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职业院校新生心理问题及分析

某职业院校新生心理问题及分析

一、某职业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来欣[1](2021)在《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当代高职新生招生形势呈多元化、复杂化,生源基本来自普通学校产生的“学困生”。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并伴有对未来目标不清晰、个人职业规划没有方向,严重的同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等心理问题。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促进经济与发展的艰巨使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从角色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人从出生便扮演着相应的角色,随着年龄、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角色也在不断的转换。在不同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人们或多或少会出现角色转换困境。在新生入学后,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生活方式,并要在短暂的大学期间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自我角色转换。高职学校主要采用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普查、专业认知等活动帮助新生熟悉校园、适应大学生活。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的陌生感,但由于形式单一枯燥,参与性差,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过程,无法从学生需求层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帮助新生解决角色转换困境问题。因此,在该背景下,笔者选取S高职学校以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目的是帮助高职新生克服角色转换困境,快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学生过渡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与成因,结合新生的总体情况,从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目标转换、角色实践四个维度设计小组计划,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访谈、调查为新生角色转换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实践证明,高职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不仅具有必要性,对高职新生的未来职业引导也具重要意义;同时对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具有可持续性开展的必要。

王凯强[2](2021)在《职高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学习适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以适应学习生活的倾向,它是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职高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也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学习适应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学生自身、所学专业、教材使用等。从家庭和学校因素来看,家人、朋友、同学和教师等人的关心和帮助会对学习适应产生影响,这些都属于社会支持的范畴;从学生自身来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乐观、自信、坚韧和高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品质时,其学习适应也相对较好,这些心理品质统称为心理资本;还有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对学习适应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出于对所学专业的认同,认为自己的兴趣、思维特点与本专业相切合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面对学业上的困难也能克服,从而具有更好的学习适应能力。为了解职高生学习适应现状,探讨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心理资本和专业认同在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中职生专业认同量表》和《学习适应行为问卷》对张家口市某职业高中5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25.0和AMO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职高生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显着;心理资本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显着;专业认同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专业选择上差异显着;学习适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专业上差异显着。(2)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呈两两显着正相关。(3)社会支持对心理资本、专业认同、和学习适应具有显着预测作用;心理资本对专业认同和学习适应具有显着预测作用;专业认同对学习适应具有显着预测作用。(4)社会支持对学习适应的直接效应不显着。(5)心理资本在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专业认同在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在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彭婷,张晓州,刘春先,杨青松[3](2021)在《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在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为提升高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所高职院校的1119名大学新生,用孤独感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得分(27.06±4.61)、核心自我评价得分(32.97±5.85)、孤独感得分(11.97±3.88)。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着正相关(r值为0.46,p<0.01),即孤独感越高,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呈显着负相关(r值为-0.52,p<0.01),即孤独感越高,核心自我评价得分越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低。同时,高职大学新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着负相关(r值为-0.63,p<0.01),即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核心自我评价在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0.18%。结论:高职大学新生的孤独感可以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

张晓州,彭婷,洪頵,罗杰[4](2021)在《基本心理需要与大学新生积极情绪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文中指出采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积极情绪量表对394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考察基本心理需要与大学新生积极情绪之间的关系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基本心理需要与大学新生积极情绪存在显着正相关,且正向预测积极情绪;性别在基本心理需要与大学新生积极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可见,基本心理需要对大学新生积极情绪具有影响,并且基本心理需要得分高的女生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

张微[5](2020)在《“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邵阳学院为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邵阳学院2019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了解"0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邵阳学院2019级570名大学新生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进行调查。结果 (1)在所调查的大学新生中,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5.8%;从各因子均分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强迫、人际敏感、偏执3个方面。(2)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所调查的大学新生的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常模比较,所调查中的大学新生的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高于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所调查的大学新生中,女生的各因子分均高于男生,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留守经历的大学新生的各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经历的,其中精神病性因子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这一良性结果与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联系,同时也可能与此常模建模时间久远有关。其次,调查发现性别、留守经历可能是影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的人口学因素。

全洁[6](2020)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对高等院校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数量的倍增。在新的形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新生的学习适应新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成效。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而学习的不适应新表现尤为突出。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联系高校管理和学生活动的重要桥梁,他们的工作贯穿学生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对实现高校教学教育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希望探讨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大学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具体工作中,推进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新生能否更好使用大学学习生活,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本文首先通过借助现有文献的整理分析,提出2个研究问题问题。第一,辅导员开展哪些方面的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如何,目前有哪些工作困境。第二,推动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范式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方法进入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路径。以这两个研究问题为主线,笔者以S大学为例,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辅导员在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目前的工作困境。通过笔者在S大学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的具体工作,分析总结实践成效。经过分析总结,得出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式的视角,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并尝试建立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视角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进入辅导员其它工作领域的实践可能。

王慧[7](2020)在《某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适应性反映个体应对新环境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提供依据,以降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发生风险。方法于2018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971名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水平进行调查,结合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和领悟社会支持问卷(PSS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以及自行设计的校园功能满意度调查问卷,评测大学新生一般资料、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家庭环境及对学校满意度等情况。采用Excel录入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的因素。结果1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总分为(108.68±13.07)分,对大学的认可程度、对大学的总体评价、情绪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各维度的均分分别为:(24.16±3.27)分、(27.97±4.98)分、(20.35±5.67)分、(15.33±2.68)分、(20.87±3.28)分。2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学新生适应性总分、对大学的认可程度、对大学的总体评价在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专业、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怀度、对宿舍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适应性在性别、独生子女、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对宿舍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对校园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适应性在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专业、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怀度、对宿舍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际适应性在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专业、心理一致感、领悟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怀度、对宿舍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线性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新生适应性总分与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心理一致感、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对食堂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对宿舍的满意度、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专业有关(P<0.05);(2)对大学的认可程度与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是否独生子女、心理一致感、家庭经济状况、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对食堂的满意度、家庭关怀度、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专业有关(P<0.05);(3)对大学总体评价与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心理一致感、独生子女、对宿舍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家庭经济状况、对食堂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性别有关(P<0.05);(4)大学新生情绪适应性与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独生子女、心理一致感、性别、对宿舍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有关(P<0.05);(5)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一致感、对图书馆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对食堂的满意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对宿舍的满意度、家庭关怀度、性别、专业有关(P<0.05);(6)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与心理一致感、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独生子女、对宿舍的满意度、对食堂的满意度、家庭经济状况、领悟社会支持、是否学生干部、专业有关(P<0.05)。结论1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2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对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对校园周边的满意度、心理一致感水平、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对食堂的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宿舍的满意度、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专业是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图0幅;表14个;参162篇。

张晓琳[8](2020)在《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作为后起之秀发展迅速,且招生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自高考录取制度改革以来,民办高校虽然获得与公办高校同批次录取考生的资格,但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多以低分学生为主。生源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新生在学习方面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其中,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效能偏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惧学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新生学习适应问题,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通常采取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谈心谈话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来解决,这些传统方法对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效能作用有限。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通过开展互助性、成长性小组,利用组员间的分享、互动和支持,促进个人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以帮助组员摆脱困境,增进社会功能。因此,笔者尝试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引入民办高校新生群体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新生学习适应问题。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以帮助民办高校新生摆脱学习适应不良困境,尽快度过适应期。本文以A校201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归纳和总结出新生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组员的学习适应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后,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和环境适应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即“初次相识”、“认知自我”、“经验分享”、“榜样力量”、“提升效能”和“成长进步”。评估活动效果可以发现,小组工作的介入使组员的自我认知变得清晰,学习态度变得积极,学业目标变得明确,学习动机有所增强,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自我效能感、时间规划和管理意识有所提升,学习生活已逐步走上正轨。实践证明,小组工作方法对解决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能为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模式和路径。

张宵[9](2020)在《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心理适应性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需要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出的必备的能力,而心理适应不良同样将导致诸多问题。其中,中职新生是心理适应问题的易感人群,与普通高中新生不同,中职生面临学业环境转变、心理生理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增加了其心理适应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干预课程缓解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提高其心理适应水平,并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首先,本研究使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素质分量表》对中职学校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施测,从中选取同质性良好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次,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职新生心理适应的现状,编制了一套专门针对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实施干预。最后,经过八次系统的干预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反馈对研究结果进行质性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实验班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以及心理适应总分的后测平均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以及心理适应总分的延时后测平均分也显着高于对照班。通过对实验班四个维度分数在时间变量上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四个维度在时间变量主效应上均呈现显着差异。这说明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可以有效提升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性,并且干预效果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最短可以持续一个月。

李芬[10](2020)在《心理资本干预和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本世纪初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很多心理学的研究者将注意力从二战以后的关注疾病和创伤转移到探索和开发人类的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生活得更有意义。在这一背景下,Fred Luthans和他的同事们在2004年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以下简称PsyCap)的概念。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学生PsyCap的研究和学校适应研究文献较多,而高职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较少。本文以湖北某高职院校为例,对300多名在校高职大学生的PsyCap现状,大学适应现状做了调查,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和学校适应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基于PsyCap的干预模型(简称PCI)对实验组20名高职大学生实施干预实验,探索PCI理论对高职大学生PsyCap的影响。通过对样本325份《心理资本自评量表》有效问卷调查研究,高职大学生PsyCap合计均值高于柯江林(2015)对本科生的测量值,二阶维度中,事务型心理资本低于本科生,人际型心理资本高于本科生,三阶维度中,高职大学生在自信勇敢,尊敬礼让两个维度低于本科生,坚韧顽强一个维度与本科生持平,其余四个三阶维度均高于本科生,高职大学生与本科生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二阶三阶维度,存在显着年级差异,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在某些三阶维度,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也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样本305份《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有效问卷调查研究,湖北地区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总体均值高于沈茜(2018)对上海地区高职大学生的测量值,在大学适应的七个二阶维度中,湖北高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和满意度两个二阶维度得分低于上海高职大学生,其余五个二阶维度均高于上海。两个地区的高职大学生在学校适应及其各个二阶维度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高职大学生大学适应及其二阶维度,存在显着年级差异,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在某些二阶维度也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样本《心理资本自评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300份有效问卷分析研究,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大学适应呈显着正相关,心理资本与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七个二阶维度均呈现显着正相关。心理资本总均值和大学适应合计均值一元回归方程有效,拟合优度检验显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得分可以解释50%以上的大学适应得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可以部分预测其大学适应水平。基于PCI理论,随机抽取的20对40名学生分成2组,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干预前同质性检验,然后对实验组实施为期两周共6次的干预活动,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心理资本自评量表》和《心理资本他评量表》测量值,心理资本总均值及其二阶维度都有所提升,其中实验组《心理资本自评量表》得分,心理资本总均值,事务型心理资本以及八个三阶因子后测值均显着高于前测值。实验组《心理资本他评量表》的前后得分,二阶维度中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三阶维度的八个因子的后测值均显着高于前测值。对照组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各个维度在干预前后均无显着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各个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后也不存在差异。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能带来5种不同的结论:1.干预实验有效;2.干预实验有效并且对对照组产生“传染效应”;3.干预实验有效,但干预活动并非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资本提升的唯一因素;4.干预实验无效,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资本提升的原因是干预实验之外的其他未知因素;5.本研究采用的本土化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和PCI模型不匹配。

二、某职业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职业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新生
        (二)角色转换
        (三)小组工作
    四、理论基础
        (一)角色理论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外研究
    一、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外研究
    二、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困境与成因
    一、S学校新生特点
    二、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现状
    三、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
        (一)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距离过大
        (二)角色认知模糊不清
        (三)角色转换目标不清晰
        (四)角色实践不积极
    四、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个体因素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
    一、小组工作方案的制定
        (一)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服务小组简介
        (二)小组目标
        (三)小组活动安排
    二、小组工作方案的介入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缩小角色距离
        (三)领悟角色
        (四)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
        (五)角色实践
        (六)处理离别情绪
第五章 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的成效评估
    一、过程评估
        (一)角色期望方面效果评估
        (二)领悟角色方面效果评估
        (三)角色目标方面效果评估
        (四)角色实践方面效果评估
    二、结果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状况评估
        (二)小组满意度情况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一)高职新生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干预
        (二)高职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需要持续性开展
        (三)高职新生需进行职业角色转换教育并明确职业方向
    二、反思
        (一)高职学生在服务项目中具有较多的娱乐化需求
        (二)角色扮演情景化使学生在角色上有更多体验
        (三)创造讨论与分享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塑造自信心有助于减少高职新生角色转换的困境
        (五)将社会工作融入高职学校体系有助于新生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职高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社会支持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1.1 社会支持的概念
        1.1.2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2 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2.1 心理资本的概念
        1.2.2 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1.3 专业认同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3.1 专业认同的概念
        1.3.2 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1.4 学习适应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4.1 学习适应的概念
        1.4.2 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
        1.4.3 职高生学习适应的研究现状
    1.5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之间关系的研究
        1.5.1 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
        1.5.2 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
        1.5.3 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
        1.5.4 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1.5.5 社会支持与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1.5.6 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3.2.2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3.2.3 《中职生专业认同量表》
        3.2.4 《学习适应行为问卷》
    3.3 研究过程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2.1 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
        4.2.2 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3 心理资本总体情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1 心理资本的总体情况
        4.3.2 心理资本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4 专业认同总体情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4.1 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4.4.2 专业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5 学习适应总体情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5.1 学习适应的总体情况
        4.5.2 学习适应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6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之间的相关关系
    4.7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多元回归分析
        4.7.1 社会支持对心理资本、专业认同和学习适应的关系
        4.7.2 心理资本对学习适应和专业认同的回归分析
        4.7.3 专业认同对学习适应的回归分析
    4.8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4.8.1 结构方程模型
        4.8.2 路径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4.8.3 中介效应的显着性检验
5 总讨论
    5.1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1.1 社会支持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1.2 心理资本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1.3 专业认同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1.4 学习适应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5.2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2.1 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2.2 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2.3 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3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中介模型分析
        5.3.1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学习适应的中介模型分析
        5.3.2 社会支持、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中介模型分析
        5.3.3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习适应的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5.3.4 社会支持对学习适应的直接效应分析
6 结论、创新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启示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6.4.1 研究不足
        6.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心理资本问卷
    附录二:社会支持问卷
    附录三:学习适应问卷
    附录四:专业认同问卷
致谢

(3)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 孤独感量表
        2.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3. 心理健康量表
    (三)共同偏差方法检验
    (四)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二)核心自我评价在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一)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核心自我评价在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
    (三)研究意义与不足
五、结论

(4)基本心理需要与大学新生积极情绪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 基本心理需要量表
        2.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
    (三)共同偏差方法检验
    (四)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积极情绪的相关分析
    (二)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对积极情绪之间的回归分析
    (三)性别在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积极情绪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四、分析与讨论
    (一)基本心理需要与大学新生积极情绪的关系
    (二)性别在基本心理需要与大学新生积极情绪之间的调节作用

(5)“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邵阳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调查工具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0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分析
    2.2 不同性别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3 是否有留守经历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3 讨论
    3.1 “0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发展状况
    3.2 不同性别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3.3 是否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6)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标
        3、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2、辅导员应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3、辅导员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学习适应性
        2、学校社会工作
    (二)理论基础
        1、人在情境中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本章小结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与困境
    (一)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目的
    (二)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方法
    (三)S大学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结果
        1、S大学辅导员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了解情况
        2、S大学辅导员开展新生学习适应性工作常用方法
        3、S大学辅导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
    (四)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困境
        1、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方法较为单一
        2、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能力有待提升
        3、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本章小结
四、S大学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实践
    (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1、个案背景资料
        2、辅导员个案服务实施
        3、个案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
        1、小组案例背景介绍
        2、辅导员工作计划过程
        3、学习成长小组实施过程
        4、小组工作在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成效评估
    本章小结
五、辅导员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分析与反思
    (一)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工作模式
        1、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第二阶段: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介入
        3、第三阶段:巩固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变化的成效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辅导员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反思
        1、学校社会工作的反思
        2、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辅导员可以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得以有效缓解和解决
    (二)学校社会工作要主动在在辅导员工作中进行探索实践,建立更多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模式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处理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小组活动游戏操作规则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某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目标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处理
        1.1.5 质量控制
        1.1.6 伦理原则
    1.2 结果
        1.2.1 大学新生一般人口学特征
        1.2.2 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
        1.2.3 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单因素分析
        1.2.4 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
        1.3.2 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的因素分析
    1.4 小结
    1.5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
    2.1 适应性的概念
    2.2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测评工具
    2.3 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2.3.1 个体因素
        2.3.2 家庭因素
        2.3.3 学校因素
    2.4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危害
        2.4.1 人际交往障碍
        2.4.2 学业成绩不理想
        2.4.3 强迫症状、焦虑等负性情绪
    2.5 适应性在护理领域的研究
    2.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参与式观察法
        1.4.4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民办高校
        2.1.2 学习适应
        2.1.3 小组工作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行为理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优势视角理论
        2.2.4 小组动力学理论
第3章 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以A校为例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编制
    3.3 调查结果
        3.3.1 学习适应总体情况
        3.3.2 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方案
    4.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1 必要性分析
        4.1.2 可行性分析
    4.2 小组工作介入基本方案
        4.2.1 组员招募与选取
        4.2.2 需求评估
        4.2.3 小组目标
        4.2.4 活动方案
第5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5.1 第一次小组活动:初次相识,凝心聚力
    5.2 第二次小组活动:大学印象,认知自我
    5.3 第三次小组活动:经验分享,学业有方
    5.4 第四次小组活动:榜样力量,激发动力
    5.5 第五次小组活动:提升效能,规划目标
    5.6 第六次小组活动:成长进步,开启新旅程
第6章 小组工作评估
    6.1 过程评估
        6.1.1 组员参与情况
        6.1.2 每次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6.2 结果评估
        6.2.1 小组满意度调查
        6.2.2 小组前后测结果
        6.2.3 小组工作后的访谈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7.1 总结
    7.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心理适应性
        1.2 中职生
    2 心理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2.1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2.2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调查报告
        2.3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经验总结
        2.4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量表编制
        2.5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
    3 心理健康课程相关研究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干预研究
    4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5 研究问题的提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6 研究意义
        6.1 理论意义
        6.2 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2.1 测量工具
        2.2 干预方案
    3 实验设计
    4 研究程序
        4.1 前测
        4.2 实验处理
        4.3 后测
        4.4 无关变量的控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描述统计
    2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干预效果的量化分析
        2.1 实验班、对照班前测结果的同质性检验
        2.2 实验班前、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3 实验班、对照班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4 对照班的前、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5 实验班前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6 实验班后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7 对照班前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8 对照班后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9 实验班、对照班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10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效果的追踪分析
    3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干预效果的反馈
        3.1 “书山有路勤为径”主题课程反馈
        3.2 “合理归因”主题课程反馈
        3.3 “拥抱新生活”主题课程反馈
        3.4 “走向自立”主题课程反馈
        3.5 “你有问题我来帮”主题课程反馈
        3.6 “友谊天长地久”主题课程反馈
        3.7 “转变角度看问题”主题课程反馈
        3.8 “做情绪的主人”主题课程反馈
第四部分 讨论
    1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的效果分析
        1.1 基于成就动机理论设计的“书山有路勤为径”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2 基于归因理论设计的“合理归因”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3 基于适应水平理论设计的“拥抱新生活”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4 基于自立人格理论设计的“走向自立”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5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设计的“你有问题我来帮”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6 基于马斯洛人际关系理论设计的“友谊天长地久”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7 基于情绪ABC理论设计的“转变角度看问题”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8 基于Gross情绪调节过程理论设计的“做情绪的主人”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2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干预效果持续性分析
    3 研究的创新性
        3.1 研究对象的创新
        3.2 干预方案的创新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 建议
        5.1 学校方面:完善教育内容
        5.2 家庭方面:注重对中职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早期培养
        5.3 学生自身方面:构建身心共进的发展观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
    附录2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
致谢
个人简历

(10)心理资本干预和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资本概述
    2.2 心理资本及其各个维度的理论和测量研究
        2.2.1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及测量研究
        2.2.2 希望理论及测量研究
        2.2.3 乐观理论及测量研究
        2.2.4 韧性理论及测量研究
        2.2.5 心理资本的测量研究
    2.3 心理资本及其各个维度的干预研究
        2.3.1 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2.3.2 希望的干预研究
        2.3.3 乐观的干预研究
        2.3.4 韧性的干预研究
        2.3.5 心理资本(PsyCap)的干预研究
    2.4 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
        2.4.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
        2.4.2 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
        2.4.3 大学生心理资本相关变量研究
    2.5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
        2.5.1 大学生适应的测量研究
        2.5.2 大学生适应的现状调查研究
        2.5.3 大学生适应的干预研究
    2.6 心理资本与学校适应研究
3. 问题的提出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3.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4. 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4.1 设定研究目标
        4.1.1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
        4.1.2 高职学生大学适应现状调查
        4.1.3 心理资本现状和学校适应现状的相关性研究
        4.1.4 基于PCI模型探索心理资本干预对高职大学生的作用研究
    4.2 确定研究对象
    4.3 选择研究工具
    4.4 提出研究假设
    4.5 研究过程和结果
        4.5.1 研究一: 样本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
        4.5.2 研究二: 样本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
        4.5.3 研究三: 样本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学校适应关系研究
        4.5.4 研究四: 基于PCI模型的微干预对高职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效果研究
        4.5.5 研究结果
        4.5.6 讨论
        4.5.7 研究结论
        4.5.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4.5.9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5. 附录A
    5.1 基于心理资本微干预PCI模型干预实验
        5.1.1 准备阶段
        5.1.2 实施阶段
        5.1.3 结束阶段
    5.2 干预实验情景再现
        5.2.1 第1次活动
        5.2.2 第2次活动
        5.2.3 第3次活动
        5.2.4 第4次活动
        5.2.5 第5次活动
        5.2.6 第6次活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某职业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D]. 来欣.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职高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心理资本与专业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D]. 王凯强.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职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J]. 彭婷,张晓州,刘春先,杨青松.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1(01)
  • [4]基本心理需要与大学新生积极情绪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J]. 张晓州,彭婷,洪頵,罗杰. 大理大学学报, 2021(03)
  • [5]“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邵阳学院为例[J]. 张微.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6]辅导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应对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全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某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慧.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8)
  • [8]民办高校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A校为例[D]. 张晓琳. 长春工业大学, 2020(11)
  • [9]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D]. 张宵.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心理资本干预和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 李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某职业院校新生心理问题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