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接触放射性粒子的知识

近距离接触放射性粒子的知识

一、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有关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男[1](2021)在《近距离治疗中放射源活度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36名在本中心放射源活度不同时接受近距离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探索放射源活度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近距离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其接受近距离治疗时放射源活度高低分为低放射性活度组与高放射性活度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测量并计算其近距离治疗开始时及一个月后MRI图像上肿瘤大小变化,计算出肿瘤体积变化量及变化百分比,并评估其客观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以及辐射相关不良反应上的差异。结果:1.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放射源的活度高低将其分为低放射性活度组(0.73-1.45Ci)和高放射性活度组(4.26-8.95 Ci),两组患者各18例,在年龄、FIGO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外照射剂量及分割方式、外照射盆腔淋巴结是否加量、近距离治疗前肿瘤体积、内照射剂量及分割方式、组织间插植患者插植针数、治疗前SCC值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别。2.两组患者在单次近距离治疗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HR-CTV V100、HR-CTV D90上均无统计学差异。3.两组患者肿瘤体积变化量、体积变化百分比及客观缓解率上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高放射性活度组一个月完全缓解率(44.4%)明显高于低放射性活度组(5.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4.高低放射性活度组在三年OS、PFS上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5.高放射性活度组患者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50%)显着高于低放射性活度组(11.1%),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7)。结论:1.近距离放射治疗中放射源的活度(4.26-8.95 Ci vs.0.73-1.45 Ci)会影响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放射源活度高时,患者一个月的完全缓解率更高;未观察到放射源活度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一个月的客观缓解率与肿瘤体积变化量、变化百分比的影响。2.近距离治疗中放射源活度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三年总生存期无影响。3.近距离治疗中高放射源活度会增加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

陈恩立[2](2021)在《亚肺叶切除联合术中近距离放疗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文中指出目的:对比亚肺叶切除联合术中近距离治疗(SR plus intraoperative brachytherapy,SRB)和单纯亚肺叶切除(Sublobar resection,SR)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方法:电子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8月在Pub Med、Cochrane Librar y、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数据库发表的有关亚肺叶切除(包括肺段切除、楔形切除)联合术中近距离放射(125I或131Cs粒子)治疗临床I期NSCLC相关研究,由两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资料,包括肿瘤局部复发率(Local recurrence,LR),区域或远处复发(Regional or distant recurrence,RDR),总生存(Overall surviva l,OS),以及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处方剂量及手术方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其中4项为高质量的回顾性队列研究,1项为中等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共纳入1093例患者,476例接受SRB治疗,617例接受单纯SR治疗。两组间LR、RDR、5年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lative risk[RR]=0.512、0.903、1.012,95%Confidence interval[CI]:0.202-1.298、0.690-1.180、0.811-1.262,P=0.159、0.454、0.916)。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azard ratio[HR]=1.070,95%CI:0.695-1.647,P=0.757)。然而,当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BED)大于100Gy时,SRB组的LR率低于SR组(RR=0.143,95%CI:0.051-0.397,P<0.001)。当BE D小于等于100Gy时,两组L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RB vs.SR:RR=1.132,95%CI:0.704-1.821,P=0.608)。结论:在亚肺叶切除治疗临床I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联合术中近距离放射治疗对于降低局部或区域复发转移风险,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未观察到差异。但是,当生物效应剂量达到100Gy以上时,有望降低局部复发率。

程霞[3](2021)在《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在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9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结直肠癌盆腔局部复发患者。共14例患者(16个目标病灶),男性7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为64岁(50~78岁)。所有患者原发肿瘤病理诊断为直肠癌或结肠癌,并明确为盆腔局部复发。肿瘤最大径中位数4.65cm(2.6~8.4cm),手术体位为仰卧位3个,俯卧位13个。所有患者均有手术史,50%(7/14)接受过化疗,57.2%(8/14)的患者既往接受过体外放射治疗。排除禁忌,遵循粒子植入专家共识流程,在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将粒子植入瘤体,术后3天复扫CT行剂量验证。粒子植入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至2020年12月。观察患者的局部控制情况、疼痛缓解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记录对比术前、术后主要剂量学参数;评估肿瘤靶区和危机器官受量。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单因素分析,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最佳值统计分析。结果:随访截至2020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3~29个月)。植入的粒子中位数为49颗(23~152颗),粒子的活度中位数为0.65m Ci(0.50~0.80m Ci)。患者中位局部控制(Local control,LC)时间为11.0个月(3~22个月)。随访至12个月时,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疾病(SD)3例,疾病进展(PD)4例。术后3、6、12个月的LC率分别为100.0%、87.5%、75.0%。总缓解率(CR+PR)为56.3%。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2个月,1年和2年OS率分别为64.3%和21.4%。既往接受过放疗患者8例患者(9个病灶),术后12个月时,总缓解率为66.6%;局部控制率77.8%;疼痛缓解率为83.3%。剂量参数结果显示,术后D90(覆盖90%靶体积的剂量)平均值低于处方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进一步分析D90和D90差值(术前D90-术后D90)显着影响局部控制时间(P=0.018和0.033)。术后D90>128.55Gy组和D90差值<15.50Gy组局部控制率更有优势。无痛持续时间为0~18个月(中位数7.0个月)。术后12个月时,疼痛缓解率为77.8%(7/9)。疼痛评分结果显示,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住院前相比,经粒子植入治疗后疼痛明显改善(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粒子脱落及移位,未见3级以上术后不良反应。仅1例(7.1%1/14)出现2级放射性结直肠黏膜反应,为既往接受过外放射治疗患者。结论: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行3D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控制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尤其对于既往放疗患者是优选的挽救治疗手段。

刘齐楚[4](2020)在《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125I剂量计算及放射治疗计划的相关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癌症是目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疾病,有一半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都需要放射治疗。目前6711型125I放射源作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肺癌、前列腺癌和头颈癌等癌症,使用125I的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一种新兴且有效的放射疗法。在临床中为了保证放射治疗的疗效,需要提前制定并优化放射治疗计划,而研究多个125I放射源在三维空间中的剂量分布是制定放射治疗计划的前提。本文对多个125I放射源在水模体中的不同分布方式的剂量分布进行了模拟和比较。本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1、使用MCNP5与TOPAS这两个蒙特卡罗软件,依照相关论文中的单个6711型125I放射源的形状、材料和衰变特性,对放射源进行建模以模拟周围1.5cm3内的水模体中的剂量分布。2、在完成建模后,重复进行模拟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的剂量数据结果。并将模拟所得的剂量数据,运用TG-43U1报告中的公式,计算出相应的径向剂量函数与各向异性函数,将其与标准值进行对比,确认所得剂量是否准确。3、运用MATLAB软件,将单个和多个125I放射源在水模体中的剂量分布数据直观地展示了出来。同时为了比较放射源分布不同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引入了剂量体积直方图与计算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指标F的公式,通过比较F的值直接比较不同分布方式下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差距。4、本文比较了不同距离植入4个放射源后的F,放射源之间距离为1cm时的F值要高出距离为0.8cm和1.2cm时的F值10%以上,也比较了不同距离植入3个放射源后的F,放射源之间距离为1cm时的F值要高出距离为0.8cm和1.2cm时的F值7%以上。本文还比较了9个放射源按照等间距分布和外围式分布分别植入后的F,外围式分布的F值要比等间距分布的F值高出30%左右,16个放射源外围式分布的F值则比17个放射源等间距分布的F值要高出了50%以上。本文基于蒙特卡罗方法,使用MCNP5所得到的6711型125I放射源的剂量分布基本准确,即沿着轴方向轴对称,且在相同距离时,与轴方向之间的夹角越大的地方剂量越大,轴两端的剂量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凹陷。得出了放射源间距应为1cm左右的结论,得出了放射源分布应为外围式分布的结论。

陈建建[5](2020)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放射性125Ⅰ粒子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研究1251粒子对喉癌移植瘤凋亡、增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研究基础。方法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移植瘤模型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只,对照组植入0 mCi空壳粒子,实验组植入0.8 mCi粒子。CT引导下经18G穿刺针在各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植入2枚粒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用于术前计划设计和术后计划验证。植入粒子后每4天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并测量肿瘤大小以计算肿瘤体积。125Ⅰ粒子植入30天后处死裸鼠取材,根据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时间曲线以观察抑瘤效果。瘤体取材后分别进行如下检测:(1)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mRNA表达;(3)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PCNA的蛋白表达。(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1)干预结束后实验组移植瘤体积、重量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均P<0.05)。(2)HE染色切片示对照组肿瘤组织癌细胞核大深染、排列紧密,实验组肿瘤组织癌细胞可见大量变性坏死。(3)q-PCR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较对照组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4)Western blot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较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对照组相比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明显抑制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赖中伟[6](2020)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2.探讨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安全性。3.为临床医师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2014年7月-2019年6月间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入选患者相关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肿瘤情况、吸烟史、饮酒史、CT检查结果)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期等,分析这些病例的年龄、性别、T分期、原发灶部位、吸烟饮酒史、病理类型、全身系统状况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数据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出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出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数据。结果:1.患者的2、4、6月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9%、65.4%、53.8%。2.研究期间患者随访时间6月至60月,中位随访时间28月。术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为92.3%、86.5%;术后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7.7%、36.5%。3.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4.17.3%患者术后近期出现轻度放疗不良反应(RTOG1-2级),无严重近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RTOG3-4级)。结论: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联合手术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具有微创、高效、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王浩[7](2020)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寡复发非小细胞肺癌》文中指出目的评估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的寡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与二线化疗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及天长市中医院肿瘤科接受一线化疗4-6周期后的寡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53例纳入此次研究中,分成两组,其中A组(粒子组)25例,84处病灶,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B组(二线化疗组)28例,96处病灶,接受二线静脉化疗。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每2个月住院随访一次,评价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生活质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5~42月)。在治疗后的第2、4、6个月,A、B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0%vs 75.0%(P=0.933)、72.0%vs55.6%(P=0.219)、70.8%vs 42.3%(P=0.042),在第6个月A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B组。A组患者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23.9%,B组分别为62.6%,和22.3%。A组和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8个月(95%CI:10.5–15.1)和15.2个月(95%CI:12.2–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第2、4、6个月,A、B两组患者KPS未降低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8.0%vs 71.4%(P=0.138)、72.0%vs 48.1%(P=0.044)、62.5%vs 30.8%(P=0.025);随着治疗过程延长,第4和6个月,A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都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事件。A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的寡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可行的,与二线化疗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以提供更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易芬[8](2020)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旨在通过观察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近期疗效、血清肿瘤标记物变化、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否以及相关副作用,探讨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是采用的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51名男性患者与14名女性患者总共65例,所有的患者均经病理学活检明确诊断为肺部恶性肿瘤,平均年龄为65.26±8.826岁;其中有9名患者为小细胞肺癌,肺鳞癌患者36名,腺癌患者15名,其他非小细胞肺癌5名。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以及KPS评分等,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部平扫+增强CT检查,然后将所得的CT图像输入TPS治疗计划系统,确定患者预计植入的粒子总数目、预先设计最佳的植入通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至少6个月的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第2、4、6个月肿瘤大小、血清肿瘤标记物数值水平、KPS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结果:1、近期疗效:本研究按照RECⅠST1.1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术后6个月患者CR 11例,PR 28例,SD 16例,PD 10例,有效率60.0%,局部控制率84.6%。经统计学分析表明:SCLC与NSCLC两组之间局部控制率及有效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NSCLC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治疗2、4、6个月后的局部控制率及有效率进行比较,表明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疗效均无显着性差异。2、肿瘤标记物: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后复查的肿瘤标记物整体均呈下降趋势,术后2月复查的CEA、NSE、CYFRA21-1水平较术前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月CEA、NSE水平较术前有差异,术后6月CEA下降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病理类型CEA、NSE、CYFRA21-1术前术后情况:腺癌组患者术后2、4、6月血清CEA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小细胞肺癌组患者术后2、4、6月的NSE较术前均有下降,且术后2月、4月下降显着(P<0.05);鳞癌组术后2、4、6月及腺癌组术后4月、6月的CYFRA21-1水平较术前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KPS评分:本研究对65例肺癌患者行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及术后6月KPS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提示术后6月KP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z=-2.873,P=0.004<0.05)。4、疗效相关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联合化疗的患者术后疗效更显着(P=0.038<0.05,回归系数:-1.243,OR=0.289,95%CⅠ:0.089-0.931)。5、不良反应: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病人共11例:其中气胸发生率13.8%,皮下积气的发生率7.7%,咯血为6.2%,胸痛为3.1%,胸腔积液发生率为4.6%,放射性肺炎和粒子迁移的发生率均为1.5%。所有并发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后均逐渐缓解。结论:1、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其并发症轻微,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之间近期疗效无显着差异。2、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短期内能够有效的降低多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且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术前术后CEA、NSE及CYFRA21-1下降水平差异不一致。3、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疗效的危险因素,联合化疗的患者术后疗效更加显着。

陈国华[9](2020)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脊柱转移瘤是临床的常见疾病,放疗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对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主要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而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近年来也被逐渐引用到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但目前临床上缺乏两者在脊柱转移瘤治疗方面的对比研究,我们将在该论文中对两者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另外,剂量学是放疗的基础,目前临床上尚缺乏125Ⅰ粒子在治疗脊柱转移瘤方面的剂量学规范,我们将通过剂量学验证的方式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下分述之。第一部分3D-CRT与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手术和放疗是脊柱转移瘤的两大传统治疗方法,既往传统的普通放疗属于二维放疗,无法实现对肿瘤靶区的精准照射,在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已逐渐被淘汰。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是通过CT等影像技术对肿瘤的三维结构进行重建,并采用多野照射技术,以此达到靶区高能量照射、周围组织结构受量降低的目的。目前,临床上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多采用3D-CRT技术。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属于精准近距离放疗,是早期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手段之一,其剂量分布遵循近距离平方反比定律,肿瘤靶区以外的剂量能够迅速跌落,有利于对周边正常组织的保护,近年来,被不同研究者引入到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来,但关于125Ⅰ粒子植入与3D-CRT在治疗脊柱转移瘤方面的对比分析尚罕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3D-CRT与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1.病例资料:该研究将纳入病例分为两组,均为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的脊柱转移患者:A组选择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于山东省立医院保健综合(肿瘤)科就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2例32个椎体,接受放射性1251粒子植入治疗,其中女1 1例,男11例,中位年龄52岁(41-81岁),B组收集自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于德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行3D-CRT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入组30例病例32个靶病灶,其中男16例,女14例,中位年龄65岁(40-75岁),该研究均经本单位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治疗方法:A组病例行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术前均行CT检查,并将病变部位的影像资料导入到近距离放射治疗计划系统(BTPS)中,根据CT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以巴黎原则为基础制定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100-130Gy,根据DVH图调整计划,然后根据病灶位置和术前计划,在CT引导下完成125Ⅰ粒子植入术。B组病例在CT模拟定位机上行CT扫描,图像上传至加速器计划设计系统,根据CT图像勾画靶区、制定放疗计划,根据放疗计划完成病灶区域的放疗。3.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分别从疼痛缓解、肿瘤疗效、神经功能、一般体能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评分(QLQ)等五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并统计分析两组的放射性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疼痛缓解:A、B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6.7%和93.7%,随访至6个月及12个月时,A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B组患者,粒子治疗组疼痛缓解起效时间早于放疗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长于放疗组。2.肿瘤疗效:两组患者均参照MD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两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6%VS 87.5%、87.5%VS 85.7%、80%VS 77.8%和66.7%VS 60%,两组之间在不同时间段的局部控制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但粒子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PR例数分别为16/32、14/24和4/10,而放疗组则为9/32、7/28和4/18,粒子组的PR例数明显高于放疗组。3.神经功能:采用ASIA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状态,粒子治疗组15例D级病灶中,术后有6例提高为E级,神经功能恢复率为40%,放疗组治疗前有17例D级病灶,放疗后有7例提高为E级,神经功能恢复率为41.17%,两组之间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无统计学差异。4.一般体能状态: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PS均较治疗前提高,两组之间的KPS差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随访至6个月及12个月时,粒子治疗组的QLQ评分低于放疗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放疗组。6.安全性评价:A组共有13例出现术中并发症,简单处理后未影响手术及术后恢复,3例出现放射性不良反应,均为Ⅰ-Ⅱ级,B组共有11例出现Ⅰ-Ⅱ级放射性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放射性脊髓损伤。研究结论3D-CRT和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均为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125Ⅰ粒子治疗在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可能有更大的优势。第二部分放射性125 Ⅰ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剂量学验证放射剂量学是放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基础。放射性1251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属于近距离放疗,同样需要对剂量学进行严格把关。BTPS计划系统是放射性125Ⅰ粒子精准植入的重要保障,美国近距离治疗协会规定,所有要进行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必须制定术前治疗计划。术前计划是对125Ⅰ粒子植入进行剂量控制的前提,若想检验粒子植入术后肿瘤区域的剂量分布是否达到术前要求,则需要进行术后验证,目前临床上缺乏对于125Ⅰ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进行术前计划及术后验证的相关研究,脊柱转移瘤的1251粒子治疗尚无标准的布源方式和放射剂量学规范。研究目的旨在对比脊柱转移瘤125Ⅰ粒子植入术后剂量分布与术前计划的差异,初步探讨脊柱转移瘤粒子治疗中剂量学参数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将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于山东省立医院保健综合(肿瘤)科行CT引导下1251治疗脊柱转移瘤的22例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其中女11例,男11例,中位年龄52岁(41-81岁);纳入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手术共累及32个椎体,其中颈椎转移灶2例,胸椎转移灶19例,腰椎转移灶10例,骶椎转移灶1例;所有病人在125I植入术前未接受过针对椎体转移瘤的外放疗、手术、消融等任何局部治疗措施,该研究经本单位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治疗方法:所有病灶均行放射性1251粒子植入术。术前行常规血液学、心电图及病灶区域的CT平扫,并将影像学资料导入BTPS计划系统中制定术前计划,手术在CT引导下进行,参照术前计划进行布针及粒子植入,术后再次行CT扫描,对粒子植入不足的区域进行补种。3.术后剂量验证:术后1周内再次行CT扫描,并将图像上传至BTPS系统中,勾画靶区并挑拣粒子,形成DVH图,获取术后D90、V100、V150、V200以及脊髓的最大受量Dmax。通过计算得到评估剂量分布的三个指标:CI、HI和EI。4.肿瘤疗效评价:采用MDA疗效评价标准,主要统计局部控制率,为(CR+PR+SD)例数/总病例数×100%。研究结果1.术前术后相关参数的比较1.1.术前术后治疗相关参数的比较术后CTV与术前相比略有增大,为24.81cc VS 24.72cc,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实际进针数较术前计划减少(P<0.05),两者在粒子数目和粒子活度方面无明显差别。1.2.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的比较术后的D90、V100低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的脊髓最大受量Dmax高于术前计划。手术前后的V150和V200之间无明显差异。1.3.术前术后剂量分布参数的比较术后的CI值和HI值更低,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术后剂量分布的适形度和均匀性未能达到术前计划要求;两组的EI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6%、87.5%、80%和66.7%。随访结束时,22例病人中3例存活,19例死亡,均死于肿瘤进展所致的全身广泛转移,无手术相关性死亡。无放射性脊髓损伤,无Ⅲ级及以上放射性不良反应。研究结论脊柱转移瘤中粒子植入术后的剂量分布未能达到术前计划的要求,但患者1年的局部控制率仍达到了 80%;尽管脊髓最大受量超过外放疗限制的剂量,但未观察到放射性脊髓损伤。

杨俊杰[10](2019)在《125I粒子植入术后屏蔽防护效果及环境辐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不同铅当量的屏蔽材料屏蔽防护效果的差异及对周围环境辐射的影响。方法1.参照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即刻CT扫描图像,测量粒子植入中心距患者体表的垂直距离,并记录;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24h内,不覆盖屏蔽材料时,使用袖珍辐射仪测量距患者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30cm、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垂直距离处的剂量率,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的衰变规律;2.患者分别覆盖0.25mmpb、0.35mmpb屏蔽材料后,使用袖珍辐射仪测量距患者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30cm、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垂直距离处的剂量率,分别与不覆盖屏蔽材料时30cm、50cm及100cm处剂量率比较,计算二者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0.25mmpb与0.35mmpb的屏蔽材料屏蔽后,距患者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30cm、50cm及100cm距离处剂量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同时计算并对比0.25mmpb与0.35mmpb的屏蔽材料对射线的屏蔽效果;3.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患者返回病房前,连续测量病房内本底剂量率5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天然本底剂量率;在距离患者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100cm、200cm、300cm、400cm的垂直距离处,使用环境监测仪测量粒子植入患者术后24h内的剂量率,与天然本底剂量率比较,计算年剂量当量,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对环境的辐射污染;4.根据公式:D(n)=D(O)e-λn和E(∞)=34.56 TpD(0)Tr计算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粒子植入术后24h内不覆盖屏蔽材料时,测量距离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30cm、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垂直距离处的剂量率,分别为11.307(5.210,17.020)uSv/h、7.326(2.795,11.613)uSv/h、5.775(1.990,8.850)uSv/h、4.217(1.355,6.150)uSv/h、3.362(1.110,5.043)uSv/h、2.650(0.865,4.240)uSv/h、2.065(0.783,3.100)uSv/h、1.551(0.590,2.415)uSv/h,剂量率与距离的关系式为:y=22.975e-0.027x;2.覆盖0.25mmpb及0.35mmpb屏蔽材料分别与不覆盖屏蔽材料时剂量率比较,在30cm、50cm及100cm处P值均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覆盖0.25mmpb及0.35mmpb的屏蔽材料时在30c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0.288(0.143,0.390)uSv/h与0.248(0.130,0.325)uSv/h,二者比较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50c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0.242(0.130,0.308)uSv/h与0.209(0.130,0.280)uSv/h,二者比较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00c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0.177(0.130,0.210)uSv/h与0.158(0.120,0.190)uSv/h,二者比较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5mmpb和0.35mmpb的屏蔽材料分别可屏蔽88.59%97.45%、89.81%97.81%的辐射线;3.测得天然本底剂量率为0.112±0.015uSv/h,距离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部位体表标记点100cm、200cm、300cm、400cm垂直距离处使用环境监测仪测得的剂量率分别为1.497±0.694uSv/h、0.187±0.043uSv/h、0.129±0.016uSv/h、0.114±0.016uSv/h,与天然本底剂量率比较,在100cm、200cm、300cm处P值均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00cm处P值为0.2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00cm、200cm、300cm、400cm处的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771mSv、0.096mSv、0.066mSv、0.059mSv;4.术后24h内不覆盖屏蔽材料时,根据袖珍辐射仪测得的剂量率计算得出同住成年人、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同事、同床成年人的警戒时间分别为1d、47d、75d、113d,而覆盖0.25mmpb、0.35mmpb的屏蔽材料后计算得出同住成年人、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同事、同床成年人的警戒时间均为0d。结论1.粒子术后在30cm处穿戴0.25mmpb的屏蔽材料即可达到防护要求;2.患者粒子植入部位周围100cm处环境安全,无需防护;随着距离的延长,辐射剂量率逐渐衰减,400cm处剂量率接近于天然本底剂量率,不存在辐射污染;3.术后根据特定人群制定个体化防护措施。图1幅;表7个;参53篇。

二、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有关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有关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1)近距离治疗中放射源活度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1.2.1 近距离治疗在宫颈癌治疗的重要地位
        1.2.2 近距离治疗的剂量率
        1.2.3 近距离治疗放射源强度的换算与测量
        1.2.4 近距离治疗中的生物学效应
        1.2.5 放射源强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关性的研究
        1.2.6 放射源活度对于近距离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靶区与剂量评估
    2.3 影像学评估方法及肿瘤体积的计算
        2.3.1 近距离放疗前肿瘤大小的测量
        2.3.2 近距离放疗后残余肿瘤大小的测量:
        2.3.3 肿瘤体积的计算
    2.4 近期疗效评估
    2.5 患者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放射性活度衰变图
    3.2 患者的基线特征
    3.3 靶区及剂量评估
    3.4 患者的近期疗效
        3.4.1 肿瘤体积变化
        3.4.2 肿瘤缓解情况
        3.4.3 肿瘤标志物SCC的比较
    3.5 患者的远期疗效
        3.5.1 总生存期(OS)比较
        3.5.2 无进展生存期(PFS)比较
    3.6 安全性分析
        3.6.1 放射性相关不良事件
        3.6.2 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D_(2cc)的比较
    3.7 患者单次治疗时间的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亚肺叶切除联合术中近距离放疗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早期不可切除或拒绝手术的NSCLC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材料及设备
    2.3 术前计划设计
    2.4 个性化模板设计和制作
    2.5 手术方法
    2.6 术后剂量学验证、计划评估及随访
    2.7 观察副反应及评价疗效
    2.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粒子植入情况
    3.2 术后局控及生存
    3.3 剂量学验证和结果比较
    3.4 不良反应
    3.5 疼痛缓解情况
讨论
    4.1 结直肠癌局部复发治疗现状
    4.2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简介
    4.3 放射性 125I 粒子在结直肠盆腔局部复发应用
    4.4 剂量学评估及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性 ~(125)I 粒子在盆腔局部复发肿瘤的应用
    一、放射性~(125)I 粒子特点
    二、粒子植入治疗在盆腔局部复发肿瘤的临床应用
        2.1 结直肠癌
        2.2 宫颈癌
        2.3 卵巢癌
    三、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125I剂量计算及放射治疗计划的相关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放射治疗与剂量计算
    2.1 放射治疗
        2.1.1 放疗简介
        2.1.2 放疗历史与发展
        2.1.3 光子用于放疗的物理原理
    2.2 近距离放射治疗
        2.2.1 近距离放疗简介
        2.2.2 近距离放疗的优缺点
        2.2.3 近距离放疗的流程
    2.3 剂量计算
        2.3.1 剂量计算简介
        2.3.2 解析算法介绍
        2.3.3 点源式剂量公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蒙特卡罗方法与软件
    3.1 蒙特卡罗方法
        3.1.1 蒙特卡罗简介
        3.1.2 蒙特卡罗方法的优缺点
        3.1.3 蒙特卡罗方法解决问题的流程
        3.1.4 蒙特卡罗中减少方差的方法
        3.1.5 模拟光子输运的过程
        3.1.6 基于蒙特卡罗的各种软件
    3.2 MCNP5
        3.2.1 MCNP5的计算过程
        3.2.2 MCNP5的输入文件参数和建模细节
        3.2.3 MCNP5减少方差的方法
    3.3 TOPAS
        3.3.1 TOPAS的输入文件参数和建模细节
        3.3.2 TOPAS减少方差的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个 ~(125)I 放射源的分布方式研究
    4.1 单个放射源的剂量分布结果与验证
        4.1.1 剂量分布结果
        4.1.2 剂量分布验证
        4.1.3 剂量分布验证的结果
    4.2 剂量体积直方图
        4.2.1 DVH定义
        4.2.2 DVH的计算方法
        4.2.3 对不同DVH曲线的评估方法
    4.3 多个放射源的间距研究
        4.3.1 不同间距下4源的剂量分布图和DVH
        4.3.2 不同间距下3源的剂量分布图和DVH
        4.3.3 不同间距所得的结果
    4.4 多个放射源的分布方式研究
        4.4.1 不同分布方式下9源的剂量分布图和DVH
        4.4.2 不同分布方式下16源和17源的剂量分布图和DVH
        4.4.3 不同分布方式所得的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与科研成果

(5)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裸鼠模型建立及干预
    2.2 裸鼠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对比
    2.3 HE染色检查结果
    2.4 qPCR结果
    2.5 Western Blot结果
    2.6 免疫组化结果
3 讨论
    3.1 喉癌治疗现状
    3.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现状
    3.3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机制与优势
    3.4 喉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现状
    3.5 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和发表论文
致谢

(6)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
    2.3 操作过程及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操作
        2.3.3 术后处理
    2.4 跟踪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2.4.1 随访观察
        2.4.2 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2.6 研究内容及分组标准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临床疗效(肿瘤大小变化)
    3.3 患者生存期分析
    3.4 影响OS生存结局的因素分析
    3.5 术后不良反应
    3.6 两例典型病例
        3.6.1 一般资料
        3.6.2 一般资料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7)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寡复发非小细胞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3.2 近期疗效判定
    3.3 ~(125)Ⅰ粒子植入术前后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
    3.4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术后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变化情况
    3.5 治疗前后 KPS 评分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
    3.6 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3.7 并发症统计
    3.8 典型病例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论着发表及获奖情况
致谢

(9)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3D-CRT与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剂量学验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10)125I粒子植入术后屏蔽防护效果及环境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临床资料
        1.1.3 仪器设备
        1.1.4 监测方法
        1.1.5 研究方法
        1.1.6 ~(125)I粒子植入方法
        1.1.7 数据指标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剂量率
        1.2.2 剂量率与距离的关系
        1.2.3 不同铅当量屏蔽材料防护效果的比较
        1.2.4 不同铅当量屏蔽材料的防护效果
        1.2.5 环境监测仪测量数据与天然本底剂量率比较
        1.2.6 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
    1.3 讨论
        1.3.1 辐射防护标准
        1.3.2 不覆盖屏蔽材料时的辐射与防护
        1.3.3 覆盖0.25mmpb屏蔽材料时的辐射与防护
        1.3.4 覆盖0.35mmpb屏蔽材料时的辐射与防护
        1.3.5 不同铅当量的屏蔽材料防护效果的差异
        1.3.6 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
        1.3.7 放射性 ~(125)I粒子对环境的辐射污染及防护优化管理
        1.3.8 本研究的不足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125)I粒子植入的辐射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125)I粒子植入的发展史
        2.1.1 ~(125)I粒子简介
        2.1.2 外放疗和 ~(125)I粒子植入术的发展史
    2.2 ~(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原理
    2.3 ~(125)I粒子植入的特性
    2.4 ~(125)I粒子植入的适应症
    2.5 ~(125)I粒子植入术与外放疗的区别
    2.6 ~(125)I粒子的生物学机制
    2.7 ~(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剂量学及分布原则
    2.8 ~(125)I粒子植入术的辐射危害
    2.9 不同身体部位组织对辐射的影响
    2.10 ~(125)I粒子植入术的辐射防护
    2.11 辐射防护存在的误区
    2.12 防护流程的优化
    2.13 ~(125)I粒子脱落的处理
    2.14 ~(125)I粒子植入术的宣教及心理疏导
    2.15 ~(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尸体的处理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有关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近距离治疗中放射源活度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D]. 赵雅男.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亚肺叶切除联合术中近距离放疗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D]. 陈恩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盆腔局部复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D]. 程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125I剂量计算及放射治疗计划的相关优化[D]. 刘齐楚. 南京大学, 2020(12)
  • [5]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D]. 陈建建. 郑州大学, 2020(02)
  • [6]125碘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D]. 赖中伟. 南昌大学, 2020(08)
  • [7]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寡复发非小细胞肺癌[D]. 王浩. 东南大学, 2020(01)
  • [8]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D]. 易芬.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研究[D]. 陈国华. 山东大学, 2020(09)
  • [10]125I粒子植入术后屏蔽防护效果及环境辐射研究[D]. 杨俊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近距离接触放射性粒子的知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