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国家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生态国家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生态州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富[1](2021)在《楚雄州农业产业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融合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实力日趋雄厚,农业作为城市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基础产业,其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出现了农村人口转移、乡镇发展缓慢、耕地减少等诸多问题,不仅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也使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基于对城乡统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本文选取楚雄州农业产业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融合度进行研究。楚雄州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州,近年来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当前,楚雄州正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平衡协调其与农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对统筹城乡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楚雄州农业产业演进与城镇化进行时空融合度分析,研究两者互动发展关系,同时探究适合农村产业调整的路径和措施,将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产城融合提供借鉴指导。本研究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从楚雄州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楚雄州近十年统计年鉴对楚雄州2008至2017年三产发展现状、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楚雄州9县1市农业产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空间布局演进进行研究,探究楚雄州农业产业的演进变化。据此,对楚雄州的农业产业进行优化布局。同时通过构建农业产业与城镇化综合评级体系,运用熵权法和产城融合模型分析楚雄州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产城融合度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7年楚雄州产城融合度处于0.2103至0.6519之间,产城融合耦合度维持在0.49左右且波动性较小,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产城融合从最初的低度失调等级发展为中度融合水平。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结果,对未来农业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两者时空融合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唐菁阳[2](2020)在《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我国基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区日渐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社区建设已被政府和学界认定为“社会治理的单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涵盖了社区政权、社区组织、基层民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各地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典型,然而这些典型大都出现在沿海地区或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的社区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多元治理主体力量失衡,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民族特殊性重视不足,民族倾向性资金投入缺乏,民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及空间分化,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信任缺失等等。那么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观察社区建设,或者说,将社区建设相关政策作为一顶公共政策,民族地区又是如何执行这顶政策的呢?在执行过程中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执行类型?在不同的执行类型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不同的政策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执行类型。所以,本文并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提出了“自主性”和“损失嵌入性”两个维度,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四种社区建设政策,即实质性规制政策、程序性政策、再分配政策与分配性发展政策,他们分别决定了四种执行类型,即合作执行、行政性执行、变通执行与探索性执行,从而构建出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作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出于经验材料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湘西州的社区矫正、社区环境建设、社区低保、社区养老作为四种政策的执行案例。在每顶案例的撰写上,按照政策性质、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政策执行具体过程、政策执行绩效评价、政策执行逻辑的思路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的结论是,在民族地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难度较大,相关权力部门之间基于交易形成“合作执行”,政策执行呈现合作执行的类型;程序性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于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资源出现了问题,基层官僚采取了行政性执行类型;再分配政策的执行过程最为复杂,政策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有产者”结成优势联盟,导致政策变通执行。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取决于地方积极性与地方资源,往往呈现出探索性执行的行为模式。对于如何将这四种政策执行类型引向有效的执行,本文提出了如下路径。对于实质性规制政策,民族地区政府要充分运用自治权,提升自治能力,发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规范政策执行各主体的行动与衔接,使合作执行朝向实现政策目标的方向进行;对于程序性政策,要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统一的领导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元治理体系,同时也要在资金、规划、人力、技术等资源上继续加大投入;对于再分配政策,要从政策设计上降低自主空间,优化瞄准机制与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专顶救助政策的衔接,通过监督考核增加优势联盟的道德风险成本;对于分配性发展政策,要鼓励社会主体的参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并且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周宜笑[3](2021)在《德国规划法体系与《空间秩序法》简介》文中认为为应对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需求而出现的规划与建设法和专项规划法是德国规划法体系的重要构成。其中,《空间秩序法》(ROG:Raumordnungsgesetz)、《建设法典》(BauGB:Baugesetzbuch)和州建设规章分别对应规划与建设法中的空间秩序法、城市规划法和建设管理法,是管理综合发展议题的核心法律;专项规划法则内容众多,针对特定发展议题进行管理。在明晰规划授权、规划程序和规范管理内容的同时,通过立法层面的相互衔接,各类立法为联邦、州、地区和地方各层面的各类规划提供了重要基础。

何煜[4](2019)在《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工业化背景下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城市工作压力,使得生态文化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因此,结合地方特色建设生态文化体系,既是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又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的重要途径。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厚重,少数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具有打造全域生态文化公园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基础。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政府已经将建设生态文化公园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和研究:(1)生态文化公园及其规划的相关概念界定;(2)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回顾;(3)湘西州区域概括与生态文化特征分析;(4)湘西州推动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的动因分析;(4)湘西州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实施进展情况及不足;(5)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改进措施。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的指导原则是以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提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其次,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要坚持以山水为基、门户开放、廊道串接、景城融合的方式进行合理空间布局。再次,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是结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好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和谐宜居大家园。最后,本文提出应该从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思想增强共识,完善领导机构;创新管理机制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人才机制和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为湘西州推动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提供组织、管理、人才、资金和政策保障。本文首次从理论上对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规划进行系统分析,得到的研究结论对湘西州建设生态文化公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地区建设生态文化公园也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杨明,钱林霞,赵细康[5](2018)在《贺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战略机遇、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贺州至广州240公里,是珠三角途经贵广高铁进入大西南的第一站,是中国-东盟贸易区、是大西南连接粤港澳的重要通道,这个有着2100年历史的古城,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宜居宜游宜养的城市。得益于高铁和高速公路,贺州已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它不仅要成为广西面向粤港澳开放的窗口,也担负着建设粤港澳后花园的角色。

靳丽鸿[6](2017)在《楚雄州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思考》文中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基于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楚雄州以争先进位的进取精神,努力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既有优势,也面临诸多问题。要达此目标,一是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二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三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妥善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完善生态文明保障机制。五是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

石峰[7](2013)在《生态哲学视域下的湘西生态州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湘西生态州建设,是湘西自治州于2000年确立的湘西生态州建设的战略,其主旨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湘西州生态环境改善,依托生态环境发展了旅游业,但是农业、矿业生产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在当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生态哲学的基本视域,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对湘西自治生态州建设进行剖析,对湘西生态州建设进行既合理论又合乎湘西州实际情况的指导。湘西生态州建设中,农业和矿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合不紧密,总体而言,湘西州的产业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高效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不符合低碳经济,环境公平欠缺,可持续发展缺乏内在动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基础薄弱。在生态哲学视域下湘西生态州建设必须观照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自然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人的价值选择的辩证统一,它要求湘西生态州建设必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在对湘西州的自然价值和民族文化进行深入认识与理解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可持续发展,要求环境公正、物质变换平衡、高质量的发展、系统协同,湘西生态州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使可持续发展内嵌到自身的建设中,生成合乎自身实际条件的内在动力。低碳经济,使得可持续发展在执行中有了量化标准,湘西生态州建设要根据这一具体的量化标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联合,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劳动潜力、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又不破坏自然的内在价值。

何选高,钟海萁[8](2013)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构想——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国发2号文件岀台,中央赋予贵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这是贵州的重大战略机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从国发2号文件岀台的背景入手,分析黔东南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首选目标和根本目标,并提岀对策措施。

张庆华[9](2013)在《永葆伊犁青山绿水蓝天》文中认为前言:4月7日,在伊宁市北山坡,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的州党委书记李学军、州党委副书记吐逊江、副州长邵勇接受了自治区、自治州多家媒体的采访,畅谈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意义、措施、效果,现场的各族干部群众谈了对伊犁兰态环境变化的感受、看法,并提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

刘姝宇[10](2012)在《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快速城市化、城市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本研究试图通过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两国城市规划中整合途径的比较研究,从工作途径方面探求德国规划方案更有利于解决城市气候问题的原因,并确定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尝试性地提出我国整合途径的优化方向,以便通过加强城市气候研究机构与规划部门的协作、加强城市气候研究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控制,提高规划方案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能力。这也将为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首先,本研究将深入剖析城市气候研究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的整合途径;其次,从规划程序、工作内容、规划组织、法规保障等四个方面对中德城市规划中城市气候研究的整合途径进行比较,确认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最后,针对现存差距提出优化方向。研究结果显示,德国整合途径在规划程序与工作内容的设置、规划组织、法规保障体系的构建上的优势,是其规划方案更有利于解决城市气候问题的原因所在。为了优化整合途径,我国城市规划可以从四个方面作出调整。第一,在规划程序方面,修正传统的程序模型以避免主观臆测与政治专断对于规划决策的干扰;采用合理的目标体系及措施框架构建方法以提高规划框架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调整规划程序以加强城市气候研究引导规划设计的有效性。第二,在工作内容方面,全面开展现状分析、影响预测等各项城市气候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成果的可视化程度,为规划设计提供明确建议,为部门协调与权衡决策提供客观基础;在纲要与草案制定、方案编制中,设计工作应更多地兼顾城市气候方面的规划要求、落实城市气候研究工作提出的规划措施;完善现有规划工具以匹配新增工作内容、为相关规划措施的提出与实施创造条件。第三,在规划组织方面,明晰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与责任,以增强职责分配的合理性;完善公共机构规划参与制度和规划环评制度、构建多样化平台,为各专业机构、专业机构与规划部门提供更多协作机会。第四,在法规保障方面,在建设法规中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与生效程序、规划环评与公共机构规划参与制度的相关规定,在环保法规中提出关于环境规划与景观规划的详细规定,以确保可持续规划程序的应用与整合规划的实现;扩展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标准化城市气候研究工作、细化建设法规中关于规划目标设置的内容,以确保各阶段城市气候研究的全面开展及其成果质量。

二、实施生态州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生态州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楚雄州农业产业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融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城镇化发展研究综述
        1.2.2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熵权法
    2.3 相关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发展现状与演进分析
    3.1 产业发展概况
        3.1.1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3.1.2 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3.1.3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3.1.4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
        3.1.5 三次产业比重变化
    3.2 农业产业演进与分析
        3.2.1 农业产业生产结构演进特征
        3.2.2 农业产业产值结构演进特征
    3.3 农业产业生产空间布局演进分析
        3.3.1 粮食产业生产空间布局演进
        3.3.2 蔬菜产业生产空间布局演进
        3.3.3 烟叶产业生产空间布局演进
        3.3.4 林果产业生产空间布局演进
        3.3.5 淡水渔业生产空间布局演进
        3.3.6 畜牧业生产空间布局演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镇化现状与演进分析
    4.1 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演进分析
    4.2 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4.2.1 遥感影像预处理
        4.2.2 建设用地统计分析
    4.3 总体城镇化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产业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5.1 农业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农业产业综合评价分析
    5.3 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5.4 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产城融合度研究
    6.1 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产城融合度评价模型
        6.1.1 农业产业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评价
        6.1.2 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产城融合度分析
    6.2 市县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产城融合度分析
    6.3 城镇化背景下楚雄州农业生产优化布局
        6.3.1 稳固粮食产业稳定增长
        6.3.2 加快蔬菜、畜牧养殖业、烟叶和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6.3.3 优化楚雄州农业产业布局
    6.4 农业产业提升的对策建议
        6.4.1 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产业结构化
        6.4.2 加大科技投入,培养科技人才
        6.4.3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政策类型与政策执行
        (二)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相关研究
        1.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特殊性
        2.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经验与对策
        (三)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相关研究
        1. 国外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2. 国内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研究
        (四) 社区建设政策相关研究
        (五) 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一、概念界定
        (一) 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政策
        1. 社区建设
        2. 社区建设政策
        (二) 政策执行及社区建设政策执行
        (三) 民族地区
    二、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与案例选择
        (一) 理论根基
        1. 行动者的参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2. 政策执行中的央地关系:戈金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3. 民族社区建设的价值内核: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二)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
        1. 分析框架的构建
        2. 基本假设
        (三) 案例选择
        1. 湘西简介
        2. 政策案例的选取
第三章 实质性规制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矫正为例
    一、作为实质性规制政策的社区矫正政策
        (一) 实质性规制政策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政策背景与历史沿革
        1. 社区矫正的勃兴
        2. 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二、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过程
        (一) 湘西州社区矫正机构体系
        (二) 各行动主体的权力资源
        (三) 社区矫正中官方政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
        (四) 案例说明
        1. 社区矫正人员重犯的化解
        2. 社区矫正人员规范训练
        (五)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价
    三、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社区矫正政策的损失嵌入性和自主性
        1.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2. 社区矫正政策具有较弱的自主性
        (二) 湘西州社区矫正政策执行逻辑:合作执行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四章 程序性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环境建设为例
    一、作为程序性政策的社区环境建设
        (一) 程序性政策
        (二) 社区环境建设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1. 社区环境建设的时代背景
        2. 社区环境建设的实践历程
    二、美丽湘西在社区中的执行
        (一) 社区管理体制
        (二) 资源支撑
        (三) GD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政策过程
        1. GD社区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
        2. GD社区环境建设的主要行动
        3. GD社区环境建设的经验
        (四)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建设工作评价
        1.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效果评价体系简述
        2.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过程
        3. 社区开展美丽湘西工作评估结果分析
    三、湘西州社区环境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美丽湘西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1.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2. 美丽湘西政策具有较低的自主性
        (二) 社区建设美丽湘西的行动逻辑:行政性执行
        1. 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建设美丽湘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 资源支撑不足限制了美丽湘西的有效执行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再分配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 以湘珏州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为例
    一、作为再分配政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 再分配政策
        (二) 农村低保制度的政策演进过程
    二、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运行过程
        (一) 湘西农村社区低保政策的执行类型
        (二)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一以D社区为例
        (三)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3. 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绩效结果
    三、湘西州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社区低保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1.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损失嵌入性
        2. 社区低保政策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二) 湘西社区低保政策行动逻辑:变通执行
        1. 农村社区低保政策执行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
        2. 优势联盟的形成及影响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分配性发展政策的执行类型分析:以湘西州社区养老为例
    一、作为分配性发展政策的社区养老政策
        (一) 分配性发展政策
        (二) 社区养老的政策历程
    二、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过程
        (一) 福利供给者的职责发挥与探索性行动
        (二) 社区养老服务递送项目案例:从老年饭桌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三) 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1. 指标体系的设计
        2. 选取区域、数据的获取与基本信息
        4.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评价
        5. 对社区养老供给工作的评价
        6.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三、湘西州社区养老政策执行类型分析
        (一) 社区养老政策的损失嵌入性与自主性
        1.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低的损失嵌入性
        2. 社区养老政策具有较高的自主性
        (二) 湘西社区养老政策行动逻辑: 探索性执行
        1. 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2. 资源配置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比较案例总结
    二、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一: 社区田野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二: 问卷调查
附录三: GD社区田野调查报告
    一、GD社区简介
    二、GD社区之发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德国规划法体系与《空间秩序法》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德国规划法体系
2 德国规划的立法沿革
    2.1《建设法典》
    2.2 州建设规章与《标准建设规章》
    2.3《空间秩序法》
3 德国规划的立法权分配与法律体系
    3.1 2006年联邦制改革后的立法权划分
    3.2 联邦和州的法案与地方法令
        3.2.1 联邦层面有关规划的法律文件
        3.2.2 州层面有关规划的法律文件——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为例
        3.2.3 地方层面有关规划的法律文件——以杜塞尔多夫市为例
    3.3 德国的规划法体系及其相关法
        3.3.1《建设法典》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其他法律的衔接
        3.3.2 州建设规章的基本内容
4《空间秩序法》及其条例
    4.1《空间秩序法》的核心理念
    4.2《空间秩序法》的历次修订及评价
        4.2.1 1998版《空间秩序法》
        4.2.2 2009版《空间秩序法》
        4.2.3 2017版《空间秩序法》
    4.3《空间秩序法》对联邦和州空间秩序工作的总体性要求
        4.3.1 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和需要纳入考量的推荐性“原则”
        4.3.2 约束对象
        4.3.3 规划期限
        4.3.4 环境评估与公共参与
        4.3.5 联邦与州的合作要求
    4.4《空间秩序法》对联邦和州的授权
        4.4.1 对联邦部门的授权
        4.4.2 对州空间秩序工作的规定
    4.5《空间秩序法》及其条例与其他法律的衔接
        4.5.1《空间秩序法》与其他法律的衔接
        4.5.2《空间秩序条例》与其他法律的衔接
5 讨论
    5.1 应对特定时期的发展需求是德国规划法体系构建和发展的目的
    5.2 对责权主体、规划程序、规划内容和立法衔接的明确是依法行政与规划实施的必要前提

(4)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生态文化公园
        2.1.2 生态文化公园建设规划
    2.2 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2.2.2 湘西州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比较优势的构成
        2.2.3 比较优势理论分类
        2.2.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西州区域概况与生态文化特征分析
    3.1 湘西州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3.1.2 地质地貌
        3.1.3 土地资源
        3.1.4 水文状况
        3.1.5 动植物资源状况
        3.1.6 历史沿革
    3.2 湘西州民俗生态文化传承及特征
        3.2.1 苗族和土家族风俗
        3.2.2 苗族和土家族服饰
        3.2.3 绿色食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西州推动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的动因分析
    4.1 国际生态文化建设大趋势的驱动
        4.1.1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共识
        4.1.2 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成为时代趋势
    4.2 国家战略的推动
        4.2.1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2.2 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4.3 宏观战略政策
    4.4 湘西州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
        4.4.1 生态优势
        4.4.2 文化优势
        4.4.3 政策优势
        4.4.4 区位优势
        4.4.5 产业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实施进展情况及不足
    5.1 总体要求
        5.1.1 指导思想
        5.1.2 发展原则
        5.1.3 发展目标
        5.1.4 发展战略
        5.1.5 形象定位
    5.2 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实施进展情况
        5.2.1 生态文明建设
        5.2.2 文化产业保护
        5.2.3 基础设施修建
        5.2.4 经济提速发展
    5.3 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5.3.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5.3.2 缺乏整体融合性
        5.3.3 交通瓶颈制约未破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改进措施
    6.1 强化组织领导
        6.1.1 增强思想共识
        6.1.2 完善组织领导机构
    6.2 创新管理机制
        6.2.1 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保障
        6.2.2 探索文化改革体制机制保障
    6.3 拓宽融资渠道
        6.3.1 建立多级投资平台
        6.3.2 创新多元融资渠道
    6.4 完善人才机制
        6.4.1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6.4.2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6.5 加大政策扶持
        6.5.1 争取上级政策扶持
        6.5.2 深化财税政策扶持
        6.5.3 深化土地政策扶持
        6.5.4 深化金融政策扶持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贺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战略机遇、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贺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特殊优势与战略机遇
    第一, 贺州是宜居的城市。
    第二, 贺州是宜行的城市。
    第三, 贺州是宜业的城市。
    第四, 贺州是宜游的城市。
    第五, 贺州是宜养的城市。
    第六, 贺州面临千载难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战略机遇。
二、贺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面临的关键问题
    1、首当其冲的最关键的问题是, 凭什么将粤港澳大湾区的“有钱人”吸引到贺州休闲养生?不清楚!
    2、基础设施滞后, 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硬件需求。
    3、缺乏创新的观念, 民间市场的能量还远远没有调动和发挥出来。
    4、缺乏精准明确的目标定位。
    5、缺乏培养品牌意识, 宣传滞后。
    6、管理体制不顺
三、贺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对策建议
    1、将贺州定位为“成功人士二次圆梦地”, 这是吸引人们到贺州的一个最关键的理由。
    2、解放思想, 形成共识, 主动融入珠三角, 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3、将黄姚古镇、贺州温泉、姑婆山景区建成慢生活空间, 形成集中布局、种类丰富的休闲业态, 吸引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士来贺州休闲养生、二次产业。
    4、发挥贺州各种独特优势, 优先制订和实施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5、重点做好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的招商引资。
    6、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 成立贺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专责此项工作。
    7、对外宣传推介方法:拨出专门经费, 委托专业机构, 研究制定有直接针对性的、详细的对外宣传推介方案。
    8、借贺州高铁站升级改造的有利时机, 建设贺州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大门口。
    9、理顺管理体制。

(7)生态哲学视域下的湘西生态州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生态哲学的基本视域
    第一节 生态哲学的核心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路径:低碳经济
第二章 湘西生态州建设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湘西自治州的基本概况
        一、 自然概况
        二、 社会经济概况
        三、 湘西民族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湘西生态州建设的提出
    第三节 湘西生态州建设的成果、问题及其实质
        一、 湘西生态州建设的成果
        二、 湘西生态州建设的问题
        三、 湘西生态州建设的问题的实质
第三章 生态哲学对湘西生态州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一、 湘西民族文化的生态底蕴及其不足
        二、 湘西民族文化与科学精神的联合
    第二节 坚持可持续发展
        一、 生产力内涵的完整
        二、 劳动者联合
    第三节 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一、 低碳经济:湘西生态州建设的现实选择
        二、 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构想——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黔东南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背景
2 黔东南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首选目标和根本目标
    2.1 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首选目标是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
    2.2 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后发赶超
3 黔东南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对策措施
    3.1 敢于先行先试, 充分发挥黔东南州在黔中经济区的重要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
        3.1.1 调动全州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1.2 保持全州各项经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3 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2 敢于先行先试, 加速实施黔东南州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3.2.1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2.2 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城镇
        3.2.3 要通过招商选商, 以抓增量促转型
        3.2.4 要加快引进自治州紧缺人才
    3.3 敢于先行先试, 激活黔东南州各民族的内生动力,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3.3.1 坚持“8个以”原则和保持“3个高于”的发展速度
        3.3.2 加强环境保护,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3.3.3 坚持“六个结合”, 实现“四大目标”黔东南州探索
4 结语

(10)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附表目录
插图目录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基础
        1.1.1 研究背景
        1.1.1.1 可持续发展
        1.1.1.2 节能减排
        1.1.2 研究前提
        1.1.2.1 前提一:我国城市气候问题亟待解决
        1.1.2.2 前提二:德国在城市气候问题解决方面取得显着成效
        1.1.2.3 前提三:城市气候问题由城市建设引发
        1.1.2.4 前提四:规划方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直接依据
        1.1.2.5 前提五:整合城市气候研究是规划工作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重要策略
        1.1.2.6 前提六:工作途径决定工作效果
        1.1.3 研究目标
        1.1.3.1 总体目标
        1.1.3.2 目标细化
        1.1.4 研究对象
        1.1.4.1 城市气候问题
        1.1.4.2 城市气候研究
        1.1.4.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1.5 研究方法
        1.1.6 研究框架
        1.1.7 研究意义
        1.1.8 文献综述
        1.1.8.1 德国部分
        1.1.8.1.1 奠基阶段
        1.1.8.1.2 发展阶段
        1.1.8.1.3 成熟阶段
        1.1.8.2 我国部分
        1.1.8.2.1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1.1.8.2.2 本世纪初至今
        1.1.9 文献来源
        1.1.9.1 关于德国整合途径
        1.1.9.2 关于我国整合途径
    1.2 规划系统之简介
        1.2.1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
        1.2.2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2. 城市气候研究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的整合途径
    2.1 规划程序
        2.1.1 程序模型
        2.1.2 建设指导规划的编制程序
        2.1.3 相关步骤及其作用
        2.1.3.1 步骤1:城市气候现状分析与规划建议提出
        2.1.3.2 步骤2: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在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中得以涉及
        2.1.3.3 步骤3:规划草案的城市气候状况预期评估
        2.1.3.4 步骤4: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在规划方案的制定与深化中得以尊重
    2.2 工作内容
        2.2.1 现状调研与规划建议提出
        2.2.1.1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2.2.1.2 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2.2.1.3 气候保护概念
        2.2.1.4 能源概念
        2.2.1.5 气候图集
        2.2.2 规划目标与发展概念的制定
        2.2.2.1 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对目标体系的影响
        2.2.2.2 有利于城市气候问题缓解或预防的指导方针
        2.2.2.2.1 方针一:多中心集中与城市网络
        2.2.2.2.2 方针二:短途城市
        2.2.2.2.3 方针三:功能混合
        2.2.2.2.4 方针四:不依赖机动车的城市或居民点
        2.2.2.2.5 方针五: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住区
        2.2.2.2.6 方针六:雨水资源管理
        2.2.3 城市气候影响预测
        2.2.3.1 土地利用规划层面
        2.2.3.2 建造规划层面
        2.2.3.2.1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
        2.2.3.2.2 对象二:风环境
        2.2.3.2.3 对象三:大气污染
        2.2.3.2.4 对象四:热岛效应
        2.2.3.2.5 对象五:噪声污染
        2.2.4 规划措施的选取与定位
        2.2.4.1 规划措施及其法律基础
        2.2.4.2 规划措施的定位依据
    2.3 规划组织
        2.3.1 职能分配
        2.3.2 部门协作
        2.3.2.1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
        2.3.2.2 环境鉴定与环境报告制度
        2.3.2.3 非正式规划工具
        2.3.2.3.1 城市发展规划
        2.3.2.3.2 地方层面的景观规划与绿地秩序规划
        2.3.2.3.3 城市建设框架规划
    2.4 法规保障
        2.4.1 关于规划程序
        2.4.2 关于工作内容
        2.4.2.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2.4.2.2 专项规划与专项研究
        2.4.2.3 规划目标
        2.4.2.4 规划措施
        2.4.3 关于规划组织
3. 城市气候研究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
    3.1 规划程序
        3.1.1 程序模型
        3.1.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3.1.3 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程序
        3.1.4 相关步骤及其作用
        3.1.4.1 步骤1: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相关专项研究的开展
        3.1.4.2 步骤2:在纲要与草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研究成果
        3.1.4.3 步骤3:在方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研究成果
        3.1.4.4 步骤4:城市气候状况预测与缓解措施提出
    3.2 工作内容
        3.2.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1.1 气象与城市气候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3.2.1.1.1 城市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3.2.1.1.2 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
        3.2.1.1.3 城市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3.2.1.1.4 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规划
        3.2.1.1.5 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3.2.1.1.6 城市风场特征时空分布研究
        3.2.1.1.7 城市通风道规划
        3.2.1.2 基础资料分析
        3.2.1.2.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3.2.1.2.2 生态功能区划
        3.2.2 规划目标与重大原则制定
        3.2.2.1 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对规划目标的影响
        3.2.2.2 重大原则的制定
        3.2.3 规划措施的选取与定位
        3.2.3.1 规划措施及其法律基础
        3.2.3.2 规划措施的定位依据
        3.2.4 城市气候影响预测
        3.2.4.1 城市总体规划
        3.2.4.2 详细规划
        3.2.4.2.1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
        3.2.4.2.2 对象二:风环境
        3.2.4.2.3 对象三:大气污染
        3.2.4.2.4 对象四:热岛效应
        3.2.4.2.5 对象五:噪声污染
    3.3 规划组织
        3.3.1 职能分配
        3.3.2 部门协作
        3.3.2.1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
        3.3.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3.2.3 其他规划工具
        3.3.2.3.1 环境规划
        3.3.2.3.2 景观规划
    3.4 法规保障
        3.4.1 关于规划程序
        3.4.2 关于工作内容
        3.4.2.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3.4.2.2 专项规划与专项研究
        3.4.2.3 规划目标
        3.4.2.4 规划措施
        3.4.3 关于规划组织
4.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势与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
    4.1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越性所在
        4.1.1 规划程序
        4.1.2 工作内容
        4.1.2.1 现状分析
        4.1.2.2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
        4.1.2.3 预测评估
        4.1.2.4 措施选取
        4.1.3 规划组织
        4.1.3.1 职能分配
        4.1.3.2 部门协作
        4.1.4 法规保障
        4.1.4.1 关于规划程序
        4.1.4.2 关于工作内容
        4.1.4.3 关于规划组织
    4.2 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所在
        4.2.1 规划程序
        4.2.2 工作内容
        4.2.2.1 现状分析
        4.2.2.2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
        4.2.2.3 预测评估
        4.2.2.4 措施选取
        4.2.3 规划组织
        4.2.3.1 职能分配
        4.2.3.2 部门协作
        4.2.4 法规保障
        4.2.4.1 关于规划程序
        4.2.4.2 关于工作内容
        4.2.4.3 关于规划组织
    4.3 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
        4.3.1 关于规划程序
        建议一 传统"理性规划"的修正
        建议二 目标体系及措施框架构建方法的调整
        建议三 规划程序的调整
        4.3.2 关于工作内容
        建议四 气候分析的开展与规划建议的可视化表达
        建议五 相关规划目标及其措施框架的具体化与指导方针的引入
        建议六 草案城市气候影响预测的及时开展
        建议七 规划措施法律依据的明确与定位依据的简化
        4.3.3 关于规划组织
        建议八 相关部门的任务明确与职责落实
        建议九 部门协作的强调
        4.3.4 关于相关法规
        建议十 规划程序法律依据的补充
        建议十一 工作内容法律依据的补充
        建议十二 职能分配与部门协作法律依据的补充
5.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前景展望
附录一 《气候图集》的编制方法
    数据收集处理
    气候功能分析
    规划建议提出
附录二 相关规划措施的具体内容及其法律依据
    措施1. 限制建设用地范围
    措施2. 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措施3. 保护与建设开放空间
    措施4. 保护与建设大型公园设施
    措施5. 保护与建设水面
    措施6. 进行屋顶与立面绿化
    措施7. 采用低导热、低蓄热的路面材料
    措施8. 保护与建设街道绿化
    措施9. 建设城市绿化网络
    措施10. 选择适合城市气候环境的植物种类
    措施11. 鼓励雨水保留与入渗
    措施12. 提倡雨水收集与利用
    措施13. 保护与建设新鲜空气与冷空气生成区域
    措施14. 保护与建设通向居民点内部的城市通风道
    措施15. 避免在城郊与山坡形成气流阻碍
    措施16. 将阳光充裕的区域作为建设用地
    措施17. 优化建筑物朝向
    措施18. 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措施19. 提倡主动式太阳能利用
    措施20. 提倡风能利用
    措施21. 普及集中供暖
    措施22. 限制或禁用某些燃料
    措施23. 规定取暖设备类型
    措施24. 限制街道交通
    措施25. 减少交通用地面积
    措施26. 鼓励自行车交通与步行
    措施27. 提倡公共交通
    措施28. 提倡适当的功能混合
    措施29. 进行必要的功能分区
    措施30. 建设卫生防护区域或采取技术防护措施
    措施31. 为污染物高敏感功能选址
    措施32. 在污染源上采取建设或技术措施
    措施33. 在受声建筑物上采取噪声防护措施
    措施34. 合理布置建筑物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实施生态州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楚雄州农业产业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融合度研究[D]. 王一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类型研究 ——以湘西州社区建设为例[D]. 唐菁阳. 山东大学, 2020(02)
  • [3]德国规划法体系与《空间秩序法》简介[J]. 周宜笑. 国际城市规划, 2021(02)
  • [4]湘西州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发展战略研究[D]. 何煜.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5]贺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战略机遇、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J]. 杨明,钱林霞,赵细康. 新经济, 2018(06)
  • [6]楚雄州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思考[J]. 靳丽鸿.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05)
  • [7]生态哲学视域下的湘西生态州建设[D]. 石峰. 吉首大学, 2013(03)
  • [8]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构想——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 何选高,钟海萁. 宁夏农林科技, 2013(04)
  • [9]永葆伊犁青山绿水蓝天[N]. 张庆华. 伊犁日报(汉), 2013
  • [10]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D]. 刘姝宇. 浙江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实施生态国家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