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凯悦酒店结构设计综述

杭州凯悦酒店结构设计综述

一、杭州凯悦酒店结构设计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赖震洲[1](2021)在《基于光热环境优化的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研究 ——以山东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健康建筑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行,人们对建筑室内热舒适、光环境和建筑能耗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大量公共建筑中,常采用玻璃采光顶作为中庭屋顶的构造形式。然而,玻璃采光顶在增加室内天然采光的同时会对夏季中庭热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果通过设置遮阳可有效降低室内温度,但遮阳过度则会造成冬季中庭热舒适下降和中庭天然采光不足。因此,如何使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整合设计在满足采光照度的基础上改善室内热舒适和建筑能耗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首先以寒冷地区玻璃采光顶中庭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玻璃采光顶中庭建筑案例的调研和现场实测,对现有玻璃采光顶中庭进行样本统计及分析,并发现其普遍存在中庭室内环境舒适度不佳、部分存在安全隐患,以及采光顶与遮阳缺乏一体化设计等问题,总结分析以上问题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策略提供依据。其次,分析探讨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的影响因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整合设计策略,包括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造型整合设计策略、构件材质整合设计策略和构造技术整合设计策略等,并通过引入大量实例进行论证与分析,系统总结了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整合设计方法。第三,基于Design Builder和Ecotect模拟软件,建立了平顶、单坡、双坡、四坡、锯齿形5类不同造型的基准模型,通过对造型因素、材质因素和控制方式等整合设计因素分别进行单一变量和多变量组合方案的光热环境模拟分析,研究讨论不同造型下的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对中庭光热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全生命周期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提出了适宜的整合优化设计方案以供参考。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所参与的山东省某玻璃采光顶中庭设计实践,通过对其围护结构、光热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以及现场实测,从造型、材质和控制设定三个方面总结提出了适用于该中庭的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策略。并运用模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室内光热环境性能模拟计算以及投资收益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山东省某建筑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实践,实现了中庭空间在满足光环境要求的同时,可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因此,该研究成果可对推动玻璃采光顶和遮阳整合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王子轩[2](2021)在《1950-1999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岭南现代建筑发展历程中,不乏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自然气候环境、传统庭院相结合的设计,并广泛运用于宾馆建筑,其多元化的价值已受到重视,不少建筑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以及省市历史建筑名录。由于宾馆建筑需要在保护的同时延续使用功能,适应快速的社会变化,在保护思想、保护内容、保护方法上具有特殊性。如何既保持岭南建筑的真实特色,又能适应新时代新需求,是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面对的主要问题。本论文梳理国内外相关保护理论、保护思想、保护案例,总结当下国内外对现代建筑遗产的主要保护理论与方法。通过对9座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进行资料梳理与实地调查,归纳岭南现代宾馆建筑在功能布局、建筑造型、庭院空间、特色材料等特征,剖析特征的表现形式、组成元素,记录现状情况与存在问题,分析各宾馆的核心价值要素,提出针对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的保护思想、保护内容、保护方法、功能提升策略。本论文拟分为六个章节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几个方面,对题目做出多方面的解释与界定。第二章论述了国内外现代建筑遗产相关保护理论与保护案例。第三章对岭南宾馆建筑遗产的建设背景、设计思想以及建筑特色进行了梳理。第四章通过对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实地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岭南现代宾馆的主要特征以及表现形式,剖析研究对象改造的内容与原因。第五章分析了关于9座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的价值要素及其组成,挖掘价值要素包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第六章提出面向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的分级保护的策略,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岭南其功能布局、建筑造型、建筑环境、庭院空间的保护方法,探索对宾馆主要功能的更新提升措施,以及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相关研究。

郭旗[3](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杨博颜[4](2020)在《斜柱外倾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围绕斜柱对多层建筑应用普遍的结构形式—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展开,重点就斜柱布置位置和斜柱的倾角变化对RC框架结构控制指标、变形形态、受力模式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屈服机制与破坏模式的影响等进行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建立将外倾斜柱布置在结构短跨、长跨与直柱框架的三个框架结构模型,探讨斜柱布置位置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弹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得到外倾斜柱布置在长跨时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较为不利。(2)将外倾斜柱布置在长跨,通过变化不同斜柱外倾角度分别建立五个框架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分析,探讨斜柱外倾角度变化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弹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3)基于多遇地震下的计算结果,建立考虑楼板及钢筋的框架结构模型,各模型配筋保持一致。对三个斜柱外倾角度的框架模型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由倒三角和均布两种荷载分布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可知,沿斜柱外倾方向最不利的推覆力方向,且相对均布分布来说,倒三角分布对框架结构变形及耗能能力影响更大。(4)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倒三角分布,对五个不同斜柱外倾角度的框架模型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探讨罕遇地震下斜柱外倾角度变化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罕遇地震下随着斜柱外倾角度增大,框架结构刚度越低,抗震性能越差,结构薄弱层更加凸显。通过梁、柱塑性铰的分布及发展程度可知,斜柱外倾角度增大加快了框架结构了塑性铰的产生和发展,甚至改变了框架结构的屈服机制。斜柱外倾角度在15°以内时,框架结构还能处于传统梁铰型屈服机制,符合“强柱弱梁”的抗震理念。斜柱倾角大于15°后,框架结构塑性变形无法完全展开,框架结构屈服机制可能会变为柱铰型,发生脆性破坏。(5)针对分析得出的斜柱外倾角度较大引起的薄弱层提出两种改进方案,并利用弹性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改进后的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提升效果进行全面的对比验证。

李国豪[5](2020)在《电涡流阻尼器阻尼性能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土木工程结构逐渐向高柔、大跨度、轻量化方向发展,结构振动问题也日益凸显,而电涡流阻尼器目前作为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耗能元件在解决结构振动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电涡流阻尼器的阻尼性能,推动学术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本文以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板式电涡流阻尼器(PECD)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构型及磁路耗能效率低、材料利用率低、研究方法与性能评价指标不精确以及缺乏不同构型及磁路对比分析等不足,基于经试验校验的三维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相邻永磁体有效耦合率及等效阻尼系数等直观指标,对外置式与内置式单层PECD以及多层PECD的构型及磁路展开优化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4个部分:(1)提出了相邻永磁体有效耦合率性能指标,以直观反映相邻永磁体间耦合作用,定性定量的呈现永磁体间的耦合作用对PECD阻尼性能的影响和程度,指导构型和磁路的进一步优化分析。(2)对单层PECD的永磁体间距及布置方式展开了优化分析,并就外置式与内置式PECD的阻尼性能进行对比。外置式单层PECD导体铜板后宜附加导磁钢板,相邻永磁体磁极相反,沿导体铜板切割磁感线相对运动方向平行排列,间距取0.7倍永磁体同向边长。内置式单层PECD相邻永磁体磁极相同,排列方向垂直于导体铜板切割磁感线相对运动方向,且间距应尽可能减小。对比发现内置式单层PECD的耗能效率明显高于外置式单层PECD,但永磁体用量及相应的造价也较高,2种磁路各有优势及不足。(3)对比了单层与多层PECD的构型及磁路,并基于单层PECD研究成果,获得了多层PECD优化后的构型及磁路。多层PECD同层永磁体宜阵列布置,沿导体铜板切割磁感线相对运动方向的永磁体磁极相反,间距取0.4倍永磁体同向边长,垂直于导体铜板切割磁感线相对运动方向的永磁体磁极相同,间距尽可能取较小值,且固定材料应采用非导磁材料,永磁体厚度取0.7倍永磁体边长,铜板厚度为8mm,另外,在满足正常的前提下,磁场间隙越小越好。(4)PECD的耗能效率与层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单块导体铜板的耗能效率与层数成反比。随着层数的增加,单块铜板的等效阻尼系数趋于稳定,并得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用于指导实际工程振动控制时基于既定等效阻尼系数进行多层PECD构型及磁路设计。

谈卜瑞[6](2020)在《超高层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研究 ——以国内综合体建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大量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城市土地供需矛盾,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这类建筑绝佳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各品牌奢华酒店入驻,到目前为止,我国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已颇具规模。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超高层综合体建筑施工难度大、用地紧张、交通复杂,其中酒店大堂的分布与设计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双大堂”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类酒店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以及探寻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的特征,成为研究的重点。首先,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我国一线和省会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15家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作为调研对象,以空间构成为主要理论指导,从功能构成、形态构成、空间流线三方面对超高层综合体内酒店大堂的空间构成设计进行了分析。其次,运用比较与统计的方法,将15家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与15家单一功能酒店的大堂空间构成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者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的差异。最后,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中体验者在空间中的主观能动性、知觉特征、行为习性等内容总结出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追求功能布局的高效性、弱化空间组合的方向性、提高空间限定的开敞度、强调空间尺度的对比性、注重空间纵向序列的简洁性、突出空间流线的便捷性的空间设计构成特征。根据对建筑结构、交通特性、酒店大堂的分布、消费者功能及心理需求的分析总结出相关影响因素。论证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具有高效与集约化的特征,满足了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追求高效功能使用、便捷性交通、舒适性体验的多种需求,与城市现代化、快节奏、追求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图22幅;表48个;参45篇。

郭露[7](2019)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以银基商贸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使传统商业模式下的批发市场沦为城市低端产业集群,以市场升级为手段提高城市功能综合效益是当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方向。在市场经济推动下,80年代以商贸发展为动力崛起的郑州市正逐步对批发市场进行外迁或转型升级,但由于缺乏具体理论指导体系,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在空间效益及功能优化方面尚有诸多问题,因此,进行系统的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对完善郑州市旧城区更新发展,优化城市经济综合效益具有颇高价值。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案例及理论研究,根据实地调研及数据统计对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现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行为心理学出发,结合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依照使用者活动特征及空间需求,对城市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优化设计要点进行总结。首先,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阐述并构建研究理论框架,根据文献研究对服装批发市场发展脉络及研究理论进行梳理,结合国内外各城市服装批发市场案例对其外部空间设计理念及经验进行高度总结。其次,依据消费者行为特征及活动流线,分析郑州市既有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存在的问题,总结其外部空间影响因素,从外部空间结构、空间尺度与比例、空间界面、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营造环境氛围等角度出发对影响要素进行归纳,并结合“互联网+”电商模式对各要素进行相关设计策略研究。最后,以郑州银基商贸城为例,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出发,结合互联网经济,对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各要素进行设计策略实践,构建立体化市场外部空间,以期对后续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更新升级提供参考及借鉴。

张绍光[8](2019)在《HBA中国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构成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旅游业的繁荣,酒店设计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大堂作为酒店空间的首要组成部分,是酒店整体形象的直观展示。要想把商务酒店大堂空间布局的更为合理、更加人性化,便要求设计师吸收优秀的酒店空间设计理念,将其应用于酒店设计之中,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现有酒店设计模式。课题立足于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的设计学理论,围绕HBA在大堂功能空间构成设计中更具人性化展开论述。首先以酒店开业时间、客房数量相同或相近作为选取依据,对15家HBA设计的商务酒店和15家非HBA设计的商务酒店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次,探究HBA在大堂功能空间构成中的设计特征,运用统计、对比的方法,对主要功能空间的构成形式、空间流线、空间布局、空间限定四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作为纵向对比的依据,论证HBA设计的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更具优势,更加符合人性化。然后分析HBA更具人性化的成因,是由人的视觉特征、行为习性、人在空间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抄近道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总结出HBA注重功能秩序、突出流线便捷、强化布局均衡、明确空间界限、精研构成细节的设计特征,从特征中升华为以美学原理为基础、以空间视知觉为导向、以人性化为核心的设计理念。Hirsch Bedner Associates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酒店室内设计公司,探寻其在大堂功能空间更为优良的设计特征和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以后的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构成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价值。图41幅;表54个;参48篇。

王智丰[9](2018)在《大跨胶合木拱桥人致振动分析及其优化控制》文中提出在最近几十年里,随着新型轻质高强结构材料的日益运用、结构跨度的不断增大以及对结构审美要求的逐渐提高,使得工程师们能够设计出更轻柔、大跨和低阻尼的结构,如现代胶合木结构人行桥。现代木结构桥梁在融入高新加工处理技术后,克服了传统木结构的自身缺陷,将设计与建造的融美感、功能性与高性价比集于一体,具有资源再生、绿色环保、强重比高、美观、施工便捷(尤其是高寒地区)等优点,以及防震抗风、防潮防腐、防火防蚁、耐久性好等特点。尽管此类人行桥的静力性能,其承载力、变形等均可以满足结构设计和正常使用要求,然而在承受动力荷载时变得易受振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群激励下的大幅振动,已成为控制现代木结构人行桥设计的关键因素,并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为研究木结构人行桥的人致振动特性,舒适度评价和减振优化控制方法,进行了一座大尺寸胶合木拱桥模型的人致振动试验和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分析结果很好地预测了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的减振效率,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以应用于木结构人行桥的振动优化控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基于国内外有关人行荷载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国人步行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适合于我国的人行荷载数学模型,再结合相应的振动理论,对人行桥的人致振动响应分别在时域和频域进行了理论计算。2.基于我国人群荷载标准值,研究了行人在木结构人行桥上所能承受的振动界限值,提出了适用于木结构人行桥的振动舒适度评价方法。简要地介绍了人机工程学有关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评价的问题提出、研究历史和着名的振动舒适度实验,以阐明振动舒适度评价的基本方法;从舒适度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等方面对人体振动舒适度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为人行桥的振动舒适度评价提供了理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楼板振动和高层建筑风振等领域舒适度评价方法的特点,为人行桥的振动舒适度评价提供了有效参考。3.通过对MTMD减振系统的多参数优化问题进行求解,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GA)的结构减振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了无阻尼主结构STMD参数优化方法,针对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搜索数值方法,通过与解析解的对比分析充分说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有阻尼主结构STMD参数的优化计算,取得了较好效果;以主结构动力放大系数作为目标函数提出了 MTMD阻尼比和频率比任意分布时的优化表达式,采用遗传算法对MTMD多参数优化问题进行求解,计算效率较高,且减振效果显着。此外考虑到对结构参数识别的不确定性,主结构的质量、刚度以及阻尼系数可能发生偏离,进一步研究了 STMD系统和MTMD系统对结构参数摄动的鲁棒性。4.基于胶合木模型桥的人致振动试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木结构人行桥振动舒适性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对一座大尺寸胶合木拱桥模型的动力特性以及在人致激励下的结构振动响应进行了计算,并对其人致振动舒适度做出了评价;针对步行力的窄带随机特性采取安装3-MTMD的措施进行减振控制,并采用遗传算法优化3-MTMD的结构参数;通过模型桥—MTMD系统人致振动试验仿真分析很好地预测了 3-MTMD的减振效率,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良好。5.以国内某胶合木人行拱桥为实例,展示了现代木结构人行桥振动舒适性设计的全过程。动力特性分析可知,空载时人行桥的竖向基频小于3Hz、满载时横向基频大于1.2Hz,表明该桥横向振动舒适性满足要求,只需分别检算其在单人和人群共振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加速度峰值是否小于舒适度容许值;根据人致振动响应计算结果可以判断,在单人荷载作用下该桥的竖向振动舒适性满足要求,但人群满载作用下的竖向振动舒适性不满足要求,考虑在桥上安装阻尼吸振器以对结构进行减振;有限元仿真分析表明,最优化后的3-MTMD可将人行桥在共振频率附近较窄频带内的动力响应控制在容许范围内。

伏祥[10](2018)在《基于相互渗透论的商业综合体中庭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视,商业综合体作为我国近年来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建筑类型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综合体室内中庭空间,由于其空间的舒适性和多样性,在协调人与商业综合体室内空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商业建筑中庭空间氛围的主要营造重点,对于商业综合体室内中庭空间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先是通过对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历史进行阐述,分析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的形成机制和发展的基本历程,通过历史角度对商业综合体中庭进行深入的认识,进而对商业综合体中庭的概念进行界定和确定此次进行研究的范围和内涵。其次,以环境行为理论中的相互渗透论为基本理论指导,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把商业综合体室内中庭空间和消费者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我国现有的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针对其盲目性,单一性和缺少文化内涵为出发点,归纳总结出消费者的基本行为心理,针对现有商业综合体中庭的环境因素对人们的影响,空间发展的基本问题,结合对人群消费的调研分析,提出中庭空间层次多样性设计原则,中庭空间功能格局的舒适性设计原则,中庭空间主题文化的吸引性原则这三个方面。最后结合相互渗透论从中庭空间的突出、连续和合理性三点提出中庭空间多层次营造策略;从景观环境、休憩空间和声光色这三个角度提出中庭空间环境氛围营造策略;从时空交错、异域场景、自然生态和艺术装置四个方面提出中庭空间主题文化营造策略。总结归纳出一套符合当下消费者行为心理的商业综合体室内中庭空间设计策略。结合理论和实际案例研究,在空间物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文化与经济利益角度,探求商业综合体室内中庭空间设计策略,为今后商业综合体室内中庭空间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积极探索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杭州凯悦酒店结构设计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凯悦酒店结构设计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光热环境优化的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研究 ——以山东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庭玻璃采光顶的发展与应用
        1.1.2 光热环境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1.1.3 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庭
        1.3.2 玻璃采光顶
        1.3.3 光热环境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玻璃采光顶和遮阳应用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调研范围
    2.2 现状调研
        2.2.1 相关政策、标准、法规调研
        2.2.2 问卷调查
        2.2.3 案例调研
        2.2.4 样本统计分析
        2.2.5 实地测试
    2.3 问题总结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策略分析
    3.1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影响因素
        3.1.1 地域环境因素
        3.1.2 艺术美学因素
        3.1.3 节能及舒适性因素
        3.1.4 结构安全因素
        3.1.5 经济技术因素
    3.2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造型整合设计策略
        3.2.1 匀质与阵列
        3.2.2 平行与交错
        3.2.3 渐变与突变
        3.2.4 起伏与扁平
    3.3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材质整合设计策略
        3.3.1 虚与实
        3.3.2 特异与协调
        3.3.3 轻巧与沉稳
    3.4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构造整合设计策略
        3.4.1 固定与可变
        3.4.2 凸出与消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光热分析的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优化设计
    4.1 性能模拟工作平台构建及分析流程
        4.1.1 性能模拟工作平台构建
        4.1.2 基准模型建立
        4.1.3 相关基础条件设定
        4.1.4 光热环境优化设计分析流程
    4.2 基于单一变量模拟的玻璃采光顶与遮阳分析
        4.2.1 基于造型因素的光热模拟分析
        4.2.2 基于材质因素的光热模拟分析
        4.2.3 基于控制设定因素的光热模拟分析
        4.2.4 单一变量敏感性分析
    4.3 基于多变量模拟的玻璃采光顶与遮阳分析
        4.3.1 多变量组合方案
        4.3.2 多变量组合方案光热效果分析
    4.4 基于多变量分析的优化设计
    4.5 经济性分析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光热环境优化的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实践——以山东某高校办公建筑为例
    5.1 项目概况
    5.2 现场调研与实测
        5.2.1 围护结构现状调研
        5.2.2 采光中庭光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5.3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优化设计
        5.3.1 设计目标
        5.3.2 方案优化设计
    5.4 中庭玻璃采光顶光热环境模拟分析
        5.4.1 分析模型建立
        5.4.2 中庭室内温度模拟
        5.4.3 中庭采暖制冷能耗模拟
        5.4.4 中庭照明能耗模拟
        5.4.5 中庭采光均匀度分析
        5.4.6 方案经济性分析
    5.5 优化设计前后实测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案例基本信息表
附录2 中庭空间物理环境舒适度调研问卷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1950-1999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现代建筑保护研究现状
        1.4.2 国内现代建筑保护研究现状
        1.4.3 国内现代宾馆建筑保护研究现状
        1.4.4 岭南现代宾馆建筑保护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关键问题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现代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
    2.1 现代建筑保护理论发展
        2.1.1 宪章与公约文件
        2.1.2 保护思想
        2.1.3 建筑环境保护
        2.1.4 真实的信息源
    2.2 国内外现代建筑保护案例
        2.2.1 重点保护价值要素的案例
        2.2.2 恢复原貌的保护案例——图根哈特住宅修缮
        2.2.3 更新提升的保护案例——德国国家美术馆保护修复
        2.2.4 局部修缮的保护案例——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修缮维护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现代宾馆建筑发展概况
    3.1 1950-1999 年现代宾馆建设背景
        3.1.1 国内现代宾馆建设背景
        3.1.2 岭南现代宾馆建设背景
        3.1.3 城市规划与岭南现代宾馆建设
    3.2 岭南现代宾馆设计创新
        3.2.1 岭南现代宾馆建筑设计思想
        3.2.2 岭南现代宾馆建筑特色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现状调查解析
    4.1 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信息
    4.2 普遍性特征分析
        4.2.1 建筑布局
        4.2.2 建筑造型
        4.2.3 建筑环境
        4.2.4 庭院空间
        4.2.5 开敞空间
        4.2.6 遮阳构件
        4.2.7 岭南特色装饰
        4.2.8 普遍性特征总结
    4.3 现状问题分析
        4.3.1 现状调查
        4.3.2 更新改造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价值要素分析
    5.1 价值要素的重要性
    5.2 价值要素的特点
    5.3 价值要素判断依据
    5.4 价值要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6.1 保护依据
    6.2 保护思想
    6.3 保护原则
    6.4 遗产分级保护策略
    6.5 保护方法
        6.5.1 遗产数据库建设
        6.5.2 功能布局保护
        6.5.3 建筑环境保护
        6.5.4 庭院空间保护
    6.6 保护性更新与提升
        6.6.1 客房保护提升
        6.6.2 餐饮宴会功能优化提升
        6.6.3 屋顶花园活化利用
    6.7 公众参与
        6.7.1 岭南地区公众参与现状
        6.7.2 公众参与主要问题
        6.7.3 公众参与建设
    6.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3)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健康
        1.4.2 大众体育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2.2.1 建议模式对比
        2.2.2 场地标准对比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斜柱外倾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斜柱的产生
        1.1.2 斜柱的特殊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斜柱构件的研究
        1.2.2 对斜柱结构的研究
        1.2.3 设计中针对斜柱采取的主要措施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遇地震下斜柱位置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RC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
        2.2.1 结构布置
        2.2.2 结构设计参数的选取
        2.2.3 结构计算基本参数的选取
    2.3 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分析
        2.3.1 结构周期
        2.3.2 结构变形
        2.3.3 结构楼层剪力
        2.3.4 楼层侧向刚度
    2.4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
        2.4.1 地震波的选取
        2.4.2 层间位移角
        2.4.3 楼层剪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遇地震下斜柱倾角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分析
        3.2.1 结构周期
        3.2.2 结构变形
        3.2.3 结构楼层剪力
        3.2.4 楼层侧向刚度
    3.3 斜柱外倾角度变化对构件内力的影响研究
        3.3.1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柱内力变化对比分析
        3.3.2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梁内力变化对比分析
    3.4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
        3.4.1 地震波的选取
        3.4.2 结构变形
        3.4.3 楼层剪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罕遇地震下外倾斜柱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PUSHOVER分析原理
        4.2.1 加载模式
        4.2.2 能力谱法
        4.2.3 塑性铰本构模型
    4.3 不同PUSHOVER方向对斜柱框架结构的影响
        4.3.1 Pushover分析模型的建立
        4.3.2 框架模型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4.3.3 框架模型性能点处结构变形对比分析
    4.4 斜柱倾角变化对RC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
        4.4.1 框架模型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4.4.2 框架模型性能点处的结构变形对比分析
        4.4.3 性能点处塑性铰发展过程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框架结构薄弱层的改进措施及验证
    5.1 引言
    5.2 斜柱框架结构薄弱层的改进措施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 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分析对比
    5.5 罕遇地震下静力弹塑性分析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验证
        5.5.1 改进后框架模型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5.5.2 改进后性能点处结构变形对比分析
        5.5.3 改进后各模型达到性能点时塑性铰发展对比分析
    5.6 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验证
        5.6.1 地震波来源
        5.6.2 地震波的调整
        5.6.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电涡流阻尼器阻尼性能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结构振动控制
        1.1.2 被动控制
        1.1.3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
    1.2 电涡流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1.2.1 电涡流阻尼器原理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2.4 本文研究对象
        1.2.5 现有电涡流阻尼器研究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方案及内容
        1.3.2 关键技术要点
        1.3.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理论解析计算
    2.1 TMD振动控制设计方法
    2.2 电涡流阻尼器优化分析解析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内置式单层PECD力学性能测试与有限元分析验证
    3.1 测试方案
        3.1.1 内置式单层电涡流TMD构造
        3.1.2 试验设计
    3.2 测试结果
    3.3 三维电磁场有限元分析
        3.3.1 建立COMSOL三维电磁场有限元模型
        3.3.2 试验数据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单层PECD优化及对比分析
    4.1 基本思路
        4.1.1 单层PECD磁路与构型
        4.1.2 阻尼性能评价指标
    4.2 单层PECD构型与磁路优化分析
        4.2.1 外置式单层PECD(无导磁钢板)
        4.2.2 外置式单层PECD(附加导磁钢板)
        4.2.3 内置式单层PECD
    4.3 单层PECD阻尼性能对比分析
        4.3.1 基于耗能效率对比
        4.3.2 阻尼性能综合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典型多层PECD优化分析
    5.1 优化方案设计
        5.1.1 典型单排式多层PECD构型及磁路
        5.1.2 有限元分析方法校验
        5.1.3 参数分析方案
    5.2 典型单排式多层PECD构型及磁路优化分析
        5.2.1 永磁体间距分析
        5.2.2 磁场间隙分析
        5.2.3 材料厚度分析
        5.2.4 永磁体固定材料分析
        5.2.5 永磁体磁极方向分析
    5.3 阵列式多层PECD优化及对比分析
        5.3.1 单排式与阵列式多层PECD对比分析
        5.3.2 阵列式多层PECD层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超高层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研究 ——以国内综合体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的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关注
        1.1.2 城市规划的需要
        1.1.3 我国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相关文献综述
        1.3.2 酒店设计相关文献综述
        1.3.3 空间构成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1.3.4 设计学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及现状分析
    2.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概述
        2.1.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概念
        2.1.2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研究背景
        2.1.3 建筑内各功能的特征与分布
        2.1.4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与塔楼平面设计
    2.2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
        2.2.1 酒店双大堂模式的形成
        2.2.2 酒店空中大堂的分布
        2.2.3 酒店双大堂的功能
    2.3 空间构成的概述
        2.3.1 空间构成的概念
        2.3.2 酒店大堂空间构成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调研与分析
    3.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案例选取
    3.2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的功能构成分析
        3.2.1 酒店大堂的功能空间布局
        3.2.2 酒店大堂的功能空间组合
    3.3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的形态构成分析
        3.3.1 酒店大堂的空间限定
        3.3.2 酒店大堂的空间尺度
        3.3.3 酒店大堂的纵向空间序列
    3.4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流线分析
        3.4.1 酒店地面层大堂的空间流线
        3.4.2 酒店空中大堂的空间流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与单一功能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的比较
    4.1 单一功能酒店案例选取
    4.2 与单一功能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的比较
        4.2.1 功能构成的比较
        4.2.2 形态构成的比较
        4.2.3 空间流线的比较
    4.3 两者在空间设计构成上的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
        5.1.1 追求功能布局的高效性
        5.1.2 弱化空间组合的方向性
        5.1.3 提高空间限定的开敞度
        5.1.4 强调空间尺度的对比性
        5.1.5 注重空间纵向序列的简洁性
        5.1.6 突出空间流线的便捷性
    5.2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影响因素
        5.2.1 建筑结构的制约
        5.2.2 酒店大堂交通换乘功能的需要
        5.2.3 酒店双大堂分布模式的影响
        5.2.4 满足消费者追求高效功能使用的需要
        5.2.5 对消费者追求舒适性心理需求的关注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与单一功能酒店案例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城市更新背景下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以银基商贸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旧城区有机更新的发展趋势
        1.1.2 国家政策性指向
        1.1.3 电商崛起对传统市场的冲击
        1.1.4 消费者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诉求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2.0 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服装批发市场
        1.3.3 外部空间
    1.4 国内外相关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构架、概念认知及案例分析
    2.1 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发展概况
        2.1.1 批发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2.1.2 郑州批发市场发展历程
        2.1.3 郑州服装批发市场的分布特征
        2.1.4 郑州服装批发市场的空间布局演变趋势
    2.2 郑州市批发市场外部空间要素分析
        2.2.1 空间类型
        2.2.2 功能划分
        2.2.3 特性分析
    2.3 城市更新基本理论对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设计的指导
        2.3.1 系统更新理论
        2.3.2 城市针灸理论
        2.3.3 城市触媒理论
    2.4 国内外服装批发市场案例分析
        2.4.1 国外服装批发市场案例分析
        2.4.2 国内服装批发市场案例分析
        2.4.3 经验与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调研分析
    3.1 郑州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分析
        3.1.1 批发市场布局不合理
        3.1.2 功能不合理,流线组织混乱
        3.1.3 缺乏公共设施,景观不完善
    3.2 郑州服装批发市场户外活动使用调研及空间需求定位
        3.2.1 户外活动分类
        3.2.2 外部空间活动考察分析
        3.2.4 使用者在户外活动的空间需求定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建构
    4.1 优化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结构
        4.1.1 建筑边界形式设计
        4.1.2 建筑边界功能设计
    4.2 改善外部空间尺度与比例
        4.2.1 线型空间尺度与比例设计
        4.2.2 面型空间尺度与比例设计
        4.2.3 外部空间的界定和围合
    4.3 调整外部空间界面
        4.3.1 建筑外立面“图景”
        4.3.2 空间侧界面色彩与材质控制
        4.3.3 空间底界面铺装设计
    4.4 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4.4.1 公共设施设计
        4.4.2 电商“互联网+”设施置入
        4.4.3 无障碍设计
        4.4.4 外部空间绿化景观设计
    4.5 营造外部空间环境氛围
        4.5.1 灯光环境设计
        4.5.2 场所文化营造
        4.5.3 公共艺术置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郑州市银基商贸城外部空间优化设计
    5.1 郑州市银基商贸城及周边前期分析
        5.1.1 郑州火车站商圈服装批发市场发展及分析
        5.1.2 银基商贸城简介及发展现状
    5.2 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5.2.1 政策指导性原则
        5.2.2 整体性原则
        5.2.3 多样性原则
        5.2.4 人性化原则
    5.3 郑州市火车站商圈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城市设计
        5.3.1 调整城市功能
        5.3.2 优化交通系统
        5.3.3 协调空间界面
        5.3.4 丰富城市景观
        5.3.5 效果图展示
    5.4 银基商贸城外部空间深入设计
        5.4.1 打造立体户外空间——双首层
        5.4.2 提升外部空间人性化
        5.4.3 置入电商“互联网+”
        5.4.4 营造公共空间环境
    5.5 方案总结与体会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郑州市城市规划图
附录2 :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一览表
附录3 :设计图纸展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HBA中国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构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可研性
        1.2.1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检索法
        1.3.2 实地考察法
        1.3.3 对比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构成及HBA的综述
    2.1 商务酒店大堂的概述
        2.1.1 商务酒店大堂的功能空间特点
        2.1.2 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2.1.3 商务酒店大堂的主要功能空间配置
    2.2 空间构成的概述
        2.2.1 空间构成的概念
        2.2.2 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
    2.3 HBA的发展历程
        2.3.1 HBA创立的背景
        2.3.2 HBA全球化的发展
        2.3.3 HBA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BA中国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构成设计分析
    3.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1 HBA设计的国内商务酒店案例选取
        3.1.2 非HBA设计的国内商务酒店案例选取
    3.2 HBA与非HBA商务酒店大堂功能构成分析
        3.2.1 主入口构成设计分析
        3.2.2 前台区构成设计分析
        3.2.3 休息区构成设计分析
        3.2.4 大堂吧构成设计分析
        3.2.5 电梯间构成设计分析
        3.2.6 公共卫生间构成设计分析
    3.3 HBA与非HBA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流线构成分析
        3.3.1 HBA设计的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流线构成设计
        3.3.2 非HBA设计的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流线构成设计
        3.3.3 两者在流线构成设计差异
    3.4 HBA与非HBA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的布局形式
        3.4.1 HBA设计的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布局构成设计
        3.4.2 非HBA设计的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布局构成设计
        3.4.3 两者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3.5 HBA与非HBA商务酒店大堂空间的限定手法分析
        3.5.1 HBA设计的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限定形式分析
        3.5.2 非HBA设计的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限定形式分析
        3.5.3 两者在空间限定手法上的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BA中国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构成设计理念
    4.1 HBA中国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构成设计特征
        4.1.1 注重功能秩序
        4.1.2 突出流线便捷
        4.1.3 强化布局均衡
        4.1.4 明确空间界限
        4.1.5 精研构成细节
    4.2 HBA中国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构成设计理念
        4.2.1 以美学原理为基础
        4.2.2 以空间视知觉为导向
        4.2.3 以人性化为核心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HBA酒店案例和非HBA酒店案例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大跨胶合木拱桥人致振动分析及其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结构桥梁发展现状
        1.2.2 人行桥人致振动理论研究
        1.2.3 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价研究
        1.2.4 人行桥减振优化控制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本文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人行桥人致振动分析
    2.1 已有研究成果
    2.2 人行荷载的数学模型
        2.2.1 时域模型
        2.2.2 频域模型
    2.3 人行桥人致振动响应计算
        2.3.1 基于强迫振动理论的人致振动分析
        2.3.2 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人致振动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价
    3.1 早期研究工作
    3.2 桥梁振动舒适度
    3.3 振动舒适度评价指标
    3.4 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价方法
        3.4.1 英国标准BS5400
        3.4.2 欧盟标准Eurocode
        3.4.3 瑞典Bro2004规范
        3.4.4 德国HIVOSS指南
        3.4.5 国际ISO标准
    3.5 不同规范的人行荷载取值和舒适度评价标准比较
    3.6 本文提出的木结构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价方法
    3.7 本章小结
4 人行桥减振优化控制
    4.1 STMD参数优化
        4.1.1 经典STMD参数优化理论
        4.1.2 STMD参数优化数值分析
        4.1.3 STMD对结构参数摄动的鲁棒性分析
    4.2 MTMD参数优化
        4.2.1 主结构—MTMD系统力学模型
        4.2.2 MTMD参数优化设计
        4.2.3 MTMD对结构参数摄动的鲁棒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胶合木模型桥有限元仿真分析与人致振动试验
    5.1 拱桥试验模型
        5.1.1 模型桥设计
        5.1.2 模型桥建造
    5.2 落叶松材性试验
        5.2.1 落叶松物理性能试验
        5.2.2 落叶松力学性能试验
    5.3 模型桥人致振动试验仿真分析
        5.3.1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5.3.2 人致振动响应计算
        5.3.3 人致振动舒适度评价
    5.4 模型桥减振优化控制
    5.5 模型桥人致振动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某胶合木人行示范拱桥的减振优化设计
    6.1 示范工程概况
    6.2 振动舒适性设计基本步骤
    6.3 人行桥人致振动仿真计算
    6.4 人行桥动力参数实测
    6.5 人行桥MTMD减振优化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相互渗透论的商业综合体中庭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互渗透论与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相关理论
    2.1 相互渗透论的基本概述
        2.1.1 相互渗透论基本概念
        2.1.2 相互渗透论基本特点
        2.1.3 人、行为和环境的相互渗透关系
    2.2 商业综合体的基本概述
        2.2.1 商业综合体的历史演变
        2.2.2 商业综合体的基本特点
        2.2.3 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的基本概念
    2.3 相互渗透论在中庭空间中设计的影响与作用
        2.3.1 相互渗透论对中庭空间设计的影响
        2.3.2 相互渗透论对中庭空间设计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分析及设计原则
    3.1 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的影响因素
        3.1.1 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环境因素
        3.1.2 商业综合体中庭人文环境因素
    3.2 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分析
        3.2.1 中庭空间功能与交通分析
        3.2.2 中庭空间中人的行为心理特点
        3.2.3 中庭空间对人行为心理的反作用
    3.3 基于相互渗透论的中庭空间消费心理研究
        3.3.1 运用相互渗透论对消费行为心理阐述
        3.3.2 运用相互渗透论对消费行为心理分析
        3.3.3 运用相互渗透论对消费行为模式分析
    3.4 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设计指导原则
        3.4.1 空间层次的多样性原则
        3.4.2 功能格局的舒适性原则
        3.4.3 主题文化的吸引性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互渗透论在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的设计策略
    4.1 商业综合体中庭多层次空间营造策略
        4.1.1 中庭空间的突出性
        4.1.2 中庭空间的连续性
        4.1.3 中庭空间的合理性
    4.2 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环境氛围营造策略
        4.2.1 景观环境营造
        4.2.2 休憩环境营造
        4.2.3 光、色、声环境营造
    4.3 商业综合体中庭空间主题文化营造策略
        4.3.1 时空交错主题文化营造
        4.3.2 异域场景主题文化营造
        4.3.3 自然景观主题文化营造
        4.3.4 装置艺术主题文化营造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商业综合体消费者行为心理调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杭州凯悦酒店结构设计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光热环境优化的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研究 ——以山东地区为例[D]. 赖震洲.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1950-1999岭南现代宾馆建筑遗产保护研究[D]. 王子轩.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斜柱外倾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 杨博颜.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5]电涡流阻尼器阻尼性能优化分析[D]. 李国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超高层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研究 ——以国内综合体建筑为例[D]. 谈卜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城市更新背景下郑州市服装批发市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以银基商贸城为例[D]. 郭露.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8]HBA中国商务酒店大堂功能空间构成设计研究[D]. 张绍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大跨胶合木拱桥人致振动分析及其优化控制[D]. 王智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6)
  • [10]基于相互渗透论的商业综合体中庭设计策略研究[D]. 伏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杭州凯悦酒店结构设计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