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井地层评估成为一种选择

套管井地层评估成为一种选择

一、套管井地层评价成为一种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许嘉杨[1](2021)在《苏里格气田泡沫排水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三低”气田,气井投产后压力普遍快速下降,气井井底积液情况较为普遍,对天然气的开采造成较大影响。为解决积液问题,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广泛应用在苏里格气田,但因气井积液中气田轻烃含量、甲醇含量和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加之部分气井采用井下节流技术,导致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应用效果不佳,急需针对上述问题,优选出抗烃类、抗盐类、配伍性能好、泡排效果较好的起泡剂,总结形成适用于苏里格气田不同区块的泡沫排水工艺最优参数。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苏里格气田气井积液情况判断方法的建立。通过文献调研、计算分析等手段,分析气井中液体来源和气液两相流流型,建立以临界流量、计算的井底流压和井底压力压差、井筒流态和生产动态为参照的气井积液情况判断方法,并针对含节流器和不含节流器气井井筒内积液的高度和流态进行单独分析,明确适用于苏里格气田的气井积液判断方法。从苏14区块、苏48区块和苏20区块随机选择16口气井,按照已建立的判断方法进行计算分析,推断出相同地质条件和工况的其他区块的积液情况,得出苏里格气田苏47、苏48区块和桃2区块普遍积液严重的结论,为后续工艺优化现场实验提供数据支撑。2.起泡剂的性能评价和筛选。通过资料收集、试验分析等手段,掌握苏里格气田产水特征,得出地层水为Ca Cl2型且矿化度较高的结论。随后开展5种在用起泡剂起泡性能试验和携液性能试验,发现不同浓度和不同矿化度下,ZX-45、UT-6和UT-11C的起泡力和携液能力明显优于其他起泡剂。对不同含量气田轻烃条件下3种起泡剂的起泡性能和携液性能进行试验,发现浓度为0.3%的起泡剂UT-11C和ZX-45可以满足现场应用要求。针对两种起泡剂的甲醇配伍性、表面张力、乳化力、缓蚀性和热稳定性进行试验,最终优选出适用于苏里格气田开发工况下的起泡剂ZX-45以及现场应用浓度0.5%~1%。3.现场泡排试验得出最优工艺参数。通过现场试验、计算分析等途径,在掌握节流器气井泡排工艺难点的基础上,优化泡排加注工艺,并以第一部分选定的三个区块16口气井为试验对象,从起泡剂注入量、加注稀释比、气井加注周期等方面开展现场试验,优化出三个区块的泡沫排水工艺参数。通过对比三个区块的工艺参数与计算参数,分析加注ZX-45起泡剂后的效果,总结出气田泡排工艺现场规律和三个区块泡沫排水施工工艺指导方案。

左继泽[2](2020)在《同井注采产液量预测与控液射孔参数优化》文中指出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产出水的处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同井注采技术可实现在井下对产出液进行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水经注入泵回注到油层,而含油较高的油水混合物经采出泵被举升至地面。但是一旦对产出层实施封窜作业,封窜层段的产液能力无法判断,进而无法给定注采层段的合理配产。并且在正常生产过程中,生产管柱无法正常起出,进而很难通过测井的方法判定封窜之后的产液能力。因此有必要根据油藏工程的方法对同井注采井封窜作业之后的产液能力进行理论研究,为现场合理配产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同井注采井封窜之后的产量预测,本文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比了4种常规的计算方法。分析发现,因为地层的相关的部分数据的选取相对较久远,并且测试得到的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所以这4种方法均不能准确预测封窜后的产液量。最终选择使用IPR曲线法,利用Matlab或Pipesim软件与沃格尔方程拟合,计算出来的封窜之后的产液量结果更加准确。然后我们对于使用地层系数法、试注数据法、IPR曲线法、注入井井底压力法、生产数据法这5种计算采液指数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从预测产液量的准确性和现场实际出发,发现使用IPR曲线法所计算出来的采液指数和产液量最为准确、更符合实际。同时也明确,计算产液量时应使用相邻注入井的井底压力作为边界压力。在使用了IPR曲线拟合方法确定产液量之后,发现仅仅用封窜法来控制产液量是达不到生产要求的。因此考虑使用重新射孔的方法,以井B1-4-P44的两个层段(PI1和PI2层)为例,使用Comsol软件来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不同射孔数目及射孔密度下对近井地带附加压降的影响。结合实际产液量与期待产液量之间的差值要求,计算出在射孔直径和射孔深度分别为8.2mm和436mm时的PI1和PI2层的重新射孔数目分别为1孔和2孔。并且发现相同射孔数目的条件下射孔密度对近井半径1m处压力影响较小。

赵毅[3](2020)在《考虑温度影响的深水地层破裂压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当今世界油气增储上产、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新领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趋势与新亮点。我国南海深水海域广阔,预计深水区油气当量约30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向深水进军,开发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已成为国内油气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海洋深水钻井作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深水长距离钻井导致其既具有高温作业难点、又具有深水作业难点,两者耦合作用形成的上部超低温和下部高温的叠加影响,使得钻井液和地层岩石性能变得极不稳定,导致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进一步变窄,极易造成井壁失稳,从而导致卡钻、泥包、钻具损毁等钻井复杂事故,甚至使油井报废。因此,准确的预测深井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对深水钻井作业的事故防范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深水钻井特点,本论文以南海琼东南盆地L25区块为工程依托背景,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根据传热学中热对流及热传导能量守恒原理,建立全井温度场控制方程,通过有限差分求解方法求解全井温度场,在此基础上分析钻进和循环两种工况下的全井温度场分布特点,并对比有套管和无套管存在时的温度分布特点,确定后续热应力分析思路。(见第二章)(2)根据弹性力学中孔口应力集中分析方法,将温度分析结果作为边界条件,由理论及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分析温度变化影响下的井周应力分布规律,结合编程结果形成一整套分析井周应力动态变化程序。(见第三章)(3)根据现有破裂压力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并提出合理的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将温度影响下的井周应力分布规律引入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建立深水地层破裂压力动态图版,采用图版分析深水地层破裂压力动态变化。(见第四章)应用本论文研究成果,针对南海深水井L井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深水地层动态破裂压力图版法对深水地层破裂压力预测精度有明显提高。以考虑温度为前提建立的深水地层动态破裂压力预测图版,为海洋深水钻井的井壁稳定分析及后续压裂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对深水钻井的安全高效进行及后续压裂施工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钟震[4](2020)在《车排子井区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平井在油气藏开发中经济价值显着,其已然成为油气藏开发的主要钻井方式。虽然车排子区块石炭系勘探前景良好,但钻井周期长、机械钻速慢和井漏复杂情况多发等因素严重制约车排子区块勘探开发速度。通过收集目标区已钻井的测井、录井等数据及地质、开发、钻井相关资料,宏观掌握区域构造分布;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该地区已钻井井下复杂层段的分布情况,给出目标区块钻井地质特点及难点,并制定了复杂预防对策。本文依据室内岩石地应力实验结果及现场地破试验,确定现今地应力状态,并以此建立了车471井区地应力模型及地层三压力剖面,为井身结构优化计提供有关压力系统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影响井身结构优化设计的工程地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优化水平井井身结构、简化套管程序。针对地层特性、地层压力系统评价结果和垮塌、缩径、井漏等复杂,并结合井身结构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压差卡钻和卡套管的问题,设计出相应的钻井液和水泥浆,降低井漏复杂,达到了预防压差卡钻和卡套管的良好效果。针对机械钻速低的石炭系地层,结合室内实验,开展地层岩石力学特性评价研究,综合钻头类型优选方法,探索出适合于车471井区不同地层的钻头序列。本文结合实际工况,给出预防复杂技术措施,减少钻井液漏失量,降低钻井复杂时率。利用纵横弯曲法分析单弯螺杆钻具组合受力可得钻头侧向力和倾角结果,对和螺杆弯角进行优选以及强化钻压参数,可以有效的控制井斜和提高钻井效率。受造斜点位置影响,井斜曲率可能会导致钻具本体破坏失效,通过造斜段钻具本体破坏失效分析对造斜点位置适当调整来防止本体破坏失效发生。通过本文研究,探索出与车471井区配套的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井身结构由三开优化为二开,实现了区域二开井身结构设计应用规模化;钻井液和水泥浆体系有效的控制了地层压力体系处于平衡状态,保证钻井和固井作业顺利进行;优选螺杆弯角给出匹配相应地层的螺杆钻具组合和相应的钻井参数。经过现场应用,平均钻井周期由前期的76d缩短为目前的47d,缩短38.15%;水平段平均机械钻速由前期的3.84m/h提高到4.64m/h,提高20.8%;全井段平均机械钻速由前期的6.82m/h提高到8.69m/h,提高32%。车471井区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的应用,为整个区块水平井经济高效开发提供了保障。

刘鹏程[5](2019)在《瞬变电磁测井的地层电导率探测和套管井几何因子研究》文中认为石油是战略资源,测井是探测石油的有效手段。瞬变电磁测井是在感应测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兴测井方法,其借鉴物探的思路,具有发射信号频带宽、信息丰富、一次激发覆盖一个频段等优点。探测剩余油需要套管井条件下的地层电导率曲线。套管井条件下的瞬变电磁测井响应波形包含地层的电导率信息,可以从中获得地层的电导率。本文首先介绍了瞬变电磁测井所依据的电磁场理论和有关计算公式,推导了三层导电介质中平面波的电磁场和圆柱界面两层介质的势函数;用Fourier变换给出了瞬变电磁测井响应的频谱计算公式。借助Doll几何因子,给出了瞬变电磁测井的几何因子理论以及瞬变电磁测井的有用信号计算公式。建立了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和一发多收线圈系等瞬变电磁实验系统。测量了裸眼井和套管井两种模型的瞬变电磁响应波形,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不同纵向特征的测井曲线,展现了测井曲线对水平铝板层的响应特征。处理了5.5英寸套管井实际测量的波形,通过套管井节箍处的响应获得了套管井的几何因子。通过套管井的差分几何因子和原始测井曲线进行反褶积获得了套管井条件下的地层电导率曲线,与裸眼井的地层电导率测井曲线进行了对比。两者具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分析了过套管电导率曲线的特点,区分了油层和水淹层,探讨了套管井瞬变电磁测井方法的可行性。根据不同深度位置的响应波形相减以后的波形形状,提出了有关套管井地层电导率曲线的校正思路,对校正工作进行了分析。

霍建建[6](2019)在《井中雷达成像算法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井中雷达是一种高效的电磁波探测成像工具,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相比于常规的地表探地雷达,井中雷达能够满足深地探测的需求,但是其应用的环境却更加复杂,因此对于相应的探测成像方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井中雷达实验,分别研究了非高导井孔(井孔中填充非高导介质,如空气、清水等)和高导井孔(井中填充高导介质,如饱和盐水等)条件下的探测成像技术。其中,非高导井孔条件下的探测成像属于常规的井中雷达应用,本文重点研究了由金属电缆所引起的反射导波干扰的抑制方法和改进型的逆时偏移成像算法(能流域逆时偏移);而高导井孔条件下的探测成像技术则是一种非常规应用,它利用由井孔填充介质的高导特性所引起的井中雷达导波对近井壁地质结构进行探测成像,是对常规井中雷达应用的一种补充和发展。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在常规的井中雷达探测中,为了满足井周远距离目标的探测需求,井孔中一般会填充一些非高导介质,如空气、清水等。本文结合GeoMole井中雷达在非高导井孔条件下的探测实验,介绍和分析了非高导井孔条件下的雷达探测原理和回波信号组成;另外,用于牵引雷达运动或实时数据传输的电缆一般为表面导电的金属电缆,这种金属电缆与井孔会构成一种导波传输系统。当金属电缆与雷达直接相连(距离收、发天线较近)时,雷达天线辐射出的能量能够耦合到电缆表面,并形成表面电流,从而诱导出沿着井孔方向传播的导波。一旦这些导波遇到沿井孔方向的阻抗不连续处时(主要由近井壁的不连续结构造成,如跨孔裂缝、地层分界面等),就会形成反射导波,并被接收天线接收。在记录的雷达剖面中,这些反射导波表现为斜带状条纹,会严重污染非高导井孔条件下的井周目标反射信号,从而为高质量的成像处理带来困难。为了解决反射导波干扰问题,本文除了探讨常规反射导波抑制方法外,还提出了基于偏移处理技术的偏移滤波方法。这种方法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它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中,如地表地震测量中的地滚波抑制,声波全波列测井中的斯通利波的提取,以及垂直地震剖面测量中的上行波和下行波的分离等。2、在完成对原始雷达数据的预处理(如直达波去除、反射导波等干扰信号的抑制等)后,高精度的偏移成像处理就成为非高导井孔条件下雷达探测成像技术的关键。本文在传统逆时偏移算法的基础上,利用本文提出的能流域波场分离技术,形成了新型逆时偏移成像算法—能流域逆时偏移。在叠前能流域逆时偏移中,首先分别对顺时外推得到的任意时刻入射波场和逆时外推得到的任意时刻反射波场进行能流波场分离,然后对各入射波场能流分量和各反射波场能流分量应用成像条件,并按时间做叠加处理,获得沿不同坐标轴方向的16组分量图像。最后按照一定规则对各分量图像重新组合,就可以获得四组具有不同特点的偏移图像。而对于叠后能流域逆时偏移只需要对记录到的数据进行逆时延拓,并在最后的时间步进行能流波场分离,同样可以得到四组具有不同特点的偏移结果。能流域逆时偏移成像算法在保持传统逆时偏移高精度优点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抑制低频噪声、提高图像聚焦度和偏移后图像的方位分辨率。另外,该改进算法还能够直接对不同倾向的目标图像进行分离或分类。3、在一些井中雷达探测应用中(如雷达应用于油田测井),井孔中会填充一些高导介质。由于受到这些高导介质的衰减和约束作用,井中雷达天线辐射出的电磁能量只有较少部分能够进入地层传播,而相当一部分低频能量会被约束在井孔附近区域。这就限制了雷达的远距离探测能力,造成了严重的能量浪费,降低了雷达工作效率。为了能够有效利用这部分能量,本文结合电子科技大学雷达成像测井原型机在高导井孔条件下的测井实验,对高导井孔条件下的雷达探测原理和采集到的雷达回波信号进行了分析处理。此外,本文还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奇异值分解理论,实现了从高导井孔条件下的雷达回波数据中快速提取近井地层的归一化视电阻率曲线。该曲线与常规电阻率仪器的测井曲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一方面扩展了雷达成像测井系统的应用功能,为测井评价提供必要信息,另一方面也为本文高导井孔条件下的探测成像分析提供支撑。基于高导井孔条件下的导波传输特性,本文还研究了高导井孔条件下的反射导波视速度与近井地层电磁波速度的关系,为今后利用井中雷达数据求取地层介电常数奠定基础。4、在高导井孔条件下的雷达导波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开展了在高导井孔条件下利用沿井壁附近区域传播的雷达导波对近井壁地质结构进行探测成像的研究,即高导井孔条件下的导波探测成像。文中结合数值仿真实验和现场测井实验证实了导波探测成像的可行性。而且这种方法能够适用于对近井壁水平(即垂直于井孔方向)地质结构的探测成像,是对常规(非高导到井孔条件)井中雷达探测成像技术的有效补充和发展。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井中雷达的应用功能和范围,对井中雷达的推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一些高导井孔条件下的雷达测井项目。

王虎[7](2019)在《脉冲中子源中子伽马密度测井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层体积密度被广泛用于储集层评价中,通常被认为是测井解释的关键输入参数之一。在地层中使用放射性Cs-137伽马源的密度测井测量的体积密度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岩石物理参数,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许多研究者开始选择以脉冲中子发生器作为密度测井仪的源,以规避传统同位素源所带来的健康、安全和环境风险(HSE)及测量上的限制等问题。当脉冲中子源取代伽马源进行地层密度测量时,放射源在地层中激发的物理场发生了改变,粒子在地层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与地层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也随之改变,探测器测量信号的复杂性增加,信号的解析和重组方法需要重构。因此,有必要开展脉冲中子伽马密度测井方法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本文结合蒙特卡洛数值模拟方法,对中子伽马密度测量中影响非弹性伽马射线响应的快中子输运、次生伽马射线的产生和非弹性伽马射线输运三个物理过程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无限均匀地层的球形模型中,利用玻尔兹曼方程和分组扩散法推导出与中子输运和次生伽马射线的产生截面无关的体积密度计算方法。根据高能伽马射线输运理论,进一步推导出与高能伽马电子对效应影响无关的体积密度计算方法。根据源距与仪器密度灵敏度的关系,对仪器的源距进行了优化,设计了中子伽马密度测井仪探头模型。在对仪器模拟在常见地层中响应研究的基础上,使用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拟合的方法,对中子伽马密度测量的新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际刻度井资料,给出了脉冲中子密度测井方法的测量精度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中子伽马密度测量的新方法可以补偿非弹性伽马射线的产生截面和中子输运的影响。通过设置非弹性伽马射线能谱的高、低能窗可以补偿电子对效应的影响。最终得到的非弹性伽马计数率比值符合伽马衰减规律,使计算得到的中子伽马密度对地层属性变化不敏感。在纯砂岩、灰岩和白云岩地层中体积密度测量误差在±0.025 g/cm3范围内,在泥质地层,体积密度测量误差在±0.035g/cm3范围之内。同时,该仪器的地层密度测量范围建议在1.95~2.9 g/cm3区间内。

王阳[8](2019)在《随钻方位伽马测井正演模拟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水平井、大斜度井等非常规油气井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加大开发推进力度对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随钻方位测井是提高水平井储层开采率、实现非常规储层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随钻方位伽马测井是评价储层界面、优化仪器钻进方案和提供地质导向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仪器刻度、环境因素干扰等技术问题,随钻方位伽马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本文针对在实际应用中随钻方位伽马测井在不同产状地层中的响应和成像规律,和井眼环境对伽马响应的影响,开展对随钻伽马测井的正演模拟研究,建立仪器地层的数值计算模型,形成环境校正方法,消除井眼环境因素引起的随钻方位伽马测井评价的误判,为我国油气能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针对随钻方位伽马测井技术,从伽马射线与地层作用过程出发,分析水平地层伽马场分布规律;建立MCNP模型模拟地层随钻方位伽马响应特征,根据API刻度方法对模拟数据进行计数率转换;研究水平地层方位伽马的探测特性,得出上、下探测深度分别为17cm、20cm,长度为10cm探测器的纵向分辨率为20cm,方位角灵敏度为19.24°;通过建立MCNP模型模拟研究不同井眼尺寸、仪器偏心以及泥浆环境下的伽马响应规律,形成伽马校正公式,完成环境校正图版;从仪器与地层结构的几何关系出发进行正演,改变地层与仪器倾角、钻进目标地层的厚度以及探测器离地层界面的距离等不同地层条件,模拟得到了伽马响应分布特征,总结得出地层基本参数的计算公式;利用现场油井的随钻方位伽马数据,进行伽马曲线和成像图的环境校正和地层参数计算,与实际地层情况对比基本一致,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根据伽马场在介质中的衰减作用进行快速正演计算,初步实现了随钻方位伽马的快速正演,与MCNP结果基本一致,为随钻方位伽马的应用提供新的技术支持。随钻方位伽马测井的蒙特卡罗数值模拟从地层伽马特征出发,研究了随钻伽马的探测特性、地层基本规律,总结出提供地质导向的地层参数计算方法,进行随钻伽马的API刻度转换,最后建立了随钻方位伽马的环境校正图版,形成系统的随钻方位伽马正演测量方法,处理了4口实测方位伽马数据效果与实际相符,初步实现了随钻方位伽马的快速正演方法,与MCNP相比计算速度高达几百倍,但是在计数率转换和体探测器积分上还有不足,导致精度较低,为完成快速正演方法的现场应用还应进一步完善。

付盼[9](2019)在《威远地区套管变形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威远区块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套管变形问题一直存在,已经成为影响该区块页岩气井压裂改造效果的一个难点问题。针对该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套管变形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威远区块套管变形原因主要是由于页岩地层在水力压裂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剪应力场使页岩地层沿着天然弱面滑移,地层滑移后会使套管发生剪切错断,且滑移剪切量多为厘米级。本文针对威远区块出现的大规模页岩气井套管变形问题,开展了相应的物理模拟实验,希望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的手段揭示威远区块套管变形的规律,进而为现场提供套管变形的理论防治方法及建议。论文首先对威远区块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的工程地质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块套变发生的位置特征、形态特征、套变点附近的地层特征以及套变点处的固井质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威远区块页岩气井套管变形机理:一是由于压裂作用下页岩层膨胀抬升导致地层滑移从而剪切套管;二是因为压裂液浸入到层理面之后,导致层理面间的正应力和摩擦系数降低,进而引起页岩层的滑移导致套管变形。其次,开展了龙马溪组页岩岩石力学参数试验,测定了与层理方向成不同角度的岩心在单轴、三轴实验条件下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以及泊松比,为后续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物理模拟实验提供基础数据。最后,基于非常态相似理论确定了岩层间滑移物理模拟实验的室内模拟地层参数,设计了一套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开展了威远区块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地层滑移量主要与距地层形变中心的距离有关,即与距水力压裂点的距离有关,且滑移量在距离水力压裂点70-80m处达到最大;不同的地层厚度以及不同的地层埋深影响着地层滑移量的大小,当套管穿过层厚较大的页岩地层时,剪切变形量要比厚度小的地层大;当套管在纵向上穿过地层发生多段套管变形时,其上部剪切变形的程度要大于下面部分。同时基于物理模拟实验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物理模拟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平均符合率为93.76%。

晋国栋[10](2019)在《Y区块气井腐蚀机理研究及缓蚀剂应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川西Y区块气藏埋藏较深,地层压力高达80MPa,采出气中普遍含有CO2且分压高,再加上生产后期地层产水量增加、地层水矿化度升高,井下管柱在苛刻的生产环境下腐蚀严重。P110级油套管钢是该区块井下管柱使用的主要材料,P110钢属于普通碳钢,耐CO2腐蚀性一般,服役期间出现多井次的腐蚀穿孔现象,严重制约了气田的安全生产。因此,研究P110钢在Y区块生产环境下的腐蚀机理,分析各因素对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优选适用于该区块的缓蚀剂,提出一套科学的缓蚀剂加注方式,对Y区块气田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调研川西气田现场腐蚀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色谱、XRD、SEM等方法,对现场采集的气体、地层水、腐蚀产物样品进行了组分分析,研究了引起Y区块P110油管腐蚀的主要原因。使用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各腐蚀因素对P110油管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各腐蚀因素对P110腐蚀的影响权重,为缓蚀剂优选提供了方向,在模拟生产条件下对3种目标缓蚀剂进行评价,优选出CX-19缓蚀剂作为现场使用的缓蚀剂,在此基础上开展CX-19缓蚀剂加注实验,确定了缓蚀剂合理的加注速度及加注周期。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Y区块气藏采出气中普遍含有CO2,不含H2S气体,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C1-浓度在30000~70000mg/L之间,地层水矿化度高,井下管柱腐蚀严重。腐蚀产物以铁和钙的化合物为主,铁主要以FeCO3的形式存在,钙以碳酸钙和碳酸钙镁的形式为主。根据对腐蚀产物的分析,认为Y区块井下管柱的腐蚀是以CO2、Cl-和高矿化度地层水共同作用下,以C02腐蚀为主的腐蚀。(2)在未添加缓蚀剂时,P110试片点蚀严重,年均腐蚀速率为2.89mm·a-1,添加质量浓度为1.0%的CX-19缓蚀剂后,试片表面形成一层粘稠的黑色保护膜,腐蚀速率降为0.38mm·a-1,缓蚀率为86.73%。清洗试片后发现P110试片表面有轻微点蚀痕迹,点蚀区域分布均匀,点蚀坑深度浅,接近于均匀腐蚀,表明该缓蚀剂能有效避免油管腐蚀穿孔,因此选择CX-19作为现场使用的缓蚀剂。(3)在模拟生产工况下,缓蚀剂不产生积液的最大加注流量为8.6L/min,以此作为缓蚀剂加注时的最大加注速度。使用Fluent研究了 CX-19缓蚀剂成膜质量,发现缓蚀剂注入井筒后先在注入口附近成膜,持续注入缓蚀剂6000s后,各部位整个圆周截面液膜变得均匀,厚度基本保持为2.5mm。停止加注缓蚀剂5d后,缓蚀剂膜厚度在1.0mm左右,管壁未出现缓蚀剂膜被破坏的区域,停注7d后缓蚀剂膜部分被破坏,管壁暴露于腐蚀介质中,由此确定缓蚀剂的加注周期为5d。

二、套管井地层评价成为一种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套管井地层评价成为一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苏里格气田泡沫排水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气田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应用现状
        1.2.1 国内外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原理
        1.2.2 国内外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关键点
        1.2.3 国内外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新技术
        1.2.4 常用起泡剂加注工艺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苏里格气田气井积液情况判断及分析
    2.1 苏里格气田气井积液过程及积液判断依据
    2.2 由临界携液量初步判断气井是否积液
        2.2.1 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的选取
        2.2.2 相关参数计算
    2.3 根据井底压力计算确定气井是否积液
    2.4 根据两相流流态模型判断井筒内积液的高度和流态
        2.4.1 苏里格气田无节流气井井筒内流型判断和积液高度的确定
        2.4.2 节流气井积液的判断方法
    2.5 结合生产动态计算气井泡排前积液情况
        2.5.1 区块的工况条件
        2.5.2 计算三个区块气井积液情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起泡剂的性能评价和筛选
    3.1 气田产水特征和水质分析
        3.1.1 苏里格气田产水气井分布
        3.1.2 气井产水特征
        3.1.3 水质分析
    3.2 起泡剂性能评价和筛选
        3.2.1 起泡剂的功能要求
        3.2.2 筛选及性能评价
        3.2.3 配伍性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X-45 起泡剂现场泡排试验及工艺参数优化
    4.1 节流气井泡排工艺难点
        4.1.1 气田轻烃的影响
        4.1.2 节流器对泡沫排水效果的影响
    4.2 加注方式优化
        4.2.1 苏里格气田常用加注方式
        4.2.2 泡沫排水加注工艺优化方法
    4.3 加注工艺参数优化及现场试验
        4.3.1 确定加注工艺参数
        4.3.2 选井
        4.3.3 加注工艺参数选取的确定
        4.3.4 现场工艺优化试验及分析
        4.3.5 苏里格气田三个区块加注ZX-45 的工艺参数与计算参数的对比分析
        4.3.6 苏里格气田三个区块加注ZX-45 起泡剂后的效果
    4.4 苏里格气田泡沫排水采气加注工艺参数优化
        4.4.1 首次排出气井中的大量积液
        4.4.2 维持气井平稳生产阶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同井注采产液量预测与控液射孔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同井注采技术及现状
        1.1.1 同井注采技术
        1.1.2 同井注采技术国内外现状
    1.2 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封窜后产液量预测
    2.1 封窜后产液量常规预测方法
        2.1.1 试注参数预测产液量
        2.1.2 试注参数和封窜前工作制度预测产液量
        2.1.3 地层相关数据结合生产制度和试注数据预测产液量
    2.2 校正系数法预测封窜之后产液量
        2.2.1 计算方法的选取
        2.2.2 校正系数的确定
    2.3 IPR曲线拟合法探究
        2.3.1 MATLAB软件拟合
        2.3.2 PIPESIM软件拟合
第三章 同井注采井采液指数计算方法研究
    3.1 地层系数法计算采液指数
        3.1.1 理论推导
        3.1.2 实例计算
    3.2 利用试注数据计算采液指数
        3.2.1 理论推导
        3.2.2 实例计算
    3.3 IPR曲线法计算采液指数
        3.3.1 井底流压计算
        3.3.2 绘制IPR曲线
        3.3.3 采液指数的计算
        3.3.4 计算结果
    3.4 邻井井底压力计算采液指数
    3.5 采液指数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3.5.1 采液指数对比分析
        3.5.2 产液量预测对比分析
第四章 基于产液量控制下的射孔参数优化
    4.1 射孔数目对井筒附近附加压降的影响
        4.1.1 需重新射孔造成附加压降的计算
        4.1.2 射孔孔眼内摩阻计算
        4.1.3 射孔数目对近井1m处压降的影响
    4.2 改变射孔孔深和孔径之后射孔密度对近井地带压降的影响
        4.2.1 需重新射孔造成附加压降的计算
        4.2.2 射孔孔眼内摩阻计算
        4.2.3 射孔数目对近井地带1m处压降的影响
    4.3 利用近井地带1m处附加压降计算产液量
        4.3.1 射孔数目对采出层产液量的影响
        4.3.2 射孔密度对采出层产液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考虑温度影响的深水地层破裂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井筒温度场动态分析
    2.1 传热原理
    2.2 深水井筒温度场模型建立
    2.3 有限差分法求解
    2.4 计算相关参数的确定
    2.5 井筒及地层温度场计算流程
    2.6 参数敏感性分析
    2.7 深水井筒温度场分布规律
    2.8 小结
第3章 温度场对地层井周应力的影响
    3.1 井周应力计算模型
    3.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3.4 数值模拟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温度影响下的地层破裂压力分析
    4.1 地层破裂压力确定方法
    4.2 现有破裂压力计算模型
    4.3 深水地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
    4.4 模型验证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车排子井区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车排子井区概况及实钻分析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分层及岩性
    2.3 地层压力
    2.4 实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井身结构优化
    3.1 井身结构设计依据
    3.2 地应力模型建立
    3.3 已钻井井身结构情况
    3.4 井身结构优化方案
    3.5 钻井液和水泥浆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钻井提速方法
    4.1 钻头优选
    4.2 单弯螺杆钻具组合
    4.3 造斜段钻杆疲劳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钻井提速配套技术与现场应用情况
    5.1 钻井提速配套技术
    5.2 现场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瞬变电磁测井的地层电导率探测和套管井几何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和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内容以及创新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瞬变电磁测井的电磁理论基础
    2.1 Maxwell方程以及平面波传播规律
    2.2 边界条件和三层介质下的平面波传播规律
    2.3 柱坐标系下线圈激发的两层介质磁矢势(无源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瞬变电磁测井的几何因子理论
    3.1 瞬变电磁过套管井测井原理
    3.2 几何因子理论
        3.2.1 微分几何因子的推导
        3.2.2 径向几何因子和纵向几何因子
    3.3 地层电导率曲线和几何因子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瞬变电磁实验测量系统和结果分析
    4.1 瞬变电磁实验测量系统介绍
        4.1.1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4.1.2 上位机软件
    4.2 实验数据处理
        4.2.1 裸眼井实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4.2.2 套管井实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瞬变电磁测井的套管井几何因子和地层电导率曲线
    5.1 工程现场测井中的瞬变电磁响应波形
    5.2 瞬变电磁测井套管井的几何因子
    5.3 瞬变电磁套管井的差分几何因子及原始测井曲线
        5.3.1 套管井差分几何因子
        5.3.2 原始测井曲线
    5.4 过套管地层电导率曲线
        5.4.1 处理前后曲线的比较
        5.4.2 过套管地层电导率曲线和裸眼井地层电导率曲线的比较
    5.5 过套管测井曲线的校正方法分析
        5.5.1 做差后曲线的全时刻响应分析
        5.5.2 零点和峰值处的响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井中雷达成像算法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井中雷达系统研究及应用
        1.2.2 井中雷达成像技术研究
    1.3 井中雷达成像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非高导井孔条件下的井中雷达探测与反射导波抑制
    2.1非高导井孔条件下的井中雷达探测原理与实验
        2.1.1 非高导井孔条件下的井中探测原理
        2.1.2 非高导井孔条件下的井中雷达实验与分析
    2.2 非高导井孔条件下反射导波的一般抑制方法
        2.2.1 物理阻断方法
        2.2.2 沿特定倾角的滑动平均误差滤波
        2.2.3 F-K滤波
    2.3 基于偏移处理的偏移滤波方法
        2.3.1 偏移滤波的原理
        2.3.2 数值仿真与偏移速度影响分析
        2.3.3 实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能流域逆时偏移成像算法
    3.1 逆时偏移原理
        3.1.1 逆时偏移正演过程
        3.1.2 逆时偏移成像条件
    3.2 电磁波场分离理论
        3.2.1 Poynting理论
        3.2.2 能流域的电磁波场分离
    3.3 EF-RTM成像算法理论
        3.3.1 叠前EF-RTM成像算法
        3.3.2 叠后EF-RTM成像算法
    3.4 EF-RTM在井中雷达仿真模型中的验证
        3.4.1 仿真模型建立与回波数据提取
        3.4.2 叠前EF-RTM处理
        3.4.3 叠后EF-RTM处理
        3.4.4 EF-RTM对偏移后图像方位分辨率的影响
    3.5 EF-RTM在井中雷达实测数据中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导井孔条件下的井中雷达探测实验与分析
    4.1 高导井孔条件下的井中雷达探测原理
    4.2高导井孔条件下的井中雷达探测实验
        4.2.1 电子科技大学雷达成像测井原型机
        4.2.2 现场实验与数据分析
    4.3 归一化视电阻率曲线
        4.3.1 STFT和 SVD原理
        4.3.2 归一化视电阻率求解流程
        4.3.3 实验结果
    4.4 基于井中雷达反射导波的近井地层电磁波速度估计
        4.4.1数值模型仿真实验
        4.4.2 实验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导井孔条件下的雷达导波对近井壁地质结构探测成像
    5.1 井中雷达导波对不同近井壁地质结构的探测成像
        5.1.1 井中雷达导波对裂缝的探测成像
        5.1.2 井中雷达导波对地层分界面的探测成像
        5.1.3 井中雷达导波对夹层的探测成像
        5.1.4 井中雷达导波对溶洞或扩径情况的探测成像
        5.1.5 不同近井壁地质结构的反射导波图像对比
    5.2 现场实验数据分析
        5.2.1 GeoMole井中雷达实验数据分析
        5.2.2 电子科技大学雷达成像测井原型机实验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脉冲中子源中子伽马密度测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套管井脉冲中子伽马密度测井
        1.2.2 第一代随钻脉冲中子伽马密度测井
        1.2.3 第二代随钻脉冲中子伽马密度测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中子伽马密度测量原理
    2.1 中子伽马密度测量核物理基础
        2.1.1 脉冲中子源
        2.1.2 中子输运
        2.1.3 伽马输运
    2.2 伽马-伽马密度测井原理
    2.3 中子伽马密度测井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子伽马密度测量中的物理场特征模拟研究
    3.1 蒙特卡洛模型
    3.2 快中子的输运
        3.2.1 快中子的空间分布
        3.2.2 快中子的能量分布
    3.3 非弹性散射伽马射线的产生
        3.3.1 微观非弹性散射截面
        3.3.2 地层原子核密度
        3.3.3 脉冲中子源产生的伽马射线
    3.4 非弹性散射伽马射线输运
        3.4.1 非弹性散射伽马射线初始能量分布
        3.4.2 非弹性散射伽马射线能量分布
        3.4.3 非弹性伽马射线的衰减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子伽马密度测量中的中子输运研究
    4.1 非弹性伽马射线空间分布规律
        4.1.1 玻尔兹曼方程求解
        4.1.2 多场耦合理论推导
    4.2 中子输运对探测器响应的影响
        4.2.1 中子输运对非弹性伽马射线通量的影响
        4.2.2 径向微分非弹性伽马通量对探测器伽马响应贡献分析
    4.3 中子输运的补偿
        4.3.1 近似拟合法
        4.3.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处理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子伽马密度测量中的电子对效应研究
    5.1 电子对效应在散射伽马能谱中的影响
    5.2 电子对效应在中子伽马密度计算中的影响
        5.2.1 伽马源的影响
        5.2.2 电子对效应的影响
    5.3 电子对效应的补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子伽马密度测量中的地层密度计算方法研究
    6.1 中子伽马密度测井仪的结构设计
        6.1.1 密度灵敏度
        6.1.2 探测器的密度灵敏度与源距的关系
        6.1.3 伽马密度测井仪器模型设计
    6.2 体积密度计算新方法及精度分析
        6.2.1 中子伽马密度计算新方法
        6.2.2 岩性影响
        6.2.3 孔隙流体类型影响
    6.3 探测深度与纵向分辨率
        6.3.1 探测深度
        6.3.2 纵向分辨率
    6.4 井眼环境对密度测量的影响
        6.4.1 井眼尺寸影响
        6.4.2 间隙影响
        6.4.3 泥浆密度影响
    6.5 模型井验证
        6.5.1 模型井1-中子孔隙度标准刻度灰岩地层井
        6.5.2 模型井2-补偿密度/岩性密度标准刻度岩性地层井
        6.5.3 模型井3-不同井径中子孔隙度标准刻度岩性地层井
        6.5.4 模型井4-孔隙含气灰岩、泥质和石膏地层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地层常见元素的中子微观非弹性、弹性和俘获截面
附录 B 地层常见元素的快中子微观非弹性和弹性散射截面
附录 C 地层常见矿物核测井参数
附录 D 常见地层伽马的质量衰减系数曲线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随钻方位伽马测井正演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随钻方位伽马测井原理与地质基础
    2.1 核物理地质基础
        2.1.1 岩石放射性分布概况
        2.1.2 含铀、钍和钾的常见岩石介绍
    2.2 随钻方位伽马测井原理
        2.2.1 放射性地层伽马场分布
        2.2.2 方位伽马测井原理
        2.2.3 刻度
第三章 随钻方位伽马响应规律模拟研究
    3.1 API刻度转换
        3.1.1 API刻度井与随钻方位伽马刻度
        3.1.2 随钻伽马API刻度转换
        3.1.3 API刻度验证与随钻伽马能谱测量
    3.2 随钻方位伽马仪器数值模型建立
        3.2.1 仪器结构参数
        3.2.2 模型建立
    3.3 方位伽马探测特性研究
        3.3.1 探测深度
        3.3.2 纵向分辨率
        3.3.3 方位灵敏度
    3.4 地层方位伽马响应规律模拟
        3.4.1 不同井斜角度伽马曲线及成像响应
        3.4.2 不同厚度地层伽马曲线及成像响应
        3.4.3 仪器和地层界面不同距离地层伽马曲线及成像响应
    3.5 地层参数确定方法
        3.5.1 界面距离
        3.5.2 泥岩厚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眼影响因素及校正方法研究
    4.1 井眼影响因素
        4.1.1 井眼尺寸
        4.1.2 仪器偏心
        4.1.3 井眼流体
    4.2 井眼尺寸校正图版
        4.2.1 仪器居中校正图版
        4.2.2 仪器贴井壁校正图版
        4.2.3 仪器不同偏心距离校正图版
    4.3 KCl泥浆校正图版
        4.3.1 仪器居中校正图版
        4.3.2 仪器贴井壁校正图版
        4.3.3 仪器不同偏心距离校正图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随钻方位伽马正演现场应用
    5.1 环境校正现场实例应用
    5.2 地层参数反演计算实例
        5.2.1 建立模型验证
        5.2.2 X6 井地层参数计算
        5.2.3 X7 井地层参数计算
    5.3 复合模型地层参数计算方法应用
        5.3.1 不同井斜角度组合地层
        5.3.2 不同厚度组合地层
        5.3.3 仪器和地层界面不同距离组合地层
    5.4 反演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方位伽马快速正演方法研究
    6.1 MCNP方位伽马切片模拟
    6.2 Matlab方位伽马快速正演模拟
        6.2.1 仪器贴井壁
        6.2.2 仪器井眼居中
    6.3 伽马成像对比
    6.4 快速正演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威远地区套管变形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地层滑移致套变研究现状
        1.2.1 地层滑移致套变研究现状
        1.2.2 地层滑移剪切套变室内实验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威远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特征与套管变形机理
    2.1 威远页岩气工区概况
    2.2 威远地区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特征分析
        2.2.1 威远地区套管变形整体情况
        2.2.2 威远地区页岩气井套变点位置特征
        2.2.3 威远地区页岩气井套变点地层特征
        2.2.4 威远地区页岩气井套变形态特征
        2.2.5 威远地区页岩气井套变点固井质量特征
    2.3 页岩层膨胀抬升致套变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龙马溪组页岩岩石力学实验
    3.1 龙马溪组页岩标准岩样制备
    3.2 页岩单轴力学参数试验
        3.2.1 单轴实验设备及实验步骤
        3.2.2 单轴实验解释方法
        3.2.3 单轴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页岩三轴力学参数试验
        3.3.1 三轴实验设备及实验步骤
        3.3.2 三轴实验解释方法
        3.3.3 三轴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页岩气井地层滑移致套变物理模拟实验
    4.1 非常态相似理论基础
    4.2 物理模拟实验内容
    4.3 实验模型与地层原型对应关系
    4.4 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4.4.1 物模实验装置
        4.4.2 地层滑移量测量
        4.4.3 物模实验步骤
    4.5 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及规律分析
    4.6 数值模拟验证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Y区块气井腐蚀机理研究及缓蚀剂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腐蚀基本理论
        1.2.1 金属腐蚀的定义
        1.2.2 金属腐蚀的危害
        1.2.3 金属腐蚀的分类
        1.2.4 金属的局部腐蚀
    1.3 国内外油气田腐蚀研究现状
        1.3.1 CO_2腐蚀研究
        1.3.2 O_2腐蚀研究
        1.3.3 冲刷腐蚀研究现状
    1.4 油气田缓蚀剂防腐研究现状
        1.4.1 咪唑啉类缓蚀剂研究进展
        1.4.2 有机胺类缓蚀剂
        1.4.3 季铵盐类缓蚀剂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Y区块气井腐蚀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川西地区Y区块气井腐蚀概况
    2.2 地层水组分分析
    2.3 采出气组分分析
    2.4 P110油管腐蚀形貌
    2.5 P110油管腐蚀产物分析
        2.5.1 腐蚀产物酸溶解实验
        2.5.2 腐蚀产物XRD分析
        2.5.3 腐蚀产物SEM形貌分析
        2.5.4 腐蚀产物EDS元素分析
    2.6 Y区块气井腐蚀原因分析
        2.6.1 二氧化碳腐蚀
        2.6.2 氯离子腐蚀
        2.6.3 高矿化度离子腐蚀
        2.6.4 氧腐蚀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Y区块气井腐蚀机理研究
    3.1 主要设备与材料
        3.1.1 主要实验设备
        3.1.2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步骤
        3.2.2 腐蚀速率的计算方法
        3.2.3 腐蚀程度评定标准
    3.3 单因素腐蚀失重实验
        3.3.1 时间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3.2 流速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3.3 温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3.4 pH值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3.5 氯离子浓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3.6 二氧化碳分压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4 腐蚀主要因素正交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条件下缓蚀剂优选与评价
    4.1 缓蚀剂物化性质测试
    4.2 P110试片未添加缓蚀剂腐蚀实验
    4.3 XHY-7缓蚀剂应用效果评价
    4.4 CX-19缓蚀剂应用效果评价
    4.5 CX-19C缓蚀剂应用效果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Y区块气井缓蚀剂加注工艺研究
    5.1 模拟实验所需注气量的确定
    5.2 缓蚀剂最大加注量实验
        5.2.1 模拟缓蚀剂加注实验装置
        5.2.2 缓蚀剂加注实验步骤
        5.2.3 生产工况下缓蚀剂最大加注量
    5.3 缓蚀剂成膜效果仿真实验
        5.3.1 缓蚀剂成膜质量实验模型构建
        5.3.2 缓蚀剂流动状态分析
        5.3.3 缓蚀剂注入过程成膜效果分析
        5.3.4 气相流动对成膜质量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套管井地层评价成为一种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里格气田泡沫排水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许嘉杨.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同井注采产液量预测与控液射孔参数优化[D]. 左继泽.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考虑温度影响的深水地层破裂压力研究[D]. 赵毅. 长江大学, 2020(02)
  • [4]车排子井区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研究[D]. 钟震. 长江大学, 2020(02)
  • [5]瞬变电磁测井的地层电导率探测和套管井几何因子研究[D]. 刘鹏程. 天津大学, 2019(01)
  • [6]井中雷达成像算法与实验研究[D]. 霍建建.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脉冲中子源中子伽马密度测井方法研究[D]. 王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8]随钻方位伽马测井正演模拟方法研究[D]. 王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威远地区套管变形物理模拟试验研究[D]. 付盼.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Y区块气井腐蚀机理研究及缓蚀剂应用评价[D]. 晋国栋.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套管井地层评估成为一种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