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体育与产业化战略研讨会”征文活动

“中国城市体育与产业化战略研讨会”征文活动

一、“中国城市体育与产业化战略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佳[1](2020)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基层政府作用研究 ——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在促进供给侧改革、发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农业资源产销、促进村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央出台文件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制定本地区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开展监督检查,组织推荐。县级人民政府基层政府是培育特色小镇的责任主体,制定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整合落实资金,完善体制机制,统筹项目安排并组织推进。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实施工作。基层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担负着具体操作的角色,是政策落实的实施者和小镇的实际建设者,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特色小镇的发展参加的主体众多,有政府、企业、居民等,而通过研究基层政府的行为,探究政府如何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优化自身职能,促进特色小镇能够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选取了胶州的李哥庄空港小镇、胶莱高端制造业小镇、铺集足球特色小镇,对胶州市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清楚界定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和定位,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通过介绍总结英国艾坪小镇、法国依云小镇、美国帕纳谷小镇和我国的桐乡乌镇、柯桥酷玩小镇、杭州梦想小镇当地政府在建设发展特色小镇中的经验做法和相关措施,得出基层政府应该注重特色小镇品牌的打造和维护,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注重市场化发展规律,适度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通过分析论证,本文对于基层政府如何优化职能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明确特色小镇发展理念和方向,并对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二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让市场发挥主体地位,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三是加强小城镇建设的保障措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完善融资的体制机制。

李师源[2](2019)在《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沿线各国共商共建绿色发展之路,即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来统摄“一带一路”倡议决策和实践全局,努力将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与经验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去,并积极与沿线国家互学互鉴、共同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现实举措。本文选择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这一前沿研究问题,以国家政策重点和学术研究热点为选题导向,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分别在现状考察、对象评价、模式选择、潜力研判、合作影响、政策建议等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上提出见解和主张,为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问题作出有益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及观点有:第一,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顺应全球绿色发展合作潮流,是全球绿色发展合作体系的有益补充,回应了沿线国家驱动经济增长及缩小发展差距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及保障社会稳定的需求、集约利用资源及降低污染排放的需求、支撑绿色创新及提高科研水平的需求、保护生存环境及维护生态平衡的需求。绿色发展的共同利益将中国与沿线国家结成强大纽带,各方在合作理念、合作共识、合作行动等方面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第二,在比较与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相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一个由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评价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实证评价发现,沿线国家以及区域间绿色发展能力差异显着,而绿色发展能力平均水平在2007-2016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三,论文对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模式选择进行了研判。根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能力的差异,文章提出四类合作模式,分别为低能合作模式、赋能合作模式、高能合作模式和引能合作模式,并对各类合作模式的特点、合作内容、典型案例进行全面分析。第四,论文对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潜力进行了分析。文章分别从能力要素提升的潜力、空间区域协作的潜力、协调诉求差异的潜力角度分析未来绿色发展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客观地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未来合作方向。第五,论文实证检验了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对沿线国家绿色发展的影响。基于合作模式选择和合作潜力研判的主要结论,文章提出三项实证假设内容,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此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对沿线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分别具有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合作途径对南北国家产生不同影响。第六,本文从创新合作模式、激发合作潜力和拓宽合作路径三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因应了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这一新型区域合作安排的理论与现实需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一方面,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为阐明中国如何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这一重大学术问题抛砖引玉。另一方面,本文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能力评价结果研判中国推进合作的模式选择和未来潜力,为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提供客观依据和实践指导,是服务于国家重大决策的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王奥[3](2019)在《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群的协同治理是区域问题治理的重要手段。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政策合作是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本文以1986-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政策合作数据为基础,使用内容分析法描述和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协调治理的政策现状,借鉴政策网络研究中的组织科学理论、政策科学理论和政治科学理论,主要使用事件序列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京津冀大气协作治理政策网络中的文本关系、具体行动执行关系、参与者互动方式等;下一步将收集到的京津冀大气污染数据进行可视化的操作分析,在收集的数据中生成网络关系,判断京津冀城市群的政策网络类型,通过中心度等指标的计算,分析网络的基本属性和形成方向。研究政策网络中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通过数据的计算,分析参与者信任程度、合作紧密度等关系。研究发现政策事件从2013年以来在数量上呈现大幅度增长,涉及的领域与类型趋于多元化,但在事件的关系类型、涉及领域方面仍比较集中;京津冀主要集中采用直接手段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其次在产业、经济、科技和能源领域也展开了一定数量的协作;京津冀城市群以三方均参与的多边和三边合作为主,其中以横向省级部门协作较多;京津冀政策过程主要分为三个轮次,每个轮次中产生了不同的僵局,通过国家战略、部位协调等方式推动突破了僵局;在京津冀政策参与者网络中,网络整体呈大面积辐射状态,几地政府、环保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协作网络,京津冀城市群的大气污染治理逐步拓展到周边省市,天津、北京、河北三省市环保部门发挥着最关键的组织协调作用;大气污染的治理并不只是依靠单一手段,从经济、产业、科技、能源、金融五个方面进行了协同治理,产生了交叉的政策竞技场,参与者在不同的政策竞技场中展开交叉合作,共同治理。

闫晋波[4](2013)在《在我国城市更新中城市营销与建筑策划的互动研究》文中认为随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竞争的加剧,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作用下,城市营销作为城市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及应对城市竞争的有效途径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深入地根植于地区和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的综合发展中。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更新是系统而复杂的城市演变活动,需要通过前期策划研究实现更新活动的多方效益,也需要通过城市营销活动提升更新项目的市场影响力。建筑策划与城市营销同时作用于城市空间决策阶段,受到地区、城市政策、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城市空间提出的空间策划具有提炼城市视觉形象特点的技术优势,在策划学层面和城市建设领域与城市营销有共同的基础与多方面的互动机制,结合应用将有助于分析解决城市更新中遇到的问题。论文介绍了城市营销与建筑策划的相关背景,对国内外城市营销学说进行引介,并从工作时序、工作内容、研究方法层面探讨两者的结合点。以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探讨城市营销在城市更新中运用的一般性规律,以及结合城市营销后建筑学、建筑策划在其中运用的特点。此外,本文通过对国际宪章和城市更新中涉及的战略规划、文保和动迁法规制度、评估方法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指出相应政策对城市营销本身和建筑策划的指导作用,分析其中主导和参与机构,归纳与设想城市营销结合建筑策划的基本组织模式。论文探讨了城市营销和建筑策划的关联性,在建筑策划理论层面针对城市复杂问题引入注重价值和效益的建筑策划方法,提出非营利性和需求导向的策划思路,并在操作流程、分析方法、目标定位、品牌建立几个方面分析两者的关联性和建筑策划对城市营销实施方法上的借鉴。论文进一步提出了结合城市营销的建筑策划方法的范围和流程,和空间策划的特点:通过城市形态学方法构建城市形象,品牌化的策划模式,借助城市营销多维度的沟通机制并积极创造营销的环境氛围。论文最后通过对美国世贸街区重建和北京金融街拓展两个案例的完整分析、对比研究,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结合城市营销的建筑策划的运用模式和效果。

赵四东[5](2012)在《中国文化规划研究:内容、层系、方法、案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分析了文化规划的内涵、国内外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进展等,从完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视角,构建了我国转型期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文化规划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并以晋北城镇群、深圳、桃源居社区文化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框架主要探讨了文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若干技术要点,包括规划编制流程、目标价值、主要类型及其内容、基本定位与内容层系、文化规划及其实施效应评估等;方法体系包括文化发展现状评估方法、文化规划的基本规划方法及其实施效果评估方法等。

范宏伟[6](2010)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提出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本论文着眼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社会公平的核心要义、社会和谐与经济协调,基于战略角度提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运用专家访谈、系统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探索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提供模式,从历史、现实、国际等视角全方位地把握我国现阶段公共体育服务及其均等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战略,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公共体育需求,尽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体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研究结果认为:1、体育作为人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要素之一,是宪法赋予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下位权利,具有一元特征,其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目的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人人应该均等的享有其基本服务和保障。2、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其均等化供给方式已经或正在朝着充分挖掘市场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纯公共体育产品依靠政府来提供;准公共体育产品主要由政府直接提供,同时以较低的价格鼓励消费,缓和不足。3、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一套系统工程,应明确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主体,科学划分职能边界和职责范围,探寻区域结合点和互补性,从合作与决策、沟通与协调、执行与监督等机制进行创新和整合,纠正横向趋同、纵向初步的结构偏差,实现博弈的纳什均衡。4、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处于初创阶段,重点衡量地区差异,包括一级指标1项、二级指标1项、三级指标3项及其所辖17项四级指标,归属投入类、产出类和结果类测试维度。5、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已形成了以竞技体育为品牌、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综合服务为优势、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但地区差距很大,均等化水平总体较低,且呈现出先降后升、波浪式的发展趋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公众现实的体育需求矛盾突出。6、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地区均等化程度与城市化、现代化程度紧密相连,惯性较强,投入均等化程度高,产出均等化程度低,绩效整体东部优于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始终保持着第一军团的战略地位,总体推进过程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在短时期内很难实现大幅度的跨越。

董赤[7](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刘明生[8](2010)在《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公共服务背景下,为了解决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体育公共服务主体单一等问题,必须重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在城市体育服务建设中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加强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的研究,将对加快体育行政部门职能转移进程、构建一个公平普惠、完备、高效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等,对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初步构建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理论架构,结合上海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策略及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状况薄弱,组织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主要存在组织功能定位与体育公共服务对接不协调,组织服务的专业化不够,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等方面不强,难以满足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需要。在公共服务背景下,体育领域政府职能转移滞后,与体育领域外政府职能转移相比明显缓慢。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政府转移职能的不够明确,政府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不够清晰,对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核心类组织扶持力度不够等方面不足,影响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作用的发挥。我国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政府主导型的依附政府发展阶段(建国初——文革前);社会体育组织停滞阶段(文革中):政府主导型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选择与社会选择模式并存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社会转型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方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给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政府职能转变给城市社会体育组织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功能由普化到专门化、管理理念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组织结构由同质向异质转变。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要求是:以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有效承接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成为政府帮手;有效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效能。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是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之一,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是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基础。上海市基本形成有利于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迅速、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立了四级健身设施网络体系、市民对体育健身多元化需求、体育行政部门启动对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化评估、初步构建政府主导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体育健身组织员的调查发现:组织成员对活动组织、健身指导、设施状况等方面满意程度不高问题。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政府职能转移难以有效实施,社会体育组织分类发展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功能发挥。按照体育公共服务分类,将社会体育组织有效分成组织服务、活动服务、指导服务、信息服务、设施服务、体质监测等六类服务组织,以更好的实现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对接,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建设中,政府通过重点扶持六类服务核心组织,以六类核心组织为主要载体,以更好的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对接。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构建惠及城市居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通过提供合理政策、制度供给来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建立分类承接、分层实施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其在体育公共服务中作用。

赵升[9](2009)在《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没有体育健身的广泛参与,群众体育就是一句空话!归根结底群众体育的目的要通过人们对具体运动项目的体育行为参与来实现。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结构转型、经济转轨的社会环境剧变和体育改革不断深化、群众体育日益发展,竞技足球发展面临困境的背景下,足球运动作为群众体育的优势项目,不仅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也存在问题与矛盾。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实地、问卷、访谈调查及个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应用系统观的思维及相关理论,以足球运动参与为切入点,主要以重点足球城市为例,对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其基本理论。旨在推动群众足球运动发展,推进足球项目系统发展和全民健身的特色发展及整体进程,发挥其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观点如下:1、群众足球运动指广大群众利用业余时间,以足球运动为主要手段,以满足人们对足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健身休闲娱乐、丰富文化生活等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群众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参与群体以广泛的男性为主及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感等特点;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本质功能及对本质开发的社会功能,具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目的价值及促进足球项目发展等工具价值;当前群众足球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性与功利性等原则。2、我国城市群众足球发展历程主要可划分为建国初期的起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文革”中的畸形发展;恢复、迅速发展与初步改革及市场经济探索期发展五个阶段。3、当今,在社会环境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群众足球发展创造了社会氛围基础;在体育系统环境层,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导向等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足球项目系统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其发展的积极支撑。当前,群众足球既呈现了一定的发展态势,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4、影响我国城市群众足球发展的因素主要归纳为三个层次,即社会环境层因素、体育系统环境层因素、群众足球运动核心层次因素及其各子因素。5、足球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在普及工作方面非常好的国家,我们与其在管理体制、爱好者质量、社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应谋求多方力量以推动群众足球发展。6、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主要策略:深化对群众足球发展的认识,明晰体育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加强足球协会及基层组织网络建设;推进社区化、俱乐部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体育保险开发等。

孟文娣[10](2008)在《中国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球化政府改革浪潮和中国政府公共部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对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所做的研究。其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群众体育的改革需要以“善治”作为理念和追求的目标,从政府自身、政府外部的各因素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中去寻求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改革的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等,从不同的视角阐明了政府垄断生产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无效的可能性和非合理性,中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应该由政府、第三部门、社区、私人企业多元主体提供,运用市场化理论和技术形成新的供给方式是实现其公平、有效供给可供选择的方案。2.供应和生产的划分为政府如何供给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供应和生产的含义不同,各自所履行的职责不同,中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和生产要加以区分,管办分离,政府从不必要的生产领域退出而切实地行使自己应尽的职责,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市场和社会有效地进行公共体育产品的生产和服务。3.在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中,政府和市场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异并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因此,政府在选择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上应当有所取舍,完全由政府或市场独担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只有剔除各自的比较劣势,优化组合两者的比较优势,才能优势互补,实现双赢。4.政府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可选择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政府直接生产的具体制度安排有政府服务、政府出售。政府间接生产的具体制度安排有政府间协议、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自由市场、志愿服务。其中,政府间接生产的制度安排和政府直接生产中的用者付费制度是群众体育引入市场机制的重要的形式。5.不同类型的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各种市场机制引入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决定采用何种制度安排,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制度安排的特征及若干相关因素。在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提供方式中,对志愿服务给予的评价最高。6.合同承包、用者付费、志愿服务是可运用于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机制引入方式,目前在我们国家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推动我国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体制、观念、配套制度的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中国城市体育与产业化战略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城市体育与产业化战略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基层政府作用研究 ——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特色小镇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特色小镇的概念和内涵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与界定
        2.1.2 特色小镇政府职能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田园城市”理论
        2.2.4 卫星城市理论
第3章 胶州市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措施和成效
    3.1 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模式
        3.1.1 特色小镇发展历程
        3.1.2 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3.2 胶州市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
        3.2.1 政策环境
        3.2.2 产业基础
    3.3 胶州市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3.4 胶州市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措施
        3.4.1 加强组织领导
        3.4.2 强化政策扶持
        3.4.3 科学规划
        3.4.4 培育特色产业
        3.4.5 完善功能配套
第4章 胶州市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1 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前期规划不科学
        4.1.2 培育产业特色不足
        4.1.3 配套服务不健全
        4.1.4 资金投入不足
    4.2 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4.2.1 公共精神的缺失
        4.2.2 第三方力量不足
        4.2.3 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5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当地政府作用
        5.1.1 英国艾坪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1.2 法国依云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1.3 美国纳帕谷小镇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5.2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当地政府作用
        5.2.1 桐乡乌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2.2 柯桥酷玩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2.3 杭州梦想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3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经验启示
第6章 特色小镇发展中政府作用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发展理念和方向
        6.1.1 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理念
        6.1.2 制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
    6.2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6.2.1 特色小镇发展的政府功能
        6.2.2 特色小镇中的政府功能偏差的纠正
    6.3 加强小镇发展的保障措施
        6.3.1 创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6.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4 增强金融支持力度
        6.4.1 制定金融政策
        6.4.2 发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模式
结论
附录A: 特色小镇基层政府作用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1.2.2 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绿色“一带一路”内涵的研究
        1.3.2 关于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基础的研究
        1.3.3 关于绿色“一带一路”合作路径的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安排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创新之处
        1.5.2 研究难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定义及其内涵
        2.1.1 “一带一路”倡议
        2.1.2 绿色发展理念
        2.1.3 绿色“一带一路”
    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绿色发展理论
    2.3 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绿色经济增长理论
        2.3.2 环境制度理论
    2.4 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国际分工理论
        2.4.2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第3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现实考察
    3.1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全球背景
        3.1.1 全球绿色发展合作目标趋于明确
        3.1.2 全球绿色发展合作体系持续完善
        3.1.3 全球绿色发展合作潜在挑战犹存
    3.2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现实需求
        3.2.1 驱动经济增长及缩小发展差距的需求
        3.2.2 提高生活质量及保障社会稳定的需求
        3.2.3 集约利用资源及降低污染排放的需求
        3.2.4 支撑绿色创新及提高科研水平的需求
        3.2.5 保护生存环境及维护生态平衡的需求
    3.3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现实进展
        3.3.1 合作理念不断演进
        3.3.2 合作共识日渐夯实
        3.3.3 合作行动逐步展开
第4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对象评价
    4.1 合作对象评价方法的提出
        4.1.1 相关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借鉴
        4.1.2 绿色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提出
    4.2 绿色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内容
        4.2.1 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4.2.2 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2.3 评价体系的计算模型
    4.3 合作对象评价的样本选择
        4.3.1 样本选择的标准
        4.3.2 样本数据的处理
    4.4 合作对象评价结果分析
        4.4.1 评价得分和排名情况
        4.4.2 评价结果的梯队差异状况
        4.4.3 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特征
        4.4.4 评价结果的历史变化趋势
第5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模式选择
    5.1 合作模式的分类与选择
        5.1.1 合作模式选择的基本假设
        5.1.2 合作模式的情境模型构建
    5.2 低能合作模式的分析
        5.2.1 低能合作模式的合作方向
        5.2.2 低能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5.3 .赋能合作模式的分析
        5.3.1 赋能合作模式的合作方向
        5.3.2 赋能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5.4 高能合作模式的分析
        5.4.1 高能合作模式的合作方向
        5.4.2 高能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5.5 引能合作模式的分析
        5.5.1 引能合作模式的合作方向
        5.5.2 引能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5.6 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5.6.1 合作模式的横向比较
        5.6.2 合作模式的纵向比较
第6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潜力分析
    6.1 能力要素提升的潜力分析
        6.1.1 能力要素结构性短板尚待弥补
        6.1.2 经济发展能力需要注入新活力
        6.1.3 中国绿色发展能力提升空间较大
    6.2 空间区域协作的潜力分析
        6.2.1 “俱乐部”空间壁垒尚需打破
        6.2.2 区域间绿色发展合作平台尚待建立
    6.3 合作诉求协调的潜力分析
        6.3.1 合作诉求差异较大
        6.3.2 合作基础互补性强
        6.3.3 推进合作需破解“囚徒困境”
第7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对沿线国家影响的实证检验
    7.1 实证检验的理论逻辑和变量关系假设
        7.1.1 合作建设对绿色发展影响的理论逻辑
        7.1.2 合作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变量关系假设
    7.2 实证模型建立和变量度量
        7.2.1 空间杜宾模型的选择
        7.2.2 模型主要变量的设定
    7.3 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
        7.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7.3.2 空间面板回归计算结果
        7.3.3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
        7.3.4 分样本回归结果
    7.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7.4.1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会对绿色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7.4.2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7.4.3 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对南北国家影响程度不同
第8章 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政策建议
    8.1 创新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模式
        8.1.1 突破低能合作限制瓶颈,挖掘更多潜在合作机会
        8.1.2 承担赋能合作国际义务,积极回应全球绿色治理诉求
        8.1.3 巩固高能合作示范作用,向更高层次领域合作前进
        8.1.4 激发引能合作后发优势,主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8.2 激发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潜力
        8.2.1 制定差异化的绿色发展合作策略,提高中国合作引导力
        8.2.2 完善现有合作机制,以绿色发展合作平台突破空间壁垒
        8.2.3 关注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薄弱环节,积极回应关切诉求
    8.3 拓宽绿色“一带一路”合作路径
        8.3.1 以经济合作为先导,推动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8.3.2 关注社会民生领域合作,促进理念传播和人才教育
        8.3.3 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推动传统能源利用技术改造
        8.3.4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合作,支撑绿色治理技术要求
        8.3.5 发挥基础设施合作优势,完善工程建设环境管理
第9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论文主要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1 中国与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协议及绿色发展合作内容
附录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能力各要素评价得分及排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关键词释义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气污染治理的文献研究
        1.2.2 政策网络在区域合作治理中的应用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基于政策网络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政策网络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2.1.1 组织科学理论
        2.1.2 政策科学理论
        2.1.3 政治科学理论
    2.2 政策网络分析框架的元素和基本特征
        2.2.1 政策制定过程的多轮次与突破
        2.2.2 参与者及其资源依赖性
        2.2.3 政策竞技场及其模块化特征
    2.3 政策网络的管理策略
        2.3.1 管理政策网络的参与者构成
        2.3.2 改善网络的制度基础
        2.3.3 增强网络互动
3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质性分析
    3.1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筛选方法
        3.1.2 数据处理及编码表设计
    3.2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现状分析
        3.2.1 政策事件数量于2013 年后大幅度增长
        3.2.2 政策事件涉及的领域与类型趋于多元化
        3.2.3 政策事件规模以多边和三边事件为主
    3.3 结论及讨论
4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网络分析
    4.1 政策过程中多轮次及其僵局与突破分析
        4.1.1 政策过程多轮次的基本情况
        4.1.2 政策过程的第一个轮次
        4.1.3 政策过程的第二个轮次
        4.1.4 政策过程的第三个轮次
    4.2 政策过程中参与者及组织间关系分析
        4.2.1 政策网络参与者协作网络指标选择
        4.2.2 政策网络参与者网络密度及中心性分析
        4.2.3 政策网络参与者凝聚子群分析
    4.3 政策网络中政策竞技场及其互动关系分析
        4.3.1 政策竞技场及其议题划分
        4.3.2 政策竞技场二模网络构建
        4.3.3 “事件”-“参与者”二模网络
        4.3.4 “议题”-“参与者”二模网络
5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政策网络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拓宽参与主体
    5.2 完善生态补偿的政策实施和监督机制
    5.3 加强联合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参与者编码表
附录B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事件编码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在我国城市更新中城市营销与建筑策划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课题研究框架 第2章 对国内城市更新既有理论和现状的思考
2.1 城市更新概念的界定
2.2 对国内城市更新既有理论的思考
    2.2.1 受到形体规划影响的城市改造思想
    2.2.2 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
    2.2.3 “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
    2.2.4 城市更新中的特殊类型研究
    2.2.5 国内城市更新的多维度研究
2.3 国内城市更新的实践与经验
    2.3.1 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更新逐渐成为热点
    2.3.2 街区规模的城市更新将成为今后国内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
    2.3.3 大项目、大事件带动城市更新
    2.3.4 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日益增加
2.4 小结 第3章 城市营销和建筑策划的引入
3.1 城市营销的缘起
    3.1.1 历史溯源
    3.1.2 阶段性理论概述
3.2 城市营销的辩义
    3.2.1 城市营销的概念
    3.2.2 城市经营与城市营销
    3.2.3 城市管理与城市营销
    3.2.4 城市营销与城市规划
3.3 国内城市营销的引入
    3.3.1 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
    3.3.2 内地城市营销的快速发展
3.4 城市营销主要理论架构简述
    3.4.1 城市营销的价值逻辑
    3.4.2 城市营销的实施战略
    3.4.3 城市营销的研究方法举例
3.5 国内城市营销现状
    3.5.1 各类城市排名渐增
    3.5.2 城市营销类同于招商引资和媒体广告
    3.5.3 城市营销与城市和建筑设计的脱节
3.6 建筑策划概念的引入
    3.6.1 建筑策划的经典研究
    3.6.2 近期国内研究动态简析
3.7 建筑策划方法与城市营销的结合点
3.8 小结 第4章 城市营销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
4.1 奥运会与希腊雅典的城市营销
    4.1.1 基本背景
    4.1.2 雅典大都市区概况
    4.1.3 2004年之前的城市营销策略
    4.1.4 奥运赛事为主的城市营销活动带来的城市变革
    4.1.5 雅典的城市形象调研
    4.1.6 奥运之后的城市营销和组织
    4.1.7 雅典城市营销的预期
4.2 美国旧金山跨海湾交通枢纽中心和大厦
    4.2.1 交通枢纽的再现
    4.2.2 城市再开发的基本情况
    4.2.3 城市营销的策略
    4.2.4 组织要素
4.3 国内城市的相关案例
    4.3.1 长沙与远大的“空中城市”
    4.3.2 杭州与南宋御街清河坊
    4.3.3 北京与银河SOHO
4.4 小结 第5章 相关政策对城市营销和建筑策划的指导作用
5.1 国际宪章的指导作用
    5.1.1 国际宪章缘起简述
    5.1.2 国际宪章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精神的演进
5.2 国内相关政策规划的指导作用
    5.2.1 城市战略规划
    5.2.2 相关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估
    5.2.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制度
    5.2.4 公众参与机制
5.3 主导和参与的机构和组织
    5.3.1 公共部门:机构众多
    5.3.2 第三部门与国有控股企业:作用受限,构成复杂
    5.3.3 私营单位:逐渐明确了产权人的主观能动性
    5.3.4 城市营销的主导机构和组织模式举例
5.4 小结 第6章 在我国城市更新中城市营销与建筑策划互动机制
6.1 建筑策划中的空间策划
    6.1.1 空间策划的概念和意义
    6.1.2 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策划的流程和方法
    6.1.3 建筑策划顾问机构的工作和作用
    6.1.4 西方建筑师进行城市空间策划的先例
6.2 价值体系的关联性
    6.2.1 非盈利为主导
    6.2.2 以需求为导向的策划思路
    6.2.3 以价值为基础的策划方法
    6.2.4 以效益为原则的策划标准
6.3 实施方式的借鉴
    6.3.1 操作流程
    6.3.2 分析方法
    6.3.3 目标定位
    6.3.4 品牌策划
6.4 小结 第7章 在我国城市更新中结合城市营销的建筑策划模式
7.1 结合城市营销的建筑策划的范围和流程
    7.1.1 结合城市营销的策划范围
    7.1.2 结合城市营销的建筑策划流程
7.2 结合城市营销的建筑策划要点
    7.2.1 城市形态学研究对城市形象的作用
    7.2.2 品牌化的策划方式
    7.2.3 多维度的沟通要素
7.3 结合城市营销的建筑策划方法
    7.3.1 结合城市营销的建筑策划的动力系统
    7.3.2 策划实施方式构想
    7.3.3 策划方法和过程
    7.3.4 策划评估
7.4 案例研究: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策划和规划研究
    7.4.1 前期调研
    7.4.2 结合城市营销的空间策划
    7.4.3 城市形象和意象
    7.4.4 策划评估
7.5 小结 第8章 案例应用
8.1 纽约世贸中心街区重建
    8.1.1 世贸中心重建的筹备
    8.1.2 公众参与过程
    8.1.3 以空间策划为目的设计竞赛和方案评估
    8.1.4 建设周期
8.2 北京金融街拓展项目空间策划
    8.2.1 北京金融街拓展的项目背景概述
    8.2.2 结合城市营销的空间策划目标与概念
    8.2.3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研究总结
9.2 进一步研究的开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国文化规划研究:内容、层系、方法、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时代背景中的研究选题
        1.1.1 城市文化趋同与本土意识觉醒
        1.1.2 因应时代吁求的课题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的内涵界定
        1.2.1 文化
        1.2.2 城市文化
        1.2.3 文化规划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主要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框架
        1.3.3 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
        2.1.1 以福利政策为核心的观念兴起阶段(1980年代以前)
        2.1.2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期间)
        2.1.3 以社会经济综合目标主导的基本成熟阶段(1990年代期间)
        2.1.4 以地方协作为核心的新型文化规划探索阶段(2000年以来)
    2.2 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进展
        2.2.1 文化发展实践历程
        2.2.2 文化发展理论研究
        2.2.3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2.3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评价
        2.3.1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评价
        2.3.2 中国文化规划的动力机制
第三章 文化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
    3.1 文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3.1.1 文化地域分异性和多样性理论
        3.1.2 文化系统论和文化生态学理论
        3.1.3 文化发展演化和异质共生理论
        3.1.4 文化发展时间--空间系统理论
        3.1.5 城市文化编码与译码互动理论
        3.1.6 城市意象理论和图底关系理论
        3.1.7 地方场所精神和文脉主义理论
    3.2 文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理论框架
        3.2.1 文化规划编制流程
        3.2.2 文化规划的原则理念
        3.2.3 文化规划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系统
        3.2.4 文化规划的基本内容与层系设计
        3.2.5 文化规划及其实施效应评估
    3.3 文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方法体系
        3.3.1 文化发展现状评估方法
        3.3.2 文化规划基本规划方法
        3.3.3 文化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方法
第四章 文化规划实践案例研究
    4.1 晋北城镇群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构想
        4.1.1 项目认知
        4.1.2 发展背景与发展现状多维解读
        4.1.3 文化特色凝练和目标战略谋划
        4.1.4 发展路径与空间布局规划构想
        4.1.5 行动项目规划和关键保障措施
        4.1.6 区域文化规划评论
    4.2 深圳市文化立市战略空间发展规划
        4.2.1 项目认知
        4.2.2 编制背景与城市文化要素评估
        4.2.3 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战略目标
        4.2.4 文化空间结构体系与规划指引
        4.2.5 规划实施关键保障措施
        4.2.6 实施效果评估和规划评论
    4.3 深圳市桃源居社区文化发展规划
        4.3.1 项目认知
        4.3.2 社区文化背景环境和发展历程分析
        4.3.3 社区文化发展目标与战略
        4.3.4 社区文化体系发展与空间布局
        4.3.5 社区文化发展保障措施
        4.3.6 实施效果评估和规划评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可能的创新点
    5.3 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6)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文献综述
        2.1.1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
        2.1.2 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研究
    2.2 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2.2.1 公共体育产品研究
        2.2.2 公共体育哲学研究
        2.2.3 公共体育政策研究
        2.2.4 公共体育服务理论研究
        2.2.5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2.2.6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
        2.2.7 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研究
        2.2.8 公共体育服务评价研究
        2.2.9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
    2.3 公共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局限性
    2.4 研究任务和创新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系统分析法
        3.2.4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2.5 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2.6 灰色关联分析法
    3.3 主要数据来源
    3.4 研究假设
    3.5 基本思路
4 分析与讨论
    4.1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概念的开发
        4.1.1 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
        4.1.2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内涵
        4.1.3 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理由
    4.2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历史必然性
        4.2.1 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发展的背景
        4.2.2 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发展的原因
        4.2.3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现实政策
        4.2.4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时代意义
    4.3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改革的理论基点
        4.3.1 体育权利和利益基点
        4.3.2 体育制度和规则基点
        4.3.3 体育产品和资源基点
        4.3.4 体育文化和信仰基点
        4.3.5 体育需求和动机基点
        4.3.6 体育价值和伦理基点
    4.4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变迁
        4.4.1 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变迁
        4.4.2 学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变迁
        4.4.3 军队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变迁
        4.4.4 体育科技公共服务的制度变迁
    4.5 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均等化供给
        4.5.1 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
        4.5.2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4.5.3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供方式
    4.6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机制设计
        4.6.1 区域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机制整合
        4.6.2 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与收支结构
        4.6.3 利益主体间的多重博弈
    4.7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评价
        4.7.1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7.2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评价方法
        4.7.3 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基准评价
        4.7.4 地区间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专家问卷
附录B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内容结构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3 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模式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3.3 政府失灵论
    3.4 社区治理理论
    3.5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模式理论
4. 我国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沿革
    4.1 政府主导型的依附政府发展阶段(建国初——文革前)
    4.2 社会体育组织停滞阶段(文革中)
    4.3 政府主导型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
    4.4 政府选择与社会选择模式并存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5 社会转型与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关系
    5.1 社会转型对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影响
        5.1.1 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社会背景
        5.1.2 社会转型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影响
        5.1.3 社会转型对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要求
    5.2 城市社区治理与城市社会体育组织
        5.2.1 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
        5.2.2 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积极参与
    5.3 关于社会转型中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讨论
6 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与社会体育组织发展
    6.1 公共服务型政府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影响
        6.1.1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6.1.2 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要求
    6.2 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与社会体育组织发展
        6.2.1 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涵义
        6.2.2 体育公共服务分类是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6.2.3 体育公共服务分类
        6.2.4 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6.3 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与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关系
        6.3.1 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政府职能定位
        6.3.2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定位
        6.3.3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城市社会体育组织与政府关系处理
7. 上海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现状
    7.1 上海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外部环境
        7.1.1 基本形成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
        7.1.2 社会组织发展迅速
        7.1.3 政府实施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7.1.4 初步搭建政社合作平台
        7.1.5 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7.2 上海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概况
        7.2.1 上海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迅速
        7.2.2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初步建立四级健身设施体系
        7.2.3 市民对体育健身多元化需求
        7.2.4 体育行政部门启动对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化评估工作
        7.2.5 初步构建政府主导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7.3 上海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基本状况
        7.3.1 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类型
        7.3.2 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特征
    7.4 上海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7.5 健身组织活动基本状况
    7.6 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8. 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
    8.1 政府促进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策略
        8.1.1 树立服务理念、加快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8.1.2 完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体制环境
        8.1.2.1 建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枢纽式管理体制
        8.1.2.2 政府对促进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
        8.1.3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支持体系
        8.1.3.1 政府优先向核心类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
        8.1.3.2 落实核心类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8.1.3.3 加强核心类服务组织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8.2 社会体育组织与体育公共服务功能对接的发展模式
        8.2.1 社会体育组织承接体育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
        8.2.2 社会体育组织承接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培育原则
        8.2.3 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并承接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
        8.2.3.1 构建三级组织服务运行网络
        8.2.3.2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网络
        8.2.3.3 完善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8.2.3.4 以体育项目协会为主导,提高健身活动服务成效
        8.2.3.5 构建体育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8.2.3.6 完善体质监测服务网络
    8.3 强化核心类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保障措施
9、主要结论
10、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1 国内外群众体育相关研究概况
        2.1.2 国内外群众足球运动的研究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步骤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2.1 实地调查法
        3.2.2.2 访谈调查法
        3.2.2.3 问卷调查法
        3.2.3 个案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步骤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的基本理论探讨
        4.1.1 群众足球运动概念的界定
        4.1.2 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指导思想
        4.1.3 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主要目的及任务
        4.1.4 群众足球运动的特点
        4.1.5 群众足球运动的功能和价值
        4.1.6 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原则
    4.2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基本历程回顾与分析
        4.2.1 群众足球运动发展基本历程阶段划分的依据
        4.2.2 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分析
        4.2.2.1 旧中国足球运动发展历程概述
        4.2.2.2 新中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历程回顾及分析
    4.3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分析
        4.3.1 群众足球发展的社会环境层分析
        4.3.1.1 社会政治环境
        4.3.1.2 社会经济环境
        4.3.1.3 社会文化环境
        4.3.2 群众足球发展的体育系统环境层分析
        4.3.2.1 体育层次环境分析
        4.3.2.2 足球项目层次环境分析
        4.3.3 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层次状况分析
        4.3.3.1 组织管理体制的基本状况
        4.3.3.2 爱好者群体的基本状况
        4.3.3.3 足球运动基本环境条件状况
        4.3.3.4 活动竞赛开展的基本状况
        4.3.3.5 活动经费的总体状况
    4.4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方法
        4.4.2 影响因素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4.4.3 影响因素指标的基本分析
    4.5 国外足球运动的普及状况及相关启示
        4.5.1 足球发达国家足球运动的普及概况
        4.5.2 我国与足球发达国家群众性足球运动的主要差距
        4.5.3 国外群众性足球运动及相关体育发展的启示
    4.6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的策略探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脉络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逻辑脉络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专家访谈
        1.6.3 个案调查
        1.6.4 逻辑分析法
    1.7 相关概念的界定
        1.7.1 公共服务
        1.7.2 市场机制引入方式
2 中国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治理理论
    2.2 公共物品理论
    2.3 公共选择理论
    2.4 公共经济学理论
    2.5 新公共管理
    案例1: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联合供给:2006--2007蒙牛《城市之间》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展示活动
3 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及其选择
    3.1 供应和生产的区分
    3.2 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差异及比较优势
    3.3 市场机制引入方式与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
    3.4 群众体育市场机制引入方式的特征
    3.5 国内外概况
        3.5.1 美国
        3.5.2 英国
        3.5.3 中国:以宁波为例
4 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的应用
    4.1 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引入方式之一:合同承包
        4.1.1 合同承包的概念
        4.1.2 合同承包的收益与成本
        4.1.3 合同承包应用的限度
        4.1.4 合同承包在我国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案例2: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合同承包---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民营化改革
    4.2 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之二:用者付费
        4.2.1 用者付费的由来
        4.2.2 用者付费的内涵
        4.2.3 用者付费工具在群众体育领域的适用范围
        4.2.4 群众体育领域应用用者付费工具的有利因素及其局限
        4.2.5 用者付费工具在我国群众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4.3 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之三:志愿服务
        4.3.1 概念
        4.3.2 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志愿服务
        4.3.3 国外群众体育志愿服务供给
        4.3.4 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志愿服务
        案例3:志愿服务在群众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中作用——体验萨德伯里“龙舟节”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中国城市体育与产业化战略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基层政府作用研究 ——以山东省胶州市为例[D]. 张文佳. 山东大学, 2020(05)
  • [2]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研究[D]. 李师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网络研究[D]. 王奥.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4]在我国城市更新中城市营销与建筑策划的互动研究[D]. 闫晋波. 清华大学, 2013(07)
  • [5]中国文化规划研究:内容、层系、方法、案例[D]. 赵四东. 兰州大学, 2012(09)
  • [6]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 范宏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10(10)
  •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8]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刘明生.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9]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 赵升. 北京体育大学, 2009(11)
  • [10]中国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的研究[D]. 孟文娣. 北京体育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中国城市体育与产业化战略研讨会”征文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