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锡林郭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一、锡林郭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苏日娜[1](2020)在《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文明离不开蒙古马的存在。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文化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核心就是“蒙古族马文化”,蒙古马是草原文明的标志性元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不深入挖掘宣传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传播就缺少生命力和活力。许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难以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成文化产业。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文化元素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运用马文化资源形成马文化产业是提高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外的马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马匹数量开始减少,马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马产业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国内开始大力发展马文化产业。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蒙古族马文化的缘起脉络和蒙古人与蒙古马彼此的影响,强调了马文化资源对蒙古人的重要意义。通过马文化资源和马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蒙古马文化资源丰富、马文化竞争优势极为凸显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阐述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马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所以在文化产业的框架内分析马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探讨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马文化产业具有符号经济性,“蒙古马”成为一种符号带动消费,同时马文化产业内部产业链长、产业外部产业联动效应显着,是一个具有庞大体系的文化产业,目前也初具规模。那么马文化产业到底值不值得发展?应该如何去发展呢?发展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构建竞争力模型来评价当前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产业内部结构及内蒙古区域内马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出的结论为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值得发展,对于广、散、杂的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应多以马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式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各盟市也应该借鉴锡林郭勒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结合地区的文化资源情况发展马文化产业,突出马文化内涵,另外要通过有效供给与需求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马文化产业发展。

王卫朋[2](2020)在《碌曲县尕秀村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社会在城镇化过程中经历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造成了环境的急剧变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健康”、“生态”问题,同时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社区的出现,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人居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生态社区对于改善人类居住环境、降低建筑能耗、促进城乡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旅游业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旅游生态社区虽然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不但可以促进旅游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旅游地区社区的发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实际旅游发展中因为不能有效处理和社区建设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诸多问题,旅游发展和旅游地社区建设并非只有相互促进作用。本文基于此,考虑草原地区社区和草原旅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确定将草原地区旅游生态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对草原地区旅游生态社区规划理论体系建构有所推动,能够对草原地区旅游业和草原社区的发展有所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草原旅游以及生态社区的研究现状,结合生态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基础,针对草原地区旅游和社区发展特点,阐述了草原地区旅游生态社区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作用,提出了五大系统构建体系,并对系统之间的作用原理和系统内部的主要构成进行了分析。其次选取碌曲县尕秀村为案例地,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尕秀生态社区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根据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的体系结构,通过对尕秀村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社区机制、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了构建探索。最后对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的体系结构,通过对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建设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期望此番尝试对于中国新时期旅游生态社区建设具有理论推动作用和现实借鉴意义。

朱丽迪丝(Azamat Juldyz)[3](2020)在《中蒙草原旅游开发策略比较研究 ——以鄂尔多斯和蒙古国肯特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蒙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游牧文化。其游牧文化在游牧民族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是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蒙古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仍然有巨大的不足,还需要继续挖掘潜力和加快投入。近年来,旅游业对蒙古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旅游业在蒙古国还属于起步阶段。中国和蒙古国两国的学者和留学生对两国的旅游业已经做了一些研究,但研究数量并不多,特别是针对其中草原旅游比较研究更少。作为留学生,我希望通过在中国学习和对蒙古国旅游资源的理解,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蒙古国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为推动蒙古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己之力。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和数据分析法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中国和蒙古国的草原旅游开发问题: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和蒙古国草原旅游的基本条件,其中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文化资源。同时在这一章中也对蒙古国和中国草原旅游的基本特征做了总结和比较。第三章在介绍中国和蒙古国旅游业开发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两个国家的草原旅游开发做出了初步的对比,尤其以中国和蒙古国最知名的草原为例着重突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第四章是案例比较,以蒙古国肯特省和中国的鄂尔多斯两个地区的草原旅游作为原型,分别从发展现状、发展查体,两国草原旅游开发模式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突出肯特省在此方面的不足之处。第五章运用SWOT和PEST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肯特省和鄂尔多斯市草原旅游的开发数据,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结论。第六章依托前文的比较和分析,为蒙古国草原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七章是全文的总结与发展展望。

孙玉梅,赵怡然[4](2019)在《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和发展路径》文中研究表明锡林郭勒盟是我国北疆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它享有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又具有浓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蕴。目前,锡林郭勒盟正处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文化产业、旅游业成为锡盟地区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已成为当前破解锡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优选择。分析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就进一步促进锡林郭勒盟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设想和思路。

刘佳佳,黄甘霖[5](2019)在《锡林郭勒盟和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的草原生态、产业结构和牧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锡林浩特市(以下简称锡市)作为锡林郭勒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展变化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推动草原城市可持续研究的发展,本文对研究地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综述。结果表明,目前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草原生态系统、牧户福祉、气候变化与灾害、产业结构与发展、城市生态研究。综述发现,在气候变化、灾害和草地产权政策调整的影响下,锡盟和锡市的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尤其是供给服务呈下降趋势,对牧民的收入和福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系列旨在恢复草地的管理政策出台后,草地恢复初见成效。当地主要产业包括畜牧业、采矿业和旅游业等。畜牧业是绝大多数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受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采矿业增加了政府收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但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何将采矿业的发展转化为当地居民的福祉,提高可持续性,是研究地面临的一大挑战。旅游业所占份额不大,但是增长迅速,有望成为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增加生计多样性。综述发现,以往的研究多针对某个单一议题开展,关于可持续性的综合研究较少,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提高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孙长乐[6](2018)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境内,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常态下,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的发展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运用文献综述、走访调查和3S等方法技术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自然保护区内发展规划进行调整,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是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的主体,但是在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保护区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沙地面积明显增加。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占用了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并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削弱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另一方面增加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成本和难度,给资源管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需合理规划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共谋发展。2)保护区原住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牧业、林业和旅游业,其中牧业占保护区经济总收入的95%。发展牧业的同时,会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阻碍。应合理规划放牧措施,减少放牧强度、频度等对植物的威胁,为家畜提供较好的牧草,使得畜产品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维护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稳定生产。3)生态旅游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大力发展旅游业既能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能促进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发展。保护区以科学有序发展生态旅游为宗旨发展生态旅游,既要维持原本的生态环境、文化地域,还要开发生态旅游,改善不良状态,在稳固发展的同时,寻求更好、更新的平衡状态。通过点轴式与据点式相配合,依托现有旅游景区(点)和主要交通轴线组织旅游线路,构建旅游产业带,进而带动相关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李颖婵[7](2017)在《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特征、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并总结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开发方式粗放、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设计城市化、开发管理水平低、生态旅游资源损害严重等问题。基于该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现状,本文提出了4种开发模式,分别为功能区划开发模式、交通干线沿线开发模式、体验导向开发模式、社区共管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生态敏感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阿荣[8](2017)在《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空间差异揭示了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因地制宜是地理学在实际应用服务领域发挥自身价值的核心理念。通常情况下,区域发展追求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空间配置模式,这往往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存在忽略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问题。空间均衡状态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空间配置及其空间组合,即区域空间开发与空间保护供给能力匹配状态。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是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状态,是区域发展追求的最终期望。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根据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评价空间承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适宜程度。关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区域空间差异基本规律及空间差异形成的基本机理是什么?区域空间开发不平衡状态如何及驱动机制有哪些?甚至如何缩小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性?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重点关注的学术问题。随着区域空间开发失控与无序竞争等问题日益突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实践命题,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是研究解决命题的重要基础。锡林郭勒盟位于蒙古高原南段,是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草原生态生态环境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干扰,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同时,锡林郭勒盟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煤炭资源大部分适合以露天形式开采。锡林郭勒盟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生态安全”战略并存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与大力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均具有必要。忽略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进行不合理开发甚至过度开发,导致工业低效―农牧业停滞―生态环境更差的恶性循环,影响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研究,实现了在空间均衡视角下,探讨了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及工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空间配置组合,试图回答锡林郭勒盟地区在哪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哪里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匹配?等问题。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主要研究靶区,分析区域发展空间差异和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空间匹配和协调状态,通过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状态的空间匹配与关联分析,判断区域空间匹配程度,并探索空间不匹配的原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均衡视角下的锡林郭勒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模式及其路径选择。全文共6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交代了文章主要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对人地关系理论、空间均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内外关于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性、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开发强度及资源城市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模式及路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交代了锡林郭勒区域开发理论框架的构建,对空间均衡、区域开发强度及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并说明了主要内容结构和基本逻辑框架。第三章:锡林郭勒区域发展基本概况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包括锡林郭勒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第四章: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和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的空间匹配度分析与评价。首先构建生态敏感性和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全盘评价研究区生态敏感水平和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其次,通过确定研究区生态敏感性与空间开发强度、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的空间组合特征来分析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最后,从狭窄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政府绩效考核及开发和保护职权分离不够明确等三个方面探讨区域发展空间失衡的根本原因。第五章:锡林郭勒盟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发展模式及其路径选择,首先,总结国内外典型地区开发模式实践借鉴,得出区域空间开发模式的重要启示,为锡林郭勒盟空间适宜性开发模式与路径研究奠定实践基础;其次,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锡林郭勒盟地区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最后,对区域空间适宜性进行分区,并探讨如何实现不同类型地区的空间均衡发展问题。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从主要结论、研究特色和主要创新点、以及文章不足之处与展望等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汇总。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一)锡林郭勒盟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未出现资源诅咒现象,但缺乏产业支撑,未能有效带动城镇化的质量提升。(二)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草原植被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三)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强度整体水平较低,空间分布整体上呈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特征。(四)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整体上较高,分布规律为从东向西由轻到高过渡排列的特征。(五)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失匹配现象明显,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而制度安排是空间失匹配的根源因素之一。(六)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较低,需要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七)要实现区域空间均衡状态下的空间适宜性开发模式,则需要区域促进以工业化开发为主导的政策制度向以注重可持续发展主导特征的发展制度安排转移。

王汉祥[9](2017)在《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生态环境挑战和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文化传承发展规律,处理好区域旅游经济、文化与生态关系,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观念的转变。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制度带来的诸多弊病。其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干扰,以及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自然生态价值等问题,都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一代代人们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重大福利损失,使工业化发展在创造物质繁荣的同时带来前所未有的可持续性问题挑战。因此,工业经济必须向生态经济观念转变。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发展理念,顺应自然,尊重文化,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发展等手段和理念,实现旅游资源高效利用和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协调,从根本上确保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到区域特殊性,充分重视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可持续问题,因为,生态系统稳定和文化良好传承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两个同等重要的内容。当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旅游产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异地性、体验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征,它是旅游地自然和人文,经济和社会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即"区域旅游产业系统",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企业和旅游地政府是区域旅游系统的主要构成主体,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状态根本上取决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内部关系。根据本文提出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系统关系"模型,民族地区旅游是在外来游客旅游需求推动下,旅游企业开发利用旅游地自然与人文资源,旅游地居民提供文化和劳动力资源,在消耗区域物质能源的同时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为地区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向区域生态系统排放一定废弃物的产业系统活动过程。而且,只有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的绿色生产、生态旅游、文化传承和制度完善四个关键环节,才能够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制度是协调系统关系的关键所在。因此,旅游地政府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约束各旅游活动主体,使之各尽其责,各安其位,各享其利,在尊重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前提下良性竞争,和谐共存。本文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系统关系"模型为理论基础,分别建立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状态评价、关系评价和效率评价三类指标体系。其中,状态评价重点测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状况,包括绿色生产、生态旅游、文化传承和制度完善四大类指标;关系评价重点考察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采用"旅游收入能耗比"这一具体指标进行衡量,既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状况,也间接反映了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旅游生态环境质量;效率评价重点考察区域旅游产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投入包括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类,产出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大类,如果效率水平越高就说明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同样的旅游产业资源投入所创造的综合效益就越大。本文综合运用广义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对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做了全面系统分析。从生态化发展状态、发展关系和发展效率等三维评价结果来看,近十五年来无论是包括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宁夏的广义中国北疆民族地区,还是仅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狭义中国北疆民族地区,其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目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地区)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而且很多地区近期发展趋势波动性较大,这说明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非均衡性和非稳定性还是比较突出的。同时,研究发现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并非同步,甚至很多地区表现出工业化水平越高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相对越低的状况,说明产业结构对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然,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区域自然条件、文化资源、人口规模、产业规模、生产效率,以及政府产业管理水平等都会带来影响。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路径体系。根据当前国家和地区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民族地区应该以旅游生态功能分区为基础,构建包括绿色生产、生态旅游、文化传承和制度完善等四个关键环节的路径体系。本文以狭义中国北疆民族地区为例,研究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功能分区,在区域主体功能区基础上分别设立从一级到四级的生态旅游功能区,并通过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认证制度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区进行激励约束,要求生态旅游功能区内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达到绿色生产、生态旅游等相关要求。当然,旅游地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制度供给等职责,积极发挥协调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系统关系的核心作用,尤其要以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主要管理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系统内绿色生产、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关键环节的顺利实现。总之,中国北疆民族地区需要大力普及生态发展理念,完善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构建旅游产业绿色生产体系,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资源,只有如此,区域旅游产业才能形成生态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才能实现区域旅游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

王撼峰[10](2017)在《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区域旅游业发展角度,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构建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收集2010-2015年间相关数据,得出竞争力评价结果,并进行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水平的时间差异分析和空间差异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的6年之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竞争力水平逐年上升,其中2012年相较2011年由明显增长,2015年也出现了明显增长。由此可以发现,2010到2015年间,在内蒙古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草原旅游整体竞争力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从分区空间差异分析结论来看,中部草原旅游区竞争力水平最高,其次是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区、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区,科尔沁和阿拉善旅游区虽然当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拥有具备开发价值的稀缺旅游资源,由较强的发展潜力。

二、锡林郭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锡林郭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文化与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
    第一节 蒙古人的马文化
        一、“马背民族”的缘起
        二、蒙古族眼中的“马”
        三、“蒙古马”精神对蒙古族的影响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马的用途与功能
        二、马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马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
        三、发展马文化产业有助于保护与传承马文化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形成
        一、内蒙古马文化资源
        二、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
        三、马文化产业形成
第二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一、马文化产业环境分析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三、马文化细分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一、马文化产品具有符号经济的性质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
        三、马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联动效应显着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在马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案例
        一、传承与保护并重:以歌舞演艺《千古马颂》为例
        二、市场需求引领:以草原夏季“8·18赛马节”为例
        三、政府规划推动:以蒙古族特色马文化小镇为例
第三章 基于竞争力模型对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的层次结构
        三、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要素的量化处理
        一、马文化产业生产要素
        二、马文化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要素
        三、马文化产业需求状况要素
        四、马文化产业相关产业发展要素
        五、马文化产业政府要素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二、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各要素指标的衡量
        三、马文化产业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考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广而散的马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制约性
        二、马文化资源产业化缺乏内涵
        三、马文化产业市场中的有效性供给与需求不足
        四、政策与法规滞后于马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促进马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二、重视马文化精神实质创造新型马文化产业
        三、依靠旅游供需激发马文化市场活力
        四、进一步优化马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第三节 结论
        一、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文化双重效益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可能发展的趋势与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碌曲县尕秀村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草原旅游研究综述
        1.4.2 生态社区研究综述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社区与旅游社区
        2.1.2 旅游生态社区与草原旅游生态社区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2.2.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4 社区参与理论与参与式发展理论
3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的构建体系与方法
    3.1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形成的动因
    3.2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研究剖析
        3.2.1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内涵
        3.2.2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特征
        3.2.3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功能
    3.3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的系统概述
        3.3.1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系统结构
        3.3.2 社区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3.3.3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系统特征
    3.4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构建方法
        3.4.1 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构建的体系
        3.4.2 自然环境生态子系统的构建
        3.4.3 人文社会生态子系统的构建
        3.4.4 生态建筑子系统的构建
        3.4.5 生态旅游子系统的构建
        3.4.6 生态支撑子系统的构建
4 尕秀村旅游现状分析
    4.1 尕秀村基本概况
        4.1.1 自然环境条件
        4.1.2 社会经济条件
        4.1.3 历史演变过程
    4.2 旅游资源评价
        4.2.1 资源类型
        4.2.2 旅游资源评价分级
        4.2.3 评价结果
    4.3 尕秀村旅游开发现状
        4.3.1 旅游要素现状分析
        4.3.2 游览系统现状分析
    4.4 游客满意度调查
    4.5 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5 尕秀村旅游生态社区建设的案例研究
    5.1 尕秀旅游生态社区构建的目标、定位及理念
        5.1.1 目标定位
        5.1.2 形象定位
        5.1.3 构建理念
    5.2 自然环境子系统的构建
        5.2.1 环境工程
        5.2.2 旅游生态社区土地利用
    5.3 人文社会子系统的构建
        5.3.1 旅游生态社区机制建设
        5.3.2 旅游生态社区文化建设
    5.4 生态建筑子系统的构建
        5.4.1 社区生态建筑设计
        5.4.2 交通设施规划
    5.5 生态旅游子系统的构建
        5.5.1 旅游设施建设
        5.5.2 旅游产品系谱
        5.5.3 旅游项目策划
        5.5.4 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建设
    5.6 生态支撑子系统的构建
        5.6.1 给排水工程
        5.6.2 电力电信工程
        5.6.3 环卫工程
        5.6.4 智慧设施建设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蒙草原旅游开发策略比较研究 ——以鄂尔多斯和蒙古国肯特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草原旅游
        1.4.2 生态旅游
        1.4.3 草原旅游开发
        1.4.4 蒙古国和中国的草原旅游开发
    1.5 研究方案
第二章 中蒙草原旅游资源概况
    2.1 蒙古国的草原旅游资源
        2.1.1 自然条件
        2.1.2 历史文化
        2.1.3 主要景点
        2.1.4 资源特征
    2.2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
        2.2.1 自然条件
        2.2.2 区划特征
        2.2.3 历史文化
        2.2.4 资源特征
第三章 中蒙草原旅游业整体开发现状
    3.1 蒙古国草原旅游业
        3.1.1 产业构成
        3.1.2 开发过程
        3.1.3 旅游业贡献
        3.1.4 蒙古国相关旅游数据
    3.2 中国内蒙古草原旅游
        3.2.1 产业构成
        3.2.2 开发过程
        3.2.3 旅游业贡献
        3.2.4 内蒙古旅游相关数据
    3.3 现状比较
第四章 案例比较:蒙古国肯特省与中国鄂尔多斯草原旅游
    4.1 发展现状
        4.1.1 肯特省草原旅游
        4.1.2 中国鄂尔多斯市草原旅游
    4.2 发展差异
        4.2.1 发展条件
        4.2.2 开发现状
        4.2.3 两地共性
        4.2.4 两地差异
    4.3 蒙古国和内蒙古旅游开发模式存在的共同问题
        4.3.1 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4.3.2 旅游形式单一
        4.3.3 受外界影响较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3.4 景区管理相对混乱
        4.3.5 从业者和游客素质有待提升,基本服务有待提升
    4.4 肯特省的不足
        4.4.1 基础设施不完善
        4.4.2 旅游产品不丰富
        4.4.3 营销力度不够强
        4.4.4 人员素质待提升
        4.4.5 政策支持力度弱
        4.4.6 资源保护强度弱
第五章 肯特省与鄂尔多斯市草原旅游开发比较分析
    5.1 比较分析
        5.1.1 SWOT分析方法
        5.1.2 PEST分析方法
    5.2 S(PEST)优势
        5.2.1 政治优势
        5.2.2 经济优势
        5.2.3 社会优势
        5.2.4 技术优势
    5.3 W(PEST)劣势
        5.3.1 政治劣势
        5.3.2 经济劣势
        5.3.3 社会劣势
        5.3.4 技术劣势
    5.4 O(PEST)机会
        5.4.1 政治机会
        5.4.2 经济机会
        5.4.3 社会机会
        5.4.4 技术机会
    5.5 T(PEST)威胁
        5.5.1 政治威胁
        5.5.2 经济威胁
        5.5.3 社会威胁
        5.5.4 技术威胁
    5.6 分析结论
第六章 蒙古国草原旅游开发策略改进建议
    6.1 加强旅游规划
        6.1.1 依托市场模式
        6.1.2 组合集聚模式
        6.1.3 依托资源模式
    6.2 构建旅游营销体系
        6.2.1 旅游形象
        6.2.2 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6.3 丰富旅游产品体验
        6.3.1 旅游产品的体验化
        6.3.2 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原则
    6.4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6.5 提升人员队伍素质
    6.6 突出资源环境保护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和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对文化与旅游产业缺乏统一规划
    (三)投融资渠道单一,发展资金不足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
    (五)对当地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理
    (六)队伍管理体制僵化,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七)缺乏有影响力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八)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滞后
    (九)公共文化的服务供给与消费内需严重不足
    (十)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二、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和发展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全面实施文化强盟战略
    (二)加强对深度融合的组织领导
    (三)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一盘棋”思想
    (四)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研究
        1.成立各类学会、研究会开展研究。
        2.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设立课题、研究方向。
        3.设立专项研究资金。
        4.重视对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交流。
    (五)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
    (六)重视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七)培育、打造龙头企业
    (八)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
    (九)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专业团队
    (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锡林郭勒盟的知名度

(6)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进展
        1.2.4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间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2.1 数据源
        2.2.2 数据预处理
        2.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3.1 自然保护区评价
        3.1.1 主要保护对象动态变化评价
        3.1.2 自然保护区功能评价
        3.1.3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
    3.2 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3.2.1 人为活动
        3.2.2 管理因素
        3.2.3 自身能力
    3.3 自然保护区原住民空间分布及收入状况
        3.3.1 自然保护区原住民空间分布
        3.3.2 自然保护区原住民收入状况
    3.4 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益评价
        3.4.1 生态效益
        3.4.2 社会效益
        3.4.3 经济效益
    3.5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3.5.1 实施新一期保护区总体规划
        3.5.2 适当生态移民
        3.5.3 合理生态奖补
        3.5.4 制定放牧管理措施
        3.5.5 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结论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概况
二、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一)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1. 景观:相对单调
        2.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以河流、交通线路为连接
        3.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4. 游览周期:季节性强
    (二)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问题
        1. 开发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一) 功能区划开发模式
    (二) 交通干线沿线开发模式
    (三) 体验导向开发模式
    (四) 社区共管开发模式
四、结语

(8)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区域均衡理论
        四、地域分工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于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性相关研究
        二、关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
        三、关于资源开发空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
        四、关于空间开发强度的研究
        五、相关文献的述评
    第三节 区域开发理论分析框架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区域开发适宜性理论分析
第三章 锡林郭勒盟区域发展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锡林郭勒盟自然环境本底特征
        一、研究区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差异
        三、气象气候条件差异
        四、水文条件差异
        四、土壤类型空间分布
        五、植被类型空间分布
    第二节 资源禀赋条件
        一、畜牧业资源
        二、煤炭资源分布
        三、旅游资源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地区差异
        一、区域经济总量
        二、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
        三、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
        四、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区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及现状特征分析
        一、区域空间开发格局历史溯源
        二、锡林郭勒盟牧区人地关系演变
        三、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
        四、锡林郭勒盟城镇空间特征分析
第四章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格局
    第一节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指数及其分区评价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流程
        三、评价方法及模型
        四、区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第二节 锡林郭勒盟区域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评价
        一、煤炭资源开发及其影响
        二、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内涵
        三、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四、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分级分区分析
    第三节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度
        一、空间匹配度模型介绍
        二、生态敏感度与煤炭开发强度的空间关联性
        三、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度分析
    第四节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机理
        一、缺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认识的科学性
        二、开发与保护的职权不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三、政府制度安排与政绩考核的不合理
第五章 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模式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国内外经典区域适宜性开发模式经验与借鉴
        一、国外典型区域开发模式的实践
        二、国内典型区域开发模式的实践
        三、对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启示
    第二节 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中存在问题剖析
        一、生态环境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三、城镇空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锡林郭勒区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一、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二、锡林郭勒盟区域空间开发与保护需求分析
        三、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发展模式
        四、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发展路径选择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旅游产业生态化概念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研究综述
        1.2.4 研究述评总结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二、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1 生态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1.2 生态经济学的几个基本观点
        2.1.3 生态经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2.1.4 生态经济与旅游产业生态化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概念由来
        2.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2.3 可持续经济发展基本原理
        2.2.4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产业生态化
    2.3 循环经济理论
        2.3.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3.2 循环经济的特征
        2.3.3 循环经济发展途径
        2.3.4 循环经济与旅游产业生态化
    2.4 本章小结
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系统关系
    3.1 旅游产业内涵及其特征
        3.1.1 旅游产业内涵
        3.1.2 旅游产业特征
    3.2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系统
        3.2.1 区域旅游产业系统
        3.2.2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系统模型
    3.3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测评
        3.3.1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状态评价
        3.3.2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关系评价
        3.3.3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效率评价
    3.4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3.4.1 生态化发展总体路径
        3.4.2 生态化发展路径构成
    3.5 本章小结
四、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
    4.1 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概况
        4.1.1 广义北疆民族地区概况
        4.1.2 狭义北疆民族地区概况
    4.2 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4.2.1 广义北疆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4.2.2 狭义北疆民族地区发展现状
    4.3 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评价
        4.3.1 现有评价方法述评
        4.3.2 生态化发展状态评价
        4.3.3 生态化发展关系评价
        4.3.4 生态化发展效率评价
        4.3.5 生态化发展评价总结
    4.4 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挑战
        4.4.1 经济增长压力带来的挑战
        4.4.2 经济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4.4.3 制度供给滞后带来的挑战
        4.4.4 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挑战
    4.5 本章小结
五、国内外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实践及启示
    5.1 国外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实践及启示
        5.1.1 国外实践概述
        5.1.2 国外实践启示
    5.2 国内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实践经验及启示
        5.2.1 国内实践概述
        5.2.2 国内实践启示
    5.3 本章小结
六、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6.1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选择背景
    6.2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突破
    6.3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功能分区
        6.3.1 国家和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
        6.3.2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功能分区
    6.4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体系
        6.4.1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总体路径安排
        6.4.2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关键路径安排
    6.5 本章小结
七、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建议
    7.1 普及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思想观念
    7.2 建设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制度体系
    7.3 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化绿色生产体系
    7.4 筑牢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文化基石
    7.5 本章小结
八、总结和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存在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旅游资源开发
        1.2.2 旅游目的地管理
        1.2.3 旅游发展战略
        1.2.4 旅游经济研究
        1.2.5 旅游产品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竞争力
        2.1.2 旅游竞争力
        2.1.3 草原旅游
        2.1.4 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
    2.2 理论分析
        2.2.1 与区域旅游竞争力有关的旅游学理论
        2.2.2 与区域旅游竞争力相关的竞争理论
        2.2.3 与区域旅游竞争力相关的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与区域旅游竞争力相关的区域经济学理论
        2.2.5 与区域旅游竞争力相关的其他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遴选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标释意
        3.2.1 旅游竞争实力
        3.2.2 竞争潜力
        3.2.3 环境支持力
    3.3 研究方法
        3.3.1 评价方法选定
        3.3.2 指标赋权
        3.3.3 无量纲化方法
4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 内蒙古草原旅游区分区说明
    4.2 数据来源
    4.3 数据处理
        4.3.1 无量纲化处理
        4.3.2 指标赋值
5 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评价
    5.1 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的时间差异
    5.2 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布
        5.2.1 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区
        5.2.2 科尔沁草原旅游区
        5.2.3 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区
        5.2.4 中部草原旅游区
        5.2.5 阿拉善草原旅游区
6 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
    6.1 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区发展建议
    6.2 科尔沁草原旅游区发展建议
    6.3 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区
    6.4 中部草原旅游区
    6.5 阿拉善草原旅游副区
7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锡林郭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苏日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碌曲县尕秀村草原型旅游生态社区构建研究[D]. 王卫朋.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蒙草原旅游开发策略比较研究 ——以鄂尔多斯和蒙古国肯特省为例[D]. 朱丽迪丝(Azamat Juldyz).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4]锡林郭勒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和发展路径[J]. 孙玉梅,赵怡然.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9(05)
  • [5]锡林郭勒盟和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研究综述[J]. 刘佳佳,黄甘霖. 草业科学, 2019(02)
  • [6]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孙长乐.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7]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 李颖婵.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22)
  • [8]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D]. 阿荣.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9]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 王汉祥. 内蒙古大学, 2017(08)
  • [10]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 王撼峰. 武汉轻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锡林郭勒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