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一、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1](2021)在《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s)检出率日渐增高, 而且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影响IAs的自然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转归, 成为IAs患者管理中的难题。血管内支架的应用极大拓展了IAs的治疗范围和增高了IAs的治愈率。然而, 如何平衡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成为当前IAs血管内治疗的一大挑战。因此, 为促进IAs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 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就IAs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制定了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抗血小板药对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以及SAH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对IAs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出了明确建议。

张彤宇,刘鹏,向思诗,冯华,王天龙,王坤,刘海啸,郭为,李进,田蕊,郭慎全,何旭英,赵兵,王轩,陈周青,吴建梁,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2](2021)在《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文中认为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倾向。而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其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具有残死率高、临床症状复杂、自然史及转归不明确、治疗方式及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样、随访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自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发布后,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两版指南。破裂颅内动脉瘤(RIA)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其相关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而我国关于RIA的规范性诊疗仍缺乏推荐,故专家组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共同撰写了本指南,旨在对RIA的病因、诊断、治疗、并发症以及随访等内容进行更新与改写。

张直升[3](2020)在《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法,支架辅助技术治疗宽颈或夹层动脉瘤有一定优势,使复杂的动脉瘤易于栓塞治疗,弹簧圈不易脱入载瘤动脉,维持载瘤动脉的血供,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后复发率。但用于治疗急性破裂动脉瘤尚有争议,并发症率较高。支架的应用的优势明显。鉴于此,我们通过对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与其他不同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情况,并探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8月1日至2018年08月1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并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发病年龄、是否合并有高血压、术前H-H分级、结合CT影像学资料的改良CT Fisher评分分级)、术前患者病情评估、介入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栓塞程度、手术并发症、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和GCS评分及随访数据(随访1年,mRS预后评分及复发情况),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影响治疗效果、预后及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被认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180例,男性112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1.65:1;年龄2682岁,平均年龄(52.6±12.8)岁;术前最后一次头颅CT并结合改良CT Fisher分级:1级14例;2级;110例,3级36例,4级20例。术前GCS评分:15分:116例。13-14分:32例。8-12分:20例。3-7分:12例。H-H分级:IⅢ级168例,ⅣⅤ级12例。按照动脉瘤累及的血管分为:后交通动脉瘤:60个;前交通动脉瘤:41个;眼动脉段动脉瘤:27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2个,椎动脉动脉瘤:9个,大脑前动脉A1段及基底动脉动脉瘤:各8个;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6个;大脑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4个;胼缘动脉动脉瘤:1个。宽颈及窄颈动脉瘤分别为:142例和38例。术毕,SAC组100例,致密栓塞86例;瘤颈残留6例;部分栓塞8例,CA组80例,致密栓塞60例;瘤颈残留14例;部分栓塞6例,SAC致密栓塞率高于CA组。SAC治疗动脉瘤效果优于CA组,P=0.002,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9例,SAC组2例,CA组7例,CA组1例破裂引起死亡;SAC组1例患者麻醉中动脉瘤破裂,立即予行弹簧圈栓塞,术毕造影见造影剂外泄,立即压迫同侧颈动脉,并予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迅速填塞动脉瘤,术后复查头颅CT未见血肿形成,未影响预后。SAC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低于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缺血并发症19例,SAC组10例,CA组9例,CA术中缺血并发症风险与SAC组比较无差异(P=0.78),术中弹簧圈、移位、脱出和解旋发生率SAC组为0,CA组为4例,(χ2=5.04,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痉挛发生率,SAC组为2例,CA组为8例,χ2=5.21,P=0.02,两组差异显着。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将年龄、性别、术前H-H评分、GCS评分、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栓塞程度、支架类型、改良CT Fisher评分作为变量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术前H-H分级、入院GCS评分、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栓塞程度、支架类型、改良CT Fisher评分均不是术中缺血和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SAC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术前H-H分级、入院GCS评分、动脉瘤大小、栓塞程度、CT Fisher评分影响预后的因素纳入研究,结果发现:术前H-H分级、入院GCS评分影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H-H分级IV-V级及入院GCS评分≤7分是SAC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H-H分级较好的优于分级较差的患者、GCS评分量表评分越低预后越差。对于破裂的动脉瘤应尽早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容易并发血栓形成,需要在术前加强抗凝治疗,预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预后。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能够显着降低宽颈动脉瘤复发率。

吕刚[4](2019)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颅内动脉瘤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其破裂出血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以往对于该病患者的治疗多以手术夹闭动脉瘤为主,但由于手术难度及创伤性较大,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弹簧圈栓塞治疗因具有微创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宽颈动脉瘤,采用弹簧圈难以达到完全栓塞的目的。与其相比,血管内支架可使弹簧圈在动脉瘤内致密填塞,从而较好地改善瘤内血流动力学,目前在颅内血管病患者治疗中已取得满意疗效。

贺迎坤[5](2019)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2012年10月到2018年10月共有69例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直径大于1Omm)纳入该研究,51例接受血管重构介入治疗、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或二者联合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手术组,18例接受了抗血小板或单纯危险因素控制治疗的患者进入保守组。同时在中文万方数据库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进行检索提取发表的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430例。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组和保守组与方案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组和保守组死亡事件、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及非卒中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动脉瘤治愈情况等。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所有与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7%和44.4%,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为 0.353(95%CI,0.156-0.801);方案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和38.9%,RR值为0.050(95%CI,0.007-0.382);方案相关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0%和22.2%,RR值为0.088(95%CI,0.011-0.738)。44例手术组病人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治愈率为56.8%(25/44)。生存分析显示手术组和保守组1年、3年和5年的无死亡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0%vs 83.3%(P=0.020)、98.0%vs 61.5%(p=0.002)和 98.0%vs 32.8%(P<0.001),5年无严重不良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07),无卒中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2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治愈率(100%,10/10)高于血管重构介入治疗(40.6%,13/32)(P<0.001),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治愈率(54.2%,13/24)较高(P=0.04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344倍(95%CI,0.119-0.995),缺血起病发生方案相关卒中事件的风险是其他起病方式的4.447倍(95%CI,1.444-13.700),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040倍(95%CI,0.004-0.373),大型动脉瘤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巨大动脉瘤的 0.126 倍(95%CI,0.021-0.772)。试验数据两组结果与文献分析数据结果对比发现试验数据手术组方案死亡事件发生率(2.0%)低于文献中手术组结果(13.0%)(P=0.030)。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有较低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事件发生率和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能有效预防颅内椎基底大动脉瘤远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卒中事件发生,同时能有效预防短期和长期的死亡事件发生;血管解构治疗闭塞治愈率高,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在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闭塞治愈率较高;发病类型是影响卒中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严重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动脉瘤的大小和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死亡的预测因素。

孟文博[6](2019)在《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急性期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显微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瘤的疗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为患者及医生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诊断为破裂后交通动脉瘤,并且在72小时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8例,分为两组(开颅夹闭组28例、介入栓塞术20例),记录他们的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查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手术日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有无残留,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日期,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分,出院3月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出院时采用GOS对患者预后评分;开颅夹闭组共28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4-5分)22人,恢复不良(GOS评分1-3分)6人;介入栓塞组共20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4-5分)17人,恢复不良(GOS评分1-3分)3人,(P=0.176)两组患者出院时恢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开颅手术组,介入栓塞组手术用时少(介入组vs手术组,191.5min vs 243.1min,P<0.05)、住院时间短(介入组vs手术组,16.8d vs 33.9d,P<0.05),但住院费用高(介入组vs手术组,188010.3¥vs70547.9¥,P<0.05)。介入组和手术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65)。两组相比手术后瘤颈残余率无统计学差异(P=0.294)。结论: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均能有效治疗急性期破裂后交通动脉瘤。与开颅夹闭组相比,介入栓塞组手术用时少、住院时间短,但住院费用高。开颅夹闭组住院时间长、费用低,手术用时长。两组手术的术后瘤颈残余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马斌[7](2017)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研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开颅夹闭术,观察组则采用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介入栓塞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Gos评分总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实现动脉瘤的闭塞,手术创伤性较小,与开颅夹闭术相比,其手术用时更短,术后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对患者的影响较小,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还可降低其心理压力,更易于患者接受,同时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风险更低,能够明显减少本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术后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改善。

王序,王文革[8](2015)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各18例,第1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第2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第3组采用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及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11.11%)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陈尼卡,蒋晓江,李训军,郎莹,马国重,刘雅贞[9](2013)在《自膨胀式支架在脑血管介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冠脉血管支架和外周血管支架置入技术的成熟,如今自膨胀式支架正成为国内外医疗器械厂商致力于开发的重点和热点产品,由于脑血管相当迂曲和细小,以及置入风险比其他部位血管高很多,因此自膨胀式支架的开发要难度很大。首要任务就是选用合适的生物医用材料,如何提高脑血管病支架材料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是该项技术的要点和难点。目的:分析不同自膨胀式支架材料在脑血管介入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比较自膨胀式支架置入与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的优势,以及安全性和相关并发症等问题。方法:收集不同自膨胀式支架治疗不同脑血管病的相关文献,就临床开始使用以及正在研究开发的各类自膨胀式支架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与结论:关于血管内治疗的方案,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各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需要大规模、前瞻性、随即对照试验予以证实。随着自膨胀式支架材料的更新与发展,自膨胀式支架的应用可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罗望池[10](2012)在《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理念的进步,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术中并发症也逐渐减少,但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仍存在较大的难点,一些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如动脉瘤术中破裂、血栓性并发症不容忽视。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一种常见并发症。SAH后脑脊液和血清某些细胞因子水平可能发生改变,细胞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与脑血管痉挛有一定关联。因此,检测脑脊液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预测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转归和及早治疗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痉挛目前文献并不多。本院自2005年3月~2011年12月治疗颅内动脉瘤400余例,以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中药治疗,发现中药在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目的了解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尤其是颅内微小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式选择及术中并发症。同时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脑脉解痉汤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1采集入选病例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CT分级、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动脉瘤瘤颈宽度、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数目、颅内微小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选择术式、术中并发症、栓塞结果、出院时GOS评分、随访情况等进行统计,并进行频数分布描述。2对入选病人进行系统分层研究和分组对比,对以上所有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分析诸因素对预后有无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诸影响因素之权重以及各因素之间关系。3.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各种术式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各种术式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评价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4.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西医治疗及脑脉解痉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发病后3天和7天脑脊液ET-1和NO水平,多普勒检测出血后第7天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结果1一般资料统计结果纳入病人总计409例,其中男性161例(39.3%),女性248例(60.7%),平均年龄54.47±13.6岁。2发病情况统计结果首发症状以单纯头痛起病259例(63.4%),意识障碍81例(19.7%),肢体偏瘫18例(4.4%),头晕12例(3.3%),眼部症状18例(4.4%),癫痫2例(0.5%),其他18例(4.4%)。入院时CT-Fisher分级0级103例(25.18%),1级6例(1.47%),2级181例(44.25%),3级79例(19.32%),4级40例(9.78%).入院时HUNT-HESS分级0级103例(25.18%),1级25例(6.11%),2级158例(38.63%),3级71例(17.36%),4级46例(11.25%),5级6例(1.47%)。Hunt-hess分级和肺部感染对预后有显着影响,P<0.05;Hunt-hess分级对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有显着影响,P<0.05。3颅内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98例(23.96%),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55例(13.45%),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46例(11.25%),左侧大脑前动脉瘤7例(1.71%),右侧大脑前动脉瘤8例(1.96%),左侧大脑中动脉瘤23例(7.33%),右侧大脑中动脉瘤32例(7.82%),左侧大脑后动脉瘤4例(0.98%),右侧大脑后动脉瘤3例(0.73%),基底动脉瘤26例(6.36%),左侧椎动脉瘤18例(4.40%),右侧椎动脉瘤12例(2.93%),左侧颈内动脉瘤32例(7.82%),右侧颈内动脉瘤38例(9.29%)4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式及并发症的差异颅内微小动脉瘤46例,未破裂微小动脉瘤9例,破裂微小动脉瘤38例,采用球囊辅助栓塞16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6例,支架辅助栓塞11例,onyx栓塞2例,双导管技术栓塞1例,未能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中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6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4例,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1例。5例发生手术并发症,1例因术中出血导致死亡,1例因弹簧圈逃逸至大脑中动脉上干细小分支引起失语,其余1例患者术中少量出血、1例患者弹簧圈逃逸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患者弹簧圈少量脱出至载瘤动脉,均完全恢复。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97例,以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48例,1例支架无法到位,使用neuroform支架9例,solitaire支架24例,enterprise支架15例,其中solitaire及enterprise支架39例中,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33例,术中并发症动脉瘤破裂3例,弹簧圈部分脱出3例,动脉血栓1例。以球囊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59例,1例球囊无法到位,术中并发症动脉瘤破裂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6例,弹簧圈逃逸1例,动脉血栓1例。以单纯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90例,1例导管无法到位,栓塞失败,改为手术夹闭,术中并发症动脉瘤破裂7例,弹簧圈部分脱出9例,动脉血栓性并发症2例。双导管技术栓塞宽颈动脉瘤1例。2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中,大脑中动脉1例,余均位于后循环。采用了四种术式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6例、单纯支架置入3例、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单纯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3例,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术后并发症有再出血1例死亡。25例夹层动脉瘤中有17例完全栓塞,3例次全栓塞,5例部分栓塞,不完全栓塞组随访2例术后后复查瘤体较前扩大,未出血,再次行栓塞治疗。介入治疗梭形动脉瘤5例,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颈内动脉1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球囊结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除1例部分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对血流无影响,余4例无手术并发症。我们以“Y”型支架治疗宽颈动脉瘤3例,其中基底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2例采用双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1例采用双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例因使用阿司匹林、波立维导致小脑出血,患者死亡。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获得栓塞程度较高,P<0.05;开颅夹闭组较介入栓塞组脑积水的发生率较高,P<0.05。5脑脉解痉汤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阳类证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治疗组CVS发生10例(33.3%),对照组CVS发生17例(56.7%),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脑脊液ET-1水平在出血后三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ET-1水平随时间递增(P<0.05),但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脑脊液NO水平在出血后三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NO水平随时间递减(P<0.05),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颅内动脉瘤患者女性居多,发病平均年龄在54岁左右,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部位以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最为常见,Hunt-hess分级对脑血管痉挛和预后有显着影响,分级越高,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2颅内微小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有一定的致残率和致死率。3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式有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载瘤动脉闭塞、液体胶栓塞等多种,其中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术中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无明显差异。4“Y”型支架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是安全的,但手术难度较大,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高。5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脑脉解痉汤治疗后,SAH患者脑脊液中ET-1水平下降,而NO水平则上升,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下降,提示脑脉解痉汤对SAH后CVS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二、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RIA的流行病学与结局
    1.1 RIA的流行病学
    1.2 RIA的自然病史和转归
2 RIA的手术治疗
    2.1 RIA患者状态的临床评估
    2.2 RIA的术前辅助检查
    2.3 RIA的治疗时机
    2.4 RIA的术前处理
        2.4.1 一般对症治疗:
        2.4.2 生命体征监护:
        2.4.3 水和电解质平衡与血糖管理:
        2.4.4 其他预防性用药:
    2.5 RIA治疗术中的麻醉管理
        2.5.1 麻醉前评估:
        2.5.2 麻醉监测:
        2.5.3 麻醉方法:
        2.5.4 麻醉药物:
        2.5.5 麻醉管理要点
        2.5.5.1 颅内压管理方面:
        2.5.5.2 血流动力学管理方面:
        2.5.5.3 术中脑保护方面:
        2.5.5.4 电解质管理:
        2.5.5.5 呼吸管理:
        2.5.5.6 体温管理:
        2.5.5.7 血糖管理:
        2.5.5.8 血液管理:
    2.6 RIA的血管内治疗
        2.6.1 单纯弹簧圈栓塞:
        2.6.2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
        2.6.3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2.6.4 FD置入:
        2.6.5 覆膜支架置入:
    2.7 开颅手术治疗
        2.7.1 夹闭手术:
        2.7.2 复合手术:
        2.7.3 术中监测及影像:
    2.8 围手术期特殊用药
        2.8.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8.2 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2.8.3 抗癫痫药物:
3 RIA并发症的防治
    3.1 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3.1.1 动脉瘤再破裂:
        3.1.2 血栓栓塞:
        3.1.3 弹簧圈或支架移位:
        3.1.4 分支血管出血:
    3.2 手术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3.2.1 牵拉损伤:
        3.2.2 静脉性梗死:
        3.2.3 动脉性梗死:
        3.2.4 动脉瘤再破裂:
        3.2.5 颅神经麻痹:
    3.3 术后恢复期并发症防治
        3.3.1 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的定义:
        3.3.2 EBI概述:
        3.3.3 脑血管痉挛的处理:
        3.3.4 迟发性脑缺血的处理:
        3.3.5 SAH相关性脑积水:
        3.3.6 癫痫:
        3.3.7 血容量及电解质平衡:
        3.3.8 贫血:
        3.3.9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3.3.10 心肺并发症:
        3.3.11 认知功能障碍:
        3.3.11.1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功能障碍机制:
        3.3.11.2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定量表:
        3.3.11.3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障碍的既往研究:
        3.3.11.4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
        3.3.12 SAH相关性脑水肿:
4 RIA的随访
    4.1 随访方式及时间点
        4.1.1 随访方式
        4.1.1.1 DSA:
        4.1.1.2 MR血管成像(MRA):
        4.1.1.3 CTA:
        4.1.2 随访时间:
    4.2 随访期宣教
        4.2.1 生活质量总体评价:
        4.2.2 复发处理:
5 指南说明

(3)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相关量表及评价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技术
2 常用支架特性及缺点
    2.1 带膜支架
    2.2 单纯网孔支架
    2.3 液体栓塞剂血管内保护性支架
    2.4 网孔支架结合弹簧圈
3 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常见并发症
    3.1 血管闭塞
    3.2 载瘤动脉狭窄
4 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未来方向
5 小结

(5)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入组病人基本资料
    2.4 治疗方案
    2.5 随访管理
    2.6 评估指标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诊疗方案
    3.2 主要观察指标和次要观察指标
    3.3 试验数据与文献数据对比
    3.4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特点
    4.2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治疗
    4.3 不良事件及其预测指标
    4.4 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急性期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动脉瘤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自膨胀式支架在脑血管介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不同类型自膨胀式支架性能有各自的特点
2 自膨胀式支架的材料组成
3 理想的自膨胀式支架应具备的特性
    3.1 生物相容性
    3.2 力学性能
    3.3 柔韧性
    3.4 侧支通过性好
    3.5 可视性
    3.6 耐腐蚀抗血栓
    3.7 良好的扩张性
4 自膨胀式支架的物理性能与生物相容性
    4.1 自膨胀式支架的物理性能
    4.2 自膨胀式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5 自膨胀式支架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5.1 自膨胀式支架在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 它在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中约占60%[23]。
    5.2自膨胀式支架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5.3 自膨胀式支架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6 结论

(10)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1.1 球囊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1.2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2 中医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1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进展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介入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 介入栓疗颅内动脉瘤的回顾性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方法
        1.7 技术路线:(2005年3月~2011年12月病例回顾)
    2 脑脉解痉汤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阳类证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2.1 病例选择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主要试剂和操作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2.7 技术路线:(临床方案实施)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描述性统计
    2 分层比较研究
    3 随机对照研究
    4 讨论
        4.1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4.2 脑脉解痉汤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阳类证患者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脑脊液中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2 并列释放“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多发微小宽颈动脉瘤
    3 颅内梭形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4 支架辅助栓塞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5 高顺应性HYPERFORM球囊扩张结合血管内灌注罂粟碱治疗严重脑血管痉挛
    6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眼动脉宽颈动脉瘤
    7 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内科基础治疗参考《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指南》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 张彤宇,刘鹏,向思诗,冯华,王天龙,王坤,刘海啸,郭为,李进,田蕊,郭慎全,何旭英,赵兵,王轩,陈周青,吴建梁,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08)
  • [3]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相关研究[D]. 张直升.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4]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研究进展[J]. 吕刚. 医疗装备, 2019(20)
  • [5]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D]. 贺迎坤. 苏州大学, 2019(04)
  • [6]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急性期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D]. 孟文博.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D]. 马斌.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8]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评价[J]. 王序,王文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02)
  • [9]自膨胀式支架在脑血管介入中的应用[J]. 陈尼卡,蒋晓江,李训军,郎莹,马国重,刘雅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03)
  • [10]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D]. 罗望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