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及其在大小米改良中的应用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及其在大小米改良中的应用

一、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及在大黍改良中的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环[1](2020)在《菊科三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中国也是受外来生物入侵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外来生物入侵,特别是外来植物入侵已经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以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Griseb.)R.M.King et H.Rob.)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L.)Pers.)的种子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花序为实验材料,通过流式细胞种子筛选技术(FCSS)和人工控制授粉试验对这三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系统进行了研究,再结合整体透明技术和微分干涉差(DIC)显微镜观察,对它们的胚珠发育过程和花药结构进行了细胞胚胎学观察,在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胜红蓟、假臭草和一年蓬的繁殖方式,并分析了其繁殖系统与入侵性之间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FCSS结果显示胜红蓟为兼性无融合生殖,假臭草和一年蓬为不需要假受精的二倍体无融合生殖;(2)人工控制授粉试验显示胜红蓟的开放性授粉和套袋处理下的结实率都较高,分别为(88.01±1.19)%和(86.18±1.67)%,且两者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去雄处理下的结实率为(2.68±0.81)%,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之间有显着性差异,这证明胜红蓟具有高度自交亲和性且为兼性无融合生殖。假臭草的开放性授粉和套袋处理下的结实率都非常高,分别为(98.65±0.20)%和(97.73±0.35)%,且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去雄处理之后的结实率和另外两种处理方式下的结实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但结实率同样很高,为(93.58±0.38)%,这证明假臭草为高度的无融合生殖;(3)胚胎学观察结果显示,胜红蓟为兼性无融合生殖,其有性生殖胚囊的发育类型为蓼型(Polygonum type),无融合生殖胚囊的发育类型为无孢子生殖中的山柳菊型(Hieracium type);假臭草为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类型为二倍体孢子生殖中的蝶须型(Antennaria type);一年蓬为无融合生殖,胚囊的发育类型为二倍体孢子生殖中的苦荬菜型(Ixeris type)。结合FCSS、细胞胚胎学观察和人工控制授粉试验的结果得出胜红蓟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融合生殖,为兼性无融合生殖,假臭草和一年蓬均为无融合生殖。胜红蓟所具有的高度自交亲和性和兼性无融合生殖特性使其既可以在不适宜传粉的条件下进行自交繁殖或者无融合生殖,又可以在适宜传粉的条件下通过开放性授粉来保证种群的变异性以达到不断适应环境的目的,假臭草和一年蓬的无融合生殖特性使它们可以不依赖于合适的配偶体和传粉者进行繁殖。综上,胜红蓟、假臭草和一年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结实或无融合生殖特性可以使其在入侵地高效的完成繁殖使命,提高在新生境中归化和入侵的可能性,而且无融合生殖具备了种子繁殖和无性生殖的优点,这直接导致具有无融合生殖特征的物种分布广度和丰富度的增加。由此可见,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系统特征与其入侵性强弱密切相关,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繁殖特性和入侵性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刘贺连[2](2019)在《高频雌不育水稻胚珠基因表达调控及败育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单子叶模式植物,雌配子体育性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然而目前我们对水稻雌性不育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探究水稻雌不育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中,我们从全基因组水平对高频雌不育突变体fsv1和野生型水稻桂99不同发育时期胚珠中的甲基化、pre-mRNA可变剪接模式和lncRNA表达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阐明水稻雌配子体育性机制提供线索。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动态调节基因表达。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手段分析比较了高频雌不育水稻品系fsv1和野生型水稻品种桂99从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开始直到成熟的雌配子体时期的胚珠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模式。结果显示,与桂99相较,fsv1胚珠全基因甲基化水平更低。我们将基因组划分为不同的元件,并计算两个水稻品系胚珠中每个基因组元件的甲基化率,以甲基化率差异倍数≥2且FDR≤0.001为阈值共筛选到2348个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和3471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将这些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KEGG和MapMan代谢通路分析、我们观察到差异甲基化基因在细胞分裂、生殖调控,植物激素代谢等途径中显着富集。另外我们还发现,许多胚珠发育基因、植物激素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相关基因,如OsAPC6、CYP97A4、CHR721、OsSPL1、OsPIN8等在两个水稻品系中表现出显着不同的甲基化模式,这些差异可能为揭示雌配子体败育的机制提供重要线索。Pre-mRNA的可变剪接是基因表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它将mRNA前体中的内含子剪去并将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成熟mRNA,另一方面它可以产生丰富的剪接异构体翻译后增加蛋白质的多样性。本研究对fsv1及桂99这两个水稻品系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珠pre-mRNA可变剪接事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水稻基因组中约有33%的基因在转录后其pre-mRNA发生了可变剪接事件,其中内含子保留是主要的可变剪接形式,多转录本和多外显子的基因的pre-mRNA更容易发生可变剪接,但基因的表达量与pre-mRNA可变剪接事件的发生并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分析比较,在两个水稻品系三个不同发育时期胚珠中分别筛选出了223、761和345个差异可变剪接基因(DSG)。对这些DSG进行GO功能注释,发现它们密切参与了细胞组分、信号转导和生殖等代谢通路。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些重要的植物激素相关基因、转录因子相关基因,如OsARF5、OsARF8、OsMYB3R-2、OsbZIP13等,发生了显着差异的pre-mRNA可变剪接事件,这些基因可能与雌配子体败育相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长非编码RNA(lncRNA)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着广泛的作用,我们探讨了胚珠发育和雌配子体败育过程中lncRNA的表达模式和变化。在本研究中,分别对处于大孢子母细胞减数时期、功能大孢子有丝分裂时期和胚囊成熟时期的fsv1和桂99胚珠进行链特异性RNA测序(ssRNA-seq)。通过比较分析两个水稻品系不同发育时期胚珠的lncRNA表达情况,我们在三个发育阶段分别鉴定出了152、233和197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对lncRNA靶基因的功能注释分析表明lncRNA参与多种代谢途径,比如激素、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等。此外,许多差异表达的lncRNA可以作为miRNA的前体,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些miRNA参与胚珠和雌配子体的发育。此外,我们发现lncRNA可以作为诱饵分子与mRNA竞争结合miRNA,以维持与胚珠和雌配子体发育相关的基因的正常表达。总的说来,我们从全基因组水平对水稻不育系fsv1和可育系桂99不同发育时期胚珠中的DNA甲基化、可变剪接以及lncRNA表达调控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这些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主要通过调控胚珠和雌配子体发育相关基因、转录因子基因和植物激素相关基因来影响雌配子体败育;此外我们还结合基因及miRNA表达数据构建了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发现胚珠发育和雌配子体败育是涉及多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各种调控因子协同作用且互相影响在基因表达的不同水平上发挥作用。

张斯淇[3](2017)在《柑橘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分析和相关基因挖掘》文中指出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果树,柑橘珠心胚特性是独特的无融合生殖现象。这一现象一方面导致柑橘常规育种难以产生真正杂种,因此育种进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珠心苗的遗传组成与母本一致,可以在柑橘生产砧木育种中广泛利用,产生性状整齐一致的后代。柑橘珠心胚形成的机理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前人对柑橘属和枳属的不同遗传群体进行了遗传定位,但尚未鉴定到控制珠心胚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特有的短童期材料山金柑(Fortunella hindsii),通过构建杂交分离群体,并结合柑橘属、枳属杂交群体分析,定位控制珠心胚性状的关键基因。利用特有的山金柑单胚和多胚材料,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两者胚珠进行了差异基因挖掘,首次挖掘到柑橘珠心胚候选基因CitRWP,并对该基因进行初步分析验证,同时开发了有效的分子标记可以在柑橘属中区分单胚和多胚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个遗传群体锁定控制柑橘珠心胚性状的候选区域本研究利用短童期的山金柑种质资源,以来源于广东和福建的5个单胚山金柑为母本,以来源于江西的1个多胚山金柑为父本,创建了F1代分离群体,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得到杂种共1321株,杂种率为95.24%。2015至2016年连续两年对5个山金柑杂交群体的胚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单胚和多胚的分离比均为1:1。将30个单胚和30个多胚的子代DNA分别进行混池,利用BSA-seq法对混池进行测序,将金柑属珠心胚性状锁定到甜橙参考基因组4号染色体上特定位置。在山金柑分离群体中筛选到重组单株36个,利用重组单株将金柑属珠心胚性状进一步缩小到3.51MB-3.75MB区域内,该区域内共35个基因,其中17个基因与共分离标记连锁。连续5年对HB柚(Citrus grandis)×Fairchild橘(C.reticulata×Citrus grandis)的杂交F1分离群体已结果的后代进行表型分析,5年结果总计单胚后代66株,多胚后代58株,单胚和多胚的分离比例近似1:1。利用BSA-seq法对20个单胚子代和20个多胚子代分别进行DNA混池分析,将控制珠心胚性状的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2.5Mb至3.9Mb区间。利用分子标记对该位点在此群体中进行了验证,并将候选定位区域缩短到480Kb内,该区域内77个基因,同时也确认控制金柑属和柑橘属多胚性状基因处于同一个位点,并与前人报道的区域相符。连续3年对两个多胚材料红橘(C.reticulata)×枳壳(Poncirus trifoliata)杂交F1群体进行表型鉴定,共检测到39株为多胚,28株为单胚,分离比例趋近2:1或1:1。将前面柑橘属和金柑属群体定位到的候选位点在该杂交群体中做了遗传连锁验证,发现有子代中有59株的表现型与该位点的基因型连锁,但有8个多胚植株与该区段不连锁,并发现该区段内与性状连锁的标记均来源于红橘亲本,而枳壳亲本中杂合标记在该区域并没有连锁现象,推测枳壳中可能存在其他控制位点。2、RNA高通量测序挖掘山金柑珠心胚起始发育相关基因山金柑有无融合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类型,通过对无融合生殖起始发育时期进行细胞学观察,确定花前胚囊单核时期和花后双核胚囊时期为无融合生殖起始关键时期,对这两个时期的胚珠进行RNA高通量测序。通过denovo转录组分析,共获得66,699个unigenes和156040个转录本,其平均长度分别为1647bp和900bp。利用Nr,Nt和Swiss-Prot三个数据库对unigene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分别注释3,665(35.48%),15,959(23.92%),18,267(27.39%)个unigene。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发现,珠心胚起始细胞开始出现的阶段中,与单胚胚珠相比多胚胚珠有316个基因上调表达,557个下调表达;珠心胚起始细胞大量出现的阶段中,多胚胚珠有532个基因上调表达,541个下调表达。通过分析候选区域内基因的表达差异发现CitRWP基因(comp57556c0,Cs4g05960)可能为珠心胚发育的关键基因。此外,KEGG相关途径分析显示激素信号路径有差异,差异基因中共检测到25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转导途径相关。从差异基因中随机挑选20个基因进行q PCR验证,结果表明RNA-seq数据可靠。3、柑橘无融合生殖候选基因CitRWP的功能分析和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克隆了HB柚、Fairchild橘、克里曼丁橘、山金柑等品种的CitRWP基因,发现品种间仅有极少SNP差异。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CitRWP在晚白柚(C.grandis cv.Wanbai)、枸橼(C.medica)、克里曼丁橘(C.clementina)等单胚品种的胚珠中低表达,但在Flame葡萄柚(C.paradisi cv.Flame)、柠檬(C.limon)、椪柑(C.reticulata cv.Ponkan)、伏令夏橙(C.sinensis cv.Valencia)等多胚品种中则高表达;选取5个胚珠发育时期分析CitRWP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itRWP随着胚珠发育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多胚山金柑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单胚。在HB×FC分离群体中,多胚胚珠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是单胚中上百倍,并且多个时期结果一致。亚细胞定位表明该基因主要定位于在细胞核中,同时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进化分析表明CitRWP不属于拟南芥已报道的RKD家族,而与小立碗藓Pp RWP3和Pp RWP4以及地钱Mp RWP1更为相近。多胚品种中CitRWP启动子区域存在一个特异插入的MITE转座子。利用该转座子开发出候选基因相关联的分子标记mitep1,并在786份柑橘属种质资源中进行验证,证明该标记与多胚性状完全连锁。此外,构建了该基因超表达载体,在拟南芥中进行遗传转化验证。

朱伟康[4](2016)在《转Bt基因欧洲黑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其TA29-Barnase基因遗传转化》文中研究指明转Bt基因欧洲黑杨是我国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的抗虫杨树新品种。由于受到转基因漂流及其可能引起的潜在生物安全问题的限制,转Bt基因欧洲黑杨种植推广一直进展缓慢。雄性不育基因工程最早应用在制备杂交种中,后来逐渐被人们利用到限控基因飘流中。近年来雄性不育基因工程技术成为解决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对进一步推动转基因林木商业化种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转Bt基因欧洲黑杨叶片为实验材料,研究并优化了转Bt基因欧洲黑杨叶片再生体系,探讨不同条件对转Bt基因欧洲黑杨遗传转化的影响,建立了转Bt基因欧洲黑杨遗传转化体系。农杆菌介导的TA29-Barnase基因遗传转化,旨在减少因基因漂流造成的潜在威胁,使转基因林木更好的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主要结果具体如下:1.以1年生转Bt基因欧洲黑杨苗干的水培苗新生嫩枝为外植体,先用75%乙醇灭菌30s,再用0.1%升汞灭菌8min,消毒效果最好,此时污染率最小仅有15.0%,死亡率23.5%;以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通过比较萌发率和增殖系数,筛选出转Bt基因欧洲黑杨最适萌发和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1 mg/L NAA+30 g/L蔗糖+6 g/L琼脂,萌发率为86.7%,增殖系数为3.10。2.以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比较叶片不定芽分化率和平均不定芽数,筛选出最适叶片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0.5mg/L 6-BA+0.05mg/L NAA+0.01 mg/L TDZ+30 g/L蔗糖+6 g/L琼脂,不定芽分化率和平均不定芽数分别高达100%和18个;叶片经过暗培养10d后,再转入弱光照下进行培养,有利于叶片不定芽的分化,不定芽再生率高达90%;最适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MS+0.05mg/L NAA+0.2mg/L IBA+20 g/L蔗糖+6 g/L琼脂,生根率高达100%,40 d后,平均根长6.5cm。3.抑菌剂羧苄青霉素Carb浓度为400 mg/L,能有效抑制农杆菌生长,同时对叶片分化影响最小;在叶片分化不定芽中,抗性芽PPT选择压为2.0 mg/L;在不定芽诱导生根中,抗性芽PPT选择压为1.0mg/L;菌液浓度OD600值0.3,侵染时间10 min,共培养时间2 d,为转Bt基因欧洲黑杨遗传转化最佳条件,转化率为18.0%。4.经除草剂PPT筛选,共获得9个抗性芽。经PCR检测,有5株呈阳性反应植株,转化阳性率55.6%,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转入转Bt基因欧洲黑杨基因组中。

杨锋[5](2015)在《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 Rehd.)无融合生殖遗传分析与胚发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为筛选适宜亲本材料,探索利用无融合生殖习性选育实生矮化砧的新途径,本文以湖北海棠系、M系、B系等无融合及矮化资源配制亲本组合,培育F1分离群体,研究苹果属无融合生殖习性遗传倾向、胚发育生物学特性等,通过砧穗组合试验,鉴定了无融合生殖砧木的整齐度在苗木繁育与果园建立上的田间表现,分析了无融合生殖习性的实践利用价值,为砧木选育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实生苗培育与杂种F1的筛选鉴定以湖北海棠系,M系、B系等为亲本配置5个杂交组,获杂交种子3182粒,培育实生苗2372株,平均成苗率74.5%;筛选平邑甜茶F1代115株,筛选泰山海棠F1代82株,平均杂种百分比8.3%。2无融合生殖习性的遗传机制遗传倾向分析:无融合生殖基因在F1代中发生分离,其中无融合生殖类型(无融合生殖率>50%)占41.7%,有性生殖类型(无融合生殖率<20%)占41.7%,中间型(20%<无融合生殖率<50%)占16.7%。无融合生殖基因为显性,以主效单基因质量遗传为主,也有数量遗传效应。主效基因型:35株四倍体皆为无融合生殖型,10株二倍体皆为有性生殖型,三倍体中有性生殖型加上中间型与无融合生殖型数量比接近1:2。无融合生殖基因位于湖北海中三组染色体中的一组。无融合生殖基因型为‘Aaa’;‘A’代表无融合生殖基因,为显性;‘a’代表有性生殖基因,为隐性。3无融合生殖习性的生产应用评价苗木繁育一致性鉴定:种子萌芽率:平邑甜茶87.5%、泰山海棠86.5%,山定子77.5%、小黄海棠73.2%;成苗率:平邑甜茶76.5%、泰山海棠76.0%、山定子73.5%、小黄海棠72.6%;苗木的整齐度:平邑甜茶93.2%,泰山海棠86.2%、山定子73.2%、小黄海棠64.5%。无融合生殖砧木使接穗生长一致性表现更好,无融合能力越强,苗木变异率越低,整齐度越好。建园整齐度鉴定:8至15年生富士、嘎拉等砧穗组合试验表明:在株高、干径、冠径、新梢长等方面,平邑甜茶的整齐度分别为99.3%、97.5%、95%、85.8%、平均达到94.4%,山定子的整齐度分别为87.0%、86.3%、80.8%、68.5%,平均为80.7%;株间产量整齐度:平邑甜茶为82.8%,山定子为72.3%;耐逆性整齐度:平邑甜茶为92.5%,山定子为88.5%。平邑甜茶作砧木的成龄果园较山定子砧有更好的整齐度。4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模式分析湖北海棠胚囊的发育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有性胚的发育,但在发育过程中逐渐败育,之后启动第二阶段,即无性胚的发育。胚囊发育切片观察:花前7-9d胚囊中的胚珠原基胎座上开始膨大,孢原细胞经数次分裂逐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二分体时期,平邑甜茶、泰山海棠分别有45%、30%开始停滞发育,至花前3-5d进入四分体时期平邑甜茶、泰山海棠的胚的细胞核分别有近50%、45%降解、消失至败育;盛花期平邑甜茶、泰山海棠分别有5%、23%的有性胚囊的能发育到7细胞8核的成熟胚囊。有性胚的发育模式:花前7-9d胚囊开始进行减数分裂,启动有性胚的发育,花前5-7d后少数胚进入二分体发育时期,花前3-5d进入四分体发育时期,花前3d至盛花期约88.57%的有性胚发育停滞最后失败,其余11.43%的胚完成发育,并形成n=2x、n=x二种可育性雌配子。无性胚的发育模式:在有性胚发育完成之后,败育后的胚囊在盛花期至花后1-3d后启动无性胚发育,3-5d后发育形成2n=3x雌配子。约2.03%的2n配子为有性配子可以结合雄配子,其中平邑甜茶的有性2n胚囊发生机率为2.21%,泰山海棠的有性2n胚囊发生机率为1.54%,剩余91.8%、74.5%的无性2n胚囊直接发育成与母株基因型相同的种胚。5配子发育模式与合子形成途径配子发育模式:胚囊母细胞有二种不同的配子发生途径,其中经减数分裂产生n=x配子的概率为4.10%,产生n=2x的概率为5.27%;不经减数分裂直接产生2n=3x配子的概率为90.6%,而其中又有2.03%的2n配子可以受精发育成为有性配子,其余88.57%的2n配子不需受精直接发育成胚。平邑甜茶胚囊母细胞在自然条件下产生n=x、n=2x及2n三种有性配子的机率分别为1.07%、4.92%、2.21%;泰山海棠分别为17.2%、6.44%、1.54%,泰山海棠产生n配子的概率是平邑甜茶的16.07倍。合子形成途径:湖北海棠系的胚囊母细胞经有性途径有减数分裂行为,并可以产生4种配子,即:A、a、Aa、aa,与雄配子结合产生Aa、aa、Aaa、aaa三种合子,无融合生殖基因随n=x、n=2x和2n=3x三种配子分离;非减数分裂的2n配子可以直接发育成胚,其中平邑甜茶可以产生91.8%的无性2n配子,泰山海棠能产生74.5%的无性2n配子;少数有性2n配子与雄配子结合,形成2n+n=4x型后代。

房谋景[6](2014)在《平邑甜茶杂交群体表达谱分析及MhAN1-like基因的功能鉴定》文中研究指明苹果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砧木的选择在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融合生殖特性是保证苗木生长整齐的重要农艺性状,选育抗性强、根系发达的无融合生殖实生砧木是重要的育种目标。目前,人们对无融合生殖的分子机理还不清楚,限制了无融合生殖特性在砧木改良中的应用。本文运用表达谱分析技术,对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相关基因进行高通量分析,并选择MhAN1-like进行分子克隆和功能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平邑甜茶杂交群体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与低单性生殖率群体相比在高单性生殖率群体中,表达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为609和723个。而在与低无融合非减分裂群体相比在高无融合非减分裂群体中,133个基因表达上调,357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富含亮氨酸、蛋白激酶、锌指结构等多种结构域。涉及抗性机制、信号转导、染色质水平调节等多种功能。差异基因主要在细胞内富集;参与次级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途径、能量代谢途径等各种生理生化过程。2. MhAN1-like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原核表达:基因MhAN1-like的ORF为582bp,推测编码193个氨基酸,蛋白含有两个AN1结构域;37℃条件下成功对MhAN1-like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3.亚细胞定位:采用GFP融合蛋白技术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MhAN1-like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4.功能鉴定:获得了该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株系,干旱处理表型分析表明,在番茄中异位表达MhAN1-like基因的明显降低转基因番茄的抗旱能力。

张丽杰[7](2013)在《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相关SERK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及遗传转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 var. pingyiensis Jiang)是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 (Pamp.) Rehd.)的一个变种,是典型的无融合生殖型三倍体植物。平邑甜茶具有高度的无融合生殖能力,是无融合生殖型矮化砧木育种的重要母本材料。由于苹果属无融合生殖植物多为兼性无融合生殖,利用这一特点课题组前期以平邑甜茶和扎矮山定子(M. baccata)为亲本进行了有性杂交,获得了四倍性皱叶矮生型杂种后代,经鉴定这些杂种后代的无融合生殖能力显着下降。无融合生殖类型的杂种后代为什么在无融合生殖率上显着下降及其下降原因是否因某种基因调控等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本研究以苹果属三倍性平邑甜茶和四倍性杂种后代株系为试材,克隆无融合生殖相关SERK基因,分析无融合生殖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并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及遗传转化的研究,以期从分子水平探讨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分别从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33#株系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4个SERK同源基因家族片段,其长度分别为705bp、671bp、504bp、740bp;705bp、500bp、639bp、675bp。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都具有一个内含子,与其他植物的SERK同源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2.利用已公布的苹果基因组序列从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33#株系中分离出了SERK1和SERK4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将其命名为MhSERK1、MhdSERK1和MhSERK4、MhdSERK4。其中MhSERK1、MhdSERK1的cDNA长度为1899bp、1881bp,分别编码632、626个氨基酸。比对MhSERK1和MhdSERK1的cDNA序列在696-714bp处存在18bp的缺失差异,分析这段差异可能与其无融合生殖能力有关。MhSERK4、 MhdSERK4的两条片段长度均为1836bp,同源性达到99.40%,分别编码61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棕榈科植物椰子同源性最高,达到90%以上;氨基酸编码蛋白激酶结构域高度保守,具有SERK类家族典型的LRR-RLKs结构特点。3.根据已获得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仅得到了MhSERK1和MhdSERK1的DNA编码区全长序列。MhSERK1和MhdSERK1DNA编码区序列全长分别为6886bp、6719bp,均有11个外显子,10个内含子,MhSERK1和MhdSERK1的内含子分布与龙眼(HM773391)和番木瓜(EF661025)等同源基因类似,都具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结构。4.利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了SERK基因在三倍性平邑甜茶和四倍性杂种后代33#株系不同器官、组织及子房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o SERK1、SERK2、 SERK3、SERK4基因主要在生殖器官中表达,而且在生殖器官中的表达平邑甜茶明显高于杂种后代33#,说明SERK基因是与无融合生殖相关的基因;在不同花期子房的表达分析SERK1在平邑甜茶花蕾期(花前5天)子房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盛花期,盛花期后(花后5天)的子房中表达量最低;而在杂种后代中盛花期后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蕾期,在盛花期表达量最低。SERK1无论在平邑甜茶还是在杂种后代33#的子房中都是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雄蕊中;而在平邑甜茶花瓣中表达量最低,在杂种后代33#的叶片、花瓣和雌蕊中表达量都很低,几乎不表达。SERK2基因在平邑甜茶开花后第2d的子房中表达量最高,大约是杂种后代33#表达量的5倍;而在杂种后代33#开花后第3d的表达量最高,大约是平邑甜茶表达量的二倍。SERK3基因在平邑甜茶开花后第2d子房中的表达量最高,大约是杂种后代33#表达量的15倍;SERK4基因在平邑甜茶开花后第1d的表达量最高,而且在平邑甜茶花后1-5d的表达量均高于杂种后代33#株系。5.构建了MhSERK1、MhdSERK1和MhSERK4、MhdSERK4植物表达载体,将其分别命名为pBI121-MhSERK1、pBI121-MhdSERK1和pBI121-MhSERK4、 pBI121-MhdSERK4,并成功导入农杆菌菌株EHA105。6.通过农杆菌侵染法,利用构建好的pBI121-MhSERK1、pBI121-MhdSERKl植物表达载体,分别以Micro-Tom番茄和烟草为试材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共获得7株和6株烟草抗性植株,通过PCR检测验证转化成功。

胡慧[8](2013)在《中国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无融合生殖是指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特殊的生殖方式,在作物育种中具有的潜在重大利用价值,其遗传基础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前期研究发现,中国苎麻属植物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无融合生殖种质资源。本研究拟通过细胞核型分析和胚囊发育途径的观察,研究已发现的6个无融合生殖种在细胞遗传结构和胚囊发育模式上的差异和多样性,并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初步分析这些无融合生殖种类间的亲缘进化关系,为了解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基础及其遗传多样性提供基础的研究资料。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种类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有2n=2x=28、2n=3x=42、2n=4x=56三种类型:其中,悬铃叶苎麻(B. tricuspis)有性生殖类型和无融合生殖类型的染色体数目为28(另据前人研究结果,悬铃叶苎麻无融合生殖类型中还有2n=3x=42的材料存在);而大叶苎(B. longispica)、赤苎(B. silvestrii)、海岛苎(B. formosana)和细野麻(B. gracilis)的染色体数目同为42条,小赤麻(B. spicata)的染色体数目是56条;它们在染色体结构上也存在有差异:特别是在赤苎、海岛苎和细野麻中分别发现有一对明显异型染色体。根据核型分析数据并结合形态学观察来看,悬铃叶苎麻的两种生殖类型亲缘关系最近,大叶苎、赤苎、海岛苎与细野麻四者亲缘关系较近,且推测大叶苎与赤苎、海岛苎与细野麻分别亲缘关系更近;小赤麻可能与细野麻相对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胚囊发育观察发现:这六个种的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途径均属于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中的二倍体孢子生殖类型,但具体又有差异。其中,赤苎、大叶苎和海岛苎的胚囊发育模式与蒲公英型(Taraxacum-type)相似,细野麻与悬铃叶苎麻无融合生殖种的胚囊发育模式与蝶须型(Antennaria-type)类似;而小赤麻的胚囊发育与其他几种又有不同。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包括无融合生殖种类在内的7种苎麻材料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悬铃叶苎麻的两种生殖类型聚为一类,小赤麻和细野麻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赤苎、大叶苎和海岛苎可另聚为一类,其中赤苎与大叶苎的亲缘关系相对更近。

燕晓阳[9](2011)在《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文中提出对无性系诱导及离子注入后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材料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抗低温能力和胚乳谷蛋白表达状况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这两项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本试验以双胚苗材料09-02-01(二倍体材料)、09-04-01(与09-02-01对应的同源四倍体材料)、W09-02-01(09-02-01无性系培养后再生植株)和L09-04-01(09-04-01离子注入后矮秆变异株系)为研究材料,借助离子束注入、离子束介导及无性系诱导对材料进行处理,研究了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无性系的培养过程及再生植株的变异特征,研究了不同剂量离子注入后水稻干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和酶活性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了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幼芽抗寒性的影响,同时对4份双胚苗水稻株系谷蛋白表达状况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1.通过研究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种子无性系诱导和再分化的特性,建立了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无性系培养的技术体系;并筛选出1株分蘖较多的变异株。研究结果表明,介导处理时间24h,2,4-D浓度为2.5mg/L,双胚苗材料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高;愈伤诱导后期提供适宜的光照能够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并且利于愈伤的分化,双胚苗材料愈伤继代时延用MS培养基,褐化率较低,愈伤组织分化时将愈伤组织成堆接种比单独接种分化率高。2.氮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干种子电解质外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和酶活性影响显着。离子注入后,09-04-01种子电解质外渗率与对照相比的平均增幅低于09-02-01;09-02-01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而09-04-01在3.0×1017N+/cm2注入剂量下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因酶种类和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09-02-01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09-04-01在7.0×1017N+/cm2注入剂量下POD和SOD活性最强。结果说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能够增强植物清除自由基的酶的活性,09-04-01比09-02-01效应更为显着。3.离子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材料当代幼芽的抗低温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度与氮离子注入的剂量密切相关。对09-02-01而言,在1.0×1017N+/cm2注入剂量下,离子注入可以提高它的抗低温能力,而2.0×1017N+/cm2和4.0×1017N+/cm2注入剂量下会加深对它的伤害。对09-04-01而言在3.0×1017N+/cm2注入剂量下,离子注入可以提高它的抗低温能力,其它的注入剂量下则会加深对它的伤害。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氮离子注入会影响双胚苗水稻幼芽的抗低温能力,但是不同倍性的材料注入剂量的选择有所不同。4.研究发现四个双胚苗材料株系胚乳蛋白的含量及谷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0904-01胚乳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高于0902-01,在谷蛋白结构上二者没有明显差异;W09-02-01的胚乳谷蛋白含量高于09-02-01而醇溶蛋白和清、球蛋白的含量则低于09-02-01,W09-02-01的胚乳谷蛋白结构出现了β-1亚基缺失的变异;L0904-01清、球蛋白的含量高于09-04-01而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则低于09-04-01,胚乳谷蛋白的表达上,L09-04-01出现了α-3亚基缺失的变异。结果表明无性系诱导和离子注入可以改变F1代稻米胚乳蛋白的胚乳蛋白含量和谷蛋白表达。

位芳[10](2010)在《多倍化遗传效应对拟南芥同源染色体减数分离及基因重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植物界,大约70%的被子植物都曾发生过多倍化现象。多倍化在植物界物种进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植物进化和变异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多倍体植物中,深入研究和探索多倍化效应对植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对揭示多倍体植物的进化和变异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此,本研究充分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生殖和发育优越性,采用人工同源或异源多倍化技术,成功合成出同源和异源四倍体拟南芥,并结合与植物有性生殖紧密相关的减数分裂过程,通过分子及细胞遗传学手段,深入研究了多倍化效应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配子传递等的影响,获得以下重要结论:1.对拟南芥二倍体中3种减数分裂突变体spo11-1、dmc1和asy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和相应表达蛋白质产物序列比对分析发现,spo11-1功能是在减数分裂间期启动DNA双链产生缺口,dmc1与其他修复蛋白构成修复复合体,对产生缺口的DNA单链进行同源依赖性修复,asy1对减数分裂前期I同源染色质(体)联会和中期I同源染色体配对有重要作用。虽然3个基因功能不同和表达时期不同,但在细胞遗传学上具有相似性,3个基因突变都能导致同源染色体联会和配对失败,最终减数分裂期间以单价体形式出现。但是,3种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遗传变化程度不同,spo11-1和dmc1导致的突变效应较为强烈,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完全以单价体出现,而asy1突变体中,平均每个减数分裂细胞能产生1.26个二价体。此外,序列比对发现,3种基因在植物界较为保守,对保证植物正常的有性生殖有重要意义。2.通过人工多倍化,本研究成功合成了同源四倍体拟南芥A.thaliana。对多倍化后的突变体dmc1和asy1减数分裂过程研究发现,在同源四倍体中,dmc1基因导致的突变效应较为强烈,减数分裂过程未发现二价体或四价体的形成;而同源四倍体突变体asy1中,减数分裂过程中,二价体数量增多,并能检测到部分四价体现象。因此,本实验认为,多倍化可以缓冲基因突变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多倍体通过有性生殖延续后代提供条件。3.对同源四倍体突变体asy1有性生殖过程中非整倍体配子传递规律的研究发现,在细胞遗传学上,减数分裂后配子染色体数目决定了配子传递的方式,非整倍性亚倍体配子传递主要通过雄性配子,而超倍体配子传递可以通过雌雄配子,雌配子体主要传递超倍体。此外,双受精后,来自不同亲本的染色体数目和父母本间基因组含量相对平衡性对植物发育有重要影响4.在同源多倍体中,以一对紧密连锁基因GFP和RFP(G-R,物理距离约为5Mb)为模型,估计了同源多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多价体联会和配对对基因重组频率影响,并在实际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对于一对物理距离较近的连锁基因G-R,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间的多价体,如三价体和四价体的形成并不影响基因重组的频率。5.在二倍体拟南芥中,对连锁基因G-R的重组频率的研究发现,位于拟南芥3号染色体上的平均重组率为16.8%,父本重组率为20.2%,母本重组率为7.4%;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G-R连锁基因,平均重组率为14.9%,父本重组率为18.1%,母本重组率为14.0%,因此,本研究认为,同一对基因G-R重组率受染色体、染色体上位置的影响。此外,基因重组也受性别的影响,一般父本重组率较高。6.利用连锁基因G-R,通过同源和异源多倍化手段,分别对拟南芥同源四倍体A.thaliana和异源四倍体A.suecica基因重组频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二倍体相比较,同源和异源多倍化都可以导致基因重组频率的显着提高。同源四倍体A.thaliana中,连锁基因G-R的平均重组率为23.2%,父本重组率为28.0%,母本重组率为15.0%。异源四倍体A.suecica中,连锁基因G-R的平均重组率为28.2%,父本重组率为29.8%,母本重组率为13.0%。因此,多倍化后,性别特异性基因重组频率有所变化,都受到多倍化效应的影响。7.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针对不同来源拟南芥染色体组,通过利用特异性探针,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合成异源四倍体拟南芥A.suecica中,由于基因组冲击(genomic shock)的影响,尽管基因表达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但是异源四倍体形成后,可能由于类似Ph1基因的存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和配对的机制不受干扰,保证了同源染色体间的等位基因交叉互换,为产生功能性配子提供细胞学物质基础。8.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在异源多倍体中,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多价体的联会和配对并不能导致基因重组频率提高,因此,关于多倍化效应导致基因重组频率改变的内在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及在大黍改良中的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及在大黍改良中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菊科三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物入侵的相关定义、危害及现状
        1.1.1 生物入侵与外来入侵物种的相关定义
        1.1.2 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
        1.1.3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现状
    1.2 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和入侵
        1.2.1 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
        1.2.2 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因素
    1.3 无融合生殖
        1.3.1 无融合生殖的定义和分类
        1.3.2 无融合生殖的研究进展
    1.4 胜红蓟、假臭草和一年蓬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流式细胞种子筛选和人工控制授粉
        2.1.2 细胞胚胎学观察
    2.2 实验方法
        2.2.1 流式细胞种子筛选
        2.2.2 胚珠和花药的整体透明观察
        2.2.3 花粉结构的荧光染色观察
        2.2.4 人工控制授粉试验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流式细胞种子筛选
        3.1.1 胜红蓟的流式细胞种子筛选
        3.1.2 假臭草的流式细胞种子筛选
        3.1.3 一年蓬的流式细胞种子筛选
    3.2 胚胎学发育过程观察
        3.2.1 胜红蓟的胚胎学发育过程
        3.2.2 假臭草的胚胎学发育过程
        3.2.3 一年蓬的胚胎学发育过程
    3.3 人工控制授粉试验
        3.3.1 胜红蓟的人工控制授粉试验
        3.3.2 假臭草的人工控制授粉试验
4 讨论
    4.1 三种外来入侵植物的胚胎学发育方式鉴定及繁育系统分析
        4.1.1 胜红蓟的胚胎学发育方式鉴定及繁育系统分析
        4.1.2 假臭草的胚胎学发育方式鉴定及繁育系统分析
        4.1.3 一年蓬的胚胎学发育方式鉴定及繁育系统分析
    4.2 三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方式与其入侵性关系的分析
        4.2.1 胜红蓟的繁殖方式与其入侵性的关系
        4.2.2 假臭草的繁殖方式与其入侵性的关系
        4.2.3 一年蓬的繁殖方式与其入侵性的关系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胜红蓟、假臭草和一年蓬的繁殖方式
        5.1.2 胜红蓟、假臭草和一年蓬的繁殖方式与入侵性的关系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结果

(2)高频雌不育水稻胚珠基因表达调控及败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被子植物雌性发育过程研究
        1.1.1 胚珠形成过程
        1.1.2 胚囊发育过程
        1.1.3 胚珠孢子体组织和胚囊之间存在交流
        1.1.4 雌性不育的鉴定和分类
    1.2 被子植物雌性育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2.1 胚珠发育相关基因
        1.2.2 胚囊发育相关基因
        1.2.3 水稻雌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3 植物中pre-mRNA可变剪接研究进展
        1.3.1 pre-mRNA可变剪接机制
        1.3.2 pre-mRNA可变剪接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3.3 pre-mRNA可变剪接研究方法
    1.4 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1.4.1 植物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1.4.2 植物组蛋白修饰研究进展
        1.4.3 植物基因组印记研究进展
        1.4.4 植物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雌不育水稻fsv1 胚珠发育过程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fsv1 和桂99 水稻材料花器官形态观察
        2.1.2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1.3 DNA文库构建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
        2.1.4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以及基因组元件的鉴定
        2.1.5 差异甲基化区域的鉴定和差异甲基化基因的筛选
        2.1.6 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2.1.7 重亚硫酸盐测序PCR
    2.2 结果与分析
        2.2.1 fsv1 和桂99 水稻材料花器官形态观察
        2.2.2 测序质量评估
        2.2.3 fsv1 和桂99 胚珠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分析
        2.2.4 fsv1 和桂99 胚珠中差异甲基化区域的表征分析
        2.2.5 fsv1 和桂99 胚珠中差异甲基化基因的特征分析
        2.2.6 fsv1 和桂99 胚珠中差异甲基化基因的功能注释分析
        2.2.7 fsv1 和桂99 胚珠差异甲基化的转录因子基因分析
        2.2.8 fsv1 和桂99 胚珠中差异甲基化的植物激素相关基因分析
        2.2.9 胚珠中miRN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模式分析
        2.2.10 重亚硫酸盐测序PCR验证
    2.3 讨论
        2.3.1 胚珠和雌配子体发育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雌配子体败育.
        2.3.2 差异甲基化的转录因子基因和植物激素基因可能参与了雌配子体败育过程
        2.3.3 miRNA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通过影响miRNA表达参与雌配子体败育
第3章 雌不育水稻fsv1 胚珠发育过程中pre-mRNA可变剪接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稻材料
        3.1.2 总RNA提取
        3.1.3 链特异性RNA-seq文库构建和测序
        3.1.4 基因组比对和基因表达分析
        3.1.5 水稻内剪接事件的规律分析
        3.1.6 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剪接基因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结果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3.2.2 fsv1 和桂99 胚珠中基因表达情况统计
        3.2.3 fsv1 和桂99 胚珠中pre-mRNA可变剪接事件分析
        3.2.4 fsv1 和桂99 胚珠中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剪接基因分析
        3.2.5 fsv1 和桂99 胚珠中差异剪接基因的功能注释分析
        3.2.6 fsv1 和桂99 胚珠中发生差异剪接的转录因子基因分析
    3.3 讨论
        3.3.1 可变剪接事件的发生具有物种和组织特异性
        3.3.2 胚珠和雌配子体发育相关基因pre-mRNA可变剪接模式的变化可能导致雌配子体败育
        3.3.3 生长素和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的pre-mRNA可变剪接事件可能与雌配子体败育相关
第4章 雌不育水稻fsv1 胚珠发育过程的lncRNA表达调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水稻材料
        4.1.2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4.1.3 链特异性RNA-seq文库构建和测序
        4.1.4 测序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以及lncRNA的鉴定
        4.1.5 差异表达lncRNA的筛选
        4.1.6 lncRNA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分析
        4.1.7 lncRNA作为miRNA前体的预测
        4.1.8 lncRNA、miRNA和 mRNA网络互作分析
        4.1.9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总体分析
        4.2.2 胚珠中lncRNA的鉴定及定量分析
        4.2.3 胚珠中lncRNA的表达模式分析
        4.2.4 胚珠不同发育时期lnc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4.2.5 胚珠中lncRNA相关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分析
        4.2.6 lncRNA作为miRNA的前体
        4.2.7 lncRNA作为诱饵分子和mRNA竞争结合miRNA分析
        4.2.8 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
    4.3 讨论
        4.3.1 lncRNA通过调控胚珠和雌配子体发育相关基因来影响胚珠和雌配子体发育
        4.3.2 lncRNA可能通过调节miRNA表达来影响胚珠和雌配子体发育相关基因而导致败育
        4.3.3 lncRNA作为诱饵分子与mRNA竞争结合miRNA从而影响胚珠与雌配子体的发育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投稿论文
致谢

(3)柑橘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分析和相关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进展
        1.2.1 植物无融合生殖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1.2.2 配子体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
        1.2.3 孢子体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
        1.2.4 无融合生殖的相关基因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柑橘多胚性状的遗传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杂交组合
        2.2.2 花粉活性的检测
        2.2.3 杂交授粉
        2.2.4 试管播种
        2.2.5 杂交苗的播种及移栽
        2.2.6 杂交苗的DNA提取
        2.2.7 杂种鉴定
        2.2.8 杂交子代种子胚性的检验
        2.2.9 BSA-Seq重测序文库的构建、测序及分析
        2.2.10 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
        2.2.11 重组单株的筛选与精细定位
        2.2.12 候选基因的功能预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山金柑遗传群体的构建
        2.3.2 遗传群体后代的杂种鉴定
        2.3.3 山金柑无融合生殖的表型鉴定
        2.3.4 BSA-Seq法对山金柑分离群体的定位
        2.3.5 候选区域的SSR标记、Indel标记开发和精细定位
        2.3.6 HB×FC分离群体的表型分析
        2.3.7 BSA-Seq法对HB×FC分离群体定位的结果
        2.3.8 红橘×枳壳杂交群体分离群体的表型与遗传分析
        2.3.9 候选区域内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2.4 讨论
        2.4.1 利用山金柑作为柑橘类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
        2.4.2 多胚率与无融合生殖能力的关系
        2.4.3 柑橘属和金柑属中的多胚性状由同一个位点控制
第三章 单多胚山金柑胚珠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胚珠发育过程石蜡切片观察
        3.2.3 RNA的提取与cDNA合成
        3.2.4 转录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3.2.5 无参转录组的拼接与组装
        3.2.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与差异表达分析
        3.2.7 q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3.2.8 山金柑子房植物激素的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珠心胚起始发育过程关键时期确定
        3.3.2 RNA-seq测序产量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
        3.3.3 Denovo转录组组装和注释
        3.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相关途径分析
        3.3.7 qPCR验证转录组
        3.3.8 生长素途径与激素测定
        3.3.9 多胚候选区域内候选基因的表达水平
    3.4 讨论
        3.4.1 山金柑的无融合生殖特性
        3.4.2 珠心胚发生中生长素信号途径被激活
        3.4.3 CitRWP在山金柑和柑橘属单多胚胚珠中差异表达
第四章 柑橘无融合生殖候选基因CitRWP的功能分析和分子标记开发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CitRWP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4.2.2 CitRWP基因表达分析
        4.2.3 柑橘RWP-RK家族的进化分析
        4.2.4 CitRWP亚细胞定位
        4.2.5 CitRWP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元件分析
        4.2.6 基于MITE标记的分子标记开发和验证
        4.2.7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2.8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itRWP基因结构特征分析
        4.3.2 CitRWP基因表达分析
        4.3.3 柑橘RWP家族的进化分析
        4.3.4 CitRWP基因亚细胞定位分析
        4.3.5 CitRWP基因启动子特征分析
        4.3.6 MITE转座子在不同柑橘品种中的序列分析
        4.3.7 基于MITE标记在分离群体和自然群体中的验证
        4.3.8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和拟南芥转化
    4.4 讨论
        4.4.1 CitRWP可能是控制柑橘珠心胚发生的关键基因
        4.4.2 MITE分子标记可用于鉴定柑橘属植物的单多胚性状
        4.4.3 转座子活动可能是柑橘珠心胚现象的产生原因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研究开发的SSR标记和InDel标记信息
    附录2 山金柑PN2×DB杂交后代已结果植株的胚性
    附录3 山金柑PN3×DB杂交后代已结果植株的胚性
    附录4 HB柚×FC橘杂交后代已结果植株的胚性
    附录5 红橘×枳壳杂交后代已结果植株的胚性
    附录6 柑橘无融合生殖定位区段候选基因的注释
    附录7 qPCR验证转录组数据有效性所用引物
    附录8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转Bt基因欧洲黑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其TA29-Barnase基因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1.1.1 转基因发展趋势
        1.1.2 林木转基因研究现状
    1.2 林木转基因研究
        1.2.1 抗除草剂基因
        1.2.2 抗虫基因
        1.2.3 抗病基因
        1.2.4 抗逆性基因
    1.3 转基因林木生物安全性限控研究
        1.3.1 叶绿体转化技术
        1.3.2 种子不育技术
        1.3.3 无融合生殖和闭花受精
        1.3.4 基因拆分技术
        1.3.5 外源基因敲除技术
    1.4 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1.4.1 利用细胞毒素创造植物雄性不育
        1.4.2 降解胼胝质产生雄性不育
        1.4.3 反义RNA技术创造的植物雄性不育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转Bt基因欧洲黑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消毒时间外植体的影响
        2.3.2 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2.3.3 叶片再生体系优化
        2.3.4 不定芽生根体系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TA29-Barnase基因转化转Bt基因欧洲黑杨
    3.1 实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农杆菌中目的基因的PCR检测
        3.3.2 抑菌剂Carb抑菌浓度的选择
        3.3.3 筛选剂除草剂PPT浓度的选择
        3.3.4 转Bt基因欧洲黑杨转化系统的优化
        3.3.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
        4.1.2 增殖培养基筛选
        4.1.3 植物生长调剂对叶片分化的影响
        4.1.4 不定芽诱导生根
        4.1.5 遗传转化系统的优化
        4.1.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 Rehd.)无融合生殖遗传分析与胚发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无融合生殖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1.1 无融合生殖的概念与定义
        1.1.2 无融合生殖的分类与无融合资源
        1.1.3 无融合生殖能力的判断指标与鉴定方法
        1.1.4 无融合生殖种的胚囊生物学研究
        1.1.5 无融合生殖习性的砧木育种价值
        1.1.6 无融合生殖砧木选育需要研究的问题
    1.2 本研究的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1.1 亲本材料
        2.1.2 杂交组合的配制与花期授粉
    2.2 仪器与药品
        2.2.1 仪器设备
        2.2.2 药品
    2.3 鉴定方法
        2.3.1 无融合杂种实生苗的筛选与鉴定
        2.3.2 无融合生殖率的鉴定
        2.3.3 苗木整齐度与果园一致性调查
        2.3.4 染色体倍性鉴定
        2.3.5 胚囊发育切片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生苗的培育与筛选
    3.2 无融合生殖习性的遗传机制
        3.2.1 无融合生殖遗传倾向分析
        3.2.2 主效基因型分析
    3.3 无融合生殖习性的生产应用评价
        3.3.1 无融合生殖在苗木繁育上一致性上的评价与鉴定
        3.3.2 无融合生殖在果园建立与生产上的整齐度评价与鉴定
    3.4 胚囊发育模式分析
        3.4.1 胚囊切片观察
        3.4.2 有性胚的发育阶段
        3.4.3 无性胚的发育阶段
        3.4.4 无性胚囊的发育生物学机制
    3.5 配子发育与合子形成途径
        3.5.1 雌配子发育模式
        3.5.2 合子形成途径
3 讨论
    3.1 无融合生殖遗传
        3.1.1 无融合生殖习性在湖北海棠后代中的遗传倾向
        3.1.2 主效基因型分析
        3.1.3 雌配子发育模式分析
    3.2 无融合生殖型砧木的育种实践
4 结论
5 附图版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6)平邑甜茶杂交群体表达谱分析及MhAN1-like基因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无融合生殖概念与研究意义
    1.2 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现状
        1.2.1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的资源与类型
        1.2.2 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的发育特性研究现状
        1.2.3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特性研究
    1.3 无融合生殖分子机理研究
    1.4 核酸测序技术发展及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技术
        1.4.1 第一代测序技术
        1.4.2 第二代测序技术
        1.4.3 第三代测序技术
        1.4.4 DGE(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
    1.5 无融合生殖与抗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及载体
        2.1.3 酶、试剂盒、抗生素、化学药品及生化试剂
        2.1.4 设备与仪器
        2.1.5 PCR引物的合成及序列测定
    2.2 实验方法
        2.2.1 苹果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2.2.2 核酸提取与检测
        2.2.2.1 植物总RNA的提取
        2.2.2.2 总RNA含量与纯度检测
        2.2.2.3 反转录cDNA
        2.2.2.4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基因克隆
        2.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转化
        2.2.5 DNA序列测定
        2.2.6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GV3101/LBA4404的制备与转化
        2.2.6.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6.2 农杆菌感受态的转化
        2.2.7 载体构建
        2.2.7.1 MhANl-like异位表达载体的构建
        2.2.7.2 MhAN1-like基因异位表达载体的构建
        2.2.7.3 MhAN1-like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的构建
        2.2.7.4 pGEX-MhAN1-like表达载体的构建
        2.2.8 材料农杆菌转染
        2.2.8.1 洋葱表皮转化
        2.2.8.2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转化
        2.2.9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2.2.10 pGEX-MhAN1-like蛋白原核表达
        2.2.11 番茄种子萌发试验
        2.2.12 植物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2.2.12.1 相对含水量(RWC)测定
        2.2.12.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2.12.3 脯氨酸(Proline)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达谱分析
    3.2 MhAN1-like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序列信息
        3.2.2 同源性与进化树分析
        3.2.3 保守域分析
        3.2.4 二级和三维结构分析
    3.3 MhAN1-like的原核诱导和SDS-PAGE分析
    3.4 MhAN1-like亚细胞定位
    3.5 转基因植株获得及检测
    3.6 转基因番茄种子萌发试验
    3.7 转基因番茄抗性鉴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相关SERK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无融合生殖分子机理研究进展及现状
        1.1.1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基础
        1.1.2 无融合生殖的分子机理
    1.2 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
        1.2.1 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种质资源
        1.2.2 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
    1.3 无融合生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4 SERK基因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相关的SERK基因片段的分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33#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基因组DNA的质量和纯度检测
        2.2.3 引物设计
        2.2.4 PCR反应体系
        2.2.5 目的片段的回收
        2.2.6 PCR扩增及克隆载体的连接
        2.2.7 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转化
        2.2.8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2.2.9 核苷酸序列测定
        2.2.10 序列比对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33#株系DNA的质量和完整性检测
        2.3.2 苹果属SERK同源基因家族的克隆
        2.3.3 SERK基因特异片段序列分析
        2.3.4 SERKs基因片段内含子分析
    2.4 讨论
        2.4.1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的比较
        2.4.2 SERK类基因的类型与结构
    2.5 小结
第三章 苹果属SERK基因全序列的获得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33#基因组RNA的制备
        3.1.4 基因组RNA的质量和纯度检测
        3.1.5 引物设计
        3.1.6 RT-PCR
        3.1.7 SERK cDNA和DNA全长的获得
        3.1.8 目的片段的回收
        3.1.9 PCR扩增及克隆载体的连接
        3.1.10 重组质粒大肠杆菌转化
        3.1.11 重组载体导入大肠杆菌的鉴定
        3.1.12 核苷酸序列测定
        3.1.13 序列比对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质量检测
        3.2.2 cDNA全长的克隆
        3.2.3 MhSERK1、MhdSERK1和MhSERK4、MhdSERK4编码蛋白聚类及序列特征分析
        3.2.4 MhSERK1和MhdSERK1基因DNA全长序列分析
        3.2.5 MhSERK1和MhdSERK1编码蛋白的结构分析
    3.3 讨论
        3.3.1 SERK类基因全序列的获得方法
        3.3.2 SERK基因及蛋白结构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苹果属SERK基因的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
    4.2 方法
        4.2.1 总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4.2.2 引物设计
        4.2.3 RT-PCR
        4.2.4 实时定量PC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总RNA的质量
        4.3.2 SERK基因家族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33#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
        4.3.3 SERK1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33#不同花期子房中的表达
        4.3.4 SERK基因家族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花后期的表达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苹果属SERK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5.1 试验材料
        5.1.1 菌株和质粒
        5.1.2 试剂
        5.1.3 培养基配方
    5.2 试验方法
        5.2.1 PCR扩增引物序列
        5.2.2 pBI121-MhSERKs载体构建
        5.2.3 目的基因的获得
        5.2.4 PGM-MhSERKs和pBI121质粒的提取
        5.2.5 pBI121质粒和MhSERKs基因的双酶切
        5.2.6 MhSERKs-pBI121和MhdSERKs-pBI121载体构建
        5.2.7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5.2.8 质粒DNA农杆菌感受态转化与PCR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BI121-MhSERK1和pBI121-MhdSERK1载体构建
        5.3.2 pBI121-MhSERK4和pBI121-MhdSERK4载体构建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苹果属MhSERK1和MhdSERK1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
    6.1 试验材料
        6.1.1 材料
        6.1.2 主要试剂
    6.2 试验方法
        6.2.1 Micro-Tom番茄无菌苗和烟草组培苗的获得
        6.2.2 培养基配方
        6.2.3 菌液制备
        6.2.4 外植体的选取和侵染
        6.2.5 抗性芽的筛选
        6.2.6 转化苗的移栽
        6.2.7 转化株的DNA提取
        6.2.8 转化植株PCR鉴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农杆菌介导的Micro-Tom番茄的遗传转化
        6.3.2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及PCR检测
    6.4 讨论
        6.4.1 农杆菌介导的Micro-Tom番茄的遗传转化
        6.4.2 农杆菌介导烟草的遗传转化
        6.4.3 转基因抗性植株的检测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7.3.1 本项研究存在的不足
        7.3.2 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8)中国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无融合生殖概述
        1.1.1 定义、类型与分布
        1.1.2 无融合生殖机制
        1.1.3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机理
        1.1.4 无融合生殖的研究价值
    1.2 染色体核型分析与分子标记技术在亲缘进化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1.2.1 染色体核型分析
        1.2.2 SRAP 分子标记技术
    1.3 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无融合生殖的胚胎学研究进展
        1.3.2 植物无融合生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4 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类群的体细胞核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观察结果
        2.2.2 核型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染色体制片方法的讨论
        2.3.2 中国苎麻属六个无融合生殖在染色体水平上亲缘关系的探讨
第三章 中国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类群的胚囊发育模式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酶解-整体染色透明技术
        3.2.2 胚囊发育观察结果
    3.3 讨论
        3.3.1 整体染色透明技术的探讨
        3.3.2 中国苎麻属六个无融合生殖种胚囊发育模式的比较
第四章 中国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类群的 SRAP 分子标记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和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RAP 扩增结果
        4.2.2 聚类分析结果
    4.3 讨论
        4.3.1 SRAP 分子标记的选用
        4.3.2 中国苎麻属六个无融合生殖种分子水平上亲缘关系的探讨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无融合生殖的研究进展
        1.1.1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
        1.1.2 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的选育
        1.1.3 水稻无融合生殖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2 水稻多胚苗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多胚苗的诱导及遗传学研究
        1.2.2 水稻多胚苗的胚位苗位观察及胚胎学研究
    1.3 无性系诱导和离子束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3.1 无性系诱导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无性系诱导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3.3 离子束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1.4 水稻胚乳蛋白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 离子束介导披碱草后水稻无性系的变异特征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披碱草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2.2.2 披碱草基因组DNA的纯度检测及浓度测定
        2.2.3 离子束的注入及介导
        2.2.4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2.2.5 水稻愈伤组织的分化
        2.2.6 炼苗、移栽,培养
        2.2.7 培养基的配方及配制方法
        2.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的介导处理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3.2 不同的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3.3 愈伤诱导后期的光照对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
        2.3.4 不同的继代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褐化率的影响
        2.3.5 愈伤组织的不同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2.3.6 介导分化变异植株农艺性状检测
    2.4 讨论
3 N~+注入对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幼苗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种子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
        3.2.2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苗高的影响
        3.2.3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根数和根长的影响
        3.2.4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双胚苗水稻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3.2.6 不同剂量氮离子束处理对水稻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4. N~+注入对双胚苗水稻幼芽耐冷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苗重的影响
        4.2.2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CAT活性的影响
        4.2.3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POD活性的影响
        4.2.4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SOD活性的影响
        4.2.5 氮离子注入对低温条件下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芽MDA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5 双胚苗系列材料胚乳谷蛋白的表达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水稻胚乳清、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提取方法
        5.2.2 水稻胚乳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
        5.2.3 水稻胚乳谷蛋白的SDS-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5.3.2 双胚苗系列水稻胚乳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5.3.3 不同倍性双胚苗水稻材料的胚乳谷蛋白电泳分析
        5.3.4 09-02-01 与无性系诱导株系W09-02-01的谷蛋白电泳分析
        5.3.5 09-04-01 与离子注入处理后矮秆株系L09-04-01的谷蛋白电泳
    5.4 讨论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0)多倍化遗传效应对拟南芥同源染色体减数分离及基因重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倍体基因组的来源
    1.2 多倍体基因组的进化
        1.2.1 多拷贝重复基因的进化
        1.2.2 重复基因组的进化
    1.3 异源多倍体中基因表达变化的特点
        1.3.1 亲本基因沉默
        1.3.2 亲本基因激活
        1.3.3 部分同源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
    1.4 多倍体中基因表达变化的分子机制
        1.4.1 基因剂量效应调节的改变
        1.4.2 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改变
        1.4.3 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
    1.5 同源多倍体中基因表达的改变及功能
        1.5.1 同源多倍体基因表达改变的类型
        1.5.2 同源多倍体的选择
    1.6 同源多倍体的利用
        1.6.1 多倍体减数分裂
        1.6.2 多倍体与引种
        1.6.3 多倍体与无融合生殖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二倍体拟南芥减数分裂期相关基因突变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突变基因spo11-1,asy1 以及dmc1 的细胞遗传学效应
        2.2.2 减数分裂相关基因spo11-1,asy1 以及dmc1 表达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2.2.3 三种拟南芥突变体育性与对应染色体行为关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多倍化效应对拟南芥特异性突变体ASY1 和DMC1 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和分析
        3.2.1 细胞核倍性鉴定
        3.2.2 同源四倍体dmc1 和asy1 纯合突变体的育性分析
        3.2.3 同源四倍体突变体asy1 和dmc1 的细胞学分析
    3.3 讨论
        3.3.1 同源四倍体突变体中asy1 和dmc1 突变效应
        3.3.2 同源多倍化缓和基因突变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章 多倍化对拟南芥减数分裂突变体ASY1 的非整倍体遗传效应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基因组多倍化和倍性鉴定
        4.2.2 纯合四倍体突变体asy1 鉴定和育性分析
        4.2.3 纯合四倍体突变体asy1 减数分裂分析
        4.2.4 纯合四倍体突变体asy1 非整倍体配子遗传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新合成异源四倍体拟南芥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同源-异源四倍体拟南芥连锁基因遗传重组分析模型的建构
    6.1 方法
    6.2 结果和分析
        6.2.1 二倍体和异源四倍体基因重组频率的估计
        6.2.2 同源四倍体基因重组频率的估计
    6.3 讨论
第七章 同源-异源多倍化对减数分裂期基因重组频率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拟南芥减数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与其倍性的关系
        7.2.2 拟南芥二倍体染色体重组率
        7.2.3 拟南芥同源四倍体染色体重组率分析
        7.2.4 拟南芥异源四倍体染色体上基因重组率
        7.2.5 不同倍性拟南芥基因重组频率比较分析
        7.2.6 基因重组与同源染色体联会和配对的相关性
    7.3 讨论
        7.3.1 性别特异性基因重组
        7.3.2 基因组倍性与基因重组
第八章 本研究结论及创新性
    8.1 研究结论
        8.1.1 二倍体拟南芥中3 个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的细胞遗传学效应
        8.1.2 多倍化对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的细胞遗传学效应
        8.1.3 同源多倍化效应与非整倍性配子传递关系
        8.1.4 新生异源多倍化的细胞遗传学效应
        8.1.5 多倍化与一对基因G-R 重组频率模型的建立
        8.1.6 多倍化效应与基因重组频率
        8.1.7 多倍化和性别特异性重组
    8.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及在大黍改良中的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菊科三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系统[D]. 张玉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高频雌不育水稻胚珠基因表达调控及败育机制研究[D]. 刘贺连. 武汉大学, 2019(06)
  • [3]柑橘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分析和相关基因挖掘[D]. 张斯淇.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1)
  • [4]转Bt基因欧洲黑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其TA29-Barnase基因遗传转化[D]. 朱伟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5]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 Rehd.)无融合生殖遗传分析与胚发育模式研究[D]. 杨锋.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6]平邑甜茶杂交群体表达谱分析及MhAN1-like基因的功能鉴定[D]. 房谋景.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7]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相关SERK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及遗传转化的研究[D]. 张丽杰.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0)
  • [8]中国苎麻属无融合生殖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胡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9]无性系诱导与离子束技术对双胚苗水稻的遗传改良[D]. 燕晓阳. 郑州大学, 2011(04)
  • [10]多倍化遗传效应对拟南芥同源染色体减数分离及基因重组的影响[D]. 位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及其在大小米改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