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能力-表现-互补结构中“V De/Not C”的语法化

汉语能力-表现-互补结构中“V De/Not C”的语法化

一、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1](2021)在《汉语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V不上”结构中特殊的一类成员,即表示主观评价的“V言说类不上”,如“说不上、谈不上”等,以下一般称为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认知功能语法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元功能理论、构式语法理论等理论,对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准入条件和句法功能、语义特点、语用功能进行了归纳,对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介绍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介绍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章研究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中言说类动词及其特点,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在CCL语料库中对能够进入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言说类动词进行检索,得出能够进入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言说类动词。从音节、范畴、词群、语义特征等方面,描写该类言说类动词的特点。并进一步从句法分布情况着手,讨论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语法表现。第三章是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功能考察,通过整理归纳搜集到的语料,从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这两个方面,对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进行考察。第四章是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形成机制和成因分析。运用类推性机制理论、动词泛化理论分析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形成机制,运用创新性理论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分析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形成动因。第五章分析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内部差异,从虚化程度、语篇环境、语义和典型程度,对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的内部成员进行对比。第六章为结语。概括全文内容,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阎中元[2](2020)在《“V得/不过来”结构及其二语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过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语法格式,其表义丰富、用法复杂,是汉语二语学习者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以该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共时角度详细描写、分析其结构特征和语义功能,然后对与该结构有关的篇章语用特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最后结合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提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单介绍选题的意义,梳理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并对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探究“V得/不过来”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首先针对“V得/不过来”结构进行详细的句法描写,分析结构的形式特点和句法功能,其次重点探究“V得/不过来”的语义特征及其扩展义,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对语料中出现在该结构中的动词进行再分析。第三部分探究与“V得/不过来”相关的篇章语用特征。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研究“V得过来”在使用中的反问语义及相关语境,研究由“V得/不过O来”构成的短语及其基本义和引申义,最后研究“V还/都/也V不过来”结构在篇章语用上的特点。第四部分针对“V得/不过来”提出教学设计。首先分析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有关留学生使用“V得/不过来”的情况以及教材的设置情况,分别指出这两者所反映出的问题,然后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后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教案。

李文洁[3](2020)在《基于语义地图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语义地图理论和语法化理论为指导,共时类型与历史溯源相结合的类型学研究思路,研究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到”。参考《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分方言区搜集与“到”有关的方言语料,从普通话和方言角度考察“到”的多功能性。通过文献查阅法和对比分析法,详细阐释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到”的不同用法,并结合历时语料梳理“到”不同用法间的关系,最终构建“到”的概念空间底图。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交代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方法;综述普通话和方言中“到”的研究现状和语义地图研究成果;说明本文语料来源和文中涉及的符号意义;最后以表格形式规定“到”的相关语义功能及界定标准。第二章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考察普通话“到”的多功能性。首先,通过整理CCL语料和分析前贤研究成果,列出普通话“到”的六种常用功能;其次,依据历史语料,梳理这六种功能间的关系、出现的历史时期和所处的句法环境。第三章跨方言探讨汉语方言中“到”与普通话“到”不同的各种语法功能。以一百多个方言点中的“到”为观察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出方言中“到”有别于普通话“到”的八种独特用法,并对它们做了跨方言的句法环境、语义特点和来源分析。第四章根据第二章和第三章对普通话和方言中“到”多种用法的整理,总结了“到”的多功能性,按照语法化理论和语义地图模型操作方法构建汉语多功能词“到”的概念空间。此外,在概念空间底图的基础上,绘制代表方言点的语义地图。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的基本结论。在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上,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其一,“到”在普通话、方言中具有不同的演变路径,“到”的多功能性是多向语法化的结果;方言中“到”的用法更具有多样性。其二,依据概念空间底图,总结出各功能间的蕴含共性。

李婧[4](2020)在《现代汉语“A不起”格式的认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现代汉语新兴格式“A不起”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对该格式的演变、构成、句法、语义、语用及其与“A不了”格式的比较作出了系统的分析。绪论部分,文章阐明了研究对象及其衍生来源、选题意义、目前的研究状况、研究价值、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一章“A不起”格式的演变分析,先是详细阐述了“A不起”格式的衍生来源——“V不C”和“V不起”,据二者的产生、类属与结构意义,归纳出其与“A不起”的关系。本章证明了“A不起”来源于“V不C”,衍生于“V不起”,它们的共有名称是能性述补结构。再是对“A不起”格式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是从“A不起”格式的形成机制展开研究,一是与类推机制有关、二是与语法化有关,最后是与压制有关。第二章是对格式的构成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常量成分“不”和“起”的词性、认知语义及其在格式中产生的认知功能。二是对格式的变量成分进行分析,主要以能否进入“A不起”格式为条件,将能够进入格式的形容词按照静态(动态)义和量度义两个角度划分出来。第三章对“A不起”格式的语义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整体义和具体义。根据格式变量成分“A”的感情色彩将格式类属义划分为四类。从感情色彩上将“A不起”格式中的“A”分为积极形容词和消极形容词。当“A”为积极形容词时,格式具体义有两种:主观上想“A”,客观上不能“A”;客观上能“A”,主观上不(想)“A”。当“A”为消极形容词时,格式具体义也有两种:不想“A”却已经“A”(着/了/过);还没“A”,主观上也不想“A”。第四章从认知角度分析了“A不起”格式的句法功能功能和语用功能。在句法功能方面,“A不起”格式在句中可以作非典型谓语;作定语时标记不同,体现为既可作主语定语也可作宾语定语;作小句时有标记,一般在句末;单独成句时有标记。语用方面,主要凸出了“A不起”格式在句中作焦点的认知功能、凸显主观性及符合人们的心理表达需求。第五章将“A不起”格式与相关格式“A不了”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上的相同点,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语义方面。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内容。

李婧[5](2020)在《购物APP广告语可接受度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汉语新兴格式“A不起”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对该格式的演变、构成、句法、语义、语用及其与“A不了”格式的比较作出了系统的分析。绪论部分,文章阐明了研究对象及其衍生来源、选题意义、目前的研究状况、研究价值、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一章“A不起”格式的演变分析,先是详细阐述了“A不起”格式的衍生来源——“V不C”和“V不起”,据二者的产生、类属与结构意义,归纳出其与“A不起”的关系。本章证明了“A不起”来源于“V不C”,衍生于“V不起”,它们的共有名称是能性述补结构。再是对“A不起”格式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是从“A不起”格式的形成机制展开研究,一是与类推机制有关、二是与语法化有关,最后是与压制有关。第二章是对格式的构成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常量成分“不”和“起”的词性、认知语义及其在格式中产生的认知功能。二是对格式的变量成分进行分析,主要以能否进入“A不起”格式为条件,将能够进入格式的形容词按照静态(动态)义和量度义两个角度划分出来。第三章对“A不起”格式的语义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整体义和具体义。根据格式变量成分“A”的感情色彩将格式类属义划分为四类。从感情色彩上将“A不起”格式中的“A”分为积极形容词和消极形容词。当“A”为积极形容词时,格式具体义有两种:主观上想“A”,客观上不能“A”;客观上能“A”,主观上不(想)“A”。当“A”为消极形容词时,格式具体义也有两种:不想“A”却已经“A”(着/了/过);还没“A”,主观上也不想“A”。第四章从认知角度分析了“A不起”格式的句法功能功能和语用功能。在句法功能方面,“A不起”格式在句中可以作非典型谓语;作定语时标记不同,体现为既可作主语定语也可作宾语定语;作小句时有标记,一般在句末;单独成句时有标记。语用方面,主要凸出了“A不起”格式在句中作焦点的认知功能、凸显主观性及符合人们的心理表达需求。第五章将“A不起”格式与相关格式“A不了”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上的相同点,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语义方面。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内容。

高茹[6](2020)在《“V得/不着”构式的功能及其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V得/不着”构式作为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一个小类,是现代汉语里一种特殊的格式,研究该构式对丰富能性结构、可能补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大量的语料分析,对“V得/不着”构式的内部构成、句法功能、语义关系、语用价值以及该构式的整合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考察。第一章是绪论,介绍“V得/不着”构式的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通过对该构式的介绍分析,探讨其构式的特定意义,并阐述了该构式的已有研究现状,最后对研究方法和研究中所涉及的语料进行介绍。本文主要采用了构式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理论以及不对称和标记论等相关理论。第二章主要对“V得/不着”构式的构件进行研究,考察进入该构式动词V的特点和语义特征,对“得”和“不”的作用和性质进行限定,进一步分析“着”的意义和构式的整体表征含义。第三章是对“V得/不着”构式的句法功能、语义类型和语用功能分析,分析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的句法成分,探讨整个构式的语义特征和该构式的内部语义关系。然后,从主观性用法、对句式句类的选择和范畴与标记等方面对该构式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第四章从历时的角度探索“V得/不着”构式的演变历程,结合“用得着”“用不着”“犯得着”“犯不着”和“数得着”等一个个固化成词的词语探究其词汇化过程,并具体分析该构式的形成动因和整合机制。第五章是结语,首先总结了本文的观点然后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

赵涵[7](2020)在《四川安岳辰州话语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四川安岳辰州话语法作为研究对象,辰州话是明末清初湖南辰州府移民入川形成的湘方言岛。文中主要采用描写和分析、共时比较和历时探源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描写语言学、接触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法化等相关理论,在全面、系统考察辰州话各类语法现象的基础上,与毗邻官话、湘语迁出点作共时比较,揭示出辰州话的语法特征、源流、接触演变方式和特点。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安岳县石板场的人文地理沿革和方言概貌,以及四川境内湘语研究现状和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体例和语料来源等作了说明。第二章至第七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讨论辰州话“头”尾、“儿”尾和儿化的构词特点及用法,并分析考察了表示小称的“”的来源,指出辰州话的“头”尾和“儿”尾部分保留了原居地的特征,但儿化的产生是受西南官话影响所致。第三章主要考察辰州话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语法特征及用法,重点探讨比较有特色的代词,如地点指示代词“这段、那段”和疑问代词“何个、么个”的用法,指性状、行为、方式和程度的指示代词“这么条,那么条”、疑问代词“若么条”的来源和分布。通过共时比较发现,辰州话的代词系统较好地保留了原居地的基本特征,但因方言接触的影响而产生了代词形式的替代、融合和叠置现象。第四章主要对辰州话否定词“不”“冇/冇有”“冇得”和“莫”的语法意义及用法作了细致深入的考察,并从语音形式和句法结构两方面与原居地辰溪、溆浦方言作了共时比较。从比较结果看,辰州话的否定词较好地保留了原居地的基本特征。第五章主要考察辰州话结构助词“哩”“得”的用法及来源。其中,辰州话的结构助词“得”来自原居地湘语,“得”由动词“获得义”虚化而来;而“哩”代替了原居地“的”“咯”,这是与西南官话接触演变的结果。第六章对辰州话的体貌范畴作了分类考察,在全面描写各类体貌范畴的语义及用法的基础上,着重对实现体标记“咖”“咖了”“了”“起”的分布和使用范围及“咖”的来源、持续体“倒”和“起”等作了较深入地考察和比较。总体上,辰州话的体貌系统部分保留了原居地的分布形式,但在句法功能上更接近西南官话。第七章对辰州话的句式及结构作了深入探讨,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标记“跟”的语法化过程和多功能分布以及处置式的类型和特点;被动标记“着”的语法化过程和多功能分布以及被动句式的类型和特点;等比句、差比句、极比句和递比句的句法分布和特点;否定词“不”“冇”“冇有”和“冇得”构成的两大反复问句类型“VP冇/不VP”和“VP冇/冇有/冇得”的基本用法;能性述补结构“得V”等几种常见句式。从考察结果看,辰州话自身演变了新的富有特征的多功能句法标记,但在句式与结构上已基本和西南官话趋同。最后一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辰州话在与西南官话的接触演变中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其中代词系统、否定词和体貌助词较好地保留了原居地的基本特征,词缀、结构助词和句式结构等则基本与西南官话趋同。

乔玉瑶[8](2019)在《“出来/出去”充当补语的述补结构及其习得情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出来/出去”充当补语的述补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语法项目,也是汉语学习者较难掌握的语法点之一,学者们对趋向补语或可能补语的整体研究较多,以“出来/出去”作补语的动趋式和可能式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动趋式“V出来/出去”和可能式“V得/不出来/出去”结构需要进行更细致的本体研究及偏误分析。结合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关于“V出来/出去”的语料,从动趋式“V出来/出去”的句法层面看,“V出来/出去”在句中可以充当谓语、补语、定语等句法成分,“V出来/出去”带不同类型的宾语时位置关系也不同,有些还需要定语的修饰以及能否带“了”等适用条件。语义方面,“V出来”可以表示动作由里向外朝着说话人的具体位移或抽象位移的趋向意义、人或事物随动作从无到有或从隐蔽到显露的结果意义四种语义,“V出去”可以表示动作由里向外离开说话人的具体位移或抽象位移的趋向意义以及人或事物随动作从这一空间到另一空间的结果意义三种语义,分别概括了能用于这几种语义类别的动词范围,并归纳出“V出来”与“V出去”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可能式“V得/不出来/出去”,可以充当谓语、定语,有表达“可能[能力]”“可能[条件]”“可能[或然性]”的三种语义类别,能用于“V得/不出来”的动词分为行为动词、感官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其中行为动词有言语类、思考类和动作类三小类,能用于“V得/不出去”的动词只有动作类的行为动词,又可将其分为两类:表示具体位移的动词和表示抽象位移的动词。此外,从语义和句法功能对比分析了“能/不能V得出来/出去”“可以/不可以V得出来/出去”与“V得/不出来/出去”的异同,总结出两者的不同使用情况,最后从动词的不对称、充当句法成分的不对称、特殊句式的不对称以及语义的不对称四个方面来分析“V得出来/出去”与“V不出来/出去”的不对称情况。偏误分析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整理了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中介语料库中所有关于“出来/出去”作补语的语料,将其中的偏误例划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种偏误类型,通过数据得出误代偏误率最高,遗漏次之,再次误加,错序最低,并从语法知识、学习者的自身因素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三方面总结偏误原因;再次,对教学大纲和几本常用教材中关于“出来/出去”充当补语的述补结构的编排进行考察,主要集中分布在初、中级语法项目里,并比较了不同教材对于该语法点的编排和处理情况;最后结合语法知识和对学习者的偏误分析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从教学准备工作、教学方法和操练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对今后关于“出来/出去”充当补语的述补结构的研究及教学有所帮助。

周红,李玄玄[9](2019)在《汉语能性述补结构功能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性述补结构是具有汉语特色的情态表达形式之一,本文从对称性、结构关联性、语言类型、习得与教学等四个方面对其功能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前人研究侧重个案,偏重描述,分析解释不足,缺乏范畴的关照,缺乏语篇语体考察,亟待加强跨语言比较及能性情态表达功能研究。

韩巧丽[10](2019)在《“x不c+疑问形式”类构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x不c+疑问形式”类构式内部有一定的复杂性,因“x、c、疑问代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具备相应的研究价值,但是目前学界对该类构式的研究主要着力在个案探究,鲜见将该类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因此,本文以“x不c+疑问形式”类构式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运用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考察该类构式的构成及构式义、句法及语用功能、历时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x不c+疑问形式”结构是由常量“不”和变量“x、c、疑问代词”构成的。其中“x”多为动词,有少量形容词,“x”的音节多为单音节,有少量双音节词,“x”的语义特征随着构式中“疑问代词”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可计量义、过程义、持续义和程度义四类;“x不c+疑问形式”类构式中的“c”分为动词“了”和趋向动词两类,不管是动词“了”还是趋向动词“出、上、到”,在该类构式中都是虚化后没有实际意义的补语。能够进入“x不c+疑问形式”中的疑问代词都必须与量范畴相关,主要有“什么、多久、哪里、多少、多大”等,这些疑问代词在该类构式中都是虚指用法。“x不c+疑问形式”所表达的构式义是“主观评述的有限量,即主观小量义”,该构式义有三个特点:主观性、评述性和有限性。虽然该类构式有一个共性的构式义,但是根据其表达的语义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其共性构式义细分为表时间类的、表程度类的、表数量类的主观小量义。“x不c+疑问形式”的句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它充当句法成分的特点、它与副词的共现以及“x不c”的宾语情况。“x不c+疑问形式”的句法功能比较简单,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有少量可以充当定语成分。“x不c+疑问形式”构式义的主观性、评述性和限量性特点的形式表现是该类构式经常与主观评述性很强的语气副词共现,“x不c+疑问形式”与范围副词的共现主要集中在“都”和“就”,这是因为“都”和“就”可以表达量范畴,或在句子中能够帮助表示主观小量义,与“x不c+疑问形式”的构式义相和谐。“x不c”的宾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x”是粘宾动词时,“x不c”的宾语必须由“疑问代词+NP”充当,这是由粘宾动词的性质决定的;“x不了多久、x不到哪里去”中“x不c”的宾语必须由疑问代词单独充当。“x不c+疑问形式”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其语用预设、焦点功能和话语功能。“x不c+疑问形式”的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承认x,但是主观上认为x的量有限”。作为谓词性结构的“x不c+疑问形式”是一种自然焦点,当它出现在句子中时,一般都是说话人想要引起听话人格外注意的新信息,也即焦点。“x不c+疑问形式”的话语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出现在因果复句、偏正复句、转折复句以及一些特殊句式中的优势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复句和特殊句式所蕴含的逻辑关系或者心理关系都与“x不c+疑问形式”所表达的构式义或者语用预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总体来看,“x不c+疑问形式”类结构的历时发展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从“vo不c→x不c→x不c+数量NP→x不c+疑问形式”。作为“vc”否定式的“v不c”是由可分离式动补组合“vo不c”演变而来的,其产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唐宋时期,“不”与“c”首先融合,形成可分离式动补组合vo不c;到了宋元时期,可分离式动补组合演变为能性述补结构“x不c”,“x”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明清时期,“x不c”后面可以跟数量NP,并表达主观小量义;最后大致都是在清至民国时期出现“x不c+疑问形式”类构式。关于该类构式发展的历时动因,主要有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方面,“x不c+疑问形式”发展的内部动因主要是否定词“不”的主观性和灵活性,以及疑问代词“什么、哪里、多少”等的虚化,同时该类构式历时发展也离不开语音、语义、句法、使用频率等外部原因的影响。

二、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概况
        1.2.1 关于述补结构“V不C”的研究
        1.2.2 关于述补结构“V不上”的研究
        1.2.3 关于构式“说不上X”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形式表现
    2.1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中的言说类动词
        2.1.1 能够进入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言说类动词
        2.1.2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中言说类动词的特点
    2.2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语法表现
        2.2.1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单独使用
        2.2.2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单独使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
    3.1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语义特点
        3.1.1 语义指向
        3.1.2 语义特征
        3.1.3 语义逻辑
    3.2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语用功能
        3.2.1 语篇组织功能
        3.2.2 人际功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形成机制与动因
    4.1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形成机制
        4.1.1 类推性机制
        4.1.2 言说类动词的泛化
    4.2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形成动因
        4.2.1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4.2.2 创新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内部差异
    5.1 虚化程度不同
    5.2 语义不同
    5.3 语篇环境不同
    5.4 评述性结构“V_(言说类)不上”的原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2)“V得/不过来”结构及其二语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V得/不过来”结构的句法语义
    第一节 “V得/不过来”结构的句法描写
    第二节 “V得/不过来”结构的语义探究
    第三节 “V得/不过来”结构中“V”的再分析
    小结
第二章 “V得/不过来”结构的篇章语用
    第一节 由“V得过来”结构构成的反问形式
    第二节 与“V得/不过来”结构有关的“V得/不过O来”
    第三节 与“V还/都/也V不过来”有关的篇章语用
    小结
第三章 “V得/不过来”结构的二语教学设计
    第一节 留学生使用“V得/不过来”结构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教材中与“V得/不过来”结构有关的设置情况
    第三节 关于“V得/不过来”结构的教学建议
    第四节 “V得/不过来”结构的教案设计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语义地图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思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语义功能研究
        1.2.2 汉语多功能词“到”研究的不足
        1.2.3 语义地图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不足
    1.3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1.4.1 语料来源及方言点选取依据
        1.4.2 相关说明
    1.5 相关语义概念界定
2 普通话“到”的多功能性考察
    2.1 普通话“到”的多功能性考察
        2.1.1 “到达”义
        2.1.2 表终点
        2.1.3 表结果
        2.1.4 表方向
        2.1.5 可能补语
        2.1.6 补语标记
    2.2 普通话“到”多功能用法的历时考察
        2.2.1 先秦时期
        2.2.2 两汉——六朝
        2.2.3 唐五代时期
        2.2.4 宋——清
    2.3 小结
3 汉语方言中“到”的多功能性考察
    3.1 处所标记
        3.1.1 方言举例
        3.1.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1.3 处所标记“到”的来源
    3.2 可能补语
        3.2.1 方言举例
        3.2.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2.3 可能补语“到”的来源
    3.3 持续体标记
        3.3.1 方言举例
        3.3.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3.3 持续体标记“到”的来源
    3.4 完成体标记
        3.4.1 方言举例
        3.4.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4.3 完成体标记“到”的来源
    3.5 接受者标记
        3.5.1 方言举例
        3.5.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5.3 接受者标记“到”的来源
    3.6 计量标记
        3.6.1 方言举例
        3.6.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6.3 计量标记“到”的来源
    3.7 情状补语标记
        3.7.1 方言举例
        3.7.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7.3 情状补语标记“到”的来源
    3.8 趋向补语标记
        3.8.1 方言举例
        3.8.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8.3 趋向补语标记“到”的来源
    3.9 小结
4 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语义地图
    4.1 “到”的多功能性及概念空间
        4.1.1 “到”的多功能性
        4.1.2 “到”的概念空间
    4.2 赣方言
        4.2.1 南昌话
        4.2.2 永修话
        4.2.3 浏阳话
    4.3 客家话
        4.3.1 梅县话
        4.3.2 五华话
        4.3.3 宁化话
    4.4 湘方言
        4.4.1 长沙话
        4.4.2 溆浦话
        4.4.3 隆回话
    4.5 粤方言
        4.5.1 东莞话
        4.5.2 广州话
    4.6 闽方言
        4.6.1 厦门话
        4.6.2 福州话
    4.7 吴方言
        4.7.1 苏州话
        4.7.2 广丰话
    4.8 晋语-绥德话
    4.9 畲话-贵溪樟坪畲话
    4.10 土话-宜章土话
    4.11 中原官话
        4.11.1 洛阳话
        4.11.2 芮城话
        4.11.3 西安话
    4.12 胶辽官话-牟平话
    4.13 兰银官话-银川话
    4.14 北方官话-新泰话
    4.15 江淮官话
        4.15.1 南京话
        4.15.2 泰兴话
    4.16 东北官话-哈尔滨话
    4.17 西南官话
        4.17.1 常德话
        4.17.2 成都话
        4.17.3 柳州话
    4.18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到”多功能考察表
    附录二 方言合作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现代汉语“A不起”格式的认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一章 “A不起”格式的演变分析
    第一节 “A不起”格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V不C
        二、V不起
        (一)V不起_2
        (二)V不起_3
        三、A不起
    第二节 “A不起”格式的形成机制
        一、与类推机制有关
        二、与语法化有关
        三、与压制有关
第二章 “A不起”格式的构成分析
    第一节 “A不起”格式的常量成分分析
        一、常量成分“不”
        (一)“不”是否定副词
        (二)“不”表主观否定义
        二、常量成分“起”
        (一)“起”是动词
        (二)“起”表隐喻趋向义
    第二节 “A不起”格式的变量成分分析
        一、量度义的分析
        (一)“A”为量度形容词
        (二)“A”为非量度形容词
        二、静态义与动态义分析
        (一)“A”为静态形容词
        (二)“A”为动态形容词
第三章 “A不起”格式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格式整体义分析
    第二节 格式具体义分析
        一、“A”为积极形容词的具体义
        (一)主观上想“A”,客观上不能“A”
        (二)客观上能“A”,主观上不(想)“A”
        二、“A”为消极形容词时的具体义
        (一)不想“A”却已经“A”(着/了/过)
        (二)还没“A”,主观上也不想“A”
第四章 “A不起”格式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句法功能的认知分析
        一、作非典型谓语
        二、定语标记不同
        三、单独成句时有标记
        四、作小句时有标记
    第二节 语用功能的认知分析
        一、焦点的认知功能
        二、凸显主观性
        (一)情感
        (二)视角
        (三)认识
        三、符合人们的心理表达需求
第五章 “A不起”格式与“A不了”格式的比较
    第一节 “A不起”与“A不了”的相同点
        一、句法功能的标记相同
        (一)作定语时的标记相同
        (二)作谓语时的标记相同
        (三)作小句时的标记相同
        (四)单独成句时的标记相同
        二、语义功能相同
        (一)认识情态义相同
        (二)动力情态义相同
    第二节 “A不起”与“A不了”的不同点
        一、表量的语义不同
        (一)模糊量差别
        (二)清晰量差别
        二、动静格式义的不同
        (一)“A不起”格式表动态义
        (二)“A不了”格式表静态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购物APP广告语可接受度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一章 “A不起”格式的演变分析
    第一节 “A不起”格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V不C
        二、V不起
        (一)V不起2
        (二)V不起3
        三、A不起
    第二节 “A不起”格式的形成机制
        一、与类推机制有关
        二、与语法化有关
        三、与压制有关
第二章 “A不起”格式的构成分析
    第一节 “A不起”格式的常量成分分析
        一、常量成分“不”
        (一)“不”是否定副词
        (二)“不”表主观否定义
        二、常量成分“起”
        (一)“起”是动词
        (二)“起”表隐喻趋向义
    第二节 “A不起”格式的变量成分分析
        一、量度义的分析
        (一)“A”为量度形容词
        (二)“A”为非量度形容词
        二、静态义与动态义分析
        (一)“A”为静态形容词
        (二)“A”为动态形容词
第三章 “A不起”格式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格式整体义分析
    第二节 格式具体义分析
        一、“A”为积极形容词的具体义
        (一)主观上想“A”,客观上不能“A”
        (二)客观上能“A”,主观上不(想)“A”
        二、“A”为消极形容词时的具体义
        (一)不想“A”却已经“A”(着/了/过)
        (二)还没“A”,主观上也不想“A”
第四章 “A不起”格式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句法功能的认知分析
        一、作非典型谓语
        二、定语标记不同
        三、单独成句时有标记
        四、作小句时有标记
    第二节 语用功能的认知分析
        一、焦点的认知功能
        二、凸显主观性
        (一)情感
        (二)视角
        (三)认识
        三、符合人们的心理表达需求
第五章 “A不起”格式与“A不了”格式的比较
    第一节 “A不起”与“A不了”的相同点
        一、句法功能的标记相同
        (一)作定语时的标记相同
        (二)作谓语时的标记相同
        (三)作小句时的标记相同
        (四)单独成句时的标记相同
        二、语义功能相同
        (一)认识情态义相同
        (二)动力情态义相同
    第二节 “A不起”与“A不了”的不同点
        一、比较量的差别
        (一)模糊量差别
        (二)清晰量差别
        二、动静格式义的不同
        (一)“A不起”格式表动态义
        (二)“A不了”格式表静态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V得/不着”构式的功能及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V得/不C”结构的研究
        1.3.2 “V得/不着”中的“得”和“不”的研究
        1.3.3 “着(zháo)”的研究
        1.3.4 “V得/不着”构式的专题研究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4.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V得/不着”构式的构件研究
    2.1 研究对象说明
    2.2 “V得/不着”构式中“V”的研究
        2.2.1 “V”的音节特点
        2.2.2 “V”的性质特点
        2.2.3 “V”的语义分析
    2.3 “V得/不着”中的“得/不”和“着”
        2.3.1 “得、不”的作用及性质研究
        2.3.2 “V得/不着”中的“着”
    2.4 小结
第三章 “V得/不着”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3.1 “V得/不着”的句法功能分析
        3.1.1 作谓语
        3.1.2 作定语
        3.1.3 作补语
        3.1.4 肯定式否定式对举
    3.2 “V得/不着”的构式义与语义类型分析
        3.2.1 “V得/不着”的构式义
        3.2.2 “V得/不着”的语义类型分析
    3.3 “V得/不着”的语用功能分析
        3.3.1 “V得/不着”构式的主观性用法
        3.3.2 对句类和句式的选择
        3.3.3 范畴与标记
    3.4 小结
第四章 “V得/不着”构式的历时演变
    4.1 “V得/不着”构式的历时演变过程
        4.1.1 “V得/不着”构式的萌芽
        4.1.2 “V得/不着”构式的初步形成
        4.1.3 “V得/不着”构式的发展
        4.1.4 “V得/不着”构式的成熟
        4.1.5 “V得/不着”构式的进一步发展:词汇化
    4.2 “V得/不着”构式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4.2.1 “V得/不着”形成的动因
        4.2.2 “V得/不着”形成的机制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四川安岳辰州话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安岳石板场人文地理沿革
    第二节 安岳辰州话方言概况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价值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第二章 词缀
    第一节 “头”尾
    第二节 儿尾和儿化
第三章 代词
    第一节 人称代词
    第二节 指示代词
    第三节 疑问代词
第四章 否定词
    第一节 辰州话的否定词
    第二节 辰州话与安岳官话、辰溪方言及溆浦方言否定词的比较
第五章 结构助词
    第一节 助词“哩”
    第二节 助词“得”
第六章 体貌助词
    第一节 实现体
    第二节 持续体
    第三节 其他体
    第四节 貌
第七章 句式及结构
    第一节 处置句
    第二节 被动句
    第三节 比较句
    第四节 反复问句
    第五节 能性述补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出来/出去”充当补语的述补结构及其习得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动趋式“V出来/出去”结构
    第一节 “V出来/出去”的句法、语义分析
        一、“V出来/出去”句法分析
        二、“V出来/出去”语义分析
    第二节 “V出来”与“V出去”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
        一、“V出来”与“V出去”的对称情况
        二、“V出来”与“V出去”的不对称情况
第二章 可能式“V得/不出来/出去”结构
    第一节 “V得/不出来/出去”的句法、语义分析
        一、“V得/不出来/出去”的句法分析
        二、“V得/不出来/出去”的语义分析
        三、“V得/不出来/出去”的可能义比较
    第二节 “V得出来/出去”与“V不出来/出去”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
        一、“V得出来”与“V不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
        二、“V得出去”与“V不出去”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
第三章 “出来/出去”习得情况及教学分析
    第一节 偏误类型及原因
        一、偏误类型
        二、偏误原因
    第二节 教学分析
        一、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考察
        二、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汉语能性述补结构功能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能性述补结构对称性研究
    (一)“V得/不C”的对称与不对称
    (二)相近能性述补结构之间的对称与不对称
二能性述补结构关联性研究
    (一)与“能/不能VC”的比较
        1. 句法差异
        2. 语义差别
        3. 功能差异
        4. 出现时间早晚
    (二)与其他结构的比较
三能性述补结构的语言类型研究
    (一)汉外对比研究
    (二)方言类型研究
    (三)方言语料的佐证
四能性述补结构习得与教学研究
    (一)习得偏误研究
        1. 能性述补结构的习得顺序
        2. 偏误类型
        3. 偏误原因
    (二)教学策略研究
五结语

(10)“x不c+疑问形式”类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x不c+疑问形式”的构成及构式义
    第一节 “x不c+疑问形式”的构成
        一、“x不c+疑问形式”中的“x”
        二、“x不c+疑问形式”中的“c”
        三、“x不c+疑问形式”中的疑问代词
    第二节 “x不c+疑问形式”的构式义
        一、“x不c+疑问形式”的构式义特点
        二、“x不c+疑问形式”的构式义分类
第二章 “x不c+疑问形式”类构式的句法、语用分析
    第一节 “x不c+疑问形式”的句法分析
        一、“x不c+疑问形式”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
        二、“x不c+疑问形式”与副词共现
        三、“x不c+疑问形式”中“x不c”的宾语
    第二节 “x不c+疑问形式”的语用分析
        一、“x不c+疑问形式”的语用预设
        二、“x不c+疑问形式”的焦点功能
        三、“x不c+疑问形式”的话语功能
第三章 “x不c+疑问形式”的历时研究
    第一节 “x不c+疑问形式”的历时发展
        一、从“voc”到“vc”
        二、从“vo不c”到“x不c”
        三、“x不c”+数量NP
        四、“x不c+疑问形式”类构式出现
    第二节 “x不c+疑问形式”的历时发展动因
        一、“x不c+疑问形式”历时发展的内因
        二、“x不c+疑问形式”历时发展的外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评述性结构“V言说类不上”研究[D]. 李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V得/不过来”结构及其二语教学设计研究[D]. 阎中元.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语义地图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考察[D]. 李文洁.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现代汉语“A不起”格式的认知分析[D]. 李婧. 沈阳师范大学, 2020(04)
  • [5]购物APP广告语可接受度调查分析[D]. 李婧.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V得/不着”构式的功能及其演变研究[D]. 高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四川安岳辰州话语法研究[D]. 赵涵. 西南大学, 2020(01)
  • [8]“出来/出去”充当补语的述补结构及其习得情况研究[D]. 乔玉瑶. 扬州大学, 2019(06)
  • [9]汉语能性述补结构功能研究述评[J]. 周红,李玄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 [10]“x不c+疑问形式”类构式研究[D]. 韩巧丽.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汉语能力-表现-互补结构中“V De/Not C”的语法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