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株假单胞菌耐药谱及抗生素选择

188株假单胞菌耐药谱及抗生素选择

一、188株假单孢菌耐药谱及抗菌药物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康康[1](2021)在《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猪是沙门菌的主要宿主之一,我国是猪肉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因此,加强猪源沙门菌的监测和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调查了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和血清型分布特点,并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和分子分型研究,以期为猪生产链中沙门菌的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材料依据。一、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特点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期间,于扬州地区A屠宰场和下游所对应的7个农贸市场进行样品采集、沙门菌的分离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从屠宰场采集的438份样品中共分离出沙门菌76株,总分离率为17.4%。从农贸市场采集的740份新鲜猪肉样品中共分离出沙门菌184株,总分离率为24.9%。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屠宰场和猪肉中沙门菌的分离率受季节因素影响明显,在夏季分离率最高,冬季分离率最低。血清型鉴定表明,屠宰场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为里森沙门菌(53.9%),其次为德尔卑沙门菌(32.9%),而猪肉中的优势血清型为伦敦沙门菌(37.5%),其次为里森沙门菌(25%)。二、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分子分型检测260株沙门菌分离株对1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根据耐药表型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屠宰场来源的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98.7%;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7.4%、94.7%和92.1%。97.4%的分离株表现出多重耐药,其中耐7-9种抗生素的菌株比例最高,为43.4%。74株多重耐药沙门菌中共存在31种多重耐药谱,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谱为AMP-AMX-CHL-DOX-FFC-GEN-KAN-STR-TET。猪肉来源的184株沙门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为87.5%;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均在75%以上。91.3%的分离株表现出多重耐药,其中耐7-9种抗生素的菌株占比最高,为55.4%。168株多重耐药沙门菌中共存在52种多重耐药谱,其中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谱为AMP-AMX-CHL-DOX-FFC-GEN-KAN-STR-TET。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tetA、blaTEM和floR 3种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分别占被检样品的92.7%、77.3%和61.2%,mcr-1、tet(X4)和blaCMY3种基因未被检出。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2株具有多黏菌素耐药表型的沙门菌未携带其他mcr类耐药基因,也未鉴定出pmrCAB突变。对260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共鉴定出13种ST型,其中ST469、ST155、ST40、ST34、ST358和ST19在猪生产链中均有检出,分别占比33.5%、27%、17.7%、4.6%、2.3%和1.5%。经比较发现,分离株ST型与血清型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37株来自于屠宰场和农贸市场的里森沙门菌PFGE分型结果显示,不同屠宰环节和市场来源的沙门菌相似性大于85%,部分高达100%,佐证了沙门菌可能沿着猪生产链传播,同时屠宰场可能存在定殖菌群,对胴体造成持续污染。29株来自于市场环节的伦敦沙门菌PFGE分型结果显示,不同农贸市场来源的伦敦沙门菌同源性高于85%,表明同一 PF型中的菌株来源可能相同。综上所述,猪生产链中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大多数分离株表现出多重耐药,且生产链中存在克隆传播及交叉污染现象。因此,应严格规范屠宰流程,控制沙门菌的传播。

麻海澜[2](2021)在《头孢西丁对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内蒙古地区奶牛和肉牛养殖业的发展,犊牛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犊牛大肠杆菌病的持续、反复、难治性感染,是否与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大肠杆菌生物被膜阳性菌株对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是否敏感?敏感药物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何作用?是否可以通过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在此背景下,本课题旨在阐明内蒙古地区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和耐药情况,以及生物被膜阳性菌株的敏感药物对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基因lux S、mot A、fli A、pfs和csg D的表达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集到的病料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采用改良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大肠杆菌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0种抗菌药物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确定分离株敏感药物,选取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且多重耐药的菌株进行后续研究;在96孔板中,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强成膜能力菌株的黏附值(B)以及药物对分离株黏附值(B)的影响;使用XTT试剂,测定生物被膜的生长速率以及药物对生物被膜生长速率的影响;利用24孔板和细胞爬片制备生物被膜,使用激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形成量以及不同浓度药物对生物被膜形成量的变化;采用Q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lux S、mot A、fli A、pfs和csg D表达量的影响。在104份犊牛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得到51株大肠杆菌。51株大肠杆菌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中、弱以及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分别占25.5%(13/51)、17.6%(9/51)、25.5%(13/51)和31.4%(16/5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甲氧苄啶(90.2%)、磺胺嘧啶(78.4%)、四环素(98.0%)、多西环素(70.6%)、氨苄西林(84.3%)、头孢噻吩(68.6%)和头孢噻肟(68.6%)等药物耐药,对头孢西丁(9.8%)和美罗培南(0%)敏感。92.2%(47/51)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株(耐3类或3类药物以上),生物被膜阳性株中94.3%(33/35)为多重耐药菌株,其中51.4%(18/35)的菌株耐6类药物。由于生物被膜阳性菌株对头孢西丁敏感,后续试验选取头孢西丁进行研究。选取耐药表型最为复杂的7株生物被膜强阳性菌株作为后续黏附值(B)试验菌株。黏附值(B)试验结果显示,头孢西丁可以极显着降低7株生物被膜阳性菌株的黏附值(B)。由于38号菌株的黏附值最高,成膜能力最强,所以后续研究围绕头孢西丁对38号菌株生物被膜的影响展开。结果显示,头孢西丁能抑制38号菌株的生长速率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效应呈现浓度依赖性。QPCR结果显示头孢西丁在1/2 MIC和MIC处,均极显着下调生物被膜形成的正向调控基因lux S、mot A、fli A、pfs和csg D的m RNA的表达量,因此头孢西丁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减少作用可能与头孢西丁下调以上正向调控基因的表达有关。综上所述,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阳性菌株流行率为68.6%;51株临床分离菌株多重耐药性严重,分离菌株对美罗培南和头孢西丁敏感;头孢西丁可能通过调节luxS、motA、fliA、pfs和csgD的mRNA的表达来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

冯涛[3](2021)在《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文中指出狐在我国养殖业具有较为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导致细菌出现了越来越高的耐药性,细菌耐药谱也随之拓宽。整合子作为一种可以遗传的基因,通过获取周围的耐药基因盒,影响细菌的耐药性,并可以使耐药性在相同或者不同细菌中广泛传播。本试验为狐养殖业的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提供参考,探究大肠杆菌在东北地区狐养殖场的普遍流行状态,从而为狐养殖和饲育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和科学的指导方向。本次研究从东北地区10个不同养殖场中的健康狐中采集粪便样本共490份,分离并鉴定出大肠杆菌。结果表明:有376株大肠杆菌被鉴定,分离率为76.73%。依据CLSI推荐的药敏纸片法测定狐源大肠杆菌关于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性都比较高,均超过80%。狐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菌率达87.88%。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 86.97%和 83.94%。对狐源大肠杆菌的整合子—基因盒结构进行有关流行病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查,采用质粒接合转移实验来探究耐药性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整合酶intⅠ1和intⅠ2的检出率分别为62.77%、13.56%,intⅠ3没有检出。对检出整合酶的菌株进行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检测,Ⅰ型整合子的检出率为57.20%,其中仅有29.66%的整合子携带基因盒,Ⅱ型整合子未有检出。序列分析表明共有10种基因盒,共有6种排列方式,依次为dfrA5,aadA22,dfrA27-aadA2,dfrA1-aadA1,dfrA17-aadA5和dfrA12-orfF-aadA2。选择携带基因盒的70株狐源大肠杆菌进行接合转移实验,23株成功将耐药质粒转入受体菌E.coliNK5449中。本试验研究主要采用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所携带喹诺酮类、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和氯霉素类5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结果表明,狐源大肠杆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存在突变情况,gyrA基因发生Glu16→Gly、Leu55→Pro、Arg68→His、Ser83→Leu、Asn108→Asp 和 Asn186→Ser 突变,gyrB基因发生 Gln441→Pro、Pro445→Leu、Asn452→Ser 和 Met461→Ile 突变,parC基因只有Ser58→Ile突变,parE基因检出Ser458→Ala和Gln479→Arg的突变产生。β-内酰胺类中TEM基因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可达97.07%;parE、gyrB、parC、OX4、qnrS、aphA1、gyrA、oqxB和CTX-M基因的检出率分别可以达到86.17%、79.79%、72.34%、70.48%、67.82%、64.89%、56.38%、51.33%和 50%。本实验分析得出了狐源大肠杆菌对耐药性、整合子—基因盒结构、以及耐药基因在东北地区时间跨度上的变化规律,由此可知,对狐源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研究,有利于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防控。通过其流行病学调查,对细菌耐药性有更加全面的掌控。

李荧[4](2021)在《广州市MSM鼻腔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率及其决定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鼻腔内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eumoniae或KP)的定植现状,探究MSM人群鼻腔内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的影响因素,了解菌株耐药情况及分子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肺炎克雷伯菌在MSM人群中传播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沿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一家大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招募MSM,对MSM进行鼻拭子采样及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传统实验室检验和细菌全自动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肺炎克雷伯菌,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并通过拉丝实验分离鉴定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Hypermucoviscous klebsiella pneumoniae,HMKP);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菌株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及其荚膜血清型型别;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确定肺炎克雷伯菌分子分型。菌株定植影响因素研究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的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或确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使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菌株间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比较分析。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采用BURST算法和树状图分析软件PHYLOVIZ 2.0、MEGA-X分析菌株间亲缘关系。结果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共纳入911名MSM,年龄范围为16-58岁,平均年龄(±标准差)为27.70±3.38岁。以汉族人为主(96.38%),42.04%为广州户籍,学历多为大专及以上(86.72%),大多数(59.82%)为在职人员。KP、CRKP和HMKP的定植率及影响因素:911名MSM人群中KP总体定植率为20.09%(183/911),CRKP、HMKP和CR-HMKP菌株的定植率分别为9.66%(88/911)、1.65%(15/911)和0.66%(6/9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OR=1.496,95%CI:1.023-2.188)是MSM人群鼻腔内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的危险因素;饲养宠物(OR=2.525,95%CI:1.242-5.682)和近半年发生同性性行为有时使用安全套(OR=1.807,95%CI:1.071-3.030)是MSM鼻腔内CRKP定植的危险因素;近半年使用抗生素是MSM鼻腔内HMKP定植的危险因素(a OR=3.973,95%CI:1.417-11.138)。耐药情况:MSM鼻腔内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99.45%)、呋喃妥因(93.99%)和环丙沙星(60.11%)的耐药率较高。CRKP对氨苄西林(100.00%)完全耐药,其余依次为亚胺培南(96.59%)、呋喃妥因(96.59%)和环丙沙星(71.59%)。CRKP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碳青霉烯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usceptible Klebsiella pneumoniae,CSKP)(P<0.05)。HMKP和非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Non-hypermucoviscous klebsiella pneumoniae,Non-HMKP)菌株对氨苄西林(100.00%vs.99.40%)和呋喃妥因(93.33%vs.94.05%)均有较高耐药率,但HMKP和Non-HMKP菌株间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SM人群鼻腔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率为42.62%,其中CRKP菌株多重耐药率远高于CSKP菌株(62.50%vs.24.21%),多重耐药风险是CSKP菌株的5.217倍(P<0.001),多重耐药模式为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呋喃妥因。HMKP菌株多重耐药率为40.00%,与Non-HMK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模式为氨苄西林-呋喃妥因-环丙沙星。基因携带情况:肺炎克雷伯菌以携带bla SHV(78.14%)和qnr S(74.86%)耐药基因和ent B(97.27%)和mrk D(95.08%)毒力基因为主,未检出qnr A、tet(X)和mcr-1等4类12种耐药基因。CRKP菌株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率为15.91%,且存在多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共存的现象。CRKP与CSKP间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MKP菌株中除bla SHV(80.00%)和qnr S(60.00%)的携带率较高外,aac(6’)-Ib、IMP、aac(3)-II、KPC、bla TEM、blaCTX-M-1和qnr B的携带率均低于20.00%,与Non-HMKP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HMKP菌株均携带mrk D毒力基因,且mag A、all S、iut A和rmp A基因携带率均高于Non-HMKP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荚膜血清型未分型外,HMKP菌株以K1血清型(20.00%)为主。MLST:共发现114个ST型别,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主要ST型别为ST23(12/183,6.56%),而CRKP主要为ST23、ST36和ST37(均为5/88,5.68%),HMKP主要为ST23(4/15,26.67%)。结论广州市MSM鼻腔内肺炎克雷伯菌与CRKP定植率均较高。年龄<30岁是MSM人群鼻腔内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的危险因素;饲养宠物以及近半年发生同性性行为有时使用安全套是MSM鼻腔内CRKP定植的危险因素;近半年使用抗生素是MSM鼻腔内HMKP定植的危险因素。MSM人群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具有较高抗性,且CRKP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CRKP主要ST型别为ST23、ST36和ST37,与国内CRKP临床分离株主要流行型别ST11不同。

何穗平[5](2021)在《广州市MSM人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鼻腔定植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鼻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oNS)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oNS)的定植水平,分析MSM人群鼻腔定植CoNS和MRCoNS的影响因素,探究CoNS和MRCoNS菌株的耐药谱和分子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MSM人群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及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9年4-8月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选取MS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MSM人群相关信息并采集双侧鼻拭子样本。经传统微生物学实验分离鉴定CoNS菌株,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CoNS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凝胶电泳法检测CoNS菌株携带的特异基因、耐药基因和毒素基因;采用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al mec,SCCmec)分型技术鉴定CoNS菌株的型别特征。MSM人群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水平、耐药情况和基因携带情况等用率来描述;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10的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菌株间的耐药特征和基因携带情况,菌株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与抗菌药物耐药率间的关系用Logistic模型来评估,结果用95%置信区间表示。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探讨菌株耐抗菌药物种类数与耐药基因携带数间的关系。数据分析由Stata16.0软件完成,统计学检验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对象基本特征:研究共纳入911名MSM,平均年龄27.70±3.38岁(范围16-58岁),91.55%为未婚,86.72%为大专及以上学历,705名(77.39%)MSM认同自己性取向为同性恋,788名(86.50%)MSM近半年有同性性行为。CoNS和MRCoNS的定植率及危险因素:911名MSM中,821人(90.12%)鼻腔定植CoNS,485人(53.24%)鼻腔定植MRCoNS。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是MSM人群鼻腔定植CoNS的影响因素,学生和在职的MSM鼻腔CoNS定植风险分别是待业/失业/离退休MSM的5.16倍(P=0.019,95%CI:1.31-20.30)和4.31倍(P=0.007,95%CI:1.49-12.52)。HIV阳性和近半年使用抗菌药物是MSM人群鼻腔定植MRCoNS的危险因素。HIV阳性MSM鼻腔定植MRCoNS的风险是阴性者的2.59倍(P=0.047,95%CI:1.01-6.60),近半年使用抗菌药物的MSM鼻腔定植MRCoNS风险是未使用者的1.89倍(P<0.001,95%CI:1.32-2.70)。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911份鼻拭子样本中共分离出947株CoNS。MSM人群鼻腔CoNS菌株对青霉素(81.10%)、红霉素(68.85%)、克林霉素(42.45%)和替考拉宁(33.37%)的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4.22%)和利福平(2.32%)的耐药率较低。MRCoNS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susceptible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SCoNS),除利奈唑胺和利福平外,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oNS多重耐药风险是MSCoNS的4.01倍(P<0.001,95%CI:3.05-5.29)。多重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ultidrug-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DRCoNS)检出率为65.79%,MDRCoNS主要的多重耐药模式为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31.68%)。毒素基因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MRCoNS和MSCoNS主要携带毒素基因sak(71.12%vs.69.37%)、scn(1.94%vs.2.78%)和tst(1.36%vs.1.16%),MRCoNS毒素基因的携带率均高于MSCoNS,但未发现统计学意义。MRCoNS主要携带耐药基因bla Z(76.16%)、lin A(25.00%)和erm(C)(22.87%),除lin A基因外,MRCoNS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均高于MSCoNS,且MRCoNS和MSCoNS菌株mec A、bla Z、aac(6’)-aph(2’’)、erm(C)和tet(K)基因携带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on-MDRCoNS毒素基因scn的携带率高于MDRCoNS(3.55%vs.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S与MRCoNS菌株携带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青霉素相关耐药基因,其对应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未携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CoNS菌株耐抗菌药物种类数与携带的耐药基因数间存在对应关系(χ2=221.19,P<0.001),耐抗菌药物数量为5-6种的CoNS与携带3种耐药基因相关,耐抗菌药物数量>6种与携带4-6种耐药基因相关。SCCmec型别:36.63%MRCoNS的SCCmec为单一型别,主要为III型(8.53%)、IV型(7.17%)和V型(6.40%)。32.95%为组合型,以SCCmec I+IV型(8.91%)、SCCmec II+V型(5.81%)和SCCmec I+IV+V型(4.46%)为主。SCCmec未分型的MRCoNS占37.60%。不同SCCmec型别的MRCoNS在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其中未分型(33.12%)和组合型(38.85%)的耐药率较高。不同SCCmec型别在耐药基因mec A、bla Z、erm(A)和lin A携带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SCCmec型别为未分型和组合型的MRCoNS耐药基因mec A(39.71%vs.33.14%)、bla Z(37.40%vs.33.33%)和lin A(24.03%vs.46.51%)的携带率较高,而SCCmec IV型erm(A)基因的携带率较高(50.00%)。结论MSM人群中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率较高,HIV阳性和近半年使用抗菌药物是MSM人群鼻腔定植MRCoNS的危险因素。CoNS多重耐药率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多重耐药模式主要为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MRCoNS主要携带毒素基因sak、scn和tst,耐药基因bla Z、lin A和erm(C),携带耐药基因的MRCoNS菌株相对应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未携带者。SCCmec III型为MRCoNS主要流行菌株,并存在多种SCCmec组合类型,以SCCmec I+IV型为主。

尹江涛[6](2020)在《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专题拟以中医药干预耐药菌导致感染性疾病的机制为研究方向,以射干组分制剂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住院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了解耐药菌的分布以及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变化趋势。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在治疗耐药菌感染方面的可靠性。根据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和大鼠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对耐药菌的抑菌效果判断其逆转细菌耐药性的药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干预耐药菌所致感染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三年间住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检处的耐药菌株(共157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关资料整理,收集的主要目标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情况、每年检出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耐药菌药敏结果、标本来源,并对射干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抗生素及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取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且为人体临床研究,检索范围包括中英文文献、为公开或未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共计12篇目,对抗生素联合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否具有优势进行meta分析。3.应用射干组分制剂对我院常见耐药菌(CR-PA、MRSA和CR-AB)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采取大鼠灌胃给药法获取大鼠含药血清,分别应用大鼠含药血清、抗生素和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研究。4.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对射干组分制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为后续分子对接研究提供化学基础;采用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CR-PA、MRSA、CR-AB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多重耐药菌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35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本院近3年分离耐药菌株共1570例,院内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ICU病房分离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本院及ICU病房分离的革兰阳性耐药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感染患者性别分布男女比例为1.16:1;年龄分布集中在50-89岁之间,占93.06%;送检标本耐药菌检出检出前三位的标本分别为痰液、尿液、血液;同一标本中可以检出多种耐药菌株;含射干中药汤剂联合抗生素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可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感染指标。2.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的研究中治疗结局进行了总有效率、愈显率进行系统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的总有效率、愈合显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3.射干组分制剂对于临床常见的3种耐药菌(CR-PA、CR-AB和MRSA)具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血清药理学实验表明较高浓度大鼠含药血清可以抑制耐药菌生长,低浓度含药血清与抗生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即可抑制耐药菌生长,取得良好抑菌效果。4.药效学实验结果提示,射干组分制剂对常见的3种耐药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增强抗菌素敏感性。因此,通过分子对接的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MRSA、CR-AB、CR-P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2a、1a、3和多重耐药菌外排泵Multidrug resistance operon repressor、Nal D等为作用靶点,射干成分与靶点按分值及数量排序依次为:5H9T>3OCN>3UDX>1MWU>3ECH>1VM1。其中外排泵5H9T对接效果最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2a、1a、3也有良好的亲和力,结合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推测射干组分制剂所含黄酮类成分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耐药菌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外排泵5H9T、CR-PA青霉素结合蛋白3、MRSA青霉素结合蛋白2a、CR-AB青霉素结合蛋白1a有关。结论:1.本院耐药菌感染总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均为我院病房和ICU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检出菌种;本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含ICU)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感染标本以痰液、尿液、血液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但与细菌类别无明显相关性,耐药菌感染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耐药菌感染具有普遍性,没有单一药物能够对耐药菌进行全覆盖,单纯应用西药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会加速细菌耐药性产生,中西结合疗效更好,应寻求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耐药菌感染进行治疗。2.我院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射干组分制剂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果较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更好,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本篇meta分析中虽然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偏少,文献质量不高等问题使结果可信性降低,但根据现有证据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耐药菌感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疗法,值得推广应用。3.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其对耐药菌具有抑菌作用,大鼠含药血清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以及协同作用。射干组分制剂能够提高抗生素的抑菌作用效果,减少抗生素用量,可能具有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作用。4.射干组分制剂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射干异黄酮苷元类成分抑菌作用途径可能与耐药菌的外排泵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相关。

王鹏[7](2020)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山东省肉鸡年出栏量达16.48亿只,鸡肉产量达232.8万吨,居全国首位,是我国的肉鸡产业大省。肉鸡养殖业大发展同时,动物疾病、畜禽废弃物污染、畜禽产品食品安全与品质等养殖业的难题也伴随产生。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广泛存在于整个饲养环节,乃至于食品链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禽类感染,是养殖业的难题之一,耐药性的增加使该菌的防控变得更困难。不同来源的E.coli之间,甚至E.coli和其它细菌之间也存在广泛的耐药基因的转移,导致E.coli的耐药性问题,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危害人类健康。在世界各国一致认为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会深远影响世界经济的背景下,E.coli的耐药性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经国内外研究人员对E.coli耐药性不断监测和研究发现,E.coli的耐药性逐年趋向复杂化和严重化。但是对山东地区肉鸡源E.coli在一个养殖周期内的变化及耐药特征研究尚未有报道。本次研究在山东省的泰安(Farm 1)、临沂(Farm 2)、聊城(Farm 3)、潍坊(Farm4)、滨州(Farm 5)和菏泽(Farm 6)六个地区各选一个肉鸡养殖场进行调查。在养殖周期的前、中、后期三个时间点进行采样,共采集了700多份样本。经细菌的分离纯化,运用微生物质谱仪鉴定E.coli分离株;前、中、后期随机抽取非重复E.coli 168株进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分析,其中前期的选取59株,中期的选取55株,后期的选取54株。采用了K-B药敏纸片法对E.coli做药敏试验,分析耐药表型;采用PCR方法检测E.coli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监测E.coli的基因水平耐药性状况。实验结果如下:山东省六个肉鸡养殖场共采集707份样本,分离到375株E.coli,分离得率为53.04%;三次采样平均分离率分别为51.28%、52.97%和54.85%,随时间依次增加(P>0.05);分离率最高的是菏泽地区(Farm 6)70.83%,其次是泰安地区(Farm 1)57.81%,最低是聊城地区(Farm 3)43.65%。按E.coli的来源分析,动物肛门拭子分离率最高,为81.59%(288/353),三次采样平均分离率分别为72.57%、85.00%和86.67%,随时间依次增加(P=0.011<0.05);环境中分离率最高的来自粪便60.00%(60/100),分离率最低的来自水中为9.09%(6/66);泰安(Farm 1)与菏泽(Farm 6)的环境样本分离率也占前两位,分别为29.41%和27.78%。168株被测E.coli对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K)、氧氟沙星(OFX)、环丙沙星(CIP)、依诺沙星(ENX)、哌拉西林(PIP)、氨苄西林(AMP)、头孢噻肟(CTX)和头孢西丁(FOX)共9种常见抗生素进行耐药性检测。可以看出,对9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差异显着(P<0.001),最高耐药率是耐AMP(92.86%),最低是FOX(10.12%)。除了FOX和AK(20.83%),PIP(22.02%)之外,对其它6种药物都达到60%以上的高耐药率。对各个场的耐药率情况以热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看出6个地区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有所差异,但是趋势基本一致,耐药率最高的都是耐AMP,最低耐药都是耐FOX。滨州地区(Farm 5)的E.coli除FOX外,另外8种药物的耐药性均低于其他地区,且对FOX的耐药率较低,为4.17%。三次采样时间点(前期在12日龄,中期在1720日龄,后期在3540日龄)的菌株对常见的9种抗生素均有耐药现象。总体上,前期时采集的菌株普遍较中后期平均耐药率低,中期时的菌株除PIP(对PIP耐药率后期为24.07%略高于中期的23.63%)外,都是中期分离的耐药率最高。前期分离出的E.coli对CIP、GEN、OFX、AK和ENX的耐药率显着低于后两次(P<0.001,P<0.001,P<0.001,P=0.012,P<0.001)的平均耐药率,而其余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在前、中、后期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本次采样的E.coli多耐药性比较普遍,多重耐药率约为91.07%(153/168),耐6种药的比重最大,为29.17%(49/168),在产生多重耐药的菌株中多集中在耐57种药物之间,占多重耐药菌株的75.82%(116/153),监测到最高的耐8种药物。6个地区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泰安(Farm 1)90.00%,临沂(Farm 2)96.67%,聊城(Farm 3)100%,潍坊(Farm 4)93.33%,滨州(Farm 5)62.50%,菏泽(Farm 6)100%。三次采样节点的E.coli多耐药情况,养殖周期中期的多重耐药率最高达到100.00%,前期的多重耐药率为79.66%,较中后期的低。山东省内6个养鸡场共监测到40种耐药谱,主要耐药谱(耐药菌株数≥3)有16种,其中包含优势耐药谱(耐药菌株数≥5)9种。85.12%(143/168)被检E.coli的耐药谱为主要耐药谱,主要耐药谱中79.72%(114/143)菌株的耐药谱为优势耐药谱。在168株E.coli中检测到12种耐药基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多黏菌素类五类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的是氨基糖苷类的aadA(80.36%),最低是β-内酰胺类的blaSHV(1.19%)。检测到携带氨基糖苷类aadA基因的有135株,aacC2基因50株,aacC4基因34株,aphA3基因42株;携带β-内酰胺类blaCTX-M基因的有49株,blaSHV基因2株;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的分别有121和10株;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的分别有48,108和20株;携带多黏菌素类mcr-1基因的有41株。第一次采样时(12日龄)所得的E.coli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普遍较后两次(1720日龄和3540日龄)低,特别是sul1,sul3,aacC4,aphA3和mcr-1的检出率显着低于后两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laSHV,bla CTX-M,tetB,tetA,aacC2,aadA和sul2各时期的检测率差别不显着。携带mcr-1的41株中,92.68%(38/41)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6.59%(15/41)同时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90.24%(37/41)同时携带四环素类耐药基因、92.68%(38/41)同时携带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有12株同时含有五类耐药基因,表明携带有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E.coli往往也携带其它耐药基因。综上所述,调查的6个鸡场的E.coli普遍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性情况严重,但养殖周期内,前期显着低于中后期;养殖周期内部分耐药基因检出率随时间积累显着增多;本研究深入研究了同一个肉鸡养殖周期内E.coli的携带及耐药变化规律,为山东省的大肠杆菌病防治提供指导,为细菌耐药性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发现养殖后期E.coli普遍多重耐药,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存在很大的威胁,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黄雪敏[8](2020)在《凡纳滨对虾育苗系统细菌资源挖掘及溶藻弧菌基因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华南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系统采集水样和幼体,通过高通量测序对育苗水体菌群结构进行分析;从水体和幼体分离鉴定细菌,筛选潜在有益菌;对弧菌耐药性进行检测与评价;对7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基本信息分析,为对虾育苗系统细菌资源挖掘和弧菌病害防控提供了基础。首先,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9个对虾育苗场(广东:DH、GL、HD、HY、RH;广西:HT、ZK、ZZ;海南:HC)共42个苗池水体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育苗场地理位置、幼体期和幼体健康状态对水体菌群结构都具有明显影响。除GL苗场仔虾5期组外,其他组苗池水体菌群均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为最优势或次优势菌群。科水平上,以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束缚杆菌科(Haliscomenobacteraceae)和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为优势,其中红杆菌科以绝对优势存在于所有苗池,相对丰度为22%-49%。优势属水平上,海命菌属(Marivita)、褐杆菌属(Phaeobacter)、鲁杰氏菌属(Ruegeria)、栖东海菌属(Donghicola)、棕指藻杆菌属(Phaeodactyli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Epibacterium普遍或较普遍存在于正常苗池,可作为健康苗池的候选指示菌群,而弧菌属(Vibrio)则可作为发病苗池指示菌。接着,从育苗水体和幼体分离细菌并通过16S r RNA基因测序初步鉴定,结合胞外酶和拮抗荧光弧菌活性等特征筛选非弧菌类的潜在益生菌。本研究共分离保存了231株非弧菌属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为常见(94株),其中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菌株最多;其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7株),且大多数分离物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而拟杆菌门分离菌(46株)均属于黄杆菌科,且南海海杆菌属(Meridianimaribacter)菌株最多;而24株放线菌分离物中,一半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筛选到2株均能抑制荧光弧菌且属于水体优势菌群的潜在益生菌,即Pseudoalteromonas sp.HD-L11和Epibacterium sp.CX-W13,其中,HD-L11还具有较强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进一步,结合16S r RNA和HSP60基因测序对46株弧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其对17种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溶藻弧菌是育苗水体最优势弧菌;耐药性分析显示:46株弧菌对呋喃唑酮、头孢克肟、氨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都达50%以上,对红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5%),而对氯霉素均无抗药性;63%弧菌耐受≥4种抗生素,15%菌株耐受≥7种抗生素。最后,利用三代Pac Bio测序技术,对7株溶藻弧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注释和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7株菌均有ch1与ch2两个环状染色体,其中3株溶弧菌有1-2个质粒。大小约5.20-5.33 Mb,GC含量为44.61%-44.74%。基因组编码蛋白功能注释获得CDS为4531-4768个;其中3030-3069个CDS获得COG功能注释,2643-2675个获得KEGG注释,2740-2799个获得GO注释,4474-4711个获得Refseq注释,3937-4029个获得Pfam注释,1517-1541获得TIGRFAMs注释。其中COG功能注释显示已知的基因中,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基因比列最多,其次是转录相关的蛋白基因。共线性分析显示,7株溶藻弧菌主要分为两大类,菌株间存在较频繁的同源片段倒位与缺失现象。

林习[9](2020)在《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目前首选治疗药物磺胺类具有耐药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体内常驻菌群,是耐药基因的重要储存库和中转站,常被作为耐药指示菌。磺胺类药物由于价格低廉,广谱高效而被广泛使用于兽医临床,导致动物源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较严重的耐药,因此,考察猪源细菌的磺胺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Sul)能否传递给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人医临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肛门拭子、猪鼻腔拭子、猪场饲养员鼻腔拭子分离、鉴定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考察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及人医临床所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相关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四种菌株Sul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利用MEGA6软件分析四种菌株之间Sul基因的同源性关系;采用转化试验与接合试验探究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及其转移的频率,并对比研究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和只携带Sul基因但未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化和接合的频率。结果如下:(1)从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分离、鉴定得到猪源大肠杆菌259株,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9株,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0株。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菌株符合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2)猪源大肠杆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亚胺培南(13.92%)、奥格门丁(20.25%)、多粘菌素B(39.24%)、头孢他啶(41.77%)、头孢噻呋(51.90%)、氧氟沙星(65.82%)、金霉素(68.35%)、庆大霉素(74.68%)、恩诺沙星(74.68%)、氟苯尼考(84.81%)、氨苄西林(93.67%)、多西环素(94.94%)、复方新诺明(98.73%)、四环素(100.00%)、磺胺异恶唑(100.00%)、大观霉素(100.00%);猪源大肠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至少耐三重以上药物,主要集中在六重(46.84%)和七重耐(36.71%);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S+Q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菌株的41.77%和36.71%。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66.67%)、Sul2(75.76%)、Sul3(73.94%)。(3)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头孢噻呋(53.06%)、恩诺沙星(61.22%)、氧氟沙星(65.31%)、庆大霉素(71.43%)、多粘菌素B(71.43%)、氨苄西林(73.47%)、多西环素(73.47%)、奥格门丁(81.63%)、复方新诺明(85.71%)、氟苯尼考(87.76%)、金霉素(87.76%)、头孢他啶(91.84%)、磺胺异恶唑(91.84%)、亚胺培南(95.52%)、大观霉素(100.00%)、四环素(100.00%);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至少耐两重以上药物,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六重(30.61%)和七重(40.82%),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Q+P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8.37%和40.82%。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57.10%)、Sul2(63.70%)、Sul3(60.70%)。(4)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奥格门丁(55.00%)、氧氟沙星(55.00%)、金霉素(57.50%)、恩诺沙星(60.00%)、多粘菌素B(62.03%)、头孢他啶(62.50%)、大观霉素(70.00%)、多西环素(70.00%)、氟苯尼考(72.50%)、复方新诺明(77.50%)、头孢噻呋(80.00%)、磺胺异恶唑(85.00%)、氨苄西林(87.50%)、庆大霉素(87.50%)、四环素(92.50%)、亚胺培南(100.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率为92.5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22.50%)和七重(45.00%),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5.00%和45.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45.45%)、Sul2(62.50%)、Sul3(42.50%)。(5)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多西环素(0.00%)、金霉素(0.00%)、氟苯尼考(0.00%)、复方新诺明(8.33%)、恩诺沙星(12.50%)、氧氟沙星(25.00%)、四环素(54.17%)、磺胺异恶唑(58.33%)、多粘菌素B(62.50%)、头孢他啶(66.67%)、庆大霉素(75.00%)、奥格门丁(91.67%)、亚胺培南(100.00%)、氨苄西林(100.00%)、头孢噻呋(100.00%)、大观霉素(100.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达到100.0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33.33%)和五重(33.33%),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P,占25.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30.00%)、Sul2(63.64%)、Sul3(31.82%)。(6)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相似的耐药表型,对猪场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对人用抗菌药物较敏感,并且其Sul基因检出率也较为相近;而来自医院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差异较大,其对人医临床也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保持较高的敏感性。(7)Sul基因的同源性检测和分析表明:在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Sul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猪场3种细菌Sul基因的同源性高于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可通过转化与接合的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传递,转化频率为1.5×10-5~5.3×10-5,接合频率为8×10-4~6.3×10-3,并且能降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性。(9)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频率远高于有Sul基因但不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结论: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水平,多重耐药较严重,且具有相似的耐药谱型,其耐药性与猪场用药有关;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部分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敏感,说明人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与养猪场动物用药关系不明显。Sul基因携带与磺胺类药物耐药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同源性高于来自医院分离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因此,养猪场磺胺药物的使用介导的耐药性可能增加养猪场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治疗失败的风险。Sul基因能够通过转化和接合的方式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且同时携带有本文所检测的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菌株转移频率更高,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对Sul基因的水平传播具有促进作用。

王惠[10](2020)在《CRAB耐药性分析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重要的致病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通常用于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的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然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高耐药给临床有限的治疗带来困难,一旦耐药菌感染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尤为重要。近年我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逐年增加,本研究旨在了解我院2017年-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抗菌药物耐药现状及变迁,主要分析2019年3月-6月临床分离CRAB耐药谱,并对CRAB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及碳青霉烯酶表型进行研究,为CRAB感染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探究快速可靠的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方法。1.CRAB的耐药谱分析方法:1.统计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2.收集并分析2019年3月-2019年6月CRAB菌株耐药谱及临床分布特征。结果:1.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呈逐年上升趋势,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显着升高。2.CRAB均为多重耐药菌株,83%为泛耐药菌株,1例全耐药菌株。2.CRAB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方法:1.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mCIM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mCIM阳性菌株进行EDTA协同试验检测金属酶。2.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结果:43株CRAB菌株mCIM试验阴性。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43株OXA-23、OXA-51全阳性。本研究结论如下:1.我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形势严峻,除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外,其余药物耐药率均逐年升高,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超过70%,头孢哌酮舒巴坦、四环素类耐药率相对较低。2.CRAB菌株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因此有效的防控可显着降低CRAB的流行。3.CRAB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大多为广泛耐药菌株,一旦感染临床要根据耐药谱合理选用抗菌药物。4.我院CRAB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全部为OXA-23,提示该酶的我院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5.mCIM试验未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可能提示D类酶水解活性弱,需进一步改良实验条件,以其成为快速可靠的表型方法。

二、188株假单孢菌耐药谱及抗菌药物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8株假单孢菌耐药谱及抗菌药物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沙门菌的特性
    2 食源性沙门菌的流行情况
        2.1 屠宰场
        2.2 市场
    3 沙门菌的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
        3.1 沙门菌的耐药现状
        3.2 沙门菌耐药机制
    4 沙门菌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4.1 血清型分型
        4.2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4.3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特点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采样与沙门菌分离鉴定结果
        2.2 不同来源沙门菌的血清型鉴定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分子分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2.2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3 MLST分型结果
        2.4 PFGE分型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头孢西丁对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牛源大肠杆菌概述
        1.1.1 牛源大肠杆菌病流行情况
        1.1.2 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2 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1.3 细菌生物被膜概述
        1.3.1 生物被膜的形成
        1.3.2 生物被膜检测方法
        1.3.3 细菌生物被膜与耐药性关系
        1.3.4 fliA,csgD,luxS,motA,pfs基因概述
    1.4 头孢西丁作用机制与失活机理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犊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2.2.1.1 犊牛源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
        2.2.1.2 生化鉴定
        2.2.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2 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阳性菌株筛选
        2.2.3 犊牛源大肠杆菌分离株药物敏感性试验
        2.2.3.1 菌液旳制备
        2.2.3.2 药敏试验结果判定
        2.2.4 生物被膜黏附值(B)的测定
        2.2.5 大肠杆菌分离株生物被膜生长曲线
        2.2.6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
        2.2.7 头孢西丁对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调控
        2.2.7.1 QRT-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2.2.7.2 总RNA提取
        2.2.7.3 反转录反应
        2.2.7.4 引物验证
        2.2.7.5 Q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1.1 细菌的分离培养
        3.1.2 生化鉴定
        3.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大肠杆菌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3.3 大肠杆菌分离株药敏试验结果
    3.4 生物被膜阳性株耐药情况
    3.5 头孢西丁最低抑菌浓度
    3.6 头孢西丁作用生物被膜强阳性株粘附值(B)测定结果
    3.7 犊牛源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和生物被膜生长曲线的测定
    3.8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
    3.9 QRT-PCR
        3.9.1 总RNA和引物检测结果
        3.9.2 QPCR扩增结果
4 讨论
    4.1 犊牛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分析
    4.2 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4.3 大肠杆菌生物被膜阳性株耐药性分析
    4.4 头孢西丁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4.5 头孢西丁对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调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狐的经济价值
    1.2 大肠杆菌概述
        1.2.1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2.2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1.3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研究
        1.3.1 整合子的概念和结构
        1.3.2 整合子分类
        1.3.3 基因盒的表达
        1.3.4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1.4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
        1.4.1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4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5 氯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5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机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的分离
        2.2.2 大肠杆菌的鉴定
        2.2.3 大肠杆菌耐药表型测定
        2.2.4 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研究
        2.2.5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3 结果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2 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结果
    3.3 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结果
        3.3.1 整合酶和整合子的检测结果
        3.3.2 Ⅰ类整合子序列分析结果
        3.3.3 质粒接合实验
    3.4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4.1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4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5 氯霉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4 讨论
    4.1 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4.2 狐源大肠杆菌的整合子—基因盒研究
    4.3 狐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4.3.1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4.3.2 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
        4.3.3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4.3.4 四环素类耐药基因
        4.3.5 氯霉素类耐药基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广州市MSM鼻腔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率及其决定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现场及研究对象
        2.2.1 对象来源
        2.2.2 样本量计算
    2.3 问卷调查
    2.4 样本采集
        2.4.1 材料
        2.4.2 采样步骤
    2.5 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
        2.5.1 材料
        2.5.2 实验步骤
    2.6 分子生物学实验
        2.6.1 材料
        2.6.2 细菌DNA提取
        2.6.3 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特征
        2.6.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7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7.1 材料
        2.7.2 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
        2.7.3 微量肉汤稀释法
        2.7.4 多重耐药的定义
    2.8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s)筛选及表型确证实验
        2.8.1 材料
        2.8.2 初筛实验
        2.8.3 确证实验
    2.9 拉丝实验
    2.10 统计分析
    2.11 质量控制
        2.11.1 调查表设计
        2.11.2 现场调查与采样
        2.11.3 实验室检测
第三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MSM鼻腔肺炎克雷伯菌定植情况
        3.2.1 MSM鼻腔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率
        3.2.2 MSM鼻腔定植肺炎克雷伯菌的影响因素分析
        3.2.3 MSM鼻腔定植CRKP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 MSM鼻腔定植HMKP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药物敏感性分析
        3.3.1 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药物耐药分析
        3.3.2 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分析
    3.4 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特征分析
        3.4.1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
        3.4.2 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
        3.4.3 HMKP菌株的毒力基因和荚膜血清型
        3.4.4 肺炎克雷伯菌的MLST分型
        3.4.5 CRKP的 MLST分型与基因携带情况
        3.4.6 HMKP的 MLST分型与基因携带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MSM鼻腔中肺炎克雷伯菌定植情况
    4.2 MSM鼻腔中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的影响因素
    4.3 MSM鼻腔中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
    4.4 MSM鼻腔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特征
        4.4.1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4.4.2 HMKP的毒力基因和荚膜血清型携带情况
        4.4.3 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型
    4.5 局限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广州市MSM人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鼻腔定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与现场
        2.2.1 MSM定义
        2.2.2 研究人群来源
        2.2.3 样本量计算
    2.3 问卷调查
    2.4 鼻拭子样本采集
    2.5 菌株分离
    2.6 分子生物学实验
        2.6.1 菌株DNA的提取
        2.6.2 PCR扩增DNA和基因检测
    2.7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2.8 菌株的鉴定
    2.9 统计分析
    2.10 质量控制
        2.10.1 问卷设计阶段
        2.10.2 现场调查和采样阶段
        2.10.3 实验室检测阶段
        2.10.4 数据整理分析阶段
第三章 结果
    3.1 MSM基本特征
    3.2 MSM人群CONS鼻腔定植情况
        3.2.1 CoNS和 MRCoNS鼻腔定植率
        3.2.2 CoNS鼻腔定植的影响因素分析
        3.2.3 MRCoNS鼻腔定植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3.3.1 CoNS和MRCoNS菌株耐药特征
        3.3.2 CoNS各亚型耐药特征
        3.3.3 CoNS菌株多重耐药分析
    3.4 CoNS菌株基因携带情况
        3.4.1 CoNS毒素和耐药基因携带情特征
        3.4.2 MDRCoNS毒素和耐药基因携带特征
        3.4.3 CoNS与 MRCoNS菌株耐药基因与耐药率的关系
        3.4.4 耐抗菌药物种类和耐药基因数的对应分析
    3.5 SCCmec型别
        3.5.1 MRCoNS菌株SCCmec型别分布
        3.5.2 不同SCCmec型别与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比较
        3.5.3 不同SCCmec型别与基因携带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MSM人群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情况
    4.2 MSM人群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的影响因素
    4.3 MSM人群鼻腔CoNS和MRCoNS的耐药特征
    4.4 MSM人群鼻腔CoNS和MRCoNS的分子特征
        4.4.1 CoNS菌株毒素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4.4.2 MRCoNS菌株SCCmec型别
    4.5 局限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区人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耐药菌感染的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
    第一节 本院常见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节 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耐药菌感染的Meta分析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射干组分制剂抑菌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附 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论文三 基于分子对接的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射干组分制剂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射干组分抗耐药菌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干预肺部耐药菌的优势及相关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肉鸡产业概述
    1.2 大肠杆菌病概述
    1.3 E.coli病原学特点
        1.3.1 E.coli生理特点
        1.3.2 E.coli生化特点
        1.3.3 E.coli抵抗力
        1.3.4 E.coli致病性
        1.3.5 E.coli的危害
    1.4 细菌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E.coli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1.4.2 E.coli耐药机制概述
        1.4.3 E.coli耐药基因水平传播机制
        1.4.4 E.coli的耐药性检测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本采集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药敏纸片
        2.1.5 仪器
    2.2 方法
        2.2.1 E.coli的分离纯化
        2.2.2 微生物质谱仪鉴定
        2.2.3 E.coli的菌株保存
        2.2.4 药敏试验
        2.2.5 耐药基因的检测
        2.2.6 扩增产物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E.coli的初步筛选
    3.2 E.coli的鉴定
    3.3 山东地区E.coli的流行情况
    3.4 E.coli的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3.5 多耐药以及优势耐药谱分析结果
    3.6 E.coli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3.7 其他微生物的鉴定情况
4 讨论
    4.1 E.coli 分离分布情况
    4.2 药敏试验结果
    4.3 E.coli 的多耐药性情况
    4.4 耐药谱情况
    4.5 耐药基因情况
    4.6 鉴定的其他细菌情况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凡纳滨对虾育苗系统细菌资源挖掘及溶藻弧菌基因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对虾育苗现状
    1.2 对虾育苗细菌性病害
    1.3 益生菌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1.3.1 益生菌定义
        1.3.2 水产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及选择标准
        1.3.3 益生菌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1.4 对虾育苗系统细菌多样性
        1.4.1 分离培养基础多样性
        1.4.2 免培养基础多样性
    1.5 细菌基因组研究概况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2 不同苗场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菌群多样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水样基因组DNA提取和PCR扩增
    2.4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水体菌群多样性
        2.5.2 苗池水体菌群结构组成
    2.6 讨论
        2.6.1 水体菌群多样性
        2.6.2 水体菌群结构组成和差异
3 对虾育苗系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潜在益生性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来源
        3.2.2 菌株和培养基
        3.2.3 细菌分离
        3.2.4 16SrDNA扩增和测序分析
        3.2.5 胞外淀粉酶、蛋白酶和溶血活性检测
        3.2.6 拮抗弧菌活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分离鉴定结果
        3.3.2 蛋白酶与淀粉酶活性
        3.3.3 溶血活性
        3.3.4 拮抗弧菌结果
    3.4 讨论
4 对虾育苗水体和幼体可培养弧菌鉴定与耐药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4.2.2 水样采集与弧菌分离纯化
        4.2.3 16SrDNA扩增和测序分析
        4.2.4 HSP60基因测序和分析
        4.2.5 药敏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弧菌分离和16S测序鉴定结果
        4.3.2 HSP60分子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4.3.3 弧菌药敏实验结果
    4.4 讨论
5 溶藻弧菌基因组测序及信息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和培养基
        5.2.2 细菌培养和基因组DNA提取
        5.2.3 基因组测序、组装与注释
        5.2.4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全基因测序组装与注释基本结果
        5.3.2 COG聚类分析
        5.3.3 KEGG通路分析
        5.3.4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5.4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细菌耐药性现状及危害
    2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现状及研究进展
        3.1 磺胺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3.2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3.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现状
    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与治疗
        4.1 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4.2 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
        4.3 临床治疗
        4.5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兽医临床的意义
    5 大肠杆菌在耐药基因转移中的作用
    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的配制
        2.2 大肠杆菌的分离
        2.3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2.4 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2.5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6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
        2.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2.8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
        2.9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0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性试验
    3 结果
        3.1 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离、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性及Sul基因检测与同源性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MIC测定
        2.2 Sul基因检测
    3 结果
        3.1 猪源大肠杆菌药敏实验结果
        3.2 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3 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4 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5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情况对比结果
        3.6 受试菌株Sul基因PCR检测结果
        3.7 Sul基因与磺胺类耐药相关性分析
        3.8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Sul基因相似性分析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
        4.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4.3 耐药性差异比较
        4.4 四种菌株Sul基因同源性分析
第四章 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与药物配制
        2.2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
        2.3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转化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2.4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接合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3 试验结果
        3.1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结果
        3.2 转化试验结果
        3.3 接合试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CRAB耐药性分析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CRAB 的耐药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菌种鉴定及药敏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我院2017 年-2019 年分离前5 位细菌
        2.2 鲍曼不动杆菌常用药物耐药率
        2.3 我院43株CRAB标本来源及病区分布
        2.4 我院43株CRAB药敏结果
    3 讨论
        3.1 我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状分析
        3.2 我院43株CRAB耐药谱分析
第二部分 CRAB碳青霉烯酶的检测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
        2.2 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
    3 结果
        3.1 碳青霉烯类表型检测结果
        3.2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检测结果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188株假单孢菌耐药谱及抗菌药物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李康康. 扬州大学, 2021(02)
  • [2]头孢西丁对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D]. 麻海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D]. 冯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广州市MSM鼻腔肺炎克雷伯菌定植率及其决定因素研究[D]. 李荧.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5]广州市MSM人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鼻腔定植特征研究[D]. 何穗平.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6]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江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山东省部分地区肉鸡养殖场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王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8]凡纳滨对虾育苗系统细菌资源挖掘及溶藻弧菌基因组初步分析[D]. 黄雪敏.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9]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D]. 林习. 贵州大学, 2020(04)
  • [10]CRAB耐药性分析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D]. 王惠.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188株假单胞菌耐药谱及抗生素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