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囊性脑囊虫病的CT诊断

大囊性脑囊虫病的CT诊断

一、大囊型脑囊虫病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董燕,郭锋,张文彬[1](2020)在《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巨大脑囊虫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脑囊虫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寄生虫病,由寄生在中枢神经中猪带绦虫的幼虫引起。临床表现以癫痫、头痛和神经功能缺损等慢性症状为主[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方法进展,近年来本病已比较少见,但仍有散在发病。尤其是个别脑囊虫病影像学表现可不典

严静[2](2020)在《西藏藏族脑囊虫病患者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总结2013年-2020年2月150例藏族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西藏脑囊虫病患者的饮食卫生、患病人群地区分布、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并了解部分患者的治疗药物使用及随访治疗效果,从而为我区藏族脑囊虫病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1.资料的收集:根据制定好的相关标准,纳入2013年-2020年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诊断明确的藏族脑囊虫病患者并随访观察;2.统计分析: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根据性别、年龄、寄生虫数目、寄生部位进行分组,根据临床表现有无癫痫发作分为癫痫组和非癫痫组,进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癫痫发生率,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性别、年龄、寄生虫数目、治疗剂量、寄生部位分型分别分组,分别对3次驱虫后治疗效果运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0例藏族脑囊虫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2.3:1,年龄分布广,年龄范围为3岁至80岁,以20-50岁青壮年最多见,占61.34%;150例脑囊虫病患者病程3天至22年不等,职业为农牧民者有84例,学生26例,其他职业为40例;少部分患者有进食生猪肉及有大便虫节史;病人来源以拉萨市最多见(占40%);起病症状以癫痫和头痛多见,150例藏族脑囊虫病患者中,癫痫发生率为73.33%,癫痫发作类型多种多样,以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多见,脑囊病类型以脑实质型(占86%)最多见,治疗上多予以阿苯达唑治疗,规律3次驱虫治疗的患者有效率为92.86%。寄生部位在皮层的患者癫痫发生率高,不同性别、年龄、寄生数目组间的癫痫发生率无差异,患者年龄、性别、寄生部位、寄生数目、驱虫药物剂量与3次驱虫治疗后效果无相关,其中随访观察时间为1月至6年,随访时间最长为6年,驱虫疗程最多,为20次;驱虫疗程超过10次的患者有5例。结论1.脑囊虫病患者年龄分布广,癫痫起病最多见,所有癫痫起病的患者不论年龄,应在排除外在因素后尽可能的完善头部MRI增强以排除脑囊虫病;2.脑囊虫病患者规律驱虫治疗情况下,不论寄生数目的多少,阿苯达唑3次驱虫治疗的有效率92.86%,长期随访的患者少,驱虫疗程超过10次的患者仅5例。一旦发现脑囊虫病,应积极就医,并筛查患者家属,规律治疗,定期随访;3.饮食生猪肉不是感染的必要条件,且有反复感染的可能,良好的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是预防脑囊虫病的重要措施。

姜颖,韦云飞[3](2017)在《蛛网膜型脑囊虫病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蛛网膜型脑囊虫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可行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蛛网膜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及疗效。结果:7例患者流行病史均阳性,亚急性起病,头痛为主要首发症状(5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6例,蛋白增高5例,血清及脑脊液抗囊尾蚴抗体均为阳性;7例头颅MRI共发现蛛网膜下腔病灶18个,其中小囊型10例、花簇状7例、大囊型1例。5例单用阿苯达唑治疗,2例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2例行V-P手术解除颅高压症状。2例联合用药病灶较治疗前减少。5例单药治疗,其中2例驱虫治疗34次后病灶开始减少,另外3例驱虫治疗2次病灶无变化。结论:蛛网膜型脑囊虫临床及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阿苯达唑治疗有效,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王燕冰,王军委,张钧,姚鹏鹏,陈晓丽[4](2016)在《慢性期脑室型囊虫病的影像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慢性期脑室型囊虫病的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期脑室型囊虫病影像特点。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CT脑室造影,16例另行MRI检查。结果:本组中,发生于第四脑室20例(55.6%),第三脑室5例(13.9%),侧脑室11例(30.6%)。单发病灶30例,多发病灶6例。合并脑膜型7例,脑实质型退变期7例、钙化期14例。继发脑积水35例。28例表现为囊泡皱缩、壁厚,囊内密度增加,8例室管膜粘连、脑室形态严重失常。结论:综合多种影像检查表现可全面反映慢性期脑室型囊虫病影像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田维祥[5](2013)在《脑囊虫病的CT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探讨脑囊虫病的CT诊断表现,评定其诊断价值,同时为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选择该院确诊的脑囊虫病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CT检查结果可知,68例脑囊虫病患者中,12例(17.6%)为脑膜型,9例(13.3%)为脑室型,9例(13.3%)为单囊型,8例(11.8%)为脑炎型,30例(44%)为混合型。结论脑囊虫病通过CT诊断,一般可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数据。但有的脑囊虫病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无明显特异性,CT检查会出现漏诊或误诊。所以仅凭CT检查不可对囊虫病的诊断定性,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MRI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参考,才能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杨军克[6](2010)在《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大囊型脑囊虫的影像学资料;CT检查9例,MRI检查10例,同时接受CT和MRI检查4例;23例均行血清和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18例。结果 23例中,脑实质内13例,脑室系统内6例,蛛网膜下腔3例,同时累及脑实质和脑室内1例;单房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双房5例,多房9例,呈不规则分叶;2.0cm≤长径≤3.5cm16例,长径>3.5cm7例;囊内密度、信号均质11例,囊内头节6例,囊内偏心钙化结节3例,囊内见虫体3例;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11例。结论大囊型脑囊虫病有其影像表现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可作出明确的影像诊断。

贾凤菊[7](2009)在《脑实质型囊虫病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脑内囊尾蚴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438例,根据其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并对各型患者抗囊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38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如下:急性脑炎型21例、单发小囊型47例、多发小囊型98例、大囊与小囊并存型23例、小脓肿型63例、肉芽肿型85例,钙化型34例和混合型67例。脑囊虫病患者经三个疗程的抗囊治疗,80.1%(351/438)患者已治愈,18.5%(81/438)患者已明显好转,但各型患者的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x2=58.4,P<0.01)。脑内囊尾蚴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小囊型、急性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和大囊与小囊并存型患者抗囊治疗效果较好;而脑内囊尾蚴处于退变期的肉芽肿型和混合型患者抗囊治疗期间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但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脑内囊尾蚴处于死亡钙化期的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脑CT可直接显示囊尾蚴在患者脑组织存在的病理状态,对脑囊虫病的定位、定性或定量判定和病人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忠磊,史世俊,毛德华,张晓玉,夏如花[8](2009)在《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前后临床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前后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改变。方法对59例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和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本组患者中有38.98%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45.76%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症状;脑CT或MRI主要特征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病灶,直径大小为20~73mm;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91.53%、98.31%和88.14%;脑电图异常率为89.83%,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和局限性慢波活动。59例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1.30%患者癫痫症状得到完全控制,88.89%患者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者恢复正常,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I有96.61%患者病灶全部吸收,3.39%患者转化为钙化点;56例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89.29%、96.42%和5.36%;51例复查了脑电图,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分别为78.43%和21.57%;患者抗囊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差异有显着性(P<0.01);临床治愈率96.61%,显效率3.39%,总有效率100%。结论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后临床症状、异常脑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可以逐渐恢复;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陈少林,康明旺[9](2005)在《脑囊虫病的CT、MRI诊断》文中研究说明

梁宇霆,靳二虎,马大庆,纪爱平[10](2005)在《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诊断》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不典型表现 ,旨在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大囊型脑囊虫病 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2例行CT检查 ,5例行MRI检查 ,1例同时接受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血和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间接血凝试验 (IHA)及囊虫皮试均 2项以上阳性。结果 18例中 ,单发囊性病变 9例 ,多发 9例 ,共发现 4 5个囊性病灶 ;脑实质内 30个 ,蛛网膜下腔 11个 ,脑室系统 4个。病灶呈圆形及类圆形 ,短径 0 .4~ 6 .0cm ,平均2 .2cm ,长径 0 .6~ 8.0cm ,平均 3.1cm。 9个 (2 0 % )囊肿内可见头节。 3个囊肿周围见水肿 ,9个 (9/ 2 1,4 2 .9% )囊肿或囊壁有强化。结论 大囊型脑囊虫病 ,脑实质型、脑膜型、脑室型及混合型均可见 ,需与脑脓肿、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软化灶鉴别。

二、大囊型脑囊虫病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囊型脑囊虫病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巨大脑囊虫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2)西藏藏族脑囊虫病患者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基本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诊断标准
        2.2.4 疗效标准
    2.3 数据采集内容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年龄、职业分布及地区分布
        3.1.2 临床表现
        3.1.3 辅助检查
    3.2 临床特点统计学分析
    3.3 治疗方法
    3.4 治疗随访
    3.5 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囊虫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蛛网膜型脑囊虫病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排除标准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2.2 影像学检查
        2.2.1 包囊数目及分布
        2.2.2 小囊型包囊特点
        2.2.3 特殊类型包囊特点
    2.3 治疗及疗效
3 讨论

(4)慢性期脑室型囊虫病的影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2.2 病灶基本形态
    2.3 并发症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影像特点
        3.2.1 囊泡及头节变化
        3.2.2脑室壁变化
        3.2.3 继发改变
    3.3 影像学方法比较
    3.4 临床意义

(5)脑囊虫病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检查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脑囊虫病的CT诊断分型
    3.2 脑囊虫病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3.3 脑囊虫病的分期
    3.4 脑囊虫病的发病机制

(6)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和分布
        2.1.1 脑实质内 (见图1)
        2.1.2 脑室系统内 (见图2, 图3)
        2.1.3 蛛网膜下腔 (见图4)
        2.1.4 同时累及脑实质及脑室 (见图5)
    2.2 大小及形态
    2.3 囊壁及间隔
    2.4 囊内密度、信号
    2.5 内部结构
    2.6 伴发征象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2 形成原因
    3.3 病程与影像表现
    3.4 影像特点
    3.5 诊断和鉴别诊断
    3.6 误诊原因

(9)脑囊虫病的CT、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CT、MRI表现
    1.1 脑实质型
        1.1.1 急性期
        1.1.2 慢性期
    1.2 脑膜型
    1.3 脑室型
    1.4 脊髓型
2 鉴别诊断

(10)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影像特点
    3.2 脑囊虫感染病程分析
    3.3 鉴别诊断

四、大囊型脑囊虫病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巨大脑囊虫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董燕,郭锋,张文彬. 社区医学杂志, 2020(12)
  • [2]西藏藏族脑囊虫病患者随访研究[D]. 严静. 西藏大学, 2020(02)
  • [3]蛛网膜型脑囊虫病诊断与治疗[J]. 姜颖,韦云飞.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7(02)
  • [4]慢性期脑室型囊虫病的影像表现[J]. 王燕冰,王军委,张钧,姚鹏鹏,陈晓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03)
  • [5]脑囊虫病的CT诊断[J]. 田维祥. 中外医疗, 2013(35)
  • [6]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表现[J]. 杨军克.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06)
  • [7]脑实质型囊虫病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J]. 贾凤菊.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9(09)
  • [8]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前后临床特征的研究[J]. 王忠磊,史世俊,毛德华,张晓玉,夏如花.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9(08)
  • [9]脑囊虫病的CT、MRI诊断[J]. 陈少林,康明旺.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5(02)
  • [10]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诊断[J]. 梁宇霆,靳二虎,马大庆,纪爱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01)

标签:;  ;  ;  ;  

大囊性脑囊虫病的CT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