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叔丁基儿茶酚的合成

对叔丁基儿茶酚的合成

一、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仇永婷[1](2020)在《基于藻间化感作用的酚基活性物质抑藻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的有害蓝藻水华暴发,不仅造成了水环境的污染,而且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化感物质来源于自然界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高选择性、易降解和环境安全性等优点。因此,利用化感物质抑藻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前景的蓝藻水华防治的有效策略。近年来,具有抑藻效能的藻源化感物质也逐渐被发现,这为应用化感物质防治蓝藻水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文致力于研究不同藻种之间的化感作用,甄别藻间化感物质;探讨有效化感物质的作用效能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探讨有效化感物质在天然原水中的作用效能及安全性能。论文的成果发掘了一种高效、新型、绿色的除藻材料,为高藻水体环境的治理和应急控制、水厂含藻水的应急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 3种绿藻(四尾栅藻、斜生栅藻、小球藻)与3种蓝藻(水华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丝藻)之间的竞争途径,发现了四尾栅藻对水华微囊藻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取其培养液滤液进行成分鉴定,确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4-tert-butylpyrocatechol,TBC)为抑制水华微囊藻生长的化感物质,并有较强的抑藻活性。(2)考察了TBC在不同初始投加浓度、水温、酸碱度、蓝藻初始生物量对4种常见淡水蓝藻(水华微囊藻、铜绿微囊藻905,铜绿微囊藻469及水华束丝藻)的增殖的影响,发现TBC对四种蓝藻的抑制效能排序为:铜绿微囊藻905>铜绿微囊藻469>水华微囊藻>水华束丝藻。TBC在水体pH=5.5-9.5时,有较好的抑藻效能;在水体pH=10.5时或水温较低(15℃)时抑藻效果不佳。初始藻生物量直接决定TBC的量是否超过藻细胞的耐受阈值,当初始藻生物量较高,使TBC量低于藻细胞的耐受阈值时,TBC的抑制效能受影响。(3)探讨了 TBC对两种微囊藻的抑制机理,发现TBC促进微囊藻细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产生以及能使藻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同时使藻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大,使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增加。表明TBC是通过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从而使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导致藻细胞死亡;也同时TBC使藻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增强以便及时清除过量的自由基,用于“应对”TBC引起的细胞损伤。当微囊藻细胞接触到TBC时,藻细胞也会通过释放出多糖类、蛋白类物质保护细胞免受TBC的侵害。(4)通过半抑制浓度的计算,比较了 TBC与3种化感物质(邻苯二酚、盐酸小檗碱、龙胆酸)的抑藻效果,结果表明,四种化感物质对水华微囊藻的抑制能力排序为:TBC(96h·EC50=0.035 mg/L)>邻苯二酚(96h·EC50=1.202 mg/L)>龙胆酸(96h·EC50=2.414 mg/L)>盐酸小檗碱(96h·EC50=3.618 mg/L);四种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能力排序为:TBC(96h·EC50=0.099mg/L)>邻苯二酚(96h·EC50=1.607 mg/L)>盐酸小檗碱(96h·EC50=4.691mg/L)>龙胆酸(96h·EC50=4.557mg/L)。四种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都优于水华微囊藻。(5)研究了 TBC在天然原水中的应用效能及安全性,结果表明,TBC在天然原水中的抑藻作用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对蓝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绿藻没有抑制作用或有轻微促进作用。TBC能引起天然原水水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含蓝藻水体的浊度会有明显减低,腐殖质类物质的浓度随着TBC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多糖类物质的浓度在TBC投加后短暂升高后逐渐降低。天然原水中的蓝藻能有效缓解TBC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毒性,蓝藻占比越大,缓解力度越强。在以蓝藻为主要藻属的中心湖水样中,TBC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626 mg/L和0.979mg/L。TBC在以低初始浓度(1.0 mg/L)投加至偏酸性且含蓝藻的天然原水时,降解速度快,半衰期短。

刘岱拯[2](2020)在《化妆品原料中特殊结构成分的快速荧光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妆品作为现如今广受欢迎的日用消费品,为人们提供了功效护理和日常美妆的体验,因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然而,近年来化妆品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化妆品使用安全开始引起重视。人们对化妆品功效成分和违禁成分的监测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常规的化妆品成分检测方法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成分检测,但却存在着耗时长,检测效率低下,设备成本高昂,且需专业职员操作等问题限制。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灵敏、迅速的化妆品成分检测方法。近年来,荧光检测凭借其灵敏性和快速性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以此同时荧光小分子探针有着持续的热度,在医药检测领域的检测中作为重要的角色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以小分子荧光探针为基础,开发了一种自荧光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美白以及彩妆原料,其中美白可用成分为熊果苷,禁用成分为对叔丁基苯二酚、对叔丁基苯酚;彩妆着色剂禁用组分为酸性黄36。通过其分子与次氯酸的特异性反应而引起的荧光变化,构建并优化了一系列检测参数,实现了快速检测的需求。该研究对提高化妆品的质量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美白成分中的熊果苷、对叔丁基苯二酚、对叔丁基苯酚的快速检测研究。本研究基于酚类待测物与次氯酸引发的荧光猝灭效应,构建一种次氯酸引发的酚类美白成分的快速检测。当次氯酸加入体系,底物酚羟基结构被氧化成醌而引起荧光猝灭。基于该现象,优化检测参数,包括溶剂、p H、时间等。在最优条件下,检测范围分别为0.4~44μg·m L-1、0.1~20μg·m L-1和0.05~120μg·m L-1。检测限分别为0.4μg·m L-1、0.1μg·m L-1、0.05μg·m L-1。同时,该方法还进行了与类似可用美白功效成分进行抗干扰测试以及真实样本加标回收测试,所得结果良好。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化妆品中熊果苷、对叔丁基苯二酚、对叔丁基苯酚的快速检测。(2)彩妆化妆品禁用着色剂酸性黄36的快速检测研究。本研究基于偶氮类荧光探针的荧光检测机理,通过次氯酸引发酸性黄36偶氮断裂引起荧光发射信号变化构建的一种快速荧光检测方法。酸性黄36在以波长为270 nm作为激发波长下加入次氯酸,偶氮键发生特异性断裂,引起其原来荧光发射(λem=345 nm)发生猝灭,并产生新的荧光发射信号(λem=395 nm)。基于该现象,优化检测参数,包括溶剂、p H、时间等。在最优条件下,酸性黄36在0.2~32μg·m L-1范围内呈现了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μg·m L-1。同时,该方法还与化妆品中常用的偶氮类着色剂进行了抗干扰测试以及在口红、眼线笔等真实样本中加标回收测试,所得结果良好。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彩妆化妆品中酸性黄36的快速检测。

张宁宁[3](2019)在《酶催化法合成邻苯醌和儿茶酚化合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环境的恶劣变化,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邻苯醌和儿茶酚化合物可广泛应用于医药、环境、化工、传感器、材料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高分子聚合、接枝、改性以及功能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作为船体的的抗生物垢涂层,但伴随着其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带来的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工业上主要通过化学方法解决此类问题,而近年来发现酪氨酸酶具有催化单酚化合物和儿茶酚化合物的双重活性,既能直接合成邻苯醌化合物又能合成儿茶酚化合物,因此发掘大量高效的酪氨酸酶,用于催化法合成邻苯醌和儿茶酚化合物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当下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课题根据NCBI数据库收录的酪氨酸酶信息,选取大墩榛蘑的酪氨酸酶(Ao tyr)基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随后导入到大肠杆菌pGro7/BL21(DE3)中实现共表达,利用Ni金属亲和层析方法进行纯化。比较了不同催化体系和条件对酶催化反应效率的影响,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四极杆飞行质谱表征Ao tyr催化不同酚类化合物的产物,验证此反应在合成邻苯醌化合物应用上的可行性。最后研究了在抗坏血酸的存在下,Ao tyr催化对叔丁基苯酚合成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同样方法表征,初步探索了此反应在儿茶酚化合物合成应用上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大量较纯的Ao tyr具有催化活性,且催化活性高于商业化酪氨酸酶;不需预处理的Ao tyr在含5 mmol/LSDS的水相胶束体系中,25℃ pH 5.0时,催化效率最高;对催化产物的表征结果表明苯酚、2-氟-4-甲基苯酚、2,4-二甲基苯酚、3,4-二甲基苯酚、2,3,5-二甲基苯酚能被催化成相应的邻苯醌化合物;对叔丁基苯酚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加入1 mmol/L的抗坏血酸能够抑制对叔丁基邻苯醌的生成,提高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产率。

刘久芹[4](2018)在《布朗斯特酸催化的3-甲基邻苯二酚的叔丁基化反应》文中提出酚的叔丁基化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Friedel-Crafts反应之一,在工业上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所得位阻酚类化合物除了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外,还可以用作多种精细化工产品的中间体以及原料。合成叔丁基酚常用的催化剂为路易斯酸或布朗斯特酸,但是这些催化剂常常存在腐蚀性、选择性较低、分离困难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克服上述缺陷,近年来,不同的研究小组分别报道了布朗斯特酸性离子液、固体负载酸及离子交换树脂等新型多相催化剂体系,许多催化剂经多次回收循环使用还具有较好的活性及选择性,不过,这些催化剂由于制备较复杂、活性催化剂流失或不可逆杂质的生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它们的应用。本文以3-甲基邻苯二酚为底物,以叔丁醇和异丁烯为叔丁基化试剂,制备具有一个或多个叔丁基取代的甲基邻苯二酚。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反应温度、叔丁醇的量、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等不同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其中,在75 oC,十二烷基苯磺酸与叔丁醇以及3-甲基邻苯二酚的摩尔比为0.6:1.1:1条件下,5-叔丁基-3-甲基邻苯二酚的选择性为97%,温度降为47 oC,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获得的3-叔丁基-6-甲基邻苯二酚选择性达到了75%。在47 oC,叔丁醇与3-甲基邻苯二酚的摩尔比为2:1条件下,4,6-二叔丁基-3-甲基邻苯二酚的选择性达到了44%。此外,对于高效合成5-叔丁基-3-甲基邻苯二酚的反应,我们进行了催化剂的循环测试。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后催化活性没有显着的降低,且5-叔丁基-3-甲基邻苯二酚的分离收率稳定在98%。

赵甲,于海斌,孙国方,高鹏[5](2016)在《苯乙烯阻聚剂合成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苯乙烯阻聚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分子型阻聚剂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吩噻嗪、三(N-亚硝基-N-苯基羟胺)铝和稳定自由基型阻聚剂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4-羰基-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三(4-氧-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基膦、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的工业化合成与实验室合成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塑料单体用助剂的发展应着重于调整产品结构。指出了高效、耐高温、环保是我国苯乙烯阻聚剂的发展方向。

高亚会[6](2016)在《酚类聚合物的酶催化合成及其对聚丙烯抗氧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催化剂在现代化学与工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可以催化苯酚类与苯胺类化合物的聚合反应,现已作为一种新的聚合方法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商业化应用较早的一种酶类制剂,可以催化合成许多传统化学方法难以合成的物质,且反应条件温和。本论文以HRP为催化剂,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胶束(SDS)体系中催化酚类化合物的聚合反应,并研究聚合产物对聚丙烯的抗氧化性能。(1)在SDS胶束体系中,用HRP催化邻甲氧基苯酚的聚合反应,得到紫色粉末状的聚合产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热失重(TGA)对聚邻甲氧基苯酚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聚合产物的数均分子量为5.9×102,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将聚邻甲氧基苯酚作为抗氧剂加入聚丙烯,通过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氧化诱导时间(OIT)来比较市售抗氧剂与聚邻甲氧基苯酚的抗氧化效率,通过TGA及热分解动力学来研究聚丙烯复合材料热的氧化降解过程,并通过加速老化试验考察聚丙烯复合材料加速老化过程中化学组成及拉伸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邻甲氧基苯酚的酶催化聚合产物可以作为新型的抗氧剂应用于聚丙烯的抗氧化。(2)在SDS胶束体系中,用HRP催化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聚合反应,产物为红褐色粉末。通过核磁共振(H1 NMR)表征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在SDS胶束体系中的增溶位置,结果表明对叔丁基邻苯二酚主要聚集在SDS胶束栅栏层的C2-C6 5个亚甲基附近。利用FTIR、GPC、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TGA表征对叔丁基邻苯二酚聚合产物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所得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5.4×102,Maldi-Tof-MS结果显示聚合产物多为三聚体、四聚体,且热稳定性明显优于对应单体。将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作为抗氧剂与聚丙烯复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氧化诱导时间(OIT)与氧化诱导温度(OOT),结果显示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抗氧化效果要优于单体及市售抗氧剂1076。通过TGA数据对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氧化分解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添加能大幅提高聚丙烯热氧分解时的表观活化能。因此,通过酶催化合成聚酚,为抗氧剂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型绿色高效的方法。

闫泽,张敏卿,韩优,张金利[7](2016)在《超临界水氧化法降解废水中的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高效处理废水中的对叔丁基邻苯二酚,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对其进行降解。探讨了温度、压力和氧过量率在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降解中的影响,并采用恒定温度改变压力的方式进行考察,温度设置为400,450,500,550℃,压力考察范围为18—27 MPa。COD检测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得到应用,并通过COD降解结果来说明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去除。由结果可知:超临界水氧化法对废水中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降解有很高的效率,达到了快速降解,其COD去除率能够达到99.3%,COD剩余量可稳定控制在50 mg/L以下。与此同时,该过程的工艺参数得到了优化,当废水质量分数≤0.15%时,其最优温度和最优压力分别为550℃和25 MPa,最优氧过量率区间为2—3。

闫泽[8](2016)在《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含酚废水的处理一直以来都是环境领域的一个难题,传统处理方法对含酚废水的处理依然存在问题,特别是对二元酚的处理能力有限。超临界水氧化(SCWO)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降解技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已有所发展,目前超临界水氧化法对一元酚的同系物和一元酚卤代衍生物的降解研究已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并且进行了一些放大试验,但对于二元酚的研究还很有限。对叔丁基邻苯二酚(p-tert-butylcatechol,TBC)作为一种典型的二元酚也属于废水中的难降解成分。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快速的降解方法,超临界水氧化法被用于处理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废水。通过液相色谱、COD检测、电导率检测和pH检测对降解前后的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水样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氧过量率、反应时间和初始浓度这5个工艺条件对对叔丁基邻苯二酚降解情况的影响,并利用分子模拟的手段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始浓度为0.15 wt%(约合1500 mg/L)或更低时,降解后的体系COD剩余量可稳定在50 mg/L以下,符合多个行业污水排放的国家标准要求。与此同时,优化得到的反应温度为550 oC,反应压力为25 MPa,氧过量率为n=3,反应时间为10 min,初始浓度为0.15 wt%。采用ReaxFF力场对该降解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发现,温度的提升对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降解促进作用明显,反应时间的增长也能够加深降解的程度,OH自由基、HO2自由基、H自由基和H2O2分子的存在是这些影响的最根本驱动力。特别地,OH自由基的生成量对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开环有决定性作用。模拟结果对实验结果有分析和辅证的作用,此外模拟结果对未来的反应器设计及产物设计均有指导意义。

高山[9](2013)在《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混合物组成测定法》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对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混合物组成的测定法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得出SE-54、20 m毛细管色谱柱可用于对叔丁基邻苯二酚产品组分分析。较佳操作条件为:载气压力:0.08 MPa;柱温:170℃;汽化室温度:300℃;检测器温度250℃;进样量:0.2μL。

韩恒文,段庆华[10](2012)在《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合成与反应过程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邻苯二酚和甲基叔丁基醚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对叔丁基邻苯二酚(4-TBC)。采用13 C NMR与气相色谱结合的方法分析表征4-TBC合成产物,采用13 C NMR方法实时监测4-TBC的反应过程,并对反应工艺条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单纯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表征产物时,过程复杂且对杂峰无法判定,而采用13 C NMR方法可以确定分子结构中不同碳位的化学位移、推测反应碳位与机理,并能更清晰判定产物中组分的组成。在邻苯二酚与MTBE物质的量比为1.1、硫酸用量为邻苯二酚质量的6%、反应温度为(120±2)℃、MTBE滴加时间为2.0~2.5h的条件下,MTBE滴加完成后1.5h时反应混合物中4-TBC质量分数为84.3%,3,5-DTBC质量分数为1.6%。

二、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藻间化感作用的酚基活性物质抑藻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蓝藻水华的概述
        1.1.1 蓝藻水华的危害
        1.1.2 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
    1.2 化感作用的概述
        1.2.1 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
        1.2.2 藻类间的化感作用
    1.3 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概况
        1.3.1 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
        1.3.2 具有抑藻活性的化感物质
        1.3.3 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
        1.3.4 化感物质控藻的安全性
    1.4 论文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藻种的选择
        2.1.2 培养基
        2.1.3 生物毒性实验材料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藻种的适应性培养及扩大培养
        2.2.2 抑制藻类生长实验
        2.2.3 抑藻机理分析实验
    2.3 分析测定方法
        2.3.1 藻生物量的测定
        2.3.2 平均比增长率、相对抑制率及半抑制浓度的计算
        2.3.3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2.3.4 藻细胞生理特征分析
        2.3.5 藻类有机物特征分析
        2.3.6 水质指标检测
第三章 蓝藻与绿藻的竞争结果与途径分析及化感物质的鉴定与筛选
    3.1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3.1.1 实验设计
        3.1.2 竞争抑制参数的计算
    3.2 三种蓝藻与绿藻的竞争结果
        3.2.1 三种蓝藻与绿藻的纯培养与混合培养增殖情况
        3.2.2 三种蓝藻与绿藻两两混合培养的竞争抑制参数
    3.3 三种蓝藻与绿藻的竞争途径分析
        3.3.1 氮与磷对竞争结果的影响
        3.3.2 藻培养滤液对藻生物量增殖的影响
    3.4 四尾栅藻化感物质的鉴定结果
    3.5 有效化感物质的筛选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BC对四种蓝藻的抑制效能
    4.1 TBC浓度对蓝藻种群增殖规律的影响
    4.2 pH对TBC抑藻效果的影响
    4.3 温度对TBC抑藻效果的影响
    4.4 藻初始生物量对TBC抑藻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BC对两种徽囊藻的抑制机理
    5.1 实验设计
        5.1.1 藻细胞胞内有机分泌物的提取
        5.1.2 藻细胞胞外有机分泌物的提取
    5.2 TBC对两种微囊藻胞内分泌物的影响
        5.2.1 藻细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的变化
        5.2.2 藻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5.2.3 藻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5.2.4 藻细胞内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变化
    5.3 TBC对两种微囊藻胞内有机物分泌的影响
        5.3.1 多糖含量的变化
        5.3.2 TOC浓度的变化
        5.3.3 荧光光谱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BC与三种化感抑藻物质的效能及比较
    6.1 邻苯二酚对两种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6.1.1 邻苯二酚对水华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6.1.2 邻苯二酚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6.2 盐酸小檗碱对两种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6.2.1 盐酸小檗碱对水华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6.2.2 盐酸小檗碱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6.3 龙胆酸对两种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6.3.1 龙胆酸对水华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6.3.2 龙胆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6.4 四种化感物质的抑藻效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TBC在天然原水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
    7.1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7.1.1 实验设计
        7.1.2 数据分析
    7.2 TBC在三种天然原水中的效能
        7.2.1 在TBC作用下三种天然原水中藻类种群密度的变化
        7.2.2 在TBC作用下三种天然原水水质的变化
    7.3 TBC在天然原水中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7.3.1 TBC在天然原水中对斑马鱼及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研究
        7.3.2 TBC在天然原水中的降解与残留
        7.3.3 TBC的降解产物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2)化妆品原料中特殊结构成分的快速荧光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妆品发展和监管现状以及危害
    1.2 化妆品添加成分常规分析检测方法
        1.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1.2.2 气相色谱分析法
        1.2.3 毛细管电泳法
        1.2.4 紫外光谱分析法
        1.2.5 免疫分析法
    1.3 有机荧光分子探针检测技术
        1.3.1 有机荧光发光机理
        1.3.2 有机荧光分子探针概述
        1.3.3 常见的内源性氧化物探针识别类型
    1.4 基于次氯酸探针结构的化妆品检测方法
        1.4.1 基于次氯酸类型探针的反应位点
        1.4.2 次氯酸类型探针结构的化妆品组分
    1.5 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化妆品中3种酚类物质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反应位点以及结构筛选
        2.2.5 酚类物质检测体系的搭建
        2.2.6 化妆品真实样本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底物反应的紫外探究
        2.3.2 荧光分光光度计参数探究
        2.3.3 检测条件的优化
        2.3.4 检测的特异性以及灵敏性
        2.3.5 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2.3.6 化妆品样品中检测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妆品违禁着色剂酸性黄36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酸性黄36检测体系的搭建
        3.2.5 化妆品真实样本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底物的紫外和荧光探究
        3.3.2 荧光分光光度计参数探究
        3.3.3 检测条件的优化
        3.3.4 检测的特异性以及灵敏性
        3.3.5 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3.3.6 化妆品样品中检测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酶催化法合成邻苯醌和儿茶酚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酚类和苯醌化合物概述
        1.1.1 单酚化合物
        1.1.2 儿茶酚化合物
        1.1.3 邻苯醌化合物
    1.2 邻苯醌化合物的合成
        1.2.1 氧化剂氧化儿茶酚化合物合成相应的邻苯醌化合物
        1.2.2 1,4-二锂-1,3-丁二烯和草酸二脂合成邻苯醌
        1.2.3 弗雷米盐氧化酚制备邻苯醌化合物
        1.2.4 儿茶酚化合物电化学氧化法制备邻苯醌化合物
        1.2.5 碱性条件诱导儿茶酚化合物转化成邻苯醌化合物
    1.3 儿茶酚化合物的合成
        1.3.1 对叔丁基苯酚与过氧化氢羟基化反应法
        1.3.2 儿茶酚与叔丁醇烷基化反应法
        1.3.3 儿茶酚与异丁烯烷基化反应法
        1.3.4 对叔丁基苯酚氯代水解反应法
        1.3.5 邻苯二酚与甲基叔丁基醚烷基化反应法
    1.4 有机合成及酶催化的概述
    1.5 酪氨酸酶的概述
        1.5.1 酪氨酸酶的来源
        1.5.2 酪氨酸酶的组成及其作用机制
        1.5.3 酪氨酸酶的底物特异性
        1.5.4 酪氨酸酶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1.6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2 酪氨酸酶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和试剂
        2.2.1 菌株
        2.2.2 引物
        2.2.3 质粒
        2.2.4 培养基
        2.2.5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大墩榛蘑的鉴定
        2.4.2 奥氏蜜环菌总RNA的提取
        2.4.3 奥氏蜜环菌cDNA的合成
        2.4.4 酪氨酸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2.4.5 酪氨酸酶大肠杆菌表达菌株的构建
        2.4.6 酪氨酸酶的表达和纯化
        2.4.7 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大墩榛蘑的鉴定
        2.5.2 奥氏蜜环菌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2.5.3 酪氨酸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2.5.4 酪氨酸酶大肠杆菌表达菌株的构建
        2.5.5 重组酪氨酸酶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2.5.6 重组酪氨酸酶活性的测定
    2.6 本章小结
3 酪氨酸酶催化法合成邻苯醌化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产率的测定方法
        3.3.2 水溶液体系催化反应
        3.3.3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相胶束体系中反应
        3.3.4 催化不同的酚类化合物的催化反应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水溶液体系催化反应
        3.4.2 在SDS水相胶束体系中反应
        3.4.3 各催化方法比较
        3.4.4 催化不同单酚类化合物合成邻苯醌化合物
    3.5 本章小结
4 酶催化法合成儿茶酚化合物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有机溶剂对催化效率的影响
        4.3.2 酶催化法合成对叔丁基邻苯二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有机溶剂对催化效率的影响
        4.4.2 酶催化法合成对叔丁基邻苯二酚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Ao tyr基因核酸序列
致谢
作者简历

(4)布朗斯特酸催化的3-甲基邻苯二酚的叔丁基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酚类化合物简介
    1.2 重要的叔丁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1.2.1 叔丁基酚用作抗氧化剂
        1.2.2 叔丁基酚用作光稳定剂
        1.2.3 叔丁基酚用作紫外吸收剂
        1.2.4 叔丁基酚用作阻聚剂
        1.2.5 其他用途
    1.3 合成叔丁酚类化合物常用的催化体系和合成方法
        1.3.1 常见的催化体系
        1.3.2 3 -甲基邻苯二酚的叔丁基化
    1.4 绿色化学概述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不同取代的3-甲基邻苯二酚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探索
        2.2.1 催化剂的筛选
        2.2.2 温度的筛选
        2.2.3 叔丁醇的量的筛选
        2.2.4 催化剂的量的筛选
        2.2.5 反应时间的筛选
    2.3 催化剂的循环测试
    2.4 母液加氢还原
    2.5 异丁烯的制备
    2.6 以异丁烯为原料制备5-叔丁基-3-甲基邻苯二酚
    2.7 硅胶负载的对甲苯磺酸固体催化剂催化叔丁基化反应
    2.8 其他优化
    2.9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取代的3-甲基邻苯二酚化合物的条件探索
        3.1.1 催化剂的筛选
        3.1.2 温度的筛选
        3.1.3 叔丁醇的量的筛选
        3.1.4 催化剂的量
        3.1.5 反应时间
    3.2 催化剂的循环测试
    3.3 母液加氢还原后再进行叔丁基化反应
    3.4 以异丁烯为原料制备5-叔丁基-3-甲基邻苯二酚
    3.5 硅胶负载的对甲苯磺酸固体催化剂催化叔丁基化反应
    3.6 其他优化
    3.7 邻苯二酚为底物进行的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化合物的核磁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苯乙烯阻聚剂合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型阻聚剂
    1.1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TBC)
    1.2 吩噻嗪(PTZ)
    1.3 三(N-亚硝基-N-苯基羟胺)铝
2 稳定自由基型阻聚剂
    2.1 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4-羟基-TEMPO)
    2.2 4-羰基-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4-羰基-TEMPO)
    2.3 三(4-氧-2,2,6,6-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基膦
    2.4 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
3 结语

(6)酚类聚合物的酶催化合成及其对聚丙烯抗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丙烯的热氧化降解及抗氧化研究
        1.1.1 聚丙烯的热氧化降解
        1.1.2 聚丙烯抗氧剂的种类
        1.1.3 酚类抗氧剂延缓聚丙烯氧化的研究进展
    1.2 生物酶及酶催化
    1.3 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酚类化合物的聚合反应及研究进展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邻甲氧基苯酚的酶催化聚合及其对聚丙烯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及仪器
        2.1.2 邻甲氧基苯酚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胶束体系中的酶催化聚合反应
        2.1.3 聚邻甲氧基苯酚的乙酰化
        2.1.4 聚邻甲氧基苯酚/聚丙烯复合物的制备
        2.1.5 聚丙烯复合物的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
        2.1.6 聚丙烯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
        2.1.7 聚丙烯复合物的加速老化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聚邻甲氧基苯酚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2.2 聚丙烯复合物的氧化诱导时间
        2.2.3 聚丙烯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2.4 聚丙烯复合物的加速老化实验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酶催化聚合及其对聚丙烯的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及仪器
        3.1.2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胶束体系中的酶催化聚合反应
        3.1.3 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乙酰化
        3.1.4 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聚丙烯复合物的制备
        3.1.5 聚丙烯复合物的氧化诱导时间与氧化诱导温度的测定
        3.1.6 聚丙烯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胶束体系中的增容位置
        3.2.2 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2.3 聚丙烯复合物的氧化诱导时间与氧化诱导温度的测定
        3.2.4 聚丙烯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致谢

(7)超临界水氧化法降解废水中的对叔丁基邻苯二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物料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和压力对不同浓度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水样的超临界水氧化降解的影响
        (1)质量分数为0.075%的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水样
        (2)质量分数为0.15%的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水样
        (3)质量分数为1.0%的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水样
    2.2 氧过量率对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水样超临界水氧化降解的影响
3 结论

(8)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酚废水
    1.3 含酚废水的传统处理工艺
        1.3.1 吸附法
        1.3.2 膜分离法
        1.3.3 生物处理法
        1.3.4 化学氧化法
        1.3.5 其他传统方法
    1.4 含酚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技术
        1.4.1 超临界水的特性
        1.4.2 超临界水氧化工艺
        1.4.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4.4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含酚废水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超临界水氧化实验设备
        2.3.2 超临界水氧化降解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水样
        2.3.3 产物分析
第三章 超临界水氧化法降解对叔丁基邻苯二酚(TBC)废水及其影响因素
    3.1 温度对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TBC废水的影响
        3.1.1 温度对TBC转化率的影响
        3.1.2 温度对TBC水样COD降解程度的影响
        3.1.3 温度对TBC水样电导率的影响
        3.1.4 温度对TBC水样pH的影响
    3.2 压力对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TBC废水的影响
        3.2.1 压力对TBC转化率的影响
        3.2.2 压力对TBC水样COD降解程度的影响
        3.2.3 压力对TBC水样电导率的影响
        3.2.4 压力对TBC水样pH的影响
    3.3 氧量对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TBC废水的影响
        3.3.1 氧过量率对TBC转化率的影响
        3.3.2 氧过量率对TBC水样COD降解程度的影响
        3.3.3 氧过量率对TBC水样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3.3.4 氧过量率对TBC水样pH的影响
    3.4 反应时间对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TBC废水的影响
        3.4.1 反应时间对TBC转化率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对TBC水样COD降解程度的影响
        3.4.3 反应时间对TBC水样电导率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对TBC水样pH的影响
    3.5 初始浓度对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对TBC废水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水处理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废水的机理研究
    4.1 计算模拟方法
        4.1.1 模型的选取
        4.1.2 软件模拟方法
    4.2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在超临界水中降解机理的分析
        4.2.1 超临界水体系中自由基的来源
        4.2.2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超临界水氧化机理
        4.2.3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超临界水气化机理
    4.3 超临界水处理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废水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
        4.3.1 时间和模拟温度分析
        4.3.2 氧过量率分析
        4.3.3 初始浓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混合物组成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试剂
    1.2 色谱柱的选择[2]
        1.2.1 采用SE-54色谱柱进行分析
    1.3 SE-54色谱柱较佳操作条件的选择
        1.3.1 柱温载气流速的选择
        1.3.2 进样量的选择
    1.4 定性分析
    1.5 定量分析
        1.5.1 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的测定
        1.5.2定量方法
    1.6 精密度考察
    1.7 回收率的考察
2 结论

四、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藻间化感作用的酚基活性物质抑藻效果及机理研究[D]. 仇永婷.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
  • [2]化妆品原料中特殊结构成分的快速荧光检测方法研究[D]. 刘岱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酶催化法合成邻苯醌和儿茶酚化合物的研究[D]. 张宁宁.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布朗斯特酸催化的3-甲基邻苯二酚的叔丁基化反应[D]. 刘久芹.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苯乙烯阻聚剂合成的研究进展[J]. 赵甲,于海斌,孙国方,高鹏.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16(05)
  • [6]酚类聚合物的酶催化合成及其对聚丙烯抗氧化性能研究[D]. 高亚会. 河南大学, 2016(03)
  • [7]超临界水氧化法降解废水中的对叔丁基邻苯二酚[J]. 闫泽,张敏卿,韩优,张金利. 化学工程, 2016(05)
  • [8]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废水的研究[D]. 闫泽. 天津大学, 2016(03)
  • [9]对叔丁基邻苯二酚混合物组成测定法[J]. 高山. 广东化工, 2013(08)
  • [10]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合成与反应过程表征[J]. 韩恒文,段庆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01)

标签:;  ;  ;  ;  ;  

对叔丁基儿茶酚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