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课几种直观教具介绍

初中生物实验课几种直观教具介绍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几种直观教具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雷格格[1](2021)在《应用学科教室优化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榆林市横山区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陈玉婷[2](2021)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要求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将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是目前教育教学所向。视频资源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课堂应用优势日渐明显,与其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师收集并将视频引进课堂并不困难,但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是使用何种方法和策略可以将视频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达到最大化,以此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大对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探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建议,从而促使视频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以便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就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整理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体;再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概念界定,梳理视频资源特点和应用优势,基于经验之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建立联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针对初中师生就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将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所呈现出的调查现象和结果提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应用策略和建议。第三部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从学生学业成绩和课堂表现两方面探索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进行授课,以此验证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的可行性,让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和建议更具实践意义,提高其可信度。通过三个部分本文明确了合理运用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且正向的辅助作用,具体表现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学习行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提出了视频资源课前、课中和课后应用策略以及筛选、获取和加工处理视频的相关建议。总的来说,本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旨在能让初中生物学课堂应用视频逐渐成为一套完整且常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让学生能轻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效落实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段丽[3](2021)在《基于PBL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BL模式是目前比较先进且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PBL模式,强调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并将问题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而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恰好与PBL模式相吻合。该栏目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可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素材,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整体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分析和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及实验研究,旨在探究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教育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基于PBL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分析总结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模块“问题探讨”栏目的内容构成、类型、特点以及教学价值。其次,采用教师问卷和学生访谈的方式对“问题探讨”栏目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虽对该栏目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师生对该栏目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够;教师对该栏目的重视程度、应用、设计意图的认识有待改善;学生对该栏目作用的认识有待完善;教师对PBL模式的认识及应用有待改进。再次,根据PBL模式、《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问题探讨”栏目教学存在问题进行了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不仅提出了贯彻PBL教学、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探究活动、重视学科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和巧用直观教具的教学策略,还制定了案例设计的一般流程:选定教学栏目,进行教学分析;制定教学方案,设定合作小组;设计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实施;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实施,并开发了典型教学案例。最后,进行教学实验,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开展“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而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方式教学。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结果表明:实验班在课堂表现、师生互动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班。运用SPSS21.0软件对学生核心素养水平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核心素养总体水平(Sig.=0.041<0.05)、生命观念(Sig.=0.018<0.05)、科学思维(Sig.=0.025<0.05)和科学探究(Sig.=0.027<0.05)方面差异显着,实验班优于对照班;这两个班在社会责任(Sig.=0.109>0.05)方面差异不显着,但实验班整体上要优于对照班。由此一来,初步验证了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由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能够改善学生的课堂表现;(2)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3)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发展。

孙成蕾[4](2021)在《中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 ——以“细胞代谢及其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个知识不断发展、信息不断增速的时代,各学科不能完全覆盖知识信息,要求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必定依赖于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有效教学,因而基于学科的重要概念的教学至关重要,并以此实现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体系的学习进阶,完善学生对于生物学的科学概念的建构。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1“细胞代谢”主题为例,对本主题中的重要概念以及学习进阶进行研究,并且设计出有关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的具体教学设计,进行实际的案例教学研究。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对本学科的持续学习,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拥有正确的自身品格,发展必要的关键能力,注重并加强学生的发展与实践社会的联系。由于初中生到高中生身份的转变,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增多,以及高中生物学专业名词更加抽象,生物学概念与原理难以深刻理解与应用等问题,对学生进行重要概念的有效教学迫在眉睫。而学习进阶又是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主题时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由认知过程到实践过程的转变,由实践过程到生命观念的升华。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呈现出循环发展的特征。通过对重要概念的进阶研究,探索出有关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的进阶路径。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案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选择“细胞代谢”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相关的文献比较与研究,对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行了划分与界定,共划分出32条生物学事实,12个重要的概念;(2)选取“酶”和“细胞呼吸”两个重要概念进行问卷调查,与高中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得到了学生对这两个重要概念存在的前科学概念或迷思概念,在“酶”这一知识上学生存在8个迷思概念、9个前概念,在“细胞呼吸”这一知识上学生存在7个迷思概念、15个前概念;(3)编制出体现“酶”和“细胞呼吸”两个重要概念的二段式生物测验卷,运用二段式生物测验卷对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前测,统计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学生在每道题目上的正确率以及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水平对相关的生物试题进行解答;(4)依据行为动词和借助新课标对“酶”和“细胞呼吸”两个重要概念的学习水平层次进行划分,划分出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阶层的学习水平表现,即分别对应学生所应达到的四个学习进阶层次;(5)设计出针对学生的有关实际课堂教学的问卷,借助Cronbach’s Alpha系数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呈现为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731,并且依据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数据以及旋转成分矩阵分析显示KMO为0.809,高于0.6,显着性(Sig)是0.000,低于0.05,适用探索因子分析考查效度,并且仅仅在单个维度上的载荷高于0.5,表明每个题目都是有效的;(6)编制“细胞代谢”的生物试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后测检验,并对两个班级在“酶”和“细胞呼吸”上的总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数据t值为4.760,P值为0.000,小于0.05,直接显示两个班级存在差异性。并且实验班的学生在“酶”的测验卷(总分30分)取得的成绩均分为26.32分,对照班为23.00分,实验班比对照班高3.32分。在“细胞呼吸”的测验卷(总分30分)上,实验班取得的成绩均分为25.16分,对照班为22.48分,实验班比对照班高2.68分。通过数据直接表明实验班的总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说明通过重要概念的教学体现了良好的效果;(7)对试卷的每一道题目进行考查内容、实验班和对照班答题的正确人数以及达到的学习水平进行逐一分析,发现实验班答题的正确率高于对照班,并且也达到了相应的学习进阶的层次。

王思源[5](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卢婷[6](20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自制学具的设计与应用 ——以血液循环途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和不断深入,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渐增大,中等学校教学设备的改进促使多媒体教学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增多,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对能力发展的重视度不够。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与探究,往往需要以实验仪器或学具作为媒介来进行学习。所谓学具,就是供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手工组装或操作的材料或器具。本文从自制学具的前期培训、材料选择、设计来源、自制原则以及案例展示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如何开发初中生物自制学具。在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镜像神经元理论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和学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自制学具应用于生物教学的可行性。利用自制学具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以《血液循环途径》一课为例,展示了自制学具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流程。教学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再对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章节测验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对实验班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师生访谈记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本文从教学中的地位、课程资源建设、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以及可推广性等几个方面讨论了自制学具应用于生物教学的意义。本文的教学案例对一线教师利用自制学具应用于教学具有一定参考作用。这些自制学具与传统学具相比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演示效果较好,为后续自制学具提供设计灵感,有利于形成自制学具系列课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学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2)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3)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综上,自制学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可行性,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自制学具还能够促进生物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增强学科间的交流。

吴赟[7](2021)在《提高农村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初中生缺乏生物学习兴趣,主要源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重视度不够,学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校对生物实验课不重视。提高农村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方法有: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课堂互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康亚男[8](2021)在《初中生物实验分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初中生物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标要求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对初中生物实验方面的研究大多关注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的分析等。对初中阶段生物教材中的实验缺少整体框架的构建和分类,以及针对分类后的实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本研究力图寻找有效地开展实验分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为教师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供新思路。本文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初中生物实验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基于分类教学的理念,依据一定原则将初中生物实验分为演示类实验、观察类实验、探究类实验和课外体验类实验四种类型;(2)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提出实用有效的教学策略;(3)根据教学策略,设计出不同类型实验的课堂流程;(4)对应教学策略和课堂流程,整理出不同类型实验的教学案例。以此希望对一线初中生物教师开展实验分类教学有借鉴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将分类教学应用在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检验分类教学对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如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初中生物实验分类教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教学中,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实验为例,选择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同一年级的平行班级中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实验分类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实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成绩测验、问卷调查收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物成绩、实验兴趣、实验态度和实验能力四个维度前测和后测的原始数据,然后用Excel和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P值分析开展生物实验分类教学对学生生物成绩、实验兴趣、实验态度以及实验能力的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实验分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实验分类教学使学生的实验兴趣保持更长久;(3)实验分类教学提高了学生实验的课堂效率;(4)实验分类教学提高了学生实验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综上,实验分类教学可以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指导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李婷婷[9](2020)在《我国中学生物学科能力的百年建构 ——基于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文中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制定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在新世纪成为生物学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准绳。国家颁布一系列文件都对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我国生物课程标准发展已有百余年,对课程标准的历史性研究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的指导作用。剖析生物学科能力百年演变特征,指出中学生物学科能力建构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生物课程标准中学科能力建构。本论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文本挖掘和质性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整理自1902年百年来56版生物课程标准,以此为基本依托,展开研究。文献研究法是对56版课程标准研制历史背景和结构演变进行梳理,归纳其发展线索。1923年之前的课程标准结构和内容不完善,因此本论文对百年课程标准学科能力的研究从1923年开始,为构建百年中学生物学科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对51份课程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利用NLPIR-master工具对课程标准开展特征词权重分析,结合学段,阐明百年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四个阶段学科能力内容的变迁。其次,利用质性文本分析法依据PISA框架,将生物学科能力划分为五个维度来建构生物学科能力,即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认识论和创新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协调多种能力共同完成,下面设实验操作能力、实际应用、合作交流、科学方法和认知思维。认识论包括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人格品质和学科本质。最后,利用统计分析法,对课程标准目标文本、内容文本和建议文本中的学科能力一致性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百年生物课程标准学科能力经历了由单一重视基本能力到多种能力协调发展,由重视双基训练到生物核心素养养成,由“学科本位”逐渐转向“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具有明显时代特色,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各个维度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融入新的内涵。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一级学科能力中综合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比重偏低,问题解决的二级能力合作交流出现较晚,发展缓慢,认识论的二级能力情感态度占比偏低。学科能力在百年演进过程中体现了继承性和纠偏性,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对上一阶段出现的优秀成果继承与发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研究发现学科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纠偏幅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建议后续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加强循证性研究,以科学合理完善课程标准中各学科能力比重。研究发现初高中阶段学科能力结构存在差异,在内涵上有良好的进阶性。目标文本和建议文本学科能力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内容文本偏重基本技能,存在认识论比重严重不足的问题。目标、内容和建议文本中学科能力一致性存在偏差。

申欣然[10](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强调对学生建模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建构模型作为高中生物学新课标提倡的探究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生物学实践环节中,还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创造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高中生物学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课程中较多知识内容比较微观或抽象,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采用合适的物理模型,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以及信息刺激,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随机抽取贵阳市9所高中学校的29名生物学教师和乌当中学高一年级3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同时选取贵阳乌当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践教学对象,其中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而实验班采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以及实验班实践前后学生的生物学成绩、创新创造能力和生物学学习兴趣进行前后测分析,客观评价运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影响效果。通过对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物理模型的应用频率较高,但使用环节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93.10%的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且高达82.76%的教师是在新课中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时建构物理模型。通过调查有51.72%的教师认为课时紧张是导致他们无法建构物理模型的主要原因,同时教师在专业培训中的参与程度低,专业技能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44.83%的教师从未参加物理模型建构的培训学习。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5.44%的学生知道物理模型,但对物理模型的了解不够深入,高达91.74%的学生认为在自主建构物理模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对教师采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持支持态度,98.16%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建构物理模型的实践教学,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生物学学习兴趣的后测平均成绩分别为117.75分、110.38分和21.36分、19.16分,经T检验,P值分别为0.022和0.024,其P值均小于0.05,表明两个班在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班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均高于对照班。而实验班实践前后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平均成绩分别为111.60分、117.75分和18.76分、21.36分,经T检验,P值分别为0.037和0.015,其P值均小于0.05,表明实验班实践前后在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践后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均高于实践前。同时对两个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后测分析,其后测平均成绩分别为62.81分和59.84分,经T检验P=0.062>0.05,说明两个平行班的生物学成绩无显着差异,表明采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生物学成绩的影响效果不明显,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生物学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短时间内虽然不能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成绩,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几种直观教具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几种直观教具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2)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1.1.3 初中生物学学科性质的需求
        1.1.4 “教与学”面临的共同诉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统计分析法
        1.6.4 教育观察法
        1.6.5 行动研究法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创新
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资源
        2.1.2 教学资源
        2.1.3 视频资源
    2.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特点
        2.2.1 直观形象性
        2.2.2 开放共享性
        2.2.3 再现与穿越性
        2.2.4 富有感染性
    2.3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教学作用
        2.3.1 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2 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2.3.3 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3.4 指导实验演示,实现有效实验教学
        2.3.5 增添课堂趣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4 研究理论基础
        2.4.1 经验之塔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3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的结构设置
        3.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1.5 问卷信效度分析
    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3.2.2 教师使用视频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
        3.2.3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态度分析
        3.2.4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3.2.5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阶段分析
        3.2.6 影响教师应用视频资源的因素分析
    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3.3.2 学生就视频资源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3.3.3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兴趣分析
        3.3.4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3.4 调查结论
        3.4.1 师生对视频资源辅助教学持肯定态度
        3.4.2 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效果显着
        3.4.3 视频资源的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3.4.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4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4.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资源策略
        4.1.1 课前精心选取优质视频资源
        4.1.2 课中精确把握视频播放策略
        4.1.3 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4.2 生物学视频资源筛选建议
        4.2.1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教育性
        4.2.2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科学性
        4.2.3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代表性
        4.2.4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与时俱进
        4.2.5 筛选视频时注重学生“主体性”
    4.3 生物学视频资源获取途径建议
        4.3.1 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
        4.3.2 自行录制
        4.3.3 网络下载
    4.4 生物学视频资源加工处理建议
        4.4.1 视频资源的下载
        4.4.2 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
        4.4.3 视频资源的剪辑截取
        4.4.4 视频资源的录屏软件
        4.4.5 视频资源的编辑制作
5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目的
    5.2 实践对象
    5.3 实践思路
    5.4 实践案例设计
        5.4.1 实践内容选择
        5.4.2 编写教学设计
    5.5 实践实施过程
        5.5.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部分实施片段
        5.5.2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1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5.5.3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2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5.6 实践结果分析
        5.6.1 学业成绩分析
        5.6.2 课堂观察分析
    5.7 实践结论
        5.7.1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5.7.2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
        5.7.3 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课堂互动和参与度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四 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成绩统计表
    附录五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
    附录六 部分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图片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PBL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PBL模式
        二、教材
        三、“问题探讨”栏目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三、问题教学理论
        四、合作学习理论
第二章 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分析
    第一节 “问题探讨”栏目的构成及类型分析
        一、“问题探讨”栏目的构成
        二、“问题探讨”栏目的类型
    第二节 “问题探讨”栏目的特点分析
        一、先进性
        二、情境性
        三、实践性
        四、探究性
        五、趣味性
    第三节 “问题探讨”栏目在教学中体现的价值
        一、联系教学目标要求,为新授课做好铺垫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渗透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问题探讨”栏目教学现状的优势
        二、“问题探讨”栏目教学现状的不足
第四章 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计依据
        一、PBL模式
        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三、“问题探讨”栏目特点以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教学策略
        一、贯彻PBL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重视学科联系,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
        五、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
        六、巧用直观教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第三节 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的一般流程
        二、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第五章 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的实验验证
    第一节 实验目的及假设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假设
    第二节 实验对象的选择及变量控制
        一、实验对象的选择
        二、变量控制
    第三节 实验工具
        一、教学工具
        二、测试工具
    第四节 实验过程
        一、课堂观察的实施
        二、教师访谈的实施
        三、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
    第五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三、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调查问卷(前后测)
致谢

(4)中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 ——以“细胞代谢及其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2.1 国际教育的趋势
        1.2.2 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
        1.2.3 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 重要概念
    2.2 前概念
    2.3 迷思概念
    2.4 学习进阶
        2.4.1 学习进阶的定义
        2.4.2 学习进阶的组成要素
        2.4.3 学习进阶的呈现方式
        2.4.4 学习进阶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分布式认知理论
    3.2 学习迁移理论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4 认知学习理论
    3.5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
    4.2 案例研究法
    4.3 问卷调查法
    4.4 访谈法
    4.5 比较分析法
第五章 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
    5.1 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的模型设计
    5.2 基于学习进阶的学情分析
        5.2.1 明确教学目标
        5.2.2 确定进阶变量
        5.2.3 划分进阶水平
        5.2.4 描述学习表现
        5.2.5 明确学生基本学情
    5.3 学习过程的设计
    5.4 教学开发
        5.4.1 问卷调查
        5.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4.3 问卷结果分析
        5.4.4 教学设计
第六章 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教学案例
    6.1 “酶”的教学案例(教学活动节选)
    6.2 “细胞呼吸”的教学案例(教学活动节选)
    6.3 教学反馈
        6.3.1 试卷测验
        6.3.2 酶的成绩T检验
        6.3.3 细胞呼吸的成绩T检验
        6.3.4 试卷测验分析
        6.3.5 教学建议
        6.3.6 自我反思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二段式生物测验卷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生物试卷(后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初中生物教学中自制学具的设计与应用 ——以血液循环途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
        1.1.3 新会考模式的推进
    1.2 研究现状
        1.2.1 自制学具地位认知不足
        1.2.2 自制学具应用缺乏指导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2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3.3 优化教学效果
        1.3.4 开发课程资源建设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4.4 访谈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以及研宄的理论依据
    2.1 学具的定义
        2.1.1 学具与教具的区别
        2.1.2 自制学具的定义
    2.2 理论依据
        2.2.1 “从做中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具身认知理论
        2.2.4 镜像神经元理论
第3章 自制学具的开发及成果展示
    3.1 自制学具的前期准备
        3.1.1 材料选取
        3.1.2 前期培训
        3.1.3 设计来源
    3.2 自制学具的基本原则
    3.3 自制学具案例展示
        3.3.1 鸟类的呼吸系统
        3.3.2 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改进
        3.3.3 探究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3.3.4 模拟植物气孔开闭原理
        3.3.5 模拟生男生女概率
        3.3.6 磁性自制学具的应用举例——合理膳食
        3.3.7 自制肾单位结构模型
        3.3.8 自制简易呼吸运动模型
        3.3.9 自制气管模拟纤毛阻隔与清扫作用
        3.3.10 自制肘关节模型
第4章 自制学具在生物教学上的应用及效果分析——以《血液循环途径》为例
    4.1 实施对象
    4.2 课前分析
        4.2.1 学情分析
        4.2.2 生物课程标准分析
        4.2.3 生物新教材分析
        4.2.4 课例分析—以《血液循环途径》为例
    4.3 课例实施——以《血液循环途径》为例
    4.4 自制学具在教学上的效果分析
        4.4.1 测试成绩分析
        4.4.2 学生对于自制学具的态度分析
        4.4.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4.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2 研究结论
    5.3 研究不足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生物学习情况问卷调查1
附录B: 学生生物学习情况问卷调查2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学生前测与后测生物考试成绩单
致谢

(7)提高农村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初中生缺乏生物学习兴趣的原因
    (一)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重视度不够
    (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三)学校对生物实验课不重视
二、提高农村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二)增强课堂互动
        1. 小组合作学习
        2. 充分发挥“小老师”的教学功能
        3.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使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4. 动手制作生物物理模型
        5. 注重情感教学
    (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8)初中生物实验分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新课程改革倡导优化生物实验教学
        1.1.2 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3 分类教学提供生物实验教学新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分类教学的研究现状
    1.3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价值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物实验教学
        2.1.2 分类教学
        2.1.3 教学策略
    2.2 实验分类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知识分类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有意义学习理论
        2.2.4 “从做中学”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教育实验法
        3.3.4 统计分析法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创新点
第4章 初中生物实验分类教学的研究
    4.1 初中生物实验汇总
    4.2 初中生物实验分类的依据
    4.3 初中生物实验的分类
        4.3.1 演示类实验
        4.3.2 观察类实验
        4.3.3 探究类实验
        4.3.4 课外体验类实验
    4.4 分类实验的教学策略
        4.4.1 演示类实验的教学策略
        4.4.2 观察类实验的教学策略
        4.4.3 探究类实验的教学策略
        4.4.4 课外体验类实验的教学策略
    4.5 分类实验的课堂流程
        4.5.1 演示类实验的课堂流程
        4.5.2 观察类实验的课堂流程
        4.5.3 探究类实验的课堂流程
        4.5.4 课外体验类实验的课堂流程
    4.6 分类实验的教学案例
        4.6.1 演示类实验的教学案例
        4.6.2 观察类实验的教学案例
        4.6.3 探究类实验的教学案例
        4.6.4 课外体验类实验的教学案例
第5章 分类教学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实践
    5.1 分类教学的组织实施
        5.1.1 实施对象的确立
        5.1.2 变量控制
    5.2 实施后测评
        5.2.1 成绩测验
        5.2.2 问卷调查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学生生物成绩的对比分析
        5.3.2 学生实验兴趣的对比分析
        5.3.3 学生实验态度的对比分析
        5.3.4 学生实验能力的对比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中学生物学科能力的百年建构 ——基于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阶段与概念框架
        一、质性文本分析过程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课程标准和学科能力的研究历程与方法
    第一节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回顾
        一、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概况
        二、国际课程标准的研究回顾
        三、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历程
    第二节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的发展规律概述
        一、各版本课程标准及其历史背景
        二、各版本课程标准的结构演变
    第三节 生物学科能力的研究回顾与方法设计
        一、生物学科能力的研究概况
        二、生物学科能力的分类框架
第三章 百年生物课程目标文本的学科能力嬗变
    第一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内容变迁
        一、学科能力启蒙的第一阶段
        二、以苏为师艰辛探索的第二阶段
        三、飞速发展彰显学科特色的第三阶段
        四、整合-创新-突破的第四阶段
    第二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演变规律
        一、基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演变特征
        二、创造性思维和认识论的演变特征
        三、生物学科能力的整体演变特征
第四章 百年生物课程内容文本的学科能力嬗变
    第一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内容变迁
        一、基础知识为核心的第一阶段
        二、双基教育为中心的第二阶段
        三、素质教育为发展的第三阶段
        四、科学素养为导向的第四阶段
    第二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演变规律
        一、基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演变特征
        二、创造性思维和认知论的演变特征
        三、生物学科能力的整体演变特征
第五章 百年生物课程建议文本的学科能力嬗变
    第一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内容变迁
        一、学科能力启蒙的第一阶段
        二、以苏为师艰辛探索的第二阶段
        三、飞速发展彰显学科特色的第三阶段
        四、整合-创新-突破的第四阶段
    第二节 、百年生物学科能力的演变规律
        一、基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演变特征
        二、创造性思维和认识论的演变特征
        三、生物学科能力的整体演变特征
第六章 百年生物课程文本的学科能力一致性研究
    第一节 课程文本学科能力的一致性表现
        一、初中阶段学科能力一致性表现
        二、高中阶段学科能力一致性表现
    第二节 课程文本学科能力的一致性分析
        一、课程文本之间学科能力结构差异显着
        二、课程文本学科能力不一致的影响
第七章 研究主要结果
    第一节 研究结果
        一、生物学科能力发展具有时代特色
        二、学科能力发展不均衡
        三、初高中学科能力内容进阶性良好,结构参差不齐
        四、生物学科能力的价值取向和内涵不断变革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课程标准中学科能力应具有一致性
        二、加强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学科能力的建构应清晰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1 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标的要求
        1.1.2 高中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要求
        1.1.3 创新教育的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物理模型的理论概述
        1.3.1 物理模型的定义及分类
        1.3.2 建构物理模型的步骤
        1.3.3 建构物理模型的原则
        1.3.4 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2.1 现状调查
        2.2.2 实践研究
    2.3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践研究法
    2.4 研究思路
    2.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调查
    3.1 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教师对物理模型的使用情况
        3.1.2 教师对物理模型的制作情况
    3.2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学生对建构物理模型理论知识的认知情况
        3.2.2 学生对物理模型的使用情况
        3.2.3 学生对教师运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态度和看法
    3.3 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3.3.1 教师现状
        3.3.2 学生现状
4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实践研究
    4.1 适合物理模型建构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4.1.1 课标和教材因素
        4.1.2 教师方面
        4.1.3 学生方面
    4.2 教材中适合物理模型建构的课程内容的梳理
    4.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实践案例
        4.3.1 案例一:《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
        4.3.2 案例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4 实践教学结果与分析
        4.4.1 对照班和实验班生物学成绩的前后测分析
        4.4.2 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前后测分析
        4.4.3 对照班和实验班生物学学习兴趣的前后测分析
        4.4.4 实验班实践前后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及学习兴趣的比较分析
5 小结
    5.1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5.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5.3 实践教学结论
6 建议
    6.1 合理安排课时,创造建构物理模型的机会
    6.2 组建建构物理模型的兴趣小组
    6.3 加强建构物理模型的培训学习
7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附录二 :生物学学习兴趣量表
附录三 :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四 :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五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导学案及教学设计
附录六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及教学设计
附录七 :学生制作的部分物理模型展示
致谢

四、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几种直观教具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学科教室优化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榆林市横山区实验中学为例[D]. 雷格格. 西南大学, 2021
  • [2]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 陈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PBL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研究[D]. 段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4]中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 ——以“细胞代谢及其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为例[D]. 孙成蕾.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初中生物教学中自制学具的设计与应用 ——以血液循环途径为例[D]. 卢婷. 扬州大学, 2021(09)
  • [7]提高农村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方法[J]. 吴赟. 教育科学论坛, 2021(11)
  • [8]初中生物实验分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康亚男.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9]我国中学生物学科能力的百年建构 ——基于课程标准的文本分析[D]. 李婷婷. 青岛大学, 2020(02)
  • [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建构物理模型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以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D]. 申欣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初中生物实验课几种直观教具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