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絮凝剂sd-1的应用性能研究

高效絮凝剂sd-1的应用性能研究

一、高效絮凝剂sd-1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云[1](2021)在《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eMIVM)在聚电解质体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聚电解质在水处理、食品加工和颜料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各种表面活性剂、离子交换树脂、溶胶等都与聚电解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反渗透、超过滤和其它一些膜分离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功能膜,也都是聚电解质。因此,聚电解质溶液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背景。聚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模型对于上述工业应用至关重要。目前许多热力学模型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如Manning极限定律。但是也存在诸如模型的理论基础薄弱、模型的经验性较强、预测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引入一种理论基础好、模型参数少且具有一定预测能力的热力学模型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e MIVM)应用到聚电解质体系的计算当中,分别计算了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等聚阴离子体系的活度系数和渗透系数;计算了含钠或氯离子的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渗透系数和活度系数;计算了谷氨酸钠、天冬氨酸镁等生物化学类聚合物体系的活度系数和渗透系数;预测了几个重要的聚电解质多元系。同时,将计算结果和电解质NRTL方程(e NRTL)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在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等聚阴离子体系中,e MIVM拟合的总的平均偏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0718、12.26%,0.0602、6.59%,0.0669、5.32%,0.0411、3.69%,0.2392、61.29%,0.0825、7.65%;e NRTL拟合的总的平均偏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0748、12.59%,0.0707、7.28%,0.0681、5.69%,0.0497、4.39%,0.2394、65.82%,0.0967、9.09%。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在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等聚阴离子体系中,e MIVM的拟合结果要优于e NRTL,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验值。(2)在含钠或氯离子的表面活性剂体系中,e MIVM拟合的总的平均偏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0275、3.27%,0.0594、13.19%;e NRTL拟合的总的平均偏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0447、5.13%,0.0606、13.95%。通过计算不难发现,e MIVM在二组分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的计算依然比e NRTL有优势,计算的结果更为准确。(3)在谷氨酸钠等生物化学聚合物体系中,e MIVM和e NRTL方程拟合的总的平均偏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0813、6.89%,0.0831、7.05%。从计算的偏差和相对误差来看,e MIVM的计算结果要好于e NRTL,计算的结果相对更为准确。(4)通过二元系拟合的参数进行了三元系活度系数和渗透系数的预测,同时与Manning极限定律进行了比较。e MIVM、e NRTL和Manning极限定律预测的总的平均偏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6472、68.98%,1.3602、4.425e+03,0.2877、39.18%。通过比较发现,e MIVM和Manning极限定律的预测结果在同一数量级,但是偏差和相对误差相比于Manning极限定律而言大了一倍左右。e MIVM和e NRTL相比较而言,e NRTL预测的偏差则比e MIVM大了一倍,相对误差大了近两个数量级。因此,e MIVM具备一定的预测三元系的能力。尽管如此,局部组成模型e MIVM和e NRTL相较于Manning极限定律来说,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聚合物本身的特点进行模型的改进。上述研究结果为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在聚电解质体系中的初步应用,将为聚电解质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热力学数据。

法丽扎[2](2019)在《厂级净水系统的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来水生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来水水质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对净水生产的自动化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在山西某新建净水厂的工程需求基础上,结合净水处理工艺,完成了净水厂生产运行的分布式自动控制及实时监测系统设计,开发了基于WinCC的全厂生产运行监控的管理层集中监控系统,包括硬件电路搭建、软件系统开发及通信连接配置。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制定了系统的总体控制方案,研究了关键工艺控制算法。研究了絮凝剂投加量与原水浊度、pH及流量的关系,建立基于相似水厂运行数据的絮凝剂投加量数学模型。在VC环境下,设计基于现场数据周期性自运算优化投加量的控制程序。并针对混凝工艺大时滞的特点,引入沉淀池出水浊度作为反馈,构成复合环控制系统,根据出水浊度实际情况,使用模糊PID控制调整参数,完成投加量的在线控制。(2根据工艺要求,编写了各控制单元的控制程序。使用7台西门子CPU315-2PN/DP作为控制层工作站,依据各工艺生产的控制要求,利用TIA Protal V14软件编写了各PLC控制程序及HMI界面,完成了絮凝沉淀车间、滤池及反冲洗车间与加氯加药车间内各设备的操控和整个工艺生产的协调运行控制,实现了各工艺参数采集,并及时对其调节,从而保证净水处理的质量。(3)设计了适用于该厂级净水系统生产运行的监测系统。采用WinCC组态软件设计了由主界面、员工管理系统、参数设置系统、操作记录系统、报警记录系统以及各工艺流程监控界面组成的上位机监控系统,能够动态显示各工艺生产过程、各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各参数趋势曲线,具有丰富的界面功能。建立员工管理数据库、生产运行数据库、故障及报警数据库,完成各个环节工艺参数的实时调节、记录、存档及管理。(4)采用环形以太网构建通信网络,完成各PLC控制站与管理层监控系统的数据通信。使用分时通信方法,实现了链路冗余,解决了数据流量大,网络拥堵和通信延时等问题,具有可靠性高、交换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该厂级净水系统在整体结构上,硬件配置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且组网方便,在完成厂家要求的控制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厂的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生产强度并有效保障供水的可靠性和水质安全性。

程宇[3](2017)在《混凝-吸附工艺对养猪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规模化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日益增多的养猪废水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农业污染源之一,未经处理的污水对周边地区的水体、大气、土壤产生了严重污染,对居民健康也造成了显着危害。规模化猪场废水常用厌氧工艺进行处理,但厌氧处理具有水力停留时间长、构筑物容积大、初期投资成本高和氨氮去除效果差等缺点。本论文选用无机、有机絮凝剂复配的混凝工艺和沸石材料吸附的联合物理工艺对养猪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其对养猪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所选的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硅酸铝铁(PSAF)等4种无机絮凝剂,以及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和非离子聚丙烯酰胺(NPAM)等3种有机絮凝剂对养猪废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浊度、COD和TP去除效果较好,而NH3-N和TN去除较差。通过比对筛选得到了最适宜的无机和有机絮凝剂分别为PAFC和CPAM,在处理1 L的养猪废水时,100 g/L的PAFC最佳投加量为11mL,2 g/L的CPAM投加量为5 mL。在pH为5时,混凝出水最为澄清,浊度和COD的去除率最高,但调节pH至5耗酸较多,且TP在酸性条件去除较差;在原水pH下,出水浊度、COD去除稍差,但TP去除效果大幅提高,更为经济适用。无机絮凝剂在静置15 min左右后沉降达到稳定,有机絮凝剂静置5 min左右沉降稳定。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PAFC在烧杯试验的最佳水力条件为:混合阶段搅拌30 s,搅拌速度350 r/min,反应阶段搅拌20min,搅拌速度40 r/min;CPAM最佳水力条件为:混合阶段搅拌30 s,搅拌速度350r/min,反应阶段搅拌30 min,搅拌速度60 r/min。在用无机、有机絮凝剂复配混凝处理养猪废水时,应先投加无机絮凝剂PAFC后投加有机絮凝剂CPAM,且保持6090 s的间隔时间。无机、有机絮凝剂复配最佳的使用条件为:100 g/L的PAFC投加8 mL,2 g/L的CPAM投加3.5 mL,静置沉淀5 min。在最优混凝条件下,污水浊度、COD和TP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9.39%、84.85%和89.93%,但NH3-N和TN去除效果不理想。文中比对了2种天然沸石(FS1和FS2)对NH4Cl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效果,选取了较优的颗粒沸石(FS2KL)合成了一种脱氮除磷填料(FS2TL)。4种材料对模拟废水氨氮的等温吸附特征均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曲线,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3.95 mg/g、13.98 mg/g、9.94 mg/g和8.02 mg/g。材料对氨氮的动力学过程均呈现出“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特点,其中FS1、FS2、FS2KL的动力学曲线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更好,而FS2TL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pH在57时,材料氨氮吸附量受pH影响不大,pH超过7后,吸附量略微下降,pH从8增加到9,吸附量明显降低。废水氨氮去除率均随着沸石材料投加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快速增高后逐渐稳定的趋势,单位质量沸石的氨氮吸附量则是随投加量的增加而快速降低,下降速度逐渐放缓。4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量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表明其对氨氮的吸附均为吸热反应。填料FS2TL对混凝出水氨氮的饱和吸附量为5.71 mg/g,明显小于模拟配水氨氮的饱和吸附量8.02 mg/g。在采用FS2TL动态吸附处理混凝出水时,吸附柱对污水中NH3-N、TN和TP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对COD吸附效果不佳。随着进水流速增大,污水在柱层中停留时间减少,吸附柱穿透和饱和时间点提前;随着填料柱层高度增加,吸附剂质量增加,柱层停留时间随之延长,吸附柱穿透和饱和速度减慢。因此,适当减小进水流量或增加柱层高度,可以有效提高吸附柱对NH3-N、TN、TP、COD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田亚莉[4](2015)在《川渝地区页岩气压裂配套工作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页岩储层增产改造成为其主要手段,目前川渝地区页岩气改造已逐步趋于水平井组“工厂化”压裂模式。但工业化的开采,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和产值上的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页岩气压裂施工规模大,施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用水,尤其是压裂完井环节,用水量达到整体用水量的90%之多,用水量基本都达到了几十万方计。在此基础上,又由于川渝地区页岩气井大部处于丘陵地带,更凸显了采水、供水、储水、富余液体处理和返排液处理等多个方面的难题。所以,在川渝地区的页岩气开发上,不仅仅要考虑提高“工厂化”压裂的施工效果,更要着重考虑如何通过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提高开采过程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不仅优化了施工工艺,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对川渝地区脆弱的水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川渝地区页岩气开发现状深入的调研分析,结合分析国外的页岩气压裂技术手段,从如何解决川渝地区页岩气工厂化压裂的水资源难题着手,展开了连续混配压裂液及配套工艺、页岩气用降阻剂及滑溜水两大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分析。通过对连续混配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连续混配工作液及现场施工工艺技术,实现了页岩气施工现场实时配液。该技术扩大了可利用的水资源范围、减少了现场液罐使用量、避免了压裂液存储风险、减少了压裂液富余量、简化了工作流程,达到既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本文中提出的降阻剂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页岩气滑溜水工作液体系,也具有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特点。目前研究出的这套以反相乳液降阻剂为主剂的页岩气用滑溜水工作液体系具有溶解速率快、降阻效果好、耐剪切、现场使用简单、可重复利用、伤害低的效果。该滑溜水工作液体系已经建立产品工业化生产并在页岩气井成功推广应用。

李静[5](2014)在《电化学处理及其组合技术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的重要副产物。据统计,目前我国污泥年产生量高达3000万t(以含水率80%计)。由于脱水困难,导致处置成本高。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已成为污泥处理的首要问题。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电化学技术及其与絮凝剂、压力、超声、电解质等联合作用对污泥脱水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电化学氧化参数的优化:以毛细吸水时间(CST)及泥饼含固率(DS)作为污泥脱水性能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电压、极板间距、处理时间、插入深度等4个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大小顺序为:电压>极板间距>处理时间>插入深度。最优条件为电压20V,极板间距2cm,处理时间20min,插入深度6cm,与原污泥相比,此时污泥CST下降19.6%,DS上升5.85%。(2)电渗透参数的优化:以泥饼含固率作为衡量污泥脱水效果的指标,采用响应面法进行污泥电渗透脱水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初始污泥含固率为8.58%,初始电压梯度为20.88V/cm,初始污泥厚度为2.25cm,此条件下得到的污泥含固率为48.82%(预测值为48.45%)。实验值与预测值的相对偏差为0.7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达到显着水平,在研究区域(初始污泥含固率:5%-10%、初始电压梯度12-30V/cm、初始污泥厚度:1cm-2.5cm)内拟合较好,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3)研究电场作用耦合不同技术对污泥脱水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电解质(NaCl、CaCl2、Na2SO4、NaHCO3),对污泥脱水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发现适量投加可以增加污泥的电导率,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过量的添加将会减少污泥的脱水效果。几种不同的电解质中,添加NaCl、CaCl2的效果优于添加Na2SO4和NaHCO3。电解质NaCl和CaCl2相比,选择CaCl2的效果较好。②不同压力(10Kpa、20Kpa、30Kpa、40Kpa)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压力可以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10Kpa、20Kpa、30Kpa、40Kpa条件下,污泥的脱水性能分别提高了27.4%、35.0%、46.8%、38.6%。因此,施加的压力控制在30KPa。③添加不同的絮凝剂(NPAM、CPAM),。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PAM后,污泥脱水性能最大提高了23.6%,而添加NPAM后的污泥脱水性能最大提高了20.3%。添加CPAM600/DS=0.5%、CPAM900/DS=0.3%、CPAM1200/DS=0.25%时,污泥脱水性能分别提高了23.6%、21.4%、19.8%。④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研究其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可以破碎污泥颗粒,释放污泥内部的水分。超声强度为12W、24W、36W、48W,污泥的脱水性能分别提高了6.4%、11.9%、14.6%、9.8%。(4)利用TIESSER法研究电渗透处理污泥脱水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①经过电渗透处理后,污泥中重金属含量降低,Zn、Cu、Pb的去除率分别为64.35%、57.61%、43.03%。②电渗透处理使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发生变化,由稳定态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向不稳定的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以及Fe/O结合态态转化。Zn在污泥中主要以不稳定态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Fe/O结合态存在,其迁移性较强,Cu和Pb在污泥中主要以稳定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存在,迁移性较差。

苏翠翠[6](2014)在《赤泥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工艺条件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广西某铝厂的拜耳法赤泥为主要原料,在一定温度下用盐酸浸出赤泥中的铁、铝,继而加入稳定剂、氧化剂进行水解聚合,并加入碱化剂调节其碱化度,制得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分析研究了聚合氯化铝铁在酸溶和水解聚合阶段的制备工艺条件和形貌特征,并分析比较了自制聚合氯化铝铁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絮凝性能。实验结论如下:(1)在盐酸浸出赤泥中铁、铝的工艺阶段,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赤泥是否焙烧及焙烧温度对铁、铝的浸出率影响不大,酸浸工艺条件中浸出率影响因子大小依次为盐酸浓度>反应时间>液固比>反应温度;盐酸浸出赤泥中铁、铝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盐酸浓度为9mol/L、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液固比7:1,反应时间2h。此时铁、铝浸出率最大,分别为96.13%和30.69%。通过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经过盐酸浸出,赤泥可溶性金属盐被大量溶出,赤铁矿矿物相已基本消失,赤泥的微观形貌由团粒状转变为层架状结构。(2)在水解聚合工艺阶段,氧化剂的使用会更有利于铁的水解聚合,适用氧化法工艺,且先加入稳定剂、再加入氧化剂的工艺流程更有利于制备出高稳定性的聚合氯化铝铁。利用高岭土悬浊液对产品进行混凝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Fe为0.08,[H2O2]/[Fe2+]为1.2的双氧水溶液作为氧化剂,碱化度为1.4,陈化时间10天。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聚合氯化铝铁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浊度去除率可达到95.4%。(3)通过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聚合氯化铝铁中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P/Fe的增大能显着的增强聚合氯化铝铁的稳定性;改变[H2O2]/[Fe2+]对聚铁溶液中铁的形态分布影响较小;碱化度大于1.4时会增强中聚态的Feb向高聚态Fec的转化趋势,降低聚合氯化铝铁稳定性及絮凝效能;产品的性能在20天内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游离态Fea和中聚态Feb形态随着时间慢慢向高聚态Fec方向转化,絮凝性能降低。(4)将自制絮凝剂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暴雨洪水、湖塘废水和木薯淀粉废水。实验表明,自制絮凝剂对于浊度较大的暴雨洪水浊度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对于浊度较小的木薯淀粉废水、湖塘废水、生活污水浊度去除率仍可达到90%以上,与市售絮凝剂PAC、氯化铁絮凝效果相当:对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可达到50%以上,和氯化铁对COD的去除效果相当,略低于絮凝剂PAC对污水COD的去除效果。

邹军华[7](2013)在《锦州油田注聚采出液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驱作为抑制产量递减速度,增加最终采收率的一项重要三次采油技术,目前在我国的陆地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海洋石油开采受其局限性的影响,聚合物驱油技术起步较晚,但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锦州9-3油矿作为国内海上油田的试点,在2007年率先开展应用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经过几年的聚合物驱油实践,该技术在保持地层能量,降低产量递减及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方面效果显着,增油效果良好。在取得良好的驱油效果的同时,也给现场油水处理流程带来巨大冲击,与水驱采出液相比,聚合物驱采出液中残余聚合物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处理过程中油水相的粘度,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油水分离的难度,仅仅利用常规的生产污水处理流程来处理三次采油的污水,水质很难达到回注要求。目前锦州9-3油田正面临着采出液处理过程中原油乳化严重、油水分离界面不清、含油污水处理和原油脱水困难等情况。针对油田实际现场情况,现场开展了涉及流程改造和药剂换型等大量应对工作,各关联单位和油矿共同配合,开展了针对含聚合物采出液原油破乳脱水方面的研究。摸索出了聚合物大量产出条件下的设备管理经验,研制出多种聚合物产出液处理剂,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中试,效果良好。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含聚产出液的性质和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1)分析含聚采出液可能的影响因素,获取了不同聚合物浓度下采出液的粘度、原油脱水能力、过滤能力等参数的变化,为聚合物返出浓度控制提供了依据。(2)分析了锦州9-3油田聚合物产出液的元素组成比例及油相组分含量,为化学药剂合成提供了方向。(3)为生产现场处理含聚产出液提供了设备管理经验,有利于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4)根据化学药剂室内试验及现场中试结果选定了适合于锦州9-3油矿注聚返出液的处理药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效果,为含聚采出液的处理提供了

李春玲[8](2014)在《利用污泥制备生物絮凝剂的方法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环境标准要求的提高,污泥传统处理方法的弊端逐渐显露。因此,污泥“资源化”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解决目前污泥处置问题的有效途径。污泥主要由分布于胞内和胞外的蛋白质和多糖等有机物组成,传统发酵法制备的生物絮凝剂中起絮凝活性的物质主要为菌体发酵培养过程中分泌到胞外的多糖和蛋白质。本文将污泥作为制备生物絮凝剂的原材料,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也为生物絮凝剂的制备方法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在研究不同污泥水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方法水解产物的絮凝活性,确定了絮凝剂的制备方法。进一步考察所制备絮凝剂的活性及理化性质,探讨絮凝剂的作用机理,评价副产品的吸附性能。论文取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1)采用超声技术水解污泥,研究不同超声因子对污泥水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声能密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水解效果显着增加,但能效利用率有所降低;声能密度和作用时间对水解效率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2294和0.2893,输入的超声能量(声能密度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相同时,小声能密度,长作用时间更有利于污泥的水解。(2)进一步采用超声与碱耦合技术水解污泥,结果显示污泥的水解程度显着增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以污泥COD溶出率为因变量的污泥水解的动力学模型。自变量pH、声能密度、声强和污泥浓度的影响因子分别为2.1109、1.3933、0.8145和0,其对污泥水解程度的影响顺序为:pH>声能密度>声强>污泥浓度,这一结论为采用碱法水解污泥提供了理论依据。(3)考察不同水解条件下水解产物的絮凝活性,碱解产物的絮凝活性最大,超声与碱耦合水解产物次之,单独超声作用下的絮凝活性最小。最终将水解温度70℃,水解时间30min,碱的投加量1.75g/gTS(TS代表污泥干基)下的水解产物定义为絮凝剂FM-1。(4)采用正交实验研究絮凝剂FM-1的絮凝活性,对高岭土悬浊液(浓度为5g/L)的最佳絮凝率为98.8%。絮凝活性分布结果显示,絮凝剂FM-1中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液相之中,FM-1的储存稳定性较差,因此将FM-1进行离心,离心上清液称作絮凝剂FM-2。絮凝剂FM-2对高岭土悬浊液(浓度为5g/L)的最佳絮凝率为99.2%,与FM-1相比,FM-2的储存稳定性增强。经过高温热处理之后,FM-2仍保持了较好的絮凝活性,其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70.3%和21.6%。红外光谱分析表明,FM-2中可能含有羟基(-OH)、氨基(-NH-)、酯基(-COOC-)等官能团。扫描电镜显示,其几何外观近似于圆形,颗粒大小相对较为均一,而且颗粒之间相互交织,相互黏附。对高岭土颗粒的絮凝,主要为“压缩双电层”和“吸附架桥”作用。(5)考察絮凝剂FM-2的污水净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对直接翠兰染料废水的脱色率为99.3%,酸性条件下FM-2的官能团被“质子化”后带正电荷,根据静电理论,有利于阴离子型染料废水的脱色。对于具有一定浊度的淀粉废水,其最佳絮凝率为75.2%。对于实际生活废水,最大絮凝率为97.7%。FM-2还可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对于水中硒和铅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对汞、砷和镉也有不同程度的去除效果。(6)制备絮凝剂FM-2时产生副产品AM-1,其主要组成为污泥水解后的细胞碎片,呈粉末状,颗粒较细,即未经任何处理的干污泥相比其比表面积增大,而且可能含有较多的官能团,能够提供众多的吸附位点,可以作为生物吸附剂。对于初始浓度为10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除了强酸性pH=2外,在3<pH≤11的范围内,平衡吸附量均大于100mg/g。AM-1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吻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1/n=0.32,属于易吸附范畴。

章燕琴,许红梅,祝贺,石鑫,王小雪,龙家杰[9](2012)在《水溶液中活性染料的紫外光降解脱色》文中认为以低压紫外汞灯为光源,在无光催化剂及促进剂条件下,探讨紫外光对通氧水溶液中活性染料的光降解脱色特性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结构类型活性染料的紫外光脱色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溶液pH值、染料浓度、光照时间及母体结构类型对活性黄X-R染料溶液的脱色率有较大影响;染料的光降解脱色率随溶液pH值增大而降低,酸性条件有助于染料母体结构的降解消色;活性黄X-R染料的光降解脱色率随其质量浓度增加(50 mg/L增大到120 mg/L),呈线性降低;染料的光降解脱色速率在起始阶段较快,并随一定范围内处理时间的延长,其脱色率增大;染料结构类型中,以偶氮芳环类和偶氮杂环类为母体的染料容易被紫外光直接降解脱色,但偶氮类母体中引入中心金属离子Cu(Ⅱ)后,其降解脱色率显着降低。染料重氮组分及/或偶合组分中取代基越复杂,基团越多,其光降解脱色性越差,而染料活性基则对光降解脱色影响较小。

李爽[10](2012)在《海水预处理及脱硼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工业的发展,人类对淡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海水是水资源中最丰富、供应最稳定的水源,开发利用海水势在必行。目前,主要的海水淡化工艺仍是反渗透法,反渗透膜对进水水质的要求较高,海水若未经预处理直接进入反渗透装置,会造成严重的膜污染,所以在海水淡化前对海水进行预处理十分必要。由于海水中含有过量的硼,它对动植物及人体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灌溉水中硼含量不高于1mg/L,饮用水中硼含量不超过0.3mg/L,因此,海水脱硼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采用碱化絮凝法对渤海海水进行脱硼预处理,考察了碱化剂、絮凝剂种类、pH值、温度、絮凝剂用量、慢搅时间和静沉时间对脱硼效果的影响,并分别对碱化剂、铝系和铁系絮凝剂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碱化剂为NaOH,脱硼率达到79.9%,进行正交实验后得到的脱硼率为81.0%,余硼含量为0.96mg/L。采用絮凝剂脱硼时,铝系絮凝剂聚硅酸氯化铝镁(PACSM)效果最佳,脱硼率为86.8%,正交实验得到的脱硼率为87.5%,余硼含量为0.63mg/L;最佳的铁系絮凝剂—聚硅酸铝铁(PAFCS)得到的脱硼率为92.7%,正交实验后的最佳脱硼率为93.6%,余硼含量达到0.32mg/L。此外,探讨了碱化絮凝过程中的中间产物Mg(OH)2对硼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Mg(OH)2对硼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以及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此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低温有利于Mg(OH)2对海水中硼的吸附。

二、高效絮凝剂sd-1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絮凝剂sd-1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eMIVM)在聚电解质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聚电解质的定义及特点
        1.1.2 聚电解质的结构及分类
        1.1.3 聚电解质的应用
    1.2 活度及活度系数
    1.3 聚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模型的重要性及其分类
        1.3.1 晶胞模型
        1.3.2 Manning极限定律
        1.3.3 Nagvekar和 Danner的 NRTL方程
        1.3.4 Pessoa改进的Pitzer模型
        1.3.5 聚电解质NRTL方程
        1.3.6 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
        1.3.7 电解质NRTL方程
    1.4 电解质溶液基本理论与聚电解质溶液的关系
        1.4.1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
        1.4.2 电解质溶液的渗透系数
        1.4.3 电解质溶液的平均活度系数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模型参数的求解方法
    2.1 牛顿法
    2.2 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的牛顿迭代公式
        2.2.1 渗透系数
        2.2.2 活度系数
    2.3 高斯牛顿法
    2.4 列文伯格-马夸特算法(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2.5 部分体系验算数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电解质-二组分体系
    3.1 引言
    3.2 应用
        3.2.1 絮凝剂
        3.2.2 分散剂
        3.2.3 生物医药领域
    3.3 热力学计算对比研究
        3.3.1 eMIVM和 eNRTL方程
        3.3.2 粒子的摩尔体积
    3.4 模型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表面活性剂-二组分体系
    4.1 引言
    4.2 表面活性剂热力学模型的分类
        4.2.1 相分离模型
        4.2.2 质量作用模型
        4.2.3 正规溶液模型
        4.2.4 Margules模型
        4.2.5 Chen-NRTL方程
    4.3 热力学计算对比研究
        4.3.1 eMIVM和 eNRTL方程
        4.3.2 粒子的摩尔体积
    4.4 模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化学类聚合物-二组分体系
    5.1 引言
    5.2 热力学计算对比研究
        5.2.1 eMIVM和 eNRTL方程
        5.2.2 粒子的摩尔体积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组分体系
    6.1 引言
    6.2 三组分体系热力学计算公式
        6.2.1 eNRTL多组分计算公式
        6.2.2 eMIVM多组分计算公式
        6.2.3 Manning极限定律多组分计算公式
    6.3 热力学计算对比研究
        6.3.1 eMIVM和 eNRTL计算时所用参数
        6.3.2 eMIVM、eNRTL及 Manning对比
        6.3.3 Manning和 Gueron模型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研究生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及所获荣誉
    附录C 本文所使用的主要MATLAB程序
        一、eMIVM调参数程序
        (1)活度系数
        (2)渗透系数
        二、eNRTL调参数程序
        (1)活度系数
        (2)渗透系数
        三、eMIVM三元系计算程序
        (1)活度系数
        (2)渗透系数
        四、eNRTL三元系计算程序
        (1)活度系数
        (2)渗透系数

(2)厂级净水系统的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净水处理工艺现状
        1.2.2 水处理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2.3 工业以太网的特点与研究现状
        1.2.4 净水絮凝剂投加量控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厂级净水系统控制方案及控制策略
    2.1 厂级净水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2.1.1 控制系统总体架构
        2.1.2 工艺控制流程
    2.2 控制系统关键工艺参数控制算法
        2.2.1 絮凝剂投加量影响因素及数学模型建立
        2.2.2 投加量周期性自运算程序
        2.2.3 絮凝剂投加量模糊PID控制算法
    2.3 本章小结
3 各控制单元监控系统设计
    3.1 控制器选型及监控系统总架构设计
        3.1.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选型
        3.1.2 监控系统开发环境及总架构设计
    3.2 絮凝沉淀单元控制系统设计
    3.3 滤池及反冲洗单元控制系统设计
        3.3.1 滤池子站控制系统设计
        3.3.2 反冲洗控制系统设计
    3.4 加氯加药单元控制系统设计
    3.5 净水监控系统设计
        3.5.1 主界面
        3.5.2 总工艺流程监控界面设计
        3.5.3 员工管理系统设计
        3.5.4 报警记录系统设计
        3.5.5 参数设置及操作记录系统设计
        3.5.6 数据归档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厂级净水系统网络通信与调试
    4.1 厂级净水系统总体网络架构
    4.2 WinCC以太网通信组态实现
        4.2.1 WinCC通信基础
        4.2.2 WinCC以太网通信设计
    4.3 PLC通信设计
    4.4 系统调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建立数学模型的相似水厂运行数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混凝-吸附工艺对养猪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1.2 我国养殖污水污染概况
        1.2.1 养殖污水的来源与特点
        1.2.2 养殖污水对环境的危害
    1.3 国内外养猪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4 混凝强化固液分离
        1.4.1 固液分离的意义
        1.4.2 混凝机理和絮凝剂种类
        1.4.3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1.5 沸石吸附处理废水
        1.5.1 沸石简介
        1.5.2 沸石处理废水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分析指标和方法
    2.3 实验主要设备仪器
3 絮凝剂的筛选及最佳反应条件的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2 初始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3 静置沉淀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2.4 水力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3 小结
4 絮凝剂复配使用对养猪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絮凝剂投加顺序和间隔时间的影响
        4.1.2 无机、有机絮凝剂复配正交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絮凝剂投加顺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2.2 絮凝剂投加间隔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2.3 絮凝剂复配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2.4 絮凝剂复配最佳反应条件
        4.2.5 重现性试验
    4.3 小结
5 沸石材料对高浓度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
    5.1 实验方法
        5.1.1 沸石材料对氨氮的等温吸附
        5.1.2 沸石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
        5.1.3 沸石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影响因素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沸石材料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特性
        5.2.2 沸石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5.2.3 沸石材料对氨氮吸附影响因素的研究
    5.3 小结
6 合成填料对混凝出水的吸附处理效果研究
    6.1 实验方法
        6.1.1 合成填料对混凝出水氨氮的静态吸附
        6.1.2 合成填料对混凝出水的动态吸附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合成填料对混凝出水氨氮的静态吸附效果
        6.2.2 合成填料对混凝出水的动态吸附效果
    6.3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川渝地区页岩气压裂配套工作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北美页岩气压裂现状
        1.2.2 国内页岩气压裂现状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川渝地区页岩气压裂现状
    2.1 川渝地区页岩气藏压裂概况
        2.1.1 储层概况
        2.1.2 改造模式
        2.1.3 作液体系
    2.2 川渝地区页岩气“工厂化”压裂工艺
    2.3 川渝地区页岩气“工厂化”施工组织
        2.3.1 工厂化作业组织流程
        2.3.2 工厂化作业地面配套
    2.4 下步发展趋势
第3章 连续混配压裂液及工艺研究
    3.1 连续混配压裂液的研究
        3.1.1 主剂筛选
        3.1.2 筛选结果
    3.2 连续混配压裂液体系综合性能评价
        3.2.1 连续混配工艺压裂液实验方法及建立的依据
        3.2.2 中、高温压裂液体系基础配方组成
        3.2.3 连续混配压裂液体系综合性能评价
    3.3 连续混配工艺研究
        3.3.1 现场配液方案
        3.3.2 不同排量下添加剂注入量及注入方式
    3.4 研究成果
第4章 页岩气用降阻剂及滑溜水的研究
    4.1 页岩气用降阻剂的研究
        4.1.1 反相乳液降阻剂合成研究
        4.1.2 页岩气用降阻剂的工业化生产
    4.2 页岩气用滑溜水的研究
    4.3 研究成果
第5章 现场应用和效果分析
    5.1 连续混配工艺及压裂液现场应用
        5.1.1 HC001-79井组现场应用
        5.1.2 QL14井组现场应用
        5.1.3 YS108-H3井组现场应用
    5.2 页岩气用滑溜水现场应用
        5.2.1 壳牌区块
        5.2.2 CL区块
    5.3 现场应用情况分析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电化学处理及其组合技术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污泥的来源
    1.2 污泥成分及分类
    1.3 污泥处理处置
    1.4 污泥脱水预处理方法
    1.5 电化学在污泥脱水中应用
    1.6 存在问题
    1.7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测试项目及方法
        2.3.1 毛细吸水时间的测定
        2.3.2 泥饼含固率的测定
        2.3.3 其他参数
第三章 电化学氧化污泥脱水参数的优化及耦合技术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污泥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对照实验
        3.2.2 正交实验确定影响因素主次
        3.2.3 对污泥脱水性能优化研究
        3.2.4 电化学氧化与电解质 NaCl 联合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
        3.2.5 电化学与表面活性剂联合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渗透对污泥脱水参数的优化
    4.1 实验准备
        4.1.1 供试污泥
        4.1.2 实验装置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采用单因素法研究电渗透初始参数
        4.2.2 响应面法优化各因素及确定因素间交互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渗透及其联合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泥样
        5.1.2 实验装置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电渗透与电解质联合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
        5.2.2 电渗透与压力联合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
        5.2.3 电渗透与絮凝剂联合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
        5.2.4 电渗透与超声联合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
        5.2.5 电渗透与多种预处理方法联合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渗透作用下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变化特征
    6.1 实验准备
        6.1.1 实验泥样
        6.1.2 实验装置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污泥 pH 变化
        6.2.2 电渗透处理前后污泥中重金属总量测定
        6.2.3 电渗透后污泥中重金属形态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论文

(6)赤泥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工艺条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絮凝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1.3 絮凝过程作用机理
    1.2 聚合氯化铁的发展现状
        1.2.1 以三氯化铁为原料制备聚合氯化铁
        1.2.2 以氯化亚铁为原料制备聚合氯化铁
    1.3 聚合氯化铁制备过程理论研究进展
        1.3.1 以氯化铁为原料碱化法制聚合氯化铁的研究
        1.3.2 碱化法制高浓度PFC中铁的形态研究
        1.3.3 碱化法制备聚合氯化铁的电动特性及其混凝机理研究
        1.3.4 以亚铁氧化法制备聚合氯化铁的研究
    1.4 聚合氯化铁在处理实际废水中的应用研究
        1.4.1 PFC在在处理制药废水中的实际应用
        1.4.2 PFC在处理高浓度镀锡废水中的实际应用
        1.4.3 PFC在处理冷轧综合废水中的实际应用
        1.4.4 PFC在处理造纸废水中的实际应用
        1.4.5 PFC在处理淀粉废水中的实际应用
    1.5 赤泥的研究应用现状
        1.5.1 赤泥概述
        1.5.2 赤泥利用现状
    1.6 选题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选题来源及意义
        1.6.2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原理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2.1.1 聚合氯化铝铁制备实验装置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聚合氯化铝铁的制备原理
        2.2.2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研究技术路线
    2.3 性能及形态表征方法
        2.3.1 模拟高岭土悬浊液去浊实验
        2.3.2 氧化铁含量的测定
        2.3.3 氧化铝含量的测定
        2.3.4 碱化度测定
        2.3.5 聚合物中铁的形态表征
        2.3.6 扫描电镜分析
        2.3.7 X-射线衍射分析
        2.3.8 聚合氯化铝铁的实际废水应用研究
第三章 盐酸浸出赤泥中铁、铝的工艺条件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方法
    3.2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讨论
        3.2.1 赤泥焙烧温度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3.2.2 盐酸浓度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3.2.3 液固比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3.2.5 反应时间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3.3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及讨论
    3.4 表征结果分析
        3.4.1 扫描电镜分析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5 盐酸浸出赤泥中铁的动力学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氯化铝铁制备工艺及铁形态研究
    4.1 聚合氯化铝铁制备工艺流程研究
        4.1.1 碱化法
        4.1.2 氧化法
        4.1.3 稳定剂添加顺序的确定
    4.2 聚合氯化铝铁制备工艺条件研究
        4.2.1 不同稳定剂的量对聚合氯化铝铁性能及铁形态分布影响
        4.2.2 不同氧化剂的量对聚合氯化铝铁性能及铁形态分布影响
        4.2.3 不同碱化度对聚合氯化铝铁性能及铁形态分布影响
        4.2.4 不同陈化时间对聚合氯化铝铁性能及铁形态分布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制聚合氯化铝铁的应用研究
    5.1 实验用水水质分析
    5.2 实验用絮凝剂
    5.3 实验内容
        5.3.1 投加量(D)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3.2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3.3 沉降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4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5.4.1 木薯淀粉废水絮凝实验的研究
        5.4.2 暴雨洪水絮凝实验的研究
        5.4.3 湖塘废水絮凝实验的研究
        5.4.4 生活污水絮凝实验的研究
        5.4.5 沉降时间对自制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5.5 自制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及展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盐酸浸出赤泥中铁的工艺条件
        6.1.2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工艺条件
        6.1.3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中铁形态分布的研究
        6.1.4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实际应用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锦州油田注聚采出液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聚驱采油技术现状及采出液特点
        1.2.1 聚驱采油技术现状
        1.2.2 聚合物驱油采出液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锦州9-3油田注聚采出液处理现状
    2.1 锦州9-3油田油水处理流程
    2.2 锦州9-3油田聚合物驱油的发展概况
        2.2.1 锦州9-3西注聚受益井聚合物产出浓度监测情况
        2.2.2 锦州9-3W注聚处理流程节点聚合物产出浓度监测情况
    2.3 锦州9-3含聚乳状液稳定机理
        2.3.1 界面张力稳定
        2.3.2 界面膜稳定
        2.3.3 双电层稳定
        2.3.4 空间稳定
        2.3.5 固体颗粒稳定
        2.3.6 液晶稳定
        2.3.7 液膜稳定
    2.4 聚合物浓度对含聚采出液处理的影响
        2.4.1 聚合物的存在对含聚采出液粘度的影响
        2.4.2 聚合物的存在对含聚采出液脱水的影响
        2.4.3 采出液中聚合物存在对污水过滤速度的影响
    2.5 锦州9-3油田注聚产出液的性质
        2.5.1 油相各组分含量
        2.5.2 各组分在含聚采出液油相中的结构表征
    2.6 JZ9-3油矿注聚产出液处理现状
3 含聚返出液处理技术室内研究
    3.1 化学药剂的合成
        3.1.1 试验药品和试验仪器
        3.1.2 合成型破乳药剂
    3.2 影响破乳效果的药剂因素
        3.2.1 类型
        3.2.2 分子结构
        3.2.3 分子量
        3.2.4 HLB
        3.2.5 分配系数
        3.2.6 扩散系数
        3.2.7 破乳剂浓度
    3.3 化学药剂的室内评选
        3.3.1 化学药剂理化评选指标
        3.3.2 化学药剂室内应用评选指标
        3.3.3 室内评选技术原理
        3.3.4 SD、NF系列破乳剂室内试验
4 含聚返出液现场处理
    4.1 源头控制和设备调整处理
    4.2 化学药剂现场中试
        4.2.1 清水剂BHQ-402现场中试
        4.2.2 破乳剂BH-60的现场中试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利用污泥制备生物絮凝剂的方法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1 污泥的产生与特点
        1.1.1 污泥的产生
        1.1.2 污泥的特点
    1.2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方法
        1.2.1 卫生填埋
        1.2.2 焚烧
        1.2.3 海洋倾倒
    1.3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概述
        1.3.1 利用污泥制备絮凝剂
        1.3.2 污泥中蛋白质利用技术
        1.3.3 污泥制生物可降解塑料技术
        1.3.4 污泥制活性炭吸附材料技术
        1.3.5 其他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1.4 污泥水解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超声波技术与污泥水解
        1.4.2 碱解技术与污泥水解
        1.4.3 超声与碱的联合应用
        1.4.4 其他污泥水解技术研究现状
    1.5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1.5.1 絮凝剂的分类
        1.5.2 生物絮凝剂的特点及分类现状
        1.5.3 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现状
        1.5.4 生物絮凝剂作为水处理剂的应用现状
        1.5.5 存在的问题
    1.6 选题的依据、目的和内容
        1.6.1 选题的依据
        1.6.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剩余污泥的水解与絮凝剂FM-1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超声波技术水解剩余污泥
        2.2.2 超声与碱耦合作用水解剩余污泥
        2.2.3 污泥水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2.4 碱法水解剩余污泥
        2.2.5 不同水解方法水解产物的絮凝活性分析与絮凝剂FM-1的制备
    2.3 小结
3 絮凝剂FM-1和絮凝剂FM-2的活性考察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絮凝剂FM-1的絮凝活性考察
        3.2.2 絮凝剂FM-1的活性分布及储存性能考察
        3.2.3 絮凝剂FM-2的絮凝活性考察
    3.3 小结
4 絮凝剂FM-2理化性质考察及絮凝机理初探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絮凝剂FM-2的热稳定性考察
        4.2.2 絮凝剂FM-2的储存稳定性考察
        4.2.3 絮凝剂FM-2的成分分析
        4.2.4 絮凝过程与Zeta电位的关系
        4.2.5 絮凝剂与高岭土颗粒之间结合键检验
        4.2.6 絮凝剂FM-2及高岭土颗粒絮凝前后形态变化的扫描电镜分析
    4.3 小结
5 絮凝剂FM-2及其副产品的应用探索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絮凝剂FM-2应用于染料废水脱色研究
        5.2.2 絮凝剂FM-2应用于淀粉废水除浊度研究
        5.2.3 絮凝剂FM-2应用于生活污水
        5.2.4 絮凝剂FM-2应用于污水中金属离子的去除
        5.2.5 絮凝剂FM-2副产品AM-1应用于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
    5.3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水溶液中活性染料的紫外光降解脱色(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试验部分
    1.1 药品与仪器
    1.2 水溶液中活性染料的光降解试验
    1.3 光降解脱色效果的测定及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溶液pH值对活性染料光降解脱色的影响
    2.2 活性染料质量浓度对光降解脱色的影响
    2.3 处理时间对活性染料光降解脱色的影响
    2.4 不同结构活性染料的光降解脱色
3 结论

(10)海水预处理及脱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水资源概述
    1.2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概述
    1.3 海水预处理必要性及工艺选择
    1.4 硼及硼化合物基础
        1.4.1 硼与硼酸的性质
        1.4.2 硼在水中的含量及存在形式
        1.4.3 硼的危害
    1.5 脱硼方法
        1.5.1 反渗透脱硼方法
        1.5.2 离子交换脱硼方法
        1.5.3 电渗析脱硼法
        1.5.4 其它脱硼方法
    1.6 絮凝理论概述
        1.6.1 DLVO理论
        1.6.2 表面双电层及ζ电位
        1.6.3 吸附电中和
        1.6.4 卷扫及网捕
        1.6.5 吸附架桥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研究意义
        1.7.3 研究内容
2 碱化法海水预处理脱硼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水样及药品
    2.2 工艺流程及实验设备
        2.2.1 工艺流程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原理及方法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内容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碱化剂的选择
        2.4.2 pH对脱硼效果的影响
        2.4.3 温度对脱硼效果的影响
        2.4.4 PAM用量对脱硼效果的影响
        2.4.5 慢搅时间对脱硼效果的影响
        2.4.6 静沉时间对脱硼效果的影响
        2.4.7 单因素下海水处理效果和硼去除效果
        2.4.8 碱化剂的优化实验
        2.4.9 验证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絮凝法海水预处理脱硼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2 实验水样及药品
        3.3.3 工艺流程图和实验装置图
    3.4 实验方法
    3.5 实验内容
    3.6 结果与讨论
        3.6.1 絮凝剂的选择
        3.6.2 pH值的选择
        3.6.3 温度的选择
        3.6.4 絮凝剂用量的选择
        3.6.5 慢搅时间的选择
        3.6.6 静沉时间的选择
        3.6.7 单因素下海水处理效果和硼去除效果
        3.6.8 絮凝剂的优化实验
        3.6.9 验证实验
    3.7 浆料的形貌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脱硼机理探讨
    4.1 碱化絮凝预处理原理
        4.1.1 碱化剂用量对pH的影响
        4.1.2 钙镁离子含量随pH的变化
        4.1.3 空白实验
    4.2 氢氧化镁对硼的吸附机理
        4.2.1 吸附动力学研究
        4.2.2 吸附热力学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 致谢
附录

四、高效絮凝剂sd-1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解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eMIVM)在聚电解质体系中的应用[D]. 李少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厂级净水系统的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设计[D]. 法丽扎.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3]混凝-吸附工艺对养猪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D]. 程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4]川渝地区页岩气压裂配套工作液技术研究[D]. 田亚莉.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3)
  • [5]电化学处理及其组合技术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D]. 李静.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
  • [6]赤泥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工艺条件及应用研究[D]. 苏翠翠. 广西大学, 2014(02)
  • [7]锦州油田注聚采出液处理方法研究[D]. 邹军华.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8]利用污泥制备生物絮凝剂的方法及性能研究[D]. 李春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水溶液中活性染料的紫外光降解脱色[J]. 章燕琴,许红梅,祝贺,石鑫,王小雪,龙家杰. 印染, 2012(22)
  • [10]海水预处理及脱硼研究[D]. 李爽.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高效絮凝剂sd-1的应用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