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护理

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护理

一、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妮[1](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治疗中应用路径式护理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治疗效果,本文探究了应用路径式护理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急诊室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就诊号的奇偶数给予分组护理治疗,35例奇数就诊号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35例偶数就诊号患者为观察组,给予路径式护理,分析2种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显着改善,且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治疗中应用路径式护理的效果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樊丽娜[2](2021)在《无缝隙护理对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对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疗效、不良情绪、生存质量情况等,并进行详细的评估分析。结果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Barthel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过程中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不仅治疗效果显着,还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田紫煜[3](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李雪琦[4](2021)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旨研究及评估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真实的医疗环境下,观察、分析在自然过程中,首次发作且起病6小时(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Cerabral ischemic stroke)患者,使用尿激酶(UK,Urokinase)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效果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Hcy,Homocystenine)、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研究。经过观察、记录、随访及分析患者用药前后的神经功能变化及Hcy、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变化,对比获得UK静脉溶栓治疗后对恢复AIS患者的神经和运动功能损害,以及对Hcy、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进而为该药物在临床使用及其安全性方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方案和经验,使AIS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得以提高,更大程度上获益。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2020年1月,收治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首次发作且起病6小时(h)以内的AIS病人为研究对象。在所有严格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中,根据患者来院就诊的顺序以及是否自愿选择使用UK静脉溶栓治疗,签署用药知情同意书后将其分为溶栓治疗组和非溶栓治疗组,每组50名患者。非溶栓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口服药物(首日:阿司匹林片300mg,次日至用药后60天(d):100mg/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静脉给予注射长春西汀增加脑血流量、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奥拉西坦改善脑功能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完善UK静脉溶栓治疗:体重>60Kg,给予150万单位;体重≤60Kg,给予100万单位UK。两组患者分别在用药前(有无使用UK)、用药后24h、用药后第7d、用药后第14d、用药后第60d的清晨7:00-8:00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酸(Hcy)、全血粘度(BV,Blood viscosity)和血浆粘度(PV,Plasma viscosity)的水平变化。观察、记录用药前(有无使用UK)、用药后24h、用药后第7d、用药后第14d、用药后第60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评分,以此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记录用药后第60d的改良Rankin量表(m 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以此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情况。以上评分均由一名不知情的资深神经内科医师评估测定。结果1.溶栓治疗组和非溶栓治疗组两组的研究对象在男女比例、年龄、个人史、既往史、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的NIHSS评分、ADL评分、Hcy、BV、PV对比,P>0.05,提示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用药后的NIHSS评分比较: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相比较,F(5,225)=368.00,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非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相比较,F(5,225)=205.16,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每个时间点NIHSS评分较之前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溶栓治疗组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非溶栓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用药后ADL评分对比: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ADL评分相比较,F(5,225)=238.37,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非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ADL评分相比较,F(5,225)=106.59,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ADL评分较之前各个时间点的ADL评分均有所升高,且溶栓治疗组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ADL评分均高于非溶栓治疗组,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4.两组患者用药后的Hcy水平对比: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Hcy水平相比较,F(5,225)=59.17,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非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Hcy水平相比较,F(5,225)=28.17,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Hcy水平较之前各个时间点的Hcy水平均有所降低,且溶栓治疗组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用药后24h、用药后第7d、用药后第14 d、用药后60d溶栓治疗组的Hcy水平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非溶栓治疗组。5.两组患者用药后的BV、PV水平对比:溶栓治疗组,不同时间点的全血高切粘度水平相比较,F(5,225)=719.27,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在非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全血高切粘度水平相比较,F(5,225)=1198.06,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全血高切粘度水平较之前各个时间点的全血高切粘度水平均有所降低,且溶栓治疗组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全血高切粘度水平均低于非溶栓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全血低切粘度水平相比较,F(5,225)=289.97,P<0.05,有统计学差异;非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全血低切粘度水平相比较,F(5,225)=70.00,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全血低切粘度水平较之前各个时间点的全血低切粘度水平均有所降低,且溶栓治疗组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全血低切粘度水平均低于非溶栓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PV水平相比较,F(5,225)=455.66,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非溶栓治疗组中,不同时间点的PV水平相比较,F(5,225)=596.14,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得出用药后,两组患者每个时间点的PV水平较之前各个时间点的PV水平均有所降低,且溶栓治疗组用药后每个时间点的PV水平均低于非溶栓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提示用药后24h、用药后第7d、用药后第14 d、用药后60 d溶栓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水平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非溶栓治疗组。6.两组患者用药后第60d的MRS评分对比:用药后第60d溶栓治疗组预后良好29(63.00%),预后不良17(37.00%);非溶栓治疗组预后良好14(29.80%),预后不良33(70.20%),X2值10.34,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溶栓治疗组在用药后第60d的预后良好情况显着高于非溶栓治疗组,预后不良情况显着低于非溶栓治疗组,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7.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结果对比:非溶栓治疗组患者未出现脑出血、1例发生皮肤黏膜出血、3例出现再次脑梗死、3例死亡;溶栓治疗组患者出现4例皮肤黏膜出血、2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再次脑梗死、2例死亡,对两组的不良反应进行Fisher精确检验可得,溶栓治疗组与非溶栓治疗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对比,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过对两组患者的60d的临床用药治疗和随访,在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UK静脉溶栓治疗在有效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破坏程度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水平。2、通过两组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UK静脉溶栓治疗在改善AIS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同时,对其Hcy、血液流变学水平也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3、通过两组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对比可以看出,UK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也是安全有效的,虽然有导致出血的风险,但是同时也能降低患者再次脑梗死发生率。

金富蓉[5](202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四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s stroke,AIS)在早期有不同的干预手段,包括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urokinase,UK)静脉溶栓治疗、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以及保守常规治疗等。本课题分析发病6小时内到我院治疗的AIS患者,接受rt-PA、UK静脉溶栓治疗、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和常规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 法]本课题收集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神经内科病区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接受过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数据,整理得到符合本课题要求的AIS患者362例,其中172例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38例采取UK静脉溶栓治疗,38例接受桥接血管内取栓治疗,114例AIS患者只进行常规治疗。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实验室数据(急诊收缩压、急诊舒张压、急诊微量血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谷丙转氨酶计数、谷草转氨酶计数、血尿素值、血肌酐值、血尿酸值、空腹血糖值、血同型半胱氨酸计数、总胆固醇值、甘油三酯值、低密度脂蛋白值、高密度脂蛋白值、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大便潜血阳性否、尿白细胞值、尿隐血阳性否),既往史,既往口服用药史(抗栓药物史、抗凝药物史),患者到院治疗前、治疗后 24h、7d 的 NHISS(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90d 改良 Rankin 量表(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是否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狭窄情况,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后90d死亡率。将其分为四个组:rt-PA溶栓组、UK溶栓组、桥接血管内取栓治疗组以及常规治疗组,准确收集各位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经过rt-PA、UK、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和保守常规治疗治疗后24小时NIHSS评分,住院7天NIHSS评分,通过对比每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情况;随访收集所有患者90天mRS评分以此对不同治疗方法下的远期疗效作出评估;各组间安全性的评估依据各组间颅内出血转化情况和随访90天死亡情况来评估[1、2]。[结 果]在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以及实验室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四组患者在治疗后24h、7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四组患者治疗前后24h、7d的差值进行比较,常规治疗组在两时间节点上的NIHSS评分差值均低于其余三组(P<0.05)。对比各组患者90d结局情况,rt-PA、UK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组预后较常规治疗组好(P<0.05);四组患者90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A、UK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组的颅内出血转化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 论]rt-PA、UK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及常规药物治疗均可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rt-PA、UK静脉溶栓及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较常规药物更佳。rt-PA、UK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未增加死亡风险,但出血风险有所增加。本课题中AIS患者责任血管以大脑中动脉为主。

于国华,赵立伟,张福鼎,史佳巍[6](2021)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中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鞍山市长大医院收治的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6)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n=51)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V、FIB、CRP、IL-8水平下降,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与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独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刘芬,缪冬冬[7](2021)在《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研究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血小板疗法联合综合护理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结合综合护理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AM)、氧化应激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ADL评分、FMA评分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溶栓,且可缓解患者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病情恢复,安全性较高。

汪幸华,程伟,黄永谦[8](2020)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介入治疗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溶栓、介入治疗是现阶段临床治疗中重度脑梗死的有效手段,但关于两者联合在中重度脑梗死治疗中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目的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介入治疗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中重度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6)。对照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观察治疗1个月内两组患者死亡情况及再发脑梗死、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MP-9、VE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MMP-9、VEGF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死亡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发脑梗死、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介入治疗比较,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介入治疗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患者病情,且安全性高。

邵帅,荣阳,荣根满[9](2020)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分析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超早期ACI患者172例,将其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给予1.5×106U尿激酶+200 mL生理盐水,30 min内静脉滴注完;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16 mL+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每天1次,疗程2周,余治疗方案两组相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溶栓组治疗后6 h、3 d、7 d的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显着高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FIB)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溶栓组治疗后1、7、14、28 d的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E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溶栓组治疗后基本痊愈率为70.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45.2%(P> 0.05)。溶栓组治疗后90 d Fugl-Meyer量化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超早期ACI疗效显着、安全,是治疗ACI较理想的选择。

姚旺[10](2020)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方法及流程改进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讨对比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与单纯支架取栓治疗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持续的多模式医疗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及流程优化研究,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急症处理的依从率,缩短院内延迟时间。【方法】选取天津市西青医院从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118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价后,制定治疗方案,充分告知患者或其家属病情及相关治疗方案的基本原理及风险后,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单纯动脉溶栓组和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组。治疗后3d予以患者颅脑MRI,MRA或CT,CTA或DSA或TCD等影像检查,分析比较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同时分别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三组患者间NIHSS评分和m RS评分有无差异,比较三组患者间继发性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梗塞的发生率有无差异及三组患者间90d死亡率有无差异。同时选取天津市西青医院从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全部7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具体干预手段不同分为四个时期,比较四个时期溶栓率、入院-接诊时间、入院-CT时间、入院-溶栓时间及卒中快速识别率。【结果】1、在血管再通情况的比较上,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完全再通率(TICI III级)分别为93.33%和80.00%,均明显高于其余治疗组(P均<0.05),而支架取栓患者血管的再通率较单纯动脉溶栓组也明显增加(82.61%vs78.57%,P<0.05)。2、三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均<0.05),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患者术后第3天及第14天的NIHSSP评分较其他组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而单纯支架取栓组和单纯动脉溶栓组术后NIHSSP评分的比较上并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5)。3、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90天m RS评分为2.1±0.7,明显低于单纯支架置入取栓组m RS评分(2.8±0.9)和单纯动脉溶栓组m RS评分(3.4±0.6)(P均<0.05);另外,支架取栓组m RS评分也明显低于单纯动脉溶栓患者m RS评分(P<0.05);而m RS评分小于1分和0~2分患者,在联合治疗组所占比例为40%和70%,也显着高于支架取栓组(30.43%、56.52%)和单纯动脉溶栓患者(21.43%、45.24%)(P均<0.05);同时,在支架取栓组中m RS评分小于1分和0~2分患者所占比例也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P均<0.05)。4、联合治疗组颅内出血的总发生率(33.33%)要明显高于支架取栓组(26.19%和动脉溶栓组(28.26%))(P均<0.05),其中联合治疗组术后24小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0.00%)也明显高于其余治疗组(P均<0.05);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术后3天发生再通血管再闭塞的患者仅有1例(3.33%),明显低于支架取栓组(6.52%)和动脉溶栓组(9.52%)(P<0.05),在随访90天内,联合治疗组脑梗塞的总发生率(6.7%)也要明显低于单纯治疗组(P均<0.05)。5、在死亡率的比较上单纯动脉溶栓组明显高于其余治疗组(P均<0.05),而联合治疗组患者死亡率要明显高于支架取栓组(P<0.05)。6、随着项目干预手段的持续推进,溶栓率由基线水平49.75%升高至92.31%;患者入院到接诊时间由基线水平15分钟缩短至3分钟;入院到CT完成时间由基线水平36.94分钟缩短至7.96分钟;入院到溶栓时间由基线水平46.82分钟缩短至25.92;分诊台护士卒中快速识别率由干预第二阶段的61.36%提升至84.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血管再通情况的比较上,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血管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单纯支架取栓和单纯动脉溶栓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术后NIHSS评分较其他组均有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90天m RS评分也优于单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支架取栓组和动脉溶栓组;而其术后继发性脑梗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治疗组;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术后90天内死亡率要低于单纯动脉溶栓组而高于支架取栓组。2、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有利于血管的再通和患者的预后,但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临床工作中仍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如患者为大血管高负荷血栓可应用联合治疗增加再通率,降低术后血管再次闭塞的发生率。3、卒中医疗质量改进措施可有效改善卒中关键绩效指标,将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信息一体化平台融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是流程进行优化的创新。

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治疗中应用路径式护理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2.2 两组NIH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3 讨论

(3)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1 背景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前言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1 方法
        2 访谈提纲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1 背景
        2 稽查主题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5 结果
        6 讨论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尿激酶静脉溶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四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中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临床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PV、FIB、CRP、IL-8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7)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2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NIHSS、ADL、FMA评分
    2.3 氧化应激
    2.4 凝血功能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8)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介入治疗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1.3.2 神经功能
        1.3.3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3.4 安全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NIHSS评分
    2.3 MMP-9、VEGF
    2.4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SolitaireAB支架介入治疗在中重度脑梗死中的优势
    3.2 SolitaireAB支架介入治疗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中重度脑梗死的作用机制

(9)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分析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3 疗效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ES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
3 讨论

(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方法及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 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价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手术方法
        1.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估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2 三组患者间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1.2.3 三组患者间死亡率及并发症的比较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改进及流程优化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开发研究工具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到院时间溶栓情况
        2.2.2 卒中急救溶栓时间节点及快速识别率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治疗中应用路径式护理的价值[J]. 吴艳妮.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5)
  • [2]无缝隙护理对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J]. 樊丽娜.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4)
  • [3]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D]. 李雪琦.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四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金富蓉.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6]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中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J]. 于国华,赵立伟,张福鼎,史佳巍.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1(02)
  • [7]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刘芬,缪冬冬.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01)
  • [8]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联合介入治疗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研究[J]. 汪幸华,程伟,黄永谦.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09)
  • [9]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分析与临床研究[J]. 邵帅,荣阳,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3)
  • [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方法及流程改进研究[D]. 姚旺.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