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4 2002 总 主要内容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4 2002 总 主要内容

一、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Vol.24 2002 Total Main Contents(论文文献综述)

彭东辉[1](2019)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关注“不可思议的印度”,关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在坚持“有声有色大国”的诉求下,国家安全战略完成了由传统安全战略向综合安全战略的转变。一是由以往的国防建设为中心,向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为中心转变。二是谋求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成为“有声有色大国”。三是视核武器为大国“标配”,奉行“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慑”战略。四是重视印度洋安全,实施“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五是缓和与邻国关系,整合南亚力量。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确立、国家安全威胁的判断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谋划而布局的。从英属印度时期的“三个缓冲区”战略,到印度独立后的“两个同心圆”战略及冷战结束后的综合国家安全战略,在“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指引下,不同时期国家安全威胁和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不尽一致,但总体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利用印度半岛“北背雪山、三垂大海”的地缘优势,印度在“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中“一超”地位突出。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印度,信仰非暴力的宗教和频发的教派主义冲突是印度安全最大的挑战之一,印度社会的世俗主义转型还远未结束。印度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印巴冲突及中印关系几大战略问题密切相关。印度要在放权和自治间做出选择,以应对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完成国家整合。克什米尔问题是南亚的顽疾,70余年以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发生了“三场半”战争。战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剧了印巴对抗。印巴虽有缓和迹象,但不具备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条件。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印边境线2000余公里,有争议的领土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对推进中印关系具有深远影响。此外,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对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对全球格局来说,印度认同多极格局,通过“入常”和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加速了多极化趋势,推动了全球治理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地区一体化进程来说,印巴安全困境造成南亚一体化进程缓慢。印度在大力推进南亚次区域合作的同时,同东盟开展全方位合作。对中印关系来说,中印在南中国海、印度洋等主要海洋通道亟须通过战略对话,培育战略互信。对跨境水资源分配,沿江水文观测、水利建设等敏感问题要及时沟通,消除分歧。这些问题不仅是印度,也是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张弛[2](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文中认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使传统的财产形式发生虚拟化、电子化、数据化的流变,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化的新型财产,由此带来大量的实践难题,给刑法中“财产”、“财物”等基础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主要就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的财产类型和财产形式进行探讨,并对相关的司法疑难问题予以解答:第一章主要对“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刑法含义进行深入解读,准确把握概念的特征与认定标准,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厘清。本章首先对“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与域外立法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刑法学界围绕“财产”和“财物”等概念的理论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刑法中财物(财产)概念的认定标准:具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具有能够以金钱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此外,本章还对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给刑法造成的冲击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财产概念边界的模糊、财产犯罪行为模式的异化、与罪名界限的纠葛、犯罪数额与既遂标准的认定困境等。第二章主要对与电子资金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以银行电子现金、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具有支付功能的理财产品与比特币等“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为代表的电子资金均应当被视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侵害电子资金的案件按照行为模式可以被划分为“窃取型”、“复制型”、“套取型”等基本类型,前两者原则上应当以盗窃罪认定,而后者则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高利转贷罪等罪名。在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进行把握时,应当坚持控制说的立场,以行为人取得对电子资金的控制和占有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节点和标志。此外,本章还对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中的罪名界分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三章以近年来出现的各类电子化的权利凭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物品电子凭证、服务电子凭证与电子积分等三种典型的电子权利凭证的犯罪问题进行讨论。物品电子凭证无论获取途径免费与否均应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而服务电子凭证只有在同时满足有偿获取与能够独立兑换服务的情况下方可被认定为“财物”,至于电子积分,则应依据其实际功能具体判断。侵害电子权利凭证的案件可能涉嫌盗窃罪、诈骗罪以及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等罪名。仅具有打折或折抵功能、无法单独兑换物品或服务的电子权利凭证不属于“财物”。第四章主要涉及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的问题。“大数据”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集合而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只有那些满足刑法上“财物”认定标准的大数据表现形式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财产”。具体说来,“大数据财产”应当仅限于能够在大数据平台或者大数据交易市场上交易和出售的,经过收集的底层数据、清洗后的匿名化数据以及经过挖掘之后形成的大数据产品。大数据财产应当归属于大数据挖掘者和控制者所有,而非归属于产生数据的个人。对于侵害大数据财产的行为可以适用盗窃罪、合同诈骗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罪名,而对于那些无法被认定为“财物”的大数据表现形式则可以援引计算机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着作权罪等罪名加以保护。第五章对实践中争议颇多的“虚拟财产”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所谓的“虚拟财产”虽然被冠以“财产”之名,但其既不具有能够以货币加以衡量的客观经济价值,也不具有可以被玩家占有或转移的可能性,不能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在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娱乐服务的虚拟权利凭证。以技术手段从游戏运营商处非法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应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对于以技术手段从其他游戏玩家处“窃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则应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认定。采取抢劫、诱骗、威胁等现实性手段非法获取他人虚拟财产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犯罪。此外,利用互联网游戏外挂大量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在未使用破坏性程序、未对互联网游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破坏的情况下也不宜作为犯罪处理。仅以个人娱乐为目的而制作、使用游戏外挂程序或者以其他技术性手段非法获取虚拟财产,并未用于销售牟利的,无论如何也不应以犯罪论处。任何人不能仅仅因为打游戏而受到刑事追诉。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就互联网背景下刑法如何应对“财产”概念的流变所带来的冲击作出全面回应。

赵文庆[3](2019)在《EVA绩效评价对央企财务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华能国际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中央企业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大部分中央企业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讯、运输等行业处于龙头地位,掌握国民经济命脉,中央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一直以来都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经过多年改革,中央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从恢复国民经济转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走上高速扩张的道路,营业收入、净利润、国有资本规模等指标快速增长。同时,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两权分离带来代理问题,以及我国中央企业特有的管理模式与制度背景,在以利润指标为重点的原有绩效考核方式下,中央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多元化经营现象突出,过度投资,追求规模扩张;进入股票市场、期权市场等进行炒作,加大企业资金投资风险;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投资冲动,重复建设,斥巨资进入不熟悉的行业,不顾及投入资本的成本,严重浪费国有资本。为解决上述问题,国资委在经历试算、试点等工作后,于2010年正式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EVA绩效考核办法,以EVA(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指标代替ROE(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考核央企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希望借助EVA及其内含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对央企行为进行引导,解决央企存在的上述发展问题,增强央企的价值创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央企业全面实施EVA绩效考核后,EVA绩效考核办法是否取得预期成果、EVA绩效考核方式这个“舶来品”是否适应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等成为各界关心的问题,EVA绩效考核的实施效果成为国资委制定或改进下一步考核办法的依据,对EVA绩效考核办法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在我国目前对EVA的研究中,研究重点在于EVA的理论分析、以EVA为基础建立企业管理模式、以EVA为基础进行企业价值研究等,关于EVA的实施效果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以实证分析为主,案例分析较少。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关注央企EVA绩效评价的实施效果。在对EVA考核会带来的经济后果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国资委规定的考核办法会带来的影响,对EVA考核办法实施之后企业管理层会采取的财务行为进行分析与预测。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选取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比较分析华能国际在EVA绩效考核实施前后在资产使用效率、融资、投资与资产处置四个方面的财务行为发生的变化。此外,本文还选取A股受EVA影响的央企作为样本组,A股不受EVA考核影响的同行业企业作为控制组,比较分析两组数据在EVA绩效考核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尽量减少单个案例分析中结果的偶然性情况。在通过分析后发现,EVA绩效考核方式的实施会促使华能国际的财务行为发生变化以达到考核要求:(1)EVA绩效考核方式促使华能国际在行业形势严峻、整体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的情况下争取保持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缩短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周期,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2)EVA绩效考核方式促使华能国际提高短期负债率以及使用更高规模的无息流动负债,优化资本结构;(3)EVA绩效考核方式促使华能国际将投资方向集中于电力生产主业,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增加研发与创新投入,优化投资结构;(4)EVA绩效考核方式促使华能国际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淘汰不盈利的或是亏损的投资与业务。(5)由于国资委对于EVA考核办法的规定不够完善、企业自身对EVA的理解与接受度较低、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原因,EVA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在案例企业中未完全出现,EVA绩效考核方式需要各方继续改进与完善,本文从国资委、企业等不同主体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为企业实行EVA绩效考核提供了一些数据和经验的支持,在对EVA绩效考核实施效果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在华能国际实施EVA绩效考核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这值得国资委和企业关注。本文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为以EVA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方式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国家实施相关方面的政策以及其他公司实施EVA绩效考核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辉[4](2016)在《农村老年组织的连带福利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衰落,集体福利模式的瓦解,以及农村公共空间的凋敝等因素的交织影响决定了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紧迫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发展老年组织,让其在村庄内创造老年型公共空间并生产老年福利,为解决这一困局开启了可能的破解之道。地处鄂中荆门G村的老年组织发展和其福利功能发挥为其做了注解。本着从更广阔范围认识中国的目的,文章在借鉴学界关于村庄类型划分的标准上,选择了四川S村和浙江H村作为典型个案予以研究。在理论基础上,文章选取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宏观层面学理视角来阐释老年组织连带福利的驱动力和后果功能,并选取正式支持促进非正式支持发展作为中观视角来具体分析连带福利的运转路径和赖以产生的资源。以此整合老年组织的外在社会系统和内在福利供给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构筑连带福利的解释框架。此外,以国家-社会互动和赋权作为分类标准,将老年组织的产生来源分为政府单向赋权型和双重赋权型,为进一步剖析连带福利的差异化机制奠定基础。在研究方式上,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来收集经验材料,借鉴结构和行动相互建构的分析视角来透视老年组织的运作,运用比较法来分析两个老年组织所产生连带福利的差异性。并采用拓展个案法来走出个案,不仅从更广地域上来认识农村老年福利治理的多种模式,还从更深层次的理论结构上提炼连带福利机制的目的。在经验层面上,从产生来源看S村老年组织是一种单向的政府赋权型组织,而H村老年组织却是一种政府和社会双重赋权型老年组织。在老年福利正常生产过程中,两个老年组织的运转都体现了政府和社会的相互赋权,即政府和老年组织因为自身资源的差异性,而构成两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和共同促进的关系。它们在发挥预设福利功能的同时,也不断连带动员了家庭、社区和社会慈善要素的福利支持。然而,相较于S村,H村老年组织所连带性动员催化的社会慈善要素更多,且获得了村组织的福利支持。在研究创新上,文章提出了连带福利机制,并从结构上将其归纳为运转机制,潜在资源和差异机制这三方面,为帮助认识连带福利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共同运转机制表现为:运转的驱动力是老年组织在发挥预设福利功能的同时,也能够对规则和资源进行转化,进而提高了对其他福利主体的支配能力和福利吸引力;运转的路径是正式老年福利的出现促进了非正式老年福利的增加;其后果功能体现了福利支持网络的密集化和支持数量的增加,并且体现了显功能和潜功能交叠状态。孝道、情面、信任和慈善精神等道义资源是农村其他主体连带福利产生的潜在资源。对连带福利差异的解释可归结为三方面。其一是外部结构视角,团结型村庄因为其强大的宗族凝聚力和社会关联程度,能够对村内爱心人士产生较强的认同感,进而催化他们通过资金和实物的方式进行慈善捐赠。其二是老年组织自身行动能力视角,老年精英的多寡影响连带福利的多少,老年组织参与村庄治理的能力影响村组织对其福利支持程度。其三是结构和行动能力互动视角,村庄结构影响了老年组织类型,进而影响了老年组织的自主性;老年组织的自主性表现尤其是社会抗争行为影响了政府对其赋权或削权,进而影响连带福利的生产。文章经验材料支撑了受到削权的老年组织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慈善公益项目这一论断,同时也揭示了如果对老年组织开启参与村庄治理的机会结构,让其发挥村庄治理功能,村组织也会对其转移福利金支持。从此角度而言,文章有助于认识因为社会力量和村庄结构的不同,国家、村组织、老年组织等将呈现出不同的运转模式和互动机制。

崔晓燕[5](2015)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侵华行动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末,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华北地区爆发了具有极强排外性质的义和团运动。作为世界霸主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以此为借口大肆进行侵华活动。作为近代强行打开中国大门的始作俑者,鸦片战争后英国在华攫取了大量利益。到了 19世纪末期,英国因工业发展放缓,深陷布尔战争的泥潭,海军实力的相对衰落,在远东地区与其他列强的博弈中力不从心,进退维谷。义和团运动期间,西方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向清政府施压要求予以剿灭。英国不仅最早派出兵舰来大沽口示威,同时还是各国武力镇压的急先锋。在派遣西摩尔率领联军进军北京的同时,英国还积极怂恿日本单独出兵华北,因遭其他列强的一致反对而作罢。因此,英国不得不改弦更张,放弃要求日本出兵为其火中取栗的计划,转而从英属殖民地派出军队。于是,一支主要由英印陆军和英澳海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就成了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侵华行动的工具。英国除了在北方进行武装侵略外,还在中国南方策划、导演了“东南互保”。事后英国深感世易时移,长期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很难适应国际形势特别是远东局势变化,因此酝酿对传统外交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在此期间西方驻华使馆人员、传教士及记者等人对义和团的相关记叙、报道对“黄祸论”的扩散、英国人“中国观”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宁[6](2015)在《裂缝性油藏油水相渗曲线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世界原油消费量的增大,占探明储量近一半的裂缝性油藏逐渐受到重视。与孔隙性油藏相比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强,油水流动规律复杂,其相对渗透率受储层因素(岩石物性、裂缝网络模式等)、流体因素(润湿性、油水黏度比等)、驱替因素(驱替压差、驱替流速等)多方面影响,故其相渗资料的获取相对困难。因此,深入研究裂缝性油藏的相渗曲线影响因素并得出计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相渗曲线计算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相渗曲线的获取途径及裂缝性油藏室内物理模拟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裂缝网络的地质成因、油田地质资料考虑相似原理设计制作了可视化大模型和全直径岩心模型,开展了多次水驱油实验,提出了裂缝性油藏的相渗曲线获取方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制作了不同缝网模式的实验模型并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方案参考油田地质资料,依照相似原理,着重考虑缝网模式、缝宽度相似性,制做了两种缝网模式的可视化大模型(斜交缝和复杂缝)以及两种缝网模式的全直径岩心模型(平行缝和斜交缝);制定了以上两类模型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研究油水黏度比、驱替速度和缝网模式对相渗的影响。2)开展了一系列可视化大模型水驱油实验通过该部分实验,分析了不同缝网模式、不同油水黏度比下的相渗曲线形态和含水率变化,并结合实验现象阐述水驱油流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裂缝中的油水相渗及剩余油分布受以上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3)开展了一系列全直径岩心水驱油实验作为可视化大模型实验的补充,该部分实验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完成。该部分实验另外考虑了驱替速度对水驱油的影响,认为驱替速度适中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剩余油并且最佳的驱替速度受油水黏度比和缝网模式的综合影响。4)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和理论推导得到两种用于裂缝性油藏的相渗计算模型通过拟合可视化大模型实验测得的相渗数据,得到了考虑缝网复杂程度、油水黏度比的相渗计算经验公式;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到考虑缝宽分布的相渗计算模型,分析认为若缝宽服从正态分布N(μ,(?)2),则μ越大等渗点越靠右,(?)2越大等渗点越靠左。

王玉梅[7](2014)在《水力加载器结构设计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氮汽泡沫压裂车组”研制任务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运用现代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完成了水力加载器的研制。基于三维流场理论,借助于Pro/E、CFX等软件对水力加载器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计算。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根据课题要求完成水力加载器研制,掌握水力加载器内部流场特性以及汽蚀性能影响,以及水力加载器的关键部件转子在流场作用力下的应力、应变、振动频率以及振型分布情况,为水力加载器的使用提供技术指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完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搜集及现场调研,对余热回收系统相关技术要求、系统结构组成、水力加载器使用工况、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等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工况确定水力加载器主要技术参数,并按水力加载器设计相关规范和准则完成水力加载器方案设计;2.基于一元束流理论,完成相关特性参数的计算,按照设计原则,完成水力加载器整体结构设计;用Pro/E软件绘制三维模型;完成产品加工;对加工产品转子进行动平衡实验,确保转子的平衡性能满足要求;3.基于流体力学知识,在水力加载器结构设计基础上,借助CFX软件,选用标准SST湍流模型,对水力加载器内部三维流场进行单相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额定工况下和非额定工况下压力分布与速度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四种不同变量的非额定工况:不同进口流量下7种工况、不同转速下5种工况、不同出口压力下5种工况、不同叶片倾角下4种工况对流场压力以及速度影响大小不一致,同一种变量下的分布规律一致;4.运用Rayleigh-Plesset汽蚀模型对水力加载器内部三维流场进行气液两相流汽蚀工况下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汽蚀工况下流场的压力以及速度分布、汽蚀现象发生的位置和汽泡体积分数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进口流量下3种工况、不同转速下4种工况、不同叶片倾角下4种工况对内部流场汽蚀性能影响不一致,转速与叶片倾角对流场的汽蚀性能影响明显,流场汽蚀分布受进口流量值影响不大。总体表明,汽蚀现象首先发生在转子叶片和定子叶片的吸力面上;5.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采用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水力加载器转子进行结构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在设计工况下,讨论了不同载荷对叶轮应力及变形的影响;针对不同流量工况和不同转速工况,研究了转子的应力及变形随流量、转速的变化情况,并证明了转子的强度满足材料要求。计算结果对水力加载器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指导意义。不同转速下的模态分析结果,获得了转子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转子会发生弯曲和扭转变形,为后续的动力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模态参数,为转子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从实际工况出发,根据油气开采现场余热回收系统要求,设计了一套与液氮泵车配套使用的水力加载器。通过对水力加载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可以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流场压力以及流场速度分布情况,汽蚀性能对流场的影响情况,转子在流场作用力下的应力、变形以及振动情况,为今后开展相关的工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王新春[8](2012)在《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简称“西北科学考查团”)是在1927年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合作组建的学术考察团体。它是近现代第一个由中国人主持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体,成员包括了中国、瑞典、德国、丹麦等国的学者,考察时间长达8年,考察地域包括了中国北方、西北、中部的十二个省份,考察内容涵盖了地理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古植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考古学、民族学、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本文以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专题研究,力图全面、系统、细致地总结考察团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田野考古和研究成果,探讨其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为目的,本论文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组建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论述,指出了考古方面是中国学术界与斯文·赫定争议的核心,分析中国学者和斯文·赫定在考古学方面的态度和作为。第二章全面论述了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工作。本文首次将非考古专业学者的考古活动纳入了研究范畴,展现了西北科学考查团田野考古的完整面貌,促进了人们对近现代中国西北考古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第三章以调查搜集品的流散和保存为核心,首先梳理整个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搜集品的运输情况,弄清考古搜集品的内容和运输过程,然后对斯文·赫定借出考古搜集品的规定、流程等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最后细致调查、梳理了考古搜集品的存放地点、损失情况、流散情况和最后的保存地。第四章概述了中国和瑞典的考古研究着述,主要论述西北科学考查团所获文书的刊布与研究状况,并在细节方面进行了考证。第五章论述了瑞典学者的考古研究情况,以期展现瑞典关于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研究成果之全貌,并对这部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述。第六章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的两位专门的考古学者贝格曼与黄文弼进行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价值,并从学术背景、考察目的、考察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二人的考古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东西方视野下的中国西北考古研究之异同,并对他们在现代中国西北考古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第七章通过三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与近代中国考古学之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外学术发展的影响,从而对其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有一准确的定位。

陈小慧[9](2012)在《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深层油气成因与成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梨树断陷油气资源量丰富,但与松辽盆地其它断陷相比,油气成因和聚集成藏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以梨树断陷深层烃源岩与油气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现代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等技术,在烃源岩评价和烃源岩、原油、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梨树断陷深层油气成因与来源;通过系统剖析油藏烃类的非均质性、原油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与相对比值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尤其是成熟度参数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梨树断陷油气运移方向、路径与聚集模式;开展了不同构造区代表性单井埋藏史研究,同时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的详细研究以及地质构造和输导体系分布特征,明确了梨树断陷油气藏形成期次与成藏时间,研究成果为梨树断陷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对梨树断陷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指出烃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营城组和沙河子组烃源岩厚度大且有机质丰度高,登娄库组烃源岩次之。烃源岩以Ⅱ2-Ⅲ型有机质为主,洼陷带有机质类型优于斜坡带,大部分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平面上,桑树台洼陷带烃源岩沉积厚度最大且有机质丰度高,自南西-北东向,烃源岩厚度和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小;纵向上,营城组有机碳含量介于0.02%~12.01%之间,烃源岩最厚处位于孤家子地区,厚度为731m,双龙地区烃源岩厚度达200m,好-优质烃源岩分布于孤家子-十屋-后五家户一带,苏家屯次洼和双龙地区均发育一定的好-中等烃源岩,八屋部分地区主要为中等烃源岩,而秦家屯和北部斜坡地区基本无烃源岩分布;沙河子组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08%~7.42%,西南洼陷带烃源岩沉积厚度达900m,双龙地区源岩厚度达200m,皮家-十屋-孤家子-后五家户一带主要发育好-优质烃源岩,且秦家屯、双龙和苏家屯地区也分布有一定的好烃源岩;洼陷区登娄库组烃源岩厚度可达500m,有机碳含量为3.8%~5.5%,而双龙地区登娄库组烃源岩厚度达300m以上,有机碳含量均值为2.02%。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将研究区的烃源岩划分为三种类型:Ⅰ类源岩沉积于深湖-半深湖强还原微咸水-半咸水沉积相,以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为母质来源,正构烷烃呈双峰态,三环萜烷/藿烷值在0.29-1.24之间,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烷值为0.35~0.94, C27/C29aaa20R甾烷为0.58~1.18, Pr/Ph为0.29~0.70,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0.19~0.40;Ⅱ类源岩沉积于还原的半咸水-咸水环境,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正构烷烃呈单峰,三环萜烷/藿烷值为0.75~1.97,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烷比值较低,为0.24~0.29, aaa20R甾烷C27/C29为0.35~0.50, Pr/Ph为0.88-0.95,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1.14~2.77;Ⅲ类烃源岩沉积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微咸水的滨浅湖环境,有机质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正构烷烃呈后峰型,高碳数部分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三环萜烷/藿烷值较低,为0.08~0.41,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烷值0.98~5.34, C27/C29aaa20R甾烷比值为0.07~0.47, Pr/Ph为1.03~4.27,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0.06~0.27。梨树断陷原油划分为两种成因三种类型:Ⅰ类原油源于强还原微咸水-咸水环境条件,有机质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三环萜烷/藿烷为0.07~0.42,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为0.41~1.29,C28和C29三环萜烷丰度较低,C29甾烷优势分布,伽马蜡烷/C30藿烷为0.16~0.60,C29降藿烷>C29Ts>C30重排藿烷,Ts≤Tm;Ⅱ类原油来源于还原的咸水环境,母源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三环萜烷/藿烷值较高,为0.43~4.17,C24四环二萜/C26三环萜值仅0.10~0.29,C28和C29三环萜烷丰富,C29规则甾烷丰度较高,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0.42~1.10,C29降藿烷<C29Ts<C30重排藿烷,Ts/Tm高达4.56~10.44;Ⅲ类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介于Ⅰ类原油与Ⅱ类原油之间,为Ⅰ类原油与Ⅱ类原油的混源油。精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Ⅰ类原油与SN202井和SN18井营城组中下部烃源岩均具有C28和C29三环萜烷丰度较低,Ts与Tm相当,C30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低的共同特征;Ⅱ类原油与SN203井沙河子组中上部烃源岩均具有高丰度的C28和C29三环萜烷和C30重排藿烷以及伽马蜡烷等含量丰富的特征,混源油来源于上述两套烃源岩混合供烃。梨树断陷天然气为有机成因的混合气:①原油伴生气,主要分布于皮家、八屋等油气田;②不同成熟度的混合气,如苏家屯地区梨2井和四五家子地区W162井天然气可能为原油伴生气与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气;③孤家子、新立地区以及后五家户油气田HD20-18和HD26-17井天然气为煤成气与油型气的混合气。油型气主要源于断陷中心的营城组和沙河子组烃源岩,而煤成气主要来源于断陷中心的沙河子组煤系烃源岩。梨树断陷原油横向上主体沿西南-东北向向周缘斜坡区侧向运移,纵向上,沿断层向上垂向运移:Ⅰ类原油来源于西南深洼带营城组中下部源岩,沿断层、不整合面和连续砂体沿SW-NE向运移至断陷东北部;Ⅱ类原油源于西南深洼带沙河子组中上部烃源岩,向东北部运移。梨树断陷有登娄库期、泉头期和泉头末-嫩江期三期油气成藏。秦家屯地区登娄库组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泉头末期,营城组油气藏主要在泉头中期成藏,沙河子组油气藏主要在泉头早期成藏;八屋地区营城组油藏主要成藏期为泉头期,沙河子组油气藏成藏于登娄库末期和泉头期;北部斜坡营城组油气成藏期主要为泉头期;双龙地区登娄库组油气藏主要在泉头末-嫩江期成藏;后五家户地区登娄库组油气藏主要成藏期为泉头期,而营城组油藏主要在登娄库期聚集成藏。

郭春华[10](2011)在《井眼应力分布模拟及井壁稳定性研究 ——以川西须家河组气藏为例》文中认为须家河组气藏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川西深坳陷,油气富集,且近期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展现出良好的增储上产前景,是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来几年开发上主攻阵地。但是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温度高,属于深层异常高温、高压、低孔致密—超致密储层。地层岩性差异明显,砂泥岩频繁互层,天然裂缝发育,前期实钻资料显示该区钻井过程中复杂事故频发,常出现漏、塌、涌、卡等异常情况,影响钻进效率。同时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为提高裂缝钻遇率,该地区已经并正在进行水平井的试验开发,由于处于初期,井下复杂情况基本处于未知数,了解井壁失稳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掌握井壁稳定性技术,防止或预测井下复杂事故,是整个须家河组气藏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鉴于此,本文以川西须家河组气藏为例,以数学、地球物理科学、地质学、力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为理论指导,以数值模拟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综合利用地震勘探、油气地质、油气钻井、地球物理测井等资料,深入分析工区岩石力学参数特征的基础上,较系统深入地开展研究区域地应力场模拟、直井和水平井在完整井壁及非完整井壁情况下井壁应力分布特征模拟及井壁稳定性分析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认识如下:(1)总结岩石力学参数特征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工区岩心室内实验资料及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总结岩石力学静、动态特征,依据二者已有参数特征规律建立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动、静态转换模型,并由此推算获得研究区未测岩石力学参数特征作为区域应力场模拟和井壁稳定性分析基础数据。(2)综合利用地应力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资料,考虑区域震源机制、断层构造活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目的层分岩性地质力学模型,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反演分析研究区域地应力场大小和方向的分布特征,并和其他方法获得的地应力特征作比较,获得研究区域目的层段地应力总体分布特征并以此为后面井壁应力分布提供原地应力状态。(3)依据已有的井壁应力分布计算解析算法为依据,探讨有限元分析井壁应力的可靠性,探索有限元模拟井壁应力的建模技术,建立不同井眼轴线轨迹、不同裂缝井壁特征模型。(4)以目的层远地应力为基础,建立直井(完整和非完整)井壁应力分布模型,计算不同情况下井壁应力值的大小,寻找井壁应力分布规律,与已有计算方法作对比,从力学上讨论分析直井(完整和非完整)井壁稳定性。(5)以数学、弹性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大斜度井(包括水平井)三维井壁应力分布数学及力学模型,建立水平井(完整和非完整)井壁应力分布模型,计算不同情况下井壁应力值的大小,寻找井壁应力分布规律,与已有计算方法作对比,讨论分析水平井(完整和非完整)井壁稳定性。(6)系统归纳总结井壁稳定性判断力学准则,结合川西须家河深井钻探,综合测井解释、实钻资料和力学建模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表明综合系统分析研究区域岩石力学特征、地应力分布特征及就地井壁应力分布特征,能有效地、系统性地开展井壁稳定性技术研究工作,为确保安全、高效钻井和压裂改造等提供强劲技术支持,此思路和方法对同类气藏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二、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Vol.24 2002 Total Main Cont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Vol.24 2002 Total Main Contents(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
        一 关于南亚地区的研究
        二 关于印度安全战略的研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一 论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结构
        三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安全的相关界定
        一 安全的内涵
        二 安全观的流变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
        一 安全战略研究的兴起
        二 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战略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 战略文化及其内涵
        二 战略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要件
    第一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文化渊源
        一 现实主义:考底利耶《政事论》思想
        二 理想主义:阿育王“达摩”思想
        三 等级秩序:印度教的秩序观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塑造
        一 全球诉求:“有声有色大国”的地位
        二 地区诉求:南亚次大陆的霸主
        三 双边关系:中国是主要竞争对手
    第三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
        一 奉行经济实力优先的政策
        二 “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胁
        三 “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
        四 提升与世界性大国的关系
    第四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体系
        一 国家安全决策的机构设置
        二 国家安全决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突出特点
    第一节 半封闭的地缘政治为依托
        一 相对隔绝的次大陆
        二 “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
        三 日趋重要的战略要冲
    第二节 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一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
        二 印度教主要的教派组织
        三 频发的教派冲突
        四 尚未完成的世俗主义转型
    第三节 “东向政策”到“东向行动”
        一 “东向政策”:向东盟主动出击
        二 “东向行动”:经济与安全并举
        三 “东向行动政策”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变量
    第一节 东北部分离运动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东北部与中央关系长期紧张
        二 东北部主要的分离运动
        三 以国家统一整合分离运动
    第二节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二 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三 克什米尔问题走势
    第三节 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
        二 中印边界问题的交涉
        三 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事件
        四 中印边界问题解决机制
    第四节 “印太”战略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美日印澳战略利益的再塑
        二 “印太”战略的战略意图
        三 印度对“印太”战略的认知
        四 “印太”战略的基本走势
第五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巩固了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
        一 以实力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 申请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
    第二节 对南亚一体化的双重影响
        一 战略互信缺失,区域合作进展缓慢
        二 印巴安全困境,次区域合作异常顺利
        三 整合南亚邻国,缓和地区安全局势
    第三节 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一 国际海洋通道问题
        二 跨境水资源治理问题
        三 中印高层交流机制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档案
    英文档案
    中文着作(含译着)
    英文着作
    中文论文(含译文)
    中文学位论文
    访问网站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2)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刑法中的财产概念
    第一节 “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
        一、早期:“物”与“财产”的具体化列举
        二、发展:作为法律术语的“物”与“财产”概念的成型
        三、成熟:无体物概念的提出
        四、流变:财产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张
    第二节 “财产”概念的域外考察
        一、德国
        二、日本
        三、英国
        四、美国
        五、苏联
        六、评析
    第三节 我国刑法中的“财产”概念及认定标准
        一、刑法中“财产”和“财物”概念的关系
        二、关于“财物”属性的理论争讼
        三、互联网背景下“财物”(财产)的认定标准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的冲击
        一、财产形式的流变对“财物”概念边界的冲击
        二、行为模式的异变对犯罪认定和罪名界限的冲击
        三、财产的数据化带来的数额认定的困境与既遂标准的漂移
    小结
第二章 电子资金犯罪的刑法应对
    第一节 电子资金概述
        一、电子资金的概念范畴
        二、电子资金的本质与财产性根基
        三、电子资金的出现给刑事司法认定带来的冲击
    第二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基本类型与行为认定
        一、窃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二、复制型电子资金犯罪
        三、套取型电子资金犯罪
    第三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罪名界分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纠葛
        二、电子资金案件罪名界分的理论聚讼及评析
        三、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罪名界分步骤
    第四节 电子资金犯罪的既遂标准
        一、电子资金犯罪案件既遂标准的漂移
        二、财产犯罪既遂标准的理论聚讼
        三、侵害电子资金犯罪案件的既遂标准
    小结
第三章 涉电子权利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电子权利凭证概述:分类、财产性与刑法研究现状
        一、刑法视域下电子权利凭证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电子权利凭证的种类
        三、电子权利凭证的财产性辨析
    第二节 涉物品电子凭证案件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窃取他人物品电子凭证的行为定性
        二、侵入系统生成物品电子凭证后倒卖行为的认定
    第三节 侵害服务电子凭证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二、不记名的服务电子凭证
    第四节 电子积分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侵入系统后虚增电子积分行为的罪名适用
        二、利用系统漏洞刷取电子积分案件的定性
        三、利用规则漏洞刷取电子积分行为的认定
        四、复制电子资金系统后伪卡盗刷案件的处理
    小结
第四章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
    第一节 大数据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析正
        一、大数据的定义与本质
        二、大数据挖掘
        三、“大数据”与“大数据财产”之概念勘正
    第二节 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与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一、大数据的财产性分析
        二、“大数据财产”的认定标准与范围界定
        三、大数据财产的权利归属
    第三节 大数据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
        一、大数据财产的保护路径之争
        二、大数据财产的刑事司法保护
        三、其他大数据侵害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小结
第五章 虚拟财产犯罪的刑事司法认定
    第一节 虚拟财产的概念界定
        一、关于“虚拟财产”概念范围的学理争讼
        二、虚拟财产的内涵厘清
        三、虚拟财产的外延
    第二节 虚拟财产的财产性分析
        一、虚拟财产的客观价值性分析
        二、虚拟财产是否具有占有和转移的可能性
        三、虚拟财产的本质
    第三节 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刑事司法认定
        一、以技术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认定
        二、以现实手段侵害虚拟财产行为的处理
        三、制售、使用外挂行为的定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EVA绩效评价对央企财务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华能国际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激励理论
        2.2.3 价值最大化理论
        2.2.4 剩余收益理论
3.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央企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
        3.1.2 央企EVA实施历程
    3.2 EVA方法及其评价
        3.2.1 EVA概念与计算方法
        3.2.2 对EVA的评价
    3.3 国资委EVA绩效考核办法解读
        3.3.1 国资委规定的EVA计算公式
        3.3.2 会计调整项目说明
        3.3.3 资本成本率的规定
    3.4 EVA对央企财务行为的影响
        3.4.1 EVA对财务行为的影响机制
        3.4.2 EVA对企业资产使用效率的影响
        3.4.3 EVA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3.4.4 EVA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3.4.5 EVA对企业资产处置行为的影响
4.华能国际EVA实施情况
    4.1 公司介绍
    4.2 华能国际EVA指标的确定
        4.2.1 税后净营业利润
        4.2.2 资本总额
        4.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4.2.4 EVA值的确定
5.基于EVA的华能国际财务行为影响分析
    5.1 研究方案说明
    5.2 资产使用效率影响分析
        5.2.1 总资产周转率项目分析
        5.2.2 流动资产周转率项目分析
        5.2.3 应收账款周转率项目分析
        5.2.4 存货周转率项目分析
    5.3 融资行为影响分析
        5.3.1 资产负债率分析
        5.3.2 长期资本负债率分析
        5.3.3 短期负债比率分析
        5.3.4 无息流动负债项目分析
    5.4 投资行为影响分析
        5.4.1 主业投资情况
        5.4.2 研发投入情况
    5.5 资产处置影响分析
        5.5.1 股权处置行为分析
6.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4)农村老年组织的连带福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村老年组织研究述评
        1.2.2 连带性研究述评
        1.2.3 社会福利及其供给研究述评
        1.2.4 村庄类型与宗族治理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
        1.3.2 研究的难点
2. 研究设计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解释
        2.1.1 结构化理论
        2.1.2 正式支持促进非正式支持
    2.2 分析基础
        2.2.1 分析视角:国家-社会互动赋权
        2.2.2 国家与社会的操作
        2.2.3 国家-社会互动赋权的类型
    2.3 分析框架
        2.3.1 研究方法
        2.3.2 分析策略
3. 农村老年组织发展及其类型
    3.1 农村老年福利的困局
        3.1.1 家庭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功能减弱
        3.1.2 公共空间的萎缩与集体福利保障的减少
        3.1.3 福利主体间的连带关系弱化
    3.2 农村老年组织福利生产的可能性
        3.2.1 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
        3.2.2 政策的支持
    3.3 农村老年组织的类型化与个案选择
        3.3.1 农村老年组织的类型化
        3.3.2 个案选择
4. 政府赋权型老年组织的连带福利:四川S村
    4.1 内生型老年组织缺失与养老压力
        4.1.1 松散型村庄结构与潜在的社会关联
        4.1.2 人口结构与老年福利压力
    4.2 政府赋权下的老年组织
        4.2.1 政府主导下的老年组织
        4.2.2 老人自治下的老年组织
    4.3 连带福利的表现
        4.3.1 朋辈群体支持增加
        4.3.2 家庭支持增加
        4.3.3 社会慈善支持产生
5. 双重赋权型老年组织的连带福利:浙江H村
    5.1 双重赋权下的老年组织
        5.1.1 社会(宗族力量)赋权表现
        5.1.2 政府赋权表现
        5.1.3 村组织与老年组织关系
        5.1.4 老年福利表现
    5.2 政府削权与村组织支持下的老年组织
        5.2.1 老年组织环保抗争
        5.2.2 政府削权的表现
        5.2.3 村组织支持
        5.2.4 老年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功能
        5.2.5 村组织与老年组织间的交流机制
    5.3 连带福利表现
        5.3.1 家庭福利的增加
        5.3.2 朋辈群体支持增加
        5.3.3 社会慈善支持增加
        5.3.4 村组织福利的增加
6.老年组织的连带福利运转及差异化解释机制
    6.1 连带福利产生的潜在道义资源
        6.1.1 孝道观念
        6.1.2 情面原则
        6.1.3 慈善精神
    6.2 连带福利的运转机制
        6.2.1 驱动力:预设福利功能与资源转化支配能力
        6.2.2 运转路径:正式福利支持连带非正式福利支持
        6.2.3 功能后果:福利网络重新建构与意外后果
    6.3 连带福利的差异化解释机制
        6.3.1 结构影响连带福利产生与数量
        6.3.2 老年组织行为能力影响连带福利数量
        6.3.3 结构和行为互动下的连带福利生产
7. 结语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研究进展
        7.1.2 政策启示
    7.2 研究讨论
        7.2.1 作为一种新的政策执行方式
        7.2.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一)S村个案访谈者名单
    (二)H村个案访谈者名单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侵华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 义和团运动的起因与英国侵华行动
        (二) 英国侵华远征军研究概况
        (三) 英国侵华行动与外交政策调整
        (四) 义和团运动与英国侵华行动相关资料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四、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世纪之交英国侵华背景分析
    第一节 世界工厂、军事霸主地位相对下降
        一、工业发展逐渐被美德超越
        二、军事实力不再“一枝独秀”
    第二节 与列强远东博弈日益激烈
        一、英国强租威海卫
        二、与德国明争暗斗
        三、与俄国激烈交锋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各国的应对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二、各国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应
第二章 义和团运动前期英国的侵华行动
    第一节 英国在北方的交涉与侵略行动
        一、英国的前期交涉
        二、西摩尔率联军进军北京
        三、英军在天津的军事行动
    第二节 英国在南方策划“东南互保”运动
        一、英国力图独占长江流域
        二、英国图谋的失败及原因
第三章 英国组建“远征军”及其在华行动
    第一节 英印远征军的组成及其在华行动
        一、英印远征军的组成和派遣
        二、英印远征军的在华行动
        三、对英印殖民军侵华行动的评价
    第二节 英澳远征军的组成及其在华行动
        一、英澳远征军的组成和派遣
        二、英澳远征军在华行动
        三、澳洲侵华行动对其本国的影响
第四章 英国侵华行动的后续影响
    第一节 英日结盟与“光荣孤立”政策的结束
        一、均势外交与“光荣孤立”
        二、英德《扬子江协定》的签署与失败
        三、英日结盟与“孤立主义”政策结束
    第二节 “黄祸论”的滥觞和兴盛
        一、“黄祸论”的滥觞
        二、“黄祸论”的兴盛
    第三节 英国人“中国观”的改变
        一、关于中国“文明观”的演变
        二、侵华行动对其“中国观”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裂缝性油藏油水相渗曲线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裂缝性油藏储层特征及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1.3.2 实验物理模型研究现状
        1.3.3 裂缝性油藏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1.3.4 裂缝性油藏相渗曲线特征研究现状
        1.3.5 裂缝性油藏相渗曲线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1.3.6 相渗曲线形态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实验设计
    2.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相似露头分析
        2.2.1 裂缝的分级
        2.2.2 露头裂缝的观测描述
    2.3 相似原理及实验模型设计
        2.3.1 相似原理简介
        2.3.2 实验模型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视化大模型实验
    3.1 实验仪器及流程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流程
    3.2 相渗分析
    3.3 含水率分析
        3.3.1 斜交缝水驱油实验
        3.3.2 复杂缝水驱油实验
    3.4 油水分布分析
        3.4.1 斜交缝
        3.4.2 复杂缝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直径岩心实验
    4.1 实验仪器及流程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方案及实验流程
    4.2 相渗分析
        4.2.1 平行缝模型水驱油相渗分析
        4.2.2 斜交缝模型水驱油相渗分析
    4.3 含水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水相渗计算模型研究
    5.1 相对渗透率的测定和计算
        5.1.1 稳态法
        5.1.2 非稳态法
        5.1.3 经验公式法
        5.1.4 矿场资料计算法
        5.1.5 毛管压力曲线法
    5.2 经验公式研究
        5.2.1 相渗曲线形态分析
        5.2.2 经验公式的提出
        5.2.3 相渗图版的建立
    5.3 裂缝组模型研究
        5.3.1 单条裂缝单相黏性流动流量公式
        5.3.2 裂缝组模型的提出
        5.3.3 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水力加载器结构设计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力加载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汽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流固耦合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水力加载器结构设计
    2.1 设计原则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基本参数
        2.2.2 方案设计
    2.3 工作原理
    2.4 设计方法与理论
    2.5 密封结构设计
    2.6 水力加载器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2.7 产品加工
    2.8 转子动平衡实验
        2.8.1 转子动平衡基本理论
        2.8.2 实验目的
        2.8.3 实验装置
        2.8.4 实验步骤
        2.8.5 实验结果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3.1 流体力学概述
    3.2 流体控制方程
    3.3 湍流模型选择
    3.4 区域设置和边界条件设定
    3.5 域交界面的设置
    3.6 求解器控制
    3.7 收敛判据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力加载器内部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4.1 水力加载器三维流道建模及网格划分
        4.1.1 水力加载器的过流部件
        4.1.2 基本假设
        4.1.3 水力加载器的流道几何模型
        4.1.4 水力加载器流道的网格划分
    4.2 水力加载器内部流场单相流动模拟与结果分析
        4.2.1 额定工况下单相流动模拟与结果分析
        4.2.2 不同进口流速工况下流场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4.2.3 不同转速工况下流场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4.2.4 不同出口压力工况下流场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4.2.5 不同叶片倾角工况下流场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4.3 两相流汽蚀流动数值模拟
        4.3.1 Rayleigh-Plesset模型
        4.3.2 不同进口流量工况下流场汽蚀流动数值模拟
        4.3.3 不同转速流工况下流场汽蚀流动数值模拟
        4.3.4 不同叶片倾角工况下流场汽蚀流动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流固耦合的水力加载器转子静力分析与模态分析
    5.1 流体机械静力分析基础
        5.1.1 静力学理论
        5.1.2 静力分析弹性力学基础
        5.1.3 静力学分析有限元方程
    5.2 转子模型的导入与网格划分
    5.3 施加约束与载荷
    5.4 不同工况下转子的应力及变形影响
        5.4.1 转子载荷的应力及变形影响
        5.4.2 不同转速对转子的应力及变形影响
        5.4.3 不同进口流量对转子的应力及变形影响
    5.5 转子的模态分析
        5.5.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5.5.2 模态分析数学方程
        5.5.3 不同转速下的转子模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概述
    第二节 八十年来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材料、方法、论文结构
第一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组建
    第一节 斯文·赫定前四次中亚考察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之缘由
    第三节 斯文·赫定与翁文灏签订的协议
    第四节 斯文·赫定与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谈判
    第五节 中、瑞合作成功的原因、意义
第二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田野考古工作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内蒙古的考古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新疆的考古
    第三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蒙、甘、宁的考古
    第四节 绥新公路察勘队的考古
第三章 考古搜集品的运输、保存与流散
    第一节 考古搜集品的运输
    第二节 考古搜集品的保存与借出
    第三节 国内的考古搜集品
第四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成果(一)
    第一节 中、瑞考古研究论着
    第二节 居延汉简的整理与刊布
    第三节 高本汉、伯希和与居延汉简
    第四节 黄文弼西域文献的整理与刊布
    第五节 袁复礼所获回鹘文《玄奘传》的刊布与研究
    第六节 瑞典所获西域文献的刊布与研究
第五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成果(二)
    第一节 内蒙古史前史的研究
    第二节 蒙新地区纺织品研究
    第三节 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研究
第六章 贝格曼与黄文弼的考古研究
    第一节 贝格曼与中国西北考古
    第二节 黄文弼的西北考古研究
    第三节 贝格曼与黄文弼中国西北考古研究之比较
第七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与近代中国考古学之兴起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渊源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与考古实践
    第三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研究的影响
结论
附录一: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论着目录
附录二:斯文·赫定博士领导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报告集
参考文献
后记

(9)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深层油气成因与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断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2.2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2.3 深层油气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油气分布特征
    2.4 样品与实验
        2.4.1 样品概况
        2.4.2 实验方法与条件
第3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展布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类型
        3.2.3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3.3 烃源岩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3.3.1 烃源岩族组成特征
        3.3.2 烃源岩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3.4 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3.4.1 烃源岩芳烃的宏观组成
        3.4.2 芳烃成熟度参数
    3.5 烃源岩沉积环境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4.1 原油物性与宏观组成
    4.2 原油轻烃特征
        4.2.1 原油生成温度
        4.2.2 C_7化合物组成
        4.2.3 庚烷值与异庚烷值
    4.3 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4.3.1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
        4.3.2 原油萜类化合物组成特征
        4.3.3 原油甾烷系列特征
    4.4 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4.4.1 芳烃宏观组成
        4.4.2 三芴系列分布特征
        4.4.3 烷基萘成熟度参数
    4.5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4.6 原油成因分类
        4.6.1 原油类型与地球化学特征
        4.6.2 原油分布
    4.7 精细油源对比及主力烃源岩的厘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5.1 天然气化学组成
        5.1.1 非烃气体
        5.1.2 烃类气体
    5.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5.2.1 非烃碳同位素
        5.2.2 烃类碳同位素
    5.3 天然气轻烃组成特征
    5.4 天然气成因分类
        5.4.1 非烃气体成因
        5.4.2 烃类气体成因
    5.5 天然气成熟度
    5.6 气源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藏烃类非均质性与油气运聚成藏史
    6.1 油藏烃类非均质性与运移方向
        6.1.1 不同类型原油运移方向的确定
        6.1.2 梨树断陷原油运移模式
    6.2 油藏成藏期次与成藏时间的厘定
        6.2.1 储层烃地球化学特征
        6.2.2 烃类纵向非均质性
        6.2.3 油藏烃类特征与成藏期次
        6.2.4 原油分子组成特征
        6.2.5 流体包裹体特征
        6.2.6 油气藏成藏史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井眼应力分布模拟及井壁稳定性研究 ——以川西须家河组气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区块现状
        1.1.2 存在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状
        1.2.1 国内外地应力研究成果及现状
        1.2.2 国内外井壁应力分布及稳定性研究成果及现状
        1.2.3 现存主要问题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理位置及区域构造地质特征
        2.1.1 区域地理位置
        2.1.2 区域构造地质特征
    2.2 区域断裂特征
    2.3 区域地层及岩性特征
        2.3.1 区域地层特征
        2.3.2 区域岩性特征
        2.3.3 物性特征
    2.4 岩石力学参数特征
        2.4.1 岩石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2.4.2 岩石抗压强度
        2.4.3 岩石抗拉强度
        2.4.4 岩石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2.4.5 岩石的其它弹性参数
第3章 区域现今地应力
    3.1 地应力基本概念
        3.1.1 地应力简述
        3.1.2 地应力分布规律
    3.2 现今地应力理论及技术方法进展
        3.2.1 简述
        3.2.2 地应力大小的估算模型
        3.2.3 地应力的测量
        3.2.4 地应力的测井法估算
        3.2.5 地应力的模拟
        3.2.6 地应力的方向
第4章 区域应力场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4.2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4.3 区域应力场模拟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单元的划分
        4.3.3 边界条件
        4.3.4 力学参数的确定
        4.3.5 计算结果分析
        4.3.6 应力分布平面特征
        4.3.7 小结
第5章 井壁应力分布研究
    5.1 大斜度井井壁应力分布三维模型
    5.2 特殊情形井壁应力分布
        5.2.1 平面分析模型
        5.2.2 直井井壁应力分布理论分析
        5.2.3 水平井壁应力分布理论分析
    5.3 有限元分析模型
    5.4 有限元模拟井壁应力分布验证算例
    5.5 有裂纹井壁应力分布模拟研究
        5.5.1 直井井壁应力分布模拟
        5.5.2 水平井井壁应力分布模拟
第6章 井壁稳定性分析及实际应用
    6.1 概述
    6.2 岩石强度理论及强度准则
    6.3 地层压力预测
        6.3.1 地层孔隙压力
        6.3.2 地层破裂压力
        6.3.3 坍塌压力(剪切破裂)
    6.4 井壁稳定性研究
        6.4.1 稳定性分析
        6.4.2 研究区钻井井壁稳定性分析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Vol.24 2002 Total Main Cont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 彭东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互联网背景下财产概念的流变及对刑法适用的影响[D]. 张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EVA绩效评价对央企财务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华能国际的案例分析[D]. 赵文庆.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农村老年组织的连带福利机制研究[D]. 王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侵华行动研究[D]. 崔晓燕. 南京大学, 2015(06)
  • [6]裂缝性油藏油水相渗曲线实验研究[D]. 李宁.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7]水力加载器结构设计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 王玉梅.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2)
  • [8]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 王新春. 兰州大学, 2012(10)
  • [9]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深层油气成因与成藏研究[D]. 陈小慧. 长江大学, 2012(11)
  • [10]井眼应力分布模拟及井壁稳定性研究 ——以川西须家河组气藏为例[D]. 郭春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标签:;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4 2002 总 主要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