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的城市交通需要综合治理

畅通的城市交通需要综合治理

一、畅通市区交通需要综合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南平市人民政府[1](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认为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李杨[2](2021)在《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保定市城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区常住人口数量、机动车保有量连年增加,截至2020年末保定市区汽车保有量高达40.8万。庞大的汽车数量与有限的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形成的矛盾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交通的发展,不能解决交通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保定市交通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智慧交通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智慧交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数据信息共享,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深度挖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帮助,使交通管理更加高效化智慧化。智慧交通具有高效集约、安全便捷、绿色可持续等优点,智慧交通管理具有多样化、个性化、集约化、服务化等特征。智慧交通管理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和保障。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建设本着前瞻性、需求导向性、集约性和融合性几大原则,确立了三年建设总体规划,分步建立完整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的总体架构为“1+1+1+N”,即一个智能感知网络、一个智慧交管大脑、一个“一体化”指挥平台和多个智慧应用平台。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出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加强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建设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完善顶层规划,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增进部门协同整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合,完善系统平台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注重人才培养,增加人才储备;最后,还要加强交通宣传工作,改进宣传方式,注重宣传效果,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交通信息服务。保定市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运用智慧交通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多措并举加快发展,尽快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以人为本,推动保定市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使市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3](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桂政发[2021]1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

林钦弘[4](2021)在《汕头市禁摩政策执行失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政策执行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责,同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然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策环境日趋复杂,不少的政策常常因为制定和施行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政策执行失败。这极大影响了政府行政能力。因此,解决政策执行失败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于对交通秩序、出行安全、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的考虑,国内大中城市纷纷开始禁摩,但从执行效果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本文以汕头市禁摩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以“汕头市‘禁摩’政策执行为何会失败及如何提升‘禁摩’政策的执行绩效?”作为研究问题,通过对政策失败、政策执行等核心概念和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利用史密斯政策过程模型搭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进行调查分析,从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出汕头市禁摩政策执行失败的原因,并借鉴其他城市禁摩政策执行的经验做法,结合汕头实际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禁摩政策执行失败的结论:一是禁摩政策本身政策条文不清晰,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可行性不高;二是执行主体分工不明确导致职能不清,权责不明,执行人员素质参差补齐,缺少统一学习和培训,对禁摩政策宣传发动力度不足;三是市民对禁摩政策认同度低、出行刚需无法得到满足而存在抵触情绪;四是法律法规、监督机制不健全,公共交通不完善等。

丽水市人民政府[5](2021)在《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丽政发[2021]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3月16日(此件公开发布)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黄小川[6](2020)在《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中的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市容环境是城市的窗口,既直观反映城市整体面貌,也体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文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市容环境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粗放、运动式整治、监督考核不足等问题,优化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对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的专题研究不多。国外主要是在城市管理的宏观视角下,研究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物品提供、政府绩效考评等方面内容,较少涉及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的具体问题。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制机制改革、技术运用创新等方面,或具体研究网格管理、市场运作、城管执法等内容,对监督考核的专门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缺乏对监督考核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基于360度绩效评估和层次分析的理论视角,对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南宁市近年市容环境管理以“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为主要抓手,在工作中探索了一套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有些内容为全国首创,成效比较明显。同时,也存在着政府过度参与、社会参与不足、综合协调机构缺位、监督考核不够精细、监督考核效果有待提升等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主体单一、监督考核对象未全面和多级覆盖、监督考核内容界定不够明确、标准界定不够规范,监督考核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过程实施不够合理等。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监督考核;二是推动监督考核对象全面和多级覆盖;三是明确界定监督考核内容和规范界定监督考核标准;四是优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改进监督考核过程实施;五是强化监督考核结果运用;六是完善监督考核配套保障举措。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城市类似共性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有利于推动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的长效发展。

朱赤[7](2020)在《南通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逻辑、困境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顺畅的城市交通会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交通拥堵会制约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南通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汽车保有量较过去都有显着增加,随之产生的是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为此,市政府曾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等方式来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长期看来,一些疑似解决的问题容易复发,治标不治本。归根到底,现阶段所运用的还是一种粗放式的治理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南通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将精细化治理的理论引入南通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对城市交通拥堵实施精细化治理。精细化厘定政府职能,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与社会组织、公众合作治理,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的各因素采取量化、细化和流程化措施,并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来实现降低治堵成本、提高治堵效能的目标,以便于从源头上切实缓解南通市交通拥堵状况。本文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行业、市民、国家三个层面论述了南通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总结了治堵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精细化治堵的制约因素,再结合国内外城市精细化治堵的先进经验,从制度完善、流程优化、技术支撑三个方面探寻了南通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具体路径,以期能够在某些层面上对我国其他城市的治堵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闫晴[8](2020)在《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提出基础教育的空间均衡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教育公平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市新区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城市基础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日益凸显。在学区固定和鼓励就近入学的政策背景下,“名校效应”驱使城市人口过度择校,造成部分地区“人满为患”、资源紧缺,而另一些地区人口稀少、教育资源大量闲置的发展窘境。此外,教育空间作为城市功能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影响深远,其与居住、交通等功能空间失配错位严重干扰了城市居民的有序生活,成为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之一。如何实现大城市基础教育的空间均衡发展成为当前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科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交通可达性作为教育空间均衡的唯一测度指标。交通可达性水平仅仅是反映了学校布局与学生居住地的空间区位关系,论文研究认为,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基础教育在供需、区位以及质量三方面保持相对均衡的状态。从概念内涵出发,论文首先构建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明确我国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划分类型和格局演变特征,探究其约束机制和宏观调控路径。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以全国副省级及特大型城市——长春市为研究案例,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进行多维度多尺度的研究,建立回归模型探究其深层形成机制,并基于POI、手机信令等多源大数据进行微观尺度人口模拟,准确识别治理靶区,提出精细化的空间均衡发展策略。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完善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内涵,强调空间均衡性的多尺度效应,建立了空间均衡性评价与影响机制分析框架,推动教育地理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并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论;另一方面通过多尺度的空间均衡性分析,把握城市基础教育在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调整和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问题与理论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在分析空间均衡性研究背景基础上,确定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形成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界定基础概念,并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行述评总结。第三章为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该章明确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内涵及研究方法,总结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格局演变特征与空间尺度效应,归纳了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的约束性因素与影响机制,提出了我国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的调控路径,是论文理论贡献的集中体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第四章为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从整体上分析了长春市中小学以及优质中小学的集聚与扩散特征,并通过配比适宜度的计算客观评价长春市中小学校等级分布的空间合理性。第五章为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评价。依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基于城市实时交通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多维多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市区、城市分区、街道尺度分析了基础教育空间供需均衡性、空间区位均衡性和质量均衡性的格局演变特征;引入阈值偏离度量化空间失衡范围与程度,通过三要素对比分析识别限制性要素的空间异质性,确定不同尺度区域空间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最终对三要素综合分析,通过系统聚类和分组分析划分出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不同类型。第六章是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形成机制研究。在定性定量分析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基础上,选取指标构建回归模型,从统计学上验证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影响因子。第七章为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的调控策略。基于Voronoi模型、线密度分析和障碍度分析,明确当前空间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鉴于街道办事处边界是城市基础教育学区划分的重要依据,基于POI、手机信令和电力消耗数据模拟街道尺度的常住人口分布,以此构建空间均衡治理指数,识别重点治理单元,提出精细化的空间均衡发展策略。第三部分:结论与讨论部分,即第八章内容。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文章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特定地域单元内学校容量与学区就学人口数量保持供需均衡、学校布局与学生居住地实现区位均衡、学校资源配置质量均衡。空间均衡性评价及内在机制探究均需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2)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具有尺度依赖性,宏观尺度下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良好,但随着研究尺度的下沉,空间非均衡性的矛盾逐渐显现。(3)在城市内部,空间均衡性的异质性突出,主要表现为中心市区和郊区的空间对比上。在基础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外力作用下,宏观尺度下基础教育的空间均衡依赖于内部均衡(周边均衡)——近程均衡(远程均衡)——全域均衡的传导扩散机制。空间均衡性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一个发展周期内,特定地域单元内的空间均衡性一般要经历低位不均衡/低位均衡——高位不均衡——高位均衡三种发展状态。(4)长春市空间供需均衡性在市区尺度表现良好,但在城市分区尺度和街道尺度并不乐观;全市空间区位均衡性提高明显;质量均衡性区域分异显着,整体进步缓慢。空间均衡性三要素的对比分析表明,城市核心区主要表现为空间供需限制,居民就学供需矛盾突出;核心区外的老城区逐渐摆脱了空间供需限制和空间区位限制,以质量限制或无限制为主;城市外围开发区多处于空间供需限制或空间区位限制阶段。综合三要素的系统聚类和分组分析结果证明,全市空间均衡性异质性突出,对精细化空间均衡发展调控提出较高的要求。(5)空间均衡发展理念、教育自身发展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房地产开发和交通设施条件是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行政机制、内生机制和互动机制是空间均衡性的内在形成机制。(6)叠加人口分布和空间均衡性指标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证明,长春市小学的空间均衡治理靶区数量少,集中分布在城市核心区,初中的空间均衡治理指数高得分地区数量多,集中在城市西北部和南部。新建扩建、撤并整合、保留现址等布局调整策略,构建质量均衡单元以及关注弱势地区与学校是综合提高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有效调控策略。

张国华[9](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指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陶杏丽[10](2020)在《公共治理视角下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交通运输方式的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规模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车和人集中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和道路资源上,城市管理者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然跟不上现代都市的快速发展节奏,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城市交通不畅。随着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越来越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基础的出行,而是更加注重交通服务体验的舒适度、快捷性、安全性等要求,追求精细化、品质化和丰富美好体验的体验经济,所以城市交通治理也应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法治导向、多个治理主体共同协作的治理模式。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状况,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措施。本文以济南为例,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通过对济南市政府、交通运输行业组织、社会组织、公众等多种治理主体治理措施的分析,从政府机构改革、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发展智慧交通、推广绿色出行、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等角度分析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压力,为城市实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交通条件。济南一度被称为“堵城”,为此济南市政府以亘古未有的决心治理交通拥堵问题,拆除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扩大城市发展空间,进行城市交通管理“道路革命”,充分团结社会力量,全力投入治堵工作,其成效可感可期。

二、畅通市区交通需要综合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畅通市区交通需要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2)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智慧交通
        2.1.2 智慧交通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大数据理论
        2.2.2 优化决策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保定市交通管理发展历程
    3.2 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现状
        3.2.1 运行原则
        3.2.2 总体架构
        3.2.3 具体应用
第四章 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
        4.1.2 数据信息不可靠
        4.1.3 平台建设不完善
        4.1.4 交通宣传不到位
        4.1.5 技术人才不充足
    4.2 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问题成因
        4.2.1 重视程度不够
        4.2.2 资金投入不足
        4.2.3 缺乏人才培养
        4.2.4 欠缺宣传意识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经验
    5.1 国外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经验
        5.1.1 新加坡
        5.1.2 日本东京
    5.2 国内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经验
        5.2.1 北京
        5.2.2 广州
        5.2.3 上海
    5.3 对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的启示
第六章 完善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的对策
    6.1 完善顶层规划
        6.1.1 增强思想认识
        6.1.2 鼓励技术创新
        6.1.3 加大资金投入
    6.2 加强制度管理
        6.2.1 加强部门整合制度
        6.2.2 加强基础设施管理
    6.3 完善系统建设
        6.3.1 推进系统平台建设
        6.3.2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6.4 重视人才培养
        6.4.1 加强人才储备
        6.4.2 加强教育培训
    6.5 加强交通宣传
        6.5.1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
        6.5.2 加大宣传资金投入
        6.5.3 加强宣传人才培训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服务的问卷调查
致谢

(4)汕头市禁摩政策执行失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述评
        1.2.1 政策失败理论相关文献评述
        1.2.2 政策执行论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政策
        2.1.2 禁摩政策
        2.1.3 政策执行
        2.1.4 政策执行失败
    2.2 史密斯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2.2.2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于本研究的适用性
第三章 汕头市“禁摩”政策执行失败案例呈现
    3.1 “禁摩”前的困扰和初衷
        3.1.1 摩托车问题困扰
        3.1.2 “禁摩”政策目标
        3.1.3 “禁摩”政策内容
    3.2 “禁摩”政策执行过程
        3.2.1 颁布政策措施
        3.2.2 开展整治行动
        3.2.3 营造宣传声势
    3.3 “禁摩”政策执行失败表现
第四章 汕头市“禁摩”政策执行失败原因分析
    4.1 政策本身维度的执行失败分析
        4.1.1 禁摩政策条文不够明晰
        4.1.2 缺乏配套政策
        4.1.3 政策可行性不高
    4.2 政策执行主体维度的执行失败分析
        4.2.1 政策执行者之间权责分工不够明确
        4.2.2 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4.2.3 政策宣传发动力度不足
    4.3 政策目标群体维度的执行失败分析
        4.3.1 市民对政策认同度较低
        4.3.2 市民出行需求无法满足
    4.4 政策执行环境维度的执行失败分析
        4.4.1 相关法规有待完善
        4.4.2 监督机制建不健全
        4.4.3 公共交通发展不完善
第五章 提升汕头“禁摩”政策执行质量对策
    5.1 其他城市禁摩政策执行经验
    5.2 政策本身方面
        5.2.1 增强政策明晰性
        5.2.2 完善配套政策
        5.2.3 增强政策可行性
    5.3 执行主体方面
        5.3.1 明确执行权责分工
        5.3.2 提升执行人员素质
        5.3.3 加大政策宣传发动
    5.4 目标群体方面
        5.4.1 提升市民的认同度
        5.4.2 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5.5 执行环境方面
        5.5.1 加强相关法治建设
        5.5.2 完善监督机制建设
        5.5.3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汕头市交通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面向市民的访谈提纲及访谈人员
    (一)访谈提纲
    (二)访谈人员
附录 C 面向警员的访谈提纲及访谈人员
    (一)访谈提纲
    (二)访谈人员
致谢
作者简历

(6)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中的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市容环境管理
        2.1.2 监督考核机制
    2.2 市容环境管理相关理论
        2.2.1 城市治理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3 监督考核相关理论
        2.3.1 360 度绩效评估
        2.3.2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的调查研究
    3.1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背景
        3.1.1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概况
        3.1.2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发展演变
    3.2 调查研究基本概况
        3.2.1 调查研究过程
        3.2.2 调查研究分析
    3.3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现状分析
        3.3.1 监督考核机制基本内容
        3.3.2 监督考核机制主要特点
        3.3.3 监督考核机制主要运行成效
    3.4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存在的不足
        3.4.1 政府过度参与
        3.4.2 社会参与不足
        3.4.3 监督考核综合协调机构缺位
        3.4.4 监督考核不够精细规范
        3.4.5 监督考核效果有待提升
第四章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1 监督考核主体单一
        4.1.1 上级部门自上而下绝对主导监督考核
        4.1.2 缺乏同类同级部门相互之间的监督考核
        4.1.3 没有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自下而上的监督考核
        4.1.4 不涉及监督考核对象自我的监督考核
        4.1.5 社会公众外部的监督考核不足
    4.2 监督考核对象未全面和多级覆盖
        4.2.1 监督考核对象未全面覆盖
        4.2.2 监督考核对象未多级覆盖
    4.3 监督考核内容界定不够明确和标准界定不够规范
        4.3.1 监督考核内容界定不够明确
        4.3.2 监督考核标准界定不够规范
    4.4 监督考核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和过程实施不够合理
        4.4.1 监督考核指标体系不够科学
        4.4.2 监督考核过程实施不够合理
    4.5 监督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充分
        4.5.1 监督考核结果运用手段相对单一
        4.5.2 监督考核结果运用范围覆盖不足
    4.6 监督考核多项配套保障举措缺位
        4.6.1 监督考核机构体制不够健全
        4.6.2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4.6.3 社会宣传不够广泛深入
        4.6.4 科学技术保障不够有力
        4.6.5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经验借鉴
    5.1 国内经验借鉴
        5.1.1 北京市经验:建立协调机构和强化网格基础
        5.1.2 杭州市经验:健全考核体系和强化科技手段
        5.1.3 天津市经验:推进体制改革和绩效考核
    5.2 国外经验借鉴
        5.2.1 美国经验:加强法律制定和公众参与
        5.2.2 新加坡经验:突出法制建设和协同治理
        5.2.3 日本经验:强化管理体系建设和社会宣传
第六章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优化对策
    6.1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监督考核
        6.1.1 明确上级部门自上而下统筹主导监督考核
        6.1.2 组织同类同级部门相互之间进行监督考核
        6.1.3 支持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自下而上进行监督考核
        6.1.4 引导监督考核对象进行自我监督考核
        6.1.5 发动社会公众进行外部监督考核
    6.2 推动监督考核对象全面和多级覆盖
        6.2.1 推动监督考核对象全面覆盖
        6.2.2 探索监督考核对象多级覆盖
    6.3 明确界定监督考核内容和规范界定监督考核标准
        6.3.1 明确界定监督考核内容
        6.3.2 规范界定监督考核标准
    6.4 优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改进监督考核过程实施
        6.4.1 优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
        6.4.2 改进监督考核过程实施
    6.5 强化监督考核结果运用
        6.5.1 通过创新运用手段提升监督考核效能
        6.5.2 通过扩大运用范围延伸监督考核触角
    6.6 完善监督考核的配套保障举措
        6.6.1 健全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构体制
        6.6.2 完善法律和制度保障
        6.6.3 扩大市容环境管理信息的公开与传播
        6.6.4 强化监督考核的科学技术保障
        6.6.5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6.6 试行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市民积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调查问卷
致谢

(7)南通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逻辑、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精细化治理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角度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相关概念
        一、交通拥堵
        二、城市交通拥堵治理
        三、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内涵
        四、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特征
    第二节 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治理理论
        二、精细化管理理论
        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南通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南通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现状
        一、南通城市交通概况
        二、南通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简析
        三、南通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主要措施及初步成果
        (一) 整合道路资源
        (二) 优化交通空间
        (三) 加强涉路管理
        (四) 完善区域功能性建设
        (五) 开展宣传引导
    第二节 南通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力弱,治理体系不完善
        二、治理措施不具体,针对性不强
        三、技术手段较为落后,通行效率低
第三章 南通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体制机制缺失,分工协作不明确
        一、岗位职责界定不清
        二、部门间缺乏协作配合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公众间缺乏合作
    第二节 治理流程模糊,措施不精细
        一、城市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不够细致
        二、城市停车系统的整治要求不够精确
        三、城市路网改造流程不够清晰
    第三节 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使用滞后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经验
    第一节 国内城市精细化治堵的经验
        一、杭州——积极推行公共交通精细化
        二、上海——统筹各方力量,强化协同共治
        三、北京——坚持民意导向下的精细治理
    第二节 国外城市精细化治堵的经验
        一、伦敦——优化路网体系和路面设计
        二、巴黎——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停车治理
        三、新加坡——精细执法,严格惩戒
    第三节 国内外城市精细化治堵的启示
第五章 推进南通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对策
    第一节 构建跨部门协同与合作治理
        一、政府职能的精细化厘定
        二、跨部门协同治理
        三、与社会组织、公众的合作治理
    第二节 进一步优化治理全过程
        一、加强对城市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发展等方面的细化治理
        二、加强对城市停车系统的量化治理
        三、加强对城市路网改造的流程化治理
    第三节 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
        一、健全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
        二、完善智能交通监测体系
        三、推广应用车联网系统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的
        一、研究问题与切入点
        二、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
        二、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评价体系
        三、基于问卷调研和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基础教育
        二、空间均衡
        三、教育均衡发展
        四、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
    第二节 基础理论综述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资源配置理论
        三、邻里单位理论
        四、公共设施区位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梳理
        三、研究述评与启示
第三章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内涵
        一、空间均衡性的概念
        二、空间均衡性的内容
        三、空间均衡性的特点
        四、空间均衡性的类型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的方法论
        一、教育学视角下的方法探究
        二、地理学视角下的方法探究
        三、论文方法论体系
    第三节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格局演变
        一、空间异质性格局特征
        二、空间均衡性的传导机制
        三、空间均衡性的演变规律
    第四节 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约束机制与发展路径
        一、约束性因素
        二、影响机制
        三、路径选择
第四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二、研究区典型代表性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长春市基础教育的格局演变
        一、长春市基础教育概况
        二、基础教育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第三节 长春市优质基础教育的格局演变
        一、优质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二、优质基础教育的集散与扩展方向
        三、等级比例适宜度
第五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评价
    第一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评价体系
        一、空间均衡性评价目的
        二、空间均衡性评价要素
        三、空间均衡性评价方法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单要素分析
        一、空间供需均衡性分析
        二、空间区位均衡性分析
        三、质量均衡性分析
    第三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限制性要素分析
        一、空间失衡范围与程度
        二、限制性要素分析
        三、多尺度下的限制性要素识别
    第四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综合分析
        一、市区尺度下的空间均衡性
        二、城市分区尺度下的系统聚类
        三、街道尺度下的空间聚类
第六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影响因素
        一、空间均衡发展理念
        二、教育自身发展特征
        三、人口统计学特征
        四、房地产开发
        五、交通设施条件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形成机制
        一、指标选取
        二、结果分析
第七章 长春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的调控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中心市区“名校”过饱和
        二、郊区学校资源利用率低
        三、郊区学校可达性差
        四、资源配置校际分异严重
    第二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治理靶区识别
        一、街道尺度人口模拟
        二、空间均衡治理靶区
    第三节 基础教育空间均衡发展调控策略
        一、学校布局调整与优化
        二、构建质量均衡单元
        三、关注弱势地区和学校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承袭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一、民初人口统计
        二、民初山西人口
        三、民初太原人口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一、分类管理
        二、制度建设
        三、统计管理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一、创立运营
        二、组织管理
        三、初具规模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一、国内成长环境
        二、调整巩固提高
        三、稳步投资建设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一、系统规划
        二、统筹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一、自来水事业
        二、下水道计划
        三、尘芥物清理
        四、重点行业管理
        五、卫生防疫体系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一、完善制度建设
        二、加强环卫清理
        三、宰杀牲畜管理
        四、公厕粪场管理
        五、夏令卫生扫除
        六、城市用水管理
        七、防疫卫生管理
    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公共治理视角下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公共治理和公共品理论
        1.4.2 城市交通治理的理论分析
    1.5 研究方法
        1.5.1 个案访谈法
        1.5.2 参与式观察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济南市近年来的交通运输状况描述
    2.1 济南市交通运输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1.1 济南市城市基本概况
        2.1.2 济南市交通发展的现状
    2.2 济南市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2.2.1 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不合理
        2.2.2 道路资源的供需矛盾大
        2.2.3 公共交通所发挥的作用不够显着,缺口依然存在
        2.2.4 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滞后
        2.2.5 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淡薄,绿色出行占比低
第三章 济南市政府为治理交通拥堵所采取的措施
    3.1 城市交通管理职能部门体制改革和整合
    3.2 城市交通建设工程优化提升
        3.2.1 现代都市大交通建设突飞猛进
        3.2.2 城市道路路网体系形成规模,从城外快速路到城内“毛细血管”
        3.2.3 拆违拆临,铲除城市发展空间毒瘤
    3.3 城市交通组织建设优化提升
        3.3.1 科学规划城市格局,破解东西发展瓶颈
        3.3.2 科技助力,打造智慧交通
    3.4 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优化提升
        3.4.1 刚柔并济,保持城市交通秩序严管常态化
        3.4.2 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加强联合执法
    3.5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提升
        3.5.1 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做好交通公共服务
        3.5.2 改善城市货运通行管理,实行客货运体系分流
        3.5.3 完善静态交通体系,提高道路利用率
第四章 非政府组织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第三方参与
    4.1 道路运输经营组织
        4.1.1 道路运输经营组织对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
        4.1.2 道路建设施工单位改进传统作业,精细化道路施工
    4.2 非经营性组织即社会组织对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
        4.2.1 道路运输行业协会
        4.2.2 济南市文明交通志愿者组织及车友协会等
    4.3 多举措加大非政府组织在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公民个体在交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5.1 公民行为对城市交通的作用和影响
    5.2 公民个体对城市交通文明优化提升作用
        5.2.1 “慢行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新方式
        5.2.2 在城市交通管理中逐步进行信用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畅通市区交通需要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保定市智慧交通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杨. 河北大学, 2021(02)
  •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4]汕头市禁摩政策执行失败问题研究[D]. 林钦弘. 兰州大学, 2021(02)
  • [5]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丽水市人民政府. 丽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6]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中的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研究[D]. 黄小川. 广西大学, 2020(07)
  • [7]南通城市交通拥堵精细化治理的逻辑、困境与对策[D]. 朱赤. 苏州大学, 2020(03)
  • [8]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均衡性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D]. 闫晴.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10]公共治理视角下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陶杏丽. 济南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畅通的城市交通需要综合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