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广办办学的思考

新时期农广办办学的思考

一、新时期农广校办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1](2021)在《新时期德宏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培养新时代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是新时期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的历史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德宏州农广校发展和建设进行思考。

王锦雁[2](2019)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研究 ——以贵州省N校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学习和就业,大幅减少了农村务农劳动力,农村呈现出“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影响着乡村的繁荣发展。为积极应对农村“人才荒”的问题,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10月,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指出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必须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1月9日,农业部出台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强调,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显然,培育高素质、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新时代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和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首先立足于乡村需要大量新型职业农民的这一基本国情下,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为切入点,梳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梳理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国家要求,即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政策梳理。其次,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各个结构进行拆解、分析、检验和重组,形成能够良好测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卷和访谈提纲。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得更加详细深入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录,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着培育主体单一、培育内容保守、培育方式形式化、培育对象层次偏低、评价机制不完善和培育保障不充分等问题。最后,结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外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探讨和反思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解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提升的实现路径,即:加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共同培育的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更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建立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评价体系和深入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制度。总之,本文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入手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国家诉求,结合学术资料,对分析政策文本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结合贵州省N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获得更加客观的一手资料,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改善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意见。然而,由于该研究较为复杂、庞大,既有大量的文献研究工作,也有复杂的实践工作。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文化程度不尽相同,他们在回答问卷时对问题的理解有所偏差或者就“敏感”问题的回答采取了防御机制,使回答失真。因此,本研究在后期完善中一方面要努力扩大样本量,获得更广泛的资料,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每个环节进行更加精准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形成更加系统的且针对性更强的对策。

张王勇[3](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认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何志萍[4](2017)在《浅谈嘉峪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发展思路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嘉峪关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当前农村新形势下的农民素质和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农业产业升级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同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明拥军[5](2015)在《关于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思考》文中认为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六个用"来论述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其中,"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重在对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

许静[6](2014)在《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科技素质直接关系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承担农民教育培训主要任务的农广校,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顺应形势,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点思路。围绕"三农"工作抓培训农广校是一所面向"三农"的特殊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农广校按照紧紧围绕"三农"抓培训的思路,坚持以新时期农村工作的实际,农业工作的重点,农

陈艽[7](2014)在《对泰兴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阵地,泰兴市农广校以兴办涉农中专学历教育为主要抓手,通过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农民素质,培养了农业实用人才。该文对泰兴市农广校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做法、经验及成效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李健琪[8](2013)在《对农广校招生工作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阻碍农广校招生工作的诸多因素,要调整招生目标;拓展招生领域;拓宽办学层次;加大联合办学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用活、用足招生政策;创新招生机制。

杨智[9](2013)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存在于农村社区中的成人教育管理与实施机构,肩负着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重任,因此研究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可以丰富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可以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提供思路上的参考。当前关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组织各构成要素的研究上,缺乏从整体上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展开探讨,这无疑影响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整体建设。如果说对组织各构成要素的研究只是看到了森林中的树木,那么关于组织的整体研究则是从高空俯瞰整片森林。鉴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展开系统探讨。论文主要包括本真追寻、方法建构、实践探讨三大部分。本真追寻部分主要讨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固有的价值。方法建构部分主要讨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原则与模型。实践探讨部分主要分析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个案,并提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实践策略。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导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概念、特征与价值。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为促进社区发展,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组建的,以农村社区成人民众为主体的社会教育有机体或实体。与其它类型的组织相比,它具有正规性、公共性、学习性与本地性等特征。从价值的角度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具有促进农村社区自身发展的价值,推动国家相关政策落实的价值,实现社区民众自我发展的价值以及满足农村社区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价值。第三部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原则与模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原则是从组织的内涵与外延及支持与保障条件出发对其建设的基本界线的划定,主要包括政治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文化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本研究以奈德勒(Nadler)和图什曼(Tushman)的组织协同模型、达夫特(Daft,R. L)的组织设计变量模型以及迈克尔·马奎特(Marquardt,M·J)的学习型组织系统模型为基础,从组织构成要素出发建立丁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要素系统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环境、人员、目标、课程、结构、文化与评估七个基本要素。第四部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要素系统模型的解析。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要素系统模型从理论上呈现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简约化框架。本部分以组织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分要素对要素系统模型进行深入解析。首先,从资源的视角把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环境界定为对组织存在、运行以及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资源、力量的结合以及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存在、运行与发展所辐射的领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法制以及人口等构成要素。环境不仅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制定,同时也为组织的运转提供资源保障。其次,组织人员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员三类。为节省资源,三类人员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相互兼任。第三,目标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核心,目标具有凝聚、导向以及激励等功能。组织环境与人员是目标制定的基本来源。目标的制定遵循提出问题,转化为初步目标,开展目标评估以及修订并形成目标的步骤。以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为基础,在具体目标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体系。第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遵循目标转化、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前的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估等环节。在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建立丁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课程体系。第五,职权结构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基本结构,其特征是纵向与横向交错形成外观上的矩阵式结构模型。第六,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文化是组织内成员所共享的假设、价值取向和信仰的一种基本模式,它被认为是组织成员处理组织问题,开展组织活动的一套模式,其载体主要包括人、事和物,人、事与物同时也是组织文化建设的着眼点。第七,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评估是依托一定的评估工具,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估主要包括评估主体、内容、方法以及框架四个组成部分。第五部分个案分析。本部分主要介绍个案所在社区的社区图景、个案的研究价值,并以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要素系统模型为基础,从环境、人员、目标、课程、结构、文化以及评估七个维度对个案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个案的经验与不足。第六部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策略。以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本真与价值、模型以及个案分析为基础,论文这部分主要探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策略。具体包括基于实际需求的资源获取与整合策略,基于问题解决的目标体系建设策略,基于时效的课程建设策略,基于职权的组织结构网状化策略,专兼职结合的人员队伍建设策略,基于实用的文化氛围营造策略,基于具体组织的制度制定策略,基于效果的组织评估策略。第七部分结语。本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的整体回顾,同时提出后续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地方。本研究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新。本研究把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作为研究主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尚属首次。二是研究视角新。从组织学的视角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对丰富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理论,指导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实践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三是研究内容新。以组织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要素系统模型。以此为分析框架,对个案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策略。

傅立业[10](2012)在《新时期乡镇成校多元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乡镇成校单一的教育模式既不能满足多元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难以满足新型农民千差万别的教育需求。因此,乡镇成校必须走多元化办学的发展之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章通过对乡镇成校多元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寻求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新时期农广校办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农广校办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德宏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宏州农广校现状
二、发展对策
    (一)积极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
    (二)乡村产业振兴与农广校发展
    (三)科学制定培训内容
三、新时期的德宏农广校建设
    (一)发展田间教学新模式
    (二)有服务“三农”的意识及行动力
    (三)积极向其他农广校“取经”
    (四)保持德宏农广校传统特色并开辟新路径

(2)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研究 ——以贵州省N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农民
        1.6.2 职业农民
        1.6.3 新型农民
        1.6.4 新型职业农民
    1.7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
    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乡村教育理论
    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依据
        2.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与分析
        2.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多元化
        2.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与时俱进
        2.2.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多样化
        2.2.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主要来自农村
        2.2.6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评价涉及培育主体和政府
        2.2.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围绕农业和农民
第3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案例分析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查分析
        3.1.1 研究样本
        3.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描述性统计分析
        3.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测量量表综合信度分析
        3.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测量量表综合效度分析
    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多样性不明显
        3.2.1 官方培育主体占据绝对优势
        3.2.2 民间机构处于弱势地位
    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更新机制不足
        3.3.1 基本能力的培育有所欠缺
        3.3.2 综合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
    3.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针对性较弱
        3.4.1 培育模式陈旧
        3.4.2 培育方法缺乏实践与指导
    3.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层次不高且范围窄
        3.5.1 培育对象比重不均
        3.5.2 培育对象类型单一
    3.6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3.6.1 缺乏跟踪评价
        3.6.2 评价忽视培育质量
    3.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不足
        3.7.1 资源保障不充分
        3.7.2 人才保障机制欠缺
第4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建议
    4.1 加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共同培育制度
        4.1.1 官方组织方面
        4.1.2 民间机构方面
    4.2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更新机制
        4.2.1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能力
        4.2.2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素养
    4.3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4.3.1 完善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3.2 恰当运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
    4.4 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范围
        4.4.1 培育对象身份选择应有侧重
        4.4.2 拓展培育对象类型
        4.4.3 关注新生型培育对象
    4.5 建立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评价体系
        4.5.1 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跟踪评价
        4.5.2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评价反馈机制
    4.6 深入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
        4.6.1 加大资源保障力度
        4.6.2 重视人才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4)浅谈嘉峪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民培训现状
    1.1 基本情况
    1.2 农民文化教育状况
        1.2.1 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素质普遍偏低
        1.2.2 老龄化、妇女化现象突出
        1.2.3 法制、法规意识淡薄
    1.3 培训状况
2 长效培训机制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2.2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氛围机制
    2.3 整合资源, 规范资金管理, 组建合理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机制
    2.4 适应新形势, 创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
3 对培训工作发展的几点思考

(5)关于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 系统文化已基本形成
     (二) 部分学校对系统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三) 系统文化建设与教学管理融合不够
二、促进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突出“以人为本”、“敬业爱民”农广系统文化价值理念
     (二) 上下流动, 左右互动, 形成合力
     (三) 加强对农广系统文化的研究和提炼
     (四) 继续营造农广系统“家园文化”氛围

(6)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围绕“三农”工作抓培训
围绕“产业化”发展抓培训
围绕“农业园区”建设抓培训

(7)对泰兴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泰兴市农广校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
    1.1 专业设置兼顾地方产业特色
    1.2 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技术
    1.3 教学模式突破传统, 敢于创新
    1.4 教学方法采取“送教下乡”及“农学结合”的弹性学制
2 泰兴市农广校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成效
    2.1 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生产能人
    2.2 促进新产品开发和高效增产模式的推行
    2.3 加快高产实用新技术和农业科研新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8)对农广校招生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阻碍农广校招生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1.1 是竞争学校增多
    1.2 行政干预弱化
    1.3 学校面向基层, 农村干部注重生产实践
    1.4 宣传不到位, 招生活力不足
    1.5 有校名无校舍, 学校竞争力不强
2 搞好招生工作的对策
    2.1 调整招生目标
    2.2 拓展招生领域
    2.3 拓宽办学层次
    2.4 加大联合办学力度
    2.5 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教学环境
    2.6 用活、用足招生政策
    2.7 创新招生机制

(9)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五)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概念、特征与价值
    (一)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相关概念
        1. 农村
        2. 社区
        3. 成人教育
        4. 组织
        5.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
    (二)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基本特征
        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正规性
        2.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公共性
        3.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学习性
        4.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本地性
    (三)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价值
        1. 农村社区自身发展的价值
        2. 国家相关政策落实的价值
        3. 社区居民自我发展的价值
        4. 农村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价值
二、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原则与模型
    (一)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原则
        1. 政治性原则
        2. 经济性原则
        3. 文化性原则
        4. 教育性原则
        5. 灵活性原则
        6. 系统性原则
    (二)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模型
        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要素系统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2.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要素系统模型
三、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要素系统模型的解析
    (一)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环境
        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环境的内涵
        2.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环境的要素
        3.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环境的功能
    (二)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人员
        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人员的类型
        2.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人员的内部结构
    (三)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
        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功能
        2.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的制定
        3.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体系
    (四)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课程
        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课程的本质
        2.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课程的要素
        3.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课程体系
    (五)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结构
        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职权结构的内涵
        2.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职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3.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职权结构模型
    (六)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文化
        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文化的内涵
        2.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文化的载体
        3.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文化的建设
    (七)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评估
        1.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评估主体
        2.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评估内容
        3.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评估方法
        4.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评估框架
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个案分析
    (一) 重庆市B区N镇成人教育学校的社区图景
    (二) 重庆市B区N镇成人教育学校的研究价值
        1. N镇成人教育学校的区域研究价值
        2. N镇成人教育学校自身的研究价值
    (三) 基于要素系统模型的N镇成人教育学校分析
        1. 成人教育学校资源性环境的特征
        2. 成人教育学校人员的特征
        3. 成人教育学校目标的特征
        4. 成人教育学校课程的特征
        5. 成人教育学校结构的特征
        6. 成人教育学校文化的特征
        7. 成人教育学校评估的特征
    (四) N镇成人教育学校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1. N镇成人教育学校建设的积极经验
        2. N镇成人教育学校建设存在的不足
五、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的策略
    (一) 基于实际需求的资源获取与整合策略
        1. 确定组织对资源的真实需求
        2. 采用倡导与强制相结合的手段
    (二) 基于问题解决的目标体系建设策略
        1. 确定社区成人教育的真问题
        2. 实现问题向目标的转化
        3. 通过目标分类建立目标体系
    (三) 基于时效的课程建设策略
        1. 及时地编制课程
        2. 有效地实施课程
        3. 简化课程内容
    (四) 基于职权的组织结构网状化策略
        1. 构建网状化的组织职权结构
        2. 培养组织成员的合作观念
    (五) 专兼职结合的人员队伍建设策略
        1. 建立稳定的专职人员队伍
        2. 建立稳定的兼职人员队伍
        3. 灵活配置已有的组织人员
    (六) 基于实用的文化氛围营造策略
        1. 确立组织发展的核心理念
        2. 挖掘与整理组织的历史故事
        3. 树立组织的典型人物
    (七) 基于具体组织的制度制定策略
        1. 制定具有农村性的制度
        2. 制定具有成人性的制度
        3. 制定具有教育性的制度
    (八) 基于效果的组织评估策略
        1. 树立效果评估观念
        2. 创建完善的评估队伍
        3. 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
        4. 构建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10)新时期乡镇成校多元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新时期乡镇成校多元化办学的实践探索
    1. 办学主体多元化。
    2. 办学形式多元化。
    3. 培训项目设置多元化。
    4. 培训学制多元化。
    5. 教学师资的多元化。
三、新时期乡镇成校多元化办学的理性思考
    1. 构建多元化的成人教育网络体系, 需要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2. 开展多元化办学, 实现学习时空的开放性。
    3. 实行多元化办学, 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监督。
    4. 坚持多元化办学方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四、新时期农广校办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德宏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的几点思考[J]. 张琳. 云南农业, 2021(08)
  • [2]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研究 ——以贵州省N校为例[D]. 王锦雁.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浅谈嘉峪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 何志萍.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04)
  • [5]关于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思考[J]. 明拥军. 农民科技培训, 2015(01)
  • [6]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 许静. 农村工作通讯, 2014(19)
  • [7]对泰兴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思考[J]. 陈艽.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6)
  • [8]对农广校招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 李健琪. 中国农业信息, 2013(21)
  • [9]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建设研究[D]. 杨智. 西南大学, 2013(10)
  • [10]新时期乡镇成校多元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 傅立业.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2(03)

标签:;  ;  ;  ;  ;  

新时期农广办办学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