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雕像的起源

金星雕像的起源

一、维纳斯雕像的由来(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若[1](2021)在《论视觉时代下听觉文化的“灵韵”审美构建》文中研究表明

佛新岗[2](2021)在《基于UG和VERICUT的维纳斯四轴数控加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详细介绍基于UG软件平台和AVL650e四轴立式加工中心对维纳斯进行数控仿真与实体加工的实现思路与步骤,针对AVL650e四轴机床的特殊运动关系,基于UG/Post Builder开发了针对该设备的专用后处理程序文件、机床文件和控制器文件,并通过VERICUT模拟仿真和加工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行性,对拓展同类多轴机床的加工范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宪[3](2021)在《艺术观看:一个哲学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要理解作为哲学问题的"艺术观看",首先需要了解哲学如何讨论观看?人有五官和五感—视、听、触、味、嗅觉,五感是我们作为现实存在的人与世界和他人发生关联的重要通道。感觉经验奠定了我们在世上的存在感或存世感。这里我借用海德格尔的一个重要概念——"人生在世"(being-in-the-world)。在世的感觉是什么?就是通过感官感知世界万物和自我的存在,离开感觉,

张玉能[4](2020)在《新实践美学的雕塑艺术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实践美学的雕塑艺术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论的整体艺术观为基础的。雕塑是一种以雕刻家为主体的实体造型生产的艺术。它以木、石、泥、金等实体性材料塑造三维空间的立体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雕刻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改造世界。它是一种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立体形象感受的艺术,可以给接受者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触。

凌慧文[5](2020)在《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于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课程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育的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知识的传播途径及载体方式也随之发展,学习资源也朝着多模态化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越来越重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阅读一直以纸质绘本为主,信息大环境下模态相对简单的纸质绘本已经满足不了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需要。这就对绘本阅读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应用多模态教学资源是当前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下,将强现实(AR)技术开发的多模态绘本资源应用到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课程中,这种教学资源可以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数据结果显示,多模态增强现实(AR)绘本资源的应用提高了学习者掌握知识的绩效并且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成绩。因此,将增强现实(AR)绘本资源应用于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具有可行性并且能够给教师引进新型多模态教学资源提供借鉴,为教师进行课堂设计、资源选择提供新的思路,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意识。

柴斐[6](2020)在《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园林与东方园林、伊斯兰园林共同构成了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作为早期人类造园活动的蓝本与珍贵的园林艺术源泉,其独特的园林风格及数量众多的优秀作品闻名遐迩,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园林艺术殿堂的瑰宝。园林建筑小品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身与世界关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本论文以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小品为研究对象,即始于古埃及经由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再到17世纪法国和18世纪英国所形成的、类型与风格多样的园林之中的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本研究综合运用了与西方古典园林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小品追根溯源,探寻其发展轨迹与不同阶段的演化特点。同时,结合历史与哲学、社会与地理环境以及文化艺术理论,以从古埃及到18世纪西方古典园林发展黄金期为历史轴线,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发展阶段,即按照其发展的五个时期——蕴育、形成、发展、成熟及演变期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通过梳理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发展的历史脉络,结合社会形态变更、历史重大事件影响、文化思潮的兴起及艺术形式的演变等各方面因素,以具体的园林案例为佐证,研究各时期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在文化内涵、功能形式、材质结构、应用类型、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征。进而分析和总结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在形成演变中所呈现的发展规律、演变特征和启示意义,以期为推动我国园林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

陈杉[7](2020)在《2016-2019年高考试题关于数学文化的文本分析》文中指出数学文化对于数学正如血液对于人体,它伴随在数学的各个方面,记录着数学的发展历程。数学文化作为数学的一部分,是教者与学者必需的知识素养,对于二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数学文化所蕴藏的能量能够正确导向学生的数学观,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更高层次的理解。近些年来,数学文化广泛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教材与教学中适当融入数学文化,展现数学的魅力,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文化在高考试题中“露面”的几率越来越大,占比也越来越重,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功底的考验也逐步增加。目前对于数学文化在高考试题中的研究日益增多,点与点的研究,点到面的探索,无不展示数学文化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能。本文将从2016-2019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中的数学文化试题出发,研究数学文化在高考试题中的渗透情况,并根据相应的现状提出有关于促进数学文化教学的建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绿色数学课堂环境。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出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本次研究的高考试题,总结出数学文化的概念,其次对高考试题以及数学文化试题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以2016—201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数学文化试题为主,对数学文化高考试题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其渗透的情况。数学文化的类型包罗万象,每一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数学文化进行了分类。笔者借鉴了任子朝、陈昂以及齐龙新对于数学文化的分类,将数学文化分为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数学史、数学美以及数学应用五类,并对这五类数学文化试题进行统计,然后挑选典型真题对数学文化试题进行文本分析,以此了解数学文化渗透的现状。第三部分则是采用定量分析法对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试题的数量、分值、题型分布、知识点涵盖以及数学文化类型的相关变化趋势进行量化分析,以此分析数学文化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情况。本文对于高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成分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试题研究,而要为教学服务,为教改服务。因此第四部分则是根据数学文化的渗透情况对数学文化教学提出建议,进一步促进数学文化教学合理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数学文化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意见,以及为数学文化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水纤纤[8](2020)在《卢浮宫畅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没到法国卢浮宫以前,在我的想象中,它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着气势恢宏的穹顶壁画,用金叶粉饰的墙壁和天花板,晶莹璀璨的水晶吊灯,以及用画毯覆盖的地板。我对西方文化感兴趣,应该起源于自己很喜欢17世纪欧洲女性繁复华丽的服饰,那些女子常常戴着夸张的帽子,拉着宽大的裙摆与王公贵族们在宫殿里共舞。当我真正走入卢浮宫,才发现这座宫殿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它比不上凡尔赛宫的奢华,却是一座举世无双、文化底蕴很丰富的博物馆。你会被眼前的一切震慑到。

彭丽[9](2020)在《维纳斯:残缺的美》文中研究指明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据说她生于大海波涛之中,出生时即已成年,隐含天生完美无缺之意。它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神话:美神和爱神维纳斯从海水中诞生了,一片大贝壳像一朵盛开的花,托着亭亭玉立的维纳斯,在风神的吹动下,冉冉浮向岸边。鲜花和香草在她身边纷飞,

王芳[10](2019)在《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研究 ——以惠安石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化遗产活化不仅能更好满足国民文化消费需求,而且还肩负着推进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传统文化遗产受现代化、全球化、高科技的冲击而深受影响,其保护与传承面临巨大的危机。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持续推进,同时系列振兴传统技艺探索实践陆续展开,其中旅游活化无疑是最为直接、受众面最大、社会及经济效益最突出的一个方向。而且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道,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本研究采用归纳演绎为主,数理统计为辅的方法,在全面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跨领域文化学的文化循环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构建了一个由循环系统、驱动系统和支持系统共同作用的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并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石雕传统技艺作为应用对象,以中国南派惠安石雕为例进行实践应用,探索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路径,从而证明该理论模型是一个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管理模式,推广后也是一个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管理模式。研究结论与主要观点有:(1)研究提出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循环系统:根据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的文化循环理论,社会意义的构建划分为“生产、文本、阅读、活的文化与社会关系”,由“生产者、文本、阅读者以及活的文化与社会关系”等构建社会意义,因此将“传承者A、景观B、旅游者C、活态的文化与主客社会交换D”作为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循环节点;根据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文化循环理论“生产”“表征”“消费”“认同”“规则”,以“文化传续(生产)-文化呈现(表征)-文化体验(消费)-文化认同(认同)”作为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依次传递的循环路径(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中“规则”作为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支持系统),从而形成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循环系统。(2)研究提出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驱动系统:将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核心“场域”“资本”“生存心态”和“符号暴力”作为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驱动要素,社会力量参与者地方政府、市场、从业者、大众媒体等作为路径模型的驱动者,驱动者在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过程中,对“场域”“资本”“生存心态”和“符号暴力”进行相互作用与相互竞争,场域关系形成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社会空间,文化资本驱动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资源转化,“生存心态”促进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循环过程,“符号暴力”实现传统技艺旅游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从而形成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持续运转的驱动力。(3)研究提出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支持系统:根据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规则”的制定主体,即社会力量参与者视角研究提供了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支持系统。政府制定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保护政策,市场激发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再生产的活力,从业者提升传统技艺旅游景观的文化认同,媒体营销传统技艺旅游文化的品牌知名度等,政府、市场、从业者、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者是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支持系统主体,有效保障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持续运转。(4)研究构建了一个由循环系统、驱动系统和支持系统共同作用的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管理模式。研究综合约翰逊的文化循环理论和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形成的循环系统,再整合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形成的驱动系统,以及根据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规则”的制定主体,即社会力量参与者视角提供的支持系统。其中循环系统是路径主体,驱动系统是驱动力,支持系统是保障措施。从而构建了一个由循环系统、驱动系统和支持系统共同组成的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能够有效地推动传统技艺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的持续运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当前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是二维平面型的传统技艺文化循环环,未来将发展成为螺旋上升的三维立体型的传统技艺文化循环体。(5)研究选择石雕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管理概念模型的应用对象,将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应用于中国南派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实践,探索惠安石雕旅游活化路径。研究首先厘清世界石雕、中国石雕和惠安石雕传统技艺发展变迁历程的特征与规律,然后将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中的循环系统、驱动系统、支持系统分别应用于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实践。在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循环系统中,“文化传续”应用于惠安石雕旅游文化的加载与传播;“文化呈现”应用于惠安石雕旅游文化的可视与表征;“文化体验”应用于游客对惠安石雕文化景观的凝视与消费;“文化认同”应用于旅游视域下从业者对惠安石雕传统技艺的文化与景观的文化认同。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驱动系统应用于惠安石雕旅游活化实践,分析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驱动因素,以及惠安石雕旅游活化过程中的场域关系、资本转化、“生存心态”和”符号暴力”。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的支持系统应用于惠安石雕旅游活化实践,包括政府制定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保护政策,市场激活惠安石雕旅游再生产的活力,从业者提升惠安石雕旅游景观的文化认同,媒体营销惠安石雕旅游文化的品牌知名度等。总之,在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过程中,文化循环是目的,再生产是手段,旅游活化是再生产的有效方式之一。研究构建了一个由循环系统、驱动系统和支持系统共同作用的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并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实践检验,证明该理论模型是一个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管理模式,推广后也是一个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管理模式,还可应用于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公共管理,未来或许还能够应用于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管理。

二、维纳斯雕像的由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纳斯雕像的由来(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UG和VERICUT的维纳斯四轴数控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加工工艺制订
    1.1 工艺流程设计
    1.2 加工策略设计
2 后处理
    2.1 搜集资料
    2.2 后处理开发
        (1)机床运动学设置。
        (2)实用功能设置。
        (3)辅助设置。
3 产品加工
    3.1 虚拟加工
    3.2 实体加工
4 结束语

(5)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于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趋势
        二、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
        三、我国绘本的发展需要
        四、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实验法
        三、访谈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多模态资源
        二、多元识读能力和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
        三、增强现实(AR)技术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沉浸理论
        二、经验之塔理论
        三、情境认知理论
        四、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第三章 多模态增强现实(AR)绘本应用设计
    第一节 小学绘本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小学绘本阅读学习目标
    第二节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
        一、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二、学生学习特点
    第三节 增强现实(AR)绘本在阅读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分析
        一、版面设计资源
        二、图片资源
        三、音频资源
        四、视频资源
        五、增强现实(AR)资源
    第四节 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应用原则
        一、浸入式的情境操作
        二、教育者的明确指导
        三、师生问答式的批判教学
        四、创造性的迁移实践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
        三、控制变量
        四、研究工具
        五、研究步骤
    第二节 实验步骤
        一、课前准备
        二、课中教学
        三、课后实践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前测数据
        二、后测数据
        三、前测与后测数据比较
        四、态度测试数据
    第四节 访谈分析
        一、教师访谈分析
        二、学生访谈分析
    第五节 结果分析小结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学习成绩分析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态度成绩分析
        三、师生对于增强现实(AR)绘本应用于教学的认识与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教育建议
        一、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
        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
        三、教师要善于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学习态度测验
附录二 前测试题
附录三 后测试题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6)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历史研究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5.3 跨学科研究法
        1.5.4 归纳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
2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研究概述
    2.1 西方古典园林研究概述
        2.1.1 西方古典园林的概念
        2.1.2 西方古典造园理念
        2.1.3 西方古典园林类型与风格发展
    2.2 园林建筑小品研究概述
        2.2.1 园林建筑
        2.2.2 园林小品
        2.2.3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类型
        2.2.4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蕴育期
    3.1 早期西方园林建筑小品
        3.1.1 早期园林类型与园林要素
        3.1.2 早期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雏形
    3.2 古埃及园林建筑小品
        3.2.1 古埃及园林发展背景
        3.2.2 古埃及园林的类型
        3.2.3 宅园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3.2.4 祭祀园林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3.2.5 生产园林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3.2.6 古埃及园林建筑小品起源特征
    3.3 古希腊园林建筑小品
        3.3.1 古希腊园林发展背景
        3.3.2 古希腊园林的类型
        3.3.3 庭园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3.3.4 宅园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3.3.5 公共园林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3.3.6 学园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3.3.7 古希腊园林建筑小品发展特征
    3.4 古罗马园林建筑小品
        3.4.1 古罗马园林发展背景
        3.4.2 古罗马园林的类型
        3.4.3 古罗马园林建筑小品的起源与发展
        3.4.4 园林建筑的发展与案例分析
        3.4.5 园林小品的发展与案例分析
        3.4.6 古罗马园林建筑小品发展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形成期
    4.1 中世纪园林发展背景
        4.1.1 中世纪园林类型
        4.1.2 宗教及战争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4.2 中世纪园林建筑小品发展与演变分析
        4.2.1 摩尔式园林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4.2.2 修道院园林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4.2.3 城堡园林内园林建筑及小品
    4.3 形成期园林建筑小品发展特征
        4.3.1 类型追随社会形态发展
        4.3.2 功能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4.3.3 应用方式受宗教文化制约
        4.3.4 内涵契合宗教场所精神塑造
        4.3.5 形式发展受象征主义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发展期
    5.1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台地式园林
        5.1.1 初期台地式园林的发展背景
        5.1.2 初期园林建筑及小品的案例分析
        5.1.3 初期台地式园林建筑小品发展特征
    5.2 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台地式园林
        5.2.1 盛期台地式园林的演化背景
        5.2.2 盛期园林建筑及小品的案例分析
        5.2.3 盛期台地式园林建筑小品演变特征
    5.3 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式园林
        5.3.1 巴洛克式园林的发展背景
        5.3.2 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的案例分析
        5.3.3 巴洛克式园林建筑小品演化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成熟期
    6.1 法国规则式园林的发展背景
    6.2 法国规则式园林建筑与小品
        6.2.1 园林小品设施相关案例研究
        6.2.2 园林装饰小品相关案例研究
        6.2.3 园林建筑相关案例研究
    6.3 成熟期园林建筑小品发展特征
        6.3.1 类型回溯形成期与发展期
        6.3.2 功能发展呈现地域适应性
        6.3.3 材质应用体现巴洛克风格
        6.3.4 内涵注重君权至上的塑造
        6.3.5 形式演变受唯理主义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演变期
    7.1 英国自然式园林发展背景
    7.2 英国自然式园林园林建筑与小品
        7.2.1 园林小品设施相关案例研究
        7.2.2 园林装饰小品相关案例研究
        7.2.3 园林建筑相关案例研究
    7.3 演变期园林建筑小品演变特征
        7.3.1 类型的回溯与创新发展
        7.3.2 布局方式的自然化演变
        7.3.3 材质应用的返璞归真
        7.3.4 内涵注重怀古意境塑造
        7.3.5 形式发展趋于范式化
    7.4 本章小结
8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发展演变总结
    8.1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演变动因
        8.1.1 社会形态的演变
        8.1.2 宗教文化的衰变
        8.1.3 哲学理论的嬗变
        8.1.4 地理环境的迁变
        8.1.5 思潮观念的迭变
        8.1.6 外来文化的融变
    8.2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演变特征
        8.2.1 起源发展追随自然观演变
        8.2.2 表达场所精神与文化意象
        8.2.3 契合时代精神与园林风格
        8.2.4 在回溯与整合中不断创新
    8.3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发展规律
        8.3.1 由崇拜到重塑的文化内涵
        8.3.2 由实用到多元的功能形式
        8.3.3 由基础到复合的应用类型
        8.3.4 由简易到精细的材质结构
        8.3.5 由初创到繁荣的艺术风格
    8.4 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演变启示
        8.4.1 探索传统元素的创新应用
        8.4.2 多元文化元素的杂糅融合
        8.4.3 坚守与传承古典园林文化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2016-2019年高考试题关于数学文化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数学文化
        二 高考数学试题
        三 数学文化试题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数学文化概念研究现状
        二 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三 简要述评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 文化教育学理论
第三章 2016-2019年高考数学文化试题特征分析
    第一节 2016-2019年高考数学文化试题背景分类与评析
        一 数学思想方法
        二 数学精神
        三 数学史
        四 数学美
        五 数学应用
    第二节 2016-2019年高考数学文化试题价值体现
        一 数学文化育人功能
        二 数学文化传承功能
第四章 2016-2019年高考数学文化试题统计分析
    第一节 数量分布统计分析
        一 数学文化试题总量统计
        二 数学文化试题数量变化趋势
    第二节 分值占比统计分析
    第三节 题型分布统计分析
    第四节 知识点分布
    第五节 数学文化试题各年的变化趋势
第五章 关于高考数学文化试题的相关建议
    第一节 数学文化试卷命制层面
        一 深挖文化内涵,深度渗透数学文化
        二 跨越文化壁垒,注重文化融合
    第二节 数学文化教学层面
        一 学校
        二 教师
        三 学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研究 ——以惠安石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持续推进
        1.1.2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再生产面临挑战
        1.1.3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陷入困境
        1.1.4 文旅融合背景下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
    1.2 研究目的、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演绎
    2.1 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传统技艺
        2.1.3 遗产活化与旅游活化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旅游相关研究概述
        2.2.2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相关研究进展
        2.2.3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模式相关研究进展
        2.2.4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再生产相关研究进展
        2.2.5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策略相关研究进展
        2.2.6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研究方法概述
    2.3 理论选择
        2.3.1 文化循环理论
        2.3.2 文化再生产理论
        2.3.3 其它相关理论
    2.4 案例借鉴
        2.4.1 国外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案例
        2.4.2 国内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案例
第3章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构建
    3.1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再生产与文化循环的关系
        3.1.1 旅游活化是传统技艺再生产的有效方式之一
        3.1.2 再生产是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手段
        3.1.3 文化循环是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3.2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的循环系统
        3.2.1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循环节点
        3.2.2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循环路径
        3.2.3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循环系统
    3.3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的驱动系统
        3.3.1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驱动因素
        3.3.2 场域关系:形成传统技艺旅游活化的社会空间
        3.3.3 文化资本:驱动传统技艺旅游活化的资源转化
        3.3.4 “生存心态”:促进传统技艺旅游活化的循环过程
        3.3.5 “符号暴力”:实现传统技艺旅游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
        3.3.6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驱动力
    3.4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的支持系统
        3.4.1 政府:制定传统技艺旅游活化的保护政策
        3.4.2 市场:激发传统技艺旅游活化的生机活力
        3.4.3 从业者:提升传统技艺旅游景观的文化认同
        3.4.4 媒体:营销传统技艺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3.5 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模型
    3.6 小结
第4章 石雕传统技艺文化遗产的发展变迁历程
    4.1 世界石雕传统技艺文化遗产的发展变迁历程
        4.1.1 史前世界石雕雏形:维纳斯雕像为主
        4.1.2 古代世界石雕发展:石雕像和石浮雕运用广泛
        4.1.3 中世纪石雕巅峰:罗马式与哥特式石雕闻名世界
        4.1.4 现代世界石雕创新:技艺精湛,推陈出新
    4.2 中国石雕传统技艺文化遗产的发展变迁历程
        4.2.1 萌芽阶段:中国石雕呈现“精神象征”为主
        4.2.2 发展阶段:中国石雕转向“实用装饰”为主
        4.2.3 高潮阶段:中国石雕融合“艺术审美”特征
        4.2.4 转型阶段:中国石雕展现“产业集群链”模式
    4.3 惠安石雕传统技艺文化遗产的发展变迁历程
        4.3.1 萌芽期:惠安石雕呈现中原风格
        4.3.2 发展期:惠安石雕技法写实、多元并蓄
        4.3.3 成熟期:惠安石雕形成南派,精雕细琢
        4.3.4 创新期:惠安石雕推陈出新
        4.3.5 产业化时期:惠安石雕产业全球化
    4.4 小结
第5章 惠安石雕传统技艺旅游活化的路径研究
    5.1 循环系统:惠安石雕传统技艺旅游活化的路径过程
        5.1.1 文化传续:惠安石雕传统技艺旅游文化的加载与传播
        5.1.2 文化呈现:惠安石雕传统技艺旅游文化的可视与表征
        5.1.3 文化体验:惠安石雕传统技艺旅游文化的凝视与消费
        5.1.4 文化认同:旅游视角下惠安石雕传统技艺文化的自觉与生长
    5.2 驱动系统: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驱动力
        5.2.1 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驱动因素
        5.2.2 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场域关系
        5.2.3 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资本转化
        5.2.4 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生存心态”
        5.2.5 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符号暴力”
    5.3 支持系统: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保障措施
        5.3.1 政府制定惠安石雕旅游活化的保护政策
        5.3.2 市场激活惠安石雕旅游再生产的活力
        5.3.3 从业者提升惠安石雕旅游景观的文化认同
        5.3.4 媒体营销惠安石雕旅游文化的品牌知名度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模型发展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创新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集美鳌园石雕景观旅游感知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B 厦门惠和石文化园石雕景观旅游感知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C 泉州崇武古城石雕景观旅游感知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D 从业者对惠安石雕传统技艺文化认同的陈述句
附录E 从业者对惠安石雕景观文化认同的照片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维纳斯雕像的由来(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视觉时代下听觉文化的“灵韵”审美构建[D]. 张静若. 安徽大学, 2021
  • [2]基于UG和VERICUT的维纳斯四轴数控加工研究[J]. 佛新岗. 机床与液压, 2021(12)
  • [3]艺术观看:一个哲学问题[J]. 周宪. 艺术学研究, 2021(03)
  • [4]新实践美学的雕塑艺术观[J]. 张玉能. 中国美学研究, 2020(02)
  • [5]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于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课程的教学研究[D]. 凌慧文. 青岛大学, 2020(02)
  • [6]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研究[D]. 柴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2016-2019年高考试题关于数学文化的文本分析[D]. 陈杉.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8]卢浮宫畅想[J]. 水纤纤. 广西文学, 2020(04)
  • [9]维纳斯:残缺的美[J]. 彭丽. 新青年(珍情), 2020(02)
  • [10]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路径研究 ——以惠安石雕为例[D]. 王芳. 华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金星雕像的起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