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温铜红釉的起源与发展——从长沙窑出土的相关瓷器看

论高温铜红釉的起源与发展——从长沙窑出土的相关瓷器看

一、试述高温铜红釉彩的起源和发展——从长沙窑出土相关瓷器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方静仪[1](2021)在《唐代长沙窑瓷器研究 ——以国内出土瓷器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

刘君义,汪常明[2](2021)在《中国铜红釉技术发展历程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铜红釉是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的红色釉,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色格局。铜红釉在不同时代根据当时的技术发展出了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钧红、祭红、郞窑红等。本文根据铜红釉在各个时代不同的技术梳理其发展脉络,并对其特征进行阐述。

郝雪琳,郑建明[3](2020)在《21世纪以来铜红(彩)釉瓷窑址考古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着色釉是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烧成的颜色釉,根据烧造气氛的不同可分为铜红釉和铜绿釉两种。早期多为氧化气氛下烧成的铜绿釉,最早可见于汉代的低温釉陶器。铜红釉出现时间晚于铜绿釉,是经还原焰烧成的高温红色釉。相较于铜绿釉,铜红釉的烧成难度较大,对烧成气氛、烧成温度范围、冷却速率等均有严格的控制要求,因而在中国瓷器烧造技术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铜红釉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

李晶晶[4](2020)在《术语学视角下陶瓷釉色词翻译 ——以红色系为例》文中提出陶瓷是中国文化瑰宝,是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当前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好好运用陶瓷(China)这样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势必会事半功倍。翻译是让文化符号文化成果走出去的必经之路。作为科技翻译的一种,陶瓷翻译涉及很多专业术语的翻译,而专业术语在科技翻译中往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说要做好陶瓷翻译首先要做好陶瓷术语的翻译。陶瓷术语翻译之所以难,一是因为术语本身具有专业性,让译者不容易懂;二是因为陶瓷术语源远流长,术语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让译者分不清彼此。这两个难题很容易让译者对陶瓷术语望而却步。然而,这两个问题有一个学科能进行很好的回答,那就是以语言学为基础对术语进行研究的术语学理论。术语学理论对“概念”与“概念系统”的重视,可以帮助译者将第一个问题“化难为易”,将第二个问题“化繁为简”。红釉器作为陶瓷史上的奇葩,历朝君王、文人都对其尤为偏爱,是陶瓷术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红釉术语层出不穷,这些术语不仅极具专业性(“所指”蕴涵概念复杂),而且术语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可以说红釉词的翻译是很具有挑战性的。红釉词系统可以说是陶瓷科技术语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陶瓷术语中的重点、热点,也是陶瓷术语中的难点。这让其成为陶瓷术语翻译研究、釉色词翻译研究的不二对象。本文将以术语学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红釉术语进行历史溯源,列出所有红釉术语、厘清整个红釉术语概念系统及单个红釉术语概念,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红釉术语概念系统树状图。再运用穷举法尽可能的对概念系统中的每一个子概念进行已有翻译成果的搜索;再运用对比研究法,对比已有翻译成果,运用术语质量评判的准则、术语的定名原则、术语分类及术语确定策略等术语学理论原则对各版本英译术语进行评价,选取或修改已有翻译成果或新创造的术语,最终共同形成红釉术语词汇参考英译表。

王洪伟[5](2018)在《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文中指出学者张光直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破裂性"理论假说对于中国文明连续性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以钧瓷工艺技术为核心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推动着钧窑文明的连续性延续。文化地理学以地方(区域)或文明体的时空传布为研究对象,小的地方或文明体与其扩张而成的大的地方(区域)或文明体之间具有文明同构性和一致性。从钧窑文明连续性机制衍生出来的创造性模仿机制是中国文明连续性生成的主要逻辑机制;近世以降在西方文明侵蚀下中国文明呈现出"连续性"减弱、"破裂性"增强的趋向,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全心怡,张华,麻力扬[6](2018)在《长沙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简述长沙窑历史,辩证分析当前长沙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背景,明确长沙窑文创设计的基本精神。通过构建长沙窑文化空间与文创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产品的外观造型、交互方式和精神内涵三者相统一的创意设计方法。提出基于不同层面文化内涵的多层次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对长沙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冀德强[7](2018)在《钧窑铜红彩釉的创烧及工艺表征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据近年来钧窑考古新发现、科技成果结合文献资料,采用考证、比较分析的方法,拟对钧窑铜红彩釉创烧、工艺基础、与相关诸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来理清钧窑铜红彩釉创烧表征,解决悬疑,完善钧窑研究体系。

袁明月[8](2018)在《长沙窑铜釉、铜彩装饰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沙窑位于长沙市望城县的石渚湖一带,大致兴起于“安史之乱”之后,盛于中晚唐而衰于五代。长沙窑以外销为主,主要以独特的装饰艺术和具有异域风味的装饰题材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打破“南青北白”的格局,素有“南青北白长沙彩”之说。长沙窑首创高温铜红釉、发明釉下彩,并为后代其他铜釉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以42件长沙窑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方法分析了长沙窑铜系釉彩的主要成分和呈色原理,为古代瓷器釉彩工艺的进一步探究给出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也为现代铜釉工艺的改进研究提供了借鉴。本研究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热膨胀仪等手段观察样品的矿物组成,测定主次量化学元素、物相结构、烧成温度、吸水率等;使用色差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测样品的釉色、研究致色元素价态以及显微结构等,探讨分析了铜釉的致色机理以及铜价态对于釉色的影响,并将长沙窑铜釉瓷器与后世铜釉瓷器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超景深体视显微镜等,较深入的测定长沙窑样品胎、釉以及中间层的元素分布,观测彩装饰工艺特征,同时将长沙窑彩装饰工艺与元代釉里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所分析的长沙窑样品胎质较粗,胎体矿物组成符合南方瓷器的典型特点,其釉成分属于典型的钙釉类型,样品烧制温度不高,釉中致色元素也主要为Cu、Fe两种。另外分析显示,长沙窑可能是后期“剔釉填红”工艺的开创者;铜致色釉中,铜红主要以Cu(0)、Cu(Ⅰ)离子存在;铜绿主要以Cu(0)、Cu(Ⅱ)离子存在。通过检测结果分析,铜釉呈色机理可能是由于金属-碱离子交换理论。另外,铜釉样品中均出现分相结构,分相微粒尺寸满足瑞利散射,釉面具有乳光性;但由于釉内气泡、Sn的存在以及CSY-35铜绿釉中析晶的出现,增强了釉面的乳浊效果。长沙窑彩装饰基本以釉上彩为主,未见典型釉下彩和釉中彩装饰工艺。

张欣[9](2016)在《明代洪武景德镇官窑瓷器特征的新认识 ——以考古资料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北京四中西什库遗址、明故宫遗址和明代王公贵族墓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对景德镇洪武官窑瓷器的面貌和特征进行了总结。本文共分为绪论、发现与研究简况、品种与器形、装饰工艺、纹饰、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界定了官窑的概念,明确了洪武御窑厂设立的时间,以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同时还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发现与研究简况,梳理了历年来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北京四中西什库遗址、明故宫遗址发掘和南京地区明代王公贵族墓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同时梳理和分析了景德镇洪武官窑瓷器的相关研究文章。第三章品种与器形,首先从品种的角度将近年来出土的景德镇洪武官窑瓷器分为颜色釉和彩瓷两个大的方面。其中颜色釉主要有白釉、红釉、酱釉、黑釉、青白釉五个品种。彩瓷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其中釉下彩有青花和釉里红两个品种。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红绿彩两个品种。其次归纳分析每一个品种的器物的器形。第四章装饰工艺,从模印、刻花、贴塑、锥花、墨书五个方面对景德镇洪武官窑瓷器的装饰工艺进行了归纳分析。第五章纹饰,将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分为花卉纹、湖石纹、边饰纹、龙纹、云纹、其他纹饰六个类别,并分别对这六个类别的纹饰特征、纹饰间的排列组合和使用规律进行了分析。第六章结语,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并提出了本文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和未解决的问题。

傅东哲[10](2016)在《元代景德镇釉里红瓷器研究》文中认为元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许多陶瓷种类都在元代创烧,其中釉里红瓷器也是其中之一。虽然由于工艺难度大,产量不多,存世较少,但仍为元代瓷业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元代景德镇釉里红瓷的相关研究较少,论着文章不多,以致釉里红瓷的面貌仍存在许多问题。元代釉里红瓷的创烧于何时?止烧与何时?与明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有怎样的联系?此外,对于其分型与分期也没有较明确的结论。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墓葬、窑址、窖藏等考古发掘资料,结合文献资料的研究。对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类型与分期进行较为系统的划分,以及对其起源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元代景德镇釉里红瓷器做一次系统性的研究。

二、试述高温铜红釉彩的起源和发展——从长沙窑出土相关瓷器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述高温铜红釉彩的起源和发展——从长沙窑出土相关瓷器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铜红釉技术发展历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铜红釉及其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2 中国铜红釉技术的发展
    2.1 长沙窑铜红釉
    2.2 钧窑铜红釉
    2.3 景德镇铜红釉
    2.4 广西铜红釉
    2.5 石湾窑铜红釉
    2.6 近现代红釉
3 结语

(3)21世纪以来铜红(彩)釉瓷窑址考古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期铜红(彩)釉
    1. 湖南长沙窑
    2. 四川邛窑
    3. 广西窑田岭窑址
    4. 河南钧窑[20]
二景德镇铜红釉与釉里红[28]
    1. 落马桥窑址
    2. 湖田窑址
    3. 明清御窑厂
三结语

(4)术语学视角下陶瓷釉色词翻译 ——以红色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预期成果及学术价值
        1.2.1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1.2.2 预期成果
        1.2.3 学术价值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
    1.5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陶瓷典籍翻译及相关研究
        2.1.1 主要典籍翻译
        2.1.2 陶瓷典籍翻译研究
    2.2 、继陶瓷典籍翻译之后的其他陶瓷翻译和陶瓷翻译研究
    2.3 、陶瓷术语翻译文献
    2.4 小结
第三章 术语学理论及和术语学理论与红釉术语翻译的结合
    3.1 术语学理论
        3.1.1 术语学概论
        3.1.2 术语学与翻译
        3.1.3 术语学对陶瓷釉色术语翻译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术语学视角下红釉术语
    4.1 红釉术语历史溯源
        4.1.1 钧红釉
        4.1.2 朱红釉
        4.1.3 鲜红釉
        4.1.4 低温铁红釉
        4.1.5 郎窑红
        4.1.6 豇豆红
        4.1.7 金红
        4.1.8 窑变红釉
    4.2 红釉术语概念系统
第五章 术语学视角下的红釉术语翻译实践
    5.1 、选词及语料匹配
    5.2 、已有成果分析
    5.3 、术语取舍及翻译
        5.3.1 第一层级术语取舍及翻译
        5.3.2 第二层级术语及第三层级术语术语取舍及翻译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仿造:钧窑文明再生产的“连续性”机制
    (一) 钧窑文明的纵向性传承
        1. 钧瓷起源:技术性的仿制和新造
        2. 钧瓷工艺的延续和新生:仿古和高仿
    (二) 钧窑文明的横向性传播
二、西方科学冲击下的钧窑文明“破裂性”成长
    (一) 钧窑工艺的现代化转化
    (二) 钧窑艺术的现代性增长
    (三) 钧窑文明的“连续性”趋弱和“破裂性”趋强
三、作为方法的钧窑:微观文明与文明整体的同构性
    (一) 空间结构分析:文明层级的同构性和一致性
    (二) 文明的单线条和整体性
结语

(6)长沙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溯源长沙窑的历史
2 长沙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背景
    2.1 文创产品市场空间广阔
    2.2 长沙窑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素材
    2.3 目前文创产品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3 长沙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基本精神
4 长沙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方法
5 结语

(7)钧窑铜红彩釉的创烧及工艺表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钧窑铜红彩釉的创烧
    1.1 创烧年代
    1.2 铜的使用
2 工艺基础
3 北宋钧窑铜红彩釉与相关诸窑的关系
    3.1 与邛窑、铜官窑区别
    3.2 对河南唐代花瓷 (唐钧) 彩斑的继承
    3.3 与临汝窑青瓷并进
4 结语

(8)长沙窑铜釉、铜彩装饰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长沙窑铜彩装饰研究现状
        1.2.3 铜釉装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长沙窑瓷器理化性质研究
    2.1 实验样品及测试方法
        2.1.1 实验样品介绍
        2.1.2 测试方法
    2.2 长沙窑瓷器基本性质分析
        2.2.1 成分分析
        2.2.2 烧成温度分析
        2.2.3 胎体吸水率测试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长沙窑瓷器铜釉研究
    3.1 引言
    3.2 长沙窑局部铜红釉装饰工艺研究
        3.2.1 样品特征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讨论
        3.2.5 结论
    3.3 长沙窑铜釉瓷器样品表观釉色及价态分析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内容
        3.3.3 结论
    3.4 长沙窑铜釉瓷器与后世铜釉瓷器的对比分析
        3.4.1 长沙窑铜釉与钧窑铜釉的对比研究
        3.4.2 长沙窑铜釉与祭红釉的对比研究
        3.4.3 长沙窑铜釉与郎窑红的对比研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长沙窑瓷器铜彩研究
    4.1 引言
    4.2 长沙窑瓷器铜彩装饰研究
        4.2.1 样品特征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长沙窑铜彩瓷器和釉里红的对比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明代洪武景德镇官窑瓷器特征的新认识 ——以考古资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概念
        1.2.1 官窑的概念
        1.2.2 明代御窑厂及其设立的时间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发现与研究简况
    2.1 景德镇洪武官窑瓷器考古发掘情况回顾
        2.1.1 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
        2.1.2 明故宫遗址
        2.1.3 北京四中西什库遗址
        2.1.4 明代功臣墓
    2.2 景德镇洪武官窑瓷器研究回顾
第三章 品种与器形
    3.1 颜色釉
        3.1.1 白釉
        3.1.2 红釉
        3.1.3 酱釉
        3.1.4 黑釉
        3.1.5 青白釉
    3.2 彩瓷
        3.2.1 釉下彩
        3.2.2 釉上彩
第四章 装饰工艺
    4.1 模印
    4.2 刻花
    4.3 贴塑
    4.4 锥花
    4.5 墨书
第五章 纹饰
    5.1 花卉纹类
    5.2 湖石纹类
    5.3 边饰纹类
    5.4 龙纹类
    5.5 云纹类
    5.6 其他纹饰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元代景德镇釉里红瓷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概念的界定
    1.2 元代瓷业概况
    1.3 地域的界定
    1.4 内容界定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综述
        1.6.1 研究回顾
        1.6.2 研究不足
2 釉里红瓷器起源
    2.1 铜作为着色剂的使用
        2.1.1 铜作为绿色着色剂
        2.1.2 铜作为红色着色剂
    2.2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起源
        2.2.1 元代釉里红瓷起源时间
        2.2.2 釉里红起源原因
3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类型与分期
    3.1 元代釉里红瓷器考古发掘与传世收藏情况
    3.2 元代釉里红瓷器类型
        3.2.1 罐
        3.2.2 匜
        3.2.3 高足杯
        3.2.4 杯
        3.2.5 瓶
        3.2.6 碗
        3.2.7 盘
        3.2.8 瓷塑类及其他釉里红瓷
    3.3 元代釉里红的分期
        3.3.1 元代釉里红止烧时间
        3.3.2 分期
4 元代釉里红的生产地点及工艺
    4.1 生产地点
    4.2 工艺特点
    4.3 装饰方法
5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对后世的影响
    5.1 器型的影响
    5.2 工艺的传承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试述高温铜红釉彩的起源和发展——从长沙窑出土相关瓷器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长沙窑瓷器研究 ——以国内出土瓷器为中心[D]. 方静仪.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1
  • [2]中国铜红釉技术发展历程探索[J]. 刘君义,汪常明. 中国陶瓷工业, 2021(01)
  • [3]21世纪以来铜红(彩)釉瓷窑址考古新进展[J]. 郝雪琳,郑建明. 文物天地, 2020(11)
  • [4]术语学视角下陶瓷釉色词翻译 ——以红色系为例[D]. 李晶晶.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J]. 王洪伟. 民族艺术, 2018(06)
  • [6]长沙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初探[J]. 全心怡,张华,麻力扬.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10)
  • [7]钧窑铜红彩釉的创烧及工艺表征探究[J]. 冀德强. 中国陶瓷, 2018(05)
  • [8]长沙窑铜釉、铜彩装饰基础研究[D]. 袁明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2)
  • [9]明代洪武景德镇官窑瓷器特征的新认识 ——以考古资料为中心[D]. 张欣. 吉林大学, 2016(10)
  • [10]元代景德镇釉里红瓷器研究[D]. 傅东哲.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论高温铜红釉的起源与发展——从长沙窑出土的相关瓷器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