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在原发性大肠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CT扫描在原发性大肠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一、Value of CT scan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arge bowel lymphoma(论文文献综述)

文黎[1](2020)在《CT、MRI影像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在CT检查与MRI检查下的诊断结果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58例,患者皆经过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灶,对患者进行CT检查与MRI检查,对比诊断结果准确率。结果三种检查方式在病灶例数检出准确率方面差异显着,联合检查方式检出病灶例数准确率为100%,高于CT检查、MRI检查(P <0.05);但在病灶分布、病灶特征、脑水肿检出准确率方面,三种检查方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CT检查与MRI检查都具有诊断作用,在病灶检出、明确病灶分布和病灶特征、明确脑水肿情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采用CT检查联合MRI检查措施,检出病灶例数准确率更高,更有利于原发性脑淋巴瘤的早期筛查,为临床进一步确诊提供影像学依据。

马拓[2](2020)在《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文中指出目的应用能谱CT探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小细胞肺癌(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纵隔结节病的影像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04月至2019年10月经唐山市人民医院CT平扫发现纵隔结节或肿块的首诊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支气管镜或穿刺后病理结果将纳入试验研究的患者分为胸腺癌组、纵隔淋巴瘤组;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内未见确切原发灶)和纵隔结节病组。其中,胸腺癌组男19例,女9例,年龄(52.52±9.84)岁;临床症状:胸痛、咳嗽、气喘18例,四肢无力6例,无明显症状4例;纵隔淋巴瘤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51.43±10.16)岁;临床症状:咳嗽、胸前区不适1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7例,无明显症状3例;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男17例,女8例,年龄(55.28±9.06)岁,临床症状:胸痛或胸闷痛10例、咳嗽7例、气喘5例、气促3例;纵隔结节病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55.81±9.47)岁,临床症状:胸闷13例、咳嗽5例、气喘6例、无明显症状2例。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行能谱CT增强扫描。利用能谱后处理软件做出不同类型病灶40-140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碘浓度(IC)、水浓度(WC)等能谱参数。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列出各组数值,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对两组不同单能量水平下的CT值、病变部位碘含量、水含量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价能谱CT诊断效能。结果1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单能量CT值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110 Kev单能量CT值与纵隔淋巴瘤组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脉期40~8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40~90Kev段单能量CT值显着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期8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9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低于纵隔淋巴瘤组,碘浓度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静脉期碘浓度均大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静脉期水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静脉期40~70Kev、70~100Kev、100~140Kev三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动脉期这三段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能谱CT双期扫描在40~80Kev单能量CT值及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碘浓度上可显示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的差异,有助于二者区分。2能谱扫描可在动脉期40~80Kev、静脉期40~90Kev单能量CT值,动、静脉期碘浓度及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上显示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的差异,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图4幅;表7个;参161篇。

陈虹,张崇杰,赵晓军[3](2020)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临床上,小肠淋巴瘤可以原发于小肠,也可以属于全身淋巴瘤的组成部分之一[1,2]。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中,小肠淋巴瘤占5%~13%的比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3]。多层螺旋CT属于临床常见诊断方式的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诊断中[4]。为了提高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诊断率,本研究在该疾病诊断中采用了多层螺旋CT,并对其CT表现与分型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陈佩和[4](2019)在《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良、恶性骨病变的18F-FDG PET/CT形态学征象及代谢参数的差异性。比较原发性恶性骨肿瘤(PMBT)不同病理类型间形态学征象及代谢参数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18F-FDG PET/CT在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2013年01月至2018年0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骨病变患者资料135例。调取患者的原始图像,在PACS系统上读取患者图像,分析并记录病灶的位置、边缘、硬化缘、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是否伴周围软组织肿物等形态学征象。进一步在AW4.6工作站上调取所有患者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若病变局限仅累及单骨则勾画此病灶范围,若累及多骨则选取FDG摄取最高的骨病灶来勾画ROI,计算机自动获取标准化摄取最大值(SUVmax),使用PET VACA软件以42%SUVmax为阈值的百分阈值法勾画ROI,获得SUVmax、标准化摄取平均值(SUVmean)、标准化摄取峰值(SUVpeak)、肿瘤代谢体积(MTV)、肿瘤总体糖酵解(TLG)五个代谢指标。对每位患者的形态学特征和代谢参数进行评分。使用χ2检验比较良、恶性骨病变间的分类变量,使用t检验比较良、恶性骨病变间的连续性变量,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形态学征象、代谢参数、形态学征象评分和代谢参数评分的鉴别诊断能力。(2)收集2013年01月至2018年0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MBT患者资料85例。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肉瘤组(n=46)、骨髓瘤组(n=17)、淋巴瘤组(n=14)和其他组(n=8),分析各组的SUVmax分布范围,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代谢参数的差异性。进一步将46例肉瘤分为骨肉瘤(n=25)、软骨肉瘤(n=9)、尤因肉瘤(n=4)及未分化肉瘤(n=8)进行分析。结果:(1)恶性组的代谢参数均显着高于良性骨病变组,且良、恶性组间所有的形态学征象和代谢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低代谢组中,以形态学评分≥2分作为诊断PMBT的标准得到的曲线下面积(AUC)较以形态学评分≥3分作为诊断标准及单个形态学特征得到的AUCs稍高(0.7880.826 vs.0.6110.818 vs.0.6370.776);在病变边界尚可、无骨质破坏及周围无软组织肿物的分组中,以代谢评分≥2分得到的AUCs较单个代谢指标得到的AUCs高(0.7670.891 vs.0.7320.851)。在所有单个变量中,TLG拥有最高的AUC=0.851。(2)在85例PMBT中,61.2%肿瘤的SUVmax集中在(3.0012.00)g/ml之间。淋巴瘤的代谢参数水平最高,且显着高于肉瘤组、骨髓瘤组及其他组(P<0.05),但肉瘤组、骨髓瘤组及其他组三者之间的代谢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肉瘤亚组分析中,未分化肉瘤的SUV>骨肉瘤>软骨肉瘤>尤因肉瘤,但尤因肉瘤的MTV和TLG>未分化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结论:(1)18F-FDG PET/CT在良、恶性骨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存在应用价值,同时结合形态学征象和代谢参数可以提高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检出率,且优于单个指标。(2)不同病理类型的PMBT的SUVmax分布范围不相同,淋巴瘤趋向于集中在高水平,且淋巴瘤的代谢参数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因此,18F-FDG PET/CT在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及PMBT病理亚型的诊断中存在较好的应用价值。

郁义星[5](2019)在《CT影像组学在肺癌早期诊断、淋巴结转移及EGFR、ALK基因表达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能谱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能谱CT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在鉴别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肺部能谱CT扫描的96例肺癌结节和45例炎性结节患者的资料。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其中训练组中肺癌结节64例,炎性结节30例,验证组中肺癌结节32例,炎性结节15例。利用MaZda软件对训练组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动脉期和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进行影像组学分析。提取特征包括灰度直方图(GLH)、绝对梯度(GRA)、灰度共生矩阵(GLCM)、灰度游程矩阵(GLRLM)、自回归模型(ARM)和小波变换(WAV)等特征。采用费希尔参数法(Fisher)、分类错误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法(POE+ACC)和相关信息测度法(MI)3种特征选择方法对提取的定量特征进行筛选,分别选择10个相关的最优特征,得到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用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法(NDA)对三组最优特征子集进行分析,计算出其鉴别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对训练组准确率最高的最优特征子集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两样本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并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验证组中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在动脉期,MI-NDA法选择的最优特征子集鉴别训练组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准确率最高,为87.69%,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和88.0%。最佳的定量参数对比度S(1,-1)[S(1,-1)(Contrast]的曲线下面积是0.663,其阈值14.03鉴别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5%和60%。两者敏感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而两者特异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静脉期,(POE+ACC)-NDA法选择的最优特征子集鉴别训练组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准确率最高,为86.15%,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76.0%;最佳的定量参数差分方差S(0,1)[S(0,1)DifVarnc]曲线下面积是0.688,其阈值2.52鉴别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2%和57.5%。两者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ANN算法对MI-NDA法选择的动脉期最优特征子集建立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鉴别验证组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5%、81.25%和 80.0%。结论能谱CT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可用于鉴别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 能谱CT影像组学在预测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目的 探讨能谱CT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在鉴别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肺部能谱CT扫描的10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肺癌淋巴结转移52例,肺癌无淋巴结转移50例。对照CT图像和病理结果,一共有84个转移淋巴结和60个非转移淋巴结纳入研究。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其中训练组中转移淋巴结56个,非转移淋巴结40个,验证组中转移淋巴结28个,非转移淋巴结20个。利用MaZda软件对训练组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70keV单能量图像进行影像组学分析。提取特征包括灰度直方图(GLH)、绝对梯度(GRA)、灰度共生矩阵(GLCM)、灰度游程矩阵(GLRLM)、自回归模型(ARM)和小波变换(WAV)等特征。采用费希尔参数法(Fisher)、分类错误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法(POE+ACC)和相关信息测度法(MI)3种特征选择方法对提取的定量特征进行筛选,分别选择10个相关的最优特征,得到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用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法(NDA)对三组最优特征子集进行分析,计算出其鉴别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对训练组准确率最高的最优特征子集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两样本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并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验证组中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在动脉期,(POE+ACC)-NDA法选择的最优特征子集鉴别训练组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准确率最高,为97.92%,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43%和100%。最佳的定量参数灰度不均匀性(水平方向)(HorzlGLevNonU)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80,其阈值10.29鉴别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6.4%和95%。两者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期,Fisher-NDA法和(POE+ACC)-NDA选择的最优特征子集鉴别训练组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准确率最高,为93.75%,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86%、89.28%和95%、100%。最佳的定量参数逆差矩S(2,2)[(S(2,2)InvDfMom)]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41,其阈值0.26鉴别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2.9%和85%。两者敏感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而两者特异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利用ANN算法对(POE+ACC)-NDA法选择的动脉期最优特征子集建立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鉴别验证组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42%、85.71%和85%。结论 能谱CT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在预测肺癌淋巴结转移中有较大的价值,可用于鉴别肺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第三部分 CT影像组学在预测肺癌EGFR突变与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中的价值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在预测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与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4例有EGFR基因检测结果和162例有ALK基因检测结果的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EGFR突变型81例、EGFR野生型63例、EML4-ALK阳性组72例和EML4-ALK阴性组90例。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其中训练组中EGFR突变型54例,EGFR野生型42例,EML4-ALK 阳性组48例,EML4-ALK阴性组60例;验证组中EGFR突变型27例,EGFR野生型21例,EML4-ALK阳性组24例,EML4-ALK阴性组30例。利用MaZda软件对训练组肺癌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EML4-ALK 阳性组与阴性组图像进行影像组学分析。提取特征包括灰度直方图(GLH)、绝对梯度(GRA)、灰度共生矩阵(GLCM)、灰度游程矩阵(GLRLM)、自回归模型(ARM)和小波变换(WAV)等特征。采用费希尔参数法(Fisher)、分类错误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法(POE+ACC)和相关信息测度法(MI)3种特征选择方法对提取的定量特征进行筛选,分别选择10个相关的最优特征,得到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用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法(NDA)对三组最优特征子集进行分析,计算出其鉴别肺癌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EML4-ALK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对训练组准确率最高的最优特征子集建立预测模型,并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验证组肺癌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EML4-ALK 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MaZda软件提取训练组肺癌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肺癌EML4-ALK阳性组和阴性组图像定量特征,一共约600个左右。Fisher-NDA和(POE+ACC)-NDA法选择的最优特征子集鉴别肺癌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的准确率最高,为93.8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2.59%和95.24%。影像组学最优特征子集预测模型鉴别验证组中肺癌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85.18%和80.95%。MI-NDA法选择的最优特征子集鉴别训练组肺癌EML4-ALK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准确率最高,为92.59%,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和100%。影像组学最优特征子集预测模型鉴别验证组肺癌EML4-ALK 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19%、87.5%和 83.33%。结论CT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在预测肺癌EGFR突变与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中的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张婷婷[6](2018)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及与骨转移瘤的鉴别探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影像学表现,最大程度提高诊断价值。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发病率相对较低,也导致目前对原发性骨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掌握不完全,因而正确诊断率相对较低,极容易发生误诊等情况。本研究旨在探究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并通过影像学表现与本组病例首次影像诊断中占60%的骨转移瘤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研究对象与方法:1.收集原发性骨淋巴瘤27例,所有患者经由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原发性骨淋巴瘤。结合相关文献及病理、免疫组化结果,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征象(X线、CT、MRI),并进行影像学征象对比分析。2.收集骨转移瘤54例,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并已经找到原发灶;病例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X线、CT、MR),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特征。3.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其中主要鉴别指标:患者年龄、发病部位、骨质破坏的类型、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病理骨折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χ2进行检验,设α=0.05为检验标准,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病变部位:27例中病灶位于脊柱11例(40.7%)、股骨5例(18.5%)、胫骨2例(7.4%)、髋臼2例(7.4%)、上颌骨2例(7.4%)、颞骨2例(7.4%)、骶骨、枕骨、下颌骨各1例(3.7%)。20例为单发病灶,占74%;7例为多发病灶,占25.9%。(2)患者性别、年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区间范围3188岁,中位年龄55岁。(3)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B细胞源性25例,占92.6%;T细胞源性2例,占7.4%。(4)影像学表现及特征:27例原发性骨淋巴瘤中有23例行X线检查,24例分别行CT及MRI检查。22例有完整的X线、CT、MRI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从骨质破坏类型、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病理骨折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患者骨质破坏的特点分析,其中X线平片、CT表现:骨质破坏:该组病例中,溶骨型、混合型的病例数量分别为15例、12例。骨质破坏部分呈现出筛孔、多灶性,并且可伴有轻度膨胀性改变等表现。15例溶骨型部分病灶呈现浸润性骨质破坏,呈“溶冰征”,部分皮质连续性中断,骨小梁结构显示欠佳。12例混合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周围伴轻度骨质增生、硬化缘。其中,多发病灶的骨质破坏类型呈溶骨型,病灶呈现浸润性骨质破坏,骨小梁结构显示欠清晰。骨膜反应:其中5例伴有少许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类型为溶骨型。软组织肿块:20例病灶骨质破坏缺损周围伴大小不等、形态不规整的软组织肿块,其边缘欠清,密度略低于周围肌肉组织。其中3例病灶X线平片显示软组织肿块不明显,结合CT及MRI检查能更加清楚显示。本组病例中,发生于脊柱者,病灶未累及椎间盘;发生于骶髂关节者,病例未累及关节间隙。病灶MRI表现: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短或稍长T2信号,脂肪抑制T2序列呈高信号,病灶边缘可见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影。骨质浸润程度:邻近骨髓腔内T2信号不均匀,病变范围更大,边缘不清。患者行增强扫描显示骨髓腔明显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情况:20例患者病灶周围清晰显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其中本组病例中累及脊柱的11例病灶,部分软组织信号环绕椎体周围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部分压迫硬膜囊,脊柱椎管有效矢状径明显变窄,邻近脊髓明显受压,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本组原发性骨淋巴瘤病例病理结果中,2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未见明显骨膜反应,病灶周围包绕轻度软组织肿块。2.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病变部位:脊柱41例(75.9%)、骨盆10例(18.5%)、脊柱及骨盆多发3例(5.6%)、髌骨1例(1.9%)、股骨1例(1.9%)、右肩关节1例(1.9%)、肱骨1例(1.9%)。其中单发病例19例(35.2%),多发病例35例(64.8%)。(2)患者性别、年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区间范围48-83岁,中位年龄66岁。(3)其中原发病灶中肺癌居多,其次是前列腺癌、乳腺癌、肝癌。(4)影像学表现及特征:X线、CT表现:骨质情况:该组病例中36例溶骨型、16例骨质硬化型,2例混合型。36例溶骨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表现为虫蚀样骨质病灶破坏,病情进展逐步呈大面积骨质破坏。16例骨质硬化型表现为病灶部位出现结节状、斑点、片状高密度影,多见于前列腺癌骨转移。仅有2例混合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伴硬化缘,边界欠清晰。骨膜反应:1例(1.9%)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有少许骨膜反应,非常少见。软组织肿块:21例(39%)病灶骨质破坏周围伴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块,其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欠清,密度略低于周围肌肉组织。CT可以判断软组织内坏死、囊变及出血。病理骨折:其中30例(55.6%)发生病理骨折,本组病例中脊柱病例较多,发生在脊柱者常伴有椎体压缩性改变。关节间隙:其中41例(75.9%)脊柱病变,破坏椎体可呈现压缩性改变,病灶一般不越过椎间盘,本组病例中未见明显侵及椎间盘者。累及椎弓:其中33例(61.1%)累及椎弓,椎弓出现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其中椎弓根一旦崩解,很容易造成脊柱的滑脱。(5)MRI表现: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病灶在不同的序列上所呈现出的信号存在较大的差别,病灶T1WI通常呈现出较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等信号以及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现较高信号,并且皮质信号呈现边缘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髓腔内信号不均匀,边缘不清,T1WI序列呈现出较低的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影。MRI对附近软组织肿块侵犯的显示较CT、X线更为清晰、直观。其中21例病灶周围清晰显示不同程度软组织肿块,本组病例中病灶早期骨质破坏程度较轻者,很少伴有明显软组织肿块;如果病灶侵及多部位,且骨质破坏程度较重时才出现较为明显软组织肿块。3.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进行鉴别比较的指标统计学分析如下:(1)年龄: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50岁占67%,中位年龄55岁;转移瘤患者>50岁占98%,中位年龄66岁。(2)发病部位:脊柱居多,其中原发性骨淋巴瘤脊柱病灶占40.7%、单发病灶居多;骨转移瘤占75.9%、多发病灶居多,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骨质破坏的类型:溶骨型多见,原发性骨淋巴瘤占55.6%,骨转移瘤占66.7%;P>0.05二者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4)骨膜反应:原发性骨淋巴瘤占18.5%,骨转移瘤占1.9%;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病理骨折:原发性骨淋巴瘤占37%,骨转移瘤占55.6%;P>0.05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软组织肿块:原发性骨淋巴瘤占74%,骨转移瘤占39%,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7)病灶数量:原发性骨淋巴瘤单发占74%,骨转移瘤单发35.2%,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8)累及椎弓:原发性骨淋巴瘤累及椎弓占3.7%,骨转移瘤累及椎弓占61.1%,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原发性骨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中,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的影像学表现无差异,T细胞型及B细胞型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无差异。影像学诊断必须将X线、CT、MRI结合,提高诊断正确率。2.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的发病年龄基本相同,均为中老年;两组病例发病部位多见于脊柱,病灶以溶骨型破坏为主。3.单发病灶、病灶早期骨质破坏小而软组织肿块明显,骨膜反应少,骨质破坏以溶骨性破坏为主,发生在脊柱的病灶较少累及椎弓及椎间盘,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临床诊断中应首先考虑到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可能性。

田蕾[7](2018)在《能谱CT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拟采用能谱扫描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的研究方法,探讨能谱CT(computed tomography)成像的碘浓度值(Iodine concentration,IC)、水浓度值、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能谱曲线斜率K、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 atomic number,EAN)等参数在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价值,以及在结直肠腺瘤与腺癌之间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术前诊断结直肠肿瘤提供新方法。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2017年12月间行常规全腹平扫及GSI双期增强扫描的39例怀疑结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2.5岁,中位年龄63岁,病灶22例位于直肠,16例位于乙状结肠,5例位于右半结肠,回盲部1例。共44个病灶,包括腺瘤11例,结直肠癌病灶33个,结直肠癌中伴淋巴结转移的病灶15例;早期(T1-2期)组病灶12例,晚期(T3-4期)组病灶21例。所有受试者均采用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能谱CT图像后处理站进行数据测量及分析。在病灶内选择合适的测量区域,分别测量并计算动静脉期所有病灶碘浓度值、水浓度值、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等参数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病灶、结直肠癌不同T、N分期增强扫描能谱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能谱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的能谱成像参数比较:腺癌组与腺瘤组相比,动脉期的腺癌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静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高于腺瘤组,统计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动脉期水浓度、静脉期水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未见明显差异,统计结果显示p>0.05;(2)结直肠癌不同T分期的能谱成像参数比较:动脉期晚期组(T3-4期)的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高于早期组(T1-2期),统计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动静脉期水浓度、静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上早期组和晚期组未见明显差别,统计结果显示p>0.05;(3)有无转移淋巴结的结直肠癌能谱成像的参数比较:有淋巴结转移组病灶的动脉期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静脉期碘浓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统计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动静脉期水浓度和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上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未见明显差别,统计结果显示p>0.05;(4)各能谱参数的诊断效能:动脉期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静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鉴别结直肠腺瘤与腺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27、0.823、0.764、0.778、0.702,分别以15.13(100ug/ml)、8.33、0.14、2.12、17.61(100ug/ml)、0.40为阈值,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6.7%、97.0%、87.9%、63.6%、69.7%、97.0%,特异性分别为88.9%、44.4%、77.8%、88.9%、77.8%、44.4%,约登指数分别为0.556、0.414、0.657、0.525、0.475、0.414,其中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其他参数。动脉期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评估结直肠癌早期组和晚期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0.756、0.783、0.831,分别以16.24(100ug/ml)、8.59、0.18、2.18为阈值,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9.6%、69.6%、60.9%、73.9%,特异性分别为88.9%、77.8%、88.9%、77.8%,约登指数分别为0.585、0.474、0.498、0.517。动脉期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的诊断效能较其他参数高。动脉期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静脉期碘浓度评估结直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825、0.754、0.833、0.712,分别以15.50(100ug/ml)、8.71、0.17、2.12、20.47(100ug/ml)为阈值,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92.9%、71.4%、85.7%、92.9%、64.3%,特异性分别为61.1%、83.3%、72.2%、61.1%、94.4%,约登指数分别为0.540、0.547、0.579、0.540、0.587。其中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较其他参数的诊断效能稍高。结论:1、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静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对结直肠腺瘤和腺癌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其中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诊断效能较其他参数更高;2、动脉期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对早期组和晚期组结直肠癌的区分具有一定价值,其中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的诊断效能较其他参数稍高;3、动脉期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静脉期碘浓度对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结直肠癌病灶的区分具有一定价值,其中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诊断效能较其他参数稍高。

姚春萍[8](2017)在《18F-FLT PET/CT在勾画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研究18F-FLT PET/CT在头颈部鳞癌中的成像,分析肿瘤原发灶的18F-FLT摄取与TNM临床分期、Ki-67指数的相关性;结合18F-FLT PET/CT功能影像结果重新进行临床分期,探讨功能影像对基于解剖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分期的影响。通过研究头颈部鳞癌抗肿瘤治疗前肿瘤原发灶的18F-FLT摄取情况,比较不同摄取值勾画的肿瘤体积与大孔径CT定位勾画的大体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GTV)体积,寻找最适合评价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的18F-FLT界值,以指导肿瘤生物靶区的精确勾画,从而指导个体化的生物调强放射治疗的精确实施。通过18F-FLT PET/CT在头颈部鳞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多次成像,分析18F-FLT摄取变化与放射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放射治疗前的18F-FLT摄取(增殖参数)与解剖学影像的肿瘤退缩的相关性,探讨功能影像可否为放射治疗GTV内需要局部加量的区域提供有用信息。研究方法:纳入标准:病理确诊为头颈部鳞癌拟行放射治疗的初诊患者。排除标准:kps评分<60分;临床或影像学证实有远处转移;既往接受过手术或放化疗;既往或目前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入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咽部颈部MRI/CT、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B超、全身骨放射性核素扫描、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梅毒及病毒血清学,电子咽喉镜并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测Ki-67指数。完善检查后对所有患者按照AJCC第七版进行c TNM分期。抗肿瘤治疗前给予18F-FLTPET/CT扫描检查,18F-FLT PET/CT扫描条件为:静脉注射3.7MBq/Kg(0.lmci/Kg)放射性核素,注射造影剂后休息60分钟然后给予扫描。读取原发灶18F-FLT显像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包括最大SUV(maximal SUV,SUVmax)、平均SUV(mean SUV,SUVmean),分析其与TNM分期、Ki-67指数的相关性。本课题均使用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19.0统计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检验。P值<0.05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18F-FLT PET功能影像检查结果,临床肿瘤医生对所有患者重新按AJCC 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入组患者给予大孔径CT定位,影像资料传输至ADAC Pinnacl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在对18F-FLT PET结果不知情的情况下勾画肿瘤原发灶的GTV,定义为GTVTPS。已勾画GTV的定位CT资料和18F-FLT PET/CT的资料都导入MIMvista software。刚性融合CT和18F-FLT PET/CT,软件自动读取勾画并结合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目视判读法修改,获得以下不同阈值的体积:SUV1.4、SUV1.5;分别定义为V30%SUV、V40%SUV、V50%SUV、V60%SUV、V70%SUV、VSUV1.3、VSUV1.4、VSUV1.5并与GTVTPS融合比较。采用SPSS Statistics19.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勾画方式所得的体积与GTVTPS的体积;再把无统计学差异的组别与GTVTPS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功能影像18F-FLT PET最适合评价头颈部鳞癌原发灶的FLT界值。入组患者于放射治疗50-56Gy行诊断性MRI/CT检查,对肿瘤原发灶进行疗效评价,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对肿瘤原发灶进行评估。在放射治疗前、10Gy、20Gy、30Gy、40Gy、50Gy、70Gy给予连续18F-FLT PET/CT扫描,每例患者至少行3次扫描,监测肿瘤原发灶18F-FLT摄取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每例患者于放射治疗56Gy行大孔径CT复位,影像资料传输至ADAC Pinnacl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勾画肿瘤原发灶的GTV2,定义为GTVTPS2。已勾画GTV的复位CT资料导入MIMvista software,将基线18F-FLT PET/CT的V60%SUV、V70%SUV、VSUV1.5与GTVTPS2比较。采用SPSS Statistics19.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勾画方式所得的体积与GTVTPS2,以期找到功能影像18F-FLT PET可以预测头颈部鳞癌原发灶解剖学影像退缩的FLT界值,为局部加量提供功能影像信息。结果: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案已经上报山东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获得批准后执行。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给予知情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010年10月到2014年7月共30例头颈部鳞癌患者入组,其中男性25例(83.3%),女性5例(16.7%),年龄在32-69岁(中位年龄:51岁),鼻咽癌22例,下咽癌8例,所有患者根据AJCC第七版TNM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其中Ⅱ期2例(6.7%),Ⅲ期14例(46.7%),Ⅳ期14例(46.7%)。抗肿瘤治疗前行18F-FLT PET/CT扫描成像,30例患者的肿瘤原发灶均呈18F-FLT放射性浓集,SUVmax范围为3.53-8.29,中位数4.58;SUVmean范围为1.05-3.53,中位数2.56。肿瘤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与T分期有相关性,SUVmax、SUVmean与T分期的r分别为0.801和0.542,p分别为<0.001和0.002,均<0.05;SUVmax、SUVmean与总分期无相关性,r分别为0.349和0.326,p分别为0.058和0.079,均>0.05。SUVmax、SUVmean与Ki-67指数无相关性,r分别为0.022和0.167,p分别为0.909和0.377。结合18 F-FLT PET/CT对入组患者重新行c TNM分期,共11例患者的T分期和/或N分期发生改变,其中4例T分期发生改变,8例N分期发生了改变。最终使9例患者总分期发生改变,其中5例表现为总分期的降期;4例表现为总分期的升期:III期降为II期2例,IVb期降为IVa期1例,IVa期降为III期2例;II期升为III期1例,III期升为IVa期2例,IVa期升为IVb期1例。配对t检验示V30%SUV、V40%SUV、V50%SUV、V60%SUV、V70%SUV、VSUV1.5与GTVTPS的体积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VSUV1.3和VSUV1.4与GTVTPS体积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610、0.226。VSUV1.3、VSUV1.4和GTVTPS再采用秩和检验,p=0.71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在放射治疗前、10Gy、20Gy、30Gy、40Gy、50Gy、70Gy给予连续18F-FLT PET/CT扫描,表明动态18F-FLT摄取可以很好的监测头颈部鳞癌治疗过程中肿瘤增殖的逐渐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基线18F-FLT摄取SUVmax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r=0.236,p=0.209。21例患者放射治疗DT20Gy时重复18F-FLT PET/CT,SUVmax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Vmax下降48.59%是预测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疗效的最佳阈值。30例入组患者肿瘤原发灶基线18F-FLT的70%SUVmax勾画的体积和放射治疗DT56Gy时肿瘤退缩后的GTVTPS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课题通过对头颈部鳞癌患者行18F-FLT PET/CT扫描研究显示:所有原发肿瘤均有18F-FLT摄取。肿瘤原发灶18F-FLT PET的SUVmax、SUVmean与T分期有相关性,与总分期无相关性;与Ki-67指数无相关性。结合18F-FLT PET/CT可以为患者基于解剖学影像的临床分期提供有关肿瘤细胞增殖的信息,获得更准确的分期,从而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和优化。18F-FLT PET/CT的SUV1.3,SUV1.4勾画的GTV体积与大孔径CT勾画的GTVTPS体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依据功能影像18F-FLT PET/CT资料指导的生物靶区勾画需要待放射生物学的研究、手术切取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的进一步验证,从而真正应用于临床,更好的指导BIMRT的真正实现。序贯的18F-FLT PET/CT检查中动态的18F-FLT摄取可以很好的监测头颈部鳞癌治疗过程中肿瘤增殖的逐渐降低。放射治疗至DT20Gy时SUVmax下降48.59%是预测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临床疗效的最佳阈值。肿瘤原发灶基线18F-FLT的70%SUVmax勾画的体积和放射治疗DT56Gy时肿瘤退缩后的GTVTPS2无统计学差异。下一步可继续深入研究探讨此高增殖活性区域用于临床放射治疗局部加量的可行性。

冯波,马宁,夏文骞,刘建,陆菁[9](2016)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和MR影像表现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影像学表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整理CT和MR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和MRI诊断均能够清晰显示原发性胃淋巴瘤病变范围、部位以及周围淋巴结情况,3例近累及胃体,7例累及胃体和胃窦,6例累及胃底,3例同时累及胃体、胃底和胃窦,3例累及贲门和胃底,所有患者均出现胃壁增厚情况,CT诊断3例患者浆膜面模糊,MRI诊断6例患者浆膜面模糊。CT扫描20例患者均匀轻度强化,2例患者重度不均匀强化,MRI诊断11例患者增强,其中9例均匀轻度强化,2例中度不均匀强化,所有患者DWI信号出现高信号,突出显示肿瘤及转移淋巴结高信号,对比明显。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特点,联合使用对诊断有更高的价值。

郑传彬[10](2015)在《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布与CT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及分型。方法搜集经内镜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23例,其中来源于胃11例,小肠6例,小肠及盲肠、结肠同时受累3例,结肠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部分行强化CT扫描、胃肠钡餐造影及内镜检查。结果 11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原发性9例,继发性2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分两类:1弥漫性胃壁增厚型7例;2局限性胃腔内肿块型4例。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共12例,原发性10例,继发性2例。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分3类:1弥漫性肠壁增厚型8例;2肿块型3例;3肠系膜受累伴腔外肿块型1例。结论 CT检查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可提供病变部位、范围和类型,有无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信息,并可对病变进行准确分期,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Value of CT scan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arge bowel lympho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alue of CT scan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arge bowel lymphoma(论文提纲范文)

(1)CT、MRI影像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1.1.3 图像后处理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纵隔淋巴瘤组、胸腺癌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1.2.2 双期增强扫描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单能量CT值比较
        1.2.3 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水浓度和碘浓度的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能谱CT在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2.1.3 图像后处理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纵隔结节病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2.2.2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结节病单能量CT值比较
        2.2.3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水浓度、碘浓度比较
        2.2.4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纵隔结节病组能量衰减曲线的斜率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能谱成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疾病的应用进展
    3.1 纵隔结节或肿块病变概述
        3.1.1 淋巴瘤
        3.1.2 胸腺瘤
        3.1.3 肺癌转移淋巴结
        3.1.4 纵隔结节病
        3.1.5 纵隔淋巴结结核
    3.2 宝石CT能谱成像原理
    3.3 宝石能谱CT在肿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3.3.1 能谱CT在肿瘤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3.3.2 能谱CT在肿瘤小病灶检出中的应用
        3.3.3 能谱CT在肿瘤图像质量提高中的应用
        3.3.4 能谱CT在肺癌的鉴别及病灶转移评估中的应用
        3.3.5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
    3.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肿瘤发生部位:
    2.2 CT表现与分型:
3 讨论

(4)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18)F-FDG PET/CT在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患者资料
        1.1.2 显像剂
        1.1.3 患者准备
        1.1.4 图像采集
        1.1.5 图像分析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患者资料
        1.2.2 形态学征象在良、恶性骨病变中的比较
        1.2.3 ~(18)F-FDGPET/CT代谢参数在良、恶性骨病变中的比较
        1.2.4 ~(18)F-FDG PET/CT形态学征象及代谢参数诊断PMBT的 ROC分析……
        1.2.5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分组中结合形态学评分诊断PMBT的 ROC分析
        1.2.6 ~(18)F-FDG PET/CT形态学征象分组中结合代谢评分诊断PMBT的 ROC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不同病理亚型SUVmax范围及代谢参数的差异性……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患者资料
        2.1.2 显像剂
        2.1.3 患者准备
        2.1.4 图像采集
        2.1.5 图像分析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骨肿瘤病变类型及病变部位分布
        2.2.2 不同病理类型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2.2.3 不同病理类型骨肿瘤的SUVmax范围
        2.2.4 不同病理类型骨肿瘤的代谢差异
        2.2.5 肉瘤亚组的代谢差异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综述 ~(18)F-FDGPET/CT显像在恶性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CT影像组学在肺癌早期诊断、淋巴结转移及EGFR、ALK基因表达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能谱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中的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能谱CT影像组学在预测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T影像组学在预测肺癌EGFR突变与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中的价值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创新点
综述 影像组学在肺癌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6)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及与骨转移瘤的鉴别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检查方法
结果
    1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2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3 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进行鉴别比较
讨论
    1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特征
    2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3 原发性骨淋巴瘤影像学鉴别诊断
    4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治疗、预后情况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能谱CT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与分组
    二、CT能谱扫描流程及参数
    三、能谱CT扫描数据采集、处理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结直肠腺瘤组和腺癌组的能谱CT成像参数及诊断效能比较结果:
    2、不同T分期结直肠癌能谱成像的参数及诊断效能比较:
    3、不同N分期结直肠癌能谱参数及诊断效能比较
讨论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现状及趋势
    二、筛查及能谱CT检查
    三、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能谱参数结果的分析
结论
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能谱CT在肿瘤性病变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18F-FLT PET/CT在勾画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头颈部鳞~(18)F-FLT摄取与TNM分期相关性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临床资料
        1.2.2 ~(18)F-FLT PET肿瘤原发灶SU_(Vmax)、SUV_(mean)及Ki-67指数
        1.2.3 ~(18)F-FLT原发灶SUV_(max)、SUV_(mean)与T分期、总分期的相关性
        1.2.4 ~(18)F-FLT摄取与Ki-67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功能影像在头颈部鳞癌诊断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1.3.2 ~(18)F-FLT摄取与Ki-67指数相关性的研究
    1.4 小结
二、~(18)F-FLT PET/CT对头颈部鳞癌基于解剖影像的临床分期的影响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cTNM分期及重分期
    2.2 结果
        2.2.1 临床资料
        2.2.2 功能影像~(18)F-FLT PET对基于解剖学影像的临床分期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功能影像在头颈部鳞癌的分期方面的研究
        2.3.2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不足
    2.4 小结
三、评价头颈部鳞癌生物靶区的最佳~(18)F-FLT界值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3.2.2 ~(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和GTV_(TPS)比较
        3.2.3 ~(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与GTV_(TPS)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
        3.3.2 功能影像在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中靶区勾画方面的应用
        3.3.3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不足
    3.4 小结
四、~(18)F-FLT PET/CT增殖参数预测解剖学影像的肿瘤退缩的相关性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4.2.2 ~(18)F-FLT摄取参数变化
        4.2.3 基线~(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与GTV_(TPS2)比较
        4.2.4 基线~(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与GTV_(TPS2)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18)F-氟脱氧胸苷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和MR影像表现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原发性胃淋巴瘤病变一般情况
    2.2 CT和MRI影像学表现
    2.3 DWI信号表现
3 讨论

(10)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布与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2结果
    2.1病变部位
    2.2CT表现
3讨论
    3.1胃肠道淋巴瘤的分类及分布
    3.2病理学基础
    3.3CT表现特征
    3.4CT的诊断价值

四、Value of CT scan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arge bowel lymphoma(论文参考文献)

  • [1]CT、MRI影像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研究[J]. 文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33)
  • [2]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D]. 马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J]. 陈虹,张崇杰,赵晓军.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03)
  • [4]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D]. 陈佩和.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CT影像组学在肺癌早期诊断、淋巴结转移及EGFR、ALK基因表达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 郁义星. 苏州大学, 2019(08)
  • [6]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及与骨转移瘤的鉴别探究[D]. 张婷婷. 青岛大学, 2018(02)
  • [7]能谱CT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D]. 田蕾. 苏州大学, 2018(01)
  • [8]18F-FLT PET/CT在勾画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中的应用[D]. 姚春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9]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和MR影像表现对比[J]. 冯波,马宁,夏文骞,刘建,陆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01)
  • [10]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布与CT诊断[J]. 郑传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03)

标签:;  ;  ;  ;  ;  

CT扫描在原发性大肠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