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一、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范小洁[1](2021)在《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信息安全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讲练模式下的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效果欠佳,高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水平整体偏低。师生们都期盼能有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改善信息安全课堂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张学新教授根据自身教学改革实际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对分课堂在各学段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来看,对分课堂模式基本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适合信息安全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设计与实施高中信息安全对分课堂教学案例来检验对分课堂应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效果,探索提高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文献梳理、现状调研、可行性分析、教学案例设计、教学实践与总结评价等六个环节为基本线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实习所在学校高中生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研,论证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以实习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立足具体学情,设计开发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案例,共设计开发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合理使用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四个主题的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在两个平行班中展开对照实验研究,在实验班进行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案例的实践,在对照班则采用传统课堂讲练模式进行教学。最后,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问卷测量等方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实验发现:实验班的学生信息安全水平整体比对照班的上升幅度明显较高,学生对本研究实践中采用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比较高。实验结果说明,对分课堂对改善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效果、提高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满意度是有一定帮助的。鉴于此,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高中信息安全教学提供有益参照。

孔斌[2](2021)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很多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挥着支撑、保障、服务、监管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安全保密隐患,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乃至于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确保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特指第三级、第四级和和第五级信息系统。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融合了十几年的风险评估经验和案例,优化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改进了评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合理建议,为深入高效的开展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优化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及防护要求,选取了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指标体系,将博弈理论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把评估人员的防御方法与攻击人员的攻击方法作为攻防博弈的基础,通过构建攻防博弈模型,分析了评估人员及攻击人员在攻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及付出的开销,并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得到信息系统的风险值,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2)提出了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从虚拟化体系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脆弱性和引入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矩阵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序值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基于风险矩阵的信息安全风险模型将分析结果进行量化,引入了合理的权重分配策略,得到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结果,为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提供有力参考[2]。(3)提出了面向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采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的风险评估,提出了不同互联互通情况下的风险评估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控制能力。(4)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基于优化完善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原型系统,从关键评估项入手,量化了不同关键评估项扣分的频次,定位了频繁扣分的关键评估项及其对应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维度的有效的网络特征,实现了同类网络安全隐患的预测。同时,基于采集数据,从常见评估问题入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出现这些评估问题的原因,对于指导评估人员工作,简化评估人员的业务量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控制区域,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钱东旭[3](2020)在《复杂网安系统测试环境自动构建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数字化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涉及的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敏感,承载这些资源的网络信息系统面临愈加严峻的安全威胁。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中充斥着的大量安全风险促使运营者在系统中增加安全设备,但是安全设备是否提高了安全防御能力无法判断,这种困境推动着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御能力测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然而,在安全防御能力测评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测试环境缺乏合适的构建技术,现有技术仍然存在着硬件设备资源网络配置繁琐、虚拟资源仿真精度差、复杂拓扑构建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御能力测试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自动化构建仿真精度高的测试环境出发,综合使用虚拟和硬件设备资源作为测试环境的构建基础模块,通过研究自动构建复杂网安系统测试环境相关的虚拟化、虚实互联、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设计虚实互联方案、测试环境构建方案,实现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形成自动构建高真实度测试环境的能力,满足复杂网安系统安全防御能力测试需求,主要工作说明如下:(1)本文设计了虚实互联方案。首先,提出资源组织方案组织虚拟和硬件设备资源作为测试环境构建的基础模块,发挥虚拟资源的高效便利、硬件设备资源功能专业和复现精度高的优势;然后,主要设计了针对硬件设备接入虚拟资源环境的虚实互联方案,解决部分硬件设备虚拟化实现效果差甚至无法虚拟化的问题,同时该方案为硬件设备附加网络可编程性,提升了硬件设备在构建测试环境时的网络配置效率。(2)本文设计了测试环境构建方案。首先,在安全防御能力测试场景下分别定义了网络信息系统中的网络和节点,对网络和节点进行了细致刻画;其次,利用虚拟化技术、SDN技术分别实现了网络和节点的构建实现方案,解决虚拟资源构建测试环境复现精度差的问题;最后,利用测试环境构建方案在网络和节点配置方面的可编程性,实现网络和节点构建的自动化,解决复杂测试环境配置繁琐导致的构建效率低的问题。(3)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首先,使用XML语言描述网络拓扑,具体设计网络和节点的描述方案,以XML语言描述的网络拓扑文件作为系统输入;其次,设计自动化部署系统的多层架构,同时将虚实互联方案、测试环境构建方案流程化,实现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最后,通过使用自动化部署系统构建一个实例网络信息系统拓扑测试环境验证系统相关功能。

蔡跃[4](2020)在《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90年代兴起的网路技术在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1994年中国互联网进入国际互联网这个国际大家庭后,中国互联网发展方式和规模堪称翘楚。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之势,我国不断提升互联网基础建设水平,网民规模基数和年龄跨度增大,互联网应用形式多样,新技术新功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等。网络在深刻改变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事件花样翻新、防不胜防。一方面给个人或机构损害了个人隐私、商业机密,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运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科学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交通运输行业的海事单位,其重要性更是举足轻重,特别是随着“海洋强国”、“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海上的政治经济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当前我国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多是模型和方法研究,等级保护更多的是关于测评系统和项目控制的研究,关于安全评估和等级保护相结合的研究还不甚多。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海事信息系统特点和安全需求,提出AHP、信息熵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海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论文详细的阐述了信息安全评估模型和等级保护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海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方向;其次,依据海事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和安全特点,从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等六个方面,构建基于等保2.0包含5个准则层18个指标的海事信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然后,结合海事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相关标准,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安全评估指标初始数据,AHP法分配主观权重,信息熵调整客观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核定最终权重,构建适合海事信息系统特点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应用T海事潮流预报系统实例验证该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分析出影响该信息系统风险值,指导等保安全建设。综上所述,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构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识别出影响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海事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与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张旭高[5](2020)在《基于区间矩阵修正方法的信息系统安全态势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系统在民航、医疗、教育、工业控制、金融等行业应用广泛且占据重要地位,而其面临的安全隐患日益增多。为及时发现信息系统潜在威胁,提高系统应急响应能力,研究信息系统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和安全态势预测方法对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阐述信息系统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分析安全态势评估和预测对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意义。总结了国内外信息系统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研究现状并提出基础理论和方法,为构建本文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奠定基础。然后,针对当前信息系统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存在的评估范围不全面和专家评价主观偏好问题,提出基于区间矩阵修正方法的信息系统安全态势评估模型。通过建立一个涵盖技术和人为因素的三层评估指标体系,获取多源数据并设计标准化方法;提出一种区间判断矩阵修正方法,提高指标权重向量客观程度;利用熵权隶属云计算获得信息系统安全态势评估量化值。实验结果表明,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后,针对态势预测面对多峰变长时间序列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滑动自适应三次指数平滑法和时变加权马尔科夫链修正的安全态势预测模型。基于评估值序列利用滑动自适应三次指数平滑法获取初始预测值序列;利用时变加权马尔科夫链预测误差并修正初始预测值,提高了安全态势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和预测精度。

周田[6](2020)在《T市基层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基于HTP模型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风险逐渐增多,网络安全也越来越高频次的出现在公众视野,而一提到网络安全,很多人认为网络安全主要依靠技防来解决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而这种想法比较片面,网络安全是需要成熟的体系来保障的。正因如此,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网络安全立法,而这部法律的制定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更多的是为我国基层政府建立起完备的网络安全体系做铺垫,同时也在基层政府推动网络安全防护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此,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而在基层政府层面,如何加速推进网络安全各项措施的进程,利用《网络安全法》颁布的契机,建立起牢固、有效、完备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政府信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高效发挥基层政府政务服务和本身行政效能,是当前阶段基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以基层政府为出发点,主要运用公共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现阶段T市基层政府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针对政府中存在人员管理隐患突出的现象,本文采用以人员管理为核心的HTP模型,并将其中的7个影响因子进行假设研究。为了进一步佐证分析结论,以笔者所在的T市为例,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据影响因子设计调查问卷选项,开展对T市基层政府公务人员的问卷调查。随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以验证所设计问卷的可靠性、准确性,同时验证影响因子的有效性,进而对T市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对如何在基层政府有效构建完备的网络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可靠的对策建议。这在HTP模型的应用上也是一次创新尝试,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国内其他省份基层政府网络安全管理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以更好的保障我国基层政府网络安全,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政务服务,最终实现网络强国。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王旭[8](2019)在《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8%,使用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的网络用户占比超过70%。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经济规模指数方面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网络生态都需要建立在网络基础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的保障之上。但是新技术伴随新风险,随着诸如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物联网等新兴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推进,对于我国众多服务于基础互联网业务的企业来说,快速有效的构建基于新型网络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保障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以系统论为核心思想,木桶理论为保障方法,PDCA循环理论为推进工具。首先通过对云服务发展特点和风险的分析,研究云服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保障框架。之后探讨了云安全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性,等级保护制度是我国网络安全的法律基准,而等级保护体系标准面对网络安全新威胁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通过梳理等级保护体系针对云计算新技术的标准发展,明确了“云等保”新标准。并提出“云等保”是指导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理想方法。最后以理论研究为指导,运用“云等保”标准指导S公司构建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改进优化方案实践。改进方案落实后,S公司云服务系统顺利通过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成功解决了 S公司云服务面临的安全问题和发展挑战,促进S公司云服务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满足了国家网络安全政策的合规要求。希望本次依据新标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案例,对其他企业实践云服务安全管理工作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王皓[9](2019)在《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分析及优化》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与此同时通信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网络的应用、普及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但只有保障了网络的安全运行,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今天,许多企业实现了信息化办公,通过网络进行业务操作、将数据存储在互联网上,因此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性能是关键所在。本文以“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分析及优化”为研究课题,分析了该公司现行网络信息系统存在的隐患,并提出了优化方案,帮助该公司解决现行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信息安全的研究现状、产业发展以及技术应用,回顾并总结了信息安全的理论和其中的关键内容,然后对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分类和策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本文基于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理论基础,针对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现状从路由/交换设备、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和外网连接四个方面分析了安全风险,结合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系统优化的目标、设计原则。然后对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制定了具体的优化方案,规划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设备选型,并对网络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进行系统功能验证,确定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本文通过近年来较为常见、影响力较大的黑客技术对B公司优化后的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了渗透测试,并根据渗透测试的结果提出了解决方案,使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能够更有效率的运行。希望研究的部分成果能够为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张帆[10](2020)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屡受遏制,特别是核心网络系统中用到的软、硬件产品大多受制于他国,这些产品中存在大量安全漏洞从而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实践表明,力图通过技术发展与创新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产品中因漏洞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因为它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到资本投入、经济治理以及运营策略等经济学内容。因此,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分析网络安全问题的经济机理和内在动因,研究投资管理、信息激励等经济学行为对网络安全的影响,进而给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安全局势和社会建设发展现状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经济学理论,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和网络博弈等方法工具,围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与经济学理论基础”“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漏洞治理”以及“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等问题,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工作。1.网络安全经济解析。从网络产品漏洞、网络企业以及国家网络公共治理的角度,结合传统经济学方法对网络安全经济动因进行研究。重点解决因为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激励不足导致了网络产品逆向选择问题、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和当前网络市场对网络安全需求不足,以及国家层面的私人供给不足,这些是导致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复杂网络学科理论,基于拓扑机构观点,提出一种基于“网络节点内——网络节点间——整体网络”的网络安全治理结构框架。2.“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节点内”是指单个企业或个人等微观市场主体,“节点内”治理研究的是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治理策略。通过对企业网络平时防护和受到威胁时这两种情况逐一分析,构建“成本—收益”模型,研究“节点内”微观市场主体如何根据网络威胁的类型进行最优化的安全措施投入策略,分析不同安全威胁类型以及企业自身安全措施投入对政府部门进行网络安全治理的影响,从而寻找同时满足整体网络安全性以及安全投入成本之间的最优策略。3.“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节点间”是指多个企业或个人等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节点间”治理研究的是交易主体市场行为的信息激励与治理策略。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重点研究网络“节点间”的信息激励问题,通过建立漏洞信息交易市场,研究安全信号显示机制,帮助消费者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真实情况。论述漏洞市场的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通过构建漏洞信息的交易模型与补丁管理策略模型,将厂商和消费者综合考虑的方式,得出厂商漏洞发布周期与消费者漏洞升级周期的最优化协调管理策略。4.“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网络安全本质上是公共物品,由于私人供给不足和“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发挥职能,介入该公共物品市场,积极调配资源,搭建“整体网络”安全环境,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网络安全,完成网络安全经营属性的转换,对网络安全治理架构进行部署。首先以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开发为例,阐述网络安全的技术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建立不对称寡头产业投资博弈模型,考虑市场波动和紧急事件两类不确定性因素。运用数学模型对市场进行刻画,并给出安全责任与行为的管理策略。5.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综合全文研究成果,针对网络安全治理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网络安全的治理,实现“整体网络”安全。本文从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机制、加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规制、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管理策略以及推进网络安全漏洞的协同治理等四个方面,分别给出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

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研究
        1.3.2 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
        1.3.3 关于对分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信息安全教学
        2.1.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
        2.1.3 对分课堂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2.2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3 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 新课标对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要求
    3.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设计
        3.2.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3.2.3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3.3 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4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
    4.1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
        4.1.1 前端分析
        4.1.2 教学目标的制定
        4.1.3 学习评价标准与方法
        4.1.4 PAD教学策略的制定
        4.1.5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4.1.6 教学评价设计
    4.2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
        4.2.1 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
        4.2.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
        4.2.3 合理使用信息系统
        4.2.4 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
5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模式与传统讲练模式的对比实验研究
    5.1 准备阶段
        5.1.1 实验假设的提出
        5.1.2 确定相关变量
        5.1.3 选择实验对象
        5.1.4 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2 实施阶段
        5.2.1 实验前测的实施
        5.2.2 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
        5.2.3 实验后测的实施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2 实验前后对照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3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4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信息安全水平差异分析
        5.3.5 传统讲练模式与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满意度对比分析
        5.3.6 实验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高中生信息安全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高中生信息安全水平量表
附录四 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五 信息技术课程个人“亮考帮”作业纸
附录六 对分课堂小组活动记录表
附录七 对分课堂教学满意度访谈提纲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现状
        1.2.2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及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
        2.1.2 虚拟化技术
        2.1.3 工业控制系统
    2.2 方法理论概述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2.2.3 博弈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传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挑战
    3.1 传统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3.1.1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3.1.2 存在的不足之处
    3.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3.2.1 虚拟化技术对传统信息系统的影响
        3.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3.2.3 虚拟化技术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3 互联互通带来的变化
        3.3.1 互联互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3.3.2 互联互通带来的安全风险
        3.3.3 互联互通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4 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博弈论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及特点
        4.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
        4.1.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特点
        4.1.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防护要求
    4.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4.2.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及优化原则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步骤
        4.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4.3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1 风险评估流程
        4.3.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3 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4.3.4 信息系统风险计算
        4.3.5 风险评估模型对比
        4.3.6 实验与分析
    4.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4.4.1 检测结果判定
        4.4.2 专家评估意见
        4.4.3 评估结论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5.1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5.2 虚拟化系统脆弱性分析
        5.2.1 虚拟机及内部系统
        5.2.2 虚拟机监控器
        5.2.3 虚拟网络
        5.2.4 虚拟化资源管理系统
    5.3 虚拟化系统威胁分析
    5.4 虚拟化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
        5.4.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5.4.2 构建专家二维矩阵
        5.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5.4.4 风险量化模型
    5.5 虚拟化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5.6 本章小结
6 面向互联互通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6.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及防护要求
        6.1.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
        6.1.2 互联互通防护要求
    6.2 互联互通的安全分析
        6.2.1 互联互通的风险点
        6.2.2 互联互通的应用场景
    6.3 不同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风险评估
        6.3.1 多个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6.3.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互联互通
        6.3.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互通
        6.3.4 风险评估策略及结果判定
    6.4 本章小结
7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7.1 信息系统评估内容的关联分析
        7.1.1 模型构建
        7.1.2 关联分析方法
        7.1.3 关联分析结果
        7.1.4 结论
    7.2 评估团队能力评估
        7.2.1 已有相关研究工作
        7.2.2 模型构建
        7.2.3 能力分析
        7.2.4 结论
    7.3 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联分析
        7.3.1 关键评估项分析与感知
        7.3.2 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与感知
        7.3.3 结论
    7.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建议
        7.4.1 风险控制策略
        7.4.2 风险控制应用实例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1.1 风险评估模型总结分析
        8.1.2 研究结论
        8.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B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情况检查表
附录 D 评分对照表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复杂网安系统测试环境自动构建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现状及趋势
        1.2.2 面临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方案架构和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虚拟化技术
        2.1.1 系统虚拟化及KVM
        2.1.2 虚拟化管理接口libvirt API
        2.1.3 虚拟交换机和路由
        2.1.4 Docker
    2.2 SDN
        2.2.1 SDN架构
        2.2.2 Open Flow
        2.2.3 VXLAN
    2.3 iptables
    2.4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2.5 资源服务常见安全威胁
    2.6 安全设备类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实互联方案设计
    3.1 资源组织
        3.1.1 虚拟资源组织
        3.1.2 硬件设备资源组织
    3.2 虚实互联
        3.2.1 网络连通与硬件连接服务器
        3.2.2 挂接虚拟机与设备网络可编程性
        3.2.3 网关型设备虚实互联
        3.2.4 网桥型设备虚实互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环境构建方案设计
    4.1 网络抽象定义及其实现
        4.1.1 网络抽象定义
        4.1.2 网络实现
        4.1.3 网络自动化
    4.2 节点抽象定义及其实现
        4.2.1 节点抽象定义
        4.2.2 节点实现
    4.3 宿主机选择与网络规划
        4.3.1 网络规划
        4.3.2 宿主机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系统
    5.1 自动化部署系统
        5.1.1 使用XML语言描述网络拓扑
        5.1.2 自动化部署系统架构
        5.1.3 自动化部署系统工作流程
    5.2 系统应用验证
        5.2.1 测试资源
        5.2.2 网络拓扑
        5.2.3 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与验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评估标准研究
        1.2.2 等级保护标准研究
        1.2.3 现有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方法、内容
        1.3.2 研究路线
2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信息熵
        2.1.2 等级保护
    2.2 相关方法概述
        2.2.1 安全评估方法
        2.2.2 AHP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等级保护的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设计思路
    3.3 设计过程
    3.4 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海事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安全评估模型构建
    4.1 基于海事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安全评估方法的选择
    4.2 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4.3 信息熵理论判断客观权重
    4.4 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最终评估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T海事潮流预报系统实例应用
    5.1 系统介绍
    5.2 评估过程
    5.3 问题及建议
        5.3.1 存在的问题
        5.3.2 提出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等级保护的海事信息系统安全综合评估调查问卷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发表论文
    三、参与科研项目
    四、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区间矩阵修正方法的信息系统安全态势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标准分析
        1.2.2 安全态势评估模型
        1.2.3 安全态势预测模型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方法分析
    2.1 层次分析法
    2.2 隶属云
        2.2.1 隶属云基础
        2.2.2 正向云发生器与逆向云发生器
        2.2.3 云重心评判法
    2.3 熵权系数法
        2.3.1 信息熵
        2.3.2 熵权系数法分析
    2.4 指数平滑法
    2.5 马尔科夫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系统安全态势评估模型
    3.1 评估模型设计
    3.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多源异构数据标准化
        3.3.1 定性指标标准化
        3.3.2 定量指标标准化
    3.4 区间判断矩阵修正模块
        3.4.1 区间矩阵修正模块设计
        3.4.2 区间判断矩阵一致性程度判断子模块
        3.4.3 区间判断矩阵元素调整子模块
        3.4.4 最佳确定性矩阵获取子模块
        3.4.5 基于特征向量法确定权重向量
    3.5 熵权隶属云模块
        3.5.1 专家评价的隶属云表示
        3.5.2 云重心评判法
        3.5.3 系统安全态势的量化与定级
    3.6 实验与结果分析
        3.6.1 模型有效性验证实验
        3.6.2 安全态势评估对比实验
    3.7 安全态势评估模型可扩展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系统安全态势预测模型
    4.1 预测模型设计
    4.2 基于自适应三次指数平滑法的安全态势值预测
        4.2.1 滑动窗口机制
        4.2.2 自适应三次指数平滑模型
    4.3 基于时变加权马尔科夫链的误差修正
        4.3.1 误差状态划分
        4.3.2 基于误差状态的时变加权马尔科夫链
        4.3.3 阈值检验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模型验证实验
        4.4.2 滑动窗口宽度选取实验
        4.4.3 对比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T市基层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基于HTP模型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网络安全的相关概念
        2.1.1 基层政府的概念
        2.1.2 网络安全的概念
        2.1.3 网络安全管理的概念
    2.2 网络安全标准和模型
        2.2.1 网络安全标准
        2.2.2 网络安全模型
        2.2.3 HTP模型相对于其他模型的优势
        2.2.4 HTP模型在网络安全管理的实际运用
    2.3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理论
        2.3.1 风险管理理论
        2.3.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3.3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3章 基于HTP模型的T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实证分析
    3.1 T市基层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3.1.1 T市信息化项目建设概况
        3.1.2 T市政府网络安全现状
    3.2 基于HTP模型的基层政府网络安全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3.2.1 风险流程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分析
        3.2.2 技术运用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分析
        3.2.3 人员管理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分析
    3.3 实证分析
        3.3.1 HTP模型构建和假设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正式调查数据及评价
    3.4 实证结果评价
        3.4.1 风险体系维度
        3.4.2 技术防范维度
        3.4.3 人员管理维度
第4章 T市基层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1 基层政府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4.1.1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4.1.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能力不高
        4.1.3 网络安全应用技术水平不高
        4.1.4 人员安全意识还不高
    4.2 基层政府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4.2.2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4.2.3 缺乏自主产权的技术
        4.2.4 人员轻视网络安全威胁
第5章 国外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成功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成功经验
        5.1.1 美国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经验
        5.1.2 俄罗斯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经验
        5.1.3 日本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经验
    5.2 对T市基层政府的启示
        5.2.1 政府需重视相关政策制定以及法制建设
        5.2.2 政府需健全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5.2.3 政府需加强培育信息安全意识
第6章 完善T市基层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6.1 推动基层政府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6.1.1 抓好管理体系方案规划设计
        6.1.2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6.2 推动信息系统态势感知项目建设
        6.2.1 深化态势感知
        6.2.2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6.3 加强核心资产保护
        6.3.1 加强核心资产保护
        6.3.2 加强信息系统保护
    6.4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6.4.1 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
        6.4.2 加强安全人才队伍建设
    6.5 结论与展望
        6.5.1 研究结论
        6.5.2 展望
附录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8)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1 信息安全
        2.1.2 云服务安全
        2.1.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2.1.4 系统论
        2.1.5 木桶理论
        2.1.6 PDCA循环理论
    2.2 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
        2.2.1 云服务安全保障
        2.2.2 云服务安全与等级保护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S公司云业务信息安全现状和挑战
    3.1 S公司简介
    3.2 S公司业务发展概况
    3.3 S公司信息安全的管理现状
    3.4 S公司信息安全的技术现状
    3.5 基于云等保的S公司信息安全差距对标分析
        3.5.1 信息安全管理差距分析方法
        3.5.2 S公司信息安全调研
        3.5.3 云等保三级防护差距对标分析
    3.6 S公司云服务面临的安全挑战
        3.6.1 缺乏信息安全战略和制度体系支持
        3.6.2 安全管理组织和人员安全技能不健全
        3.6.3 系统安全建设缺乏体系化管理
        3.6.4 信息安全技术能力有待加强
        3.6.5 信息安全的运维体系和措施不完善
        3.6.6 信息安全的评估和改进需要加强
第四章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优化方案
    4.1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思路
        4.1.1 信息安全管理优化目标
        4.1.2 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方法
        4.1.3 云等保指导信息安全管理优化的框架和流程
    4.2 S公司云服务系统安全定级和备案
        4.2.1 云服务系统安全定级
        4.2.2 云服务系统安全备案
    4.3 云服务的管理安全改进方案
        4.3.1 构建安全政策改进方案
        4.3.2 完善安全组织改进方案
        4.3.3 规划安全建设管理体系
        4.3.4 完善安全运维管理体系
    4.4 云服务的技术安全改进方案
        4.4.1 优化物理环境改进方案
        4.4.2 规划安全通信改进方案
        4.4.3 构建主机设备安全改进方案
        4.4.4 应用和数据安全改进方案
    4.5 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优化实施和等级保护测评
    4.6 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成果和评价
        4.6.1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成果
        4.6.2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优化评价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信息安全访谈记录表
附录2 信息安全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现状
        1.2.2 国内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2.1.1 信息
        2.1.2 信息安全
        2.1.3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
    2.2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分类
    2.3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2.3.1 物理安全策略
        2.3.2 技术安全策略
        2.3.3 管理安全策略
第三章 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3.1 路由/交换设备的安全风险
    3.2 数据库系统安全风险
    3.3 操作系统的安全风险
    3.4 外网连接的安全风险
第四章 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优化设计
    4.1 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需求
        4.1.1 网络设备安全需求
        4.1.2 操作系统安全需求
        4.1.3 病毒防护需求
        4.1.4 访问控制需求
        4.1.5 安全管理需求
    4.2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优化目标
    4.3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优化设计原则
    4.4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优化方案参考标准
    4.5 认证审计系统
        4.5.1 功能设计
        4.5.2 系统部署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优化方案
    5.1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组织
        5.1.1 安全管理组织措施
        5.1.2 安全管理体系建立
        5.1.3 安全管理体系实施与改进
    5.2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优化方案
    5.3 设备选型与安全设置
    5.4 系统功能验证
        5.4.1 通道流量安全性验证
        5.4.2 内网功能性验证
        5.4.3 无线功能验证
        5.4.4 网络信息系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能实测
    6.1 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6.1.1 网络病毒
        6.1.2 黑客攻击
        6.1.3 企业内部威胁
    6.2 局域网渗透测试
        6.2.1 信息收集
        6.2.2 ARP攻击
        6.2.3 SQL数据库注入
        6.2.4 木马攻击测试
        6.2.5 永恒之蓝(勒索病毒)入侵测试
    6.3 个人终端日常应用实验
    6.4 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1.4.1 基本思路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2.1 网络安全与漏洞治理
        2.1.1 网络安全及其经济学的概念内涵
        2.1.2 漏洞治理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命题
        2.1.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三种类型:“节点内”、“节点间”与“整体网络”
    2.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
        2.2.1 漏洞检测的技术方法困境
        2.2.2 漏洞治理的安全需求困境
        2.2.3 漏洞治理的投资激励困境
        2.2.4 漏洞治理的信息激励困境
        2.2.5 漏洞治理的政策制度困境
    2.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3.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市场行为的基本内涵
        2.3.2 “节点内”微观市场主体的漏洞治理模型分析
        2.3.3 “节点间”双边市场交易的漏洞治理模型分析
    2.4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4.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2.4.2 政府治理最优策略的纳什均衡分析
        2.4.3 政府治理策略的帕累托最优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
    3.1 微观市场主体网络漏洞平时防护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
        3.1.1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相关问题描述
        3.1.2 成本—收益模型假设与构建
        3.1.3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策略的最优化分析
        3.1.4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策略的绩效分析
    3.2 微观市场主体漏洞威胁应对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
        3.2.1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的相关问题描述
        3.2.2 成本—收益模型假设与构建
        3.2.3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策略的最优化分析
        3.2.5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策略的绩效分析
    3.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3.3.1 漏洞治理投资优化的探索
        3.3.2 漏洞治理投资的决策算法分析
        3.3.3 漏洞治理投资的决策算法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
    4.1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市场的经济学假设
        4.1.1 企业交易决策经济动力分析
        4.1.2 信号显示与网络漏洞甄别
        4.1.3 网络漏洞信息市场分析
    4.2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模型构建
        4.2.1 相关假设
        4.2.2 漏洞信息双交易市场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4.3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的市场交易机制
        4.3.1 网络漏洞信息的公开拍卖机制
        4.3.2 网络漏洞信息发布时间的策略优化
        4.3.3 网络漏洞补丁管理策略优化
    4.4 网络漏洞信息市场交易的安全信号显示机制探讨
        4.4.1 安全信号显示机制分析
        4.4.2 安全信号显示价值分析
        4.4.3 安全信号的市场交易基础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治理策略
    5.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职责
        5.1.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失灵”
        5.1.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职责
        5.1.3 网络安全的有效供给
    5.2 政府对自主创新网络安全企业的产业支撑分析
        5.2.1 我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建设存在的短板
        5.2.2 政府支撑产业发展的投资博弈模型
        5.2.3 政府支撑产业发展的策略优化
    5.3 网络安全漏洞的政府治理
        5.3.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公共投资机制
        5.3.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损失的财政补贴
        5.3.3 政府对网络安全服务商的政策规制
        5.3.4 政府对网络漏洞信息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化网络安全治理的政策建议
    6.1 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机制
        6.1.1 把握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形成机理
        6.1.2 警惕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负面价值
        6.1.3 夯实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实践基础
    6.2 加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规制
        6.2.1 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法规
        6.2.2 创新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技术模式
        6.2.3 搭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产业联盟
    6.3 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管理策略
        6.3.1 加强网络企业安全评估
        6.3.2 落实网络安全行为管理
        6.3.3 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管理
    6.4 推进网络安全漏洞的协同治理
        6.4.1 搞好顶层设计,确保集中统一
        6.4.2 搞好职责分配,确保定位准确
        6.4.3 搞好军民融合,确保协同高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信息安全教学”对分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范小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D]. 孔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3]复杂网安系统测试环境自动构建技术研究与实现[D]. 钱东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蔡跃.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区间矩阵修正方法的信息系统安全态势评估研究[D]. 张旭高.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6]T市基层政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基于HTP模型分析视角[D]. 周田.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 王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9]B公司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分析及优化[D]. 王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7)
  • [10]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 张帆.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