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

温胆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

一、温胆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晨[1](2021)在《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于痴呆的治疗,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课题拟从中医医籍及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数据库所记载的中医痴呆古今医案入手,梳理中医治疗痴呆的古今医案情况,呈现大历史观下医家临证诊治痴呆的演变与发展,挖掘整理古今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等理论的认识及古今医家对痴呆的诊疗规律和经验,为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拓展思路。同时,结合对痴呆古代文献的梳理与中医相关研究的概述,对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总体论述。方法:1.基于《中华医典》对痴呆的古代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应用理论归纳与分析法,按照病名溯源、病因病机、治疗沿革等进行分析。2.基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的中医学经典医籍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痴呆的古今医案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按照医案年代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病因分布情况、病性病位分布情况、症状分布情况、方药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3.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近10年来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发文年份、发文地域、发文单位、文献类型、研究内容、项目支持、核心期刊、核心作者等进行分析。结果:1.痴呆首见于唐代的《华佗神医秘传》,又名“呆痴”“愚痴”“痴病”“神呆”“呆证”“呆病”等。明代以前多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可由药邪、先天因素、外伤、七情内伤、他病继发等诱发,病机以脏腑气血虚损为本,痰、瘀、火热为标。病位以心、脑为主,兼有肝、脾、肾。治疗兼见针灸与中药疗法。针灸选穴多为心经与肾经上的穴位。中药疗法包含藜芦、牵牛、石菖蒲、远志等化痰药及多个化痰补虚方的应用。2.共录入医案376则,分为少量的古代医案与近代医案,以及大量的现代医案。患者以60-79岁的男性居多。常见病因依次为他病继发、情志因素、毒邪、先天因素和外伤。常见病性依次为痰、血瘀、精髓亏虚、气虚、火热、气滞、阴虚等。常见病位依次为肾、心神(脑)、脾、心、肝、肺、胃、胆。常见症状依次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降低、性情改变等。常见方剂依次为补益剂、祛痰剂、活血剂、祛湿剂、行气剂、清热剂等。常见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等。应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依次为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六味地黄丸、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应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等。常用药物可聚类为补虚类、活血类、化痰类。经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应用情况与疗效评估,得到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对支持度百分比最高的石菖蒲-远志药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9个活性成分,73个潜在靶点,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c AMP信号通路、蛋白质去泛素化、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活性氧代谢过程、节律周期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及通路。3.共纳入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文献1558篇。年发文数量呈波动增长。主要发文地域依次为北京、湖北、广东、黑龙江、山东等。主要发文单位依次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内容包含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治未病、护理、康复等早期防护与病后调护的相关研究。治疗方法囊括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多项资助与支持。载文量最多的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杂志等18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结论:1.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由以虚、痰为主要病机演变为以虚及正虚夹痰夹瘀为主,并兼见火热、气滞、湿阻、寒凝、水停等,治法也由补虚、化痰发展为补虚、化痰、活血、开郁、清热、燥湿、驱寒、利水等。2.痴呆的病因有他病继发、七情内伤、外伤、毒邪、先天因素等,病性以痰、血瘀、精髓亏虚为主,病位以肾、脑、脾、心、肝为主,症状表现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低下等,证型以正气不足的虚证与虚中夹痰夹瘀的本虚标实证为主,治疗时多应用补虚药、化痰药、活血药、清热药等,依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3.常用方剂有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常用中药有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黄芪、半夏、郁金、当归等,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4.痴呆的中医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内服外治相结合、多靶点靶向治疗的日臻完善的治疗模式,研究趋势为痴呆的早期干预与病后调护。

龙喻[2](2021)在《吕文亮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经验及其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导师吕文亮教授临床辨证论治应用黄连温胆汤医案的研究,挖掘应用此方的病、证、法及方的灵活变化规律,并对其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期能对该方的研究提供相关有价值的参考,提高该方临床运用中的针对性及疗效。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吕师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主要疾病的作用机制,分析方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及核心靶点,以期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临床常见病。方法:①吕文亮教授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的医案研究。将吕文亮教授于2018年3月-2020年12月的门诊医案相关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诊断病名、辨证证型、治法、处方用药等)录入Excel表中,从中筛选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治疗的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这些医案的症候、病名、证型、方药加减、疗效等内容运用频数统计方法与熵聚类分析法等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总结吕文亮教授临床运用黄连温胆汤的适用范围、药物加减配伍规律等。②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潜在作用机制。分别对药物成分和靶点、疾病靶点在在线数据库中进行提取,将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画韦恩图取交集,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对共同靶点进行PPI网络的构建及核心靶点的提取,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筛选显着性高的基因功能及信号通路,并结合中医药理论,来阐释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①吕文亮教授应用黄连温胆汤多治疗不寐、胃痞、汗症等疾病,证型以痰热内蕴、痰湿内蕴为主。临床表现失眠、口干、汗出为排名靠前的症状,舌脉则以暗红舌,黄腻苔,缓脉为常见舌脉。②在辨证运用黄连温胆汤时,常常用黄连、法夏、陈皮为核心药物以代全方行使疗效。擅用生牡蛎-煅龙骨、瓦楞子-乌贼骨、合欢皮-远志等药对。③在药物用量上黄连、陈皮、法夏、炒白术最常用10g,生牡蛎、远志、丹参、太子参、煅龙骨、合欢皮常用20g,竹茹10g和20g均比较常用,茯苓常用至30~50g,甘草则以6g为常用量。④黄连温胆汤中活性共143种,筛选出成分、慢性胃炎、失眠靶点分别为369个、990个和972个,三者取交集后共有靶点16个,与靶点连接度最高的活性成分分别是槲皮素、柚皮素、木犀草素等。⑤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和失眠的核心靶点集中在PPARG、TNF、IL10、IL6等与炎症反应相关的靶点上。靶点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均提示黄连温胆汤发挥治疗作用与控制感染、改善炎症反应、调节糖脂代谢等途径密切有关。结论:①黄连温胆汤可有效治疗临床上以痰热内蕴为主证的一系列疾病;吕文亮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主要治疗失眠和胃痞。②擅长使用药对,方剂的配伍变化及药物剂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③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治疗过程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共同作用完成的,主要靶点及通路均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宋子瑜[3](2021)在《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知识图谱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查阅和整理与失眠中医药治疗相关的文献,挖掘出失眠中医药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2.通过观察失眠症(痰热扰神型)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对依据清痰宁神法总结出的经验方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有关临床评价,为缓解患者症状、推广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基于Gephi和Cite Space软件对近10年失眠的中医药文献进行挖掘,提取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图谱构建及分析。2.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观察2019年5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门诊的18-65岁患者,试验入组为符合失眠症(痰热扰神型)诊断标准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的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入对照组(黄连温胆汤组)、治疗组1(清痰宁神方组)、治疗组2(香附温胆汤组),三组各12例,共36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服药4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各复诊随访一次。观察三组组患者治疗前后辩证论治信息观察表、Spiegel睡眠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的变化,评价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痰热扰神型)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受试对象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询问具体用药感受,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近十年失眠的中医药研究领域文献数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黄俊山、汪卫东、王平等人为高产研究者,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合作网络较为密集,关键词“痰热内扰”从2015年开始突现,焦虑性失眠、归脾汤等聚类关键词研究频次较高。2.研究实际纳入病例36例,脱落1例,实际完成35例,其中对照组12例,治疗组24例。主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指标对照组临床痊愈率0%,显效率8.3%,有效率75%,无效率16.7%,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痊愈率4.2%,显效率41.7%,有效率45.8%,无效率8.3%,总有效率为91.6%,两者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略有差异,两者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睡眠情况临床疗效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对照组痊愈率16.7%,显效率16.7%,有效率58.3%,无效率8.3%;治疗组痊愈率16.7%,显效率4.2%,有效率70.8%,无效率8.3%;两组间总有效率稍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疗效指标:PSQI评分、ISI评分均显示治疗后各组PSQI评分、ISI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SAS、BDI两组间在基线及末次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指标:本研究不良反应共发生4例,其中对照组1例,治疗组3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十二导联心电图等均未发现异常。结论:1.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在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强,对区域资源的整合需进一步提高,以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进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2.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课题组依据清痰宁神法总结出的经验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前期证据,对中医经典方剂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谭爱华[4](2021)在《痰瘀同治 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及其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初步提出较为系统的AD病变全过程的病机演变规律,探析由因虚生热和痰瘀化热导致的“热”推动AD病变发展这一重要病机,及AD病理变化的四个关键过程:“虚生痰瘀-痰瘀化热-热结酿毒-毒损脑络”,探讨AD病理进程中的“热”和“毒”的理论内涵,梳理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建立稳定可靠的AD-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解析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阐明痰、瘀在AD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存在“化热”这一关键过程,并尝试揭示“痰瘀化热酿毒”“毒损脑络”的生物学过程以及“热”和“毒”可能的生物学基础,初步证实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通过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发挥改善脑神经炎症、改善海马神经元突触结构和可塑性、抑制神经元凋亡等作用。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四库全书》子部、《中华医典》(第5版)为主要工具,综合古今医家之言,系统梳理虚、痰、瘀及痰瘀互结、化热酿毒、毒损脑络这些因素和环节与AD的关联,整理中医学对AD病变全过程的病机演变认识,探析“热”和“毒”的理论内涵,梳理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方法:(1)以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AD的疾病模型动物,用D12492高脂饮食饲喂,改变其血脂指标,以模拟中医“痰”证的病理状态;用0℃冰水浴处理,改变其血液流变指标,以模拟中医“瘀”证的病理状态;二者结合模拟同时存在“痰”“瘀”的病理状态,分别建立AD-痰、瘀、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通过比较各组小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舌色客观变化,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脑神经炎症、AD相关病理变化的指标来评价模型,探索建立稳定可靠的AD-痰、瘀、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2)复制AD-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分为5个组:不予给药处理的模型组、给予痰瘀同治的益智温胆汤组、给予清热解毒的黄连解毒汤组、同时给予痰瘀同治和清热解毒的益智温胆汤+黄连解毒汤组,以及作用机制对照药物替普瑞酮组,并以同系遗传背景的非转基因C57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处理40天。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刚果红染色法、甘氨酸镀银染色法、透射电镜法、高尔基染色法等方法分别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SP、NFTs、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突触和树突棘的改变等;使用免疫荧光标记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内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共定位关系,比较各组小鼠的病理改变、脑神经炎症、凋亡、突触、线粒体功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实验一结果(1)Morris水迷宫:与AD-Model组比较,各组小鼠的平均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trol组小鼠游泳总路程和上平台潜伏期明显更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更多,其余各组小鼠的游泳总路程、上平台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舌色对比: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Control组小鼠舌色偏淡红,其余各组小鼠舌色偏暗红。AD-Pbs组小鼠的舌色r值最小。(3)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Control组小鼠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更低。其余各组小鼠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AD-Bss组和AD-Pbs组小鼠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更高。(4)血脂指标检测: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Control组小鼠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小鼠的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AD-Ps组和AD-Pbs组小鼠的各项血脂指标更高,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各组小鼠的海马组织TNF-α、IL-1β和T-Tau均明显升高。与AD-Model组小鼠比较,AD-Pbs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TNF-α、IL-1β和T-Tau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二结果:(1)Morris水迷宫:与Control组比较,各组小鼠游泳总路程和上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与Model组比较,各组小鼠平均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小鼠游泳总路程和上平台潜伏期均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跳台实验:与Control组比较,各组小鼠潜伏期明显缩短、出错次数增加;与Model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潜伏期延长、出错次数减少。3、实验三结果:(1)刚果红染色:Control组小鼠海马区和皮层中几乎没有观察到SP,而Model组小鼠海马区和皮层中散在分布着许多SP,各给药组SP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甘氨酸银浸镀: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区染色明显加深,镜下可见大量被染成黑色条状的NFTs,以CA3区最为明显;各给药组小鼠海马区的NFTs有不同程度减少。(3)透射电镜:Control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染色质团聚在核内,线粒体丰富,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均匀散在分布在胞质中。Model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出现细胞死亡现象,镜下可见细胞核塌陷,边界破解甚至消失,染色质固缩或消失,视野内可见若干凋亡小体分布,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且大部分线粒体出现肿胀甚至破裂,粗面内质网结构松散,仅可见少量零星分布的核糖体。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神经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但细胞核整体形态正常、结构完整,镜下可见部分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排列松散,核糖体减少等现象。(4)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小鼠比较,各组小鼠总Tau蛋白和三个不同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Model组小鼠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总Tau蛋白和三个不同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4、实验四结果:(1)免疫荧光: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区Aβ1-42、GFAP、Iba-1、的荧光数量和强度均明显上升,DG区Aβ1-42蛋白的周围分布着大量的GFAP蛋白和Iba-1蛋白;PSD95荧光数量和强度明显减少;Model组小鼠皮层和海马区均可见大量HSP70荧光,各给药组小鼠皮层和海马各个区域的HSP70荧光数量和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CA3区和DG区更为明显。与Model组小鼠相比,各个给药组小鼠海马区Aβ1-42蛋白、GFAP蛋白和Iba-1蛋白荧光数量和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SD95荧光数量和强度有不同程度增加。(2)HSP70和Aβ1-42、Tau荧光共定位:胞内外均可见由HSP70的红色荧光和Aβ1-42的绿色荧光重叠的黄色荧光。由红色荧光的HSP70和绿色荧光的Tau重叠的黄色荧光,几乎都分布在胞外。(3)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TNF-α、IL-1β、IL-10等脑神经炎症指标和HSF1、HSP70均明显上升;各组小鼠Bcl-2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Bax蛋白和c-Caspase-3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Model组小鼠尤其明显,而YZ+HL组与Control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odel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均明显上升。与Model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有明显的下调,IL-10除GGA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给药组与Model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小鼠的Bcl-2蛋白均有上调,Bax蛋白和c-Caspase-3蛋白均有下调;YZ+HL组和GGA组小鼠海马组织中HSF1有明显的上调;其余各给药组与Model组相比,HSP70蛋白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YZ+HL和GGA组进行LSD分析,两者在HSF1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SP70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高尔基染色: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元数量和树突棘均明显减少,镜下可见CA3和DG区的神经元丢失情况最为明显。与Model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元数量、树突棘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各给药组海马区神经元树突棘均有明显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虚是AD发生的根本,痰、瘀是AD的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痰瘀化热酿毒进一步加速了AD的发生发展。“虚生痰瘀-痰瘀化热-热结酿毒-毒损脑络”是AD发生发展的四个关键过程。2、起于病之始的“因虚生热”和现于病之中的“痰瘀化热”导致了“热”可能是推动AD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3、痰瘀热化酿毒,毒损脑络是AD的最终环节。“痰瘀化热酿毒”的生物学过程可能是错误折叠沉积的Aβ蛋白和异常磷酸化的Tau过度活化了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诱发了脑神经炎症,促进了SP和NTFs的形成;“毒损脑络”的生物学过程可能是具有神经毒性的寡聚态Aβ蛋白、异常磷酸化的Tau和它们引起的各种致炎因子释放,导致了神经元的凋亡和突触的损伤。“毒”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是神经损害性错误折叠沉积的Aβ蛋白形成SP和异常磷酸化的Tau形成的NTFs;“热”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是脑神经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各种致炎因子。4、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以有效改善AD-痰瘀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病理改变,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抑制了Aβ的生成和沉积、Tau的异常磷酸化,进而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了脑神经炎反应,减少了神经元的凋亡,保护了海马神经元和树突棘,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陈逸哲[5](2021)在《麦门冬汤方证研究及方药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总结归纳麦门冬汤古代文献及方证应用,并且通过分析临床数据,从而确定麦门冬汤的常见加减药味、合方出现频率,并对麦门冬汤用药后常见的后续方证变化及所用方药规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麦门冬汤证的症状表现以及后续的病理机转规律。方法:本研究在9年8个月时间内,收集了北京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专家门诊临床病例。从这些病案中,筛选服用麦门冬汤患者70人,采集和分析了所有的信息,包括:年龄、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症状、痰象、舌象与脉象、配方加减、合方加减、后续变方。本研究计算了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比率,以百分率来表示麦门冬汤证最常见加减、服用麦门冬汤后的最常用后续方证变化。结果:在本研究的70例患者基础资料、临床症状、中西医诊断、药物加减、合方加减、后续变方的分析中得出患者女性46人(65.71%),略大于男性24人(34.29%),年龄方面,以51~60岁及61~70岁为主,分别占12人(17.14%)及21人(30%)。临床症状有50项,共293次,其中频数占前十名者为咳嗽(17.41%)、口干(11.60%)、咳痰(10.92%)、咽痒(8.87%)、纳差(3.41%)、气短(3.07%)、咽中异物感(3.07%)、不寐(3.07%)、乏力(2.73%)、气喘(2.73%)、咽中不利(2.73%),而舌象舌质以暗红舌(35.87%)、红舌(14.13%)、暗淡舌(11.96%)、裂纹舌(11.96%)、淡红舌(10.87%)为主,苔象以薄白苔(53.42%)、薄黄苔(23.29%)、腻苔(12.33%)为主。脉象以细弦(38.75%)、弦滑(18.75%)、细滑(13.75%)、沉脉(8.75%)为主。痰象当中,以白痰(63.16%)、黏痰(73.08%)、量少(54.17%)或无痰(33.33%)为主。中医病名归类方面,以咳嗽(37.14%)、肺痿(24.29%)、梅核气(8.57%)、虚劳(7.14%)以及内伤发热(5.71%)居多,西医病名归类以间质性肺病(27.14%)、慢性咳嗽(24.29%)、慢性支气管炎(15.71%)居多。并且无论是中西医诊断其病种分类皆以肺系疾病为主。药物加减方面,总共有62味,除麦门冬汤原方药味外,以牛蒡子(48.57%)、当归(40.00%)、黄芩(30.00%)、桑白皮(28.57%)、地骨皮(27.14%)、生石膏(22.86%)的出现频数最高。合方加减上共有13种合方以黄芩泻白散8例(22.22%)、泻白散7例(19.44%)、竹叶石膏汤5例(13.89%)出现频数最高。在70例服用麦门冬汤患者中,有效60例(85.71%),无效10例(14.29%),其中有26例(37.14%)为服用有效的后续变方。分别为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2例(7.69%)、小柴胡汤合苇茎汤2例(7.69%)、小柴胡汤合温胆汤2例(7.69%)、小柴胡汤合葛根汤1例(3.85%)、小柴胡汤合小青龙加石膏汤1例(3.85%)、小柴胡汤1例(3.85%)、大柴胡汤合合桂枝茯苓丸2例(7.69%)、麻杏石甘汤1例(3.8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例(3.85%)、柴胡桂枝干姜汤2例(7.69%)、半夏泻心汤1例(3.85%)、瓜篓瞿麦丸合猪苓汤1例(3.85%)、乌梅丸1例(3.85%)、丹栀逍遥散1例(3.85%)、九味羌活汤1例(3.85%)、补中益气汤合二至丸1例(3.85%)、孔圣枕中丹1例(3.85%),麦门冬汤原方合栀子豉汤2例(7.69%)、麦门冬汤原方合封髓丹1例(3.85%)、麦门冬汤原方合升麻鳖甲汤1例(3.85%)。其中,柴胡类方证有15例(57.69%),半夏类方证有12例(46.15%),桂枝类方证有7例(26.92%),干姜类方证有5例(19.23%),非经方汤证4例(15.38%),麦门冬汤原方合方汤证4例(15.38%)。统计显示麦门冬汤方证后续变方最常见的为小柴胡汤,其中单用小柴胡汤为11.11%,配半夏厚朴汤、温胆汤、苇茎汤分别占据22.22%、22.22%、22.22%,葛根汤和小青龙加石膏仅占11.11%和11.11%。麦门冬汤方证后续变方的第二常见为大柴胡汤及柴胡桂枝干姜汤。结论:1、麦门冬汤对西医疾病如间质性肺病、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有良好治疗效果。2、结合历代医家经验总结及病案研究,可对麦门冬汤的症状及舌脉象、痰象进行补充。可为张仲景在麦门冬汤原文的简短描述中提供更多实用参考,症状方面可大致归类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及全身表现等症状。火逆上气可补充:“气喘、咳嗽、喷涕、呕吐、咳血、咳唾涎沫不止等症状。”咽喉不利可补充:“咽干、咽痒、咽疼、食难下、痰声不湿等症状。”全身表现可补充:“发热、手足烦热、多汗、口渴等症状。”舌象上可补充:“暗红舌、暗淡舌、裂纹舌、淡红舌等。”脉象上可补充:“脉数、脉细弦、脉弦滑、脉细滑、脉沉等。”痰象上可补充:“痰白黏,量少或无痰。”以上总结可作为麦门冬汤方证现代临床参考。3、单味药及合方配伍加减,从历代文献可以总结出加没食子化痰止咳,加石膏止咳血,加天花粉治消渴,身热,并喘者。加石膏及竹叶止烦呕,降火逆。去半夏加北沙参治肺脉劳伤,血积等证。导师的经验当中,加当归加强治疗咳逆上气,加牛蒡子及山药使脾肺润而下逆气。合泻白散以清热降逆气,加黄芩清肺热及少阳郁热。合柴朴汤以清少阳郁热而兼有太阴里饮者。合清燥救肺汤以宣外感温燥之邪。合酸枣仁汤以治阳明虚热失眠。合栀子豉汤以治阳明郁热失眠,及心胸灼热,或有咳嗽者。4、从六经辨证来看,麦门冬汤方证当属阳明虚热证,在后续变方中,柴胡类方当属半表半里少阳证,提示麦门冬汤证经治疗后,疾病有向半表半里阳证转化趋势。半夏类方可以在麦门冬汤治疗之后,胃体尚虚,未完全恢复运化功能时,加强太阴阳明上下枢机开阖。桂枝类方的出现,有部分是因中途外感,此非麦门冬汤证后续正常病理机转。另外尚有太阴阳明病愈出表后,调和营卫加强太阳固卫之能以防邪气再犯的作用,干姜类方在麦门冬汤治疗后,若因清润太过,反变寒证痰证,或者中途外感,引动太阴伏饮者,则可投之,以再复胃阳,逐饮邪外出。综上对麦门冬汤治疗的一般规律及现代运用提供参考。

李欢[6](2021)在《加减天麻温胆汤治疗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减天麻温胆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总结经验,给临床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收集72例符合拟定条件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组予常规西药加中药(加减天麻温胆汤),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组改善眩晕、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腹胀、心胸烦闷、神志恍惚、食少等症状更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心悸方面两组患者疗效大致相同(P>0.05)。2.经治疗后两组病例诊室血压和Zung氏焦虑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4小时动态血压中治疗组d SBP、n SBP、n DB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24h SBP(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4h DBP、d DBP(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效果相同。3.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天麻温胆汤对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痰浊中阻型)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血压,改善焦虑症状,疗效可期,安全可行,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张敬华,赵峰,王苏雷,惠振,王敬卿,赵杨,虞鹤鸣[7](2020)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痰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痰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失眠纳入标准的64例失眠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治疗组给予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每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积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睡眠状况均有改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SQI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PSQI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在痰多、不寐、心烦、口苦、舌苔黄腻、情志抑郁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能够改善肝郁痰火型失眠病人睡眠障碍,同时可以纠正病人的部分中医证候。

杨文磊[8](2020)在《加味温胆汤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降压机制。方法:本次临床观察所收录的对象均来自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至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一共64例,以随机数字表分类法将患者依次随机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均与西药基础治疗,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50mg/12.5mg,po qd;叶酸片,5mg,po qd,其中治疗组加服加味温胆汤。每组治疗15天后观察患者血压、血Hcy浓度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血压观测比较:治疗组在控制血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降压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降压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的90.00%(P<0.05);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比较:两组患者的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更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达90.00%优于对照组的66.66%(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不良反应的出现,各安全观察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相对于单纯运用西药治疗痰瘀互结证型老年H型高血压病,加味温胆汤联合西药的治疗方法对该类患者血压的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调节和中医证候的改善均有更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李金容[9](2019)在《宁心解郁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频发室性早搏(肝郁气滞、痰火扰心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观察宁心解郁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频发室性早搏“肝郁气滞、痰火扰心证”的临床疗效,探索频发室性早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寻求安全、有效的中医抗心律失常的手段。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四川省中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要求病例60例,采用随机数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剂量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试验组此基础上加用“宁心解郁方”(免煎制剂)联合耳穴压豆,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心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心率变异性、室性早搏分级(Lown分级)等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比较性别、年龄分布、体重指数、病程等一般资料后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均减少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单项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改善情况。3.两组均可减少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总数,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心率变异性方面,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均较前升高,其中治疗组SDNN、RMSSD、PNN50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SDANN均升高,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Lown分级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4.经治疗后,治疗组中未减低患者的最慢心率,无统计学差异。5.治疗后数据分析提示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宁心解郁方联合耳穴压豆可以明显改善频发室性早博(肝郁气滞、痰火扰心证)患者的主要症状、减少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并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Lown分级水平,而且具有较好安全性。

董鹏琳[10](2019)在《加味补中温胆汤对气虚痰热型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加味补中温胆汤对气虚痰热型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和24小时动态血压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2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痰热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补中温胆汤与厄贝沙坦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血压疗效和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项目的变化,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在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血压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时,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项目疗效方面,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均显着小于治疗前(P<0.05);脉压(PP)变化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时,治疗组治疗后的n SBP和n DBP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其余观察项目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谷峰比值、舒张压谷峰比值、收缩压平滑指数及舒张压平滑指数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时,治疗组治疗后的舒张压谷峰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观察项目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加味补中温胆汤配合降压西药治疗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气虚痰热型)临床症状,发挥了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显着降低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的夜间血压水平,提高舒张压谷峰比值,尤其适合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表现为降压疗效更好,降压更平稳,且具有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二、温胆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胆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痴呆古代文献梳理
    一、病名溯源
        (一)痴呆释义
        (二)痴呆别名
        (三)痴呆内涵
    二、病因病机
        (一)痴呆病因
        (二)痴呆病机
        (三)痴呆病位
    三、治疗沿革
        (一)针灸疗法
        (二)中药疗法
    四、小结
第二部分 痴呆古今医案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选案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规范化处理
        (二)建立数据库
        (三)统计分析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医案梳理
        (二)数据结果
    五、结果分析
        (一)医案一般情况分析
        (二)因机证治规律分析
    六、小结
第三部分 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四部分 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调查
        (二)发病机制
        (三)风险因素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五)治疗现状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一)文献记载
        (二)病因病机
        (三)症状证型
        (四)治疗现状
    三、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一、病因病机
    二、症状证型
    三、类证鉴别
    四、治则治法
    五、治疗方法
    六、各时期杰出医家思想
    七、中医药治疗痴呆的现状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案来源
附录2 证素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2)吕文亮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经验及其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吕文亮教授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经验总结
    1 材料和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标准化处理
        1.5 数据录入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频数分布
        2.2 证型、疾病频数分布
        2.3 药物频数统计
        2.4 药物性味归经分布
        2.5 药物剂量统计
        2.6 常用药对分析
        2.7 关联规则分析
        2.8 潜在新方挖掘
    3 讨论
        3.1 黄连温胆汤源流
        3.1.1 方剂来源及组成
        3.1.2 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
        3.2 吕文亮教授应用黄连温胆汤经验
        3.2.1 用方逻辑
        3.2.2 用药特点
        3.2.3 典型医案举隅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连温胆汤治疗胃炎伴失眠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的收集
        1.2.2 疾病靶点的获取
        1.2.3 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
        1.2.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分析
        1.2.5 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黄连温胆汤活性成分及靶点
        2.2 疾病靶点及成分潜在作用靶点
        2.3 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2.4 PPI网络及核心靶点筛选
        2.5 GO及KEGG富集分析
        2.5.1 GO功能富集分析
        2.5.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黄连温胆汤“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
        3.2 网络药理学结果分析
        3.2.1 成分及靶点分析
        3.2.2 治疗潜在靶点分析
        3.2.3 共同靶点功能及通路分析
结语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黄连温胆汤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3)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知识图谱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近10年失眠症中医药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数据整理与筛选
        1.3 分析工具
    2 结果
        2.1 文献发布年度统计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2.3 机构合作分析
        2.4 文献来源情况统计
        2.5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药物与服法
        2.4 观察方法
        2.5 数据处理
        2.6 统计学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2.8 随访流程图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基线资料比较
        3.3 中医证候情况比较
        3.4 睡眠情况疗效评价比较
        3.5 量表积分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失眠痰热扰神证的理论探讨
        4.2 清痰宁神法应用浅析
        4.3 清痰宁神法治疗痰热扰神型失眠的疗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4)痰瘀同治 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及其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中医学对AD的基本认识
    2.古籍文献中的AD病名浅析
        2.1 侧重症状描述
        2.2 次症掩盖主症
        2.3 兼夹其它疾病
        2.4 名为“痴呆”并非AD
        2.5 “痴呆”即指AD相关病证
    3.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
        3.1 脏腑虚衰为AD之始
        3.2 内生痰瘀为AD之标
        3.3 化热酿毒为AD之变
        3.4 损伤脑络为AD之末
    4.益智温胆汤源流浅析
    5.黄连解毒汤源流浅析
    6.HSP70 与AD的关系
        6.1 HSP70 功能概述
        6.2 热休克蛋白家族在AD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AD与痰、瘀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实验动物及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2.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实验动物造模
        3.模型评价
        3.1 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
        3.2 各组小鼠舌色客观变化
        3.3 各组小鼠血液流变学变化
        3.4 各组小鼠血脂变化
        3.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相关蛋白含量
        4.统计学方法
        5.实验结果
        5.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5.2 舌色客观化比较实验结果
        5.3 血液流变学检测实验结果
        5.4 血脂检测实验结果
        5.5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实验二 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实验动物及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用药及其制备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实验动物造模
        2.3 实验动物给药
        3.行为学检测
        3.1 Morris水迷宫实验
        3.2 跳台实验
        4.统计学方法
        5.实验结果
        5.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5.2 跳台实验结果
    实验三 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模型小鼠病理改变的影响
        1.实验动物及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刚果红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区SP
        2.2 甘氨酸银浸镀法检测小鼠海马区NFTs
        2.3 透射电镜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
        2.4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区AD相关蛋白含量
        3.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刚果红染色实验结果
        4.2 甘氨酸银浸镀实验结果
        4.3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
        4.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实验四 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模型小鼠脑神经炎症的影响
        1.实验动物及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小鼠相关蛋白表达及共定位关系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区相关蛋白含量
        2.3 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
        3.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4.2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4.3 高尔基染色实验结果
讨论
    1.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意义
    2.痰瘀化热酿毒是AD的重要病理过程
    3.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改善AD痰瘀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4.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能有效改善AD痰瘀模型小鼠的病理形态
    5.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调控HSP70 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
结语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AD研究进展及热休克蛋白在AD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学术成果及获得奖励情况
致谢

(5)麦门冬汤方证研究及方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麦门冬汤现代临床运用
    2. 麦门冬汤药理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麦门冬汤古代文献及方证研究
    第一节 麦门冬汤出处及相关条文研究
        1 麦门冬汤出处及沿革
        2 《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桂林古本伤寒论》所载麦门冬汤条文
        3 《肘后备急方》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4 《备急千金要方》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5 《外台密要》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6 《圣济总录》所引麦门冬汤条文
    第二节 麦门冬汤历代医家注解
        1 麦门冬汤方义分析
        1.1 论滋养肺胃气津
        1.2 论调畅上下枢机
        1.3 论壮水收逆下气
    第三节 麦门冬汤方证补充及方药加减运用
        1 麦门冬汤方证补充
        2 麦门冬汤方药加减运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设计方案
        7 资料整理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第二节 临床资料和研究结果
        1 病名统计分析
        2 症状统计分析
        3 舌象及脉象统计分析
        4 痰象统计分析
        5 性别、年龄统计分析
        6 二便统计分析
        7 方药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讨论
    第四节 课题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加减天麻温胆汤治疗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和资料的选取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6 终止试验标准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临床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3 疗效判断标准
    5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收集情况
    2 一般情况比较
        2.1 年龄比较
        2.2 性别比较
        2.3 基础病史比较
    3 中医疗效性指标比较
        3.1 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 西医疗效性指标比较
        4.1 诊室血压比较
        4.2 诊室血压疗效比较
        4.3 24 小时动态血压组间比较
        4.4 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5 安全性指标
        5.1 血常规、肝肾功比较
        5.2 ECG、尿常规、大便常规
    6 不良反应
讨论与分析
    1 立题依据
        1.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认识
        1.2 中医对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认识
    2 加减天麻温胆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理论基础
        2.1 导师认识及经验
        2.2 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痰浊中阻证的治疗特点
        2.3 组方来源及方义分析
        2.4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本情况分析
        3.2 疗效性指标
        3.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西医诊治进展
        1.1 定义
        1.2 生理病理机制
        1.3 高血压病对焦虑状态的影响
        1.4 焦虑状态对高血压病的影响
        1.5 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表现
        1.6 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的治疗
    2 中医诊治进展
        2.1 中医典籍对高血压的论述
        2.2 中医典籍对焦虑状态的论述
        2.3 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痰浊论”的理论基础
        2.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表2 一般情况
    附表3 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表
    附表4 诊室血压、24 小时动态血压、Zung氏焦虑量表评分相关指标汇总
    附表5 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痰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疗效评定标准
    1.7 PSQI积分评定标准
    1.8 中医证候积分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3 讨 论

(8)加味温胆汤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药物
        2.2 病例分组情况
        2.3 治疗方案
    3 观测指标
    4 统计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讨论
    1 西医对老年H型高血压病的认识
    2 中医对老年H型高血压病的认识
    3 老年H型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4 加味温胆汤组方分析
    5 主要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及其降压机制
    6 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宁心解郁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频发室性早搏(肝郁气滞、痰火扰心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方法
    五、技术路线图
    六、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一、西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VPB的认识
    三、宁心解郁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理论探讨
    四、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一、课题创新点
    二、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频发室性早博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加味补中温胆汤对气虚痰热型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与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与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温胆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D]. 宋晓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吕文亮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经验及其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失眠的机制研究[D]. 龙喻.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清痰宁神法治疗失眠症(痰热扰神型)的知识图谱及临床观察[D]. 宋子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痰瘀同治 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及其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D]. 谭爱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5]麦门冬汤方证研究及方药规律分析[D]. 陈逸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加减天麻温胆汤治疗高血压病伴焦虑状态(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D]. 李欢.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痰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 张敬华,赵峰,王苏雷,惠振,王敬卿,赵杨,虞鹤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5)
  • [8]加味温胆汤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D]. 杨文磊.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宁心解郁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频发室性早搏(肝郁气滞、痰火扰心型)临床观察[D]. 李金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加味补中温胆汤对气虚痰热型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董鹏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温胆汤在老年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