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羞耻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羞耻心

一、怎样培养孩子的羞耻心(论文文献综述)

荀陶[1](2020)在《少年儿童羞耻感养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道德情感的羞耻感是人们在道德层面的防波堤,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人们在萌生羞耻感的过程中会努力避免自身沉入更低的价值,并向更高的价值寻求自我完善。少年儿童羞耻感的养成对于其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知羞耻也是少年儿童公民性格和民族精神形成的关键一环。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求不断膨胀,现实生活中弥漫着功利、享乐、拜金等不良风气,对社会道德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少年儿童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特点,他们还未能形成完全独立自主的价值判断和稳定的思想意识,在如此大环境下缺乏足够的辨别与分析能力,造成少年儿童也开始出现是非混淆、价值迷失、羞耻感淡化的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少年儿童羞耻感的实际状况,探寻当今少年儿童羞耻感存在哪些问题,本研究针对6-14岁少年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开展访谈。研究发现,当前少年儿童在学校与家庭层面的羞耻感中存在一定问题,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层面的羞耻感状况良好。此外,少年儿童对现实中的自我不够满意,当羞耻感产生后,逃避是少年儿童面对羞耻感的主要应对方式。同时,教师也缺乏科学的羞耻教育方式。研究从社会领域、教育领域、个人领域三个层面对问题进行了归因。在社会领域,后现代的伦理环境与电子媒介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冲击着少年儿童的羞耻感,同时,民族优秀耻感文化的失落也使得少年儿童的羞耻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道德教育形式化导致道德教育的方式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倾向,羞耻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常作为一种伦理规训的手段被使用,同时,教师对少年儿童羞耻感的养成缺乏“度”的把握;在个人领域,少年儿童缺乏正确的道德自我认知、道德反思意识不强、且害怕错误暴露,缺乏处理羞耻感理性的应对方式。根据社会领域、教育领域、个人领域三个层面的归因分析,研究对少年儿童健康羞耻感的养成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建构。社会领域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发挥电子媒介的正面作用,并在全社会开展文化德育,弘扬民族优秀耻感文化;教育领域要积极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指导少年儿童的荣耻观,明确把握羞耻教育中的禁区,并坚持适度原则,引导少年儿童养成适度健康的羞耻感;至于少年儿童自身,可以引导少年儿童开展从“主我”到“客我”的自我对话德育,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想象力,帮助他们树立起重要他人意识,还应当引导少年儿童学会管理自己的羞耻情绪。情感体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少年儿童实现对道德规范的认同与内化,适度健康的羞耻感对于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养成、道德品质发展意义非凡。道德教育应当给予羞耻教育一定的关注,使少年儿童明确底线,心存敬畏,向善而生。

潘佳昕[2](2020)在《《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也不断提升,但社会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这类恶性事件是犯罪者在强烈的情绪冲动影响下导致的。因此,《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一书,为了不会被情绪所支配,旨在探寻与情绪相关的知识,控制情绪的技巧以及来自外界的帮助。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均出自《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一书。本书由筑摩书房出版社于2019年4月1日出版发行。在报告中主要结合了科普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引言、实践项目简介、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案例分析和结语。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围绕“同形词的翻译”、“直接引用的翻译”、“推量表达的翻译”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确保译文正确、通顺,以达到翻译目的。在处理中日同形词的翻译问题上,笔者为确定常用词汇与专业术语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主要通过查阅中文的平行文本,选取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针对直接引用翻译问题,笔者则根据中文的习惯表达以及文体类型,结合语境,通过合译和省译等方法来解决;针对推量表达的翻译问题,笔者根据前文的语境,将其译为肯定句或者可能句。通过整个实践报告,可以看出对翻译来说深刻理解原文本很必要的。只有掌握了原文本的文本特点,才能使用相对应的翻译策略,进而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赵阁[3](2020)在《大学生运动员的良心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良心是以辨别是非善恶为核心的一套避恶趋善的内在道德标准,它可以是理性的道德判断,也可以是义务与好恶的情感,还可以是控制与选择的意志。良心对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自尊和攻击性在其中产生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1)探讨大学生运动员的良心发展特征。(2)探索自尊与攻击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良心影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开展了两项研究。研究一采用自编的人口学问卷和青少年良心问卷,调查我国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的特征。研究二采用青少年良心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以及青少年攻击性量表对湖南几所大学的运动员进行调查,进一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良心之间关系,以及自尊和攻击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SPSS 22.0和Process程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大学生运动员良心水平整体较高,其中孝敬心最高,其次是羞耻心、是非心、宽容心、责任心、恻隐心,感恩心和诚信心发展水平最差;(2)大学生运动员的良心水平在性别、生源地和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在专业类别和年级上差异不显着;(3)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4)自尊和攻击性在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而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中仅通过自尊影响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结论:(1)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越积极,大学生运动员的良心发展水平越高;(2)积极父母教养方式通过自尊影响其攻击性,再影响其自尊发展;(3)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仅能通过自尊影响大学生运动员的良心发展。

沈亚东[4](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学校青少年性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陇南市武都区J小学的青少年性教育研究为例,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性教育的实务模式。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J小学性教育现状调查与需求评估,包括组员基本情况介绍,组员的性教育现状与需求评估,校方和家长对性教育态度;第三部分为小组方案设计,包括小组活动目标、方案总体设计、小组活动过程的详细内容及总结;第四部分为小组效果评估,从性知识、性态度、服务对象满意度三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为研究反思与对策,笔者对本次实务地开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对症下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实务开展,笔者认为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学校青少年性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具有独特优势。对青少年的自我提升有显着效果,组员在短期内即获得了进步与成长,若后续跟进,做好衔接追踪,组员便可获得长足进步与发展。但小组工作也有其局限性,需根据实际情况,做进一步地完善与调整。性教育是爱的教育、关怀教育,理应得到家长、学校、社会三方的关注与支持,让青少年能得到适时及时的引导与帮助,从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张健旺[5](2019)在《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文中研究表明“读书种子”就是士之典范,志于道,据于仁,依于德,立于礼。要在行己有耻、立身见道、通经致用,是真男子,大丈夫,是没有文王也兴的豪杰之士。简约说“读书种子”就是相续圣贤血脉的思想家。我取样的我国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有:宋濂、方孝孺、王阳明、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宋濂是从“文章种子”转到有道君子的典型。他守道之笃,独立不迁;不“枉道以徇人”,不“诎道以徇物”;用“敬”立心;安于道;尊崇气节,激扬豪杰。他的《龙门凝道记》是见志入道的着作。方孝孺是“雄才劲节”的典范。他善学六艺、自立其志、尊圣亲贤、勇于自治、自性庄严、刚健中正,是礼乐君子,是经典的意志人。王阳明是“狂圣”的典范。其人遭遇患难而刊落习气,道明德立,创立“良知”学说,自由担当,成为“刚狷振砺”、“独行违俗”的圣贤豪杰。可谓具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精神哲学的大师。方以智是“宏览博物”的典范。他是经典的世家子弟,有豪华的才性,遭遇世变而心性大明,随缘放旷,至诚至性,外和内刚,是博通深邃的大思想家,特立独行,自创体系,成一家之言。可谓“穷理而博学,闻道而为善”的博学君子。顾炎武是有明一代标举“行己有耻”最惹人注目的大思想家。他贬斥“无耻之士”,激扬“有耻之士”。无“耻心”即不“进德修业”,亦不“尊圣亲贤”。他遭遇世变,恪守“行己有耻”的圣训,不改形换骨,独来独往地治学,可谓磊落奇伟君子。王夫之是“醇儒”的典范。他是晚明遗老中最惹人注目的贬斥“狂流”的思想家。他“不随众狂”而标举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立誓为“六经开生面”。他可谓经典的圣贤豪杰儒。他遭遇世变隐居着书,为往圣继绝学。我国文化是我国人民立人立国的“元气”,而“读书种子”是文化的“元气”和立国的“元气”。我国传统社会的“读书种子”的性情与人格、谈吐与风致、精神与风骨,具有绝对性的重要性。他们皆是我们民族出类拔萃的楷模,是我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人师”。他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我们为人为学的典范。

谷锦涛[6](2019)在《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理论研究表明阅读可以通过影响高中学生认知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影响他们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阅读参与度“质”与“量”出发,聚焦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理念,以统计学为研究基础,详细掌握高中生阅读现状,着重探讨其二者的统计学关系以及现实意义,剖析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中的问题,并结合数据分析与实际情况,深入探究其出现的具体原因,为高中生道德情感的培育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本文研究发现,阅读参与度的“质”与“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或降低了高中生道德情感四个维度外化的某些心理感受或行为能力。一是阅读数量的增加会促进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自尊心的发展;二是自然科学的阅读抑制读者为自己的过失感到谴责、伤心的心理感受;小说、散文、传记的阅读促进高中生因为某一行为产生积极自我评价的心理;三是社会科学类的阅读会抑制高中生为他人的不幸产生赞成、关心、支持情绪的产生,降低为他人的不幸产生声张正义或产生助人为乐行为的能力。此外,言情武侠的阅读会抑制高中生为他人的不幸产生赞成、关心、支持情绪的产生;四是言情武侠与小说的阅读削弱高中生对某一不符合道德规范行为产生的逃避侮辱的行为能力;五是诗歌阅读可以提升高中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相信自己思维的理解、学习、辨别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当他人侮辱、歧视自己时产生反抗行为的能力;六是社会科学类的阅读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散文类阅读有助于提高为他人的不幸产生声张正义行为的能力,文史哲类阅读可以帮助高中生产生不容许他人侮辱、歧视自己的心理感受,而艺术类阅读则恰好相反;七是阅读方式的选择与高中生道德情感四个维度的发展没有影响,但是会影响阅读的效率与效果。此外,样本的基本特征以及外部属性,如性别、学科、等因素对其道德情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最后,本研究根据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以及研究结果,从摆正阅读心态、增加阅读数量、丰富阅读种类、选择合适阅读方式、营造阅读氛围、完善阅读设施六个方面对高中生阅读提出了适当建议。

杨素平[7](2018)在《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特点及团体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水平,了解并分析其良心特点。运用良心干预活动方案,对部分低良心水平的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良心干预,提高其良心水平。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采用《青少年良心问卷》对衡阳市内四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18份。对留守初中生进行筛选,其中选出511份农村留守初中生问卷。研究二采用团体干预方案对部分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良心干预。研究结果:(1)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在整体处于偏上水平。其中羞耻心、感恩心、恻隐心三个维度得分较高。(2)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良心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宽恕心、孝敬心、责任心、感恩心、恻隐心上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责任心、感恩心上非独生子女得分显着高于独生子女;在不同年级上,羞耻心、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存在显着差异;在父母文化程度上,只有当父亲文化程度不同时在责任心上存在显着差异;在留守时间上,羞耻心、孝敬心、是非心存在显着差异;在监护对象上不存在差异;在农村初中生留守与非留守上,宽恕心、感恩心存在差异。(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良心水平在前测时无显着差异,对照组干预前后的良心水平无显着差异,实验组干预前后的良心水平有显着差异。结论:(1)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良心水平总体状况较好。(2)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父亲文化程度、留守时间存在差异。(3)农村初中生中,留守与非留守上存在差异。(4)团体干预能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良心水平。

杜小翠[8](2018)在《中学生羞耻心培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羞耻是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的道德准绳、底线。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讲,对于羞耻心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正处于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意义尤为重要。事实上,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羞耻心是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条件,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知道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以此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做一个有着高尚道德的人。羞耻心,即道德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准则判断出自己亦或是他人行为的不道德或觉得自己与他人有差距时产生的内疚、羞愧等的情绪体验。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很多“耻”的相关论述。羞耻心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后天培养的特性、相对性与普遍性、自律性与他律性,另外,羞耻心还具有导善、激励和规范的功能。培育中学生的羞耻心是健全其人格的需要,也是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当前,大部分中学生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但是,生活中仍不乏个别中学生存在羞耻心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的扭曲、意志力的薄弱等。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除了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如认知能力不足,还存在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中学生进行羞耻心的培育已经是刻不容缓。这就需要结合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羞耻心的功能来培育中学生的羞耻心,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这也就是培育羞耻心培育的必要性。在中学生的羞耻心的培育途径方面,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出发,在提高其认知能力、使其具备一定是非观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意志及行为方面的培育。最后根据当前中学生羞耻心的现状,分析其羞耻心缺失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培育对策。

焦海胜[9](2018)在《小学生羞耻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Y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羞耻感是道德的基础,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功利主义思想观念日益严重,整个社会的羞耻观念日益淡化。而小学阶段是羞耻感形成的关键期,学生身心具有不成熟与可塑性,易受外界事物影响,因而在小学开展羞耻感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本研究以小学生羞耻感教育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文献、个案、访谈、观察等方法并结合M校羞耻感教育实践情况,探究小学生羞耻感的现状,并针对学校羞耻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羞耻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论文首先对羞耻感教育做了理论界定,同时探讨了羞耻感教育的中西方文化渊源,这为了解和研究小学生的羞耻感及其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学校羞耻感教育的必要性,认为羞耻感是道德的基础,羞耻感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羞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小学羞耻感教育做了现状调查,以学生问卷、师生访谈为主,结合M小学实际观察,深入了解了小学生的羞耻感表现以及学校羞耻感教育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学生在学习态度、穿着打扮、言语、日常行为、早恋现象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羞耻感较为淡漠,对羞耻感的认识不够。而学校和教师在羞耻感教育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对羞耻感教育认识不足,羞耻感教育途径与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等。在现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羞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进而针对小学生羞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进策略,如将羞耻感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丰富学校羞耻感教育的途径加强羞耻感教育,多种方法培养正确的羞耻观等。本研究不仅对当前小学生羞耻感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人们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整体认知与实践。

南方[10](2018)在《家长不能忽略孩子“羞耻心”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小刚5岁了,最近经常发脾气。小刚妈妈想了想最近的事情,感觉到这与近期不容许小刚再和妈妈一起去沐浴有关。自从小刚上大班以后,妈妈就不好意思带他去女浴室洗澡了;而在这之前,妈妈还一直带小刚去女浴室的。随着小刚的渐渐长大,女浴室洗澡的人们会对小刚妈妈批评、提醒,有的人即使嘴上不说脸上也会流露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羞耻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羞耻心(论文提纲范文)

(1)少年儿童羞耻感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羞耻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现实社会中的羞耻感缺失
        3.忽视情感的形式化道德教育困境
        4.少年儿童羞耻感相关研究薄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关于羞耻感的研究综述
        2.关于道德情感的研究综述
    (四)概念界定
        1.羞耻感
        2.道德情感
        3.少年儿童
    (五)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创新点
二、少年儿童羞耻感
    (一)羞耻感
        1.羞耻感的内涵
        2.羞耻感的产生条件
        3.羞耻感的内在机制
        4.羞耻感的道德功用
    (二)羞耻感之于少年儿童的道德价值探析
        1.维护少年儿童的道德自尊
        2.发展少年儿童的道德反思思维
        3.提升少年儿童的道德是非判断能力
        4.唤醒少年儿童的道德责任意识
三、少年儿童羞耻感存在的问题
    (一)少年儿童羞耻感淡化的现实案例分析
    (二)少年儿童羞耻感问卷调查实施
        1.问卷调查的目的
        2.问卷调查的对象
        3.问卷调查的编制
        4.问卷的信度效度
        5.问卷的发放回收
    (三)少年儿童羞耻感的问题呈现
        1.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层面良好,学校与家庭生活层面存在问题
        2.逃避是少年儿童的羞耻感产生后的主要应对方式
        3.少年儿童对现实自我不够满意
        4.少年儿童羞耻教育方式有待完善
四、少年儿童羞耻感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领域
        1.后现代伦理环境影响少年儿童的羞耻感
        2.电子媒介的负面影响强势参与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建构
        3.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落
    (二)教育领域
        1.重认知轻情感的道德教育方式
        2.将羞耻感视为伦理规训的手段
        3.缺乏对羞耻感养成“度”的把握
    (三)个人领域
        1.缺乏正确的道德自我认知
        2.道德反思意识不强
        3.缺乏处理羞耻感理性的应对方式
五、少年儿童羞耻感养成的策略建构
    (一)社会领域
        1.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2.发挥电子媒介的正面作用
        3.运用民族优秀耻感文化开展德育工作
    (二)教育领域
        1.积极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指导少年儿童的荣耻观
        2.明确把握羞耻教育中的禁区
        3.坚持适度原则,引导少年儿童养成适度健康的羞耻感
    (三)个人领域
        1.引导少年儿童开展从“主我”到“客我”的自我对话德育
        2.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想象力,帮助少年儿童树立重要他人意识
        3.引导少年儿童学会管理自己的羞耻情绪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期刊
    (三)硕博论文
    (四)英文文献
    (五)电子文献
附录
    附录 A 访谈提纲(中小学教师)
    附录 B 调查问卷
致谢

(2)《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背景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
    1.3 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翻译项目简介
    2.2 翻译实践过程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文本分析
    3.2 译前准备
    3.3 翻译策略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中日同形词的翻译
        4.1.1 常用中日同形词的翻译
        4.1.2 心理学专业术语同形词的翻译
    4.2 日语直接引用句的翻译
        4.2.1 话语引用
        4.2.2 心理引用
    4.3 日语推量表达的翻译
        4.3.1 表推测的推量表达翻译
        4.3.2 表委婉推定的推量表达翻译
第5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总结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3)大学生运动员的良心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良心的研究概述
        1.1.1 良心的含义
        1.1.2 良心的结构
        1.1.3 良心的测量
        1.1.4 良心的影响因素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概述
        1.2.1 父母教养方式的含义
        1.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1.2.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1.3 自尊与攻击性的概述
        1.3.1 自尊
        1.3.2 攻击性
    1.4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攻击性与良心的相关研究
        1.4.1 父母教养方式与良心的关系
        1.4.2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良心的关系
        1.4.3 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性与良心的关系
        1.4.4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攻击性与良心的关系
2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4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特征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自编人口学问卷
        3.2.2 青少年良心问卷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分析
    3.5 研究结果
        3.5.1 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水平现状
        3.5.2 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水平的性别差异
        3.5.3 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水平在专业类别上的差异
        3.5.4 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水平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5.5 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水平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3.5.6 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水平在年级上的差异
    3.6 讨论与分析
        3.6.1 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的特点
        3.6.2 城市和农村大学生运动员良心的差异
        3.6.3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运动员良心的差异
        3.6.4 不同学科类别和年级的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发展特点
4 研究二:大学生运动员良心影响机制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2.1 青少年良心问卷
        4.2.2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4.2.3 自尊量表
        4.2.4 青少年攻击性问卷
    4.3 研究程序
    4.4 数据处理
    4.5 研究结果
        4.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5.2 主要变量的基本情况及人口学差异
        4.5.3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4.5.4 自尊和攻击性的中介作用
    4.6 讨论与分析
        4.6.1 主要变量基本情况及人口学差异讨论
        4.6.2 父母教养方式与良心的关系
        4.6.3 自尊的中介作用
        4.6.4 攻击性的中介作用
        4.6.5 自尊与攻击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 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小组工作介入学校青少年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1.相关概念界定
        2.理论依据
    (四)研究综述
        1.国外性教育现状及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性教育研究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J小学性教育现状调查与需求评估
    (一)小组组员基本情况介绍
    (二)小组组员性教育现状与需求评估
        1.组员性教育现状与需求
        2.学校相关负责人对性教育的态度
        3.组员家长对性教育的态度
三、小组方案设计
    (一)小组活动目标
    (二)方案总体设计
    (三)小组活动过程
        1.第一单元小组活动
        2.第二单元小组活动
        3.第三单元小组活动
        4.第四单元小组活动
        5.第五单元小组活动
        6.第六单元小组活动
        7.第七单元小组活动
四、小组效果评估
    (一)性知识
    (二)性态度
    (三)服务对象满意度
五、研究反思与对策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1.组员招募
        2.准备工作
        3.开展过程
    (三)对策
        1.性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建设
        2.搭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性教育模型
        3.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介入性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5)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推证“读书种子”名义
    第一节 “廉耻之道”与“有耻之士”
    第二节 “躬行君子”与“读书君子”
    第三节 “六艺之学”与“读书种子”
    第四节 “士之典范”与“读书种子”
    第五节 “古今仁圣”与“读书种子”
    第六节 “习气种子”与“读书种子”
    第七节 “知识种子”与“读书种子”
第一章 “劲节不同群”的“读书种子”方孝孺
    第一节 “优美门风”与“自立其志”
    第二节 “善学君子”与“六艺之学”
    第三节 “不寻俗好”与“独契前贤”
    第四节 “勇于自治”与“修身为本”
    第五节 “纷纭野鸟”与“圣学真凤”
第二章 “狷介独行”的“读书种子”宋濂
    第一节 “文章知己”与“文章种子”
    第二节 “逢缘遇境”与“一变至道”
    第三节 “素狷之士”与“狷者一狂”
第三章 “独行违俗”的“读书种子”王阳明
    第一节 “遭遇患难”与“返之六经”
    第二节 “媚世乡愿”与“乡愿意思”
    第三节 “素狂之士”与“素刚之士”
    第四节 “有道学问”与“圣贤血脉”
    第五节 “忠信之道”与“良知之学”
第四章 “宏览博物”的“读书种子”方以智
    第一节 “世家子弟”与“故家旧味”
    第二节 “读书之士”与“博学君子”
    第三节 “娟而狂者”与“旷达之士”
    第四节 “破家之子”与“异类中行”
    第五节 “孝悌之道”与“天地孝子”
第五章 “行己有耻”的“读书种子”顾炎武
    第一节 “读书世家”与“奇质嘉种”
    第二节 “诗文种子”与“学问种子”
    第三节 “立人大节”与“行己有耻”
    第四节 “博学于文”与“临文主敬”
    第五节 “典型未往”与“树式后辈”
第六章 “不随众狂”的“读书种子”王夫之
    第一节 “弘道之人”与“豪杰之士”
    第二节 “正学醇儒”与“读书种子”
    第三节 “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
    第四节 “观其所恒”与“依然故旧”
    第五节 “天地元气”与“圣贤学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阅读参与度与高中生道德情感的相关理论
    2.1 阅读参与度
    2.2 高中生道德情感
        2.2.1 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机制
        2.2.2 高中生道德情感的功能
        2.2.3 高中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2.3 阅读对人类发展的价值
        2.3.1 阅读是实现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2.3.2 阅读是影响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3.1 研究设计
        3.1.1 提出问题与假设
        3.1.2 问卷设计与检验
        3.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 阅读参与度现状分析
        3.2.1 样本基本信息
        3.2.2 高中生阅读认同
        3.2.3 高中生阅读内容
        3.2.4 高中生阅读数量
        3.2.5 高中生阅读方式
第4章 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量化研究
    4.1 阅读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周阅读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4.1.2 年阅读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1.3 阅读内容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 阅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多项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4.2.2 阅读内容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分析
        4.2.3 阅读数量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4.2.4 阅读方式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4.2.5 样本特征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4.3 研究小结
第5章 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质性研究
    5.1 阅读参与度与高中生道德情感访谈调查
    5.2 高中生阅读的特点
        5.2.1 阅读内容
        5.2.2 阅读数量
        5.2.3 阅读方式
    5.3 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5.3.1 阅读内容对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5.3.2 阅读数量对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
    5.4 研究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7)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特点及团体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良心的研究综述
        2.1.1 良心的界定
        2.1.2 良心的心理学理论
        2.1.3 良心的结构
        2.1.4 良心的测量
        2.1.5 良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2.2 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的相关研究
        2.2.1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界定
        2.2.2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2.2.3 初中生良心特点的相关研究
        2.2.4 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特点的相关研究
    2.3 团体心理辅导
        2.3.1 团体心理辅导概念
        2.3.2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
        2.3.3 与良心有关的团体干预研究
3 问题提出与研究创新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创新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 研究一 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特点调查与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工具
        4.3.4 研究程序
        4.3.5 统计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的整体水平
        4.4.2 不同性别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4.3 是否独生子女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4.4 不同年级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4.5 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4.6 留守时间不同的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4.7 监护对象不同的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4.8 农村留守与农村非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5 分析讨论
        4.5.1 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的总体状况
        4.5.2 不同性别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5.3 是否独生子女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5.4 不同年级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5.5 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5.6 留守时间不同的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5.7 监护对象不同的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4.5.8 农村留守与农村非留守初中生良心发展状况
5 研究二 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的团体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研究设计与程序
        5.3.4 数据分析
    5.4 团体干预活动方案
        5.4.1 已有的良心团体干预分析
        5.4.2 团体干预活动方案设计依据
        5.4.3 团体干预活动方案
        5.4.4 方案的创新性
        5.4.5 专家效度的检验
    5.5 团体干预效果评估
    5.6 研究结果
        5.6.1 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良心水平的组间比较
        5.6.2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良心水平的组内比较
        5.6.3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良心水平的追踪结果比较
        5.6.4 实验组被试对团体过程的评估
        5.6.5 实验组被试对团体气氛的评价
        5.6.6 干预后实验组被试对干预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
    5.7 讨论分析
        5.7.1 团体干预效果分析
        5.7.2 团体干预研究启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学生羞耻心培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其结构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羞耻心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一、羞耻心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羞耻心的特点
        (一)后天的培养
        (二)相对性与普遍性
        (三)他律性与自律性
    三、羞耻心的功能
        (一)导善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规范功能
第二章 中学生羞耻心培育的必要性
    一、不同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培育的必要性
        (一)树立中学生正确认知的底线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情感的前提
        (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力
第三章 中学生羞耻心的培育途径
    一、认知方面
        (一)提高认知
        (二)明辨是非
    二、情感方面
        (一)创设情境
        (二)情感陶冶
    三、意志方面
        (一)增强道德勇气
        (二)磨砺道德意志
    四、行为方面
        (一)注重引导
        (二)加强实践锻炼
第四章 当前中学生羞耻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羞耻心现状
        (一)初中生羞耻心现状
        (二)高中生羞耻心现状
    二、中学生羞耻心缺失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自身因素
        (二)其他外部因素
    三、中学生羞耻心培育的对策
        (一)知情意信行相结合
        (二)充分弘扬优秀文化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四)奖励和惩罚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学生羞耻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Y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对羞耻感教育的研究
        (二) 国内对羞耻感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小学生羞耻感教育的理论思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羞耻感
        (二) 羞耻感教育
    二、羞耻感教育的中西方文化渊源
        (一) 中国羞耻感教育文化渊源
        (二) 西方羞耻感教育文化渊源
    三、小学生羞耻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 增强小学生羞耻感意识的需要
        (二) 小学生优秀道德人格的需要
        (三) 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
        (四) 重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需要
第二章 小学生羞耻感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内容
        (二) 调查对象
        (三) 访谈对象
    二、小学生羞耻感的基本状况
        (一) 小学生对“羞耻感”的理解
        (二) 小学生羞耻感的表现
        (三) 小学生羞耻感的应对方式
    三、学校羞耻感教育的现状
        (一) 教师对羞耻感教育的态度认知
        (二) 羞耻感教育的途径
        (三) 羞耻感教育的效果
第三章 小学生羞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羞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羞耻感教育不受重视
        (二) 师生对羞耻感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
        (三) 羞耻感教育方法单一
    二、小学生羞耻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功利化倾向严重冲击德育
        (二) 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三) 个别教师未能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四章 小学生羞耻感教育策略研究
    一、将羞耻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 加强师生对羞耻感的理解与认同
        (二) 加强德育活动中的羞耻感教育
    二、丰富学校羞耻感教育的途径
        (一) 活动中增加羞耻感教育内容
        (二) 丰富羞耻感教育活动
        (三) 家校联合加强羞耻感教育
    三、通过家庭完善学生羞耻感教育
        (一) 父母优化教育内容
        (二) 父母树立良好榜样
        (三) 丰富家庭羞耻感教育的途径
    四、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羞耻感
        (一) 讲授法
        (二) 读书法
        (三) 榜样示范法
        (四) 习惯养成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怎样培养孩子的羞耻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少年儿童羞耻感养成研究[D]. 荀陶. 河南大学, 2020(02)
  • [2]《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翻译实践报告[D]. 潘佳昕.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3]大学生运动员的良心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D]. 赵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小组工作介入学校青少年性教育研究[D]. 沈亚东.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1)
  • [5]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D]. 张健旺.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6]阅读参与度对高中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研究[D]. 谷锦涛. 湖南大学, 2019(07)
  • [7]农村留守初中生良心特点及团体干预研究[D]. 杨素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中学生羞耻心培育问题研究[D]. 杜小翠. 河南大学, 2018(01)
  • [9]小学生羞耻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以Y市M小学为例[D]. 焦海胜. 扬州大学, 2018(01)
  • [10]家长不能忽略孩子“羞耻心”的培养[J]. 南方. 心理与健康, 2018(02)

标签:;  ;  ;  ;  

如何培养孩子的羞耻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