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金融知识九大原则

证券金融知识九大原则

一、证券金融知识九则(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琦[1](2021)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变量时间卷积网络股指预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深度学习的突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世界各主要发达国也都在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以期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这场科技竞争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了多部政策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是从国家的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系统布局,把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国外相比,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优势;虽然在基础理论方面仍然相对薄弱,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开放,金融领域将逐渐对外实现全面开放。为了增强我国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最终将我国建设为金融强国,把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结合起来得到了业界、学术界和个人投资者的普遍关注和支持。在金融领域中股票价格指数(一般也简称为股价指数或股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整体行情和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同时,以股指为标的产生了股指期货,丰富了投资渠道。精准的预测股指,既能为投资者提供投资依据,也能使相关部门更好地监管市场。本文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结构一多变量时间卷积网络(Multi-Variable Temporal Convolution Network,MV-TCN)对沪深 300 股票价格指数(HS300 股指)的收盘价在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时间范围上进行了预测。与时间卷积网络相比,该模型对股价指数时间序列的多个因素抽取时序上的特征并综合使用这些特征对下一日的股指收盘价进行预测。通过与已有的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和统计学方法相比较,发现MV-TCN模型在预测准确度和稳定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此外,对上证综指收盘价在短期、中期、长期进行预测并对比了传统模型,证明MV-TCN具有良好的泛化性。在众多任务中,注意力机制都能够有效地提高模型的性能。因此,本文在MV-TCN模型之后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注意力机制—时间模式注意力(Temporal Pattern Attention,TPA),该注意力机制通过使用一系列滤波器抽取了 MV-TCN输出的中间特征的时序方面的高层特征,类似于将MV-TCN输出的中间特征变换到频域,并使用频域的相关高层时序信息对HS300股指收盘价进行预测。相比于普通的注意力机制,TPA抽取了跨多个时间步的时序模式。为了更客观地评估这种注意力模型的效果,与软注意力机制进行了对比,发现TPA性能更好。

孔祥参[2](2020)在《论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文中认为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基于刑法限制公权力的本质要求和功能两重性的基本判断,谦抑性成为现代刑法的基本理念。刑法谦抑性由理念变成现实有赖于立法和司法的共同作用。有关刑法谦抑性的研究多为宏大叙事,主要集中在谦抑性的思想渊源、内涵及功能定位等方面,对刑法谦抑性的实现尤其是在司法中的实现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不能为司法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导规则,导致刑法谦抑性的搁置状态,使其成为一种标签性理论。本文以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为主题,从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论、刑法谦抑性在司法中贯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刑法谦抑性在司法贯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司法中实现刑法谦抑性的主要路径即定罪谦抑和量刑谦抑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试图从犯罪论和刑罚论体系内寻找司法上刑法谦抑性实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第一章,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论。对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是研究谦抑性司法实现的前提。谦抑源于中国古代汉语,将谦抑性引入刑法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日本学者。有关谦抑性具体称谓的争论主要是研究角度和探讨问题层面的不同造成的,并不能表达学者对谦抑性认识的本质区别。理论界关于刑法谦抑性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从限制刑法发动的角度,从谦抑性特点的角度以及从文义解释的角度等,对基于不同视角形成的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后,可以将谦抑性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刑法的补充性、宽容性和经济性。刑法谦抑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近代启蒙思想和古典学派的谦抑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的慎刑、恤刑思想。近代启蒙思想为谦抑性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古典学派的谦抑思想是刑法谦抑性的直接思想渊源,中国古代的慎刑、恤刑思想与刑法谦抑性在限制严厉的刑罚和刑法宽容性等方面的要求具有一致性。理论界对刑法谦抑性的定位主要有根本原则说、价值说、刑法机能内在限制说、基本原则说等观点,刑法谦抑性在理论定位上应属于刑法的基本理念,贯穿于刑事立法、司法等刑法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第二章,司法中的刑法谦抑性。立法上的谦抑规定只有转化为司法上的谦抑效果才能实现刑法谦抑性的要求,在司法中实现刑法谦抑性的主要要求包括定罪谦抑和量刑谦抑两个方面。在司法中贯彻刑法谦抑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源于立法关于犯罪的规定模式以及司法三段论的刑法适用过程。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在不同的犯罪规定模式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在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犯罪规定模式中,刑法谦抑性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司法;而在立法定性+定量的犯罪规定模式中,虽然立法从形式上体现了刑法谦抑性的要求,但是立法是否谦抑仍需对刑法规定本身进行考察,类型化犯罪行为模式的认定、罪量要素的确定均是在司法中完成的。司法三段论的适用过程是一个从事实到规范反复印证的过程,作为大前提的刑法规范需要在司法中进行解释,作为小前提的具体刑事案件事实的概括受到司法者认知能力和价值观的影响,而对大前提和小前提进行符合性判断时需要对案件事实进行重新归纳提炼。强调在司法中实现刑法谦抑性的重要性,源于刑事立法的扩张所导致的犯罪圈的扩大,刑事立法的扩张方式如抽象危险犯和大量行政犯的设立所导致的司法裁量权的扩张以及除死刑的大量废除外刑罚配置上的趋重化倾向。刑事立法上的这些问题,对在司法中贯彻刑法谦抑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章,刑法谦抑性在司法贯彻中存在的问题。司法上对刑法谦抑性的悖离,主要存在于犯罪认定和刑罚裁量中。犯罪认定上对刑法谦抑性的悖离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对兜底条款的扩大解释导致口袋罪的形成。针对刑法中存在的大量兜底条款,不仅没有秉持限制解释的基本立场,反而悖离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念,不断进行扩大解释,导致口袋罪的形成。二是正当化事由适用困境导致出罪困难。正当化事由承担着出罪功能,但是司法适用中混淆违法阻却与责任阻却,导致正当化事由的出罪功能受到限缩。三是部分犯罪罪量要素的虚无化导致轻微行为入罪。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罪量要素的部分犯罪未能以总则但书的规定进行限制,导致大量情节轻微的行为被定罪处刑。刑罚裁量上对谦抑性的悖离主要表现为,一是刑罚裁量中的重刑化倾向,缓刑的适用率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导向,罚金刑的数额较高等。二是混淆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二者的混淆导致定罪和量刑的混乱。三是未区分预防刑和责任刑,未树立以责任刑限制预防刑的量刑理念,基于预防尤其是一般预防的需要超出责任的限制,导致量刑过重。第四章,刑事司法中的定罪谦抑。定罪谦抑是刑法谦抑性司法实现的关键,定罪谦抑要求在犯罪认定中将犯罪圈控制在必要的最小范围,实现一定范围的非犯罪化。无论是从犯罪论体系出发,还是基于对司法实践的现实考察,对构成要件要素的限制解释、对正当化事由的合理扩张以及对罪量要素的规范适用,都是实现定罪谦抑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对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的限制解释实现对犯罪圈的实质限缩。在对这类需要司法者价值判断的构成要素进行司法诠释时应秉持谦抑理念,对法律的评价要素、经验法则的评价要素和社会的评价要素进行限制解释,在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和具体案件事实的符合性判断中贯彻刑法谦抑性要求。其次,通过对正当化事由的合理扩张实现其出罪的谦抑机能。正当化事由承担着刑法的出罪功能,正确适用正当化事由是刑法谦抑性中非犯罪化的要求。刑法规定的特殊防卫是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阻却责任的事由,而非基于法益权衡理论阻却不法的事由。我国刑法理论中缺乏对责任阻却正当化事由的研究,导致大量正当防卫案件被错误定性为防卫过当或不属于正当防卫,应充分发挥作为责任阻却事由的特殊防卫的出罪机能。再次,通过对以客观处罚条件为代表的罪量要素的规范解释实现处罚范围的限缩。在客观处罚条件的认定中,严格区分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与构成要件要素,从实行行为与客观处罚条件具有条件关系、行为人对客观处罚条件的发生具有一般人的经验认识、不得类推适用等方面限制对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的司法认定。政策性客观处罚条件本身体现了刑法谦抑性的要求,要注意政策性客观处罚条件的优先适用地位。第五章,刑事司法中的量刑谦抑。量刑谦抑是刑法谦抑性对刑罚裁量的具体要求,应将刑罚限定为实现刑罚功能的最小刑罚量,其主要要求为轻刑化和非刑罚化。实现量刑谦抑,要将比例原则、并合主义和责任主义作为具体的量刑指导原则;确立以消极责任主义为指导的量刑方法;区分预防刑与责任刑,将责任刑作为预防刑的限制。具体而言,在法定刑的选择中,要准确识别法定刑升格条件,不能将不能归责于不法行为的结果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运用同类解释规则限制解释兜底条款,适当放宽减轻法定刑的适用条件。区分影响预防刑的量刑情节与影响责任刑的量刑情节,既不用责任刑否定预防刑,也不使预防刑超越责任刑,不能将犯罪人单纯作为威慑一般人的手段或改造犯罪人的唯一方法而超越责任刑的限制。在责任刑的裁量中合理确定量刑起点,不能将刑法保护范围之外的结果作为责任刑增加的根据,避免对同一情节的重复评价。在预防刑的裁量中要重点考量特殊预防的需要,限制考量一般预防的需要,对影响预防刑的情节进行实质判断。

张原野[3](2019)在《投资者结构转型、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与证券市场信息环境》文中研究指明近三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资本市场能否良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合理转型和进一步增长。然而,近年来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证券市场正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高波动、多乱象似乎已成为市场之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改善证券市场信息环境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主题。我国证券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其主要参与主体仍为广大个人投资者,这与西方市场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投资者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机构投资者能够实时获取并分析海量的资讯与数据,从而对金融资产的潜在价值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交易。相反,个人投资者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较弱,其交易行为主要以价格涨跌为依据。市场价格波动引发投资者的羊群行为,这便是诸多市场乱象之根源。本文将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细化为“定价效率”和“流动性”两个指标,以我国特殊的投资者结构为理论出发点,讨论了以下两个政策路径的潜在效果:第一,大力发展和引进机构投资者是否一定能够改善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第二,当前投资者结构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管制政策如何影响证券市场信息环境?本文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分析为辅,主要内容如下:一、基于经典的理性预期理论建立了符合本文分析对象的模型框架与符号体系。理性预期理论主张从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行为出发讨论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二元市场微观主体结构下的市场信息环境问题。本文以经典的理性预期理论文献为蓝本,建立了一套简洁且方便拓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参考已有文献对“定价效率”和“流动性”两个市场信息环境指标进行了严格定义。从而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二、将二元投资者结构引入理性预期模型,分析了当前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下,大力发展和引进机构投资者的战略对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并对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将个人投资者假设为具有异质性私人信息的投资人,将机构投资者假设成具有信息优势(相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人。理论分析表明,在当前投资者结构下,大力发展和引进机构投资者可以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但同时也可能恶化市场流动性。为验证上述结论,文章以我国开放式主动基金的累计仓位变动幅度作为机构交易规模的代理变量,考察了其对股票定价效率和流动性的影响。得到了与理论假说一致的结论。三、在二元投资者结构及二元市场结构框架下,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和管制政策对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高门槛和高杠杆属性决定了其参与主体多为机构投资者。在我国非平衡的二元投资者结构下,金融衍生品交易对标的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作用有待进一步考察。本文在二元投资者结构框架下进一步引入了存在标的证券和衍生证券两个风险资产的二元市场结构。分析表明,当机构投资者数量(较个人投资者而言)足够多时,一个完全开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同时最大化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和流动性;反之,在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导的投资者结构下,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的变化,标的证券市场定价效率与流动性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变动,完全开放衍生品市场不再是合意的选择。四、对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对标的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 2010年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以及2015年8月以来股指期货交易管制两个事件对成分证券市场定价效率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指期货上市对标的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呈中性,而股指期货交易管制政策显着影响了标的证券市场信息环境。具体而言,股指期货交易管制提高了成分股定价效率,但同时降低了股票的流动性。上述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之结论。本文对我国特殊投资者结构下证券市场信息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经典的理性预期模型进行了拓展。本文在经典理的性预期理论框架下引入了二元投资者结构与二元市场结构,并讨论了上述两个因素与市场信息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二、理论假设符合中国现实,分析对象着眼于中国趋势。已有理论预期理论文献多以西方发达市场为研究背景。而本文则将我国特殊的投资者结构引入经典的理性预期模型,并在这一框架下讨论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互动行为。本文第3章主要讨论我国大力发展和引进机构投资者的战略对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作用;第4章主要讨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和管制政策对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作用。在当前我国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上述两个命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三、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理论模型之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一,本文首次尝试在同一实证分析框架下同时对市场定价效率和流动性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并试图解释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本文采用多个指标对市场定价效率和流动性进行刻画,得出了稳健的结论。第三,已有实证文献多用机构持股比例作为机构交易行为的代理变量,而本文首次采用开放式主动基金的累计仓位变化幅度衡量机构交易行为。综上,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在数据和方法上具备一定创新性。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较为清晰的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定价效率,但在当前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下,这一举措也可能恶化市场流动性。这一结论肯定了机构投资者的正面信息效应,与此同时也提示了投资者结构转型中可能存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第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管制政策效果好坏高度依赖于投资者结构。在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下,完全开放金融衍生品市场可能助长机构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从而恶化标的证券市场信息环境。因此,在当前投资者结构下,我国仍然有必要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进行适当的限制。第三,本文理论分析表明,投资者结构改善与新兴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内在逻辑顺序。第一,投资者结构成功转型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完全开放的前提条件。第二,在金融开放和自由化初期,应当以改善投资者结构为首要任务,同时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保持审慎态度。第三,当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后,应考虑逐步放松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制,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投资工具,以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进一步推进投资者结构由散户主导向机构主导的合理转型。

Simon Hang[4](2019)在《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网络信贷的交易规模超过了10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57.36%。然而,在网络信贷业务迅猛增长的背后则暴露出了传统征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进而导致了近两年来P2P借贷、“现金贷”等网络信贷野蛮生长、乱象丛生。为了满足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对风险控制的需要,互联网征信应运而生。互联网征信业务对传统征信体系进行了有效补充,但其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时也对信息主体的金融隐私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侵犯了其基本金融隐私权利。因此,本文将以互联网征信中的金融隐私保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互联网征信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探析现有的征信模式以及立法规定,厘清在该体系中所存在的金融隐私保护问题,然后运用法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为中国完善金融隐私保护的法律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互联网征信中所存在的金融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于互联网征信机构与金融机构对信息的共享所引发的与金融隐私保护之间的冲突;二是互联网征信机构自身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与金融隐私保护产生的冲突。第二部分对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制度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征信体系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市场化征信模式与中央信贷征信模式的比较,进而探讨中国目前的征信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在法律规制方面则是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金融隐私保护的现状指出现有立法的不足之处。第三部分对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权的配置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产权理论的运用,本部分对金融隐私的财产权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金融隐私权的归属问题。研究表明最优的配置模式是由信息主体、征信机构和金融机构共享金融法隐私权。接着本文将该研究结果与互联网征信体系结合,探寻在该体系下金融隐私权共享的权利分配机制。第四部分提出了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完善路径。基于以上各章的分析,本部分从利益衡平和制度构建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中国金融隐私保护的建议。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可得,平衡互联网征信中各方主体的权益以及完善现有的金融隐私法律保护制度是解决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同时也是促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

丛畅[5](2019)在《基于交易成本的摩擦市场下一类多元风险测度的研究》文中提出金融风险的度量一直是金融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合理有效的风险测度模型的构建,一直是金融研究领域中难点之一。如所知,经典的风险测度一般使用现金或者单一可接受资产作为调整金融头寸风险的手段。考虑到金融风险的复杂性以及资产有效配置可以降低投资成本的事实,基于可对冲风险资产的多元性,本文提出了基于现金+可接受资产同步调整之多元风险测度,探讨并建立该多元风险测度的表示定理以及对应的凸延拓,给出凸延拓前后多元风险测度的联系。首先,本文讨论了可接受集为凸集时的多元凸风险测度的次可加性、凸性等性质,同时给出了该多元凸风险测度的对偶表示;其次,研究存在交易成本的摩擦金融市场上的多元风险测度问题,即研究几类非凸可接受集所对应的多元风险测度问题。构建了与非凸可接受集相对应的多元风险测度;探讨了基于不同范数下的多元风险测度的凸性等基本特性;研究了非凸多元风险测度的凸延拓问题,并证明了该凸延拓风险测度可以由多元非凸风险测度表示出来;再次,将本文中非凸可接受集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放宽(即去掉弱锥性条件,使得可接受集内的资产不再需要满足连续性要求),利用实分析基本技巧,同样可以证明定义在新的非凸可接受集上的凸延拓多元风险测度仍可由多元非凸风险测度表示;最后,本文列举了多元风险测度的几个例子,给出了非凸可接受集下的多元风险测度的凸延拓的表示。

董佳如[6](2018)在《贾士毅财政金融思想研究(1912-1937)》文中指出贾士毅(1887-1965)是民国时期财政金融思想家。理论方面,其一生着述颇丰,对各种财金问题均有深刻见解;实践方面,自1912年进入北京政府任职,曾先后担任各项与财金相关的职位且颇有建树。故其思想体现着可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精神。本文以贾士毅财政金融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贾士毅的财政金融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结合,探析贾士毅财政金融思想的建构过程,并比较他与同时代其他财政金融大家思想之异同,进而考察变动社会中个人、思想与时代的互动关联。整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重点阐述了贾士毅财政金融思想的源流。其中详谈了贾士毅早期对中西财政金融思想的认识与思考;第二章介绍了贾士毅国地财税分权思想。其根据国情提出了“划分国地财税五大前提”,并从“收入划分标准、支出划分标准、补助金制度”三个方面完善了 1940年政府所颁《财政收支系统法》实施条例;第三章着重介绍了贾士毅对税制改革的认识及其参与,包括“裁厘加税”与“关税自主”两个方面,这也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政权后拟建立现代化财税体制而进行改革的两项重大内容;第四章重点介绍了贾士毅金融思想。其认为金融为财政及国民生计之枢纽,而币制实与之相维。因此他主张改良银行与货币制度。此外,该章亦探讨了贾士毅整理湖北金融公债以及他所认为的公债与金融之关系。总体而论,贾士毅作为民国时期财政金融思想家,其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财政思想以及西方近代财金思想,基本符合民国国情,是近代中国财金思想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睿涵[7](2017)在《台湾财经节目关注度与两岸股市互动关系研究 ——以非凡“钱线百分百”节目为例》文中指出财经节目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成为现今媒体节目的主流分类之一,部分财经类节目更是凭借其对市场信息专业性的解读和剖析以及对市场动向及时准确的把握成为当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参考之一。那么该类节目对上市公司及社会经济热点的解读是否会影响投资者的行为,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股价波动呢?如果这种影响客观存在,投资者观看节目之后该采取何种投资策略,财经类节目制作人员该从哪些方面对节目严加把关?这系列问题俨然成为资本市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但由于研究资料的匮乏,学术界鲜有相关研究。本研究将以台湾非凡新闻台专业股市财经节目“钱线百分百”2013-2014年共计104周的收视率资料为代表,分别探讨财经节目关注度与台湾大、中、小型股票指数及大陆股票指数的短期动态及长期均衡的因果关系。其中,大、中、小型台股和大陆股份别用台湾50、中100、富柜50和沪深300代表,因为指数所含的成分股基本上涵盖了节目中谈及标的的80%-90%,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发现,“钱线百分百”节目无论与大陆沪深300或台湾50、台湾中型100、富柜50等四种样本股价指数间,均存在着亦步亦趋的长期均衡走势关系,说明了关注台湾专业财经节目,是有机会更深了解两岸股市之走势而设定长期的致胜投资策略的。然而,在其与四种样本股价指数间的因果关系互动中,唯发现“钱线百分百”专业财经节目,对台湾中型及台湾小型股指,在节目关注度与股指走势偏离较大时呈现有其影响力的单向「领先」因果影响。因此建议投资人,在当股市偏离节目关注度较大时,经由观察该节目受关注的程度,可以设定对台湾中、小型股的长期投资策略,此时在股市的投资胜算较为稳健。研究另发现大陆沪深股指及台湾大型股指对“钱线百分百”专业财经节目,在长期间有明显的单向「领先」因果关系,大陆沪深股指对该专业财经节目的「领先」关系,唯发生在其与节目关注度与股指走势偏离较大时;至于台湾大型股指对该专业财经节目却无论在离差门坎之上或下,皆呈显着单向「领先」影响。因此建议财经节目制作人,若要提高观众在长期间对所制作财经节目的关注度,应该多追踪大陆沪深股指及台湾大型股指的走势,尤其台湾大型股指,无论在任何情境下,看来都会是影响财经专业节目关注度的主要因素。另外本研究也针对台股当中的大中小个股的报酬率与财经关注度做相互研究,因为台湾50指数是针对台股集中市场当中权重最大的前50档个股编纂而成的指数,中型100指数是针对台股集中市场中权重第51到第151的前100档个股编纂而成的指数,富柜50指数是针对台股柜买市场和兴柜市场权重最大的前50档个股编纂而成的指数,依序是台股中”大、中、小”型股的代表指数,为了更深入探讨,台股中”大、中、小”型单一个股,受财经媒体关注度(收视率)影响的情况,本研究因此更深入抓取台股中各自具代表的”大、中、小”型单一个股做进一步研究,讨论这些指数受财经媒体关注度(收视率)影响的情况。台湾50指标股抓取台积电、开发金、台泥,各自代表台股中电子、金融、传产三大板块,本研究在台湾中100成分股中,指标股抓取一档”瑞昱”来代表中型股,最后,本研究在台湾富贵50成分股中,指标股抓欣铨、硕禾来代表小型股。研究发现,台积电的股价强弱会影响钱线百分百的收视率高低,而小型股太阳能股硕禾却会因为钱线百分百收视率高低影响到硕禾股价表现,至于其他个股股价表现则与节目收视率没有明显关联性

曾荣[8](2017)在《民国《地政月刊》(1933-1937)研究》文中提出1933年1月在南京创刊发行的《地政月刊》是民国时期第一个较全面地讨论地政问题的学术刊物。它附属于中国地政学会,是民国地政人士“研究的园地及实际运动报告的喉舌”。它通过关注和研究欧、美、日、苏俄等国家地政问题以获取西方先进理念经验,并结合我国以往土地治理情况以及当时基本国情,探究解决当时我国地政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地政月刊》的内容涵盖了土地制度、土地改革、土地管理和利用、土地经济理论等方面,涉及地方经济发展问题、土地与人口问题、三农问题等话题。本文从《地政月刊》所涉内容及其自身发展等情况入手,运用历史事实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地政月刊》作全面系统的考察,以展现民国时期我国地政研究情况及地政思想的发展历程,发掘探究《地政月刊》的学术价值、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第一章首先对本研究基本情况作了概述,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进行了说明。在完成相关文献综述后,笔者认为《地政月刊》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民国地政情况的重要参考材料,但目前仍无研究对其进行专门的梳理发掘。对《地政月刊》进行梳理可以较为全面和清晰地展现民国时期土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因此本研究就显得极具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地政月刊》总体概况。《地政月刊》自1933年1月发行第一期起,至1937年5月发行最后一期止,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每月编印一期,期间未有任何间断,据统计共发行五卷五十四期。《地政月刊》以“穷欲藉以聚集一切有关系之文献,虽不能兼容并蓄,巨细菲遗,亦将集中文稿,沟通消息,兼为研究该问题之向导,应达促进土地改革之目的”为其宗旨,即希望通过《地政月刊》的创办与发行,集中专家学者的研究与讨论,从而推动民国时期地政事业发展。《地政月刊》的编作者阵容十分强大,基本涵盖了当时地政方面的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这使得它能形成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诸如对土地经济理论的研究、对国外土地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土地制度的研究、对我国土地管理的研究等。这些成果无疑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时重要的材料来源,是我们在进行相关问题探究的重要参考借鉴。而后,本文三至七章又对《地政月刊》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以《地政月刊》涉及土地经济理论的研究为对象进行了考察,主要包括对国外土地经济理论的分析考察和我国土地经济理论的分析考察,以期从这些文章的介绍和评论中,寻找出地政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发展脉络和应用情况。笔者以为,就其历史贡献来看,《地政月刊》上关于土地经济理论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篇,不能完全反映民国时期土地经济思想脉络,但它们却是我们现在研究土地经济理论的重要史料补充。第四章以《地政月刊》关于国外土地问题的研究为对象进行了考察,涉及日本、欧美以及苏俄等的国家和地区。笔者从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等角度入手,对这些区域或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中总结出这些区域或国家的先进的地政思想。通过这部分的分析,笔者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发达国家较为完备的土地制度、合理的土地政策以及积极的土地改革为其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我国土地改革事业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土地改革的经验。第五章以《地政月刊》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为对象进行了考察,主要从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权、土地改革等方面入手分析。在这部分研究中,笔者以为完备的土地制度体系是我国破解土地难题的关键所在,《地政月刊》实现“平均地权”的思路是正确的,不过由于时局和政治立场的原因使得它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而迟迟难以推动土地改革,没有实现其“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至少它的思想是正确的,日后台湾土地改革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国民党推行土地改革的前后对比,进一步说明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土地制度的关键性。第六章以《地政月刊》涉及我国土地管理问题的研究为对象进行了考察,主要从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政策、土地法规等方面入手分析,以期全面客观地展现民国时期我国土地管理情况。笔者以为,民国政府绕过了土地所有制的问题而研究土地管理体系不失为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路,但应该明白土地所有制问题是最基础的,不解决大量农民少地无地的情况而谈土地利用是不切实际的。但《地政月刊》对于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整理、土地税赋、土地法等问题的研究倒是非常有见地,有一些研究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七章以《地政月刊》涉及其他的土地问题的研究为对象进行了考察,主要从土地与金融问题、土地与地方经济、土地与人口问题、土地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等方面入手分析。通过这一章的分析,笔者以为其一,《地政月刊》上关于其他土地问题的介绍和分析能很好地反映民国时期土地问题的重要性,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二,《地政月刊》关于其他土地问题的介绍和分析,其中有许多做法值得当今借鉴和学习。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对《地政月刊》进行了总体考察,在学术贡献、历史影响以及现实启示对《地政月刊》进行了总结,同时也考察了《地政月刊》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和不足,希望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来客观地评价《地政月刊》。

马欣[9](2017)在《上市公司A股股票价格、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审计收费一般情况下所指的是提供审计服务的一方在提供了该审计服务以后,向接受审计服务的一方(即被审计单位),所收取的、用于弥补在整个完整审计过程当中由审计服务的提供方(即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付出的成本对应的一定数额的费用与报酬。早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影响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因素上面,这是西方学者给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开端;而在我国,由于审计市场规范化较晚、未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始终保持一致,导致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再2001年才发布“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中,必须在将其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完整和真实的披露出来”。从理论上来说,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主要来自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这两个基本层面,然而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断扩展与延伸,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指标也在不断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市场,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被源源不断的挖掘出来并加以探讨研究。从股票定价这一直观的外部因素来研究其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出证券市场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原因主要在于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审计成本和投入,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风险。文章中选取2015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上市公司A股股票价格、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控制变量的角度去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审计收费这一研究对象更为完善和具化,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A股股票定价、内部控制缺陷和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1章绪论,论述本文的研究目的、背景、意义、方法,并总结相关文献和创新之处;第2章理论依据,介绍A股股票价格、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三方面的内容和理论,以及这三方面对审计收费的作用,基于概念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3章研究设计,基于前面2章的内容得到审计定价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问题和假设。并对年报与数据库和特定网站中的样本数据进行计量与定量分析,从而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第4章实证分析,这部分为文章的核心内容,重点记录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回归分析以及共线性分析,并且对实证结果给予全面的原因分析。第5章结尾,论述文章的结论和局限性,以及提出的政策建议。首先针对第四章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归纳,针对问题和相关结论提出了建议,最后阐述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希望能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一些经验和方便。

任小燕[10](2016)在《博弈中的生存: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在中国近代大学史上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经历着复杂而跌宕的制度变迁。本研究通过对晚清民国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国立大学的董事会制度分别进行变迁史梳理和多元比较,追溯历史渊源,探究变迁分期与整体图景,比较多元样态,总结变迁轨迹与主题,从制度史、观念史等方面探究形成这种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存在着本土发生和外部嫁接双重制度之源。首先,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存在着本土之源。滥觞于清乾隆时期的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虽然在制度形态上较为稚拙,也没有关于“董事会”的明确表述,然而在董事、结构、功能、运作等方面,已现雏形,具有官府掌控和民主萌芽的双重特征。制度设计上,制度文本远未规范,“董事”概念含混模糊,董事产生方式兼具民主公举和家族继承等多重方式,董事会被定位为书院内部日常管理机构。传统书院董事会的制度样态或制度观念,在清末新式学校和改制后的传统书院,甚至在民国时期的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沿袭。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外部之源,包括了晚清民国公司董事会制度和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晚清民国公司董事会制度是对西方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学习与模仿,在裹挟着政治集权和官督商办的传统理念下,晚清民国公司董事会职权最终被定位为“筹资非治理”。美国校董会制度对清末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美国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而言,美国校董会制度是其直接取法的样本。清末以降,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美国校董会制度对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的董事会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念影响。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经历了滥觞期、初创期、形成期、调整期四个变迁阶段,制度设计从粗疏凌乱到日渐规范。自清代乾隆以降出现了制度滥觞之后,随着清末教会书院向教会大学转型,教会大学开始因地制宜地构建“西方托事部——在华校董会”双层董事会治理模式。同时,国人办理的各类新式学校也开始尝试董事会制度的文本建构与制度实践。这一时期,校董会制度依然作为一种在数量上不占主导的制度而维系着“边缘生存”。民初北洋时期,是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形成期,多元样态的大学董事会制度在私立、国立大学中先后出现并逐步完备,构建出鲜明的本土特色。南京政府时期,是大学董事会制度的调整期,在中央政府更多的政策与制度规约下,教会大学双层董事会经过多次改组,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中国化;私立大学董事会也经过反复调适,部分缓解了校内治理矛盾。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历程表现出从民间自发到政府管控、从权力中心到体制边缘的变迁路径。这场制度变迁充斥着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博弈,在政府、教会、军阀、商人与校方之间交织,政府的渗透与拆解,教会的遥控与联合,军、商的注资与参与,校方的治理与独立,无不在制度天平上变换着权力砝码,造成了大学董事会制度结构与功能定位的变迁。国立大学董事会由于与作为主管部门的中央政府发生了角色冲突,很快便被取缔。教会大学的治理权实现了从“西方托事部”向“在华校董会”的转移,“在华校董会”也自此实现了由托管经营向学校治理的功能转变。私立大学董事会在经历了反复与调适之后,定位为筹资与顾问机构。最终,教会大学、私立大学的董事会都完成了向中国政府的权力转移。教会大学与私立大学、国立大学董事会存在不同的权力定位。教会大学双层董事会定位于筹资与宏观决策机构,且止步于校内学术与教学权力,与评议会等机构形成制度平衡。国立大学、私立大学董事会的权力定位往往越过筹资与宏观决策权,干预或掌控学术与教学权力,与评议会形成权力冲突,校内治理问题频发。比较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史,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处于完全不同的成长阶段和制度环境之中,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民主、法治环境的缺位,造就了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的中国图景。在观念史上,由于深受清代传统书院时期形成的“董事”观念的影响,董事往往被理解为学校的监督管理者,同时受到晚清民国公司董事会制度“投资非治理”的观念影响,学校投资人鲜有共同参与大学治理的理念。因此,从政府到民间,从办学者到投资人,对于大学董事会的功能定位也存在着独特的中国理解。

二、证券金融知识九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证券金融知识九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变量时间卷积网络股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机器学习股指预测相关理论
    2.1 多层感知机
    2.2 卷积神经网络
    2.3 循环神经网络
    2.4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2.5 门控循环单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V-TCN的股价指数收盘价预测
    3.1 时间卷积网络
        3.1.1 堆叠扩张因果卷积
        3.1.2 权重归一化
        3.1.3 Relu
        3.1.4 Dropout
        3.1.5 残差连接
    3.2 多变量时间卷积网络
    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实验数据获取
        3.3.2 数据预处理
        3.3.3 模型评价指标
        3.3.4 时间窗口选择及神经网络层数设定
        3.3.5 对股指进行短期、中期、长期预测
        3.3.6 使用滑动窗口法构造数据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使用注意力机制的MV-TCN股价指数预测
    4.1 软注意力机制
    4.2 时间模式注意力机制(TEMPORAL PATTERN ATTENTION,TPA)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3.1 引入软注意力机制的MV-TCN股指收盘价预测
        4.3.2 引入TPA注意力机制的MV-TCN股指收盘价预测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论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刑法谦抑性概说
        一、谦抑的语言学含义
        二、刑法谦抑具体称谓的争论
        三、刑法谦抑性的内涵
    第二节 刑法谦抑性的思想渊源
        一、我国古代的慎刑恤刑思想
        二、近代启蒙运动中的谦抑思想
        三、古典学派的刑法谦抑思想
        四、本文的观点
    第三节 刑法谦抑性的理论定位
        一、刑法谦抑性理论定位的不同观点
        二、谦抑性应为刑法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司法中的刑法谦抑性
    第一节 犯罪规定模式与司法中的刑法谦抑性
        一、两种不同的犯罪规定模式
        二、犯罪规定模式对谦抑性司法实现的影响
        三、刑事司法中对罪量要素的进一步认定
    第二节 司法三段论的刑法适用过程
        一、作为大前提的刑法规范的解释
        二、作为小前提的具体案件事实的认定
        三、大前提和小前提符合性判断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扩张对谦抑性司法实现的影响
        一、犯罪圈的不断扩大
        二、刑事立法扩张的主要方式
        三、罪刑结构的调整
第三章 刑法谦抑性在司法贯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犯罪认定中对刑法谦抑性的悖离
        一、兜底条款的扩大解释导致口袋罪的形成
        二、正当化事由适用困境导致出罪困难
        三、罪量要素的虚无化导致轻微行为入罪
    第二节 刑罚裁量中对刑法谦抑性的悖离
        一、刑罚裁量中的重刑化倾向
        二、混淆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
        三、未区分责任刑和预防刑
第四章 刑事司法中的定罪谦抑
    第一节 定罪谦抑概说
        一、定罪谦抑的界定
        二、定罪谦抑的重点问题
    第二节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认定中的谦抑性
        一、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概述
        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认定中的谦抑要求
        三、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谦抑认定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正当化事由认定中的谦抑性
        一、特殊防卫适用的法理难题
        二、特殊防卫作为法律拟制的规范属性
        三、特殊防卫应为责任阻却事由
    第四节 客观处罚条件认定中的谦抑性
        一、客观处罚条件的界定
        二、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认定的谦抑要求
        三、政策性客观处罚条件认定的谦抑要求
第五章 刑事司法中的量刑谦抑
    第一节 量刑谦抑的基本原则及其实现路径
        一、量刑谦抑概说
        二、量刑谦抑的基本原则
        三、量刑谦抑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法定刑选择中的量刑谦抑
        一、法定刑的刑法机能
        二、量刑谦抑对法定刑选择的具体要求
    第三节 责任刑裁量中的量刑谦抑
        一、责任刑裁量概说
        二、量刑谦抑对责任刑裁量的具体要求
    第四节 预防刑裁量中的量刑谦抑
        一、预防刑裁量概说
        二、量刑谦抑对预防刑裁量的具体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投资者结构转型、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与证券市场信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探究金融市场的信息集聚功能:理性预期理论
    1.1.2 我国投资者结构的特殊性: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相对不足
    1.1.3 特殊投资者结构下的市场信息环境问题:定价效率与流动性
    1.1.4 特殊投资者结构下改善市场信息环境的潜在政策路径
1.2 相关文献评述
    1.2.1 理性预期理论与市场信息环境:定价效率与流动性
    1.2.2 私人信息对市场的影响:来自实证文献的证据
    1.2.3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功能:从波动率到市场信息环境
    1.2.4 个人投资者与证券市场波动
    1.2.5 理性预期框架下的衍生品市场
    1.2.6 金融市场中的政府干预理论
    1.2.7 关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实证文献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现有研究不足与本文创新点 第2章 金融市场中的信息摩擦:本文理论框架与符号体系
2.1 简单的理性预期模型
    2.1.1 信息交易与噪音交易
    2.1.2 模型基本设定
2.2 不存在噪音交易者的情形:瓦尔拉斯均衡
2.3 噪音交易者与理性预期均衡
    2.3.1 噪音交易者
    2.3.2 交易者的信息异质性
2.4 理性预期模型与市场信息环境:定价效率与流动性
    2.4.1 定价效率
    2.4.2 流动性
2.5 投资者结构与信息结构
    2.5.1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私人信息
    2.5.2 本文信息结构设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3章 投资者结构转型与证券市场信息环境
3.1 本章研究背景与研究框架
3.2 模型设定
    3.2.1 基本假设
    3.2.2 信息结构
3.3 理性预期均衡
    3.3.1 投资者效用最大化
    3.3.2 市场出清
    3.3.3 均衡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3.4 机构交易规模与市场信息环境:理论分析
    3.4.1 定价效率
    3.4.2 市场流动性
3.5 机构交易规模与市场信息环境:实证分析
    3.5.1 研究设计、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3.5.2 实证结果
3.6 机构交易规模、市场信息环境与投资者保护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与证券市场信息环境
4.1 本章研究背景与研究框架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框架
4.2 模型设定
    4.2.1 基本假设
    4.2.2 市场结构与政策干预
    4.2.3 资产收益结构及其现实依据
    4.2.4 信息结构
4.3 均衡求解,信息通道和市场环境
    4.3.1 均衡价格
    4.3.2 信息通道
    4.3.3 对冲与投机
4.4 衍生品市场规模与标的证券市场信息环境
    4.4.1 定价效率
    4.4.2 市场流动性
    4.4.3 投资者结构、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与标的证券市场信息环境
4.5 投资者福利
4.6 对模型含义和结论的进一步讨论
    4.6.1 理论假设与中国现实
    4.6.2 衍生证券市场管制的必要性和内在矛盾
    4.6.3 投资者结构转型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的内在逻辑
4.7 命题证明
    命题4.1
    引理4.1
    命题4.2
    命题4.3
    命题4.4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与证券市场信息环境——基于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与交易管制事件的实证研究
5.1 本章研究背景
5.2 研究设计、数据与指标选取
    5.2.1 研究设计
    5.2.2 样本区间与干预事件
    5.2.3 指标选取
5.3 股指期货上市与交易管制对成分股定价效率的影响
    5.3.1 模型设定
    5.3.2 样本匹配
    5.3.3 样本描述性统计
    5.3.4 实证结果
5.4 股指期货上市与交易管制对成分股流动性的影响
5.5 本章实证结果与第4章理论分析的内在联系
    5.5.1 不同市场环境条件下股指期货市场规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5.5.2 期货交易管制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的作用机制检验
5.6 进一步讨论
    5.6.1 基于滞后收益和因子模型重新计算股价非同步性指标
    5.6.2 沪深300期货上市及交易管制与收益—利润敏感度
    5.6.3 股指期货交易管制与同期国家股市干预政策
    5.6.4 本章结论与同类文献的比较分析
5.7 本章小结
5.8 本章附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与信息共享的冲突
        (一)金融隐私保护的必要性
        (二)信用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二、互联网征信业务流程与金融隐私保护的冲突
        (一)信息采集与金融隐私保护的冲突
        (二)信息处理与金融隐私保护的冲突
        (三)信息使用与金融隐私保护的冲突
    三、小结
第二章 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制度考察
    一、互联网征信体系中的金融隐私保护
        (一)市场化征信模式与中央信贷征信模式的比较
        (二)中国征信体系下金融隐私的保护机制
    二、金融隐私的法律保护制度
        (一)征信行业中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
        (二)中国对金融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
    三、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权的配置模式
    一、金融隐私的财产权界定
        (一)金融隐私的财产属性分析
        (二)金融隐私的权利配置博弈
    二、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权的共享制度
        (一)现有征信模式中金融隐私权的共享机制
        (二)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权共享的权利分配
        (三)信息主体“一次性授权”的合理性分析——以《芝麻服务协议》为例
    三、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利益衡平
        (一)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二)平衡信息共享与金融隐私保护
    二、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制度设想
        (一)促进市场化征信模式的发展
        (二)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专项立法
        (三)建立禁止采集信息的负面清单
        (四)完善征信机构的责任承担机制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交易成本的摩擦市场下一类多元风险测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理论背景及研究现状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 本文的创新点
2 预备知识
    2.1 经典的风险度量方法
        2.1.1 货币风险测度
        2.1.2 一致风险测度
    2.2 内蕴风险测度
3 多元凸风险测度
    3.1 多元凸风险测度的引入及定义
    3.2 多元凸风险测度的性质
    3.3 多元凸风险测度生成的最优化问题的对偶表示
4 多元非凸风险测度
    4.1 多元非凸风险测度的定义
    4.2 非现金多元风险测度的性质及其凸延拓
        4.2.1 非现金多元风险测度的性质
        4.2.2 非现金多元风险测度的凸延拓
    4.3 p=+∞时多元非凸风险测度的性质及其凸延拓
        4.3.1 p=+∞时多元非凸风险测度的性质
        4.3.2 p=+∞时多元非凸风险测度的凸延拓
    4.5 弱可接受集A下的多元风险测度的凸延拓
        4.5.1 已有方法下,弱可接受集A下的多元风险测度的凸延拓的不存在性
        4.5.2 新方法下,弱可接受集A下多元风险测度的凸延拓存在性
5 多元风险测度的举例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6)贾士毅财政金融思想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 关于民国财政金融思想史的研究概况
        (二) 有关贾士毅生平及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贾士毅财政金融思想的源流
    一、近代中国对西方财政金融思想的引介
        (一) 清末民初西方财政金融思想的传入
        (二) 分歧与共识
    二、晚清变局与贾士毅财政金融思想的萌芽
        (一) 时代变局与贾士毅的家学经历
        (二) 贾士毅早期对中西财政金融思想的思考与认识
第二章 贾士毅国地财税分权思想
    一、贾士毅早期划分国家与地方财税的主张
        (一) 划分国地财税五大前提
        (二) 主张田赋划归中央
    二、国民政府时期,提议划分中央、省、县三级财税分权
        (一) 财税分权的收入标准
        (二) 财税分权的支出标准
        (三) 主张国库予地方政府以补助金
第三章 贾士毅对税制改革的认识及其参与
    一、民国时期税制改革的状况
    二、贾士毅裁厘加税的意见
        (一) 裁厘原则----中央抵补地方裁厘
        (二) 裁撤国内通过税,改办特种消费税
        (三) 推广所得税
    三、主张关税自主
        (一) 兼用国定关税及协定关税,协定关税并采互惠主义
        (二) 改定关款存放权
        (三) 革新进出口税,完整内地税权
        (四) 收回海关管理权,限制沿岸贸易权
第四章 贾士毅金融思想
    一、贾士毅改良银行制度的主张
        (一) 增强中央银行的实力
        (二) 促进地方银行的发展
        (三) 图谋国际银行的推行
    二、币制改革思想
        (一) 集中纸币,实施金汇兑本位
        (二) 金贵银贱时期,主张采用金本位制
    三、贾士毅整理金融公债的主张
        (一) 整理湖北金融公债
        (二) 公债与金融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7)台湾财经节目关注度与两岸股市互动关系研究 ——以非凡“钱线百分百”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思路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信息不对称相关文献
    2.2 羊群行为相关文献
    2.3 媒体关注对市场的影响相关文献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样本与资料分析
    3.1 财经节目相关资料
    3.2 两岸股市相关资料
    3.3 台湾股市个股相关资料
        3.3.1 台湾50指标股
        3.3.2 台湾中100成分股
        3.3.3 台湾富贵50成分股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单根检定
        4.1.1 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根检定(ADF Test)
        4.1.2 PP(Phillips and Perron,1988)单根检定
        4.1.3 NP(Ng and Perron,200)单根检定
        4.1.4 KPSS(Kwiatkowski, Phillips,Schmidt and Shin,1992)单根检定
    4.2 门坎共整合检定
    4.3 门坎误差修正模型与GRANGER CAUSALITY关系
    4.4 研究假设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变数单根检定
    5.2 节目关注度与大盘指数的门坎共整合检定与模型设定
    5.3 节目关注度与大盘指数的长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定
    5.4 节目关注度与个股股价走势的门坎共整合检定与模型设定
    5.5 节目关注度与个股股价走势的长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定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对投资者投资方面的建议
        6.2.2 对财经节目制作者方面的建议
        6.2.3 对金融市场方面的建议
    6.3 研究展望
        6.3.1 研究期间可延长
        6.3.2 短期和长期变项的设定可改变
        6.3.3 可研究陆股报酬率和大陆财经节目收视率的关连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汇总

(8)民国《地政月刊》(1933-1937)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政月刊》总体概况
    第一节 《地政月刊》创办始末
        一、创办机构——中国地政学会
        二、创办经过
    第二节 《地政月刊》的地位及其基本情况统计
        一、《地政月刊》在同类刊物中的地位
        二、栏目设置
        三、文献统计
    第三节 《地政月刊》的编着情况
        一、《地政月刊》编者团队
        二、《地政月刊》作者群体
        三、《地政月刊》重要论着
第三章 《地政月刊》关于土地经济理论的研究
    第一节 国外对土地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关于西方土地经济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土地经济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对土地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关于土地生产关系的分析
        二、关于土地报酬的分析
第四章 《地政月刊》关于国外土地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国外土地制度的研究
        一、日本土地制度研究
        二、俄国土地制度研究
        三、美国土地制度研究
        四、欧洲土地制度研究
    第二节 关于国外土地政策的研究
        一、美国土地政策研究
        二、欧洲各国土地政策研究
        三、苏俄土地政策分析
    第三节 关于国外土地改革的研究
        一、日本土地改革分析
        二、欧洲各国土地改革分析
        三、苏俄土地改革分析
第五章 《地政月刊》对我国土地制度的研究
    第一节 对我国土地制度研究的概况
        一、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研究
        二、民国土地制度研究
    第二节 关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
        二、我国都市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土地所有权问题分析
        一、土地国有问题研究
        二、平均地权问题研究
第六章 《地政月刊》关于我国土地管理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管理问题的研究
        一、我国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分析
        二、我国土地整理问题分析
    第二节 关于我国税赋政策的研究
        一、我国田赋政策分析
        二、土地税收政策分析
    第三节 关于我国土地法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土地法内容的介绍
        二、关于国外土地法内容的介绍
        三、关于土地法内容的评述
第七章 《地政月刊》对土地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土地金融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调剂问题探讨
        二、土地金融体系分析
    第二节 土地与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一、土地与地方财政问题分析
        二、土地与国民经济建设问题分析
    第三节 土地与人口问题研究
        一、土地与人口分布问题研究
        二、土地与人口增长问题研究
    第四节 农民、农村、农业与土地问题研究
        一、农民与土地问题
        二、农村与土地问题
        三、农业与土地问题
第八章 结束语
    一、《地政月刊》的学术贡献
    二、《地政月刊》的历史影响
    三、《地政月刊》的局限性
    四、《地政月刊》的现实启示
    五、综评《地政月刊》
附录1: 《地政月刊》目录
附录2: 《地政月刊》作者群(部分)简况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后记

(9)上市公司A股股票价格、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文献回顾
        1.3.1 国外文献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研究综述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股票价格、内部控制与审计收费的理论依据
    2.1 审计收费的定义及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2.1.1 审计收费的定义
        2.1.2 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2.2 A股股票定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2.3 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2.3.1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2.3.2 内部控制缺陷的度量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模型设计与变量
        3.2.2 数据与样本的选择
    3.3 模型建立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多重共线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4 研究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对规范A股股票定价的建议
        5.2.2 对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后记

(10)博弈中的生存: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思路、理论、方法
第一章 滥觞之间: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源流考辨
    第一节 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之滥觞
        一、回应实践: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出现的缘由
        二、雏形显现: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的基本架构
        三、官府掌控与民主萌芽: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的主要特征
        四、概念模糊与机制粗疏:清代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的历史局限
    第二节 晚清民国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形成
        一、晚清时期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初现
        二、民国时期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发展
        三、制度形效与政府掌控:晚清民国公司董事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变迁
        一、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缘起
        二、在博弈中走向自治: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变迁历程
        三、外行治理: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小结
第二章 边缘生存:晚清时期大学董事会制度的酝酿与初创(1840-1911)
    第一节 晚清教会书院管理与董事会制度的酝酿
        一、零星出现:早期教会书院管理与董事会的设立状况
        二、粗放与分散:早期教会书院的管理特征或问题
        三、规范、整合与沟通:早期教会书院管理的发展空间
    第二节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董事会双层治理模式的初创
        一、在华生存困境
        二、寻求整合发展
        三、求助母国
        四、双层治理模式:西方托事部—在华校董会
        五、托管经营与社会互动:双层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晚清国人自办学校董事会制度的创设或沿袭
        一、设立或构想:新式学校董事会制度
        二、沿袭旧制:改制之后的传统书院董事会制度
        三、承袭与创新:晚清学校董事会制度的演进
    小结
第三章 风生水起:民初北洋时期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形成与多元(1912-1926)
    第一节 关于教会大学“在华校董会”的第一次立案之争
        一、民族主义的碰撞
        二、《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出台以后
        三、顺应、排斥或观望:有关立案之态度
        四、依然故我:在华校董会改组之后
    第二节 民国初期私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确立
        一、筹集资金与博取资本:私立大学董事会设立之因
        二、资金筹划机构:董事会的文本定位
        三、权力中心的风暴:董事会引发的校内治理问题
    第三节 北洋时期国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出现及其困境
        一、缘何植入:国立大学董事会设立之可能
        二、翘首东南:东南大学首设国立大学董事会之可能
        三、政府掌控:国立大学董事会的制度架构
        四、昙花之影:国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生存困境
        五、自治抑或他治:国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性质考辨
    小结
第四章 持续改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董事会制度的调整与转向(1927-1949)
    第一节 国民政府系列教育政策强势出台
    第二节 关于教会大学“在华校董会”的第二次立案之争
        一、主动、妥协或徘徊:态度之转变
        二、遵章改组与地位转变
        三、从托管经营到学校治理:在华校董会
    第三节 国立化前后的私立大学董事会
        一、治理问题与资金拮据:私立大学董事会改组之因——以厦大为个案
        二、多元组成与官员加入:董事会结构之改组
        三、退出权力中心:董事会职权之调整
        四、各有所思:多元角色加入董事会之初衷
        五、国立化与权力让渡
    第四节 全面抗战前后教会大学董事会的联合与转向
        一、从分散走向联合:西方托事部
        二、转向政府:非常时期之在华校董会(1937-1945)
        三、战后改组
    小结
余论 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落幕
    一、被架空的权力:董事会治校权的消失
    二、商人担纲:校董会成员结构的调整
    三、黯然落幕
结语 变迁之惑: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主题的历史考察
    一、博弈困局: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轨迹
    二、本土生发抑或外部嫁接?——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之源流
    三、筹资机制抑或治理机制?——三类大学的董事会功能定位之比较
    四、缘何这般?——大学董事会制度之中美比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四、证券金融知识九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变量时间卷积网络股指预测[D]. 张梦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论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D]. 孔祥参. 吉林大学, 2020(08)
  • [3]投资者结构转型、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与证券市场信息环境[D]. 张原野. 山东大学, 2019(02)
  • [4]互联网征信中金融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 Simon Hang.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基于交易成本的摩擦市场下一类多元风险测度的研究[D]. 丛畅.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7)
  • [6]贾士毅财政金融思想研究(1912-1937)[D]. 董佳如.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台湾财经节目关注度与两岸股市互动关系研究 ——以非凡“钱线百分百”节目为例[D]. 胡睿涵. 厦门大学, 2017(02)
  • [8]民国《地政月刊》(1933-1937)研究[D]. 曾荣. 武汉大学, 2017(06)
  • [9]上市公司A股股票价格、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研究[D]. 马欣.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7)
  • [10]博弈中的生存:晚清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变迁研究[D]. 任小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证券金融知识九大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