境进行分析,预测我国民航运输的发展将走向一个以中枢发展为主的格局。(2)建立模型论证南航在长沙建立中枢的可行性。通过对南方航空公司发展情况的分析得出,南航建立自己的北京、广州中枢是战略发展的需要,但南航在这两个地方的中枢发展方向应该是国际中枢或者是复合中枢,南航还需要在中部地区发展一个自己的国内中枢。通过对比武汉和郑州的情况,利用SWOT分析法得出在长沙建立国内中枢是南航最佳的方案。(3)实证研究,提出方案和解决办法。这是本文的重点,作者通过在长沙建立南航国内中枢的理论分析和对比国际成功的案例,提出了建立南航国内中枢的方案,对在方案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通过建立模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4)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以及对相关理论和信息的掌握不足,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论证,需要下一步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从理论到实证的比较、分析和探讨,作者的出了南航最适合在长沙建立国内航空中枢的观点。

侯云涛,邓志云,车亭,马春红[6](2007)在《大坐标系中的历史轨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年前,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的版图上,一个濒海而居的城市—威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宣告升格为地级市。 地级市成立庆典,盛大而热烈,它带着人们的满腔激情和喜悦,带着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热望和期许,带着上世纪八十

石家铸[7](2006)在《海权与中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中国海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1890年美国人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海权是决定世界强国兴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因素。“海权论”主张国家要建立和拥有强大的占优势的远洋舰队以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海上航行、海外利益,同时把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外交影响投射到世界,并借以影响陆上事态和进程。作者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的海上力量和影响,也就是利用、开发、管辖和控制海洋,有效地维护海洋利益及整个国家利益进而实现国家强大的能力。中国海权包含运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和拓展海洋权力的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和进程,包括了海洋国土的维护、海洋通道的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防卫力量的构建等四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一是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问题,使中国能够顺利地利用世界的资源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二是解决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洋方向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使中国具备扞卫全球性国家利益的全球性军事自卫手段;三是解决中国未来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路径选择和国家大战略的转型问题,使中国由传统的依赖陆地资源、陆上力量的“大陆型”国家转变为主要依托海洋(外)资源和海上力量的“海洋型”国家,从而使中国进入通向世界强国的最佳战略轨道。中国海权具有与世界各国海权相同的共性,但是中国海权更有不同于他国海权的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中国海权具有非强权性、非霸权性和非扩张性的特色,使它与西方海权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海权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符合中国和平崛起的要求,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李启龙[8](2003)在《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文中提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对台工作新局面。系统考察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两岸关系的历史,有助于总结对台工作的经验教训,从而对当前的对台工作实践起到借鉴作用。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将1978年12月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几点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率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对台方针政策,从而主导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使两岸关系由军事对峙转变为和平对峙。中国共产党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叶剑英九条对台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定位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台湾当局先是提出“三不政策”、“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大陆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在坚持“三不”立场的同时,松动了其僵硬的大陆政策,并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在此期间,美国承诺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从而实现了中美建交。关于美售台武器问题,中美间达成了“八·一七公报”。但是美国为继续插手台湾问题,随后又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并作出对台湾的六点承诺。第二章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带动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日益扩大。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落实有关政策、设置有关对台机构、完善对台政策法规,充分展现了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诚意,在此基础上,“汪辜会谈”得以实现。同时,中国共产党针对台湾当局偏离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论和行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台湾当局为应对两岸交流,设置了处理两岸关系的有关机构,出台了有关政策法规,规范了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台湾当局尽管放宽了两岸交流中的一些限制,但其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开始倒退,提出了“一国两府”、“一国两体”等论调,并积极开展“务实外交”活动。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中国战略价值下降,开始调整其对台政策,决定提升美台接触层次,支持台加入有关国际组织。与此同时,美国对台军售日益增加。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丰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针对李登辉访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台湾当局“务实外交”活动。针对李登辉提出的“两国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斗争。经过努力,辜振甫参访大陆、局部三通都得以实现。台湾当局提出“新台湾人主义”等主张以及“两国论”,都严重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李登辉还提出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戒急用忍”政策,并一直坚持“戒急用忍”<WP=3>的思想。台湾当局设置障碍,使两岸政治谈判始终不能进行。美国为了遏制两岸关系的发展,借助美国国会施加的压力,作出允许李登辉访美的错误决定,与中国进行了严重对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下,美国认识到台湾问题的敏感性,被迫作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和其他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的承诺。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把争取两岸统一定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体现了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面对台湾岛内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中国共产党加强了与台湾非台独党的联系,提出了民进党员≠“台独”分子的主张,实现了与民进党的适度交流。中国共产党提出“两岸航线”的定位,推动了两岸“三通”的进程。为了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在进行积极的军事准备。台湾当局提出“统合论”等主张,但始终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为了实现“台独”目标,台湾当局积极开展“渐进式台独”活动,并大肆扩充军事实力,妄图先发制人地攻击大陆。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台湾当局积极争取加入联合国和WTO,并四处活动,给中国大陆施加了很大压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这与美国不允许出现任何对手的21世纪战略,形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小布什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声称要“竭尽全力,协防台湾”。美国加强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增加了对台湾的武器销售,使美台军事关系也日益深化。第五章 在分析二十多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关于两岸关系前景的估计,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方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笔者认为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未来的20年内存在一个大的机遇期,其中还包含一个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小的机遇期,作好机遇期的对台工作规划,有可能取得对台工作的突破性进展。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期,笔者认为要加大对台工作的投入,决不能把对台工作地位喊得极高,而在实际工作中又舍不得投入。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灵活处理与台湾主要党派的关系,尽可能促使台湾形成健康的政党轮替机制。为了以防万一,必须破除麻痹思想,积极提升军事实力。两岸统一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就必须开展多层次的统战工作。

苟铭[9](2002)在《民航重组会带来些什么》文中研究表明近来,民航业这边好不热闹,先是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民航机票价格全部上浮5%~6%左右。紧接着,酝酿已久的民航重组揭开最后的面纱,在民航总局直属九家航空公司基础上组建的3大航空运输集团在京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伴随着3大“航?

朱苏进[10](1992)在《祭奠星座》文中研究指明 1 11时50分——昂贵的合影数万军人组成16个方阵,环立在墨灵山脚下。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两个方阵;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各两个方阵。方阵与方阵之间留有宽阔间隔,臂戴黑白红三色袖标的警卫,背着手叉开两腿立在间隔中心线上,每隔30米一名。从墨灵山顶朝下望:16个方阵呈放射状散布,形成一个巨大的同心圆。圆心就是墨灵山顶的金属觇标,觇

二、民航三大航母要启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航三大航母要启航(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四、安全类型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一、安全观的含义
        二、安全观的类型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四、和谐海洋思想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0.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0.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0.3 研究方法与结构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结构
1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演进
    1.1 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
        1.1.1 奥巴马前期:“全面接触”、“遏制+合作”
        1.1.2 奥巴马时期:“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
    1.2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深层次动因
        1.2.1 内部因素:利益驱动
        1.2.2 外部因素:面临挑战
    1.3 在亚太战略中美国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基本政策
        1.3.1 理论基调:支持与中立统一
        1.3.2 整体布局:强化与遏制并存
        1.3.3 具体部署:军事与政治协调
2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日东海争端
    2.1 东海争端的阶段性演变
        2.1.1 美国亚太再平衡前的中日东海争端
        2.1.2 美国亚太再平衡后的中日东海争端
    2.2 美国在中日东海争端中的政策
        2.2.1 强化美日同盟,联合牵制中国
        2.2.2 加剧海洋争端,巩固东亚主导
    2.3 日本在东海争端中的政策
        2.3.1 日本在东海争端中的立场与策略
        2.3.2 日本在东海争端中合纵抗华的原因
        2.3.3 日本合纵抗华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影响
3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南海争端
    3.1 南海争端的阶段性演变
        3.1.1 美国亚太再平衡前的南海争端
        3.1.2 美国亚太再平衡后的南海争端
    3.2 美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政策
        3.2.1 推动多边解决机制,联合制衡中国
        3.2.2 倡导南海航行自由,谋求战略利益
    3.3 东盟及各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政策
        3.3.1 东盟在南海争端中的立场与策略
        3.3.2 东盟各国在南海争端中的立场与策略
        3.3.3 东盟及各国在南海争端中联合制衡的原因
        3.3.4 东盟及各国联合制衡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影响
    3.4 澳大利亚在南海争端中的政策
        3.4.1 澳大利亚在南海争端中的立场与策略
        3.4.2 澳大利亚在南海争端中疑惧防范的原因
        3.4.3 澳大利亚疑惧防范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影响
    3.5 俄罗斯在南海争端中的政策
        3.5.1 俄罗斯在南海争端中的立场与策略
        3.5.2 俄罗斯在南海争端中选择性战略协作的原因
        3.5.3 俄罗斯选择性战略协作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影响
4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印度洋战略竞争
    4.1 印度洋战略竞争的阶段性演变
        4.1.1 美国亚太再平衡前的印度洋局势
        4.1.2 美国亚太再平衡后的印度洋局势
    4.2 美国在印度洋战略竞争中的政策
        4.2.1 深化美印关系,联合钳制中国
        4.2.2 推进印太战略,维护地区优势
    4.3 印度在印度洋战略竞争中的政策
        4.3.1 印度在印度洋的立场与策略
        4.3.2 印度在印度洋强化“东向”政策的原因
        4.3.3 印度强化“东向”政策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影响
5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黄海争端
    5.1 黄海争端的阶段性演变
        5.1.1 美国亚太再平衡前的黄海争端
        5.1.2 美国亚太再平衡后的黄海争端
    5.2 美国在黄海争端中的政策
        5.2.1 强化美韩同盟,联合包围中国
        5.2.2 拓展联合军演,谋求多重利益
    5.3 韩国在黄海争端中的政策
        5.3.1 韩国在黄海争端中的立场与策略
        5.3.2 韩国对黄海争端均衡合作的原因
        5.3.3 韩国均衡合作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影响
6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激化中国海洋争端
    6.1 对中国海洋安全利益产生的影响
        6.1.1 激化海上争端,危害中国海洋安全环境
        6.1.2 刺激军备竞赛,加剧中国海洋区域博弈
    6.2 对中国海洋政治利益产生的影响
        6.2.1 打破地区均势,挤压中国海洋战略空间
        6.2.2 强化军事部署,侵犯中国海洋领土主权
    6.3 对中国海洋经济利益产生的影响
        6.3.1 围堵战略航道,阻碍中国海洋贸易发展
        6.3.2 争夺自然资源,威胁中国海洋经济建设
    6.4 对中国海洋文化利益产生的影响
        6.4.1 质疑法理依据,削弱中国海洋合法权利
        6.4.2 抢占舆论阵地,增加中国海洋维权难度
7 中国的应对之策
    7.1 中国海洋战略思想的调整
        7.1.1 美国亚太再平衡前的中国海洋战略思想
        7.1.2 美国亚太再平衡后的中国海洋战略思想
    7.2 中国的应对之策
        7.2.1 宏观战略方面的应对之策
        7.2.2 具体海域方面的应对之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节 隐喻定义探讨
        一、四部汉语词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二、六部英语词典对metaphor及simile的定义
        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
        四、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
    第三节 我国隐喻研究概况
        一、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
        二、隐喻认知观与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对比
        三、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
    第四节 概念隐喻理论
        一、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
        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第二章 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
        一、“上/下”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上”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下”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
        一、“高/低”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高”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低”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高/低”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隐喻为例
        一、“财富是金”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财富是水”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财富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
        一、“房屋”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仓”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房屋”隐喻和“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
        一、以“身”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二、以“手”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三、以“下肢运动”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四、以“头”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五、以“其他身体部位”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六、以“生育”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七、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一、战争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战争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战争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交通隐喻
        一、交通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交通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交通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天气隐喻
        一、天气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天气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天气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经济报道中的戏曲隐喻
        一、戏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戏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戏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五节 经济报道中的博弈隐喻
        一、博弈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博弈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博弈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六节 经济报道中的饮食隐喻
        一、饮食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饮食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七节 经济报道中的教育隐喻
        一、教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教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教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八节 经济报道中的体育隐喻
        一、体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体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体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九节 经济报道中的医药隐喻
        一、医药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医药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医药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节 经济报道中的婚恋隐喻
        一、婚恋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婚恋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婚恋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一、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具体认知规律
        二、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宏观认知规律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长沙国内航空中枢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航空中枢产生的背景及思想
        1.2.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3.1 本文研究的思路
        1.3.2 本文研究的总体框架
第2章 南航建立航空中枢的理论及分析
    2.1 南航建立航空中枢的理论
        2.1.1 中枢结构的形成和本质
        2.1.2 中枢结构的要素和功能
        2.1.3 中枢结构的类型
    2.2 南航建立国内航空中枢的分析
        2.2.1 南航建立国内航空中枢内部环境分析
        2.2.2 南航建立国内航空中枢的外部环境分析
        2.2.3 南航建立长沙国内中枢的SWOT分析
第3章 南航在长沙建立国内中枢方案设计
    3.1 目前中枢结构的现状
    3.2 中枢结构的核心和评价
        3.2.1 中枢结构的核心
        3.2.2 中枢结构的评价
    3.3 国际成功经验介绍
    3.4 建立中枢建设组织
    3.5 层次分析法确立航线布局
    3.6 设计长沙航空中枢航班波
第4章 南航在长沙建立国内中枢方案实施及评价
    4.1 中枢实施过程的难点和关键
    4.2 解决难点和关键的措施
        4.2.1 把握新航线开辟的四项原则
        4.2.2 机场建设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求
    4.3 南航建立长沙国内中枢方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海权与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引言: 研究综述
    一 研究中国海权的意义
    二、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各章内容及要点
绪论:海权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海权历史的简短回顾
    二、马汉“海权论”:确立新的“世界中心”
    三、“后马汉时代”的海权学说
    四、海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 中国海权论
    第一节 “中国海权”的提出
        一、“中国海权”的提出
        二、“中国海权”与传统海权分野
    第二节 中国海权论
        一、中国海洋利益论
        二、中国海洋力量论
        三、中国海洋战略论
        四、中国海权特色论
第二章 中国海权之一:海洋国土的维护
    第一节 中日海洋国土争端
        一、主要问题:钓鱼岛归属和东海划界
        二、影响中日海洋争端的主要因素
        三、合作与斗争:维护中国东海海洋国土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国土争端
        一、主要问题:南沙群岛争端
        二、影响南沙群岛争端的主要因素
        三、“三管齐下”:维护中国南沙海洋国土
    第三节 海权视角中的台湾问题
        一、主要问题:台湾问题与国家统
        二、影响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大国海权的汇集
        三、“双重威慑”:台湾问题的战略选择
第三章 中国海权之二:海洋通道的保障
    第一节 海洋通道对中国的意义
        一、海洋通道对中国的意义
        二、对中国至关重要的海洋通道
    第二节 影响中国海洋通道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法因素
        二、地区冲突因素
        三、大国因素
        四、海上恐怖主义因素
    第三节 维护海洋通道安全的“扇形战略”
        一、太平洋海洋通道的防卫
        二、印度洋海洋通道的防卫
第四章 中国海权之三:海洋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海洋经济:强国的支点
        一、海洋经济理论探要
        二、实力与差距: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第二节 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一、建设航海强国
        二、建设海洋开发强国
第五章 中国海权之四:海洋防卫的力量构建
    第一节 “近海防御”的战略与实力
        一、“近海防御”战略的形成
        二、“近海防御”的海军实力
    第二节 中国海军的攻防平衡
        一、世界海军远洋化趋势及关于未来中国海军战略的提法
        二、中国海军的远洋化:攻防平衡分析
        三、构建远洋海军的一种理论:建设三支航母战斗群
    第三节 中国海军功能的战略拓展
        一、军事功能的发挥
        二、警察功能的发挥
        三、外交功能的发挥
第六章 中国海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第一节 西方有关中国海权的评论
        一、中国在和平崛起中是否会走向海权
        二、中国海权会产生何种国际影响
    第二节 海权振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然
        一、海权振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内容
        二、和平崛起的中国必定拥有海权
    第三节 中国海权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保证
        一、中国海权遏止周边海洋冲突
        二、中国海权促进和平国际环境
    第四节 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海权关系
        一、中美海权关系:克制与合作
        二、中俄海权关系:配合与协作
        三、中日海权关系:转型与合作
        四、中印海权关系:和解与合作
        五、中国与东盟海权关系:互信与合作
结语:海权与中国未来
    一、重新认识海权
    二、海权与中国未来发展的“路径依赖”
    三、中国海权不同于西方海权
参考文献
外国人名译表
后记

(8)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两岸关系的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写作说明
    三、 1978年以前两岸关系的简要回顾
第一章 中共主导、日趋解冻的两岸关系(1978.12—1987.
    第一节 新形势下逐步解冻的两岸关系(1978.12—1983.
        一、 在台湾问题上进一步退半步的美国
        二、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三、 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僵硬立场的微调
    第二节 日趋缓和、松动的两岸关系(1983.1—1987.12)
        一、 决不抛弃“老朋友”的美国
        二、 中共对台政策进一步发展,“一国两制”走向成熟
        三、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松动
    第二章 互动交流走向深化的两岸关系(1988.1—1994.12)
        第一节 两岸关系在风云变幻中起步交流(1988.1—1990.
        一、 新形势下稳固发展对台关系的美国
        二、 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政策稳中有变
        三、 中共抓住机遇推动对台工作
        第二节 两岸关系日趋规范并走向深化(1990.5—1994.12)
        一、 冷战结束,美国对态度开始转变
        二、 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三、 台湾岛内的“台独”活动猖獗
        四、 中共对台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章 跌入低谷、起伏动荡的两岸关系(1995.1—2000.
    第一节 爆发危机、跌入低谷的两岸关系(1995.1—1996.
        一、 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严重对抗的美国
        二、 台湾当局积极拓展国际生存空间
        三、 中共改善两岸关系的努力和对李登辉访美作出的反击
    第二节 充满变数并遭受新冲击的两岸关系(1997.1—2000.
        一、 危机过后的中美首脑互访及蒙在台湾问题上的美日阴影
        二、 台湾当局在策略上的变化
        三、 中共从长远着眼,展开对台工作
第四章 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展开较量的两岸关系(2000.3—2003.5)
    一、 台湾当局回避一个中国原则,积极推行“渐进式台独”
    二、 美国介入台湾问题日益深化
    三、 面对台湾政局剧变,中共更加灵活、扎实地发展两岸关系
第五章 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建议
    一、 对两岸关系前景的估计
    二、 发展两岸关系的几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民航三大航母要启航(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洋争端的影响[D]. 刘霏. 武汉大学, 2015(07)
  • [4]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 吴恩锋. 浙江大学, 2008(09)
  • [5]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长沙国内航空中枢建设研究[D]. 卢建兴. 湖南大学, 2008(S1)
  • [6]大坐标系中的历史轨迹[N]. 侯云涛,邓志云,车亭,马春红. 威海日报, 2007
  • [7]海权与中国[D]. 石家铸. 复旦大学, 2006(02)
  • [8]中国共产党与1978年以来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D]. 李启龙.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
  • [9]民航重组会带来些什么[N]. 苟铭. 中国质量报, 2002
  • [10]祭奠星座[J]. 朱苏进. 时代文学, 1992(02)

标签:;  ;  ;  ;  ;  

民航三大航母即将启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