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伤口皮肤准备的新方法

介绍一种伤口皮肤准备的新方法

一、介绍1种伤口备皮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磊[1](2020)在《Miro1在脊髓损伤中抑制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目的:1.建立合适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2.观察并验证神经元在SCI后的形态变化及凋亡情况。研究方法:1.将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73-282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lank,3只)、假手术组(Sham,18只)和脊髓损伤组(SCI,33只)。2.SCI大鼠的造模采用动脉瘤钳夹法(目标节段为T10,动脉瘤夹标定力量70 g,钳夹持续时间30s)。假手术组(Sham)大鼠手术显露T10脊髓节段后,旷置4分钟后缝合。Blank大鼠不予手术。3.对T10及周围脊髓组织取材:随机选取Sham组大鼠3只在手术后72h取材;SCI大鼠18只,在造模后6个时间点分别随机抽取3只大鼠取材(12h、24h、48h、72h、7d、14d);Blank大鼠在体重=278±2g取材。将取材组织制作成冰冻切片。4.神经行为学评分:采用BBB评分;对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进行评分(SCI组15只;Sham组15只),记录术前以及术后12h、24h、48h、72h、7d、14d共7个时间点的BBB评分。5.取不同组的大鼠脊髓冰冻切片进行尼氏染色(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及尼氏小体的变化。进行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大鼠在造模后即发生全瘫(BBB Score=0),72h的BBB评分略微波动(0.43±0.40),在7d出现明显的上升(8.03±0.53);Sham组大鼠术后24h内BBB评分较正常略有下降(24h:20.33±0.61),48h后恢复正常(BBB Score=21)。尼氏染色见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尼氏小体逐渐减少,72h最少,之后稍有恢复。TUNEL染色见脊髓损伤大鼠在72h神经元凋亡数量最大。Sham组与Blank组切片,两种染色后的结果均接近。结论:本研究利用的动脉瘤夹钳夹法可成功制备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是一种经济、可靠的建模方法。本组研究发现SCI后72h的神经元凋亡是峰值。第二部分Miro1在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目的:1.观察Miro1在SCI后的变化规律;2.明确Miro1变化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研究方法:1.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76-285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Blank,6只)、假手术组(Sham,9只)和脊髓损伤组(SCI,39只)。SCI造模、Sham组及Blank组处理同第一部分。2.随机选取Sham组大鼠6只、SCI组大鼠36只与6只Blank大鼠分别取材,提取脊髓的RNA及总蛋白。Sham组在空白手术后72h进行;SCI组在6个时间点进行(12h、24h、48h、72h、7d、14d)n=6×6;Blank组大鼠在体重=278±2g时取材。3.采用qRT-PCR定量检测SCI组6个不同时间点及Blank、Sham组大鼠的T10节段Miro1的基因表达情况(n=3);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Miro1的表达量(n=3)。4.Sham组及SCI组在术后72h各取三只大鼠制作脊髓冰冻切片(n=3),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Miro1表达阳性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观察和计数。结果:qRT-PCR:SCI后T10节段Miro1的基因表达量逐渐增高,在72h达峰,后有所回落,至14d仍高于对照组。Western-Blot:SCI后T10节段Miro1的表达量增高,72h达最大值。免疫荧光染色: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中均可见Miro1的阳性表达;SCI-72h组脊髓节段Miro1表达阳性的神经元细胞占总神经元细胞的比率较Sham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星形胶质细胞增多,Miro1表达阳性的细胞亦增多(p<0.01)。结论:Miro1在脊髓损伤之后会出现反应性增高;其变化趋势与神经元凋亡趋势吻合,Miro1可能参与调控了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第三部分Miro1在脊髓损伤中对神经元凋亡的抑制及其机制探讨目的:1.抑制SCI后Miro1在脊髓中的表达并验证;2.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及脊髓功能的改变;3.观察与Miro1可能相作用的线粒体转运分子及凋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并探索Miro1对SCI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1.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73-282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生理盐水对照组(NS)、溶剂对照组(MOCK)和实验组(Si RNA)四组。Sham组接受空白手术,同前两部分;其余三组显露T10节段:NS组在T10节段以微量注射泵推注生理盐水8μl;MOCK组推入转染试剂8μl;实验组推入含有Si RNA的转染复合物8μl。上述操作后将NS组、MOCK组及Si RNA组大鼠以动脉瘤夹钳夹造成脊髓损伤。2.每组选取6只大鼠,记录术前、术后12h、24h、48h、72h、7d和14d七个时间点的BBB评分并记录统计。3.实验取材均在手术后72h进行,进行RNA、脊髓总蛋白提取及冰冻切片制作。4.qRT-PCR检测不同组间脊髓节段Miro1的基因表达情况(n=3);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组间Miro1的表达情况(n=3)。5.Western-Blot法检测驱动蛋白重链(Kinesin Heavy Chain,KHC),驱动蛋白轻链1(Kinesin Light Chain 1,KLC-1),动力蛋白中间链(Dynein Intermediate Chain,DIC),线粒体锚定蛋白(Syntaphilin,SNPH),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的表达情况。6.不同组间大鼠脊髓切片TUNEL染色观察凋亡情况(n=3)。结果:1.qRT-PCR及Western-Blot都提示在SCI后72h,Si RNA组Miro1的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量较MOCK组及NS组均下降。2.Si RNA组较MOCK组及NS组的KHC及SNPH表达明显下降,DIC及KLC-1无显着变化;Si RNA组的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下降,BAX/Bcl-2增大。3.TUNEL染色:Si RNA组阳性细胞较MOCK组及NS组明显增多。4.BBB评分:SCI后Si RNA组的BBB评分(7d:6.5±0.45;14d:8.58±0.80)较MOCK的BBB评分(7d:7.67±0.75;14d:9.67±0.75)在7d和14d均有明显下降(7d:p<0.01;14d:p<0.05)。结论:Miro1通过与驱动蛋白(Kinesin)相结合和线粒体锚定蛋白(Syntaphilin)作用,参与调控的线粒体运动作用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的凋亡过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神经元。且这一调控过程最可能是通过调节BAX/Bcl-2两种蛋白量的比例这一通路实现的。其中与驱动蛋白作用位点主要考虑为驱动蛋白重链(KHC)。第四部分慢病毒载体注射致Miro1过表达对改善脊髓损伤预后的探讨目的:1.利用慢病毒载体技术使Miro1在脊髓节段中过表达;2.观察并验证SCI后脊髓节段Miro1的表达量改变;3.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及脊髓功能的改变;4.进一步验证Miro1对SCI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1.依照Miro1基因(RHOT1)设计,对GV492-Miro1慢病毒载体进行构建与生产;2.将空载慢病毒(GV492)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GV492-Miro1)调成1×109TU/ml的悬液。SD雄性大鼠6只(体重271-276g)并分成两组,在T10节段分别将8μl空载慢病毒悬液和Miro1过表达载体慢病毒悬液推入大鼠脊髓;术后第7天将两组大鼠处死及取材,制作冰冻切片,DAPI封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证实感染效率。3.6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78-287g)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Sham)、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空载慢病毒对照组(Lenti-Ctrl)和实验组(Lenti-Miro1)四组。各组大鼠进行两次手术:a.注射手术:NS组、Lenti-Ctrl组和Lenti-Miro1三组大鼠显露T10脊髓节段,分别缓慢将8μl生理盐水、空载慢病毒悬液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悬液推入脊髓T10。Sham组大鼠作为对照,仅暴露不注射,操作同第一部分实验Sham组大鼠相同。第一次术后大鼠饲养七天进行下一阶段。b.脊髓损伤手术:NS组、Lenti-Ctrl组和Lenti-Miro1三组大鼠再次显露T10脊髓节段并钳夹造模。Sham组大鼠接受二次手术作为对照,显露硬膜囊后暴露创面120s后缝合伤口。4.对四组大鼠均随机选取6只进行BBB评分,在第一次手术前和手术后的12h、24h、48h、72h、7d;第二次手术后的12h、24h、48h、72h、7d、14d观察大鼠的BBB评分。5.每组大鼠均在二次手术结束后72h处死进行取材,提取脊髓RNA或总蛋白。6.qRT-PCR检测不同组间Miro1的基因表达情况(n=3);Western-Blot检测不同组间Miro1的表达情况(n=3)。7.Western-Blot法测定KHC、KLC-1、DIC、SNPH、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n=3)。8.不同组间大鼠脊髓节段TUNEL染色观察凋亡情况(n=3)。结果:1.大鼠T10节段在注射空载慢病毒(GV492)和过表达载体慢病毒(GV492-Miro1)后7d,共聚焦显微镜下可检测到病毒转染阳性神经元细胞,且两组阳性细胞数无显着差异。2.qRT-PCR及Western-Blot均提示在SCI-72h,Lenti-Miro1组Miro1的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量较Lenti-Ctrl组及NS组均上升;3.Lenti-Miro1组较Lenti-Ctrl组的KHC及SNPH表达亦明显上升,DIC及KLC-1无显着变化;Lenti-Miro1组的BAX表达变化不明显,Bcl-2表达升高,BAX/Bcl-2下降。4.TUNEL染色:Lenti-Miro1组阳性细胞较Lenti-Ctrl组及NS组减少。5.BBB评分:Lenti-Miro1组的BBB评分(SCI术后7d:8±0.45;14d:11.75±1.17)及Lenti-Ctrl组评分(7d:7.67±0.75;14d:9.75±0.52),7d时两组差异不大(p>0.05);14d显着增高(p<0.01)。结论:慢病毒载体使得脊髓局部过表达Miro1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元的凋亡情况,保护神经元功能。进一步证实了Mrio1在脊髓损伤中通过与Kinesin及Syntaphilin作用,调控线粒体转运,进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而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慢病毒载体局部注射使脊髓过表达Miro1,为生物治疗改善脊髓损伤对脊髓功能的损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肇南[2](2020)在《比格犬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模型的建立及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微创手术建立动物模型可减少手术应激,提高实验可重复性。目前利用微创手术建立犬肝叶切除模型的方法复杂、设备昂贵、难以推广,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手术方案。本试验探索了一种比格犬左半肝切除的手术方法,并对肝叶切除模型的安全性、肝脏损伤进行监测,在此模型基础上对犬术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试验选取6只健康比格犬,采用四套管法进行腹腔镜左肝叶(左内叶、左外叶)切除术。先剪断左三角韧带,再用针线对左内叶肝基部进行贯穿结扎,然后用LigaSure在结扎部位上方约0.5 cm处切除左内叶,以同样的方法切除左外叶,最后扩大套管口将切除的肝叶取出。手术前后监测动物生理指标、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价模型安全性;并在术后通过观察外周血中CD3+-CD4+/CD3+-CD8+的比值、炎症因子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监测比格犬术后肝损伤程度。同时采集手术前后比格犬粪便,提取总DNA后对微生物的16srDNAV3-V4区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本试验成功完成了 6只比格犬的左内叶和左外叶肝切除术,术中、术后生理指标稳定,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后WBC、NEUT术后1天明显升高,相比术前差异极显着(p<0.01);ALT、AST、ALP术后1、3天明显升高,相比术前差异显着(p<0.05),之后逐渐恢复。术后3天促炎因子升高(IL-1 β、IL-6、TNF-α),抗炎因子降低(IL-4、IL-10),术后1、3天的炎症因子与术前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随后逐渐恢复。病理组织学显示术后肝脏损伤严重,免疫功能变化不明显。经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发现术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显着。在门水平上,优势菌群为Firmicutes。术后7天Proteobacteria丰度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在属水平上术后7天相对丰度排名前十的菌群中Peptoclostridium、Allobaculum、Turicibacter、Escherichia Shigella和Erysipelotrichaceaenorank与术前相比差异极显着(p<0.05)。经过关联性分析和LEfse差异分析,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排名前十的菌群中Allobaculum、Turicibacter和Escherichia Shigella与炎症和肝损伤关联密切且变化显着。采用PICRUSt预测性分析对术前和术后7天的KEGG通路比较后,在二级KEGG通路中有10个代谢通路差异显着(p<0.05)。结论:(1)本试验在腹腔镜下使用肝蒂结扎联合LigaSure实质切除成功建立比格犬肝叶切除模型,该模型经过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可应用于肝再生、肝脏手术、保肝药物等研究。(2)肝叶切除术对肠道菌群影响严重,Allobaculum、Turicibacter和Escherichia Shigella手术前后变化显着并与炎症反应、肝损伤密切相关,可作为肝脏手术后潜在的干预靶点。

王旭华[3](2019)在《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确立影响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过程中护理安全的各级因素,构建出一套相对完善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在医学学科亚专业细分下,特殊类别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的内容和要素,为建立急诊断指再植手术患者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管理工具,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建立其它类别手术患者的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为手术室管理者有效落实手术室环境下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提供具体的内容依据,体现手术室“安全文化”、确保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安全,为断指的成活提供必要的保障。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全面总结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并在后续的研究中对文献进行更新和补充。2.通过对急诊断指再植患者近两年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手术室护士和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认知质性访谈的结果,并借鉴国内外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经验,课题小组初步拟定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框架。3.采用德尔菲法,对16名三级骨科专科医院医疗、麻醉、护理专家进行函询论证,确立具有专科特色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结果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在内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程度系数为0.88。2轮函询后,16名专家一致认同一级指标的合理性,二、三级指标重要程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11和0.00-0.15,二、三级指标权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1 1和0.00-0.22,均小于0.25。结论构建的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突显出了急诊再植手术的专科特色,针对性较强,将安全管理融入急诊再植手术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断指再植患者安全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确保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期安全,为临床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工具。

王红丽[4](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并通过临床应用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临床调研,采取研究小组讨论及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2.将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108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4)和加速康复外科组(ERAS组,n=54),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方法护理,ERAS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焦虑、疼痛、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30天内再入院率和总住院费用,患者和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1.经两轮Delphi专家函询,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的ERAS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2.基线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功能储备、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ERAS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干预成效显示: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身心恢复情况:(1)术前1d、术后1w及出院时ERAS组“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h、24h、48h时ERAS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d、2d、3d时ERAS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指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ERAS实施前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能减轻患者的焦虑、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促进患者早期经口进食与下床活动、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和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赵亚军[5](2018)在《复合脉冲消融肿瘤致组织介电与阻抗特性动态变化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脉冲电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以非热效应为代表的不可逆电穿孔组织消融技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可逆电穿孔利用外施电场与细胞的耦合作用,破坏细胞膜结构,打破细胞生理平衡进而杀伤细胞。不可逆电穿孔通过电场作用杀伤细胞、消融组织,具有非热、快捷、可控、选择性杀伤等优点,因而在肿瘤治疗领域有了广泛应用,尤其针对热疗法难以消融的肿瘤,目前已经开展了多种肿瘤消融的临床试验。新近提出的新型复合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消融肿瘤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甚至消除传统不可逆电穿孔脉冲肿瘤治疗过程中的肌肉收缩问题和电场分布不均导致的消融盲区问题,对推进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消融肿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脉冲形式,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亟需突破。首先,由于复合波形特征与传统不可逆电穿孔脉冲的差异,使得其引起的组织介电特性变化区别于传统脉冲,进而导致组织内部电场分布的不同,因而复合脉冲消融肿瘤治疗前脉冲参数的确定将有别于传统脉冲;另一方面,脉冲电场作用诱导的组织消融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目前通过医学成像手段还难以实现消融效果的即刻评估,因而对最佳脉冲施加剂量的确定即何时停止治疗主要依靠实践经验。为了解决以上两大难题,本文从高电压工程和电工理论角度分析得到,对复合脉冲波形特征参数选择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不同波形特征的脉冲电场作用下组织介电性能变化与内部电场分布相互耦合作用的动态过程。其次,脉冲电场作用后的疗效实时评估实际上是对脉冲电场作用后组织状态的评估,因此对于脉冲电场处理后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疗效的即刻评估即可转换为对组织介电性能状态的评估。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将重点研究复合脉冲作用下组织介电性能的变化机制,借此研究不可逆电穿孔的动态发展过程,指导复合脉冲治疗参数的选择;另一方面,利用脉冲电场引起的组织介电性能变化,为组织消融效果的实时评估提供依据,从而有效解决以上两大难题。为此,本论文在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cstc2014jcyjjq90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批准号:106112015CDJZR158804)和重庆市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专项(批准号:cstc2015zdcy-ztzxX0003)的支持下,深入研究了复合脉冲作用下生物组织介电性能的变化机制、组织阻抗信息变化与消融效果间的内在联系等关键基础科学问题,最终开展了复合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消融人体前列腺肿瘤国内外首批临床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通过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复合脉冲波形特征参数对细胞杀伤效果的影响,发现当单个脉冲宽度大于细胞膜充电时间常数时,相同脉冲宽度下,脉冲串内占空比对复合脉冲杀伤效果影响不大,对于脉宽小于细胞膜充电时间常数的双极性复合脉冲,正负脉冲间隔时间越大,引起的电穿孔效果越好。通过研究脉冲电场诱导的组织介电响应发现,相同脉冲剂量下,脉冲宽度越宽,引起的组织介电性能变化越明显。同时,脉冲电场作用后,组织直流电导率变化最明显且具有规律性,成为后续研究电穿孔动态过程的关键指标。(2)以新西兰大白兔肝脏组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复合脉冲作用下肝脏组织电导率的动态变化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计算消融范围,发现其与实际消融范围能够较好吻合;构建了多脉冲作用下组织电导率随电场强度和脉冲数目变化的多尺度模型,解释了现有不可逆电穿孔组织消融中的有关实验现象;建立了脉冲间隔期间内组织电导率恢复模型,并据此计算得到电导率恢复的最终稳定值,该参数是反映脉冲处理后组织状态评估的关键参量。(3)基于脉冲电场作用对组织电导率变化的影响,选用便于直接测量并与电导率变化直接相关的组织阻抗谱变化反映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疗效。直接采用处理电极测量脉冲作用前后组织阻抗谱,发现其具有明显变化,通过等效电路转换量化阻抗变化谱发现,复合脉冲引起的阻抗相对变化不及传统脉冲,并且阻抗相对变化与消融面积具有函数关系。不同数目的复合脉冲电场消融肝脏组织实验研究发现,随着脉冲剂量的增加,消融范围逐步扩大,仅采用处理电极测量得到的阻抗谱变化会逐步饱和,因此当消融范围较大时,需要寻求新的消融范围评估方式。(4)结合不可逆电穿孔实际应用时采用多电极的情况,提出采用不同电极对测量阻抗谱的方式从多个方向评估消融区域的发展情况,避免仅采用处理电极测量阻抗变化出现饱和的现象。仿真分析了不同电极数目与布置下阻抗灵敏度分布,得到最优的阻抗测量方式使得其能够反映电导率变化的有效范围最大,同时测量次数最少。根据不同电极对测量的结果,建立阻抗变化程度与消融边界在各个方向上位置点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根据阻抗谱的变化评估脉冲电场不可逆电穿孔的消融范围,并在复合脉冲消融动物肝脏组织平台上得到进一步验证。借助组织灌注平台,研究了多针循环施加处理脉冲得到的阻抗谱变化与消融范围之间的联系,验证了阻抗灵敏度分析得到的最佳阻抗测量方式的可行性,表明多电极对测量得到的阻抗相对变化能够反映多针循环治疗效果。(5)根据患者CT影像资料,建立了真实组织与肿瘤的三维模型,仿真计算了复合脉冲作用下组织内部电、热场分布,分析电场、热场分布对正常组织以及周边血管的影响。开展了国内外首次复合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消融人体前列腺肿瘤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脉冲电场能够安全有效地消融前列腺肿瘤。研究中测量了一位患者在脉冲处理前后阻抗谱的变化情况,发现脉冲处理后肿瘤组织等效细胞外液电阻值分散性减小,同时阻抗相对变化程度与核磁共振观测得到的消融范围相关,阻抗变化程度越大,对应电极针周边消融范围越大。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了复合脉冲特征参数对细胞杀伤效率及组织介电响应的影响,根据组织介电参数在脉冲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复合脉冲作用于生物组织诱导的不可逆电穿孔动态过程,同时分析了多脉冲作用下组织电导率的累积发展以及脉冲间隔期间的恢复过程,揭示了脉冲电场作用下的电穿孔动态发展机制;在对脉冲电场作用引起的组织介电参数动态变化规律理解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两针及多针条件下脉冲电场作用引起的组织阻抗谱变化与消融范围之间的联系,并建立数学模型用于根据阻抗谱相对变化预测消融范围;建立了患者实际肿瘤模型,仿真分析了复合脉冲作用下组织内部的的电-热耦合场分布;最后开展了国内外首批复合脉冲消融前列腺肿瘤的临床试验,论证了新型复合脉冲消融肿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上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复合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机制和推广复合脉冲消融其他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临床研究经验

宋家凛[6](2018)在《腹腔注射沙利度胺通过抑制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可缓解早期骨关节炎的发展》文中提出一背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由机械应力、生物化学和遗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而导致以关节软骨进行性改变为主的关节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累及身体各个关节,髋膝负重关节较为常见。OA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致病关节疼痛和活动受影响,病理特征表现为软骨退变、滑膜炎、软骨下骨硬化和骨赘形成。OA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临床治疗上早期OA主要采用物理和药物治疗,中晚期OA主要采取关节镜清理和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治疗。目前人类并没有真正弄明白OA的发病机制,其中一种较强有力的学说表明OA是由各种启动因素造成软骨细胞数目减少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降解关节软骨结构纤维蛋白成分的主要蛋白酶家族,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是导致ECM降解的重要酶之一。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OA软骨中表达,VEGF水平升高与OA的进展相关,并且VEGF能够增加MMPs的表达,因此抑制VEGF表达可减缓OA的发展。沙利度胺最开始是作为镇静剂,之后发现其可用于治疗孕妇的孕吐,因为有致畸作用而禁止使用。有广泛研究报道沙利度胺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并可减少VEGF表达的特性,现主要在抗肿瘤和抗血管形成等疾病领域应用。二目的VEGF在关节软骨中表达,随着OA的进展其水平也随之增加。沙利度胺是一种已被报道抑制血管生成并通过下调VEGF表达来减少其产生的药物。我们在这项研究中的目标是探索腹腔注射沙利度胺是否可以延缓C57BL/6小鼠早期OA的发展。三材料与方法将48只十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Dmm + Th),对照组(Dmm)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6只。在Dmm + Th和Dmm组中进行手术诱导OA模型,Dmm + Th组中的小鼠随后用沙利度胺(200mg/kg/天)腹腔内注射进行给药。手术2周和4周后取材,通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O快速绿染色对软骨的病理改变进行定性评估,并通过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国际评分对软骨的病理改变进行定量评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关节软骨的 MMP-13 和VEGF的mRNA的表达。分别通过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分别定性检测MMP-13和VEGF蛋白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进行测定血清VEGF的浓度。四结果1.病理学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组手术后2周时关节软骨浅表纤维化以及少量蛋白多糖丢失,4周时呈现大量丢失蛋白多糖,甚至有垂直裂隙和侵蚀钙化层。与Dmm组相比,Dmm+Th组手术后2周时关节软骨表面稍微完整,手术后4周蛋白多糖和软骨纤维化相对减少,表面磨损相对减少。Drmm组和Dmm + Th组的病理评分显着高于Sham组(P<0.05)。然而,与Dmm组相比,Dmm + Th组的病理学改变显着改善(P<0.05)。2.RT-q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Dmm组小鼠关节软骨内的VEGF和MMP-13的mRNA表达随着早期OA的发展而增加;但Dmm+Th组较Dmm组关节软骨内的VEGF和MMP-13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且两者比较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3.IHC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Dmm组小鼠关节软骨内的VEGF阳性细胞数量并随着早期OA的软骨退变程度的加重呈现增多的趋势;Dmm+Th组较Dmm组关节软骨内的VEGF表达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且两者比较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4.IF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Dmm组和Dmm+Th组小鼠关节软骨内的MMP-13免疫阳性细胞数量随着早期OA的加重呈现变多的趋势;Dmm+Th组较Dmm组关节软骨内的MMP-13免疫细胞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两者比较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5.ELISA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Dmm组和Dmm + Th组血清VEGF浓度随着早期OA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别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与Dmm组相比,Dmm + Th组血清VEGF浓度显着降低,差别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五结论1.DMM手术诱导的小鼠OA模型显现出早期OA变化并渐进性发展。2.在小鼠早期OA中VEGF和MMP-1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是呈现增加趋势的。3.沙利度胺可以抑制VEGF和MMP-13表达来延缓小鼠早期OA的发展,可能作为治疗OA的新药物。

杨丽红[7](2017)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部分肝切除术后护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疆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共130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组(ERAS组,n=65)、对照组(C组,n=65),ERAS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肝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C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48h、72h及1w的护理结局及指标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道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48h疼痛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1.基线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术前肝功能储备、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2.术后24h ERAS组的护理结局焦虑水平、疼痛控制、睡眠、营养状态:食物和液体的摄入、知识:饮食、更换体位:主动、术后康复状态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 ERAS组的焦虑水平、疼痛控制、睡眠、营养状态:食物和液体的摄入、更换体位:主动、术后康复状态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 ERAS组的护理结局焦虑水平、疼痛控制、睡眠、术后康复状态各指标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 ERAS组术后康复状态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指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道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48h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肝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患者术后焦虑水平、疼痛控制、睡眠等多个结局有积极的影响,可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加快肠道恢复,促进早期恢复经口饮食与下床活动,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张丽[8](2016)在《新型钆掺杂碳量子点用于肿瘤靶向性成像及其放疗增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肿瘤影像诊断的局限性,常导致肿瘤组织未达肿瘤致死剂量、周围正常组织过量,从而引起放疗副反应;同时由于肿瘤组织自身存在的放疗抵抗,极大的降低了肿瘤细胞对高能射线的放疗敏感性,削弱放疗的治疗效果。针对肿瘤放疗过程中存在的影像诊断误差与放疗抵抗,本研究旨在利用水热碳化法制备一种多功能的新型纳米颗粒—钆掺杂碳量子点(Gd-doped CDs),应用于肿瘤靶向性成像及肿瘤的放疗增敏。方法:以钆喷酸葡胺(Gd-DTPA)作为钆源材料、甘氨酸作为钝化剂通过一步水热碳化法制备Gd-doped 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XPSS)、X射线衍射仪(XRD)揭示Gd-doped CDs的理化特性;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荧光光度计(PL)揭示Gd-doped CDs的光学特性;利用核磁共振仪揭示Gd-doped CDs的磁学特性;利用CCK-8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成像、组织学分析、ICP-MS揭示Gd-doped CDs的生物相容性;利用BALB/c小鼠以及BALB/c小鼠皮下肿瘤、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MRI平扫、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d-doped CDs的肿瘤靶向性成像;利用克隆形成实验、BALB/c小鼠皮下肿瘤模型体内实验检测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作用。结果:1.钆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利用水热碳化法成功构建Gd-doped CDs,TEM显示Gd-doped CDs水溶性好,在水中分散均匀,粒径大小均一,大小约为18 nm;XRD显示Gd-doped CDs的物相结构是一个多相异质结构,结构介于石墨与氧化石墨之间;FTIR显示Gd-doped CDs表面富含羧基、羰基等亲水基团;XPS显示碳量子点颗粒主要由钆、碳、氧和钆原子组成;UV/Vis、PL显示Gd-doped CDs水中分散性好,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Gd-doped CDs的弛豫效率r1值为6 mM-1S-1;2.钆掺杂碳量子点生物相容性的表征不同浓度gd-dopedcds对hepg2和vsmcs细胞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即使是200μg/ml培养72h后,两组细胞的细胞活性均?90%;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gd-dopedcds(50-400μg/ml)均无明显溶血反应;gd-dopedcds在紫外光激发光下发出较强、稳定的绿色荧光;注射gd-dopedcds后各重要器官均对gd-dopedcds有摄取,以脾脏和心脏对gd-dopedcds的摄取为主,摄取量分布为:0.129g/kg和0.032g/kg;gd-dopedcds对小鼠的重要脏器(心、肝、脾、肺、肾)无明显毒性,病理学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无明显病理变化,未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反应。3.钆掺杂碳量子点的在肿瘤mri靶向性成像中的研究gd-dopedcds和商品化造影剂gd-dtpa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各主要脏器t1-相显影均显着增强,尤其是肾脏和膀胱的信号较高;gd-dtpa组1h后,肾脏和膀胱信号较前有所下降,6h后而无信号增强;与对照相比,gd-dtpa组6h后各主要脏器仍有明显信号增强;皮下肝癌荷瘤小鼠经尾静脉注射gd-dopedcds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区别,而肝癌部位t1信号显着增强,冠状位和横断位的res分别达到了1.93和1.74;对于原位肝癌小鼠模型,注射gd-dopedcds后,图像中的肝癌组织信号没有增强反而减弱,冠状位和横断位的res分别降到了0.74和0.77;组织病理学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结果均显示取材组织发生了病理变化。4.钆掺杂碳量子点的放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gd-dopedcds组对hepg2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而gd-dopedcds结合照射组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p<0.05),随着放疗剂量和gd-dopedcds的浓度增加,hepg2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呈剂量相关性,尤其是200μg/ml的gd-dopedcds在8gy照射下,hepg2细胞的生存分数显着降至64.9%(p<0.05);对照组和gd-dopedcds组的荷瘤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增长,肿瘤体积7天增长了3倍;单纯照射组的肿瘤体积增长受抑制,约缩小了12%;gd-dopedcds和放射联合治疗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体积明显缩小了53%。结论:1.本研究以钆喷酸葡胺(gd-dtpa)作为钆源材料、甘氨酸作为钝化剂通过一步水热碳化法成功制备gd-dopedcds;2.Gd-doped CDs的粒径大小均一,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分散性;其内部具有异质多层的物相结构,无明显的晶格条纹,结构介于石墨与氧化石墨之间;Gd-doped CDs主要由钆、碳、氧和钆原子组成,主要官能团为羰基和羧基;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及生物相容性;3.Gd-doped CDs具有较高的弛豫效率r1,具备增强MRI显像的作用。同时,由于其纳米材料所赋予的体内长滞留时间和EPR效应,Gd-doped CDs适宜肿瘤靶向性影像诊断。4.Gd-doped CDs具有抑制与杀伤肿瘤的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放疗增敏剂。

韩青[9](2015)在《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治疗方案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缺损是骨科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最常见导致骨缺损的病因包括高能量的创伤所致粉碎性骨折、反复手术失败所致的骨不连、骨肿瘤以及骨髓炎引起的骨大块摘除。骨缺损治疗的最大难点则在于前期治疗中的骨髓炎和后期治疗中骨缺损所致的关节功能不全,前者轻则阻碍正常骨愈合的过程重则导致全身系统的感染,后者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正常解剖形态与功能。高能量创伤导致的严重骨缺损往往伴随着骨缺损部位的感染,从而阻碍骨正常愈合,形成骨髓炎后会导致坏死骨、空洞、窦道等形成,进一步加重骨缺损的严重性。此外,骨肿瘤也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靠近关节部位,尤其以胫骨、肱骨近端与股骨、桡骨远端常见,导致相应部位大面积的骨缺损及对应关节功能不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课题主要着眼于现阶段骨缺损治疗中无法回避的这两个问题,针对伴有感染、影响关节解剖和功能的复杂骨缺损,按照治疗方案的自然顺序,分别从治疗前期使用可降解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进行抗菌和成骨诱导的基础研究,治疗后期利用3D打印技术重建关节解剖及功能的临床探究这两个方面对整体治疗方案进行了探索。本课题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可降解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在医学领域中抗菌研究及论述。该部分主要阐述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的治疗方案及研究的现状,提出现阶段联合具有缓释作用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进行前期感染消除和成骨诱导,后期利用3D打印技术重建复杂骨缺损所造成的解剖和关节功能不全。在这个部分中介绍了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中抗菌水凝胶的应用以及水凝胶与静电纺丝各自优势所在,并阐述了本文中选取静电纺丝作为治疗骨髓炎骨缺损的理由。第二部分搭载万古霉素和羟基磷灰石的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毡在治疗伴有感染的骨缺损中应用。静电纺丝纤维毡制备及表征:将羟基磷灰石(HA)接枝到聚乳酸(PLA)上,计算百分率后按照HA含量的10%比率进行计算。静电纺丝纤维毡根据有无HA、VA及VA含量高低分组,以氯仿为溶剂,将PLA、万古霉素(VA)、与PLA-g-HA进行静电纺丝形成纤维毡,通过扫描电镜SEM进行纤维直径及形态分布观察、能谱分析及Mapping确认VA及HA的均匀分布,纤维直径在500nm左右。静电纺丝纤维毡置于PBS溶液及弹性蛋白酶溶液进行体外降解实验,证明材料降解性能良好,加入VA及HA能够加快材料降解速度。抗菌实验:选用代表革兰阳性菌的S.aureus及代表格兰阴性菌的E.coli作为标准菌株,分别用制备的上述材料按纸片抑菌法进行涂布实验,观察在12、24h的抑菌环大小;将材料加入含有S.aureus和E.coli的液体培养基进行摇菌实验,观察12、24h时材料对细菌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后将在S.aureus和E.coli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h的静电纺丝纤维毡进行进行固定后做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上的细菌数量、形态及分布特征。抗菌实验证明含有VA的PLA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具有有效的抗菌能力。动物实验:预实验以SD大鼠为模型,在股骨中上段三分之一处建立6×2mm大小的临界尺寸骨缺损,注入不同浓度的S.aureus液体培养液,骨髓炎骨缺损实验动物的模型,一周后取股骨进行HE切片后验证造模成功。正式实验中SD大鼠7组进行骨髓炎造模,一周后行清创术置入6组材料及一组VA空白对照。在第2、4个月时分别行X线检查、血常规、大体外相、股骨HE切片及周围肌肉、重要脏器的HE切片。经组间对比可见,添加静电纺丝组的存活率高于VA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含VA组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在第2个月时较未含VA组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大体解剖及病理结果相对应。X线及HE切片示含有HA组较未含有HA组成骨效果有明显差异,而含有VA组较未含VA组成骨效果好(P<0.05)。上述实验说明在搭载万古霉素和羟基磷灰石的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毡对治疗伴有感染的骨缺损与临床现有方案相比具有较低死亡率、较好的抗菌效果及成骨效果。第三部分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骨缺损的临床探索。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即便完全清除了骨髓炎的影响,严重复杂骨缺损常常因为没有合适的植入物而最终结果以关节融合、肢体短缩甚至截肢等告终,患者相应部位解剖形态未能重建,功能无法恢复,整体治疗效果也是失败的。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骨科的飞速发展则给之前无法处理的病例带来了希望,这是骨科革命性的改变。在本临床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一例腕关节部位创伤后感染及严重骨缺损、一例肩关节创伤后骨缺损及几例肿瘤造成的复杂骨缺损来探索3D打印技术的在临床的实现方案。其设计及制造流程包括了临床数据的采集,伪影的处理,Mimics下三维重建,Geomagic Studio及Magics RP下数据的优化,工业设计软件UG NX等进行植入物定制化设计,最后导入Magics RP进行打印前处理,分别用EOS粉末打印机和SLA打印机进行术前模型的打印、手术导板打印,EBM金属打印机进行金属植入物打印。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实现3D打印在骨科的三个层次上的应用。一是患者模型的精确复制及术前实现复杂缺损精确截骨的术前设计模拟,二是为高难高精度截骨制作个体化手术导板截骨,三是个体化定制的植入假体,最终达到使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的解剖形态和部分的关节功能的目标。综上所述,本课题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两个角度分别探究了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的治疗方案。在现阶段对于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治疗,采用可降解的高分子缓释抗菌材料进行感染的治疗与局部的成骨诱导,感染清除后应用3D打印技术重建患者正常骨关节解剖及功能是一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案。

曹连英,朱立恩,王玉德[10](2012)在《小切口负压盒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小切口负压盒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7例采用小切口负压盒引流术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住院7.8 d,无不良护理并发症发生。经3个月随访,治愈61例,治愈率为91.04%。结论:小切口负压盒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加快切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介绍1种伤口备皮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1种伤口备皮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Miro1在脊髓损伤中抑制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o1在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o1在脊髓损伤中对神经元凋亡的抑制及其机制探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慢病毒载体注射致Miro1过表达对改善脊髓损伤预后的探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线粒体相关蛋白在神经元细胞凋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及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比格犬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模型的建立及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腹腔镜微创外科的介绍
    1.2 肝叶切除模型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3 肠道微生物与肝脏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比格犬肝脏形态和应用解剖学观察结果
    3.2 腹腔镜建立比格犬肝叶切除模型的结果
    3.3 比格犬肝叶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结果
4 讨论
    4.1 犬肝叶切除手术的操作要点及分析
    4.2 腹腔镜肝叶切除对犬肝脏损伤的影响
    4.3 腹腔镜肝叶切除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4.4 肝叶切除损伤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急诊手术
        (二) 断指与断指再植
        (三) 手术室护理
        (四) 护理安全评估
        (五) 指标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目的及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初步构建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
    一、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
        (三) 质性研究
        1. 访谈对象
        2. 资料收集
        3. 资料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问题
    二、研究结果
        (一) 文献分析结果
        (二) 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结果
        1.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伤害程度
        2. 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
        (三) 质性研究结果
        1. 手术室护士访谈结果
        2. 手术患者访谈结果
    三、初步拟定急诊断指再植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 完整性原则
        (三) 专科性原则
        (四) 实用性原则
        (五) 可操作性原则
    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的实施
        (一)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概述
        (二) 遴选函询专家
        (三)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概述
        (四) 调查实施
        (五)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三、咨询专家的基本信息及结果分析
        (一) 咨询专家的基本信息
        (二) 专家的积极性系数
        (三) 专家的权威程度
        1. 专家判断依据的自我评价
        2. 专家对问题熟悉程度的自我评价
    四、指标条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一) 第一轮一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
        (二) 第一轮二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
        (三) 第一轮三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
        (四)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五、指标权重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一) 第一轮一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二) 第一轮二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三) 第一轮三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四) 第二轮二三级指标权重咨询结果
    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终稿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一) 指标体系涵盖内容较全面
        (二) 专科相关指标重要性分析
        1. 一级指标
        2. 二三级指标
    三、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五、今后工作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样本量的估计
        2.3 分组方法
    3 研究工具
        3.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3.2 焦虑自评量表(SAS)
        3.3 “长海痛尺”疼痛程度评分量表
        3.4 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
        3.5 满意度调查表
    4 研究内容
        4.1 构建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
        4.2 加速康复外科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5 质量控制
        5.1 课题设计阶段
        5.2 干预实施阶段
        5.3 数据处理阶段
    6 医学伦理原则
    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复合脉冲消融肿瘤致组织介电与阻抗特性动态变化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目的及意义
    1.2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研究现状
        1.2.1 电穿孔技术的发展
        1.2.2 可逆电穿孔肿瘤疗法
        1.2.3 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消融的发展现状
        1.2.4 复合电场脉冲不可逆电穿孔消融肿瘤
    1.3 不可逆电穿孔应用中的难点问题
        1.3.1 复合脉冲消融肿瘤的治疗参数选择
        1.3.2 脉冲电场组织消融的疗效即刻评估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2 复合脉冲电场参数效应及诱导的组织介电响应机制
    2.1 引言
    2.2 复合脉冲电场组合方式及其特征参数
        2.2.1 复合脉冲电场组合方式
        2.2.2 复合脉冲电场波形特征参数
    2.3 复合脉冲波形特征参数对细胞杀伤效应的影响
        2.3.1 复合脉冲诱导细胞电穿孔的仿真模型
        2.3.2 复合脉冲占空比对细胞电穿孔效应的影响
        2.3.3 复合脉冲占空比对细胞杀伤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2.4 复合脉冲诱导的生物组织介电响应
        2.4.1 生物电介质的介电色散现象
        2.4.2 复合脉冲作用下马铃薯组织介电响应机制
    2.5 本章小结
3 脉冲电场作用下生物组织电导率动态发展与恢复机制
    3.1 引言
    3.2 复合脉冲电场作用下组织电导率动态变化模型
        3.2.1 复合脉冲消融新西兰大白兔肝脏组织实验
        3.2.2 复合脉冲及传统脉冲电场作用下组织电导率动态模型及应用
    3.3 多脉冲作用后组织电导率的动态发展与恢复
        3.3.1 多脉冲作用下兔肝脏组织实验
        3.3.2 多脉冲电导率动态变化模型及其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脉冲电场作用诱导组织电阻抗变化机理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脉冲电场作用诱导的组织阻抗谱变化机制及其等效电路模型
        4.2.1 生物组织电阻抗特性及其等效电路
        4.2.2 电穿孔效应引起的生物组织阻抗谱变化
    4.3 脉冲电场作用下新西兰大白兔肝脏组织阻抗谱变化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2 脉冲电场处理后兔肝脏组织阻抗谱变化与消融疗效的关系
    4.4 复合脉冲经皮穿刺消融猪肝脏组织引起的阻抗谱变化
        4.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4.2 脉冲串数目对阻抗谱及消融疗效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复杂电极布置下组织阻抗谱变化与消融范围的内在联系
    5.1 引言
    5.2 多针电极布置下阻抗灵敏度分布及其应用
        5.2.1 阻抗灵敏度
        5.2.2 不同电极布置下的阻抗灵敏度分布
    5.3 多针系统下基于阻抗谱变化的不可逆电穿孔效果评估
        5.3.1 四针系统不可逆电穿孔马铃薯组织消融实验平台与方法
        5.3.2 多电极针下组织阻抗谱变化与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效果间的联系
    5.4 多针系统下复合脉冲组织消融效果评估
        5.4.1 四针电极阵列消融新西兰大白兔肝脏组织实验
        5.4.2 四针电极消融兔肝脏组织引起的阻抗谱变化与消融范围的联系
    5.5 基于灌注系统的猪肝脏组织多针循环消融实验
        5.5.1 肝脏组织多针循环消融实验
        5.5.2 多针循环消融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复合脉冲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消融临床试验
    6.1 引言
    6.2 复合脉冲作用下组织内部电-热耦合场分布
        6.2.1 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
        6.2.2 复合脉冲组织内部电-热耦合场分布仿真结果
    6.3 复合脉冲消融人体前列腺肿瘤的临床试验
        6.3.1 复合脉冲消融人体前列腺肿瘤试验
        6.3.2 复合脉冲电场消融前列腺肿瘤结果分析
    6.4 复合脉冲消融人体前列腺肿瘤引起的阻抗谱变化
        6.4.1 患者布针情况及阻抗测量方式
        6.4.2 前列腺组织阻抗谱测量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腹腔注射沙利度胺通过抑制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可缓解早期骨关节炎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OA的介绍
    1.2 MMPs与OA
    1.3 VEGF与OA
    1.4 沙利度胺与VEGF
    1.5 OA模型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试剂耗材
    2.3 实验仪器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试剂配制
    3.2 动物造模
    3.3 心脏穿刺
    3.4 固定脱钙
    3.5 脱水浸蜡
    3.6 埋切片
    3.7 苏木精-伊红染色
    3.8 番红O快速绿染色
    3.9 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评分
    3.10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3.1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12 免疫荧光染色
    3.1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14 统计处理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沙利度胺处理可以延缓小鼠模型早期OA的进展
    4.2 沙利度胺处理可以下调小鼠早期OA中VEGF和MMP-13的mRNA表达水平
    4.3 沙利度胺处理抑制小鼠早期OA中VEGF的蛋白表达
    4.4 沙利度胺处理降低小鼠早期OA中MMP-13的蛋白表达
    4.5 沙利度胺处理降低小鼠模型早期OA的血清VEGF浓度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成果
致谢

(7)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癌患者术后护理结局指标评价表的研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预调查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实施方法
    5 质量控制
    6 医学伦理原则
    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护理结局分类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新型钆掺杂碳量子点用于肿瘤靶向性成像及其放疗增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钆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调配试剂
        2.2.2 Gd-doped CDs的制备
        2.2.3 Gd-doped CDs的表征
        2.2.4 Gd-doped CDs的量子产率的计算
        2.2.5 布拉格方程的计算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Gd-doped CDs的制备
        2.3.2 Gd-doped CDs的物理特性
        2.3.3 Gd-doped CDs的化学特性
        2.3.4 Gd-doped CDs的光学特性
        2.3.5 Gd-doped CDs的核磁特性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钆掺杂碳量子点生物相容性的表征
    3.1 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细胞株
        3.1.4 动物
    3.2 方法
        3.2.1 调配试剂
        3.2.2 细胞复苏
        3.2.3 细胞传代
        3.2.4 细胞冻存
        3.2.5 细胞计数
        3.2.6 CCK-8 实验
        3.2.7 溶血实验
        3.2.8 细胞成像
        3.2.9 Gd-doped CDs的病理学分析
        3.2.10 Gd-doped CDs的生物分布
        3.2.11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Gd-doped CDs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3.3.2 Gd-doped CDs的血液相容性
        3.3.3 Gd-doped CDs的细胞成像
        3.3.4 Gd-doped CDs器官相容性
        3.3.5 Gd-doped CDs的生物分布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钆掺杂碳量子点的在肿瘤MRI靶向性成像中的研究
    4.1 材料
        4.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细胞株
        4.1.4 动物
    4.2 方法
        4.2.1 细胞培养、复苏、传代、冻存、计数
        4.2.2 建立动物模型
        4.2.2.1 腹水肿瘤模型
        4.2.2.2 皮下肿瘤模型
        4.4.2.3 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
        4.2.3 MR成像
        4.2.4 信噪比的计算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Gd-doped CDs可作为一种造影剂应用于MR增强成像
        4.3.2 Gd-doped CDs在BALB/c小鼠皮下肿瘤模型中能够肿瘤靶向性成像
        4.3.3 Gd-doped CDs在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中能够肿瘤靶向性成像
        4.3.4 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钆掺杂碳量子点的放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5.1 材料
        5.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5.1.2 调配试剂
        5.1.3 细胞株
        5.1.4 动物
        5.1.5 照射条件
        5.1.6 统计学分析
    5.2 方法
        5.2.1 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体外研究
        5.2.1.1 细胞培养、复苏、传代、冻存、计数
        5.2.1.2 皮下肿瘤模型建立
        5.2.1.3 克隆形成实验
        5.2.2 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体内研究
    5.3 结果
        5.3.1 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体外研究
        5.3.2 Gd-doped CDs的放疗增敏体内研究
    5.4 讨论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和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9)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治疗方案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概述及其治疗现状
        1.1.1 骨髓炎概述及治疗现状
        1.1.2 骨缺损概述及治疗现状
        1.1.3 伴有骨髓炎的骨缺损治疗概述
    1.2 抗菌水凝胶的概述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2.1 抗菌水凝胶概述
        1.2.2 搭载金属纳米粒子的抗菌水凝胶
        1.2.3 搭载抗菌药物的抗菌水凝胶
        1.2.4 自身具有抗菌特性的抗菌水凝胶
        1.2.5 协同成分的抗菌水凝胶
        1.2.6 抗菌水凝胶的总结与展望
    1.3 水凝胶在治疗骨髓炎骨缺损中的不足
    1.4 静电纺丝治疗骨髓炎骨缺损中的优势
第2章 搭载万古霉素和羟基磷灰石的静电纺丝 PLA 纳米纤维毡在治疗伴有感染的骨缺损中应用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菌及细胞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的制备
        2.2.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的表征
        2.2.3 抗菌实验
        2.2.4 动物实验
        2.2.5 体内排异实验
        2.2.6 细胞学实验
        2.2.7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表征
        2.3.2 体外降解数据
        2.3.3 细菌实验结果
        2.3.4 动物实验数据
        2.3.5 体内排异实验切片 HE 染色
        2.3.6 细胞学实验
    2.4 讨论
        2.4.1 VA 的抗菌作用
        2.4.2 HA 的成骨作用
        2.4.3 搭载 HA 和 VA 的 PLA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在治疗骨髓炎及骨缺损的优缺点分析及展望
第3章 应用 3D 打印技术治疗复杂骨缺损的临床探索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设备
        3.1.2 主要软件
        3.1.3 主要材料
        3.1.4 技术流程
    3.2 临床案例探索
        3.2.1 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创伤后缺损伴感染
        3.2.2 肩关节创伤后骨不连
        3.2.3 骨盆肿瘤
    3.3 讨论
        3.3.1 3D 打印模型在术前设计的应用
        3.3.2 个体化定制手术导板的的应用
        3.3.3 金属 3D 打印植入物的应用
        3.3.4 3D 打印应用于复杂骨缺损的现状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和致谢

(10)小切口负压盒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2.1.2 术前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2.2.2 疼痛的护理
        2.2.3 保持有效引流
        2.2.4 创面的观察与护理
        2.2.5 体位护理
        2.2.6 心理护理
        2.2.7 大便护理

四、介绍1种伤口备皮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Miro1在脊髓损伤中抑制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D]. 赵磊. 苏州大学, 2020(06)
  • [2]比格犬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模型的建立及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D]. 张肇南.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3]急诊断指再植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 王旭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红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5]复合脉冲消融肿瘤致组织介电与阻抗特性动态变化机理及实验研究[D]. 赵亚军. 重庆大学, 2018(09)
  • [6]腹腔注射沙利度胺通过抑制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可缓解早期骨关节炎的发展[D]. 宋家凛.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7]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杨丽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1)
  • [8]新型钆掺杂碳量子点用于肿瘤靶向性成像及其放疗增敏研究[D]. 张丽. 江苏大学, 2016(11)
  • [9]伴有骨髓炎的复杂骨缺损治疗方案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韩青. 吉林大学, 2015(08)
  • [10]小切口负压盒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护理[J]. 曹连英,朱立恩,王玉德.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16)

标签:;  ;  

介绍一种伤口皮肤准备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