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理压力无关的疼痛

与心理压力无关的疼痛

一、疼痛与心理压力无关(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堃[1](2021)在《自我肯定对威胁刺激心理期待及知觉加工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当个体感知到环境中即将出现的威胁时,就会引发个体的应激反应,例如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心理期待会影响个体对威胁信息的感受,增加个体对威胁刺激的预期关注,而个体对情感事件的预期和经验缺陷也是各种精神障碍(如焦虑和抑郁症)的关键风险因素。自我肯定是一种使个体提升或修复自我作为“适应社会且道德高尚的”个体的行为,可以重建自我完整性,减少对威胁领域的防御性,有助于恢复并加强个体应对威胁刺激的能力,以更开放的、客观的视野来看待威胁事件。因此,本研究将从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心理期待入手,以自我肯定操纵作为干预手段,探究自我肯定对威胁刺激心理期待及知觉加工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线索提示任务,任务中包含线索刺激S1和目标刺激S2,线索刺激为几何图形,目标刺激为恐惧面孔图片和高兴面孔图片,要求被试对面孔表情的强度进行评估。自我肯定组和控制组均接受有威胁条件和无威胁条件,威胁情景通过指导语诱发:在一半的试次中告诉被试恐惧面孔出现时可能会伴随热痛刺激,即有威胁条件;在一半的试次中告诉被试恐惧面孔肯定不会伴随热痛刺激出现,即无威胁条件。研究招募了64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运用ERP技术来探究在经过自我肯定操作后,威胁刺激的存在对预期和感知情绪图片的神经生理反应影响的时间进程。记录线索提示任务中被试对情绪表情图片的表情强度评分(1表示非常弱,9表示非常强),同步采集脑电信号。统计分析分为恐惧表情和高兴表情分别进行。对各表情强度评估,线索刺激对应的CNV(关联性负变)和SPN(后部持续性负波)成分,目标刺激对应的N170成分、LPP(晚正电位)成分进行2(组别:自我肯定组,控制组)×2(威胁类型:有威胁,无威胁)的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行为结果表明:威胁类型主效应显着,威胁条件下的恐惧表情强度评分显着大于无威胁条件下的评分(p=0.031),组别的主效应和其他交互作用均不显着(ps>0.148)。ERP结果表明:(1)心理准备阶段—线索S1锁时CNV成分的波幅具有显着的组别×威胁类型的交互作用:自我肯定组内,威胁条件下恐惧面孔图片的线索S1诱发的CNV波幅显着大于无威胁条件的波幅(p=0.036);而控制组内恐惧面孔诱发的CNV波幅在威胁条件下和无威胁条件之间未见显着差异(p=0.449)。(2)心理准备阶段—目标S2锁时SPN成分的波幅具有显着的组别×威胁类型的交互作用,自我肯定组内,威胁条件下恐惧面孔图片的线索S1诱发的SPN波幅小于无威胁条件的波幅(p=0.096),有边缘显着的趋势;而控制组内恐惧面孔诱发的SPN波幅在威胁条件下和无威胁条件之间未见显着趋势(p=0.252)。对于恐惧面孔诱发的SPN波幅,组别×威胁类型的交互作用显着,在威胁条件下,控制组诱发的SPN波幅显着大于自我肯定组的波幅(p=0.047);而在无威胁条件下,控制组诱发的SPN波幅和自我肯定组之间未见显着差异(p=0.454)。(3)目标知觉阶段—目标S2锁时N170成分的波幅具有显着的组别×威胁类型的交互作用,控制组内,威胁条件下恐惧面孔图片诱发的N170波幅显着大于无威胁条件的波幅(p=0.011),自我肯定组两种面孔图片的N170波幅没有显着差异(p=0.854),自我肯定减少了对恐惧面孔加工过程中过多的资源投入。(4)目标知觉阶段—目标S2锁时LPP成分的波幅具有显着的组别×威胁类型的交互作用,对恐惧面孔诱发的LPP平均波幅,控制组内,威胁条件下恐惧面孔图片诱发的LPP波幅显着大于无威胁条件的波幅(p=0.002);而自我肯定组内恐惧面孔诱发的LPP波幅在威胁条件下和无威胁条件之间未见显着差异(p=0.750)。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经过自我肯定的操纵可以降低个体对威胁刺激的防御反应以及心理期待,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威胁,对威胁信息的接收能力更强,更敢于面对威胁信息。使得个体不再过多的关注威胁性刺激的到来,通过减少对威胁性刺激的过多期待,从而降低焦虑反应。目前的研究结果不仅促进了我们对自我肯定影响情感预期的时间特征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恢复并加强个体应对威胁刺激的能力。

杨洋[2](2021)在《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研发基于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并评估该系统在缓解鼻咽喉手术患者围术期间手术相关不良情绪、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1.现况调查。通过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的情绪和人格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2.采用德尔菲法制定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选取20位临床护理专家和10位心理学专家分别进行3轮专家咨询形成最终方案。在软件研发人员的帮助下,提供素材和需求,研发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3.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在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患者中的干预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进行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分别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进行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喉癌手术患者(干预组n=40,对照组n=4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6天(T5)分别采集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生存质量等)。FESS患者(干预组n=60,对照组n=6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分别采集主观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客观指标(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红外光谱等),出院前完成一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在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差异。4.对FESS患者采集了干预前、干预完成后患者前额叶及颞叶皮层的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激活及激活程度上的差异。结果:1.对耳鼻喉科入院患者的现况调查发现:在2019年8月~2020年11月之间入院患者参与调查的2294人中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206入,占总调查人数的8.89%,其中轻度不良情绪93人4.05%),中度不良情绪27人(1.18%),重度不良情绪86人(3.75%),有自杀风险的患者55人(2.40%)。存在高风险人格倾向的患者252人(10.99%)。鼻咽喉手术患者中出现不良情绪的人数占比较大。相关分析发现:不良情绪与年龄、性别、是否手术显着相关,比起其他患者,中青年的女性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更高的焦虑情绪。2.cCBT在喉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且干预组的状态焦虑(SAI)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和雅典失眠量表(AIS)得分在T3~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专用头颈量表(FACT-H&N)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3.cCBT在FESS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SAI得分、AIS得分、VAS得分中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干预组的SAI得分在T2~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AIS得分在T3、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在T3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HQ-9得分时间*组别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状态焦虑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失眠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和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3和P=0.048)。状态焦虑和失眠缓解率(T1-T2/T3增分率<40%)比较,干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和P=0.0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指标中,干预组均在T2时间点显着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在术前1小时,对照组的皮质醇含量显着高于基线水平(P<0.01)和干预组(P=0.02)。干预完成后,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除疾病护理项目外(P=0.12),其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4.功能性鼻内镜患者近红外光谱(fNIRS)分析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和血红蛋白(Oxy-Hb)52个通道(CH)激活程度的比较发现,两组干预后的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低于干预前,干预组激活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激活程度(Δoxy-Hb)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是CH14、CH18、CH25、CH46、CH47、CH48、CH49。(3)基线水平各通道与症状量表的相关分析显示:与特质焦虑(TAI)相关的通道有CH14、CH25;与状态焦虑(SAI)相关的通道有 CH18、CH26、CH38、CH39、CH46、CH47、CH48、CH49;与失眠(AIS)相关的通道有 CH25、CH26、CH27、CH36、CH37。CCBT干预组中,与SAI减分差(T2-T4)相关的通道有CH46、CH47、CH48、CH49,与AIS减分差(T3-T4)相关的通道有CH25、CH48。(4)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CBT干预后T2至T4的SAI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49(眶额皮质)相对激活变化37%的差异;治疗后T3至T4的AIS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25(背外侧皮质)相对激活变化40%的差异。结论:1.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和自杀风险,以及高风险人格障碍倾向,其中青壮年中手术的女性患者应给予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人格障碍倾向比例较高,应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医患冲突。2.喉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容易受到焦虑、抑郁、失眠等困扰,生活质量较差,cCBT可以在术后缓解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失眠、改善生活质量。3.FESS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失眠问题显着,cCBT不仅能改善患者在术前等待间的焦虑情绪以及缓解术后失眠、疼痛,也可以降低术前等待区血清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稳定术前血流动力学水平,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cCBT可以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焦虑和失眠的改善与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激活程度有显着相关。但是临床症状的改善是由局部皮质激活引起还是由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导致局部皮质脑血流的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

李娟[3](2021)在《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偏向》文中研究说明消极完美主义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它与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多种心理病理密切相关,也是这些心理病理现象的致病和维持因素(Dry et al.,2015;Mehr&Adams,2016)。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信息加工特点的探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形成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更有助于开展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临床干预工作,对预防和减少其他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积极的意义。认知偏向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特定类型刺激的选择性加工偏向(Blanchette&Richards,2010),可区分为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三种类型。这三种认知偏向分别代表了加工者在信息加工的选择阶段、记忆阶段和思维阶段的认知加工特点。那么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是否会表现出对特定信息的认知偏向,这种认知偏向对消极完美主义的维持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是本研究想去探索的。本研究通过探究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偏向特点,建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为未来利用认知偏向的规律和特点,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实施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分三部分,分别探讨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第一部分考察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偏向。因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可表现为“对信息的抑制困难”和“对信息的过度兴奋”两个方面,若要对个体的注意偏向有一个全面认识,需分别对抑制和激活范式下个体的注意偏向进行考察。该部分共四个实验,其中实验1a和实验1b考察抑制范式下的注意偏向;实验2a和实验2b考察激活范式下的注意偏向。实验1a使用情绪Stroop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实验1b也使用情绪Stroop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图片的注意偏向;实验2a使用点探测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1)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实验2b使用自然视觉扫描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9)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4)在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内对不同类型图片的注意偏向。研究结果发现,在抑制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未表现出对任一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但在激活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消极的与完美主义相关的词汇表现出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意增强。在抑制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片表现出注意偏向;在激活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初始定向阶段和维持阶段也表现出对不完美图片的注意偏向,但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1000ms~2000ms),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开始将注意从不完美图片中撤离出来,更多地关注完美图片。这说明,在信息加工的初始阶段,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就存在对不完美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当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高消极完美主义者会使用回避的情绪调节策略减少对不完美信息的注意。第二部分考察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记忆偏向,因刺激编码的加工深度可能对记忆偏向产生影响,故第二部分分两个实验,分别对浅加工和深加工水平下个体的记忆偏向进行考察。实验3a比较了浅加工水平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词汇的记忆偏向;实验3b比较了深加工水平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词汇的记忆偏向。研究发现,当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词汇进行浅加工时,会表现出对消极词汇的记忆偏向;但当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词汇进行深加工时,未表现出对消极词汇的记忆偏向。这说明,在信息加工的记忆阶段,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消极信息的加工偏向是否出现,有赖于编码的深度。第三部分考察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解释偏向。实验4通过句子补充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3)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2)对完美主义相关的模糊情境和完美主义无关的模糊情境的解释偏向。研究发现,高消极完美主义者无论是对完美主义相关的模糊情境还是对完美主义无关的一般模糊情境都存在消极解释偏向。这表明,在高级信息加工阶段,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信息的加工也存在负性认知偏向。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信息加工的选择阶段、记忆阶段和思维阶段,都具有负向认知偏向,且负性认知偏向的内容不局限于与完美主义相关。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不同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向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启示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可通过认知偏向矫正来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实施干预。

徐尉[4](2021)在《社会排斥影响下消费者实用品和享乐品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排斥是指个人被社会中的其他人或其所在群体排斥、拒绝或孤立,并且其自身归属感受到威胁的一种常见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出现社会排斥的现象,比如在聚会或办公室谈话中被同学或同事忽视,和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出现破裂,或者收到在公司求职时的拒绝信。在消费者行为领域,也存在着不同种表现形式的社会排斥现象。比如,当消费者向银行提交信用卡申请时可能遭受拒绝。当消费者向某俱乐部提交会员申请时也可能遭受拒绝。当消费者在商店购物希望得到店员的帮助时,也可能会遭受到店员的忽略和不予理睬。由此可见,社会排斥是个体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和不可避免的一种现实现象,研究其对个体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消费者更好的理解其自身的消费行为,而且也有利于市场营销人员在充分把握和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更好的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和策略。鉴于这一现象的重要性,社会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检验了社会排斥的心理后果。尽管现有研究对社会排斥影响下的消费者行为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本文认为从社会排斥类型上、社会排斥对相关消费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上以及最终消费产品的选择上,现有研究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社会排斥、心理距离、应对策略、实用品和享乐品等相关文献,并结合近年来消费者行为学以及营销学中的热点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社会排斥和心理距离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于实用品和享乐品的偏好和购买意愿。在消费者应对策略理论的支撑下,本文构建了―社会排斥—应对策略—消费者产品选择偏好‖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具体而言,本研究将从个体感知到社会排斥现象的心理距离远近不同的视角出发,分别在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三种不同的条件下,研究消费者受到社会排斥影响时,其实用品和享乐品偏好的形成机制。随后,本研究设计了九个相关实验对这些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一通过三个子实验主要来验证假设1和假设2,即社会排斥与时间距离的交互作用对消费者产品选择偏好的影响。遭受社会排斥的消费者,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时间距离较近时,消费者可能对实用产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而遭受社会排斥的消费者,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时间距离较远时,消费者可能对享乐产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研究一也进一步检验了消费者问题解决倾向和消费者情绪调节倾向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二通过三个子实验主要来验证假设3和假设4,即社会排斥与空间距离的交互作用对消费者产品选择偏好的影响。遭受社会排斥的消费者,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空间距离较近时,消费者可能对实用产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而遭受社会排斥的消费者,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空间距离较远时,消费者可能对享乐产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研究二也进一步检验了消费者问题解决倾向和消费者情绪调节倾向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三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假设5和假设6,即社会排斥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对消费者产品选择偏好的影响。遭受社会排斥的消费者,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社会距离较近时,消费者可能对实用产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而遭受社会排斥的消费者,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社会距离较远时,消费者可能对享乐产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研究三也进一步检验了消费者问题解决倾向和消费者情绪调节倾向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概况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遭受社会排斥的消费者(与社会接纳的消费者相比),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时间距离较近时,消费者更可能对实用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而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时间距离较远时,消费者更可能对享乐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第二,遭受社会排斥的消费者(与社会接纳的消费者相比),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空间距离较近时,消费者更可能对实用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而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空间距离较远时,消费者更可能对享乐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第三,遭受社会排斥的消费者(与社会接纳的消费者相比),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社会距离较近时,消费者更可能对实用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而如果他们感知社会排斥的社会距离较远时,消费者更可能对享乐品有更高的消费偏好。第四,消费者问题解决倾向在社会排斥和近心理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实用产品偏好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中介的作用。第五,消费者情绪调节倾向在社会排斥和远心理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享乐产品偏好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中介的作用。

胡洁蔓[5](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李雪霏[6](2021)在《基于压力与应对模式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探讨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及作用效应,明确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20日-2020年10月30日,在保定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采用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抽取324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应用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SSS)、健康认知评价量表(CAHS)、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应用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分析;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与认知评价、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压力与应对模式为理论基础,应用AMOS24.0软件,构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采取最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采取MI指标对模型进行修正,采取整体适配度及内在结构适配度指标对模型进行适配度检验,明确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采取路径系数分析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1.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总分为45.36±11.76分,其中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自我感受四个维度得分分别为12.28±3.71分、9.99±3.13分、7.45±2.52分和15.64±5.14分。2.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1)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在经济负担、卒中次数、躯体功能障碍、自理能力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与负性认知评价呈显着正相关(r=0.755,P<0.01);与心理弹性呈显着负相关(r=-0.733,P<0.01);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507,P<0.01);与面对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r=-0.389,P<0.01)、与屈服应对方式(r=0.546,P<0.01)、回避应对方式(r=0.462,P<0.01)呈显着正相关。(3)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脑卒中患者对卒中事件的负性认知评价对病耻感具有间接的正向影响,间接效应值为0.023,总效应值为0.023;心理弹性对病耻感具有直接负向影响和间接负向影响,直接效应值为0.550,通过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的间接效应值为-0.036,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的间接效应值为-0.015,总效应值为-0.601;社会支持对病耻感具有直接负向影响和间接负向影响,直接效应值为-0.230,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的间接效应为-0.004,总效应值为-0.234;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效应值为0.110。结论:1.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自我感受维度得分最高。病耻感状况不容乐观,医务工作者应予以重视。2.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1)经济负担、卒中次数、躯体功能障碍、自理能力影响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2)脑卒中患者对卒中事件的负性认知评价、心理弹性、社会支持、面对应对方式、屈服应对方式和回避应对方式与病耻感密切相关。(3)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脑卒中患者对卒中事件的负性认知评价通过回避应对方式间接正向影响病耻感;心理弹性既可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又可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及回避应对方式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社会支持既可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又可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及回避应对方式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有直接正向影响。

曲玉新[7](2021)在《基于KANO模型的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以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支持性照顾需求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同时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以Kano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的评估工具进行属性分类,根据属性分类、重要度以及满意度结果,识别支持性照顾需求评估工具的核心项目,以期为临床护理个性化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为临床护理工作开拓思路,从而丰富宫颈癌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专业内涵。方法:1、本研究应用便利抽样法来调查300例宫颈癌患者。调查工具主要有:以患者一般资料作为内容所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34条目癌症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简明问卷(The 34-item short form Supportive Care Needs Survey,SCNS-S F34),基于Kano模型的支持性照顾需求问卷。2、数据整理计算使用Excel表格,数据处理采用了 SPSS22.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一般人口学资料在具体分析方法上主要选择了单因素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在具体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利用Kano分析法对SCNS-SF34作进一步分析,对其问卷条目进行属性类别分析,对各项目重要度以及满意度进行计算,除此之外,还需要实现满意度重要度象限图的绘制。结果:1、问卷总共发放的数量为300份,问卷总共回收的数量为300份,实现了百分百的回收,在这些问卷中有效问卷的数量总共为289份,有效率为96.3%。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现状得出:宫颈癌患者对支持性照顾需求处于较高的水平,得分为(83.6±31.13)分;Kano模型分析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的34条目癌症患者支持性需求简明问卷中,有20项属于魅力属性(A),11项属于期望属性(O),3项属于无关属性(Ⅰ),无必备属性(M)。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P=0.025),受教育程度(P=0.019),收入水平(P=0.006),是否肿瘤转移(P=0.023),是否合并慢性病(P=0.001)方面差异经过分析后显示具有统计学层面的意义(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是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的影响因素,回归解释总变异的47.1%。4、Kano模型分析后,根据属性分类结果,计算出各支持性照顾需求项目的重要度,满意度。本研究中,其中满意度得分最高的是项目28:“癌症已经得到控制或减少”,得分为0.993分,大于0.96分的共有5项。重要度得分最高的是项目26:“在您选择接受治疗前,要充分了解治疗的好处与副作用”,得分0.723分,重要度大于0.7分的共计2项。根据重要度、满意度得分结果绘制象限图,图表显示,在34条目的简明问卷中,处于第一象限(优势区)的有13项,处于第二象限(待改进区)的有9项,位于第三象限(保留区)的有11项,处于第四象限(观察区)的仅有1项。结论:1.在本研究中,年龄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低收入患者具有相对更高的支持性照顾需求;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总得分结果为(83.6±31.13)分,所处水平相对较高。2.医护人员应该根据Kano模型分析的属性分类及满意度-重要度象限图分区制定重点工作计划,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提升发掘魅力属性项目,完善补充期望属性项目;在象限图分析里,应该优先发展且继续保持发扬优势区的项目,继续关注改进待改进区和保留区的项目。

邵聪聪[8](2021)在《基于不悦症状理论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现状及相关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描述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基于不悦症状理论,从生理、心理、环境等方面探究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探讨肺癌患者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癌因性疲乏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医护人员制定针对性的改善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山东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化疗科符合标准的225名肺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的量表有一般资料调查表、Piper疲乏评估修订量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正负性情绪量表的正性情绪维度和社会支持量表。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具体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结果:1.肺癌患者基本情况肺癌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9~82岁,平均年龄是57.7±9.3岁。其中56.7%是男性;97.8%为已婚;41.6%的BMI指数处于正常范围;68.4%为初中及以下学历;39.5%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60.9%病理分型为腺癌;85.4%处于Ⅲ~Ⅳ期;73.1%治疗方式为化疗;65.1%化疗周期为1~6;46.2%有疼痛;38.6%有合并症。2.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总分得分范围为22~185分,平均得分为94.94±35.46分。行为疲乏、情感疲乏、躯体疲乏、认知疲乏维度得分为29.16±10.91,24.00(15.00,32.00),21.00(15.00,27.50),19.00(11.00,27.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因性疲乏总分及其分维度得分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化疗周期、疼痛及合并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相关因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癌因性疲乏总分及其分维度得分与失眠(r=0.318~0.432)、心理弹性(r=-0.224~-0.391)、积极情绪(r=-0.407~-0.523)、社会支持(r=-0.219~-0.313)均存在显着相关(P<0.01)。4.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将癌因性疲乏总分及其分维度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按α入=0.05,α出=0.10的标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失眠、心理弹性、积极情绪、社会支持总分及主观支持维度得分是影响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总分及其分维度得分的主要因素(P<0.05)。5.肺癌患者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癌因性疲乏之间的中介效应将癌因性疲乏作为因变量,在控制有统计学差异的人口学和临床因素后,将心理弹性、积极情绪纳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心理弹性负向预测癌因性疲乏(β=-3.064,P<0.001),但是当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积极情绪负向预测癌因性疲乏(β=-3.222,P<0.001),心理弹性无法负向预测癌因性疲乏(β=-0.998,P>0.05),说明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癌因性疲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采用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bootstrap检验的间接效应值为-2.301,95%置信区间为[-2.983,-1.674],不包含0,进一步验证了积极情绪的完全中介作用。结论:1.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较高,多处于中等程度疲乏。2.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失眠呈正相关,与心理弹性、积极情绪、社会支持呈负相关。3.影响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失眠、心理弹性、积极情绪、社会支持。4.肺癌患者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癌因性疲乏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胡育曦[9](2021)在《口腔扁平苔藓与牙周健康状态关系初探》文中认为[目的]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planus,OLP)可发生在不同的口腔部位,并可能对引发牙周疾病有间接影响,牙周疾病的存在可能影响OLP的进程或预后。本研究拟对OLP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口腔检查,收集口腔液标本后进行研究分析,旨在:(1)了解OLP患者口腔健康意识、知识、态度和行为;(2)了解牙周健康与OLP复发或加重是否存在关系;(3)初步了解OLP患者口腔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特点。预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认识这两种常见口腔疾病的关系,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到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OLP伴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者作为OLPP组(OLPP组又分为糜烂型OLP和非糜烂型OLP),OLP伴慢性牙龈炎(chronic gingivitis,CG)者作为OLPG组(OLPG组也分为糜烂型OLP和非糜烂型OLP),以及接受口腔检查的单纯牙周炎者作为CP组,单纯牙龈炎者作为CG组。OLP反复发作疼痛明显者作为A组,OLP症状稳定无明显疼痛者作为B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口腔健康意识、知识、态度和口腔保健行为;进行包括牙周健康在内的口腔检查;对受试人群口腔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6种主要的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存在情况,统计分析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受试人群刷牙次数、刷牙时间和刷牙方法的正确率分别为8.45%、11.27%和14.08%。统计结果显示,A组和B组在龋齿、楔状缺损、残根残冠、牙体缺失和阻生齿方面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CI-S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I和P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人群在CP和CG的发病情况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6种可疑牙周致病菌检测中,OLP伴CP组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的检出率高于非OLP组,非糜烂型OLP伴CP组中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的检出率高于非OLP组,OLP组中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检出率均高于非OLP组。6种细菌的检出率与吸烟和饮酒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n)的检出率与饮食习惯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OLP组中T.d和T.f的检出率与牙周疾病类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细菌检出率均与OLP糜烂和非糜烂类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T.d和T.f检出率与牙周疾病和OLP组合类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组合在非糜烂型OLP伴CP的患者中检出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发现大多数OLP患者的口腔健康意识匮乏,知识薄弱,态度不积极,口腔保健行为差。牙周健康与OLP病情复发或加重无关。P.g和T.f易分布于OLP伴CP患者口腔中;F.n易分布于OLP患者口腔中;P.g、T.d和T.f的组合易分布于非糜烂型OLP伴CP患者口腔中。

宋莉娟[10](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二、疼痛与心理压力无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疼痛与心理压力无关(论文提纲范文)

(1)自我肯定对威胁刺激心理期待及知觉加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肯定
        2.1.1 自我肯定理论
        2.1.2 自我肯定的方法
        2.1.3 自我肯定的积极效应
        2.1.4 自我肯定的神经基础
    2.2 期待与情绪
        2.2.1 期待及相关脑电成分
        2.2.2 威胁刺激对情绪刺激的心理期待的影响
    2.3 威胁刺激与恐惧面孔
        2.3.1 威胁刺激
        2.3.2 恐惧面孔
        2.3.3 自我肯定对威胁刺激影响的研究
    2.4 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2.4.1 问题提出
        2.4.2 研究方案
        2.4.3 研究假设
3 方法
    3.1 研究被试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量表
        3.3.1 Spielberger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
        3.3.2 Rosenberg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
        3.3.3 Schwarzer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3.3.4 疼痛-焦虑症状量表(PASS-20)
        3.3.5 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16)
    3.4 自我肯定操纵(Self-Affirmation)
    3.5 实验流程
    3.6 数据分析
        3.6.1 行为数据分析
        3.6.2 脑电数据采集与处理
        3.6.3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量表结果
    4.2 行为结果
    4.3 ERP结果
        4.3.1 心理准备阶段-CNV成分(S1:600-1000ms)
        4.3.2 心理准备阶段-SPN成分(S2:-200-0ms)
        4.3.3 目标知觉阶段-N170 成分(S2:160-180ms)
        4.3.4 目标知觉阶段-LPP成分(S2:400-700ms)
    4.4 相关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自我肯定对威胁刺激心理期待的影响
    5.2 自我肯定对威胁刺激知觉加工的影响
    5.3 总体讨论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7.1 现有研究不足
    7.2 现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横断面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过程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2.2 信效度检验
        2.3 不良情绪及人格倾向现况分析
        2.4 人口统计学差异比较
        2.5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2.6 多重线性回归
    3 讨论
        3.1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评估情况
        3.2 不同人口学资料与不良情绪和人格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
        3.3 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的制定
    1 理论背景
        1.1 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1.2 心理学理论-认知治疗理论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4 研究过程
        4.1 围绕研究主题建立干预的概念框架及初步方案
        4.2 最终方案确定过程
    5 结果
        5.1 围术期心身调节系统干预方案的内容简介
        5.2 基于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
第三部分 cCBT对喉肿瘤切除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4 干预措施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围术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失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SAI、PHQ-9、AIS和FACT-H&N得分的趋势比较图
    3 讨论
第四部分 cCBT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干预措施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2.2 干预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症状的影响
        2.3 干预对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2.4 两组患者测评指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比较
        2.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状态焦虑和失眠阳性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缓解焦虑、失眠的有效率比较
        2.7 两组之间Cor和ACTH含量比较
        2.8 术前皮质醇与状态焦虑变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2.9 两组干预后满意度调查比较
    3 讨论
第五部分 cCBT对FESS患者大脑皮质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fNIRS检查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比较
        2.2 干预前后52个通道中是否激活比较
        2.3 两组激活程度的比较
        2.4 临床变量与通道激活的相关性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在躯体疾病患者心身干预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偏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消极完美主义
        1.1 消极完美主义的定义
        1.2 消极完美主义和心理病理现象的关系
        1.3 消极完美主义的成因
        1.4 消极完美主义的临床干预
    2 认知偏向
        2.1 认知偏向的定义
        2.2 认知偏向的研究范式
        2.3 认知偏向的研究成果
        2.4 认知偏向的理论模型
    3 消极完美主义与认知偏向
        3.1 消极完美主义与注意偏向
        3.2 消极完美主义与记忆偏向
        3.3 消极完美主义与解释偏向
    4 消极完美主义的致病和维持机制
        4.1 消极完美主义的病因模型
        4.2 消极完美主义的维持模型
        4.3 认知偏向在消极完美主义致病和维持机制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1 问题的提出
        1.1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具体特点
        1.2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具体内容
        1.3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作用机制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偏向
        实验1a 抑制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1b 抑制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图片的注意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2a 激活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2b 激活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图片的注意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二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记忆偏向
        实验3a 浅加工水平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词汇的记忆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3b 深加工水平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词汇的记忆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三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解释偏向
        实验4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主题情境的解释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总讨论
    1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思维阶段都存在负性认知偏向
    2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内容不局限于与完美主义相关
    3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具体作用机制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材料
附录2 问卷
致谢

(4)社会排斥影响下消费者实用品和享乐品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结构框架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社会排斥
        2.1.1 社会排斥的概念
        2.1.2 社会排斥的影响
        2.1.3 社会排斥的应对策略
        2.1.4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消费行为研究
    2.2 心理距离
        2.2.1 心理距离的前因
        2.2.2 心理距离的后果
    2.3 应对策略
        2.3.1 应对的定义
        2.3.2 应对策略的维度结构: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与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
        2.3.3 应对策略的前因
        2.3.4 应对策略的后果
    2.4 实用品与享乐品
第3章 研究框架设计与研究假设提出
    3.1 研究框架的设计
    3.2 研究假设的推演
        3.2.1 社会排斥与心理距离
        3.2.2 心理距离与应对策略
        3.2.3 社会排斥与产品选择
    3.3 研究假设的汇总
第4章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4.1 研究一:社会排斥与时间距离对消费者产品选择偏好影响
        4.1.1 实验一:社会排斥与时间距离对实用品偏好的影响
        4.1.2 实验二:社会排斥与时间距离对享乐品偏好的影响
        4.1.3 实验三:社会排斥与时间距离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
    4.2 研究二:社会排斥与空间距离对消费者产品选择偏好影响
        4.2.1 实验四:社会排斥与空间距离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
        4.2.2 实验五:社会排斥与空间距离对消费者产品偏好影响的中介作用
        4.2.3 实验六:社会排斥与空间距离对消费者产品偏好影响的现场实验
    4.3 研究三:社会排斥与社会距离对消费者产品选择偏好影响
        4.3.1 实验七:社会排斥与社会距离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
        4.3.2 实验八:社会排斥与近社会距离对实用品偏好影响的中介作用
        4.3.3 实验九:社会排斥与远社会距离对享乐品偏好影响的中介作用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理论贡献
    5.3 管理启示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5)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压力与应对模式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疾病流行特点
        1.1.2 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1.3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普遍存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病耻感的概念
        1.2.2 病耻感的测量工具
        1.2.3 病耻感的研究现状
        1.2.4 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1.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1.3.1 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普遍存在
        1.3.2 脑卒中患者的认知评价及应对对病耻感的影响有待探讨
        1.3.3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作用机制问题有待研究
    1.4 操作性定义
        1.4.1 病耻感
        1.4.2 认知评价
        1.4.3 心理弹性
        1.4.4 社会支持
        1.4.5 应对方式
    1.5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1.5.1 理论依据
        1.5.2 研究假设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2 抽样方法
        2.2.3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工具
        2.3.2 资料收集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
    3.3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3.3.1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
        3.3.2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3.3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第四章 讨论
    4.1 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
    4.2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4.2.1 一般资料对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4.2.2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1.1 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
        5.1.2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5.2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5.2.1 创新点
        5.2.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KANO模型的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2.3 需求具体定义
    2.4 支持性照顾需求研究现状
    2.5 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性
    2.6 Kano模型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4 统计学方法
    3.5 质量控制
    3.6 伦理原则
    3.7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问卷收集情况
    4.2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4.3 支持性照顾需求问卷信效度检测结果
    4.4 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现状
    4.5 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6 支持性照顾需求各项目重要度、满意度得分情况
    4.7 支持性照顾需求的满意度与重要度象限图(图3)
第五章 讨论
    5.1 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现状分析
    5.2 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Kano模型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分析
    5.4 满意度重要度象限图分析
    5.5 采用两种工具进行分析的原因及关系
    5.6 结合医院优势提出改进措施,提升患者的服务满意度
第六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处与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不悦症状理论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现状及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癌因性疲乏的综述
        2.1.1 癌因性疲乏的概念
        2.1.2 癌因性疲乏的测量工具
        2.1.3 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
        2.1.4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
    2.2 不悦症状理论的综述
        2.2.1 不悦症状理论的介绍
        2.2.2 不悦症状理论的应用
    2.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流程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肺癌患者基本情况
    4.2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
        4.2.1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情况
        4.2.2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4.3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
        4.3.1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失眠相关性
        4.3.2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
        4.3.3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积极情绪的相关性
        4.3.4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4.4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4.5 肺癌患者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癌因性疲乏之间的中介效应
第五章 讨论
    5.1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分析
    5.2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上的差异分析
    5.3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分析
        5.3.1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失眠的关系分析
        5.3.2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分析
        5.3.3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分析
        5.3.4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5.4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5.5 肺癌患者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癌因性疲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口腔扁平苔藓与牙周健康状态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口腔健康意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牙周健康与口腔扁平苔藓复发或加重关系初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可疑牙周致病菌检出情况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口腔扁平苔藓与牙周炎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疼痛与心理压力无关(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我肯定对威胁刺激心理期待及知觉加工的影响[D]. 张伟堃.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D]. 杨洋.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偏向[D]. 李娟.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社会排斥影响下消费者实用品和享乐品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D]. 徐尉. 吉林大学, 2021(01)
  • [5]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压力与应对模式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研究[D]. 李雪霏. 河北大学, 2021(09)
  • [7]基于KANO模型的宫颈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调查分析[D]. 曲玉新. 山东大学, 2021(12)
  • [8]基于不悦症状理论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现状及相关因素[D]. 邵聪聪. 山东大学, 2021(11)
  • [9]口腔扁平苔藓与牙周健康状态关系初探[D]. 胡育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与心理压力无关的疼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