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中二萜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英文)

迷迭香中二萜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英文)

一、迷迭香中二萜酚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汪镇朝[1](2021)在《迷迭香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表现出持续性增长的态势,已变成全球的健康问题,同时T2DM患者中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由糖尿病导致的神经性疾病也正在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当前还没有有效药物可以根治T2DM及其伴有的认知功能障碍,同时它的发病机制也暂时没能阐释完全。迷迭香作为灌木状芳香植物的一种,具有镇静安神、抗氧化、抑菌、抗肿瘤、消炎、对抗抑郁等药理作用。目前已有文献报道,迷迭香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关于迷迭香改善糖尿病认知障碍作用及具体的作用机制却鲜见报道。当前版本的《中国药典》之中还没有将迷迭香收录在其中,更没有它的药用使用评析标准。本文把迷迭香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它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进行研究,同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仪、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和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等技术,对迷迭香中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还研究了迷迭中4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迷迭香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论文内容共分四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迷迭香改善糖尿病认知障碍的研究以T2DM的db/db小鼠为模型,通过灌胃给药,8周后分别检测小鼠的代谢、炎症以及认知等相关指标。实验结果显示迷迭香可使小鼠的体重减轻,显着使小鼠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含量降低,减少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同时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血脂。病理结果表明迷迭香可以显着减少脂肪沉积及组织炎症水平。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迷迭香可以显着改善db/db小鼠的学习认知能力。q PCR结果显示迷迭香可使db/db小鼠海马TNF-α促炎细胞因子表达降低,且有助于IL-4和ARG1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升高。ELISA试剂盒及Western Blot印迹分析结果显示迷迭香增加db/db小鼠海马BDNF含量并减少MDA的水平,从而增强海马神经的可塑性,同时可以增加db/db小鼠海马组织NF200和PSD95的表达,使GFAP水平明显降低,说明迷迭香能使db/db小鼠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同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从而降低神经炎症。。这些结果在动物水平证实迷迭香具有一定的治疗DCI的作用。二、基于UPLC-Q-TOF/MS迷迭香化学成分研究采用Agilent Zorbax-C18(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ESI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采集。实验共鉴定了17个化学成分,可以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该方法准确、快速,为迷迭香的水煎液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及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三、迷迭香HPLC指纹图谱研究及其多成分定量分析采用月旭Ultimate XB-C18分析柱(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紫外波长为284nm。建立24批迷迭香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885~0.967之间,系统聚类分析分为三大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找出了6个差异性大的标记物。经过与对照对比共指认出了5个色谱峰,分别为丹参素、绿原酸、咖啡酸、高车前苷以及峰迷迭香酸。同时测定迷迭香中这5中成分的含量,并考察其方法学。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0.9999);方法重复性良好(RSD≤2.54%,n=6);加样回收率为84.5%~116.88%(RSD≤2.84%,n=3);样品室温放置24h(RSD≤2.97%),稳定性良好。该方法专属性好、准确度高、快速简便,为迷迭香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四、迷迭香中4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LC-MS/MS法,以此测定大鼠血浆中的丹参素、绿原酸、高车前苷以及迷迭香酸血药浓度。采用Agilent Zorbax-C18(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0.1%甲酸-乙腈溶液作为流动相来进行梯度洗脱,测定其血药浓度,并进行药动学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各组分在8min检测时间内可达到基线分离,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都比较良好(r2≥0.9978),日间以及日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的RSD小于6.24%,平均提取回收率的大小在86.2%~115.47%之间。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后成功应用于大鼠,灌胃迷迭香水煎液后血浆中4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赵盼盼,汪豪[2](2020)在《迷迭香二萜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为唇形科迷迭香属香料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酚酸、黄酮等。其中鼠尾草酸,鼠尾草酚等二萜类化学成分植物含量较大,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分析,对迷迭香植物二萜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期望对迷迭香二萜类深入研究及药物发现提供科研线索。

何立威,付晨青,姚珊,郭潇潇,王秀萍,李秀杰[3](2020)在《迷迭香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简述》文中认为迷迭香是双子叶植物纲唇形科迷迭香属的多年生灌木植物。研究表明,迷迭香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迷迭香酚、鼠尾草酚和鼠尾草酸等,在食品工业、医药、化妆领域应用广泛。迷迭香抗氧化剂是目前世界公认最好的天然抗氧化剂。简述了迷迭香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以期为迷迭香植物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李鹏娟[4](2020)在《迷迭香源抗氧化物对薯条煎炸油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煎炸是食品加工的常用手段,煎炸食品因其具有独特的感官特性而广泛受到消费者青睐,但高温加工过程会引起油脂的氧化劣变,产生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植物油在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建立植物油种类、煎炸条件与化学指标之间的联系,为预测煎炸油品质提供依据。同时,探究迷迭香源抗氧化剂的作用效果,并建立快速检测煎炸油品质方法。此外,探究了天然抗氧化剂迷迭香酸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溶解特性,为其在油脂抗氧化方面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探究大豆油、棕榈油及稻米油在高温煎炸过程酸价、粘度、极性化合物含量等化学指标的变化及其品质快速预测体系的建立。结果表明,高温连续煎炸过程中,棕榈油品质>稻米油>大豆油。同时,在高温煎炸过程中稻米油中谷维素含量由144.84减少到73.10 mg/L(棕榈油和大豆油中未检出),并且稻米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优于棕榈油和稻米油,这说明谷维素的含量与稻米油良好的煎炸品质有关。基于不同油脂煎炸过程中品质变化,分析了不同煎炸时间大豆油、棕榈油和稻米油在不同温度下粘度的动态变化并拟合Lioumbas方程(R2>0.999),建立了油脂种类、煎炸时间、油脂化学组成及模型经验参数之间的关系,预测精度达到90%(R2>0.97)。此方程能快速预测油脂品质变化,为观察煎炸油品质变化提供新的手段。(2)选取煎炸稳定性较差的大豆油,探究迷迭香源不同极性抗氧化剂(迷迭香提取物、鼠尾草酸和迷迭香酸)对其连续炸薯条过程中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化学检测结合快速检测(低场核磁和近红外光谱)方法对油脂品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高温煎炸过程中,迷迭香源抗氧化剂比合成抗氧化剂抗氧化效果更好(抗氧化效果:迷迭香酸>迷迭香酸提取物>鼠尾草酸>TBHQ>对照组),这与极性悖论相吻合。通过低场核磁技术(LF-NMR)和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方法对本实验样品进行检测,多变量分析结果与化学分析一致,验证迷迭香酸在煎炸油脂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同时也说明LF-NMR及NIRS可作为快速无损的监测方法应用于煎炸食品工业。(3)选取在煎炸过程中抗氧化效果较好的迷迭香酸,探究其与谷维素在植物油中的相互作用。同时,探究了293.2-318.2 K下水溶性迷迭香酸在大豆油中的溶解特性和热力学变量变化。结果发现,迷迭香酸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达92.83%,抗氧化效果优于谷维素,且两者无协同效果。该结果也再次验证了极性悖论,极性抗氧化剂在大豆油中具有更好的效果。通过分析迷迭香酸在293.2-318.2 K温度范围内于大豆油中的溶解度变化发现,迷迭香酸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通过Apelblat模型(相对偏差<0.1)、阿伦尼乌斯方程(误差<10%)对该溶解过程进行拟合,理论值与实验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Apelblat模型分析迷迭香酸在大豆油中溶解过程的热动力学参数发现,迷迭香酸在大豆油中的溶解属于非自发吸热且稳定性不断增加的过程。

彭小芝[5](2020)在《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药效作用与化学合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药中筛选抗肿瘤活性成分以及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是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如紫杉醇、喜树碱、长春新碱等天然成分己作为许多肿瘤治疗的首选药物。我国的药用植物自然资源丰富,如果能将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分离出来,明确其抗肿瘤作用及机理,对于抗肿瘤药物的研制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鞘蕊苏为民间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散寒解表、祛痰止咳之功效,民间将其用于治疗哮喘、肿瘤等疾患,疗效显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其植物名为毛喉鞘蕊花Coleus forskohlii Briq.,系唇形科(Labiatae)鞘蕊花属(Coleus lour.)植物,印度民间称其为“神药”,我国民间则称之为“灵药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鞘蕊苏提取物对支气管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具有明显药效。为了阐明鞘蕊苏的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寻找抗肿瘤活性先导化合物,本论文结合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运用中药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方法将鞘蕊苏提取分离为不同物质部位,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分离,从中筛选抗肿瘤有效物质部位Q3,采用色谱方法将活性部位进一步分离纯化,用MTT法从鞘蕊苏药材中筛选出系列抗肿瘤有效成分,其中14-去氧鞘蕊酮U(14-Deoxycoleon U)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2.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14-去氧鞘蕊酮U的抗肿瘤药效。通过对四种肿瘤细胞株的生物活性筛选,MTT实验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均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抗癌谱较广;且有一定的选择性,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的敏感瘤株为A549和LLC细胞,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IC50=18.99μg/mL)和小鼠肺癌细胞LLC(IC50=10.04μg/mL)抑制增殖作用显着;体内实验利用C57BL/6小鼠的Lewis肺癌模型研究14-去氧鞘蕊酮U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4-去氧鞘蕊酮U对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达到40.3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体重平稳,肝、肾、脾、肺各脏器系数与无明显影响,表明14-去氧鞘蕊酮U是一种天然的安全性较高的活性成分。3.运用体外实验进一步探讨14-去氧鞘蕊酮U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自噬和周期阻滞的分子机制,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为14-去氧鞘蕊酮U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不同浓度14-去氧鞘蕊酮U对A549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14-去氧鞘蕊酮U浓度的增加发现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见浓染致密的颗粒状荧光,细胞的凋亡小体逐渐增多,表明14-去氧鞘蕊酮U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生。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通过诱导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PARP表达增加来诱导细胞凋亡,且成剂量依赖性关系;但对促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没有显着影响,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不能通过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这条线粒体途径来诱导A549和LLC细胞凋亡。通过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内质网应激(ER stress)介导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14-去氧鞘蕊酮U上调了IRE1-α,XBP1s和CHOP的表达,提示ER应激被激活,ER stress发生caspase-12或caspase-4被激活,14-去氧鞘蕊酮U诱导细胞发生了内质网和线粒体联合应激,并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发生。运用Alexa Fluor?488 Conjugated LC3Ⅰ/Ⅱ染色荧光分析实验,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14-去氧鞘蕊酮U对A549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和自噬体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14-去氧鞘蕊酮U能够促进细胞自噬体的形成,诱导A549和LLC的细胞自噬发生。进一步通过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14-去氧鞘蕊酮U可上调LC3II/I蛋白的比例和Atg5的表达,对Beclin-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表明14-deoxycoleon U通过上调LC3II/I和Atg5促进细胞自噬体的形成和诱导细胞凋亡。通过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周期阻滞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14-去氧鞘蕊酮U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D3)、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CDK6),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CDC2)和上调p21,表明14-去氧鞘蕊酮U可以通过影响CyclinD3、CDK6、CDC2和p21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细胞从G2进入M期,引起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但是,由周期蛋白E激活并导致G1/S过渡的CDK2不受14-去氧鞘蕊酮U的影响。4.根据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和化学合成可行性,为增强抗肿瘤活性,选取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二萜类化合物Coleolic acid为先导化合物,在分子中引入小分子抗肿瘤药物中常见的苯环、杂环等基团,在Coleolic acid的11位碳上设计并合成了18个新型的Coleolic acid衍生物,所有终产物经1H NMR、13C NMR结构确证。实验结果证明所采用的合成路线经济、操作简便和收率较高,通过MTT检测了它们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最优化合物PX15,其IC50值为1.84μg/mL,与先导化合物Coleolic acid(IC50=40.47μg/mL)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生物活性跟踪分离,从鞘蕊苏中筛选出单体活性成分14-去氧鞘蕊酮U,并在细胞水平、整体动物水平、和分子水平三方面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和机制,并以抗肿瘤有效成分Coleolic acid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改造,合成系列衍生物,发现有研究前景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为鞘蕊苏抗肿瘤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为研制抗肿瘤化学药物提供可供进一步优化的先导化合物。

蔡丽美[6](2019)在《豌豆蛋白抑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利用绿色、环保、可降解的生物膜替代塑料。豌豆蛋白因来源广泛、成膜性好是理想的环保包装材料,但因其营养丰富,容易被微生物侵蚀,极大的限制了其在可降解包装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在蛋白膜中添加抑菌物质,能有效抑制包装食品表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食品的保质期和安全性。不同抑菌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强度和抑菌谱不同,选择适宜的抑菌物质进行复配可弥补各自的不足,进而起到协同抑菌的作用。本论文以豌豆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豌豆分离蛋白,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豌豆蛋白膜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添加迷迭香提取物(Ros)和蜂蜜(Hon)制备豌豆蛋白抑菌膜,研究单独添加迷迭香提取物或蜂蜜及二者复配对豌豆蛋白膜物理性能、化学结构、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豌豆蛋白膜制备的最佳工艺工艺条件为:蛋白浓度7%(w/v)、p H值9.0、甘油添加量50%、加热温度85℃、加热时间25min。在此条件下,豌豆蛋白膜的抗拉伸强度为4.51±0.02MPa。(2)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制备豌豆蛋白膜、大豆蛋白膜和花生蛋白膜,三种蛋白膜的性能如下:大豆蛋白膜的综合性能最好,机械性能好且透明度高;豌豆蛋白膜的溶解度大,但阻水性好;而花生蛋白在此条件下不能形成膜。(3)添加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使豌豆蛋白膜的厚度逐渐增加(p>0.05)。(4)随着迷迭香提取物或蜂蜜添加量的增加,蛋白膜的抗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显着降低(p<0.05)。(5)添加迷迭香提取物使蛋白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溶解度和溶胀指数显着降低(p<0.05);添加蜂蜜使蛋白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显着升高(p<0.05),当蜂蜜的添加量为1.0%~4.0%时,蛋白膜的溶解度显着增大(p<0.05)。与对照膜相比,二者复配显着降低了蛋白膜的溶胀指数(p<0.05)。(6)添加迷迭香提取物使蛋白膜的不透明度显着升高(p<0.05);而蜂蜜的添加量为2.0%~4.0%时,蛋白膜的不透明度显着高于对照膜(p<0.05)。复配膜的不透明度显着升高(p<0.05)。(7)随着迷迭香提取物或蜂蜜添加量的增加,蛋白膜的亮度逐渐降低(p>0.05),a*值和b*值显着增加(p<0.05)。而复配膜的亮度显着降低(p<0.05),a*值和b*值显着升高(p<0.05)。(8)单独添加迷迭香提取物、蜂蜜以及二者复配均未显着改变蛋白膜的化学结构(p>0.05)。(9)单独添加迷迭香提取物、蜂蜜以及二者复配蛋白膜的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显着提高(p<0.05)。(10)添加0.5%~0.7%的迷迭香提取物或3.0%~4.0%蜂蜜的蛋白膜均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在豌豆蛋白膜的抑菌性上具有协同作用。综上所述,同迷迭香提取物或蜂蜜蛋白膜相比,复配膜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化学结构、抗氧化及抑菌性能。综合各项指标,当添加0.3%迷迭香提取物+2.0%蜂蜜时,豌豆蛋白膜的性能良好,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菌能力,对于食品保藏和豌豆蛋白膜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雷思敏[7](2019)在《夏枯草果实的成分分析及其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散结消肿、清肝明目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降糖、降压、抗菌消炎、免疫抑制、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抗肿瘤、抑制病毒生长等多种药理活性,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对夏枯草的研究主要是对果穗及其黄酮、酚酸类为主的小分子物质进行药理研究,对夏枯草果实部位以及果实挥发油等大分子物质的研究甚少,造成夏枯草资源严重浪费。本文以夏枯草果实为原料,对其小极性部位挥发油与极性部位甲醇提取物的成分表征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并就其抗炎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探讨,为进一步认识夏枯草奠定基础,为新药研发与中药材全方位开发利用拓宽思路。方法:1.利用GC-MS与HPLC法分析30批果实成分,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计算机相似性评价系统”软件进行模式分析及相似度计算,对共有特征峰成分进行检识,使用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夏枯草果实之间的差异。2.药物干预脂多糖(LPS,0.1μg?mL-1)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不同浓度的药物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格里斯试剂法(Griess)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及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以此作为评价指标,考察夏枯草果实的抗炎活性。3.采用ABTS法、DPPH法以及FRAP法测定夏枯草果实的抗氧化能力。结果:1.30批唇形科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角鲨烯等,其中夏枯草含特有活性成分β-香树脂醇。2.建立了夏枯草果实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鉴定了16个共有特征峰。3.建立了不同产地夏枯草果实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测定果实中活性成分异迷迭香酸苷和迷迭香酸的含量。4.抗炎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夏枯草果实挥发油以及甲醇提取物在浓度为23.493.8μg?mL-1时可以显着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分泌NO和TNF-α、IL-6(P<0.01),且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5.研究了夏枯草果实挥发油与甲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其DPPH、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和Fe2+还原能力均较好。结论:本论文通过对夏枯草果实的GC-MS与HPLC分析,进行初步成分表征,证实了夏枯草果实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其挥发油以及甲醇提取物具有良好抗炎抗氧化作用。所建立的指纹图谱为夏枯草果实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手段,为夏枯草的全面利用以及中药材的多方位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冷家归,于二汝,李德文,王少铭,罗莉斯,侯颖辉[8](2018)在《黔引迷迭香主要酚类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文中提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4种黔引迷迭香的多酚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利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3种方法评价多酚成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4种材料均富含类黄酮、酚酸和二萜酚等多酚类化合物,总酚含量介于4 345.55 673.0 mg/100 g。其中槲皮素、迷迭香酸、阿魏酸、绿原酸和鼠尾草酸是迷迭香最主要的酚类物质。黔引迷迭香4号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利用DPPH、ABTS和FRAP等3种方法检测的结果依次为184.4、290.0、155.6μmol/g。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与总抗氧化活性能力显着相关,迷迭香酸对总抗氧化活性能力贡献最大,其次为鼠尾草酸、槲皮素和水杨酸。本研究对于了解黔引迷迭香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继丹[9](2018)在《迷迭香化学成分分析及扩血管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L.)为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其在欧洲使用历史悠久,是传统的民间药物。曹魏时期,迷迭香自西域引进中国,记载于《海药本草》和《本草拾遗》等本草书籍中。目前,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和海南等省有迷迭香种植基地。现代研究表明,迷迭香具有抗氧化、镇痛、抗菌、消炎、抗抑郁等功效,并作为医药、化妆品、食品等原料。市场调查表明,市售迷迭香药材分国产和进口两类,性状差别较大,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迷迭香未被收录于《中国药典》,目前尚无其药用的法定质量评价标准,可能使其产品在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本文以市售迷迭香药材(国产和进口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色谱、质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研究其化学成分和扩血管活性,结合“谱-效”分析方法寻找迷迭香的扩血管物质基础。1.迷迭香的化学成分分析收集31批迷迭香样本,采用GC/MS和UPLC技术,分别建立了迷迭香挥发油及其非挥发性提取物的指纹图谱;通过检索NIST标准库,初步推测了 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邻伞花烃(o-Cymene)、桉油精(Eucalyptol)、樟脑((+)-Camphor)、异龙脑(endo-Bormeol)、马鞭草烯酮((-)-Verbenone)、乙酰龙脑酯(Bornyl acetate)、石竹烯(Caryophyllene)等63个挥发油成分;采用UPLC-Q-TOF-MS技术,初步推测了迷迭香酸、迷迭香酸-3-O-葡萄糖苷、高车前苷、鼠尾草酚、鼠尾草酸、EucomminA等39个非挥发性成分。2.进口与国产迷迭香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迷迭香样本进行多元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国产和进口样本各自聚类,二者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结果显示,Eucalyptol、(+)-α-Pinene、D-Limonene、endo-Bomeol、o-Cymene、Bornylacetate、鼠尾草酸等14个化学成分是国产和进口样本的差异成分。其中,Eucalyptol、(+)-Camphor在进口样本中的量较高;鼠尾草酸和其他差异成分在国产样本中的量较高。国产迷迭香挥发油属于西班牙型,进口样本为摩洛哥/突尼斯型。3.迷迭香样本扩血管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采用离体血管模型评价了 31批迷迭香挥发油的扩血管活性,结果显示,在药物浓度为0.10-1.60 mg/mL时,迷迭香挥发油的扩血管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其最大血管舒张率达65%。t检验结果表明,进口和国产挥发油的扩血管活性无显着性差异。非挥发性提取物的扩血管实验结果表明,80%乙醇提取物扩血管活性(48%)强于水提物(9%)。通过溶剂萃取和大孔树脂分离80%乙醇提取物,获得8个部位,各部位扩血管活性强弱次序为:石油醚部位>大孔树脂部位Ⅲ>大孔树脂部位Ⅱ≈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大孔树脂部位Ⅰ>水部位。这提示脂溶性成分是迷迭香提取物扩血管活性的主要成分。采用经典的Griess Reagent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迷迭香提取物作用后的血管和 Krebs-Henseleit(K-H)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T-II)的含量。t检验结果表明:迷迭香挥发油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石油醚提取物既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还能减少AT-II的生成。4.“谱-效”关联筛选扩血管活性成分采用灰色关联、偏最小二乘回归、Lasso回归3种方法建立了迷迭香提取物的扩血管活性“谱-效”关系,推测(+)-Camphor、Eucalyptol、endo-Borneol、a-Myrcene、α-Terpineol、Terpinen-4-ol、鼠尾草酚、鼠尾草酸、高车前苷等可能是扩血管活性成分;选取(+)-Camphor、Eucalyptol、α-Pinene、鼠尾草酸、迷迭香酸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验证,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吻合。综上,本文以市售迷迭香为研究对象,采用色谱、质谱技术,结合多元数据分析,从挥发油和非挥发性成分两个方面,对迷迭香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扩血管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谱-效”分析筛选扩血管活性成分,并加以验证。本研究成果为迷迭香的质量评价提供实验数据。

夭建华[10](2018)在《烟气诱导DNA损伤的高通量筛查及迷迭香的化学防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污染的空气和水体中存在多种化学致癌物,如苯并芘、黄曲霉毒素、有机氯、磷农药和亚硝胺等,这些环境污染物会诱导DNA损伤,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产生影响,甚至诱发各种肿瘤。而来源于燃料燃烧的烟气则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汽车尾气、垃圾焚烧烟气、火灾烟气、烹调烟气等。烟气成分复杂,因燃料的种类、燃烧方式而异,危害性也与颗粒成分和大小有关。有害烟气短期大剂量暴露会造成急性中毒,而长期低剂量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广泛的,往往和DNA损伤和修复、细胞氧化应急、炎症反应、肿瘤发生等有相关性,有的还会影响神经系统,但这种危害不容易防范,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因此,对环境烟气进行危害识别、发展降低烟气危害的有效方法、增强人们的防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卷烟烟气是一种典型的环境烟气,目前在已经鉴定出的约4800多种化学物质中就有69种已被确定为致癌物,部分化合物属于肿瘤促进因子或辅助致癌物,例如烟碱、CO、HCN、烟草特有亚硝胺等。相对于其他来源的烟气例如烹饪产生的油烟气、垃圾焚烧等产生的混合气溶胶形式的污染物来说,卷烟烟气总粒相物(Total Particulate Matter,TPM)具有释放稳定,有害化学物质明确、捕集方法科学规范、样品来源便捷、容易控制、可反复试验、长期低剂量暴露等显着优势。因此,本论文将卷烟烟气总粒相物作为环境烟气的模式样品,研究如何高通量筛查烟气诱导的遗传损伤以及如何运用化学防护剂的方法来有效抵抗烟气危害,最后从转录组和蛋白水平探讨防护机制。本论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建立TPM诱导DNA损伤的三类高通量筛查方法,为环境烟气和污染水体的危害识别和化学防护剂的筛选提供简便方法;第二部分是化学防护剂迷迭香的筛选研究,再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建立的TPM诱导DNA损伤的高通量筛查方法对迷迭香多种成分进行防护功效验证,筛选到细胞毒性低、防护效果强的成分迷迭香酸;第三部分是从转录组水平对迷迭香酸的化学防护机制进行研究,确定其关键信号通路并进行验证,最终绘制迷迭香酸防护卷烟烟气损伤的信号调控网络。本研究第一部分建立了DNA损伤标记物γH2AX高通量检测、染色体损伤标记物微核试验自动化检测、细菌回复突变检测这三类DNA损伤高通量筛查方法。首先采用高内涵细胞仪,通过双染料Hoechst和标记γH2AX抗体的FITC来识别细胞的背景和γH2AX的荧光,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建立起高内涵检测DNA损伤标记物γH2AX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TPM暴露浓度的增加,γH2AX单个细胞核平均荧光强度呈上升趋势,当TPM暴露浓度为80?g/mL时,γH2AX单个细胞核平均荧光强度达到最高;当暴露时间在12h,不同剂量TPM诱导的γH2AX单个细胞核平均荧光强度最强。其次对细胞扫描分析技术与细胞微核的定量识别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流式细胞仪法、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法及高内涵筛选法,并对14个品牌卷烟的卷烟TPM样品进行微核检测,与人工显微镜检法获得的微核率具有良好相关性,这三个方法均可用于卷烟烟气诱导体外细胞微核的高通量检测。研究还对细菌回复突变(Ames)微量波动法在TPM致突变检测中的进行了改良和优化使其可以快速检测TPM诱导的基因突变。最后将体外微核流式细胞仪法和Ames试验微量波动法应用到污染水体危害识别中,成功识别出污染水体样品的致突变性危害。天然化学防护剂需要具备无毒或低毒和靶点明确的特点。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永生化肿瘤细胞A549和HepG2、TP53突变型(p53-/-+S+Ras)及野生型(P53-/-+V+Ras)细胞及永生化正常细胞CHO和HPF,考察了迷迭香几种成分和提取物包括鼠尾草酸(CA)、鼠尾草酚(CS)、熊果酸(UA)、迷迭香酸(RA)、迷迭香精油(RO)和迷迭香水溶性提取物(RE)的毒性作用,寻找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结果表明:CA在CHO细胞中IC50值最低,其次是HPF细胞,说明CA对正常细胞毒性相对要大;CS却是在肿瘤细胞A549和HepG2中IC50值最低,而RA、RO和RE对正常细胞(CHO和HPF)的毒性作用较低。进一步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考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CA、CS、UA、RA导致CHO细胞的坏死比率显着高于凋亡比率,但RA导致细胞坏死的比率只有CA、CS和UA的一半,且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相对小。由此可得出结论:鼠尾草酸、鼠尾草酚、熊果酸对细胞毒性较大,迷迭香酸、迷迭香精油和迷迭香水溶性提取物的细胞毒性相对较小。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MTT细胞毒性方法、Ames试验微量波动法试验和细胞微核试验高内涵法来验证和筛选迷迭香的防护功效和有效成分。防护作用的研究方法为先用迷迭香保护细胞24小时,再用TPM暴露细胞24小时。结果表明:在MTT细胞毒性试验中,CA、CS、UA在70μg/mL剂量范围内,对TPM诱导的毒性作用明显大于防护作用,而RA在90μg/mL剂量范围内,对TPM诱导的细胞毒性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RO和RE在150μg/mL剂量范围内,仍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且在HPF细胞上的防护作用比CHO细胞更为明显。在细菌回复突变微量波动法试验中,TPM诱导TA98回复菌落数为47孔/50孔,CA、CS和RA在最大剂量0.8mg/50孔时,可使TA98诱发的回复菌落降低到正常自发回变范围,且有明显的剂量依存关系,因而具有很强的抗突变作用,而UA、RO和RE的抗突变性表现相对弱一些。进一步采用体外微核试验高内涵法验证低毒且有效的成分RA对TPM诱导遗传毒性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RA剂量为20-80μg/m L剂量范围内,TPM对经过RA预保护的HPF细胞,所诱导的微核数比起未经保护的细胞显着性降低,说明RA对TPM诱导的染色体损伤有显着的防护作用。在第三部分里对已经确定迷迭香酸化学防护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我们首先采用RNA-Seq分析手段,对六组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GO分析和GSEA基因富集分析,这六组样品分别为单纯TPM暴露6h组(TS)、单纯TPM暴露24h组(TL)、单纯细胞对照组(CC),单纯RA预处理组(RC)、RA预处理后加TPM暴露6h组(RTS)、RA预处理后加TPM暴露24h组(RTL)。结果表明:TPM6h短期暴露(TS)显着激活的BP、CC和MF的功能基因条数大于TPM24h长期暴露(TL);RA保护TPM6小时所引起的生物学事件主要是与细胞早期应激相关,而RA保护TPM24小时所引起的生物学事件主要是与DNA修复、染色体相关,并富集到了G2M检查点、血管生成以及IL6-JAK-STAT3信号通路。GSEA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被富集到多个基因集中,根据这些基因集我们推测RA对TPM诱导的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可能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第1是调控细胞内氧化反应,如过氧化物酶体、氧化应激反应、ROS通路;第2是调控细胞内代谢水平,如胆固醇同态、雌激素应答、胆汁酸代谢、糖原、脂肪酸代谢;第3是调控细胞连接和运动性,如细胞顶面连接;第4是调控细胞生长和凋亡,如P53通路,有丝分裂纺锤体、G2M检查点,DNA修复、KRAS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第5是调控细胞命运,如肌细胞生成和KRAS信号通、P53通路。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多次被富集到P53通路,而P53通路对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细胞凋亡、肿瘤形成都有调控作用,故我们推测RA很可能通过调控P53通路来发挥作用。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在细胞水平和蛋白水平验证了RA对TPM诱导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通过检测ROS、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DNA损伤标记物γH2AX,明确了TPM诱导的各种细胞损伤以及RA的防护作用。结果显示:TPM能够剂量依赖地引起细胞增殖抑制,能够剂量依赖地引起细胞凋亡和坏死,能够诱导线粒体内活性氧(ROS)的产生、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引起细胞的氧化损伤,并能迅速诱导γH2AX聚集到细胞核,还促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而RA预处理则可以明显降低TPM诱导的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ROS产生、DNA损伤以及细胞凋亡水平。我们的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PM能够激活P53信号通路、下调SIRTl,增加p21蛋白的表达,使Bax、Bcl-2表达量增大;而RA预处理,可以抑制ROS的产生,SIRTl表达上调,MDM2表达下降,影响P53蛋白的磷酸化和乙酰化。总之,从转录组结果和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推测:迷迭香酸可能抑制ROS产生并激活SIRTl信号通路,通过p53蛋白的磷酸化和乙酰化调控MDM2途径以及SIRTl途径,抑制下游的凋亡蛋白Bax和切割caspase表达来有效地抑制TPM诱导的氧化损伤;RA还能通过增加细胞周期阻滞p21蛋白表达来使细胞获得足够的自我修复的时间从而抵抗TPM的损伤。

二、迷迭香中二萜酚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迷迭香中二萜酚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迷迭香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立题依据
        1.1 糖尿病及其认知功能障碍危害人类健康
        1.2 迷迭香的应用前景与困境
    2.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与思路
        2.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迷迭香改善糖尿病认知障碍的研究
    1.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迷迭香的制备
        1.4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行为学评价:水迷宫实验
        2.4 小鼠血样采集及保存
        2.5 小鼠脑组织采集及保存
        2.6 苏木素-伊红染色
        2.7 检测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迷迭香对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3.2 迷迭香对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3.3 水迷宫结果
        3.4 迷迭香对小鼠海马炎症的影响
        3.5 迷迭香对小鼠海马神经的影响
    4.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基于UPLC-Q-TOF/MS迷迭香化学成分研究
    1.材料与试药
    2.实验方法
        2.1 供试品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质谱条件
        2.4 数据分析
    3.实验结果
        3.1 UPLC-Q-TOF-MS成分推断
        3.2 成分分析
        3.3 主要色谱峰鉴定
    4.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迷迭香HPLC指纹图谱研究及其多种成分定量分析
    1.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2 指纹图谱研究
        2.3 迷迭香水煎液中多种成分的定量测定
    3.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迷迭香4 种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1.材料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2.方法与结果
        2.1 LC-MS/MS的分析方法
        2.2 溶液的配制
        2.3 血浆样品处理
        2.4 给药方案与血样采集
        2.5 方法学验证
        2.6 药代动力学研究
    3.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迷迭香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迷迭香二萜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1.1 迷迭香植物分离出的二萜类
    1.2 稳定性研究
2 药理作用
    2.1 抗菌作用
    2.2 抗氧化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2.4 抗神经性疾病
    2.5 抗代谢性疾病
    2.6 抗炎作用
    2.7 其他作用
3 结语

(3)迷迭香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萜类
        1.1.1 单帖类和倍半萜类
        1.1.2 二萜类
        1.1.3 三萜类
    1.2 黄酮类
    1.3 有机酸
    1.4 其他类成分
        1.4.1 微量元素
        1.4.2 糖类和苷类物质
2 药理作用
    2.1 抗菌作用
    2.2 抗氧化作用
    2.3 抗抑郁作用
    2.4 调节代谢作用
    2.5 抗神经损伤作用
    2.6 抗炎作用
    2.7 抗肿瘤作用
    2.8 抗衰老作用
    2.9 调节血压作用
    2.10 抗肝硬化作用
3 展望

(4)迷迭香源抗氧化物对薯条煎炸油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煎炸油
        1.1.1 煎炸油品质的影响因素
        1.1.2 油脂煎炸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1.1.3 煎炸油检测手段
    1.2 抗氧化剂
        1.2.1 合成抗氧化剂
        1.2.2 天然抗氧化剂
    1.3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不同种类植物油煎炸过程品质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煎炸过程
        2.2.2 煎炸油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2.2.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2.4 谷维素含量
        2.2.5 降解动力学
        2.2.6 粘度动态变化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理化性质分析
        2.3.2 感官分析
        2.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3.4 谷维素含量变化及其降解动力学分析
        2.3.5 粘度动态变化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抗氧化剂对大豆油煎炸过程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迷迭香酸提取物的准备
        3.2.2 煎炸过程
        3.2.3 煎炸油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3.2.4 感官评定
        3.2.5 LF-NMR测定弛豫时间(T_2)
        3.2.6 NIRS表征煎炸油脂品质变化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煎炸油理化性质
        3.3.2 共轭二烯与三烯值变化
        3.3.3 脂肪酸组成分析
        3.3.4 色泽分析
        3.3.5 感官分析
        3.3.6 LF-NMR表征煎炸过程的弛豫特性
        3.3.7 NIRS表征油脂的品质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水溶性抗氧化剂迷迭香酸在大豆油中溶解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迷迭香酸、谷维素及其混合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2.2 大豆油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4.2.3 迷迭香酸在大豆油中溶解度的测定
        4.2.4 基于溶解度的理论模型分析
        4.2.5 数据分析及模型检验
    4.3 结果分析
        4.3.1 迷迭香酸、谷维素及其混合物抗氧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4.3.2 迷迭香酸在大豆油中溶解标准曲线
        4.3.3 搅拌时间对迷迭香酸在大豆油中溶解度的影响
        4.3.4 温度对迷迭香酸在大豆油中溶解度的影响
        4.3.5 基于溶解度的理论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药效作用与化学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筛选
    1.鞘蕊苏的物质部位和组分的提取分离及活性筛选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细胞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鞘蕊苏部位和有效组分的制备
        1.2.2 MTT检测鞘蕊苏不同部位对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1.2.3 MTT检测鞘蕊苏Q3 部位不同流份段对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1.2.4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Q1-Q9 各部位对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1.3.2 鞘蕊苏抗肿瘤活性部位Q3 的不同流份段对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1.4 讨论
    2.鞘蕊苏抗肿瘤活性组分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筛选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活性流份段G、H、J的分离与纯化
        2.2.2 MTT检测鞘蕊苏活性部位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
        2.2.3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各化学成分对HeLa、A375、HCT-8和LS174-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2.4 讨论
第二章 鞘蕊苏有效成分(14-去氧鞘蕊酮U)抗肿瘤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1.14-去氧鞘蕊酮U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细胞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药物母液的配制
        1.2.2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4-去氧鞘蕊酮U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1.2.3 14-去氧鞘蕊酮U抑制A549和LLC细胞增殖的时间效应变化
        1.2.4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14-去氧鞘蕊酮U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1.3.2 14-去氧鞘蕊酮U抑制A549和LLC增殖的时间效应变化
        1.4 讨论
    2.14-去氧鞘蕊酮U对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
        2.2.2 移植瘤平均体积、重量、脏器系数及肿瘤抑制率检测
        2.2.3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14-去氧鞘蕊酮U对 LLC荷瘤小鼠体重和抑瘤率的影响
        2.3.2 14-去氧鞘蕊酮U对 LLC荷瘤小鼠瘤体积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鞘蕊苏有效成分(14-去氧鞘蕊酮U)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Hoechst33258 染色检测不同浓度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 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1.2.2 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PARP、caspase-3和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 蛋白的表达
        1.2.3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Bax和Bcl-2 的表达
        1.2.4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caspase-4、caspase-12、CHOP、Bip和 IRE1-α的表达
        1.2.5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2.6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Atg5、beclin-1 和LC3Ⅱ/Ⅰ的表达
        1.2.7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549和LLC细胞中CDC2、CDK2、CDK6、CyclinB1、CyclinD3和p21 的表达
        1.2.8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Hoechst33258 染色检测不同浓度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 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1.3.2 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和LLC细胞中PARP、caspase-3 和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Bax和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
        1.3.3 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和LLC细胞中Bip,IRE1-α,XBP1s、CHOP、caspase-4和Cleaved-caspase-12 蛋白表达的影响
        1.3.4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3.5 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和LLC细胞中Atg5、beclin-1、LC3Ⅱ/Ⅰ蛋白表达的影响
        1.3.6 14-去氧鞘蕊酮U对 A549和LLC细胞中CDC2、CDK2、CDK6、CyclinB1、CyclinD3、p21 蛋白表达的影响
    1.4 讨论
第四章 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类似物的化学合成及活性筛选
    1.C-11位不同侧链的Coleolic acid类似物的合成及活性筛选
        1.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3 合成实验部分
        1.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2 目标化合物PX1-PX6 的合成
        1.4 C-11 位不同侧链的Coleolic acid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1.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4.2 实验方法
        1.4.3 实验结果
        1.5 讨论
    2.N-取代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系列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筛选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3 合成实验部分
        2.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2 目标化合物PX7-PX18 的合成
        2.4 N-取代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系列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2.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豌豆蛋白抑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豌豆及豌豆蛋白概述
        1.1.1 豌豆简介
        1.1.2 豌豆的营养成分
        1.1.3 豌豆蛋白的组成
        1.1.4 豌豆蛋白的营养价值
        1.1.5 豌豆蛋白的功能特性
    1.2 豌豆蛋白膜概述
        1.2.1 豌豆蛋白膜的形成机理
        1.2.2 豌豆蛋白膜的制备方法
        1.2.3 豌豆蛋白成膜的影响因素
        1.2.4 植物蛋白膜的研究现状
    1.3 抑菌剂概述
        1.3.1 抑菌剂的概念及种类
        1.3.2 抑菌剂的研究现状
    1.4 可食性抑菌膜概述
        1.4.1 可食性膜简介
        1.4.2 可食性抑菌膜的概念及种类
        1.4.3 可食性抑菌膜的研究现状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豌豆蛋白膜制备的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豌豆蛋白膜制备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2 豌豆蛋白膜制备的正交试验结果
        2.3.3 豌豆蛋白膜制备的验证试验
    2.4 豌豆蛋白膜与其他蛋白膜的性能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对豌豆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厚度的影响
        3.3.2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3.3.3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3.3.4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水溶性的影响
        3.3.5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不透明度的影响
        3.3.6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色度的影响
        3.3.7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厚度的影响
        4.3.2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4.3.3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4.3.4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水溶性的影响
        4.3.5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不透明度的影响
        4.3.6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色度的影响
        4.3.7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对豌豆蛋白膜抗氧化性和抑菌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总酚含量的影响
        5.3.2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总酚含量的影响
        5.3.3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5.3.4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5.3.5 菌浓度-OD值标准曲线的绘制
        5.3.6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的最小抑菌浓度
        5.3.7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添加量对豌豆蛋白膜抑菌性的影响
        5.3.8 迷迭香提取物和蜂蜜复配对豌豆蛋白膜抑菌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添加抑菌物质对抑菌膜机械性能影响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7)夏枯草果实的成分分析及其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章 夏枯草果实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挥发油的提取
        2.1.1 药材前处理
        2.1.2 提取方法
        2.2 甲酯化前处理
        2.3 GC-MS分析条件
        2.4 GC-MS数据采集
        2.5 方法学
        2.5.1 稳定性试验
        2.5.2 重复性试验
        2.5.3 精密度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唇形科12种不同植物果实挥发油成分分析
        3.2 夏枯草果实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分析
        3.2.1 样品分析
        3.2.2 共有峰的认定
        3.2.3 相似度评价
        3.2.4 主成分分析
        3.2.5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3.2.6 差异标记物的筛选以及鉴定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夏枯草果实甲醇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与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供试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精密度试验
        2.4.2 重复性试验
        2.4.3 稳定性试验
        2.4.4 线性范围
        2.4.5 加样回收试验
        2.5 多元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HPLC指纹图谱分析
        3.1.1 共有峰的确定与指认
        3.1.2 相似度评价
        3.1.3 主成分分析
        3.1.4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3.1.5 差异标记物的筛选以及鉴定
        3.2 夏枯草果实甲醇提取物活性成分HPLC含量测定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夏枯草果实的抗氧化、抗炎作用
    1 试验仪器与材料
        1.1 原料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抗氧化能力测定
        2.1.1 ABTS法
        2.1.2 DPPH法
        2.1.3 FRAP法
        2.2 抗炎活性测定
        2.2.1 细胞培养
        2.2.2 LPS刺激浓度选择
        2.2.3 细胞毒实验
        2.2.4 炎症因子IL-6、TNF-α、NO含量检测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3.1.1 不同浓度PSV、PSM对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1.2 不同浓度PSV、PSM对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1.3 FRAP法测定不同浓度PSV、PSM抗氧化能力
        3.2 抗炎作用
        3.2.1 LPS刺激浓度的选择
        3.2.2 MTT法测定PSV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活性影响
        3.2.3 PSV、PSM对 LPS诱导RAW264.7 细胞分泌TNF-α、IL-6及NO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黔引迷迭香主要酚类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
        1.1.2 试剂
    1.2 方法
        1.2.1 总多酚的提取
        1.2.2 总酚含量测定
        1.2.3 HPLC分析
        1.2.4 抗氧化活性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酚含量
    2.2 类黄酮含量
    2.3 酚酸含量
    2.4 二萜酚含量
    2.5 抗氧化活性能力
    2.6 多酚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9)迷迭香化学成分分析及扩血管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迷迭香的化学成分分析
    第一节 基于气质技术的迷迭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1 仪器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第二节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迷迭香非挥发性成分分析
        1 仪器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迷迭香扩血管活性研究
    第一节 供试品的制备及主要成分分析
        1 仪器和材料
        2 迷迭香提取物的制备
        3 提取物成分分析
    第二节 迷迭香提取物扩血管活性评价
        1 扩血管活性评价实验操作流程
        2 迷迭香挥发油提取物扩血管活性的评价
        3 迷迭香非挥发性提取物扩血管活性的评价
    第三节 迷迭香提取物扩血管机理研究
        1 相关指标的检测方法
        2 扩血管活性机制探讨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迷迭香提取物扩血管活性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迷迭香提取物扩血管活性“谱-效”分析
        1 药效指标和化学指标的选取
        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迷迭香扩血管活性“谱-效”分析
        3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迷迭香提取物扩血管活性“谱-效”分析
        4 基于Lasso回归的迷迭香提取物扩血管活性“谱-效”分析
    第二节 活性成分验证
        1 仪器和材料
        2 溶液制备
        3 活性成分验证及结果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迷迭香化学成分、提取工艺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萜类
        1.2 黄酮
        1.3 有机酸
        1.4 其他
    2 迷迭香挥发油及非挥发性提取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迷迭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2.2 迷迭香非挥发性提取物提取工艺研究
    3 品质评价研究
        3.1 指标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3.2 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3.3 采收时期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3.4 采收部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4 药理作用
        4.1 抗氧化活性
        4.2 抗菌防虫的作用
        4.3 抗炎作用
        4.4 抗肿瘤活性
        4.5 其他活性
    5 应用
        5.1 食品工业
        5.2 医药卫生
        5.3 日用品
        5.4 绿化观赏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部分化合物的质谱图
致谢
附件

(10)烟气诱导DNA损伤的高通量筛查及迷迭香的化学防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烟气诱导DNA损伤的高通量检测方法研究
        1.1.1 细菌回复突变微量波动法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研究
        1.1.2 DNA损伤标记物γH2AX的检测技术
        1.1.3 体外微核高通量检测方法研究
    1.2 化学防护剂在肿瘤预防中的地位以及降低烟气诱导遗传损伤的作用
    1.3 p53信号通路与化学防护机理研究
    1.4 迷迭香的功效作用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技术路线)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烟气诱导DNA损伤的高通量筛查方法建立
    2.1 DNA损伤标记物γH2AX的高通量检测方法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体外微核检测高通量方法研究
        2.2.1 方法原理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细菌回复突变微量波动法检测烟气诱导基因突变的方法研究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高通量检测方法在水体污染危害识别中的应用结果
        2.4.1 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水体诱发微核的结果
        2.4.2 微量波动法检测水体致突变性的结果
    2.5 讨论
        2.5.1 DNA损伤标记物γH2AX的检测
        2.5.2 体外微核自动化检测
        2.5.3 致突变性的快速检测方法Ames微量波动法
    2.6 小结
第三章 化学防护剂迷迭香的筛选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设备
        3.1.2 细胞与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迷迭香化学成分分析
        3.2.2 迷迭香对不同类型细胞的毒性作用
        3.2.3 迷迭香对CHO细胞凋亡的影响
        3.2.4 迷迭香对TPM诱导细胞毒性的防护作用
        3.2.5 迷迭香对TPM诱导基因突变的防护作用
        3.2.6 迷迭香酸对TPM诱导的染色体损伤的防护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迷迭香酸对TPM诱导的DNA损伤的化学防护机制研究
    4.1 迷迭香酸和TPM处理细胞转录组谱分析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细胞与试剂
        4.1.1.2 主要器材和仪器
        4.1.1.3 试验方法
        4.1.2 结果
        4.1.2.1 HPF细胞形态观察
        4.1.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比对结果
        4.1.2.3 转录组表达水平定量分析结果
        4.1.2.4 转录组表达水平差异分析结果
        4.1.2.5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结果
        4.1.2.6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GSEA富集分析结果
        4.1.3 讨论
    4.2 迷迭香酸和TPM处理细胞蛋白水平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细胞与试剂
        4.2.1.2 主要器材和仪器
        4.2.1.3 试验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TPM和RA对HPF细胞毒性及RA的保护
        4.2.2.2 TPM和RA对HPF细胞产生ROS的影响
        4.2.2.3 RA对TPM诱导细胞凋亡的防护作用
        4.2.2.4 RA对TPM诱导氧化损伤细胞周期的影响
        4.2.2.5 RA对TPM诱导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
        4.2.3 讨论
        4.2.3.1 TPM诱导细胞产生ROS及迷迭香酸的防护作用
        4.2.3.2 TPM诱导细胞损伤的凋亡机制及迷迭香酸的防护作用
        4.2.3.3 迷迭香酸通过上调细胞周期阻滞来加强DNA损伤修复能力
        4.2.3.4 迷迭香酸通过影响p53负反馈因子MDM2来抑制TPM诱导的细胞凋亡
        4.2.3.5 迷迭香酸能够通过SIRT1途径减缓TPM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
        4.2.3.6 迷迭香酸通过影响p53蛋白的磷酸化和乙酰化来产生调控作用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迷迭香中二萜酚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迷迭香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汪镇朝.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迷迭香二萜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赵盼盼,汪豪. 海峡药学, 2020(11)
  • [3]迷迭香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简述[J]. 何立威,付晨青,姚珊,郭潇潇,王秀萍,李秀杰. 浙江农业科学, 2020(10)
  • [4]迷迭香源抗氧化物对薯条煎炸油品质的影响研究[D]. 李鹏娟. 暨南大学, 2020(03)
  • [5]鞘蕊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药效作用与化学合成研究[D]. 彭小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豌豆蛋白抑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蔡丽美.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7]夏枯草果实的成分分析及其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D]. 雷思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黔引迷迭香主要酚类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J]. 冷家归,于二汝,李德文,王少铭,罗莉斯,侯颖辉.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8)
  • [9]迷迭香化学成分分析及扩血管活性研究[D]. 张继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10]烟气诱导DNA损伤的高通量筛查及迷迭香的化学防护机制研究[D]. 夭建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迷迭香中二萜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