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督教“新保守主义之父”尼布尔的复活

美国基督教“新保守主义之父”尼布尔的复活

一、美国基督教界的“新保守派之父”尼布尔的复活(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特约记者[1](2018)在《中国的美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朱文莉教授访谈》文中研究说明一、中国的美国研究发展历程贠晓(以下简称贠):朱教授您好,您可否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美国研究的学科定位和学术特点?朱文莉(以下简称朱):你好!很高兴有机会在《国际政治研究》的平台上和大家分享我对中国美国研究的了解和认识。从国际关系学科的视角来看,美国研究的定位非常明确,它是区域和国别研究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课题,其学术成果为世界政治、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经济研究提供支持。当然,相对于此类聚焦式的精度研究,还有讲求广度和厚度的美国研究,

简文坤[2](2017)在《理想社会的探求—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从基督教伦理的角度研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第一,社会的结构性罪恶是人本身的罪所造成的。尼布尔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基督教神学人性论之上的,他认为社会罪恶的唯一来源便是人的罪。人的罪主要表现为自私和傲慢之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团体沾染上个人的罪,团体严重的罪使得它在掌握优势力量后总是倾向于压迫和剥削其他团体和个人,由此便生成一种不公正的关系。团体将它的私利神圣化,利用制度、文化及暴力机器企图一直维系这种非理性的不公正关系,就形成了社会结构性罪恶。第二,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应该加以区分。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是在二者区分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认为个人道德以无私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社会道德以公正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个人道德要高于社会道德。第三,实现社会公正可利用的三种资源理性道德、社会强制、宗教信仰,三种资源各有局限性,仅仅倾向于一种方式难以实现社会公正。因此,尼布尔强调三种资源的综合使用。尼布尔认为彻底消除社会中的罪恶及不公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切的秩序都是不稳定的。人绝不可能通过他自己努力实现理想的社会,但人实现更高形式的正义和更稳定的和平却是可能的。他认为人应该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应该更加谦卑、宽容、节制,对圣灵抱有信仰和盼望,以超越历史的悲剧。第四,相比其他思想家的社会公正思想,尼布尔将宗教信仰用于解释社会罪恶的形成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具有巨大的独创性,对我国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尼布尔思想对我们是有启示的,他对人的罪的强调,让我们不得不放弃对人性的天真的幻想。让我们意识到仅用道德去约束权力是远远不够。制度、法律虽然可能会降低效率,但用制度、法律约束权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御权力被激情和利益的腐化。尼布尔对德性的强调,对我们解决当前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他对团体的不信任,让我们不至于过于服从团体权威,而失去道德自由;他对谦卑和节制的强调,让我们不至于沉溺于非理性的自由,而在道德上过于放纵。最后,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的,必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尼布尔可能过高的估计宗教信仰的作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宗教信仰也有被激情和私利腐化的可能。尼布尔提出人们应该努力的克制他的自私冲动,尽力做到爱他人,以实现理想的社会,但是人似乎并没有这样强大的动力去这样做,反而多数人更愿意自己获利,他论述的政治神学思想似乎没有提供足够动力让人克制过分的自利而爱他人。

张航[3](2015)在《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来三十年之发展是通过改革释放社会活力所取得的成就,在经济领域持续的改革带来了中国崛起之希望,但是,不少有识之士和学者都指出了在政治领域改革的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现状对于国家长远发展存在可能的隐患,启动政治改革的呼声也声声入耳。如何解决好发展与稳定的问题,是中国未来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如何在充分利用现有政治资源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大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的深入挖掘,对为巩固经济现代化成果而谋求政治改革进行研究与讨论。既要认识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的提出、形成、发展,也要对于改革目标、改革环境、改革所需的条件进行分析总结,要在政治改革思想的研究中发掘实现民主自由、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化的更高价值。亨廷顿在发展政治学的范畴内,通过现实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因为谋求经济发展导致的政治不稳定,并指出进行政治制度化建设提升政治体系的吸纳能力对于缓解政治参与压力的重要意义,而政治发展要依靠有力的领袖与政党结合费边式的与闪电战式的策略由政治改革来实现。结合亨廷顿的政治改革思想,身处变化社会中的中国要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通过建设政治参与渠道从而提升政治吸纳能力,消解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做到权为公用、权为民用。政治改革的道路注定充满艰难险阻,但是建设民主、法治的政治体制,追求社会自由、公平、正义的政治改革是中国人民最大的福祉所在。

马杰[4](2014)在《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政治思想述评》文中指出本文旨在对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内容、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作一述评。尼布尔以基督教的人性论透视人类社会与国际关系问题,以爱与正义的关系贯穿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并将"牺牲之爱"提升到思想的制高点,从而统领平衡的现实主义观点。他将个人道德与群体道德进行区分,这也是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为国际政治理论界作出的独特贡献。尼布尔提出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政治思想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在美国的思想界和政治界产生巨大影响,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全球问题层出不穷的国际局势下,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被人们重读和发现。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尼布尔思想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尼布尔思想遗产的复活也成为各界学者争论的重要主题。

魏志民[5](2013)在《尼布尔主义的复兴 ——论尼布尔思想对奥巴马外交政策的影响》文中认为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政治思想之父、美国现代最具有创造性的基督教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坚持原罪论,强调人的不完美,并且指出集体不道德不可避免,单纯依靠道德与理想是不足以解决不公正,权力的运用在维持世界和社会稳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尼布尔在对个人、社会、国家以及国际体系等多层次之间的权力与道德相互关系的思考中,从而最终形成了他自己系统和独特的国际政治伦理思想。本文首先将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与克林顿主义和布什主义作比较,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讨论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进而综合分析奥巴马的尼布尔主义外交政策,总结出受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影响下奥巴马主义的基本内核。文章认为,分析奥巴马的国际政治观中的尼布尔思想的影响其意义在于有助于了解奥巴马在政府对外政策的现状和原因。奥巴马虽然受民主党的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他的外交政策表现实际上是一种尼布尔式的实用理想主义。

张诏阳[6](2012)在《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人性观 ——以“自由”为核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基督教政治家。他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人性观扭转了当时在美国流行的乐观主义风气,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在尼布尔的人性观中,“自由”是其理论出发点。本文把尼布尔的人性观分为两条思路来理解,第一条是从自由走向罪,第二条是自由使爱成为一种可能。尼布尔是一个非常关注现实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现实性和悖论性的特征,他提出其人性观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时在美国流行的乐观主义人性观。在尼布尔人性观的第一条思路——从自由走向罪中,尼布尔认为人既是有限的又是自由的,人受到魔鬼的引诱,误用了自己的自由,走向犯罪。人犯罪的表现有骄傲之罪和情欲之罪两种,其中骄傲之罪是更为根本的罪。尼布尔的恩典观阐述了人永远是罪人,可以说是他的罪观的延续。在尼布尔人性观的第二条思路——自由使爱成为一种可能中,尼布尔认为,人在堕落后仍然具有自由,爱是自由的需求,是人的应然状态,爱要求人们做到谦卑与宽容。然而,他又认为,由于人是有罪的,因此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符合爱的律法的要求,爱的律法不可能在现实中完全得到实现,爱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尼布尔从克尔凯郭尔的人性观那里继承了从自由走向罪这一思路,并进一步发展了克尔凯郭尔的人性观。在尼布尔的人性观中,无论是罪,还是爱,都是从自由中推导出来的。尼布尔人性观的两条思路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理解了这两条思路,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尼布尔对于人性抱着既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的态度。

方晓鹏[7](2012)在《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莱因霍尔德·尼布尔(1892年—1971年)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个世纪创立了基督教现实主义理论并积极参与美国国内的政治事务以及国际事务,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本篇论文将以20世纪初期为历史背景,着力发掘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理论的内涵。文章紧紧抓住尼布尔对现实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这个线索来研究,展现了尼布尔从一个自由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的转变过程。本文开篇部分在对尼布尔生平进行了简单介绍以后,随之对其以”原罪论”和“牺牲之爱”构成的人性观进行了阐述,基于“原罪观”的人性论是尼布尔分析社会问题以及政治问题的出发点和分析依据,然后对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这二者关系的论述实质上是对个人道德和国家道德的分析,展现出个人道德与国家道德截然对立的图景。接着阐述了尼布尔对美国外交传统的影响,尤其是他对“美国责任论”问题的见解,以及他对国际政治领域中“秩序与正义”问题的态度。文章中还提及了尼布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以及他的战争观。最后,文章论述了尼布尔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密切相关的,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影响了众多的学者和政治精英,这其中就包括汉斯·摩根索,尼布尔可以说是国际政治领域现实主义的启蒙者。尼布尔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在今天并没有失去现实意义,纵观当今的国际政治动态尤其是美国的外交举动,基本都可以通过对尼布尔理论的研究而获得依据和线索。

张倩倩[8](2011)在《尼布尔神学人性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是美国最杰出的神学家,他所倡导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是美国基督教伦理学的主导潮流,重新唤起人们对基督教传统教义的关注。尼布尔对基督教神学人性的分析使我们在现实伦理和政治理论中找到相对的解答,他的人类学是基督教神学对人类学的最大贡献,展示了基督教这中古老的信仰对人类的启示作用以及宗教伦理学对普世伦理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和绪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尼布尔神学人性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学术界目前对尼布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尼布尔的道德与信仰、认识论、上帝形象以及基督教自由、罪与爱等问题。其中对尼布尔神学人性问题的研究比较多,尤其是他的神学人性论对当今世界政治局势的剖析,可以说尼布尔神学人性观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即立足理论又顾及实践。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范围和内容。可以说,从尼布尔神学人性视角解读现代政治伦理思想,充分体现了基督教人性研究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意义。第二章介绍前尼布尔时期西方主要人性观及其反思批判,本章阐述尼布尔对西方主要人性观的看法,他利用分类详细阐释的方法,从“两希文化”的历史渊源入手,详细阐释包括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这两大类型,了解西方古典的人性观和西方文化的大背景,探讨古典人性观和基督教人性的差异。同时,尼布尔认为通过修改或混合两种不同人性观,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体系中综合为一体,之后又经历相互涤滤、调和,才使得现代的基督教人性观日臻完善,这也为探究尼布尔神学人性理论作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介绍尼布尔神学人性观,通过对尼布尔神学人性观部分内容的详细介绍,利用反思、批判的方法,针对第二章中介绍的尼布尔眼中认为存在的现代人性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人类个性意识的丧失、以及由对罪恶的意识的逃避所产生的过于乐观态度问题的批判与反思,探讨从古自今哲学家、神学家对人性现状的分析,凸显尼布尔神学人性观的优越。第四章,用尼布尔神学人性论剖析政治现实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在对尼布尔人性理论的介绍中,分析人性骄傲、团体骄傲及人性恶的循环问题,透视现代政治现实问题,社会问题,如伪爱国主义与霸权的实质,道德与政治的相对主义等。第五章,主要针对尼布尔神学人性理论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和批判。通过阐释现实伦理道德的缺失,引出宗教伦理学的现实价值。尼布尔神学人性理论的运用,使基督教的伦理思想再次得到了复活,同时也为宗教伦理思想注入新的源泉,为宗教伦理学和世俗伦理学的结合找到新的契机,为全球伦理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源泉。

汪舒明[9](2011)在《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文中提出基于记忆的观念和情感,影响相关群体界定自身身份和利益,塑造社会政治行为的意愿,并为社会政治运动提供意义架构和动员的工具。因此,集体记忆在政治中存在战略性价值。在全球化和民主化的时代,集体记忆以话语政治的形式广泛渗入软权力的争夺之中。政治家和活动家也经常对集体记忆加以利用甚至滥用,以推进其自身的社会政治议程。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的大屠杀记忆,以一种“忆恶(纳粹主义)颂善(美国信条)”的方式,成为宣扬美国优越论的重要工具,也成为美国犹太人以及更广泛的美国社会塑造和表达美国认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塑造了一种关于犹太民族遭受“史无前例的”独特劫难的霸权性话语,并赋予其历史上最大受难者的角色。此种历史受难感,使美国犹太人的犹太民族认同极大增强,并形成一种以群体生存为内核的“公民犹太教”。另一方面,它界定了美国不同群体在大屠杀中的历史责任和权利:基督教因其历史上的“轻蔑教导”以及现实中大量基督徒在大屠杀中的协从,而须部分承担大屠杀的连带罪责;美国政府在犹太人遭受劫难时冷漠旁观,因此成为道义上须受谴责的“冷漠旁观者”。大屠杀及其留下的记忆,从根本上改变了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道义资本的分配,以及互动交往的方式。美国主流社会对犹太人充满愧疚和同情,决心与过去决裂而改过自新,他们对犹太人已经多少丧失了道义批判的勇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补偿意愿。而力量已经变得强大的犹太人,则因为悲情记忆而充满恐惧,愤懑不平,并要求为历史上的冤屈获得补偿,而且时刻准备对来自任何地方的危险做出非常强烈且决绝的反应。由此,大屠杀记忆在美国造就了一个强大、内聚、富有战斗精神的亲以色列政治势力,而且还获得了许多基督徒的同情和支持。另外,大屠杀记忆还为亲以势力提供了意义架构和动员的象征及工具,提供了用以压制对以批判的强大舆论武器:“反犹主义”标签。大屠杀记忆,还因其善恶分明的特性,成为推动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积极卷入人权外交,尤其反对“种族灭绝”的意义架构和动员工具。从90年代“人道主义干预”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再到21世纪初反种族灭绝倡议网络和草根运动在美国的初步形成,大屠杀记忆成为美国重新改造世界秩序和国际规范以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重要动力之一。

汪舒明[10](2010)在《犹太人在美国政治影响力提升的原因和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中期以来,犹太人在美国政坛强势崛起,对美国公共事务产生强大影响。以"罗斯福新政"和"六日战争"为转折点,他们从边缘地位顺利进入美国社会政治的主流,在精英关联、舆论塑造、组织游说和动员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并使美国社会更愿意在支持以色列、推广大屠杀教育、救助苏联犹太人等体现犹太民族特殊利益的议程上满足其诉求。这种变化固然出于美国犹太人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幅提升及其独特的政治行动主义态度,也离不开美国社会亲犹、亲以主流民意的同情和支持。二战以后,来自主流社会的善意正是犹太人在美国社会政治中影响力大幅提升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值得一提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美国犹太组织善于利用美国体制和文化赋予的政治机遇和空间,探索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提升其政治影响力的组织和行为策略。

二、美国基督教界的“新保守派之父”尼布尔的复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基督教界的“新保守派之父”尼布尔的复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的美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朱文莉教授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的美国研究发展历程
二、 21世纪中国的美国研究热点
三、 中国的美国研究特色
四、 中国的美国研究未来的发展路径

(2)理想社会的探求—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简要评述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论文思路
一、尼布尔的生平及思想主线
    (一) 尼布尔的生平及着作
    (二) 尼布尔的思想主线
二、尼布尔社会公正思想的内容
    (一) 社会公正思想的神学人性论基础
        1、人精神和自然的造物
        2、罪的产生及表现
        (1) 罪源于忧虑
        (2) 罪的表现
        3、团体的自私和骄傲之罪
        (1) 个人的罪与团体罪的区分
        (2) 团体更严重的罪
        (3) 个人与团体间的张力
    (二) 社会不公正的形成
        1、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1) 个人道德高于团体道德
        (2) 社会的不道德
        2、社会罪恶及不义
        (1) 权力的非正义使用
        (2) 不公正关系的形成
        (3) 历史的动乱循环
    (三) 社会公正的实现途径
        1、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区分
        2、对社会不公正的两种基本态度
        (1) 非暴力妥协主义
        (2) 暴力实现社会变革
        3、实现社会公正可利用的三种资源
        (1) 理性道德
        (2) 社会强制
        (3) 宗教信仰
三、尼布尔社会公正思想的评析
    (一) 尼布尔社会公正思想的价值
    (二) 尼布尔社会公正思想的限度
        1、非暴力反抗需要一定的民主基础
        2、宗教信仰可能被私利和激情腐化
        3、实现理想道德动力不足
    (三) 尼布尔社会公正思想的启示
        1、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对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意义
        (1) 道德对权力约束的局限性
        (2) 制度对权力的制约
        (3) 有效的修正手段
        2、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对我国政治道德建设的意义
        (1) 政治道德应以公正作为最高道德理想
        (2) 政治权力应受政治道德的制约
        (3) 培育政治主体的道德修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起
        1. 选题背景
        2. 研究价值
    (二)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3. 简要评述
    (三)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和难点
一、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的渊源
    (一) 亨廷顿的研究经历
    (二) 亨廷顿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
        1. 尼布尔对亨廷顿的影响
        2. 马基雅维利对亨廷顿的影响
        3. 霍布斯对亨廷顿的影响
        4. 自由主义历史观对亨廷顿的影响
    (三) 政治发展学的流派与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
        1. 结构功能学派
        2. 社会进程学派
        3. 比较历史学派
        4.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
二、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政治改革的主要作用
        1. 对政治权力的有效安排
        2. 把控政治制度化的进程
        3. 疏解政治参与的压力
        4. 优化政治家与政党的组织作用
    (二) 政治改革的目标
        1. 政治秩序的稳定
        2. 政治权威的树立
        3. 政治现代属性的获得
    (三) 政治改革的压力
        1. 中产阶级
        2. 市民、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3. 乡村以及农民
        4. 深化改革与缓解改革压力
    (四) 政治改革的风险
        1. 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不协调
        2. 强力政党的利弊
    (五) 政治改革的动力
        1. 执政党建设
        2. 合法性基础的强化
        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六) 政治改革的策略
        1. 闪电战式的改革
        2. 费边式的改革
        3. 闪电战与费边式的结合
三、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的简要评述
    (一) 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的价值
        1. 政治改革是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2. 明确对现代政治价值的追求
        3. 扩大合法性基础的重要意义
        4. 执政党的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5. 政治参与制度化的重要作用
    (二) 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的局限性
        1. “西方中心论”的惯性思维
        2. 研究方法与指标设计的缺陷
        3. 预见性的缺失
    (三) 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1. 建设法治国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
        2. 建立更高级的政治文明形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3. 挖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尼布尔主义的复兴 ——论尼布尔思想对奥巴马外交政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 论文研究方案
第一章 尼布尔的国际政治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第二节 :国家道德与国际政治伦理
    第三节 :自由主义化的现实主义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第一节 :克林顿主义
    第二节 :布什主义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
第三章 从巴格达到喀布尔——兼论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
    第一节 :从巴格达到喀布尔
    第二节 :奥巴马的中东政策
第四章 奥巴马的尼布尔主义外交政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人性观 ——以“自由”为核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尼布尔思想概述
    一、 尼布尔的生平及思想历程
    二、 尼布尔的思想特征
        (一) 实用性
        (二) 悖论性
    三、 尼布尔人性观提出的思想背景:乐观主义人性观的流行
第二章 尼布尔人性观的思路之一:从自由走向罪
    一、 人的处境:有限与自由
    二、 人犯罪的原因:从自由走向罪
        (一) 内在原因:对自由的误用
        (二) 外在原因:引诱
    三、 罪的表现:骄傲之罪与情欲之罪
    四、 作为罪观之延续的恩典观:人在上帝面前永远是罪人
第三章 尼布尔人性观的思路之二:自由使爱成为一种可能
    一、 堕落观:人在堕落后并未失去自由
    二、 原义观:爱是自由的需求
        (一) 原义在何处
        (二) 原义的性质与内容
        (三) 爱:谦卑与宽容
    三、 “爱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
        (一) 驳“爱是一种不可能性”
        (二) 驳“爱是一种简单的可能性”
        (三) 圣爱的超越性
        (四) 个人伦理:圣爱与互惠之爱
        (五) 社会伦理:圣爱与正义
第四章 尼布尔对克尔凯郭尔人性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 克尔凯郭尔的人性观
    二、 尼布尔对克尔凯郭尔人性观的继承与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1.3 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尼布尔思想的研究
        1.3.2 国内对尼布尔理论的研究
        1.3.3 对国外和国内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尼布尔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2.1 尼布尔的生平
    2.2 历史环境对尼布尔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的政治哲学观
    3.1 尼布尔对基督教人性观的重新诠释
    3.2 尼布尔的原罪论
    3.3 牺牲之爱
    3.4 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群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
    4.1 尼布尔对二战后美国外交传统的影响
        4.1.1 尼布尔对“美国责任论”的推崇
        4.1.2 尼布尔对“冷战”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4.2 尼布尔对“秩序与正义”的关注
    4.3 尼布尔的战争理论
        4.3.1 尼布尔的战争观
        4.3.2 关于核威慑的道德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尼布尔神学人性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内容
第2章 尼布尔批判的人性观
    2.1 人性的问题
        2.1.1 古代人性观
        2.1.2 基督教的人性观
        2.1.3 现代的人性观
    2.2 西方人性观反思
        2.2.1 理性主义人性观和浪漫主义人性观及其冲突
        2.2.2 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冲突的反思
        2.2.3 其他人性理论的冲突及其社会基础
    2.3 西方人性观批判
        2.3.1 个性意识和丧失
        2.3.2 罪的逃避
        2.3.3 现代人的乐观态度
第3章 尼布尔神学人性理论
    3.1 上帝的启示
        3.1.1 作为启示宗教的创造教义
        3.1.2 牺牲之爱与互爱
    3.2 人的物性与神性
        3.2.1 人作为受造物
        3.2.2 作为上帝形象的人
    3.3 罪人之罪
        3.3.1 罪的产生与表现
        3.3.2 骄傲之罪
        3.3.3 纵欲之罪
第4章 基于尼布尔人性论的政治实践
    4.1 政治现实问题
        4.1.1 霸权主义实质
        4.1.2 人的道德与政治相对主义
    4.2 团体之恶
        4.2.1 人性的恶性循环
        4.2.2 爱国主义伦理悖论
        4.2.3 社会群体的性质与人性的冲突
第5章 基于人性的普世伦理反思
    5.1 尼布尔基督人性的批判
    5.2 世俗道德生存困境
    5.3 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结合
    5.4 宗教伦理与全球伦理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9)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方法、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四、论文结构
    注释
第一章、集体记忆的认同效应及其战略性运用
    第一节、集体记忆的定义和特征
    第二节、集体记忆与集体身份认同
    第三节、集体记忆的战略性运用及其误用
    注释
第二章、双重认同下的大屠杀记忆
    第一节、纳粹噩梦中的"美国梦"
    第二节、犹太民族主义架构下的大屠杀记忆
    第三节、关于美国和基督教在大屠杀中的历史地位和责任的辩论
    本章结语
    注释
第三章、大屠杀记忆与美以特殊关系
    第一节、同情和修补:美国主流社会对犹太人和以色列的态度
    第二节、大屠杀和美国犹太人的政治转变
    第三节、大屠杀记忆在扞卫以色列中的战略性运用
    本章结语
    注释
第四章、大屠杀记忆与美国的反"种族灭绝"运动
    第一节、美国与反"种族灭绝"国际机制
    第二节、人道主义危机辩论中的历史比附
    第三节、反种族灭绝倡议网络的初步形成:"拯救达尔富尔运动"
    本章结语
    注释
结语
    注释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美国基督教界的“新保守派之父”尼布尔的复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的美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朱文莉教授访谈[J]. 本刊特约记者. 国际政治研究, 2018(06)
  • [2]理想社会的探求—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社会公正思想研究[D]. 简文坤. 云南大学, 2017(05)
  • [3]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研究[D]. 张航. 云南大学, 2015(08)
  • [4]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政治思想述评[J]. 马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4(02)
  • [5]尼布尔主义的复兴 ——论尼布尔思想对奥巴马外交政策的影响[D]. 魏志民. 外交学院, 2013(01)
  • [6]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人性观 ——以“自由”为核心的考察[D]. 张诏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1)
  • [7]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研究[D]. 方晓鹏. 燕山大学, 2012(11)
  • [8]尼布尔神学人性论研究[D]. 张倩倩. 西南大学, 2011(09)
  • [9]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 汪舒明. 复旦大学, 2011(12)
  • [10]犹太人在美国政治影响力提升的原因和经验[A]. 汪舒明. 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 2010

标签:;  ;  ;  ;  ;  

美国基督教“新保守主义之父”尼布尔的复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