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慢性劳损

松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慢性劳损

一、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HRONIC STRAIN OF THE MEDIAL ACCESSARY LIGAMENT OF THE KNEE-JOINT WITH RELAXING NEEDLING(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清,王树东[1](2021)在《热敏灸治疗膝关节周围疾病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热敏灸是一种新型的应用艾灸的治疗手段,广效便廉。作者通过文献翻阅,总结近十年来热敏灸在膝关节周围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热敏灸在部分膝关周围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彰显热敏灸在膝关节周围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及操作不够规范、量化等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何志玲[2](2021)在《膝骨关节炎常见经筋病灶点客观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为依据,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和压痛测定仪观察膝骨关节炎患者常见经筋病灶点的硬度及压痛程度,旨在对膝骨关节炎传统按诊的经筋病灶点开展客观化研究,为中医经筋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设定经筋与膝骨关节炎相关病名为检索词,检索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的KOA临床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KOA经筋病灶点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临床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根据文献分析及专家访谈结果,筛选出综合频次、频率排名较高的经筋病灶点,编制KOA常见经筋病灶点专家调查表,向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每轮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采用均数、不重要百分、等级和、变异系数进行评价,删除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较低的病灶点,经过两轮问卷,最终筛选出KOA常见经筋病灶点;选择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1月18日淄博市中心医院中医科、疼痛科、骨伤科、颈肩腰腿疼科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依据标准纳入膝骨关节炎观察组41例,正常对照组40例,详细记录基本信息,根据X片K-L分级把患者分为I、II、III、IV级,通过双手按诊标记出KOA组8个筛选出的常见经筋病灶点以及对照组相应筋结点,行超声检测和压痛测量,记录剪切波弹性模量值和压痛阈值。观察各组经筋病灶点的弹性模量值、压痛阈值及组间差异,并用相关分析法比较KOA组的弹性模量值与压痛阈值的关系。结果:1.KOA经筋病灶点临床文献主要分为2类,经筋病灶点临床筛查研究文献临床常见病灶点40个,频率最高的前15位为髌内下、胫骨内髁、髌下、委阳次、外承山、内承山、阴陵上、髎髎次、髌外、膝关次、承筋次、合阳内、髌外下、鹤顶次、胫骨外髁;经筋病灶点治疗类文献常见经筋病灶治疗点43个,频率最高的前15位为髌内、胫骨内髁、髌下、髌内下、委阳次、膝关次、髌外、腓骨小头、阴陵上、髎髎次、委中次、阴谷次、成骨次、胫骨外髁、合阳次。治疗类文献中RCT 56篇,Jadad评分>3分的11篇;CCT 7篇,MINORS量表评分为9-16分的3篇。2.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确定了膝关节4个面的常见经筋病灶点。分别为膝前侧面足阳明经筋髌内下、胫骨内髁、髌内、髌外下;外侧面足少明经筋成腓间、成骨次、腓骨小头、阳陵次;后侧面足太阳经筋委阳次、委中次、合阳内、阴谷次;内侧面足三阴经筋血海次、髎髎次、曲泉次、髎膝间、膝关次、阴陵上。3.(1)与正常对照组的筋结点比较,KOA观察组经筋病灶点的弹性模量值均增大(P<0.001),除了委中次压痛阈值均减小(P<0.001)。(2)与正常对照组的筋结点比较,患者X线I级组经筋病灶点的弹性模量值均增大(P<0.001),除了委中次压痛阈值均减小(P<0.001)。(3)X线不同分级(I、II、III、IV级)患者间的弹性模量值比较,IV级组阳陵次均高于I级组、II级组、III级组(P<0.05),II级组的髌内下(P<0.05)、髌外下高于I级组(P<0.05),III级组的委中次高于II级组(P<0.05);压痛阈值比较,只有III级组的委中次高于I级组(P<0.05)。(4)KOA患者髌内下、成腓间、阳陵次、委中次、合阳内的弹性模量值和压痛阈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R=-0.377、R=-0.485、R=-0.561、R=-0.439、R=-0.414,(P<0.05)。结论:1.KOA常见经筋病灶点主要分布在膝关节附近,位于韧带和肌腱起止点处,少部分位于韧带中部、筋膜、滑液囊处,具有循经筋分布和关节周围聚集分布的特点。2.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以量化经筋病灶点的硬度特征,从客观的角度反应了KOA患者病灶点与正常人筋结点的硬度存在差异且显着增大,可为临床按诊提供客观证据,为中医经筋诊断研究提供新思路。3.压痛测定仪可以量化KOA患者在病灶点按诊时的主观疼痛,从客观的角度反应了KOA患者经筋病灶点与正常人筋结点的压痛阈值存在差异且显着减小。4.弹性模量测量和压痛阈值测量对正常人与KOA患者、正常人与KOA早期患者实现有效鉴别,可作为KOA临床辅助诊断的客观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陈星雯[3](2021)在《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为临床上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提供一种治疗方案。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门诊和住院的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病例6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密集温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均治疗6次为一疗程,每天1次,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由专门人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组患者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测定膝关节活动度。收集治疗前、治疗2周后患者评分量表和关节活动度的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相比较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在各方面评分和总分上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综合评分相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ROM角度值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ROM角度值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共68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为41.18%,好转率为52.94%,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治愈率26.47%,好转率47.06%,总有效率73.52%。两组治疗结束后,总体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和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均有效果,但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推拿组。2.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Lysholm膝关节量表评分,降低视觉模拟评分(VAS);在疼痛、功能改善方面,效果较为显着。3.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在改善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显着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柴德君[4](2021)在《PRP注射技术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膝关节损伤后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运动性膝关节损伤的治疗中,应用PRP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技术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在被测患侧膝关节疼痛程度、屈曲活动度以及运动功能情况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在2019年5月到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二院康复医学科和骨科的膝关节疾病患者中,选择符合标准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患者60人,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实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对照组患者给予物理因子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给予PRP关节腔内注射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治疗。在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和被测患侧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equesne指数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及膝关节活动度来评定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膝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和功能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和WOMAC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值小于0.01,表明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和WOMAC评分在治疗后两组均下降,膝关节活动度治疗后两组均有增加,表明症状均有所减轻。通过治疗后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和WOMAC评分的对比分析,实验组改善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实验组效果更好。结论:1、PRP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和物理因子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膝关节损伤的治疗均有显着的效果。2、PRP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运动性膝关节损伤的症状和体征,并且有见效快,疗效好的的特点,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和Lequesne损伤评分上均优于物理因子结合康复训练。

廖安庭[5](2021)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探讨针刀“调筋解结”法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作用,为临床应用针刀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本试验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出60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依照其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1周1次,治疗1~2次,对照组针刺治疗,1日1次,治疗14次,14次为1疗程。选用Lysholm指数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作为评价指标,对治疗前、治疗2周及3个月后随访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1个疗程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症状表现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记录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及结果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病史,年龄,患侧内侧副韧带,治疗前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等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在缓解MCL损伤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均有疗效(试验组F=175.412 P=0.000<0.05治疗组F=34.374 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后及3个月后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值折线图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VAS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对缓解MCL损伤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效,但针刀“调筋解结”法疗效优于针刺疗法。(3)Lysholm评分: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试验组F=161.753 P=0.000<0.05治疗组F=69.993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及3个月后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方面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均值折线图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但针刀“调筋解结”法改善效果优于针刺疗法。(4)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有效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试验组F=319.218 P=0.000<0.05治疗组F=66.959 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后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355>0.05),说明两组患者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相当。3个月后发现试验组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23<0.05),说明远期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均值折线图可看出: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对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均有效。近期疗效两者相当,但针刀“调筋解结”法远期疗效优于针刺。(5)治疗2周后,组间疗效对比,试验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0.00%。两种疗法治疗MCL损伤均有疗效,经卡方检验,两种疗法对比治疗本病疗效有差异(P=0.04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MCL损伤疗效优于针刺疗法。(6)与本病关系紧密的筋结点有:阴陵泉次、血海次、曲泉次、阴包次、阴谷次、内膝眼次、通肾次、其黄次、膝关次等。结论: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均有疗效,而针刀“调筋解结”法疗效优于针刺疗法。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而针刀“调筋解结”法改善较针刺疗法明显。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均能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而针刀“调筋解结”法效果较针刺疗法显着。

加倩[6](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7](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徐洁馨[8](2020)在《131例膝关节疼痛与髋关节功能相关性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调查及临床查体探究膝关节疼痛患者与其髋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及机制,从而给膝关节疼痛管理一个新的治疗思路及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31例膝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患者问卷调查及临床查体。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及疼痛,其中以膝关节WOMAC量表(分为4级:1级为无疼痛,2级为轻度,3级为中度,4级为重度)评估膝关节疼痛、僵硬以及日常活动(共24个条目)。临床查体内容包括膝关节压痛检查,膝关节ROM、髋关节ROM、髋关节FABER试验及髋关节FABER高度测试等,其中以髋关节FABER试验及髋关节FABER高度作为评估髋关节功能的主要项目。经过数据分类后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探究膝关节疼痛与髋关节功能之间的关联性,P<0.05即表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膝关节疼痛患者描述性特征研究对象膝关节疼痛病程6月-30年,中位数为4(IQR=2-10)年。存在单膝关节疼痛有50例(38.2%),其中17例(13.0%)为左侧膝关节疼痛,33例(25.2%)为右侧膝关节疼痛;存在双侧膝关节疼痛有81例(61.8%)。膝关节WOMAC自评量表等级1-3.7级,平均1.3(IQR=1.1-1.7)级。2.FABER试验、FABER试验引发疼痛部位与FABER高度结果在131例膝关节疼痛患者中检测两侧髋关节FABER试验(共262个髋关节)结果中,226个髋关节(86.3%)引出疼痛呈阳性,36个髋关节(13.7%)无明显不适呈阴性。FABER试验常见引发疼痛部位为髋关节后侧区(31.3%),其次是髋关节外侧区(27.1%)、髋关节前侧区(21.8%),较少患者出现膝盖疼痛(8.0%)及个别患者会有腰骶不适感(1.5%)。FABER 高度 0-36cm,中位数 10.5(IQR=6.5-15.5)cm。3.膝关节疼痛相关性结果膝关节WOMAC与FABER高度(r=0.209,P=0.001)存在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 WOMAC 与年龄(r=0.293,P=0.000)、性别(r=0.222,P=0.000)、左右膝关节疼痛(r=0.137,P=0.027)存在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WOMAC与膝关节屈曲(r=-0.137,P=0.026)、膝关节伸直不足(r=0.134,P=0.030)、髋关节前屈(屈膝)(r=-0.123,P=0.047)、髋关节内收(r=-0.139,P=0.024)、髋关节内旋(r=-0.125,P=0.042)、髋关节外旋(r=-0.176,P=0.004),存在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膝关节疼痛与髋关节功能相关,临床上改善髋关节功能有助于改善膝关节疼痛。2.多数膝关节疼痛患者存在髋关节功能受限的问题,膝关节疼痛患者治疗前应检查髋关节功能,排除髋关节功能受限所引发的膝关节疼痛。治疗膝关节疼痛时应考虑到髋关节的关系,选穴不能仅在膝关节局部,可适当加以髋关节周围的穴位进行治疗。3.FABER试验中引发的髋关节疼痛部位可提示髋关节功能受限的部位,在临床上可根据经筋循行对相关肌肉进行按压找出压痛点或条索进行治疗。4.FABER高度可用于评价髋关节功能受限的程度,临床上FABER高度的改善可用于评价治疗的疗效。

龙华[9](2020)在《小针刀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小针刀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该病提供更多针刀治疗方面的证据。方法:将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就诊的诊断为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表法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治疗,在股骨内上髁、胫骨内侧髁最明显压痛点、髂前下棘、股外侧肌在髌骨外上方的止点这四个点上进行针刀松解,1周治疗1次,1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针刀或针刺操作后进行TDP照射治疗。每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及治疗三周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膝关节Lysholm评分量表,以及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完成数据收集及整理工作后,对其结果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再形成系统评价,并讨论得出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损伤分度、治疗前VAS评分及治疗前Lysholm评分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小针刀组与常规针刺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在临床疗效方面,小针刀组总有效率为93.37%,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小针刀组较常规针刺组疗效更显着。在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小针刀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能减轻疼痛。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下降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小针刀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在Lysholm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yshol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小针刀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能改善膝关节功能。治疗后,治疗组的Lysholm评分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小针刀组较常规针刺组效果更明显。结论:小针刀组和常规针刺组均具有确切疗效,两种疗法都能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对生活及工作的影响。但两组的疗效具有差异性,小针刀组比常规针刺组疗效更佳,且针刀组治疗次数少,操作方便,疗效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封歌俊[10](2020)在《KOA经筋病变规律及结筋病灶数量与膝关节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KOA患者结筋病灶分布规律(经筋归属、关节区域分布)及结筋病灶数量与患者膝关节严重程度(指标采取VAS分值,WOMAC评分,K-L分级)的关系,为经筋理论指导膝骨性关节炎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科住院及门诊符合条件的轻中度KOA患者140例,详细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及一般信息,采用VAS评分对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采用WOMAC自评量表评价患者膝关节严重程度并统计其得分;采用K-L分级评价患者影像资料严重程度;采用双手触诊法,统计患者结筋病灶点数量及经筋归属。探讨KOA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KOA患者结筋病灶分布规律(经筋归属、关节区域分布),分析KOA高频结筋病灶解剖学基础,用相关分析法比较结筋病灶数量与KOA患者关节严重程度指标(VAS分值、WOMAC评分,K-L分级评分)的关系。结果:(1)KOA经筋证型分布:单一经筋发病证型分布最多为足阳明经筋型KOA,其次为足太阳经筋型KOA,再其次为足三阴经筋型KOA,证型分布最少为足少阳经筋型KOA。两条经筋同时病变证型分布最多的为足太阳+足阳明经筋型KOA,其次为足阳明+足三阴经筋型KOA,再其次为足太阳+足三阴经筋型KOA。三条经筋同时发生病变证型分布最多的为足太阳+足阳明+足三阴经筋型KOA。(2)KOA病变经筋分布:病变经筋频次最高的是足阳明经筋,其次为足太阳经筋,再其次为足三阴经筋,频次出现最少的为足少阳经筋;KOA结筋病灶各经筋分布情况与病变经筋分布保持一致,足阳明经筋结筋病灶出现频次最多,足少阳经筋结筋病灶出现频次最少。(3)KOA结筋病灶各关节分布:膝关节出现结筋病灶频次最高,其次为髋关节,频次出现最少的为踝关节。(4)KOA患者结筋病灶数量与膝关节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临床表现严重程度(WOMAC评分)、影像学资料改变严重程度(K-L分级)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R=0.859、R=0.894、R=0.921,(P<0.01)。结论:(1)年龄、性别、体重是KOA发病的危险因素。(2)KOA最容易发生病变的经筋是足阳明经筋,足太阳经筋次之,再其次为足三阴经筋,最不容易发生病变的是足少阳经筋。(3)膝关节、髋关节及踝关节周围经筋循行所过处形成“结筋病灶”,均会引起下肢力线发生改变而导致KOA发生,以膝关节局部形成“结筋病灶”影响最为明显,髋关节次之、影响较小的为踝关节。(4)KOA患者结筋病灶数量与膝关节患者严重程度指标均呈显着正相关,提示:KOA相关软组织病变程度与KOA患者膝关节严重程度相关。(5)“筋骨失衡”是KOA发病的核心病机,“经筋受损”作为“筋骨失衡”的始动因素,是KOA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的病理因素。

二、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HRONIC STRAIN OF THE MEDIAL ACCESSARY LIGAMENT OF THE KNEE-JOINT WITH RELAXING NEEDL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HRONIC STRAIN OF THE MEDIAL ACCESSARY LIGAMENT OF THE KNEE-JOINT WITH RELAXING NEEDLING(论文提纲范文)

(1)热敏灸治疗膝关节周围疾病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热敏灸在膝关节周围疾病的应用情况
    1.1 韧带损伤
    1.2 滑膜炎
    1.3 半月板损伤
    1.4 髌骨软化症
    1.5 膝骨性关节炎
    1.6 骨折术后
2 影响热敏灸相关疗效的因素分析
    2.1 灸感
    2.2 灸量
    2.3 灸位
3 小结

(2)膝骨关节炎常见经筋病灶点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膝骨关节炎临床文献的经筋病灶点频次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1.3 文献筛选标准
        1.1.4 文献筛选
        1.1.5 文献信息提取及录入
        1.1.6 质量评价
        1.1.7 数据分析
    1.2 结果
        1.2.1 检索结果
        1.2.2 经筋病灶点临床使用情况
        1.2.3 治疗类临床试验文献质量评价
    1.3 小结
    1.4 讨论
第二部分 膝骨关节炎常见经筋病灶点专家调查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调查问卷的制定
        2.1.2 专家评价及计分方法
        2.1.3 专家遴选
        2.1.4 问卷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第一轮问卷调查结果
        2.2.2 第二轮问卷调查结果
    2.3 小结
    2.4 讨论
第三部分 膝骨关节炎常见经筋病灶点客观化研究
    3.1 研究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入选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按诊检查及测试部位标记
        3.2.2 经筋病灶点的解剖定位及结构
        3.2.3 剪切波弹性超声检查
        3.2.4 压痛阈值测量
        3.2.5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一般资料
        3.3.2 KOA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弹性模量值、压痛阈值比较
        3.3.3 Ⅰ级组与正常对照组弹性模量值、压痛阈值比较
        3.3.4 不同X线分级组的弹性模量值、压痛阈值比较
        3.3.5 观察组弹性模量值与压痛阈值的相关性研究
    3.4 小结
    3.5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综述 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1 中医对KOA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KOA病因的认识
        2.2 KOA发病机制研究
    3 KOA经筋理论研究及临床研究
        3.1 经筋实质的研究现状
        3.2 从经筋角度论述KOA的病因病机
        3.3 经筋理论在KOA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对象
        2.2 操作方法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2.4 评价标准
        2.5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完成情况
    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2.1 2组患者性别比较
        2.2 2组患者年龄比较
        2.3 2组患者病程比较
        2.4 2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5 2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6 疗效评价
    7 安全性比较
讨论与分析
    1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中外认识
        1.1 中医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2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
        2.1 传统医学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病机分析
        2.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分析
    3 密集温针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理论与应用
        3.1 针刺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3.2 艾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4 推拿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5 相关膝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
        5.1 髌骨软化症(CP)
        5.2 半月板损伤
        5.3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
        5.4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5.5 膝关节滑膜炎
        5.6 膝骨性关节炎(KOA)
        总结
    6 疾病诊断与观察指标的选择
        6.1 疾病诊断
        6.2 疼痛量表
        6.3 关节活动度量表
    7 结果分析
        7.1 一般资料分析
        7.2 临床疗效分析
        7.3 2组治疗后VAS评分分析
        7.4 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分析
        7.5 2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析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近5年来中医疗法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PRP注射技术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膝关节损伤后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2.文献综述
    2.1 运动性膝关节损伤机制
    2.2 运动性膝关节损伤后的康复措施
        2.2.1 半月板损伤康复
        2.2.2 侧副韧带损伤康复
        2.2.3 交叉韧带损伤康复
        2.2.4 髌骨劳损康复
        2.2.5 膝关节肌腱炎康复
    2.3 PRP的生物学特性
    2.4 PRP的制备和贮存
    2.5 PRP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
    2.6 膝关节常用的评估量表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现状
    3.3 小结
4.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重点、难点
        4.1.1 研究的主要内容
        4.1.2 基本观点
        4.1.3 重点
        4.1.4 难点
    4.2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4.2.1 创新之处
        4.2.2 创造性成果
    4.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诊断标准、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疗效评价指标及可行性分析
        4.3.1 研究方法与手段
        4.3.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4.3.3 技术路线
    4.4 实验方案
    4.5 疗效评价指标
5.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
    5.2 两组实验对象在年龄、性别和被测患侧方面的对比结果
    5.3 PRP结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疼痛的治疗结果与分析
    5.4 PRP结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治疗结果与分析
    5.5 PRP结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情况的治疗结果与分析
6.分析与讨论
7.问题与展望
8.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
附录二 Lequesne损伤评分
附录三 科研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介

(5)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和终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试验研究方案
    2.1 设计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比较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比较
    3.4 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比较
    3.5 临床疗效对比
    3.6 试验组筋结点散布情况记录结果
    3.7 不良反应
    3.8 病例随访脱落情况
4 讨论
    4.1 经筋理论探讨
    4.2 “调筋解结”法
    4.3 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MCL损伤可行性分析
    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7)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8)131例膝关节疼痛与髋关节功能相关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膝痹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4 髋膝联合治法治疗膝痹
        1.5 祖国医学对髋膝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1.6 总结
        参考文献
    2 西医对膝关节疼痛的研究概述
        2.1 膝关节疼痛的伴随症状
        2.2 膝关节疼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2.3 膝关节疼痛常见疾病
        2.4 以髋膝同治治疗膝关节疼痛
        2.5 髋关节功能与膝关节疼痛相关性研究
        2.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计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调查项目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与膝关节疼痛的关系
        3.2 膝关节疼痛相关资料与膝关节疼痛的关系
        3.3 膝关节疼痛患者自觉与压痛部位的分布
        3.4 膝关节疼痛存在髋关节疼痛及部位的分布
        3.5 FABER试验、FABER高度、FDT试验结果与膝关节疼痛的关系
        3.6 FABER试验引发疼痛部位的分布
        3.7 髋膝关节ROM相关资料与膝关节疼痛的关系
        3.8 膝关节疼痛患者其他关节疼痛患病情况描述
    4 分析与讨论
        1 FABER试验与FABER高度的对比
        2 膝关节疼痛与髋关节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
        3 髋关节症状较少,多数在后期/晚期出现症状
        4 膝关节疼痛相关的因素
        5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研究调查表
个人简历

(9)小针刀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学对膝MCL损伤的认识
        1.1.1 膝关节的相关解剖
        1.1.2 膝MCL的解剖结构
        1.1.3 膝关节MCL的生物力学研究
        1.1.4 韧带的损伤修复机制
        1.1.5 膝MCL损伤机制
        1.1.6 膝MCL损伤的诊断
        1.1.7 膝MCL损伤的西医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膝MCL损伤的认识
        1.2.1 祖国医学对韧带损伤的认识
        1.2.2 祖国医学对膝MCL损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膝MCL损伤的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2.2.4 研究流程图
    2.3 观察指标
        2.3.1 疗效评定标准
        2.3.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
        2.3.3 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
        2.3.4 各项指标观察时间点
    2.4 统计方法
    2.5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2.5.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5.2 临床疗效比较
    2.6 不良反应监测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基线资料分析
        3.1.2 观察指标分析
        3.1.3 小结
    3.2 机理探讨
        3.2.1 小针刀治疗膝MCL损伤机理探讨
        3.2.2 针刀选点的机理探讨
        3.2.3 针刀安全性探讨
    3.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10)KOA经筋病变规律及结筋病灶数量与膝关节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收集与筛选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基本信息采集
        2.2.2 患者严重程度评价指标
        2.2.3 结筋病灶点诊察及确立
    2.3 统计学方法
3 临床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情况
        3.1.1 性别分布情况
        3.1.2 身高、体重分布情况
        3.1.3 KOA发病年龄分布情况
        3.1.4 病程分布情况
    3.2 KOA经筋分布规律
        3.2.1 KOA病变经筋分布
        3.2.2 KOA经筋证型分布
    3.3 KOA结筋病灶分布
        3.3.1 KOA结筋病灶经筋分布
        3.3.2 KOA结筋病灶各关节分布
    3.4 KOA患者结筋病灶数目分布情况
    3.5 KOA患者VAS评分分布情况
    3.6 KOA患者WOMAC评分分布情况
    3.7 KOA患者K-L分级分布情况
    3.8 结筋病灶数量与KOA严重指标的相关性
        3.8.1 结筋病灶数量与VAS评分的相关性
        3.8.2 结筋病灶数量与WOMAC评分的相关性
        3.8.3 结筋病灶数量与 K-L 分级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KOA一般资料分析
        4.1.1 KO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1.2 KOA与体重指数关系
    4.2 KOA结筋病灶分布规律分析
        4.2.1 KOA经筋病变规律分析
        4.2.2 KOA结筋病灶各关节分布情况分析
        4.2.3 高频结筋病灶点分析
    4.3 结筋病灶数量与KOA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4.4 从经筋病变角度探讨KOA发病机制
        4.4.1 主束骨、利关节功能减退
        4.4.2 为刚、为墙的保护功能减退
        4.4.3 伏藏调节经脉功能减退
5 结论
创新及意义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一 经筋理论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二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HRONIC STRAIN OF THE MEDIAL ACCESSARY LIGAMENT OF THE KNEE-JOINT WITH RELAXING NEEDLING(论文参考文献)

  • [1]热敏灸治疗膝关节周围疾病的研究概况[J]. 郭海清,王树东.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24)
  • [2]膝骨关节炎常见经筋病灶点客观化研究[D]. 何志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星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PRP注射技术结合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膝关节损伤后康复效果的研究[D]. 柴德君.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8)
  • [5]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廖安庭.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131例膝关节疼痛与髋关节功能相关性调查[D]. 徐洁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小针刀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D]. 龙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KOA经筋病变规律及结筋病灶数量与膝关节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封歌俊.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松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慢性劳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