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施肥“四不”要知道

蔬菜施肥“四不”要知道

一、蔬菜施肥“四不”应知道(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林[1](2020)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与有限的课程学习之间出现了矛盾,科学课程的“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特点使得学生头脑中留存的是大量孤立、细碎的事实性知识,同时课程在横向主题与纵向学段上又缺乏必要的关联度与连贯性,因此研究者认为K-12阶段(即从幼儿园至12年级)的科学教育未能帮助学生搭建连贯的知识体系。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以“少而精”的指导思想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应,提倡以少数的、处于学科核心的概念贯穿科学课程,以“学习进阶”(Learningprogressions,LPs)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学习进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学习进阶定义为“学生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学习时,所遵循的连贯、由浅入深、逐级复杂的思维路径,并在实证基础上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假设性描述”,其中“特定主题”指向了我国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为“少而精”的生物概念教学提供了“脚手架”。由此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以大概念1为例,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我国的课程标准文件与教材内容,以大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统整概念体系,并预设其学习进阶;(2)以高考题、模拟题、课后习题为基础开发测试工具验证进阶假设是否合理,得到基于实证的大概念1学习进阶;(3)整理基于学习进阶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模型,应用学习进阶设计具体的章节教学案例。最终得到的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结论:(1)大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习进阶模型本研究以全景图的形式呈现了大概念1的学习进阶图。大概念1的建构是基于下位的4个核心概念,各核心概念又分别由4~17个一般概念和事实所支撑。笔者将“知道”各一般概念和事实定位在不同的学习进阶水平,表示核心概念的习得需经历以下由低至高的四个水平。其中学习进阶图中的箭头表示各一般概念和事实之间的“促成或实现”关系,呈现了学生在大概念1建构中的可能思维路径。除此之外,本研究一方面为强调学生在初高中概念建构中的连贯性,划分了大概念1的进阶起点,即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掌握的学科知识或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梳理了学生在大概念1中的常见错误概念,其中错误率最高的为概念C5,即学生难以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相对性。(2)基于学习进阶模型的教学设计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学习进阶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模型:基于学习进阶的学情分析、以学习进阶为脚本的教学路径设计、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任务开发、评价反思以优化教学设计;同时根据大概念1的教学设计模型,以“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开发出具体案例设计。本研究在理论上填充了国内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空缺的部分,在实践上以大概念1统整了课程内容体系,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期将学习进阶理论更好地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研究。

韩莉莉[2](2018)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文中认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养生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是密切联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理念之一由2003版的“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改为“教学过程重实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当前生物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以应试教育为主,过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不能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知识与生活相脱离等等。在此背景下,提出“教学内容生活化”来解决学生在进行生物学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本论文选取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以研读大量相关文献为基础,运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本论文包括六章:第一章对本研究的的背景、国内外现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做了介绍。第二章是对教学生活化相关的概念进行详细概述。通过查阅参考文献,归纳出支持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教育即生活”、“自然教育”“生活即教育”等理论。第三章介绍了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时可以运用的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开放性、创新性等教学原则。第四章以聊城市冠县的两所高中为调查对象,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现阶段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从教学内容生活化和实现内容生活化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教学内容生化化分析了高中生物必修一里面的栏目和内容;实现内容生活化的途径从教学目标、方式、课后作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六章是结论。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符合现阶段的教学理念,应在高中课堂中推而广之。但是由于调查取材、地域差异、以及笔者还未进行实际教学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以后更进一步的改进。

马冲[3](2018)在《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科技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大多数时候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科学与技术之间仍然有着明显的界限和隔阂,科学多偏近于纯理论探索,而技术则贴近于生活实际。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众多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最出彩之处当属技术性成果,根据李约瑟先生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绘制出一张中国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图表(图205),可以很明显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几乎与技术曲线高低一致。西方社会一般将达芬奇时代作为过去技术时代的巅峰,将伽利略时代视为近代科学时代的开端,两个时代的转换期大约可以界定为15-18世纪,这段时间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末期,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峰。西方社会在15-18世纪300年时间里,已经完全从达芬奇的技术时代蜕变进入科学时代,而中国虽然在技术领域有所进步,但始终未能迈入科学时代的门槛,这其中的缘由不禁令人困惑。探究这段时间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差距的原因不仅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更是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探索,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本文从15-18世纪中西方五个主要社会领域技术的发展过程着手,分别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一方面通过探究两方在这三百年时间里具体改变历程,进一步深入了解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选择。另一方面通过二者发展过程的比较,从技术角度进行纵深和横向对比,找出此期间彼此技术交流情况,以及这种交流带给两方发展的影响,对比阐述中西方15-18世纪技术领域概况。通过对以上两方面辨析思考,寻找中国在15-18世纪落后的原因,评判其对今天社会的影响。为了能有针对性地了解中西方技术领域发展过程,文章主要选择了纺织、制盐、矿冶、水利、农业等五个领域展开:第一:纺织技术领域。宋时棉布还尚属珍品,从明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中棉花逐步取代过去的丝麻成为中国第一大纤维制品,松江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开始盛行天下,原来的丝织品和丝绵反而成为珍品。本章节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元末和明清时期丝纺、棉纺、麻纺、毛纺领域技术具体发展过程,阐明这时期中国纺织领域发展变化动因,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纺织技术水平。第二部分介绍此时期西方社会纺织领域从麻纺和毛纺向棉纺具体过渡过程,着重叙述这段时间由于引入中国水利大纺车,丝纺业一度兴起,又很快衰落,但丝纺技术却应用到其他纺织领域,打破了原有的纺纱和织布之间的平衡,促使织布机器的进步,手工纺织也从此开始逐步实现机械化。15-18世纪是中国纺织业发展鼎盛期,但是这三百年时间中国的纺织技术相较前一时期也仅仅是略有提高,距离科学革命的天花板还很远,对比同时期西方社会纺织业发展过程,可以了解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的差距所在。第二:制盐技术领域。食盐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物质之一,在任何一种文明中,食盐都处于重要地位。我国古代食盐的主要来源以海盐、池盐、井盐三种为主,其它种类的食盐规模和产量都无法与之相比。明清时期海盐和池盐仍然沿用过去的生产工艺,但川、滇地区由于发明出撞子钎技术,使井盐的开采产量得以大幅提高,解决了当地百姓食盐匮乏问题。同时期西方制盐业与过去相比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在16-17世纪时期西方由于盐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食盐稀缺且价格昂贵,随着欧洲人口数量膨胀,这种不平衡性日益严重,西方因此开始了制盐业的第一次改革,采用多种方式提高食盐产量,并且卓有成效。18世纪西方人口继续快速增长,食盐供应压力依然存在,这时期随着科学革命进程的推进和中国井盐技术钻探的西传,西方制盐业开始新一轮改革。西方制盐业的发展在15-18世纪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极具代表性,与科学革命的发生相辅相成,互为共生,坚定了西方科学革命产生的物质基础。第三:矿冶技术领域。矿冶即采矿冶金,对一个文明而言,具备冶金技术是一个文明从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标志,表示这个文明可以更高效地改造利用自然,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不可缺少的发展进程。中西方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明社会,经过漫长发展,在15-18世纪,两方矿冶技术水平均达到彼此传统文明①的最高峰。明清时期的中国不仅多种金属的冶炼技术有所提高,还发明了竖炉炼铁技术和灌钢法,可谓古代社会集大成阶段。同时期西方社会矿冶技术发展主要得益于阿格里科拉的《论冶金》(也称《矿冶全书》),在15-18世纪的300年时间里,除了蒸汽机的应用,矿冶业大多仍然依照阿格里科拉的理论。而这期间由于传教士来华曾将《论冶金》一书带到中国,明朝政府将其翻译为《坤舆格致》,很可惜未能正式推广发行。中西方在15-18世纪矿冶领域发展方向不同,是由于两方社会背景和历史格局影响所致。第四:水利技术领域。15-18世纪正值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末期的明清两朝,除去王朝更迭阶段,社会整体呈现稳定趋势,有利于国家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另外此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国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也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水利建设。此时期我国传统水利研究已经进入总结期,无论在理论着作数量,还是在新的治水理念上都远超前代,却由于技术条件所限没有能更进一步走向近代化。明清时期我国水利技术领域发展主要在治河、水资源的利用与治理、施工技术改良三个方面。15-18世纪的西方却在300年时间里突飞猛进,褪去了中世纪宗教的黑暗阴影,在供排水、堤坝、运河三方面快速进步,与同时期发生的工业革命相辅相成,彻底奠定了欧洲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中西方15-18世纪水利技术发展方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中国明清两朝政府需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来保障百姓农田收成,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西方则是解决工厂不间断运行和货物运输问题。第五:农业技术领域。本部分主要详述明清两朝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揭示此时期农业理论快速进步和江南地区弃用先进江东犁的原因,阐明两朝政府为了养育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作出种种努力。通过对比同时期西方社会在15-18世纪农业领域发展过程,并对三百年中两次跃迁性的农业改革进行分析,辩证地讨论中国文明对其两次进步的积极影响。最后引入理论模型探究方法,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制度等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中西方农业在此时期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第六:总章。从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来讨论二者的互为促进关系,探讨西方科学革命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为何陷入停滞,并由此梳理科学技术为何能成为第一生产力。

明芳舟[4](2015)在《《可持续生活指南》(英译汉)及翻译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项目出自美国作家Sarah Burke所写的Sustainable Living Explained一书。该书在2014年由亚马逊(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于网络上发行,是一本指导可持续生活的电子书。作为一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品,该书旨在引导人们以家庭为单位,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的小事做起,点点滴滴,由小及大,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这一全球性的挑战中来,担负起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因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在中国比较空白,而该书的翻译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认知的途径,让大家重视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回应,并且能通过自身努力,慢慢解决环境污染这个难题,所以此类实用型文本的翻译是很有必要的。译者认为,首先原文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使读者明了作者想要阐释的内容,即可持续生活方式,其次该书是一本以交流为目的的作品,较为适合采取有利于读者的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以目的论为指导,旨在向读者真实地传递原文信息。此外,长句的翻译及如何根据不同语境采用不同的句式来翻译被动句的问题,将作为本报告的重点探讨方向,期待此报告对该类文本的翻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陶金玲[5](2015)在《论生成取向的儿童教育》文中认为对教育原点的追问,可以使教育回到本真状态。以“儿童为本”为“教育”之本意,先哲们的历史足迹也已清晰昭示:儿童是教育的原点。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却依然存在着拔苗助长、催熟式的“儿童缺位”的教育现实。稚嫩的生命难以承受病恙教育之痛,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探知儿童生命成长的秘密依然是教育之亟需。生物学的发展不断揭开生命的奥秘,为生命探求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哲学为认知生命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生命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阐释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规律,建构了一种有机的、整体的、动态的、变化的、生成的和谐生命观。中医学以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气、阴阳、五行理论在人体生命层面作了具体的推演,进一步揭示了儿童生命生成的历史性、整体性与独特性。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循自然、治未病的养生原则也正是教育所应追寻的境界,滋养生命、保持健康和谐的生命态为中医之宗旨,更为教育之鹄的。敬畏生命、关注生命,遵循生命生成规律,才可能实现教育滋养儿童生命的根本使命。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生命为了自身的延续与生长而与周遭环境的持续互动与适应。在互动与适应中,生命进行着能量与信息的新陈代谢,表现为经验的生成与更新。儿童的经验是基于原有经验,在与他人、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生成的。儿童的已有经验是经验生成基础,互动性环境是经验生成资源,互动性他人是经验生成助力。儿童经验的生成之道便是教育的自然之道,教育应顺其自然而为之。儿童的生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独特的、新奇的创生过程。儿童生命生成的鲜活性、创生性决定了儿童教育的鲜活性、生成性。在活动过程中随机生发教育目标,在自然的、生成性的环境之中,与老师、同伴共同进行问题探究性活动,不断经历激动人心的认知探险,与教师、同伴、家长共同收获惊喜,并在互动分享中共同成长。过程生发性目标、自然生成性环境、问题探究性活动、互动分享性评价无不体现了教育活动的自然性、动态性、联系性、发展性——儿童的教育是生成的——它是一种过程——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昭显了儿童经验的生成特性,也是儿童生命生成的必然要求。

丁冰洁[6](2014)在《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是满足人们营养均衡、饮食健康的基础食品,蔬菜质量安全是关系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由于蔬菜具有生鲜的特殊性,蔬菜质量安全本身极易受到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工业“三废”在环境中的排放以及化学品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投入,造成蔬菜质量安全事件频发,致使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蔬菜质量安全风险的存在不仅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影响到蔬菜产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分析国内外蔬菜质量安全风险研究现状的前提下,根据蔬菜质量安全特点、良好农业规范(GAP)及风险识别理论,展开对蔬菜质量安全风险的系统分析。确定了蔬菜质量安全风险的根源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蔬菜质量安全风险的表现特征,明确了种植环节是蔬菜质量安全风险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蔬菜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政府保障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一个由13个安全风险指标构成的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其风险的表现特征给出了评分标准。以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离散选择的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将采集到的信息对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将信息内容转化为原始的数据。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统计分析、特征提取等技术将数据集转变为风险等级,从而得出分析结果。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了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的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符合黑龙江省现状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合理利用蔬菜质量安全风险因素,采取强化产地环境、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支撑水平、实行蔬菜质量安全标识管理与可追溯制度、完善黑龙江省蔬菜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蔬菜质量安全风险。

刘旭[7](2014)在《生产队:公社时期农村的基层单位 ——基于吉林省北老壕村的阐解》文中研究指明生产队源于农业合作化中构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公社化构建“政社合一”的组织体系,确立生产队为农村基层单位,生产队具备农村经济组织、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性质与功能,直到公社制度解体。本文以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北老壕村为个案,以生产队作为研究对象,对实证材料进行详细研究,解释生产队作为农村基层单位怎样运作与变化,即是农业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统一安排劳动与统一分配基础上构建农村经济组织;生产队在坚持民主集中、命令与服从原则,由生产队干部与“队委会”执行行政职能基础上构建农村基层政治组织;生产队组织起农户并连接起国家,农户生活与农村受国家控制与影响,生产队是国家构建起的农村社会组织。最终总结与探讨,生产队对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意义以及对当今农村发展的影响。

王向鹏[8](2012)在《论军事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 ——基于诸文明在小亚的冲突与互动(1097-1098)》文中提出1095年末,教皇乌尔班二世于克勒芒向基督徒首倡,为了收复圣地、支援拜占庭人向东方进军,夺回主的圣墓。随即,西欧掀起一场东进风潮,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到其中。1096年末,在大众十字军折戟沉沙后,贵族统帅的大军经君士坦丁堡汇聚于尼西亚城下,展开了漫长、艰险的征程。经过3年鏖战,他们最终夺取了耶路撒冷圣城,建立起诸十字军国家。史称这场战争为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参与到其中的西欧基督教武装,被统称为第一次十字军。这支贵族统帅的庞大的队伍,即第一次十字军。本文研究的史事基础,是1097年至1098年间,基督教集团同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所展开的一系列军事冲突与互动。小亚,即安纳托利亚,属地缘政治板块,是文明冲突、交往、融合的交汇处,因11世纪塞尔柱人迅猛崛起、西进而陷入动荡,其政治格局剧烈变化。小亚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拜占庭、亚美尼亚人都渴望收复失地,塞尔柱人也雄踞于此。十字军与其最主要的对手,塞尔柱突厥人的争夺、冲突,主要是在小亚及叙利亚北部展开的。在尼西亚、多利拉埃姆、尤其是安条克,十字军取得了至关重要的阶段性胜利。本文研究的史料基础,是原始文献。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是中世纪史学研究中文献最为丰富的历史事件之一。这些史料使得细致入微地观察、解构第一次十字军成为可能。笔者所用一手原始文献,为阿尔伯特拉丁文写着的《耶路撒冷史》。这部书记载内容翔实具体,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尤其以军事见长。这是一部有待挖掘的重要文本。其次,修士罗伯特、福尔彻、拉尔夫、十字军贵族的通信,以及拜占庭公主安娜、亚美尼亚人马太,以及两位穆斯林史家所记文献的英译本,是本文所利用的其余重要的二手文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第一次十字军,即贵族所统帅的西欧基督教军队。全文着重突出时代、外在环境因素对这支军队的影响和作用,将时空背景与十字军紧密结合、相互联系起来,绝非孤立、模型化的塑造过程。因而,与之相关的所有要素,包括11世纪的封建西欧、拜占庭、亚美尼亚、塞尔柱突厥人都会被纳入到各个论述的环节中。这支武装于各个层次、方面、角度,显现出的不同的特征、内涵,为本文研究关注的主体和焦点。所有的问题和研究都是在军事这个主题下延伸出来的,与战争都有着紧密、必然的联系。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全面、细致地解析这支十字军,以期对十字军、乃至当时的封建军事,形成更为清晰、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第一次十字军汇聚、形成于西欧封建社会,反映了基督教西欧普遍的封建军事特征,同时,它在东进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东方漫长的战事中,于新的环境中,全新的对手面前,又形成了新的军事风格和特征,为日后的拉丁东方的军制奠定了基础。对第一次十字军的研究,是分若干层次、角度展开的。首先,是对这支队伍的基本组成要素进行技术性的解析:它的规模、领导、结构和组织;它的武器和装备;它的攻城技术和策略。对规模、建制和组织方式的解析,有助于正确地认识这支武装的起源及本质;十字军个体的武器装备,既反映了西欧普遍的封建军事风格和习惯,同时也体现了东方因素的影响,衍生出了对武器价值观念以及军事职业化问题的探讨。然后,是战略及战术。十字军在东方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基督教集团的大战略,凸显了拜占庭、亚美尼亚人同十字军在东方的合作、互利。然后,在战场上,十字军的战术风格是鲜明的:基于武装特点,尤其是战争理念、骑士精神,它从根本上仍旧遵循着西欧封建军制的基本要素,但是,在塞尔柱弓骑兵诡异多变的战术的影响下,不同程度上受到东方的影响,衍生出了新的战术思路和特征。这彰显了东西方军事上的互动。城堡对于第一次十字军,特别是拉丁东方的十字军国家,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城堡战术在拉丁东方变得日益重要,乃至上升为叙利亚法兰克人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素。此后,焦点转移到战场外的环境和领域,视野变得更加广阔。补给、物资的供应和维持,是一支军队的重要任务。从给养、行军、运输、到补给的手段,一系列的论述还原了十字军与物资供给的紧密联系,深入地剖析了拜占庭、亚美尼亚人同十字军间互相依赖、无法分割的合作关系。信息的传达、心理战、情报战,是对十字军研究领域甚少有人问津的问题,但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突厥人的联系、互动、交往,呈现出十字军的对外制策:他们擅于寻求战斗之外的手段去实现战争的目标。双方间于11世纪末,及12世纪初的交往,使得十字军战争封建混战的本质暴露无遗。最后,是从宗教、精神层面诠释第一次十字军。十字军有着怎样的神圣目标和理想,他们如何被赋予了神圣的外衣和光环,宗教何以能同战争、朝圣紧密联系起来并付诸实践,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此外,救赎与试炼、宗教仪式、显圣也理应受到关注。同时,作为十字军的参与者,教士不仅于宗教事务上起到了作用,同时也在军队的管理、组织,甚至战斗的指挥中有所助益。最终,在剥离掉所有理想化的光环和神圣化的外衣后,留下的,就是人的精神、情绪、和态度。它们所还原出的,是复杂而多样的精神世界,展现的是中世纪时代背景下的心理特征。

王欣蕾[9](2012)在《农业传教中的苹果与葡萄 ——以清末山东胶东地区为考察中心》文中提出第一章主要考察天主教与新教传教方式的异同,借以揭示传教动机和策略的不同,造成天主教传教士和新教传教士输入中国的器物不同,前者注重科学传教,后者注重教育、农业传教;前者惊讶于中国农作物的丰富,有意将它们输出到西方,而后者感于中国农村的贫困,有意将经济类果树引入中国,造福于当地民众。第二章着重介绍西洋传教士倪维思在山东地区的主要活动,梳理了倪维思克服困难,将西洋果树引进到胶东地区,实践了农业传教的理念。第三章追溯到百年张裕的源头,描述张裕公司的发展和胶东地区园艺种植业的相互关系,由此勾勒出西洋果树在胶东地区的发展历程。第四章探讨西洋果树在胶东地区迅速扩种并延续至今的动因及影响。梳理西洋果树在山东传播的路线,并以烟台和山东为考察重点,勾勒近代果树栽培所带来的农业革新全貌,包括农业宣传、农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轨迹。

于造辉[10](2011)在《氮肥不同施用量对蔬菜品质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当前蔬菜品质降低,硝酸盐含量过高,生态环境恶化等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小白菜和番茄作为绿叶菜类和茄果类的代表蔬菜,在固定P、K肥和有机肥施用量的前提下,研究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N0、N1、N2、N3、N4)施氮水平分别为小白菜施用0克、4克、8克、16克、24克每盆纯氮和番茄施用5克、7.5克、10克、12.5克、15.0克每盆纯氮,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条件对番茄、小白菜生长发育状况、产品品质及十壤环境指标等的综合影响,筛选出有利于作物生长、有利于提高果蔬品质和有利于培肥十壤的最佳氮肥施用方案,进而能够达到优质、高产、污染小以及化肥利用率高的日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白菜的生物产量、V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小白菜生物产量以N3(16克/盆)施氮量最高,然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过多的氮肥降低了Vc含量,可以看出,施氮量不管是过多还是过少,都不利于Vc含量的增加。硝酸盐含量呈.上升趋势,当施肥量为N4(24克/盆)时,硝酸盐含量高出施肥量N0(0克/盆)70.8%,而氮肥不同施用量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小白菜的粗纤维含量与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氮肥过量情况下,粗纤维含量基本不再变化。大量氮肥的施用,提高小白菜产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小白菜的品质。由此可见,适宜的氮肥用量能提高小白菜可食部分Vc和可溶性糖含量,保持硝酸盐含量在较低水平,维持粗纤维含量在适宜的水平,改善了小白菜可食部分的内在品质与口感。2.番茄在低氮情况下,随着施氮含量增加,番茄产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施氮量的增加能明显提高侨茄产量,当施氮量为N3(12.5克/盆)时产量最高,接着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开始降低。番茄中维生素C含量随着N肥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处理量为N3(13.00mg/kg)时出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这一结果与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侨茄鲜果中硝酸盐的含量和有机酸含量与施氮肥的量呈正相关,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和有机酸的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本次试验中各处理硝酸盐的含量均远低于国家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的标准允许量。综上所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小,种植小白菜和番茄,并使其具有较好品质的合理化学氮肥用量为:小白菜不宜超过16克纯氮/盆,合理氮肥施用量为0.4-0.8克纯氮每千克土;番茄的最佳收益出现在施氮量每盆10.0克到12.5克之间,即0.5克到0.625克氮每千克十。

二、蔬菜施肥“四不”应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施肥“四不”应知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概念的界定
        1. 概念
        2. 科学概念
        3. 大概念
        4. 核心概念
        5. 下位概念
        6. 学习进阶
    (二) 研究综述
        1. 学习进阶的提出
        2. 学习进阶的构成要素
        3. 学习进阶的研究框架
        4. 学习进阶的验证方式
        5. 学习进阶的呈现方法
        6. 国内外研究现状
        7. 学习进阶的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四、“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习进阶的预设
    (一) 确定核心概念
    (二) 确定学习进阶维度
    (三) 划分学习进阶水平
五、“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习进阶的验证
    (一) 测量工具的开发
        1. 编制预测卷
        2. 试测
        3. 初测试
        4. 小结
    (二) 验证学习进阶假设
        1. 测试工具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过程
        5. 研究小结
六、基于学习进阶的大概念教学设计
    (一) 基于学习进阶的大概念教学设计
        1. 基于学习进阶的学情分析
        2. 以学习进阶为脚本,教学路径的设计
        3. 以问题为驱动,教学任务的开发
        4. 评价反思,优化教学设计
    (二) 基于学习进阶的“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1. 基于学习进阶的学情分析
        2. 以学习进阶为脚本,教学路径的设计
        3. 以问题为驱动,教学任务的开发
    (三) 小结
        1. 注重问题的设计
        2.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
七、总结与思考
    (一) 研究结论
        1. 大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习进阶模型
        2. 基于学习进阶模型的教学设计
    (二) 研究建议
        1. 将学习进阶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
        2. 引导学生应用学习进阶进行自我评价
        3. 关注学生在概念建构中的错误概念
    (三) 研究反思
    (四)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概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教学生活化概述
    第二节 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原则
    第一节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第二节 开放性教学原则
    第三节 创新性原则
    第四节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现状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情况概述
    第二节 调查问卷分析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活化的剖析
    第一节 教学内容生活化
    第二节 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
第六章 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15-18世纪中西方纺织技术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纺织技术的发展
        (一) 丝纺技术
        (二) 棉纺技术
        (三) 麻葛纺织技术
        (四) 毛纺技术
    二、15—18世纪西方同时期纺织技术的发展
        (一) 毛纺技术
        (二) 麻纺技术
        (三) 棉纺技术
        (四) 丝纺技术
    三、15—18世纪中西方纺织科技发展比较分析
第二章 15-18世纪中西方制盐技术的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制盐技术的发展
        (一) 海盐的生产
        (二) 池盐的生产
        (三) 井盐的生产
    二、15—18世纪西方制盐技术的发展
        (一) 中世纪末期欧洲制盐技术
        (二) 16-17世纪欧洲制盐技术的改进
        (三) 18世纪欧洲制盐技术的改革
    三、15—18世纪中西方制盐业发展的比较与思考
第三章 15—18世纪中西方矿冶技术的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矿冶技术的发展
        (一) 矿物的开采
        (二) 矿物的熔炼
        (三) 铸造
        (四) 锤锻
    二、15—18世纪西方矿冶技术的发展
        (一) 中世纪后期的矿冶技术——以《论冶金》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 16—17世纪西方矿冶业的发展
        (三) 18世纪西方矿冶业的进步
    三、中西方矿冶技术的交流——阿格里科拉《论冶金》的东传
    四、我国矿冶技术渐渐落后西方的深层分析
第四章 15-18世纪中西方水利技术的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水利技术的发展
        (一) 治河
        (二) 水资源的利用与治理
        (三) 施工技术改良
    二、15-18世纪西方水利技术的发展
        (一) 城市供排水的发展变化
        (二) 堤坝的发展
        (三) 西方运河的兴建
    三、15-18世纪中西方水利技术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15-18世纪中西方农业技术发展比较
    一、15-18世纪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 农书和农业理论的发展
        (二) 经营模式改变
        (三)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增加收入为中心的多种经营
        (四) 多熟制和新作物引进
        (五) 农具制造技术发展
    二、西方15-18世纪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机械化过程
        (一) 15-17世纪西方农业改革的初步探索
        (二) 18世纪工业革命带动下的农业改革
    三、15-18世纪中国对西方农业技术进步的帮助
    四、中西农业发展模式对当今农业发展的启迪
第六章 15-18世纪中西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整体思考
    一、西方近代科学的起源
    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停滞探析
    三、科学革命的产生
    四、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可持续生活指南》(英译汉)及翻译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Part 1 Translation
    1.1 The Original Text
    1.2 The Translated Text
Part 2 Critical Commentary
    2.1 Introduction
        2.1.1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2.1.2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
        2.1.3 Preparations
    2.2 Major Difficulties
        2.2.1 Difficulties
        2.2.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3 Translation of the Passive Voice
        2.3.1 Keeping the Passive Voice Unchanged
        2.3.2 Converting the Passive Voice into the Active Voice
        2.3.2.1 Zero-subject Sentences
        2.3.2.2 Using the Expression of"……的"
        2.3.2.3 Adding a Generic Term
    2.4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2.4.1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2.4.2 Recasting
    2.5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5)论生成取向的儿童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生成
        (二) 生成取向
        (三) 生成取向的儿童教育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技术路线
        (五)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儿童——教育的原点
    一、“儿童为本”的教育历史图景
        (一) 西方教育中的“儿童发现”之旅
        (二) 中国的因材(性)施教溯源
    二、“儿童缺位”的教育现实场景
        (一) 拔苗助长式家庭教育
        (二) 催熟造人式学校教育
第三章 儿童的生命是生成的
    一、生命的多元理解
        (一) 生物学视野下的“生命”
        (二) 哲学视野下的“生命”
        (三) 中医学视野下的“生命”
    二、儿童生命的生成特性
        (一) 历史性——儿童的生命是历史的生成
        (二) 整体性——儿童的生命是整体的生成
        (三) 独特性——儿童的生命是独特的生成
    三、教育即滋养生命
        (一) 养生的意蕴
        (二) 儿童的生命需要滋养
        (三) 教育应滋养儿童生命
第四章 儿童的经验是生成的
    一、经验与教育
        (一) 传统视域中的经验与教育
        (二) 生命视域中的经验与教育
    二、儿童经验的生成原理
        (一) 儿童的已有经验是生成基础
        (二) 互动性环境是生成资源
        (三) 互动性他人是生成助力
    三、教育即顺其自然
        (一) 顺其自然而为之
        (二) 顺应天性而使然
        (三) 依循心理而发展
第五章 儿童的教育是生成的
    一、过程生发性目标
        (一) 领会精神
        (二) 内化要领
        (三) 生发目标
    二、自然生成性环境
        (一) 自然性环境
        (二) 生成性环境
    三、问题探究性活动
        (一) 转换经验
        (二) 生成情境
        (三) 探究问题
    四、互动分享性评价
        (一) 记录活动
        (二) 生成图册
        (三) 分享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结构
2 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的相关理论
    2.1 蔬菜相关理论
        2.1.1 蔬菜的定义
        2.1.2 蔬菜的分类
        2.1.3 蔬菜生产销售的特点
        2.1.4 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
    2.2 质量安全概述
        2.2.1 质量安全的定义
        2.2.2 良好农业规范(GAP)
    2.3 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2.3.1 风险的定义与分类
        2.3.2 风险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GAP的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识别
    3.1 蔬菜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1 蔬菜产地环境
        3.1.2 蔬菜农业投入品
        3.1.3 蔬菜质量安全监测执行情况
        3.1.4 蔬菜质量安全相关标准体系
    3.2 基于GAP的蔬菜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2.1 产地环境安全风险
        3.2.2 农业投入品安全风险
        3.2.3 质量检测安全风险
        3.2.4 政府保障安全风险
    3.3 本章小结
4 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4.1 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的功能
    4.2 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2.1 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2.2 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基于离散选择的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4.3.1 问题描述
        4.3.2 提取潜在变量
        4.3.3 建立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5.1 黑龙江省蔬菜安全现状概述
    5.2 黑龙江省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过程
        5.2.1 黑龙江省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5.2.2 黑龙江省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过程实施
        5.2.3 结果分析
    5.3 黑龙江省蔬菜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3.1 强化黑龙江省产地环境管理
        5.3.2 积极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技术支撑水平
        5.3.3 实行蔬菜质量安全标识管理与可追溯制度
        5.3.4 完善黑龙江省蔬菜质量管理体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生产队:公社时期农村的基层单位 ——基于吉林省北老壕村的阐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与关键词释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二)关键词释义
    三、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的框架
        (二)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个案与资料
第二章 生产队的前奏、确立与调整
    一、前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确立与调整:农村公社化
        (一)确立:小社变更为生产队
        (二)调整: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三)小结
第三章 生产队:农村的经济组织
    一、生产资料归生产队
        (一)地归生产队所有
        (二)大型农具归生产队
        (三)统购农资
        (四)房前屋后的自留地
    二、生产队安排集体劳动
        (一)派工:生产四部曲
        (二)出工:大帮轰
        (三)工时:忙到头
        (四)完工:评工计分
    三、生产队分配劳动产品
        (一)先国家:完成征购与派购任务
        (二)上缴大队:上缴管理费
        (三)留足生产队
        (四)按工分配到户
        (五)剩余产品统销:卖给国家
    四、小结:集体化与分工协作
第四章 生产队:农村政治组织
    一、生产队行政原则
        (一)公社的第三级组织
        (二)服从与执行上级命令
        (三)“民主办队”原则
    二、生产队的组织机构
        (一)生产队的干部:七大员
        (二)管理对象:社员
        (三)决策机构:队委会
        (四)“四清”对领导班子的整顿
    三、生产队的职能
        (一)制定生产计划
        (二)维护集体秩序
        (三)改善农田水利设施
        (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五)抓计划生育工作
    四、职能转换:包产到户
        (一)承包组织:包产到组
        (二)“空壳”:包产到户
    五、小结:行政化与权力集中
第五章 生产队:农村社会组织
    一、生产队大家与小家
        (一)家庭生活
        (二)家庭婚姻
        (三)家庭生育
        (四)家庭养老
    二、那队的人就在那队
        (一)禁止“盲流”
        (二)务工需批准
        (三)外来户与下放青年
    三、革新的农村文化
        (一)开办夜校
        (二)“破四旧立四新”
        (三)跳忠字舞
    四、代理社员福利
        (一)返销粮
        (二)照顾粮
        (三)合作医疗
        (四)公益金
    五、小结:国家构建的社会组织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军事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 ——基于诸文明在小亚的冲突与互动(1097-109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第一次十字军到达前的小亚
    (三)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始末
    (四) 文献和现代研究概述
第一章 第一次十字军的规模、组织和装备
    第一节 十字军的组织、规模和装备
        (一) 十字军的参与者、组织与领导者
        (二) 第一次十字军的规模
        (三) 十字军的装备及其战争理念
    第二节 攻城的机械、工具和策略
        (一) 各种攻城的机械和手段
        (二) 攻城器械和手段的有限效能和防御者的反制
        (三) 内部通敌和安条克城的陷落
第二章 十字军的战略、战术和城堡
    第一节 十字军的基督教集团大战略
        (一) 基督教集团在东方合作的根基
        (二) 十字军和拜占庭:从君士坦丁堡到尼西亚
        (三) 十字军和亚美尼亚人
        (四) 安条克之战:基督教集团大战略的胜利
    第二节 十字军战术的适应和改变
        (一) 塞尔柱突厥人的战术
        (二) 十字军战术的适应和改变
    第三节 筑垒的东方城市、城堡及堡垒战术
        (一) 东方筑垒的城市和城堡
        (二) 围困安条克和城堡战术
        (三) 城堡和城堡战术的发展
第三章 战争中的补给、信息、交往和互动
    第一节 十字军的补给
        (一) 从君士坦丁堡到尼西亚
        (二) 行军:穿越安纳托利亚
        (三) 补给和安条克之役
    第二节 信息、情报和战争
        (一) 信息的传达和军队的指挥
        (二) 心理战和攻心之策
        (三) 情报战
    第三节 冲突中的联系、互动和交往
        (一) 战争中的守则:战俘及赎金
        (二) 谈判和交涉
        (三) 拉丁东方的封建混战
第四章 宗教与战争、心理和情绪
    第一节 宗教神圣光环之下的十字军
        (一) 上帝的武士:虔诚的武装朝圣者
        (二) 十字标志、天象及显圣
    第二节 基督教和十字军战争
        (一) 宗教与心理应激和干预
        (二) 教士与十字军战争
    第三节 十字军的情绪、心理和态度
        (一) 踏上征程的十字军:他们的愿望、情感和代价
        (二) 十字军在近东的苦难
        (三) 十字军的另一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农业传教中的苹果与葡萄 ——以清末山东胶东地区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史概述
    第二节 章节安排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教士与西洋作物的东来
    第一节 天主教传教士与西洋作物东来
    第二节 新教传教士与西洋作物的东来
第二章 倪维思与西洋果树的引进
    第一节 倪维思与在中国传教方式的选择
    第二节 倪维思对西洋果树的引种
    第三节 西洋果树引种的繁荣及对倪维思的影响
第三章 西洋葡萄与百年张裕
    第一节 西洋葡萄的引种与创办张裕设想
    第二节 张裕公司的发展之路
第四章 结语
    第一节 新教理论变化与倪维思的选择
    第二节 倪维思农业传教的后续效应
    第三节 西洋果树引进与中西文化交流
附录一 倪维思最初引进的西洋果树的西文原名及当时的中文译名
附录二 近代基督教农业传教活动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10)氮肥不同施用量对蔬菜品质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素的理论研究
        1.2.2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1.2.3 氮肥用量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1.2.4 氮肥对蔬菜品质的影响
        1.2.5 氮肥用量对氮肥利用率和对环境的影响
        1.2.6 农民种植成本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小白菜品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1.4 品质指标
    2.2. 试验结果分析
        2.2.1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2.2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
        2.2.3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番茄品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不同氮肥用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3.2.3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蔬菜产量影响的研究
        4.1.2 蔬菜质量与氮肥使用量的关系
        4.1.3 蔬菜安全性与氮肥使用的关系
        4.1.4 土质与氮肥使用量的关系
    4.2 结论
    4.3 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蔬菜施肥“四不”应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学学习进阶研究[D]. 李秋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D]. 韩莉莉. 聊城大学, 2018(11)
  • [3]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D]. 马冲.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5)
  • [4]《可持续生活指南》(英译汉)及翻译研究报告[D]. 明芳舟. 云南大学, 2015(09)
  • [5]论生成取向的儿童教育[D]. 陶金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6)
  • [6]蔬菜质量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丁冰洁.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7]生产队:公社时期农村的基层单位 ——基于吉林省北老壕村的阐解[D]. 刘旭.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8]论军事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 ——基于诸文明在小亚的冲突与互动(1097-1098)[D]. 王向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农业传教中的苹果与葡萄 ——以清末山东胶东地区为考察中心[D]. 王欣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05)
  • [10]氮肥不同施用量对蔬菜品质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D]. 于造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7)

标签:;  ;  

蔬菜施肥“四不”要知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