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童话故事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一、童话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诺晨[1](2021)在《论隐喻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使得乏味的道德训诫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儿童文学作为容易被儿童所接受的形式,成为儿童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考虑到儿童认知的局限性,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将丰富的人生道理融合在隐喻的语言之中,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效果。该文通过对隐喻理论进行细致剖析,从儿童文学的角度阐述道德隐喻的功能与价值,并为实际教学提供具体方法。

魏海丽[2](2021)在《童话的陌生化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童话中往往蕴含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递着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儿童在童话世界里辨别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善恶是非,掌握基本的道德价值理念。后现代视域下的童话及其童话电影、动画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对经典童话的戏仿与解构,经历了"解构—重构"的过程,带来陌生化效果,赋予童话故事新的道德寓意。童话的陌生化使儿童与道德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建构以及善恶的概念和辨别善恶的能力。因而,需要审慎选择童话,从而丰富和发展儿童道德认知图式,提高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儿童德性不断完善。

杨玉婷[3](2020)在《安徒生童话对21世纪中国儿童品格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品格教育成为全球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道德故事法是品格教育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为挖掘安徒生童话的德育价值,故将品格教育理论应用到研究当中,并结合道德隐喻理论,将安徒生童话对21世纪中国儿童的品格教育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安徒生童话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缘于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隐喻,而且因为安徒生童话可以作为品格教育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以我国现阶段国家的德育方针以及安徒生童话德育思想的研究现状为背景,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和叙事法,对国内外有关安徒生童话德育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与其相关的系统化研究,尤其是品格教育研究匮乏,从而指出该研究的价值所在。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部分以品格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道德隐喻理论,指出该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安徒生童话提升儿童的道德认知:该部分从道德认知的角度——道德意识、认知道德价值、换位思考、道德推理、道德决断和自知之明六个方面挖掘了文本所蕴含的道德隐喻,旨在论述安徒生童话对于提升儿童道德认知的价值所在。第四部分为安徒生童话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该部分从道德情感的角度——良知、自重、同情、崇尚善、自我控制和谦虚六个方面讨论了文本所蕴含的道德隐喻,旨在阐述安徒生童话对于激发儿童道德情感方面的价值所在。第五部分为安徒生童话塑造儿童的道德行为:该部分从道德行为的角度——鉴别善恶的能力、意志和劳动习惯三个方面分析了文本所蕴含的道德隐喻,旨在论述安徒生童话对于塑造儿童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在。最后,对安徒生童话在21世纪中国的品格教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别梦[4](2020)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研究》文中认为教科书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蕴含着重要的价值取向。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是学生可直接借鉴学习的对象,对儿童的行为和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为完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撰和使用提供具体建议。本研究以2017年由教育部审定通过并投入使用的部编版小学1-6册语文教科书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收集研究数据。在研究过程中,基于相关文献,梳理了已有研究中有关儿童形象的研究概况和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分析框架,结合文学领域中儿童形象的分析维度,以及当下时代发展特点,借鉴并修改已有框架,最终制定了本文的分析框架。该框架提出,儿童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由性别、国别、民族、时代、政治、情绪、性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十一个分析维度组成。通过对儿童内外形象的文本分析,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塑造了怎样的儿童形象?(2)这些儿童形象背后蕴含了怎样的价值取向?(3)基于儿童形象研究,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撰和使用,可以提供哪些建议?研究发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具有以下特点:(1)生活化;(2)儿童视角;(3)多元化;蕴含着以下价值取向:(1)性别形象:男女地位不平等;(2)国别形象:国际视野宽阔;(3)时代形象:回归传统文化;(4)政治形象:“小英雄”形象消失,红领巾日常化;(5)心理形象:重视积极情绪和外倾型性格;(6)道德形象:注重公德意识和个人品德。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撰提出如下建议:(1)平衡性别比例;(2)展现少数民族文化;(3)塑造儿童的多元性格;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1)树立性别平等意识;(2)多角度解读人物形象;(3)扩充背景资料;(4)渗透道德教育。

张思颖[5](2020)在《大班幼儿和教师眼中的童话 ——基于三篇安徒生童话的解读》文中指出童话是儿童天然的精神食粮,对儿童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童话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较为广泛,童话一般被视为是帮助幼儿习得语言、促进其社会性与道德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那么,在幼儿的眼中,阅读童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他们是如何解读童话的?他们又认为童话有着怎样的价值呢?本研究分别从儿童视角和教师视角来了解大班幼儿和教师对童话的解读,通过分析比较两者的解读来找寻童话与幼儿之间的联系。研究共选取《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小意达的花儿》以及《海的女儿》三篇世界经典安徒生童话作为研究的主要文本,并分别通过马赛克方法和访谈法了解S幼儿园32名大班幼儿和13名教师对于所选三篇童话的解读。笔者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后发现,幼儿对于所选的三篇童话十分喜爱,并且有丰富的解读。幼儿喜爱《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蕴含的诗韵美和稚气美,并且从自然与人的关系、生命的变化与价值、探索的精神以及母爱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其次,幼儿表达了对《小意达的花儿》的基本感受,并从万物与人的关系、理解生命两个角度进行解读;最后,《海的女儿》这篇童话中的美与善深深吸引幼儿,幼儿从中思考爱、灵魂与死亡以及追求与付出这些主题。而教师则主要从童话的内容分析、童话的教育功能以及童话的内在价值三大方面对三篇童话进行解读。经过比较分析,大班幼儿和教师对童话的解读具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在追求童话中的真善美,并且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解读。但两者在解读童话时的价值取向、解读方式、解读内容三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价值取向方面,幼儿解读童话侧重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则侧重发挥童话的教育功能;在解读方式上,幼儿进行整体的纯真解读,教师则较多以理性来解读童话;从解读内容上来看,幼儿积极探索童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而教师则主要侧重剖析童话中解决现实问题的内容。结合两者解读童话的特点,本研究提出儿童视角与教师视角比较下童话真正的教育意蕴。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童话应当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挖掘童话中与幼儿相契合的内在价值、保护幼儿的纯真以及积极探索的天性、发挥童话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笔者从五个方面提出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童话进行教育的相关建议:优选童话作品,充分挖掘童话的内在价值;更新教师观念,倾听幼儿对童话的解读;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启发引导幼儿,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发挥童话功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郭子嫒[6](2020)在《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研究(1922-1937)》文中认为清末民初,国外儿童本位教育理念传入国内,我国许多文学家开始关注到一直被忽略的儿童群体,因而有关儿童的理论学说、教育观念、各种读物蜂拥而至。作为民国时期第二大出版社的中华书局也捕捉到这个热点问题,开始着手关于儿童读物的出版事业,《小朋友》杂志便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小朋友》杂志的诸位编辑将以儿童为主体的理念贯穿于杂志作品中,期待儿童可以从中获取不同的教育价值。本文以中华书局的《小朋友》杂志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收集1922-1937年《小朋友》杂志的作品作为原始资料,并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剖析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总结不同儿童教育功能所体现的历史贡献,为当今儿童读物的编辑和创造提供启示。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整体上介绍了问题的缘起、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明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第二部分: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创刊的时代背景和过程。基于史实,从思想背景和出版背景两个方面总结概括民国初期《小朋友》杂志的创刊背景。此外,从《小朋友》杂志的读者定位、办刊宗旨、内容风格、作者群体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杂志的创办过程。第三部分: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中儿童教育功能的体现。通过描述并分析《小朋友》杂志中不同类型的作品,并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三个方面归纳《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第四部分: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根据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体现,阐述其当时的历史贡献;透过《小朋友》杂志发挥儿童教育功能的历史贡献,挖掘其对当今儿童读物编辑和创造方面的启示。

刘晨[7](2020)在《弥赛亚与新国民 ——论传教士译汉文小说中儿童观念的兴起与变化(1912-1931)》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在华基督教传教士热心中国的儿童事业,他们不仅参与开设学校、办报译书等现实实践,更通过译介文学作品,参与到在近代中国发现儿童,建构儿童观念的历程中。本文主要从传教士的文学译作入手,探究其在中国建构的儿童观念的兴起与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本文以儿童为方法,关注传教士与五四作家在发现儿童过程中的对话,借此重新思考传教士译作在近代中国晚清到五四社会转型期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的正文分为三个章节,首先通过探究传教士译作中作为“小大人”与“怪孩子”的弃儿形象,发现传教士建构的弥赛亚儿童观念。再者,本文深入传教士的“警世”叙事等恐吓策略中,探讨被建构为弥赛亚儿童对立面的无知者的儿童形象。最后,本文结合五四运动与国家主义精神的崛起,对传教士与五四作家儿童观念的变迁做进一步阐释,发现他们在儿童书写中形塑的作为新国民的主体形象。民国以降,传教士与五四作家发现的儿童,是他们书写中国国民性寓言的载体。传教士发现的中国儿童,是作为弥赛亚儿童初级阶段的无知者。但以“无知”为本质的恶童与充满潜能的“弥赛亚儿童”形象相互扞格,说明传教士有关中国儿童的叙事中,包含着无法解开的悖论。他们改造中国的实践与设想囿于自身宗教、殖民的视角,无法想象中国文化与社会如何摆脱尴尬的“孩童期”。但他们的这一尝试,也能从一个侧面,勾勒出帝国主义体系中中国发现儿童,建构现代性主体的图示。在这一体系中,五四作家发现的中国儿童,是尚处在“孩童期”的新国民。他们记录了现代性主体的诞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却无法彻底突破无知本质这层裹缚的襁褓。

苗冰清[8](2020)在《促进道德判断能力的图画书研究 ——以“儿童哲学智慧书”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儿童画书日益兴起,在促进儿童认知、提高儿童技能、丰富儿童道德情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儿童哲学画书是时代孕育下德育文本的新形式,在文结合的基础上,它糅合了哲学思想,将哲学和道德作为共同探讨的两大主题。儿童在阅读哲学画书过程中,能够发展思维,提升道德判断能力,促进道德发展。本研究拟通过对奥斯卡·伯尼菲的“儿童哲学智慧书”系列进行系统的分析,挖掘其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具体因素,深层探讨“智慧书”如何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儿童画书设计者、家长和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儿童阅读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首先,本研究在文献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界定了道德判断以及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基本概念,厘清了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因素、道德判断能力提高的标志以及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为下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以道德主题、主人公社会角色、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文字和画为五大分析维度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性的研究和分析,具体阐述了“儿童哲学智慧书”如何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奥斯卡的“儿童哲学智慧书”系列主要从五个方面促进了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一是关注广度与深度的道德主题;二是主人公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包括个体、孩子、兄弟姐妹、同伴以及社会公民这五种不同的角色;三是“你”的道德情境、“简单-复杂”的道德情境以及“道德冲突”的道德情境的更替;四是两难性道德问题、连续性道德问题、梯度性道德问题的强化训练;五是画书中协调作用的画和文字。它们共同作用,启发、鼓励、强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丰富了儿童的道德认知,培养了儿童生成性的、多元的思考模式,进而促进了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参考已有的理论基础和对“智慧书”的系统分析,本研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画书设计者以及家长教师提出了若干建议,为画书阅读中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提供借鉴。

骆知欣[9](2020)在《“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童话的教学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童话是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被选入教科书之前,童话以社会客体的身份存在,其价值主要表现为原生价值;童话被选入教科书后,便以课文的形式存在,其价值主要表现为教学价值。“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选入了较多童话,教科书中的童话有哪些教学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些教学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分析了教科书童话的教学价值并以二年级下册童话篇目《青蛙卖泥塘》为例,探究如何在实践中落实教学价值。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交代选题缘由、提出本研究欲解决的问题。其次,根据研究问题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再次,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随后,对“价值”“原生价值”“教学价值”和“童话”这几个核心概念分别进行界定。最后,阐述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价值分析的依据和框架。该部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召唤结构理论为依据,以童话的原生价值为基础,按照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这四个维度建构出童话教学价值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教学价值的分析。该部分围绕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这四个维度分别对童话的选文系统、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进行教学价值分析。第四部分,教学价值的落实。该部分以二年级下册童话篇目《青蛙卖泥塘》为例,探究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童话的教学价值。第五部分,教学建议。基于对童话教学价值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究,提出童话教学的四个建议:第一,重视原生价值,走向童话的教学价值。第二,学习相关理论,了解童话的教学价值。第三,用好三大系统,分析童话的教学价值。第四,提高教师素养,落实童话的教学价值。

张焕新,肖于[10](2019)在《《格林童话》的主题与儿童道德认知研究——以《灰姑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林童话》是世界童话的经典,自问世以来深受世界各国儿童的喜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内涵深刻,对"假、恶、丑"进行鞭挞,对"真、善、美"进行赞颂,能够对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指引,同时也对儿童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本文将以《格林童话》中的经典故事《灰姑娘》为例,运用语言学和儿童道德论的相关理论分析《灰姑娘》的主题与儿童道德认知的关系,进一步阐释童话故事对儿童心理认知机制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对我国儿童读物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借鉴,对儿童心理认知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童话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童话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论隐喻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文学中道德隐喻的功能
    1.1 映射功能
    1.2 语言功能
2 儿童文学中道德隐喻的价值
    2.1 道德认知
    2.2 道德感情
3 如何使用隐喻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3.1 运用隐喻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3.2 道德隐喻贯穿儿童德育过程
    3.3 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
4 结语

(2)童话的陌生化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童话的传统寓意与陌生化
二、童话陌生化对儿童道德认知的价值
    1.儿童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
        (1)反规训意识的觉醒
        (2)自我意识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2.主体间道德关系的平衡和谐
        (1)明辨道德生活中的伪善现象
        (2)在道德困境中维善
三、童话陌生化的反思
    1.审视童话的道德内涵,引导正确的价值选择
    2.平衡主体经验,唤醒儿童的自我建构

(3)安徒生童话对21世纪中国儿童品格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世纪国家德育政策
        (二)新世纪语文新课改与课程标准
        (三)知网数据来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萌芽与发展(“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2、衰落与转折(建国至改革开放)
        3、复兴与繁荣(改革开放至今)
    四、研究对象与相关界定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界定
        1、时间跨度
        2、文本类型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分析归纳法
        (三)叙事法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道德隐喻理论基本内容
        1.1.1 德育
        1.1.2 道德隐喻理论
    1.2 品格教育基本理论内容
        1.2.1 品格教育理论
        1.2.2 道德故事法
第二章 安徒生童话提升儿童的道德认知
    2.1 道德意识
    2.2 认知道德价值
        2.2.1 尊重生命
        2.2.2 诚实
    2.3 换位思考
    2.4 道德推理
    2.5 道德决断
    2.6 自知之明
    小结
第三章 安徒生童话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
    3.1 良知
    3.2 自我尊重
    3.3 同情
    3.4 崇尚善
    3.5 自我控制
    3.6 谦虚
    小结
第四章 安徒生童话塑造儿童的道德行为
    4.1 鉴别善恶的能力
    4.2 意志
    4.3 劳动习惯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榜样”作用
        2.语文教科书是重要的价值载体
        3.“部编本”的特殊性
    (二)研究意义
        1.丰富教科书研究领域
        2.为教科书编订者和使用者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1.对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2.对语文教科书中“男女形象”的研究
        3.对语文教科书中其他人物形象的研究
    (二)关于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研究
        1.以儿童外在形象为主的研究
        2.以儿童内在形象为主的研究
        3.综合儿童内外形象的研究
    (三)关于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1.部编版与其他版本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2.对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专门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教科书
        2.儿童形象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
三、分析框架与技术
    (一)文本选择
        1.为何要选取部编版教科书?
        2.为何要选取小学语文教科书?
        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如何分布?
    (二)分析框架
        1.儿童形象分析框架的制定依据
        2.本文的分析框架
        3.信效度检验
    (三)分析技术
        1.分析方法
        2.分析项目
        3.统计说明
四、儿童外在形象分析
    (一)性别形象
        1.频率分析
        2.形象塑造
    (二)国别形象
        1.频率分析
        2.形象塑造
    (三)民族形象
        1.频率分析
        2.形象塑造
    (四)时代形象
        1.频率分析
        2.形象塑造
    (五)政治形象
        1.频率分析
        2.形象塑造
五、儿童内在形象分析
    (一)心理形象
        1.情绪分析
        2.性格分析
    (二)道德形象
        1.社会公德形象
        2.职业道德
        3.家庭美德
        4.个人品德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特点
        1.生活化
        2.儿童视角
        3.多元化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蕴含的价值取向
        1.性别形象:男女地位不平等
        2.国别形象:国际视野宽阔
        3.时代形象:回归经典文化
        4.政治形象:小英雄形象消失,红领巾日常化
        5.心理形象:重视积极情绪和外倾型性格
        6.道德形象:注重公德意识和个人品德
    (三)建议
        1.对教科书编撰的建议
        2.对教科书使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分析框架之问卷(专家效度用)
附录 B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计入统计的课文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大班幼儿和教师眼中的童话 ——基于三篇安徒生童话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童话
        二、儿童视角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童话的本质的研究
        二、关于童话与儿童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童话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研究
        四、关于儿童视角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对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现场及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童话的选择
        一、童话的选择依据
        二、研究中基于选择依据采用的三篇安徒生童话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马赛克方法
        二、访谈法
        三、文献法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工具
        二、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思路
第三章 大班幼儿眼中的童话
    第一节 大班幼儿对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解读
        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二、对自然与人关系的理解
        三、对生命变化与价值的感悟
        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五、对母爱的理解
    第二节 大班幼儿对童话《小意达的花儿》的解读
        一、对童话的基本感受
        二、对万物与人关系的理解
        三、对生命的理解
    第三节 大班幼儿对童话《海的女儿》的解读
        一、对美与善的喜爱
        二、对爱的理解
        三、对灵魂与死亡关系的理解
        四、对追求与付出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 大班教师眼中的童话
    第一节 大班教师对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解读
        一、对童话内容的分析
        二、对童话教育功能的分析
        三、对童话内在价值的解读
    第二节 大班教师对童话《小意达的花儿》的解读
        一、对童话内容的分析
        二、对童话教育功能的分析
        三、对童话内在价值的解读
    第三节 大班教师对童话《海的女儿》的解读
        一、对童话内容的分析
        二、对童话教育功能的分析
        三、对童话内在价值的解读
第五章 对大班幼儿和教师童话解读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大班幼儿和教师童话解读的相似之处
        一、追求童话中的真善美
        二、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解读
    第二节 大班幼儿和教师童话解读的差异
        一、价值取向:侧重获得审美体验与侧重发挥教育功能
        二、解读方式:整体的纯真解读与较多的理性解读
        三、解读内容:积极探索人生哲理与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第六章 儿童与教师视角比较下童话的教育意蕴及运用建议
    第一节 儿童与教师视角比较下童话的教育意蕴
        一、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童话中与幼儿相契合的内在价值
        三、保护幼儿的纯真以及积极探索的天性
        四、发挥童话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童话进行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优选童话作品,充分挖掘童话的内在价值
        二、更新教师观念,倾听幼儿对童话的解读
        三、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四、启发引导幼儿,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发挥童话功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研究(192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缘起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民国儿童报刊的综合研究
        2.关于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专题研究
        3.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核心概念
        2.理论基础
        3.研究方法
二、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出版问世
    (一)创刊背景
        1.思想背景
        2.出版背景
    (二)创办过程
        1.明确读者定位
        2.确立办刊宗旨
        3.形成内容风格
        4.壮大作者群体
三、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
    (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1.还原真实历史情境,激发儿童爱国情感
        2.再现重要时政事件,增强儿童爱国信念
        3.重温榜样实践过程,引导儿童爱国行为
    (二)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1.树立正反人物形象,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2.讲述存疑有争故事,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3.呈现人际交往案例,培养道德实践能力
    (三)文化知识教育功能
        1.传播自然人文知识,拓宽儿童文化视野
        2.培养学习方法习惯,改善儿童学习状态
        3.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养成合理生活习惯
四、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
    (一)历史贡献
        1.培养公德兼顾私德,助力儿童道德教育
        2.了解时事扩充见闻,增进儿童政治教育
        3.扩充知识增进技能,辅助儿童自主学习
    (二)现实启示
        1.贯彻儿童中心主义,提升影响的有效性
        2.坚持问题需求导向,增强影响的针对性
        3.精选内容注重原创,保证影响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致谢

(7)弥赛亚与新国民 ——论传教士译汉文小说中儿童观念的兴起与变化(1912-193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西方儿童文学研究
        (二)西方学者对中国五四儿童文学的研究
        (三)中国五四儿童文学研究
        (四)传教士汉译儿童文学研究
        (五)问题分析与研究拓展空间
    三、理论支持与研究路径
    四、本文的观点与创新
第一章:作为弥赛亚的儿童
    第一节:“怪孩子”与“小大人”
    第二节:化身弥赛亚的孤儿形象
    第三节:弥赛亚儿童的道德与五四“童心说”
第二章 作为无知者的儿童
    第一节 传教士的“警世”叙事
    第二节 作为儿童的中国人
    第三节 无知儿童与弥赛亚儿童
第三章 儿童与新国民
    第一节 鲁滨逊与国民意识
    第二节 传教士与五四运动
    第三节 新国民:儿童与国民性寓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促进道德判断能力的图画书研究 ——以“儿童哲学智慧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提高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需要
        2.画书的盛行
        3.儿童哲学的启示
    (二)文献综述
        1.外已有研究
        2.内已有研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3.创新点
    (五)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道德的可教性
        2.儿童哲学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儿童哲学教育中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理论基础
    (一)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1.道德判断与儿童道德判断能力
        2.道德判断能力提高的标志
        3.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4.影响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因素
    (二)画书阅读中的儿童道德判断
        1.画书简述
        2.画书阅读中儿童道德判断的形式
        3.画书阅读中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
三、“儿童哲学智慧书”的概况与具体分析
    (一)“儿童哲学智慧书”画书概况
        1.作者简介
        2.画书简介
    (二)“儿童哲学智慧书”画书的开发理念
        1.帮助儿童正确认知自我
        2.帮助儿童正确判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三)“儿童哲学智慧书”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框架
        1.维度的确立
        2.维度的具体分析
    (四)“儿童哲学智慧书”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具体分析
        1.道德主题的丰富与深入
        2.主人公社会角色的变化
        3.道德情境的更替
        4.道德问题的强化训练
        5.编排设计的隐性教育因素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
四、“儿童哲学智慧书”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启示
    (一)对画书设计者的启示
        1.更新设计理念,关注儿童道德
        2.挖掘道德主题,贴合儿童认知
        3.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儿童情感
        4.深化道德问题,训练儿童思维
        5.合理安排文,发挥隐性功能
        6.创新编排方式,激发书活力
    (二)对教师以及家长的启示
        1.注意道德内容,构建儿童道德自我
        2.激发道德思考,深化儿童道德自我
        3.鼓励自发阅读,培养儿童道德情感
        4.关注儿童自我解读,塑造道德个体
五、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儿童哲学智慧书”的中心问题
附录B “儿童哲学智慧书”中的道德问题
附录C “你是动物吗?”追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童话的教学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意义
2 “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童话教学价值分析的依据和框架
    2.1 分析依据
        2.1.1 两大理论基础
        2.1.2 童话原生价值
    2.2 分析框架
        2.2.1 《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中教学的基本价值及其关系
        2.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的语文素养
3 “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系统的教学价值分析
    3.1 知识价值分析
    3.2 能力价值分析
    3.3 品格价值分析
    3.4 方法价值分析
4 “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童话助读系统的教学价值分析
    4.1 知识价值分析
    4.2 能力价值分析
    4.3 品格价值分析
    4.4 方法价值分析
5 “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童话练习系统的教学价值分析
    5.1 知识价值分析
    5.2 能力价值分析
    5.3 品格价值分析
    5.4 方法价值分析
6 “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童话教学价值的落实——以《青蛙卖泥塘》为例
    6.1 《青蛙卖泥塘》的教学价值分析
        6.1.1 选文系统的教学价值分析
        6.1.2 助读系统的教学价值分析
        6.1.3 练习系统的教学价值分析
    6.2 《青蛙卖泥塘》的教学设计
        6.2.1 教学目标的确定
        6.2.2 教学内容的选择
        6.2.3 教学案例的设计
7 “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童话的教学建议
    7.1 重视原生价值,走向童话的教学价值
    7.2 学习相关理论,了解童话的教学价值
    7.3 用好三大系统,分析童话的教学价值
    7.4 提高教师素养,落实童话的教学价值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格林童话》的主题与儿童道德认知研究——以《灰姑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儿童认知心理学
    (一) 皮亚杰的道德论
    (二) 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二、《灰姑娘》的主题分析
    (一) “美”与“丑”的自然主题
    (二) “善”与“恶”的道德主题
    (三) 勤劳朴实、坚强忍耐的人格主题
三、儿童认知机制与《灰姑娘》的主题
    (一) 儿童心理认知机制与《灰姑娘》的主题密切相连
    (二) 《灰姑娘》的主题符合儿童心理认知
    (三) 《灰姑娘》的主题能促进儿童心理认知机制发展
四、结语

四、童话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隐喻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 许诺晨.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1(05)
  • [2]童话的陌生化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J]. 魏海丽. 少年儿童研究, 2021(02)
  • [3]安徒生童话对21世纪中国儿童品格教育研究[D]. 杨玉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4]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 别梦.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大班幼儿和教师眼中的童话 ——基于三篇安徒生童话的解读[D]. 张思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的儿童教育功能研究(1922-1937)[D]. 郭子嫒.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弥赛亚与新国民 ——论传教士译汉文小说中儿童观念的兴起与变化(1912-1931)[D]. 刘晨.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促进道德判断能力的图画书研究 ——以“儿童哲学智慧书”为例[D]. 苗冰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童话的教学价值研究[D]. 骆知欣.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格林童话》的主题与儿童道德认知研究——以《灰姑娘》为例[J]. 张焕新,肖于. 法制与社会, 2019(22)

标签:;  ;  ;  ;  ;  

童话故事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