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水果和蔬菜的绿色防腐剂的出现

用于水果和蔬菜的绿色防腐剂的出现

一、瓜果蔬菜绿色保鲜剂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郑雪梦[1](2020)在《鲜切西瓜水渍化损伤的形成及其防控研究》文中提出鲜切西瓜是经清洗、去皮、切块包装后的果蔬制品,因其安全、新鲜、方便和营养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鲜切西瓜在贮藏过程中会发生果肉硬度降低,果肉颜色加深,呈水渍状的水渍化损伤,商品性降低,阻碍鲜切西瓜产业发展。本研究以易水渍化损伤的京欣西瓜和不易水渍化损伤的甜王西瓜为试验材料,对鲜切西瓜果肉特性及其转录组差异进行评价,挖掘与西瓜水渍化损伤相关的的关键基因,并进一步评价热激和1-MCP处理对水渍化损伤的防控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评价易水渍化和不易水渍化鲜切西瓜贮藏期间水渍化损伤情况。与甜王西瓜相比,京欣西瓜在鲜切贮藏中易发生水渍化损伤。在贮藏期第5天,京欣西瓜水渍化损伤比例提高了2.9倍,果肉硬度降低了25.56%。与甜王西瓜相比,贮藏后京欣西瓜果肉色差变化较大,为甜王西瓜的2.6倍。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水渍化损伤果肉细胞呈现不规则状态,细胞大小不均匀,细胞失水,细胞内容物渗出,色素沉淀析出。进一步对贮藏前后果肉细胞壁物质含量及细胞壁相关降解酶活性测定发现,鲜切京欣西瓜果肉的细胞壁物质成分在贮藏期间发生降解,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升高。与甜王品种相比,易水渍化损伤的京欣西瓜果肉细胞壁降解更为显着。2.评价易水渍化和不易水渍化鲜切西瓜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NA-Seq技术,对京欣水渍化损伤西瓜果块和甜王未水渍化损伤西瓜果块进行转录组测序,经过测序数据质控,6个西瓜样品共得到48.33 Gb Clean Data,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7.53Gb,Q30碱基百分比在93.87%及以上。分别将6个样品的Clean Reads与西瓜97103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比对率均在74%以上,比对效率较好。根据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TPM值,进行西瓜样品基因表达量分析,以差异表达倍数FC≥2及p-adjust<0.05为阈值,共筛选出53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360个基因上调表达,2982个基因下调表达。将差异基因与GO、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注释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信号转导代谢途径。通过基因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筛选出115个可能与鲜切西瓜水渍化损伤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将其与西瓜表型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得到与水渍化损伤相关性高的47个重要候选基因。3.评价热激处理和1-MCP处理对鲜切西瓜水渍化损伤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使用50℃30分钟的热激处理和24小时5μL/L的1-MCP处理西瓜果实有效减少贮藏期间鲜切西瓜的水渍化损伤。在贮藏期第6天,水渍化损伤率仅为对照组的49.1%和52.2%。鲜切前热激处理和1-MCP处理有效减少贮藏期间鲜切西瓜的硬度、色泽变化,保持鲜切西瓜品质。

王潇冉[2](2019)在《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莓果实色泽诱人,营养丰富,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年产草莓130万吨,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草莓组织柔嫩,呼吸作用强,极不耐挤压,极易引起腐烂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损失,草莓的防腐保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控制草莓采后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杀菌剂。但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和人们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求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化学杀菌剂。本研究从草莓果实采后的主要病害出发,研究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B-1对其贮藏效果及其抑制机理,并进行菌剂研制及探讨其诱导果肉差异表达蛋白,为草莓采后的新型生物保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导致草莓采后腐烂的主要致腐病原菌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2)进行了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体外抑制效果研究,表明该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灰葡萄孢霉的菌丝生长,而且具有广谱性,对果蔬采后其它病原真也有抑制作用。(3)研究了采前喷施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腐烂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发现采前喷施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而且可以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与对照相比,采前喷施生防菌剂的植株采收以后在贮藏过程中,品质更佳。(4)研究了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情况。表明该拮抗菌可以有效抑制草莓采后病害的发生,无论是自然腐烂病害,还是伤口接种的病害,其抑制效果都很明显。从6种辅助因子中筛选出了可以有效提高拮抗效力的辅助因子壳聚糖和氯化钙。证明了先接种拮抗菌而后接种病原菌的接种方式更利于对病害的控制,说明对果实采后病害防治作用更重要。(5)进行了拮抗菌对果实病害抑制机理研究:首先,拮抗菌处理可以导致灰葡萄孢霉结构的变化,使得菌丝生长畸形,亚细胞结构模糊,原生质外流;而且,拮抗菌在果实伤口处具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可以与病原菌进行空间与营养竞争;最后,拮抗菌可以诱导果实抗性,参与果实抗病性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活性氧代谢途径过程,还可以引起果实抗病相关物质的变化。(6)进行洋葱伯克氏菌可湿性粉剂的载体、助剂、稳定剂等的筛选,得研制出洋葱伯克氏菌的最佳配方为拮抗菌发酵液70%,羧甲基纤维素钠4%,净洗剂LS4%,PEG8000 5%,硅藻土补足100%。(7)采用Lable free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草莓果肉组织中抗灰霉病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草莓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568个(FC=1.5时),其中上调表达189个,下调表达379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结合蛋白(binding)、催化活性蛋白(catalytic activity)、细胞组分(cell part)、膜蛋白(membrane)、细胞过程蛋白(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蛋白(metabolic process)。推测显着上调表达的蛋白参与氨基酸代谢和核糖体代谢。

王东亭[3](2015)在《基于大通量分级系统的脐橙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与装置》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食品安全和品质是现今全世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从农田到餐桌”---基于现代信息科技及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全程追溯机制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有效手段,世界各国大力予以推动和实施:一方面通过将供应链的相关信息透明化,最大程度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实现追踪和溯源两大功能,推进农产品安全责任制。本文在梳理追溯相关概念和理论、对比研究国内外追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大通量分级系统对复杂供应链流程下小个体水果的全程批次可追溯作了尝试和探索,为包含加工分级流程的水果全程追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对比辨析研究。通过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对比辨析,界定目前在追溯领域的多个内涵不同、阐述模糊的相似概念:比较和总结了目前世界范围内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其与追溯理论之间的关系:追溯是农产品/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追溯的实现,促进了这些规范和管理体系的更好施行;农产品/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是追溯系统建立所需参照的原则和基础,对追溯系统的搭建具有指导作用。研究明晰了追溯相关概念,完善了追溯理论。(2)对国内外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发展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从法律与法规、标准与规范、推动与实施3个层面对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和我国在农产品/食品追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进而从追溯专职机构、追溯实施方案、追溯系统、验证与核查、主要特点5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总结,指出综合与精简是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发展的建议:我国仍处于追溯体系推广和试验的初级发展阶段,需在多体系融合、信息系统整合、参与方权、责、利协调、流程精简、品项细化、提高追溯精确性等方面推动发展。(3)以中国代表性的小个体大批量水果—脐橙及其完整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商品化分级处理环节为切入点,对基于大通量分级系统并以水果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水果供应链模式进行流程、质量安全危害和追溯关键点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以水果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水果供应链中物流批次整合与分解、加工分级处理前后物流单元转换以及供应链各实体间物流信息流脱节三个核心问题,提出一整套包括追溯信息、追溯编码、信息管理系统和配套装置的全程追溯解决方案。(4)提出基于多追溯信息项(参数)、“人、事、时、地、物、所属”6个基础追溯信息因子、供应链流程追溯信息元和供应链环节追溯信息簇共4个层次的追溯信息层次理论,并定出基于商品化分级生产线的完整脐橙供应链的追溯信息项、信息因子、信息元和信息簇。(5)根据精准批次追溯要求,设计了包括基础编码、串接码和商品追溯码的整套既适应中国目前脐橙生产实际,又与GS1编码体系兼容的脐橙追溯编码系统,定义了编码间的串接关系,并根据脐橙追溯和物流单元变换提出了结合条码和射频识别两种技术的标识方案。(6)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果园子系统、加工配送中心子系统、超市子系统三个核心子系统的脐橙全程追溯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并开发了包括果筐及货盘流通标识生成装置、脐橙来源获取与上传装置、脐橙追溯标签预印软件和追溯标签信息匹配装置的脐橙追溯信息交互装置和软件,与追溯信息管理系统一起形成一套基于大通量分级系统的脐橙全程追溯解决方案。经过测试,系统具备追溯功能,但在信息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使用便捷性,以及手动录入信息量偏大等方面还有改进余地。

台州市人民政府[4](2012)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台政发[2011]5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十二五"期末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陈存坤[5](2009)在《新疆主栽厚皮甜瓜采后贮藏保鲜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新疆主栽厚皮甜瓜(金凤凰、伽师瓜、86-1)为试材,进行了采后贮藏保鲜试验。金凤凰采用6℃普通冷藏、冷藏结合浓度为0.451μL/L的臭氧间隙处理、O24%~6%、CO20.2%~0.5%气调三种贮藏方式;伽师瓜采用2℃冷藏结合果蜡涂膜处理、2℃普通冷藏两种贮藏方式;86-1采用普通冷藏、冷藏结合不同(4种)浓度臭氧处理贮藏方式。对上述三个品种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和病理变化,分别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新疆厚皮甜瓜的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研究表明,在6℃贮藏条件下,气调贮藏显着抑制了厚皮甜瓜金凤凰的呼吸强度,延缓了该品种厚皮甜瓜的衰老,抑制了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c和还原糖含量的下降,降低了果实的腐烂指数,保持了甜瓜较好的品质和风味,并且能够显着维持甜瓜的香气成分。与气调贮藏的甜瓜相比,冷藏结合臭氧间隙处理也能抑制甜瓜的呼吸强度、减缓甜瓜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含量的下降,但是各项生理指标、香气成分、贮藏品质等都不如气调贮藏的好;而普通冷藏的甜瓜的贮藏品质最差,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Vc和还原糖含量下降最多,香气成分在贮藏后期含量最少,腐烂指数最高,整体贮藏效果最差。2℃的冷藏条件下,对伽师瓜采用果蜡涂膜处理,贮藏效果显着,与2℃普通冷藏相比,涂膜处理可以明显抑制伽师瓜的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呼吸强度的下降,抑制甜瓜生理代谢,能够较好的保持伽师瓜的品质,延长保质期,且甜瓜的外观色泽都比普通冷藏的要好。在6℃贮藏条件下,分别对86-1厚皮甜瓜采用浓度为2.5、1.5、0.6μL/L臭氧间隙处理(每48h处理1次)和0.2tμL/L的低浓度连续臭氧处理(每天处理90min),结果表明0.2μ.L/L低浓度连续臭氧处理和浓度为2.5μL/L的臭氧间隙处理,能显着抑制厚皮甜瓜86-1的呼吸强度,延缓了果实的衰老,并显着抑制了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还原糖、总糖含量的下降,能极显着的维持甜瓜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延长厚皮甜瓜86-1的贮藏期,很好的维持甜瓜品质。86-1厚皮甜瓜采用臭氧间隙处理,臭氧浓度越低,贮藏效果越差,贮藏期越短,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也较高浓度臭氧间隙处理的甜瓜少。新疆厚皮甜瓜采后贮藏、运输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黑斑病(链格孢)、白霉病(镰刀菌)和绿霉病(青霉),它们是造成厚皮甜瓜贮藏后期发生腐烂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试验观察到,“金凤凰”甜瓜容易受镰刀菌、链格孢、青霉的侵染;而伽师瓜表现的主要病害为黑斑病、白霉病;86-1厚皮甜瓜病害以白霉病为主要病害,同时还有黑斑病和绿霉病发生。机械伤口、果柄处是厚皮甜瓜易染病部位。瓜果生长期的湿度、温度对病害发生的种类和轻重直接相关,关于厚皮甜瓜的病害防止有待进一步研究。

朱志强[6](2009)在《绿芦笋光合气调保鲜机理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芦笋属百合科石刁柏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鲜嫩的幼茎可食用,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绿芦笋嫩茎呼吸强度极高,生理代谢旺盛,含水量高,因而采后嫩度会迅速下降,木质化程度增强,嫩茎头部极易霉烂,品质大大降低,不耐贮藏和运输,也制约着新鲜芦笋的出口创汇和国内市场的拓展。因此,研究绿芦笋保鲜技术对于提高我国绿芦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绿芦笋在不同贮藏温度保鲜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5℃是贮藏绿芦笋的最佳温度,贮藏15 d时,嫩茎商品率为95.4%,腐烂率为0。对绿芦笋不同包装形式贮藏效果及相关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5℃时气调箱包装处理显着提高了商品率,贮藏42 d时,商品率>94.7%、失重率<1%,贮藏效果气调箱>泡沫箱>PE保鲜袋。对绿芦笋进行了弱光照射保鲜研究,结果表明,在6℃的贮藏环境中贮藏17 d时,与无光照处理相比,弱光照射处理减缓了可溶性固形物下降,抑制了芦笋嫩茎的纤维化,嫩茎Vc和叶绿素的保存率分别提高了3.5%和6.8%。对绿芦笋进行生物保鲜剂处理贮藏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效果保鲜剂+气调箱处理(最长贮藏期56 d)>保鲜剂+泡沫箱处理(贮藏42 d)>普通冷藏(CK)。本文通过贮藏期间各指标的测试分析和感官分析,研究出了适合绿芦笋以气调箱为基础的箱式气调保鲜技术,提出了机械冷藏+气调箱+生物防腐保鲜剂的芦笋贮藏技术模式。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冷藏+气调箱+保鲜剂可以明显抑制绿芦笋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提高叶绿素、Vc含量保存率,抑制纤维素的增加,降低腐烂率的增加速度,贮藏56 d时,商品率达87.4%,为绿芦笋的最佳贮藏方式。并且在6℃贮藏时弱光照射处理可明显提高嫩茎的Vc和叶绿素的保存率。贮藏条件为温度:0.5℃;相对湿度:85%~95%;O2:14.9%;CO2:6.5%;浓度为400μL/L保鲜剂溶液浸30 s。

丁晓蕾[7](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谷中原[8](2007)在《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利用农村社区资源,从事各种涉农产业的经济部门。从经济史角度看,农业是人类创造出来并不断完善的为自己提供农产品的生产模式;从经营形态来看,农业具有多种经营模式和经营手段;从生产本质看,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表现为农业同时具有人文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农业多功能的显现是一个从潜功能向显功能转变的漫长过程。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农业经营形态逐渐地从单功能转向有限功能、从有限功能转向多功能。多功能农业的兴起不仅是因为人类对农业功能认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因为社会系统中的农业要素的结构资源发生了变革。可以说,社会系统的经济要素、文化要素、意志要素的协同变革直接导致了多功能农业的兴起。多功能农业具有传统农业不同的特质,从其自然性来说,多功能农业具有对自然的依赖性、生产的地域性、社会圈与自然圈的融合性;从人文性来说,多功能农业具有人类强干预性、维护地域文化、人文关怀、借用文化活动形式发展农业的特点;从生产特点来说,多功能农业具有开放性经营、需要高素质经营主体、效率空间增大、标准化生产、经营效益复合性等特点。多功能农业体系目前主要由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能源农业、都市农业等经营模式和产业构成。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冲突与同一并存现象直接决定着我们必须制定一个满足“四效合一”、“四能皆备”、“三农发展”的综合性要求的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为多功能农业良性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由经营性指标、功能性指标、效益性指标、发展性指标构成,是考核多功能农业项目的特性、产生、运行过程以及社会价值的评价标准。为了推动传统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和推动多功能农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根据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和多功能农业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发展意图,建立起一种经营者与管理者良性互动机制。相对传统农业而言,多功能农业具有全面的、可持续的、内发性的推动“三农发展”的效能。就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多功能农业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转变农业经营形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途径,推动着农业经济发展。就推动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来说,多功能农业从促使农民现代化、充分利用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等维度,推动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相比而言,多功能农业与工具改造运动、土地关系调整、乡镇企业、农民区际流动等在我国陆续出现的动力因素不同,具有内涵发展、综合发展、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农村发展的可靠动力。既然多功能农业具有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发展效能,世界上的每个国家不能错过推动农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应该用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对策积极回应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李鹏霞[9](2006)在《两种植物精油对采后水果的保鲜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植物精油对采后水果病害、生理和品质变化的影响。首先研究了36种植物精油对采后番茄、油桃、枇杷和杏的防腐保鲜效果,筛选出9种效果较好的精油,并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综合效果较好的丁香叶油、丁蕾油、桂叶油和肉桂油的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系统研究了丁香油和肉桂油及其主要成分丁香酚和肉桂醛对采后水果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及对采后苹果、猕猴桃的保鲜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在室温高湿条件下,供试的36种精油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采后番茄、枇杷、油桃和杏的腐烂,且浓度越大,作用效果越好。以腐烂指数、好果率等综合评定后得出,大蒜油、丁香叶油、丁蕾油、肉桂油、桂叶油、丁香罗勒油、冷榨桔子油、姜油和香根油等9种精油具有较强的抑菌防腐作用。2.不同品种的水果,对供试精油的敏感性不同。36种精油在供试浓度为20μL/L时,对枇杷和杏均表现出一定药害;而番茄和油桃在供试浓度为25μL/L时,才出现药害。3.大蒜精油、肉桂油、桂叶油、丁香叶油、丁蕾油、丁香罗勒油、姜油、冷榨桔子油和香根油的抗氧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大蒜精油、肉桂油、桂叶油、丁香叶油、丁蕾油和丁香罗勒油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姜油和冷榨桔子油的抗氧化作用次之,香根油的抗氧化能力最弱。4.大蒜精油、肉桂油、桂叶油、丁香叶油、丁蕾油和丁香罗勒油等6种精油均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有利于维持采后水果的品质。在供试浓度为20μL/L时,均能保持供试果蔬的硬度以及SSC和TA含量的稳定,延缓采后番茄、枇杷、油桃和杏的衰老,其中,大蒜精油的保鲜效果最好,丁香罗勒油效果最差。5.GC/MS分析表明,丁香叶油和丁蕾油的主要成分为丁香酚,肉桂油和桂叶油的主要成分为肉桂醛。6.研究了丁香叶油、肉桂油、丁香酚和肉桂醛等对9种果蔬采后致病菌(Phytophthora, Rhizopus,Monilinia,Penicillium,Alternaria, Boirytis,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Penicillium and Pestalotipsis eriobotryfolia)的离体和活体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在最低抑菌浓度下,丁香叶油、肉桂油、丁香酚和肉桂醛等均能显着抑制供试真菌孢子的萌发,但不能完全抑制致病菌在苹果和枇杷上的生长,加入CaCl2后可显着提高其抑菌作用。表明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在实践应用时,可通过与其它保鲜措施结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7.在室温高湿条件下,丁香叶油、肉桂油、丁香酚和肉桂醛等均能显着抑制采后苹果和猕猴桃的腐烂、褐变以及硬度、SSC、TA和VC含量的下降,保持采后苹果和猕猴桃

辛玲[10](2006)在《抢占科技前沿 生物活性保鲜独领大市场》文中研究指明保鲜市场需求多普斯利通横空出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副产品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瓜果蔬菜产量尤为巨大,但由于果蔬生产季节性强,在采后的贮运销过程中极易腐烂,往往出现“旺季烂,淡季断”丰产不丰收现象。如何解决保鲜贮藏问题早就成为

二、瓜果蔬菜绿色保鲜剂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瓜果蔬菜绿色保鲜剂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鲜切西瓜水渍化损伤的形成及其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西瓜简介
    1.2 果蔬采后水渍化损伤
        1.2.1 水渍化损伤特征及分布
        1.2.2 水渍化损伤可能影响因子
        1.2.3 果蔬采后保鲜技术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果蔬中的应用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西瓜中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试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试验技术路线
第2章 鲜切西瓜水渍化损伤生理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鲜切西瓜果肉颜色测定
        2.1.4 鲜切西瓜果肉硬度测定
        2.1.5 鲜切西瓜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2.1.6 鲜切西瓜水渍化损伤比例测定
        2.1.7 鲜切西瓜果肉水渍化损伤细胞显微镜观察
        2.1.8 鲜切西瓜果肉中细胞壁物质成分含量的测定
        2.1.9 鲜切西瓜果肉中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
        2.1.10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鲜切西瓜果块颜色变化
        2.2.2 鲜切西瓜果块硬度变化
        2.2.3 鲜切西瓜果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
        2.2.4 鲜切西瓜果肉水渍化损伤比例测定
        2.2.5 鲜切西瓜果肉细胞显微镜观察
        2.2.6 鲜切西瓜果肉中细胞壁物质含量的变化
        2.2.7 鲜切西瓜果肉中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
        2.2.8 鲜切西瓜果肉水渍化损伤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西瓜果肉转录组测序及水渍化损伤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果肉总RNA提取、检测及纯化
        3.1.3 测序实验流程
        3.1.4 上机测序
        3.1.5 转录组原始数据处理
        3.1.6 基因组比对分析
        3.1.7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及计算
        3.1.8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1.9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统计
        3.1.10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3.1.11 总RNA反转录
        3.1.1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及质量控制
        3.2.2 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3.2.3 样本关系分析
        3.2.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5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3.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3.2.7 水渍化损伤相关候选基因的选择
        3.2.8 水渍化损伤相关候选基因的q RT-PCR验证
        3.2.9 水渍化损伤相关候选基因与西瓜表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鲜切西瓜贮藏中水渍化损伤的防控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3 鲜切西瓜果肉失重率测定
        4.1.4 鲜切西瓜果肉颜色测定
        4.1.5 鲜切西瓜果肉硬度测定
        4.1.6 鲜切西瓜果肉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4.1.7 鲜切西瓜水渍化损伤比例测定
        4.1.8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鲜切西瓜果块失重率变化
        4.2.2 鲜切西瓜果块颜色变化
        4.2.3 鲜切西瓜果块硬度变化
        4.2.4 鲜切西瓜果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
        4.2.5 鲜切西瓜果肉水渍化损伤比例测定
    4.3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果蔬采后保鲜方法与应用现状
        1.1 物理保鲜方法
        1.2 保鲜剂的应用
    2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2.1 拮抗菌的筛选途径
        2.2 拮抗菌的不同来源及其应用
        2.3 拮抗菌的作用机制
        2.4 提高拮抗菌生防效力的途径
        2.5 果蔬采后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3 灰霉病的研究概述
        3.1 灰霉病的危害及症状
        3.2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及流行
        3.3 病原生物学特征
        3.4 灰霉病的防治
第二章 草莓果实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物分离与纯化
        1.2 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1.3 病原物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比率及致病性
        2.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2.3 rDNA-ITS分子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采后病原菌体外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间对拮抗菌拮抗能力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液的拮抗菌对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
        2.3 拮抗菌与病原菌平板对峙作用
        2.4 不同温度条件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2.5 不同p H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2.6 拮抗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
        2.7 拮抗菌B-1 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果实的生物防治作用
    1 采前喷施拮抗菌对草莓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结论与讨论
    2 拮抗菌B-1对草莓采后生物防治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病害的拮抗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
        1.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1.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生理学影响
        1.4 拮抗菌和病原菌在果实伤口的生长动态
        1.5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果实抗性诱导机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对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影响
        2.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2.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影响
        2.4 拮抗菌和B.cinerea在果实伤口上的生长动态
        2.5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采后诱导抗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可湿性粉保鲜剂制备工艺及保鲜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1.3 菌株活化
        1.4 洋葱伯克氏菌B-1 发酵培养
        1.5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制备
        1.6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对B.cinerea的抑菌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载体筛选结果
        2.2 助剂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制剂物理特性的影响
        2.3 助剂最佳组合及添加量
        2.4 最佳稳定剂筛选结果
        2.5 可湿性粉剂稳定性
        2.6 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1.2 蛋白提取和定量质检
        1.3 蛋白Trypsin酶解
        1.4 质谱分析
        1.5 差异蛋白数据分析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鉴定与定量
        2.2 鉴定结果及差异蛋白统计
        2.3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大通量分级系统的脐橙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与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提要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农产品/食品追溯的提出与意义
        1.1.2 中国水果供应链主要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农产品/食品追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目的、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对象、目标和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追溯基本概念、理论和关键技术
    提要
    2.1 追溯相关概念研究与辨析
        2.1.1 农产品与食品
        2.1.2 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
        2.1.3 食品供应链及流程
        2.1.4 食品追溯与追溯体系
        2.1.5 追踪与溯源
        2.1.6 追溯单元与物流单元、产品批次
        2.1.7 内部追溯、外部追溯和供应链追溯
        2.1.8 追溯系统的基本指标
        2.1.9 关键追溯节点与转换点
    2.2 关键技术
    2.3 追溯系统的组成
    2.4 农产品追溯的分类
    2.5 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其与追溯的关系
        2.5.1 SSOP
        2.5.2 GMP
        2.5.3 GAP
        2.5.4 HACCP
        2.5.5 BRC食品安全全球标准
        2.5.6 IFS国际食品标准
        2.5.7 SQF Code食品安全与质量标准
        2.5.8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2.5.9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5.10 有机食品标准体系
        2.5.11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2.5.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农产品/食品追溯发展现状
    提要
    3.1 国外发展现状
        3.1.1 欧盟
        3.1.2 美国
        3.1.3 加拿大
        3.1.4 日本
        3.1.5 韩国
        3.1.6 其他国家
        3.1.7 国际标准化组织
        3.1.8 分析与总结
    3.2 国内发展现状
        3.2.1 大陆
        3.2.2 台湾地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脐橙供应链流程、追溯信息研究
    提要
    4.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特性
    4.2 水果及脐橙特性分析
    4.3 中国水果供应链模式
    4.4 脐橙全供应链流程与质量安全危害
        4.4.1 脐橙全供应链流程分析
        4.4.2 脐橙供应链质量安全危害及关键点
    4.5 水果供应链信息研究
        4.5.1 水果追溯信息层次理论
        4.5.2 水果追溯信息属性分析
    4.6 脐橙供应链关键环节与追溯单元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脐橙追溯编码系统研究与标识方案设计
    提要
    5.1 追溯编码系统的意义与作用
    5.2 编码要求、范围与对象
    5.3 追溯编码方案研究综述
        5.3.1 GS1国际编码规范
        5.3.2 中国编码标准、规范及研究
    5.4 追溯编码系统设计
        5.4.1 追溯基础编码
        5.4.2 追溯串接码
        5.4.3 脐橙商品追溯码
        5.4.4 脐橙追溯核心编码串接关系
        5.4.5 编码实例
    5.5 标识方法
        5.5.1 条码
        5.5.2 射频识别
    5.6 基于商品化分级生产线的脐橙追溯标识方案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大通量分级系统的脐橙追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现
    提要
    6.1 功能需求
    6.2 整体方案
    6.3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6.4 信息交互装置开发
        6.4.1 果筐及货盘流通标识生成装置
        6.4.2 脐橙货盘流通码采集与上传装置
        6.4.3 水果商品追溯条码标签预印软件
        6.4.4 脐橙商品追溯标签匹配装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新疆主栽厚皮甜瓜采后贮藏保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新疆厚皮甜瓜简介
    1.2 新疆厚皮甜瓜采后生理研究
        1.2.1 甜瓜的呼吸作用
        1.2.2 甜瓜乙烯的生成
        1.2.3 甜瓜的成熟过程
        1.2.4 甜瓜的软化过程
        1.2.5 甜瓜中糖分变化规律
    1.3 影响新疆厚皮甜瓜贮藏保鲜的主要因素
        1.3.1 品种
        1.3.2 成熟度
        1.3.3 采前处理
        1.3.4 贮藏期间的低温冷害
        1.3.5 贮藏期的病害
    1.4 新疆厚皮甜瓜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1.4.1 气调贮藏在厚皮甜瓜贮藏保鲜中的研究及应用
        1.4.2 臭氧的特性及在厚皮甜瓜贮藏保鲜中的研究应用
        1.4.3 果蔬涂膜处理在厚皮甜瓜贮藏保鲜中的研究及应用
        1.4.4 其它贮藏方式在厚皮甜瓜贮藏保鲜中的研究及应用
    1.5 采后甜瓜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1.5.1 甜瓜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1.5.2 甜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
    1.6. 甜瓜采后主要病害及其潜伏侵染
        1.6.1 甜瓜主要病害
        1.6.2 甜瓜采后病害的防治及研究探讨
    1.7 新疆厚皮甜瓜发展现状和研究意义
        1.7.1 发展现状
        1.7.2 研究意义
        1.7.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金凤凰”厚皮甜瓜
        2.1.2 伽师瓜
        2.1.3 86-1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3 试验处理
        2.3.1 “金凤凰”厚皮甜瓜试验处理
        2.3.2 伽师瓜试验处理
        2.3.3 86-1试验处理
    2.4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4.1 果实硬度
        2.4.2 可溶性固形物
        2.4.3 可滴定酸
        2.4.4 总糖
        2.4.5 Vc含量
        2.4.6 呼吸强度
        2.4.7 乙烯释放量
        2.4.8 果肉细胞膜相对透性
        2.4.9 腐烂指数测定
    2.5 厚皮甜瓜挥发性物质测定分析
        2.5.1 果实分析样品的制备
        2.5.2 挥发性成分的萃取及分析方法
        2.5.3 色谱及质谱条件
        2.5.4 解谱分析
        2.5.5 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联用测挥发性成分
    2.6 新疆厚皮甜瓜微生物检测
        2.6.1 培养基的制作
        2.6.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2.6.3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2.6.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6.5 结果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贮藏方式对“金凤凰”厚皮甜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1 不同贮藏方式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1.2 不同贮藏方式对乙烯释放速率和贮藏环境中乙烯积累量的影响
        3.1.3 不同贮藏方式对果肉硬度、膜相对透性、Vc含量的影响
        3.1.4 不同贮藏方式对TSS、TA、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贮藏方式对腐烂指数的影响
    3.2 不同贮藏方式对“金凤凰”厚皮甜瓜贮藏后期香气成分的影响
        3.2.1 普通冷藏方式的厚皮甜瓜挥发性成分分析
        3.2.2 臭氧间隙处理贮藏对贮藏后期厚皮甜瓜挥发性成分分析
        3.2.3 CA贮藏厚皮甜瓜贮藏后期挥发性成分分析
        3.2.4 “金凤凰”厚皮甜瓜贮藏后期挥发性成分分析小结
    3.3 贮藏后期“金凤凰”厚皮甜瓜病原菌的分离
        3.3.1 发病厚皮甜瓜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3.3.2 病菌致病性测定
        3.3.3 发病金凤凰甜瓜病原菌鉴定
    3.4 不同贮藏方式对伽师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1 不同贮藏方式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4.2 不同贮藏方式对失重率的影响
        3.4.3 不同贮藏方式对TSS的影响
        3.4.4 不同贮藏方式对果肉硬度的影响
        3.4.5 贮藏后期伽师瓜病原真菌的分离
    3.5 不同贮藏方式对86-1厚皮甜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5.1 不同贮藏方式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5.2 不同贮藏方式对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3.5.3 不同贮藏方式对TA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贮藏方式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贮藏方式对总糖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贮藏方式对86-1厚皮甜瓜贮藏后期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3.6.1 臭氧处理T1 86-1甜瓜挥发性成分分析
        3.6.2 臭氧处理T2甜瓜挥发性成分分析
        3.6.3 臭氧处理T3甜瓜挥发性成分分析
        3.6.4 臭氧处理T4甜瓜挥发性成分分析
        3.6.5 臭氧处理CK甜瓜挥发性成分分析
        3.6.6 86-1厚皮甜瓜贮藏后期挥发性成分分析小结
    3.7 贮藏后期厚皮甜瓜86-1病原菌的分离
4 结论
    4.1 “金凤凰”试验小结
    4.2 伽师瓜试验小结
    4.3 86-1试验小结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6)绿芦笋光合气调保鲜机理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芦笋简介
        1.1.1 国内外芦笋的种植栽培情况
        1.1.2 芦笋营养价值
        1.1.3 我国鲜芦笋加工状况
        1.1.4 我国鲜芦笋销售市场状况
    1.2 果蔬光照射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3 绿芦笋嫩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3.1 预冷
        1.3.2 冷藏
        1.3.3 速冻贮藏
        1.3.4 气调贮藏
    1.4 芦笋嫩茎形态变化和采后生理
        1.4.1 形态变化
        1.4.2 嫩茎硬度变化
        1.4.3 嫩茎呼吸作用
        1.4.4 酶活性变化
    1.5 芦笋嫩茎采后成分变化
        1.5.1 水分含量变化
        1.5.2 粗纤维含量变化
        1.5.3 营养成分损失
        1.5.4 糖分含量变化
        1.5.5 叶绿素含量变化
        1.5.6 Vc含量变化
    1.6 气调贮藏
        1.6.1 气调包装技术发展历史
        1.6.2 气调贮藏的原理
        1.6.3 气调的方法
        1.6.4 气调贮藏分类
        1.6.6 芦笋的气调包装
        1.6.7 气调贮藏的优点
        1.6.8 气调贮藏的应用
    1.7 芦笋生产中病害发生状况
        1.7.1 绿芦笋栽培期主要病害
        1.7.2 绿芦笋贮藏期主要病害
    1.8 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和创新点
        1.8.1 研究目的
        1.8.2 主要研究内容
        1.8.3 主要意义
        1.8.4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材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药品
    2.2 试验方法
        2.2.1 试材处理方法
        2.2.2 绿芦笋贮藏效果理化指标的测定及感官评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贮藏温度对绿芦笋贮藏效果的影响
        3.1.1 不同温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嫩茎腐烂率和商品率的影响
        3.1.2 不同温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营养成分的影响
        3.1.3 不同温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3.1.4 不同温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嫩茎硬度的影响
        3.1.5 不同温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失重率的影响
        3.1.6 不同温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嫩茎色泽的影响
    3.2 不同包装形式对绿芦笋贮藏效果的影响
        3.2.1 不同包装形式对绿芦笋感官品质、腐烂率和商品率的影响
        3.2.2 不同包装形式对气体成份的影响
        3.2.3 不同包装形式对失重率的影响
        3.2.4 不同包装形式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2.5 不同包装形式对乙烯生成速率的影响
        3.2.6 不同包装形式对Vc含量的影响
        3.2.7 不同包装形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8 不同包装形式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2.9 不同包装形式对硬度的影响
    3.3 不同光照强度对绿芦笋贮藏效果的影响
        3.3.1 不同光源对包装箱内微环境温度的影响
        3.3.2 不同光照强度对绿芦笋嫩茎腐烂率和商品率的影响
        3.3.3 不同光照强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营养成分的影响
        3.3.4 不同光照强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3.3.5 不同光照强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嫩茎硬度的影响
        3.3.6 不同光照强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色泽的影响
        3.3.7 不同光照强度对贮藏期间绿芦笋生长弯曲率的影响
    3.4 绿芦笋货架贮藏的研究
        3.4.1 新鲜绿芦笋货架贮藏的感官评价情况
        3.4.2 不同贮藏条件贮藏的绿芦笋货架贮藏的感官评价情况
    3.5 绿芦笋贮藏病害情况与生物防治
        3.5.1 不同采收期绿芦笋贮藏病害情况调查
        3.5.2 供试绿芦笋贮藏后期病害症状
        3.5.3 绿芦笋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3.5.4 绿芦笋病原真菌的致病性分析
        3.5.5 绿芦笋贮藏期间病害的防治
    3.6 讨论
        3.6.1 贮藏温度对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
        3.6.2 包装形式对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
        3.6.3 光照强度对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
        3.6.4 绿芦笋贮藏病害情况与防治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附录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8)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动因
        1.1 学术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现实基础与学理基础
    2 文献回顾
        2.1 对传统农业理论的回顾
        2.2 对多功能农业相关理论的回顾
        2.3 对社会和农村社会发展理论的回顾
        2.4 文献评价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对研究框架的具体说明
        3.3 核心概念
        3.4 人文主义研究视角
        3.5 使用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4.1 研究的创新点
        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业的多功能性
    1 农业具有人文功能
        1.1 农业的生命保障功能
        1.2 农业的文化孕育与传承功能
    2 农业具有生态功能
        2.1 农业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2.2 农业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3 农业具有经济功能
        3.1 农业的产业基础功能
        3.2 农业为国家提供财源的功能
        3.3 农业的提供能源功能
        3.4 农业的创汇功能
    4 农业具有社会功能
        4.1 农业的容纳社会剩余劳力功能
        4.2 农业的保障社会稳定功能
    5 农业功能显现过程
        5.1 农业功能在不同社会形态的显现
        5.2 农业功能的显现是潜功能向显功能的演变过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农业兴起之因与经营体系的确立
    1 社会系统的结构要素变迁过程
        1.1 社会形态划分举例
        1.2 社会形态划分模型的借用
    2 社会系统的经济要素进化促使多功能农业兴起
        2.1 社会生产模式变化促使农业转变经营模式
        2.2 农业地位小部门化迫使农业扩大基础地位内涵
        2.3 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是对社会经济要素转型的积极回应
    3 社会主流思想演化促使多功能农业兴起
        3.1 人类社会的三种主流思想
        3.2 人本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的确立
        3.3 人本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体现
        3.4 人本主义思想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4 社会意志进步要求多功能农业兴起
        4.1 现时代市民的生活追求需要农业进行多功能化经营
        4.2 现时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建立生态农业体系
        4.3 工业社会的人类高层需求呼唤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5 多功能农业经营体系的确立
        5.1 有限功能农业的缺陷
        5.2 多功能农业对有限功能农业的超越
        5.3 当代社会的多功能农业经营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能农业的特质
    1 多功能农业的自然特点
        1.1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1.2 生产经营的地域性
        1.3 社会圈与自然生物圈的融合性
    2 多功能农业的人文特点
        2.1 人类强干预性
        2.2 维护与创造地域文化
        2.3 人文关怀性
        2.4 借用文化活动形式发展农业
    3 多功能农业的生产特点
        3.1 经营模式的开放性
        3.2 经营主体的高素质性
        3.3 标准化生产
        3.4 效率空间的扩展性
        3.5 经营效益的复合性
        3.6 经营类型的矛盾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功能农业体系的实物商品经营类——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
    1 有机农业
        1.1 有机农业的涵义与发展有机农业的理论根源
        1.2 有机农业经营状况及经营结构
        1.3 有机农业的功能表现
        1.4 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2 生态农业
        2.1 生态农业的概念
        2.2 生态农业的生态学基础
        2.3 生态农业经营特点、现状与结构
        2.4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2.5 生态农业的功能表现
    3. 能源农业
        3.1 能源农业的定义与兴起
        3.2 能源农业的经营特点
        3.3 能源农业的经营结构
        3.4 能源农业的功能表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功能农业体系的服务商品经营类型—旅游农业、文化农业
    1 旅游农业
        1.1 旅游农业的定义与发展
        1.2 旅游农业的经营特点
        1.3 旅游农业经营结构
        1.4 旅游农业的功能表现
    2 文化农业
        2.1 文化农业的定义与兴起
        2.2 文化农业经营类型
        2.3 文化农业的经营特点
        2.4 各种文化农业经营形式成因
        2.5 文化农业的功能表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功能农业体系的综合经营类型——都市农业
    1 都市农业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1.1 都市农业概念的提出
        1.2 都市农业的定义
    2 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根源
        2.1 城市生态恶化是都市农业产生与发展的生态致因
        2.2 现代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追求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精神致因
        2.3 保障食物安全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生理致因
        2.4 农民富裕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经济致因
    3 都市农业经营特点
        3.1 都市农业具有区位优势
        3.2 都市农业是高投入的集约化农业
        3.3 都市农业具有特殊的经济结构
        3.4 都市农业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4 都市农业的经营结构
        4.1 都市农业分类
        4.2 都市农业的经营结构
    5 都市农业的功能表现
        5.1 具有满足市民食物需求的功能
        5.2 具有促进城郊第三产业发展的功能
        5.3 具有提高经营者收入的功能
        5.4 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
        5.5 具有服务都市的综合性社会功能
        5.6 具有向市民传播农业文化的功能
        5.7 具有强身健体功能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多功能农业的评价体系
    1 建立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1 消解多功能农业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1.2 适应工业社会对农业生产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1.3 提高多功能农业生产水平的需要
        1.4 对多功能农业实行科学管理的需要
    2 多功能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2.1 多功能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2.2 多功能农业的多级评价指标
        2.3 多功能农业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标准值及权重确定
        2.4 多功能农业评价的指标体系表
    3 多功能农业评价方法
        3.1 立项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3.2 经营者自我评价与管理者评价相结合
        3.3 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3.4 单指标评价与指标体系评价相结合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多功能农业转成和发展机制
    1 多功能农业转成和发展的内在冲突
        1.1 农业经营者的转成和经营行为
        1.2 农业管理者的转成和管理行为
        1.3 多功能农业转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冲突
    2 两种多功能农业的转成与发展路径
        2.1 市场自为型路径
        2.2 政府计划型路径
        2.3 两种路径的差异与效能缺陷
    3 管理者—经营者良性互动机制
        3.1 管理者—经营者良性互动机制的涵义
        3.2 管理者—经营者良性互动过程
        3.3 经营者—管理者良性互动机制的运行
        3.4 利用经营者—管理者良性互动机制发展多功能农业问题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效能
    1 农业经济发展的变量分析模式
        1.1 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手段变量
        1.2 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效率变量
        1.3 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商品化变量
        1.4 农业经济发展的经营形式变量
        1.5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量
    2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效能
        2.1 多功能农业促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2.2 多功能农业促使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3 多功能农业的生产商品化效能显着
        2.4 多功能农业促使农业经济转变经营形式
        2.5 多功能农业具有推动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效能
    3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特性
        3.1 具有内涵发展的特征
        3.2 具有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可靠性强的特征
        3.3 具有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效能
    1 农村社会发展的变量分析模式
        1.1 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民进步分析变量
        1.2 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分析变量
        1.3 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水平提高分析变量
    2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效能
        2.1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民群体进步的效能
        2.2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的效能
        2.3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的效能
    3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
        3.1 具有内涵发展的特征
        3.2 具有综合发展的特征
        3.3 具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3.4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中国发展多功能农业的目标和对策
    1 中国发展多功能农业的目标
        1.1 保证国民食物安全
        1.2 为中国成功工业化提供保障
        1.3 维护中国社会稳定
        1.4 改善生态环境
        1.5 保护中国农业文化
        1.6 推动新农村建设
    2 中国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对策
        2.1 用农业多功能性观念重新定位农业
        2.2 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国家计划调节的关系
        2.3 实施多功能农业与传统农业协调发展策略
        2.4 加速农户生产的劳动分工和经营模式转变
        2.5 创造农民学用科技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
        2.6 培养农村经济能人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结语
    1 研究的基本结论
        1.1 多功能农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1.2 多功能农业是与有限功能农业存在重大区别的新型产业
        1.3 发展多功能农业应该走规范化发展道路
        1.4 多功能农业是一种具有强大发展效能的新型产业
        1.5 各国应确立本国发展多功能农业的目标和策略
    2 推动多功能农业研究的建议
        2.1 建构大型理论和扩展研究领域
        2.2 加强中国多功能农业问题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2004-2007)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9)两种植物精油对采后水果的保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我国苹果、柑桔和猕猴桃的生产及采后现状
        1.1.1 我国苹果生产及采后现状
        1.1.2 我猕猴桃生产概况
    1.2 采后果蔬品质变化
        1.2.1 感观属性
        1.2.2 果实采后生理变化
        1.2.3 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与果实软化有关的相关酶类
        1.2.4 与果实衰老有关的SOD、POD、CAT 等酶活性和MDA 含量的变化
        1.2.5 PPO、淀粉酶等酶活性的变化
        1.2.6 果实衰老与细胞膜
    1.3 果实采后常见的病原种类、病原菌及症状
        1.3.1 疫腐病
        1.3.2 软腐病
        1.3.3 褐腐病
        1.3.4 青霉病
        1.3.5 黑腐病
        1.3.6 灰霉病
        1.3.7 炭疽病
    1.4 抑制采后病害常用的措施
    1.5 保鲜剂研究进展
        1.5.1 植物源类果蔬保鲜剂
        1.5.2 动物源保鲜剂
        1.5.3 微生物源保鲜剂
    1.6 植物精油的研究进展
        1.6.1 植物精油的化学组成
        1.6.2 精油的提取方法
        1.6.3 植物精油的生物学意义及活性概述
    1.7 丁香
    1.8 肉桂
    1.9 本论文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植物精油防腐保鲜活性的筛选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精油
        2.1.2 供试水果
        2.1.3 试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的精油处理对采后番茄贮藏性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的精油处理对杏贮藏性的影响
        2.2.3 不同浓度的精油处理对油桃贮藏性的影响
        2.2.4 不同浓度的精油处理对枇杷贮藏性的影响
        2.2.5 9 种植物精油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
        2.2.6 精油对采后番茄、枇杷采后品质的影响
        2.2.7 精油对采后油桃、杏采后品质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主要结果
        2.3.2 讨论
第三章 丁香油和肉桂油的主要成分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精油
        3.1.2 主要仪器
        3.1.3 试验步骤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丁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3.2.2 肉桂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主要结果
        3.3.2 讨论
第四章 两种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的防腐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的材料
        4.1.2 供试菌种
        4.1.3 供试水果
        4.1.4 试验方法
        4.1.5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最低抑制浓度筛选(MIC)
        4.2.2 丁香和肉桂精油对采后水果致腐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研究
        4.2.3 活体试验结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主要结果
        4.3.2 讨论
第五章 两种精油及其主要成分对苹果和猕猴桃采后品质及生理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供试水果
        5.1.3 试验设计
        5.1.4 测试指标和试验方法
        5.1.5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丁香叶油、丁香酚、肉桂精油和肉桂醛对采后苹果品质及生理的影响
        5.2.2 丁香叶油、丁香酚、肉桂油和肉桂醛采后处理对猕猴桃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主要结果
        5.3.2 讨论
第六章 两种精油的复配增效研究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6.1.1 供试药剂
        6.1.2 供试水果
        6.1.3 主要仪器
        6.1.4 试验设计
        6.1.5 验方法和测定指标
        6.1.6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温度和存放天数对不同配方粘度的影响
        6.2.2 不同的配方对苹果的保鲜效果研究
    6.3 结论与讨论
        6.3.1 主要结论
        6.3.2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7.1.1 36 种植物精油的防腐保鲜作用初步试验
        7.1.2 丁香精油和肉桂精油的成分分析
        7.1.3 丁香叶油和肉桂油及其主要成分丁香酚和肉桂醛的抑菌作用研究
        7.1.4 丁香叶油和肉桂油的对采后水果保鲜作用研究
        7.1.6 与其他物质复配能提高精油的保鲜结果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瓜果蔬菜绿色保鲜剂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鲜切西瓜水渍化损伤的形成及其防控研究[D]. 郑雪梦.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2]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D]. 王潇冉.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3]基于大通量分级系统的脐橙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与装置[D]. 王东亭. 浙江大学, 2015(10)
  • [4]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2(03)
  • [5]新疆主栽厚皮甜瓜采后贮藏保鲜试验研究[D]. 陈存坤. 天津科技大学, 2009(04)
  • [6]绿芦笋光合气调保鲜机理及技术研究[D]. 朱志强. 天津科技大学, 2009(06)
  •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8]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 谷中原.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9]两种植物精油对采后水果的保鲜作用研究[D]. 李鹏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10]抢占科技前沿 生物活性保鲜独领大市场[J]. 辛玲.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06(03)

标签:;  ;  ;  ;  ;  

用于水果和蔬菜的绿色防腐剂的出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