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茶叶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一、茶叶黑剌粉虱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杨丹,郑姣莉,姚经武,朱志刚,黄大野,曹春霞[1](2020)在《中国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农药防治茶园主要虫害效果迅速,然而其滥用所带来的"3R"问题直接影响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茶叶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茶园害虫防治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概述了中国茶园主要害虫的发生及其为害特征、茶园主要虫害生物防控的应用研究,总结了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存在的不足,并对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提出了展望。

王迎春,曹馨月,龚雪蛟,李兰英,刘东那,黄藩,熊园园,罗凡[2](2020)在《植物保护名山区茶园黑刺粉虱的发生动态调查》文中认为为掌握黑刺粉虱的发生规律,更好地控制其发生,笔者对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牛碾坪茶园内黑刺粉虱幼虫、蛹、成虫和卵的发生动态,越冬虫态和死亡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名山区茶园黑刺粉虱各虫态每年有3个发生高峰期,主要以2龄和3龄幼虫越冬,不以卵越冬;卵初期为乳白色,随着时间的增加,颜色逐渐变深至淡黄色、棕黄色,最后为黄棕色,与前人描述存在差异。依据调查结果,推测黑刺粉虱在该茶区1年发生3代。

贺望兴,谢小群,杨普香,李延升,王礼献,徐川峰[3](2019)在《茶园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天敌防治、植物源新型农药防治、昆虫性信息素防治以及病原微生物制剂防治等方面,对我国茶园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茶园虫害防控提供参考。

陈盛虎,宗庆波[4](2019)在《茶树病虫害防治策略浅析》文中提出本文简要分析了茶树病虫害防治策略,为茶园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黄勇,林春林[5](2019)在《赖坊镇茶叶常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从清流县赖坊镇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投资环境等阐述了造就该镇茶叶生产规模的相关因素,介绍了茶叶黑刺粉虱、茶小绿叶蝉、茶红蜘蛛、茶叶赤星病等茶叶病虫害的关键防治技术,为今后赖坊镇茶叶的优质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王丽思,黄建华[6](2019)在《几种化学农药对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的室内毒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从赣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病虫试验园采集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1~2龄若虫和成虫,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新梢)法测定了5种化学农药对两种粉虱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农药(使用推荐浓度)药后5d对两种粉虱成虫的毒性较大,校正死亡率≥91%,且10%溴氰虫酰胺OD 3 000倍液、99%矿物油EC 250倍液及25%噻虫嗪WG 3 000倍液的毒性高于4.5%联苯菊酯EC 2 000倍液和10%烯啶虫胺AS 3 000倍液。从药后3 d统计所得的致死中浓度(LC50)来看,对两种粉虱1~2龄若虫毒力最高的为10%溴氰虫酰胺OD和10%烯啶虫胺AS,最低为99%矿物油EC,其余2种药剂毒力居中。5种农药(使用推荐浓度)对药后1和2 d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实验种群瞬时增长率的影响均未达显着水平。10%溴氰虫酰胺OD和10%烯啶虫胺AS是对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若虫和成虫毒性较高的2种药剂。

李大庆,杨再学,白智江,谈孝凤,王智,郑德江[7](2019)在《余庆县茶树黑剌粉虱发生规律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通过2017~2018年对贵州省余庆县茶树黑刺粉虱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余庆县茶园黑刺粉虱1年发生3代,以若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始见期4月上旬、发生期4月上旬~5月上旬;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7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5月上旬~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2代发生期在6月中旬~10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7月上旬末~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9月上旬;第3代发生期8月下旬~翌年5月上旬。4~9月温度影响第1代、第2代的生长发育,导致成虫羽化高峰期年度间存在差异。其防治策略为:以冬季清园和黄板诱杀成虫为基础,抓住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卵孵化高峰期及时施药防治。

葛国芹[8](2019)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茶树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及互作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茶树种植过程中易受病虫侵害,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乙酰胆碱受体的激动剂,在茶园中通常用作内吸性杀虫剂,主要用来防治小绿叶蝉、蚜虫等同翅目昆虫。新烟碱类杀虫剂喷洒于茶树表面后会造成叶片接触部位的农药残留,此外,由于此类农药的高水溶性,残留于叶表面的农药经过雨水冲刷会进入土壤,土壤农药残留可被植物吸收和代谢,在保护农作物的同时,会间接增加饮茶风险。此外,此类杀虫剂在植物和动物体内会代谢形成一些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的化学组成和安全性也值得进一步探索。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鉴定了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在茶叶悬浮细胞中的7种代谢产物,但代谢机制尚不明确,并且此类杀虫剂在茶树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规律也未见报道。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氯噻啉)在水培茶苗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规律,并对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利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噻虫嗪在茶细胞中的代谢机制,预测其对茶细胞代谢途径的扰动,并推测茶细胞代谢通路变化,以期为茶叶农药残留代谢物的安全性评价和残留控制手段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 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在水培茶苗(Camelliasinensis L.)中吸收和代谢过程,其中设置吸收时间为10d,排出和代谢时间为12d,分析各种农药在茶苗各部位(根、茎、老叶、嫩叶)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种农药均可随着蒸腾拉力的作用,从茶树根部向上转移,其在茶树体内的累积浓度与农药理化参数无显着相关性,经10 d吸收后累积量分别为:275.57μg/g(吡虫啉)、265.35μg/g(啶虫脒)、250.59 μg/g(氯噻啉)和 109.78 μg/g(噻虫嗪)。对比茶树老叶和嫩叶中农药的含量,在吸收阶段,老叶和嫩叶中4种农药的浓度不断增加,且嫩叶含量均低于老叶。在代谢阶段,实验第22 d(代谢12 d)时,嫩叶中噻虫嗪和氯噻啉的浓度显着低于老叶(P<0.05),啶虫脒浓度显着高于老叶(P<0.05),吡虫啉无显着差异,说明不同结构的同一类型的农药在茶树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能力不同。2、鉴定了 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茶树体内的代谢产物。采用LC-QTOF-MS的检测手段对茶树中农药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基于保留时间(tR),碎片质荷比(M+/M+H),稳定同位素比例(35C1/37C1),并参考已有文献对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在茶树体内定性的新烟碱类农药代谢产物共22种,其中包括噻虫嗪10种,吡虫啉5种,氯噻啉2种,啶虫脒5种。3、根据代谢产物鉴定结果,进一步采用LC-MS的检测方法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茶树体内产生的主要代谢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茶树接触农药的第1 d即有代谢产物产生,随后叶中的含量不断增加,根和茎中代谢物浓度变化不明显,叶片中代谢产物含量普遍高于根和茎。因此推断代谢产物主要在叶中代谢产生,或者于根部代谢后随蒸腾拉力转移至叶部被积累,哪种机制占主导作用需要进一步验证。对比茶树各部位的代谢产物与母体化合物的浓度发现,主要代谢产物的浓度与母体相比偏低,大部分代谢产物在进入代谢阶段后逐渐增加,但实验期内代谢物与母体的比例均低于0.076。4、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分析茶叶悬浮细胞受噻虫嗪胁迫后其代谢物的变化,寻找与差异代谢相关的酶。用GC-MS和LC-MS两种检测方法分别分析在茶叶细胞和上清(胞外),共找到235和163种差异代谢产物(VIP>1)。对差异代谢物所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在茶细胞中,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受到的干扰最大,上清中表现出了细胞半乳糖代谢受到较大影响。从富集得到的代谢通路上,根据代谢物的上调或下调推测与之相关代谢酶的变化,其中上调的有水解酶,脱氢酶和转移酶等。5、利用分子模拟手段推测与噻虫嗪代谢或受之影响的茶叶悬浮细胞中的酶。从蛋白库中寻找受噻虫嗪胁迫后上调酶蛋白的结构。在MOE软件中将酶蛋白与噻虫嗪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分子对接,得到噻虫嗪与3’(2’),5’-二磷酸核苷酸酶,以及噻虫嗪代谢产物N-(2-氯-噻唑-5-基甲基)-胍与4-氨基丁酸转氨酶具有活性结合位点。推测这2种酶可能与噻虫嗪代谢有关。

王瑶[9](2018)在《防治茶园黑刺粉虱药剂筛选及鲜茶中残留和对七星瓢虫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种茶面积的日益扩大,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的重要茶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但黑刺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茶树的危害严重制约了我省茶产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叶面喷施进行防治,但茶树上登记农药品种少,茶农使用药剂种类单一,因抗性问题导致对害虫的防效下降,茶农通常选择提高施药剂量及次数,由此加大了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风险及茶园环境风险,不利于绿色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16种新型及常用药剂中筛选出对黑刺粉虱有较高毒力的药剂,评价了其田间防效以及对茶园天敌七星瓢虫的毒力;同时建立了茶叶中6种杀虫剂残留检测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方法,研究了施用后它们在茶叶中的残留量。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了16种杀虫剂对黑刺粉虱二龄若虫的室内毒力,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以及联苯菊酯的毒力最低,联苯菊酯的24h LC50值仅190.29mg·L-1;邻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毒力最高,24h LC50值分别为0.15和0.26 mg·L-1,毒力分别是联苯菊酯的1268.60倍和731.88倍;噻虫胺、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螺虫乙酯对黑刺粉虱若虫毒力相对较高,LC50值均在1.00mg·L-1以下,分别为0.41、0.55、0.60和0.66 mg·L-1;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以及唑虫酰胺的24h LC50值分别是1.34、3.88和7.66 mg·L-1,其毒力均是联苯菊酯的24倍以上;呋虫胺、甲维盐、溴虫腈、氟啶虫酰胺和茚虫威的致死中浓度均在20mg·L-1以上,毒力相对较低。2.进行了防治黑刺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螺虫乙酯和溴氰虫酰胺在田间施药剂量120 g(a.i.)·ha-1以上时对黑刺粉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成虫校正防效达70%,对若虫校正防效达90%。菊酯类杀虫剂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黑刺粉虱成虫和若虫的校正防效也分别达到70%和90%。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防治黑刺粉虱成虫在30 g(a.i.)·ha-1下防效较低,120 g(a.i.)·ha-1时的校正防效也在70%以下;低剂量时对若虫防效较高但持效期短;在120 g(a.i.)·ha-1时对若虫的防效较高,有一定的持效期,在药后7d校正防效仍可达到85.41%。氯虫苯甲酰胺在田间对成虫的防效较低,药后3d达到最高防效64.14%;对若虫的防效在最高剂量120 g(a.i.)·ha-1时在80%以上,而30 g(a.i.)·ha-1时防效较低。3.结合采用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茶叶基质中6种高效杀虫剂的分析方法,检测了田间施药后的茶叶样品中的残留状况。噻虫胺降解最快,120 g(a.i.)·ha-1处理的残留量药后7d已低至0.8398 mg·kg-1;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和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氯虫苯甲酰胺的降解也较快,但溴氰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螺虫乙酯在欧盟的残留限量标准MRL值低,对我国茶叶出口有一定的影响;而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在我国的残留限量较高,前者在药后7d、后者药后14d时包括最高剂量处理的残留量均在残留标准以下,在茶园中也可安全使用。4.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螺虫乙酯、溴氰虫酰胺、联苯菊酯6种对黑刺粉虱若虫高效的杀虫剂中,氯虫苯甲酰胺、螺虫乙酯、溴氰虫酰胺、噻虫胺对七星瓢虫幼虫的48h急性毒性较低,对七星瓢虫安全;而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七星瓢虫幼虫的24h LC50分别达到了0.22和0.18 mg·L-1,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

万利[10](2014)在《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茶叶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障碍,而化学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背后是其它害虫有效防治技术的匮乏。昆虫趋光性是昆虫的特性之一,利用昆虫趋光性防治害虫是切实可行的。本研究以中国名茶之乡大悟茶产区为依托,利用昆虫趋光性,以诱虫灯和诱虫色板的形式研究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实用性,同时针对不同昆虫种类之间趋光敏感波长的差异,研究了不同波段光源和不同颜色色板对茶园害虫的诱集能力及避免天敌昆虫被误杀的能力,筛选出诱杀害虫效果好、对天敌杀伤小的光源和色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园昆虫灯下和色板诱集发生动态实验茶园灯下发生量较大的害虫种类为茶毛虫(511头)、茶尺蠖(1100头)、假眼小绿叶蝉(14667头)、茶鹿蛾(2019头)、鳃金龟科(19323头)和丽金龟科(1676)头。茶毛虫年发生3代,高峰期在9月份;茶尺蠖年发生4代,高峰期在6、7月份;假眼小绿叶蝉年发生9代,高峰期在8月份;茶鹿蛾年发生2代,高峰期在9月初;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害虫多集中在5、6月份出土。粘虫色板诱集量较大的害虫种类为柑桔粉虱(13385头)、黑刺粉虱(3586头)、假眼小绿叶蝉(2436头)和茶黄蓟马(46666头)。柑桔粉虱年发生4代,高峰期在4月底;黑刺粉虱年发生3代,高峰期在6月中旬;假眼小绿叶蝉同上;茶黄蓟马世代重叠严重,高峰期在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性昆虫方面,水龟虫上灯高峰在7月上旬,龙虱在8月下旬。天敌昆虫方面,步甲上灯高峰期在8月下旬;隐翅甲上灯高峰在5月初和9月初;寄生蜂上灯高峰期在9月初;瓢虫在6月到8月上灯量较稳定。2不同光源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不同光源诱虫实验结果表明,3号光源对茶毛虫诱集量最大(59头);2号光源对茶尺蠖诱集量最大(149头),其次为CK(142头);5号光源对假眼小绿叶蝉诱集量最大(1262头);6号光源对鳃金龟(2024头)和丽金龟(203头)诱集量最大;16号光源对茶鹿蛾(237头)诱集量最大,其次为2号光源(232头)。对诱虫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得出,6号光源对茶园害虫防治效果好且对中性昆虫、天敌昆虫杀伤作用较小,其次为2号光源。3不同色板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不同颜色色板诱虫实验结果表明,黄色色板共诱集柑桔粉虱5673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其次为绿色色板2687头,显着高于剩余其它色板:黄色色板共诱集黑刺粉虱2002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黄色色板共诱集假眼小绿叶蝉850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其次为绿色色板358头,显着高于剩余其它色板;黄色色板诱集茶黄蓟马10466头,蓝色色板诱集茶黄蓟马9741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黑色色板诱虫益害比为8.7:100,显着高于其它色板,黄色色板诱虫益害比最低,为0.65:100。

二、茶叶黑剌粉虱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叶黑剌粉虱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园主要害虫发生及其为害特征
2 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的应用研究概况
    2.1 天敌节肢动物防治茶园主要害虫
    2.2 微生物源农药防治茶园主要害虫
    2.3 植物源农药防治茶园主要害虫
    2.4 信息化合物防治茶园主要害虫
3 茶树病虫害生物防治的不足之处
4 茶树主要害虫生物防控的思考与展望
    4.1 构建茶园的载体植物系统防治茶树虫害
    4.2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微生物源农药
    4.3 建立植物源农药生物活性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4.4 加强信息化合物主要组分的结构和活性成分的研究

(2)植物保护名山区茶园黑刺粉虱的发生动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茶园概况
    1.2 调查方法
        1.2.1 不同龄期幼虫、蛹和卵的发生动态调查
        1.2.2 田间成虫发生动态调查
        1.2.3越冬虫态及成活率调查
        1.2.4 卵期颜色变化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虫和蛹发生动态
    2.2 成虫发生动态
    2.3 卵发生动态
    2.4 越冬成活率和越冬虫态调查结果
    2.5 幼虫死亡率调查结果
    2.6 卵期颜色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茶园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敌防治
2 植物源农药防治
3 昆虫性信息素防治
4 病原微生物制剂防治
5 思考与展望

(4)茶树病虫害防治策略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摸清基本情况
    1.1 掌握防治知识
    1.2 摸清病虫害特点
    1.3 提高防治效果
2 加强预测预报
3 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3.2 物理防治
    3.3 生物防治
    3.4 化学防治
4 统防统治

(5)赖坊镇茶叶常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虫害
    1.1 茶叶黑刺粉虱的防治
        1.1.1 危害症状
        1.1.2 发生规律
        1.1.3 防治方法
    1.2 茶小绿叶蝉的防治
        1.2.1 症状表现
        1.2.2 发生规律
        1.2.3 防治办法
    1.3 茶叶红蜘蛛的防治
        1.3.1 茶叶红蜘蛛发生危害特征
        1.3.2 茶红蜘蛛生活特性
        1.3.3 茶叶红蜘蛛的防治措施
2 病害
    2.1 茶叶赤星病的防治
        2.1.1 症状表现
        2.1.2 发病特点
        2.1.3 防治

(6)几种化学农药对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的室内毒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和药剂
    1.2 试验设计
        1.2.1 成虫室内毒力测定
        1.2.2 若虫室内毒力测定
        1.2.3 种群增长影响试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成虫的毒性
    2.2 对若虫的毒力
    2.3 对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7)余庆县茶树黑剌粉虱发生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及地点
    1.2 调查时间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刺粉虱成虫始见期及终见期
    2.2 黑刺粉虱成虫发生峰期及峰次
    2.3 黑刺粉虱发生世代数
    2.4 温度对黑刺粉虱发生期和成虫高峰期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8)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茶树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及互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茶叶概述
    1.2 杀虫剂
        1.2.1 内吸性杀虫剂
        1.2.2 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研究
    1.3 悬浮细胞培养
    1.4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4.1 气相色谱法
        1.4.2 气相色谱-质谱法
        1.4.3 液相色谱法
        1.4.4 液相色谱-质谱法
    1.5 代谢组学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茶叶样品处理
        3.2.2 细胞样品前处理
    3.3 仪器分析
        3.3.1 液相色谱分析农药母体含量
        3.3.2 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农药代谢产物
        3.3.3 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分析农药代谢产物含量
        3.3.4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细胞代谢产物
        3.3.5 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细胞代谢产物
    3.4 数据分析
        3.4.1 原始数据预处理
        3.4.2 多元统计分析
        3.4.3 差异代谢物筛选
        3.4.4 分子模拟
4 结果与分析
    4.1 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茶树体内的吸收、代谢和分布行为
    4.2 噻虫嗪在茶苗中的代谢产物及产物分布
    4.3 吡虫啉在茶苗中的代谢产物及产物分布
    4.4 氯噻啉在茶苗中的代谢产物
    4.5 啶虫脒在茶苗中的代谢产物及产物分布
    4.6 噻虫嗪胁迫下悬浮细胞的代谢变化
        4.6.1 悬浮细胞对不同浓度噻虫嗪的代谢趋势
        4.6.2 噻虫嗪胁迫下茶细胞内代谢物的变化
        4.6.3 噻虫嗪胁迫下茶细胞外(上清)代谢物的变化
        4.6.4 代谢通路分析
        4.6.5 分子模拟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9)防治茶园黑刺粉虱药剂筛选及鲜茶中残留和对七星瓢虫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黑刺粉虱的发生与危害
        1.1.1 黑刺粉虱生物学特性
        1.1.2 黑刺粉虱的生态学特性
    1.2 黑刺粉虱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化学防治
    1.3 茶叶上杀虫剂的残留检测
        1.3.1 茶叶样品前处理方法
        1.3.2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仪器检测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
        2.1.1 室内毒力测定药剂
        2.1.2 田间药效试验药剂
        2.1.3 残留检测药剂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杀虫剂对茶园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天敌七星瓢虫的毒力测定
        2.3.1 试虫
        2.3.2 杀虫剂对黑刺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2.3.3 杀虫剂对七星瓢虫的毒性测定
    2.4 田间试验
        2.4.1 试验地概况
        2.4.2 试验处理
        2.4.3 调查项目与方法
    2.5 6种杀虫剂在茶叶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建立
        2.5.1 样品的采集
        2.5.2 样品前处理
        2.5.3 仪器测定
        2.5.4 分析方法检验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杀虫剂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毒力
    3.2 杀虫剂的田间防效
        3.2.1 杀虫剂对黑刺粉虱若虫的田间防效
        3.2.2 杀虫剂对黑刺粉虱成虫的田间防效
    3.3 6种杀虫剂在茶叶中的残留检测
        3.3.1 分析方法检验
        3.3.2 6种杀虫剂在茶叶中的残留量
    3.4 杀虫剂对天敌七星瓢虫的影响
4 讨论
    4.1 杀虫剂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毒力
    4.2 杀虫剂对黑刺粉虱的田间防效
    4.3 杀虫剂对天敌七星瓢虫的影响
    4.4 6种杀虫剂在茶叶中的残留
5 结论
6 论文创新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方法
        1.1 农业防治
        1.2 物理防治
        1.3 化学防治
        1.4 生物防治
        1.5 化学生态防治
    2 趋光性在农林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2.1 灯光诱杀
        2.1.1 诱虫灯的应用
        2.1.2 诱虫灯应用注意事项
        2.2 色板诱杀
        2.3 有色材料趋避
    3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3.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2 本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不同光源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点
        1.2 实验时间
        1.3 实验材料
        1.4 实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茶园主要害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2.1.1 不同光源对茶毛虫的诱杀效果
        2.1.2 不同光源对茶尺蠖的诱杀效果
        2.1.3 不同光源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杀效果
        2.1.4 不同光源对鳃金龟科的诱杀效果
        2.1.5 不同光源对丽金龟科的诱杀效果
        2.2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茶园次要害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2.2.1 不同光源对茶鹿蛾的诱杀效果
        2.2.2 不同光源对斑须蝽的诱杀效果
        2.3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中性害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2.3.1 不同光源对水龟虫的诱杀效果
        2.3.2 不同光源对龙虱的诱杀效果
        2.4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天敌昆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2.4.1 不同光源对寄生蜂的诱杀效果
        2.4.2 不同光源对隐翅虫的诱杀效果
        2.4.3 不同光源对步甲的诱杀效果
        2.4.4 不同光源对瓢虫的诱杀效果
        2.5 不同光源在茶园害虫防治应用中的综合评价
        2.5.1 灯光诱杀效果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
        2.5.2 不同光源在茶园害虫防治的效果综合评价
    3 讨论
第三章 色板对茶园害虫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地点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茶园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
        2.1.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柑桔粉虱的诱集效果
        2.1.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黑刺粉虱的诱集效果
        2.1.3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
        2.1.4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茶黄蓟马的诱集效果
        2.2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茶园其他害虫的诱集效果
        2.2.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盲蝽科的诱集效果
        2.2.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叶蝉科昆虫的诱集效果
        2.3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茶园天敌昆虫的诱集效果
        2.3.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寄生蜂的诱集效果
        2.3.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瓢虫的诱集效果
        2.4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诱虫益害比比较
    3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茶叶黑剌粉虱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李飞,杨丹,郑姣莉,姚经武,朱志刚,黄大野,曹春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0)
  • [2]植物保护名山区茶园黑刺粉虱的发生动态调查[J]. 王迎春,曹馨月,龚雪蛟,李兰英,刘东那,黄藩,熊园园,罗凡. 天津农业科学, 2020(05)
  • [3]茶园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贺望兴,谢小群,杨普香,李延升,王礼献,徐川峰. 蚕桑茶叶通讯, 2019(06)
  • [4]茶树病虫害防治策略浅析[J]. 陈盛虎,宗庆波. 湖北植保, 2019(05)
  • [5]赖坊镇茶叶常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关键技术[J]. 黄勇,林春林. 福建稻麦科技, 2019(03)
  • [6]几种化学农药对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的室内毒力[J]. 王丽思,黄建华. 中国南方果树, 2019(05)
  • [7]余庆县茶树黑剌粉虱发生规律初探[J]. 李大庆,杨再学,白智江,谈孝凤,王智,郑德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04)
  • [8]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茶树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及互作关系研究[D]. 葛国芹.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9]防治茶园黑刺粉虱药剂筛选及鲜茶中残留和对七星瓢虫安全性评价[D]. 王瑶.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10]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应用[D]. 万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茶叶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