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数字化系统及其应用

地形图数字化系统及其应用

一、地形图数字化系统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蕾[1](2020)在《数字地形图图面压盖的自动处理》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数字地形图测绘对计算机图形编辑软件的自动化、智能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数字地形图内业绘制过程中,数字地形图的图面压盖整饰是地形图的基本展现方式,它反映着地形基本信息且地形图的图面信息都必须正确的、精准的显示在图面上。因此,在数字地形图的成果数据质量内容中的压盖整饰质量即数字地形图中图面压盖的正确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数字地形图的图面压盖整饰往往费时费力,且由于数字地形图内业作业人员态度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数字地形图成图数据压盖现象。论文针对这些问题,以陕西省韩城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Auto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利用C++语言,对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的自动检查与处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依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和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对数字地形图中易产生图面压盖的高程注记点、点状符号要素、注记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实现了数字地形图中高程注记点、点状符号要素、注记要素信息的自动提取。(2)分析了数字地形图中产生图面压盖的主要原因、主要类型,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图面易读性、无歧义性等图面质量问题以及压盖处理的优化理论。得到了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处理的最优解,就是通过程序计算数字地形图中优先移动的压盖要素的最小移动距离,使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的自动处理达到最优化。(3)对数字地形图中图面压盖问题分析、研究。通过已有的方向包围盒OBB算法和R树空间索引数据结构的结合,快速获取数字地形图中易压盖要素的位置范围及图面压盖区域。实现了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的自动检查。(4)在数字地形图压盖的研究过程中,对图面压盖的自动处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根据数字地形图中的空白区域和压盖处理后质量要求达标的基础上,通过程序设置数字地形图中移动的压盖要素的最大偏移距离,计算移动的压盖要素的最小偏移值,并判断移动的压盖要素的移动方向。实现了数字地形图中无线类地形要素间压盖的自动处理,有效地提高了数字地形图中图面压盖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罗旭琴[3](2019)在《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文中提出地理信息技术有强大的数据获取、处理及分析应用功能,将它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既能满足数字化教学需求,又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可推动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实施。在国外,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已被广泛使用。而国内由于地理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其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成熟,存在对高中区域地理的辅助功能及知识板块挖掘不够、辅助教学技能操作及效果评价不深入等问题。本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区域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教育测量法,梳理区域地理教材中适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知识板块,深挖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地理教学的辅助功能,建立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资源数据库,并开展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及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梳理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区域地理教材适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知识板块,深挖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辅助功能。结果表明:(1)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区域地理教材适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章知识板块可分为区域定位、动态变化、专题要素、多要素叠加分析四类。(2)各类知识板块适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不同。其中,区域定位类教学内容适用地理定位、搜索、查询、浏览等功能加以辅助;动态变化类教学内容适用RS多时相、大面积动态监测功能加以辅助;专题要素类教学内容适用GIS专题地图制作功能加以辅助;多要素叠加分析类适用GIS叠加分析功能加以辅助。(2)归纳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相关软件,列举支持数据获取的途径,分析所获数据适用性,建立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资源数据库。结果表明:(1)可用于辅助教学的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软件选择较多,其中ArcGIS、ENVI、ERDAS Imagine、Google Earth是较为常用的辅助教学软件。(2)区域定位、动态变化、专题要素与多要素叠加分析类教学内容所需数据的类型分别为:在线数据(以Google Earth为例)、多时相数据、区域自然人文数据三种类型。(3)支持数据获取的步骤可分为创建文件地理数据库、地理配准、数据采集输入与组织三步。(4)建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类别有专题地图、遥感影像、地理位置与范围类三种类型。(3)以遵循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紧扣区域地理教材、软硬件适应性、地理生活化为教学设计原则,开展典型案例教学设计,构建教学效果分析模型与指标体系,对典型案例实践教学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班级整体教学效果比未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的班级更理想,其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能力锻炼评价指标上,即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紧扣高中地理教学需求,可为开展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及推动实施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提供指导和借鉴。

张琴鑫[4](2019)在《应用数字化地理教室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核心素养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了研究热点,随之,教育理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对教师的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更加全面。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在各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由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学科对应地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新课程标准也对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促进了地理教学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人才。尤其是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开发与投入使用,它能够把地理课本上的知识更直观、生动、全方位地呈现给学生。当数字化地理教室在初中生的地理课堂中应用以后,可以发现其内容呈现的形式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其课堂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本研究的目的是梳理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比较和分析数字地理教室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优势,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应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主要内容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共分六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四、五章为正文,第六章为结语。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现状,剖析该研究的意义,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章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界定;第三章对地理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第四章尝试探索和提出应用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第五章阐述利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效果;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数字化地理教室进行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

赵文豪[5](2018)在《地形纹理特征深度学习的多尺度DEM综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作为基础地理信息产品、基础国情的地理空间框架,在许多应用领域里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提供现势性好、准确度高、内容完备的地形数据,都在大力加强DEM数据库的建设。我国进入“十二五”以来,提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联动更新,旨在对既有的1:5万、1:25万、1:100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持续动态更新。然而在顾及地形细节的基础上,在大比例尺产品框架体系下,快速更新较小比例尺产品,实现国、省两级平台多比例尺、多分辨率DEM数据的逐级或跨级“高保真”综合,是实现DEM数据动态更新和联动更新的关键技术难题。长期以来,通过对DEM数据进行多尺度综合研究发现,地形表达与描述的精度以及综合结果的质量评价标准是研究的关键与核心问题,由于缺乏足够准确与客观指标,DEM综合结果与地形尺度间的关联关系一直模糊。本研究以定义完善的特征描述体系作为研究逻辑起点,针对典型的地形与地貌,建立一套健全的特征地形逻辑描述及数字表达体系;然后从空间和属性维度上对传统DEM进行多尺度定义与扩展,构建矢量、栅格与语义组合的DEM多尺度表达模型,并对地形特征与尺度关系进行推演,形成地形特征在不同尺度下的地形因子表达;然后,通过对地形特征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建立特征约束下DEM数字综合算法,从规则约束角度与算法上解决DEM跨尺度高保真数字综合问题。综上,本文提出特征约束下的多尺度DEM数字综合技术,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分析我国现有不同比例尺的DEM库,研究既有特定比例尺下典型地形与地貌的地形起伏、纹理样式等结构特征,引入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对地形特征因子进行矢量几何表达、栅格纹理表达、属性编码语义表达,构建典型地形与地貌多尺度DEM特征模型。考虑应用需求,进一步分析典型地形与地貌的方向剖面特征以及多尺度下地形因子表达的点状特征,线状特征以及点、线混合特征,建立了多尺度下,典型地形与地貌的图示纹理样式与几何图元表达的关系。由此构建典型地形与地貌的多尺度地形因子。(2)在对地形纹理特征进行量化统计、信息熵计算与空间尺度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尺度地形纹理因子提取方法。通过标记典型高山、平原、丘陵与山地等地形与地貌特征样本,实现多尺度地形地貌纹理特征的学习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SRCNN模型,实现对不同尺度下典型的地形与地貌地形因子的学习,为构建用于几何综合的地形的纹理特征奠定基础。(3)提出基于地形纹理特征因子的多尺度DEM综合约束规则。构建地形纹理特征因子的信息熵约束规则、几何重要性约束规则、多方向剖面约束以及特征融合过滤约束规则,细化了约束条件所对应的算法阈值。(4)提出了基于地形纹理特征因子纹理约束下的几何多尺度DEM综合算法。分析不同尺度纹理特征所对应的点特征约束下,实现基于三角形加密点的DEM综合方法;分析多方向剖面线约束下的道格拉斯-普克综合方法以及点、线特征混合约束下的DEM多尺度综合方法,实现纹理特征的几何特征映射并最终约束多尺度DEM的几何综合。最后,本文在完成相关模型及算法设计的基础之上,将分别针对具体的应用环境,针对现有的系列比例尺基础DEM数据,包括不同比例尺下多分辨率DEM,以及同比例尺下不同精度数据源所生成DEM,实现跨尺度高保真数字综合。以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为工作基础,采集与更新既有的多比例尺数据库的数据,得到满足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级比例尺应用的基础地理信息,实现跨尺度一张图的数据服务,并对既有数据库动态更新构建应用规范,为国民经济建设与各级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牛新宇[6](2018)在《松花江干流流凌演进全视景仿真模拟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松花江流域是历年流凌灾害较为严重地区,加强流凌水域安全保障和有效降低、规避流凌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水利科技项目“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流凌演进机理及堤防防护技术研究”为依托,面向松花江干流流凌演进三维可视化仿真模拟问题,基于GIS系统与GE软件,研究数字地形模型快速构建方法,针对研究区域地物场景无法与MIKE21软件数值计算结果融合、直观性弱等不足,开展基于流凌演进数值模拟结果的GIS三维可视化二次开发技术研究,建立松花江干流流凌演进三维可视化仿真模拟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国内外三维可视化技术、流凌演进数值模拟、系统仿真研究现状,针对数字地形构建过程中,工作量繁重、数据处理量大等问题,建立基于GIS和Google Earth数据的数字地形快速构建方法。(2)考虑三维模型精度、效率与堤防工程建筑物特点,提出堤防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解决堤防建筑物在数字地形系统中导入及融合问题。基于CityEngine软件和GIS二维矢量数据结构特点,提出三维场景及可视化过程中的三维模型导入、遥感影像贴合、场景渲染方法,建立三维全视景仿真集成方法。(3)基于数字地形处理方法的研究成果,在MIKE21软件中建立几何模型、划分网格、确定边界条件,开展流凌演进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确定流凌运动水面线、轨迹、速度、水位等要素。提取流凌演进过程三维可视化仿真模拟所需数据,建立多系统下异坐标系下的流凌演进三维全视景场景与数值模拟结果可视化数据耦合方法。(4)结合可视化仿真系统基本理论,开展流凌演进仿真模拟系统框架和功能设计、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构建研究。基于GIS、3ds Max和CityEngine建立流凌演进三维可视化场景,利用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解决系统开发过程中三维场景可视化、流凌演进三维动态仿真模拟等相关问题,实现流凌演进运动轨迹、沉积密度、水位的可视化动态模拟,完成松花江干流流凌演进仿真模拟系统开发。

沙华征[7](2016)在《基于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缩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里的主要空间数据来源,已在城市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等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缩编方法,并结合Auto CAD、Gene Map、Cass7.0和EPSG四种软件平台的功能,分别对地形图的缩编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减轻地形图缩编的作业强度.

邓晓军[8](2015)在《太湖平原水系格局与连通变化及其对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和水环境变化是当前水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导致的流域下垫面与河网水系变化也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水系演化、连通评价和河流功能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尽管如此,现有的研究却很少能同时从数量、形态和结构等方面定量描述河网水系格局演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国内外的连通评价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还不够完善,可供参考的成功应用研究也非常有限。除此之外,当前的河流功能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对水系演变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因此,开展城市化背景下水系格局演化与连通变化及其对河流主要功能的影响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相关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河流分布最为密集、湖泊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然而,近几十年以来,在以城市化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之下,太湖流域河网水系的分布格局、连通状况和主要功能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引发了洪涝灾害频发和水环境污染加剧等水安全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城市化背景下水系格局演化与连通变化及其对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的影响研究,可为太湖流域的防洪减灾和水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为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此,论文以太湖平原(太湖流域中部的平原河网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河流地貌学、水文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统计学等多学科分析方法,以“河网水系格局演化→河网水系连通变化→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变化”为主线,揭示了城市化背景下太湖平原水系格局演化和连通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剖析了水系演变对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的影响机制。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1)太湖平原河网水系格局演化以不同时期的地形图和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结合水利普查数据,并经实地调查核实,完成了水系数字化提取和河流等级划分工作。从河网水系的数量特征、平面形态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河网密度、水面率、河流曲度、干流面积长度比、河流发育系数和盒维数六个水系特征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基于ArcGIS平台采用比较统计地图、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60s-2010s太湖平原的河网水系格局进行时空分析。最后,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等城市化进程,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方面探讨了近50年来河网水系演化的城市化响应。结果表明:①河网水系的数量衰减速度加快、平面形态均一化明显、空间结构趋于简单化;②河网水系的分布格局差异较大,快速城市化时期河网发育系数格局变化显着;③河网水系变化的空间格局具有多样性共存的特征,但水系的保护需区别对待;④城市化发展对水系变化的影响显着,水面率的衰减主要受到城镇用地扩张的影响。(2)太湖平原河网水系连通变化在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河网水系连通的概念和内涵。同时,从结构连通和功能连通两个方面建立了包含实际成环率、线点率、网络连接度和水文连通指数等指标的平原地区河网水系连通评价方法,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滑动平均、线性趋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Yamamoto法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典型区域河网水系改造对结构连通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包含网络连通指数和纵向连续性指数等指标的功能连通影响评价方法,揭示了水闸工程建设对典型河流功能连通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太湖平原骨干水系的结构连通有逐渐好转的趋势,但改善的程度非常有限;②太湖平原河网水系的功能连通水平也有略微提高,但空间差异的特征明显;③干流改造可部分缓解因支流衰减带来的结构连通水平下降的负面效应;④水闸工程建设对河网水系功能连通水平下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3)水系演变对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槽蓄容量、可调蓄容量、槽蓄能力、可调蓄能力和洪水水位涨率等平原河网地区河网调蓄功能表征指标,分析了太湖平原河网调蓄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揭示了水系演变对太湖平原调蓄功能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河网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水质超标率和沿程降解率等河网和河道自净功能的表征指标,剖析了水系演变对河网自净功能的影响,以及河道形态特征对河流自净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河网水系的静态调蓄功能退化明显,湖泊与支流调蓄功能的退化尤为显着;②河网水系的动态调蓄功能退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③水面率是河网调蓄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水系其它特征的影响也不能忽视;④近十年来河网水质一直非常差,总氮是主要污染物,且水质的时空差异较大;⑤水面率是河网自净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干流面积长度比的影响也比较显着;⑥不同形态特征的河流其自净功能差异明显,河道分维对自净功能有重要影响。

李娟,秦婧[9](2014)在《数字化地形测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也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由于城市的发展,各地区对地形图的需求和使用质量正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数字化的测绘技术在现代地形图的测量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地形测量技术的程序及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分析了数字化地图的测绘技术及其应用,希望能为提高数字化测图水平,对今后数字化地形测量技术的发展及规范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提供参考。

秦婧,李娟[10](2014)在《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图及其应用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化地形图的测图技术有着测量精确度高、成图速度快、方便读取、易更新等特点。并且由于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为地形图的数字化提供了基础,提高了生产及工作的效率,并广泛的应用于城市开发、矿山建设、工程施工等方面。

二、地形图数字化系统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形图数字化系统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地形图图面压盖的自动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数字地形图信息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字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2.3 数字地形图压盖信息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数字地形图测图方法及图面压盖问题分析
    3.1 数字地形图测图方法
        3.1.1 原图数字化
        3.1.2 全野外数字测图
        3.1.3 航测数字成图
    3.2 航测数字成图规范和要求
        3.2.1 测图规范
        3.2.2 成图精度要求
    3.3 数字地形图压盖问题分析
        3.3.1 地形图压盖的定义
        3.3.2 地形图压盖的原因
        3.3.3 地形图压盖的类型
    3.4 现有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相关软件
        3.4.1 CASS
        3.4.2 Micro Station
        3.4.3 EPS
        3.4.4 FME
    3.5 本章小结
4 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研究
    4.1 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质量问题
        4.1.1 地形图图面易读性
        4.1.2 地形图图面合理性
        4.1.3 地形图图面无歧义性
    4.2 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优化理论
        4.2.1 地形图压盖处理的优先级
        4.2.2 地形图压盖处理的最优分析
    4.3 数字地形图压盖处理的相关算法
        4.3.1 AABB包围盒
        4.3.2 包围球
        4.3.3 方向包围盒OBB
        4.3.4 凸包FDH
    4.4 基于OBB的数字地形图压盖自动处理
        4.4.1 方向包围盒算法的简单描述
        4.4.2 方向包围盒算法的重要概念
        4.4.3 R树空间索引的引入
    4.5 本章小结
5 数字地形图压盖自动处理的程序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平台以及语言
        5.1.1 Auto CAD二次开发
        5.1.2 C++语言
    5.2 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5.3 自动提取数字地形图压盖信息
        5.3.1 程序设计
        5.3.2 解决思路与方法
        5.3.3 结果验证
    5.4 自动检查与处理数字地形图压盖
        5.4.1 程序设计
        5.4.2 解决思路与方法
        5.4.3 结果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工程实践项目

(3)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
        1.1.2 地理信息技术是实现高中地理数字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1.1.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成为国际上地理教学的趋势
        1.2.2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有较好进展
    1.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1.3.1 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3.2 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地理现象
        1.3.3 有助于培养学生区域定位能力
        1.3.4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地理信息系统
        2.1.2 遥感
        2.1.3 全球定位系统
        2.1.4 数字地球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2.3 情境学习理论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可能发挥的功能及相关知识板块梳理
    3.1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可能发挥的功能
        3.1.1 地理信息系统可能发挥的功能
        3.1.2 遥感可能发挥的功能
        3.1.3 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可能发挥的功能
    3.2 高中区域地理教材适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知识板块梳理
    3.3 “适用功能与知识板块”的教学关系
第四章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准备
    4.1 辅助教学软件准备
        4.1.1 软件类型及名称
        4.1.2 软件下载安装及主要功能
    4.2 数据获取途径及类型
        4.2.1 数据获取途径
        4.2.2 数据获取类型
        4.2.3 教学内容与所需数据的适用性分析
    4.3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立
        4.3.1 教学资源数据库类型
        4.3.2 教学资源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及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区域地理典型案例设计及教学实证分析
    5.1 典型案例设计
        5.1.1 典型案例设计原则
        5.1.2 典型案例设计
        5.1.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内容及思路
    5.2 典型案例教学实证分析
        5.2.1 教学实证对象的选取与数据的获取
        5.2.2 构建教学效果分析模型
        5.2.3 构建教学效果分析指标体系
        5.2.4 整体教学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6.1 面临的问题
    6.2 解决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7.3.1 可能的创新之处
        7.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KML文件制作的实践操作步骤
    附录二:ArcGIS安装步骤
    附录三:ENVI安装步骤
    附录四:专题地图的制作步骤
    附录五:遥感影像下载、裁剪实践操作步骤
    附录六:地理配准实践操作步骤
    附录七:数据采集与组织实践操作步骤
    附录八:调查问卷
    附录九:每个层次所代表的教学效果
致谢

(4)应用数字化地理教室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综述
        1.4.2 国内外数字化地理教室研究综述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理核心素养
        2.1.2 数字化地理教室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3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调研与现状分析
    3.1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现状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 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结果
    3.2 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3.3 应用数字化地理教室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3.3.1 符合初中地理课程性质和目标的要求
        3.3.2 基于初中生的学习需求
        3.3.3 数字化地理教室对培养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优势
4 利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4.1 应用数字化地理教室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4.1.1 教学准备策略
        4.1.2 教学实施策略
    4.2 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教学设计案例应用与实践
        4.2.1 实验对象选择
        4.2.2 案例选择依据
        4.2.3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5 利用数字化地理教室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效果分析
    5.1 试卷测试结果分析
        5.1.1 试卷总分结果分析
        5.1.2 综合思维结果分析
        5.1.3 区域认知结果分析
        5.1.4 地理实践力结果分析
        5.1.5 人地观念结果分析
    5.2 学生问卷结果
        5.2.1 学习效果分析
        5.2.2 地理核心素养的自我效能
        5.2.3 应用意愿分析
        5.2.4 应用效果访谈汇总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传统地理教室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存在不足
        6.1.2 数字化地理教室在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6.1.3 应用数字化地理教室能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
    6.2 研究局限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5)地形纹理特征深度学习的多尺度DEM综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数字高程模型的定义及其应用
        1.1.1.1 数字高程模型的组织与表达体系
        1.1.2 DEM的作用及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系列比例尺DEM发展现状分析
        1.2.2 数据生产方式现状
    1.3 DEM综合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方法
        1.3.1 DEM多尺度综合的必要性
        1.3.1.1 案例一
        1.3.1.2 案例二
        1.3.1.3 案例分析
        1.3.2 DEM综合研究现状
        1.3.2.1 多尺度DEM表达与应用现状
        1.3.2.2 基于网格DEM综合研究现状
        1.3.2.3 基于三角网的DEM简化研究现状
        1.3.2.4 特征地形因子研究现状
        1.3.2.5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地形综合现状
        1.3.3 已有研究总结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特征地形的多尺度模型与特征地形因子的多尺度综合约束规则
    2.1 数字DEM的结构与多尺度表达
        2.1.1 数字DEM的结构及其表达
        2.1.2 数字DEM多尺度内涵
        2.1.3 地形分析与应用中的尺度问题
    2.2 特征地形的分类与描述模型
        2.2.1 地形地貌与特征地形分类
        2.2.2 特征地形的空间与属性特征
    2.3 特征地形的空间与属性综合表达模型
    2.4 特征地形的多尺度表达模型
        2.4.1 特征地形的几何多尺度模型
        2.4.2 特征地形的纹理多尺度表达
        2.4.3 特征地形的语义与尺度关联
    2.5 DEM特征地形因子
    2.6 DEM多尺度构建方法
        2.6.1 Delaunay三角网模型与构建
        2.6.2 线性插值三角网法
        2.6.3 反距离权重法
        2.6.4 克里金法
        2.6.5 径向基函数内插计算法
        2.6.6 多项式内插法
    2.7 基于特征地形因子的多尺度综合约束规则
        2.7.1 基于纹理信息熵的尺度约束规则
        2.7.1.1 特征地形的纹理形态
        2.7.1.2 纹理特征量化模型
        2.7.1.3 纹理特征量化与纹理信息熵
        2.7.1.4 纹理加权信息熵综合约束规则
        2.7.2 基于几何重要性的尺度约束规则
        2.7.2.1 点要素的定量度量与约束
        2.7.2.2 线要素的定量度量与约束
        2.7.2.3 面要素的信息量度量计算
        2.7.3 基于特征尺度融合的约束规则
        2.7.3.1 多尺度DEM融合框架
        2.7.3.2 多源异构数据多分辨率融合方法
        2.7.4 跨尺度地形要素自动匹配与增量综合
        2.7.4.1 跨尺度综合规则
        2.7.4.2 地图制图与地图数据库联动数据模型
    2.8 国家级多尺度DEM数据库综合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尺度地形因子提取方法
    3.1 深度学习基本理论
        3.1.1 深度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3.1.2 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3.2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DEM数据质量提升方法
        3.2.1 SRCNN质量提升模型
        3.2.2 SRCNN模型的训练
    3.3 DEM地形因子提取思路
        3.3.1 DEM数据特点
        3.3.2 主要思路
    3.4 地形因子提取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无噪声下实验结果
        3.4.1.1 实验数据一:典型河流
        3.4.1.2 实验数据二:典型丘陵
        3.4.1.3 实验数据三:典型山脉地貌
        3.4.1.4 实验数据四:典型汇水地形
        3.4.2 含噪声下实验结果
        3.4.2.1 实验数据一:典型河流
        3.4.2.2 实验数据二:典型丘陵
        3.4.2.3 实验数据三:典型山脉
        3.4.2.4 实验数据四:典型汇水区域
        3.4.3 结果分析
    3.5 几类典型地形地貌纹理因子
第四章 特征地形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1 地形纹理因子与点特征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1.1 基于k-D树的空间索引构建方法
        4.1.2 VIP与三角网渐进加密的DEM综合算法
        4.1.2.1 方法流程
        4.1.2.2 经典VIP算法简介
        4.1.2.3 基于三角网加密算法的特征提取
        4.1.3 结果与分析
        4.1.3.1 实验数据
        4.1.3.2 处理结果精度评价
        4.1.3.3 结果与分析
    4.2 地形纹理因子与线特征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2.1 多方向线特征提取方法
        4.2.2 基于多方向剖面线DP简化综合算法
        4.2.2.1 基于多方向剖面线的特征提取
        4.2.3 实验与分析
        4.2.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地形纹理因子与点、线混合特征约束的DEM综合方法
        4.3.1 混合点、线特征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3.1.1 D8算法
        4.3.1.2 线特征约束的三角网
        4.3.1.3 冗余特征点剔除
        4.3.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2 .坡度检弛特征保持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3.2.1 坡度计算模型
        4.3.2.2 平差模型
        4.3.2.3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特征约束的我国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多尺度动态更新
    5.1 我国国家数字高程模型多尺度数据库建设发展
        5.1.1 全国1:10000数据库整合升级
        5.1.2 多比例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生产与更新
        5.1.3 全国多比例尺数据库更新
    5.2 多尺度数据库更新的数据范围与数据源
    5.3 多尺度数据库更新技术路线
        5.3.1 地形地貌特征信息提取与数据整合
        5.3.1.1 特征要素的统一数据组织与表达
        5.3.1.2 特征点生成
        5.3.1.3 数据整合与规范化处理
        5.3.2 自主产权的生产与更新软件研发
    5.4 多尺度DEM库更新测试与精度评定
        5.4.1 实验结果
        5.4.1.1 精度分析
        5.4.1.2 等高线回放分析
        5.4.1.3 地貌晕渲对比
        5.4.1.4 特征点展示
    5.5 多尺度数据库的更新结果与应用
        5.5.1 多尺度DEM数据库更新
        5.5.2 多尺度DEM中典型地形特征
        5.5.3 数字高程模型多尺度数据库的工程应用
        5.5.3.1 支持中央机关、政府部门的决策与建设
        5.5.3.2 服务地方省市经济建设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入学以来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松花江干流流凌演进全视景仿真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1.2.2 流凌演进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2.3 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字地形系统构建方法研究
    2.1 基于GIS的数字地形建模方法研究
        2.1.1 数字高程模型(DEM)基本理论
        2.1.2 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的建模原理
        2.1.3 数字地形屏幕数字化构建方法
        2.1.4 数字高程模型(DEM)优化方法
    2.2 数字地形数据源快速获取方法研究
        2.2.1 基于GE的岸上数字地形数据获取方法
        2.2.2 基于纸质河床地形图的河道数字地形数据获取方法
        2.2.3 卫星影像图获取及处理方法
    2.3 数字地形系统快速构建方法研究
    2.4 松花江干流流凌演进区段三维数字地形系统构建
        2.4.1 松花江干流数字地形系统数据源获取
        2.4.2 松花江干流数字地形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全视景仿真集成构建方法研究
    3.1 建模平台选取
    3.2 堤防工程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3.2.1 堤防工程三维模型建模
        3.2.2 堤防工程模型优化
    3.3 研究区段三维全视景集成构建方法研究
        3.3.1 数字地形与堤防工程模型集成方法
        3.3.2 研究区段三维场景优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IKE21的流凌演进数值模拟研究
    4.1 建模方法和边界处理
        4.1.1 模型建立
        4.1.2 网格划分
        4.1.3 边界条件确定
    4.2 数值模拟结果处理与分析
        4.2.1 粒子运动轨迹提取
        4.2.2 粒子轨迹对比分析
    4.3 面向可视化的数据处理
        4.3.1 多系统下异坐标系下的数据耦合
        4.3.2 三维可视化展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的流凌演进可视化方法研究
    5.1 可视化仿真系统基本理论
        5.1.1 组件式GIS理论
        5.1.2 基于GIS的流凌演进三维动态仿真方法
    5.2 流凌演进仿真模拟系统设计
        5.2.1 研发目标
        5.2.2 功能要求
        5.2.3 框架设计
        5.2.4 功能设计
    5.3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构建研究
        5.3.1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构建
        5.3.2 属性数据库设置
        5.3.3 数据库相互调用机制
    5.4 松花江干流流凌演进仿真模拟系统功能实现
        5.4.1 场景漫游与可视化
        5.4.2 流凌运动轨迹可视化模拟
        5.4.3 流凌演进沉积密度模拟
        5.4.4 流凌演进水位模拟
        5.4.5 流凌演进数据信息管理
        5.4.6 系统特点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缩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基于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缩编的四种方法
    2.1 基于Auto CAD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缩编及其应用
    2.2 基于Gene Map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缩编及其应用
    2.3 基于Cass7.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缩编及其应用
    2.4 基于EPSG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缩编及其应用
3 结论

(8)太湖平原水系格局与连通变化及其对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网水系格局演化研究
        1.2.2 河网水系连通评价研究
        1.2.3 水系演变对河流主要功能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1.4 河网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3.1 洪涝灾害严重
        2.3.2 河网水质恶化
    2.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2.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4.2 土地利用/覆被的总体变化
        2.4.3 城镇用地面积的空间变化
    2.5 城市化进程分析
        2.5.1 人口城市化进程
        2.5.2 经济城市化进程
        2.5.3 空间城市化进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湖平原河网水系格局演化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水系提取
        3.1.2 河流分级
    3.2 河网水系演化定量描述指标体系
        3.2.1 数量特征
        3.2.2 平面形态
        3.2.3 空间结构
    3.3 河网水系演化的总体趋势
    3.4 河网水系的分布格局演化
        3.4.1 河网水系的时空分布
        3.4.2 河网水系的重心分析
    3.5 河网水系演化的空间差异
        3.5.1 河网水系演化的全域自相关分析
        3.5.2 河网水系的区域自相关分析
    3.6 城市化对河网水系演化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湖平原河网水系连通变化
    4.1 河网水系连通的概念与内涵
    4.2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连通评价方法
        4.2.1 平原河网地区结构连通评价方法
        4.2.2 平原河网地区功能连通评价方法
    4.3 太湖平原河网水系结构连通变化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4.3.2 骨干水系结构连通的总体变化
        4.3.3 骨干水系结构连通的分区变化
        4.3.4 河网水系结构连通要素的空间变化
    4.4 太湖平原河网水系功能连通变化
        4.4.1 数据来源
        4.4.2 分析方法
        4.4.3 平均水文连通指数的总体变化
        4.4.4 平均水文连通指数的分区变化
        4.4.5 平均水文连通指数的分片变化
        4.4.6 年均水文连通指数的突变分析
    4.5 河网水系改造对结构连通的影响
    4.6 水闸工程建设对功能连通的影响
        4.6.1 功能连通影响评价方法
        4.6.2 太湖平原水闸工程分布现状
        4.6.3 典型河网功能连通影响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系演变对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的影响
    5.1 太湖平原河网静态调蓄功能变化
        5.1.1 河网静态调蓄功能表征指标
        5.1.2 河网静态调蓄功能的总体变化
        5.1.3 河网静态调蓄功能的结构变化
        5.1.4 静态调蓄功能变化的空间差异
    5.2 太湖平原河网动态调蓄功能变化
        5.2.1 河网动态调蓄功能表征指标
        5.2.2 河网动态调蓄功能的总体变化
        5.2.3 河网动态调蓄功能的空间变化
        5.2.4 静态与动态调蓄功能之间的关系
    5.3 水系演变对调蓄功能的影响
        5.3.1 水系演变与湖泊静态调蓄功能之间的关系
        5.3.2 水系演变与支流静态调蓄功能之间的关系
        5.3.3 水系演变对河网调蓄功能的影响
    5.4 太湖平原河网水质时空变化
        5.4.1 河网水质的总体变化
        5.4.2 河网水质变化的时间差异
        5.4.3 河网水质变化的空间差异
    5.5 水系演变对河网自净功能的影响
        5.5.1 水系演变对河网总体自净功能的影响
        5.5.2 水系演变对各类河网自净功能的影响
    5.6 河道形态特征对河流自净功能的影响
        5.6.1 研究河段概况及其形态特征
        5.6.2 研究河段水质指标沿程降解率
        5.6.3 河道形态特征对河流自净功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1.1 太湖平原河网水系格局演化的特征与规律
        6.1.2 太湖平原河网水系连通变化的特征与规律
        6.1.3 水系演变对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的影响机制
    6.2 创新与特色之处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数字化地形测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特点
    1.测图的基本原则
    2.传统测图方法存在的弊端
    3.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特点
二、数字化地形图的测绘流程
    1.数据的采集
    2.数据整理
    3.精度分析
三、数字化地形测绘过程中的常见 问题
    1.等高线处理不当
    2.野外数据采集不准确、不全面
四、提高地形绘图的质量的措施和 方法
五、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的应用

(1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理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化地形图的测绘
二、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的应用
三、地形图数据到GI S系统中的转换及入库方法
五、结语

四、地形图数字化系统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地形图图面压盖的自动处理[D]. 李蕾.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D]. 罗旭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4]应用数字化地理教室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D]. 张琴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地形纹理特征深度学习的多尺度DEM综合技术研究[D]. 赵文豪. 武汉大学, 2018(02)
  • [6]松花江干流流凌演进全视景仿真模拟方法研究[D]. 牛新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12)
  • [7]基于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缩编方法研究[J]. 沙华征.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3)
  • [8]太湖平原水系格局与连通变化及其对河网调蓄与自净功能的影响研究[D]. 邓晓军. 南京大学, 2015
  • [9]数字化地形测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 李娟,秦婧. 祖国, 2014(06)
  • [1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理论研究与应用[J]. 秦婧,李娟. 祖国, 2014(04)

标签:;  ;  ;  ;  ;  

地形图数字化系统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