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一场灾难吗?

贫穷是一场灾难吗?

一、贫困是一种灾难吗?(论文文献综述)

汤二子[1](2021)在《中华传统民生思想中以工代赈救助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古代民生事业中,以工代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救助模式。从"国与民""富与贫""税与惠""惰与业"四个维度可以明晰中华传统民生思想中以工代赈救助理念的民生意指及其局限性。首先,古代最高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愿意利用民生手段救济因灾因难而陷入困境中的人,但其只会被动地采用以工代赈等民生举措。其次,由于缺乏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条件,古代统治者只救急而不救穷,因此实施的以工代赈不以让民众实现富裕为目标。再次,古代统治者在向民众征收税负时,肩负着反向给予恩惠的道义责任,让民生措施有了财政保障,而用工方向合理与否决定着以工代赈救助措施相对成效的高低。最后,以工代赈能够避免直接转移支付诱使民众放弃劳动的懒惰倾向,但古代散乱的用工方式使之难以培养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无法让受助对象通过以工代赈寻找到适合职业。中华传统民生思想中以工代赈救助理念的积极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所实施的以工代赈救助措施依然具有借鉴价值。此外,政策制定者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努力带领民众走向共同富裕、强调公共财政模式下的支出绩效以及重视技能培养的用工模式等,让传承下来的以工代赈救助理念在当代中国具有更深刻的民生意义与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孙亮洁,刘明明[2](2021)在《“灾难资本主义”的形成背景、核心观点与当代评价》文中指出克莱恩、福斯特、齐泽克等"灾难资本主义"学者认为:不断积累"灾难因子",利用、制造灾难乘机牟利的灾难资本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表现在自然灾难、政变、战争、经济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生态危机、意识形态灾难等多个方面;当资本主义发展到灾难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本身也成了一种灾难。对此,他们认为可以将"人民重建运动""复兴社会主义理想""穿越灾难资本主义幻象"作为应对灾难资本主义的对策。"灾难资本主义"理论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

夏开丰,王颖[3](2021)在《数字时代的美学与政治——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美学”概念》文中认为斯蒂格勒认为美学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反之亦然,因为政治就是与他者一起感觉的问题。但是数字时代的营销技术所产生的"美感经济"是一种无政治的美学,使人处在"象征的贫困"中。它是遵循市场霸权统治的美学战争所造成的浩劫,使人的欲望成为可计算的,使之服从于消费逻辑,丧失了个体性,导致了无产阶级化。数字化使超工业社会得以可能,它造成了普遍的无产阶级化。文化成为最大的政治问题,使消费者不能自爱,但数字时代也使去无产阶级化成为可能。为此,斯蒂格勒重塑了业余爱好者的形象,通过一种重复的实践发明新的艺术和美感经验,从而重新发明政治问题。

何智红[4](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绪清[5](2013)在《武汉市高校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实行全面的收费制度改革,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普遍性、突出性、规模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贫困生认定是贫困资助首要的、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贫困资助的难点和重点。目前,高校贫困认定是一种建立在贫困生自我认定基础之上的他我认定,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存在贫困认定模糊不清的问题。贫困认定分为他我认定和自我认定,相应地延伸出他我贫困定义和自我贫困定义,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是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基于W·L托马斯的“情景定义”理论的启示,在贫困生认定现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的概念,试图从贫困生主观层面对贫困生问题进行解释。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贫困生认定现状。贫困的定义包括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相应地,对贫困生的理解存在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主观贫困与客观贫困、长期贫困与短期贫困、生存型贫困、生活型贫困与发展型贫困等多维贫困概念,对贫困及贫困生的理解差异导致贫困生认定模糊不清的问题。高校贫困生认定分为他我认定和自我认定,他我认定是一种建立在自我认定基础之上的甄别认定,存在诸多问题,而贫困生自我贫困认定是问题的关键。自我贫困认定是贫困生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贫困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与自我贫困认定相随发生的是自我贫困认知、自我贫困体验和自我贫困反应,这些相伴随的主观贫困意识活动和相应的行为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体系,是自我贫困认定的一种延伸。第二部分是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的界定。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是指,贫困生对自身贫困的一种强调独立主体存在的自觉认识与实践活动,横向上包括“贫定贫”、“贫定非贫”、“非贫定贫”和“非贫定非贫”四种情形,纵向上包括贫困生通过经验、反思和其他人的反馈而形成的自我贫困认知、自我贫困体验、自我贫困认定和自我贫困反应,具有普遍性、主体性、选择性和阶段性的特征。第三部分是阐述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存在的问题。受家庭因素、参照对比因素和主观认知价值观因素的影响,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存在自我贫困意识主观消极、自我贫困认定主观失实和行为反应消极被动的问题,即自我贫困定义不当问题。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不当问题在高校普遍表现为“伪贫困生”问题和“问题”贫困生现象,是高校贫困资助的复杂难题,不仅对贫困生自身成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给贫困资助带来不少困境。受自我贫困定义内在的逻辑和贫困生行为反应态度的影响,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存在过程阶段差异和行为反应态度差异的问题。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差异性的存在导致贫困资助工作的繁杂化,对贫困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际上自我贫困定义差异性被忽视导致了贫困资助陷入困境。第四部分是探讨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的对策。通过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四位一体教育来构建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的约束机制,疏导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以及规避问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加强对贫困生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消费观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贫困教育和心理教育;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加强对贫困生的社会关爱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以自我教育为根本,贫困生要进行合理自我贫困解释、自我贫困判断和行为选择。

程玲[6](2011)在《艾滋病人群贫困状况及反贫困政策研究 ——以湖北农村为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滋病自出现以来,就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世界。随着艾滋病流行时间的推移和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传播,人们对于艾滋病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增强。艾滋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仅影响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而且还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有可能的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艾滋病社会影响最直接的结果是贫困,而艾滋病流行最直观的原因也是贫困。艾滋病与贫困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共生互促的关系。虽然贫困不能直接导致艾滋病,但事实说明,贫困会引发艾滋病高危行为。个人一旦感染艾滋病就会使个人及家庭陷入贫困的深渊。艾滋病不仅导致和加剧了感染者和病人的贫困,还引发了新的贫困群体。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对艾滋病人群的贫困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探索减轻和消除艾滋病人群贫困,提高艾滋病人群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并为艾滋病人群反贫困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定量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艾滋病人群为研究对象,探寻艾滋病与贫困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把握艾滋病人群的贫困状况、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中国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探索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框架及内容,为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建构提供决策基础和政策建议。艾滋病与贫困关系的分析,实质上是厘清艾滋病与贫困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即“艾滋病如何作用于贫困,如何导致贫困”、“贫困又如何作用于艾滋病,如何导致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艾滋病致贫的过程是疾病与疾病所引发的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共同作用于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认知和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而实现的。艾滋病所引发的贫困在横向上以对微观层面的个人(家庭)影响为中心,逐步向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社区、区域和社会蔓延,在纵向上主要表现为代际之间贫困的传递。而贫困导致艾滋病产生的过程是贫困的脆弱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贫困的脆弱性增加了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出现。本研究运用生活形态法,通过对贫困的主观社会评价和客观社会状况的分析,结合贫困分析的静态和动态视角,从物质和社会层面描述艾滋病人群的贫困状况,分析艾滋病人群贫困的特点和成因,指出艾滋病人群贫困是一种相对贫困,是一种多元性的贫困,艾滋病人群的贫困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切断艾滋病与贫困间的关系,国家、政府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但艾滋病人群贫困问题仍然客观存在,这与艾滋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从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两个方面探索其原因。从社会政策制定过程来看,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政策制定的自上而下,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政策制定过程中相关利益人的参与,还有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流均影响着政策效果。从社会政策实施的过程来看,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政策实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政策实施环境中的工作经费、组织、工作机制等状况限制着政策实施效果,同时不同的政策实施人不同的利益诉求影响着其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方向。最后,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和策略为基础,以社会支持为视角,提出了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对策建议。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制定中要注意建构政策实施的保障体系、形成多部门工作制度、关注艾滋病人群贫困的多维度和搭建艾滋病人群社会支持体系。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中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搭建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平台,完善整合机制和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

程学武[7](2009)在《当贫穷成为一种灾难》文中研究说明因为老家在农村的缘故,所以现在身在城市的我,依然有很多机会接触那些贫困的群体,尤其是一些正在贫困线上奋力读书的学子们。每每遇见这些孩子,谈到他们的求

刘莘[8](2008)在《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芮华[9](2008)在《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卫生服务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研究试点地区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经济负担、健康状况及困扰救助对象的主要卫生问题,救助对象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对医疗救助制度的评价和期望等,以此了解并深入分析城市贫困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为国家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并为全国各地更好的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政策建议。方法1.文献研究法:检索国内外与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2.现场调查法:采用调查表形式收集与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卫生服务需求相关的数据;采用半结构访谈方式进行相关人员访谈。对收集的定量、定性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3.对比分析法:对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与普通城市居民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4.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录入,采用Excel2003及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医疗救助对象年龄偏大,以老年人居多,60岁以上老人占44%;医疗救助对象收入水平低,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32.12元;医疗救助对象就业率低,不在业比例占89.1%;疾病相对经济风险度为0.33,是否住院和人均月收入是医疗救助对象疾病经济负担主要的影响因素;74.6%的医疗救助对象无任何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对象教育水平比较低,65%以上的救助对象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健康状况:医疗救助对象两周患病率为42.51%,两周患病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医疗救助对象慢性病患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其中最高的前两种疾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医疗救助对象的疾病严重程度高于普通人群;医疗救助对象失能率比较高;慢性病和常见病是困扰救助对象最主要的卫生问题。3.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医疗救助对象的两周就诊率为34.9%、住院率为9.8%,有病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救助不起作用和自我医疗,其中,救助不起作用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医疗救助金额太小、病种不在救助范围内、救助要先垫付、其他原因、救助起付线。4.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对医疗救助制度的评价:理想的救助模式应该大小病兼顾;理想的门诊或住院救助模式是发放救助卡或医院垫付;门诊救助和病种不在救助范围是救助对象利用医疗救助的主要障碍;医疗救助的起付线高、救助额度低。结论1.合理设计医疗救助方案:由大病到慢性病和常见病,从住院到门诊,循序渐进地扩展病种范围;逐步取消起付线,应救尽救;提高救助比例;转事后救助为事前或事中救助。2.加大政府筹资力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救助筹资机制。3.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载体,扩大医疗救助的覆盖面。4.医疗救助制度必须与医疗保障体系同步,积极探索医疗救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衔接。5.以立法形式规范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王艺[10](2008)在《我国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制度 ——北京市某区贫困家庭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为此,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急剧转轨,企业改革也逐步深化,由此在中国城市社会引发了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加上中国社会保障安全网本身的脆弱和不足,短短几年中,就在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以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庞大的城市贫困群体。由于城市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贫困群体,从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对社会稳定构成巨大威胁。近年来,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减轻贫困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同的进展。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贫困问题将成为今后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个难题,如何缓解贫困,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应该作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有关城市贫困的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研究方法,为下面的研究做铺垫。第二章为贫困问题的理论阐释,以贫困的基本范畴为研究的切入点,比较国内外学者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理解,结合多年来本人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对贫困的涵义、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以及测量方法和标准等进行了初步的界定。第三章首先从规模、构成及群体特点等方面对城市贫困群体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其次阐述了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分别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章对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分析,不仅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城市反贫困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而且也为政府部门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选择切实有效的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参考。第四章为我国现行低保制度的介绍及缺陷分析,通过对现行制度的剖析,反映了制度的不足之处,为下一章的对策与建议起到铺垫的作用。第五章为城市反贫困的对策与建议,本章在借鉴了部分地区与国家的反贫困经验后,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缓解贫困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反贫困机制的建立,促进就业、如何通过财政手段保证救助资金的来源、建立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第六章为结论,总结得出了本文的最后结论以及不足。本文的写作综合运用了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利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并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贫困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文章,通过独立思考,试图在继承现有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缓解城市贫困问题能有一个突破与创新。

二、贫困是一种灾难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贫困是一种灾难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传统民生思想中以工代赈救助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国与民
2 富与贫
3 税与惠
4 惰与业
5 救助与就业
6 结论

(2)“灾难资本主义”的形成背景、核心观点与当代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灾难资本主义”的形成背景
    (一)“灾难资本主义”的理论背景
        1. 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2. 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3. 对当代西方思想的借鉴。
    (二)“灾难资本主义”的实践背景
        1. 东欧剧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2. 经济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大灾难的频繁冲击。
        3. 当前资本主义体系应对灾难不力。
二、“灾难资本主义”的核心观点
    (一)灾难资本主义的内涵与成因
    (二)灾难资本主义的外在表现与类型
        1. 自然灾难,包括海啸、飓风等。
        2. 政变。
        3. 战争。
        4. 经济危机。
        5. 公共卫生安全危机。
        6. 生态危机。
        7. 意识形态灾难。
    (三)应对灾难资本主义的对策
        1. 自发的“人民重建运动”。
        2. 复兴社会主义理想。
        3. 穿越灾难资本主义“幻象”。
    (四)中国经验为世界提供了超越灾难资本主义的路径
        1. 中国能够正确认识与管控资本。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体制优势。
        3. 中国积累了大量处理灾难的正确经验。
三、对“灾难资本主义”理论的评价
    (一)“灾难资本主义”的启示
        1.“灾难资本主义”使我们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2.“灾难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批判。
        3.“灾难资本主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灾难资本主义”的局限
        1. 对策绵软无力。
        2. 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5)武汉市高校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意义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对象
    1.4 问题提出
        1.4.1 “伪贫困生”现象
        1.4.2 贫困生逃避贫困现象
        1.4.3 贫困生安于贫困现状现象
        1.4.4 “问题”贫困生现象
        1.4.5 贫困生过度消费现象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2 贫困生认定现状
    2.1 贫困生的界定
        2.1.1 贫困的界定
        2.1.2 贫困生的界定
    2.2 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2.2.1 贫困生他我认定与自我认定
        2.2.2 贫困生他我贫困认定的缺陷
        2.2.3 贫困生自我贫困认定的缺失
3 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的界定
    3.1 自我贫困定义的概念
        3.1.1 托马斯“情景定义”理论视角
        3.1.2 自我贫困定义的概念
    3.2 自我贫困定义的内涵
        3.2.1 自我贫困认定的四种情形
        3.2.2 自我贫困定义的纵深内涵
    3.3 自我贫困定义的特征
4 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存在的问题
    4.1 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不当问题
        4.1.1 自我贫困定义的影响因素
        4.1.2 自我贫困定义不当的判断标准
        4.1.3 自我贫困定义不当的基本情况
    4.2 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差异性问题
        4.2.1 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的阶段差异
        4.2.2 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的反应差异
5 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的影响
    5.1 自我贫困定义不当问题及其影响
        5.1.1 “伪贫困生”问题
        5.1.2 “问题”贫困生
    5.2 自我贫困定义差异性问题带来的资助困境
        5.2.1 自我贫困定义的差异性被忽视
        5.2.2 贫困资助工作的复杂化
6 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的疏导与规避
    6.1 “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四位一体教育的关系
        6.1.1 家庭教育是基础
        6.1.2 学校教育是主阵地
        6.1.3 社会教育是平台
        6.1.4 自我教育是根本
    6.2 “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四位一体教育的内容
        6.2.1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强化贫困生自我个性培育
        6.2.2 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加强贫困生德育
        6.2.3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突出贫困生社会化教育
        6.2.4 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形成良性自我贫困定义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大学生资助情况问卷调查表
致谢

(6)艾滋病人群贫困状况及反贫困政策研究 ——以湖北农村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依据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视角
        四、论文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定量与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二、资料的收集
        三、资料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贫困研究回顾
        一、贫困研究的理论
        二、反贫困研究
    第二节 艾滋病研究回顾
        一、艾滋病的起源与传播
        二、艾滋病的影响
        三、艾滋病的防治与艾滋病人群的救助
    第三节 艾滋病与贫困关系研究的回顾
    第四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艾滋病与贫困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贫困人群的脆弱性与艾滋病
        一、贫困与高危行为
        二、贫困与环境
        三、高危行为的性别差异
        四、贫困导致艾滋病发生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艾滋病人群贫困的产生与传递
        一、艾滋病致贫的作用机制
        二、艾滋病人群贫困的影响途径
    第三节 艾滋病防治与反贫困的关系
        一、反贫困工作是遏制艾滋病流行的基础
        二、艾滋病防治与救助工作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艾滋病人群的贫困状况
    第一节 艾滋病人群贫困的表现
        一、艾滋病人群贫困的测量
        二、艾滋病人群贫困的表现
    第二节 艾滋病人群贫困的特点
        一、艾滋病人群的贫困是一种相对贫困
        二、艾滋病人群的贫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艾滋病人群贫困是多元性贫困
    第三节 艾滋病人群贫困的成因
        一、从个人角度看艾滋病人群贫困的成因
        二、从家庭角度看艾滋病人群贫困的成因
        三、从社区角度看艾滋病人群贫困的成因
    第四节 艾滋病人群贫困的影响
        一、增加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死亡速率
        二、个人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三、增加了家庭解体的的风险
        四、增加国家和政府负担
第五章 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节 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制定
        一、政策制定的过程
        二、政策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政策制定过程中相关利益人的参与
        四、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使用
    第二节 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实施
        一、政策实施环境分析
        二、政策实施主体分析
    第三节 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保障艾滋病人群的权益
        二、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
        三、改善艾滋病人群的生活处境
        四、缓解艾滋病人群的经济贫困
        五、提高艾滋病人群的能力
    第四节 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管理机构有待完善
        二、反贫困投入需要加大
        三、合作和交流有待加强
        四、资源分配必须公平
第六章 中国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际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与实践
        一、国际艾滋病人群反贫困策略与方法
        二、国际艾滋病人群反贫困的经验
    第二节 艾滋病人群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一、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制定的建议
        二、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实施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后记

(8)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论文提纲范文)

(9)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卫生服务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资料来源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结果和分析
    1、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有关概念的界定
    2、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3、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健康状况
    4、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5、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对医疗救助制度的期望
讨论与分析
    1、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讨论分析
    2、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3、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健康状况讨论分析
    4、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对医疗救助制度的评价讨论分析
    5、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政策建议
    1、认识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的不同特点,合理设计救助方案
    2、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3、其他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10)我国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制度 ——北京市某区贫困家庭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4.1 国外研究成果
        1.4.2 国内研究成果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贫困的定义
        2.1.1 国外相关定义
        2.1.2 国内相关定义
    2.2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2.1 绝对贫困
        2.2.2 相对贫困
    2.3 中国城市贫困测定方法
    2.4 贫困的测量标准
3. 城市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及原因分析
    3.1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规模及构成
        3.1.1 城市贫困群体的规模
        3.1.2 城市贫困群体的构成
    3.2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特征
    3.3 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分析
        3.3.1 致贫的内因分析
        3.3.2 致贫的外因分析
4.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及缺陷分析
    4.1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情况
        4.1.1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基本框架
        4.1.2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运行情况
    4.2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缺陷
        4.2.1 城市低保制度的应急被动性
        4.2.2 城市低保制度对城市贫困群体认识的缺失
        4.2.3 城市低保制度的救济功能不全
        4.2.4 城市低保制度的预防性与开发性不足
        4.2.5 城市低保制度将社会保障与就业相割裂
        4.2.6 城市低保制度缺乏激励低保人员进行工作自救的机制
5. 创建有中国特色城市贫困救助之道
    5.1 部分国家地区城市反贫困的主要政策措施
        5.1.1 英国的主要政策措施
        5.1.2 德国的主要政策措施
        5.1.3 美国的主要政策措施
        5.1.4 香港的主要政策措施
        5.1.5 发达国家或地区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5.2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之道
        5.2.1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贫困机制
        5.2.2 扩大生产性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
        5.2.3 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
        5.2.4 充分运用财政手段,确保贫困救助资金的充足来源
        5.2.5 完善健全社会保障救助体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四、贫困是一种灾难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传统民生思想中以工代赈救助理念研究[J]. 汤二子. 南大商学评论, 2021(03)
  • [2]“灾难资本主义”的形成背景、核心观点与当代评价[J]. 孙亮洁,刘明明. 理论月刊, 2021(11)
  • [3]数字时代的美学与政治——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美学”概念[J]. 夏开丰,王颖.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01)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何智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武汉市高校贫困生自我贫困定义问题研究[D]. 陈绪清.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6]艾滋病人群贫困状况及反贫困政策研究 ——以湖北农村为研究对象[D]. 程玲. 武汉大学, 2011(05)
  • [7]当贫穷成为一种灾难[J]. 程学武.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9(08)
  • [8]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J]. 刘莘. 哲学研究, 2008(11)
  • [9]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的卫生服务需求研究[D]. 冯芮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我国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制度 ——北京市某区贫困家庭的个案研究[D]. 王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贫穷是一场灾难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