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高炉降低焦比的生产实践

太钢高炉降低焦比的生产实践

一、太钢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良,刘征建,焦克新,徐润生,李克江,王振阳,王翠,王耀祖,张磊[1](2021)在《炼铁新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炼铁新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介绍了烧结球团提质降耗新技术、焦炭在高炉内行为解析研究、高炉喷吹清洁燃料技术、高炉长寿技术、高炉炼铁数据建模技术以及冶金尘泥再处理技术.从基础研究出发,提出了目前最具有潜力的炼铁新技术;然后在国家碳中和战略的大背景下,综述了目前国际上的非高炉炼铁技术研究进展,为我国低碳炼铁发展提供依据;最后从最新微观研究手段出发,介绍了目前炼铁研究领域在微观尺度的研究进展,多尺度综合调控研究高炉炼铁过程机理,为未来低碳炼铁发展方向提供思路.

赵雪斌,路振毅,唐顺兵[2](2021)在《太钢1800 m3高炉大比例球团生产技术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太钢1 800 m3大比例球团矿生产过程中存在料面稳定性差、料层不均匀、压差高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介绍大比例使用球团矿冶炼情况,合理匹配造渣制度与热制度、装料制度与送风制度,稳定大比例球团生产期间的煤气流与热负荷,保证了炉况的稳定顺行,实现了大比例球团矿的高效生产。

乔红梅,张建良,王耀祖,徐晨阳,刘征建[3](2021)在《国内外钙质碱性球团生产实践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钙质碱性球团具有机械强度较高、还原性较好等优点,对降低炼铁焦比、提高产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内高炉逐渐大型化,高比例球团冶炼的工业应用增加,钙质碱性球团在提高球团应用比例的同时降低了烧结限产引起的碱度不足问题。国内诸多钢铁企业如首钢、太钢及宝钢湛江等基于链篦机-回转窑球团工艺、带式焙烧机球团工艺开展了钙质碱性球团生产探索。总结了国内外钢铁企业钙质碱性球团的性能指标,并结合矿物学原理明确了碱性熔剂对生球性能和焙烧固结强度的影响机制,结合实践给出了生产钙质碱性球团的改进措施。

王国栋,刘振宇,张殿华,储满生[4](2021)在《材料科学技术转型发展与钢铁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在第4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钢铁科学与技术正在经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钢铁行业全流程各工序均为"黑箱",为多场、多相、多变的巨系统,具有复杂相关关系和遗传效应等。这些不确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挑战和机遇并存。这些不确定性提供了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资源;钢铁行业极为丰富的大数据提供了挖掘其中蕴含客观规律的数据资源;现代的数据科学、智能技术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手段。以数据为中心,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实验工具、数字数据、计算工具为支撑,建设钢铁企业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将可以大幅度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有力地支撑钢铁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转型发展。实验工具平台除了传统的实验室仪器装备和中试装备之外,实际生产线被作为主要的实验工具。这些实验工具提供丰富、精准、写实的历史数据和现实生产数据,特别是生产线装备提供实际生产大数据,蕴含着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规律,是极宝贵的数据资源。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为计算工具,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将数据转换为高保真度模型,可以得到具有"原位分析能力"的数字孪生。在工业互联网的总体架构下,以数字孪生为核心,组成信息物理系统,构建起基于数据自动流动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赋能体系,解决生产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资源优化,对材料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虚实映射、实时交互、精准控制的信息物理系统与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合二为一,以材料创新基础设施为基盘,形成具有"原位分析能力"的数字孪生,建设钢铁生产全流程、一体化的信息物理系统,必将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蓬勃开展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王小艾,姜鑫,田晓文,李洋,陈俊[5](2021)在《提高高炉喷煤比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为解决2 500 m3高炉稳定性差、煤比低、焦比高的技术难题,早日实现提煤降焦,河钢宣钢与河钢钢研和东北大学合作,针对高炉冶炼过程中原燃料中碱金属及其行为、喷吹煤粉和焦炭性能以及矿焦混装方式等因素对高炉透气性的影响开展了全面研究。开发了高炉碱负荷-煤粉-焦炭的交互作用理论体系,并在2 500 m3高炉上进行了规模化应用。结果显示:高炉煤比提高40 kg/t HM,焦比降低33 kg/t HM,经济技术指标显着提高。

寇璐垚[6](2021)在《烟煤和兰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降低燃料消耗,优化高炉效能,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都采用高炉喷煤工艺进行炼铁,该工艺不仅可以降低高炉炼铁成本,还可以减轻在炼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烟煤和无烟煤作为最主要的煤粉被应用于高炉喷煤中,随着无烟煤资源的匮乏,其价格不断在上升,因此亟需寻求一种的新的燃料来替代无烟煤。兰炭作为一种新型的炭素燃烧材料,由低阶煤块烧制而成,具有固定碳高、化学活性高和价格低等优点,燃烧后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很小,而且其燃烧性能与无烟煤很相似,在高炉喷吹中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然而,兰炭存在挥发性组分低、着火点高和燃尽比低等缺点,不能够作为单一喷吹燃料用于高炉中。针对以上的分析,本论文采用兰炭代替无烟煤,将烟煤与兰炭的混合煤粉作为喷吹煤粉进行燃烧实验,但是研究发现,随着兰炭配比量的增加,会导致混合煤粉的燃烧性能降低,影响高炉顺行,本研究通过向混合煤粉中加入一定量的助燃添加剂,在不降低混合煤粉的燃烧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兰炭在混合煤粉中的使用量,达到有效的利用兰炭,降低高炉生铁成本的目的。本文首先采用热分析方法深入地研究了烟煤、无烟煤和兰炭三种煤粉单独燃烧时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烟煤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517.72℃和695.03℃,最大燃烧速率最低,为9.90%/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也最低,为4.25×10-7,其燃烧性能最差;无烟煤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分别为540.04℃和718.35℃,最大燃烧速率为10.64%/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高,为4.65×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兰炭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高,分别为564.36℃和736.91℃,但其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62%/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为4.47×10-7,其燃烧性能略差于无烟煤。其次对烟煤与兰炭不同质量比的混合煤粉进行了热分析实验,以提供三种煤粉的冶炼厂目前所采用的混合喷吹煤粉(无烟煤:兰炭=1:1)的燃烧性能作为参照条件,得到以下结果:当兰炭与烟煤进行混合燃烧时,兰炭配比量为20%的混合煤粉燃烧性能最好,此时混合煤粉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521.73℃和696.53℃,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06%/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高,为4.63×10-7;在不降低混合煤粉的燃烧性能的前提下,得到了兰炭最大配比量在25%,此时混合煤粉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最大燃烧速率温度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等燃烧特征参数都与混合煤粉(无烟煤:兰炭=1:1)的燃烧特征参数一致。研究了Fe2O3、La2O3两种添加剂分别对兰炭和烟煤的强化燃烧行为,主要结论如下:兰炭和烟煤的Fe2O3最佳添加量为2 wt%,而La2O3最佳添加量为1 wt%。当兰炭中加入2 wt%Fe2O3后,其着火温度最低,为552.33℃,燃尽温度最高,为739.67℃,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88%/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4.83×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当兰炭中加入1 wt%La2O3后,其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最低,分别为550.36℃和734.15℃,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19%/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4.95×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当烟煤中加入2 wt%Fe2O3后,着火温度为519.97℃,燃尽温度最高,为735.91℃,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1.44%/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5.66×10-7,其燃烧性能最好;当烟煤中加入1 wt%的La2O3后,其着火温度518.47℃,燃尽温度最低,为650.89℃,最大燃烧速率最大,为13.16%/min,得到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最大,为7.48×10-7,其燃烧性能最好。综合可以得到La2O3比Fe2O3对兰炭和烟煤的助燃效果要更优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了Fe2O3、La2O3两种添加剂最佳添加量分别对烟煤与兰炭混合煤粉的强化燃烧行为,结果表明:在不降低混合煤粉燃烧性能的前提下,向兰炭与烟煤的混合煤粉中加入2 wt%的Fe2O3后,可以使兰炭的最适配比量提高到35%,加入1 wt%的La2O3后,可以使混合煤粉中兰炭的最适配比量提高到40%之间,此时混合煤粉的燃烧特征参数都与参照煤粉(无烟煤:兰炭=1:1)的燃烧特征参数一致,满足高炉喷吹的指标要求。

刘征建,黄建强,张建良,牛乐乐,王耀祖[7](2021)在《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技术发展和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推进高炉高比例球团的发展和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高比例球团生产实践的最新成果。首先汇总了欧美高炉炉料结构及指标情况,分析了欧美高比例球团冶炼在高炉利用系数、焦比、渣比等方面的优势。其次,对国内首钢京唐、唐钢不锈钢、宝钢湛江等企业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对比分析了不同钢铁企业球团性能指标及高炉冶炼指标。根据国内外各企业大球比冶炼中的操作制度实践,对高炉冶炼过程装料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及炉型设计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给出了基于高比例球团冶炼的操作制度建议。最后,对我国未来发展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和总结。

陈小东,柏德春[8](2021)在《韶钢3200 m3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对韶钢3 200 m3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降低入炉料有害元素,采用大富氧喷煤技术,优化装料制度等措施,入炉焦比降幅超过30 kg/t,燃料比稳定在505 kg/t左右,高炉冶炼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改善。

赵新民,郑伟,陈树文,李昊堃,刘文文[9](2021)在《太钢5号高炉煤气全回收停炉操作》文中提出对太钢5号高炉首次采用"炉顶空料线打水、煤气全回收、不放残铁"方式停炉进行了总结。经过停炉前充分准备、制定详尽的停炉方案,以及停炉过程中的精细化操作,停炉过程共用时15 h16min,料线最深23.5 m,停炉累计用风402.20万m3,共打水1583 t。5号高炉按计划节点完成停炉和凉炉,全程无爆震、无崩料、炉壳无开裂等现象发生,实现了安全、顺利、环保停炉。

魏红超,雷鸣,杜屏,郭子昱,高天路,张建良[10](2021)在《高炉炉缸死铁层深度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高炉炉缸死铁层深度是高炉重要设计参数之一,死铁层深度对高炉寿命影响重大。针对大型高炉死铁层深度优化问题,基于2 000、2 500、3 000、4 000、5 000m3级的国内外部分高炉死铁层深度统计情况,得出中国死铁层深度占炉缸直径的19.7%~23.3%的现状。通过建立高炉死料柱的受力模型,在保证死料柱浮起的条件下,计算出2 000、3 000、4 000及5 000m3级高炉死铁层适宜深度占比分别为23.8%、24.3%、24.8%、25.5%。通过分析高炉设计参数及操作参数与死铁层深度的关系,提出高炉在实际生产中,为促进死料柱浮起及增大死铁层实际深度,可采取适当增大焦比、减小块状带孔隙率、增大风速、减小鼓风压力与炉顶压力的差值、控制死料柱孔隙率为0.40~0.48等措施,为死铁层优化设计和高炉操作提供指导。

二、太钢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炼铁新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烧结球团技术提质降耗技术
    1.1 高效低耗1000 mm超厚料层烧结技术
    1.2 高品质功能性球团制备关键技术及脉石元素迁移评价体系
    1.3 富氢烧结研究进展
2 高炉内部焦炭多相反应行为解析
3 高炉清洁高效喷吹技术
4 长寿高炉新装备研发及评价
    4.1 高炉炉缸碳复合材料研发及性能
    4.2 高炉炉体铜钢复合冷却器研发及表征
5 高炉炼铁数据建模
6 冶金尘泥高效处理技术
    6.1 钢铁冶金尘泥高效利用基础理论
    6.2 炼钢污泥与除尘废水无害化循环烧结技术
    6.3 钢铁冶金尘泥高效处理熔融炉工艺
7 非高炉炼铁技术
8 炼铁反应过程微观模拟
    8.1 冶金熔体微观结构和性能表征
    8.2 熔体-焦炭界面交互作用行为
    8.3 化学反应微观机理
9 国内外低碳炼铁发展近况
    9.1 富氢高炉的探索与实践
    9.2 低碳非高炉炼铁发展近况
1 0 结论

(2)太钢1800 m3高炉大比例球团生产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1 800 m3高炉原料条件
    1.1 炉料结构
    1.2 球团矿冶金性能
    1.3 烧结矿冶金性能
2 大比例球团矿对高炉生产的影响
    2.1 布料影响
    2.2 料柱软熔性能影响
    2.3 热制度与造渣制度影响
3 大比例球团生产中的问题解决
    3.1 装料制度
    3.2 送风制度
        3.2.1 大风量及足够的鼓风动能
        3.2.2 高风温及高富氧
        3.2.3 压差控制
    3.3 造渣制度与热制度
    3.4 炉前出铁管理
4 结语

(3)国内外钙质碱性球团生产实践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钙质碱性球团企业生产实践
    1.1 基于石灰石为熔剂的生产实践
    1.2 基于白云石为熔剂的生产实践
    1.3 基于混合熔剂的生产实践
2 钙质碱性球团质量影响机制与成矿机制分析
    2.1 碱性熔剂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2.2 碱性熔剂对球团焙烧固结的影响
3 钙质碱性球团生产的技术难点与改进措施
    3.1 球团用铁矿粉品位有待提高
    3.2 熔剂的消化作用有待提高
    3.3 提倡发展带式焙烧球团工艺
4 结论

(4)材料科学技术转型发展与钢铁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行业的发展方向
    1.1 第4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1.2 材料研究的核心
    1.3 材料研究主攻方向的重大调整
2 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
    2.1 钢铁生产过程的严重不确定性
    2.2 多场、多相、多变巨系统的复杂相关关系和流程方向的遗传效应
    2.3 数据整合与利用不充分
    2.4 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陈旧
3 信息物理系统: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原位分析”解决方案
    3.1 信息物理系统定义
    3.2 物理空间
    3.3 虚拟空间(数字孪生)
        (1)保真度:
        (2)全局性:
        (3)高响应性:
    3.4 数字孪生的建模和应用
    3.5 钢铁生产过程信息物理系统的反馈控制
    3.6 信息物理系统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优化、赋能的“原位分析”系统
4 企业级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平台
    4.1 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平台架构
    4.2 实验工具
    4.3 计算工具
        4.3.1 跨尺度材料建模的改进
        4.3.2 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应用于材料研究取得飞速进步
    4.4 数字数据
        4.4.1 数据库与数据中心
        4.4.2 数据管理、使用和挖掘
    4.5 工业互联网架构下的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
        4.5.1 钢铁工业互联网架构特点
        4.5.2 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钢铁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钢铁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初步效果
    5.1 钢材热轧过程的智能化、稳定化、柔性化
    5.2 智能高炉
    5.3 智能炼钢
    5.4 连铸
    5.5 涂镀生产线
6 结语

(5)提高高炉喷煤比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关键技术研究
    1.1 碱金属来源及其影响
        1.1.1 碱金属来源及负荷
        1.1.2 焦炭热性能及与碱金属交互行为
        1.1.3 浸碱后焦炭热性能及与碱金属交互行为
    1.2 矿焦混装对料柱透气性影响及其加入方式
        1.2.1 熔滴性能分析
        1.2.2 混装焦丁加入量的控制
        1.2.3 混装焦丁加入粒度的控制
    1.3 碱负荷-焦比-煤比关系
2 技术措施
    2.1 控制碱金属富集
    2.2 焦炭高效利用
    2.3 基于碱负荷-焦比-煤比关系的提煤降焦操作
    2.4 高炉操作
3 实施效果
4 结论

(6)烟煤和兰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炉喷煤
        1.1.1 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
        1.1.2 高炉喷吹用煤概况
        1.1.3 高炉喷吹用煤评价指标
        1.1.4 影响高炉中煤粉喷吹量的因素
        1.1.5 提高高炉中煤粉喷吹量的措施
    1.2 助燃剂对煤粉的催化燃烧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研究方法
第三章 兰炭与烟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热重实验研究
    3.1 兰炭、烟煤和无烟煤单独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3.2 兰炭与烟煤混合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3.2.1 兰炭添加量对混合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3.2.2 升温速率对混合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_2O_3对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Fe_2O_3对兰炭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4.2 Fe_2O_3对烟煤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4.3 Fe_2O_3对兰炭与烟煤的混合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a_2O_3对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La_2O_3对兰炭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5.2 La_2O_3对烟煤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5.3 La_2O_3对兰炭与烟煤的混合煤粉强化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技术发展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比例球团冶炼实践
    1.1 高品质球团冶炼的质量控制
    1.2 国外高比球团冶炼实践
    1.3 国内高比球团冶炼实践
2 高炉大球比操作制度探索
    2.1 装料制度
    2.2 送风制度
    2.3 造渣制度
    2.4 炉型设计
3 结论

(8)韶钢3200 m3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焦炭在高炉的作用
    1)高炉冶炼主要的热量来源。
    2)铁矿石的还原剂。
    3)对最初生成的铁进行渗碳。
2 降低焦比采取的措施
    2.1 狠抓原燃料质量管理
        1)焦炭质量的稳步控制
        2)改善块矿的筛分效果
    2.2 降低入炉料有害元素
    2.3 采用大富氧喷煤技术
        1)采用大富氧鼓风。
        2)优化喷吹煤粉配比。
        3)实现煤粉智能喷吹。
    2.4 优化平台+漏斗的装料制度
    2.5 严抓管理,精细化操作
        1)稳定炉温
        2)强化炉前出渣铁的管理
3 实施效果
4 结语

(10)高炉炉缸死铁层深度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炉炉缸死铁层深度调研分析
2 高炉炉缸死铁层优化设计分析
    2.1 炉缸适宜死铁层深度与死料柱状态分析
    2.2 高炉炉缸死料柱受力模型分析
        2.2.1 重力G
        2.2.2 煤气浮力Fg[21]
        2.2.3 渣层浮力Fs
        2.2.4 铁水浮力Fi
        2.2.5 炉壁摩擦力Fb
        2.2.6 死铁层深度hd
3 高炉炉缸死铁层适宜深度分析
4 结论

四、太钢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炼铁新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进展[J]. 张建良,刘征建,焦克新,徐润生,李克江,王振阳,王翠,王耀祖,张磊. 工程科学学报, 2021(12)
  • [2]太钢1800 m3高炉大比例球团生产技术的探讨[J]. 赵雪斌,路振毅,唐顺兵. 山西冶金, 2021(05)
  • [3]国内外钙质碱性球团生产实践及发展趋势[J]. 乔红梅,张建良,王耀祖,徐晨阳,刘征建. 钢铁研究学报, 2021(10)
  • [4]材料科学技术转型发展与钢铁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J]. 王国栋,刘振宇,张殿华,储满生. 钢铁研究学报, 2021(10)
  • [5]提高高炉喷煤比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 王小艾,姜鑫,田晓文,李洋,陈俊. 河北冶金, 2021(05)
  • [6]烟煤和兰炭混合燃烧特性及强化研究[D]. 寇璐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技术发展和实践[J]. 刘征建,黄建强,张建良,牛乐乐,王耀祖.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21(02)
  • [8]韶钢3200 m3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J]. 陈小东,柏德春. 南方金属, 2021(02)
  • [9]太钢5号高炉煤气全回收停炉操作[J]. 赵新民,郑伟,陈树文,李昊堃,刘文文. 炼铁, 2021(02)
  • [10]高炉炉缸死铁层深度优化设计[J]. 魏红超,雷鸣,杜屏,郭子昱,高天路,张建良. 钢铁, 2021(04)

标签:;  ;  ;  ;  ;  

太钢高炉降低焦比的生产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