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洋与水生高校期刊引文指标统计与分析

全国海洋与水生高校期刊引文指标统计与分析

一、全国海洋水产类高校学报被引计量指标的统计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昝栋,冯劭华[1](2021)在《国际视角下的“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科研竞争力分析与启示》文中认为[目的/意义]旨在为提升中国在"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的科研竞争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WOS论文及专利数据,利用科学计量的方法对中国、美国等12个国家在"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的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通过基础研究力和应用研究双重角度构建了多层次的科研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熵权法与AHP层次分析法耦合赋权的方法测算各国在"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的科研竞争力指数,对各国的科研竞争力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结果/结论]中国、美国、挪威的综合竞争力最强,英国、西班牙的基础研究力显着强于应用研究力,而日本、德国及韩国则反之。近几年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竞争力指数不断上升,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生产力具有显着优势,但存在规模与质量尚不协调的问题,科研合作力有待提高。未来应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同发展,关注突破性、实用性的研究,通过提升科研质量、加强国际合作与布局等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竞争力水平。

张红燕[2](2021)在《近五年国内水产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以2019—2020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的水产类核心期刊《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南方水产科学》作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三大期刊2016—2020年所刊载的 2 154篇文献,同时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分析软件以及社会网数据分析工具UCINET,绘制刊载文献的社会网络、共现网络等知识图谱,对近五年水产科学的发展态势、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了全景分析,以期为国内水产科学的后续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显示生长、基因、环境三大主题是近五年国内水产科学领域持续研究的热点;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基因组学等主题将成为今后水产科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重点。

丁奕丹[3](2021)在《中国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空间联系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科学研究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核心动力源,而海洋科学研究合作网络发展是促进海洋科学研究大发展的重要一环。将中国海洋科研合着论文作为衡量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的重要指标,借助Cite Space、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可视化软件,分别对2007年和2017年海洋科学研究的分布及机构合作网络特征、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洋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研究领域更为多元化,研究热点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高度相关。水下海底矿床开采、海上油气田钻井工程、潜水技术与装置、水产机械仪器等是海洋科学研究的新兴或具有重点突破的领域,发文量的增长较为明显。中国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的集聚性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强的国字号科研院所及重点院校发挥着骨干作用。中国科学院的合作频数最高,作为海洋科学研究合作网络的“集线器”是海洋科学研究合作中最为活跃的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合作网络知识技术的“通道”更为稠密,由“单核心”的发散型结构发展为“多核心”的条带状伸展结构,研究内容聚焦于“船舶工程”、“水产养殖技术”等方面。(2)海洋科研合作网络具有明显的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特征,具有较强的通达性和集聚性,网络的开放程度提高,但同时呈现出离散趋势和不均衡特征。不同于信息及创新合作网络的“菱形”结构,中国海洋科研合作网络形成特殊的以“北京-青岛-上海-广州”为顶点、其间强强合作所构成的“梯形”结构,网络中的“焦点合作纽带”增加并逐渐拓宽。同时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及泛珠三角三大功能、特征、研究领域各异的海洋科研合作集聚区。核心城市的主导格局夯实,其中青岛展现出强有力的“咽喉”作用,是全国性的海洋科研中心,具有较强的海洋科研资源控制能力。而部分核心节点(如北京、武汉)虽处内陆,但海洋自主科研能力及参与科研合作的积极性强,即海洋科研合作的复杂性特征显着。(3)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地理邻近和制度邻近的回归系数较为显着,QAP多元回归拟合情况较好。制度邻近说明通过政府干预的手段人为地增强科研合作,为双方的互动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同时直接影响成员的科研政策支持;地理邻近说明地理距离依旧是城市间创新合作的重要考虑因素,研究样本回归系数均在0.04左右,现阶段创新合作还无法规避地理距离造成的影响。而经济及社会邻近性对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的影响相对来说相关性较小,可见海洋科研合作网络较多的依赖于地区和制度等,对于经济等的依赖则属于隐性相关。最后提出优化合作网络的对策建议。

马俊敏[4](2020)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及其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学科既是大学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学科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当前,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科建设更是被奉为大学建设的核心,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体,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与水平不仅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也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对“双一流”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合理、科学的评价“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以及ESI学科数量为基础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三个维度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总体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就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而言,第一,近年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上均有所提升,以学科水平适配度的提升最为显着,学科优势度的进步最为缓慢。第二,已有少数高校实现了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三者的协调高质量发展,部分学校在三个维度中均取得了显着的提升。第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群体内部在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上差距显着,以学科整体实力与学科优势度尤甚。(2)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来看,第一,这一群体在学科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学科水平适配度中的进步较为显着,而在学科优势度中的进步较小。第二,该群体在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三方面的协调性较为不足,仅少数高校在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协调进步。第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学科整体实力与学科优势度方面的水平不高,在学科水平适配度上,群体内部的水平差异较大。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作为我国的高水平大学以及第一批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世界一流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科整体水平尚不够强,发展协调性不足,其二是学科优势度不突出,与世界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为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第一是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高学科优势度,第二是打造学科生态,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科水平协调、快速发展,为“双一流”建设强基固本。

郭书剑[5](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指出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王靖靖[6](2019)在《基于灰靶理论的大学建设成效评价 ——以我国世界一流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的稳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也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双一流”建设是应运而生的重要工作部署。有建设就相应地有对建设成效的评价,为积极响应“双一流”建设第三方评估的号召,本文尝试建立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实现对大学建设成效的第三方评估。本文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三个方面选取了三十余个指标建立大学建设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学科建设成效中分别利用R和UCINET进行聚类分析和学科建设的社会网络分析。聚类结果呈现出两类以人文社科和工科学科门类为划分的优势学科偏向。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为核心学科建立起了学科间的密切联系,但整体学科网络密度较低。基于教育系统复杂的系统特性,本文选用灰靶模型来实现评价。文章分别进行了静态灰靶模型和动态灰靶模型的评价,首先利用全指标体系建立静态灰靶模型,输出了当前各个高校的靶心度,确定各个高校所在的评级。进而在二维传统灰靶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时间序列,实现指标差异程度与指标增长程度相结合的动态灰靶分析,并将高校按照学科特色分两类进行建模,最后分别输出指标差异程度靶心度、指标增长程度靶心度和综合靶心度。灰靶模型的评价结果表明:(1)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静态灰靶模型靶心度范围为[0.3474,0.8000],按等分取整原则可分为5级。(2)动态灰靶模型只考虑指标差异的靶心度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保持了稳定优势,只考虑指标增长的靶心度第一类大学波动较大,第二类大学中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增长程度相对稳定且处于领先地位。(3)本模型创新性地引入指标增长程度,较传统建设成效评价模型更加突出建设过程的比较。

许玉艳,张伟倩,李泽娴,穆迎春,郑重,韩刚[7](2018)在《国内水产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文中指出为了解国内水产类科技期刊的基本现状和影响力水平,对《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4—2016年版中连续收录的17种水产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来源文献量、海外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共7项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模型法评估17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结果显示,2014—2016年17种水产科技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即年指标、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等4个指标呈上升趋势,来源文献量和影响因子基本保持不变,海外论文比呈下降趋势。17种水产类科技期刊2016年的平均学术影响力较2014年增长8.98%,各刊发展趋势呈多样化;学术影响力位于前5位的为《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水产科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增长速度位于前3位的是《南方水产科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表明,2014—2016年国内17种水产科技期刊的主要计量指标和学术影响力呈总体上升、稳步发展趋势,但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建议各刊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以质量为根本推动影响力提升,促进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勇军,任光超,杨德利[8](2018)在《文献计量分析近20年全球水产学科布局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和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水产业面临着新的危机与挑战。对1997—2016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水产主题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全球水产学科文献在近20年进入稳定发展期;高被引论文总体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北美和西欧国家在水产学科占据绝对优势;海洋与淡水生物学、渔业和环境生态学是水产学科最主要的三大研究方向,水产学科与其他学科所形成的交叉学科是水产学科发展的亮点;大学是全球水产学科的主要研究力量,沿海城市大学具有更优越的地缘优势;近20年中国在水产学科研究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水产学科的高水平产出相对较少,水产学科成果需要在质的方面进一步提升。我国水产学科的研究方向更偏重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我国大学与全球其他水产学科研究的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进步的空间。

吴白洁[9](2018)在《国内情报学基于海洋科学领域研究的分析评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科研领域的分析、期刊的分析、机构的分析、作者分析的4个方面,来对国内情报学在海洋科学领域已有的相关研究和分析进行总结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在完善检索策略、合理选取指标、机构及学者的深入分析等方面,为完善未来情报学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分析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徐军伟[10](2018)在《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经历了三次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9年,以中心城市办大学为主要特征开始了第一次布局调整。从1999年到2008年,以六大高教园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兴办和高职院校的兴起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布局调整,初步建立了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和温州为副中心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自2008年以后,以高等学校“县域办学”为标志,开启了浙江省第三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程,“县域办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探索。论文按照高校为什么会选择落户县域?落户县域的高校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推动落户县域的高校更好发展这一逻辑主线,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照下,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市场机制与政策因素是推动高校“县域办学”的两大动因,与以往按照计划模式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不同,市场机制在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论文分析了美国赠地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强化服务面向、完善资源渠道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论文分析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相关遇阻案例,研究了高校“县域办学”在决策机制、规划布局、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帮助政府与高校科学决策,建立了以县域GDP、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交通条件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以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时间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以这两类指数为基础,构建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布局的量化分析模型。并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规划、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县域高校办学模式、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社会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县域办学”提出政策建议。

二、全国海洋水产类高校学报被引计量指标的统计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海洋水产类高校学报被引计量指标的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视角下的“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科研竞争力分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 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赋权
    2.3 数据的处理与计算
    3.1 各国总体科研竞争力评价结果
    3.2 各国科研竞争力特征对比分析
    3.3 各国科研竞争力发展情况分析
    3.4 中国科研竞争力的优势与不足
4 结论与启示

(2)近五年国内水产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国内水产研究整体态势分析
    (一)作者发文情况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三)机构发文分析
三、国内水产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一)热点分析
    (二)前沿分析
四、结论

(3)中国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空间联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洋科学研究进展
        1.2.2 科研网络研究现状
        1.2.3 城市网络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创新点
2 数据来源、处理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2.2 社会网络分析
        2.2.3 QAP分析方法
3 海洋科学研究网络共现分析
    3.1 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3.1.1 独立发文量及合作特征分析
        3.1.2 主要研究领域分析
        3.1.3 关键词分析
        3.1.4 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3.2 海洋科研主客体合作结构特征
        3.2.1 独立性和主体内部合作影响贡献程度
        3.2.2 海洋科研机构合作分析
4 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异
    4.1 海洋科研网络整体结构特征
        4.1.1 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的基础拓扑结构及复杂性分析
        4.1.2 海洋科研合作网络整体拓扑结构分析
    4.2 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空间分异
        4.2.1 海洋科研合作网络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4.2.2 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的空间分异
5 海洋科研合作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5.1 多维邻近性因素分析
    5.2 变量设计及模型建立
    5.3 QAP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6 对策建议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述评
    三、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学科发展状态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学科
        (二)世界一流学科
        (三)学科发展状态
        (四)学科建设
        (五)学科评价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科发展状态的研究办法
    一、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数据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的可行性分析
    二、学科发展状态的评价办法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维度
        (三)数据处理
第四章 三类高校的学科整体水平及其变化状况分析
    一、三类高校A、B、C三类学科数量及其变化情况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三)其他高校
    二、三类高校学科整体水平的比较分析
    三、三类高校的学科覆盖面状况分析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三)其他高校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及其变化状况分析
    一、三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在学科板块中所占比例分析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三)其他高校
    二、三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在一级学科中所占比例分析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三)其他高校
    三、“双一流”建设高校ESI前1%学科数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四、“双一流”建设高校ESI前1‰学科数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状态的评价研究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状态评价
        (一)学科整体实力
        (二)学科优势度
        (三)学科水平适配度
        (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三个维度的变化情况
        (五)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三维度发展的协调状况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状态评价
        (一)学科整体实力
        (二)学科优势度
        (三)学科水平适配度
        (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三个维度的变化情况
        (五)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三维度发展的协调状况
    三、讨论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一、“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优势度不突出,与世界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
        (二)学科整体水平尚不够强,发展协调性不足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高学科优势度
        (二)打造学科生态,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三、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6)基于灰靶理论的大学建设成效评价 ——以我国世界一流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建设成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灰靶理论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大学综合评价与灰靶决策理论
    2.1 大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2.1.1 全球大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2.1.2 国内大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2.1.3 国内外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评述
    2.2 灰靶决策理论与方法
第3章 基于灰靶理论的大学建设成效评价模型构建
    3.1 大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3.1.2 指标数据来源、处理及使用说明
    3.2 基于灰靶理论的大学建设成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3.3 基于灰靶理论的的大学建设成效评价模型的改进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2 引入时间维度的动态评价
第4章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成效实证分析
    4.1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现状
        4.1.2 一流大学的科研学术水平
        4.1.3 一流大学国际化进程
    4.2 基于秩的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聚类分析
    4.3 我国大学学科区域分析
    4.4 基于SNA的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布局网络结构分析
第5章 基于灰靶理论的一流大学建设成效实证分析
    5.1 基于静态灰靶模型的一流大学建设成效实证分析
        5.1.1 模型的建立与靶心度的计算
        5.1.2 一流大学静态灰靶模型的分级与分析
        5.1.3 静态灰靶模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5.2 基于动态灰靶模型的一流大学建设成效实证分析
        5.2.1 第一类大学动态灰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2.2 第二类大学动态灰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国内水产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期刊选取
    1.2 数据来源
    1.3 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1.4 各刊影响力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期刊概况分析
    2.2 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2.2.1 年度分析
        2.2.2 期刊分析
    2.3 影响力评估
3 讨论

(8)文献计量分析近20年全球水产学科布局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2.2 刊载文献的主要期刊及论文影响力分析
    2.3 研究方向分析
    2.4 国家/地区及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3 结语

(9)国内情报学基于海洋科学领域研究的分析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洋领域情报学研究结果
    (一) 科研领域的分析。
    (二) 期刊分析。
    (三) 机构分析。
    (四) 作者分析。
二、讨论与建议
    (一) 完善检索策略。
    (二) 评价指标的合理选取。
    (三) 机构分析和学者调研更待深入。

(10)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一、县域
        二、高等学校
        三、县域办学
        四、第三次布局调整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 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一、第一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三、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四、第一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第二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一、第二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三、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四、第二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三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特征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背景分析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类型分析
        一、县域校园的建设时间分类
        二、县域校园的功能性质分类
        三、县域校园的建设出资分类
    第三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特征分析
        一、市场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群体特征
        三、多元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显着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域办学”高校个案研究
    第一节 我国早期“县域办学”高校
        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县域办学”高校
        二、基于区域发展特定需求的“县域办学”高校
    第二节 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
        一、浙江省本科高校县域校区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县域校区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校区
    第三节 高校“县域办学”遇阻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A校义乌分校建设遇阻
        二、案例二: B校迁建慈溪方案遇阻
        三、案例三: C校迁建岱山方案未获批准
        四、案例四:D校落户县域方案两次遇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美高校面向区域的办学特征
    第一节 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特征
        一、赠地学院的发展背景
        二、赠地学院的办学理念
        三、赠地学院的办学特点
    第二节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征
        一、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背景
        二、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点
        三、多科技术学院对英国高教的价值
    第三节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征
        一、“相互作用大学”的产生背景
        二、“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思想
        三、“相互作用大学”的基本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县域办学”的决策机制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
        三、落户县域高校的办学定位
        四、高校落户县域的管理体制
        五、县域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一、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的参数
        二、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的参数
        三、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第三节 完善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高校“县域办学”整体布局
        二、推进县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三、加快县域高校办学模式转变
        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机制
        五、县域高校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六、建立社会参与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式
结语
论文附件
    附件一: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与现状指数对比表
    附件二: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汇总表
    附件三: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汇总表
    附件四: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汇总表
    附件五: 浙江省高校校区分布统计表
    附件六: 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的通知
    附件七: 浙江省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表
    附件八: 分析模型指标参数权重判定问卷
    附件九: 浙江省领导对高校“县域办学”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的批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全国海洋水产类高校学报被引计量指标的统计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视角下的“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科研竞争力分析与启示[J]. 昝栋,冯劭华. 情报探索, 2021(09)
  • [2]近五年国内水产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J]. 张红燕.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03)
  • [3]中国海洋科研合作网络空间联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 丁奕丹.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及其评价研究[D]. 马俊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基于灰靶理论的大学建设成效评价 ——以我国世界一流大学为例[D]. 王靖靖.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国内水产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J]. 许玉艳,张伟倩,李泽娴,穆迎春,郑重,韩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4)
  • [8]文献计量分析近20年全球水产学科布局及发展趋势[J]. 李勇军,任光超,杨德利.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8(06)
  • [9]国内情报学基于海洋科学领域研究的分析评述[J]. 吴白洁. 办公室业务, 2018(21)
  • [10]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D]. 徐军伟. 厦门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全国海洋与水生高校期刊引文指标统计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