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发现和合成了多少种化学物质?

化学家发现和合成了多少种化学物质?

一、化学家发现和合成了多少种化学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杨先碧[1](2021)在《人工智能闻香识玫瑰》文中提出如果有人蒙上我们的眼睛,并递过来一束鲜花,我们可以闻到诱人的芳香,但可能说不出这花的名字,睁开眼一看,原来是束玫瑰。那么,人工智能能不能根据香味识别出玫瑰?灵敏的嗅觉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比人鼻更灵敏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来破解化学物质的气味。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一项科学研究,在食品、香料和香水行业中都有潜在应用。

刘莉[2](2021)在《多功能轴手性双硫脲的合成及在Pictet-Spengler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许多显着的催化体系都是以金属为基础衍生的有机催化体系,且依赖于手性路易斯酸和有机金属还原基催化,这为发展和优化催化不对称反应提供了丰富的途径。但利用有机分子作为反应催化剂的不对称转化继路易斯-酸金属和众多手性配体的结合催化剂后也逐渐地被发展起来,为开发具有高光学效率和立体控制水平的对映选择性催化过程提供了更多潜在性。有机胺类催化剂包括脯氨酸、胍类以及脲和硫脲类等。手性硫脲类催化剂是采用离子催化过程来促进关键C-C键的形成,催化剂与底物形成的加合物激活底物的亲电性,从而促进反应进行。近几年,手性硫脲催化剂被大量的使用在有机不对称合成中,还在食品加工、医药、农业等许多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广泛应用。在课题组的研究前提下,以3-羟基-2-萘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多步合成具有轴手性的BINOL酸,再将其与吡咯烷胺、苄胺、苯氧基乙胺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多氢键、多活性中心的硫脲催化剂,并将合成的硫脲参与6-甲氧基色胺(色胺)与芳香醛为底物的不对称P-S缩合反应中。得到满意的条件:在室温下加入20mmol催化剂(9c)的剂量溶解于10m L甲苯中,苯甲酸作为添加剂反应66h,最终得到四氢-1H-吡啶[3,4-b]吲哚类化合物,得产率(82%)和ee(88%),生成物经NMR表征。同时通过扩展反应底物揭示反应适应性,结果表明合成的手性硫脲催化剂可有效催化P-S缩合反应,得到高达88%对映过量值的四氢-1H-吡啶[3,4-b]吲哚。所有产物经NMR、MS表征。

姜文娜[3](2021)在《专家型教师和普通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马鑫[4](2021)在《食品药品接触材料中迁移物的非靶向筛查及风险评估》文中提出

许韬[5](2021)在《基于子结构的半监督分子自编码器及分子性质预测》文中指出

张兴强[6](2021)在《桌面型机械臂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臂现在正广泛的应用到工业自动化生产当中,为工业智能化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不同于传统的工业机械臂的工作场景,机械臂在化学实验场景下有着非结构化、动态性、物体摆放位置不确性等诸多干扰。桌面型机械臂与工业机械臂相比有更加灵活、小巧、低成本的优势。桌面型机械臂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二次开发,可使其更加智能。如何将桌面机械臂应用在化学实验环境中,主要问题在于通过深度相机是否可以识别定位化学实验容器、化学实验容器内溶液的如何进行识别分类、机械臂抓取实验仪器后的轨迹规划是否可以保证机械臂运动的平稳准确。为了解决桌面型机械臂在化学实验场景下的自主识别抓取与操作问题,本文以桌面型机械臂为平台,结合软硬件技术、深度学习算法、机械臂轨迹规划算法搭建化学实验场景下的机械臂自动抓取操作的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针对化学实验容器等物品的识别定位问题,本文提出通过目标检测算法识别化学容器上的化学标签贴纸的方式间接识别定位化学容器的方案。本文首先对不同目标检测算法进行对比研究进行算法选型;之后针对YOLOv3 tiny算法对小目标识别准确率不足的缺陷改进目标检测算法,增加浅层卷积层、残差单元,更换激活函数为Mish;然后在自建化学标签贴纸图像数据集上进行目标检测算法的训练与评估,改进后的算法在保证轻量化的同时在识别准确率方面有了提升,实现了对化学实验容器的识别定位。(2)针对化学实验试剂分类问题,本文采用通过识别化学标签贴纸上的手写文字的方法进行化学试剂分类。首先通过对文本检测与手写汉字识别算法进行研究,确定使用CTPN+CRNN+CTC算法进行文字检测识别的方法。为了让模型可以在嵌入式设备进行运行,对文字识别算法进行轻量化改进,将卷积层换为Mobile Net V3。其次,本文从HWDB手写汉字数据集图像中筛选出含有常见化学名的单字符图像,并进行图像拼接,建立了关于化学试剂名的手写汉字图像数据集。最后进行手写化学试剂汉字识别算法的训练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又保证模型轻量化,实现了对化学实验试剂的分类。(3)针对机械臂抓取试管进行实验操作中的移液、倾倒等动作的机械臂运动速度、加速度变化问题对机械臂轨迹规划算法进行研究。对轨迹规划算法三次多项式插值与五次多项式插值算法的对比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五次多项式插值算法能保证桌面机械臂运动时的加速度、速度参数变化更加平滑,可以满足机械臂进行化学实验时动作平稳的要求。(4)搭建基于视觉的机械臂自主抓取运动系统,并围绕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系统测试。首先完成内外参数标定得到深度相机参数矩阵,利用ROS系统完成系统间各模块通信设置与模型的部署,搭建机械臂视觉抓取系统;之后针对化学实验进行模拟环境的自主抓取操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桌面机械臂进行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王刚[7](2021)在《植物提取物制备铜纳米颗粒及其在催化方面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水污染问题的加剧,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阻止对地球的损害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虽然目前处理污水中有毒化合物的途径有很多,但有些方法受限于成本昂贵、制备周期性长等,导致它们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绿色化学方法合成的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由于其低成本以及具有环境友好性,在去除废水中有毒有机化合物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想通过一种或多种简便,快速和绿色的方法制备了铜纳米颗粒(Cu NPs)及其复合材料并探究其催化性能、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简便的水热法制备Cu NPs,并且探究了反应温度、时间以及乌头酸(还原剂)与铜源的配比对Cu NPs粒径的影响。利用XRD等物理表征分析样品的分散情况。此外,研究了乌头酸制备的CuNPs作为催化剂在室温下降解有机污染物,包括三种硝基苯酚(NP)(去除率>80%)以及氨基黑-10B(AB-10B)、亚甲基蓝(MB)和二甲酚橙(XO)三种染料(去除率>95%),然后研究反应动力学方程。(2)通过绿咖啡豆植物提取物(GE)利用简单的水热法反应合成分散性较好Cu NPs,合成过程中无需添加其他还原剂与分散剂,根据一些物理表征可以看出制得的Cu NPs粒径较小(5-8 nm)且分散性较好。为进一步探索GE合成的Cu NPs的催化降解性能,在硼氢化钠(NaBH4)存在下,使用制得的CuNPs作为催化剂催化降解多种有机染料、NP以及硝基苯化合物。(3)针对前两章制备的Cu NPs的不足之处,通过水热法利用绿咖啡豆碎末(GP)纤维素本体作为载体以及其中的一些成分作为还原剂以及分散剂制备纳米铜/绿咖啡豆碎末复合材料(Cu/GPC)。利用XPS等物理表征对制得的样品进行测试。为了测试制得的样品实际催化性能,我们使用制得的Cu/GP C作为催化剂,在实际水体中还原4-NP,MB和XO三种化合物(去除率>85%)。随后,为了证明制得样品的可回收性和重复使用性,利用合成的Cu/GP C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催化还原装置用来多次快速催化还原MB,用于模拟工业催化床层循环多次催化。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乌头酸和GE制备的Cu NPs而言,Cu/GPC的制备过程中无需添加其他的还原剂与分散剂,且在催化反应后可以通过简单的过滤回收并循环使用,减少成本以及Cu NPs随催化实验流失进入自然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因此,使用植物提取物制得的Cu/GP C在催化降解现实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并有望大规模投入实际生产与使用。

王佳慧[8](2021)在《非芳香铵盐与酰胺分子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集依赖性是荧光团的普遍特征,包括经典共轭荧光物质的聚集诱导荧光猝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和非芳香性有机荧光物质的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现象。具有AIE现象的非芳香性有机荧光物质通常包含构成氨基酸、肽、蛋白质等分子的氨基、羧基、羟基、酰胺基等,因此往往具有水溶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和毒性低等优点。以非芳香多元羧酸和多元胺分子为原料,通过低温中和反应和水热法分别制备了非芳香铵盐、荧光手性酰胺分子、碳点及利用碳点组装的复合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表征对非芳香性荧光分子的结构及荧光性质等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其结构与荧光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在离子检测、血红素检测等领域。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乙二酸(EA)、柠檬酸(CA)和乙二胺(EDA)、二乙烯三胺(DEA)为原料通过低温中和反应制备了四种非芳香铵盐EA-EDA、CA-EDA、EA-DEA、CA-DEA。通过结构表征证明了非芳香铵盐的成功合成,光学性质表征证明了发射中心为由分子团簇构成的空间电子离域系统。与此同时,该团簇会限制分子链的运动,使荧光发射进一步增强。这四种非芳香铵盐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其浓溶液、固态以及溶剂粘度增加会使其荧光发射明显增强,显示出典型的AIE特性。除此之外,这种非芳香铵盐的高水溶性及生物相容性表明具有应用于荧光生物探针领域的潜力。2.本部分以手性L-半胱氨酸(L-Cys)与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原料,探索了一系列制备条件,成功制备了荧光手性酰胺分子CYS-APTES。CYS-APTE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稳定的球形结构、独特的绿色荧光发射及明显的手性特征。作为检测具有手性结构的血红素的传感器,CYS-APTES表现出了对血红素优异的特异性选择和较低的检测限(29.5 nM),并成功应用于人血清样本的检测,使其具有在细胞生物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应用的潜力。3.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与氨乙基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AEAPMDS)通过水热法合成并研究了具有AIE性质的碳点EDTA-AEAPMDS,并将其应用于离子检测领域。碳点EDTA-AEAPMDS在低浓度下荧光强度随浓度线性增加,并且具有固态发光的性质。通过将EDTA-AEAPMDS掺杂到环氧树脂中来制备非芳香性EDTA-AEAPMDS/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加优异的荧光稳定性。除此之外,所制备的EDTA-AEAPMDS能够对Cu2+和Cl O-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具有强抗干扰能力、优异的选择性和相对较高的灵敏度。总之,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合成非芳香荧光分子,尤其是为手性非芳香荧光分子的制备提供了有效途径,丰富了该类荧光分子的合成方法,为进一步明确非芳香性分子的荧光发光原理、开发其潜在的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颜振虎[9](2021)在《支化型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稠油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在世界石油供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很多情况下,稠油的低流动性以及蜡或沥青质的沉积造成管路堵塞等问题使其难以输送。目前人们也提出了很多方法降低稠油粘度来方便运输,在所有的降粘方法过程中,化学降粘方法由于其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成本的合理性,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方法。针对海上稠油的开采问题,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水溶性降粘剂,并对其降粘效果、降粘机理进行探讨。本论文通过合成不同类型的支化型聚合物来降低稠油粘度:(1)以乙二胺为核,与丙烯酸甲酯合成了两代聚酰胺-胺(G0.5-G2.0),并用不同的有机酸(乙酸、丁酸、己酸、油酸)和丙烯酰胺吗啉对其整代产物的末端进行静电中和与封端改性;以二乙烯三胺、四乙烯五胺为核,也分别合成了D0.5-D2.0、T0.5-T2.0系列的聚酰胺-胺;在上述所有聚酰胺-胺的末端接入长链疏水烷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己酯),增加它们的疏水性。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测试对所有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表面张力仪对它们的表面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烷基链的引入可以增加聚酰胺-胺的表面活性。(2)将上述所有的聚酰胺及改性产物用作降粘剂,对渤海稠油进行降粘评价,通过粘度仪对降粘剂的降粘率进行表征,用稳定性分析仪对乳液的脱水过程进行表征,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降粘剂对稠油的分散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了脱水后降粘剂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通过扫描电镜、流变测试对降粘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经过己酸调控的G2.0和G1.0有最佳的稠油降粘效果,在浓度为200mg/L时,降粘率均可以达到96%,而且经过己酸调控的G2.0可以增加乳液的稳定性,对稠油也有较好的分散性;支化度较高的D2.0和T2.0在不加有机酸的条件下也可以表现出较好的稠油降粘性能;经过疏水烷基链改性的聚酰胺可以增加脱水的澄清度;降粘机理表明它们主要是通过拆散沥青质胶质的缔合结构来降低稠油粘度。(3)通过丙烯酸甲酯和二乙醇胺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中间单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酸甲酯(DM),再将DM与不同比例的三乙醇胺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不同支化度的端羟基聚酯,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测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测试对样品的表面活性和界面活性进行探究,通过扫描电镜、稠油流变测试探究了降粘剂和稠油相互作用的过程。结果发现在纯水中当浓度为800mg/L时降粘率都可以达到95%以上,并有较好的耐盐性,脱水率高,降粘后降粘剂大部分分配在水相中;通过机理探究可表明降粘剂对稠油中的沥青质胶质都具有分散性。

孟晓倩[10](2021)在《科技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第七章、第八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科技事业日益发展,作为国际间科技交流的一项重要手段,科技文献翻译也尤为重要。化学专业文本属于科技文本,但总体而言,专门论述化学专业文本的翻译实践研究相对较少。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碳基物理与化学》)第七、八章主要论述了Π共轭多环芳烃这一碳基材料的特性与应用,属于化学专业文本。本文从术语、句子和语篇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该文本的特点与翻译方法。笔者首先通过源文本分析,发现在化学术语方面,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化学新词与缩略语;在句子方面,使用了固定句式与长难句,多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频繁出现;在语篇衔接方面,多使用连接词。然后通过使用个案分析法,总结了几种翻译方法,发现在化学术语方面,对于意思相近的术语要区分其代表意思;对于专业新词,可参照术语标准,通过创造新词解决;对于出现频率高的化学缩略语可使用零译法。在化学句式方面,总结了调整语序、语态变换、拆分句子与增译词汇四种翻译方法。希望通过此次的翻译实践,在探讨化学英语文本翻译方法的同时,积累宝贵的科技英语文本与化学英语文本的翻译经验,为之后的同类翻译提供参考。

二、化学家发现和合成了多少种化学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家发现和合成了多少种化学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闻香识玫瑰(论文提纲范文)

人工智能比人鼻更灵敏
如何让人工智能闻到气味
预测新物质的气味
让机器人闻到气味

(2)多功能轴手性双硫脲的合成及在Pictet-Spengler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及不对称反应的意义
    1.2 有机小分子催化机理概述
        1.2.1 烯胺/亚胺催化
        1.2.2 卡宾催化
        1.2.3 相转移催化
        1.2.4 氢键活化
    1.3 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反应研究进展
        1.3.1 氨基酸及肽类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研究进展
        1.3.2 酰胺类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研究进展
        1.3.3 轴手性联萘类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研究进展
        1.3.4 硫脲类催化剂的不对称反应研究进展
    1.4 手性催化剂催化Pictet-Spengler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工作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工作
第二章 多功能轴手性双硫脲催化的设计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准备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的合成
        2.3.1 原料的制备
        2.3.2 催化剂的制备
        2.3.3 催化剂的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轴手性双硫脲催化剂催化色胺与芳香醛的Pictet-Spengler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药品
    3.3 色胺(6-甲氧基色胺)与芳香醛的Pictet-Spengler反应
    3.4 6-甲氧基色胺与芳香醛的Pictet-Spengler反应条件优化
        3.4.1 催化剂的筛选
        3.4.2 催化剂用量的筛选
        3.4.3 反应溶剂的筛选
        3.4.4 反应时间及温度的优化
        3.4.5 添加剂及用量的筛选
        3.4.6 反应底物的扩展
    3.5 化合物的数据分析
    3.6 可能的反应机理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部分化合物谱图

(6)桌面型机械臂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化学实验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机械臂视觉抓取研究现状
        1.2.3 目标检测与文字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1.2.4 机械臂轨迹规划算法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1.4 本章小结
2 化学实验场景下桌面机械臂感知控制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2.1 系统逻辑架构
    2.2 系统软件基础
    2.3 系统硬件基础
        2.3.1 机械臂
        2.3.2 树莓派
        2.3.3 相机
        2.3.4 服务器
        2.3.5 USB通信
        2.3.6 分布式多机通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目标检测算法YOLOv3tiny的化学容器识别定位系统
    3.1 化学实验容器目标检测思路
    3.2 YOLOv3 tiny算法改进
        3.2.1 算法介绍
        3.2.2 算法改进
    3.3 数据集采集与标注
        3.3.1 数据采集
        3.3.2 图片标注
    3.4 模型训练
    3.5 模型评估
        3.5.1 精确率与召回率评估
        3.5.2 BFlops评估
        3.5.3 检测效果图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文字识别的化学试剂分类系统
    4.1 文字检测识别算法CTPN
        4.1.1 CTPN结构
        4.1.2 文本检测数据集
        4.1.3 模型训练
    4.2 手写汉字识别算法研究
        4.2.1 CRNN网络
        4.2.2 算法轻量化优化
        4.2.3 数据集
        4.2.4 模型训练
    4.3 模型评估
        4.3.1 文本检测模型评估
        4.3.2 手写文字识别模型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机械臂轨迹规划
    5.1 机械臂建模
    5.2 运动学分析
        5.2.1 正向运动学
        5.2.2 逆向运动学
        5.2.3 正逆运动学求解
    5.3 MoveIt平台搭建
        5.3.1 URDF模型
        5.3.2 MoveIt
        5.3.3 高斯机械臂MoveIt运动规划
    5.4 机械臂轨迹规划与实验
        5.4.1 机械臂规划空间研究
        5.4.2 轨迹规划研究
        5.4.3 轨迹规划算法对比研究
        5.4.4 直线轨迹仿真对比
        5.4.5 MoveIt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机械臂系统测试
    6.1 机械臂视觉抓取环境搭建
        6.1.1 针孔成像原理
        6.1.2 相机标定
        6.1.3 模型部署与通信设置
    6.2 视觉抓取实验测试
    6.3 机械臂化学实验操作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植物提取物制备铜纳米颗粒及其在催化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基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现状
        1.2.1 金纳米颗粒
        1.2.2 银纳米颗粒
        1.2.3 铜基纳米颗粒
        1.2.4 氧化铁基的磁性纳米粒子
        1.2.5 氧化锌基的纳米颗粒
        1.2.6 二氧化锰纳米颗粒
        1.2.7 钛氧化物纳米颗粒
    1.3 铜纳米颗粒的绿色合成法及催化性能研究现状
        1.3.1 铜纳米颗粒的绿色合成法
        1.3.2 铜基纳米颗粒在催化还原反应方面的应用
    1.4 论文选题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目的
        1.4.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乌头酸制备铜纳米颗粒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反应试剂及所需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产物表征
        2.2.4 催化性能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2.3.2 样品的形貌分析
        2.3.3 能谱及选区衍射分析
        2.3.4 铜纳米颗粒对三种染料的催化性能研究及还原机理分析
        2.3.5 铜纳米颗粒对硝基苯酚的催化性能研究及催化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咖啡豆制备铜纳米颗粒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产物表征
        3.2.4 催化性能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样品的形貌分析
        3.3.4 能谱分析
        3.3.5 合成铜纳米颗粒的机制分析
        3.3.6 铜纳米颗粒对三种染料的催化性能研究
        3.3.7 铜纳米颗粒对硝基苯的催化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循环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产物表征
        4.2.4 催化性能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分析(XPS)
        4.3.2 形貌分析
        4.3.3 元素分析
        4.3.4 催化性能研究
        4.3.5 催化性能实际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非芳香铵盐与酰胺分子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物质的发展
    1.2 非芳香性荧光物质的发展
        1.2.1 非芳香性荧光物质的分类
        1.2.2 非芳香性荧光分子的荧光性质
    1.3 非芳香荧光物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非芳香铵盐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过程
        2.3.1 非芳香铵盐的合成步骤
        2.3.2 荧光光谱的测量
        2.3.3 非芳香铵盐用于离子检测实验
    2.4 非芳香铵盐的结构表征
    2.5 非芳香铵盐的荧光性质
    2.6 非芳香铵盐的离子响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热法合成荧光手性酰胺分子
    3.1 前言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荧光手性酰胺分子CYS-APTES的合成条件探索
        3.2.3 荧光手性酰胺分子CYS-APTES的制备
        3.2.4 荧光光谱的测量
        3.2.5 在PBS缓冲液中检测血红素
        3.2.6 在人体血清中的应用
    3.3 CYS-APTES的表征
    3.4 CYS-APTES的荧光性质
    3.5 CYS-APTES对血红素的响应
        3.5.1 选择性检测血红素
        3.5.2 灵敏性检测血红素
        3.5.3 在人体血清样本中检测血红素
        3.5.4 检测血红素机理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AIE性质的荧光碳点用于检测Cu~(2+)和ClO~-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过程
        4.3.1 EDTA-AEAPMDS的制备
        4.3.2 EDTA-AEAPMDS/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4.3.3 荧光光谱的测量
    4.4 EDTA-AEAPMDS的结构表征
    4.5 EDTA-AEAPMDS的荧光性能分析
    4.6 EDTA-AEAPMDS对Cu~(2+)的响应
        4.6.1 选择性检测Cu~(2+)
        4.6.2 灵敏性检测Cu~(2+)
        4.6.3 检测Cu~(2+)机理研究
    4.7 EDTA-AEAPMDS对 ClO~-的响应
        4.7.1 选择性检测ClO~-
        4.7.2 灵敏性检测ClO~-
        4.7.3 检测ClO~-机理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支化型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稠油
        1.2.1 稠油概述
        1.2.2 稠油的组成和结构
        1.2.3 稠油降粘技术及机理
    1.3 树枝状大分子
        1.3.1 聚酰胺-胺
        1.3.2 超支化聚酯
        1.3.3 树状大分子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酰胺-胺改性物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合成及改性
        2.2.3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表征
        2.3.2 乙二胺为核的聚酰胺-胺的性质表征
        2.3.3 丙烯酰胺吗啉改性产物的性质表征
        2.3.4 D1.0和T1.0的性质表征
        2.3.5 D2.0和T2.0的表面活性
        2.3.6 疏水烷基链改性聚酰胺-胺的表面活性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酰胺-胺改性物的降粘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酸调控G1.0和G2.0的降粘性质表征
        3.3.2 丙烯酰胺吗啉修饰聚酰胺-胺的降粘表征
        3.3.3 以DETA、TETA为核的聚酰胺-胺降粘性能研究
        3.3.4 疏水烷基链改性聚酰胺-胺降粘性能研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端羟基聚酯的合成及降粘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合成过程
        4.2.3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表征
        4.3.2 稠油降粘评价
        4.3.3 老化时间的影响、稠油分散性
        4.3.4 表面活性、界面活性
        4.3.5 乳液稳定性分析表征
        4.3.6 分配系数、循环降粘测试
        4.3.7 稠油流变测试
        4.3.8 降粘剂对沥青质的分散性
        4.3.9 降粘剂对胶质的分散性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科技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第七章、第八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简介
    1.2 项目意义
    1.3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平行文本的查找
        2.1.2 术语表的制作
        2.1.3 翻译风格的把握
        2.1.4 翻译项目的创建
    2.2 译中总结
    2.3 译后处理
        2.3.1 译文审校
        2.3.2 图片编辑
        2.3.3 文章排版
第三章 源文本分析
    3.1 文本的术语特点
        3.1.1 化学新词的使用
        3.1.2 化学缩略语的使用
        3.1.3 专业术语的使用
    3.2 文本的句子特点
        3.2.1 固定句式的使用
        3.2.2 长难句子的使用
        3.2.3 被动语态的使用
        3.2.4 多种时态的使用
    3.3 文本的语篇特点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文本的术语翻译
        4.1.1 术语标准化与创造新词
        4.1.2 术语的零翻译
        4.1.3 术语区分
    4.2 文本的句子翻译
        4.2.1 调整语序
        4.2.2 语态转换
        4.2.3 增译词汇
        4.2.4 拆分句子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经验与收获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化学家发现和合成了多少种化学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闻香识玫瑰[J]. 杨先碧. 科学大众(中学生), 2021(Z2)
  • [2]多功能轴手性双硫脲的合成及在Pictet-Spengler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D]. 刘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专家型教师和普通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的比较研究[D]. 姜文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食品药品接触材料中迁移物的非靶向筛查及风险评估[D]. 马鑫.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5]基于子结构的半监督分子自编码器及分子性质预测[D]. 许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桌面型机械臂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 张兴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7]植物提取物制备铜纳米颗粒及其在催化方面的应用[D]. 王刚. 扬州大学, 2021(08)
  • [8]非芳香铵盐与酰胺分子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D]. 王佳慧. 济南大学, 2021
  • [9]支化型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颜振虎. 山东大学, 2021(12)
  • [10]科技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rbon-Based Materials第七章、第八章为例[D]. 孟晓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化学家发现和合成了多少种化学物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