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高孔高渗储层特征及成因

塔里木盆地高孔高渗储层特征及成因

一、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high-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arim Basin(论文文献综述)

操应长,远光辉,杨海军,王艳忠,刘可禹,昝念民,葸克来,王健[1](2022)在《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与优质储层成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是全球油气勘探的"三新"领域之一,整体低渗-致密背景下相对高孔/高渗的优质储层是深层—超深层勘探的甜点。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深度为4~8 km)碎屑岩仍可发育原生孔隙主导型、次生孔隙主导型、孔-缝复合型和裂缝主导型优质储层;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中,古生界储层以次生孔隙型为主、原生孔隙型为辅,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储层以原生孔隙型为主、次生孔隙型为辅,新生界储层原生孔隙型和次生孔隙型均可大量发育,且中生界勘探突破深度整体深于古生界和新生界。浅层—深层多成因溶解成孔作用控制了深层—超深层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发育,构造作用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早期胶结作用(绿泥石包壳、碳酸盐胶结壳)、浅层流体超压、烃类早期充注和低时间—温度指数(TTI)型埋藏史—热演化史控制了不同地质背景下储层中孔、缝向深层—超深层的有效保存。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储层的发育是有利的沉积作用、埋藏史—热演化史、流体压力史、成岩史—孔隙演化史—油气充注史等相互耦合的结果,其发育存在:(1)中—浅层流体超压、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原生孔隙主导型,(2)浅层绿泥石包壳主控、中—浅/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3)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超压主控、中—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4)地表淋滤成孔、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次生孔隙型,(5)多成因溶解主控—晚期烃类充注的次生孔隙型5种典型模式。缺少大规模断裂系统沟通时,埋藏溶解作用增孔量有限,多种类型的"浅成-深保"是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储层发育的关键。碎屑岩油气储层孔隙的保存极限决定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下限,深层—超深层油气储层中"烃-水-岩"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持续影响储层质量和油气质量演化,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约束的储层孔隙保存极限深度是下一步研究重点。

张兴文,庞雄奇,李才俊,于吉旺,汪文洋,肖惠译,李昌荣,余季陶[2](2021)在《深层—超深层高孔高渗碎屑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以墨西哥湾盆地为例》文中提出深层与超深层作为当前墨西哥湾盆地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分析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其成藏模式对于明确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与中层—浅层相比,墨西哥湾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较低的地温梯度和较高的压力梯度,发育大量高孔高渗碎屑岩油气藏。不均衡压实成因型超压是深部高孔高渗碎屑岩储层形成和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其与浮力共同构成深部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盆地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平原、陆架和陆坡发育区域性厚层状盐岩层。盐岩变形诱导邻近地层发育一系列断层、形成多种构造圈闭,为深层—超深层油气提供了极好的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墨西哥湾盆地深层—超深层高孔高渗碎屑岩油气成藏与不均衡压实型超压和区域性厚层状盐岩发育密切相关,表现为"高压驱动、高孔高渗聚集、高点赋存和高位封盖"的成藏模式。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盐下探区是深层—超深层高孔高渗碎屑岩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和勘探热点区。

庞雄奇,林会喜,郑定业,李慧莉,邹华耀,庞宏,胡涛,国芳馨,李宏雨[3](2020)在《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动力机制及发展方向》文中指出随着油气资源对外依赖度加大,中国的油气勘探已经拓展到深层和超深层领域,并相继在中西部盆地发现了塔河、普光、安岳、靖边、顺北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展示出广阔的勘探前景。中国已探明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与全球的有很大差异,经典的油气地质理论指导这类油气田勘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需要完善和发展。通过调研和比较全球已探明的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发现它们的油气来源条件、油气藏形成条件、成藏动力、演化过程特征等类同;同时,发现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的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变化特征、孔渗结构特征、储层物性下限、油气藏类型等有着很大不同。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与全球的相比较具有五方面差异:地层年代更老、埋藏深度更大、白云岩储层比率更大、天然气资源比率更高、储层孔渗关系更乱。中国已经发现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可以归为五种:沉积型高孔高渗油气藏、压实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结晶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流体改造型高孔低渗油气藏、应力改造型低孔高渗油气藏;它们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别与地层沉积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地层压实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成岩结晶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流体改造介质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应力改造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等密切相关。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发展的有利领域和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三个:一是低热流盆地浮力成藏下限之上自由动力场形成的高孔高渗常规油气藏;二是构造变动频繁的叠合盆地内外应力和内部流体活动改造而形成的缝洞复合型油气藏;三是构造稳定盆地内局限动力场形成的广泛致密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改造类非常规致密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和超深层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它们叠加了早期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特征,又具有自身广泛连续分布的非常规特征,还经受了后期构造变动的改造;复杂的分布特征,致密的介质条件和高温高压环境使得这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汪文洋[4](2020)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渗演化及油藏赋存下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油气短缺促使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拓展,塔里木每年90%以上新增储量来自平均埋深超6000 m深层,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平均深度超过6043 m,在深层碳酸盐岩地层钻探了中国最深探井和发现了埋深最深油藏,分别超过8882 m和8408 m。国内外学者对于碎屑岩油气赋存下限研究比较深入,碳酸盐岩油气藏赋存下限研究相对薄弱。塔里木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实践显示,即便大于8000 m的探井仍然见到有较好的储层和较好的液态烃油藏,当物性很低时又会全部钻遇干层。碳酸盐岩油藏是否存在赋存下限?假如存在,其临界条件是什么?如何表征?成因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石油勘探家们。在我国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并不断向盆地深层拓展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预测碳酸盐岩深层石油有利勘探领域,科学指引深层石油钻探具有重要意义。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特征明显的叠合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走在世界前列,油气勘探主要为碳酸盐岩储层,因此,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来展开深入研究。本文收集到了 IHS(IHS Markit,2020)数据库包括全球6373个碳酸盐岩储层、俄罗斯Volga-Urals盆地2778个碳酸盐岩储层、中国西部叠合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5708个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钻探资料。选取355块碳酸盐岩储层岩心做了压汞实验、600份烃源岩样品做了岩石热解实验。综合采用地质分析、统计分析、实验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来研究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储层孔渗演化特征及其油藏赋存下限。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认识:第一,根据IHS(IHS Markit,2020)资料对比分析并总结了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孔渗特征。本文分析了世界碳酸盐岩盆地的储层孔渗资料,发现其具有如下特征:整体上,随着储层的埋藏深度加大,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值变小。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值(P90、P50、P10和Max)均表现出相似的随着埋深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显示碳酸盐岩储层也存在油气赋存的下限。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对比结果显示,国外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比较大,高孔和高渗储层具有比较好对应关系,而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整体致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比较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表现出较差的相关性。第二,建立了针对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特殊性的数值表征方法并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本文建立了碳酸盐岩储层物理特性随埋深变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模拟了本论文的研究区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和密度随埋深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随埋深增大时其值变小,其密度随埋深增大时变大。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储层孔隙度及密度资料比较吻合。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地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储层埋深、储层温度、储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储层所经历的构造旋回次数以及均质性等五个。当储层埋深越大、经历的构造旋回次数越多、地层年代越老、所处含油气盆地的地温梯度越高、均质性越好,储层的孔隙度值越小。综合含油层比例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钻探结果判断法等,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石油赋存下限临界条件:孔隙度为1.8%,渗透率为0.07 mD,孔喉半径为0.01 μm。第三,探讨了碳酸盐储层油藏赋存下限成因机理。碳酸盐储层油藏赋存下限成因机理主要有两方面:储层内外毛细管力差随埋深增大而减小导致石油成藏过程结束;储层之外油气来源随埋深增大而枯竭导致石油成藏过程结束,成藏过程的结束代表着油藏赋存下限的出现。据此,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深层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深度为9000 m~9200 m。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和深度下限具有相关性,与9000 m深度相对应。地质年代、构造旋回次数、地层温度以及均质性等四个地质因素影响盆地中油藏赋存下限深度的变化,当储层经历的构造旋回次数越多、年代越老、所处盆地地温梯度越高、储层均质性越好,油藏赋存下限深度越浅,反之越深。当前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最大埋深不超过8000 m,说明当前在这套地层中开展深层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是可行的,也是有前景的。

王彤[5](2020)在《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及预测》文中认为随着渤海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逐渐由浅层向中深层拓展,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由于埋藏深(大于2500m)、沉积类型多样、砂体横向变化快、储层成岩作用强、储集空间类型复杂,预测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中深层复杂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本文以莱州湾凹陷北洼沙河街组主力产油层系沙三段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薄片、测井、录井以及各类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有效储层的形成机理,并对有利储层开展分类评价及预测。岩心观察及薄片镜下鉴定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含量较低,以长石粒内溶孔为主;物性分析实验表明,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1.48%,平均渗透率为166.31m D,属于中孔中-低渗的储层类型,平面上物性自西向东逐渐变差,断层附近物性明显较好,垂向上发育两个异常高孔带。通过计算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3种成岩参数,分别对其相应的成岩作用强度进行定量表征,进而对不同成岩作用阶段储层孔隙的改造量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损失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其绝对减孔量为16.47%,溶蚀作用增孔量为7.19%,对储层物性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根据“成岩作用强度+孔渗性能”的命名原则,划分出5种定量成岩相类型。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质量主要受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构造埋藏史和异常高压控制,经历了初始快速浅埋阶段压实减孔、早-中期长期缓慢浅埋早期胶结减孔和酸性溶蚀增孔以及中期快速深埋晚期胶结减孔的储层演化过程。综合物性、压汞及试油资料,确定沙三段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为14.5%,渗透率下限值为8.25m D。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综合沉积演化史、构造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成岩演化史等耦合研究结果,建立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并对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有利储层多发于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研究区西块储层质量较好,中块次之,东块储层质量较差。

顾志翔[6](2020)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国内外许多海相层系油气田都与膏盐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家在膏盐岩对碳酸盐岩层系成烃、成储及成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有关膏盐岩成因的争论却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复杂构造-沉积背景下的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成因模式及其对盐下油气成藏影响等方面认识较为薄弱,制约了膏盐岩相关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寒武系由于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具有复杂构造-沉积背景,随着深层-超深层盐下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发现了安岳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然而具有良好油气显示的其他地区却未能取得较大突破。为了进一步弄清膏盐岩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本次研究以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为研究对象,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剖面、岩石薄片、区域地质调查、地化分析、储层物性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的岩石类型及分布规律、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地球化学、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查明了膏盐岩岩石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揭示了膏盐岩分布变化趋势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以含膏白云岩类及石膏岩类为主,主要分为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膏盐岩与白云岩韵律性互层、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三种膏盐岩组合类型,总体上具有分布广、夹层多、单层厚度变化大、石膏岩多、石盐岩较少等特点。含膏盐岩层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的龙王庙阶(清虚洞组、龙王庙组、石龙洞组)和中寒武统高台组、覃家庙组,分别在川东南-黔西北、渝东北-鄂西形成2个膏盐岩厚值区,含膏盐岩层位由川东南-黔西北龙王庙组(清虚洞组)向东北方向的渝东北-鄂西覃家庙组(高台组)呈现渐新的变化趋势。重庆-泸州、利川-彭水地区分别为下寒武统发育的两个膏盐岩厚度中心,平面上整体呈南西向展布过渡为北东向展布的“山字型”及近南北向“环带状”特征;中寒武统膏盐岩分布范围更广,厚度中心主要在万州-利川地区,呈近南北向“牛眼状”展布特征。下寒武统至中寒武统厚度中心具有由川东南-黔西北地区向渝东北-鄂西地区迁移的趋势。(2)分析了膏盐岩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古盐度及古温度,明确了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环境四川盆地在龙王庙期至中寒武世古地理格局为主体为台、台上有湖、西部有陆、东缘有盆、北缘有盆。从早寒武世晚期开始,四川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海退,沉积环境变得相对封闭,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下蒸发作用强烈。古温度和古盐度恢复结果显示整体上具有同步性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平均温度21.30℃,Z值124.29,Sr/Ba比平均值4.75),并在龙王庙期中晚期至中寒武世达到最高,是膏盐岩最为有利的发育阶段。在海平面较高时,碳酸盐岩台地中浅滩较为发育,以膏盐岩沉积为主的滩间泻湖就发育于浅滩之间的地貌洼地处,当海平面降低时,浅滩构连成壁,则可形成多个规模大小不一的滩间泻湖,而膏盐岩主要形成于这种封闭-半封闭的滩间多泻湖环境,其沉积作用主要受构造运动、古地貌和古气候等条件的控制,具有明显蒸发成因特征。(3)建立了具有蒸发成因的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多泻湖”成因模式四川盆地寒武系发育多个规模大小不一泻湖,综合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差异性与水动力、水体封闭程度及水深等要素,建立了具有蒸发成因的静水泻湖、扰动泻湖及混积潮洼的“多泻湖”膏盐岩成因模式。静水泻湖为潮上带-潮间带上部水体相对较深且循环受限的凹陷处,表层海水蒸发形成高盐度海水与底部低盐度海水置换,加之其他环境高盐度卤水回流至此,形成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扰动泻湖及混积潮洼为潮上带相对低洼处、潮上带暴露区的浅水环境中,水体动荡,形成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膏盐岩单层厚度一般较薄,常见暴露构造。寒武系膏盐岩主要形成于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的静水泻湖,其次为川东地区的扰动泻湖及川西南地区的混积潮洼。(4)阐明了膏盐岩对烃源岩及白云岩储层成岩各阶段孔隙演化的影响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的发育对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烃具有催化作用,加速了有机质的热演化过程。(准)同生期,含膏白云岩类相较于不含膏盐岩的白云岩类溶蚀率高,岩溶膏模孔是与膏盐岩共生白云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浅埋藏期,膏质成分可为后期石膏的溶蚀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对碳酸盐岩进行交代作用增大和改善储层孔隙;表生岩溶阶段的岩溶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中-深埋藏阶段TSR反应加强埋藏溶蚀作用。埋藏阶段的溶蚀孔洞具继承性,龙王庙组膏盐岩在同生-准同生阶段对白云岩储层孔隙的贡献最大。(5)提出了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控藏评价参数与标准选取膏盐岩厚度及其岩性组合特征、构造(断裂)活动强度、上覆地层保存状况、烃源岩发育特征、储集层特征、(质纯)泥质岩盖层发育状况等,作为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控藏综合评价参数,评价认为四处盆地内的川中南部、川东南西部、渝东西部3个区带为有利区带,川西南东部盆地边缘的乐山-绥江地区为较有利区带,其余4个区带均为不利区带。

银河[7](2020)在《南海西沙地区西科1井中新统梅山组白云岩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海具有较为特殊的构造背景与复杂的地质演化特征,因其特殊的地理方位及国家能源战略需要,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通过现场岩心采集和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手段对岩石的组构进行分析,通过主、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稀土元素以及氢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试图揭示位于南海西沙地区西科1井中新统梅山组白云岩成因,并利用梅山组孔、渗及压汞数据判断梅山组白云岩储集性能,为后期西沙地区的开发提供参考。西科1井新生界碳酸盐岩发育,中新统梅山组白云岩仅局部发育,且普遍白云化不彻底。白云岩的固结程度比灰岩好,且白云岩分布井段多在古暴露面附近。本次研究将白云石平均含量大于75%者划分为白云岩层,梅山组一共识别出4层白云岩层,且在梅山组二段中部(896.7m~910.72m)发现一套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岩并夹有一层很薄的白云岩,其白云石平均含量在50%~75%之间,本文将其视为特殊的白云岩层。整体白云石以粉晶-细晶、平直面半自形-自形晶为主。在显微镜下,梅山组白云岩共识别出两种白云石:一种是晶体表面普遍较脏,呈云雾状的粉-细晶白云石,具雾心亮边结构;另一种为干净明亮的亮晶胶结物白云石,通常沿孔隙分布。在阴极发光中粉-细晶白云石的干净边缘与亮晶白云石显示相同的阴极发光特性,均不发光。扫描电镜下可见部分白云石表面发育溶蚀现象和嵌晶结构。白云岩具有低Sr、低Fe、低Mn、低δCe和趋于正常海水的δEu的特点,表明其所处为氧化的海水环境。白云岩氧同位素倾向于正值,主要由于微蒸发的氧化环境;Sr元素值偏低,可能由于白云化过程是丢锶的过程。白云岩的碳同位素趋正表明白云化过程中对原始灰岩中的碳的继承性;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均为正值,暗示白云石形成流体的性质主要为微蒸发浓缩的海水,但不排除有正常海水参与的可能。结合梅山组白云岩的组构特征,碳、氧同位素数值,古盐度(Z=130.19)以及主、微量元素的分析认为梅山组白云岩以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化作用为主。白云岩中较高的红藻含量使白云石化较易或更早发生,形成白云化彻底的白云岩。埋藏期对白云石过饱和的孔隙水是梅山组亮晶胶结白云石普遍发育的主要原因。梅山组白云岩储层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以及大孔喉的特点,成岩作用影响较小,白云岩相较灰岩来说储集性能较好。整体来说白云化作用有利于梅山组碳酸盐岩形成良好的储集层。

李兴旺[8](2020)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顺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顺托果勒低隆内,西临阿瓦提坳陷,东临满加尔凹陷。论文以石油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理论为指导,对顺北地区奥陶系下中统碳酸盐岩展开了沉积相、层序地层、储层特征、储层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揭示了碳酸盐岩的沉积和成岩作用特征、建立了研究区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了沉积相,总结了储层发育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奥陶系下中统储层岩石主要为灰岩和少量白云岩。通过对岩芯的沉积相分析,在研究区共识别出3种沉积相,4种沉积亚相和6种沉积微相。按照Vail层序地层模式在蓬莱坝组中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在鹰山组和一间房组中分别划分出了4个和1个三级层序。通过对岩芯观察描述、薄片镜下鉴定工作等综合分析,在碳酸盐岩储层中识别出8类成岩作用。其中,破裂作用、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属于建设性成岩作用;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硅化作用和压实作用属于破坏性成岩作用。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类、溶洞类和裂缝类为主。储层类型可划分为灰岩溶洞-裂缝型储层、白云岩孔洞型储层以及与断裂有关型储层。论文建立了三类储层的发育模式,探讨了它们的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发现它们主要受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体系和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岩溶作用的联合控制。

许丽莹[9](2019)在《柯坪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沉积储层研究》文中提出柯坪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的勘探空间很大,但目前的勘探成果较少。本次研究基于对苏盖特布拉克露头和舒探1井的综合观察与精细解剖,应用GR能谱资料和成像测井图像资料,系统分析肖尔布拉克组的岩相特点、相序组合、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储层成岩作用序列和孔隙演化史,明确肖尔布拉克组的沉积相与沉积模式以及储层的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肖尔布拉克组总体主要发育有泥粉晶云岩、叠层石云岩、藻砂屑云岩、藻格架云岩、粘结颗粒云岩、细晶(砂屑)云岩、凝块石云岩、层纹石云岩和泥质云岩9种岩相类型,溶蚀孔洞、粒间溶孔、晶间溶孔、(藻)格架孔、体腔孔和构造缝6种孔隙类型;其中藻砂屑云岩和细晶(砂屑)云岩中的孔隙最发育,叠层石和凝块石云岩次之,总体构成具有中高孔、中低渗特征的孔隙—孔洞型储层。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和高频层序界面,且储层主要发育于肖上1、2段的中缓坡丘滩体中。

于春勇[10](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甘泉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南部下古生界奥陶系发现的大气田主要集中于风化壳,近年来,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多口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取得了突破,如苏203、苏345井均在中组合获得日产百万立方米以上的高产工业气流;延671、延1097井在下组合获得日产万立方米的工业气流,表明中下组合白云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可作为天然气储量的有利接替层位。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岩溶风化壳,针对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对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以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新理论为基础,充分吸收前人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测井技术方法,通过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压汞及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手段及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南部吴起-甘泉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地层、沉积、成岩、储层特征、储层主控因素等几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阐明了研究区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储层的形成机理和发育的主控因素,对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取得的具体认识如下:鄂尔多斯盆伊陕斜坡南部吴起-甘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4种沉积亚相和云坪、含膏云坪、膏云坪、膏湖、滩坝、浅滩6种沉积微相,其中云坪、含膏云坪微相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中下组合主要发育泥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及细中晶白云岩3种白云岩类型,白云石化流体均为海源性流体,且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准同生和浅埋藏期回流渗透两种白云石化作用;泥微晶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为相对开放、低氧化性、低温度的准同生阶段,细中晶白云岩为相对封闭、低还原、温度相对较高的浅埋藏回流渗透阶段;储层经历了白云石化、充填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去石膏化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对储层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回流渗透云化相、准同生云化相、去云化相和岩溶角砾相4种成岩相为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储层类型以III级-中等类型为主,孔隙结构主要为大-粗孔喉型、大-中孔喉型、中孔-细喉型、孔-微喉或微孔-微喉型4种类型;中子和密度对目的层物性响应最佳,以马五5马五6亚段孔渗相对较大,且分布面积广,为储层的有利发育层段;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定边、吴起、志丹地区,马五6马五5亚段单层累计有效储层厚度平均为4m左右,最厚可达10m左右,为研究区有效储层的主要发育层段。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储层形成与发育受古地貌、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古地貌是形成不同类型沉积环境的先决条件,沉积环境是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形成各类储集空间的重要保证,古构造总体控制了沉积、成岩作用及古地貌的发育。定边南部-吴起东北部-志丹中南部(马四-马五7亚段)、定边南部-吴起东北部-志丹西南部-甘泉西南部及富县东北部(马五5及马五6亚段)是研究区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二、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high-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arim Ba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high-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arim Basin(论文提纲范文)

(1)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与优质储层成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层—超深层的界限及其内涵
2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勘探现状
    2.1 全球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
    2.2 中国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
3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
    3.1 深层—超深层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深层—超深层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
    3.3 深层—超深层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1) 原生孔隙主导型。
        (2) 次生孔隙主导型。
        (3) 次生孔隙-裂缝复合型。
        (4) 裂缝主导型。
4 深层—超深层储层有效储集空间成因
    4.1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4.1.1 大气淡水淋滤成孔机制
        4.1.2 有机质热演化生酸溶蚀成孔机制
        4.1.3 黏土矿物转化生酸和黏土-碳酸盐矿物反应生酸溶蚀成孔机制
        4.1.4 硅酸盐矿物逆风化生酸溶解成孔机制
        4.1.5 BSR和TSR溶解成孔机制
        4.1.6 碳酸盐矿物倒退溶解成孔机制
        4.1.7 深部热液溶解成孔机制
        4.1.8 碱性溶解成孔机制
    4.2 (微)裂缝的形成机制
    4.3 原生(次生)孔隙的保存机制
        4.3.1 早期(浅层)胶结作用
        (1) 颗粒包壳和环边(颗粒微尺度)
        (2) 碳酸盐胶结壳(砂层大尺度)
        4.3.2 早期烃类充注
        4.3.3 浅层发育的流体超压
        4.3.4 低时间—温度指数型埋藏史—热演化史组合
5 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储层发育模式
    5.1 “中—浅层流体超压、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原生孔隙主导型
    5.2 “浅层绿泥石包壳主控、中—浅/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
    5.3 “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超压主控、中—深层油气充注”的原生孔隙主导型
    5.4 “地表淋滤成孔、中—浅层油气充注主控”的次生孔隙主导型
    5.5 “多成因溶解成孔主控、中—晚期烃类充注”的次生孔隙主导型
6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储层研究方向
    6.1 深层—超深层高温高压油气藏中“烃-水-岩”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机理
    6.2 深层—超深层高温高压油气储层孔隙有效保存下限深度的确定
7 结 语

(2)深层—超深层高孔高渗碎屑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以墨西哥湾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油气藏地质特征
    2.1 油气藏温度特征
    2.2 油气藏压力特征
    2.3 油气藏温度和压力的总体特征
    2.4 油气储层孔渗特征
3 油气藏形成条件
    3.1 烃源岩生烃特征
        (1) 不均衡压实型超压促进低地温梯度形成
        (2) 盐岩利于深层—超深层低地温梯度产生
    3.2 深层—超深层高孔高渗碎屑岩储层形成机制
    3.3 深层—超深层高孔高渗碎屑岩储层油气运聚
4 油气成藏模式
5 讨 论
6 结论与建议

(3)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动力机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进展与面临挑战
    1.1 中国已发现油气藏的成因类型与全球其他盆地差异大
    1.2 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全球其他盆地的差异大
    1.3 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研究面临的科学问题
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 主要认识
    3.1 碳酸盐岩油气藏和砂岩油气藏成因特征差异大
        3.1.1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沉积环境及矿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3.1.2 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及其随埋深变化特征不同
        3.1.3 碳酸盐岩与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结构特征差异大
        3.1.4 碳酸盐岩与砂岩储层孔渗分布特征差异大
    3.2 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成因类型与基本特征
        3.2.1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沉积礁滩体高孔高渗碳酸盐岩常规油气藏,由自由动力场浮力主导形成
        3.2.2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低孔低渗白云岩油气藏,是非浮力主导形成的非常规油气藏
        3.2.3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低孔低渗白云岩油气藏,是非浮力主导形成的非常规致密油气藏
        3.2.4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孔洞型油气藏,是浮力主导形成的常规油气藏
        3.2.5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低孔高渗碳酸盐岩油气藏,是多种动力联合形成的改造类非常规油气藏
    3.3 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动力场分布特征
        3.3.1 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特征与动力学分类
        3.3.2 碳酸盐岩介质中油气浮力成藏下限与判别标准
        3.3.3 碳酸盐岩介质中油气成藏底限与判别标准
        3.3.4 碳酸盐岩介质中的油气动力场及其控油气分布规律
4 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发展方向
    4.1 低热流“冷盆”自由动力场是常规油气藏最有利勘探领域
    4.2 构造相对稳定区局限动力场是非常规致密油气藏最有利勘探领域
    4.3 叠合盆地构造变动区是缝洞改造类油气藏最有利勘探领域
5 结论

(4)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渗演化及油藏赋存下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1.5.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1.5.4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全球碳酸盐岩储层孔渗特征
    2.1 全球碳酸盐岩储层孔渗随深度变化特征
        2.1.1 孔隙度-深度
        2.1.2 渗透率-深度
        2.1.3 孔隙度-渗透率
    2.2 俄罗斯Volga-Urals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孔渗随深度变化特征
        2.2.1 孔隙度-深度
        2.2.2 渗透率-深度
        2.2.3 孔隙度-渗透率
    2.3 中国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储层孔渗随深度变化特征
        2.3.1 孔隙度-深度
        2.3.2 渗透率-深度
        2.3.3 孔隙度-渗透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塔里木盆地区域地质概况及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区域地理位置
        3.1.2 区域构造演化
        3.1.3 区域地层特征
        3.1.4 油气分布特征
    3.2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
        3.2.1 盆地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
        3.2.2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
        3.2.3 储层类型多样且非均质性强
        3.2.4 油气藏储层年代老且埋深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渗演化及油藏赋存下限
    4.1 塔中下奥陶统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随埋深变化特征
        4.1.1 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随埋深变化数值模拟模型
        4.1.2 塔中下奥陶统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随埋深变化模拟
        4.1.3 模拟结果验证
        4.1.4 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变化影响因素
    4.2 塔中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控油特征及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
        4.2.1 塔中下奥陶统储层控油特征
        4.2.2 塔中下奥陶统储层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成因机理及深度下限
    5.1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成因机理
        5.1.1 储层内外毛细管力差随埋深增大而减小
        5.1.2 储层之外油气来源随埋深增大而枯竭
    5.2 塔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与深度下限
        5.2.1 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与深度下限关系
        5.2.2 塔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综合表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题目来源、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1.1 论文题目来源、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
        1.2.2 异常高孔带研究现状
        1.2.3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充填特征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2.3 区域断裂特征
    2.3 层序及沉积特征
        2.3.1 层序地层特征
        2.3.2 沉积体系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分析
        3.1.2 岩石成分特征
        3.1.3 岩石结构特征
    3.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3 孔喉结构特征
    3.4 物性特征
        3.4.1 不同区块储层物性特征
        3.4.2 储层物性垂向发育特征
    3.5 异常高孔带
第4章 储层成岩演化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溶蚀作用
        4.1.4 碳酸盐胶结物溶解-沉淀机制
    4.2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及演化序列
        4.2.1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演化序列
    4.3 定量成岩相特征
        4.3.1 孔隙演化过程定量计算
        4.3.2 成岩作用强度评价参数的定义与分级
        4.3.3 定量成岩相划分
        4.3.4 定量成岩相特征
第5章 储层控制因素及形成机理研究
    5.1 沉积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1.1 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
        5.1.2 沉积的微观控制作用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2.1 破坏性成岩作用
        5.2.2 建设性成岩作用
    5.3 构造埋藏史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4 异常高压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5 储层形成机理及演化模式
第6章 储层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
    6.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6.2 基于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储层分类评价
        6.2.1 Q型聚类分析原理
        6.2.2 判别分析原理
        6.2.3 实例分析
    6.3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6.4 有利储层分布及预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膏盐岩成因研究现状
        1.2.2 膏盐岩层控藏机制研究现状
        1.2.3 油气勘探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及主攻方向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认识
        1.4.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特征
第3章 寒武系岩石类型及特征
    3.1 岩石类型
        3.1.1 碎屑岩
        3.1.2 碳酸盐岩
        3.1.3 膏盐岩
    3.2 膏盐岩岩性组合特征
        3.2.1 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
        3.2.2 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组合
        3.2.3 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
    3.3 膏盐岩空间分布特征
        3.3.1 剖面分布特征
        3.3.2 平面展布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寒武系沉积环境类型及特征
    4.1 碎屑滨岸-陆棚
        4.1.1 三角洲与碎屑滨岸
        4.1.2 碎屑潮坪
        4.1.3 碎屑陆棚
    4.2 碳酸盐岩台地
        4.3.1 混积潮坪
        4.3.2 蒸发潮坪
        4.3.3 蒸发泻湖
        4.3.4 局限潮坪
        4.3.5 局限泻湖
        4.3.6 开阔潮下
        4.3.7 浅滩
    4.3 斜坡-盆地
    4.4 膏盐岩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4.4.1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
        4.4.2 中寒武世
    4.5 小结
第5章 膏盐岩成因模式
    5.1 膏盐岩沉积环境
    5.2 古盐度及古温度
        5.2.1 样品采集及测试
        5.2.2 数据有效性分析
        5.2.3 碳、氧同位素特征
        5.2.4 古盐度及古温度特征
    5.3 “多泻湖”成因模式
        5.3.1 静水泻湖
        5.3.2 扰动泻湖
        5.3.3 混积潮洼
    5.4 小结
第6章 膏盐岩油气地质意义
    6.1 膏盐岩对烃源岩的影响
    6.2 膏盐岩对储层的影响
        6.2.1 同生-准同生阶段
        6.2.2 浅埋藏阶段
        6.2.3 “表生岩溶”阶段
        6.2.4 中-深埋藏阶段
    6.3 膏盐岩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6.4 成藏要素分析及有利区带评价
        6.4.1 烃源岩分布特征
        6.4.2 储层分布特征
        6.4.3 膏盐岩盖层及分布特征
        6.4.4 生储盖组合
        6.4.5 区带划分与评价
    6.5 小结
第7章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南海西沙地区西科1井中新统梅山组白云岩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白云化模式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南海地区构造背景
        2.1.2 西沙地区构造背景
    2.2 西沙地区地层划分
第3章 梅山组白云岩划分及岩石学特征
    3.1 梅山组白云岩层划分
    3.2 白云岩宏观特征
    3.3 白云岩微观特征
        3.3.1 白云岩显微薄片特征
        3.3.2 白云岩扫描电镜特征
        3.3.3 白云岩阴极发光特征
第4章 梅山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的选取及测试方法
        4.1.1 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4.1.2 主量-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4.1.3 氢同位素测试方法
    4.2 主-微量元素分析
    4.3 碳-氧同位素分析
    4.4 稀土元素分析
    4.5 氢同位素分析
第5章 白云化模式及对储层研究的启示
    5.1 白云岩成因模式
    5.2 白云化对储层研究的启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
        1.2.2 储层研究现状
        1.2.3 层序研究现状
    1.3 顺北地区勘查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顺北地区勘查现状
        1.3.2 研究区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区域构造单元及断裂体系
        2.3.1 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2.3.2 断裂体系特征
第3章 沉积相及层序地层
    3.1 沉积相
    3.2 层序地层
        3.2.1 层序及其界面特征
        3.2.2 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三级层序格架
        3.2.3 层序发育模式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 储层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及储集类型
        4.2.1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4.2.2 储层物性
        4.2.3 储层类型
第5章 成岩作用
    5.1 成岩作用类型
    5.2 成岩序列及储集空间演化
第6章 储层形成机理、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
    6.1 储层形成机理
        6.1.1 灰岩溶洞-裂缝型储层形成机理
        6.1.2 白云岩孔洞型储层形成机理
        6.1.3 与断裂有关的储层形成机理
    6.2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6.3 储层发育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柯坪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沉积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工区勘探现状
        1.3.2 工区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古气候、古地理背景
    2.4 研究区地层特征
第3章 苏盖特布拉克剖面肖尔布拉克组沉积、储层特征
    3.1 苏盖特布拉克剖面概况
    3.2 苏盖特布拉克剖面地层特征
    3.3 苏盖特布拉克剖面沉积特征
        3.3.1 岩相类型
        3.3.2 相序组合
        3.3.3 沉积相模型
    3.4 苏盖特布拉克剖面储层特征
        3.4.1 储集空间类型
        3.4.2 储层物性特征
        3.4.3 储层模型
第4章 舒探1井肖尔布拉克组沉积、储层特征
    4.1 舒探1井概况
    4.2 舒探1井沉积特征
        4.2.1 岩相类型
        4.2.2 典型岩石类型的电成像特征
        4.2.3 相序组合
        4.2.4 沉积相特征
    4.3 舒探1井储层特征
        4.3.1 储集空间类型
        4.3.2 储层物性特征
        4.3.3 储层岩石特征
        4.3.4 储层地球化学特征
        4.3.5 储层分布特征
第5章 肖尔布拉克组储层综合研究
    5.1 储层成岩作用序列及孔隙演化规律
    5.2 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5.2.1 储层与沉积相的关系
        5.2.2 储层与高频层序界面的关系
    5.3 储层分布规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甘泉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2.2.1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
        2.2.2 马家沟沉积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1 地质分层方案
        2.3.2 马家沟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2.3.3 地层残余厚度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分布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灰岩类型
        3.1.2 白云岩类型
    3.2 沉积相标志及划分
        3.2.1 颜色标志
        3.2.2 岩石类型标志
        3.2.3 沉积构造标志
        3.2.4 古生物标志
        3.2.5 测井相标志
    3.3 沉积微相划分
        3.3.1 蒸发台地
        3.3.2 局限台地
        3.3.3 开阔台地
        3.3.4 台地边缘
    3.4 单井沉积相特征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
    3.6 沉积相模式
第四章 白云岩地球化特征及其成因
    4.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 实验方法
    4.3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4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分析
    4.4 白云岩成因模式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5.2 成岩作用类型
        5.2.1 成岩序列的划分
        5.2.2 成岩相平面分布
        5.2.3 成岩相分布主控因素
    5.3 储层物性特征
        5.3.1 物性特征
        5.3.2 物性与测井响应
        5.3.3 储层物性平面展布特征
    5.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
        5.4.1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5.4.2 孔隙结构分类
    5.5 储层分类及评价
        5.5.1 储层分类标准
        5.5.2 储层分类与评价
        5.5.3 有效储层厚度平面展布特征
第六章 储层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6.1 储层主控因素
        6.1.1 古地貌对储层控制作用
        6.1.2 沉积相对储层控制作用
        6.1.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6.1.4 古构造对储层控制作用
    6.2 有利区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high-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arim Basin(论文参考文献)

  • [1]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现状与优质储层成因研究进展[J]. 操应长,远光辉,杨海军,王艳忠,刘可禹,昝念民,葸克来,王健. 石油学报, 2022
  • [2]深层—超深层高孔高渗碎屑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以墨西哥湾盆地为例[J]. 张兴文,庞雄奇,李才俊,于吉旺,汪文洋,肖惠译,李昌荣,余季陶. 石油学报, 2021(04)
  • [3]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动力机制及发展方向[J]. 庞雄奇,林会喜,郑定业,李慧莉,邹华耀,庞宏,胡涛,国芳馨,李宏雨.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5)
  • [4]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渗演化及油藏赋存下限[D]. 汪文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5]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及预测[D]. 王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D]. 顾志翔. 长江大学, 2020
  • [7]南海西沙地区西科1井中新统梅山组白云岩成因研究[D]. 银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D]. 李兴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柯坪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沉积储层研究[D]. 许丽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甘泉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D]. 于春勇. 西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高孔高渗储层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