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食品中微量铜的测定

进出口食品中微量铜的测定

一、进出口食品中微量铜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辛军红[1](2021)在《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越来越重视,以及国内外标准中茶叶农药检测项目的不断增加和限量要求的越来越严格,建立茶叶中多种农药的检测技术,尤其是开发高效、快速、简便和环保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基于固相吸附原理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固相萃取材料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吸附性能和重复使用率低的问题,共价有机骨架(COF)及其复合材料作为样品前处理吸附剂,具有稳定性好、比表面积高、孔隙丰富、易于制备以及可多次重复使用等特点。本论文设计合成具有优异吸附性能的COF及其复合材料,将其应用于固相萃取(SPE)、磁固相萃取(MSPE)、固相微萃取(SPME)的样品前处理中,与色谱-质谱检测技术联用,建立4种茶叶及茶饮料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对COF材料的合成方法进行优化,对材料的吸附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对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适用性等进行评价,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球形TPB-DMTP-COF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研究利用室温合成法,制备了形貌均一的球形TPB-DMTP-COF,对反应溶剂的种类、催化剂的加量以及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均三甲苯和1,4-二氧六环体系,乙腈体系有利于TPB-DMTP-COF球形形貌的形成;催化剂的用量决定了球形形貌的均一性和粒径尺寸;反应时间影响了TPB-DMTP-COF的球体直径和晶型。表征结果显示,TPB-DMTP-COF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419 m2 g-1)和良好的晶型结构。将球形TPB-DMTP-COF用于SPE柱的吸附填料,优化了上样和洗脱条件,建立了SPE-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在0.1-100 ng g-1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51-0.9976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003-0.018 ng g-1。对市售的不同种类茶叶进行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含量的测定,并对绿茶和红茶的空白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7%-102.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3%。本研究为均一球形COF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思路。2、基于NH2-Fe3O4@COF的磁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饮料中苯甲酰脲杀虫剂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利用室温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NH2-Fe3O4@COF)。将该材料用作磁固相萃取的吸附剂,萃取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NH2-Fe3O4@COF对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快速,萃取时间仅10 min。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共价有机骨架中的甲氧基团与苯甲酰脲类农药分子中的酰胺基团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疏水作用是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作用力。本研究建立了MSPE-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在10-1000 ng L-1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77-0.9999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06-1.65 ng L-1。为了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4种原味茶饮料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1%-108.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4%。本研究为饮料样品中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3、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制备了一种含有丰富电负性氮原子的酮烯胺式Tp-Azo-COF材料,将其用于固相微萃取的纤维涂层。Tp-Azo-COF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218 m2 g-1),良好的热和化学稳定性,可用于有机氯农药的萃取、富集和热解吸。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Tp-Azo-COF和有机氯农药的吸附亲和力受卤素键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影响。Tp-Azo-COF涂层对5种有机氯农药的萃取效率均高于3种商品化的固相微萃取涂层,富集倍数范围为1061-3693,且微萃取针可实现上百次的循环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实用性。本研究建立了SPME-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超灵敏方法,5种有机氯农药在0.1-1000ng L-1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范围为0.9921-0.9963,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在0.002-0.08 ng L-1之间。为了评价该方法的适用性,对绿茶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5.1%-101.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6%。本研究拓展了酮烯胺式COF材料作为富集探针用于有机氯农药分析的应用。4、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磁固相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制备了一种在水相中稳定分散的亲水性磁球。选择含丰富羟基基团的DHTA醛基单体,以及TAPT氨基单体,优化了亲水性磁球与TAPT-DHTA-COF的结合方式。利用室温法,设计合成了具有一定亲水特性的磁性TAPT-DHTA-COF材料。表征结果表明,磁性TAPT-DHTA-COF具有良好的磁响应,均匀分散于水相后,能够实现快速的磁分离。将磁性TAPT-DHTA-COF用作MSPE的吸附剂,优化了MSPE的影响参数,建立了MSPE-GC-MS/MS联用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在绿茶基质中,6种酰胺类除草剂在1-500 ng g-1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10-0.9982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25-0.73 ng g-1。对绿茶和红茶的空白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1%-94.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2%。TAPT-DHTA-COF与酰胺类除草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是吸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本方法为改善COF材料对极性化合物的吸附研究提供了思路。

武伦玮,刘丽君,段国霞,唐烁,刘春霞,李翠枝[2](2021)在《乳及乳制品中碘含量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乳碘是乳中一项重要的营养指标,乳及乳制品也是人体摄入碘的重要来源,历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人们对食品中营养物质的不断探索,对乳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细化。本文对近年来乳碘含量及影响因素和乳碘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行业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并为乳碘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中的标识提供理论依据。

伍姿,黄冬梅,娄晓祎,孔聪,张璇,方长玲,叶洪丽[3](2021)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氨苯砜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苯砜是一种砜类抑菌剂,在动物养殖中可利用其抑菌作用治疗皮肤病等,但氨苯砜可经食物链传递而危及人类健康,因此需对其残留量进行检测。本文主要概述了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危害和法规标准,系统地综述了动物源性食品中氨苯砜及其主要代谢产物N-乙酰氨苯砜的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同时对其分析方法进行展望,旨在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氨苯砜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和监控提供参考。

徐阳鑫[4](2021)在《基于铕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抗菌药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环丙沙星和四环素是常见的抗菌药物,因其使用成本低且抗菌效果好,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品养殖中的传染病防治,但是这些抗菌药物一旦被不规范使用,就可能在环境中蓄积,并且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所以对此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与单发射波长的荧光探针相比,比率荧光探针具有抗干扰性强、灵敏度高、荧光颜色变化明显等优点。稀土敏化荧光法因其具有激发态寿命长、发射峰窄和斯托克斯位移大等优点,经常被用作比率荧光探针的识别元件。本文根据稀土敏化荧光的机理,以铕离子为基础,制备了比率荧光传感器,并将其用于水产品中环丙沙星和四环素抗菌药物的检测,实际应用性良好,为稀土敏化荧光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铕离子和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基础,构建了Eu-FITC比率荧光传感器,并将其用于环丙沙星抗菌药物的定量检测。在340 nm激发下,Eu-FITC比率荧光传感器在505 nm处发射出FITC的强荧光峰,而不显示615 nm处铕离子的特征荧光峰。当CIP加入检测体系后,CIP与铕离子形成配合物,经天线效应将能量转移给铕离子,从而在615 nm处发射出铕离子的特征荧光。Eu-FITC比率荧光传感器在615 nm处的荧光强度随着CIP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在505 nm处FITC的荧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可以用作参比。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当CIP浓度在1.72×10-7-2.27×10-5mol/L范围内时,Eu-FITC比率荧光传感器的荧光强度比值(I615/I505)与CIP浓度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5.24×10-8mol/L。干扰研究表明,Eu-FITC比率荧光传感器对CIP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在实际样品检测中,CIP的添加回收率在94.2%-10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表明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鱼肉中CIP的检测。2.将铕离子和碳点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了Eu-CDs比率荧光探针用于四环素抗菌药物的检测。在340 nm的激发波长下,Eu-CDs比率荧光传感器在430 nm处发射出CDs的特征荧光峰,在550 nm处发射出铕离子的弱荧光峰。当TC加入检测体系后,TC与铕离子形成配合物,通过天线效应将能量转移给铕离子,发生稀土敏化荧光,Eu-CDs比率荧光传感器在550 nm处的荧光峰显着增强,而430 nm处的荧光强度基本不变。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当TC的浓度范围在6.67×10-8-1.33×10-5mol/L时,Eu-CDs比率荧光传感器的荧光强度比值(I550/I430)与TC浓度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3.24×10-8mol/L。干扰研究表明,Eu-CDs比率荧光传感器对TC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在实际样品检测中,TC的添加回收率在97.8%-121%之间,RSD小于3%,表明该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鱼肉中TC的检测。

周广亚[5](2020)在《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消费国。近年来,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风险评估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方法,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概率暴露评估、综合评价、数据挖掘等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中相关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旨在为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监管提供支持,以降低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1)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基于不同国家猪肉中兽药残留标准的差异,建立了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美国、巴西、泰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猪肉中兽药残留的潜在风险较低。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发生的猪肉兽药残留安全事件的分布、聚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猪肉中兽药残留安全事件在时空上呈聚集分布,且热点聚集区域多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通过构建暴露评估模型对国产猪肉中铅、砷、镉、汞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猪肉中的砷对2到4岁年龄段人群的致癌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探究了猪肉供应链中导致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预防我国猪肉化学性危害事件发生的关键是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通过构建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对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来自加拿大、美国、巴西、德国、西班牙的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均较低。采用模块化过程风险模型法构建了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售卖时猪肉中大肠杆菌的污染水平、购买后常温下的储存时间和储存温度。通过分析猪肉供应链中沙门氏菌浓度的变化,建立了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每1万人中约有51人因食用猪肉而罹患沙门氏菌病。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1)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通过分析花生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苯并芘的污染情况,评估了3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结果表明,三种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致癌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使用暴露限值法和数学模型法对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基于食用植物油中铅、砷、镉、铬的污染水平,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铬的致癌风险超出最大可接受水平。(2)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建立了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18年山东、黑龙江两省食用植物油的安全状况整体较好,但两省都需加强对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特丁基对苯二酚的风险管理。进一步采用灰度关联法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法(GRA-ISM)构建了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食用植物油安全的主要化学性风险因素是苯并芘、砷、酸价和二丁基羟基甲苯。另外,使用熵权层次分析法集成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食用植物油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模型的十折交叉验证及独立测试的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0.994和0.992,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3、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基于本文建立的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本研究采用MVC分层开发模式,设计并开发了一套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http://www.biotechshu.com:8080/porkandoil),该系统可以为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进行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的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辅助。

马宁宁,陈燕芬,钟怀宁,李丹,贝荣华[6](2020)在《食品接触材料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常常具有异常的气味,可能通过气相传质或直接接触迁移至食品中,不但会引发食品感官特性的变化,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削弱消费者购买欲望,过量摄入后还会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准确识别和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异味物质,对确保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以及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挥发性物质气味评估和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接触材料领域的运用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顶空、顶空-固相微萃取、热脱附、电子鼻等气味分析技术,及其与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仪等结合的联用分析技术,并梳理和展望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分析技术发展前景,为有效管控食品接触材料异味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邓程[7](2019)在《六种代表性农药在茉莉花和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茶叶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茶叶生产和消费贸易大国。茉莉花茶是我国生产的主要花茶品种,经济价值高、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缺少有关茉莉花上的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茉莉花无用药指导,也缺少科学可靠的田间残留研究数据和残留限量标准(MRLs),人们往往参照茶叶的用药标准施药,存在一定的用药风险和监管漏洞。因此,本论文就茉莉花的多残留检测技术、茉莉花与茶叶的消解动态规律、加工工艺对茉莉花与茶叶农药残留量消解的影响等要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论文建立了莠去津、噻虫嗪、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吡唑醚菌酯和唑虫酰胺六种农药在茉莉鲜花、茉莉干花、茶鲜叶、成茶及土壤中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样品以乙腈提取,采用Qu ECh ERS方法和GCB萃取柱净化两个模式,GC-MS检测。在0.05、0.1和1mg/L添加水平上,六种农药在上述基质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6-108.5%,相对标准偏差RSDs都小于8.9%,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满足残留分析方法的要求。2.本论文开展了两年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探究六种农药在茉莉鲜花、茶鲜叶和土壤上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三种基质中,莠去津等农药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C0e-kt,原始沉积量为0.05-8.32mg/kg,半衰期在1.18-6.6d之间。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茉莉鲜花样品的最终残留为0.05-0.98mg/kg,茶鲜叶样品的最终残留为0.05-1.55mg/kg。在相同施药条件下,茉莉鲜花和茶鲜叶的原始沉积量、半衰期无明显差异。3.本论文结合我国农药登记、限量标准及膳食数据情况,对六种药剂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获取的风险概率为高效氯氰菊酯91%、唑虫酰胺73%、联苯菊酯55%(成茶)、联苯菊酯51%(茶鲜叶)、吡唑醚菌酯10%、噻虫嗪3.3%和莠去津0.41%。评估结果表明,六种药剂在良好农业规范(GAP)下使用不会对人体产生不可接受的威胁。4.本论文考察了加工工艺影响六种农药在茉莉花和茶叶上的残留转移和浓度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绿茶的加工系数分别为莠去津3.20,噻虫嗪0.83-1.15,联苯菊酯2.43-5.50,吡唑醚菌酯0.92-1.33,高效氯氰菊酯0.80-1.00,唑虫酰胺0.29-0.48。茉莉干花的加工系数分别为莠去津3.00-5.60,噻虫嗪1.33-2.00,联苯菊酯1.65-2.31,吡唑醚菌酯5.40-6.12,高效氯氰菊酯5.02-6.05,唑虫酰胺1.54-1.80。茉莉花加工后农药残留水平明显上升,其携带的农药残留在花茶农残问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5.本论文抽样检查了部分销售茉莉花茶和绿茶的生产基地、商场、超市,检测六种农药在茉莉花茶和绿茶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27批次样品中,21份样品被检出,检出浓度在0.05-1.25mg/kg,均未超过国家农药限量标准(GB 2763-2016)。这表明,我国在种植、生产茉莉花茶和绿茶过程中,莠去津、噻虫嗪、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吡唑醚菌酯和唑虫酰胺这六种农药的使用是符合良好农业规范的。

李鹏[8](2019)在《基于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分心木及其水提物中无机元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心木在中医药常见于治疗不孕不育的方剂中,但是没有相关化学成分的依据。无机元素在人体中的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分心木中无机元素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同时也缺乏成熟高效的分心木无机元素分析方法。1.建立一套可以准确的、快速的、稳定的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分心木及其水提物粉末中各元素含量的方法。2.研究漾濞县分心木和其水提物以及新疆分心木中16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及差异。为分心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消解方法结合了湿法消解与微波消解的优势,以HNO3和H2O2混合体系优化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运用碰撞/反应池技术ORS消除质谱干扰,使用酸浓度匹配和内标元素校正的方法消除实验中的基体干扰。运用系统的方法学实验确认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稳定性。2.以元素Fe、Cu、Mn、Zn、Sr和水提物冻干粉得量这6个指标为参考标准建立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超声水提最有条件。3.运用SPSS 19.0和SIMCA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在处理。建立了配对T检验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1.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结果为选择4 mL HNO3和2 mL H2O2为消解液,其中H2O2分两步加入到消解管中。16种待测元素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值均在0.999以上,标准物质灌木枝叶加标回收率在86.25%~110.25%之间,分心木加标回收率在84.00%~105.31%,重复性良好。漾濞15批分心木中元素平均含量Mn为31.9 mg/kg,B、Fe、Ba、Sr、Al五个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9.0、19.1、15.9、13.4、10.5 mg/kg,Cu和Zn为5.0 mg/kg和3.6 mg/kg,V、Cr、Ni、Mo、As、Cd、TI、Pb含量均低于0.4 mg/kg。2.经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确定的水提方法为称取20.00 g分心木粗粉于1L烧杯中,料液比1:30、60℃~70℃水浴中超声15 min、提取2次,合并水提液,4000 r/min离心5 min,过滤,滤液放入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至约50 mL,冻干。测得漾濞13批分心木水提物冻干粉中各元素平均含量B为36.1 mg/kg,Cu、Zn、Fe、Mn、Ba、Sr、Al分别为28.8、21.3、22.6、29.6、7.3、8.7、13.5 mg/kg,Ni的含量较低为2.0 mg/kg,V、Cr、Mo、As、Cd、TI、Pb含量均低于0.5 mg/kg。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能够实现准确、快速、稳定的分析分心木及其水提物粉末中的16中无机元素,此方法的分析效率较国标方法GB5009.268-2016有了明显的提高。漾濞分心木与新疆分心木在元素分布上存在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和收集的数据推断差异来自各分心木产区土壤成分和空气质量存在差异。分心木水提物中元素分布受到超声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次数的影响,各个元素的趋势不同。两地区分心木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极低,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存在健康安全风险。

刘宏洋[9](2019)在《考虑润湿效应的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光学检测是利用光学方法测定光学量或非光学量的一种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吸光度光学检测技术对化学实验研究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测量;生物医药分析中蛋白质、糖类、酶及核酸的测定及食品安全分析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的吸光度光学检测技术在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时,除受到漂噪音及电压等内源性干扰因素外,还受到由于润湿效应产生的弯曲液面对测量影响,从而影响测量精度。为了提高吸光度光学检测技术在快速定量测定时的准确性,本文针对弯曲液面对检测精度影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考虑其影响情况下重新设计了吸光度检测系统的检测光路,最后通过搭建试验平台对本文设计进行实验验证。首先,从弯曲液面形成的机理出发对其液面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光学透射法对弯曲液面的基本方程Yong-Laplace Equation进行实验验证。然后从吸光度光学检测的理论依据及弯曲液面形成的机理出发研究了润湿效应下的弯曲液面对吸光度检测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进行描述与分析。其次,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从吸光度检测原理的成立条件出发,应用几何光学及光在反射与折射过程中能量的分配规律,重新设计了检测系统的检测光路,并在ZEMAX光学仿真软件的序列模式下对设计的检测光路进行建模,以检测光通过弯曲液面的能量损失为评价函数进行优化,在非序列模式下对优化的光路进行仿真,并对其检测光路进行评价。再次,根据前文设计的检测光路及实际的检测要求,对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主要包括检测光路的机械结构、硬件电路及控制系统设计。其中机械结构包括吸光度检测光路结构,传动系统结构;硬件包括运动控制电路,电源管理电路,通信电路设计,LED光源及硅光电池电路设计等;软件程序方面设计主要进行了 LED光源及硅光电池驱动程序设计,串口通信设计等。最后,根据前文设计的吸光度检测系统进行实验平台搭建,并从实验及行业标准在多个维度分别对本文中设计的检测光路系统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检测光路系统能更快,更准确对检测物质进行定量测定,且还具有稳定性好、抗干扰性强等优点。

魏姜勉[10](2013)在《浓度直读法测定食品中的氯离子、硼砂以及不同溶解特性的铜》文中认为氯离子常作为其他阳离子的平衡离子,广泛分布于有机体非兴奋性细胞和兴奋性细胞的细胞膜与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质膜,在机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兴奋性调节、细胞容积调剂、跨上皮物质的转运与细胞器的酸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氯离子摄入过多也容易引起机体危害,例如严重型失水、防御能力下降及骨骼生长障碍等,如果持续摄入过多高氯化钠或者氯化铵,临床上便可见于输尿管-肠吻合术、尿溶质负荷过量、肠对氯的吸收增强、尿崩症甚至肾功能衰竭,上述几种病症都有可能引起氯过多而导致高氯血症。除此之外,敏感个体还会导致血压升高。硼砂有防腐的作用,可以提高食品强度与保水性,但是毒性很强,成年人一次性摄入1-3g硼砂便会中毒,摄入15g以上就能致死,连续多次摄入会引发蓄积性中毒。我国明确规定在食品添加剂中禁止使用硼砂,但近年来,有些生产经营者为了达到改善食品外观或产品柔韧度的目的,仍然在加工中添加一定量的硼砂。因此,实现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硼砂对维护食品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有一定积极的现实意义。铜作为机体30多种酶的活性物质,参加生长激素、脑垂体素等的重要生命活动。它能够促进胃肠道对铁的吸收,促进红细胞的成熟,在保持血管弹性、骨骼坚韧性和调节心搏方面有重要作用,是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体内缺铜可能导致精神发育滞后、运动功能障碍和全面营养不良。铜对机体虽然重要,但摄入过多亦不宜,国标中明确规定食品中的铜含量不得高于5~20mg/kg。然而,过量铜对机体的危害不仅取决于总量的多少,而且与其溶解特性有密切关系。因此,测定食品中不同溶解特性铜的含量,将有助于完善铜对机体的毒害机理,对保障食品安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针对上述三种物质,依次选取酱菜、腐竹和茶叶为研究材料,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分别对其中的氯离子、硼砂以及不同溶解特性的铜进行检测,结果如下:1.用超声波辅助技术处理样品,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直读法测定。结果表明:在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TISAB)pH5.50、柠檬酸三钠添加量0.20g/L、硝酸钾浓度0.80mol/L时,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小于3%(n=5)、加标回收率为94.1%~105.6%、氯离子的最低检出限为1.20×10-5mol/L,与国标法对照测定,经F检验和t检验表明,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的置信度为95%。2.样品经酸化、氟化,使硼砂转化为氟硼酸根,用氟硼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固定时间浓度直读法测定。结果表明:酸化和氟化过程分别需1mol/L硫酸1.00mL,4mol/L氢氟酸4.00mL,当氟化温度为80℃、氟化时间为5min时,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076%(n=11)、加标回收率为93.04%104.2%、氟硼酸根离子的最低检出限为1.12×10-5mol/L。3.以茶叶为样品,依次经过水溶、醇溶和消解过程,用铜离子选择性电极加标浓度直读法,分别测定不同溶解特性铜的浓度。结果表明: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中,1.00mol/L硝酸钾溶液的使用量为5.00mL,1.00mol/L氟化钠溶液的使用量为5.00mL,pH为4.00。茶叶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7.6%(n=11)、加标回收率为92.25%~106.9%,铜离子的检出限为1.13×10-5mol/L。本实验通过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建立了酱菜中氯离子、腐竹中硼砂的快速检测方法和茶叶中不同溶解特性铜的定量分析,不仅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定量检测提供了一种现场实际检测技术,而且也对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二、进出口食品中微量铜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出口食品中微量铜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茶叶农药残留概述
        1.1.1 茶叶农药残留原因
        1.1.2 茶叶农药残留危害
        1.1.3 国内外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1.2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2.1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
        1.2.2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检测技术
        1.2.3 有机氯农药
        1.2.4 有机氯农药的检测技术
        1.2.5 酰胺类除草剂
        1.2.6 酰胺类除草剂的检测技术
    1.3 共价有机骨架(COF)材料
        1.3.1 COF材料的类型
        1.3.2 COF材料的合成方法
        1.3.3 COF材料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1.4 密度泛函理论(DFT)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基于均一球形TPB-DMTP-COF的 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2.2.1 TPB-DMTP-COF材料的合成
        2.2.2 TPB-DMTP-COF的表征和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
        2.2.3 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方法的建立
        2.2.4 L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验证
    2.3 基于NH_2-Fe_3O_4@COF的 M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2.3.1 磁性NH_2-Fe_3O_4@COF材料的合成
        2.3.2 磁性NH_2-Fe_3O_4@COF材料的表征和MSPE方法的建立
        2.3.3 LC-MS/MS联用测定茶饮料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验证
        2.3.4 TPB-DMTP-COF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2.4 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 SPM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
        2.4.1 Tp-Azo-COF固相微萃取针的制备方法
        2.4.2 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
        2.4.3 SPME条件优化和萃取流程
        2.4.4 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验证
        2.4.5 富集能力和吸附作用力的研究
    2.5 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 MSP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2.5.1 磁性TAPT-DHTA-COF的合成方法
        2.5.2 GC-MS/MS联用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2.5.3 MSPE条件优化和萃取流程
        2.5.4 G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验证
        2.5.5 TAPT-DHTA-COF对酰胺类除草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TPB-DMTP-COF的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杀虫剂的结果与分析
        3.1.1 TPB-DMTP-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3.1.2 TPB-DMTP-COF的表征
        3.1.3 SPE条件的优化
        3.1.4 方法学验证
        3.1.5 稳定性研究
        3.1.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3.2 NH_2-Fe_3O_4@COF的磁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杀虫剂的结果与分析
        3.2.1 磁性NH_2-Fe_3O_4@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3.2.2 磁性NH_2-Fe_3O_4@COF的表征
        3.2.3 磁固相萃取参数的优化和数据分析
        3.2.4 方法学验证
        3.2.5 NH_2-Fe_3O_4@COF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3.2.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3.2.7 TPB-DMTP-COF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3.3 酮烯胺式Tp-Azo-COF的固相微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有机氯农药的结果与分析
        3.3.1 酮烯胺式Tp-Azo-COF的表征
        3.3.2 SPME吸附和解析条件的优化
        3.3.3 方法学验证
        3.3.4 微萃取针的稳定性研究
        3.3.5 富集能力和吸附机理的研究
        3.3.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3.4 磁性TAPT-DHTA-COF的磁固相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结果与分析
        3.4.1 磁性TAPT-DHTA-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3.4.2 磁性TAPT-DHTA-COF的表征
        3.4.3 磁固相萃取参数的优化
        3.4.4 方法学验证
        3.4.5 磁性TAPT-DHTA-COF的稳定性研究
        3.4.6 吸附机理的研究
        3.4.7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球形TPB-DMTP-COF的 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4.2 基于磁性NH_2-Fe_3O_4@COF的 MSPE-LC-MS/MS联用技术实现茶饮料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超灵敏检测
    4.3 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 SPME-GC-MS/MS联用技术实现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超灵敏检测
    4.4 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 MSP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乳及乳制品中碘含量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及乳制品中碘含量及影响乳中碘含量的因素
    1.1 乳碘含量
    1.2 碘在牛乳中的分布情况
2 乳及乳制品中碘的定量检测技术
    2.1 光度法
    2.2 气相色谱法
    2.3 离子色谱法
    2.4 ICP-MS
    2.5 液相色谱(或离子色谱)-ICP-MS
    2.6 中子活化法
3 结语

(3)动物源性食品中氨苯砜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
二、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残留的危害及法规标准
    (一)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残留的危害
    (二)国内外相关法规及标准
三、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一)液-液萃取法
    (二)固相萃取法
    (三)分子印迹技术
四、氨苯砜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一)仪器分析法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2. 液相色谱-质谱法。
    (二)免疫分析法
        1. 酶联免疫吸附法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CGIC)。
    (三)化学发光分析法
五、结语

(4)基于铕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抗菌药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立题背景
    1.2 稀土敏化荧光
        1.2.1 稀土元素
        1.2.2 稀土敏化荧光机理
        1.2.3 稀土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
    1.3 碳点
        1.3.1 碳点荧光探针的传感机制
        1.3.2 碳点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4 比率荧光探针
        1.4.1 比率荧光探针的类型
        1.4.2 比率荧光探针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Eu-FITC比率荧光探针检测鱼肉中环丙沙星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Eu-FITC比率荧光探针的制备
        2.3.2 环丙沙星的荧光检测
        2.3.3 实际样品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体系酸碱度的选择
        2.4.2 PBS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2.4.3 Eu用量的选择
        2.4.4 SDS用量的选择
        2.4.5 加样顺序的影响
        2.4.6 反应时间
        2.4.7 环丙沙星的荧光检测
        2.4.8 干扰研究
        2.4.9 实际样品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u-CDs比率荧光探针检测鱼肉中四环素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方法
        3.3.1 CDs的制备
        3.3.2 Eu-CDs比率荧光探针的制备
        3.3.3 四环素的荧光检测
        3.3.4 实际样品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体系酸碱度的选择
        3.4.2 反应时间
        3.4.3 四环素的荧光检测
        3.4.4 干扰研究
        3.4.5 实际样品检测
    3.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1.1 猪肉安全问题的概述
        1.2 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的概述
    2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1 猪肉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2 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2.3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
    3 风险评估系统开发涉及的计算机技术
        3.1 Java EE技术
        3.2 Java Web开发技术
        3.3 MVC开发模式
    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和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准备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市售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2.1.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2.1.2 国产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2.1.3 国产猪肉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1.4 基于故障树的国产猪肉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2.2 市售猪肉中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评估
        2.2.1 进口猪肉传入非洲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风险评估
        2.2.2 国产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
        2.2.3 国产猪肉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准备
        1.2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和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1.1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
        2.1.2 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评估
        2.1.3 食用植物油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2.2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综合风险评估
        2.2.1 基于风险矩阵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2.2.2 基于GRA-ISM的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估
        2.2.3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的预测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环境
        1.2 风险评估系统的结构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系统主界面模块的实现
        2.2 参数输入和结果显示模块的实现
        2.3 业务控制模块的实现
        2.4 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安全风险评估模块的实现
        2.4.1 进口猪肉中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2 猪肉中大肠杆菌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3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2.4.4 食用植物油中化学性危害等级预测模型的实现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致谢

(6)食品接触材料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食品接触材料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来源及毒性简介
3 主要分析技术
    3.1 人工感官分析
    3.2 现代仪器分析
        3.2.1 顶空分析技术
        3.2.2 顶空-固相微萃取
        3.2.3 热脱附分析技术
        3.2.4 电子鼻
    3.3 食品接触材料气味分析解决方案
4 结论与讨论

(7)六种代表性农药在茉莉花和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
    1.2 茶叶与茉莉花的残留现状与国内外限量标准
    1.3 茶园农药的残留研究进展
        1.3.1 前处理技术的研究发展
        1.3.2 检测技术的研究发展
        1.3.3 莠去津的残留研究进展
        1.3.4 噻虫嗪的残留研究进展
        1.3.5 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研究进展
        1.3.6 吡唑醚菌酯的残留研究进展
        1.3.7 唑虫酰胺的残留研究进展
    1.4 茶叶加工工艺对农药降解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六种药剂在茉莉花和茶叶上的GC-MS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2.1.1 实验试剂
        2.1.2 农药标准品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农药标准溶液和工作液的配置
        2.1.5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的开发
        2.1.6 仪器检测条件
        2.1.7 添加回收率实验
    2.2 六种药剂在茉莉花和茶叶上的田间残留试验
        2.2.1 试验农药
        2.2.2 试验时间、地点和供试作物
        2.2.3 消解动态实验设计
        2.2.4 最终残留实验设计
        2.2.5 试验的气候与土壤条件
        2.2.6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2.2.7 样品检测
    2.3 加工条件对茉莉花和茶叶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样品检测
    2.4 六种农药在市售绿茶和花茶的抽样检测
        2.4.1 调查方法
        2.4.2 样品检测
    2.5 数据计算与处理
        2.5.1 添加回收率
        2.5.2 农药消解率
        2.5.3 农药残留消解方程
        2.5.4 加工系数
        2.5.5 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
        2.5.6 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概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六种药剂在茉莉花和茶叶上的GC-MS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方法的线性和准确性
        3.1.2 添加回收实验
    3.2 六种药剂在茉莉花和茶叶上的田间残留试验
        3.2.1 消解动态实验结果
        3.2.2 最终残留实验
    3.3 六种药剂在茶叶上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3.4 加工工艺对茉莉花和茶叶农药残留消解的影响
    3.5 市售绿茶和花茶的抽样检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六种药剂在茉莉花和茶叶上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4.1.1 质谱条件的确定与优化
        4.1.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4.2 六种药剂在茶叶和茉莉花上的消解动态残留试验
    4.3 六种药剂在茶叶和茉莉花上的最终残留试验
    4.4 六种药剂在茶叶上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4.5 加工工艺过程中茉莉花和茶叶的农药残留的变化
    4.6 市售绿茶和花茶的抽样检测
    4.7 本研究的创新点
    4.8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基于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分心木及其水提物中无机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前言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2.1 基本原理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2.3 干扰及干扰消除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核桃分心木ICP-MS分析方法的建立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设备
        1.2 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溶液的配置
        2.2 仪器条件
        2.3 实验方法的优化
        2.4 样品制备与实验器皿的处理
        2.5 方法学验证实验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建立的方法与优点
        3.2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分心木及其水提物的分析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1.2 试剂与材料
        1.3 样品处理
        1.4 仪器条件
    2 实验方法
        2.1 超声水提方法优化
        2.2 干燥方法的选择
    3 分心木与其水提物中无机元素的分析结果
        3.1 分析木中无机元素的分析
        3.2 分心木水提物中无机元素分析
    4 结果讨论
        4.1 分心木中元素含量分布的分析与讨论
        4.2 分心木水提物粉末中元素含量的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药品食品中无机元素的常用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9)考虑润湿效应的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润湿效应下弯曲液面的研究现状
        1.2.2 吸光度光学检测技术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弯曲液面对吸光度光学检测的影响
    2.1 润湿效应下弯曲液面研究
        2.1.1 弯曲液面的表达式
        2.1.2 弯曲液面的表达式的实验验证
    2.2 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
    2.3 弯曲液面对吸光度检测系统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弯曲液面的检测光路设计及仿真
    3.1 检测光路的总体结构
    3.2 检测系统光路的准直设计
        3.2.1 非球面方程
        3.2.2 设计原理
        3.2.3 仿真分析
    3.3 检测光路的聚焦设计
        3.3.1 设计原理
        3.3.2 仿真分析
    3.4 检测光路ZEMAX仿真分析
        3.4.1 参量设计
        3.4.2 检测光路仿真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设计
    4.1 吸光度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4.1.1 总体系统构成
        4.1.2 检测系统工作流程
    4.2 检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4.2.1 检测光路结构设计
        4.2.2 传动系统结构设计
    4.3 吸光度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4.3.1 控制中心电路设计
        4.3.2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4.3.3 通信电路设计
        4.3.4 LED灯和硅光电池电路设计
        4.3.5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4.3.6 LCD显示屏电路
    4.4 检测系统的控制程序设计
        4.4.1 串口通信设计与实现
        4.4.2 LED灯和硅光电池驱动程序的设计
        4.4.3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的设计
        4.4.4 LCD驱动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搭建与系统性能测试
    5.1 吸光度检测系统的搭建
    5.2 考虑润湿效应的光学检测系统对比实验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条件及过程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光学检测系统的性能检测
        5.3.1 准确性性能测试
        5.3.2 重复性性能测试
        5.3.3 灵敏度性能测试
        5.3.4 通道差异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浓度直读法测定食品中的氯离子、硼砂以及不同溶解特性的铜(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离子选择性电极
        1.1.1 离子选择性电极基本构造
        1.1.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点和分类
        1.1.3 离子选择性电极工作原理
        1.1.3.1 电极电位及电动势的概念
        1.1.3.2 膜电位
        1.1.3.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极电位
        1.1.3.4 离子选择性电极工作电池的电动势
        1.1.4 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1.1.4.1 标准曲线法
        1.1.4.2 标准加入法
        1.1.4.3 电位滴定法
        1.1.4.4 浓度直读法
        1.1.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
        1.1.5.1 选择性
        1.1.5.2 测量范围
        1.1.5.3 响应时间
        1.1.5.4 准确度
        1.1.5.5 使用寿命
        1.1.6 影响测量的主要因素
        1.1.6.1 测量时的 pH 值
        1.1.6.2 温度
        1.1.6.3 待测离子浓度
        1.1.6.4 响应时间
        1.1.6.5 干扰离子
        1.1.6.6 待测液浓度
        1.1.7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使用要求与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的相关介绍
        1.1.7.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使用要求
        1.1.7.2 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的相关介绍
    1.2 氯离子研究现状
        1.2.1 氯离子的作用及危害
        1.2.2 氯离子测定方法比较
        1.2.2.1 硝酸银滴定法
        1.2.2.2 硝酸汞滴定法
        1.2.2.3 氯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滴定法
        1.2.2.4 离子色谱法
        1.2.2.5 分光光度法
        1.2.2.6 流动注射法
    1.3 硼砂研究现状
        1.3.1 硼砂的作用及危害
        1.3.2 硼砂测定方法比较
        1.3.2.1 姜黄试纸显色法
        1.3.2.2 显微结晶法
        1.3.2.3 滴定法
        1.3.2.4 分光光度法
        1.3.2.5 旋光法
        1.3.2.6 色谱法
        1.3.2.7 荧光法
        1.3.2.8 质谱法
        1.3.2.9 原子发射光谱法
    1.4 铜的不同溶解特性研究现状
        1.4.1 元素化学形态及其重要性
        1.4.2 化学形态的分析现状
        1.4.3 不同溶解特性铜的作用及危害
        1.4.4 铜离子检测现状
        1.4.4.1 分光光度法
        1.4.4.2 电位溶出法
        1.4.4.3 原子吸收光谱法
        1.4.4.4 荧光法
        1.4.4.5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4.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2 引言
    2.1 课题选择的目的和意义
    2.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3 课题研究的目标
3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酱菜中的氯离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2.4 方法
        3.2.4.1 仪器的标定
        3.2.4.2 样品的测定与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的配比
        3.3.2 氯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转换系数
        3.3.3 超声波浸提条件的确定
        3.3.4 样品测定结果及精密度
        3.3.5 对照实验
        3.3.6 加标回收率
        3.3.7 干扰实验
        3.3.8 检出限
    3.4 结论
4 固定时间-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腐竹中的硼砂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2.4 方法
        4.2.4.1 仪器的标定
        4.2.4.2 样品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硫酸用量的影响
        4.3.2 氟化温度的影响
        4.3.3 氟化时间的影响
        4.3.4 氟硼酸根电极的转换系数
        4.3.5 读数时间的固定
        4.3.6 样品测量结果
        4.3.7 精密度
        4.3.8 加标回收率
        4.3.9 干扰实验
        4.3.10 检出限
    4.4 结论
5 加标浓度直读法测定茶叶中不同溶解特性的铜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溶液的配制
        5.2.4 方法
        5.2.4.1 仪器的标定
        5.2.4.2 样品测定与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样品水分的测定
        5.3.2 铜电极的转换系数
        5.3.3 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的确定
        5.3.4 样品测量结果
        5.3.5 精密度
        5.3.6 加标回收率
        5.3.7 干扰实验
        5.3.8 检出限
    5.4 结论
6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四、进出口食品中微量铜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D]. 辛军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乳及乳制品中碘含量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武伦玮,刘丽君,段国霞,唐烁,刘春霞,李翠枝.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21(05)
  • [3]动物源性食品中氨苯砜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伍姿,黄冬梅,娄晓祎,孔聪,张璇,方长玲,叶洪丽.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1(03)
  • [4]基于铕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抗菌药物检测中的应用[D]. 徐阳鑫. 渤海大学, 2021(09)
  • [5]国内市售猪肉和食用植物油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D]. 周广亚. 上海大学, 2020(02)
  • [6]食品接触材料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 马宁宁,陈燕芬,钟怀宁,李丹,贝荣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04)
  • [7]六种代表性农药在茉莉花和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对比研究[D]. 邓程. 广西大学, 2019(02)
  • [8]基于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分心木及其水提物中无机元素[D]. 李鹏. 大理大学, 2019(05)
  • [9]考虑润湿效应的吸光度光学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刘宏洋.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10]浓度直读法测定食品中的氯离子、硼砂以及不同溶解特性的铜[D]. 魏姜勉.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进出口食品中微量铜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