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趋势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趋势

一、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杨蕙嘉[1](2021)在《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发展变革的不断推进,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电力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及市场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重开发轻消纳、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跨越式发展。电网输电项目,尤其是特高压项目,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优化配置中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我国能源清洁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2020年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面对新形势要求,加快能源变革,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转变能源生产方式,以电为中心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以大电网互联转变能源配置方式,将有力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切实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面对新形势下的问题与目标,探索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发展特征及区域协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网输电项目建设时序模型为基础,以2015-2019年中国31个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机理-模拟”的研究,定量刻画研究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时空格局特征与演化趋势,探讨省域的空间作用与驱动机制,并进行省域演化模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中国跨省跨区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研究系统梳理中国区域电网与特高压项目的建设发展历程及电力输送特点,基于2015-2019年跨省跨区输电网项目建设投运时序数据,建立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研究其连通性时空演化特征,为后续省域电力经济分析提供基础工具。(2)分析了中国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及时空演化特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工具,识别分析中国3 1个省域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装机出力、电力消纳的时空分布与匹配特征;研究表明,开发利用格局均分布向东南方向偏移,开发指标呈扩散均衡特征,利用消纳指标呈集聚趋势。基于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研究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异质性与依赖性的时序发展特征;空间总体消纳格局由单核极化集聚向多极扩散演化,集聚地区由北部地区向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局部省份扩散。针对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在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的四类特征,探讨各类型省域动态演化规律及转移路径;不同消纳类型的省域间存在6种转化关系,8条转化路径,各类型转化概率有显着差异,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溢出效应依赖电网项目关系在类型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3)建立了基于输电项目联通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驱动分析模型。通过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本文从消纳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和市场政策因素4个维度,识别分析用电增长率、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等8个影响因素及其时空特征。基于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以2015-2019年31个省域的空间面板数据,从全国总样本、地区样本、阶段样本三个角度构建影响因素驱动机制分析模型,定量测度各影响因素对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省域内、外生动力作用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省域经济水平、用电增长潜力、市场化交易因素在省域间具有良好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逐步发挥溢出驱动作用拉动消纳水平。(4)开展了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动态演化模拟研究。基于电网输电项目联通关系下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格局特征、空间作用规律、省域消纳特征及其转移概率,设定自然发展与碳达峰政策两类发展情景,运用CLUE-S模型研究不同政策情景下到2025年、2030年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特征的演化特征。两情景下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类型转移均表现为高值类型演化为主向低值类型演化为主,但在碳达峰情景设定下省域类型转化更为活跃,且低值类型演化起步较早。综合来看,沿“内蒙-华北”“西北-华中”方向继续向华中、华东地区延伸优化电网输电项目的规划布局,畅通并优化现有高消纳地区的拉动作用,培育并激活潜在增长极发展将促进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提升。所建立的模型为合理规划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政策提供可靠理论方法和决策工具。本文基于省域电网输电项目关系建模,以系统性、时序性的空间经济思维围绕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格局-机制-模拟”研究,是对能源电力领域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领域的创新与补充。研究成果从电网项目和省域规划视角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建议和研究工具,为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战略政策与电网输电项目规划布局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张洋[2](2021)在《基于IPSO-LSTM模型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石能源碳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2020年的新冠疫情短时间缓解了全球的碳排放压力,但疫情过后各国政府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刺激经济增长,很有可能会造成全球碳排放量的上升,给减排进程带来一定的压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政府做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承诺,并设立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的目标,以及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面对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和经济转型的压力,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节能减排策略至关重要。因此,测算、分解并预测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而提出有科学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建议,对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碳排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确定了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其次,基于我国26种能源类型的终端消费量数据,利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出我国1990-2019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GDIM分解法建立了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利用该模型把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效应、产出碳强度效应、能源消费量效应、能源消费碳强度效应、人口效应、人均碳排放效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八个方面,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1990-2019年各因素累计贡献度依次为92.06%、-49.61%、45.70%、15.27%、7.19%、42.86%、-3.52%和 3.09%,并进一步剖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及作用程度,选择贡献度较高的6个影响因素作为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的依据。利用IPSO模型对LST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构建了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IPSO-LSTM模型,结合情景分析法设置影响因素的高碳、基准和低碳情景下的变化量,预测出不同情景下中国2020-205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高碳、基准和低碳情景下,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2041年、2035年和2029年,峰值量依次为72.18亿吨碳、65.86亿吨碳和62.59亿吨碳。同时,对中国2020-205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综合因素分解的结果及碳排放预测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仓定帮[3](2020)在《我国化石能源跨期配置问题研究 ——基于新能源替代视角》文中认为能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依靠化石能源的大量投入,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新能源替代可以有效解决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问题,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解决新能源替代下化石能源的跨期优化配置问题,重点理清新能源替代对化石能源跨期配置路径的影响机理。首先,对化石能源和新能源消费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梳理。能源消费革命背景下,新能源消费占比将不断提高,而化石能源消费速度放缓,煤炭资源消费占比将会继续走低。分数阶灰色预测结果显示,到2027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将会降低到50%以下。新能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化石能源,但是能源利用效率有降低趋势。借助改进的BASS模型得到我国能源消费峰值约为57.15亿吨标准煤,并且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还未形成直接的抑制作用。其次,从微观角度研究了新能源替代对化石能源开采路径的影响。考虑的因素有新能源价格、贴现率、新能源替代规模以及新能源技术水平。(1)利用动态最优化方法在新能源替代和环境约束的条件下得到了化石能源的最优开采路径,结果显示,环境外部性和稀缺性促使化石能源价格上涨,逼近新能源价格后被完全替代。(2)借助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存在新能源替代的化石能源多主体开采模型。分析了新能源替代规模、开采成本、跟随企业数量对均衡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一个最优的开采结构,能够最大化跟随企业平均收益,并且新能源替代对企业收益的影响程度小于成本因素和开采结构因素。(3)新能源替代使得化石能源开采贴现率呈现不确定性。借助于随机最优化方法,讨论了贴现率不确定性对开采路径的影响,发现贴现率不确定性降低了化石能源价格期望变化率,但从价资源税不受其影响。(4)通过随机优化方法,研究了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换问题。结果发现,化石能源储量不确定性和新能源技术进步不确定性会影响化石能源的开采路径。在能源替代节点处,储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和替代成本越高,替代节点越晚出现。资源税和新能源技术水平越高,替代节点越早出现。然后,从宏观经济增长角度出发,探讨了新能源替代对化石能源耗竭路径及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借助于两阶段动态最优化原理,构建了由化石能源和新能源支撑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给出了两个阶段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变化路径,对比了两个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污染变化率,并讨论了相关参数对替代节点的影响以及替代节点处经济增长路径表现出来的特征。结果显示两阶段的经济都可以持续增长,经济增长路径在能源替代节点处存在“跳跃”现象。技术进步率、污染治理水平及产出的污染弹性等因素对替代节点影响显着。最后,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协整分析、时间序列回归等方法,讨论了新能源替代、经济增长、环境规制、能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化石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对化石能源消费峰值和煤炭资源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可以较好的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新能源替代和能源技术的交叉作用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抑制作用显着;在新能源替代和环境规制的作用下化石能源消费峰值将在短期内出现,并且减少煤炭资源消费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煤炭资源节能减排潜力显着。该论文有图61幅,表25个,参考文献173篇。

郭瑾[4](2020)在《低碳港口形成机理及投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港口是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低碳港口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港口低碳发展是我国世界一流绿色港口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碳排放2030年达峰、2060年碳中和承诺实现的主力军。分析和把握港口低碳形成机理,对于掌握我国港口低碳发展规律、辅助港口低碳投资决策、做好碳减排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围绕上述目的,本论文对我国港口低碳形成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应用到获取港口低碳建设投资优化策略上。以上港集团为典型案例,通过借助LMDI方法详细探究了低碳港口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两大驱动因素贡献规律;借助Gamma分布函数深入分析了基于深层多维度影响因素的低碳港口演化机理规律,借助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不确定环境下低碳港口碳减排投资优化模型。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借助LMDI分解法构建了基于能源消耗视角下的我国港口碳足迹测算和表层驱动因素分解分析模型,测算港口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对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的驱动效应。同时,以2008-2019年期间的上港集团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港集团碳足迹总量呈缓慢增长趋势,电力能源消耗是上港集团碳足迹的主要来源;受制于我国火电在电力能源结构中占比仍较高影响,上港集团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降低主要来自能源效率的提高驱动,其能源结构的调整对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影响不明显。(2)借助Gamma分布函数建立了不含影响因素和含有影响因素低碳形成机理演化模型,揭示我国低碳港口形成机理。以港口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为低碳港口演化因变量指标,同时借助对应深层政策、能源、港口规模、技术和管理五大影响因素的我国单位GDP能耗、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足迹、上港集团货物吞吐量和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四个量化自变量指标,采用Gamma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拟合得到低碳港口形成机理。以2006-2019年期间的上港集团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上港集团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2020-2030年期间其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仍将保持持续下降趋势,但上港集团要突出重视提升碳减排技术和管理能力。(3)构建了不确定环境下的港口碳减排投资决策模型。将碳排放投资预算上限约束、碳排放清缴配额、碳减排政府补贴、碳足迹总量、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等多个关键因素纳入了港口碳减排投资优化决策范围,让场景尽量贴近港口实际。同时,以碳减排投资综合成本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基于港口碳排放配额、碳减排投资预算上限等约束条件,将港口碳足迹和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同时纳入碳减排投资优化决策过程,考察了两者不确定情景下对碳减排投资决策所带来的联合影响及优化策略。利用随机过程理论方法,推导得到了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港口碳减排投资简约式目标函数和优化模型,并利用梯度下降法求解得到最优化投资额。对上港集团碳减排投资优化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模型科学性和合理性。

刘赢时[5](2020)在《基于收敛假说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效率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世界能源供应日趋紧缺,“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日趋显现,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实现集约型、节能型经济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理论、能源经济理论、现代经济理论,从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的假定出发,通过理论分析、统计分析、收敛检验以及实证分析,层层递进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在地区之间存在时空分异性特征,二者存在空间相关并呈现同步收敛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将产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别作用与能源效率,但二者产生的效应侧重点不同。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存在线性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技术进步情形下,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存在非线性影响和门槛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和产业调整政策以及分区域施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效率提升双重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以及研究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假说并进行检验。基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于收敛的现实条件和能源效率呈现收敛趋势的特征事实,从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作用、技术进步和扩散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的目标倒逼作用、政府行为的制度溢出作用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同步收敛的内在关系。运用综合运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及俱乐部收敛方法,检验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各自收敛特征以及二者具有同步收敛性。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能源效率在2003-2017考察期内不存在σ收敛,但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层面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各地区收敛态势以及各地区收敛速度不尽相同。第二,阐释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内在机理。兼顾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从作用机理、传导路径、效应分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通过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作用于能源效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一二三产业占比及产业内调整直接传导路径影响能源效率,通过经济增长、城市化等间接传导路径影响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效应可以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的效应侧重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的效应则侧重于技术效应,但二者均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结构效应。通过这些影响效应可以使得单位能耗产出增加和能源利用结构优化,最终同步实现能源效率提升。第三,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代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评价指标并进行测算,运用ARCGIS绘制的空间趋势图和各区域空间趋势图分析时空差异,结果显示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时空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特征,东部产业结构高级化远高于其他地区。我国各城市的能源效率指数基本上呈现先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的能源效率仍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城市的能源效率最高,其他地区的能源效率显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时空关联,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能源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与能源效率的关联关系具体在不同地区表现略有差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两者的收敛性有关,收敛性越好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就越大。第四,采用城市数据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本文采用271个地级市2003-2017年的4065个样本数据,构建了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从更微观地层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对周围地区的能源效率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更强,而中部地区的这种空间溢出效应较弱。进一步构建了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存在非线性影响和技术门槛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为非线性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受技术进步水平影响,影响大小受门槛值不同而不尽相同。第五,基于收敛假说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现实启示。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由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互相作用并推动不断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有正向影响,这种正向影响更多来自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比较复杂,在不同的区域的表现也不一致。需要关注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产业结构中资源错配、产业转移和劳动转移等,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收敛。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受技术进步门槛值的直接影响,需持续关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的影响。

杜传甲[6](2020)在《基于低碳经济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政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约束和能源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陕西省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处在“一带一路”重要建设节点上,成为西部对外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陕西省是第一批低碳试点省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为全省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陕西省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费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在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相对较大,仅煤炭消费量占比就达70%以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面临着的压力相对较大。在此背景下,亟需陕西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推进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本文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以促进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为研究目标,全面分析陕西省低碳经济和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并构建了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其次,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和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现阶段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再次,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构建涵盖经济、人口、科技、能源、环境和政府六个子系统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通过施加现行政策、单一政策和组合政策共17种方案对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和实证分析,探讨各个政策及组合政策对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然后,从低碳经济效率的视角出发,对构建的17种政策方案进行评价,选出最优的政策及其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势在必行;通过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拟能够有效的反映系统的现实情况,可以通过模型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模拟仿真;财政、产业、金融和税收政策对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作用相对明显,科技政策效果较弱且不同政策组合对能源系统和环境系统输出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从低碳经济效率角度对政策方案评价结果来看,财政-产业-金融-税收政策下低碳经济效率最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水平最佳。最后,从财政、产业、金融、税收和科技五个方面对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提出政策建议,将有效促进陕西省未来年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

张志强[7](2020)在《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路径分析》文中提出提高能源效率作为既保持经济增长又减少能源消费的最佳途径,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能源强度因为其易于计算且利于国际间的比较常被用来衡量能源效率,所以在国家、企业和学界也受到广泛关注。当今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关键期。因此,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路径,理清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既能进一步加深对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之间影响的认识,又能对国家产业政策和能源政策提供建议。本文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和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现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经济重心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效果明显并且有进一步转移的趋势,从全国层面或地区、产业层面来看能源强度近年来都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采用2000年到2017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强度的直接影响路径和溢出效应;用递归路径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强度的间接影响路径和中介效应;用面板门限模型研究了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之间关系的影响,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并比较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强度直接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各省份的能源强度都存在显着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比较不同时期的莫兰散点图表明中国各省的能源强度存在空间集聚趋势。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强度具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提高可以降低能源强度,但空间溢出效应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小于直接影响。2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具有显着的直接中介效应,经济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具有显着的链式中介效应,其中能源消费结构的直接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表现为促进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的直接中介效应和经济水平的链式中介效应表现为对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总体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通过中介变量对能源强度会产生间接的抑制作用。3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作为门限变量具有显着的门限值,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随着门限值的增加对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在不断减弱,且在2017年所有的省份都已超过了门限值,表明区域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对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基本不产生影响。之后将中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直接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从东部向西部,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抑制程度在依次增强。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的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区域之间联系,提高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改善产业结构优化质量等建议。本文有图17幅,表11个,参考文献90篇。

王成福[8](2020)在《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追求速度的增长阶段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转型,能源转型的关键不仅在于供给侧深度的结构性调整,更在于从整个产业的高度转换发展模式,对于地热能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运作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对国外经验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并初步进行定义。具体来说,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参照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地热能资源禀赋特征、产业市场结构、后发优势等,利用多层次评价模型对地热能产业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得出产业竞争力分数为75.64,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设置具体指标和参数,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2.在深入认识地热能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系统总结我国地热能产业运作若干新类型、借鉴地热能产业发展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了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并提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进而以应然性、实然性和实现性为切入点,构建了我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3.初步对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应该包含:创新驱动型发展、协调可持续型发展、绿色生态型发展、高效率型发展、有效供给型发展、中高端结构型发展、开放包容型发展、为民共享型发展等关键内容。4.在分析不同主体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成果,依据不同主体的基本定位和主要功能,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政府、国有地热能企业、民营地热能企业、外资地热能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索彩[9](2020)在《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多尺度能源系统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能源消费也将进入以“清洁”、“低碳”和“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能源新常态”。为了实现国家能源新常态发展的目标,需要对我国不同尺度的能源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和布局。能源系统管理是一个涉及多环节与多要素的复杂过程,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特征。表征系统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揭示环境、经济、水资源、气候等多要素对能源系统的影响,提出清洁低碳、稳健可靠的管理方案,是实现能源新常态发展的关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能源系统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辨识的基础上,依托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涵盖城市、区域和国家三个尺度的能源系统管理模型体系,分析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的能源系统清洁低碳发展方案。具体包括:(1)耦合二型模糊集与区间参数规划方法,开发了二型模糊区间(TFIP)规划方法,描述了经济参数的高度模糊性和其他参数的区间不确定性。以上海市为例,引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绿色证书制度,构建了基于TFIP的能源系统碳减排管理模型,探究了上海市能源系统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绿色证书制度的协同实施可使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增加2.4%,是上海市能源系统最佳的低碳发展模式。(2)基于二型模糊集、多阶段随机与区间参数规划方法,提出了多阶段二型模糊区间随机规划(MTIP)方法,表征了经济参数模糊性、能源需求随机性和技术参数不精确性等多重不确定性对能源系统的影响。以天津市为例,引入空气质量指数,开发了基于MTIP的能源系统污染物减排管理模型,有效识别了天津市首要污染物,深入分析了空气质量要求对天津市能源系统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天津市首要污染物为PM2.5;若要保持天津市空气质量处于优良水平,需大幅(64.5%)削减能源系统PM2.5排放量。(3)基于区间参数规划方法,建立了京津冀电力系统协同管理模型,重点探讨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电力系统的影响,指出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有助于京津冀电力系统清洁安全发展,外购电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减少21.4%和5.8%。(4)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与能源系统优化模型软连接,构建了中国能源系统综合管理模型。模型不但可以模拟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影响,还可以定量揭示经济发展与我国能源系统转型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未来30年(2021-2050年)我国能源系统将向着清洁、低碳与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系统转型,保持经济高速发展使能源供应、污染物减排、碳减排等方面的压力增加,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安全警戒线”的时间将提前到2036-2040年。(5)集成全球气候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区间参数规划方法,构建了中国能源-水资源-气候互馈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能源发展的影响,揭示了能源-水资源-气候互馈关系更有助于我国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在考虑三者互馈关系的情况下,我国化石能源供应占比减少至60.7%,系统可至少节约1.3%的水资源,减排1.2%的二氧化碳及1.3%的大气污染物,建议管理者在制定我国能源发展规划时权衡气候与水资源对系统的影响。总之,本文依托二型模糊集、多阶段随机规划与区间规划方法,开发了一套涵盖多个尺度、多个要素的能源系统管理模型,拓展了能源系统参数不确定性信息的描述形式,表征了系统二型模糊、随机和区间多重不确定性特征,深入探讨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适用于各尺度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案,提高了决策方案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为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田宇[10](2020)在《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稳定的能源体系是经济稳步增长的保障。我国能源方面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随之也产生了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对外依赖程度较大、环境污染等问题,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相应地威胁,其中,能源结构问题是关键原因。本文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研究我国能源结构问题,评价我国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水平并研究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优化路径,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提供相关参考。首先,根据能源发展的情况及学者的研究,界定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分析能源消费和供给结构现状及分析出我国当前能源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的内生关联机制,进一步阐明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其次,构建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及上文研究的能源安全与能源结构的影响因素,从能源供给、能源消费、能源环境三个方面建立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我国在1998-2018年这21年的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水平,并根据结果对其进行分析。然后,研究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优化路径。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定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的影响因子,并利用通径分析法确定各个影响因子对我国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以此分别分析各个影响因子通过自身与其他影响因子对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优化路径。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从能源消费低碳化和能源供给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适度性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二、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
        1.2.2 区域可再生能源影响机制研究
        1.2.3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优化研究
        1.2.4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能源资源流动与空间结构理论
        2.1.1 能源资源流动
        2.1.2 区域空间结构基础理论
        2.1.3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2.2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2.2.1 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理论
        2.2.2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原理
        2.2.3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2.3 区域规划理论
        2.3.1 区域规划的属性与特点
        2.3.2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2.3.3 区域规划模拟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输电项目格局时空演进特征及空间建模
    3.1 中国输电项目发展历程
        3.1.1 区域电网项目建设发展历程
        3.1.2 特高压项目建设发展历程
    3.2 输电项目建设运行情况
        3.2.1 输电项目电压等级及输电特点
        3.2.2 输电项目输送可再生能源技术特点
        3.2.3 我国跨区跨省输电布局情况
    3.3 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建模及特征
        3.3.1 电网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
        3.3.2 电网输电项目空间权重矩阵时空演进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
    4.1 空间统计研究数据及方法
        4.1.1 研究数据
        4.1.2 研究方法
    4.2 省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2.1 水力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2.2 风力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2.3 光伏开发利用格局分析
    4.3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空间匹配特征
        4.3.1 发电量与消纳量空间匹配特征
        4.3.2 发电量占比与消纳量占比空间匹配特征
        4.3.3 消纳量与消纳量占比空间匹配特征
    4.4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演化格局分析
        4.4.1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特征检验
        4.4.2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异质性演化分析
        4.4.3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空间依赖性演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输电项目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驱动模型
    5.1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识别
        5.1.1 消纳环境因素
        5.1.2 基础设施因素
        5.1.3 电源结构因素
        5.1.4 政策环境因素
    5.2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驱动模型构建
        5.2.1 空间驱动模型设定
        5.2.2 数据处理与变量检验
    5.3 全国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3.1 全国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3.2 全国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4 地区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4.1 地区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4.2 地区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5 分阶段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5.1 阶段样本空间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5.5.2 阶段空间驱动效应分析
    5.6 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驱动机制总结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CLUE-S的省域可再生能源消纳演化模拟模型
    6.1 模拟模型构建方法
        6.1.1 模拟模型概念结构
        6.1.2 模拟模型步骤方法
    6.2 模拟模型参数设定
        6.2.1 消纳类型转移规则
        6.2.2 驱动因子回归分析
        6.2.3 发展情景目标设定
    6.3 模拟模型结果分析
        6.3.1 模拟消纳结果精度验证
        6.3.2 消纳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6.4 模拟模型结论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IPSO-LSTM模型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1.2.2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方法
        1.2.3 碳排放量预测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碳排放相关理论
        2.1.1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节能减排技术
    2.2 相关研究方法概述
        2.2.1 碳排放测算
        2.2.2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
        2.2.3 碳排放预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特征分析
    3.1 中国能源消费特征分析
        3.1.1 终端能源消费现状
        3.1.2 能源消费强度
        3.1.3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3.2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测算
        3.2.1 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确定
        3.2.2 测算数据选取及碳排放系数确定
        3.2.3 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测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
    4.1 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4.1.1 GDIM分解法
        4.1.2 基于GDIM的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构建
    4.2 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4.2.1 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4.2.2 因素分解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模型构建与情景设置
    5.1 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模型的构建
        5.1.1 LSTM神经网络
        5.1.2 IPSO-LSTM模型
        5.1.3 模型的拟合与有效性检验
    5.2 情景设置
        5.2.1 情景设置思路
        5.2.2 影响因素情景设置
        5.2.3 情景描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6.1 预测结果及分析
        6.1.1 不同情景下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
        6.1.2 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分析
    6.2 政策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化石能源跨期配置问题研究 ——基于新能源替代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能源分类
    2.2 理论基础
    2.3 文献综述
3 我国化石能源和新能源消费现状与趋势分析
    3.1 化石能源消费现状与趋势
    3.2 新能源消费现状与趋势
    3.3 化石能源和新能源能效分析
    3.4 新能源替代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5 新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路径直接影响检验
    3.6 本章小结
4 新能源对化石能源微观配置路径影响研究
    4.1 Hotelling最优开采模型
    4.2 新能源替代与污染约束下化石能源开采路径研究
    4.3 新能源替代下多主体开采问题研究
    4.4 贴现率不确定性对化石能源开采路径的影响研究
    4.5 储量、技术不确定性对替代节点的影响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新能源替代对化石能源宏观配置路径影响研究
    5.1 新古典增长研究框架
    5.2 基于新能源替代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5.3 最优替代节点
    5.4 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5.5 微观替代与宏观替代协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新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路径影响实证分析
    6.1 化石能源消费多因素分析
    6.2 化石能源消费峰值预测
    6.3 煤炭资源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低碳港口形成机理及投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1 低碳港口定义和范围
        1.4.2 研究对象选取理由
    1.5 研究内容、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4 技术路线
    1.6 主要结论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我国低碳港口发展阶段理论
        2.1.2 港口碳足迹过程测算理论
        2.1.3 碳排放LMDI分解理论
        2.1.4 Gamma分布函数理论
        2.1.5 随机优化决策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低碳港口碳足迹测算方法研究评述
        2.2.2 低碳港口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2.2.3 低碳港口形成机理研究评述
        2.2.4 低碳港口形成评价研究评述
        2.2.5 碳减排投资优化决策研究评述
    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基于能源消耗视角的低碳港口形成驱动因素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3.2.1 港口碳足迹驱动因素解构
        3.2.2 港口碳足迹测算和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3.3 上港集团低碳港口形成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3.3.1 数据采集
        3.3.2 碳足迹计算
        3.3.3 能源结构和效率驱动因素分解
    3.4 主要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Gamma分布的低碳港口形成机理研究
    4.1 研究思路
    4.2 深层影响因素及其量化指标选择
        4.2.1 刻画指标
        4.2.2 外部影响因素及量化指标
        4.2.3 内部影响因素及量化指标
    4.3 基于Gamma分布的低碳港口形成机理拟合模型构建
        4.3.1 不含影响因素的拟合模型
        4.3.2 含有影响因素的拟合模型
    4.4 上港集团低碳港口形成机理实证分析
        4.4.1 数据采集
        4.4.2 实证结果
        4.4.3 低碳演化趋势
    4.5 主要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低碳港口碳减排投资优化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低碳港口碳减排投资优化模型构建
        5.2.1 问题描述
        5.2.2 模型假设
        5.2.3 模型构建
        5.2.4 模型优化
        5.2.5 最优解求解法
    5.3 上港集团碳减排投资优化案例分析
        5.3.1 数据采集及主要参数确定
        5.3.2 碳减排投资额K最优解
        5.3.3 敏感性分析
    5.4 与实际情况结果对比分析
    5.5 主要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低碳港口建设对策建议
        6.2.1 港口行业层面的对策分析
        6.2.2 港口企业方面的对策分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收敛假说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2.1.1 产业结构变动与优化的研究
        2.1.2 产业结构调整测度的研究
        2.1.3 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关联的研究
    2.2 能源效率的相关研究
        2.2.1 能源效率测算方法的研究
        2.2.2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2.2.3 能源效率区域差异性的研究
    2.3 收敛性的相关研究
        2.3.1 经济收敛的研究
        2.3.2 能源效率收敛的研究
        2.3.3 产业结构调整收敛的研究
    2.4 关于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关系的研究
        2.4.1 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2.4.2 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3.1.2 能源效率的概念及界定
        3.1.3 收敛性的概念及内涵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产业结构理论
        3.2.2 经济增长理论
        3.2.3 收敛假说的理论基础
        3.2.4 能源效率的理论来源
    3.3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
        3.3.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传导路径
        3.3.3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
    3.4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假说的提出
        3.4.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于收敛的现实条件
        3.4.2 我国能源效率呈现收敛趋势的特征事实
        3.4.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的内在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
    4.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化
        4.1.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指标的构建
        4.1.2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结果与时空差异
        4.1.3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结果与时空差异
    4.2 我国能源效率的测度与时空差异特征
        4.2.1 我国能源效率评价指标的构建
        4.2.2 我国能源效率测度结果与时空差异
    4.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时空关联表现
        4.3.1 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2 东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3 中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4 西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5 东北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6 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线性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收敛性检验
    5.1 收敛检验方法
    5.2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收敛性检验
        5.2.1 产业结构合理化σ收敛检验
        5.2.2 产业结构合理化绝对β收敛检验
        5.2.3 产业结构合理化条件β收敛检验
        5.2.4 产业结构合理化俱乐部收敛检验
    5.3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收敛性检验
        5.3.1 产业结构高级化σ收敛检验
        5.3.2 产业结构高级化绝对β收敛检验
        5.3.3 产业结构高级化条件β收敛检验
        5.3.4 产业结构高级化俱乐部收敛检验
    5.4 我国能源效率收敛性检验
        5.4.1 能源效率σ收敛检验
        5.4.2 能源效率绝对β收敛检验
        5.4.3 能源效率条件β收敛检验
        5.4.4 能源效率俱乐部收敛检验
    5.5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空间计量分析
    6.1 计量模型构建
    6.2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3 变量选择和统计量
        6.1.1 产业结构调整变量
        6.1.2 能源效率变量
        6.1.3 其他控制变量
        6.1.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4 空间相关性检验
    6.5 不考虑空间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6.5.1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
        6.5.2 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
    6.6 考虑空间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6.6.1 全国层面分析
        6.6.2 东部地区分析
        6.6.3 中部地区分析
        6.6.4 西部地区分析
        6.6.5 东北地区分析
    6.7 稳健性检验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
    7.1 面板门槛模型构建
    7.2 变量选取
        7.2.1 主要变量
        7.2.2 技术进步变量
        7.2.3 控制变量
        7.2.4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7.3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门槛分析
    7.4 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门槛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基于全国层面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8.2.2 基于区域层面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B 研究数据
致谢

(6)基于低碳经济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政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创新之处
2 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和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2.1 内涵界定
        2.1.1 低碳经济内涵
        2.1.2 能源消费结构内涵
    2.2 陕西省低碳经济与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2.2.1 陕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2.2 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2.2.3 陕西省碳排放现状分析
    2.3 基于低碳经济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2.3.1 能源消费总量较大
        2.3.2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3 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系统模型构建
    3.1 系统建模的总体架构
        3.1.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3.1.2 系统模型假设
        3.1.3 各个子系统介绍
    3.2 模型建立
        3.2.1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3.2.2 系统反馈结构图
        3.2.3 模型主要表达式的推导
        3.2.4 参数的确定
        3.2.5 主要方程式
    3.3 模型检验
4 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系统模型政策仿真分析
    4.1 保持现状
    4.2 单一政策
        4.2.1 财政政策
        4.2.2 产业政策
        4.2.3 金融政策
        4.2.4 税收政策
        4.2.5 科技政策
    4.3 组合政策
        4.3.1 双政策组合
        4.3.2 三、四政策组合
5 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政策方案选择
    5.1 方案数量确定
    5.2 低碳经济效率测算模型建立
    5.3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4 政策方案评价结果分析
    5.5 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仿真结果
6 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策略
    6.1 强化财政政策投入
    6.2 调整产业政策
    6.3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
    6.4 优化税收政策
    6.5 健全科技政策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影响路径
    2.1 能源和能源强度
    2.2 产业结构理论
    2.3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路径
    2.4 本章小结
3 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现状
    3.1 产业结构现状
    3.2 能源强度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直接影响路径与间接影响路径
    4.1 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
    4.2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直接影响路径
    4.3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间接影响路径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5.1 面板门限模型理论
    5.2 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关系的区域异质性
    5.3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直接影响的区域差异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地热能产业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及产业竞争力评价
    3.1 我国地热能资源概况
    3.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概述
    3.3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3.4 我国地热能产业的竞争力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EL分析
    4.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4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现有模式和若干新类型
    5.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现有模式
    5.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
    5.3 公私合作模式(PPP)
    5.4 “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EPC+F”)
    5.5 “地热能+”模式
    5.6 区块链模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意义
    6.1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
    6.2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趋势
    6.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能产业合作前景
    6.4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构建
    7.1 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
    7.2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
    7.3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
    7.4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7.5 不同主体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主要计算结果
附录B 个人简历和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9)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多尺度能源系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能源与环境系统管理
        1.2.2 能源-经济系统管理
        1.2.3 能源-水资源-气候联合管理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城市能源与环境系统管理
    2.1 二型模糊区间方法用于上海市能源系统碳减排
        2.1.1 TFIP方法
        2.1.2 上海市概况
        2.1.3 模型建立
        2.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5 主要结论
        2.1.6 符号列表
    2.2 多阶段二型模糊区间随机方法用于天津市能源系统污染物减排
        2.2.1 MTIP方法
        2.2.2 天津市能源系统问题阐述
        2.2.3 模型构建
        2.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2.5 主要结论
        2.2.6 符号列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电力系统协同管理
    3.1 京津冀区域概况
    3.2 模型开发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符号列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能源与经济、水资源、气候联合管理
    4.1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能源系统管理
        4.1.1 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
        4.1.2 CN-IESM模型建立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4 主要结论
        4.1.5 符号列表
    4.2 中国能源-水资源-气候互馈系统管理
        4.2.1 中国能源-水资源-气候问题阐述
        4.2.2 CN-EWCN模型构建
        4.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主要结论与建议
        4.2.5 符号列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贡献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的现状及内生关联机制分析
    2.1 能源安全与能源结构的概念界定
        2.1.1 能源安全的概念界定
        2.1.2 能源结构的概念界定
    2.2 能源结构现状分析
        2.2.1 能源结构的现状
        2.2.2 我国能源结构面临的问题
        2.2.3 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的内生关联机制研究
        2.3.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3.2 模型的变量结构说明及因果关系分析
        2.3.3 系统动力学流图的构建
        2.3.4 系统方程的确定
        2.3.5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研究
    3.1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1.1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分析
        3.2.1 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3.2.2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的组合评价模型
        3.2.3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结果
    3.3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4.1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1.1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影响因子说明
        4.1.2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影响因子主成分的确定
    4.2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
        4.2.1 通径分析法的概述
        4.2.2 通径分析的过程
        4.2.3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优化路径的确定
    4.3 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优化路径分析
        4.3.1 优化路径分析
        4.3.2 优化路径的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源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5.1 以能源消费低碳化和能源供给多元化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发展
        5.1.1 调整能源消费、能源供给的比重
        5.1.2 加强低碳理念以实现生活绿色发展
    5.2 以产业结构优化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发展
        5.2.1 协调三次产业均衡发展
        5.2.2 调整固定资产投资
    5.3 以经济增长的适度性引领能源结构优化的发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熵权-TOPSIS 组合评价 Python 代码

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输电网项目视角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时空特征及驱动模型[D]. 杨蕙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IPSO-LSTM模型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研究[D]. 张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我国化石能源跨期配置问题研究 ——基于新能源替代视角[D]. 仓定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低碳港口形成机理及投资优化研究[D]. 郭瑾.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基于收敛假说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研究[D]. 刘赢时.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基于低碳经济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政策仿真研究[D]. 杜传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路径分析[D]. 张志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王成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9]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多尺度能源系统管理[D]. 索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10]基于能源安全的能源结构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D]. 田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