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的组播传输策略

一种安全的组播传输策略

一、一种安全组播传输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陈煌[1](2021)在《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TCN)所承载的数据信息呈现海量化和多源化,列车通信以太网由于其高带宽和高兼容性等优势而成为TCN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然而,面对通信系统规模和功能复杂度的迅速增长,列车通信以太网存在的流量调度弱和拓扑管理差等缺点日益凸显,极易出现流量传输异常、通信链路中断等性能衰退或者故障现象,进而引发列车控制信息错误甚至系统功能紊乱,危及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网络重构优化理论,是在故障诊断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对特定网络资源和功能进行抽象和分解,并根据所需的优化目标合理地分配和设计功能单元。所以,该理论能够对故障状态下的通信网络进行主动地传输调度恢复和网络性能调优,快速有效地抑制故障和性能异常对通信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列车的高效安全运行,满足列车通信以太网对故障处理能力和性能调优的更高要求,网络重构优化理论作为一种具备故障自恢复与性能优化的综合化智能容错设计理论,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围绕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网络故障管理与性能优化问题,以网络资源调度自调整和拓扑路由自恢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了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策略,包括: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和网络拓扑路由重构。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系统间多核心的协同预调度最优配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趋化细菌觅食算法(BFO with Self-adaptive Chemotaxis strategy,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针对列车通信以太网系统间多网络核心的流量传输协同预调度,在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网络结构下,首先构建了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系统间实时流量资源协同传输模型;再提取特征周期与时间初相作为预调度重构优化的关键,形成了统一时间标签下的预调度约束条件与性能优化目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兼顾了重构的优化效果、搜索速度和搜索稳定性。2、针对列车编组网(Ethernet Consist Network,ECN)子网的快速动态调度自调整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模糊粒子群算法(Multi-objective Fuzz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FPSO)的子网网络动态调度重构策略。根据ECN子网的网络分割独立特性,建立了以网络交换机为核心的子网传输结构分析方法;再根据ECN子网交换式传输基础,对子网内实时流量的动态调度控制进行了时域化建模与特征排序,对通信链路传输进行了可变时间窗划分,并据此形成了动态调度重构的约束条件与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MOFPSO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策略,快速地完成了流量异常状况下ECN子网调度表的动态调度重构设计优化。3、针对故障下拓扑路由规划的最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差分进化混合禁忌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 hybrid Tabu algorithm,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在实际运行的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网络拓扑架构稀疏化模型,涵盖了节点状态矩阵、端口连通矩阵和有向通信链路矩阵;设计了针对流量传输的拓扑路由性能综合评价指标,包括通信链路负载率、转发时延和传输抖动等,形成了完整的网络拓扑路由模型体系;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快速且有效地应对了通信链路故障所带来的网络拓扑突变。4、为了验证网络重构优化的实际应用有效性问题,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网络重构优化实验平台。依据所提出的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优化策略,以TRDP地铁列车实车通信网络为基础,设计了网络资源和通信链路的实时监测控制方案,完成了列车通信以太网重构优化实验平台的搭建。通过实际实验平台测试,证明了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ECN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和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的有效性,从而表明所提出的网络重构优化策略为列车通信以太网的智能容错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优化方案。

秦钰根[2](2021)在《移动边缘网络中延迟感知的服务缓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电信网络服务正在由数据中心服务模式向分布式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服务模式过渡。在此背景下,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技术逐渐受到关注,传统的网络基础服务例如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数据转码器等,可以应用虚拟化技术以虚拟网络服务(Virtual network function,VNF)的方式更加灵活的部署到边缘网络的通用服务器中,以减少网络服务延迟,改善用户体验。同时VR应用,AR应用以及网络直播等网络延迟敏感型应用也越来越多,提供这些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将其在数据中心(Data Center,DC)的服务缓存到MEC网络中,以便就近服务其用户。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研究了MEC网络中的服务缓存问题,即如何将应用服务部署在边缘网络节点中,同时更加高效的利用MEC服务器的资源。在此背景下,考虑以下两种问题背景,一种是只有一个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情形,即提供基础网络功能的基础架构运维商,此时仅需要考虑如何在满足应用服务延迟的前提下,将网络服务部署到用户侧的边缘服务器中,使得总体应用服务缓存成本最低;另一种是存在多个应用服务提供商,即多种应用软件服务提供商,除了需要考虑第一种情形中如何部署应用程序的问题外,还需要考虑应用服务提供商之间对边缘服务器资源的竞争。针对只有一个应用服务供应商的服务放置问题,本文通过对计算资源以及带宽资源建立约束,通过构造辅助图,将服务延迟与传输延迟进行统一建模,通过构造一个寻找加权路径问题约束其服务最大延迟;目标是为了最小化服务部署成本,建立一个优化问题模型,之后将优化问题描述为一个组合优化问题(背包问题),同时使用近似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对于多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缓存问题,在第一个优化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Stackelberg博弈策略,将应用服务提供商分为可协商的集合与自私的集合,由此应用博弈理论并求解优化问题,最终得到分步的服务缓存方案。最后,本文通过仿真实验以及综合实验平台实验对提出的两种方法的性能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是可行的。

吴畏虹[3](2021)在《软件定义骨干网段路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网络业务在类型、数量与覆盖领域上均取得了飞速发展。例如4G与5G网络的商用极大的丰富了移动网络业务服务数量与类型,推动了固网业务的发展;云计算的发展降低了网络业务的部署门槛,提升了业务的服务水平;卫星网络的加速部署促进了天地一体化进程,延伸了网络业务深度;智能终端的兴起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时代,扩展了网络业务覆盖领域。骨干网是网络业务互联互通的基础,网络业务以骨干网为核心,逐渐的向多个行业进行延伸,构建起了目前多样化的网络业务系统。而相比之下,骨干网由于规模较大、涉及多域互联、协议更新成本较高等问题,其发展与演进相对网络业务较为滞后,并逐渐与新兴业务的需求出现矛盾,成为网络业务发展的瓶颈。本文着眼于细粒度与高精度流量调度、功能化服务与多元服务质量保障等新兴的网络业务需求,对于骨干网的软件定义化技术展开深入研究,面向骨干网特征与新兴网络需求中的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推进了骨干网的软件定义化进程。本文首先针对网络业务对于网络的细粒度与高精度流量调度需求,面向概括性SRv6(G-SRv6,Generalized SRv6)网络中,IPv6段路由(SRv6,Segment Routing over IPv6)策略列表压缩的性能问题展开了研究。G-SRv6基于SRv6段公共前缀进行压缩,其压缩性能受到网络编址策略与路由调度策略的限制。本文面向G-SRv6压缩性能受限的问题,创新性提出了 G-SRv6网络的双功能动态标记与优化方法,对于SRv6段的功能进行逻辑拆分,实现G-SRv6路径表示的动态性,以获取更好的压缩效率,并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压缩策略的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G-SRv6中流量获得压缩的概率和在获得压缩情况下的压缩效率,能够为源路由提供更多的调度信息承载能力,提升了网络流量的调度精度。本文其次针对用户业务对于网络的功能化的需求,着眼于主动性一对多传输功能,分别面向骨干网中的有状态场景与无状态场景展开了研究,以解决骨干网场景下组播会话需要进行组播组申请与预交互导致的会话主动性与实时性缺失问题。面向有状态场景,本文提出了源组播,设计了虚拟组机制解耦了组播地址的会话标识功能与传输处理标识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主动发起会话并能够进行完备性会话管理的能力,通过虚拟组的形式保证了会话管理与会话传输的独立性。面向无状态场景,本文提出了分播,为网络提供了无状态的一对多会话能力。分播直接基于SRv6设计了平行处理逻辑,设计了多个全新的功能化SRv6段,为用户进行多目的地址承载与处理提供了数据平面支撑。对于分播的传输,设计了多目的地址指示聚合传输,对于网络提供了直接基于用户数据进行一对多传输的能力,利用新设计的SRv6段对于携带的多目的地址进行路由行为的聚类表示,并将聚类信息插入数据包内部。基于P4与真实交换机进行了原型系统实现与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源组播与分播能够以可接受的开销带来主动性的一对多传输功能,并且与现有方案对比,在状态利用与传输处理开销上有一定的优势,使骨干网具备了与网络强耦合的一对多传输功能,推进了骨干网的功能化演进。本文最后针对骨干网中对于服务质量多元化的需求,面向目前网络服务质量保障策略的单一性问题,着眼于带宽与时延的独立性服务质量保障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带宽-时延解耦的集中式队列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模型,通过对于带宽与时延进行多元化分析,实现解耦的差异化服务质量,能够对于应用感知IPv6网络(APN6,Application-aware IPv6 Networing)等方案提供面向用户服务需求的实际保障能力。方案对网络节点的队列进行管理,提出了队列时延管理机制,在队列内部实现了独立于带宽队列时延的差异化服务。本文设计了综合参数Dijkstra路由算法,从路由计算上为用户的传输时延提供了差异化服务,并综合考虑了多种参数进行路由决策,提升网络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承载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够对于带宽和时延进行独立且有效的差异化服务保障,并能够给网络带来更多的业务承载能力,提升高优先级业务的整体服务质量。

侯博文,郭宏彬,石乐义[4](2020)在《基于端信息跳扩混合的文件隐蔽传输策略》文中指出端信息跳扩混合技术是一种在端到端的网络数据传输中伪随机改变端信息,并利用端信息扩展序列实现高速同步认证的主动防御技术.将端信息跳扩混合技术引入文件隐蔽传输,研究了端信息跳扩混合网络环境下的文件隐蔽传输策略,提出组播时间校正方案,解决了通信过程中的同步问题;提出基于时间传输和基于传输大小传输的2种适用于端信息跳扩混合网络环境文件传输方案,并在文件传输过程中增加数据迁移技术,实现文件的隐蔽传输和完整性传输;设计实现端信息跳扩混合文件隐蔽传输原型系统并进行了有效性、安全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文件隐蔽传输策略能够有效满足文件传输完整性和隐蔽性要求.

董凯[5](2020)在《量子密钥分发城域网密钥资源分配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网络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然而目前网络信息却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基于量子力学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可以在两个节点之间分发信息论安全的密钥。结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QKD可以确保加密通信的无条件安全,消除当前网络信息的安全隐患。为了实现QKD系统的广泛部署以及QKD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点到点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逐渐扩展为面向多点互联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城域网是连接接入网和城际网的枢纽,占据了整个通信网总流量的75%,因此保证城域网范围内的安全保密通信更显意义重大。但是目前量子密钥分发速率较低,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技术,构建高效的、可扩展的量子密钥分发城域网(QK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QMAN)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为依托,从网络架构、节点结构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对如何构建高效的QMAN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两种量子中继节点结构,并针对量子密钥分发城域网两种不同的场景提出了相应的密钥资源分配方案,提高了 QMAN多点互联场景下量子密钥的整体利用效率。主要完成的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针对目前量子节点功能单一与多样化需求的矛盾,本文设计了一种支持旁路功能的量子节点,使得节点可以根据控制信息判断是否需要在该节点进行加解密操作,提高了节点的兼容性,为在城域网范围内构建无中继网络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外,本文设计了一种拥有多中继功能的量子节点,该节点借助分束器等设备实现了对加密密钥的多点中继,为进行全局量子密钥分发、保证组播业务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针对QMAN中密钥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借助支持旁路功能的量子节点,提出了两种基于旁路的路由与密钥资源分配算法。算法通过对路径中某些节点进行旁路的方式,减少密钥资源的消耗。仿真结果显示,与完全不进行旁路的路由资源分配算法相比,这两种算法都节约了超过20%以上的密钥资源,极大了提高了安全业务的密钥分发成功率。第三,针对安全组播场景下全局量子密钥分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借助支持多中继功能的量子节点,提出了基于密钥中继树的路由资源分配算法,对同一链路上的同一份数据只用一份密钥加密,提高了安全组播环境下的密钥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具体的量子密钥分发数据中心网络,本文又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子密钥中继树的密钥资源分配算法,同时利用了多个数据中心分发密钥资源,实现了分布式密钥资源的分发。仿真结果表明,与不使用多中继的方案相比,基于密钥中继树的路由资源分配算法提升了 15%的业务安全概率。而在量子密钥分发数据中心场景下,相比单密钥树方案,基于分布式子密钥中继树的密钥资源分配算法的业务安全概率提升了 31.25%。

但谦[6](2020)在《基于空地连接受限的无人机飞行与通信策略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得益于无人机的低成本、机动性与灵活性,无人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人机与控制端的可靠通信连接是无人机的安全飞行与作业的关键前提,然而无人机高速的位置变化会导致无人机面临连接受限、中断的问题。为解决无人机的连接性问题,本文围绕网联无人机的蜂窝连接限制以及无人机辅助信息收发的连接限制两个场景,在保证通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完成飞行任务的路径最优化。具体内容归于以下两个方面:1.网联无人机的轨迹优化策略研究。假设无人机作为空中用户与基站保持实时通信来保证飞行安全和信息传输。针对网联无人机的连接限制,我们首先根据连接限制条件对无人机飞行路径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确定合适的基站序列,然后根据三角不等式原理不断更新无人机在基站之间的切换点优化飞行路径,接着提出无人机路径最优化时转向切换点和非转向切换点的定义及产生位置,最后形成了三角不等式迭代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我们的算法相较于其它优化算法的算法复杂度低,且该算法能明显减少无人机的飞行路径长度。2.多无人机组播传输的轨迹优化策略研究。无人机可以作为空中基站对特定区域的物联网设备进行信息收集/数据分发,组播技术可以快速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输。我们在保证通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启发式算法最少化悬停点数量,给出了自适应功率分配算法最大化系统容量;然后基于起点与悬停点的方位角关系提出了悬停点分配算法实现任务完成时间最小化。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本章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综上所述,针对无人机空中连接受限问题,我们利用蜂窝网络为无人机用户提供连接支持,通过合理规划无人机-基站序列和多个基站之间的切换点位置,优化网联无人机的飞行路径。针对无人机辅助通信的场景,我们结合启发式算法、功率分配算法、多无人机悬停点分配算法,在保证通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制定一个合理的通信轨迹优化策略,大大减少多无人机协同任务完成时间,提高无人机通信的系统容量和飞行安全性。

刘旋[7](2020)在《双结构网络内容共享能力研究》文中指出由于以地址为中心的Internet体系结构与上层内容共享型Web应用存在本质差异,所以导致当前基于C/S模式的Web应用存在以下四个内容共享失配现象:1、依赖于IP分组路由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内容发现机制与Web应用对提升骨干网内容发现能力的需求失配;2、受限于无线信道容量的URL请求响应机制与Web应用对提升边缘网系统负荷能力的需求失配;3、有中介的内容交易生态与Web应用对提升利益相关者收益能力的需求失配;4、基于被动拉取的URL内容访问机制与Web应用对提升终端用户内容访问能力的需求失配。为此,我们提出了面向内容共享的双结构网络,具有广播推送、播存网元缓存、播存终端缓存、免中介内容交易等基本特性。定性分析表明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Web应用的内容共享失配现象,从而提升Internet的内容共享能力。然而,由于定性分析方法存在主观性强、抽象度高、严谨性差等局限性,导致了学界和业界对双结构网络及其Web应用范型的认知不深入,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论文围绕双结构网络的骨干网内容发现能力、边缘网系统负荷能力、利益相关者收益能力、终端用户内容访问能力等方面进行建模分析和定量研究,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包括:1.系统归纳了互联网内容共享相关技术,并提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指标的内容共享能力综合评估体系,为综合定量剖析双结构网络的内容共享能力提供了剖析方法;概述了Internet体系结构以地址为中心的特性,并分析了其Web应用内容共享失配现象的原因,概述了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和ICN(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等其它网络体系结构,并总结了各自存在的弊端,从而阐明了双结构网络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双结构网络近二十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播存体系结构参考模型,梳理了当前业界相关的紧耦合和松耦合两类实际架构方案,从而阐述了双结构网络的核心思想和应用可行性。2.在骨干网内容发现能力方面,根据播存域及其缓存特点设计了基于播存网元缓存的UCL(Uniform Content Label)请求转发策略,并采用二分图理论构建了基于广播推送的内容发布模型;通过向下投影操作将广播收发节点间的广播关联关系映射至播存网元节点间的缓存关联关系,以构建基于播存网元缓存的UCL请求转发模型;采用广义随机图生成方法生成了UCL请求转发图,并通过分析该图的拓扑特性,得到了UCL请求在正常和最坏两种情况下的平均和最大请求转发跳数ARFH和MRFH理论上限,分别与播存网元数量成双对数和对数关系;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ARFH和MRFH理论上限的有效性,对比研究表明了双结构网络在请求转发跳数上的优势。3.在边缘网系统负荷能力方面,分别对内容属性信息、信道协同传输和Web应用信息等三个关键方面进行形式化描述,构建了基于播存终端缓存的请求响应模型;基于此模型,在理想场景下,通过分析基于生灭过程的播存终端缓存动态演化过程以及缓存卸载掉的URL请求分布情况,得到与单一蜂窝网络相比双结构网络的UCL请求响应容量增益;在受限场景下,分析了UCL请求响应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分别对广播信道容量和播存终端缓存容量受限条件下的UCL请求响应容量进行了最优化分析,同时给出了基于贪心策略的相应最优求解方法;最后设计了一个广播单播协同分发仿真系统,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容量增益和容量最优化分析的有效性。4.在利益相关者收益能力方面,分别对CP(Content Producer)的内容供给、内容计费和内容流量分配等三个关键方面进行形式化描述,构建了免中介内容交易模式,同时选取用户效用和CP经济收益作为内容交易收益的评估指标;基于此模式,定义了用户效用模型,分别对用户收入较低和较高两种情形下整体用户效用进行了最优化分析,并给出了基于线性规划的相应最优求解方案;采用动态重复博弈来刻画免中介内容交易生态中CP间的博弈关系,分别探讨了使双CP和多CP间博弈中个体经济收益最优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并证明了多CP间阶段博弈存在唯一纳什均衡;最后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整体用户效用和个体CP经济收益最优化分析的有效性。5.研发了一套面向Web网页访问的双结构应用原型,详细设计了原型系统的协议栈、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等总体架构,详细实现了网页汇聚处理、网页广播推送和网页请求与响应等主要功能,通过原型研发阐明了双结构网络及其Web应用范型具有系统实现可行性;分析了Web网页访问的主要性能瓶颈,对原型系统中终端用户Web网页访问的往返时延进行了实际测量,结果表明其往返时延仅为Internet的一半左右,且抖动现象不明显,并通过剖析Web网页具体访问过程予以有效性分析。最终,本论文针对双结构网络的骨干网内容发现能力、边缘网系统负荷能力、利益相关者收益能力、终端用户内容访问能力,分别对平均和最大UCL请求转发跳数的理论上限、UCL请求响应容量的增益及容量最优化、用户和CP的内容交易收益最优化、终端用户内容访问的实际往返时延等进行建模分析和定量研究,深入剖析了双结构网络的内容共享能力,突破了现有定性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为促进学界和业界更加深入地认知双结构网络及其Web应用范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旭阳[8](2020)在《软件定义网络组播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组播是一种传统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方式,以其“一对多”的通信特点,适用于视频直播、线上推送、多媒体在线会议等场景,具有节约网络资源、降低发送方负荷的优势。但IP组播在设计之初,安全性未得到重视,导致容易遭到窃听、盗用、拒绝服务等安全攻击,造成使用场景受限。为IP组播添加成员身份认证和组播数据加密机制是提高IP组播安全性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实现身份认证机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专用的服务器作为认证实体对成员实施访问控制,但在IP组播中,认证实体和转发实体之间需要进行协商配合,实现较为复杂。另一方面,为提高组播消息的机密性,需要建立组播数据加密机制,但组播密钥的管理难度比单播更大,要求更高。软件定义网络的出现使得IP组播的安全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思路。在分析现有SDN组播安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其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身份认证方案不完善和缺少消息加密机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该机制通过SDN控制器进行组播安全方案的部署,实现了安全策略与网络转发功能的统一。为了实现更快速的身份认证,本方案使用了数字证书机制,以降低组成员与SDN控制器之间因认证而产生的握手次数。在本方案中,每一个组成员都需要提前向SDN控制器申请一个数字证书,该证书可以区分申请者的组播源/接收者身份。拥有该证书之后,该组成员加入一个组播组时仅需要向SDN控制器发送其数字证书信息,便可完成身份认证。同时,本方案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本方案的身份认证和组播加入/退出报文。该报文格式可以在实现组播加入、退出功能的同时携带身份认证信息,使得入组和认证只需通过一个报文即可完成。为实现基于SDN的加密组播,本方案设计了一种通过SDN控制器进行组播会话密钥生成、分配、更新的密钥管理机制,使得每一个通过了身份认证的组成员都可以通过该密钥进行加密组播通信。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通过发放数字证书实现组播源和接收者的身份认证,拒绝非法组播接收者进入组播组,并实现了加密的SDN组播通信,提高了组播的安全性。

朱晓攀[9](2020)在《大规模低轨宽带卫星网络路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规模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宽带卫星网络通过提高发射卫星数量来降低对于单颗卫星的能力要求。借助星间链路组网,能够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实现全球不间断信号覆盖,为全球用户提供大宽带、低延时、无缝连接的网络服务。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与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相兼容,是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发展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重点。路由作为网络通信的关键技术,影响着信息的传递效率和网络的服务质量。在具有成百上千个节点的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中,卫星无时不刻的高速移动导致拓扑的频繁变化。同时,卫星载荷能力有限导致其无法进行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实时计算,使得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在路由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针对大规模单层LEO极轨道宽带卫星网络路由集中开展了研究,包括多径单播路由,动态单播路由以及组播路由。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提出了基于无关多径(Node Disjoint-based Multipath,NDM)的单播路由算法。针对空间环境复杂多样,传统静态路由无法应对因流量分布不均、网络拥塞和节点故障造成时延和丢包增大、甚至数据不可达的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无关多径的单播路由算法研究。该算法借助卫星网络的规则性,通过分析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在网络运行过程中跨越极区周期性变化,设计了最多三条无关路径,避免重新路由带来的时延,提升了系统鲁棒性。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备选多径和并行多径的综合优势,设定三条路径的优先级:将传播距离最短的路径作为主路径,剩余两条作为备份路径。这样主路径能够在无拥塞状态下进行高效快速的数据传输;在轻度拥塞时,系统自适应地启动一条备份路径与主路径并行传输;在重度拥塞时,系统中断主路径,启用所有备份路径进行数据传输以保证数据完整可靠。仿真结果表明,NDM算法同离散时间动态虚拟拓扑路由(Discrete-Time Dynamic Virtual Topology Routing,DT-DVTR)算法、显式负载均衡(Explicit Load Balancing,ELB)路由算法相比,在面临不同程度的网络拥塞时,NDM算法均取得更低的传输时延、丢包率和更高的吞吐量。这种优势在拥塞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更加明显。因此,该算法有效改善了大规模单层LEO极轨道宽带卫星网络的传输效率、自适应调整能力和故障容错能力。2、提出了最小动态成本(Minimal Dynamic Cost,MDC)单播路由算法。该算法旨在解决因动态单播路由在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路由计算和更新带来的大量资源占用以及链路拥塞或节点故障造成的高时延问题。该算法首先将数据从卫星源点到目的节点路径上所消耗的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转化为路径成本、等待成本和处理成本,之后将总成本最低的路径作为主路径,以保证最快速的网络通信。为了尽可能避免数据丢包的发生,算法采用M/M/1/k模型来设定丢包预期,从而计算出单颗卫星数据缓存队列的最大阈值,并将超过阈值的路径排除在外,以确保路径更加可靠。在进行路径探测之前,算法通过判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相对位置,设定最小跳数洪泛区域,从而缩短数据洪泛时间,节约有限的网络资源。仿真结果表明,以北京为源节点,在与香港、台湾的近程通信以及与柏林、华盛顿的远程通信场景中,MDC算法在时延方面都取得了优于地面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表现。在与动态源路由协议(Dynamic Source Rrouting,DSR)算法、辅助定位按需路由(Location-Assisted On-demand Routing,LAOR)算法进行比较时,MDC算法在无拥塞或不同程度拥塞状态下均取得了更低的时延和丢包率,满足用户对于低时延和数据完整的要求,最大程度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3、提出了基于分簇的组播路由(Cluster-based Multicast routing,CMR)算法。针对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拓扑时变带来的组播树代价高、以及现存路由算法链路共享性差、组播路径绕远引起网络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簇的组播路由算法。该算法将卫星网络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曼哈顿模型,通过对组成员位置的讨论将网络划分为两簇。每簇选取一颗卫星作为簇头,将其作为组播树的根节点,以缓解组播源点的压力。另外在组播树构建过程中,设定四种优先级,这样可以在保证总跳数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增加共享节点的数量,减少不必要的路径绕远,提高组播树的共享率。仿真结果表明,CMR算法与核心群合并共享树(Core-cluster Combination-based Shared Tree,CCST)算法、快速迭代组播(Fast Iterative Multicast,FIM)算法、经典多播路由算法(Multicast Routing Algorithm,MRA)相比,该算法兼顾了组播树总跳数和中转节点数,从而取得较低的组播树生成开销,避免单点故障拥塞,大幅改善宽带利用率和传输效率,提高组播流畅度和网络稳定性,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组播源点到成员节点数据的实时传输。

王冠姣[10](2020)在《某省移动IPTV承载网络方案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通信行业当前面临着转型期发展的严峻挑战,包括运营模式、技术、网络以及业务等在内,均必须迎接划时代的变革。在网络技术、业务模式持续更新的背景下,经由互联网,用户能够通过获取到由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信息服务与精彩栏目,使网络资源获得高效利用。另外,电信业务使用终端普及率随之提高,终端接入的业务范围更加广泛,用户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就某省移动IPTV而言,其外部环境和用户需求同样面临着剧烈变动。信息化时代,社会交际手段出现更多变化,效率愈发高效,更加关注信息获取的快捷度,要求适应用户的全方位需求。尤其是IPTV消息推送系统的建设,必须强调全方位、个性化、智能化等优势的凸显,尤其是要关注智能机顶盒设备的独特优势,使其支持智能化的信息交互,这也是某省移动IPTV承载网络是否可以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乃至占据相对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某省移动网络为研究样本,在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予以梳理阐述,对IPTV理论分别由概念界定、分类、优势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予以论证,重点介绍内容分发网络理论、IPTV承载网原理,尤其是IPTVQoS技术实现原理,由技术原理、部署策略等视角深入探讨IPTV组播技术。梳理理论支撑的前提下,分析某省移动IPTV承载网现状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业务承载、DNS找寻、路由转发、组播等角度制定并改进移动IPTV承载网方案设计体系,且统筹考虑可靠性方案设计,使IPTV承载网获得可靠、完备的安全保障,在此基础上获得论文结论。经由本课题研究,使某省移动IPTV承载网络建设在理论层面获得发展依据与方向指引,结论对其网络建设与改造可作借鉴利用,对于其他电信运营商设计、建设与其通信网络特征相符的IPTV平台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一种安全组播传输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安全组播传输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列车通信以太网性能优化研究
        1.2.1 网络协议与应用现状
        1.2.2 网络架构与性能指标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1 调度控制优化研究
        1.2.3.2 路由管理优化研究
    1.3 网络重构优化基本问题与研究现状
        1.3.1 网络资源调度重构理论
        1.3.1.1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资源调度
        1.3.1.2 预调度重构研究现状
        1.3.1.3 动态调度重构研究现状
        1.3.2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理论
        1.3.2.1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拓扑路由
        1.3.2.2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研究现状
    1.4 论文整体结构与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4.2 整体研究架构
        1.4.3 章节安排
2 基于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
    2.1 引言
    2.2 系统间网络资源预调度模型
        2.2.1 时间触发流量通信原理
        2.2.2 系统间实时流量传输结构建模
        2.2.3 预调度重构约束与优化目标
    2.3 自适应细菌觅食算法设计
        2.3.1 细菌觅食算法架构与建模
        2.3.2 自适应趋化控制改进设计
        2.3.2.1 基于细菌搜索自调整趋化曲线的游动位移
        2.3.2.2 基于细菌间信息交流的翻转方向改进
        2.3.3 SCBFO算法整体流程设计
    2.4 算法性能与稳定性测试分析
        2.4.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2.4.2 算法结果与性能分析
        2.4.2.1 最优解优化结果分析对比
        2.4.2.2 最优解搜索趋势分析对比
        2.4.2.3 最优解优化稳定性分析对比
    2.5 预调度重构模拟实验与评估
        2.5.1 系统间网络资源模拟实验模型设置
        2.5.2 预调度重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MOFPSO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策略
    3.1 引言
    3.2 ECN子网资源动态调度建模
        3.2.1 ECN子网调度模型分析
        3.2.2 ECN子网资源模型时域化
        3.2.3 动态调度重构约束条件
        3.2.4 动态调度重构分配策略目标
    3.3 多目标模糊粒子群算法设计
        3.3.1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设计
        3.3.2 状态自评估模糊控制器设计
        3.3.3 MOFPSO算法整体框架设计
    3.4 动态调度重构模拟实验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设置
        3.4.2 重构策略参数设定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4 子网规模调整与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
    4.1 引言
    4.2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拓扑架构建模
        4.2.1 ETB与 ECN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4.2.2 网络拓扑架构稀疏化建模
        4.2.3 路由性能分析与约束条件
    4.3 差分进化混合禁忌算法设计
        4.3.1 差分进化算法架构与建模
        4.3.1.1 参数向量初始化
        4.3.1.2 差分变异操作
        4.3.1.3 向量交叉重组
        4.3.1.4 贪婪选择操作
        4.3.2 禁忌搜索混合改进设计
        4.3.3 TDE算法整体框架设计
    4.4 拓扑路由重构模拟实验与分析
        4.4.1 模拟实验环境设置
        4.4.2 重构策略参数设定
        4.4.3 重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列车通信以太网实验平台的重构优化实验
    5.1 引言
    5.2 网络重构优化实验平台设计
        5.2.1 列车通信以太网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5.2.2 网络故障重构优化实验设计
        5.2.3 网络实时资源与异常流量设计
    5.3 基于TRDP的网络性能监控设备设计
        5.3.1 基于MIB的网络性能状态感知
        5.3.2 基于TRDP的网络重构通信设备
    5.4 网络重构优化组网实验与分析
        5.4.1 系统间预调度重构优化实验
        5.4.2 ECN子网动态调度重构优化实验
        5.4.3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优化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SCBFO 算法 CEC2015 测试函数对比实验结果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移动边缘网络中延迟感知的服务缓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移动边缘计算
    2.2 虚拟化技术应用
        2.2.1 软件定义网络
        2.2.2 网络功能虚拟化
        2.2.3 网络切片
    2.3 组播
3 组播应用服务缓存技术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现状
    3.3 系统模型及问题定义
        3.3.1 系统模型
        3.3.2 组播片、组播组和组播请求
        3.3.3 组播请求的延迟要求
        3.3.4 成本花费模型
        3.3.5 问题定义
    3.4 延迟感知网络切片问题的整数线性规划
        3.4.1 用于单组播请求的延迟感知网络切片问题的ILP
        3.4.2 用于延迟感知网络切片问题的ILP
    3.5 针对单组播请求的延迟感知网络切片问题的近似算法
        3.5.1 介绍
        3.5.2 近似算法
        3.5.3 算法分析
    3.6 基于学习的确定延迟的网络切片算法
        3.6.1 优化框架
        3.6.2 强化学习过程
    3.7 仿真模拟实验
        3.7.1 实验环境参数设置
        3.7.2 实验结果评估
    3.8 实现平台验证
        3.8.1 实验平台设置
        3.8.2 实验结果评估
    3.9 本章小结
4 多服务提供商背景下服务缓存机制
    4.1 研究背景
    4.2 系统模型及问题定义
        4.2.1 系统模型
        4.2.2 远程数据中心到MEC网络中边缘节点的服务缓存介绍
        4.2.3 服务缓存的成本花费模型
        4.2.4 层次化的服务市场
        4.2.5 Stackelberg拥塞博弈与无政府状态的价值计算
        4.2.6 问题定义
    4.3 服务缓存近似算法介绍
        4.3.1 算法介绍
        4.3.2 结合Stackelberg策略的算法
        4.3.3 算法分析
    4.4 实验验证
        4.4.1 实验环境参数设置
        4.4.2 仿真实验
        4.4.3 Test-bed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软件定义骨干网段路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概述
        1.1.1 骨干网定义
        1.1.2 骨干网特征及其与业务间的矛盾点
    1.2 骨干网软件定义化进程
        1.2.1 基于SRv6的软件定义技术特征
        1.2.2 IPv6+技术分类概述
    1.3 论文内容概述
        1.3.1 论文面向的骨干网软件定义化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与论文相关研究
    2.1 源路由列表压缩机制与优化
    2.2 主动性一对多技术与传输优化
        2.2.1 IP组播增强
        2.2.2 IP单播扩展
        2.2.3 一对多传输优化
    2.3 多维度服务质量保障
        2.3.1 动态路由规划
        2.3.2 动态队列配置
第三章 面向软件定义G-SRv6网络的双功能动态标记与优化方法
    3.1 背景介绍
    3.2 方案适用约束条件
        3.2.1 非异构SRv6网络
        3.2.2 软件定义系统
        3.2.3 单一G-SRv6域
    3.3 动态双标记机制
        3.3.1 原理概述
        3.3.2 概念定义
        3.3.3 功能化模型
    3.4 顺序节点对快照优化算法
        3.4.1 定义与表示
        3.4.2 算法流程
    3.5 仿真测试与分析
        3.5.1 仿真设定
        3.5.2 SID列表压缩概率
        3.5.3 已压缩SID列表压缩效率与压缩字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Rv6的主动一对多传输技术
    4.1 背景介绍
    4.2 有状态源组播会话机制
        4.2.1 方案设计概述
        4.2.2 SRv6多目的地址增强
        4.2.3 源组播业务发起
        4.2.4 组成员操作与确认机制
    4.3 无状态分播机制
        4.3.1 方案设计概述
        4.3.2 SRv6平行处理逻辑扩展
        4.3.3 目的地址指示聚合传输
    4.4 仿真测试与分析
        4.4.1 源组播仿真测试
        4.4.2 分播仿真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宽-时延差异化的集中式队列QoS保障模型
    5.1 背景介绍
    5.2 基础功能
        5.2.1 用户需求获取
        5.2.2 网络状态获取
    5.3 队列时延管理机制
    5.4 综合参数路由算法
        5.4.1 CPR参数
        5.4.2 CPR算法流程
    5.5 仿真测试与分析
        5.5.1 原型系统与环境设定
        5.5.2 QDMS解耦功能
        5.5.3 CPR传输时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章节5所包含算法
附录2 缩略语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端信息跳扩混合的文件隐蔽传输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工作
2 端信息跳扩混合的文件隐蔽传输策略
    2.1 端信息跳扩混合的文件隐蔽传输系统
    2.2 关键技术
        2.2.1 时间校正方案
        2.2.2 文件分片、重传与重组技术
        2.2.3 文件传输方案
        2.2.4 数据迁移技术
    2.3 传输流程
3 性能分析
    3.1 安全性分析
    3.2 时间性能分析
4 系统测试
    4.1 系统功能测试
        4.1.1 时间偏移
        4.1.2 文件传输功能
    4.2 系统性能测试
        4.2.1 抗攻击性测试
        4.2.2 隐蔽性测试
5 总 结

(5)量子密钥分发城域网密钥资源分配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量子密钥分发使能技术现状
        1.2.2 量子密钥分发组网现状
        1.2.3 密钥资源分配方案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量子密钥分发关键技术
    2.1 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2.1.1 BB84协议
        2.1.2 B92协议
    2.2 量子密钥分发组网
        2.2.1 基于光学器件组网方式
        2.2.2 基于量子中继的组网方式
        2.2.3 基于可信中继组网方式
    2.3 密钥存储与管理
        2.3.1 基于可信中继的量子密钥池
        2.3.2 密钥生成速率无关的量子密钥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子密钥分发城域网架构
    3.1 量子密钥分发城域网架构
    3.2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节点模型
        3.2.1 传统可信中继节点模型
        3.2.2 支持旁路的量子可信中继节点
        3.2.3 支持多中继的量子可信中继节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节点旁路的量子密钥路由分发策略
    4.1 现有量子路由及密钥分配方案不足
    4.2 基于物理距离的辅助连通图构建
        4.2.1 网络模型
        4.2.2 辅助图构建
    4.3 PB-RWTA及FB-RWTA算法
        4.3.1 算法思路介绍
        4.3.2 PB-RWTA算法及其复杂度分析
        4.3.3 PB-RWTA算法及其复杂度分析
    4.4 结果与性能分析
        4.4.1 仿真条件设定
        4.4.2 业务安全概率分析
        4.4.3 业务阻塞与资源利用率性能分析
        4.4.4 旁路节点数目分析
        4.4.5 拓扑参数对仿真性能的影响
        4.4.6 不同算法安全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对安全组播业务的量子密钥资源分配策略
    5.1 安全组播业务与全局量子密钥分发
    5.2 针对通用安全组播业务的量子密钥资源分配策略
        5.2.1 问题描述
        5.2.2 权重辅助图设计与更新
        5.2.3 KRT-RKA算法
        5.2.4 结果与性能分析(KRT-RKA)
    5.3 量子密钥分发数据中心场景下安全组播业务量子密钥资源分配策略
        5.3.1 数据中心安全多播分发业务问题描述
        5.3.2 DSRKA-RKA算法
        5.3.3 结果与性能评估(DSRT-RKA)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空地连接受限的无人机飞行与通信策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蜂窝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辅助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无人机通信系统理论基础
    2.1 蜂窝网络的发展
    2.2 无人机通信链路
    2.3 三角不等式
    2.4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2.5 无人机辅助通信的应用场景
    2.6 组播传输
第3章 网联无人机的轨迹优化策略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算法求解
        3.3.1 无人机飞行任务可行性分析
        3.3.2 基于不等式迭代算法的切换点位置设计
    3.4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无人机协同组播通信系统轨迹优化策略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算法求解
        4.3.1 悬停点设计
        4.3.2 悬停点信息传输功率分配方法
        4.3.3 多无人机协同问题
    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双结构网络内容共享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双结构网络的提出
        1.1.2 双结构网络的基本特性
        1.1.3 内容共享能力定性分析
    1.2 研究问题、目标与内容
        1.2.1 内容共享能力定量剖析框架
        1.2.2 具体研究问题
        1.2.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论文创新与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互联网内容共享与体系结构
    2.1 本章引言
    2.2 内容共享技术与能力评估体系
        2.2.1 内容缓存技术
        2.2.2 请求转发技术
        2.2.3 数据传输技术
        2.2.4 共享能力评估体系
    2.3 互联网体系结构及存在问题
        2.3.1 Internet体系结构
        2.3.2 其它网络体系结构
    2.4 双结构网络研究进展及相关架构
        2.4.1 近二十年研究进展
        2.4.2 当前相关实际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结构网络骨干网的请求转发模型及跳数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基于播存网元缓存的UCL请求转发策略
        3.3.1 播存域及其缓存特点
        3.3.2 UCL请求转发策略
    3.4 基于二分图的UCL请求转发模型
        3.4.1 二分图的概念
        3.4.2 基于广播推送的内容发布模型
        3.4.3 基于向下投影的UCL请求转发图
        3.4.4 请求转发图相关定义
    3.5 基于广义随机图的UCL请求转发跳数理论分析
        3.5.1 三个问题及解决策略
        3.5.2 采用广义随机图生成方法构成请求转发图
        3.5.3 UCL请求转发跳数的理论分析
    3.6 实验验证与对比
        3.6.1 UCL请求转发图生成仿真实验
        3.6.2 单位请求转发跳数作对比研究
        3.6.3 基于Fed4FIRE试验床的内容发现仿真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结构网络边缘网的请求响应模型及容量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基于播存终端缓存的UCL请求响应模型
        4.3.1 内容属性信息
        4.3.2 信道协同传输
        4.3.3 Web应用信息
    4.4 理想场景下UCL请求响应容量增益分析
        4.4.1 基于生灭过程的播存终端缓存动态演化
        4.4.2 缓存卸载的URL请求分布情况
        4.4.3 UCL请求响应容量的增益
    4.5 受限场景下UCL请求响应容量最优化分析
        4.5.1 UCL请求响应容量主要制约因素
        4.5.2 广播信道容量受限下最优
        4.5.3 终端缓存容量受限下最优
    4.6 实验验证与分析
        4.6.1 广播单播协同分发仿真系统
        4.6.2 容量增益验证与影响分析
        4.6.3 容量最优化验证与方法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结构网络用户和CP内容交易模式及收益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免中介的内容交易模式及收益评估指标
        5.3.1 免中介的内容交易模式
        5.3.2 内容交易收益评估指标
    5.4 基于线性规划的整体用户效用最优化分析
        5.4.1 用户效用模型
        5.4.2 整体用户效用的最优化分析
    5.5 基于博弈论的个体CP经济收益最优化分析
        5.5.1 CP间的非合作动态博弈
        5.5.2 双CP情形下个体经济收益最优
        5.5.3 多CP情形下个体经济收益最优
    5.6 案例验证与分析
        5.6.1 整体用户效用最优化相关验证与分析
        5.6.2 个体CP经济收益最优化相关验证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结构应用原型及访问往返时延
    6.1 本章引言
    6.2 原型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2.1 系统协议栈
        6.2.2 系统逻辑架构
        6.2.3 系统物理架构
    6.3 原型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6.3.1 网页汇聚处理
        6.3.2 网页广播推送
        6.3.3 网页请求与响应
    6.4 网页访问往返时延实测
        6.4.1 网页访问性能瓶颈
        6.4.2 访问往返时延实测
        6.4.3 结果有效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情况
作者简介

(8)软件定义网络组播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组播安全研究现状
        1.2.2 SDN组播安全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与安排
2 组播安全与SDN网络相关技术
    2.1 组播技术概述
        2.1.1 组播的定义与特点
        2.1.2 组播地址与分配
        2.1.3 组播协议
    2.2 组播安全研究
        2.2.1 组播的安全需求
        2.2.2 组播身份认证
        2.2.3 组播密钥管理
        2.2.4 源认证
        2.2.5 IP组播安全缺陷
    2.3 SDN组播及其安全研究
        2.3.1 SDN技术思想
        2.3.2 SDN组播的优势
        2.3.3 SDN组播安全研究
    2.4 SDN组播安全机制改进思路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设计
    3.1 系统架构
    3.2 组播成员管理功能设计
        3.2.1 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机制
        3.2.2 组播加入/退出和身份认证报文
        3.2.3 SDN控制器访问控制
    3.3 组播密钥管理功能设计
        3.3.1 组播会话密钥生成和分配
        3.3.2 组播会话密钥更新
    3.4 系统工作流程
        3.4.1 数字证书申请
        3.4.2 组播源/接收者入组
        3.4.3 身份认证和组播加入确认
        3.4.4 流表下发和密钥分配
        3.4.5 组播组变化时的组播路径与密钥更新
        3.4.6 完整工作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技术实现
    4.1 系统开发平台搭建
    4.2 功能模块设计逻辑
    4.3 SDN控制器功能实现
        4.3.1 数字证书环境配置
        4.3.2 报文解析模块
        4.3.3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模块
        4.3.4 组播树构建与流表下发模块
        4.3.5 密钥管理模块
    4.4 组播成员功能实现
        4.4.1 报文构建模块
        4.4.2 组播消息加解密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验证
    5.1 实验环境搭建
    5.2 功能验证
        5.2.1 SDN组播通信功能
        5.2.2 组播加入、退出功能
        5.2.3 身份认证功能
        5.2.4 加密组播通信功能
    5.3 性能验证
        5.3.1 身份认证时延
        5.3.2 加密组播时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大规模低轨宽带卫星网络路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LEO宽带卫星网络发展现状
        1.2.2 LEO宽带卫星网络路由技术发展现状
        1.2.2.1 单播路由技术
        1.2.2.2 组播路由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性工作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大规模LEO卫星网络重要概念和相关工作研究
    2.1 引言
    2.2 卫星网络相关概念
        2.2.1 卫星轨道
        2.2.2 星间链路
        2.2.3 星座分类
        2.2.4 卫星网络构成与通信流程
    2.3 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架构
    2.4 多径单播路由可行性分析
    2.5 动态单播路由可行性分析
    2.6 组播路由可行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无关多径的单播路由算法
    3.1 引言
    3.2 NDM算法
        3.2.1 多径类型选择
        3.2.2 多径判别机制
        3.2.2.1 主路径选择
        3.2.2.2 备份路径选择
        3.2.3 拥塞判断机制
        3.2.4 多径流量分配
        3.2.5 多径通信流程
    3.3 仿真评估
        3.3.1 路由性能评价指标
        3.3.2 仿真模型搭建
        3.3.3 仿真场景设置
        3.3.3.1 数据定向传播
        3.3.3.2 数据洪泛传播
        3.3.4 仿真结果分析
        3.3.4.1 无拥塞状态下定向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3.3.4.2 轻度拥塞状态下定向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3.3.4.3 重度拥塞状态下定向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3.3.4.4 洪泛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最小动态成本单播路由算法
    4.1 引言
    4.2 MDC算法
        4.2.1 相关定义
        4.2.2 成本计算
        4.2.2.1 路径成本
        4.2.2.2 等待成本
        4.2.2.3 处理成本
        4.2.3 算法描述
        4.2.3.1 区域探测
        4.2.3.2 方向增强
        4.2.3.3 路径确立
        4.2.3.4 维护与更新
        4.2.3.5 动态路由流程
    4.3 仿真评估
        4.3.1 仿真场景设置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3.2.1 近程通信场景仿真结果分析
        4.3.2.2 远程通信场景仿真结果分析
        4.3.2.3 全网吞吐量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分簇的组播路由算法
    5.1 引言
    5.2 CMR算法
        5.2.1 相关定义
        5.2.2 簇的划分
        5.2.3 簇头选举
        5.2.4 组播树构建
        5.2.5 组播树更新
    5.3 仿真评估
        5.3.1 总跳数和分支节点数
        5.3.2 归一化树代价
        5.3.3 归一化分支节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10)某省移动IPTV承载网络方案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2章 IPTV承载网基本原理
    2.1 IPTV相关理论
        2.1.1 IPTV业务定义
        2.1.2 IPTV业务分类
        2.1.3 IPTV业务优势分析及发展趋势
    2.2 内容分发网络分析
        2.2.1 内容分发网络理论
        2.2.2 P2P内容分发网络理论
    2.3 IPTV承载网原理
        2.3.1 IPTV前端系统
        2.3.2 IPTV网络承载系统
        2.3.3 IPTV网络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PTV承载网组网技术研究
    3.1 IPTV QoS技术
        3.1.1 基本概念
        3.1.2 服务类型
        3.1.3 QoS实现
    3.2 MPLS VPN技术
        3.2.1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概述
        3.2.2 MPLS技术
    3.3 组播技术
        3.3.1 组播技术概述
        3.3.2 组播部署的基本途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省移动IPTV承载网设计方案
    4.1 移动承载网概况
        4.1.1 建设情况
        4.1.2 存在的问题
    4.2 IPTV承载网网络方案
        4.2.1 业务承载
        4.2.2 DNS找寻方案
        4.2.3 路由转发方案
        4.2.4 组播方案
    4.3 IPTV承载网可靠性方案设计
        4.3.1 接入侧方案
        4.3.2 BRAS设备间负荷分担
    4.4 方案测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一种安全组播传输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D]. 陈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移动边缘网络中延迟感知的服务缓存机制研究[D]. 秦钰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软件定义骨干网段路由技术研究[D]. 吴畏虹.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4]基于端信息跳扩混合的文件隐蔽传输策略[J]. 侯博文,郭宏彬,石乐义.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20(11)
  • [5]量子密钥分发城域网密钥资源分配优化技术研究[D]. 董凯.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基于空地连接受限的无人机飞行与通信策略设计研究[D]. 但谦. 南昌大学, 2020(01)
  • [7]双结构网络内容共享能力研究[D]. 刘旋. 东南大学, 2020(01)
  • [8]软件定义网络组播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 李旭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大规模低轨宽带卫星网络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 朱晓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4)
  • [10]某省移动IPTV承载网络方案设计与研究[D]. 王冠姣.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一种安全的组播传输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